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计量经济研究

时间:2023-08-30 16:37:40

导语:在计量经济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计量经济研究

第1篇

>>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计量经济学应用能力培养研究 研究生价值取向实证分析 研究生教育现状满意度的实证分析 普通高校文科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实证分析 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 博士研究生区域流动的实证分析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实证分析 关于中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分析 原油交接产生计量误差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的计量方法分析与建议 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普通农业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音乐能力影响中国研究生英语语音能力的实证研究 研究生计算机教学问题探讨 高校研究生学习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博士研究生《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与思考 利用计量分析法研究在校研究生人数变动 企业能力计量方法研究现状及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参考文献

[1] 戴平生.《计量经济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刍议[J].统计教育,2007(10):26-28.

[2] 李子奈.计量经济学高级课程的设置与内容体系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2(5):9-13.

[3] 刘发跃,王娅.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3):15-25.

[4] 王万B.财经类高校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1):181-210.

[5] 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8-86.

[6] 支小军,刘永萍.计量经济学“三位一体”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5):27-28.

[7] 刘竞哲.工商管理类硕士研究生实证分析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2):108-112.

[8] 王红.中美经济学课程教育的比较分析[J].高教探索,2005(4):55-59.

第2篇

关键词 计量经济学 问题导向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0.050

Abstract Domestic college Econometrics teaching has widespread lack of case analysi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 oriented case teaching in econometrics model,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the flow process and specific method based on problem oriented econometric case teaching, to strengthen the econometrics teaching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closely to provide a positive reference.

Keywords econometrics; problem oriented; case teaching

“计量经济学”课程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后得到了迅速普及,不少学者也纷纷应用计量经济学先进分析技术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计量经济学与现有的经济学、统计学、数学、计算机等学科密切相关但又明显不同,计量经济学技术的应用要求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功底,而且还要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解决现实问题是“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目的。否则,即便理论上通过了计量经济学课程考核也无法真正掌握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仍然缺乏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在加强计量经济学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增强对实践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关键还在于对其传统理论教学模式的深刻反思,理论教学在几十年的教学过程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不同学科对其依赖程度不同。在传统的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理论素养与学术功底常常成为其授课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当前国家提倡创新、创业的重要时期,“学以致用”正成为众多普通高等院校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点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理论素养,更应该具备对社会经济现实问题的敏锐发现能力与分析能力。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活动关注的重点常常放在教材分析,教学技巧研讨、课件制作规范,虽然也强调了课程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甚至对课后作业也提出了相应要求,但由于缺乏对现实问题的应用分析,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有倦怠情绪,因为他们不知这些理论知识与实践到底在发生着怎样的联系。

因此,只有将社会经济问题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以理论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在对问题的解析过程中融入理论教学知识点才能边实践边反思边研究,课程教学的意义才会明确显现。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过程中,问题导向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普通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而言,计量经济学的案例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在学什么?怎么学?怎么用?”的问题。

1 案例教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1 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有助于对经济理论知识融会贯通

传统理论教学往往从书本到书本,在注重概念掌握的同时忽略了理论知识之间的整体融合,使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被动地接受了知识却对知识的应用缺少兴趣,只为通过考试而学习,主动性不强,目的性不明确。而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就必须要采用更为灵活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关注教学知识的应用,而案例教学能够很好地弥补传统理论教学的这一缺陷,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能自主地从教材走向实践,启发学生不断思考、不断提问,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

1.2 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摆脱了传统理论教学的说教方式,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大大增强,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从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向一个问题的提出者转变,这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有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情景进行分析的能力,否则学生将不会具备发现现实社会经济问题的敏锐眼光。而且由于现实情景往往具有复杂性,案例教学并不要求学生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答案,而是重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模式训练以及尽力寻找多种可能存在的解释,这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将极大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1.3 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由于受多年传统教学模式的深刻影响,学生常常养成机械记忆教材内容的学习方式,尤其是临近期末通过大量的突击记忆知识应付课程考试的情景各大高校都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能通过考试但其学习能力却大打折扣,机械式的思维模式固化了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学生不敢去创新,不敢去思考。但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模式由于是对现实复杂情景的分析,“答案”并不唯一,并且还是开放的、动态的。

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本就要求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前提下再学习,而初次接触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生往往因对社会经济现状认识深度不够而对课程开展的案例分析感到无所适从。因此,采用问题导向式的案例教学不仅重要而且必要。在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中,教师采用启发式方法提示关键词,引导学生分析、研讨并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综合点评,这种方式有利于提出多种印证基本概念的不同的现实社会经济问题,从多个角度打通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渠道,通过对学生个体和群体思维的积极培训,激发学生最终实现印证基本概念的能力,这种经过反复多次积淀后获得的学习方法,无疑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一种巨大的提高。

2 现有计量经济学教学问题与不足

2.1 “理论讲不清,学生听不懂”

财经类专业招生通常文理兼收,文科生与理科生均可入读经济类专业,甚至允许跨专业学生报考,这样造成的问题在于:文科生的统计学或数学基础较薄弱,部分教师授课偏重于数理模型与公式推导,这使文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感到困难重重;而理科生与跨专业学生由于在本科阶段缺乏经济类基础课程学习,如微、宏观经济学、中级经济学等,即便在研究生一年级补修了本科经济学相关基础课程,但由于时间关系,根本无法很好地消化吸收,这类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仍然比较模糊。这就使得计量经济学教学出现了“教师讲不清,学生听不懂”的情形。

2.2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和案例教学脱节

计量经济学教学通常理论讲授设置在前,如果在后续授课过程中,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则实验教学往往时间很少甚至被忽略,其原因在于实验教学还需要相应的硬件支持,如果实验设施老化陈旧,则实验课的效果难以保证。其次,在计量经济学授课过程中对需要实验的教学章节,教师必须安排好理论讲授、上机实验与案例应用的相互关系,但正是因为案例教学跟不上,学生在知道理论知识后无法去捕捉现实经济问题,只能是模拟课本例题,然后完成课后习题,这种模式严重阻碍了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也使研究生无法较深入地理解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经济学涵义及其应用。

3 以树立问题意识作为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起点

案例教学中的问题导向首先要求教师具有自我反思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因循守旧,既要结合经济理论对现实社会经济发展提出问题,又要对如何应用理论教学中的知识点不断进行反思,启发性提出问题。例如,在讲授人的行为动机相关理论之消费者追求最大效用水平时,理论上需要从典型的个人出发,从偏好到无差异曲线或效用函数再到需求函数,从独立决策的个人需求到市场需求,但在提醒学生思考时却应要求学生考虑以下问题:从决策和行为上,消费者能否与生产者截然分开?个人的决策是否独立?外部性的边界在那里?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将促使学生不断深入思考从而从逻辑上建立对问题的完整认识。

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要求在不设置约束条件下让学生尽可能进行深入思考,层层分析产生问题的相关因素,在此过程中采用石川馨图能够加强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联系。能否提出高质量的实践问题也是考查教师能否正确反省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及教学效果重要依据。如果在案例教学中,课程教师未能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围绕教学内容广泛查阅资料,认真思考,否则学生将很难在案例课上得到实质性的收获。

4 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流程与具体方法

(1)理论启发与案例引导。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把握理论教学知识点与现实社会经济现象的联系,在讲解理论知识时采用启发式提问要求学生思考与该理论联系的社会经济现象,在时间维度上可以选择过去发生的事件,也可以是当前发生的事件,但尽量选择热点社会经济问题。如果学生之前从未关注过类似事件,那么在案例分析课时就要分配一定时间进行必要的案例内容陈述,以避免学生分析案例时的茫然感;

(2)知识引入与分组讨论。是有效的案例教学方式,国外普遍采用simnar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术讨论,对计量经济学案例的分析讨论同样适合采用simnar方式,只不过为了有效组织教学秩序,学生应分成若干小组并且有组长负责组织讨论过程,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拆分,越细致越好,然后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构建步骤对问题进行逐一评价分析,教师则负责指导学生建立问题与理论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

(3)分组阐述讨论结果。学生分组讨论的结果由其他小组学生参与点评,最后由教师现场总结点评,此时的点评要结合理论知识点进行,点评完毕则要求学生继续修改完善小组的分析结果并以课程作业形式进行规范的书面整理;

(4)各组整理书面作业。各小组对评论后的作业进行修改完善,教师挑选优秀作业留存为课程作业案例,作为对下一年级学生课程教学时的展示范本。高年级学生作业范本的展示有利于对低年级学生产生重要的鼓励效应,这种展示向低年级学生表明,不是不可能,也不是做不到,只要经过规范的训练和主观的努力就能够完成一份优秀的作业成果。

以问题为导向的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并未忽略对理论知识的重视,只是切合理论知识引入及采用启发式模式要求学生对现实热点社会经济案例进行分析,加强了学生的经验认识,有效地将理论教学与案例讲解相结合,在对实际社会经济问题提出和解决过程中掌握EViews软件的使用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到计量经济理论方法更加贴近经济管理实际,生动形象而不枯燥,能够激发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马成文,金露,魏文华.案例教学法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应用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31).

[2] 邓月仙,张宝,刘文宝.案例教学法应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1(4).

第3篇

关键词 计量经济学 理论—实践教学模式 教学环节

Key words econometrics

theory-practice teaching model

teaching links

计量经济学教学可以采取三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一是纯理论的教学模式,二是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三是应用型的教学模式。笔者自1997年接任本科生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至今,通过教学实践体会到,纯理论的教学模式中理论与应用基本脱节,而纯应用的教学模式会蜕变为僵化的计量工具的使用。第二种教学模式对于培养本科经济管理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显著的效果,能够提高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率,体现出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工具型”课程的教学特色,符合本科生培养的基本目标,是一种值得推行的教学模式。

一、理论—实验教学模式的内涵

笔者认为,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理念应该是理论学习服务于实际应用。本科生中的大部分人在完成四年的学业后要适应工作需要,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竞争力对于个人的发展是比较重要的。理论—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计量分析能力所关注的是:1、经济量化分析的基本思想掌握了吗?通过课程的学习,重在传授给学生计量经济学研究经济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并结合实际的案例分析加以强化。2、经济量化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了吗?理论学习是思维创新和方法创新的源泉,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动手的能力具有实质性的帮助。3、适当的难度和前沿进展涉及到了吗?针对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三个层次培养目标的不同, 计量经济学应该相应地界定为三个教学层次,即初、中级计量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和高级计量经济学。本科生教学定位于初、中级之间,适当地提高学习难度,有利于提升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学习内容的实用性,而前沿进展的介绍便于学生以后在工作中的自主学习和发展。4、计量分析软件掌握了吗?这是本科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的目的。目前计量分析软件种类很多,而制作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结合课堂理论学习一种计量分析工具具有触类旁通的意义。基于以上的关注点,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采用理论—实验教学模式的特点体现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在实验中把握理论,以实际应用为目的。这种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的表现在于:1、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掌握了基本计量分析理论,才可能掌握量化软件的应用,并且通过上机处理实际问题强化了这种认识,刺激了理论学习的主动性,保证了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2、上机实践中调动了学生对于已有的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激活了学生的储备知识。3、上机实践中设计专题形式的现实经济问题分析,诱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

二、理论—实验教学模式的基本做法

理论—实验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是:课堂理论+软件教学 实验室实践教学 课程论文评价,三个环节是递进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掌握经济量化分析的基本技能。

(一)课堂理论 + 软件教学环节。

1、学时分配。课堂教学部分将2/3学时用于讲授经济计量理论和方法,剩余1/3学时穿插讲授相关的计量方法在计量经济学软件上的实现形式、计量软件操作命令、实际案例分析和演示,即在课堂上同步完成软件教学。这样能够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牵制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有“即学即用”的感觉,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理论学习效果好,同时便于顺利地进入第二教学环节中的实验室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

2、教材选用。计量经济学的内容体系庞大,选取适当的教材是必须的。教材选用采取主导教材和辅助教材结合的方法推荐给学生。辅助教材的选择主要是国外引进的优秀版本,比较适合于课外学习,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提高学习的兴趣。课堂内容的组织也吸收了这些教材给出的对本科生教学内容的建设性意见。

3、教学软件选用。目前采用的教学软件为EViews, 该软件是经济计量分析的专用软件,在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应用普遍。理论教学中紧密结合该软件的应用,讲授相应的经济计量理论,从而把握各种经济计量软件编写依据的的共性原理,这是学习其他计量软件的基础。

4、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方式体现在将课堂理论教学+软件学习+实际案例操作三位一体地结合在一起,其中教学案例是根据教学的内容和我国经济运行的统计资料编写。同时推荐经济研究方面的刊物,辅助学生课外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

5、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将多媒体课件教学与传统板书结合在一起。多媒体方式授课的确可以节省教师大量板书时间,但事实上由于短时间内信息量强度过大,不如传统的学生思维跟随教师粉笔游走来得轻松,削弱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对于重点章节内容,板书讲解穿插于课堂内容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6、校园网教学平台利用。在教学平台,教师上传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教学软件、课件等必要的教学文件,方便学生把握学习进度和复习预习。上传精选的阅读材料,供学生课外学习并感受课堂理论在现实经济问题分析中的应用,进一步拉近理论和现实的距离。教师和学生课外对话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平台上也得到了拓展。这些方面都强化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实验室实践教学环节

1、编写上机实习指导书。上机实习指导书配合于课堂教学内容,编排的内容包括课堂理论精要、计量分析方法、实际案例EViews操作和单元上机实习设计,据此学生可以轻松地进行自主性学习,完成单元上机实习任务。

2、要求学生自愿组合二人学习小组,最终的成绩依赖于共同的努力。经过近三年的观察,学生选择弱—弱搭档的情况很少,多数都是强—强搭档或强—弱搭档。由于小组只有2人,分工和协作的表现好,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在上机实习的过程中互相提示和督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是在第一时间寻求教师的帮助,学习效率比较高。

3、布置上机实习任务。每个单元的课堂教学结束前,结合单元练习的需要,提前给学生布置上机实习任务(课题)。实习任务框架由教师设计给出,具体研究内容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拟,但强调结合经济学理论的实证分析,涉及到如我国的生产、消费、财政、货币、就业、进出口等宏观经济问题的经济计量模型的设定、估计、检验与应用等,学生就建立一个稳健的经济计量模型的过程中涉及到的数学、统计学、经济学、经济计量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的实践。

4、预查上机实习内容。为了保证实习过程顺利进行,教师要事先检查学生二人组自拟的上机实习任务,目的有二:一是督促学生准备课题和数据,二是检查拟定的课题和数据是否可行,往往这两个方面都存在问题。学生方面的问题暴露在拖拉的学习习惯、随意的学习态度、选题不恰当、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清、数据口径不一或获得性不强等,其中有些问题与统计学与经济学的学习基础有关。预查上机实习内容是一个必须重视的关键环节,教师可以针对发现的问题对学生进行个别的指正和辅导。

5、指导学生上机实习。上机实习是学生动手操作以及将课堂理论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环节。由于学生的选题多样、课堂学习水平多样、学习能力多样、出现的问题多样,教师在给予学生一对一的个别指导的同时,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要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避免对于计量经济学课堂理论和经济学理论的拘泥和不切实际的僵化套用。

6、撰写单元实验报告。对于单元上机实习结果,要求学生及时形成实验报告。单元实验报告要详细报告实验过程和所得结果,重点考察是否掌握了各个单元讲授的课堂理论通过经济计量软件的实现方法,是否能够正确解释和分析软件的输出结果、是否能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单元实验报告的完成质量是学生平时课程成绩评价的依据。

(三)课程论文评价环节

1、推荐阅读经济计量分析范文。在实习阶段中要推荐给学生经济计量分析方面的阅读材料,这些材料应该能够很好地展示课堂教学中关于构建计量模型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要素,同时具有良好的写作范式,作为学生完成课程论文的参考。

2、完成课程论文。全部课堂内容讲授完毕后,要求二人学习小组根据自己的选题,将单元实习的内容逻辑性地串联起来,进行一次综合性的上机实习,实习结果形成课程论文。这是对学生建立经济计量模型的思路、上机操作和分析技能、模型优化方法等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为了培养学生撰写计量经济分析论文的能力,课程论文在写作和表述方面要求比较规范,包括选题背景、理论依据、变量选择、数据处理、模型形式、模型的优化估计和检验结果及分析得到的结论。课程论文的水平是学生最终课程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最终成绩由理论考试成绩、单元实验报告成绩和课程论文成绩构成。

三、理论—实验教学模式中有待完善的方面

从笔者目前的教学实践看,理论—实验教学模式的推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同时也感到这种教学模式发挥作用的空间受到了一定制约,有必要在以下方面持续地加以改进:

1、 课时约束。目前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课时已经被压缩到了极限。课时压缩的原因在于多媒体教学对于课时的节省。实际上,由于学科本身的发展和社会需要,如今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的理论内容不但有所扩张,软件教学也成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现有学时在完成必要的课堂理论+软件教学后,留给学生上机实习的时间比较短缺,适当增加课时成为必要。

2、课程难度。学生在计量经济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扰就是数学基础不好,这方面的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只能借助于恰当的教学方法。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降低课程学习的难度,保证后续学习的顺畅。所以,对于这部分内容,以怎样的要求、方式和方法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对于教师来说,需要进行不断的实践和探索。

3、课程建设。这种教学模式对课程建设的要求较高。首先体现在基础工作中,如:课件中计量理论与软件操作内容的结合、制作典型教学案例、精选阅读材料、编写上机实习指导、设计单元上机实习内容及课程论文等。其次,教师还要在教学方法探讨如何启发和引领学生,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些工作是需要循序渐进地完成的。

本文得到中国农业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经济学研究

研究是通过各种研究方法对事实或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以获取新的可靠知识的思维活动。研究方法的选择、运用和创新对研究工作至关重要。在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学家不断引进别的学科研究方法或开创一系列新的研究方法为之服务。这些研究方法的引进和创新都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理论及相关科学理论的发展,拓展了经济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然而我们也必须正确的认识和运用经济学方法论中的研究方法,把握正确的尺度和方向才能使我们的研究工作事半功倍。但由于经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关于经济研究中的两种分析方法即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哪一种方法更科学、更合理,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在经济学界,主张定量分析的观点认为,采用数学语言,遵循数学所固有的逻辑程序,有助于清晰地表达思想,使概念精确,论证富有逻辑性,避免曲解和混乱,混乱,如经济学家施蒂格勒认为这种转换不仅值得搞,而且非搞不可。其转换有助于经济学与数理经济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与其对立的观点认为,虽然严格地遵循数学逻辑程序,能使混乱的思想呈清,但数学只是经济认识的辅助手段,不能取代质的分析,滥用数学手段,也会产生许多谬误。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就认为,这种转换不仅无益,而且涉及到一种陈腐的智力几何学。结合国内经济学研究中所出现的对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争论,本文试图就定性、定量分析的定义其各自的特点入手,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在经济学研究中的相互关系。

一、定性分析的定义及特点

定性分析是认识事物的质、寻找事物的本质联系,是对事物或事件的性质和特点的分析。所谓质,即指事物成为其自身并使之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规定性。世间万物之所以能呈现出多样性,是其自身与他物相区别,具有自身的特定的质。只有正确地认识了事物的质,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区别开来。而只有清楚地认识事物本身并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趋势,才能在实践中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而定性分析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根据事物的现象、性质来确定概念,判断其未来的发展程度,对事物进行非数量化的分析。如对方针、政策的反映,某些商品的价格调整引起的生产和市场形势的变化,经济体制改革对市场形势的影响,国际化贸易带动下购买力投向的变化等,这些都难以准确地用数量来表示,只能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做出估计和判断。定性分析是建立在经验和逻辑思维的基础上的,主要依靠个人主观经验和直观材料来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未来事件和趋势的发展性质、发展程度。它对长期远规划、重大问题的发展前景、市场形势的估计和判断,以及制定工作计划和企业经营活动,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经济研究中,定性分析主要通过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抽象方法,将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在经济现象的本质上,归纳影响经济运行机制的主要因素,然后通过对主要因素的分析和综合,演绎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回答各主要因素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各主要因素间的抽象关系,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问题,比较适合个案在不同层面进行深入的和多侧面的分析研究。如专家调查法、主观概率法、意见集合法、相互关系分析法、历史经验分析法等等,都是属于定性分析的一些具体方法。

定性分析的特点是简便易行,在缺乏资料的情况下也可以加以引用。它的不足之处是,缺乏量的分析,是粗放性的,不够具体,有一定的主观成份因此容易受分析、判断者的情绪和形势气氛的影响。

二、定量分析的定义和特点

定量分析是指对事物进行量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量是指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速度,以及其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它是用数量指标来分析研究事物的实践结果和发展趋势及其程度的。定量分析是建立在数学、统计学、计量学、概率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运筹学和电子学等学科的基础上,运用数字、方程、摸型、图表和计算机等进行分析研究的。主要分析方法包括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两方面。它可以应用于经济活动中的市场预测、经营决策、经营动态分析、商品调运分析、库存分析、成本核算、费用效益、经济效果、劳动效率、市场动态分析等各个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学研究中数理与计量分析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其作用将越来越大。因素量、时间量和比例量的分析都属于定量分析的范畴。定量分析的特点在于它的敏感性,精确性和客观性。定量分析相对于定性分析的主观性而言的,定量分析基于经验事实,可以通过数学或计量模型所具有的抽象性和逻辑结构的严谨性,对事物的发展变化及状态趋势给予客观的分析,并立刻做出相应的判断。但由于并非所有的经济现象都能够以数量或数值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必然造成了定量分析的局限性。

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

综上所述,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引入数学的方法是具有其必要性的。早在“边际革命”时期,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瓦尔拉斯、帕累托、埃奇沃斯等人就大量的运用了数学方法对经济理论和经济现象进行研究分析。李嘉图在其代表作《经济学与赋税原理》中,对等级地租、工资、资本周转和比较成本等问题的论述,就多次运用了数学图表分析。20世纪初,计量经济学鼻祖费里希・丁伯根也将经济理论、统计学和计量数学结合起来,运用数学模型研究经济周期,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数学的抽象性可以使复杂的经济关系变得清晰。数学的精确性可使经济范畴之间的数量关系得到精确的研究和描述,也有助于经济范畴得到精确的定义。数学的严密的逻辑性可使经济学理论的推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使理论中的错误得到一定程度的匡正。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数学方法所存在的缺陷,数学方法毕竟只是一种工具,它的好坏全在于人对它的使用。同时作为进行量的分析手段,数学分析的运用必须以质的分析为前提。再者,在现实的经济领域中,有不少经济现象很难简单的运用数学模型加以解释和说明。强性使用数学模型将一些因素量化反会导致与经济想象的偏离、失真或者脱离研究的现实意义的状况。凯恩斯在其《通史》中,也批判了“将经济分析体系形式化了的符号伪数学方法”,认为“在令人自命不凡但却无所助益的符号迷宫里,作者会丧失对于真实世界中的复杂性与相互依赖的洞察力。”

然而,当今的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中对于量的认识和处理出现了不少的偏差。国内外许多学者由于在经济学研究上很难迅速出成果,就纷纷在数学形式上大做文章,而忽略了所研究经济现象或事物的本质,缺乏对经济现象的直观判断和价值的认识,只注重数学分析的花哨的表面和模型的复杂性。更有甚者,为了使论文和研究满足数学逻辑一致性,编造经济数据,并拼凑参数范围,从而得到“理想”的实证结果,最终不是使经济研究的内容脱离现实或失去研究的真正意义。定量分析虽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它本身只是对大量样本的部分特征的精确研究,所以只能对经济现象的比较表层的、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但无法对其深层的原因和具体的细节进行深刻剖析。经济研究的正确取向应建立在对经济学本身的内容和研究对象的本质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质的规定性与量的规定性两个方面,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质是具有一定量的质,量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的量。不同质的事物拥有不同的量和量的界限范围。一方面,质决定着一定的量,规定着量的活动范围。另一方面,质必须以一定的量作为必要条件,它决定于数量的界限。量变超过了数量的界限,事物的质就会改变。所以,质和量是互相结合、互相规定的,并形成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即度”。同样的,在经济研究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实质上是同一认识过程的两个方面。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是认识的起点。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深化,是认识的精确性。定性分析主要是通过理解和解释,来把握教育现象的整体意义和价值关系的,它揭示的是教育现象中的价值性、历史性和社会性。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提出、理论建构、假设验证、结果评价都是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展开的。定量研究中的逻辑命题、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都自然应当建立在对基本问题或理论假设的理解和解释基础之上。定量方法研究的是事物的量变过程,并通过研究事物所具有的度,即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限度和范围,来把握事物相对稳定的本质特征。因此,经济学研究中,不应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应把它们统一起来,通过对经济学现象本身的量变以及数量关系的分析,来达到对于经济现象本质规律的认识。

四、结论

总之,经济学实质上是一门研究在既定资源约束下人类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科学。人的行为往往具有盲目性、社会性和主观性等非理性特征,不是所有都可以用理性逻辑来进行量化分析并加以解释的。同时人类社会又是一个多变量、多因素和多层次的复杂的动态系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其研究方法不能单一,而应该容多角度的不同侧面进行求证分析,经济研究需要更加精密的研究理论加以深化。因此,决定了经济学必须兼容其他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作到定性与定量分析想结合。

参考文献

[1][美]唐・埃思里奇.朱纲译.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Ml.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廖士祥.经济学方法论[M].上海:上海社会利学院出版社,1991.

[3]朱成全.经济学方法论[Ml.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4]卜卫.方法论的选择:定性还是定量[J].国际新闻界,1997(5).

[5]沃野.关于社会科学定量、定性研究的三个相关问题[J].学术研究,2005(4).

[6]董瑞华,傅尔基.经济学说方法论[Ml.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7]曹均伟,李凌.经济学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争论与融合[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7(5).

[8]刘其昌.经济学研究工作要自觉地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J].前线,1991.

作者简介:

第5篇

关键词:货币供给量 通货膨胀 经济增长 投资 消费

问题的提出

货币供给量是各国货币部门在其货币政策中时常采用的一个中介目标,通过货币传导机制对整个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资源进行疏导和调配。2008年后,为应对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所造成的影响,中国人民银行施行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广义货币供给量M2为例,金融危机后,由2008年1月的417846.17亿演变为2013年9月的1077379.16亿。不到六年的时间,增长了157.84%,相较于世界上其他经济体量相似的国家:美国、英国、日本,按汇率计,是美国的1.5倍、英国的4.9倍、日本的1.7倍,而相较于其他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发展中国家,更是相差甚远;我国同期GDP同比增长率一直稳定在8%左右的高增长水平;同期CPI累计增长率较大(详见图1:M2、GDP同比增长率、CPI累计增长率)。这一时期内货币政策更多关注于经济增长而非稳定币值。由宏观经济理论和货币理论观点,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之间存在一种内生性矛盾:即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必然是以牺牲物价稳定为代价的。再者,经济增长是货币传导机制里的最终目标,货币供给量实际上是从多个方面对最终目标进行影响,如:投资、消费、出口等。而仅仅以描述统计方法和粗略的横纵向比较为依据来分析和研究我国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的关系,是不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的。在此基础上还需做更加精确的实证研究。

相关文献综述

在研究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国内文献中,大部分研究者会选择一个问题进行研究,但并没有统一的认识与结论。就笔者所参考2000年以来的近三十篇相关文献,多数研究者将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如朱慧明、张钰(2005),杨奇志、朱胜男(2012)等。将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者相对较少,如杨建明(2003)。而对于货币供给量具体通过怎样的方式去影响经济增长这一问题,相关文献没有做出合理规范的解释说明。

在研究问题的角度上也存在一定偏差,一部分研究者关注于货币需求方程的建立与说明,如王少平、李子奈(2004),谢仍明、马亚西(2012)的研究。一部分研究者关注于通货膨胀是否是一种货币现象,经济增长是否与货币供给量存在联系,如杨建明(2003),朱慧明、张钰(2005),马雪彬、朱东洋(2010)的研究。在问题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的方法大体一致,构建误差修正模型和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成为主要研究手段。

笔者在进行相关文献综述时发现:在研究方法大体一致的情况下,不同时期的实证分析往往得到有差异甚至对立的结论。例如:王少平、李子奈(2004)选取1976年至2002年的数据,运用协整关系检验和短期因果关系检验得出:我国货币需求的长期稳定性依赖于时间趋势,货币政策的目标变量应为M1。而谢仍明、马亚西(2012)运用2000年第一季度至2008第三季度的数据,在经过单位根检验、协整关系检验后,对M2、M1、M0分别进行了估计,建立对应的货币需求函数表明:M2、M0的需求方程存在较为明显的协整关系,M1的需求方程协整关系不强。但M2短期需求方程不稳定,M0适宜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由此可见,对不同时期的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的实证研究是有必要的。考虑到样本量不足等其他因素,大多数研究者都选用金融危机前的数据,有关金融危机后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的实证研究较少。就笔者看来,对金融危机后的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都是有意义的。

理论模型与研究思路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可以从统计意义上验证两个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为理论与实际中因果关系判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本次实证分析选择其作为探究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关系的主要计量经济方法。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假设对于两个变量X与Y中每一变量预测的信息全部包含在这些变量的时间序列之中。检验要求估计以下的回归:

(1)

(2)

其中白噪音μ1t 和μ2t 不相关。

若存在由X到Y的单向因果关系,则(1)式中滞后的Y的系数估计值在统计上整体的显著为零(即),同时(2)式中滞后的X的系数估计值在统计上整体的显著不为零(即),称X是引起Y变化的原因;若存在由Y到X的单向因果关系,则(2)式中滞后的X的系数估计值在统计上整体的显著为零(即),同时(1)式中滞后的Y的系数估计值在统计上整体的显著不为零(即),称Y是引起X变化的原因;若X和Y互为因果关系,则(1)式中滞后的Y的系数估计值在统计上整体的显著不为零(即),同时(2)式中滞后的X的系数估计值在统计上整体的显著不为零(即),称X和Y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若X和Y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则(1)式中滞后的Y的系数估计值在统计上整体的显著为零(即),同时(2)式中滞后的X的系数估计值在统计上整体的显著为零(即),称X和Y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是通过受约束的F检验完成的。(1)式假定当前X与Y自身以及X的过去值有关,而(2)式对Y也进行了类似假定。对(1)式而言,其原假设H0 :δ1=δ2=…=δi=0。对(2)式而言,其原假设H0 :α1=α2=…=αi=0。针对各式中变量参数整体为零的原假设,分别作包含与不包含变量的回归,根据回归所得的残差平方和计算F统计量,比较F分布相应临界值,拒绝或接受原假设。

基于菲利普斯曲线和相关货币理论中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内生性矛盾的启发,笔者并未将研究角度局限于仅研究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增长或者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单方面关系而是同时考察货币供给量与两者的关系。一方面考虑到我国货币传导机制对经济增长存在滞后期的影响,笔者采用2008年第一季度到2013年第三季度GDP与M2季度数据来考察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由于经济增长并非直接受到货币供给量的影响,而是受其间接调控,笔者着重考察货币供给量通过怎样方式影响经济增长这一问题,进一步检验货币供给量增长率与消费、出口、投资三者增长率间的因果关系。另一方面采用2008年1月到2013年9月CPI与M2月度数据来考察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结合以前研究者的较为成熟相关成果和结论,对原始数据进行必要的筛选、处理和调整,通过平稳性检验和协整关系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经济方法来验证和说明金融危机后中国人民银行所应用的货币政策究竟对我国近期的经济增长、通货膨胀是否产生了影响,怎样产生影响。得出实证分析结论并同时提出后续应该关注的一些问题。

实证分析

(一)数据的筛选与调整

在实证分析中,模型需要涵盖研究所有变量的相关信息,所以表征量的取舍尤为重要。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也是衡量这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运行的最佳指标,普遍地用来表征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状况。通货膨胀通常由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RPI(零售物价指数)两种衡量指标进行衡量。在指标编制的原理与方法上,RPI并未将服务价格包括在内,就我国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6.09%的经济现实,CPI更能全面衡量我国通货膨胀表现。货币供给量的表征量选取M2(广义货币供给量),M2不仅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还包括定期存款,能充分反映我国经济运行中的货币总量。同样近年来的相关研究与文献表明:M2相对于M0(流通中的现金量)、M1(狭义货币供给量)等货币供给量衡量指标而言,更具有外生性。同时随着我国的信贷规模扩大,M2更能满足货币数量论的要求。

在研究货币供给量通过何种方式影响经济增长的问题时,需要能代表投资、消费、出口的表征量。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投资、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四个部分,是投资量主要组成部分,固定资产同比增长率是反映和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投资量增长的主要指标。鉴于我国经济现状,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同比增长率能充分代表我国消费水平的增长情况,相关文献也提供了理论依据。而进出口增长率是国内研究出口相关问题最具有代表性也最常用的表征量。本次实证分析采用的数据时间范围是2008年1月至2013年9月,与以往实证分析的数据选取不同,将金融危机后一段时期内相关研究对象的表征量独立考察,更加准确。本文应用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 6.0来进行实证分析。

根据选取原始数据的性质,在进行平稳性检验之前,使用X12方法对含季节因素的变量序列进行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的影响。同时为消除异方差,在进行了季节调整的情况下,对需要调整的序列进行对数化处理,分别得到以下7个时间序列:M2季、GDP季、M2月、CPI月、G1、G2、G3(M2月、M2季表示M2经过季节调整后对数化的月度、季度数据;G1为进出口同比增长率(月度),G2为固定资产同比增长率(月度),G3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同比增长率(季度))。

(二)平稳性检验

涉及时间序列数据的回归分析背后存在隐含假定:即这些数据是平稳的。如果将非平稳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往往会造成变量间本来不存在实际意义的关系而回归结果却得出有意义关系的“伪回归现象”。平稳性的检验大体可分为两种:依据自相关函数的检验、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应用最为广泛的ADF法进行单位根检验。表1、表2、表3为检验结果。

ADF检验结果表明,表1中:M2季序列为非平稳序列,其一阶差分在5%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为平稳序列,即M2季~I(1),d M2季~I(0)。GDP季序列为非平稳序列,其一阶差分在5%显著性水平下接受原假设,在10%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综合P值检验与样本量较小的因素,认为其一阶差分序列为平稳序列,即GDP季~I (1),d GDP季~I(0)。表2中:M2月序列为非平稳序列,其一阶差分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为平稳序列,即M2月~I(1),d M2月~I(0)。CPI月序列为非平稳序列,其一阶差分在1%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为平稳序列,即CPI月~I(1),d CPI月~I(0)。表3中:G1为非平稳序列,其一阶差分序列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均为平稳序列,即G1~I(1),d G1~I(0)。G2、G3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均为平稳序列,即G2~I(0)、G3~I(0)。

值得说明的是,从经济学意义考虑,d M2月、d M2季作为M2月、M2季的差分序列分别表示M2的月度、季度增长率。检验G1、G2、G3与d M2月、d M2季之间的因果关系可以进一步解释货币供给量增长与出口增长、投资增长、消费增长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而G1作为非平稳序列不具备与d M2月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基本条件。在计量经济学中,如果两个变量是平稳的,即都是I(0),则可以直接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如果两个是非平稳的I(1),要先检验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若有协整关系,可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三)协整关系检验

就实证分析的经验来看,大多数经济变量都是非平稳的,由这些非平稳的经济变量所构成经典回归模型不具有统计意义,而实际经济活动和经济理论都指出某些经济变量间确实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利用协整关系检验,可以检验并构造出多个非平稳经济变量间的某种平稳线性组合。本次实证分析需要对两个非平稳时间序列进行协整关系检验,故采用由Granger与Engle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E-G两步法。

首先,将GDP季、CPI月作为被解释变量,M2季、M2月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得到回归方程如下:

(3)

(4)

由检验结果可知(3)、(4)式各解释变量的T统计量高度显著,调整后可决系数表明拟合程度优良,F统计量显著,用OLS法估计的回归模型合理。随后,对上述两个回归合理模型所生成的残差序列e1、e2进行平稳性检验。表4为检验结果。

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残差序列e1、e2均为平稳序列,即经济增长(GDP季)与货币供给量(M2季)、通货膨胀(CPI月)与货币供给量(M2月)存在协整关系,它们的长期均衡关系方程为(3)、(4)。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两个长期均衡关系方程仅仅能表示两个变量间的依存关系,而并非具有统计意义上的因果关系,下文将助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来进一步研究变量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四)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由计量经济学理论,两个平稳的时间序列数据之间或非平稳但存在协整关系的时间序列数据之间可以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更深入探究两者关系,但在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之前,需要对格兰杰检验的最优滞后期进行确定,在此之前的大多数实证分析主观地看重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的短期影响,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中人为地设定最优滞后期而得到不具有可信度的结果。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最佳滞后期,是需要根据进行因果关系检验的变量构成的内生模型以及多种信息准则权衡确定的。

笔者首先构建四组双变量的VAR模型,随后在VAR模型的输出结果中计算各个滞后期的各种信息值,再根据SC、AIC信息准则找出最优滞后期。得到本次实证分析的最优滞后期并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5为最优滞后期判断结果,表6为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根据信息原则的重要性,样本量与估计参数量等因素综合分析,由表5得出最佳滞后期分别为:1、1、2、1。

由表6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M2季是GDP季的格兰杰原因,拒绝原假设;GDP季不是M2季的格兰杰原因,接受原假设。d M2月是G2的格兰杰原因,拒绝原假设;G2不是d M2月的格兰杰原因,接受原假设。d M2季是G3的格兰杰原因,拒绝原假设;G3不是d M2季的格兰杰原因,接受原假设。在7%的显著性水平下,M2月是CPI月的格兰杰原因,拒绝原假设;CPI月不是M2月的格兰杰原因,接受原假设。

结论与展望

从整体的角度出发,金融危机后我国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增长具有稳定的长期关系。金融危机后的货币供给量是这一时期经济增长统计意义上的格兰杰原因,即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影响。然而经济增长却不是货币供给量统计意义上的格兰杰原因。理论上是符合宏观经济学与金融学有关货币传导机制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主流观点;同样印证了实践中我国的“四万亿”宏观经济政策在金融危机后一定时期内对经济增长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货币供给量增长与投资、出口、消费增长率表征量的实证结果表明,货币供给量增长是投资增长、消费增长统计意义上的格兰杰原因,而投资增长、消费增长并非是货币供给量统计意义上的格兰杰原因。出口增长与货币供给量增长不满足构成协整关系的条件,即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说明我国货币供给量通过投资、消费方面达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之一,即促进经济增长。截至2013年前三季度,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已达309207.6亿元,而我国2013前三季度GDP为38676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占比高达79.95%。结合实证分析结论,笔者认为,投资成为货币供给量促进经济增长最重要的依托手段,然而这种靠主要投资带动的国民经济结构是否健康值得思考。

同样,金融危机后我国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也具有稳定的长期关系。金融危机后的货币供给量是这一时期通货膨胀统计意义上的格兰杰原因,即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而通货膨胀却不是货币供给量统计意义上的格兰杰原因。研究结果表明货币供给量是我国短期内通货膨胀现象的一个原因。同时回答了笔者在实证分析之前提出的问题,即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之间存在一种内生性矛盾: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必然是以牺牲物价稳定为代价的。

本次实证分析说明我国以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传导机制是有效的,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支持了我国在金融危机后一段时期内的经济增长与发展。并且从货币传导机制的有效性也侧面证实我国所进行的金融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已经逐步完善和同步。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单方面地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物价的变动,因此对由货币供给量引起的通货膨胀需予以关注。近期,不论是美联储退出QE的方案,还是我国政府“盘活存量”的宏观经济思路也都意识到靠货币供给量拉动的经济增长是中央银行特殊时期的非常对策。经济增长在于技术的革新、生产力的发展、资本健康而自由地流动以及经济体系中的合理结构,而过多的货币供给量不仅容易导致经济结构出现失衡的问题,还可能使通货膨胀现象进一步恶化。

实证分析过程中也启发了笔者需要继续研究与考察的相关问题。本次实证分析更多关注货币作为交易媒介这一功能,而货币的资产功能在近年我国经济活动中所占的分量不可忽略,究竟有多少货币流入了实体部门,又有多少货币流入了证券、房地产等资产市场有待继续研究。另外,实证分析后期笔者同时也查阅了我国利率水平的变化趋势,按照经济学一般性理论观点,当货币供给激增时,资本价格(即利率水平)会降低,然而我国却出现了融资困难这样的“异常现象”,比较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率与GDP的增长率不难发现我国可能存在货币空转的现象,那么衡量货币供给对实际的经济增长程度的具体影响同样值得思考。

参考文献:

1.王少平,李子奈.我国货币需求的协整分析及其货币政策建议.经济研究,2004(7)

2.谢仍明,马亚西.货币需求的长期与短期均衡关系:基于金融危机前的数据.金融评论,2012(4)

3.杨建明.我国货币供给量对产出、物价预测能力的实证研究.南开经济研究,2003(1)

4.朱慧明,张钰.基于ECM模型的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的研究.管理科学,2005(10)

5.马雪彬,朱东洋.中国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的VAR模型实证分析.长安大学学报,2010(9)

6.赵留彦,王一鸣.货币存量与价格水平:中国的经验数据.经济科学,2005(2)

7.杨奇志,朱胜男.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研究.商业时代,2012(33)

第6篇

关键词 计量经济学 实验教学模式 探索性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Econometrics Exploratory Experiment Teaching Model

――Take Qingha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IU Xiaoping

(College of Finance, Qinghai University, Xining, Qinghai 810016)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necessity of Econometrics experiment teaching,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teaching practice, taking Qingha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puts forward design method of the exploratory experiment teachingmodel.

Key wordseconometrics; experimental model; exploratory experiment

0 引言

计量经济学的产生源于对经济问题的定量研究,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计量经济学从20世纪30年代初诞生以来,经过80多年的发展,无论在理论方法方面还是应用方面,都形成了浩瀚的内容体系,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占据极重要的地位。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谬尔森所评价的, “第二次大战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于1980年后在我国高校中逐渐开设。1998年7月,被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现代数量分析方法论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必须掌握的分析工具,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学完该课程后,要求学生应掌握计量经济学方法论的基本原理,具备对经济问题和现象进行数量分析和研究的基本能力,能够建立和应用实用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现实经济问题。随着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其数学过程也越来越复杂,于是需要大量使用计算机应用软件来完成复杂的计算和建模过程。《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是以通用的Eviews软件为载体,为配合课堂教学专门设计的教学环节。设计思想和目的是完成课堂讲授内容的计算机软件的实现,帮助学生理解、消化、评价课堂所学的内容。所有的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都要求学生能够具备对经济问题和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本能力,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设置《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环节是与经济类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相符合的,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要。目前青海大学财经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已经设置了综合性实验教学环节,但是系统地设计实验教学体系,结合实验教学进行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研究尚在起步阶段,还需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且还应结合青藏高原区域问题的定量研究,建立区域模型数据库,进行相关课题研究,提高教学质量,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实现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目标。

1 加强《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1.1 课程性质要求推广实验教学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学完该课程后,学生应掌握计量经济学关于回归相关分析统计学数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方法论的基本原理,具备对经济问题和现象进行数量分析和研究的基本能力。本课程是数学统计学经济学的结合,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门方法论及其应用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要求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经济建模分析的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现代计量经济理论和方法在不断发展,其数学过程也越来越复杂,于是需要大量使用计算机应用软件来完成复杂的计算和建模过程。Eviews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计量经济学软件之一,是Econometrics Views的缩写,直译为计量经济学观察,俗称计量经济学软件包。具有数据处理、作图、统计分析、建模分析、预测和模拟等功能,在建模分析方面,包括单方程的线性和非线性模型,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分布滞后模型等多种估计方法。为了更好地完成计量经济学课程中的建模任务,需要配套开设实验课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经济建模分析的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现代计量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只有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教学来实现。模型参数估计、检验等计算和大量样本数据的处理只有在实验室中才能完成。建立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掌握定量分析方法在实际经济问题分析中的应用,体现了本课程性质和教学特点。

1.2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实验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完成实验。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了保证实验课内容与理论课的进度相符,课程实验项目按一定的时段开设。《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是以通用的Eviews软件为载体,为配合课堂教学专门设计的教学环节。设计思想和目的是完成课堂讲授内容的计算机软件的实现,帮助学生理解、消化、评价课堂所学的内容,增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实践证明,经过实验课的上机训练,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计量经济分析的EViews 软件操作,具有了用计量经济软件做实证性经济分析的初步能力。学生认为上机实习的收获较大,在对经济问题进行定量分析方面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有所增强。

2 计量经济学探索性实验教学模式设计

根据教育部对实验类型的划分,《计量经济学》实验可以分为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对研究对象有一定的了解,并形成了一定认识或提出了某种假说,为了验证这种认识或假说是否正确而进行的一种实验。而设计性实验(也称探索性实验或综合性实验)是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或者学生自己关注的问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独立自主地利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展实验。在《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中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学生通过探索性实验,达到熟练应用经济计量方法研究实际经济问题,解决课堂教学中计量经济学方法和经济实践脱节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探索性实验内容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使用经济计量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计量经济学探索性实验教学模式实施如下:根据实验内容,学生在进行探索性实验时,要完成如下几个实验步骤:实验题目设计、理论研究、文献检索、数据检索、实证研究和经济现象分析。

(1)理论研究。理论研究要求学生掌握所研究实际经济问题的经济理论和假设前提。在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分析经济关系,利用经验数据检验经济关系,进而进行模型的总体设定。

(2)文献检索。学生通过文献检索,了解前人在研究该实际经济问题的方法和结论,利用“中国知网”等文献数据库,检索相关学术文献,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奠定基础。文献检索,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实际经济现象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3)数据检索。经济学是问题导向型学科。好的经济理论要揭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反映实际经济现象出现的机制。经济现象是通过数据信息表现出来的。例如经济增长是由GDP、人均国民收入等数据体现出来,通货膨胀则是由CPI、PPI等指数体现出来。这个实验内容中,学生通过使用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年鉴、地区统计年鉴以及其他类型数据库,学会检索研究中需要的经济数据,熟练使用各种数据库。

(4)实证研究。实证研究部分要求学生基于理论研究中的模型和假设,利用课堂教学中所学的经济计量方法,通过对数据的实证建模和检验,找出经济现象中隐含的规律。实证研究过程包括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数据的经济计量建模、模型的统计检验以及模型的对比选择等多个环节。通过实证研究,学生不但要掌握数据筛选、数据技术处理等基础的方法,更要掌握模型建立、检验和选择的经济计量技术。数据准确加上模型正确,才能正确反映经济发展规律,才能正确地对实际经济现象进行分析。

(5)经济现象分析。经济现象分析是探索性实验的最后环节。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了解经济现象,分析经济现象发生的机理,进而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例如研究通货膨胀问题,就要通过模型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成本推动型、需求拉动型还是混合型。正确分析经济现象的成因,才能找到解决经济问题的根本办法,才能提出正确的政策建议。学生通过分析经济现象,进一步提高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

《计量经济学》课程实验教学的成果是形成实验报告与论文,在实验教学期间,要求学生有针对性的选定题目,建立模型并分析模型,鼓励部分学生将所研究问题撰写成学术论文公开发表。并通过教师和学生的科研活动积累教学素材和案例,进行系统教学研究和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3 结束语

《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类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在人才培养上更显露出它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根据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计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体现,是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现代经济管理人才必须掌握的方法论基础,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对于现实经济问题的定量实证分析,《计量经济学》作为方法论基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承担《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教师结合多年的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经验,提出一种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性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结合学生专业特长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实现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明广.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J].统计与咨询,2008(12).

[2]庞皓.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J].统计教育,2004(3).

第7篇

农经统计工作是了解农民收入构成,掌握农村经济发展状态的重要渠道,是各级党委、政府制定有关农业和农村政策,落实农民增收措施的重要依据。2009年中央1号文件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主题,并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对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村经济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三农”工作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农经部门参与研究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村经济、农民增收等信息的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要求信息面更宽、信息质量更高、时效性更强,迫切需要加强农经统计工作,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工作水平,以适应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

二、农村经济统计存在的问题

(1)行政干预。农村经济统计体系中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统计指标作为衡量本区域某一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各级政府干部升迁、考核的主要指标之一,上级政府每年以责任状的形式层层分解要求下一级政府确保在上年基础上比增百分之几,各级领导为完成责任指标经常采取行政命令干预农村经济统计数据,人为调高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经济指标本应遵循经济规律的波动有升有降,但官员为体现政绩,只升不降,严重干扰宏观经济决策的科学性。(2)经费不足。由于乡镇政府未将农村经济统计业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也未下拨业务经费,该项业务经费乡镇、村两级几乎为零,农村经济统计抽样调查基本处于停顿状态,农村经济统计专项培训业务无法开展,基层农经统计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不能有效提升,这也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统计数据的准确率与完整性。(3)方法落后。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经济成分不断变化,统计对象日趋复杂而调查手段、统计方式则明显滞后,对于取得的数据由于乡镇、村没有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测评体系,所以村级组织上报取得各行、各业收入及费用存在一定随意性,极大影响到农村经济各项收入及支出费用测算的精确度及完整性。(4)数据难统计。农村经济统计具有指标多、范围广的特点。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负债表和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表可以直接从村级帐薄中获取,其他农村经济收益分配表、农民负担情况表、农村经济综合报表都没有现成的数据,需要到有关农户、企业去调查收集。目前农户收入来源多,农业人口流动大,农业产品销售门路广,要做到准确统计比较困难。

第8篇

关键词 夏玉米;经济产量;吸氮量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9-0037-01

在运用地力差减法进行施肥配方设计时,100 kg经济产量吸氮量是确定氮肥用量的重要技术参数之一[1-2]。通过2007年以来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多点次肥效试验分析,探明了新野县夏玉米100 kg经济产量吸氮量。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引用数据为河南省新野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肥效试验的统计结果,统计表中序号1~9为“3414”试验,序号10~16为丰缺指标试验,序号17为肥料利用率试验(表1)。试验肥料的种类为尿素、过磷酸钙、进口氯化钾,供试玉米品种为郑丹958。

1.2 试验地概况

选择中等土壤肥力水平的农户地块安排田间试验;试验地选择远离村庄、道路、沟渠等有代表性的田块,土体无明显障碍层,地势平坦,肥力均匀,排灌方便。

1.3 试验方法

每个试验点各小区定苗后的密度保持一致,一般不低于6万株/hm2。除施肥水平外,其他农事操作力求一致[3-4]。3类试验均按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进行田间设计,都包含有全肥区和缺氮区2种处理。序号1~16全肥区和缺氮区施磷量折纯(P2O5)均为75 kg/hm2,施钾量折纯(K2O)均为75 kg/hm2;序号17全肥区和缺氮区施磷量折纯(P2O5)均为90 kg/hm2,施钾量折纯(K2O)均为90 kg/hm2 [5-6]。缺氮区均不施氮肥;序号1~9全肥区施用纯N均为210 kg/hm2,序号10~13全肥区施用纯N均为225 kg/hm2,序号14~17全肥区施用纯N均为240 kg/hm2。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从空白区、缺氮区、缺磷区、缺钾区、全肥区各小区中分别连续采集能代表本处理生长水平的均匀玉米植株10株的地上部,每个小区的植株捆成1捆,用塑料纸包扎好,挂上2个标签,写明试验名称、处理名称、重复号、取样地点等。将所采样品带回室内,选用不锈钢工具截取地上部分(自基部剪掉根),风干后选择木制、竹制等无污染工具手工脱粒。待各处理考种后,分别测试各处理籽粒和茎叶全氮、全磷、全钾、水分、粗灰分等项目[2]。

根据植株样品采集数量折算成各处理单位面积地上部生物产量(风干重)、籽粒风干重、秸秆风干重(除籽粒外的地上部分);用常压恒温干燥法分别测定籽粒、秸秆含水量,以此计算出籽粒、秸秆干重、籽茎比。各小区分别单收脱粒计产,统计籽粒和茎叶平均实际产量,折算为单位面积产量。本研究只选用试验中的全肥区、缺氮区产量[7]。

根据实际产量统计和植株分析结果,计算各点次试验全肥区和缺氮区100 kg经济产量吸氮量,然后将当地该品种所有试验结果进行汇总,计算出该品种的平均值。分别利用缺氮区和全肥区籽粒、茎叶产量及其氮元素含量分析结果,计算出缺氮区和全肥区100 kg经济产量吸氮量。计算公式如下:

100 kg经济产量吸氮量=(籽粒产量×籽粒含氮量+茎叶产量×茎叶含氮量)÷籽粒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知,各处理缺氮区的籽粒产量为3 913.5~8 400.0 kg/hm2,茎叶产量为4 356.0~10 078.5 kg/hm2;全肥区籽粒产量为5 931.0~10 615.5 kg/hm2;茎叶产量为6 999.0~11 568.0 kg/hm2。经计算,缺氮区的100 kg吸氮量为1.28~2.23 kg;全肥区为1.84~2.20 kg,全肥区平均值明显高于缺氮区。

3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新野县夏玉米郑丹958的100 kg经济产量吸氮量变幅为:缺氮区1.28~2.23 kg,平均1.85 kg;全肥区1.69~2.20 kg,平均2.03 kg。全肥区100 kg经济产量吸氮量明显高于缺氮区。

4 参考文献

[1]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2009土壤土质检测分析与肥料配方施肥技术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52-279.

[2] 胡凤仙,刘献宇,刘听报.河南省新野县耕地地力评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225-251.

[3] 任国珍,张平臣.玉米平衡施肥试验研究[J].杂粮作物,2001,21(2):32-33.

[4] 陈永利,卢树昌,高如泰.基于水源地周边环境的氮磷肥料利用率的试验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9):40-43.

[5] 孙广琴.多伦县饲用玉米测土配方施肥初探[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1):46-47.

第9篇

关键词莲藕;经济产量;生物产量;效益

中图分类号 S645.10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2-0119-01

莲藕全身都是宝,其地下茎(藕)是上乘的水生蔬菜,加工成各种制品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而且还能销往国外出口创汇[1-2]。藕节、荷叶均可入药,尤其是荷叶,近年来在国外市场上有较大的销售量。据报道,荷叶中含有多种生物碱和磺酮甙,具有解暑清热、升发清阳、散瘀止血之功效,能治暑热胸闷、腹泻等多种血症。目前,荷叶主要出口日本,其用途十分广阔,如生产加工碧荷茶,提取磺酮素等荷叶系列产品[3-4]。然而,由于人们长期沿袭传统的植藕方式,只注重提高莲藕的经济产量(以下通称莲藕)及其制品的加工和开发,而忽略了莲藕生物产量(以下通称荷叶)的开发和利用,致使大量的荷叶废弃于田中,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年废弃干重荷叶逾1万t,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有生资源,而且还会加重莲藕病虫害的发生及莲藕的僵化程度以及环境污染等[5-6]。为此,笔者在2004年就着手莲藕与荷叶产量平衡生产技术的研究,至今已初步形成了生产技术方案,并为广大植藕农户所运用,为当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增长起到了一定作用。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供试品种为大紫红。试验田选在射阳湖镇林上村“四号”圩口。

1.2试验设计

试验设3个处理,分别为:全田摘叶法:当第2张立叶全盘展开时摘取第1张立叶,当第3张立叶全盘展开时摘取第2张立叶,依次类推,直至终止叶出现时为止。用“n-1”表示。间叶摘叶法:当第3张立叶全盘展开时摘取第1张立叶,当第4张立叶全盘展开时摘取第2张立叶,依次类推,直至后栋叶出现为止。用“n-2”表示。以全田不摘叶作对照(CK)。5次重复,田间各处理排列方式如图1所示。处理n-2、n-1面积均为1 000 m2,CK为2 666.68 m2,保护行666.67 m2。

1.3试验实施过程

各处理的栽种及管理措施一致。用种量为6 750 kg/hm2,选种3 000支/hm2,每支具有3个生长点。于5月14日栽种,栽前施45%高效复合肥900 kg/hm2作基肥,于6月20日施尿素600 kg/hm2作立叶肥;水层、除草及其他生产性管理一致。

1.4调查内容

比较各处理莲藕的经济产量、生物产量及其效益情况。探讨最佳摘叶时期和适宜摘叶量,荷叶与莲藕的共生关系及其制约因素。

2结果与分析

2.1地上部营养产品器官和地下部产品器官生长情况分析

摘叶处理对植株地上部营养器官生长和地下部产品器官及其产量构成均有一定影响。处理n-1较CK,株高矮24.2 cm,叶展小18.6 cm,立叶数少7.2万张/hm2,单支藕重轻1.2 kg,倒2节长宽分别小8.0、1.2 cm,莲藕和荷叶成品产量分别较CK和处理n-2少11 250 kg/hm2、9 000张/hm2(折干重445.5 kg/hm2),而处理n-2营养器官和产品器官影响不明显,其综合产值不仅远远超过处理n-1,而且还高于CK 3 600元/kg。

2.2产量、产值、效益分析

根据对莲藕摘叶试验比较,CK莲藕产量最高,其次是处理n-2,处理n-1最低,分别为14 850、8 100、3 600 kg/hm2;单支重分别为2.2、1.8、1.0 kg;荷叶产量总数以CK最高,其次是处理n-2、n-1,分别为15.00万、12.45万、7.80万张/hm2;处理n-2实际采收商品荷叶高于处理n-1,分别为5.85万、4.95万张/hm2。折算总产值以处理n-2最高,其次是CK,处理n-1最低,分别为21 420、17 820、14 220元/hm2。减去摘叶用工(3 000元/hm2),处理n-1较CK区产值减少6 600元/hm2,处理n-2较CK区增加产值600元/hm2。处理n-2较处理n-1增加产值7 200元/hm2。由此可以看出,间隔摘叶法既能获取理想的经济产量,又能获得较高的生物产量,其综合产值极显著。

3结论与讨论

根据试验观测,在莲藕生长过程中自立叶开始至后栋叶出现时采取间隔摘叶,采收鲜嫩荷叶上市,科学摘叶方法应采用“n-2”摘叶法;理想的摘叶数量为4.5万张/hm2左右,占总叶数的25%~30%。在采用科学摘叶方法的同时,加上及时去除枯黄叶,有利于田间通风透光,使产品器官和营养器官平衡生长。由于莲藕气孔相通,摘叶后会影响当株地下茎的呼吸功能,常导致腐烂、钝长现象。因此,建议摘叶时要把握时间,即选择在晴天露水干后进行,必须采用“n-2”摘叶法,且每期摘叶后追施速效氮肥(尿素)75~150 kg/hm2,全田集中摘叶2~3次,后栋叶出现应停止摘叶,否则会影响地下茎膨大即藕的形成,导致产量、品质下降。莲藕摘叶建议选用早熟品种,或加大密度,适宜浅水层管理,促使莲藕提前成熟,既可及时摘到优质的鲜嫩荷叶,又能促进莲藕品质的提高,这是由于莲藕成熟后摘取荷叶可使藕身附着铁斑还原,从而提高品质,增加上市率而提高产值。

荷叶生长势的强弱直接影响着莲藕地下茎的形成和生长,荷叶不仅为莲藕地下产品器官的形成壮大进行光合作用,输送二氧化碳,积累大量的有机物质,而且还支撑着其生产呼吸的功能,保护其“心脏”的正常活动(因气孔相连)。在生产实践中经常遇到大风或机械操作的影响,致使大量荷叶的折断,折断后的地下茎常出现腐烂、停长现象,且下一叶生长速度缓慢、钝化,表现植株矮、叶展小、叶柄细软,最终影响莲藕产量。

4参考文献

[1] 刘逊忠,梁昌贵,陈军,等.莲藕施钾量对产量和品质的效应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09(24):98-99.

[2] 雷新梅,刘华山.S3307对莲藕品质和产量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02(8):32.

[3] 屈小江,赵有为.无花类型藕莲品种产量形成与需肥特性的初步研究[J].园艺学报,1991,18(4):335-339.

[4] 熊桂云,刘冬碧,陈防,等.莲藕氮磷钾锌肥配合施用效应研究[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9(1):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