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企业管理的知识点集锦9篇

时间:2023-08-31 16:37:13

企业管理的知识点

企业管理的知识点范文1

关键词:文化知识型 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创新

1引言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生命所在,在一个优秀的企业中,必须具备的是文化,而具备了生命之后,企业还需要成长,因此,企业应该在知识型的文化带领下,通过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将企业带到一个发展的道路上来。出色的企业文化是知识型企业文化制定出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成功的重要因素,他们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也可以说是相互制约,相互帮助的。在知识型企业文化的发展下,人力资源管理培养出的员工也都是知识型的,这类员工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最直接的动力源泉。这种模式下,知识型员工与普通员工就会具备明显的差异,知识型员工会具有创新精神,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只有创新,才能长久的发展下去。因此,企业文化知识型人力资源管理是个推动企业发展、社会发展、世界发展的主要原动力。

2企业文化知识型人力资源管理的涵义与特点

2.1企业文化知识型人力资源管理的涵义

企业文化知识型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在当今社会中,企业在不断的发展生产,员工需要具备更多的知识去生产、创作、应用到企业的发展中。作为脑力劳动者来说,知识型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的一部分,其价值意义极其深远。它不仅仅可以将企业的发展带动起来,还能使一个企业具有优秀的文化,使企业的发展及其稳固。再者,由于知识型人力资源管理具有自主性,创造性,在企业文化中,创新是一个企业维持生命的能力以及能量。企业文化和知识型人力资源管理二者之间不能缺少任何一个,只有不断的利用知识型人力资源管理去带动企业的发展,用文化制约着企业的管理,才能使一个企业具有更多的文化素养。

2.2企业文化知识型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知识型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文化特点,该特点重点在企业之中培养的知识型的员工身上。知识型员工具备多重特点,比如,知识型员工具备创新性,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只有不断发展进步才能在社会上生存下去,这就需要企业之中的知识型员工不断的创新,才能供应企业文化在社会中的立足。知识型员工还应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技术技能,在企业文化发展中,单单具备体力劳动者是远远不够的,员工应具备的不仅仅是自身所会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相应的管理技能、经济技能等。其三,知识型员工应具备自己的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形形的人才能组成丰富多彩的世界,同理,在一个企业中,只有具有不同价值观的知识型员工,才能使企业文化充满活泛的气息,才能使一个企业充满创新、个性的活力,在这种活泛的气息中,知识型员工不仅仅会做到自己应该做到的工作,还会自发的充满竞争意识,唯有竞争,才能进步。最后,企业是一个个体,也是由各个人组成的整体,所以,在企业中,知识型员工更应该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凝聚精神。因此,企业文化中知识型员工是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下培养的重点。

知识型员工具备自主创新型,在各种问题上会有自己的看法,积极的去做到自己的分内工作,因此,在知识型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中,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员工的特点爱好以及技术所在,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优点长处,为企业不停的注入新文化,带动发展,为企业提供出知识性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

3企业文化知识型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3.1企业文化知识型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原则

要使一个企业文化不断的创新,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因此,要为这些知识型员工提供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自主、创新、公正公平的良好氛围。只有在这种模式下,员工才能更好的被激发出创新思想,创新意识,进而,为企业的创作发展也具备更多的良性因素。在这样的轻松良好的氛围下,员工的潜力被充分挖掘出来,在管理的时候,充分授权,给予信任,对员工与管理者之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给了员工轻松的办公氛围之后,要使他们不要走出“界”,这时就需要企业之中人力资源管理者们的一个技巧的管理体系了。健全的管理体系可以使知识型员工在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范围内自由自在的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不断的创新,迎合企业发展的业务需要、管理需要、结构需要等。为了追随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管理者还需在企业文化中增添定期学习交流的模式。只有一个充满文化的企业给予员工定期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技术的培训,才能使知识型员工业务不生疏,反而会不断成长进步。

3.2企业文化知识型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模式

知识型企业的模式的成功创新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创新,管理者给予知识型员工三个基本环境:竞争环境、成长环境、激励环境。社会中无竞争,不进步,企业更甚,在一个充满文化的企业中,只有不断的优胜劣汰,才能使员工充满斗志,积极工作,创新出新的产品。同时,将员工所学的知识互相交流沟通,多学多用,不断进步,和谐发展。最后,将具备挑战性的工作与业绩、绩效、薪资挂钩,会激励员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不断要求自身的进步,创新,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知识型员工是与普通员工不同的,他们付出更多的脑力劳动,他们具备更多的想象力,注重精神物质多一些。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注重奖励和激励模式的推动。同时建立起知识型的培训机制,让员工具备更多学习新知识的机会和兴趣。对于“复杂”的知识型员工来说,在培训的过程中也要给予他们多重的激励。激励上既要满足知识型员工的物质需求,更要满足知识型员工的精神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发出知识型员工的无限潜能。

结语:

当今社会中,企业的发展远远不能依靠老思想、老方式了。只有知识才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最佳捷径。因此,在企业文化这个大生命中,员工要具备的是知识,只有员工具备了知识,才能不断的创新。知识型人力资源管理者在这种模式下,需要建立起知识型的核心体系,以激励创新为主,刺激知识型员工不断创新,达到不同的高度,为企业文化增添新的人文色彩。由于知识型员工更注重精神层次的满足,则需要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各个层次给予他们不同满足的条件,使其在企业发展的浪潮中起到坚实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九胜。企业文化与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葛洲坝易普力有限责任公司,2006.

[2]李东.论知识型企业及其特征[J].上海企业,2001,4.

[3]彼得?德鲁克.变动中的管理界[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企业管理的知识点范文2

【关键词】企业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综述

1.论文统计分析

1.1 数量分布

为了对我国企业知识管理研究情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笔者在著名的中国期刊网(CNKI)下的“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以“企业知识管理”为主题进行检索(匹配程度选择“精确”),检索得到的有效记录共有953条(剔除一稿多投、文摘以及其他原因造成的冗余数据,由于系统的时效性,2011年的论文数量未得到统计),统计结果见表1。

从统计表格和趋势曲线图可以看出,从1997年我国对企业知识管理研究起步开始,论文数量年代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和阶段性特点。可以将国内知识管理发展和研究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起步阶段。主要是指99年以前,这段时间相关研究论文较少,总共数25篇,仅占2.62%,这说明我国学者对于企业知识管理仅处于起步研究阶段。(2)稳步增长阶段(00~05年),此阶段论文持续增长,每年约以10篇的数量增长,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越来越受重视,总体趋于稳定。其中03年较02年有较大的涨幅,可以推测这段时间是企业知识管理研究大发展时期。(3)激增阶段(06~10年)。期间企业知识管理论文激增,数量上占总体的58.88%,除了不完全统计的10年,每年数量都达到百余篇,并趋于稳定。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分析,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正逐渐向高层,多元化,多领域方向发展。

1.2 论文主题分布

国内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主要涉及:(1)企业知识管理基本理论,包括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特点、功能、方法、内容、规律、主体、影响因素等;(2)涉及到各类行业的企业知识管理,如高科技企业、软件企业、虚拟企业、电子商务企业、林业企业、物流企业、石油企业、金融企业、化工企业以及民航等;(3)企业知识管理系统;(4)企业知识管理的战略与体系;(5)企业知识共享与创新;(6)企业竞争力与企业知识管理;(7)企业知识管理能力;(8)企业知识管理技术;(9)企业知识管理的现状及对策;(10)知识经济与企业知识管理;(11)企业知识管理风险及绩效评价;(12)国外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等。具体主题分布情况见表2。

2.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现状

从以上的文献统计分析可以大致总结出我国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基本现状。

从文献主题分布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内容比较广泛,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的基本问题研究较多,主要集中于其内涵、特点、功能、主题等研究,企业知识管理基本理论的研究是作深入研究的基础;随着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深入,各行业各企业的学者慢慢意识到企业知识管理对企业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各类企业开始从自身企业结合知识管理特点研究适应自身企业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从统计数据上看,涉及到各类行业的企业知识管理的论文数量占9.55%,说明企业知识管理研究更加注重于结合企业本身,走向多行业,多领域,多元化的知识管理实践。由于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与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占比较大的比例,代表着企业知识管理的主要研究方向,这里重点介绍。

2.1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已经成为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热点。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到系统的结构、模型、评价和实施。李勇等人认为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是一个由计算机基础平台系统、企业MIS系统、知识库、知识库管理系统、知识库互动系统、知识管理人员和系统用户等组成的人机交互系统。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有知识库管理、知识传播、知识共享、客户服务、培训教学、工作流、协同工作和专家咨询等。熊学兵提出了基于价值链的知识管理系统模型架构,从企业知识管理的全过程(知识获取、知识转移、知识共享、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和相关因素(愿景、战略、组织、文化,人力资源、技术、社会关系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构建系统模型。黄立军则对知识管理系统的评价方法作了具体分析,从评价原则和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定量分析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吕新业在其硕士论文中指出,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实施应该从流程、组织环境与知识员工的管理三个方面实现。

2.2 企业知识管理战略

主要研究内容是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模式、实施方法。樊治平等提出了基于SWOT分析的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利用SWOT分析方法,分别从企业知识需求、知识供给和知识缺口探讨了相应的知识管理战略。杜伟等提出应该从组织体系、信息技术、经济投入、组织文化、激励机制以及评估六个方面实现企业知识管理战略[5]。王海芳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构建应该根据企业内外三个区域的九种知识转移路径,构建知识管理战略。

2.3 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

笔者在按照年份――主题分布统计文献数量过程中发现,在国内对企业知识管理长达十几年研究的历程中,关于企业知识管理风险以及绩效的研究大量集中于2006年至今的时间段。这说明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成为近几年研究的新兴点和热点,国内学者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更加注重其实施的实际效用。主要涉及的内容有评价指标体系、模型的建立,企业知识管理绩效定性分析与定量的测度等。

王军霞将运筹学的“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应用于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中,通过一些非量化指标所占权重来考察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蒋蓉华在其硕士论文《企业知识管理绩效研究》中探讨了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指出指标体系应该由一级指标(知识系统、结构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市场资本)和二级指标(一级指标体系下的各子指标集)构成。邱若娟等认为,知识管理绩效评价应从领导对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化程度,组织结构的知识化调整,企业文化的培育,知识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知识的检测、评估和利用以及外部关系的知识化程度等方面来评价。

3.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存在的问题

3.1.1 理论研究深度不够

从以上统计的文献主题分布可以看出,国内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的基本问题研究占45.43%,比重过大。国内文献大部分停滞在对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体系、模型以及实现措施上,对于企业知识管理技术的探讨还止步于语法层次的信息技术层面,这种现状不利于我国企业知识管理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对于技术性比较强的企业知识管理研究,应该更重视知识管理技术的研究,应从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人工智能等角度,展开基于语义和语用层次的信息技术基础的研究与开发。

3.1.2 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群体的单一性

从国内研究企业知识管理群体的统计分析来看,目前国内研究企业知识管理的群体主要集中在高校与研究机构,高校也主要集中在图情领域与经济管理领域。而真正的企业人员参与研究的很少。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企业知识管理而言,很显然会导致企业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3.1.3 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我国对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多数侧重于理论研究,真正对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研究的成果并不多,已有研究成果多数是宏观层面的研究,微观层面研究的还比较少,导致理论过于超前,实践过于落后。另外,现在从事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多数是高校院、系和研究机构的教师和科研人员,而真正置身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企业人却很少。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应该更加注重案例研究与实证分析,在企业知识管理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完善企业知识管理理论,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2 对策

(1)由于我国特殊的体制与经济环境,也要求企业知识管理必须适应我国企业发展模式。因此在企业知识管理研究中要结合我国企业的具体情况来研究适合各类企业知识管理的模式,增加企业知识管理的实践研究,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统一。(2)加强企业知识管理技术的研究,加强理论研究的深度,重视对国外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吸取先进的研究理论与方法,积极借鉴国外企业知识管理研究成果,时刻保持危机与差距意识,跟踪国际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动向,提升我国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水平。(3)拓展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队伍,使企业知识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投入到研究之中,结合自身企业的时间研究企业知识管理,这也是理论与实践研究结合的重要实现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勇,陈钰,曹国华.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结构探讨[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5(11):

107-109.

[2]熊学兵.基于价值链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模型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1):68-70.

[3]杜伟,郭宪英.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研究[J].现代情报,2002(10):117-118.

[4]王海芳.论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07(3):193-195.

企业管理的知识点范文3

一 、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1、实施知识管理是由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决定的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知识与技术高度密集的企业,涉及的知识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新能源等高新知识。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与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品对知识与技术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只有提高产品的知识与技术含量,产品的附加值才可能大幅度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越强,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增加的对新产品的需求,企业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强知识管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实施知识管理是由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知识资源的特点决定的

知识可分为显形知识与隐性知识。显形知识即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隐性知识是技能知识与人力知识。一般来讲,隐性知识比显形知识更完善,更能创造价值。因此显形知识必须在知识创新与应用中转化为隐性知识,才能显示出它的价值。其次,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有用的知识一部分来自企业的内部,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始终保持关注,随时发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另一部分知识来自企业的生产实践,需要员工不断积累和归纳。再者,知识不会因为使用的人多而每个人分到的越少或产生损耗,而是产生作用的范围越大,对企业越有价值。最后,员工是否愿意把自己头脑的知识拿出来与大家共享取决于他个人的意愿,不能强迫进行。知识的这些特点,使企业必须实施知识管理。

3、实施知识管理是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有效正确决策和持续创新的基础历史与实践证明,不实施知识管理,当员工需要某类知识时,他可能得不到或无法及时得到所需的准确知识。若他得不到所需知识,那么他做出的决策可能是“拍脑袋”式的;若他无法及时方便地得到所需知识,那么企业无法迅速适应环境的变化;若他得到的是过时的或错误的知识,做出失误的决策,会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当这些无法满足员工的需求时,根本谈不上持续创新。而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灵魂,所以不实施知识管理,科技型中小企业自然会在知识经济中被淘汰。

二、 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高层对知识管理的认识模糊,片面或者停留在感性认识上

实施知识管理需要得到企业高层在战略上,制度上,组织结构建立上,资金上,文化上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从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情况来看,很多企业高层认为知识管理只不过是一个新名词,是一种追赶时髦。他们始终认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研实力雄厚,知识技术密集,员工都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是知识技术的“生产者”。这种管理模式不就是知识管理吗?有的企业高层虽然提倡知识管理,但是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号召企业员工在平时要多学习新知识,但这些知识对企业有没有用则不去研究。还有些企业高层对企业需要什么知识,哪些员工需要这些知识,什么时候需要这些知识等情况根本不知道。这些问题暴露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高层对知识管理认识不全面,不深刻,没有对知识管理的实施给予大力支持。

2、企业的管理者对自己在知识管理中的职责不清楚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是推动知识管理的重要力量,必然要求各级管理者对自己的职责有明确的认识。有些科技型中小企业没有设知识主管,首席知识官,知识经理等。有些企业虽然设了这些岗位,但图有虚名,没有明确的职责。而没有明确的职责就不可能完成相应的任务,就达不到知识管理的效果。

3、企业在知识管理的具体运作中存在很多误区,导致知识管理的成本高昂

知识管理是对知识资源的动态管理,企业需要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构建知识管理系统软件平台。许多领先的厂商都开发了支持企业知识管理的系统软件,于是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将知识管理的重心放在知识管理系统上,他们希望购买一套现成的包含一切的知识管理系统软件,可以“包治百病”。事实上厂商已经捕捉到这些系统软件的广阔市场,再加上工厂技术迅猛发展,厂商的产品也不断推陈出新。厂商们为了在市场上大捞一把,不管产品对客户有没有用,通过广告大肆宣传,鱼目混珠。结果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停地购买系统软件,但是知识管理的效果总是不尽人意,同时浪费了大量的资金。于是企业得出一个结论:知识管理的成本太高了,没有必要进行知识管理。

三、 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对策

1、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适应知识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巨变的环境中,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永葆创新的活力,那么组织必须具有灵活反应的能力,组织结构也就需要不断调整。 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管理型组织结构应具备以下一些特点:(1)有利于员工相互影响,知识交流与共享(2)有利于企业知识的更新与转化(3)有利于增强员工团队合作的精神(4)有利于企业适应环境变化(5)有利于企业集中资源完成知识的商品化。 根据组织结构的特点,知识管理型组织结构应按照以下原则来设计:

1、 以核心能力为中心的原则:拥有自己独特的,很难模仿的,无法替代的核心能力。2、灵活性原则:在组织设计思想上以“满足新需求”为中心,创设一种能够迅速集中全体员工技术和决策的灵活的具有可塑性的组织。 3、信息化原则:通过系统地利用信息和专门技术,最大限度地将企业传统经验与员工拥有的知识资产有效整合,实现组织机构的创新能力,生产效率和技能素质的有效改善,提高企业竞争力。

2、重塑面向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广泛接受的价值观念以及由这种价值观念所决定的准则和行为方式。科技型中小企业在重塑面向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营造一种知识管理的氛围。知识管理的实施需要企业高层的认同,倡导,推进与激励,高层管理者应该带头参与知识管理文化建设。(2)要求企业的知识管理者积极地为企业营造一种全员共享学习的宽松组织环境,倡导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快乐理念。(3)建立以知识共享和创新为导向的激励机制,赋予员工知识共享与创新的责任。(4)培养员工相互学习的态度相互信赖的关系,树立以合作促竞争,以竞争促合作的关系,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5)要求企业中的个人创新与团队精神有机结合,强调共享的团队精神并不排斥个人创新的主动性与积极性。(6)要求共享与交流不仅在具有相同知识结构的人员之间进行,更应该积极倡导和推动具有不同知识结构成员之间的随时随地的共享与交流,还可以组织跨部门,跨学科的团队攻关,这样就能拓宽知识创新的空间。

3、建立与知识管理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员工是知识型员工,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主体。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从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出发,重构与这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1、突出人力资源管理的服务功能;强调以企业文化为主导的“柔性化”管理,鼓励员工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以企业全局利益为重,将自身的隐性知识奉献出来让其他员工共享,扩大企业的知识储备。2、以人为本,实行弹性工作制,实现分散式管理;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员工主要从事思维性工作特点,在工作设计上不要将员工束缚于企业原来的僵硬的规章制度而被动地工作,实行可伸缩的工作时间和灵活多变的工作地点。 3、注重员工职业生涯的发展;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除了给员工提供丰厚的报酬外,更要重视给员工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使他们的技能不断提高,同时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4、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建立明晰的知识产权制度,保护员工的知识创新成果;建立公平合理的绩效评估机制,为后面的员工奖惩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建立明确的奖惩机制,建立短期与长期,物质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多层次的激励模式。

4、 确立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激励机制

(1)改善薪酬福利制度使其具有激励功能

一是用拉开档次的方法将同样的总工资水平制造出最高工资来,并且高报酬者是不断变化的;二是员工的薪资高于或大致相当于同行业平均水平,如所需人才一旦被聘用,就会享受优于同行业外资企业提供的薪资待遇;三是对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者提供报酬(使这一部分的收入占员工收入的相当比例);四是可实行福利沉淀制度,留住人才。

(2)借鉴国外的员工持股计划

员工持股计划可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吸引人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是“金手铐”,起到留住人才的作用。另外,管理阶层应把握住企业创新的原动力,采取国际上通行的技术入股、利润提成等措施,通过公平的分配体制,实现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的高度一致,使员工感觉到:有创造力就有回报。只有分配关系理顺了,员工才会把精力集中在工作上,发挥创造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企业管理的知识点范文4

关键词:供应链;知识管理;综述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资源和智力资源已经成为保持企业竞争优势和维持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知识管理因此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市场的形成,世界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之间、合作伙伴之间的业务交流越来越多,企业需要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资源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巩固其市场地位。在企业自主知识创新风险较高、成本较大和企业自身创新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从组织外部获取新知识(包括科学、技术、管理等知识)是企业知识增长和价值创造的有效途径。而供应链作为企业获取外部知识和价值创造的一个重要源泉,通过协调与整合不同企业的互补资源(包括知识),可以使成员企业学习和掌握企业外部的先进知识,从而提高组织的知识水平和知识创新能力。因此,对于供应链中的任何一个企业来说,供应链都是一个蕴藏着丰富知识资源的“知识源”。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问题逐渐引起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关注。

1998年,在英国政府的支助下,hall在“基于能力提升的伙伴关系战略与知识管理发展规划”项目中对两条供应链中隐性资源(包括知识资源)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种分析供应链中隐性资源作用的技术,对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进行了研究.随后,crone研究了北爱尔兰跨国企业供应链中知识转移和传播的问题,分析了导致知识转移障碍的原因,提出了实现跨国企业供应链知识转移的措施。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其全球供应链中建立了知识共享机制,同其供应商和客户分享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资源,并取得了实践上的成功。国外对于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研究主要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供应链中的知识类型及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供应链中的知识学习,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与转移,供应链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供应链知识管理的实现,供应链知识管理与供应链绩效的关系等。这些研究多以企业绩效理论、组织学习理论为依托。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同时有对具体案例的详细分析和对其理论意义的阐述。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也逐渐关注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问题,相继有一些介绍供应链中知识管理概念和知识管理实施的文章发表。本文将重点论述国外有关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研究。

1 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内涵

供应链中的知识除了企业内部知识以外还包括存在于供应链中的企业外部知识,供应链知识管理的范围也从单个企业扩展到企业之间,增加了企业边界、文化冲突、激励手段等影响知识管理水平的因素。因此,需要认识和了解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内涵。

1.1供应链中的知识

知识是通过经验和实践得到的一系列数据、规则、程序和操作的集合。而组织知识可以被看作有关组织信息、过程、价值和信念的集合,它来源于个人知识而又超出了个人知识,并为一个组织所特有。在供应链中,既包括个人知识也包括组织知识,还包括存在于企业外部的企业间知识。

lin认为,供应链中的知识是同具体环境相关的,在供应链组织间基于媒介的交流活动中存在两种知识——正式结构知识和非正式结构知识,正式结构知识包括网页上的内容、电子数据交换的事务信息和各种文件等。非正式结构知识包括电子邮件、论坛上的留言和协调过程等。正式结构知识通常是显性的,而且容易被编码化为正式的格式,在协作型供应链中这些知识是通过edi、网页、ftp等形式传播的。非正式知识很不容易格式化和记录,而且同具体环境相关,通常嵌入在过程中或人的头脑中。在协作型供应链中,这种非正式结构化知识是通过e-mail、电视电话会议、公告板等形式传播的。同时他提出,显性知识是为供应链带来竞争优势的关键。hall(1998)发现,供应链中的知识包括专门知识、常规(显性的和隐性的)和技术等,有四种知识类型:①整理性知识,包括同法律实体和财产权有关的知识,如专利、商标、版权、注册设计、商业机密、合同、执照、数据库等;②位置性知识,包括跟法律实体无关的知识,如企业声望、价值链结构、分销网络、组织结构、系统配置、市场份额等,这类知识是路径依赖的;③功能性知识,包括个人或集体的技能,如雇员的诀窍、分销商技巧、供应商的技巧或以上的组合;④文化性知识,包括组织特点、对质量标准的理解、组织能力如管理创新、变化、团队工作、对挑战的反应、客户服务惯例等。adrian把供应链中的显性知识分为结构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前者包括各节点企业的存货水平、生产计划和交货频率等知识;后者包括节点企业间生产计划调整、订单预测和计划等知识。appleyard从知识传播渠道的角度把供应链中的知识分为正式渠道知识(如专利、技术参数、专家技能等)和私有渠道知识(如雇员经验、销售技巧和客户偏好等)。

以上学者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对供应链中的知识进行了界定,但最后都指出,供应链中的知识是同环境相关的,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知识的种类和供应链的具体类型。

1.2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

目前在理论界,对供应链知识管理还没有确切的定义。一般认为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是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管理过程,是供应链节点企业运用集体智慧,通过获取、共享和运用存在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显性和隐性知识,使其产生协同价值,从而提高企业知识创新与运用的效率,增强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过程。

smimov认为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目的是在供应链结构中推动知识转移和共享,使核心企业、供应商和客户成为一体,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使供应链成员间的知识水平达到协调与优化。shaw提出在供应链中,知识管理是相关的,各节点企业只知道各自节点过程的知识,只有把各个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才能创造整个供应链过程的知识。lin从价值链的角度把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过程分为设计和开发、售前、销售、制造、分销、服务和技术支持7个阶段。不同的阶段各节点企业关注不同的知识种类,如在设计和开发阶段,核心企业对客户满意方面的知识非常在意;在售前和销售阶段,分销商对循环时间、服务水平和承诺响应质量等很关注。针对不同阶段不同企业所关注知识的种类对不同知识进行管理。总的来说,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可以描述为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知识创造、知识共享与传播、知识学习与吸收和知识运用的过程。对知识的管理能力直接影响到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竞争力。

2 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热点问题

2.1供应链中的知识学习

随着当今管理学界对组织学习研究领域的关注,供应链中的知识学习问题逐渐成为国外学

者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供应链中的知识学习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供应链节点企业组织共同参与的知识学习活动,是企业间的学习。love把组织学习理论运用到供应链知识管理中,提出组织间的学习促进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同时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有利于组织间学习的开展,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提高供应链整体的知识容量和竞争力。他还研究了怎样在供应链成员间创造共同学习的环境,并且认为基于合作的联盟能使双方产生信任和承诺,有利于供应链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spekman认为供应链企业的学习能力将最终决定企业的成败,提出了“学习链”这一概念。他指出“学习链”是由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组成的非线性学习网络,网络中各企业进行的是合作性学习,通过向伙伴学习和同伙伴一起学习的方式获得知识。“学习链”具有与学习型组织相同的特征,在学习链中供应链企业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共享知识以使其产生协同价值,产生于学习链这种非线性关系网中的竞争优势是很难被模仿的。他通过实证研究分析表明,知识学习对与客户满意度有关的供应链绩效有正的影响,但是知识学习同与成本有关的供应链绩效无明显联系。collins研究了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学习行为,认为供应链中的知识流与物流和资金流不同,不仅仅在相邻节点企业间流动,企业间通过联合学习可以创造出比单个企业分别学习所创造价值之和还要多的价值.他还指出当供应链中企业通过共同学习创造价值时,存在一个价值点,这个价值点就是供应链企业共同学习的特点。

huh选取了财富500强中一个物流运输企业所处的供应链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个供应链中组织学习的模型,假设有四种因素影响供应链中知识学习,分别是团队、系统、学习和记忆定位。四个指标下面分别又有4、5个指标。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学习对于供应链的管理绩效有正的影响。bessant通过调查英国6个不同行业中进行供应链学习的不同现状,提出组织间学习是共享知识和传播实践经验的有效机制。

2.2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与转移

企业学习和掌握外部知识的前提是企业间的知识共享与转移.知识在供应链企业间顺畅和快速地流动就可实现组织间高水平的知识共享,反之则成为组织间知识共享的障碍。

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与转移就是各节点企业传播和交换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相互转化和反复提炼,以增强各企业知识的相容性。国外学者对供应链中知识共享和转移的概念没有特别关注,而更侧重于对供应链知识共享和转移的实际案例进行研究。ki-chan kim认为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共享是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基础,并且通过对一个汽车制造企业的调查研究,提出电子供应链设计是实现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的有效途径,指出各节点企业的知识共享态度和行为是把供应链网络从单纯的数据交换基础设施转换为知识共享网络的重要因素。shaw把一个汽车制造企业作为分析对象,提出供应链中知识共享的内容应该以显性知识为主,包括显性技术和程序的扩充、协作计划和预测等,同时含有少量的隐性知识,如对内部政策的理解和员工技巧等。wagner收集了182个企业知识共享活动的各项数据,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随后得出:供应链企业间的沟通频率影响企业间的知识共享水平,知识的隐性化程度影响企业同相邻伙伴企业知识共享的满意度。

供应链企业由于其业务流程上存在的联系,其拥有的知识具有很大的互补性,这成为影响企业间知识共享水平的重要因素。roper通过对北爱尔兰18个跨国公司生产工厂和其本地供应商之间的知识共享进行研究,指出知识互补性对于供应链中知识共享的重要性,得出:跨国工厂与其供应商存在很大的知识互补性;在正常商业关系中附带的知识协作活动关系与有意识的知识协作活动关系存在明显区别;无明显证据证明知识互补性同知识协作水平的联系。由此可见,在供应链中企业进行知识共享的积极性比企业进行知识共享的能力更重要。

2.3供应链中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

知识的共享和转移是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核心,而供应链企业的吸收能力是实现知识在供应链中快速、顺畅传播的保证。1990年,cohen提出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概念,并把其定义为“评价、吸收和运用企业外部知识以达到商业目的能力”。组织的吸收能力不仅包括企业员工的吸收能力,还包括其知识在不同部门间传播和转移的能力,不单是个人吸收能力的总和。随着外部知识和信息对企业重要性的日益增加,供应链企业需要更高的吸收能力从其供应链合作伙伴处鉴别、提取和运用知识。chanvarasuth认为一个企业从其供应链合作伙伴那里利用和吸收知识与技术的能力叫作吸收能力。吸收能力同企业先前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有关,是组织创新能力的预报器,知识接受者吸收能力的缺乏是知识粘滞性产生的重要原因,是影响供应链内知识转移水平的重要因素。企业的吸收能力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吸收,更强调对知识的利用。只要规范的组织文化支持企业对吸收能力的培养,加上恰当的知识共享激励机制和畅通的传播渠道,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就会发生。

以上学者普遍认为,供应链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已经成为影响供应链知识转移水平的关键因素,吸收能力的强弱将决定企业获得外部知识的能力,从而影响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和供应链整体的知识创新能力。

3 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实现

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目的是提高供应链企业知识创新和运用的效率,协调和优化成员间的知识水平,扩大供应链的知识容量,增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实现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必须有实施的理论框架和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管理系统为保障。

3.1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实施框架

在跨国企业中,如ibm、丰田、戴尔等一些知名的大公司都已经实现其供应链的知识管理,对供应链知识管理实施框架的理论研究有很好的促进作用。vries构建了一个在混合供应链中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知识管理实施框架。该框架以竞争性的企业环境为特征,提出三种类型的知识对实现混合渠道供应链知识管理是很重要的:具有前后联系的知识,操作性的知识和功能性知识。他还指出,对于渠道中处于上游的伙伴来说,想要获得具有前后联系的知识是最难的,它需要处于下游的合作伙伴来提供知识。这些下游企业相应地需要上游企业提供功能性和运作性知识。raisinghani建立了一个电子供应链知识管理实施框架,并且运用网络分析法(anp)度量知识管理因素与其他基于信息系统的电子供应链形成驱动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他认为,既然具有前后联系的因素在设计一个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不同组织需要按照组织需求从技术和过程上来设计知识管理系统,以适应组织的绩效评价标准和敏捷度。vries和raisinghani虽然都对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实施框架进行了研究,但都是针对某一特定条件下的供应链。因此,还不具有通用性。

3.2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系统

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系统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企业间知识管理系统,是一种集管理方法、知识集成、战略协同为一体的综合系统,是实现供应链知识管理的平台.不少跨国企业率先在其供应链中开始建立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的尝试。国外不少学者也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lin提出了一个四层体系结构的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基础设施层、中间支持层、工具层和知识流层(如图1所示)。他还认为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系统的功能包括知识存储、数据交换、信息通讯、过程协作和知识创造。知识存储的最终目的是在供应链中建立一个知识服务器,集成各个节点企业的知识、数据交换、信息通迅、过程协作,同时具备知识传播功能。wu论述了在运用多的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中怎么解决知识管理的问题,并且总结了多种知识管理多系统。eva描述了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系统的应用,讨论了在技术和知识非常密集的商业环境中产生的对知识共享的需求,主要从技术角度研究了知识管理系统的潜力。以上学者都是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对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进行研究。

其他一些学者则对供应链局部的知识管理系统进行研究。chandra对以客户为中心产品设计的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进行研究,lau研究了供应链中采购知识管理系统的具体设计。总的来说,大部分国外学者热衷于对某个具体行业或某条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

4 知识管理与供应链绩效

ki-chan kim通过某汽车制造电子供应链的研究指出,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使企业节约采购和交易成本、减弱了牛鞭效应对其造成的影响,降低了库存,对研发和联合工程带来效益,同时提高了供应链的敏捷化程度和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shaw提出,为了成功地实现供应链管理,一个企业必须拥有和共享供应链不同方面的知识。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就像一项新的供应链管理措施一样能够增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供应链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结合将极大地提高供应链的绩效。batenburg认为企业间的相互信任是供应商联合进行有效知识创新的关键因素,并对一个荷兰企业的案例进行了分析。g1isby介绍了一个丹麦公司在打开日本市场的过程中通过有效的供应链知识管理战略同分销商进行知识共享,从而提高了整个跨国供应链的知识共享水平,增强了企业竞争力。以上学者通过对供应链中某个具体行业或某条供应链案例的分析来研究知识管理同供应链绩效的关系,这也是国外学术界研究供应链知识管理问题的一大特点。

企业管理的知识点范文5

关键词:信息管理 信息战略 知识管理

在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研究的重点一般都局限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对企业信息战略的研究涉及较少,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理论。特别是国内关于企业信息化的研究,大多还没有上升到企业信息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对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知识管理未能加以认真研究与吸收。随着其实用价值越来越受到企业界的肯定和重视,最近几年,知识管理又重新受到企业的关注。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他们最宝贵的资产和资源是知识,知识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保罗•罗默教授就曾提出了经济增长四要素理论,其核心思想是把知识作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要素,他认为:知识能提高收益,知识需要投资,知识与投资存在良性循环关系。现今,企业的价值在于知识产权、客户的信赖程度、与商业伙伴合作的能力、电信基础结构,以及雇员的创造潜力和技能等。为此,在知识经济社会环境下,把企业的知识资源纳入管理之中,即把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储存、传递、共享等组成一条知识链,并对其进行有效地管理。

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区别

当今管理信息发展的三个趋势是:从信息管理走向知识管理、从信息资源开发走向知识资源开发、由客户机/服务器结构走向Internet结构。信息管理将各种各样的信息以一定的方式汇总、组织起来,方便人们利用计算机进行查询和检索,然而如何由信息产生知识,即如何利用数据信息取得知识、再利用知识获得最大的利润或效益,这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知识是由信息而来,它是通过对信息的提取、识别、分析和归纳转换而来的,因此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则是信息管理的延伸。知识管理是通过一组问答序列,即解决方案的集合寻找和识别与问题有关的关键性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进行提取,形成对某一问题的专门知识,作为决策的依据。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信息、知识和一些专门的技巧是获取利润的工具。

信息管理关系到现代企业的发展,发达的信息产业为现代企业提供了广泛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信息环境,这些现实的变化对CIO的职责及其工作重心的转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知识经济促进了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一般信息的获取变得非常容易;而由于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又使关键性的信息获取变得日益困难,迫使企业必须更加重视企业内部现有信息的收集、开发,必须努力挖掘企业现有信息资源,特别是支持企业管理决策的关键性信息。这就意味着企业的信息开发任务将日益艰巨,要求企业信息的保管者和加工者,变为企业信息的管理者、研究者和利用者。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知识管理是企业面临的新挑战。“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简单地说,知识管理就是企业对其所拥有的知识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而如何识别、获取、开发、分解、储存、传递知识,从而使每个员工在最大限度地贡献出知识的同时,也能享用他人的知识,是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知识管理是把信息转化为知识,用知识指导决策付诸行动,再将该行动转化为利润。

对企业的知识管理一般可以这样理解:有关企业知识的清点、评估、监督、规划、取得、学习、流通、整合、保护、创新活动,将企业知识视为具有核心价值的资产进行管理。凡是能够有效增进知识资产价值的活动,均属于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容。结合个体与团体,将个体知识团体化,将内隐知识外显化;结合组织内部与外部,将外部知识内部化,将组织知识产品化,都属于企业知识管理的过程和工作内容。信息是知识的输入端,技术是知识的产出端。知识管理就是对一个企业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而不论这些知识和技能是存在于数据库中、被印刷于纸上或是存在于人们的脑海里,然后将这些知识与技能分布到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最大产出的任何地方的过程。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力图能够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使他们能够做出最好的决策。

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管理需要有组织的知识,更需要有组织的智慧。谈到知识管理,首先应该明确的是:信息与知识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区别。从信息到知识的转化也是知识管理的基本工作之一,如果缺乏对这种区别的认识,就会把知识管理误解为办公自动化。

知识主管(CKO)的工作重点在于培育企业的集体创造力,其职责超越了单纯的企业信息技术、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范畴,因而包括了诸如员工培训、工作技能、奖励和企业战略等。管理并经营企业的智力资本是CKO的份内之事,知识主管正扮演着把企业的智力资源同现有的信息技术、企业营销战略等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发挥出特殊作用的重要的高层管理者。

信息主管(CIO)作为企业信息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工作目标是以企业信息的组织和开发为重点,致力于信息管理中的信息保障系统的建设和完善,以提供满足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所需要的信息为工作重点,其任务是监督企业信息技术的采用。

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有些企业习惯性地把企业知识管理视为信息管理的一种延伸,因而试图把信息主管简单地改为知识主管。这样做的结果是在不知不觉中把企业知识管理的工作重点放在技术和信息开发上,而不是放在创新和集体创造力上,从而陷入了知识管理的误区。用一句话来简单、扼要地说明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即知识管理始于信息管理结束的位置。

在知识管理从现代企业的管理中细分出来之前,知识管理的实践和操作早已经客观存在于大部分传统企业的实际运作之中。知识管理的传统模式有四个层次,即: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存储、知识的分享、知识的利用。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和理念,主要是企业或组织运作中管理层面上的问题。但是与所有的管理过程一样,知识管理也是企业或组织的一种管理过程而非一种结果。虽然知识管理是一种较新的管理理念,但在其概念提出之前,知识管理的工作实际上就已经客观存在于传统企业的管理实践之中了。传统企业每天同样也在进行知识管理,如果企业的现状和员工的素质及预期的投入产出率(ROI)符合企业的长期发展方向,那么投资一些资金建设IT系统以便辅助企业的知识管理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条件不充分,企业不能上专门的知识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的知识管理也照样可以进行。关键在于企业的高层需要树立起一种先进的知识管理理念,重视企业的知识资产,从而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加强知识管理。

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大多数企业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尽管国际上一些知名的大公司早已经设立了专门的CKO(首席知识官),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经理人还不清楚CKO是干什么的。CKO的产生标志着企业的竞争正在向知识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方面转化,企业需要尽快挖掘自身的知识经验并不断完善优化这些资源,为企业建立知识管理战略,树立关键性的竞争优势。

知识管理在现代企业信息战略中的应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的相关人员都是企业知识的使用者和载体,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提高知识资本的运作效率。利用网络、通讯、电子等技术和设备能够构成有效的知识管理的支持环境,企业与顾客、合作伙伴、竞争对手之间的时空距离被大大缩小了,企业一般性竞争情报的获取和也变得非常容易。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可以通过设法发现与消费者特定需求相关的知识结构,启动外部、内部的知识产品体系,从而捕获与之相联系的知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进而促进企业知识的创新。

知识管理本身具有检验知识质量和管理效益的能力。结合企业应用,知识管理应该对自身的模式、方法、内容进行动态调整,逐步健全知识产品体系,从而优化企业的管理机制。知识管理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知识管理的基础措施是知识管理的支持部分, 如关系数据库、知识库、多库协调系统、网络等基本技术手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联系渠道等;业务流程重组的目的是使企业的知识资源更加合理地在知识链上形成畅通无阻的知识流,让每一个员工在获取与业务有关知识的同时,都能为企业贡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专长;知识管理的方法是内容管理、文件管理、记录管理、通信管理等;知识的获取和检索,包括各种各样的软件应用工具,例如智能客体检索、多策略获取、多模式获取和检索、多方法多层次获取和检索、网络搜索工具等;知识的传递,如建立知识分布图、电子文档、光盘、DVD及网上传输、打印等;知识的共享和评测,如建立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激励员工参与知识共享、设立知识总管CKO、促进知识的转换、建立知识产生效益的评测条例等。

市场使企业一方面可以把知识作为产品来获利,如咨询公司出售知识产品为客户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知识制造产品,如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品以及依据客户知识定制产品等;而且知识还可以使企业的产品得到更有效的宣传,增加潜在客户的购买欲望和对产品的信心。知识管理正是以此为焦点目标而展开活动,企业信息战略的本质就是知识管理,企业需要3C(CEO、CIO、CKO)的协调配合统筹管理来实施,从而使企业管理更科学、更专业、更有效,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协同发展

现代企业是通过经营和竞争来创造价值的社会经济细胞,这就决定着由3C统筹管理和策划才能使企业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益建设出经济、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和知识管理体系,从而适应瞬息万变且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的紧迫需求。

信息管理从企业战略的高度上进行企业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工作,以提高企业的信息利用率,而知识主管的工作则是始于信息主管对信息管理结束后而开始的知识管理,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知识管理是企业信息化管理发展到高级阶段后的产物,但是在信息化程度不高的传统企业中同样可以考虑设置CKO,将管理工作再次细分。CIO和CKO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应尽可能同时确立起企业的CIO和CKO机制,而CEO主要负责从企业战略的高度上进行决策,以提供强大的支持和动力。

参考文献:

1.许广奎,魏昱,曲嘉文.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管理初探.情报探索,2001(6)

2.盛小平,王新敏.论知识经济时代我国企业竞争情报的发展.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

3.冯文龙.企业信息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成都大学学报,2002(1)

4.卢宏,孙金华,卢宁.努力造就中国企业的CIO . 南京社会科学,2002(2)

企业管理的知识点范文6

1.1知识管理形成过程

20世纪90年代起,管理学中引入了知识管理的概念。曾经有人对知识管理的定义进行过统计,国内外对知识管理从不同方面给出了超过200多个不同定义。同样,知识管理的过程研究也多种多样,学者看法也各不相同,结合水利工程设计企业来说,著名学者孟宪忠把知识管理形成过程分为四个方面更贴切水利设计企业,即知识的形成与创造、知识的积累与储存、知识的传播与推广、知识的发挥与创新。我们社会的发展阶段可划分为多个不同阶段,可将社会历史发展划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互联网社会。因此,学者孟宪忠提出知识管理形成的四个方面在我们人类社会三阶段的表现形式如表1-1。

1.2知识管理的形式分类

通常从知识管理的形式分类来看,知识管理分为显性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管理。显性知识通常是指事实知识(know-what)和原理知识(know-why),比较容易被存储和传递,在企业内可以被标准化的学习手册或按图索骥方式来被学习利用;隐性知识通常是指技能知识(know-how)和人际知识(know-who),往往难以用明晰的语言表达出来,也很难识别。表示。通过对知识的形成和分类有个清晰的认识,有助于更加准确地认识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结合水利工程设计行业特点,本文把水利工程设计中的知识管理可以理解为:与工程项目设计有关的原始资料、设计文件、标准规范、图纸、计算成果等显性知识和设计经验、设计总结创新点和迸发闪光点等隐性知识,通过原始累积、存储、提炼、分享等环节,将知识资源便捷地呈现在工程师、新员工等设计人员工作环境中,缩短工期和知识积累周期,快速提升设计企业整体实力和工作质量,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

2.水利企业工程设计企业知识管理的现状

在主动导入新的管理理念或应用新的技术工具平台方面,相对于建筑设计等其他勘察设计企业来说,水利工程设计企业总体上还是相对慢一些,或许与其工程业态有关。知识管理的研究已经在勘察设计行业中展开,水利工程设计企业也逐渐重视知识管理。水利工程设计企业是一个典型的“人脑加电脑”的知识型服务企业。在工作过程中,知识资源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储存、传递、再利用和创新。

(1)企业知识资源管理不佳。企业内部拥有大量的知识资源,这些资源大多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企业各个部门和个人手中,客户信息、关键技术、岗位技能的核心信息散落在具体实施人员手中,得不到有效管控。

(2)企业知识收集共享不足。工程设计过程中以及完工后,技术人员往往为了赶下一个工期而很少对刚完成的工程项目进行有效地设计总结与凝练创新点,工程设计过程中的经验交流、推广和标准化工作就更缺少了。

(3)企业知识查询利用不便。水利工程设计企业均有相当丰富的案例积累,虽被要求归档,但查询、检索、应用功能不强,往往长期得不到有效的重复利用。当需要类似的知识、设计理念和设计经验时,由于不能查找到当时的经验总结等知识资源,而不得不重复开发,造成大量的知识闲置和重复劳动。

(4)企业知识存在流失隐患。有时员工离职或调动会导致知识资产流失,大量技术或经验被带走,对公司的无形资产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有效避免上述问题,取决于我们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和管理应用程度。

3.水利工程设计企业拥有良好的知识管理条件

3.1拥有知识管理的资源

水利工程设计企业是多种专业人员相互配合,提供技术设计和咨询服务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企业的产品就是提供高质量的项目技术成果,最终沉淀为一个个工程案例,即拥有大量的设计成果报告、图纸等纸质文件和电子文档。如果这些知识技术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来记载、整合、创新、共享和利用,就可以在不断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获得再生与增值。

3.2拥有知识管理的载体

水利工程设计企业作为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企业,是由知识型员工组成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知识的核心是经验,其余的只不过是信息而已”。经验恰恰是由员工所创造和拥有的,在工作中,设计人员不仅创造了个人知识与显性知识,还创造了集体知识与隐性知识。这就说明水利工程设计企业中的员工既是知识的主体,也是知识的载体。因此,知识管理要围绕人来对知识进行寻找、学习、共享、利用和创新。

3.3拥有知识管理的基础

要想实现知识有效管理以及随之而来的便捷服务,就需要依靠一定的技术工具来实现。也正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才为知识管理提供了技术保障,是构建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基础。水利工程设计企业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拥有扎实的基础,且应用程度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这就为我们实施知识管理埋下了伏笔。

3.4拥有知识管理的文化

在水利工程设计企业中,往往还延续着“师徒带教”这一优良做法,老师傅们愿意教,新徒弟们愿意学。这就为知识的共享与传播、创造与利用提供了文化氛围。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管理,只是这个管理是无序的、无意识的。以此文化为基础,利用合适的方式,有意识的加以引导,便可以培育出为知识管理服务的企业文化。

4.水利工程设计企业构建知识管理探索

随着对知识管理的深入研究发现,应用知识管理的过程也是由多维度模块内容组成的。对水利工程设计企业来讲,加强知识管理的关键是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站在一定的战略高度,从应用的角度出发,以知识流为管控过程,有效实现知识的管理和利用。

4.1制定知识管理战略规划

制定与企业总体业务发展战略相匹配的知识管理战略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也是确保知识管理实施成功的必要因素之一。知识管理最终落脚点是成功实施和应用,而能否真正得到顺利实施和充分利用,取决于对知识管理实施过程中分析和把握,从前期的蓝图规划到最后风险应对等一系列过程把控,将是知识管理实施过程中重要工作内容。因此,战略规划的制定是关键的首要内容。

4.2构建相应的企业文化

水利工程设计企业推行知识管理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取决于企业文化的合适与否,必须构筑一个以知识管理为导向的企业文化,通过共享、分享等企业文化的构建来改变企业和员工对知识管理的认识。

(1)共享型文化。知识管理首先要求企业必须有共享型文化,要让每位员工都认为与人分享知识是一种很自然的行为。建立合适的激励知识共享的机制和观念引导;建立以合作促竞争,以竞争促合作的关系。

(2)学习型文化。在学习型组织中,每位员工充满了自动自发、如饥似渴的学习的激情,每个团队中充盈相互学习、深度交流的良好氛围;每一位员工在学习中收获成果、收获友谊、收获快乐,而企业则在学习中收获变革和创新的能力,积淀竞争的能量。知识管理的有效实施又会促成企业向着“学习型”发展。

(3)团队合作文化。由于水利工程设计企业的生产设计活动涉及到各种人员和多种技术服务活动,必须依靠员工之间的合作才能顺利完成。团队不仅包含内部员工之间、部门之间,还应包含与甲方、外部合作伙伴等,从而保证了企业按照市场需要和资源最优化配置来生产。

4.3梳理企业知识管理流程

实施知识管理,流程首先要清晰,而传统的流程梳理一方面要结合水利工程设计企业业务情况,梳理出知识流向;另一方面可与互联网的思维相结合,这也是实施知识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水利工程的特点,梳理知识流程的工作可以包括:知识的分类、企业知识的首尾走向、流程梳理的颗粒度大小、各类知识属性的恰当定义、流程中知识节点的实时收集整理、最终用户的推送体验方式等内容。这些工作是知识管理成功实施的前提且必要条件。

4.4搭建知识管理应用平台

在当今依靠技术驱动的互联网时代,技术是企业执行知识管理必不可缺少的支撑手段。借助一定的平台工具来实现对知识的管理,才可以实现企业对知识的获取、积累和利用。一般水利工程设计企业在信息化应用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譬如图档管理、项目管理、ERP系统等管理方面平台,CAD协同设计平台、高性能计算平台、BIM技术平台等生产方面平台,良好的万兆或千兆的局域网、数据存储中心等基础性设施。这些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已经积淀了大量的数据知识,为开展知识管理奠定了基础。随着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搭建知识管理平台可重点考虑三方面:一是结合知识流程梳理的节点,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收集手段尽可能在管理平台中实现,前提是不能增加设计人员太大工作量;二是如何能便捷查询、检索、浏览和应用等功能,也是技术平台搭建内容之一;三是企业知识管理平台不是孤立使用,还应与设计平台、管理平台进行深度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知识产生与管理全过程融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4.5强化知识管理制度建设

企业员工能不能接受并自觉的开展知识管理是实施知识管理首要思考的问题之一。因此,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除了创造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外,还应该建立健全知识管理组织架构和配套制度,提高员工的认可度和参与度。不同类型的员工在知识管理与建设中有着不尽相同的追求,其期望值高低、能否自觉分享工作技能和经验等,都将影响着知识管理认可度和接受度。因此,可采用多维化的激励手段,一是从知识的角度,如考核与激励、采集与存储、学习与共享、日常维护、知识管理保密制度等方面;二是从管理的角度,建立起来的知识管理平台每部分从“相关岗位职责”、“相关流程”、“相关考核点”进行分析设计。借助制定的制度规范,有效地推动知识管理,从而可以保障知识管理工作可持续推进。

5.结束语

企业管理的知识点范文7

[摘 要]知识是企业重要的稀缺资源,中小制造企业要想生存并持续发展,同样须重视知识管理。论文首先对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以及政府质量奖进行了简单介绍,然后结合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中对知识管理提出的相关要求,对中小制造企业知识管理策略及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中小制造企业, 知识管理, 卓越绩效管理模式

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竞争的加剧、工作流动性的增强、顾客需求的快速变化、全球化的影响以及知识更新的加速等,知识已经成为企业重要的稀缺资源。中小制造企业要想生存并持续发展,同样须重视知识管理。但中小制造企业在知识管理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如:缺乏系统的知识管理方面的理论与方法指导,信息化水平、管理水平较低,资金短缺,人才、技术溃乏等。下面笔者结合《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中对知识管理的要求以及多年参与政府质量奖评审以及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导入咨询工作的一些经验体会,谈谈中小制造企业在创卓过程中如何进行知识管理。

一、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与政府质量奖

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是美国于1987年创建的一种世界级企业成功的管理模式。它是在研究全球卓越领先企业的最佳管理实践和最佳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是进行企业诊断、管理咨询及提升经营绩效的系统管理模式;同时它也是当前国际上广泛认同的一种组织综合管理的有效理论、技法/工具。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目前已成为世界成功企业公认的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方法。

加入WTO以后,我国企业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迅速提升组织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已是迫在眉睫,但ISO9001/TS16949等质量管理体系作为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已无法适应这种需求。因此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也是我国企业及各类组织在新形势下实施科学管理的努力方向,是我国企业进行标杆超越,不断追求卓越经营管理的有效途径。

为了更好地开展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我国于2005年1月,颁布和实施了国家标准GB/T 19580-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和GB/Z 19579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并且2012年版也即将颁布实施。同时为了引导和激励企业建立和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服务和经营质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许多省市都相继设立了政府质量奖,并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作为评奖依据。同时为了特别鼓励中小制造企业,某些省市(如广东省,东莞市等)还专门为中小制造企业设定了一定的获奖名额。在此推动下,未来将有更多的中小制造企业实施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

二、中小制造企业知识管理策略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第4.6.2.2条对知识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组织应从以下方面说明如何对其知识进行管理:(1)组织如何有效地管理组织的知识,收集和传递员工知识,并传递来自顾客、供方和合作伙伴的相关信息,确认和分享实践。(2)组织如何确保其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完整性、及时性、可靠性、安全性、准确性和保密性”。

作为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评审标准,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核心是强化组织的顾客满意意识和创新活动,追求卓越的经营绩效。它不是目标,而是提供一种评价方法,它不仅评价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先进性,而且更加关注各种管理理论和方法相对企业发展阶段的适用性,也就是说,企业应根据自身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和行业特点,谋求自身发展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而并非越先进越好,即管理的适用性评价。另外它也更加强调企业所采用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成熟度和整合性。

因此,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在本质上并不限制组织采取何种方式回应相关准则要求,不同行业、规模、性质的企业,可以有不同的做法。对于知识管理来说,中小制造企业也同样需建立一套与自身特性相适应的解决方案,尤其需注意以下几点:

1.领导支持

小企业靠老板,越小的企业跟老板个人的关系越大,因此中小制造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管理老板的个人知识,最主要的目的之一也是为老板服务。企业领导需对此有深刻的理解,并身体力行,对知识管理给予大力支持。

2.认清知识管理的目的,把握知识管理的方向

知识管理的目的很多,但最核心的还是促进知识应用能力与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因此中小制造企业在进行知识管理时一切均应以此为出发点与关注点。同时,中小制造企业人力财力物力有限,企业进行知识管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需寻找突破口,注重实效与投入产出比。

3.注重知识管理方面的企业文化建设

知识管理发挥效用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这包括信息沟通顺畅的组织架构,员工对知识管理的正确认识与态度,和谐融洽的员工关系,包含兴趣学习小组在内的各种非正式组织的广泛建立,专职知识管理人员的配备等。由于中小制造企业一般建立时间比较短,企业文化积淀比较少,因此需更加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为知识管理创造良好环境。

4.完善激励措施

知识管理不同于其他业务管理,知识的收集共享转移创新等都需要一定的激励措施来推动与维持,这些激励措施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精神或职务晋升方面的。中小制造企业一般人员较少,人员素质相对较低,因此需不断激发员工的创造性以及分享与奉献精神,做到员工与企业共赢。

5.合理有效利用信息化工具

企业进行知识管理需借助一定的信息化工具,但中小制造企业情况差异很大,管理水平、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借助何种工具,则应视企业情况,以适用为佳,并不一定需要导入专业的知识管理软件。

三、中小制造企业知识管理方法

知识可划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对于不同类型知识需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一般来说可采取“显性知识集中管理、隐性知识交流分享”的管理方式,显性知识集中管理是指由知识管理部门(或专职人员)协助各业务部门,并借助有关知识管理工具对公司内外部知识进行管理;隐性知识可通过激励措施鼓励员工向其他人员分享该类知识。

具体来说,对于显性知识,中小制造企业可采取如下步骤与方法:

1.对知识进行科学合理分类

根据企业特点对所有相关知识进行分类,分类维度可以多样化,如按业务类型、部门、来源、学科门类、表现形式、应用领域等。同时应明确每一类知识对于企业的贡献度、收集方式以及责任部门或人员等。这样既能明确知识效用,又能明确责任,还能便于以后的搜索查询。

2.充分考虑本企业的业务特点,合理分析制定知识沉淀机制,系统地沉淀相关业务知识,尤其是一些关键节点生成的阶段性成果

如对于产品设计来说,可设立立项评审、设计评审、样品试制、小批量试制、设计确认与更改等几个关键点,并建立相关的文件和资料控制程序,如《产品设计开发计划》、《设计方案》、《设计评审报告》、《设计验证报告》、《技术文档》、《产品试制通知单》、《产品鉴定报告》、《内部工作联络单》、《设计更改通知单》等。

3.制定有关激励措施鼓励员工收集和共享知识

知识收集的途径与方式是多方面的,对于外部知识可以通过网络、报刊杂志、行业会议、展览展销会、同行交流、客户投诉、售后服务、客户公关、市场调研等。对于内部知识可以通过案例与经验总结、各类业务文档、会议纪要、专利、讲座报告等。企业应定期对在知识管理方面贡献突出的部门与个人进行奖励表彰。

4.借助有效的信息工具,对收集的内外部信息进行整理,并能提供有效途径(如网络)供相关人员随时查询学习

另外企业需建立并不断完善知识共享交流渠道,如知识管理系统(KMS)、在线交流平台、电子邮箱、会议传达、文件下发、论坛、短信平台、微博微信等。具体选择何种信息工具以及交流渠道应视企业具体情况而定。

对于隐性知识,中小制造企业可采取如下步骤与方法:

(1)对公司的隐性知识进行识别,并对各种隐性知识对公司发展的影响力以及在公司的分布状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以及隐性知识特点对各种隐性知识进行针对性的管理。

(2)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措施,并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促进隐性知识的学习转移与显性化。如建立培训与讲师制度、师带徒制度、工作总结与交流制度、经验案例分享制度、观摩与学习制度、兴趣小组等各类非正式组织、企业价值观的培育与认同等。

(3)在条件适合时,可借助有效的信息系统,进一步促进隐性知识的学习转移。如专家网络、专业社区、知识问答等。

(4)制定有效的激励与考核措施。如讲师授课奖励、师带徒奖励、贡献知识文档奖励、原创知识奖励、将对知识管理贡献纳入职务晋升考核指标等。

知识是未来企业竞争的焦点,也是未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由于中小制造企业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因此在知识管理监控方面,中小制造企业也需未雨绸缪,确保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完整性、及时性、可靠性、安全性、准确性和保密性。为了防范知识泄漏,企业尤其需重视知识的安全性与保密性管理。企业应制定安全与保密方面的管理规定(如严格确定各类权限、范围,与掌握生产经营核心机密、技。

四、结束语

本文结合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中对知识管理提出的相关要求,阐述了中小制造企业知识管理策略及方法。不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小制造企业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发展变化快的特点,因此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应视企业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知识管理策略与方法,使其更符合自己的企业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创造出更加卓越的绩效。

参考文献:

[1]庞涓,孙金岭.知识管理:企业未来竞争的核心.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1):105-1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 19580-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企业管理的知识点范文8

2014年11月19日,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新媒体新生态”论坛中指出新媒体是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把满足受众用户需求作为一切的出发点。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信息和知识传播的手段更为多样化。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也日趋发生变化,很多中国的很多企业利用微信、QQ等新的媒体方式在企业内外所形成的社交网络中进行知识共享和信息传播,如何利用新媒体这些新兴的知识和信息传播工具,更好的促进企业在新媒体所形成的信息生态系统环境下的知识共享,这是当前媒体变革发展中需要企业重新思考的新问题。国内外学者近几年分别展开了针对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国外学者IngiRunarEdvardsson等研究了知识管理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好处,并通过实证分析认为员工能力、创新意识、客户满意度是推动企业发展知识管理的关键。JingyuanZhao等学者使用实践和案例方法对中国企业知识管理进行分析,包括知识管理的认识、知识管理的阶段和知识管理的应用。CuiKai利用SPSS中多元统计分析、因子分析方法对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进行合理的评估。国内学者黄蕾从产业集群视角出发,分析企业如何利用知识组织建立管理体系,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并发挥主导作用。董小英等以共同演化理论为基础,研究企业竞争战略和知识管理,并以李宁公司为例,提出企业模仿战略和运营知识管理。王娜以知识管理中的“PSCA(即知识的生成、积累、交流和应用)”闭环理论为基础,分析企业知识管理和服务创新的互动机理,以中国IT领袖企业联想集团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从国内外学者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国外知识管理的研究已深入到企业内部,侧重于对知识进行管理、开发、利用以及绩效评估等方面,我国学者对知识管理研究也逐步向企业延伸,主要集中在知识管理对企业战略、服务创新和知识管理实现等方面的研究。在新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针对企业发展中所形成内外社交网络中的知识管理需求和特点,从信息生态理论进行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本文基于信息生态系统要素视角,对新媒体时代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回答以下几个研究问题:①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过程是什么?②信息生态系统视角下,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过程的影响因素是什么?③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根据企业知识管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分析,更好地引导企业利用社会网络更好地开展知识管理工作?本文的研究试图回答上述三个方面的研究问题,以更好的呈现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特点。本文的研究,在理论层面构建新媒体环境下基于信息生态系统理论的企业知识管理影响因素概念模型,在应用层面能更好地指导基于中国情境的企业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更好地开展知识管理。

2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问题的提出

(1)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信息生态系统。信息生态(InformationEcology)用来表达生态观念和日益变得重要和复杂的信息环境之间的关联。信息生态的核心是强调人、信息技术和信息环境所构成的信息生态系统的“和谐性”。关于信息生态系统的概念,国外学者GeorgeZillante认为企业信息生态系统是一个企业和系统环境共处的动态平衡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受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国内学者曲晨竹等认为企业信息生态系统由企业信息系统及其内外部环境共同构成,其中包括人、技术、信息和环境,这种构成并不是简单的结合,而是存在着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是企业各部门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新媒体环境下,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内容涉及企业的研发、生产、业务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各个环节,其知识管理的内容需要实现信息生态系统所强调的“信息人、信息技术和信息环境”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进而才能通过企业采用合理的新媒体技术,在内外新媒体信息环境的引导和作用下,实现社会网络中内外知识资源的整合。

(2)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过程。在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可以利用员工所构建的社交网络或QQ群,新媒体技术进行企业内外知识资源的共享。AbeckerA认为,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环境变化,企业需要通过实施知识管理等措施来增强组织的适应性和竞争能力。企业知识管理过程涉及知识收集、知识传递、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四个关键环节:①知识收集阶段,企业借助知识管理系统(KnowledgeManagementSystem,简称KMS)或新媒体的相关工具对研发、生产、销售等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文档及隐性知识进行收集。②知识传递阶段,通过邮件、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工具和企业KOA(知识管理型办公自动化平台),以协同知识管理为基础,将企业内部的通知公告、文件管理、知识经验、组织机构、审批手续等通过网络手段联系起来,实现企业各种知识资源的集中管理和知识传递。③知识共享阶段,企业通过互联网和内网为企业内外部的员工、客户、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合作伙伴提供大量信息,同时通过在线培训和微视频,为员工提供知识交流和知识共享的平台。④知识创新阶段,企业利用新媒体工具将创新的想法及创意利用新媒体工具在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平台中进行,并在企业内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交流和互动,以不断完善知识创新的想法和创新的成果。

(3)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中的信息生态系统。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需要构建信息生态系统,以实现企业内外知识资源更好地整合。其知识管理中信息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信息人(企业员工)、信息技术和信息生态环境。其中,信息生态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社会环境下所有企业以及其它组织,共同产生的对信息技术和信息人的影响。其中,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生态环境分为企业利用新媒体的内部环境和企业的外部环境。新媒体环境下,企业推进知识管理的过程中会面临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生态环境,也可称为微观和宏观环境。微观环境为企业的内部环境,包括利用新媒体推进知识管理的过程中企业采取的激励机制、制度建设、宣传活动和政策导向;宏观环境为企业的外部环境,包括企业利用新媒体推进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受到的国家政策、经济、法律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从知识管理的过程来看,企业的知识收集、知识传递、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会受到信息生态系统构成要素中的信息人、信息技术、信息环境(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从“新媒体,新生态”所构建的信息生态系统视角上看,主要强调的在新媒体环境下“员工、信息技术和信息环境”之间“和谐发展”。因此,本文从信息生态系统构成要素角度出发,对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过程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试图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生态系统对知识管理实施过程影响的关键因素,进而指导中国的企业更好地利用新媒体开展知识管理,实现媒体变革过程中企业知识资源的内外整合。

3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的影响因素

(1)企业知识管理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基于信息生态系统理论,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的影响因素,本文收集和整理了国内外知识管理影响因素的相关理论模型。国外学者Ed⁃garSernaM从资源组织、信息管理、环境优化等角度构建了知识管理影响因素的成熟模型,提高企业工作的效率和竞争力。国内学者赵西萍等构建了企业知识管理概念模型,从管理性因素、内外部环境等几方面分析了知识管理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张鹏等从管理者、员工、流程、文化、技术、内容等六个维度构建了企业知识管理实施过程中影响因素模型,用AHP决策分析法结合企业进行实际调研,帮助企业改进知识管理水平。

本文在综合国内外相关学者知识管理过程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新媒体环境下的知识管理特点,利用信息生态系统理论,从“信息人、信息技术和信息生态环境”三个构成要素出发,构建了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2)文献回顾及假设建立。基于信息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的相关理论,本文从信息人、信息技术、企业内部环境和企业外部环境四个方面,对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开展知识管理过程的影响因素进行文献回顾和假设建立。①信息人。即企业的员工,他们在企业的知识管理推进过程中,在整体的信息生态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知识共享意愿、分享意向和吸收能力对推进企业知识管理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学者Simonin运用实证的方法进行分析,将知识拥有者的共享意愿用知识拥有者对知识的保护程度来度量,进行了实证分析与研究,探究了这种保护程度(发送动机)与知识转移、共享效果之间是否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学者Szulanski归纳了企业中知识接收方的消化知识能力对知识管理效果产生的影响,即接收知识的动机、保持能力和吸收能力对知识管理实现的效果产生一定影响。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提出如下假设:H1:信息人对推进企业的知识管理呈正向影响。

②信息技术。企业采用的信息技术是企业之间实现知识共享的重要平台。国外学者Hendriks的研究中指出信息沟通技术的使用对显性知识共享具有更明显的影响。学者Currie.G等人认为信息技术中知识管理系统的使用会有效促进知识共享和转移的发生。学者WhiteRS同样认为企业内部所采用的企业信息系统越先进,越能促进知识共享行为的发生。国内学者张杰在其研究中表明,企业利用网络基础设施等IT技术促进知识分享的程度越高,就会越有机会将问题进行反馈,加速信息或者经验快速增长,有效激发员工挑战困难的欲望,促进企业知识创新成果的产出。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提出如下假设:H2:信息技术对推进企业的知识管理呈正向影响。③企业内部环境。企业内部环境是一个微观概念,在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包括员工的激励机制、企业制度建设、组织结构和组织宣传活动等。国外学者Bartol.K指出团队的激励政策会促进企业知识的共享,从而促进企业知识管理与知识组织更好地实现。ConnellyC.E.在其研究中指出,企业对知识管理制度建设的支持程度,会促进知识管理的实现。Srivastava.A.等在其研究中表明,企业的组织结构越复杂,越不利于知识转移与共享;而是精简的制度建设,相对分化的权力制度会促进知识转移与共享。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提出如下假设:H3:企业内部环境对推进企业的知识管理呈正向影响。④企业外部环境。企业外部环境是一个宏观概念,在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包括国家宏观的政策、社会经济及产业网络环境等。国外学者Daven⁃portThomas等人指出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交流与沟通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内部的沟通与交流,更好的推动了知识的获取与传递。国内学者赵爽认为国家政府机关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吸引企业积极的参与到知识共享的企业联盟。邓少军等认为,在产业网络环境下应根据参与者的关系,提出企业知识共享与保护的权衡机制,从而制定相应的策略,为知识共享营造良好的环境。H4:企业外部环境对推进企业的知识管理呈正向影响。

4实证研究

(1)样本及问卷设计。本研究在问卷发放的过程中,先进行了试调查。根据试调查样本反应出的问题和个别调查人员的访谈,课题组对调查问卷的研究内容进行了调整和修改。在正式调查实施的过程中,调查样本主要集中在企业的代表性行业,重点针对汽车、装备制造、冶金和石化行业四个典型行业,样本发放的对象包括一汽大众、一汽轿车、一汽富奥、郑州宇通、长春客车、通钢集团、吉化集团8家代表性企业。本次研究调查问卷的设计形式采用了一般性选择和李克特五级量表。量表由一组陈述组成,每一组陈述遵循“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不太重要”、“非常不重要”这五种由浅入深的选项构成,并分别赋予其相应的分数5、4、3、2、1。发放调查问卷251份,实际有效回收样本21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4%。

(2)描述性统计分析。在211份有效调查问卷中,问卷的答题者基本上都是企业中参与知识管理活动的工作人员。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他们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参与调查人员特征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通过对回收的有效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总体上把握被调查者的特征。从被调查者的职位看,普通员工占34%,管理人员占32%,技术人员占13%,调查结构很好地代表了企业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的人员层次结构;从年龄结构看,30岁及以下的占37.91%,30-40岁占29.86%,40-50岁的占20.38%,50岁以上的占7.11%,反应出样本调查的年龄结构较为合理;从教育程度来看,本科占39%,硕士占21%,博士占12%,调查对象的学历层次分布较为合理;从性别来看,男性62%,女性38%,反应出企业中男性所占的比例较大,符合行业性别分布特点。因此,综合调查对象在职位、年龄、教育程度和性别方面的比例情况看,调查对象的样本分布较为合理。

(3)信度和效度检验。为对样本数据的可靠性进行检验,课题组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其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数据结果显示,KMO值为0.718>0.5,说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由Bartlett球体检验值,可知各变量独立的假设不成立,即各变量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也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后可以看出问卷的总体设计比较合理。因此,效度和信度检验结果表明本研究问项的数据可靠性较强。

(4)数据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是一种应用极为广泛的数量分析方法,它用于分析事物间的统计关系,侧重考察变量之间的数量变化规律,通过回归方程的形式描述和反映这种关系,帮助人们准确把握变量受其他一个或多个变量影响的程度,为预测提供科学依据。在本文中,因变量为企业的知识管理实现,自变量为信息人、信息技术、企业内部环境、企业外部环境,即可建立影响企业知识管理过程的影响因素多元回归模型为:知识管理实现影响因素=a1+a2*信息人+a3*信息技术+a4*企业内部环境+a5*企业外部环境依据回归系数的计算结果,R为0.714,R方为0.510,调整判定系数R方为0.502,即可认为该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大,即“信息人、信息技术、企业内部环境和企业外部环境”解释了知识管理总变异性的51%,被解释变量可以被模型解释的部分较多,调整的R2对总体值做了更好的估计。由表3可知,该模型因变量的总离差平方和为146.318,回归平方和及均方分别为73.389和18.347,剩余平方和及均方分别为72.930和0.323。F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56.856,对应的概率P值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说明包含所有变量的回归模型能够显著地预测企业知识管理实施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原假设R2=0被拒绝,在此过程中认为模型中的各偏回归系数不同时为0,自变量与因变量全体的线性关系显著,可建立线性模型。由表4可知,在该模型中,信息人、信息技术、企业内部环境、企业外部环境对企业知识管理实现回归权重都是正值,说明各要素均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同时,得到的企业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多元回归方程模型为:知识管理实现影响因素=-0.551+0.270*信息人+0.194*信息技术++0.129*企业内部环境+0.102*企业外部环境由多元回归方程的分析结果可知,信息人、信息技术、企业内部环境和企业外部环境均对企业知识管理实现产生正向影响,即信息人、信息技术、企业内部环境和企业外部环境的重要性分别提高1个百分点,那么企业知识管理实现的影响因素将分别提高0.270、0.194、0.129、0.102个百分点,且四个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排序为:信息人>信息技术>企业内部环境>企业外部环境。通过表4中预测变量的t和p值,可以检验每个预测变量的显著性,各要素对企业知识管理实施过程均有支持原假设并且有正向影响,其作用关系和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5)讨论分析。从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第一,从整体假设的支持结果进行分析,T值和P值的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四个假设(H1、H2、H3、H4)均支持,即信息人、信息技术、企业内部环境和企业外部环境对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的知识管理实施过程均呈现正向影响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从信息生态系统角度分析企业的知识管理实施过程的影响因素,其理论研究基点具有可行性。第二,从影响因素的作用角度进行分析,非标准化系数B值结果表明,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生态系统要素对企业的知识管理实施过程的影响程度,按作用大小依次是“信息人>信息技术>企业内部环境>企业外部环境”。信息人(即企业员工)在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对推动新媒体环境下知识管理的实现起到关键的影响,是信息生态系统的核心;其次,是信息技术,企业在利用新媒体实现知识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新媒体技术技术的推动才能实现好的知识管理效果。第三,从所构建模型的拟合程度进行分析,R值结果表明模型整体的拟合度较好,说明本文所提出的“基于信息生态系统理论的企业知识管理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可用,可以作为企业在新媒体环境下知识管理过程的相关指导。企业在利用新媒体推进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应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知识共享的意愿,同时通过建立利用新媒体进行知识管理的沟通、交流、共享和管理平台,加快推进知识管理的步伐。同时,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内外部环境的利用。最终,实现新媒体环境下“员工、信息技术、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和谐发展。

5结语

企业管理的知识点范文9

关键词:企业专利管理;企业管理;生产经营;研发工作;科技创新;知识产权管理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10-0242-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10.122

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稳定、高速发展,知识产权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从“专利申请量大幅增长”,到“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再到“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等大政方针的提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形式加快转变,知识产权工作也在发生深刻的

转变。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知识产权从没有多少人理解关注的冷僻词汇,发展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提升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然而,目前知识产权工作存在的严重问题仍然不可忽视,如:与发达国家相比,知识产权整体质量不高;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工作对政府政策依赖程度高;侵权现象严重、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等问题依然存在;知识产权执法、诉讼等领域法律空白点较多等。作为知识产权工作重要主体的企业中,在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中存在较多问题,严重制约着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开展。

基于当前知识产权领域存在的严重问题,笔者结合多年来在企业从事法务及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经验,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并且对于企业如何全面提升知识产权管理水平,提出一些不成熟的个人见解,希望对于相关企业从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人员有所启发。

1 企业@管理工作局限于专利申请工作,无法有效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服务

在目前的企业专利管理工作中,多数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明显提高。然而,多数企业的专利工作仅仅局限于专利申请,而企业专利管理工作又局限于申请等日常事务,专利管理人员只是被动地开展专利申请工作,只相当于公司专利接口人员,从而导致企业专利管理工作与企业研发工作乃至于与企业发展之间完全脱节。企业专利管理工作不仅不能有效与研发工作形成合力,甚至与研发工作背道而驰:需要保护的没有保护,不需要保护的申请了许多专利。更为严重的是,许多企业专利管理工作没有发展规划及侧重点,工作取决于领导个人喜好,并且朝令夕改,导致企业专利管理工作无法深入、全面发展。

企业专利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基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服务,维护企业利益。为解决上述问题,企业专利管理人就需要打破为申请专利而开展专利工作的思维壁垒,在开展企业专利管理工作中,需要深刻地了解企业发展规划、企业研发规划及研发进度、企业组织机构及运行体系。只有这样,企业专利管理人员在开展专利工作中,才能站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高度考虑专利管理工作中的相关问题,才能制定科学、具有前瞻性的专利给管理工作规划,才能有效梳理专利管理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专利管理制度及流程,使得专利管理工作不仅与公司研发工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并且使得专利管理工作与公司的发展规划及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结合。例如:企业专利管理人员只有对企业研发工作规划及进展有着明确的了解,才能在专利管理制度及流程中科学地设置开展不同专利工作的启动节点,才能将企业专利管理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融为一体,不仅有效保护研发成果,并且以专利工作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最终实现专利工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服务的根本宗旨。

2 企业对专利工作的专业性认知不足,导致企业专利管理工作低端重复

任何一个企业,即便没有专门法务人员,也会聘请专业律师作为企业法务顾问或者在企业面对法律问题时及时聘请律师来解决相关法律问题。由此可见,当前企业对法务工作不仅重视程度较高,对法律工作专业性的认知也是准确的。然而,对于专利工作(包括企业专利管理、专利、专利诉讼等),人们对其专业性的认知却存在较大的偏差和误解。最明显的现象就是:企业从事专利管理工作的人员,多数是技术人员、项目管理人员等兼任,甚至是刚刚入职人员兼任。由此出现的问题是,许多企业将专利工作理解为专利申请,甚至更加狭隘地将企业专利管理人员理解为与政府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或机构的接口人员。这样企业重视知识产权的意识明显提高,而企业对知识产权专业性认知不足,使得企业重视知识产权,而不重视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不重视知识产权专业性,导致企业专利工作低端重复。

面对上述困境,最根本的解决途径,是设置专门的企业专利管理人员,避免企业专利管理人员频繁变动(专业的企业专利管理人员由专门的企业专利管理人员培养而成)。专门的企业专利管理人员能够对企业内部体系、制度、流程有着明确认识,具备开展各项专利工作的专业知识,从而将企业专利管理工作引出低端重复的困境。专业的企业专利管理人员的优势还在于,他作为企业内部员工,在开展工作中能够站在企业本位立场,而不像外聘的专业人员,专业知识丰富,对企业内部运营存在隔膜,无法深入企业内部开展工作,使得企业专利工作始终无法有效发展。专业的企业专利管理人员还能够依靠专业性知识,再结合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企业文化及企业制度及流程的了解,从而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专利发展规划、工作体系、制度与流程。在研发的各个阶段,能够确保专利工作适时地介入研发,有效保护企业成果、规避知识产权风险,还有助于推动企业建立规范、无视、科学的专利管理体系。

3 企业专利管理工作人员变动频繁,人为干涉因素过多

随着整个社会知识产权意识的不断增强,企业对专利工作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然而,在企业开展专利工作中,普遍存在专利管理人员流动频繁的问题。一个企业专利管理人员刚刚熟悉专利管理工作,又更换其他人员从事专利管理工作。这样更换的人员又要从头开始工作,导致企业专利工作始终低端重复。与此同时,部分企业存在专利管理人员个人性格、作风、责任心决定企业专利管理工作的现象。不同专利管理人员知识、经验不同,导致同一个企业专利工作开展大起大落,甚至前后矛盾。这样企业专利管理工作缺乏延续性。上述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企业对建立专利管理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即便建立了专利管理体系,开展专利工作中仍然未能扭转企业面临的上述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就需要结合企业发展阶段、所属行业、研发水平、市场特点等因素,建立科学、规范的专利管理体系,依靠制度和流程推动专利工作,而非仅仅将开展专利工作的希望寄托在企业专利管理人员身上。专利管理体系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都应立足于解决以下问题:(1)专利管理工作与研发工作的关系,专利管理工作并非高高在上,并非对研发起到引导作用,而是两者相辅相成,专利工作基于研发创造开展,以维护企I科技创新成果、防范企业知识产权风险为目的;(2)建立专利管理制度与流程固然重要,而专利管理制度与流程能够在公司有效实施以及是否对企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更为重要。因此,在建立管理管理制度与流程过程中,既要防止花费很大精力制定专利管理制度与流程被束之高阁,成为一纸空文,又要避免制定专利管理制度与流程时闭门造车,站在专利管理部门本位立场,导致专利管理制度与流程成为公司开展研发、生产、销售等活动的障碍;(3)兼顾各方利益。研发人员是开展企业专利工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专利管理工作中,既要时时维护企业利益,又要适当照顾研发人员利益。只有这样有效调动相关研发人员创造性与积极性,有效确保技术人员研发过程中创造的技术成果转变为知识产权成果,从根本上实现维护企业利益的目的。

4 专利管理工作与企业研发活动相互脱钩,无法有效保护企业科技创新成果

关于专利管理工作与研发工作的关系定位,并非像有些人说的,专利工作能够对研发工作起到引导作用。这实际上背离了专利工作的本质,而且往往会影响到研发工作的正常开展。然而,专利管理工作深入开展对于研发工作的积极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专利管理工作中,专利管理工作应该立足于专利的专业性角度,开拓研发人员研发思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风险意识,从而在企业研发工作中有效规避知识产权侵权风险、有意识地及时将研发成果转化为知识产权成果,将知识产权中的最新技术,作为新的研发工作的起点,确保研发工作建立在一个较高的起点,避免低端研发或重复研发,确保在研发的不同节点最有效地开展专利工作,最为有效地发挥专利管理工作对研发工作的积极影响。

专利工作对研发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将专利工作纳入研发工作环节,适时介入研发工作。在研发工作不同阶段,开展侧重点不同的专利工作:研发项目立项时及研发前,提高研发人员知识产权风险意识和预警意识,有针对性地开展检索工作,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研发起点。研发中及时将研发成果进行专利申请,有效保护研发成果,同时在研发工作中针对具体研发项目,开展专利布局,形成技术优势。研发工作进行期间,持续开展专利检索等预警工作,避免专利侵权给企业带来的损失。研发工作完成后,梳理研发成果,与研发部门配合开展知识产权资产评估工作,为开展专利运营等工作奠定基础。

任何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经验都有来自于具体企业实际情况的局限,然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有积极吸取其他企业及专利行业中的管理工作经验为我所用,才能摸索出适合企业实际的专利管理机制和策略,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从而有效服务于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服务,达到维护企业利益的根本目的。由于笔者水平有限,以上看法存在有许多偏颇与不足之处,还望各位专家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