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网络舆情风险防控集锦9篇

时间:2023-08-31 16:37:15

网络舆情风险防控

网络舆情风险防控范文1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廉政风险;预警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1-0066-03

近年来,党风廉政建设在强化机制、制度建设的同时,引入风险防控的理念,全面推进廉政风险预警工作。高校廉政风险预警,传统上主要靠纪检监察工作人员在案件线索举报、查办案件、行政监察、正风肃纪、专项检查、民主评议等工作中发现廉政风险信息,预警方式主要是加强廉政教育,出台相关制度。这种传统预警工作更侧重于“计划性”防控,其特征在于宏观性、普适性,但不具有即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提高防控的前瞻性和有效性,就必须转向“需求性”防控。而要实现需求性防控,就必须对现实的具体风险进行即时预警。只有“预警在前”,才能“有效防控在先”,才能落实“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

在2015年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虽然“互联网+”是针对未来经济起飞讲的,但“互联网+”与其他行业的融合效应日益显现,正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信息传播方式、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高校要想通过“制度+科技”逐步建立领导干部廉政风险预警防控机制[1],“互联网+”高校廉政风险预警无疑会是一种新路径。如何将传统的廉政预警与“互联网+”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高校廉政风险预警机制建设创新,是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和新要求。

一、“互联网+”高校廉政风险预警机制的内涵

预警(early-warning)一词源于军事,其本义是“事先警告,提醒被告知人警惕”[2]。预警机制是指,由能灵敏、准确地昭示风险前兆,并能及时提供警示的机构、制度、网络、举措等构成的预警系统。其作用在于超前反馈、及时布置、防风险于未然,把握主动权[3]。

“互联网+”高校廉政风险预警机制,就是围绕廉政风险防控目标,建立以互联网媒体、社交平台为媒介,借助大数据分析,提高高校廉政风险防控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预警体系及处置流程。其具有以下五个主要特征:一是该预警是以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大数据为基础,实现了从传统具体工作中发现廉政风险信息的“样本数据”到“全部数据”的转变。二是该预警所依据的大数据类型繁多,实现了从关注风险信息的“因果关系”到“相关关系”的转变。三是该预警机制借助信息技术,既兼顾了预警的效率和风险信息的准确性,也提高了预警风险防控的速度。四是凭该预警所依据的大数据一致趋向,可以判断风险信息的真实性。五是该预警机制具有双向维度,在预警的同时可以进行廉政教育,提高了党风廉政建设的时效性。

二、“互联网+”高校廉政风险预警机制的优势

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指出,“世界的本质是数据,大数据将开启现代社会核心竞争力,缺少数据思维,无以言未来。拥有大数据,才能拥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才能提高流程优化力”。近年来,网民兴起的“掏粪运动”汇成了网络廉情的大数据,也破解了信息不对称的廉政风险监督难题[4],为廉政风险预警提供了便利的不竭的“信息来源”。概括起来,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之上的“互联网+”高校廉政风险预警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优势。

第一,廉政风险舆情来源具有广泛性。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指出,“数据背后是网络,网络背后是人”。互联网媒体和社交平台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它授话语权给民众,体现民意。伴随着自媒体主体普泛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原本属于媒体传播“尾巴”的受众变成了传播的“源头”,并且这条“尾巴”的力量越来越强。这种普泛化的特点使“自我声音”的表达愈来愈成为一种趋势,这些大数据成为高校廉政风险预警的“信息蓄水池”。自媒体主体方便地张扬政治参与意愿,充当着“廉政风险信息”搬运工的角色,有力和极大地打破了廉政风险信息的不对称。

第二,廉政风险预警信息传播具有定向精准性。基于互联网的社交类软件(最典型的是移动社交软件微信)承载了由普通大众主导的信息传播活动,实现了从传统“点对面”的传播到“点对点”对等传播的转化。这种信息传播方式具有精准定位、私密性强的特点,高校可以借助移动社交软件预警信息,满足廉政风险预警信息点对点、点对面的具体要求。

第三,廉政风险预警信息传播具有即时性。目前,电脑、手机通过移动通信和互联网合二为一,人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和数据的大互联时代。据工信部统计,截至2015年1月,手机网民占网民总数超80%,智能手机已成为第一互联网终端[5]。由于智能手机是24小时在线时刻处于待收信息状态的网络终端,加上手机的便携性,高校师生员工可以随时随地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地浏览信息、发出声音,实现了廉政风险信息传播的即时性。

第四,廉政风险预警信息传播具有自发放大性。当前,网络媒体和社交平台应用软件都有群发、转发功能,可以在短时间内呈几何倍数传播到用户手中,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高校教师对学校的廉政风险预警信息,可能会在其所在单位等其他虚拟社区进行转发,或群发,其他成员又因为社会联系的多样性而无限散发出去,形成巨大的信息圈,实现了廉政风险预警信息传播的自发放大性。

第五,廉政风险预警信息传播具有可信有效性。据统计,2013年11月,微信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亿,是国内拥有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信软件。目前,很多高校都建立了官方公众微信平台,微信公众平台已成为高校管理及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等信息互动的重要网络平台。微信的朋友圈和微信公众平台是一个相互熟识的圈子,具有“私域性”和“封闭性”。这种特性决定了通过微信传播廉政风险预警信息,在高校师生中具有可信性和有效性。

三、“互联网+”高校廉政风险预警机制的基本框架

在风险管理的理论框架下,借鉴宁波市廉情预警体系[6]和庄德水教授对“廉政风险管理的分析框架”的研究成果[7],结合高校实际,“互联网+”高校廉政风险预警机制主要由廉政风险信息采集、信息研判、预警和防范措施评估四部分组成。其中,廉政风险信息采集是预警的基础,信息研判是预警的核心,防范措施评估是预警取得实效的关键。

(一)廉政风险信息采集

廉政风险信息采集是找寻并确定潜在风险及其发生根源,为廉政风险预警和防控提供条件的过程[8]。廉政风险信息采集直接关系到预警的质量和效能。大数据廉政风险信息采集的价值在于,让足够多的“眼睛”挖掘和预测廉政风险,使其无所遁形。高校廉政风险信息采集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具体行政工作中权力运行的风险点进行大数据采集,这要借助信息化技术对高校重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进行电子监察;二是对廉政舆情进行大数据采集,这要开发廉政风险网络舆情监测软件,对互联网媒体和社交自媒体进行大数据采集。

1.建立电子监察系统。电子监察系统以廉政风险防控为出发点,以科技防腐思想为指导,将电子监察、视频监控和执行力督察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实时监控、预警纠错的功能。高校电子监察系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建立多媒体视频监控电子监察室,将重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的工作,如评审类、竞聘类、招投标类等,放在电子监察室进行。学校监管职能部门可以通过登录端口在线查看监察室工作过程,也可线下浏览。二是开发校内电子监察OA系统,“用无情的电脑制约权力运行,打造自动预警的刚性平台”[9],实现重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等工作流程的电子化。监管部门既可以随时监控各个环节,又可以根据各个环节的“痕迹”对过程进行监督。上述工作流程的电子化还可以将不良行为记录在系统里,对上述工作中可能出现的腐败现象形成威慑。

2.开发“廉情直报”APP。高校应主动建立官方自媒体,开发“廉情直报”APP,要求全校师生加入其中。利用实时消息管理功能,师生既可以随时查看政策文件,也可以浏览学校的廉政教育相关资料。最重要的是,在这个APP软件中设置“廉情直报”功能,师生对发生在身边的不正之风、违规违纪行为等廉情,只需一键拍照并上传,或输入简短文字信息,就可以把发现的问题及时传递给学校纪检监察部门,工作人员及时对反映的信息进行研判。

3.对互联网媒体进行廉政舆情大数据采集。近年来,大数据不断向社会各行业渗透,为每一个领域带来变革性影响,并且正在成为各行业创新的原动力和助推器。党的十以后,廉政与反腐成为网站、社交平台(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的高频词汇,网络传播的这些信息构成了廉政舆情大数据的重要部分。要从这些大数据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高校要建立廉政风险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把中央纪委监察部、所在省纪委监察厅、所在省教育纪检监察网、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新闻在线、高校所在地的政府门户网站纳入目标网站,通过智能语义分析、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等技术,不间断对廉政、廉政风险、腐败等关键词进行大数据监测。对监测到的事件苗头、舆论观点倾向、公众态度情绪等,与学校具体情况对照,研判学校是否存在类似的廉政风险。

4.对校内师生密切关注的自媒体进行廉政风险舆情大数据采集。自媒体,即公民用以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事件的载体,如博客、微博、微信、论坛/BBS等网络社区。在Web3.0背景下,自媒体已成为社会及高校师生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和重要载体。自媒体传播主体的多样化、平民化、普泛化,决定了信息来源的多样化,也意味着廉政舆情数据的最大化。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园论坛,高校不少师生都有自己的微信、博客、微博。学校宣传部要做好这些自媒体的统计登记工作。在此基础上,利用廉政风险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对高校师生注册的各类自媒体进行大数据采集,及时、全面、准确掌握师生廉政舆情,根据师生态度、情绪、心理变化等因素,决定采取哪些相应的预警措施。

(二)廉政风险信息研判

对通过上述渠道采集到的廉政舆情进行研判,根据风险发生概率的高低、发生后带来的损失、对学校的影响等,实行三级定险,将风险等级分为“高、中、低”三级。

高级风险,指学校师生对某一问题普遍存在廉政风险认识误区,或部分学院、部门不正之风严重,其主要负责人在廉洁自律方面被反映得较多但线索不明确尚构不成立案条件的;中级风险,指个别领导干部存在不正之风,或不作为、乱作为,或在廉洁自律方面有群众反映但无具体指向的;低级风险,指职能部门工作效能和服务态度、质量不高,或个别领导干部在工作、思想、生活作风等方面有群众反映,影响干部队伍形象的。对照以上分级标准,对采集到的廉政风险信息进行预警分级,并分析问题发生的根源,研究预防对策。

(三)廉政风险预警

廉政风险预警,是指对廉政舆情进行研判后,对存在的廉政风险进行分级示险,经过分级审批后,通过平台向预警对象示险。

1.建设廉政风险预警平台。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双向互动功能,根据实际需要在该平台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建设“学校廉政风险预警暨廉政教育手机APP”工作平台,并将“廉情直报”功能接入该平台。要求学校全体教职工加入,并按校领导、中层干部、学院(部门)领导班子、学院(部门)教师等不同类别组建相应的用户组,并建立相应数据库,以备廉政风险预警针对不同群体之需,即根据廉政风险的级别和对象,定向预警。在定向预警的同时,要求被预警的单位或个人提出整改或防控措施,并约定线下诫勉谈话时间。为了达到教育大家的目的,利用群发消息功能,将预警内容中有共性、宏观的东西在所有层面进行预警。

2.预警示险。根据廉政风险的等级,预警相应采用“红、黄、蓝”三色示险,并将三色示险与执纪“四种形态”结合起来。对高级风险实行“红色预警”,采取党纪重处分或调离岗位、引咎辞职等重大职务调整等手段示险,强制限期整改、遏制蔓延;对中级风险实行“黄色预警”,采取党纪轻处分或诫勉谈话、警示谈话等组织处理示险,要求预警对象做出书面解释,制定整改措施;对低级风险实行“蓝色预警”,采取谈心谈话、咬耳扯袖等方式进行廉政教育,防患于未然。

3.分级审批。预警实行分级审批制。对廉政风险确定为“红色预警”的,报校党委书记审批,根据廉政风险的影响范围,决定通过预警平台发送到不同的群组。对廉政风险确定为“黄色预警”的,报校纪委书记审批,通过预警平台发送到个人。对廉政风险确定为“蓝色预警”的,报校纪委副书记、纪委办主任审批,通过预警平台发送到不同的群组或个人。

(四)防范措施评估

“互联网+”廉政风险预警机制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对防范措施进行评估。评估的重点是看针对预警的问题,制定出台了哪些新制度、建立了什么样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以及为保证这些制度机制落实而采取了怎样的措施等。对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上的廉政风险,纪委办出台相关制度,建立健全权力制约监督机制。对所有制定的制度机制方面的防范措施,由纪委书记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评估;对被预警对象学院(部门)、个人上报的具体整改措施,由纪委办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评估。根据防范措施评估情况,决定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防控措施。

四、结语

“互联网+”创新了高校廉政风险预警的载体,重塑了廉政风险信息采集的结构,提升了党风廉政建设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了“计划性防控”向“需求性防控”的转变。同时,“互联网+”高校廉政风险预警机制中对互联网媒体采集的大数据可以在高校之间共享,其建立的工作平台也是廉政教育平台,实现了党风廉政建设的集约化。在不久的将来,“互联网+”一定会有效提高高校廉政风险预警的能力,值得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朱民,斯阳.高校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监控体系的建构[J].廉政文化研究,2011(3):55-60.

[2]李成言.防止利益冲突与廉政预警模型设计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2(2):6-9.

[3]霍一炽.构建廉政风险预警机制初探[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0,24(5):82-84.

[4]李后强.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思维[N].企业家日报,2014-11-11(1).

[5]李文姬.调查:手机成我国最多上网终端[DB/OL].新浪科技,(2015-10-29)[2015-11-25].http://.cn/i/2015-10-29/doc-ifxkhqea2852650.shtml.

[6]陈伟光.宁波建设廉情预警机制[N].人民日报,2008-01-04(1).

[7]庄德水.廉政风险管理的分析框架:理论、过程和机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0):6-10.

网络舆情风险防控范文2

 

重要会议于3月18日-24日在北京召开,区委网信办按照市委、区委工作要求,积极做好网上宣传引导、舆论调控管控和网络安全防护工作,营造我区良好网上舆论氛围。

一、突出主题宣传,营造浓厚舆论氛围。

按照市网信办和区委宣传部的安排部署,全区政务微信、微博、网站全面飘红,宣传标语和公益广告广泛传播。各平台积极转载大会程序性报道、评论员文章以及网上展厅、H5页面、主题小游戏等新媒体产品,共各类信息260条。

掌上蓟州微信公众平台、蓟州政务微博开设砥砺奋进的五年”、“五年发展点滴印记”等专题专栏,广泛宣传全区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广大干部群众以优异成绩喜迎本次重要会议召开的实际行动,充分展示全区党员干部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崭新风貌。大会期间,以某某等为主题,准确转载新华社播发的大会程序性报道、有关发言和报道,集中展示全区党员干部群众集中收听收看本次重要会议开幕会的热烈场面,精心设计网页主页,及时做好更新,深入宣传本次重要会议精神,充分反映大会团结、开放、民主的热烈气氛。

强化网上引导,组织各镇乡各单位网评员积极开展跟帖引导,在微博、微信、社区、论坛等环节做好网上解读。本次重要会议期间,完成市委网信办指令4次,对为鼓掌、为点赞、“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网上展厅、手势解锁新知识等链接进行转发,在区内各新媒体平台推送30余次,总浏览量达8000次,跟贴、转发和点赞450篇次。

二、做好网上舆情监看,确保网络空间清朗可控。

3月17 日起,区委网信办进入最高级应急响应,全办每天安排50%力量值班值守,关键岗位24小时在岗,实行网络安全事件和突发舆情零报告制度。

对网络舆情实行24小时监控。每日《舆情监测日报》,通报敏感信息5条。发现舆情第一时间通过“值班”微信账号与各涉事单位、镇乡的网信干部取得联系,建议及时处置,密切关注舆情发展。针对突发事件、网络谣言、有害信息,充分利用蓟州官方微信公众号和蓟州政务微博及时进行纠正,回应网民关切,确保网上舆情平稳。

三、强化安全防护,及时修补漏洞。

本次重要会议召开前,区委网信办积极申请由市级安全防护力量对我区六个重点党政机关网站进行远程监控扫描,协助进行防护。联合公安分局针对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薄弱环节、潜在风险,对我区供水、供电、供热等部门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进行再检查,落实主体责任,强化网络安全意识。

与此同时,下发《服务保障重要会议网络安全应急协调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全区各有关单位组织好本系统、本行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专项检查和风险评估,及时报送责任人和信息表。

下一步工作思路。

1.组织全区网站、微信、微博广泛深入地宣传本次重要会议精神,加强议题设置,积极转发转载解读文章和重要社论。创新宣传方式,通过H5页面、微视频等形式提升宣传影响力和覆盖面。

开设“本次重要会议”等专题专栏,宣传全区各镇乡街、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本次重要会议精神的经验做法,充分反映干部群众对本次重要会议的热烈反响,掀起学习宣传贯彻本次重要会议精神的热潮。

网络舆情风险防控范文3

[关键词] 高校 舆情 危机 预警

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和细化、社会生活日趋多样化、社会矛盾更为复杂化的今天,高校师生员工的思想和感情及其表达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舆情危机便随之开始发生,并以其突发性、胁迫性、紧急性、社会性等对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声誉等产生较大影响,甚至有时产生连带反应,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作为社会“晴雨表”和“风向标”的高校应将舆情危机预警作为日常管理中的一项重要职能和工作,对可能发生的各种舆情危机事先有一个充分的估计和研判,提前做好应急处理准备,积极化解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学校的负面影响,维护学校安全与稳定,更好地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高校舆情危机预警的内涵

“预警”一词起源于军事领域,原指通过预警来提前发现、分析和来判断敌人的进攻信号,并把这种进攻信号的威胁程度报告给指挥部门,以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即预先警告。后来这一概念被逐步应用到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等多个领域。而本文所探讨的预警主要是指的舆情预警机制的建立,即学校根据师生员工思想状态、思想反映、思想变化及舆情危机出现的约束性条件、发展趋势和演变规律等作出科学的估计和研判,提前及时采取相应策略,增强防范和处理的主动性与针对性,防止或消除不良影响。换一句话说就是指由能快速、准确地昭示风险前兆,并能及时提供警示的机构、制度、网络、举措等构成的预警系统,或者说是及时发现、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机制和制度。其作用在于超前预测、提前反馈、及时布置、防风险于未然,打信息安全的主动仗。舆情危机预警有两层含义:一是预测高校师生员工员可能会发生的倾向问题并加以防范,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并将存在的苗头性问题有效解决或者说对可能或对已经存在的思想偏差给予必要的警示、督导和纠正,促其注意防范、修正偏差:二是对师生员工出现的思想问题和行为给予及时善意提醒、有效指导、有益启发教育和必要规范,将舆情危机控制初始状态。由于学校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将面临诸多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只有了解和掌握师生员工思想情绪和反映,及时预防、控制和纠正偏差,才能避免和尽早消除舆情危机,为学校提供发展动力。舆情危机预警机制的核心思想是在问题有发生的倾向,或者已经暴露出一点苗头的时候就要采取有力措施,防范问题发生,把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之中。尤其是舆情危机作为一种风险,发生与否具有典型的不确定性,所以,只要风险存在,就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防范。同时,对于存在的苗头性问题,则要准确分析评判其发展态势,对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给予足够的重视,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二、建立高校舆情危机预警机制的原则

1、以人为本

学校的主体是师生员工,因此要从师生员工的利益出发,把保障师生员工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学习、安全、思想不受到干扰作为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舆情危机对师生员工生命的影响和危害,尽可能地收集到预警所需要的舆情信息,充分保证收集的全面性,确保舆情危机预警功能的准确性,保证学校的正常教学、管理秩序不受破坏。

2、统筹协调

要保证有关学校改革发展、师生员工利益,意义深远、影响广泛、关注度高的重要舆情信息的真实性与唯一性,高校要全面调动多方面的参与热情,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形成舆情危机预警机制的多元化、立体化与网络化。其次,舆情危机的突发性决定危机发生前,不一定是一个部门可单独预测的,需要来自不同部门、机构的联合与协调努力,建立起纵向垂直协调管理和横向相互交流、信息资源充分共享的覆盖全校的舆情危机预警网络,保证全校的统一指挥和调度。

3、上下联动

舆情危机预警对于学校整体来说关系着学校的稳定与发展,对于管理决策者来说关系着战略思想与意图的顺利实现,对于广大师生员工来说关系着每个人的各种利益。因此这一机制的建立需要上至学校党委、下至师生员工的广泛参与,同时要得到合理的组织与协调,按照条块结合、资源整合和降低成本的要求,充分利用和有效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保证各部门间的联系顺畅和协同作战。

4、分级预警

根据学校舆情危机的产生原因、时间特性、影响范围、严重程度、危机类型不同,结合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分级管理、上下联动原则,坚持舆情危机公关的分级预警。通过这一原则实现舆情危机公关的适时性、有效性、科学性,保证资源利用效率的最优化,每个环节的细致化。

5、讲求策略

根据舆情危机的特性,舆情危机预警要讲求策略:一是对危机要防患于未然,并将危机影响最小化。二是要在危机发生之前就作出响应和恢复计划。对师生员工进行危机处理的培训,以预见可能出现的危机及其冲击。三是在危机情景出现时,及时出击,在尽可能的时限内发现危机苗头。四是当危机紧迫,冲击在即,需要面面俱到,不能忽略任一方面。

三、高校舆情危机预警机制构建

高校舆情危机预警机制的构建按照以上原则,立足于提前“预报”,在形成组织体系的基础上,着力建立科学灵敏的舆情收集、分析研究判、预防监控的工作机制,以便做到早发现、早解决存在或潜在的问题。

1、组织体系

建立舆情危机预警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长期从事舆情的分析、研究、预警与公关工作。领导小组拥有在任何危机情境下果断行动的知识和技能,以增强向心力。小组成员要有远见,灵活,熟知学校、学生和学校所在市区的情况。领导小组和成员要有充分的预见性和合作精神,能够在较大压力下保持正确的判断能力和实施正确决策的能力。小组成员包括学校主要领导和可以迅速联系到的学校核心部门负责人。小组成员根据需要还可以扩展到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心理咨询专家、医学专家、在学生中有威望的专家教授、教师等。由于高校属于知识分子聚集地,舆情危机预警涉及的范围和领域具有复杂性、专业性、广泛性的特点,需要不同层面的专家发挥作用。因此应该不断地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健全专家咨询机制,真正发挥专家在决策咨询中的作用,形成“领导指导有力、师生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舆情危机应急管理工作网络。形成强大的整体工作合力,舆情危机应急管理工作网络中的小组成员的广

泛性能够保证危机计划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信息沟通渠道畅通得以实现,从而使得高校决策通过管理工作网络获得更多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并在师生员工及媒体等的关心和支持下使舆情危机预警、决策、应对和管理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2、工作机制

(1)舆情收集机制。舆情收集是舆情危机预警机制的基础,只有掌握真实、全面的信息,才能作出准确的分析、判断,才能及时发现存在的苗头性的问题,并对即将要发生的问题作出准确的预警,因此,建立舆情收集机制关键在于畅通信息收集渠道,完善舆情收集网络,及时发现高校舆情危机管理中的盲点、失控点、危险点。要结合高校实际,紧紧抓住重点环节和关键岗位来收集信息。通过建立舆情信息员制度,设置舆情直报点,广泛收集信息,进行汇总。当前,高校校园网越来越成为师生员工表达心声、愿望、诉求的重要阵地,舆情信息员要及时收集网上重要舆情,及时准确地围绕舆情中一些带倾向性的问题、思想理论领域的动向以及师生员工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汇集。当然,舆情收集要有一定的针对性,特是要紧紧围绕高校中师生员工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例如,职称、招生、就业、医疗、住房等方面收集信息。其次要明确舆情信息工作。对突发事件信息工作,实行“统一口径,集中管理”,要确定比较合适的发言人,发言人一定要思维敏捷、反应迅速、有较强地语言表达能力和亲和力,全面了解学校情况,参与舆情危机预警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各种会议,对正在发生的舆情危机有着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对舆情危机预警和公关的工作取向有清晰而完整的把握,从而将正确的信息通过主渠道及时传递给大众,提高师生的认同程度,以增强凝聚力,搭建学校与学生、家长、社会沟通的最有效途径。

网络舆情风险防控范文4

第一条 为加强对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和相关新技术新应用的安全管理,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制订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包括下列情形:

(一)开办论坛、博客、微博客、聊天室、通讯群组、公众账号、短视频、网络直播、信息分享、小程序等信息服务或者附设相应功能;

(二)开办提供公众舆论表达渠道或者具有发动社会公众从事特定活动能力的其他互联网信息服务。

第三条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照本规定自行开展安全评估,并对评估结果负责:

(一)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信息服务上线,或者信息服务增设相关功能的;

(二)使用新技术新应用,使信息服务的功能属性、技术实现方式、基础资源配置等发生重大变更,导致舆论属性或者社会动员能力发生重大变化的;

(三)用户规模显著增加,导致信息服务的舆论属性或者社会动员能力发生重大变化的;

(四)发生违法有害信息传播扩散,表明已有安全措施难以有效防控网络安全风险的;

(五)地市级以上网信部门或者公安机关书面通知需要进行安全评估的其他情形。

第四条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可以自行实施安全评估,也可以委托第三方安全评估机构实施。

第五条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开展安全评估,应当对信息服务和新技术新应用的合法性,落实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标准规定的安全措施的有效性,防控安全风险的有效性等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重点评估下列内容:

(一)确定与所提供服务相适应的安全管理负责人、信息审核人员或者建立安全管理机构的情况;

(二)用户真实身份核验以及注册信息留存措施;

(三)对用户的账号、操作时间、操作类型、网络源地址和目标地址、网络源端口、客户端硬件特征等日志信息,以及用户信息记录的留存措施;

(四)对用户账号和通讯群组名称、昵称、简介、备注、标识,信息、转发、评论和通讯群组等服务功能中违法有害信息的防范处置和有关记录保存措施;

(五)个人信息保护以及防范违法有害信息传播扩散、社会动员功能失控风险的技术措施;

(六)建立投诉、举报制度,公布投诉、举报方式等信息,及时受理并处理有关投诉和举报的情况;

(七)建立为网信部门依法履行互联网信息服务监督管理职责提供技术、数据支持和协助的工作机制的情况;

(八)建立为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依法维护国家安全和查处违法犯罪提供技术、数据支持和协助的工作机制的情况。

第六条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在安全评估中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及时整改,直至消除相关安全隐患。

经过安全评估,符合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标准的,应当形成安全评估报告。安全评估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功能、服务范围、软硬件设施、部署位置等基本情况和相关证照获取情况;

(二)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措施落实情况及风险防控效果;

(三)安全评估结论;

(四)其他应当说明的相关情况。

第七条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将安全评估报告通过全国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平台提交所在地地市级以上网信部门和公安机关。

具有本规定第三条第一项、第二项情形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在信息服务、新技术新应用上线或者功能增设前提交安全评估报告;具有本规定第三条第三、四、五项情形的,应当自相关情形发生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提交安全评估报告。

第八条 地市级以上网信部门和公安机关应当依据各自职责对安全评估报告进行书面审查。

发现安全评估报告内容、项目缺失,或者安全评估方法明显不当的,应当责令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限期重新评估。

发现安全评估报告内容不清的,可以责令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补充说明。

第九条 网信部门和公安机关根据对安全评估报告的书面审查情况,认为有必要的,应当依据各自职责对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开展现场检查。

网信部门和公安机关开展现场检查原则上应当联合实施,不得干扰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正常的业务活动。

第十条 对存在较大安全风险、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省级以上网信部门和公安机关应当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必要时可以会同属地相关部门开展现场检查。

第十一条 网信部门和公安机关开展现场检查,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规定进行。

第十二条 网信部门和公安机关应当建立监测管理制度,加强网络安全风险管理,督促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依法履行网络安全义务。

发现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未按本规定开展安全评估的,网信部门和公安机关应当通知其按本规定开展安全评估。

第十三条 网信部门和公安机关发现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拒不按照本规定开展安全评估的,应当通过全国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平台向公众提示该互联网信息服务存在安全风险,并依照各自职责对该互联网信息服务实施监督检查,发现存在违法行为的,应当依法处理。

第十四条 网信部门统筹协调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安全评估工作,公安机关的安全评估工作情况定期通报网信部门。

第十五条 网信部门、公安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在履行职责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当严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

网络舆情风险防控范文5

随着网络媒体的普及,我国的网络舆论从2003年以来获得了长足了发展。在这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它逐渐呈现出了一些特点,其中一些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

(一)网络舆论的意见领袖一般都出生草根且充当平民的保护者与政治领袖对身份、地位的要求不同,网络舆论对领袖的出生没有阶级的限制,他们可以分布于社会的任何一个阶层或是群体中。任何一个基于网络的舆论场都有着自己的“意见领袖”[3],他们与普通网民之间的关系并非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更多的是处于平等的关系中。和政治领袖相比,网络意见领袖的产生范围更广、更草根化。网络的匿名性使许多意见都比现实语境来得更真实、准确,因此网络的意见领袖在面对某一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尤其是弱势群体利益受侵害时,不会惧怕类似现实生活中的地位限制和群体压力,可以自由地发表内心的真实想法,为平民辩护。比如邓玉娇事件,该女只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女子,与政府官员相比,她明显出于弱势,网络舆论在其案件的审理过程中一直在声援、支持她,这其实就是一种保护,使得当地政府无论在审判中还是在后来的工作安排上都给予她特殊照顾。

(二)网络舆论通过攻击强势阶层赢得平民的信任从2003年的黑龙江宝马撞人案,到2008的贵州瓮安事件、陕西华南虎事件,再到2009年的杭州飙车案、湖南罗彩霞事件、湖北邓玉娇事件等等,可以发现当前网络舆论事件的密度越来越高,而且在这些事件中,网络舆论炒作几乎都清一色地站在富人和政府的对立面,义愤填膺地维护平民的利益。可以说,“逢官必闹”、“逢富必究”是互联网舆论炒作中另一个集中体现。还是拿湖北的邓玉娇事件为例,该事件发生后网络上出现《烈女邓玉娇传》《侠女邓玉娇传》等赞美之文,舆论几乎呈一边倒:一方面攻击淫官黄德智、邓贵大等人,另一方面,网民声援支持邓玉娇,甚至打出“营救邓玉娇”的口号[4]。翻开网络舆论的历史记录,在历次普通民众和富人、官员的对抗中,网络舆论通过制造舆论压力,成功地声援了平民群众,并使得他们在与政府的对抗中取得了胜利,从而改写了“民告官输多赢少”的历史,进而赢得了平民的信任,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普通民众“有问题就找网络”的思维定势。

(三)超越法律的网络舆论制造媒体审判且威胁司法独立随着网络舆论的发展,法院审判越来越受到网络媒体的影响,甚至出现了迫于网络舆论压力而修改审判结果的情况。如刘涌案,正是由于网络舆论的压力迫使最高人民法院提审刘涌案,并废除二审判决,改判刘涌死刑。本文无意探讨刘涌的量刑问题,笔者只关注这一过程。该过程表明,当网络民意汹涌时,可以通过上级法院的干预左右下级法院的判决。这种新闻报道干预、影响审判独立和公正的现象,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案情作出判断的特征,对涉案人员作出定性、定罪、量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可以解释为“媒体审判”[5](P114-133)。事实上,网络舆论早就遭致媒体审判的责难,比如张金柱案件和夹江打假案的报道中,网民的声援已经遭受这样的批评,只不过随着网民舆论的发展,这样的批评越来越少,到刘涌案发生时,只有极少数人提到了“媒体审判”、“舆论审判”的问题,相反,倒是有若干人对刘涌案的媒体报道和舆论大唱颂歌,并认为这是舆论监督的胜利。有学者直截了当地指出网络可能会带来新形式的媒体审判[6]。由此可见,网络媒体已经出现了代替法律进行审判的趋势,并且这种趋势披有合法性的外衣,得到大部分网民的认可,而且很少有人反思这种审判的深远影响。

(四)网络推手的出现,改变了网络舆论的产生方式和社会效应正是由于熟悉各级政府对网络舆论处置逻辑,于是网络上出现了专门帮助平民策划网络舆论的专业推手,如陈墨、石方亮等,甚至一些省会城市都出现了网络舆论策划公司,将网络舆论产业化,当事人只要支付相应的费用,就可以享受“一条龙”的服务,在数日达到当事人需要的轰动效应。如央视2009年12月19日报道的“网络黑社会”就是专门操控网络舆论并借此维持生计的团体,该团体的某网络营销总监曾豪言:我们可以在一夜之间铺满最少1500个论坛、六大门户和三大社区,我们可以做出一种非常多、非常集中的话题局面[7]。上述现象的出现表明网络舆论的产生方式已经发生了变质迹象,改变了网络舆论作为公共话语平台的性质,使之沦落为一种策略或工具。简单地说,网络推手的出现已经改变了网络舆论的监督性质。

二、网络舆论催生的民粹主义风险及其后果

网络舆论在十多年的发展中已经逐渐表现出和极端平民政府极为相似的特征,网民舆论具有催生民粹主义的风险。在本节中,笔者将通过网络舆论和极端平民政体的共性特征阐述当前网络舆论具有催生民粹主义的风险,而且由于动力强劲、渠道畅通和控制缺失,这种风险强度十分强烈,最后笔者将探讨这种风险转化成危机后的危害。

(一)民粹主义风险的形成对照着亚里士多德的极端平民政体特征和我国网络舆论发展的新趋势,笔者发现上述二者有很多相似甚至雷同之处。虽然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点在建国初期就确定了,因而不会变。但是,笔者认为在党中央打造亲民政府新形象的努力中,网络舆论可能会借机将打造亲民政府新形象的努力宽泛化,进而催生民粹主义,因此我国目前存在民粹主义风险。首先,在网络舆论发展过程中,舆论领袖虽然没有成为亚氏笔下的装扮成平民保护人的僭主,但他们确实通过网络充当了平民的保护者,因此至少已经构成了形成亚氏笔下僭主的条件。其次,亚氏曾说大多数极端平民政体中的领导者在形成自身势力的初期,都是以“群众领袖”的身份发家,凭借他们攻击著名人物的本领以博得平民的信任[1](P283)。网络舆论的发展轨迹也有相似的过程,即通过攻击强势阶层,如富人和官员,从而赢得平民的信任。再次,亚氏曾指出在极端平民政体中,不是法律而是群众具有最高权力,并且替代他们的法律[8]。对比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当政府面对网络舆论的高潮时,一般都采取技术性的手段,通过上级政府纠正下次政府审判,这貌似尊重民意,实质是法律的主体性受到威胁。最后,亚氏还指出在法律失去主体性地位的极端平民政体中,煽动家就会出现[8]。笔者在上节中已经提出,近两年互联网上已经出现了以制造网络舆论为生的网络推手,虽然这个推手和亚氏所说的煽动家还有区别,但至少他们具有共同的特征:制造舆论,鼓动网民。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当前我国的网络舆论至少在上述四点中已经具备了亚里士多德笔下极端平民政体的条件,当然这些条件还不足以构成极端平民政体的充分条件,但在网络舆论的推动下,我国政府已经逐渐具备成为民粹主义政府的风险,或者说民粹主义是极端平民政府孪生兄弟,而前者已经正在形成。

(二)民粹主义形成的负面效应如果网络舆论得不到有效的控制,那么上述民粹主义的风险就会变成危机,届时普通网民的种种不足将会在民粹主义下急剧放大,同时这种放大的弊端也会反作用于民粹主义,使之更加极端。总结起来,网民具有视野狭隘、容易走极端和被网络推手利用等缺点。第一,平民视野狭隘,缺乏理性。亚里士多德如是质问平民执政:如果本质鄙俗而又遭逢“囊空家窘”的境况,又有谁能保证他不渎职[1](P283)。由此可见,亚氏认为,作为统治阶级必须理智且遇事能持远见。在极端平民政体中,普通平民只考虑个人,最多某一群体的利益,很少能站在国家社会的高度思考问题。由此可见,平民思考问题存在片面性,而且立足点较低,视野狭隘。第二,平民容易走极端,发起媒体审判,使得法律让位于民意。亚里士多德认为,太丑、太弱、太贱、太穷的人都容易走极端,不愿意服从理性的引导,因为他们往往懒散无赖,易犯小罪,而大多数的祸患就起源于放肆和无赖[1](P283)。在极端平民政体中,网民总是充斥着质疑、批评、指责,即使案件处在侦查或补充侦查环节、法院尚未开庭审理,“媒体审判”的裁决书似乎已经下达。有评论人感慨于此,甚至用了“全民皆法官”来形容这场近乎癫狂的舆论“盛宴”[6]。还有学者认为,在极端平民政体中,以网络舆论代替理性的法律,必然会导致群氓政治[9]。

三、民粹主义的风险防范机制探讨

民粹主义的危害如此之大,所以我们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防范这种风险。从网络舆论催生民粹主义的路径上看,在我国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规避民粹主义风险:一方面遏制网络推手,将网络舆论引向正常的监督轨道;另一方面,加强法律的主体性地位,依法治国,并厘清网络舆论和司法独立的关系。

(一)风险源头治理:遏制网络舆论推手,净化网络舆论空间根据古斯塔夫理论,网民其实是各有利益诉求的主体,分散的网民只能是一群乌合之众。而网络舆论要催生民粹主义,必须通过网民推手煽动普通网民,并将他们有效地组织起来。中国有句古话“擒贼先擒王”,因此要规避民粹主义风险,不仅要识别网络推手,更要对他们进行遏制和打击。首先要加强对新网络舆论策划和运作方式的研究,进而在研究的基础上,对极易被网络推手利用的网络传播形式要监督;其次,各级政府要加强对网站的管理,对于那些罔顾新闻道德、纵容网络推手,为网络推手活动提供温床的网站,要进行严肃的处理;再次,各网站要加强行业自律,主动行动起来,与网络推手划清界限,禁止网络推手渗透到网络编辑、论坛版主等岗位上来;最后,网民要加强警惕,提升自身素质,摒弃无知、盲从、易冲动、爱凑热闹的弊病,避免被网络推手利用。如上所述,只有通过研究者、政府部门、网站和网民共同行动起来,才能砍断网络推手的利益链条,清除网络推手的孵化温床,将已经扭曲的网络舆论拉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从而达到净化互联网的目的,使之真正地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网络舆情风险防控范文6

摘 要 在现在的社会中,电网企业舆情压力较大,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从社会发展进程看,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诉求、社会矛盾聚集,情绪化表达成为潮流。从公众关注热点看,央企的行业垄断、收入分配、服务仍将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一旦有失误,都有可能演变成一场舆情危机。从信息传播手段看。“网上没有主席台,人人都有麦克风”,网络媒体成为公司负面舆情主要来源与重大舆情的重要议程设置者。比如说一个小区停电了,一直不来电。因为种种原因,然后这个事件就在贴吧或者微信发酵了,对供电企业造成了负面影响。其内容和人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百姓针对这件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很多跟帖着不知道具体情况,只是一味的跟随潮流而走,随意发泄自己的不满,这对企业造成了较大不良的影响。

关键词 网络舆情 舆论引导 信息传播 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舆情主要是利用网络的传播力度,在网络中传达人们对于一些观念的看法,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

我国企业网络舆情的实际状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网络舆情的去中心化。现在科学技术发展十分迅猛,在过去处在受众位置的网民已经成为网络传递的主要对象。现在的新媒体就是全媒体,媒体的范围不断扩大,所有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在现在的网络环境中,最开始是以门户网站为基础,新闻从业人员和网站管理人员都属于主要的责任人,更容易在社会中构建良好的氛围。

网络舆情监管制度不健全。企业网络舆情具备其独有的特征,传递速度较快,便于操作,这些特征使得网络逐渐成为企业发泄情感的主要道路。因为每个人的情感、专业能力等因素各不相同,所以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同,人们可以利用网络来传递自己的心声,从而使得网络舆情不断增长。但是现在网络舆情管理制度不健全,对于思想观念的教育认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企业网络舆情的应对措施主要有:

一、加强自我管理

现在的人们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也乐于接收新鲜的事物。但是有时候对社会价值判断不够准确,会出现随意跟风的现象。这就要求企业进一步加强管理,强化在使用网络时的法律观念、责任观念和安全观念,从而使得网络环境更加的完善健康。同时还要加强企业的政治参与力度,从而有效的解决企业网络所引发的安全问题。企业网络群事件中有很多的不安全因素,例如情绪化情况严重,肆意散播谣言,这就是公民政治参与混乱的表现,所以需要保证在企业正确的政治参与方式,并且企业要对自己的言行和举止负责,从而有效的预防网络舆情所造成的损害。企业还要强化自身素养,在进行言论表达的时候要深思熟虑,不能贪图一时的泄愤,随意散播谣言或是盲目跟风。

二、建立疏通机制

现在,我国网络舆情发展的实际状况就是媒体供应过剩,官方信息提供不及时,在现在的媒体环境中,企业可以使用多种方式来加强自身的认知能力,针对企业不科学、存在误差的思想观点,需要顺应当时媒体技术传播的规律性。使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教育,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针对媒体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主观方面不积极,行动方面不落实,时间方面不及时,内容方面不真实,态度方面不正确,还有部门领导不让说等问题。媒体事件的发酵主要经历五个阶层,四个小时内是谣言产生的初期;六个小时内信息趋向多元化;八个小时内会产生一个鲜明的主题;十二个小时会出现新闻审查;二十四个小时会把事件推向最高峰。所以,企业在处理舆论的时候,需要合理的控制时间,对舆论进行有效的梳理和引导,构建引导干预制度,这也是企业网络舆情监管和引导工作的主要内容。

三、做好舆论引导

针对企业网络舆情,需要强化关注力度,及时引导,变“被动”为“主动”,不能过分堵塞消息,这样只会增加大众的猜疑力度,使得事情朝着最坏的方向发展。加强舆论引导工作,一是积极建设主流媒体网站,加强新闻网站建设,宣传企业所做的工作,努力增强与公众互动的能力,增进与公众的沟通。二是完善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遇到突发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遵循“双进驻”,进驻危机处置小组和临时新闻小组。三是创建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建立全员全过程舆情风险防控工作机制,实现舆情风险早发现、早预警,做好源头治理和超前防控。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变化,网络舆情已经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生活中去。企业的文化素养较高,网络虽然可以增加他们的视野范围,但可以给企业的思想认知和行为发展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所以需要强化当代企业的自我约束能力,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性认知对事物进行准确的判断。同时还要对企业的思想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强化企业网络舆情引导团队的构建,构建良好的社会氛围,不断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肖丽妍,齐佳音.基于微博的企业网络舆情社会影响力评价研究[J].情报杂志,2013.05.

网络舆情风险防控范文7

2020年上半年以来,***镇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有关要求,紧紧围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项重点,进一步强化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及时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状况分析研判风险评估,严格落实各项任务和责任;对照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问题、差距、风险点,深入整改提高,查漏补缺,固强补弱,为***镇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一、本单位意识形态领域分析研判情况

一是抓责任落实,牢牢守住意识形态阵地。充分发挥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原则,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各项规定和要求落实成效明显。

1、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进一步落实。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党委主要领导责任制,做到“书记抓”“抓书记”,切实扛起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

2、意识形态工作研判引导进一步强化。上半年以来,进一步加强了对重要节点社会舆情和易发风险点、内部管理薄弱点的监督力度,坚持每季度汇总分析意识形态领域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置苗头性问题;坚持正面引导原则,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3、党委书记带头抓意识形态工作进一步加强。党委主要领导亲自上手亲自带头抓意识形态,认真履行意识形态“第一责任人”职责,定期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状况和重大问题,对出现的苗头性问题及时批办、具体指导、有效处置,确保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健康发展。党委主要领导带头宣讲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先后多次召开会议集中学习党的四中全会精神、总书记关于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讲话精神、全国两会精神等。在党委主要领导的示范带头作用下,***镇对意识形态领域工作都能够高度重视。

4、理论中心学习组集体学习进一步加强。进一步规范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研讨制度,严格落实学习办法,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分时段、分专题、分层次深入学习系列讲话精神和党的四中全会、全国两会精神。上半年以来,理论学习中心组共组织自学、集中学习、研讨交流十余次。

二是抓舆论引导,坚持服务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大局。***镇始终坚持以上级党委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和经济发展工作部署为指导,深入贯彻疫情防控总体要求,引导党员干部正确认识、科学防范,号召党员干部积极参与联防联控、复工复产工作,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顺利推动复工复产提供坚强的宣传舆论支持。

1、科学防控疫情宣传效果明显。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的来势汹汹,***镇党委政府严密组织,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张贴发放宣传页、利用各行政村广播不间断广播、出动宣传车流动宣传等多种形式,将疫情防控的科学防控方法送到群众手中,切实保障了辖内群众不受疫情的危害。

2、党员干部带头冲锋,扎根疫情防控第一线。疫情发生后,***镇全体党员干部齐上阵,宣传党的政策方针、组织封锁路口、落实疫情防控24小时值班制度,内防新增、外防输入,为***镇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周密组织服务复工复产。随着疫情得以控制,辖内企业、农户面临复工复产的又一考验。我镇是蔬菜种植大镇,“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而由于疫情防控需要种苗无法进行运输,我镇周密组织、多方协调,为辖内大棚种植户联系并运输种苗,确保大棚种植户的种苗使用。同时积极协调辖内企业复工需求,为复工复产提供有力保障。

二、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不足

在过去的上半年中,我镇党委切实加强了意识形态领域领导工作,抓好了责任落实,提升了工作效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对照意识形态工作的总体要求,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部分年轻干部思想普遍比较活跃,对意识形态工作认识上还存在差距和不足,对党的政策、相关文件学习热情不够,思想政治觉悟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二是网络宣传阵地仍需进一步巩固,尽管我镇高度重视并积极开拓网络宣传阵地,但仍存在一些疏漏。

网络舆情风险防控范文8

1.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长期积累的社会问题逐步显现,检察机关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大力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呈现出全新的阶段性特征,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凸显,对社会管理的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人员流动性的增强,人口结构趋向多元化,再加上当今科技发达,一些网络和媒体为不良的社会讯息和有害的社会舆论导向提供了宣传平台,致使社会各种矛盾的发生错综复杂,刑事案件的发生居高不下。所以,检察机关打击犯罪、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和谐发展的任务十分沉重。

2.随着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犯罪手段日益智能化、隐蔽化,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腐败问题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腐败案件能否彻查既影响检察机关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也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目前政府的职能转变还没有到位,各个部门之间出现职责界定不清,各自分工不明的情况,导致互相之间的协调不足,甚至严重脱节,造成诱发腐败的因素依然存在,智能化、隐蔽化程度和犯罪分子的反侦查能力在提高,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的任务十分繁重。

3.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重管理轻服务的管理理念仍然存在,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重管理轻服务的社会管理模式与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同时随着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深入发展,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社会生活的意识不断增强,各种社会矛盾更多地以上访、诉讼形式不断进入司法领域,为了保证司法公正性,那么检察机关实行文明接访以及加强诉讼监督的任务可谓越来越艰巨。

二、检察机关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角色

针对以上的新形势分析,检察机关作为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只要是促使执法机关严格依法办事,确保国家宪法和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从而使得社会在稳定有序的状态中,获得不断发展,就是创新。而具体的手段,应从强化检察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创新意思、能力意识,同时深化管理机制,寻求执法手段的创新,提高办案效率,纠正违法行为,发挥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一)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要不断深化机制改革,寻求司法理念转变和执法手段创新

1.进一步深化阳光检察服务新机制。要以便民、利民、安民、服务于民为主旨,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竭心尽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要进一步加强检察长接访、案件查询、控告申诉举报受理、律师阅卷等综合性功能,努力为群众提供高效、快捷、舒心的服务。努力开通刑事、控申、民行案件实时查询、网上提交电子资料等功能,增设律师网上预约查询公开信息渠道,拓宽服务群众窗口。建立利民便民的举措和透明公信的机制。

2.要进一步强化风险评估措施,加强风险预警。要建立风险评估“三步走”机制:第一步,制度先行。对涉检信访案件全面实行风险评估,以“发现早,控制稳,处置妥”为目标,制定《涉检信访案件风险评估预警办法》;第二步,分级预警。把涉检信访案件按照风险评估情况分级预警,由控申信访案件评估小组第一时间形成风险评估意见,对案情先期研判、先期防范、先期化解,力求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第三步,跟踪走访。对可能发生涉检访的案件进行全程跟踪,必要时实行领导干部带案走访,从源头上消除涉检信访的苗头隐患,确保不发生新的涉检信访案件。

3.进一步落实办案风险评估机制。将犯罪主体、犯罪情节、社会危险性、能否保证刑事诉讼顺利进行作为参数,对个案风险进行综合评估。一是确定风险评估重点。将涉少数民族案件、群体性事件引发的犯罪、涉众型犯罪以及双方当事人严重对立或网络媒体、社会各界关注的敏感案件作为风险评估重点,对该类案件一律启动案件风险评估程序,预测和防范办案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时制定应对预案,防止因执法不当激化矛盾或引发新的矛盾。二是对内加强捕诉衔接,对外加强部门沟通。对案情重大、社会反映强烈,而案件定性、管辖存在争议的案件,重视与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对此类案件可能引起的信访、群体事件风险作出防范预案,从而妥善处理重大敏感案件,达到办案政治、社会、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

4.进一步探索审前非羁押措施适用。一是建立审前调查机制。通过建立对未成年人、在校学生品格证据的捕前审查制度,在审查逮捕中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个性特点、社会活动进行社会调查,形成品格证据,为办案人员判断其是否具有社会危险性提供依据。二是建立刑事和解机制。制定《刑事和解实施细则》,对部分轻微刑事案件综合考虑案情等因素开展刑事和解,促使加害方与被害方重归和谐。三是建立帮教对接机制。通过外部加强与团委社工组织、司法行政矫正机构联系,内部加强公诉、批捕和监所部门的沟通协调,完善对犯罪嫌疑人不捕后的跟踪、考察和帮教工作,在保证监管到位的前提下,力求发挥教育、感化、改造功能,促进犯罪嫌疑人早日回归社会,取得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四是探索流动人口取保机制。实行品格证据调查,走访犯罪嫌疑人案发前所在单位,了解平时表现,由单位对其品格出具书面证明;约见犯罪嫌疑人家属,考察家属人品,确保是否具备监管条件。

5.进一步深化社会管理的介入机制。由防范性管理向服务性管理转变。切实抓好检察环节的综治维稳等工作。积极参与平安创建活动,深入企业、社区、学校、农村,开展法制宣讲教育,引导群众依法合理维权;结合执法办案工作,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及时分析社会治安动态,积极向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提出消除隐患、强化管理的对策建议,促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介入可能引发社会矛盾的非正常死亡事件,做好参与调查、引导侦查取证、加强监督、责任倒查等工作,打消公众疑虑,争取社会信任。

(二)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要进一步发挥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对维护稳定的积极作用

1.协助做好特殊人群的管理服务工作。结合平时办案,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人员再犯罪和艾滋病患者、吸毒人员、“法轮功”人员、社会闲散人员、特殊利益群体、“维权”人士犯罪的调查分析,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对策建议,促进完善教育管理措施;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安置政策,帮助解决刑释解教人员就业、生活、家庭等方面的困难;积极参与青少年群体的教育保护工作,与共青团、学校、未成年人保护组织紧密配合,共同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加强对流动人口犯罪情况的分析,深入研究案发原因、犯罪特点和规律,积极向有关部门提出对策建议,协助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

2.积极参与网络虚拟社会的建设管理。网络虚拟社会是一种新的意识形态领域,检察机关要坚决依法打击利用网络实施的各种犯罪活动,维护网上秩序,净化网络环境。在管理网络虚拟社会的过程中坚持创新工作机制与管理并重,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深入整治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专项行动等整治活动,净化网络环境。根据网络犯罪的新情况、新特点,加强法律政策研究,及时提出建议,促进网络管理法律法规的完善。

网络舆情风险防控范文9

在当前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在目前矛盾与困难交织的状况下,面对当今信息社会,农村信用社要适应网络化、信息化的挑战,应高度重视声誉风险,要不断强化风险管控能力,通过加强舆情监测和管理,有效防范和化解声誉风险,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公众形象,不断提升农村信用社发展和竞争实力。

一是创新观念,强化新型“网络意识”。一要强化民主意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充分尊重民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将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会成员紧密正向引导在信用社周围。二要强化平等意识。新的信息传播模式的重要特征是传受关系由单向变为互动,平等性更为突出。这就需要以更加平等的姿态与受众对话交流。三要强化服务意识。积极主动地解决民众通过各种媒体反映的问题;坚持上网交心、下网服务,网上问题网下解决,不让“网上问题”放大扩散。

二是加强宣传团队建设。各级农信社应高度重视新兴媒体运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把政治坚定、熟悉信息技术、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充实到宣传工作岗位上,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新兴媒体运用队伍,提高宣传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加大网络媒体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农信社在改革发展、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支持“三农”、服务区域经济等方面取得的成果,扩大农信社的社会影响力。

三是加强信息披露,重视社会舆论监督。农村信用社要保持与媒体的良好接触,应借助各种媒体平台,及时进行信息披露,定期或不定期的宣传农村信用社的价值理念,树立良好的品牌和形象,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知名度、美誉度,从而提高农村信用社在社会中的认可度,提升竞争力。

四是稳妥推进门户网站建设。门户网站是展示农信形象、与客户沟通交流的最好平台。各级农信社应积极稳妥地推进门户网站建设,建立健全网站管理办法和信息制度,加强日常管理和维护,明确专人及时更新门户网站内容,完善服务功能,切实把门户网站建成对外宣传的主阵地。同时主动与地方新闻宣传主管部门和公安网监部门沟通协调,建立不良舆情监测协调工作机制,提高对舆情的处置能力。

五是运用QQ群进行宣传。各级农信社应积极搭建内部QQ群宣传平台,广泛开展内部宣传活动,鼓舞士气,凝聚人心。把QQ群作为了解基层工作动态、了解员工思想动向、了解热点问题的有效渠道,及时准确地引导舆论,把一些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六是引入手机报宣传模式。手机媒体是继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具有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收费低廉等优势。各级农信社应充分运用好这一载体,主动与移动、联通、电信等部门合作,积极搭建手机报、手机短信宣传平台,定期或不定期地向社会公众广泛宣传农信社在改革发展、支持“三农”、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向社会公众推介农信社的金融产品、特色业务,不断增强社会公众对农信社的认知和了解。同时还可以向社会公众提供投资理财、融资信息等方面的资讯,向农户提供种植、养殖、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拉近农信社与社会公众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