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传统文化需求集锦9篇

时间:2023-08-29 16:38:18

传统文化需求

传统文化需求范文1

关键词:文化;文化营销;黄河实业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1.024

1文化营销浅析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并发展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等精神创造。文化营销,顾名思义,就是对某种文化的营销,是对某种文化的弘扬和传播,以达到满足消费者对特定文化需求的目的。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精神的文化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人们越来越希望精神文化产品来“填埋”内心的精神文化相对匮乏之“坑儿”。于是乎,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营销的过程中借助特定的文化来销售自己的产品,通过弘扬特定的文化让消费者产生消费。在文化营销的过程中,产品是特定文化的载体,文化才是消费者最最看重的东西。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西方文化的冲击影响下,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价值有点忽视,但是随着近年各种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问题的不断出现和一些有识之士的大力弘扬,我们逐渐发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魅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企业发心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尝试开展传统文化营销活动。广东潮州黄河实业有限公司在推出九品莲纯花生油的过程中,就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并给文化营销的实施带来一些启示。

2广东潮州黄河实业有限公司简介

广东潮州黄河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公司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在经营的过程中,以“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为企业的经意宗旨,以“断一切恶、修一切善”重孝道讲仁爱为企业的道德核心,塑造员工“温、良、恭、俭、让”的品行,在经营中不断践行“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标准,着力做一家造福人类奉献社会的和谐企业。在2014年,面对当前消费者在油品消费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黄河实业推出了九品莲纯花生油,并借助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营销推广,实施文化营销策略。

3广东黄河实业的文化营销策略分析

3.1从营销理念的角度来看

营销理念是市场营销的指导观念。营销是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过程,也是通过满足消费者需求最终获利的过程。文化营销的理念就是不断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通过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从而实现产品的销售。黄河实业在推广九品莲纯花生油的过程中,不断弘扬“仁爱”的理念,弘扬“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油”的宗旨,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圣贤教诲和“做油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的信条,等等,这一切都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指导着黄河实业的整个营销活动。

3.2从目标市场选择的角度来看

营销需要通过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来获利,但是消费者的需求是千差万别的,企业的资源也是有限的,所以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需要在对消费者进行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选出适合自己的细分市场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使有限的资源用在该用的地方。黄河实业在推出九品莲纯花生油的过程中,把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消费者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用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生产出来的高质量的花生油来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

3.3从营销策略的角度来看

3.3.1产品策略

“花生好,油才好”,在原材料挑选环节,九品莲纯花生油,在生产的过程中,严格挑选原材料,从江西、河南、山东和辽宁等花生优质产区采购花生,然后精挑细选,剔除一些霉变的、未成熟的和破损的花生,绝不弄虚作假;在生产过程中,依靠物理压榨,绝不添加任何添加剂,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讲诚信”“凭良心做事”的文化精神;在品牌方面,“九品莲”是“九品莲花”的简称,是佛教文化中的一个专有名词,另外,莲花也会让人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品牌联想;在包装方面,除了有“般若装”、“精进装”和“禅定装”等以传统文化专有名词命名的包装,同时在花生油油瓶瓶体上挂有“爱”字标签,体现对仁爱之心的弘扬,还有“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油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等传统文化精神相关的宣传口号,无不体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

3.3.2价格策略

在价格上看,黄河实业着重考虑成本。黄河实业推出的九品莲纯花生油比一般的花生油要贵一些,这首先是因为原材料是货真价实的,高质量的原材料需要有较高的成本,所以综合原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管理成本、营销成本和税收等成本费用,需要制定较高的价格,另外,较高的定价也进一步证明了产品的高质量性。在价格策略方面黄河实业着重考虑成本,力求货真价实,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求真务实”的精神。

3.3.3分销策略

在分销方面,九品莲纯花生油的销售主要是通过淘宝和微信等网络渠道来销售产品的。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地节约成本,降低产品的销售成本。目前,黄河实业还采用与消费者共享“感恩金”的直销模式来促进产品的销售。在分销方面,黄河实业的做法,一方面,想消费者所想,为消费者节约成本,体现了传统文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人准则;另外,与消费者分享“感恩金”的分销模式也体现了传统文化所强调的“感恩”的精神。

3.3.4促销策略

在促销方面,黄河实业没有对九品莲花生油进行广告促销,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节约营销宣传成本,尽可能地减少消费者的额外付出。黄河实业主要通过口碑营销的形式来达到促销的效果:有过消费经历的消费者会义务地做宣传,同时关心黄河实业发展的一些人士通过博客、论坛等网络途径义务地宣传九品莲纯花生油。在促销策略方面,为消费者节约成本体现了对消费者的“仁爱”,而消费者义务地为九品莲纯花生油做宣传,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爱人者,人恒爱之”的文化信念。

4广东潮州黄河实业文化营销的启示

4.1牢牢把握消费者的文化需求

文化需要是消费者更高层次的需求,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消费者对文化的精神的需求日益凸显。文化营销就是基于消费者对文化的渴望,通过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来达到营销目标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人内心存在的一种匮乏感,是消费者内心存在的一个“坑儿”,这个“坑儿”需要产品这个“填埋物”进行“填埋”,这样才能够实现消费者的身心平衡,让消费者感受到快乐。但是需求有物质的需求和文化精神的需求之分,当人们存在文化精神的需求时,必须通过文化产品来“填埋”消费者内心的“坑儿”。文化营销的开展必须牢牢把握消费者对文化精神产品的需求,并用文化精神产品来满足这种需求。

4.2找准目标市场

市场营销是通过满足顾客需求来获利的过程,但是消费者的需求是有差别的,我们必须将消费者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挑选适合自身现实特点的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使我们有限的资源用在该用的地方。这样也更能够使独特的产品被独特的消费者所关注,并激发消费者去填埋内心存在的“坑儿”。文化需求是每位消费者都存在的,但是不同消费者对文化的需求是有差异的,也就是说消费内心存在的“坑儿”是有差异的,我们在实施文化营销的过程中,必须挑选对特定文化感兴趣的细分市龅弊髯约旱哪勘晔谐。这样才是好钢用在了刀刃上,提高营销成功的可能性。

4.3采用文化导向的营销策略

营销策略的实施需要打组合拳,需要整合产品、价格、分销和促销等不同方面的力量。

在文化营销过程中,满足消费者文化需求的并不仅仅是文化精神产品,而是在产品、定价、分销和促销等营销组合策略实施的过程中都以文化为导向,实施文化导向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策略和促销策略。在实施文化营销过程中,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策略和促销策略的采用都要体现对特定文化的弘扬和传承,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

5结论

文化是最有个性最富有特色的,文化也是充实人们精神信仰的需要。在现代竞争激烈的商场上,消费者越发需要人性化的东西。文化营销就是对文化的弘扬,通过弘扬特定的文化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实现产品的销售,而产品的销售也带动文化的弘扬。正如,广东潮州黄河实业对九品莲纯花生油在营销的过程中,不管是在营销理念、目标市场选择,还是在营销策略的角度来看,都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来销售九品莲纯花生油,通过销售九品莲纯花生油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两者一而二,二而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我们在文化营销实施的过程中,要牢牢把握消费者内心存在的文化精神需求,挑选合适的目标市场,通过文化导向的营销策略来达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目的。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需求范文2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新思维

1传统工艺美术概述

我国的历史是当前世界上持续久远的国家,国得以传承的工艺美术较其他国家而言,有着丰富的种类,这是全世界人类的财富。受到社会的变革、战乱及经济的发展,导致在我国很多的工艺美术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当前仅存的工艺主要在民间,后续的传承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以雕刻、刺绣、陶瓷等工艺品为例,其主要是在传统的工艺制作基础上增加了富有当地特色的艺术,使得各地的生活能在作品中得以表达。这种艺术展现形式与当地的生活习惯、社会情况以及文化变革都有着非常大的关系。从我国的历史回溯,青铜器的鼎盛时期主要在夏商时期。该时期的青铜器技术相对成熟,以四羊方尊为例,当时的青铜锻造技术在四羊方尊在上得以体现。其整体的结构处理和细节处理,非常细腻。从侧面反映可以了解到,当时羊代表着权力,当时喜欢在青铜器上展现出羊的形象。对现在而言,这种工艺美术的价值,不单是审美的价值,同时能让研究人员通过对工艺品的研究,了解历史,了解夏商当时的社会、文化、风俗等[1]。

2传统工艺美术的现状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我国的传统工艺在创造与消亡中不断重复。特别到了近代,受到剧烈社会变革的影响,很多传统工艺已经失传,对人类而言是非常大的损失。由此可见,传统工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当前社会的发展,造成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有几个原因:1)需求量不断减少。近代的科技发展在人类历史上是非常突出的,整个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工艺品无法满足人们对生活的需求。特别是近些年,人们追求的是高科技产品,对产品的要求是方便、简单、操作性高。而传统的工艺品受其技术的限制,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更改重要的是在使用的过程中,这些工艺品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其进行保养,与现代的科技产品对比,有了较大的缺点。2)缺少创新的能力。传统工艺的传承依托于工艺品,而当前市面上的工艺品更多的还是沿袭传统的制作内容及方式,在制作题材及技术上缺少创新,未能很好地融入时代中,使得现代人们对其接受程度不断降低。这种现象使得传统工艺品不断面临着淘汰,传统工艺面临失传。3)传承原因。以往的传统工艺技术其难度一般较大,到了现代,很少有大范围的传承。这个现象主要是有工艺的制作难度、时间以及市场的需求变小等原因。久而久之,很多的技术逐渐失传。当前能得以保存的技术非常少,导致我国的传统工艺面临着断层的情况,为了解决该问题,文化创意产业下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需要对其发展状况进行一定的变革,以达到工艺传承的目的。

3文化创意产业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影响

文化创意产业以传统文化作为主体,在上面进行思想的创新,通过艺术和技术进行良好的结合,在满足实际使用需求的基础上,达到艺术美感的体现,同时确保工艺技术能得以传承。近些年,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影响下,传统工艺的相关情况得到一定的改变,主要是思想上进行了一定的变化。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对当前社会的新文化进行吸收,慢慢丰富工艺的创作元素,使其更加贴合百姓的生活[2]。在我国政策的引领下,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不断对世界各地造成巨大的影响。以传统服饰为例,近些年我国掀起了汉服的风潮。每当节假日,不少少男少女身穿汉服,进行踏青、采风。固然受到人们审美潮流的影响,但当前不少公司对汉服的制作,不再是采用传统的原料,而是根据服饰的特点,选用合适的布料进行制作,以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古代的民间传统服饰主要还是以麻布大衣为主,一是能起到保暖作用,二是耐磨损。当前最受欢迎的汉服却是襦裙、褙子等更能体现美的服饰。由此可见,人们对传统工艺美术的喜好,实用性是非常重要的判断条件之一,另一个判断条件则是传统工艺品的美感。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结合当前人们对传统艺术品的需求,对其进行改变,使其符合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

4在文化创意产业下传统工艺美术思维创新策略

当前人们的生活不再是以往的衣食住行,在更多时候,人们对美好事物有着更多的追求,这也导致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不断在提升,促使着传统工艺对艺术的展现不断在变化,对其创造思维进行新的变革。通过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当前情况的剖析,笔者认为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主要受影响因素在于艺术和技术两方面。只有在这两个方面进行创新,传统工艺才能得到更好地推广,为社会所接受。

4.1加强对艺术创作的创新

我国悠长的历史除了文字的记载及民间的口口相传,传统工艺美术也是其非常重要的载体。通过工艺美术可以对各个朝代的社会情况进行了解,对当时的生活、文化进行研究。同理,在当代,工艺美术需要发展,必须结合当前的社会状况及需求,采用新的创造理念、新的思想和技术,对传统工艺美术进行变革,使其成为现代的艺术品,展现它的实用性和观赏性[3]。

4.2对技术进行创新

传统的制作工艺是以当时的社会环境及制作材料、工具等进行艺术创作的。随着社会的变革,现代社会的节奏更快,工具和材料的发展也不断在进行。在进行艺术品创作的时候,需要结合当前的社会情况,对技术进行创新,采用当前社会特色的材料、工具进行创作,在原有的技术上进行升华,使得传统工艺在当前社会能进行变革,适应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速度,让历史的珍宝得以传承。以茶具的设计为例。我国的茶文化传承几千年,为了能更好地品尝茶叶,人们对茶具的制作也在不断发展。从最早的石器到瓷器再到现代的玻璃制品。从这些材料的演变可以看出,其主要的变化还是在于材料的选择。而材料的发展受限于科技的变化。传统的茶具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和其所属的区域也有着非常大的关系。茶具的设计制作,必然是当地人的思想体现,是其茶道的体现。通过对当地茶具的鉴赏,能更深入地理解当地人对茶文化的态度。而地区不同,茶具制作的材料也各不相同。在我国传统的茶具设计中,对设计的影响主要也是体现在设计师对茶文化的理解中。一是与生活的结合,对生活的体现。二是对材料的选择,对工艺的改进[4]。

传统文化需求范文3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符号 室内装修

中图分类号:TU238.2 文献标识码:A

1 中国传统文化

1.1 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传统文化作为我国古代人类智慧发展的一个标志,不仅代表着当时的文化水平,对于时至今天的我们,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漂流在历史之上延续到今天从而继续发展,便已经说明了自身独特的魅力所在。①因此,把它融合到我们的现代室内装修设计当中,也是一种对美的传承和对于文化的深刻依恋。同样,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将儒家思想作为其主要的传播内容来向世人宣扬仁爱互助,对于当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言,两者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1.2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应用

而对于文化而言,传承和衍生对于其今后发展而言是有着及其重要作用的。而我国传统文化的衍生物有着独特的性质,这就形成了我们的传统文化符号。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作为中华民族对于社会实践而产生的认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展,它代表着人类对于智慧和美的不断追求,以及对于文化的不断创新。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在满足其物质需求之后,就开始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方面的享受。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开始寻求更好的精神生活。因此,人们的审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因为对于居住的环境便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的今天,许多人又将目光转向到了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上。因此,便将我们的室内装修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那就是将古典唯美的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气息相结合,充分和谐地体现在我们的现代家居当中。

2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

2.1 我国的传统文化符号和文化相依存,有以下两个特点

(1)具有较深的历史价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它伴随着当时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变化着。因此,它对于历史的变迁有着承启作用。而这些文化符号,正是结合了当时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发展。由此可以说,它们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是历史的见证者。因此,中国传统符号具有很深的历史特色。(2)具有多样的艺术价值。在我们当今的社会中,可以看到很多受历史文化影响而产生的东西,而且一些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比如现代的书法家的文房四宝,传统挂饰中国结,而且现在在很多家庭里面都可以看到屋中装裱的书法以及水墨画还有各类瓷等。这些也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家居中的一个体现方面。

2.2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

我国古人喜欢以物明志,寄景于情,因此我国我传统文化符号便被赋予了极为深刻的意义。比如我们常见的“年年有鱼”、“岁寒三友”、“福禄(葫芦)无边”等、常听的“松鹤延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共结连理”等,都是古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加以揣摩之后而赋予其新意的,这些符号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寄托。因此,在我们的室内装修中,也可以加以利用,从而营造一个文化气息浓厚的室内氛围。②

2.3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应用思想

(1)得体大方,相得益彰。我国古人对于室内的装修设计以及物品存放十分考究。通过对于古代室内设计分析,可以看出古人对于文化符号的在室内装饰主要有几个原则,在考虑整体布局的时候要使得物品摆放疏落有致,同时使其自然陈设,这样让人看起来感觉落落大方的同时,也不失情趣。用现代的观点来看就是整体和部分相互结合,从而使得部分之和大于整体。

(2)恰到好处,点睛之笔。古人对于室内装饰讲究的还有一点便是恰到好处的点睛之笔,物品的摆设不在于华丽名贵的有多少,关键就在于点睛之笔可以将整个室内装饰“点活”,从而使人可以对于屋内摆设的主次一目了然,同时也可以清楚地看出主人的品味。

(3)清水芙蓉,天然雕饰。在室内装修上,古人的追求可谓是精益求精。无论从室内整体布局来看,还是对于文化符号的摆设而言,古人都力臻完美。尤其是在追求美的同时,不仅追求美的存在,还对美的形态有很高的要求。对于真正的美而言,自然之美可以让人看过以后浑身清爽。它同那种强行的拼凑的摆设相比较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然。这对于室内装饰而言,让人看着觉得是浑然天成,便犹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一般。

3 传统文化符号对于现代室内装修的影响

对于传统文化符号在建筑群中的应用从古至今,数不胜数。我们从当今那些富有旅游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建筑物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传统文化符号在历史中的不断实践应用。也可以说,游客去旅游景点真正欣赏的正是这种特殊的文化符号的内涵。随着房地产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室内装修越来越重视实效性甚至出现了对于西方宫廷奢华风的追求,从而使得我国的传统文化符号失去了展示的空间,为世人淡忘。但是随着近年来由于受到“中国风”这股潮流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转移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装饰中来。③

对于现代人而言,室内的装修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生活的舒适和安心,而是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新颖之中。因此对于那些追求时尚生活理念的群体来说,室内装修在物质功能满足人民需求的同时,精神功能也需要达到一定的高度,从而才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因此,这也是催生室内装修创新的一个原因。对于室内装修的设计师而言,他们的设计风格往往是由自身的喜好决定的,但对于大多数的中国设计师而言,他们生长在这块土地上,因此对于传统文化也有所接触,所以在设计风格中,也会有意无意地出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应用。但是对于我们当前的室内装修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设计应用还在一个认知阶段,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品类众多,而且我国对于其在装修之上还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同时也没有形成一套完备的传统文化装修理念,因此我国的室内装修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还处在一个探索时期。同样,文化的多样性也使得我们在充分认识之后才可以运用实践,而非随意借景。

4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室内装修

随着现代人不断追求创新,对于室内装修而言,就是如何将传统文化中的具有明显特质的中国元素符号融入到现代的室内装修之中,这样在追求设计形式完美的同时它还具有装饰文化的功能。因此将两者结合在一起不仅仅是一种设计形态的需要,也是对于将古今文化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创新。同时,将现代装饰理念与古代传统文化相结合,并非是简单地将两者堆砌在一起,而是让二者相辅相成,从而在满足人们对于现代装饰元素不断追求的同时,增强人们对于传统韵味的喜爱,使得整个设计得以圆满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4.1 将传统文化符号和中西装饰相搭配

一位西方著名设计师曾说过在室内装修之中,如果可以在西方室内装饰中摆设几件中国家具,那对于室内的华贵感而言,便会立刻提升。西方装饰作为当下流行的一种家居装饰,它的风格多样,可以满足目前人们对于或追求舒适简单、或追求华丽高雅等的多种需求。但是西方的设计运用到室内以后,由于它的色彩过于鲜明,如果整个室内装饰让色彩所把握那样对于人们所生的视觉效果便会不是很理想。④中国的传统文化色彩多样齐全,有古朴的、华丽的、端庄的等等而且材质独具韵味。如果将其在室内装修中点缀一二,真可谓是画龙点睛之笔。使得整个居室内散发着古朴典雅的艺术气息和文化气息。但是对于材质、颜色等搭配要相辅相成,这样在室内搭配的时候不会收到反效果,使得居室内的搭配有一个统一和谐的存在。

4.2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装修相结合

一些人喜欢的是将现代的家居理念融合在传统文化符号中,使二者相结合地体现在室内装修之中。那样对于传统家具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而言,便要根据中式传统家具的自身特点来搭配,我国的传统家具颜色本身的颜色多样,但是给人最明显的感觉就是木质感特别强。而这样设计出来的房间便会给人发红的感觉。而这种颜色设计给人的感觉便是沉闷、压抑,没有一种“清风徐来”的感觉。这样的环境不适合家庭成员的长期居住、使用。因此在将现代装修与传统文化符号相结合的时候,也要从实际出发进行改良,这样对于室内装修而言,才可以在实际应用中有新的突破,从而满足人们对于美的追求的各类需要。这样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而言,也是一种发扬。⑤

4.3 纯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装修设计

当今社会还有一部分人,对于传统文化符号的古典美深深陶醉,因此也将这种偏爱融入到了对于自己家居装修之中。由于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符号品类繁多、色彩多样、而且造型各异这样对于中国式的传统室内装修而言,就需要从整体的风格把握入手,选择适合的文化符号作为基调。同时,对于色彩的饱和度要有一定的把握,我国古代的文化符号色彩丰富,因此在对色调把握上具有灵活性。由于是传统风格,设计出来的室内多以沉稳为主,但是也可以通过一些灵动文化的符号在室内细节上稍作改动,这样的室内装修效果给人的感觉会是动中有静动静结合。同样的,对于室内装修而言,要考虑到整体的效果,因此对于选材、选调都要从大背景下出发,否则对于装饰出来的屋子给人的便是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同之前追求的清新古雅而言,相差甚远。

注释

① 刘心叶,王梦织.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传承和运用.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

② 王喜云.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统一――刍议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借鉴[J].大众文艺,2012(2).

③ 邱同珍,刘亚楠.传统与现代的智慧碰撞――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6(4).

传统文化需求范文4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文化科技水平有了飞跃,人们沉浸于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日益提升的物质生活水平,品味着国外文化给我们的生活方式转变带来的不同感受。在世界日益扁平化进程中,发现我们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正被快速弱化,逐渐淹没在单调的国际化浪潮中。传统生活用具是见证我们民族曾经的智慧与文明的活化石,如何保护与传承传统生活用具所承载的传统工艺、民族智慧、传统审美、工匠精神,对工业革命4.0中的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型具有深远意义。

1、“活化”传统手工艺的必要性

所谓“活化”,即赋予文化遗产以新用途,获得新生命,从而使文化遗产能够服务于现代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需求。传统手工艺也属于文化遗产,对传统手工艺的“活化”就是赋予传统手工艺以新用途,获得更旺盛的生命力,为现代经济和文化发展需要服务。

传统手工艺门类众多,根据张道一先生的研究分类,生活用具类是其中的类别之一。中国传统生活用具,是我们的祖先为满足生存、生活需求,经过长年累月不断地实践探索而创造的日常生活用品,能充分体现中国人传统的造物智慧、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对生活用具类传统手工艺的“活化”,首先是中国人对文化身份、文化归属感和文化价值追求的心理需求。在西式生活深刻影响国人之际,传统生活用具都被现代工业化产品替代,传统手工艺走向消亡。而中国人骨子里的“乡愁”情怀,让即使身在琳琅满目的现代商品世界,也会对记忆深处的传统手工艺蔓延出怀念的情愫。其次,是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艺文化的需要。生活用具类传统手工艺凝聚着中国人对生活的理解和智慧,体现着造物过程中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阐述着先人依材造物、物尽其用的绿色环保造物理念,展现着雕、描、刻、绘、嵌、烙、漆等朴素自然的装饰技巧。再次,符合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理念要求。2001年11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大会在巴黎总部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具有5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更应该弘扬发展好传统文化。再有,是推动民族特色品牌,从“代工中国”向“品牌中国”转型的需要。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未富先老”,只有顺利转型,才能真正解决一些重大问题:而传统手工艺文化,能给现代设计注入中国传统的魂,推动民族产业品牌化。

2、“活化”传统手工艺的意义

传统手工艺技艺以及产品中凝集着大量的传统文化信息,它反映了生产力技术的传承和发展,呈现了地域文化的特质以及手工艺人的品格内涵。同时,手工艺产品传递出细腻质朴的人文乡土气息,唤起人们最本质、最原始的文化记忆和乡土文化认同感。可能有人认为,在现代产品及其丰富的时代,那些传统手工艺品是过时的东西,不符现代生活方式,完全可以被淘汰。然而,这些传统手工艺凝聚积淀着中华祖先的智慧与对生活的理解,都有着各自的传统,如果舍弃了,中国也就失去了中国的特色。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之根,只有传统文化根系保护完好,充满生命力,枝叶、花朵才会健康生长。我们必须珍惜和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具有民族大树不倒之力量。传统手工艺是民族产业发展之根,传统手工文化所代表的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审美境界。要使我们的民族产业茁壮成长,必须要保护和传承好我们的传统手工文化,吸取借鉴传统手工艺的造物思想,发扬传统手工艺的工匠精神,运用并发展符合国人审美的各类手工艺,发展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民族产业,生发出更多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当代产品品牌之花,形成中华民族产业之树不倒之力量。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造物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我们能激活这些承载于物质文化之上的传统技术工艺、古老智慧用于我们当代产品设计,那么,将会为国际设计多元化贡献智慧,我们的生活也将更接近我们民族文化的本源。

3、“活化”传统手工艺的定位方向

传统手工艺门类繁多,各具特色,基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大部分传统生活用具都有现代工业替代产品,根据使用价值在传统用具中的权重,传统手工艺的“活化”大致朝两个方向定位。一个方向是淡化生活用具的使用功能,突出生活用具中传统手工艺的艺术欣赏、收藏、装饰及纪念品功能,如油纸伞、团扇、折扇、臂搁……等:这部分传统手工艺的“活化”,主要从传播精神文化的角度切入,这类传统手工艺品运用的传统手工技艺丰富,有雕、描、刻、嵌、绘、漆等多种工艺,可用作舞台、影片的场景背景或道具以及当代环境艺术设计,还可以根据地域景点开发成旅游纪念品,成为当地的文化符号,给游客留下一件记忆载体。一个方向是结合现代生活方式,用现代产品设计来完善优化传统生活用具的使用功能,使传统手工艺走进百姓日常生活,如木梳、首饰盒、餐具、茶具……等。有些传统手工艺,既能成为精神文化的载体,也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可以以一个方向为主,而兼顾其他。

4、传统手工艺“活化”途径探索

4.1用现代设计为传统手工艺注入灵魂

也许传统手工艺人抱怨,一味追求现代设计会对传统手工艺带来致命冲击。但是事实证明,给传统手工艺发展带来颓势的,恰恰是那些安于现状的传统手工艺从业人员。他们没有创新的重复制作,不能使产品随着民众对不断变化的生活需求而更完善,造成功能滞后,导致现代设计的“冲击”有可乘之隙。相反,恰是当代设计紧密结合生活,追求不断创新,使得传统手工艺被不断挖掘并得以应用。如日本喜多俊之对“TAKO”照明器具的设计,考虑安装的便携性和独特柔美光线的追求,给日本最早出F但濒临消亡的传统手抄和纸工艺带来了新的生机。再如我国的“谭木匠”梳子,将传统工艺与现代专利抛光技术、插齿技术结合起来,用料考究,具有防静电、保健、顺发等基本功能。而且产品装饰主题极具民族特色,有牡丹、翠竹组成的“花开富贵,竹报平安”,有凤求凰、鹊桥仙、合家欢等系列产品,符合国人思维、审美习惯,也为产品增添传统人文气息。“谭木匠”每年向社会开展不同主题的设计征稿活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促进产品经常推陈出新,给消费者带来新惊喜。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当代设计给一些濒临消亡的传统手工艺注入了灵魂。保护与传承传统手工艺,不是复制,而是“用设计,给过去一个未来”。传统手工艺一旦与现代设计结合,不仅给传统手工艺有了发展的机会,同时也给现代设计遗传了民族文化的基因。

4.2用现代品牌营销策划为传统手工艺注入活力

传统手工艺产生于自给自足农耕经济模式的传统手工业,“酒香不怕巷子深”成为传统手艺精湛,不用任何宣传也能吸引顾客的代名词。但是在到处充斥成本低廉的日用品的当代,如何开拓市场是传统手工艺面临的问题之一。保持一定的市场需求量,是传统手工艺成功“活化”的保障。现代品牌营销策划,是以品牌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为研究的重点,在掌握了大量信息资料的前提下,遵循系统性、可行性、针对性、创造性的原则,为企业品牌的整体营销活动提供一个科学的活动规范方案。通过现代品牌营销策划,挖掘蕴含在产品中的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内涵,在宣传产品功能与质量的同时,彰显传统手工艺文化悠远的人文情怀,与受众达成情感共鸣,产生品牌价值,提高市场的销售量,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活力。如前面提到的“谭木匠”梳篦的品牌营销策划,谭木匠从梳子的木材质入手,并以“我善治木”“纯手工”制作的生产加工过程为产品定位,规避以塑料为质的梳子市场的过度竞争。通过挖掘中国几千年积淀的梳文化,结合“情人节”、“七夕节”、“母亲节”等节日开展主题营销活动,塑造品牌形象,品牌风格易于辨认,有浓厚的文化品味,大大提升了谭木匠的品牌内涵。谭木匠的梳子做的已经不仅仅是产品,而是文化。正是谭木匠引入现代品牌营销策划,才促使谭木匠充满活力,靠销售小小的梳子和镜子,塑造了优良品牌,创造了巨额财富。

4.3充分利用“互联网+”让传统手工文化融入生活

传统手工艺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的特征,决定了它只有融入现代生活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在公众的需求中被更好传承。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曾经被冷落一时的传统手工艺也在这个时代获得了“活化”的机遇。通过手机app或者是其他互联网平台,不但可以直接购买传统手工艺品,同时还能通过视频看到这些手工艺品制作的过程,直观感受这些具有“工匠精神”的传统手工艺人,如何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地制作出精美绝伦的传统生活用具。“互联网+传统工艺”的模式,不但为传统手工艺的活态化培育了文化生态环境,也通过网络创客的创新设计,赋予传统手工艺以全新的生命,同时传承与弘扬传统手工文化。上海民俗学会会长仲富兰说:“文化是从社会的生活环境中培养出来的,脱离了生活环境的文化必然无法生长,传统文化要更好地传播,就必须生活化,而互联网恰恰是将其生活化的重要载体。”

总结

传统文化需求范文5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在设计作品的中的体现变得不再明显。值得我国环境艺术设计者们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来说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但如何发挥其作用还需要设计者不断的思考和探索。

传统文化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

中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人文风情。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对其设计的独特性、作品的魅力都具有影响。关于传统文化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我们进行如下分析:

1.传统文化促进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在不断强大的同时,中国文化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渗入传统文化,可以体现出环境设计的地域性、传统性以及民族性特征,赋予环境艺术设计持久的活力。使设计创作具有中国特色,对于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具有积极意义。

2.传统文化体现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含蓄性

传统文化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应用传统文化,环境艺术设计的表达思想更加丰富。环境艺术不仅是一种形态语言,而且是一种感性语言,将文化作为环境艺术的表达,使人们能够身临其境,使艺术语言巧妙的表达给观众,也为每个观赏的人提供了真正的艺术表达,含蓄的具有意境的表达。

3.传统文化增强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和谐性

环境设计要符合自然发展规律,这与传统文化的天人和人理念相辅相成。尤其是随着工业、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目前的环境污染严重,雾霾不断出现,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特征应成为其主要设计思路,而在其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吸取设计精髓,使设计出具有现代风格并且满足环境可持续发展需求的作品。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

苏州园林、孔夫子庙都是中国具有浓厚文化特征的设计作品。之所以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就是由于其中加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师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体现重视程度明显不足,随着环境的破坏,设计过程中还应关注环保问题。如何应用适当的方法将中国传统文化渗入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成为设计师的主要任务。

1.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复制

将传统文化整体复制与环境艺术设计中,可创造出新的视觉形态,或者表达某种新的概念和情感。设计过程中还可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新,满足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需求。如传统文化中的图形应用就是一种重要的复制方法,将我国传统形象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中体现中国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民族文化。不同的载体可以呈现出民族文化不同的特征,设计者可充分发挥图形信息的重要作用,体现其自身创造力,使图形成为一种语言,传递给观众。

2.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变异和进化

复制并不是唯一的方法,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师要具有文化提取的能力,对传统文化中的可用部分进行抽象、提取和重构,并应用现代化的设计理念使其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中,从而阐述不同作品的不同内涵。建筑设计师要根据建筑设计的目的、需求以及其自身经验对艺术作品的轮廓、密度以及形态进行调整。建筑设计师以中国传统密檐式塔作为设计构思的出发点,高度概括密檐式塔的韵律、轮廓线及细部,使得现代设计理念毫无保留的展示出来。

3.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继承与创新

将传统文化元素合理的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并根据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需求对其设计元素进行创新,使设计作品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我国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就是将传统文化进行创新的典型建筑,这一建筑充分体现了传统遗产的人文特征,利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和园林艺术设计的设计理念,并以现代化的建筑材料为构建完成了这一杰作。新馆的设计与在苏州古城风光和谐统一,为苏州的旅游业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且,在形态上苏州博物馆新馆使用了三角形、菱形以及方形等多个形状,使人们赏心悦目。

4.对传统文化元素的隐喻和创新

隐喻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手法之一,是将不同的传统文化因素进行拼接来体现不同的环境本体特征,隐喻具有一定的象征性,是根据设计需求而进行的文化信息传递。我国不少建筑中用了隐喻这一手法,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也不例外,要注重文化的价值取向、内涵寓意表达。将民族特色体现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是当下环境设计的主要策略之一,我国具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在当地应设计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作品,以满足旅游观赏需求,同时实现文化的传承。文化的创新并非是盲目的,而需对传统文化不断的优化才能实现。将多种建筑元素作为原型,采用隐喻的手法对现代元素进行提炼和表达,才能确保作品的经典性。

总结

传统文化需求范文6

企业文化建设与传统思想的关系分析

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塑造与建设。企业文化的建设与传统思想的关系是对于企业文化建设需不需要与传统思想进一步融合,是这一问题的思考的关键。传统思想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着以下几种关系。

1.传统的思想需要企业文化建设的继承

传统的思想一定有他正能量的一面,对于企业之前的发展一定做出了有用的指导意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有的企业认为今后的企业发展,应该摆脱传统思想对于他们的禁锢。他们忘了,传统思想中的精华对现代企业具有深远的意义,企业的文化建设应该有传统思想文化建设的保守一面,也应该有积极开放的一面。对于企业的发展,我们要面对更多层次的升级,要在传统思想的指导下有新的突破。但是,对于企业的文化建设,我们依然要注重企业的传统的教育。如:领导应该尊重员工的一切人格权力,领导要对自己的个人思想的建设与秉承传统的美德相结合;员工也要对自己的思想建设与学习传统的思想意识相结合。

2.传统的民族精神在企业文化中的体现

一个企业的员工是由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结构组成的,在发展中对于这些不同层次的认定与感知,也是传统思想的体现。民族精神对于企业的发展影响深远,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传统的民族精神建设。企业的文化建设体现主要表现在企业形象、企业远景、企业目标等几个方面。传统的民族文化体现在企业的地域关系的影响,如果是在不同的民族中,对于企业的具体要求上就会不同,这时候传统的民族意识就要求企业文化建设遵循一定的民族文化的内涵。由于企业内部的人员中有民族间的不同,这就更需要企业体现不同民族的员工的不同要求,包括他们的生活、工作、感情等问题,都要遵守民族文化的要求,这一系列的表现显示了企业的文化建设离不开传统思想的融合。

企业文化建设中融合传统思想的因素分析

对于现代企业的发展来说,文化建设是一个企业的标志和指向标,但是企业文化在发展融合传统思想的过程中却有着不同的因素和影响,下面就从两点上进行分析。

1.有利因素

在企业的文化建设中对于传统思想的融合,有利因素主要表现在:传统思想中的精神文明建设对企业的文化建设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这一思想的影响可以使企业的文化建设具有归属感。“以人为本”是企业坚持传统的思想中的精髓,俗话说:员工的心、企业的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广大职工的广泛参与和支持。传统思想中关于人格魅力的表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有利因素,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同时,企业文化对于企业中的每一员工又起到培育和塑造作用,只有把员工的素质教育同企业文化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使员工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去从事企业各项工作,并把“立德、守诚、务实、求真”的行为规范指导自己的行动。只有这样双重的影响,才会使的企业的发展更更和谐,更稳定。

2.不利因素

传统的思想中也有其存在存弊端。在建立企业文化的同时,传统的思想对于企业的文化发展也有一定的滞后作用。这种滞后作用体现在,企业的文化建设过于依赖传统思想,这就使得企业的文化建设失去的创新的动力,使企业文化建设得不到好的发展,让企业的形象得不到提升与表现。同时,传统思想中的一些方面已经跟不上时展的需要,对于传统思想中一些落后的思想不能满足企业文化建设需求,只有不断创新指导思想,才能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

根据以上的分析,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的同时,重视传统思想指导,建立起具有时代脉搏的企业文化精神,确保企业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不断推动企业向前发展。

结束语

传统文化需求范文7

关键词:老年服装设计;传统文化;创新

一、中国老年服装设计现状分析

(一)中国老年服装市场现状

2009年,全国60岁以上老人已达1.6714亿,占总人口的12.5%;比上一年净增725万,增长了0.5个百分点――这是历史上老年人口比重增幅最大的一年。中国既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老年人数居世界首位的“老龄人口大国”。

截止至2009年年底,中国有一亿六千七百多万老年人,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如果以每个老人平均年消费3000元计算,全国就会有5000多亿元的“银发”消费市场。根据全国老龄委提供的数据,截止至2009年年底,我国老年人市场的年需求为6000亿元,但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不足1000亿元,老年人服装市场更是供不应求,已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二)中国老年服装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老年人的服装消费观念非常节俭,但其中也不乏一些怀有强烈补偿消费心理的老年人,渴望补偿以前没有实现的消费需求和愿望。随着持有享受生活、追求品质生活观念的老龄人口的逐渐增多,现代老年人对审美、娱乐、健康的需求意识和消费欲望越来越强,他们比传统的老人更主动、更强烈、更舍得为满足自己更高的物质、精神需求而投入和消费。据有关专家分折,服饰穿着的消费占老年人消费领域比例的三分之一,服装的消费需求也由传统的满足护肤防寒的基本功能需求转向追求品位、时尚、讲究环保和健康的新趋势发展。

中国大陆地区现有的老年服装设计与开发,与老年人的实际消费需求相比,尤为欠缺。有业内人士预计,在2010年以后五至十年内,我国老年人服装需求量将在10亿套以上,市场规模将达到1200亿左右,这个被许多商家忽略的“银发市场”潜力巨大。目前,老年服装市场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对老年服装的消费方向性和结构设计应用性研究相对滞后,阻碍了老年服装的发展速度。老年人的生理机能随着年龄增长开始衰退,视力下降、动作协调性变差、思维能力下降,对于日常服装的需求也发生着变化,甚至出现全新的服装产品需求。现有市场上的大部分服装产品基本上都是针对年轻人设计的,老年人很难适应,设计师有责任针对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强化服装产品的舒适性、功能性、卫生保健性、便利性和安全性,设计出满足老年人生理和心理需要的服装产品。

(三)老年品牌服装设计对传统文化认知不足

如何整合继承传统文化与老年服装设计创新,是当前中国老年服装设计师所面临的关键问题。首先应当明确,继承传统是老年服装设计创新的前提。不了解传统文化,服装设计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创新就无从谈起。虽然我们已经有了20多年服装设计的经验,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为了创造名牌走向世界,仍然需要卧薪尝胆,脚踏实地地学习传统文化,把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现代老年服装设计创新中。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老年服装设计的影响

中华文化拥有5000多年的历史,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华文化一脉相承,不曾中断。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中国人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服饰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秉承了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不可或缺的审美传承性。近年来“中式服装”受到大量消费者的喜爱,尤其是老年消费者,其已经成为无法替代的时尚潮流。传统中式服装的主要款式特点是前开型的斜襟和对襟式样,多用带子或纽袢固定衣服,女装是上衣下赏的式样,男装是上下连属的袍衫或上衣下赏的式样,穿脱方便。衣身的造型强调纵向感觉,自衣领部位开始自然下垂,不夸张肩部。体现的是一种庄重、含蓄之美,是最适合老年人穿着的款式之一。现代老年服装应以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为设计底蕴,接受西式服装时尚的熏陶,进行改良、创新设计,使中国传统文化与西式风格和谐并存,并且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呈现时尚化趋势。现代老年服装的创新设计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仍将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道家审美观点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善”“道”与老年服装的和谐

对“善”的重视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的出发点,“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儒家认为艺术审美要包含道德内容,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把“善”的观念应用于老年服装设计审美上,就体现为形式与功能的结合,一切老年服装产品都要兼养人的肉体和精神两个方面,达到“体舒神怡”的效果,因此对老年服装设计的思想、技法、表现形式提出了多种社会性、功能性的标准。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为物,惟恍惟惚”。与儒家的理性相比,道家审美更注重个体的感性体验,并追求“境生于象外”的超越意味,以“有无相生”的玄妙之境影响着中国传统艺术形象,表现在老年服装设计上更突出奇特变化、率性发挥,强调意蕴和灵性感悟。

(二)柔和、内敛的特点与老年服装的和谐

现代老年服装与中国传统服装的空间造型有着很大区别:中国传统服装是宽衣博带的平面结构,线条宽松流畅,极少暴露身体,中国文化漠视性的存在,表现的是一种矜持之美。现代老年服装的结构多由西式服装改良而来,胸围和臀围的加放量减小;应用腰省和刀背缝,以此突出腰部曲线;上袖取代了连衣袖,使得服装贴合人体,更突出人体曲线之美。但作为代表中华文明一角的现代老年服装,仍然会深受传统审美观的影响,表现出柔和、内敛的特点。

(三)儒家、道家色彩与老年服装的和谐

中国约五千年前就建立了以宇宙时空变化为基础的色彩象征体系,将赤、黄、青、白、黑作为“五行”的色彩象征,因此“五色”成为中国传统色彩的基础和正色,并有着吉利祥瑞的寓意,其它色彩被定为问色。随着历史发展,儒家和道家按照自身的哲学观念形成了不同的色彩审美内容,影响中国传统服装也呈现各具特点的色彩风格。道家选择黑色(玄色)为“道”的象征。《老子》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黑为一切彩色的止熄,以黑色为最高的色彩崇拜。例如中国水墨画中由墨色的浓淡干湿形成的墨色渐变的那种微妙审美情趣已在老年服装中得以应用并为之推广。

(四)风格各异的传统图案与老年服装的和谐

中国传统图案多以神话传说、民间典故等为题材,通过比拟、借喻、象征、谐音、寓意等手法表达人们对于平安、和谐、幸福生活的向往。如:早期以自然崇拜为主的龙凤、兽面、云纹等图案,到明清时的“万事如意”“连年有余”“金玉满堂”等形式各异,装饰效果强烈的图案,是传统服饰文化的重要象征性

元素。各种图案与装饰相对的独立性使得他们可以大量的应用到现代老年服装中去。

三、老年服装创新设计的类型与方法

站在立足于中国庞大的老年服装市场,同时面向国际老年服装市场的观点上;站在与国际老年服装品牌、产业效益优势相比中国老年服装品牌、产业效益滞后的严峻现实面前,中国必须以品牌推进产业提升的战略来统观中国老年服装业发展的格局。如可以将其分为“四个中国风格老年服装类型”设计:

(一)传统服饰传承发展型老年服装设计

传统服饰传承发展型的老年服装设计是以专一民族为指向、以传统民族服饰为蓝本,融民族宗教、图腾、历史与自然生态、民族审美文化于一体的、原汁原味的文化元素的复制与设计。亦可适当吸取国际时尚流行趋势中的设计理念,融入现代新型面料和先进技术进行传承与发展式的设计。其设计产品面向国内外民族老年服饰文化的教育、交流,传统民族文化建设项目中的博物馆展示。满足民族区域的少数民族习惯于以传统民族服饰来展现自己生活的日常着装、节日盛装、旅游文化的市场需求。

(二)传统服饰应用创新型老年服装设计

面向不同地区少数民族、旅游产品、市场需求的,吸取并融合国际时尚流行趋势的理念与元素,使之形成具有明显的民族文化创意形态(包括艺术化的舞台表演服)的,有专一民族指向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时尚的、创新的老年服装设计产品。

(三)中国风格的时尚创造型老年服装设计

面向需要展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愿望,以传统民族文化为设计的根基,不受专一民族文化指向的限制,以国际时尚流行趋势为依据,使之形成具有中国文化底蕴、国际时尚风格的创造型老年服装设计产品。

(四)中国风格的自由创造型老年服装设计

面向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以传统民族文化为设计的根基,不拘于“朝代多元融合脉络文化”元素或“少数民族多元发展脉络文化”元素。服装设计师要熟知国际时尚流行趋势并具有超前的趋势发展的预测能力,使服装传递出一种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深藏其中的民族精神;设计作品朝向高端品牌市场与高级定制、时尚趋势方向发展,展现出具有独一无二的、富有中国气势、国际时尚风格,起到带动世界老年时装潮流作用的服装设计产品。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老年服装设计之间关系的研究,分析老年人的体态特征及心理需求,从老年服装的款式、结构、工艺、面料及流行心理、消费行为等几方面入手,对各部分设计进行全面分析与细致归纳,正确处理服装的审美功能、使用功能与舒适性之间的关系,不断提高老年服装的技术含量及其附加值,突出本土文化特色,把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老年服装设计创意中去,是解决我国老年服装设计创新的关键。要做到老年服装设计世界性和本土性、传统性和现代性的融合,继承和创新的统一,为今后中国传统文化在老年服装设计中更进一步的创新研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华梅冲国服装史[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10.

[2]黄士龙编著冲国服饰史略.[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3.

[3]赵逸群编著.中式服装制作技术全编.[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9

[4]李晓娥.老龄产业发展及对策研究.[d]河北大学,2006.5

[5]陈明明.老年产品的设计特点探讨.[J]美术大观,2009.7.

传统文化需求范文8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 课程设置 市场需求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9-0092-03

前言

为适应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教育部于1998年7月颁布新修订的高校本科目录,将原有的武术专业改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自1999年起开始招生,此后,一些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并随着高等教育扩招的形式逐年扩大招生规模。十几年来,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和招生规模都在迅速发展,但随之也凸显出了一些问题。

因此,了解近年来学者们对于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研究以及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市场需求相关研究,从而加强对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适应市场需求的详细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1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1.1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具体方式,课程设置的具体情况一般也反映出其专业所培养出的学生所具备的能力情况。近年来,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成为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

曹琼瑜、武俊昊认为现在高校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大多还是以武术专业课程设置为主,有少部分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开设的有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体育的课程,有的学校只是为适应改革需要而开设一些相关课程。

于翠兰的研究认为,高校对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产生了一些变化,主要有:第一,建立了主副修多元课程结构体系。第二,压缩主修课,大量增加选修课。第三,采用了学分制,课程内容与学习顺序,给学生有一定的自由选择空间。第四,学生修业年限有了弹性。但她同时也指出当前的课程设置虽然有了变化,但是尚有进一步改进的必要,并认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根据培养目标定位,形成一种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的课程结构体系,使之富有时代特征和符合新世纪高素质、个性化、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等。

高楚兰通过分析集美大学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及改革情况后指出专业课程的设置应与本学科的培养方向相吻合,应选择最能体现专业精髓,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同时,她认为专业课课程结构需要重新整合,应调整专项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分配及部分教学内容,提出专业课的修订建议和方案。

另外通过查阅其他相关的文献资料后发现,现在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武术、散打为主,少部分院校为了适应改革需要或者社会需要增设了其他一些传统养生、民族民间体育方面的课程,也有的师范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则稍微侧重于对学生的教育类技能培养。

1.2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通过研究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可以发现,高校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近年来有些学者也指出了此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一些问题。

李朝旭等综合全国13所单科体育院校,对比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和原武术专业课程设置的指导性计划情况,认为课程开设的同一性导致学生的被动适应。

武冬认为,现在高校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必修课程设置中缺乏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特色,并且也提到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设置应避免竞技化。

郑旭旭、高楚兰在其文中认为本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专业类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内容单薄,与培养目标要求相距较大。

综上所述,尽管近年来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有所改革,但是普遍来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所存在的问题还是很多,因此,进行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2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市场需求相关研究

了解市场需要什么样的民族传统体育毕业生对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的制定、毕业生就业、专业发展等方面都是十分重要的。

邓永明等通过对用人单位发放调查问卷,以便调查用人单位对于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的要求。结果表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趋向于具有爱岗敬业精神、团结协作精神、专业理论、技术和体育基本知识、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交能力、创新素质、人文素质、等方面人才,还指出现代社会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武俊昊通过研究指出,当今社会对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有:(1)各级业余体校、武术馆校对武术专业人才的需求。(2)中等学校对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3)老年人健身活动对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4)“上班族”青年人的健身需求。(5)公安类对武术专业人才的需求。(6)企事业类治安工作对保安管理人才的需求。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于市场对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状况做出了详细的调查,并得出了比较全面的结论,可以看出,市场对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还是比较广泛的,但是对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要求却是不尽相同的。

3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适应市场需求研究

3.1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关系

培养目标的制定围绕着市场需求制定的,而专业课程设置又是实现培养目标,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手段。马永通翻的研究表明,随着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健身需求的不断增加,社会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有所增加,并且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就业空间。但目前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状况有待于改革与创新。只有以市场为导向,与社会需求接轨,才能在服务于社会中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周士菊指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课程,教育必须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必须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服务。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教育是一种产业,是生产具有主体性的特殊商品――“人才”的生产厂家,教育必须与社会需要接轨,否则就只能被淘汰。

综上所述,作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作为适应市场需求的重要依托,高校社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具有重要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3.2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适应市场需求存在的问题

马学智等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调查研究后提出其学院所存在的问题有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入学后,没有专业学习与就业的指导和规划,缺乏所学专业与社会人才市场需求的联系性和灵活性,容易造成学业的相对稳定与我国人才市场的不断变化的矛盾。

由此可以看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在某些方面与市场需求脱节,与市场需求在客观上存在一些矛盾。因此,高校在进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时应该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合理进行专业课程设置以适应市场需求。

4 结语

传统文化需求范文9

【关键词】广播声音 价值 民族 文化传承 全媒体

一、民族文化传承中有价值的声音

(一)需求――价值的基础

价值是需求的原因,需求是价值的体现,所以要想探讨有价值的声音,首先,要考虑这个声音的需求是大众需求还是分众需求。其实,大众和分众并不互相排斥,有声音需求的主体都是听众,而听众并不是只待在一个大众圈子或者一个小众圈子里,他可能上午在听流行音乐,下午又去听秦腔,听众往往同时处于大众圈和很多分众圈之内,听众群也因此是一个相互交织的网络结构。其次,大众需求和分众需求经常会相互转换。所以,在文化传承的框架下讨论大众、分众需求,主要还是站在价值最大化的角度上。

1.大众需求

文化传承领域最常见的类型有音乐、故事,尤其是少数民族受众对本民族传统音乐非常热爱,不仅仅是习惯,还因为母语音乐中凝聚着深厚的情感,曲调曲风也更能联想到故乡的生活情景。比如:长调是蒙古族的传统音乐,原本也是小众的,但近几年成为全国大众所喜欢的音乐类型之一。之所以广受欢迎,就是因为在这类音乐里能够找到中华民族血脉中融合的游牧民族的那份情感,听众内心愿意去接受它。

2.分众需求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节目中心近年来非常注重服务对应地区听众。举个例子,2014年朝语部联合地方文艺团体,制作了一台朝鲜语的大型音乐剧《阿里郎之梦》,用舞台表演的形式演绎了我国朝鲜族的迁徙、融入、共同发展的历史,既满足了对象受众对本民族历史的了解,又凭借高水平的演出提升了艺术价值,效果很好。所以,寻找文化传承中有价值的声音,第一就是要找到需求。

(二)独特――价值的提升

有需求就一定有价值吗?也不一定,我们说有价值的事物必然有需求,但有需求的事物却不是都有价值。这就引申到第二点,独特性,这个声音别人不能复制或很难复制,再加上需求,才有价值。具体到文化传承领域,应该重视三类声音属性。

1.语言

除了民族语言的不可复制,还有方言的特色化、播音的专业化。比如:宁夏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方言广播剧《的哥哈喜喜》,群众喜闻乐见,90后、00后都把模仿这个声音当作时尚;20世纪60年代中央电台的《阅读和欣赏》节目中,老一辈播音员用专业的声音演绎国学文化,至今很多人还将该节目作为传统文化的启蒙教材。所以,在文化传承中,要非常注重语言语境的独特性。当然做方言节目也需要把握一个度,不能违背普及普通话的政策。

2.题材

独特的传统声音文化不一定经济价值显著,但一定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比如:中央电台藏语部在2015年启动了《格萨尔王》说唱的录制,邀请了多位藏区最优秀的民间艺人,精编后有102小时的音频,这些声音非常宝贵。因为有的艺人是天授传唱者,没有师承,如果不把声音留存下来,可能这个文化传承就很难延续。类似的还有很多,仅非物质文化遗产里就有新疆蒙古族的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还有侗族大歌、东北二人转,这些声音从题材来说难以复制,而且有很多已处于濒危境地,需要我们去重视和保护。

3.技巧

很多声音艺术需要多年练习才能掌握,常人无法复制,这也是重要的独特属性。比如: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是一种配着冬不拉自弹自唱并根据场景随时改变内容的传统表演形式,非常受当地群众的欢迎,在网上也很受欢迎。每年当地政府都会举办规模不小的比赛。中央电台对此做过多次节目。中国人常说“物以稀为贵”,独特会提升声音的价值。

(三)发展――选择的依据

关于有价值的声音,第三点是可发展。这也是在众多传统文化中如何选择声音的依据。按说每一个文化的传承都是无价的,但毕竟我们是媒体,不是专职的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所以还是要有所选择,这时候就需要可发展这个重要的声音指标了。

什么样的声音可发展?首先,它要包含着可传承的思想、民族的历史、英雄的故事。前面提到的几种文化遗产,都包含着可传承的思想,相对而言有一些文化声音也很珍贵,可单独拿出来就有点弱。比如传统的叫卖声、号子声,曾经也做过这方面的专题节目,但市场很小。其次,声音要能够融入当代,创新发展。传统相声的回归不是原样复制,而是旧瓶装新酒,用传统的手法去制作符合时代的笑料。第三,声音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群众基础薄弱或者说趋弱的,它的价值也就不算太高。

二、如何打造传承有价值的民族文化声音

(一)有原则:人性、国家、法制

第一个原则是要有人性,即“三观”要正,要保证声音作品的“三观”是主流的、积极的,传承民族文化在尊重前人智慧的同时,还要学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比如:汉族有个上千年的传统文化“女子缠足”,坡曾专门填了首词《菩萨蛮》对其表示赞美,“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但作为现代人即使不提审美好恶,这个文化也是要摒弃的,因为它反人性,是不该传承下去的东西。第二个原则是国家至上,要立场清晰,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文化传承经常会涉及民族、宗教、历史等敏感领域,需要站在国家的立场分析思考,坚守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和谐的原则。2013年中央电台曾经做过一个藏语的广播专题节目――《佛教生命观》,通过有关部门邀请了藏传佛教的多位高僧在节目中阐述佛教对生命的理解,播出之后在藏区群众中影响很大,有力地支持了当时复杂的斗争,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影响。第三个原则是法制,这是打造有价值声音的边界、红线,文化传承不是法外之地,国家明文规定的禁令不能碰,改头换面的球也要杜绝。

(二)有投入:不撒胡椒面,不搞想当然

打造有价值的声音需要大量的投入。项目投入决策中,有两种情况管理者要规避,一是贪大求全撒胡椒面,架个文化大帽子,恨不得把所有民族文化都做了,声音的追求却浅尝辄止,只做表面功夫,说起来各种民族文化全有,其实没有一个深入进去;二是工作想当然,看到什么火爆就赶紧跟风,没有独立的创新思维,没有自己的独创,这种情况想打造出高价值的声音,可能性不大。

(三)有渠道:打通制作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渠道

制作声音需要原始音频的来源渠道,要有内容支持的专家渠道,还要有后勤保障的资金渠道等,作为传统媒体,这些渠道其实难度不大,真正困难的,我认为是要打通声音的打造者和接收者之间的渠道。文化传承不是仅仅为了传下去,而是要靠传承的内容来影响当下。当前,需要用全媒体的思维来指导文化传承中的声音价值体现。

三、用全媒体思维指导文化传承中声音的价值体现

(一)注意力经济

注意力经济是20世纪7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提出的概念,他认为“真正的问题不是提供更多的信息,而是分配接受信息的注意力”。提供什么样的声音能够让受众不去看电影、不去玩游戏,不去看小说,而把有限的注意力分配给我们?

这个答案简单概括,就是声音的内容要有用、有趣、有代入感,尊重用户体验。文化传承方面,歌剧、戏曲等一系列优秀的传统声音,在新时代的发展举步维艰,思考这个问题,不能只批评现代社会浮躁、快餐文化盛行,也要想到此类艺术虽然文化深厚、技艺超群,但接受起来门槛高,从内容到形式很难给予用户良好的体验。所以,想做好传统文化的声音,就必须正视注意力的争夺,无论是战略决策还是战术制作,都要明白一个道理,我们可以把马儿牵到河边,却无法把马头按到河里去喝水。关键是要引起用户的关注,让他们产生兴趣。

(二)扁平化

第二是扁平化的全媒体思维方式。网络化运作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中间商不见了,生产者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以前我们作为声音的传播者,也可以说是声音的中间商,从制作者那里选好歌曲,用广播信号传播给听众,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依托于我们。可在全媒体传播模式下,制作者可以直接把歌曲放到网上让用户收听,从流程链条上基本实现了扁平化传播,曾经重要的我们变得可有可无。

因此,我们需要正视这个挑战,扁平化传播是趋势,必须尽快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丛林法则”不是只适合老虎存在,兔子、梅花鹿只要找到符合自己定位的生存策略,一样是丛林的胜利者。我们下一步应该有意识地弱化中间商定位,深度介入生产者或消费者终端,必要的时候可以把自己变成文化传承人,或者把文化传承人变成自己人,这样才有存在的价值。

另外还要补充一点,扁平化虽然对作品创作是挑战,但对产品变现却是机遇,以微信打赏为代表的创收机制,让生产者能够直接从消费者手里获得收益,这种摆脱广告的创收模式让人期待。

(三)精品化

第三是精品化的全媒体思维方式。小米的企业发展理念是“专注、极致、口碑、快”,其实除了快以外,专注、极致、口碑都是在说产品的精品化。

我们在做广播节目时,也经常强调精品化,但真正做到却很难。因为传统广播做精品,成本高、收益小,推广很困难。但全媒体环境下这种情况发生了转变,因为声音实现了无限次点播,而且用户也可以主动推荐分享。这两个变化极大地提升了播出效果,让精品化成为可能。不过就目前而言,口水化和精品化的矛盾还在延续,这也是广播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现实,广播内容要调整、评判标准要调整、奖励制度要调整。广播节目只有精品化制作,有价值的声音才能出现新的发展和突破。

(四)延展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