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关于科学记数法集锦9篇

时间:2023-08-31 16:37:16

关于科学记数法

关于科学记数法范文1

【关键词】 记账方法;账务处理;会计信息;会计方程式;多元记账

这里研究的记账方法是狭义的概念,即以会计凭证(通常是记账凭证)为依据,运用一定的记账原理和规则,把经济业务分类记录到账簿中去的方法。现在通行的复式(借、贷)记账方法符合人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一般要求,也能适用于电算化处理会计信息。但由于记账符号、记账规则等方面的一些局限性,需要对其进行扩展,从而能够进一步加强对经济业务的分类处理能力,进一步发挥会计信息系统的作用。

一、记账方法的数字化

马克思说:“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保尔.拉法格 著 马集 译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73.3)从纯数学的角度看,目前通行的复式借贷记账方法至少有三个方面还没达到完全数字化,一是记账科目用文字表示,二是记账符号用“借、贷”文字符号表示;三是记账金额只利用了数轴的右半部分,只是在极少的特例情况下使用负实数。为适应新经济时代信息处理技术高度发达的要求,需改进记账方法,使之全数字化。对于记账科目,可以使用科目编号的方法来解决,下面本文着重探讨记账符号的数字化和记账金额的全(实数)数轴化。

(一)“+ -”记账符号

现行复式(借、贷)记账方法的记账符号“借贷”有二种含义,一是表示记账方向,如以丁字型账户为例则是表示左方和右方;二是在一定的程度上表示记账金额的增减,如资产类账户“借”表示金额的增加,“贷”表示金额的减少,而负债或权益类账户则相反。将“借贷”数字化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能表示记账方向,二是能表示金额增减,且无论哪一类账户所对应的增减,含义最好是一致的。记账符号数字化的实现方法大体上可分两种:第一种方法是用数字替代“借贷”。如用“0”表示“借”,用“1”表示“贷”,但这种方法仅能满足前面所提出的第一个条件,如再用于表示增减含义则过于勉强了。第二种方法是用数学符号“+ -”来代替“借贷”,既可以表示记账方向,又能直观地表示金额的增减,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记账符号。

其实,“+ -”记账符号并不是本人的新发明,在会计发展史上曾有不少学者提出或使用过数学符号做记账符号:前苏联索科洛夫在《会记发展》(陈亚民等译、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年)一书中曾提到:“格拉杰夫和格诺夫(保加利亚)否定账户的两面结构而解释为单方面结构,每笔记录冠以‘+’号或‘-’号;19世纪末,德国学者m.伯利纳也提出用正号‘+’代表‘积极财产’,以负号‘-’代表‘消极财产’;法国经济学派的继承人查拉波尔特认为每项业务最低限度要有两个账户,一个是正的,另一个是负的,一个给予价值,另一个获取价值,然后引进符号‘-’和‘+’以取代‘借’和‘贷’”。近二十年来,我国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使用正、负数学符号作为记账方向和记账符号,如杨爱芬《记账方法》、孙思湘《关于账户按用途和结构的分类》、陈颖源《现代会计学》、田君《复式记账原理探索》、李兴让《数理簿记与电脑簿记》以及付朝选在《财务与会计》上发文提出的以“+”、“-”作符号的“正负记账法”和万仁章设计的“中国式国际通用(+)(-)记账法”等等,限于篇幅,本文不打算把上述观点一一点述,仅将其进行一个概括:上述一些论文或专著已部分提出“正财产、负财产”、“正账户负账户”等概念,并提出使用(+)(-)、“+”“-”等数学符号分别取代“资产、负债、权益”等概念和“借、贷”等记账符号,其中已有学者将其命名为“正负记账法”(付朝选1989.5)。

本文所论述的“+ -”记账符号不仅仅是以数学符号“+ -”替代文字符号“借贷”,而且还具有数学含义和一定的经济学含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在数学含义方面:“+ -”不仅表示了记账方向,而且还可以直接表示记账金额的增减,这样就可以将传统的两栏(借方栏、贷方栏)发生额的记录与计算简化为独栏(发生额栏)的记录与加减计算。由此推论,期初与期末余额栏也不必再分借、贷方,仅用带“+ -”号的金额就可以了,一般是正(+)数表示借方余额,负(-)数表示贷方余额。当然,还可以进一步简化将正数的‘+’号省略。

2.在经济学含义方面:根据“+ -”记账符号数学含义,应当存在一个原点,这个原点应怎样确立呢?正(+)数和负(-)数或加减法的经济学含义又是什么呢?查相关资料,负(-)数有两种含义,一是小于零的数,二是相反的数。显然,本文所述的负数主要采用第二种含义。现代企业大多是两权分离的,从理论上讲,无论是所有权或者是经营权都可作为原点,但在实际效果方面两者有较大的差异。现在做简要的剖析:先假设以所有权为原点,企业资产(财物)为“+”,对外负债为“-”,那么自有资本是“+”还是“-”呢?若为‘+’则难以建立方程式(也称会计等式),若为‘-’又好象有点牵强附会,也不太符合数学含义上的相反数的概念。但假设以经营权为原点,则能够顺理成章,较好地应用“+ -”数了。企业的资产(财物)为‘+’、对外负债为‘-’,企业的资本(或权益)则可理解为是经营者对所有者的负债(一种内债,也可理解为是一种受托的责任),这样也符合数学上的“+ -”数是相反数的含义。一般情况下企业的两权分离与企业所有制没有必然联系,因此以经营权为原点来理解“+ -”记账符号的数学含义是普遍适用的。也有这样一种情况,某一人既是企业的所有者又是企业的经营者,但他可把资本看作是作为经营者的他对作为所有者的他的负债,即自己欠自己的债。从实际情况来看,企业的日常管理是由经营者进行的,账务处理过程作为经营管理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站在经营者的角度是较为合适的。下面,本文还要涉及与“+ -”记账相关的一些问题,均是从经营者的角度来论述的。

(二)利用全数轴——一种更完美的会计方程式

在现行的记账方法中,几乎不涉负数,使人感觉会计好象有些厌恶负数,在故意回避负数。从数学的方面来看,只使用正数就相当于只利用了实数的一半,效率不高。其实,最早使用负数的却正是会计,而且是中国人。著名数学家卡乔里(cajori)在《数学史》(1919)中提到:最早运用负数的是中国人,他们早在公元一世纪使用红筹代表之正数,记人欠;用黑筹代表负数,记欠人。由此可看出,负数的概念(主要是负数的相反数含义)首先是在会计里而不是在数学里出现的。

在本文论述“+ -”记账符号时,又在账务处理中重新引入了负数,这不仅能更加有效地运用数学,而且还可以导出一种(可能是)更加完美的会计方程式。

1. 簿记中的数轴:簿记中的数轴完全可以做到和数学中的数轴完全一致。但考虑到长期以来习惯的影响(左借右贷),还是如图1所示比较容易理解些:

图中a点代表甲公司2000年“现金”期初余额300.00

图中b点代表甲公司2000年“现金”本期正方发生额50 350.00

图中c点代表甲公司2000年“现金”本期负方发生额-21 730.00

图中d点代表甲公司2000年“现金”期末余额28 920.00

图1会计账务处理中的数轴

此数轴和数学中的数轴方向相反,以经营者经营权为原点(亦可看作为中点),左方(含左方的向左增加和右方的向左减少)为“+”,右方(含左方的向右减少和右方的向右增加为“-”)。需要提请注意的是这里所指的增加与减少是相反数意义上的。账户余额是数轴中的一个点,根据点的位置可确定账户的性质;发生额是数轴中的某一段,如方向向左则为“+”,方向向右则为“-”。

2. 新的会计方程式(会计等式):从图1的数轴中可以看出,余额是数轴中的某一点,它所在的位置决定了“+ -”号,与原点的距离则是余额的大小;发生额是数轴中的某一段,可等效为与原点的距离,方向向左为正(+)、向右为负(-)。根据复式记账法原理(无论采用何种记账符号),每一笔经济业务要产生一对金额(距离)相等、方向相反的两条记录,由此可导出一种新形式的会计方程式:|∑(+)发生额|=|σ(-)发生额|∑发生额=0;|σ(+)余额|=|σ(-)余额|∑余额=0。这是一种具有自动平衡性质的会计方程式表达形式,∑发生额=0、∑余额=0,多么简单明了,最简单的往往也是最完美的,因为简单之中蕴藏着丰富的内涵。∑(+)余额(或∑(-)余额)表示某一时点的经营规模;∑(+)发生额(或∑(-)发生额)表示某一时段的业务量,“+ -”在这里是如此地和谐。

二、一种多元(多维)的记账方法——多元“+ -”记账法

记账符号的数字化使传统的复式(借贷)记账法朝全面数字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但数字化的道路是漫长的,本文在此继续向前探讨。

(一)从直线平面多维立体的转变

前述的会计账务处理中的数轴是一条直线,它从一个方面(即只考虑了记账方向和记账金额,而未涉及具体分类科目)体现了复式记账的一般数学表达式。从完整的复式记账角度来看,其数学表达方式应是平面的:见图2。

图2和数学中的平面坐标图有几处不同:

1. 横轴的方向相反,原点与数轴相同;

2. 纵轴的方向暂无实际数值意义,上面的各点表示分类,如各级科目。

3. 纵轴原点仍为0 ,数值无正负(目前无正负,暂且以正数表示)。假设科目以等长的数字编码表示 ,则纵轴的数值可用于表示科目。每一科目的余额或发生额、每一笔会计分录都可以表示为图中的某一点。

图3举例:甲公司现金科目和其他应付款科目余额、发生额图示

图3中a点代表甲公司2000年“现金 (科目代码101)”期初余额300.00

图3中b点代表甲公司2000年“现金(科目代码101)”本期正方发生额 50 350.00

图3中c点代表甲公司2000年“现金(科目代码101)”本期负方发生额 –-21 730.00

图3中d点代表甲公司2000年“现金 (科目代码101)”期末余额28 920.00

图3中e点代表甲公司2000年“其他应付款(科目代码209)”期初余额 -50 000.00

图3中f点代表甲公司2000年“其他应付款(科目代码209)”本期负方发生额 –-1 855.00

图3中g点代表甲公司2000年“其他应付款(科目代码209)”期末余额 –-51 855.00

会计账务处理数轴中的一些特性及体现的会计方程式在平面坐标图中依然成立,只是将浓缩在一条直线上的各点分散至平面中去了。若各点垂直向横线集中(即不考虑各具体科目),平面坐标图可等效数轴图。

尽管平面坐标较好地表达了传统的复式记账,但随着经济业务的日趋复杂化及加强管理的需要,对经济业的分类越来越精细化和多变化了。这就带来了一个矛盾,如何在平面图中表达越来越多的各种会计信息。其实,只要能够解决经济业务的分类问题,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了。这些越来越多的分类可以划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仅通过细化纵轴,即细化科目的级数就可以实现,如往来类科目、存货类科目等;另一种情况是仅通过细科目仍难以达到需求,如费用类科目、某些资产类科目(如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等,为了满足管理的要求,需加上部门分类,若仅通过细化科目有时就难以满足要求:如果在明细科目之下再增设一级部门分类科目,则只能表示某一明细科目的各部门分布情况,各部门的明细科目分布情况则难以直接表示;如果改在部门的明细科目之下再设明细分类科目,虽然解决了各部门的明细科目分布情况的表示问题,但又不能直接表示明细科目下的部门分布情况(需将各部门的明细科目分别汇总),也不太符合簿记核算的常规。因此,最好能根据需要,能同时(或随时)按明细科目和部门分类处理会计信息。这样一来,前述的平面图中的两根轴,即一根量(金额或数量)轴,一根分类(主要是常规会计科目分类)轴就不够用了,只有向新的空间进军,再增加一根辅助分类轴。当然这根分类轴不仅仅是分部门用的,还可以加入管理的其他分类。于是,这里就有了两根分类轴了,一根是常规会计科目的分类轴,一根是会计管理类的分类轴(此轴属性与会计科目分类轴类似),原来的二元(二维)平面坐标图变成了三元(三维)立体坐标图了。在此种情况下,如果设想两根分类轴可以根据需求相互调换,账务处理系统就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选取择任一根分类轴进行处理输出信息,当然也可同时对两种分类进行处理输出信息。三元立体坐标图如图4所示:

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人们发觉三元立体坐标图也难以满足需求的时候,那就向超过三元的多元立体空间进军。三元立体坐标空间中的各点可根据一定的规则投影至平面坐标图中,又可再垂直集中至数轴上(或直接投影集中至数轴上),因此,会计账务处理数轴的特性及体现的会计方程式在三元立体坐标图中依然成立。

(二)动态分类

会计信息处理的核心问题是分类,前述的多元分类基本上满足了静态分类的要求,现在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通过动态分类实现更加灵活的分类形式,使得账务处理系统具备更强的信息处理功能。所谓动态分类包含两种情况:

1. 动态重组:就是说某一分组(或称分区)的综合分类代码中的各组代码的位置可以动态地重新组合。如设某一会计主体的会计科目代码为三级(三组),分别以abc表示,则动态分类的表现形式是科目代码既可能是abc(常规科目与分类),也可能是acb、bac、cab …等多种组合。显然,动态分类比固定静态分类更加灵活,某些情况下具有多元分类的功能,可减轻分类多元化的压力。实现动态重组的一般做法是将分类代码的相关明细分类组码(即需要进行动态重新组合的一些分组码)相对独立,使它们之间不存在必然的顺序关系,然后将各种组合,(一般是根据实际情况预估的一些组合)存放于一数据字典中,在信息处理时按需要用其中的某一组合。

2. 动态增加:根据实际需要能动态地(随机地)增加新的分类或新的分类组合,则是更加完善的动态分类,前提是有预留空间。一般情况下,在一个会计期间内,各分类及分类组合只可增加,不可更改或删除。

(三)多元“+ -”记账法

传统的复式(借贷)记账方法符合人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其基本原理不仅适用于手工处理会计信息,也适用于计算机处理会计信息。但由于前面所述的只能对经济业务做平面(二元)静态分类的局限性,需要对其进行扩展,加强对经济业务的分类处理能力。本文所设想的这种扩展的复式记账方法可称之为多元“+ -”记账法,这是一种使用“+ -”记账符号、采用多元动态分类进行会计信息处理的一种扩展的复式记账方法。基本方法是:1. 在记账凭记数据结构中除常规的二元分类信息(记账方向,科目)数据项之外,增加一个或数个分类信息数据项,用于记载各种新的分类信息。该数据项使用数字组码,以容纳较多的分类信息。在实际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中,重新分类的经济业务的记账方向与该笔业务的常规记账方向一致;2. 上述方法可实现多元静态分类,在此基础上可将含有多级分类信息的数据项,如科目或其他分类等数据项中的各级(亦可称各段,各组等)分别独立,再增加一个分类组合数据项,用于记载各种需用的分类组合。在会计信息处理实际过程中,分别调用相关的分类组合,达到灵活处理、输出的目的。在这些分类组合当中,有些是固定的,每次均需处理的,而有些则是非固定的,只是在为满足某些特殊需求而临时调用一下;3.用“+ -”代替“借贷”记账符号。“+ -”号不仅表示记账方向(含余额方向,“+”代替“借”、“-”代替“贷”),同时也是运算符,在登账处理时仅需独栏求和即可达到传统的分两栏分别对发生额求和后再计算余额的效果。

多元“+ -”记账法与传统的复式(借贷)记账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就是对经济业务进行各种分类处理。主要区别是:1.传统复式(借贷)记账法对经济业务只作两种类型的分类,即记账方向与科目(账户);多元“+ -”记账则能够对经济业务同时作多种类型的分类,以满足不同的需要;2.传统复式(借贷)记账法只是固定的、一次性的对经济业务静态分类;多元“+-”记账法则可以动态地选择分类组合或多次增加新的分类,并且不会对之前已作的分类及处理产生影响;3.传统的复式(借贷)记账法有严格平衡关系;多元“+-”记账法视具体情况,其中有些存在平衡关系(复式分类组合),有些不存在平衡关系(单式分类组合)。有些分类组合并不是单纯为了记账,而是直接为编制报表或后续的会计管理、决策支持信息处理服务的。

多元“+ -”记账法,为会计基础数据的动态分类、重组及多次的再分类,再重组提供了广阔的自由空间,使会计信息加工处理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

从上面论述中可以看出,多元“+ -”记账法包含并扩展了传统的复式(借贷)记账法,即传统的复式(借贷)记账法是多元“+ -”记账法的一个子集。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芳. 知识经济对会计中簿记方法的挑战[j]. 上海会计, 2001( 4).

[2] 文硕. 复式簿记原理与”符号之争”简介[j]. 会计学家,1990(1).

[3] 李兴让. 评正负记账法与符号之争[j]. 会计学家,1990(2).

关于科学记数法范文2

关键词:素质教育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知识结构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学习的目标是: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优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全面提高科学素质。也就是说,学生学物理不仅学知识,更要学方法,不但要得到一条鱼,还要学会钓鱼的方法。通过学习物理焕发的科学精神和掌握的科学方法,可以迁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自然科学以外的其他领域,使他们终生受益。怎么才能学好物理呢?物理学家怎样研究物理,我们就让学生怎样学习物理。

一、课前预习

预习不是简单的了解内容,而是要带着问题去预习。看看课本或资料上设置的练习,把课本内容阅读一边,通过阅读、分析、思考,看看这些问题能回答多少。然后再纵观新课的内容,找出各知识点间的联系,掌握知识的脉络。对已经忘记的知识,可以通过预习及时补上。把预习中不能回答的问题留下来在教师的讲课中寻求答案。

二、抓住三个“基本”

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

关于基本概念。例如速度,它是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里通过的路程:即v=s/t。

关于基本规律。比如说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也是v=s/t。它适用于任何情况,例如一个百米运动员在通过一半路程时的速度是10m/s,到达终点时的速度是8m/s,跑完整个100m花的时间是125s,问该运动员在百米赛跑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按平均速度的规律平均速度等于:v[X—]=100m/125s=8m/s。

关于基本方法,研究初中物理问题有时也要注意选取“对象”。例如:在用欧姆定律解题时,就要明确欧姆定律用到整个电路即整体上,还是用到某个电阻即单独的某一个电阻上。

三、学会独立做题

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四、紧扣物理过程

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有的画草图就可以了,有的要画精确图,要动用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以显示几何关系。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有了图就能做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状态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间断的,而动态分析是活的、连续的,特别是在解关于电路方面的题目,不画电路图是较难弄清电阻是串联还是并联的。

五、高效率听课

带着预习的问题听课,可以提高听课的效率,能使听课的重点更加突出。课堂上,当老师讲到自己预习时的不懂之处时,就非常主动、格外注意听,力求当堂弄懂。同时可以对比老师的讲解以检查自己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学习教师对疑难问题的分析过程和思维方法,也可以作进一步的质疑、析疑、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听完课,不仅能掌握知识的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而且能更好地掌握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六、要记好笔记,经常整理笔记

上课以听讲为主,还要有一个笔记本,有些东西要记下来。知识结构,好的解题方法,好的例题,听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课后还要整理笔记,一方面是为了“消化好”,另一方面还要对笔记作好补充。笔记本不只是记上课老师讲的,还要作一些读书摘记,自己在作业中发现的好题、好的解法也要记在笔记本上,就是同学们常说的“好题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笔记本要进行编号,以后要经常看,要能做到爱不释手,“形影不离”。

七、学习资料要齐全

学习资料的分类包括练习题、试卷、实验报告等等。学习资料要保存好,做好分类工作,还要做好记号。如何做记号呢,比方说对练习题吧,一般题不做记号,好题、有价值的题、易错的题,分别做不同的记号,以备今后阅读,做记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八、理顺知识结构

要重视知识结构,要系统地掌握好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把零散的知识系统起来。大到整个物理的知识结构,小到力学的知识结构,甚至具体到章节。

九、认真学好数学

物理的计算要依靠数学,对物理来说数学太重要了。没有数学这个计算工具物理学是寸步难行的。在大学里,物理系的数学课与物理课是并重的。要学好数学,利用好数学这个强有力的工具。

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关于科学记数法范文3

关键词:初中数学;概念;思维错误

目前的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数学过程的推演,担心在启发学生们开展课堂研讨时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是一种片面的学习方式,其实学习在一定意义上是在错误的基础上前进的。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数学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哪些错误。如何善待错误。

一、概念不清,急于求成

有的学生对基本的数学概念没有正确理解和把握。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以身边的实物或模型为例,让学生们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建立数学概念。比如在教学“平行线”时,我们可让大家根据轨道、尺子的两条边线等实例归纳出平行线的概念:平行线就是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如果概念不清,比如忽略了“同一平面内”,那么这个概念就不成立。

二、思维局限,畏缩不前

甫学初中数学,同学们对以前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些特定思维会容易使其产生解题错误。譬如,小学数学中得出的结论都是在没有引进负数概念的情况下才成立的。这时的思维定势是两数之和大于等于其中一个加数,即a+b≥a,但是初中数学引进了负数,就必然出现了a+b

三、结构相似,知识互扰

随着数学学习的深化,我们会接触一些概念、结构或者数学过程相似的数学知识,如果我们不加以科学引导,学生会出现概念混淆。例如,在学习“不等式的解集以及运用不等式基本性质”时常因受到方程或者等式性质的干扰而犯错误。只要我们积极引导,把不等式的相关内容与等式和方程的相似内容进行比较和区分,让学生们掌握它们的异同,有利于学生们建立知识网络,全面掌握数学知识。

四、“数”形转化,缺乏适应

初中数学教学重心由以“数”为主要学习内容逐渐转变成以“形”为主要研究对象,鉴于此,数学教师要努力探索出一条科学而又易于接受的“数”和“形”的转化途径,消除学生们心中的困惑,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比如,以直角坐标系来将复杂或抽象的数量关系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让学生恍然大悟,找到解题的方法。

新课程理念下,同学们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错误。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必须筛选出值得探究的错误总结成一种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让“错误”作为我们成功的基石。

小班“做中学”活动的实践思考

金吉娣

摘要:“做中学”是一种主动式的教育思想,是以“实践”为中心的教学,是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是幼儿不断主动学习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小班幼儿;“做中学”;实践思考

“做中学”是一种主动式的教育思想,是以“实践”为中心的教学,是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强调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动手动脑,自己观察、提问、设想、操作和研究来发现规律、获得新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虽然小班幼儿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较差,但只要把握好“做中学”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来进行,在小班进行“做中学”活动是可行的,它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更多的是能动的——猜想、观察、记录、表达等。

一、激励幼儿大胆猜想

在“做中学”的教育模式中,第一个环节就是让幼儿进行问题设想,每个幼儿都有几分钟的猜想和假设时间,鼓励幼儿大胆地猜想非常重要。小班的孩子容易依赖于一种标准化的确定性的东西,期待着从别人眼中找答案,会受他人思维的影响。如果老师在活动中不鼓励不引导,不采取开放式的提问,久而久之,孩子就只会照着做、跟着做,而不会自己想着做,逐渐丧失自己的个性。

二、引导幼儿仔细观察

观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在观察的过程中,孩子们会产生多种想法,萌发创造意识,在“做中学”活动中,引导幼儿科学观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我在引导小班幼儿观察时,不局限于一般的观察,即不只观察研究对象本身,我还引导幼儿在观察时注意观察对象与周围的关系,并维持一定时间的兴趣。例如:在带领孩子去给鸭子喂食时,我除了引导孩子观察鸭子喜欢吃什么,还引导孩子观察鸭子吃食的样子以及鸭子生活的环境,让孩子渐渐地学会关注周围的一切。孩子们开始对鸭子进行评论:小鸭身上好脏啊;小鸭住的地方好臭啊;小鸭吃东西的时候是用嘴巴去啄的……

三、指导幼儿认真记录

“做中学”的核心是让幼儿充分体验科学探索、科学发现的乐趣,记录信息为重要环节,形成的实验记录既是幼儿学科学的记录,也是幼儿成长的真实记录,在幼儿园里多以画图、表格、数字等方式进行。由此我从科学启发幼儿愿意记录、乐意记录出发,尝试、摸索出一些做法:

1 与幼儿一起讨论,记录方法力求简单

幼儿的学习、发展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通过自身的活动作用于客体,幼儿在心理上是主动的,依照自己的方式通过活动来建构科学知识,小班的幼儿则需通过教师引导。我又继续引导:“那开心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呢?”幼儿提出了许多建议:笑、拍拍手、跺跺脚等等,我紧接着又引导:“那我们可以画一个什么图案表示开心呢?”幼儿又提出了许多建议:画手、画五角星等,但由于小班幼儿受绘画水平的限制,最后我们共同确立用笑脸来表示鸭子喜欢吃的食物,用哭脸来表示不喜欢吃的食物。

2 灵活变通,萌发幼儿记录科学信息的意识

科学记录并非对记录技能提出高的要求,而在于以科学的方式引导幼儿记录,目的是萌发小班幼儿记录科学信息的意识,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真正体验探索科学的乐趣。小班幼儿容易受兴趣支配,往往会专注于有趣的科学游戏中。对此,我在巡视中不是一味地督促记录速度,而是根据各个活动的特点,多方位引导幼儿去观察、感知、体验。

四、支持幼儿自主表现

关于科学记数法范文4

关键词:借贷记账法;历史演变;教学方法;加减记账法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154-02

一、前言

学好会计的基础关键在于理解并掌握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中的“借”和“贷”严重背离了人们的常识和习惯,其历史原因在于此法在演变并引入我国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够准确不够严谨的翻译。因此在很多教科书中,“借”和“贷”仅是一种记账符号,仅仅表示账户中两个固定的部位。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让学生死记硬背如下“法则”:资产(含成本、费用)增加记“借”,减少记“贷”,负债、所有者权益(含收入、利润)增加记“贷”,减少记“借”。这样既不能让学生了解会计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也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借贷记账法的含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一些学者提出了现金流向法、债权债务法和资金流向法,三种方法都可以从借贷记账法的历史演变中找到渊源。这些方法虽然赋予借贷记账法比较具体的会计含义,但是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不足甚至错误。本文基于历史演变的视角,梳理了借贷记账法中的各种教学方法,最后提出了另一种简单易学的加减记账法。

二、借贷记账法的历史演变

一般认为,最早的借贷复式记账法源于13-15世纪的经济比较繁荣的意大利城邦国家。在公元1211年,作为意大利比较成功的城市之一佛罗伦萨,就出现了关于记账术语的记载采用动词“didare、di avere”的银行账簿。这两个动词中的前者表示“应收的”,指债权,后者表示“应付的”,指债务。公元1406年巴尔巴里戈商的账簿中则采用了简练的“a”和“per”。在威尼斯方言中,a与per是债权与债务的意思。钱商记录经济业务时,如果某人将货币存于钱商处或偿还货币给钱商,即货币从某人流出钱商,则此人债权增加或债务减少,并将金额记在某人名下的a;如果某人从钱商处借走货币或取出存于钱商处的货币,即货币从钱商流入某人,则此人债务增加或债权减少,并将金额记在某人名下的per。任何时点上某人是债权人还是债务人,取决于a与per的累计差额。如果累计a大于累计per时某人是债权人,否则为债务人。凭借a与per两个记账符号,钱商可以很好地记录下他们四种金融业务:债权增、债务减、债务增、债权减四种情形,归根结底就是从某人处流出和货币流向某人的两种基本情形。

到了1494年,意大利学者卢卡·帕乔利所著的《算术、几何、比与比例概要》出版后,曾被译为多种文字,在不同语言的国度广泛使用。卢卡·巴其阿勒总结推广的复式簿记,正是当时已臻于最完美形式的威尼斯簿记。他在著作中总结的复式簿记的“原理”和“规则”,像“盘存企业的资产;根据盘存结果在账簿上登记原始记录;记录交易;过入分类账;填写过账摘要;编制试算表以查核记账过程的正确性;结清虚账户并通过损益账户转入资本账户等”,与今天的会计实务几乎是一致的。帕乔利讲道:“为了顺利地获取关于债务和债权的资料,应努力把自身业务纳入应有的秩序之中。因此……进行核算是为了弄清楚债权和债务的数额”。同时……在所有交易事项均已记录以后,还应加设一个“损益”或“利得与损失”虚账户,并将该账户的余额结转到“资本”账户上。这说明:复式簿记并非一种纯粹的记账技术,它具有很明确的目标,即:不仅为商人及时地提供资产、负债信息,而且还要及时地提供损益信息。帕乔利在记账符号的选择上用意大利语的debito(债权)和credito(债务)分别取代了方言的per和a。这种用debito、credito记账首先风行意大利,之后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debito和credito,英语中随之被翻译成debit、credit。

1873年,日本从西方引进卢卡·帕乔利的debito、credito记账法。日本著名明治维新的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在他的一部名为“帳合之法”(记账方法)的译著里,首次将debit和credit被翻译成“借”与“贷”,其中“借”是从某处“借来”,因而形成债务,“贷”是“借给”,因而形成债权。这一译法尊重了西文的原义,被不断继承和弘扬。

借贷记账法在中国的传播分为两个阶段。中国学者蔡锡勇编著的《连环账谱》是我国第一部介绍和研究借贷复式簿记的著作,书中未使用“debit”和“credit”作为记账符号,而分别译为“该收”和“存付”,全书既参照意大利借贷复式账法的基本原理,又吸收了我国传统收付账法之精华。继《连环账谱》之后,我国留日学者谢霖与孟森合作以日本学者森川镒太郎所著之《银行簿记学》为蓝本,编纂一本部门会计著作《银行簿记学》,结合银行业务直接用日文“借”、“贷”翻译成中文“借”和“贷”。但汉语中,“借”是借进和借出的意思,“贷”也有借人或借出之意。“借”、“贷”记账法字面意思这一翻译,导致中国会计人在一开始接触会计时,就无法从字面以上明白这两个记账符号的真正含义。

三、借贷记账法的三种教学方法

目前国内关于借贷记账法的教学,呈现比较混乱的局面。其原因在于借贷记账法在演变和传人我国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够准确不够严谨的翻译。比如a和per最初表达现金等值的去来运动,后来对于任何会计主体经济活动都可以抽象为一去一来的等额资金运动,应该用意大利语中的类似“去”和“来”的单词来翻译,却被翻译成了debito(意为债权),credito(意为债务)。意大利语的debito和credito,英语却翻译成debit(有Have的意思)、credit(有Give的意思)。日语里虽理解为“入”和“出”的意思,却被翻译成“借”(债务)与“贷”(债权)。在汉语里,又用同义的“借”与“贷”来翻译日语。现在,我们只好把“借”与“贷”诠释成单纯的符号。针对这种现状,除了前言部分中的死记硬背法之外,国内教科书中还出现了三种具有代表l生的教学方法。

1 现金流向法。邵享林等(1998)提出:“凡是涉及现金流出的业务,如向借主的借出和向贷主的归还,则都记为借”,“凡是涉及现金流入的业务,如从贷主的贷出和借主的归还,都记为贷”;“只要是现金的流出,就都记为借,而只要是现金的流入,就都记为贷。”类似于a与per的记账原理。但这种说法它仅对收款、付款交易的“现金”或“银行存款”相对应账户的记账才是正确的。而“库存现金”和“银行账款”账户的记账,现行的借贷记账法实际上按增加(流入)记“借”方,减少(流出)记“贷”方,与现金流量方向正好相反。而对不涉及现金的转账分录,又根本不体现现金和现金流量的方向。现金流量(方向)规则无法自圆其说,不是借贷意义的合理、统一的解释。

2 债权债务法。借表示债权,贷表示债务。一些学者认为,“借”最初是反映了记在借主名下的借出款项,表示债权(应收款),“贷”是反映了记在贷主名下的收进款项,表示债务(应付款)。类似于debito和credito记账。但是,在今天的会计系统中,除了债权债务外,还有财产物资、所有者权益、甚至还有损益类科目的存在。比如“借:原材料;贷:库存现金”能理解为企业对原材料的债权,对现金的债务吗?又比如本年利润就不能这样理解了,贷方本年利润理解为企业的债务相当别扭,企业利润越多反倒变成负债越多,那企业都不要去扭亏增盈而是努力减利增亏好了。对损益类科目,也不适合这样来理解。可见“借表示债权,贷表示债务”也不是借贷意义的合理、统一的解释,多数科目都不能这样来理解。

3 资金流向法。冯篆宝(2001)认为:“资金的位移,借为资金运动的终点,贷为资金运动的起点”。“借”字表示资金运动的“驻点”,即表示会计主体所拥有的资金的“去脉”(资金的用途、去向或存在形态);“贷”字表示资金运动的“起点”,即表示会计主体所拥有的资金(某一具体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的“来龙”(资金从哪里来)。对所要记账的账户,“借”表示资金“流入”该科目、“贷”表示资金“流出”该科目。类似于日本的“借”和“贷”记账。对大多数的分录,资金流向说都很贴切、直观,特别是只有资产、费用类科目、负债类科目的分录。但是涉及收入和所有者权益类科目的分录,说资金从贷方流到借方,就不那么好理解了。例如一,确认收入,借:应收账款;贷:主营业务收入。资金从主营业务收入流向应收账款,主营业务收入应该增加却减少了;例如二,结转损益类,借:主营业务收入;贷:本年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余额应增加却减少了。或者是借:本年利润;贷:管理费用。资金从管理费用流向本年利润,利润应增加而减少了。所有涉及收入、所有者权益类科目的分录,都会出现类似的无法作出合理解释的情况。这些分录从表面直观来说都是资金从借方转入贷方。因此,资金流向规则似乎还是不能合理解释借贷记账法。

四、另一种教学方法:加减记账法

另一种教学方法,姑且叫作“加减记账法”,是利用会计的等式推导出来的加和减的计算方法。会计等式是对各会计要素的内在经济关系利用数学公式所作的概括表达,作为借贷记账法的核心原理,综合了静态等式和动态等式。目前在许多教科书上扩展成综合会计等式,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或“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进一步地也可以表述为: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0 (1)

关于科学记数法范文5

关键词:课程考试;学生评价;原始分;标准分;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

中图分类号:G64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7)03-0056-07

收稿日期:2016-10-23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动态评估的英语教育绩效研究”(15C1438);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认知诊断理论的ESL分级测试体系研究”(16YBA392)。

作者简介:林椿(1984-),女,海南海口人,湖南大学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语言测试研究;肖云南,湖南大学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引言

学生的考试分数可为反映教学情况、奖惩评比、推荐选拔人才、用人单位考察学生素质等方面提供重要依据。原始分记分制与标准分记分制是两种比较常用的记分制。使用哪种记分制公平合理地评价学生,是语言测试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美国2014年版《教育与心理测量标准》继续规定了关于考试记分、分数可比性、分数报道等方面的标准,足以说明其对记分制的一贯重视[1]。Bachman和Palmer在2010年提出了测试使用论证(Assessment Use Argument,AUA),其最大特点是强调了考试的使用决策和使用影响,并利用使用决策和使用影响来指导考试项目的开发和效度验证[2]。考试为决策提供依据[3],而决策的依据是考试的分数,因此科学合理的记分制极为重要[4]。科学合理的教育测量所提供的考试分数能对教育现状给予精确客观的描述,为教育提供丰富的反馈信息,供教育者分析教育中的优点和不足,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从而更好地培养人才。这与“教育是培养人”的理念标准相一致,由此可见科学合理的记分制的重要性[5]。

在不同记分制对考生排名的影响方面,有的研究显示考生按原始分和按标准分排列的名次无显著差异[6];而有的研究显示考生按原始分和按标准分排列的名次是不相同的[7-9]。在采用哪种记分制来报道学生成绩方面,有的研究者推荐对原始分数进行标准转化后再报道学生的成绩[10-13];而有的研究者建议综合采用原始分和标准分来报道学生的成绩[8]。Mahon提议作文成绩单上要同时报道原始分数与相应的字母成绩等级(Letter grade)[14]。美国学校是很少直接使用考试原始分数来报道学生分数的,他们大量使用量表分数,其中最常用的是俗挤质和百分位等级,此外还有标准九分数、四分位等级等[15]。国内外著名的大规模标准化英语能力考试采用标准分记分制的有:中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国汉语水平考试、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美国大学水平考试、托福、雅思等。为保证考试的信度和效度,大规模标准化考试采用标准分或者转换后的标准分来报道分数,确保了测量的精度和公平性。这使得考试的分数不但可以解释,而且可以准确地推论出考生的语言水平[16]。

科学合理的记分制是确保测试可靠、公平、有效的关键。原始分与标准分优点各异,原始分直接反映了考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而标准分反映了一个原始分数在团体中所处的位置,使不同科目、不同时间的考试分数具有可比性,并能提供更准确的统计信息。前人的研究大多是关于原始分记分制与标准分记分制的对比研究[17-18],关于师生对原始分与标准分的感知差异的调查研究很少。尽管标准分有很多优点,然而现实中高校课程考试很少采用标准分来报道分数。针对这一现象,本研究在国内某一高校的师生中展开了“关于在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考试中采用标准分来报道分数的可行性”问卷调查,旨在找出教师与学生对原始分与标准分的感知是否存在差异,希望为进一步改革原始分制与完善标准分制提供一些参考。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问题

本研究拟研究以下问题:

第一,教师与学生对原始分与标准分的感知情况如何?

第二,教师与学生对原始分与标准分的感知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第三,标准分难以在高校课程考试中推广应用的原因是什么?

2.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天津某高校的教师与学生。我们随机邀请120名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在收回的有效问卷中,按照师生1∶1的比例,随机选取共100份(教师50份,学生50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随机抽样对象兼顾到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教师与学生。

3. 调查问卷

进行问卷调查之前,我们对调查对象进行了非正式的、历时大约5分钟的简短培训,简单介绍原始分与标准分的概念,以及这两种记分制的优缺点。调查问卷总共设计15个问题,第1~13题为单选题,选项都采用莱克特五级量表(Likert Scale)格式;第14题为多选题,提供四个选项;第15题为提供四个选项的半开放式问题。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师生对原始分与标准分的看法,找出教师与学生对原始分与标准分的感知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以了解在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考试中采用标准分来报道分数的可行性。

4. 分析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22.0软件做描述性统计和独立样本T检验。数据分析首先采用SPSS22.0做描述性统计以了解教师与学生对原始分与标准分各项内容的打分的均值,然后做独立样本T检验以找出教师与学生对原始分与标准分各项内容的打分的均值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 结果讨论

1. 描述性统计结果

教师与学生对问卷第1~13题的回答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

调查结果显示,师/生对标准分的总体评价(M=18.64/17.88)高于对原始分的总体评价(M=16.28/15.48)。教师对原始分、标准分的了解(M=4.08、M=3.48)都比学生对它们的了解(M=3.86、M=3.20)多,而且师/生对原始分的了解比对标准分的了解都多;师/生都更加支持利用标准分推断学生原始分数在团体中所处位置(M=4.12/3.82);师/生皆认为标准分(M=3.64/3.68)比原始分更具合理性,而且学生更加认可标准分的合理性,不过教师群体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差异比较大(SD=0.749)。师/生都更加愿意使用标准分(M=3.80/3.62),师/生支持对传统原始分记分制进行改革并考虑使用标准分(M=3.60/3.56)。

传统的原始分记分制一般不会出现负数或者小数点,但标准分即z分数有正负值(z分数一般取值大于-3,小于+3,也可能会出现“0”分即代表原始考分为所有原始分的平均分)、且有时候有小数点。笔者担心教师、学生、家长会误认为标准分为0分“就表示该生一点都不会, 相当于交白卷”;担心他们会不理解标准分的这些缺点, 从而不信任标准分及其理论。为此,针对标准分的这些缺点,问卷提出了问题11“传统原始分一般不会出现负数或者小数点,但标准分即z分数有正负值(z分数大于负3,小于正3)且有时候有小数点,你能接受标准分这一形式么?”,调查结果显示80%的教师与48%的学生表示“完全能够”“能够”接受标准分的负值与小数点形式,没有人表示“完全不能够”接受。问题12“你会根据标准分提供的信息(如平均分、标准差、原始分数所处位置等),调整教学(或学习)的方法与内容吗?”,调查结果显示64%的教师与56%的学生不知如何根据标准分提供的信息(如平均分、标准差、原始分数所处位置等)来调整教学(或学习)的方法与内容。问题13中“标准分能使学生了解自己在团体中所处的水平。它是否能够促使学生做好学习计划以促进自己综合能力的提高呢?”,48%的教师与54%的学生认为,标准分不一定能够督促他们做好学习计划以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教师与学生对问卷第11~13题的回答的统计结果见表2。

调查表明,相比对原始分的感知,虽然师生对标准分有更高的体评价,但在实际的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或学生)不知如何根据标准分提供的信息(如平均分、标准差、原始分数所处位置等)来调整教学(或学习)的方法与内容。同时,他们对标准分是否能够督促他们做好学习计划以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存在一些质疑。非正式访谈发现,师生都承认标准分能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很多信息,但是师生都认为教师想要提高教学质量、学生想要提高综合能力,教师应在教学方法与内容上、学生应在学习方法与内容上改进与调整。

问题14“以标准分报道分数的形式,你认为较难理解的内容有哪些?(多选题)”,66%的教师认为已知标准分,使用正态分布函数表查学生排名P值比较难;72%的学生认为已知标准分,不需查表,如何使用软件计算排名P值比较难。问题15“你认为,教务系统采用何种形式来报道学生分数,更加科学、合理、可行呢?(半开放式问题)”的回答显示,52%的教师和50%的学生认为教务系统采用标准分形式来报道学生分数更加科学、合理、可行。师生对问题14和15的回答的对比分析见图1。

2.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上节统计分析表明,教师与学生对原始分与标准分这两种记分制的感知存在差异,但是这种差异是否显著呢?为回答这一问题,需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教师与学生对两种记分制的感知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3。

研究发现,教师与学生对原始分与标准分的感知在三个问题(问题4、11、13)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9、0.001、0.038

3. 标准分记分制难以推广的原因

问卷调查了解到高校师生对标准分记分制持肯定态度,但是在实际高校课程考试中,标准分仍较难以推广应用。真正影响标准分实施的问题是什么?调查结果显示,首先,关于能否接受标准分的缺点比如负值与小数点形式(问题11),虽然多达64%的师生表示“完全能够”或者“能够”接受,但是仍然有36%的师生表示“不一定”或者“不能够”接受;关于标准分制哪些内容较难以理解(问题14),65%的师生认为“如何使用软件计算排名P值比较难”,说明师生对标准分的计算方法不太熟悉。标准分有自身的缺点,比如标准分在分数形式上有正值且可能出现负值、小数点;标准分的计算方法需要学习才能掌握且计算过程相对麻烦;标准分不能直接反映教学目标达成程度。这是影响标准分实施的内因。其次,关于培训前对标准分的了解程度(问题2),虽然共有58%的师生表示“非常了解”:“了解”“一般了解”,但是仍有42%的师生表示“不了解”“根本不了解”。很多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不理解标准分,这给标准分的推广增加了难度。标准分的满分不是100分,这与传统的记分制很不相同,很多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以标准分不便于记入学生成绩档案为由而不使用标准分。这是影响标准分实施的外因。

标准分面临着难以在高校课程考试中推广应用的问题,那到底还要不要使用标准分?答案是肯定的。标准分有很多优点,比如:能反映考试分数在团体中的位置,使不同科目、不同时间、难度不一的考试分数具有可比性、可加性,无需考虑试卷的难易程度及考分的离散程度;更加稳定、科学、合理;能提供更多、更准确的统计信息。在百分制中,不同科目考试之间分数可比性较差,而标准分可以比较不同单位分数[20]。大规模标准化考试一般不采用原始分(即考生的卷面得分)来报道考生成绩,因为这样做分数的信息量太小,而通常进行一系列的分数转换,使最后报道的分数不但信息量大且具有可解释性[16]。标准分给人才选拔与决策提供更多的信息,若我们的课程期末成绩用于保送研究生,如果用标准分显示就可以更精确地比较同年级学生的考分所处位置,更好地评价学生,择优推荐。当然,标准分也可以通过建立模型,在形式上设计为百分制,但是意义上不同于百分制的原始分了。

4.讨论与建议

针对标准分难以在高校课程考试中推广应用的问题,结合此次调查结果并参考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标准分数制度实施方案[21],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明确告知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高校课程考试建立标准分制的目的,以及标准分制的基本内容,并由教学管理人员、教师负责标准分的实施。高校课程考试建立标准分制的主要目的有三点:实现考试分数标准化,克服原始分数的局限性,使考试分数更科学、准确地反映学生水平;为高校研究生招生录取提供更科学、准确的依据,方便录取;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考试信息,充分发挥考试的作用,建立标准分制既有利于高校教学、又有利于用人单位选拔人才。(2)研究制定统一的转换软件等具体操作细则。专业人员需教会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如何更快捷计算标准分、如何更好地使用标准分。由于计算器、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教师可借助工具计算得到原始分数的标准分;教学管理人员可请计算机专业人员在教务系统中编程录入概率密度函数积分公式,由计算机自动生成概率P值,在分数报道单上,教师与学生只要了解标准分Z值与概率P值的意义即可。已知随机变量标准分Z服从正态分布,计算标准分Z值的概率P(即考分位置)即对标准分Z的概率密度函数求积分,具体计算公式及公式解释可参见陶敏力论文[22]。(3)编制宣传材料,加强宣传工作,培训各级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加大对标准分的宣传力度,能让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学生进一步了解标准分的优点,使得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愿意逐步对传统原始分(百分制)记分制进行改革并科学合理地使用标准分。(4)采取实验、总结、推广的科学态度开展工作。参考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心给各校反馈的本校所有考生在某次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的成绩报告单形式,可在教务系统中同时用两种记分制来报道高校学生课程成绩。

考试有选拔功能,比如有些高校的教务部门根据学生课程成绩排名情况优先保送读研,根据排名提出推免生名单。采用标准分对学生课程成绩排名更加科学与合理,当然我们不提倡用平时成绩排名去打击成绩差的学生。人才评价,更需要人性的、人文的关怀。

严格遵循决策程序,灵活运用科学的决策方式方法,是走向科W化的教育管理决策的途径之一[5]。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更多地利用其教育、激励功能,以便改进教学。标准分比原始分给人才选拔与决策提供更多的信息,标准分制是保证有效测试与有效决策的关键。

四、结语

本研究发现师生对标准分的总体评价都较高,都认为标准分记分制比较科学合理,支持对传统百分制的改革,愿意并建议使用标准分记分制。我们通过非正式访谈发现:师生都承认标准分能提供很多信息,教师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仍然得在教学方法与内容上改革与调整;学生也认为要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仍然得在学习方法与内容上改进与调整。教育测量与评价研究的目的之一是要给语言教学与语言学习提供反馈与参考[23]。对于一次考试,我们除了关心试卷本身的质量(其信度、效度以及各题的难度、区分度是否合乎要求),还关心考试的记分制是否科学与合理。有经验的教师总是根据考试中学生反馈的考试分数调整自己的教学,而有经验的学生也可通过考试分数认识自己的水平,改变学习方法、努力方向以及努力的程度。可见,考试反馈的考试分数影响着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考试的记分制是否科学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学生的发展方向以及人才的合理选拔培养[22]。

从世界知名大学的记分制可以看到级别分和标准分被广泛应用[24]。哈佛大学对学生成绩的打分标准不是按绝对分数值(即原始分数)来打“优”或打“A、B、C”,而是将学生考分最为集中的那个分数段列为中等分数段即为B。也就是说,学生若想超过B,得到B+或是A-,则必须超过大多数人才行,因而有时候90分可能是A,有时候90分则又可能是B。在哈佛大学,学校只强调竞争的客观存在,却不强调学生的考分及名次,也从来不向学生公布其所在班上或系里的名次。这样做是为了使学生不至于出现自满或自卑的现象而影响学习。学生每次考试不只看分数高低,而能够客观地定位自己,并能够与以往的成绩定位作比较,只有自己的现在比自己的从前进步了,才算是真正进步[25-26]。哈佛大学的记分制对学生的成绩观念有良好的引导,这也是标准分的一个优点所在[27]。科学合理的记分法能对教育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在标准化语言测试发展的今天,因为传统的原始分没有反映题目的难易度、区分度等重要的质量指标,提供的信息量很小,误差比较大[4],所以高校应该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记分制比如标准分制来记分。

参考文献

[1] Alderson,J.C.,Clapham,C.,Wall,D..语言测试的设计与评估[M].杨惠中,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F23.

[2] Bachman,L.F.,Palmer,A.S..Language Assessment in Practice:Developing Language Assessment and Justifying Their Use in the Real World[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25.

[3] 李智,肖云南.基于论证的测试效度验证与高考英语效度验证研究[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3(11):57-62.

[4] 杨惠中.有效测试、有效教学、有效使用[J].外国语,2015(1):2-26.

[5] 胡弼成,彭湘韧.论教育管理决策的科学化[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5):13-17.

[6] Webber,S.A.,Clinton,B.D..Using z-scores to evaluate accounting students:a test of Weinstein’s suggestion[J].Journal of Accounting Education,1999(4):407-415.

[7] 宋岭梅.关于多科考试成绩评定的统计方法问题[J].教育研究与实验,1984(3):33-38.

[8] Weinstein,G.P.Evaluation of accounting studen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Education,1994(3):193-204.

[9] 张菁莉.CET评分标准改革分析[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2):210-212.

[10] Thomas,C.R.Rational standard and ability adjusted standard transformed score models[J].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1985(4):803-809.

[11] Ebel,R.L.,Frisbie,D.A..Essentials of Education Measurement(5th ed.)[M].Englewood Cliffs:Prentice Hall,1991:289.

[12] Ornstein,A.C.Grading practices and policies:An overview and some suggestions[J].Nassp Bulletin,1994(561):55-64.

[13] Cross,L.H.Grading students[J].Practical Assessment,Research & Evaluation,1995(8):1-3.

[14] Mahon,R.L.A Grading System for Composition Papers[J].The Clearing House:A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rategies,Issues and Ideas,2005(3):102-104.

[15] 杨志明.中美教育考试分数的报告与使用之简要比较[J].教育测量与评价,2008(7):51-53.

[16] 杨惠中,金艳.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分数解释[J].外语界,2001(1):62-68.

[17] 石伟,向远辉,黄玲娟,唐利强.标准分在高校课程考试中的应用[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130-132.

[18] 李国英.标准分与CET考试新记分方式[J].长春大学学报,2006(10):105-106.

[19] 秦晓晴.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定量数据分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19.

[20] 黄玉石.使用标准分合理评定学生学业质量[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34-35.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建立标准分数制度实施方案(教试厅[1994]1)[OL].http:///falvfagui/fg22598/34504.shtml,1994.

[22] 陶敏力.考试分数的解释[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3):99-103.

[23] Bailey,K.M.Washback in language testing(TOEFL Monograph Series)[M].Princeton,NJ: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1999.

[24] 王建平.从分数制到等级制:中考评价制度改革的审思[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5):24-27.

[25] 肖云南,罗晓英.关于英语测试的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4):294-299.

关于科学记数法范文6

【关键词】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知识分类;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2-0011-03

【作者简介】王俊,江苏省宜兴市实验中学(江苏宜兴,214200)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有效设计教学目标,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近年来,我校开展了“基于知识分类的教学目标设计”的实践探索,并努力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过程与策略,有效提高了教师设计教学目标的能力,发挥了教学目标导教、导学、导测的功能,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

一、对“知识分类”的实践性理解

1.认识知识的类目,实现认知目标的具体化。

当代认知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知识从广度上可以分成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整体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每一种知识的本质属性和表征方式各不相同,不同知识的学习方式也有所差别。

(1)事实性知识学习

加涅认为:“事实是表示两个或多个有名称的客体或事件之间的关系的言语陈述。”如“南京是江苏的省会城市”“我国主要河流自西向东流”“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下降”等都属于事实性知识学习。许多事实性知识间往往有许多内在联系,可以运用一定的组织策略改进事实性知识的记忆和学习,最有效的组织策略就是努力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概念性知识学习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本质属性或关键特征的概括,概念性知识包含概念、原理、规则等,是构成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概念的学习有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先向学生呈现某个概念的正例和反例,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和比较,抽象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或关键特征,对概念下定义,这一过程可概括为:“举正反例证―抓关键特征―下概念定义”,简称“例―概”法。如初中物理学习“功”这一概念时,教师呈现做功与不做功的几个实例,如“提着水桶在水平路上匀速前进”“静止的小车在拉力的作用下向前运动”等,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实例的异同特征,在对做功与不做功的实例分析中,抽象概括出“功”这一概念的关键特征,对“功”的概念下定义。

另一种方式是先呈现给学生一个概念定义。如中学地理学科学习“自然资源”这一概念时,可先给学生呈现自然资源的定义,即“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在此基础上,努力揭示出这一概念的本质属性或关键特征,即“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用于生产、生活”“物质、能量”,然后举出“煤炭”“汽油”“水稻”等自然资源的正例和反例,并揭示这些正反例的特征,作分析说明,简称为“概―例”法。原理是对概念之间关系的言语陈述,规则从本质上看是概念关系的言语说明,原理和规则的学习,必须在学生已经掌握有关概念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3)整体性知识学习

所谓整体性知识是指围绕某个主题组织起来的知识整体。如中学地理学科中有关区域地理的知识,就是由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及区域地理学习的思想方法等要素组成的一个整体性知识(见图1)。整体性知识的学习,要努力揭示出构成整体性知识的各个要素及其内在联系,这需要在一个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步理解掌握。

(4)程序性知识学习

程序性知识指的是以概念性知识为基础,渗透学科思想方法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程序性知识在本质上是概念、命题在复杂情境中的应用。因此,前述的概念性知识的学习规律也适用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同时,对这类知识的学习,应在把握概念性知识和学科思想方法的基础上,尽可能概括为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操作步骤及要点。例如在学习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其一般解题步骤为:将一元二次方程中的二次项系数化为1,把常数项移至等式右边,方程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将等式左边配成完全平方的形式,再开平方,并检验和写上答案。可将一般步骤用下列关键词概括,即“化1、移项、加一半平方、配方、开方、检验、答题”。这时学生对这一解题步骤就上升到了概括化、结构化的水平,成为一种方法程序性知识。在适量的变式训练中,这样概括化的程序性知识就能有效地转化为解决问题的一种自动化技能。

(5)策略性知识学习

策略性知识主要是指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有效提高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如在概念学习中,我们可以运用“关键特征法、语言转换法、概念模型法”等学习策略。

关键特征法,就是在学习某类知识时,要努力抓住这类知识的本质属性或关键特征,并用简明扼要的关键词对其进行概括,从而揭示出不同知识概念的本质区别,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本质。例如,在学习数学学科的“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概念时,从“轴对称”定义可以看出“两图形、折叠、重合”是其关键特征,从“轴对称图形”定义可以看出“一图形、折叠、重合”是其关键特征。这样抓住了概念的关键特征,就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本质理解。

语言转换法,即通过“自然语言”和“学科语言”的相互转换来有效地把握相关概念的关键特征。这里“自然语言”指母语,“学科语言”即体现学科特征的表述学科概念的符号、公式、方程式和示意图、实物图等。如物理学科中功的概念可用学科语言中的公式表示,即W=F・s。对比用“自然语言”对功的定义,可以看出,“学科语言”对概念的表述具有简明直观的特点,而“自然语言”则使概念的表述更加明确具体。因此,通过“说”(“自然语言”)与“写、画、记”(“学科语言”),使两种语言相互转换,在相互转换的过程中,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概念内涵的理解记忆和迁移应用。

概念模型法。概念模型是指能直观形象地反映概念(包括原理、定律、规律等知识)本质属性或关键特征的示意图、模型图及实物模型等,如物理学科中“光的反射定律”示意图、地理学科中的“地质构造”示意图、数学学科中“平行四边形性质”示意图等。概念模型能将复杂事物或过程简单化,能更直观形象地反映概念的本质属性或关键特征。概念模型法就是在概念学习过程中,借助概念模型,引导学生研读概念模型,说出概念的关键特征,并通过绘制、记忆模型图,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记忆概念的特征。

2.从知识分类到学科素养,实现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教学目标设计,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新课程各学科课程标准都把学科教学的目标定位于“培养基本的学科素养”。所谓学科素养是指在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经验的综合,它不是多种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处理问题的习惯和思维方式。学科素养内涵结构可用图2直观呈现:

图2学科素养内涵结构图

从学科素养内涵结构图来看,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不能仅关注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培养,而且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学科基本经验,还要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掌握学科思想方法,这是学科教学的灵魂,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目标更全面。

二、基于知识分类,确立教学目标的策略

知识分类理论和学科素养内涵结构,为我们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提供了基本的框架,在教学实践探索中,我们可以从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来思考教学目标的确立,即本课时应重点学习哪些具体的基本知识,不同的基本知识应达到怎样的认知水平,由此确立教学目标的一般思路:(1)事实性知识的识记及记忆方法;(2)概念性知识(定义、原理、性质、法则等)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及有效学习策略;(3)整体性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及有效学习策略;(4)程序性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及有效学习策略;(5)学科思想观念和方法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及有效学习策略;(6)学生经历的具体学习活动过程、方式和获得的体验。

现举数例作一说明。

例1 苏科版初中《数学》八(下)《分式方程》新授课课时教学目标:

(1)会举例说明分式方程的概念,增根的概念、产生原因及检验方法;

(2)理解并说出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步骤和要点,并会解一般的分式方程;

(3)经历解题过程,进一步学会运用转化思想、类比方法来解决问题。

说明:教学目标(1)主要为概念性知识,需达到理解水平;教学目标(2)为程序性知识,其操作步骤可简要概括为“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系数为1,检验,答题”等,同时要关注每一环节的实施要点,这一程序性知识应达到初步应用的程度;教学目标(3)关注的是数学学科的思想方法,需达到理解和初步应用的水平,同时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思想和方法的掌握,需要进行“长时段教学设计”,贯穿在较长时段的学习过程中,不是一两个课时所能完全实现的。

例2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长度的单位和测量》新授课教学目标:

(1)理解并说出什么叫长度测量和长度单位,以及测量和单位;

(2)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通过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理解掌握“间接测量法”和“平均值减误差法”。

说明:教学目标(1)关注的是概念性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学目标(2)(3)关注的是程序性知识和物理学科思想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对于长度测量的程序性知识,要对其测量的基本步骤和实施要点进行归纳,可概括为“估量程(估量值、分度值)―选工具―作测量(紧靠、放正、对齐)―读数值(视线、估读)―做记录(数字、单位)”等步骤及实施要点。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在理解识记操作步骤和要点的基础上,动手测量,并引导学生阅读书本上的“测量示意图”,来加深对程序性知识的理解记忆。

例3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上)《发展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明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能分析说明发展农业生产坚持“因地制宜”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关于科学记数法范文7

一、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1、创设平等宽松的“心理安全氛围”,为实验数据的分析做准备。关注每一个学生,创设有利于交流的课堂氛围。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亲身介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了解每一小组的探究情况。特别是那些数据和现象有异常的小组。在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发表不同的现象和看法。使每一位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既关注别人,又反思自己,不简单地否认自己或别人。只有营造了这种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学生们才有安全感。他们才会愿意把自己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的“不一样”告诉同学们,告诉老师,让大家来讨论。

2、精心设计记录表,为数据的呈现做准备。教师可以用表格引导学生记录,学生把每次测得的数据采用文字、画图等方式及时、准确地填在相应的表格中,使原本无序、杂乱的数据,变得有序,便于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3、下水实验,积累经验,为数据的科学性做准备。课前自己做一做,不是一遍,而是多遍,发现实验中较难控制的无关变量。然后,分析难以控制的原因所在,一一寻求对策。

二、严格要求,保证实验数据安全

1、培养检测工具可靠性的习惯。比如在教《导体和绝缘体》时,这时老师可以设置一个情境:让坏了的电路检测器检测铁片,结果灯泡没亮。(实验不成功)。然后引发学生思考可能是检测器坏了。这时教师强调应该先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就是为了检查检测工具的准确性,若检测工具出了问题,所有的活动都将失去意义。通过这样的教学,在之后的实验中学生便有了检测工具的习惯。

2、培养学生的正确操作技能。对学生操作技能的指导可以采用教师示范指导、讨论法等。而讨论法对于真正掌握实验技巧、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具有较大作用。例如《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课中:教师采用和学生共同讨论的方法,学生自然就明白了实验的全过程,通过讨论,学生了解了每次加盐量都应该一样,而且每次要等充分溶解后再加的道理。这样的讨论方式,不但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而且能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很大的提高。

3、培养学生及时记录数据的习惯。有的学生懒于记录实验数据,如果没有具体的要求,实验后,会有很多学生的记录本是空白的。这势必影响学生的后续研究。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的记录习惯,使学生学会记录实验数据。当然,这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实验中的每一个数据,都是测量结果;重复测量时,即使数据完全相同,也应记录下来。

三、关注可疑,智慧处理特殊数据

1、有效汇总、整理数据。对于实验数据中应变量随自变量有规律变化的情况,需要对各组数据进行排序整理,这样更有助于学生观察数据,从数据的顺序中发现规律。例如:在《抵抗弯曲》一课中已出现让学生画统计图来对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填折线图的方法更直观,更有效。应用在《拱形的力量》一课中,以研究拱足旁螺帽数和拱形承受垫圈个数之间关系的这个环节为例。统计图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在纸本身的承重能力范围内,螺帽越多,垫圈也越多。通过这样整理数据的方法,让学生更形象、更容易地找到了事物变化的规律,对学生发现事物规律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在教学中应当更多地采用这样的整理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指导分析特殊数据。对“多次重复实验”的数据进行判断与取舍。有的实验中,我们让学生对同一个实验至少做三次,以此来提高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对于这样的多次重复实验,教师应该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判断与取舍的方法。在有的情况下,学生收集实验数据会出现错误或偏差,或者误差程度比较大的情况。这时,教师应提倡学生对数据质疑。引导学生思考操作是否规范?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提倡学生再规范地做1-2次实验。实验过程比较长的活动,有时数据出现偏差不可避免。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在巡视指导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及时指导和纠正错误的实验方法。 在实际教学课堂中,可疑数据时有出现。而能够从容面对可疑数据的老师比较少。经常关注的是那些“正常”的数据,从正常”的数据中总结出我们所需要的规律。这样的处理方法是不对的,我们要给每个数据一个“说话”的权利。如果是由于操作而导致数据偏差的,那么我们应该仔细分析数据出错的原因。,在全班范围内展开讨论,找一找原因。而有的情况下,个别可疑数据却能反映一个新的规律。

关于科学记数法范文8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学习方法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涉及科目较多,交叉课程也比较多,如何高效学习笔者认为应从两方面做起:一是对课内专业知识的积累;二是对课外创新项目实践。学好课内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是搞好课外创新实验项目的基础和前提;反之,创新实验项目是对课内所学专业知识的具体实践和运用。

一、学好课内专业知识的方法

对于课内专业知识的积累来说,比如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常微分方程、数理方程、信息论、数据库、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程序设计等,要想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益和收获知识,在课堂上必须培养卓有成效地听课和记笔记这一基本习惯,并且在课后及时认真复习。

(一)高效率听课。听课是整个理学学科学习过程链条上的中心环节,是获取书本知识的主要阵地。竭尽全力地听好教师的课堂讲授,是赢得优异学习成绩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要想听课效率较高,就必须在听课前要有充分的准备。 首先,充分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课程内容前后章节具有连贯性,衔接性和穿插性。只有对前一节课的基本概念、定理、方法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才能在听后一节课时具有坚实的基础,从而从容不迫、左右逢源。其次,预习好本节课即将讲授的内容。听课前认真预习本节课即将讲授的内容,标记出自己的疑难点,使自己在听课时一目了然,心中有数,胸有成竹,从而更加清醒主动,全面周到,富有成效。

(二)高效率笔记。记笔记可以储备资料,积累素材。尤其是对于我们信息与计算科学这一理论性很强的专业来说,记笔记可以为课后复习、考前应试和将来深入钻研,储备充足的资料、积累丰富的素材。 记笔记有助于听课时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地详细记笔记,就会高度注意听取教师讲述的每句话语和在黑板上书写的每段文字、每个公式,从而就顾不上走神去想其它事情,也不会被外界干扰所吸引而转移注意力。

(三)课后及时高效复习

学过的课内理论知识如果不科学而有效地进行复习,就可能很快被遗忘。要牢固掌握,形成能力,复习必须有章可循。首先,课后应该及时回忆 学过的新知识,如同“过电影”。及时复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习惯,须高度集中注意力,把学过的知识在头脑中“再现”一遍,从而巩固所学知识。其次,要想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必须经常定期复习。即使是复习过的内容仍须定期巩固,但是复习的次数应随时间的增长而逐步减小,间隔也可以逐渐拉长。从时间安排上,可以当天巩固新知识,每周进行周小结,每月进行阶段性总结,期末进行全面系统的总复习。每单元进行知识梳理,每章节进行知识归纳总结,必须把相关知识串联在一起,构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达到对知识的整体掌握。

二、搞好课外创新项目的实践

(一)培养创新实践意识和能力。首先,作为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学生,要对创新实践项目充满浓厚的兴趣,要敢于实践,勇于创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课余时间,要积极听取本专业学术相关的专题讲座,扩大自己的视野,使自己获得相对多的信息量,更加深入地了解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发展前景。 其次,我们可以到本学院的实验基地,练习使用matlab、sas或lingo软件编写相关程序解决工程作图,实验数据或时间序列等拟合、插值问题。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设计一些短小精悍的算法,编写一些C、C++、Java小程序,以提高计算机编程解决实际小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参加校级或省级ACM程序设计大赛和计算机综合技能大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积极参加数学建模竞赛是搞好课外创新项目实践的关键,参赛应注意以下两点:

1.数学建模竞赛要用到数学知识,但与纯数学竞赛不同;用到计算机,甚至离不开计算机,但却不是纯粹的计算机竞赛。它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电子、农业、管理等各学科、各领域的知识,但也不是这些学科、领域里的纯知识竞赛。它要用到各方面的综合的知识。参赛选手不只是要有各方面的知识,还要驾驭这些知识,应用这些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2.尽量熟悉数学建模的常用方法:数据拟合、参数估计、插值等数据处理算法;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多元规划、二次规划等规划类问题;动态规划、分治算法、分支定界等计算机算法;模拟退火法、神经网络、遗传算法,蚂蚁群算法,免疫算法;数值分析算法 ;网格算法和穷举法;图象处理算法等。不一定要求这些方法都弄透弄懂,但至少要了解,遇到具体实际问题时要有意识的去运用。

参考文献:

关于科学记数法范文9

数据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证据,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数据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数据获取和记录方面

1.错误(失当)的操作

数据来源于操作,错误(失当)的操作带来的是无效的数据。小学生喜欢动手做实验,但却往往是兴致远高于理性,根本不按科学程序和要点来进行规范操作,这样就影响了基础数据的获取,有效性大打折扣,更使后续的分析失去其应有的价值。

2.受探究结果定向的影响

由于受认知水平限制,小学生在探究中,往往只指向于结果,而忽视过程的有效性;对于数据有一定的认识和需求,但较为模糊,往往指向于“预先的猜测结果”,期望得到与预测相一致的数据,沉迷于“我们的实验和预测的差不多”“我们的预测真准”一类的得意心境,随意修改真实数据,以使数据“好看一些”,造成数据的失真。

3.迎合教师的意图

有些探究中的实验数据多而杂,教师一般会选取几个小组进行汇报和交流,为了得到老师表扬,学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揣测老师“想要的结果”,凭空捏造、胡乱填写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4.盲目从众的心理

由于受应试教育“标准答案”影响,汇报交流中,当自己的数据与别人有差异时,学生往往不能坚持自己的成果,反而会心生疑虑,甚至为了与他人保持一致而篡改自己的数据,使之变得“好看”“随大流”,从而失去真实有效性。

5.数据记录错位

及时、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这是学生应该养成的良好意识和习惯。但很多时候,学生沉浸于实验操作和现象,却忽视了数据记录。而且,在课堂中一般都是由教师提供记录表,但对于表格结构和记录项目,缺少指导学生观察、理解和内化的过程,引起记录错位,使真实数据变成了无效数据。

二、稻菡理和分析方面

1.对数据无从入手

对收集到的数据,学生缺乏进行初步甄别和整理的方法,缺少时间进行观察、理解和内化,表现出茫然和束手无措,造成“有米不会炊”的窘况。

2.数据的流失

对于全班数据,在交流分析阶段,教师一般也仅取几个小组的典型数据来展开,以点带面,快速解决,其他小组则不再关注,造成了数据资源的流失和浪费。

数据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学生通过实验获取结果的真实呈现。有效地收集记录、整理分析数据,能够从中获得事实的真相,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和缜密的思维能力。

三、提升学生的数据观

1.认识数据的作用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数据的证据作用,没有可靠的证据支持,结论就没有可信度;其次,要让学生明确数据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即结论是在对数据分析、比较、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概括形成的。

2.正确对待误差

由于实验器材、操作过程等原因,每个小组的数据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误差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允许的,不需追求整齐划一,更不应盲从他人。只要是使用了符合要求的材料、按照科学步骤和方法进行的操作,所获得的数据都应该是真实有效的。

四、、真实准确地收集数据

学生参与实验,并非只是为了取得几个呆板的数据,更在于数据是如何获取的,方式是否科学合理,过程是否适当可靠,唯有如此,数据才是有血有肉和真实丰满的。

1.器材要规范

完整适用的器材是有效、高效开展实验并获取数据的基础。如“轮轴的作用”实验,可采用“用测力计测量轮上拉力等”的方法,避免教材中实验装置轮轴保持平衡必须使“轮半径为轴半径的整数倍”这样一个限制和弊端,更有利于学生的操作和数据获取。对于一些器材较多、较复杂的实验,更要讲究材料的结构性和呈现方式,通过有结构的材料和有步骤的呈现,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展开实验,获取数据。

2.操作要规范

对于实验操作,教师要作相应的讲解,做到透彻、易懂;对复杂、规范性高的实验更应给予示范。若有必要,教师应先行“下水实验”,以学生的视点来进行操作,这样才能给学生以更有效的指导。如“哪杯水的温度高”的实验,一是如何混合冷热水,二是要不要搅拌。经过下水实验,相同的热水和冷水量,混合方法对温度的影响不大,关键是安全,所以指导学生采取把冷水倒入热水烧杯的做法,这样就不需直接用手去接触烫手的热水杯,保证了实验安全、快速;由于冷水比重大,混合过程中会自然沉入热水底部,一定程度也就起到了搅拌混合的作用。规范了实验操作,所取得的数据规范性、准确性程度就会大大提高。

3.方法要科学

从理论来说,任何一个被测的量,都有一个客观的真实值,即真值,但是,实验获取的,只能是一个近似于真值的数值,称为最佳值,最佳值与真值之间的误差是始终存在的。为尽可能获取到最佳数据,可采用取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的方法。如在“不同坡度斜面的省力作用”实验中,以“取平均数”的方法获取在不同坡度斜面上的拉力数据。

4.记录要及时

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来说,每一次实验都是唯一和不可复制的,因此,每次操作所取得的数据也是唯一的,不可能、更不应该由另外的操作进行递补和替换,所以及时地记录数据尤为重要。在操作时,小组成员要有明确分工,实验过程中,各司其职,特别是负责记录的同学更要尽心尽责,与小组成员密切配合,认真及时记录好数据。

五、适当有序地整理数据

实验所取得的原始数据,在未加识别、理解和整理的情况下是零碎、无序、无意的,所以需要对数据进行甄别、归类及一定程度地编码,从而提炼其有效性。

1.审视和甄别

实验获取的系列数据,在完备的器材、规范的操作之下,取得的合规数据总是会围绕真值产生正负小范围的波动,如果数据有较大、甚至是突兀的变化,应及时予以分析、解决。如在《摆的研究》中,测试同一个摆在30秒内的摆动次数,一个小组的数据如下:

第四次的数据与前三次相差较大,引起了学生重视,通过观察实验装置,学生发现是摆绳上端松动了,导致摆绳变长了,于是便意识到这个摆不再是原来的摆了,所以第四次的数据是不符合要求的。

2.列表法整理数据

这是最常用的整理数据的方法,在数据记录的同时,就预先有目的地运用表格,同步对数据进行初步整理,从而使数据变得规范、有序。

在现行情况下,学生的记录表格一般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和打印好的,分发给实验小组,只需在实验时,把数据填人对应的表格内即可。但是,教师应注意在实验记录前,要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表格结构,以使数据记录准确、到位。若学生已有一定的设计能力,教师不妨引导学生一起参与到实验和表格的设计,确定表格结构及记录项目,逐步出示和完成,把实验探究转化为自身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过程。“轮轴的作用”记录表,设计步骤如下:

3.图表法呈现数据

运用图表法呈现数据更有利于学生直观地观察和对比数据,获得更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也更有利于学生开展数据分析。

如“纸梁厚度与承重能力”研究实验,数据如下:

运用Excel的数据转换功能,把数据即刻转换成如下图表,学生通过观察,不仅可以对比出数据的差距,更能直观地观察到数据的变动幅度和趋势,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和体会到“增加纸梁厚度能大幅提高其承重能力”。

4.全班数据汇总

统计学理论告诉我们,数据样本越多,结论精度和可靠性也就越高。所以,教师应秉持大数据意识,尽可能地把全班数据汇总到一起来进行分析、归纳、概括和推理,以使数据全面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六、科学地分析数据

1.数据意义化

单纯的数字是无意义的,只有赋以其意义,才能焕发其功能。因此,应引导学生主动地理解各数据的含义,把抽象的数据内化为具体的鲜活内涵,寻找数据间的关联性,形成数据链,展开数据分析。

2.数据的分析

寻找数据的特点或联系,发现规律,从而转化成能支持相关观点的证据,实现观点与事实的对接。主要有以下几种:

数据大小对比分析。通过关联数据的大小比较,从而发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相关规律。如上述“轮轴的作用”研究。

数据分布区域分析。如“摆的研究”,每个小组按自己的意愿,任意选择做一个摆线长15cm/20cm/30cm的摆,并测量这个摆在20秒内的摆动次数,重复3次。教师根据全班数据,转换成了一个全班的汇总图表,如下图:

通过观察直观平台中数据的分布状态,很容易发现:不同长度摆线的摆,摆动次数是不一样的;相同长度摆线的摆,摆动次数基本是接近的;摆线长,摆动次数少,摆线短,摆动次数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