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语文教学的要求集锦9篇

时间:2023-08-30 16:37:41

语文教学的要求

语文教学的要求范文1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教学改革 思维成果

关于语文的理念。长期以来,人们在“文”与“道”的关系上不断讨论,曾认为要突出政治思想教育,后又认为政治教育与语文知识并重,这些都没有还语文本来面目。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课程理念是: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一、必须具有新型的知识结构

(一)全面的知识结构。语文反映的社会生活是个大千世界,涉及各种领域。语文和其它学科渗透、交叉,英国的英语(即语文)教育思想就强调了其“学科交叉观”。重视各种观念的交叉与共存。[3]语文与思想道德、社会生活、历史文化以及自然科学等有密切的关系。过去的学科实行条块分割,使教师的知识面相对狭窄,如不懂外语,不会使用计算机,不了解科技新发展等。这些巫待改变。

(二)开放的知识结构。过去的知识呈现封闭性,常用单一的不变的观点去看待客观事物。如以阶级斗争为纲,以权威的论述静止地认识。客观现象极其复杂,主观世界又极其博大,应当从许多方面综合研究,要以变化创新的观念去认识。

(三)反思的知识结构。传统的教育是接受学习,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接受学习”是学习的全部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的。进行素质教育应当使用“发现学习”方法,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倡导运用探究的技法去发现学科的基本原理,首先要带着问题,带着疑问去反思,这样的话,就可以发现许多新东西。

二、提高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

(一)要有选择教材的能力。教师要有辩析的眼光,要能够独立选择教学所侧重的内容。

(二)提高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一些教师凭借教学参考书去教课,教死书。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教活的知识,培养活的能力,教师必须提高独立钻研的能力。要能抓住作品的立旨立意,分析文章结构,分析人物形象,找出语言特点、艺术特色等。

(三)教师要能将这篇作品与别的作品进行纵向或横向的比较,发现其思想上真知灼见,艺术上独到之处。

(四)教师要能认识教学参考和他人之说的正确与错误,妥贴与否,而不迷信盲从。

三、思维要兼容并蓄多视觉

现在使用了新的教材,鼓励学生思考、想象,学生的各种回答都有可取之处,都应肯定。可是不少教师说:“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岂能多种答案共存,如太阳只能是红的,月亮只能是白的,怎能说太阳是黄的、白的、黑的、绿的”。这就表现出长期以来的单角度思维、直线思维、轨道思维的思维方式。几千年来,人们的思维在儒家思想的“道”中运行,在皇权圣旨的方向活动。前几十年,人们的思维在领导人语录的轨道中运行,是单一的。如今这种思维还有遗留。如果思维在多线条、多角度情况下,就可以得出各种不同的答案。从多视觉的目光看,太阳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等情况下,其颜色是变化的,不相同的。早晨的太阳是红色的,接着变橙色,中午是银光耀眼的,有云雾时,它或白或灰,在绿窗内看,它是绿色的,在日蚀时又是黑色的……要改变狭隘单一的思维方法,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气度兼收并蓄。鼓励学生以多维视觉去观察、思考、想象,去发现和创造。

四、学习使用创造性思维方式

(一)强化形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的核心是想象和联想。应当“精,八极,心游万初”。(陆机(文赋)形象思维是驾着浮想联翩的宇宙飞船去遨游太空的,这是创造的开始。1.联想的方式:①接近联想,是因时间或空间接近而引起的联想。②类似联想,是因性质形态相似而形成的联想。③对比联想,是因形态、情境完全对立或相反而形成的联想。2.想象的方式:①再造想象,是根据他人形象化描绘在自己头脑中形成新的过程。②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绘,在头脑中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又分三种:A推测想象,推测其未来发展趋势的现象。B融合想象,重新融合成全新形象的心理过程.C抒情想象,是借事物抒发自己情怀的想象。

(二)教师要学习研究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和潜意识。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六七十年代只承认逻辑思维即科学思维,研究形象思维等其它各种思维就受到批判。许多人对其它各种思维理解不够,对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和潜意识的认识是很肤浅的。而这些思维形式极富创造性,属于创造思维。巫待我们去学习研究它们。

1.直觉思维,是指人脑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资料,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联系作出迅速的识别、敏锐的洞察、直接的理解和整体的判断的思维过程。培根说:“人类主要凭借机遇和直觉。”艺术和科学创造都离不开直觉思维。直觉思维的特征是思维的跳跃性、超逻辑性,没有明确的思维中介环节,一下子就悟到了问题的实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思维有突发性、直接性等特点。

2.潜意识。古人云:“有时忽得惊人句,费尽心迹作不成。”西方人说:“创造即白日梦”,“梦是一首无意的诗。”这些,实际上是潜意识问题。弗洛依德研究发现了潜意识。他认为:人的精神领域有认识到的部分,能清楚地感觉到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属显意识。还有隐伏于灵魂深处的不为人觉察的无意识,也叫潜意识。弗洛依德认为人的意识就像冰山一样,显意识就像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部分,只占1/8;潜意识就像冰山沿在水面以下的部分,要占7/8。人们没有明确感觉的意识,梦境、无意识的反应,非理性的冲动,似曾相识等,都属于潜意识心理现象的范畴。潜意识的不断开发,将会带来巨大的创造性。

语文教学的要求范文2

在文学的诸多门类中,诗歌可以说是最独特的一种文体,是文学的最高形式。诗歌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与散文、小说、戏剧相比,由于表达的生动精练及鲜明的形象感,它的审美价值似乎更集中,更多体现了文学的纯粹性,成为美育的载体。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将素质教育提上议事日程,从而重视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教育。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大量优美诗词,其中古典诗词教学是进行审美教育的最好载体。

古典诗词审美教学的实施,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它要求教师不仅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渊博的学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而且具备较高的审美素养。那么,应语文审美教学实施的要求,语文教师应具备哪些审美素养呢?

一、具备和谐的形象美

和谐的形象美指具有高尚人格内涵的美的形象,在课堂上,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态上。美的仪表、美的体态和美的行为风度是美的教态的核心内容。教师在讲台上的站姿、表情及手势等构成的体态语言,是学生首先在感官上接触到的形象美,对学生的影响尤为重要。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格宾在论及人际沟通时提出如下公式:7%言语+38%声调+55%表情=100%信息效果。这一公式清楚地表明,信息的传递绝大部分依赖于人的声调和表情这一体态功能。因此一个教师除了要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符合职业特点和时代气息外,更要注意言谈举止的文雅和谐,尤其要学会恰到好处地运用手势表情等身体语言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具备对文学艺术的审美感受力

古典诗词所体现出来的文学艺术之美内敛而又丰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到的。古典诗词审美教学要求语文教师首先具有对文学艺术之美的感受力,能够利用自己深厚的文学素养,以一颗爱美的心灵,确切地挖掘古典诗词中美的因素,走进文学作品,进入角色,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感受文学艺术之美。因此,课堂上,教师才能将古典诗词的文学艺术之美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三、具备审美表达的能力

1.具备精湛的语言表达艺术

语言技巧的高低是衡量一个教师讲授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课上,教师应该做到语言流畅、语调适宜、吐字清晰、富有亲切感和节奏感,使语言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精准性、形象性、含蓄性、情感性和韵律性,给予学生听觉上的美的享受,通过“悦耳”,达到“悦心”,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同时,美的教学语言还应讲究幽默艺术。因为偏重于理性认识的课堂教学,如果融入和谐的情感交流,如一句妙语,或一段幽默故事,就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思考的空间,使他们能在回味的过程中,调动起积极思考的情绪,营造热烈、轻松、有秩序的课堂气氛,创造舒畅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2.具备对古典诗词课堂教学审美处理的能力

古典诗词的审美教学过程是一个以美激情、以美授知、以美传艺的过程。因此,教师需要具备对古典诗词课堂教学审美处理的能力。审美教学的课堂是教师广阔的创造空间,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审美创造力,对课堂教学进行审美处理。

(1)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审美处理的能力

审美教学是将美学原则与教学原则有机结合的教学。因此,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板书等都要经过教师的精心创造,悉心设计,以美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教师学识广博,专业知识精深,教学手段独特,使最优化的教学结构、精心设计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外化为具体可感的美的形式。可见,一堂好课是教师高层次的审美创造。

(2)对课堂教学组织进行审美处理的能力

对课堂教学组织进行审美处理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审美关系的确立,有利于和谐美好的课堂氛围的营造,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洋溢和谐之美。学生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其身心发展水平、道德情感和思想认识是千差万别的,这又决定了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一些偶发事件,教师对此要果断地进行审美处理,选择最佳方案,妥善解决问题,趋利避害,化消极为积极,化尴尬为融洽,化变异为和谐,拉近师生情感距离,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过程。

(3)对课堂教学评价进行审美处理的能力

语文教学的要求范文3

摘要:教师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管理者,教师的基本素养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在新课程改革推进的十几年进程中,中学语文课程有了新的进展而又存在不少问题。在影响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诸多因素中,中学语文教师素养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笔者拟从新课标背景下语文课程的新性质对中学语文教师素养的要求这一角度展开论述,以期对新课改进程的推进有所裨益。

关键词:工具性;人文性;教师素养

引言

关于中学语文教师素养的研究一直都是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新课程改革已推进十几年的今天,关于中学语文教师素养的研究背景更加复杂。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一方面灌输了中学语文教师素养一些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根深蒂固,这两方面长期斗争、磨合。在新课程改革已有显著成效而又遭遇阻力的矛盾背景下,探讨中学语文教师素养十分必要。

在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师素养的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就其理论意义而言,中学语文教师素养的提高有助于改善课堂效果,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就其实践意义而言,中学语文教师的提高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有助于语文课程的教育改革。

语文课程性质的新要求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

一、工具性视野下的素养要求

中学语文教育是要教给学生掌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教育教授母语,它首先是一门语言课程。这便决定其工具性的本质中学语文教育是针对母语为汉语的学生的语言教学。关于语文的工具性,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阐述道:“语文不是关于知识的学科,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使用语言文字,因为语言作为工具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张志公先生也就语文的工具性解释道:“语言是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因而是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工具,是进行各项工作的工具[2]”。时至今日,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新理念强调要正确把握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育的影响,可见汉语言文字一直以来仍是语文教育的一大重点内容。例如:中学语文课文《林黛玉进贾府》,关于这篇课文的讲解,感受它独特的语言描法和语言风格,比如对林黛玉极具特色的外貌描写“两弯似蹙非蹙I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3]16”的分析;理解语言背后的思想与内涵,如对王熙凤:“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3]20!”话语的分析,就是此篇课文的工具性目标。要完成工具性讲解的教学任务,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拥有深厚的汉语言知识素养,全面掌握汉语言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知识,这是中学语文教师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养。

二、人文性视野下的素养要求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语言教学,其教学过程中无时无刻不贯穿着人文性的特征。“‘人文’按现代汉语解释是指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它是立足于‘人’与‘文化’这两个基点上,同人道、人性、文明、文化等意义相同[4]36”。语文的人文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指语文教育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和历史文化。语文这门学科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情感,它教授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高尚的品德修养以丰富的个人情感等。这种情感的渲染和培养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的优秀经典的语文课文的学习。在中学语文课文中,如《我的战友》讴歌了革命志士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我的信念》一文赞扬了作者玛丽.居里专心科学研究、坚持拼搏以及淡泊名利的品德修养;《背影》抒发作者朱自清对父爱的感动,对父爱的赞扬。当然中学语文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绝不仅局限于此,还包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之情等等。另外,语文学科还传播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时间跨度远至三皇五帝,近到21世纪;内容包罗万象,如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中国独特的茶文化、气势恢宏的长城等。其次,语文的人文性还表现在尊重和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方面。语文这门学科不像物理、化学这之类极具理性的学科一样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语文包含着深刻的情感因素,语文对学生的人格培养不仅仅是通过上述的语文课文思想的传授来完成的,还体现在教师以身作则,以自身的人格魅力熏陶学生。对于中学生来说,学生的人格培养应向纵深发展。中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贯彻语文的人文性,其必须具备丰富的人文素养,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以广博的文化知识来阐述语文教育的思想,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三、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视野下的素养要求

在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语文课程性质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密不可分,水融的。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可理解为以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为平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为基点,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5]”,实现语文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具体实现是通过“三维度”目标的一步步进行来进行的。例如,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文《香菱学诗》其课程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曹雪芹及《红楼梦》。

②积累生字生词,丰富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白话文的阅读能力。

③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

④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自读整体把握故事情节,通过精读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提高对写作的认识。

3、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要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其中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②、③属工具性目标,①、④属人文性目标,情感体验与价值观目标层面属人文性目标,而过程与方法目标则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整堂语文课程的实施便是灵活实施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中学语文教师要驾驭整个语文课堂,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糅合就必须具备高超的能力素养:语文基本能力素养、语文教学能力素养、语文评价能力素养和语文科研能力素养。这些能力素养和先前提到的人文素养的融合需要中学语文教师良好的心理素养作支撑,包括良好的性格、丰富的情感和坚韧的信念。唯有这样,才能坚持做好语文教学的每一项工作。

结语

当前的中学语文教育处在复杂的背景下,在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中曲折前行,中学语文教师的素养成为新课程改革是否能够取得成绩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中学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完善自身各方面的素养来组织高效的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学语文教师素养的发展必须时时与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同步,不断吸收新的理念,学习新的方法,不断突破传统,追求自身素养的完善和丰富,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成就自身素养的更新与活力。(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3:2.

[2]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1.

[3]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5.

语文教学的要求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新课改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072-01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语文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并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享受的语感,发展语言思维。让学生掌握必要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因此,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1 开展情感教育,促进学生身心成长

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审美情趣,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语文学人文内涵特征显著,开展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如何开展情感教育?如何在情感教育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教学实践证明,可从古典文学开始。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前人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经典作品。通过学习和阅读这些文学作品,能从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作者的人格魅力,在学习的过程中起到了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的作用。例如《论语》中有“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叙述,这让我们从中领悟到生活中要检点自己、反省行为,做人必须诚实、守信。学习这些经典作品,就是要从中汲取古人的思想精华,来丰富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通过学习这些课文内容,可以修身养性,可以激发我们养成热爱自然、关爱生命,享受生活的健康情趣。

2 倾听学生心声,关注学生平时的表现

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语文探究式教学中,我们应该倾听学生的心声。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思维方式、观点方法有其独特的地方,不一定要与教师一样,对于学生表现出来的独特思维方式与独到的想法,我们要给予肯定与引导,因为每个人的生活阅历、知识积累各不一样,对同样的文本内容的理解都各不相同。例如:在《背影》一文中,作者写自己四次流泪。虽然连写了四次流泪,但文字表述的并不重复,而且同中有变,情感丰富。四次写了“流泪”,抒发了作者的不同感情,并且用朴实的语言来表达其内心真挚的感受。阅读文本让我们体会到丰富的意蕴与情感都藏在文字的背后,文章给每位读者留下巨大的审美空间,每个学生都表现出对父爱的思考。探究的过程,就是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在对话过程中撞击、冲突、融合。在此过程中,我们应该倾听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尊重他们的个性体验,关注他们平时的表现,及时调整策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3 探究合作学习,践行新课改理念精神

合作探究是新课改倡导的重要理念。合作探究就是要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让学生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探究过程中学生常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此时,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点拨,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探知欲望。教师的点拨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点拨太具体,学生会很容易找到问题的答案,不利于思维的培养。点拨的不到位,学生会感觉问题太难,不利于探究活动的继续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过程应重典型、出实效。在合作探究任务完成后,再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语文知识内容丰富,为获取新的发现,就要给学生搭建一个发展的平台。力求做到节时、高效,紧扣文章主旨展开探究。例如:在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时,在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后,能从课文中找出反应“战斗场面”的叙述。初读课文学生感觉这个问题还是比较困难时,此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什么?其中的“论”字有什么作用?通过这样的引导吧,学生马上把文中反映战争场面的段落与文字找了出来。

4 设定教学目标,努力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堂应该是人文的、和谐的,因此,作为语文就是首先要设定教学目标。要关注每个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情况,以有利于教师设定切实学生实际学习需要的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全神贯注的进入学习状态。只有保证学生是在做与课堂有关的活动,才能顺利地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应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合作探究、质疑问难中开展学习。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时,就制定了这样的目标,让学生认真预习课文,能否把这篇童话故事改变成分角色表演的剧本,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并把人物性格特点努力的展现出来。为了能够让自己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们都反复阅读课文,讨论有关的内容,同学们显得非常的有兴趣,从而高质量地完成了预先设定的教学目的。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课堂,就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究,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顺利的完成设定的教学目标。

总之,反思是为了改进,思考是为了提高。我们每一个人应积极从新课程中寻找“自我”,主动融入到新课程之中,吸取先进课改成果,投身到新课改的浪潮之中。让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反思,在实践中进步,语文课堂一定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魏本亚.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的转型[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9).

语文教学的要求范文5

1 教师要处理好角色的转变

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灌输者、守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共享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依学定教,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课堂不再是格式化程序的场所,而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及时转变观念,真正实现从传统到高效课堂的意识转变。

语文课本身就是需要领悟到学科。授课时,要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教师应该放开手脚,让学生唱主角。不妨让学生多读,多谈,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学“语文”,用“语文”的情景中。

2 营造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教授巴甫诺奥曾写过《快乐学习法》一书,这本书先后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在世界各地畅销不衰。他在书中赋予快乐学习以更广义的解释,他认为:快乐学习是一种享受,学到新知识是一件快乐的事,读书、上课、完成作业、与同学交往、向老师提问等,都是很有趣的学习。而我们现在的很多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每天坐在教室里被动地学习,少有快乐可言,在这种心理支配下,我们又怎敢奢望他们能够高效学习?所以打造高效课堂的首要前提是让学生爱学语文,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2.1 优美生动的导语。

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的情境,叩开学生的心灵。引领学生神思飞越,从而很快进入“共振”的境界。如学习《死海不死》一课,导入时课件出示有关死海风光的短片,让学生初步感知死海的神奇和美丽,达到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2.2 丰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情绪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形式,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我把课堂教学游戏作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让学生自始至终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我在复习古诗歌时,在课堂上以“击鼓传花”的方式让学生背诗,学生们都感到紧张有趣,在热闹的游戏中,学生的诗也背熟了。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我就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学生在表演中很容易地把握了人物性格。

2.3 课堂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首先,课堂语言要充满活力和感染力,要抑扬顿挫,风趣幽默。这需要教师自己的感情投入,进入角色,眼睛有神,动作有力。其次,课堂要像相声演员那样设计些“包袱”,让学生在张弛有度的环境下学习。如果仅用某一种教学方法,容易造成学生听觉、视觉上的疲劳,从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课堂效率。

3 树立“和而不同”的创新学风

“同”是指无个性的单一事物,是盲从附和、墨守成规。“和”则是多样性的统一,“和”才能产生新事物,它是百物构成的法则。课堂教学一定要倡导“和而不同”的研讨学风,避免课堂一团“和气”,缺少辩论和驳议,师生之间恭恭敬敬,无惑可问,无疑可解。当然,一方面师生之间要互相配合,形成思想上的共识和感情上的共鸣。但是在保持课堂整体“和”的同时,我们还要坚持“不同”。学生要有“立异、求新”的意识,不唯书,不崇上,敢于反对经典言论、敢于指出老师的错误,敢于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在思辨中达到创新和共同进步。

语文教学的要求范文6

―、对话:由独白到互动

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应是对话式的,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新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实施建议”部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对话”体现了“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对话教学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

对话型的语文教学将彻底改变老师是文本发言人的角色,教师单方的讲解将由师生双方的对话所取代,作品的主题、情节推进将在精彩的对话中形成。师生在对话中思想相互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引发出创造的灵感和冲动,在对话中甄别真善美,提升道德人格,涵养个性。有学者指出,我国的语文教学可望由“训诲─驯化型”和“传授─训练型”发展为“对话型”。犹如一朵耀眼的花,“对话”开放在语文教学的田野里。

二、启发:由注入到激思

教师教学语言的启发性,要求通过特定的教学方法和语言表达形式,把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重在启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教师讲课语言的启发性,即在用语上要处处着眼于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开动脑筋,独立地去获取知识。即通过教师的“讲”,诱导学生的“想”。对那些可以自然地顺理成章得出的结论,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的提问、活泼的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表述;对那些较为复杂的深层次问题、教师可以设计层层“阶梯”,通过丰富生动的课堂双边活动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性语言,巧设问题,引导学生展开由此及彼、由因及果,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的联想,以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三、激励:由批评到赏识

语文教学的要求范文7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育 特点 社会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243-01

在实现现代教育模式的今天,教育的特点也是呈现多方面的特点,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方式的转换以及教育手段的提高,造就了当今教育有其鲜明的特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教学教学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观念更新,更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下面我就我个人的教学经历肤浅的谈几点。

一、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

语文教学是一台戏,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或代替作者言论,这不是语文教师应扮演的角色,因而,当代的小语文教师,都注重自己要不段更新教学观念,注重自己角色的扮演。如,语文教师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扮演桥的角色。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理解教材。认识到不能把教师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同时承认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的差异性。随着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对自己角色不断有新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素质,把学生的个性,创造精神,良好语文习惯培养起来吧,这才是我们的根本任务。

二、注重兴趣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要让学生有读的兴趣,读的欲望,才可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才能确保其会主动地学习。例如,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以清新、流利、饱含情感的语气范读课文。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朗读中充分感受课文的意境,体会文字的美妙。因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小学语文教师重视到兴趣性教学的重要性,让自己的语文教学与兴趣教学相结合,因而,也就构成了现代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兴趣教学的特点。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主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人之可所以能够立足于社会,发挥其潜力的基础。小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他的自学能力一般不依赖他人而能够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获取语文知识和技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例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到通过各种形式的语文训练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这是因为,人的思维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知识越多,思路越广,对思维的发展也有利。思维的扩展触及更多的知识,才会产生联想。才可能培养好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因为培养学生自学如此重要,所以,现代的小学语文基础教育才十分重视培养我们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面对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为了更快速度的发展,为了更快的建设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创新能力的培养变得日益重要了。我们应如何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的课题。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说过去的教育一点也没有培养创新能力,而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进行和得到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我们要培养他们具有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评价学生不再以单一学分定学生的好坏,全面评价学生的素养,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多方面的潜能和特质的发展,尤其是探究与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情感体验。因为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所以当今的小学语文教育都十分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方向侧重化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科中的主体内容,当今的语文教学重点在向它们转移。并力求实现两者的有机集合。阅读是基础,能为写作提供帮助,而写作反过来作用与阅读,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自从教育部“十五”规划实验课题在我校开展以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认为如果离开阅读谈写作或离开写作谈阅读都不会收到好的效果,最好是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训练,或许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学特别重视阅读和写作两个板块的教育。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认为我们教师要注重当前的教育模式,将教育的重点转移到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

六、教学手段科技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多媒体在中小学生愉悦学习、创新学习中发挥着日益巨大的作用,课堂是一个特定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生动体现。因此,教师必须合理地,灵活地运用电教、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欢乐中获取知识。进行新课的学习时,在导入中,枯燥的讲解,或者是煽情的演说,都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然而,运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则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学生,并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因而,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学逐渐在向现代科技化方向发展,小学语文教学手段的科技化也就成为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鲜明的特点。

总之,现代语文教学有其鲜明的特点,我只是就我个人的教学经历来谈一下自己的感受。但是不管怎样,我们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根据当代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与规律,为语文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吴宪洲.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讲”的能力[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1988,(01)

[2]冯惠文.语文教学的几个有效策略[J].山西教育(综合版),2005,(03)

语文教学的要求范文8

关键词:指导;阅读意识;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096-01

首先,语文教师自身要加强阅读意识。

新课标特别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其中的关键在于语文教师自身的学养、自身的文化积淀。于漪老师曾这样说过:“语文教育质量说到底是语文教师的质量”,“要提高语文教师修养的方法和途径就是要读书,语文教师应该把阅读和写作视为自己生命的体现形式。”

要解决中学生课外阅读所面临的问题,王富仁教授认为:“前提是提高教师自由阅读的积极性。如果教师的兴趣只集中在升学率上,那无论怎样努力去引导,都无益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在我看来,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文学读者,是一个懂得欣赏文学的人,一个能够不断开拓自己文化视野和提升自己精神素质,从而不断影响学生的学习者。”一言以蔽之:作为学生课外阅读文学名著的引路人的语文教师,关键是自己要加强阅读意识,提高阅读修养。

其次,语文教师在给学生推介文学名著时,一定要有版本意识。

新课标要求学生阅读名著,学校老师布置阅读任务,家长也鼎力支持孩子去阅读名著。然而,遗憾的是,许多语文教师和家长都缺少版本意识,孩子更是如此,老师让读名著,随便买一本看看,也不管版本适合不适合自己阅读。实际上,一些中国古典名著和现代作家的经典著作都存在版本问题,外国名著的译本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我们应当慎重选择。

比如,古典名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12月北京第二版。据中央电视台报道,目前书市上《红楼梦》版本已多达上百种,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以最早或最为通行的刻本为底本,校点、注释基本汇集了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应首选有冯其庸等人作校注的修订新版本。著名作家老舍的《骆驼祥子》,1939年3月上海人间书屋版。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骆驼祥子》修订本。修订本较之初版本有90多处修改,对性的内容、阮明的故事、祥子的堕落等几乎删尽。修订本的修改几乎不是艺术上的改进,是作者应对新的历史时代的结果。外国经典名著《安徒生童话》,叶君健译,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译本被誉为当今世界上两个最好的译本之一,并荣获丹麦女王颁发的“丹麦国旗勋章”。这是全世界《安徒生童话》众多译者中惟一获此殊荣的。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梅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95年10月第5版。目前在我国有二十多种译本,但人们常说的“影响我们几代人”的主要是指梅益本,次译本经过“千锤百炼”的校订加工过程,是目前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版本。

由此可见,语文教师作为学生阅读名著的引路人,肩负着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名著的使命,一定要有“版本意识”,要善于选择好的版本、好的注本、好的译本。教师只有具备深厚的阅读修养,才能根据新课标的阅读教学需要和本校藏书情况,正确指导学生阅读好的版本,或指导学生自行选择优秀版本,做到这一点,学生的课外阅读名著活动才能走上健康、有序、高效的轨道。

另外,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名著,语文教师还要有文学史意识。

新课标“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推荐的文学名著,都是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可见,新课标的制订,融入了文学史的理念,并将文学史研究的变化带进了教材和课外阅读书目。

例如苏教版七年级教材选编了沈从文的《端午日》,教读本课时,我们语文教师就不能不向学生推介他的《边城》,这也是高中学段推荐的书目之一。《边城》的选录,多少反映了近年来现代文学史研究对那些偏重于艺术追求的非主流作家的作品的重视和推崇,还原其应有的历史地位。这种变化,淡化了意识形态色彩,为更多具有相当文学价值的作家作品进入中学生的视野开辟了道路。而这种变化,也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具有更多、更丰富的文学史知识,以开拓学生的视野,通过提高自身解读文学名著的能力,来正确指导学生的阅读。

语文教学的要求范文9

【关键字】高中语文 开放性教学 全面发展

教学是一项神圣的心灵工程,它关系着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以及科技的发展,因此,教育一直以来都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语文是学生起步最早的一门学科,也是必备的基础性学科,新课改对高中语文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将语文教学做到具有开放性。教学是知识的引导过程,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语文教学在遵循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增强课程的选择性,能够为每一位学生都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以及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要想将语文教学做到具有开放性,就需要从教学环境、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学习方法这三个方面入手。

一、教学环境

1.课堂环境。课堂环境中要注意主题的开放,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是学生学习最主要的环境,因此课堂教学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教学效果。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需要将教学做到张弛有度,建立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对学生进行思维和情感双方面的训练。开放性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差别就在于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其学习都遵循自主学习的原则,而不是完全依靠教师的安排。

开放性教学的原则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将激发学生积极性作为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不再被禁锢在固定的教学规定中。开放性的课堂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拓展性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将知识从广度和深度两个层面进行延伸,将课内外知识进行衔接,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课堂上,教师要与学生处于平等的状态,充分体现民主和自由的特点,让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迸发。

2.课外环境。语文教学还可以结合很多有趣的课外知识进行教学,例如让学生聆听音乐,让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并且用语言描绘出来。通过这样的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陶冶情操,可谓一举多得。将名著结合到语文教学中也是实现开放性的方法之一,例如在学习《阿Q正传》时,让学生观看相关的视频,从而更加形象的重现旧社会的生活状态,让学生对这本书的内容进行大致的了解。观看过后还需要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的所见所闻,对阿Q这一人物进行分析,从而引申出旧社会中人们的共性,加深内容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中需要注重教师思想观念以及教学方法的开放,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点学习,更是一种技能的学习。教学的真正目的是“授之以渔”,而不是要“授之以鱼”,因此,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能够让他们受益终生。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且能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教师是教学的主导,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需要做到具有开放性,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自主阅读、思考、筛选、评述。语文教学可以借助多媒体进一步开放课堂,将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直观的表现出来,使得教学内容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对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很大好处。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增大课堂容量,并且还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得课堂内容变得多样化,打破了原有书本知识的界限,使得教学具有开放性。

三、学习方法

开放性学习的重点就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探索知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开放性体现在学生思维的拓展和创新上,“读书贵有疑”,学习本身就是发展和探究的过程,带着怀疑和探索的思维去学习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知识,并且将局限的知识层面进行不断的开放和扩展,从而将语文学习做到灵活高效。

学习是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综合发展,学生要注重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主动的探索,参加和语文有关的实践活动,从而调动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面对知识,学生要主动的接受,积极的心态会让学习变得更加轻松,反之被动的学习会让学生觉得很沉重,在学习上处于被动地位。

学生自身还要学会自主学习法,在语文学习中,自学是很重要的环节。语文需要注重课外知识的扩展,增加知识储备,通过课外知识的补充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到自学的开放性。

教学实现了从传统教学到现代教学的转变,也需要实现从封闭教学到开放性教学的改变。新课改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要将教学做到具有开放性。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新鲜的活力,而不是死板的知识,因此,开放性教学的推行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君秀.让开放性教学悄悄走进高中语文课堂[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