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关于网络教育集锦9篇

时间:2023-08-31 16:37:22

关于网络教育

关于网络教育范文1

论文摘要:互联网的普及为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丰富生活带来各种便利,同时网上不健康的内容也对大学生们的思想、行为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随着互联网应运而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不断发展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努力探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策略,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高校,互联网已走进了大学生的生活圈,大学生们充分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各种愉悦:他们在网上冲浪,发e-mail,与亲朋好友相互交流,加强沟通;在网络世界中畅游,了解国内外的新闻和科技动态;在网上论坛、在线栏目里点评天下大事,关注祖国命运。互联网成为了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并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发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因此互联网也已经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计算机犯罪问题日益凸现:网上金融诈骗,虚假广告,侵犯商业秘密和信息产权,盗取国家机密,散布电子谣言,宣扬反动、迷信、色情、暴力等不利于青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容,像鸦片一样诱惑青年人,腐蚀大学生的思想。凡此种种,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带来了许多不良影响,要让广大学生自觉抵制这些灰色思想的侵蚀,只能靠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和加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

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需要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X)7年7月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7年6月30日,我国青少年学生网民数已经达到5800万人,占总网民比例的1/3(35.8%),其中大专及以上青少年学生网民有1800万,并且互联网的普及率在大专及以上学生中已达到97.5%。网络对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特征、道德观念等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社会实践是它存在的条件和发展的原动力网络深刻地触及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对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无限丰富的材料和肥沃的土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它充分运用了网络这一媒介,结合网络的特点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是传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在网络所构成的虚拟空间中的延伸和拓展,它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有着紧密相关的联系。通过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和理论研究,能不断发展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以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成果来改进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网络作为第四媒体的特有传播方式,恰如一把双刃剑,既给大学生带来了积极的正面影响也使他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消极负面影响。网络的最大特点是开放性和信息资源共享,因此,在互联网上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传统、思想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相互碰撞,冲突十分激烈。大学阶段正是青年学生形成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因此,网上西方文化中不健康的东西就十分容易破坏青年学生固有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从而毒害青年学生,使其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使思想政治工作者千辛万苦培养出来的观念和原则毁于一旦。要保证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的价值观,可以借助“网络”载体,把思想政治贯穿于直观、生动、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教育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优势,把“互联网络”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库、宣传站,把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网络传送到每个学生,使学生的自主教育和有针对地接受教育成为可能。实现道德他律走向道德自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三)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当务之急是要借助于网络的优势,借助于现代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对大学生思想进行网络管理和教育。首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超地域性、开放性特点,可以使更多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快速了解到自己相关的信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程度;其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交互性、平等性等特点,利于学生与老师的平等交流沟通,改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使教育成为平等的思想交流活动;再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即时性和低成本性特点,减少了不必要的内部运作和时间耗费,增强了工作透明度。由此,网上思政确实能够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和工作质量。

二 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一)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高校要更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采取切实措施,给政策、投资金、添设备,一方面加强思想教育工作者思想理论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加强其网络知识和网络技能的培训,同时为思想政治敦育工作者提供熟悉和使用网络的条件,培养出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又能熟练地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善于吸收新事物,善于学习新知识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以占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人,应主动加强有关网络知识的学习和网络技能的培训,掌握网络管理和维护的基本技巧,更要学会运用网络这一先进的教育工具,在高校校园网等开发思想政治教育场所,通过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每位思想政治工作者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也是网络上信息收集传播和网络的管理者,在做好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同时也做好网络辅导员,紧跟时代步伐,努力适应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需要。

(二)努力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踢确提出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和普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以及通过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来开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已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个迫在眉睫的事情。建设主题网站是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挑战的必然要求,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建立有利于及时收集学生中对国家、学校等敏感问题的思想信息;有利于把教育者的观点及思想意识通过网络向受众传播;有利于提供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提供良好的载体,实现真正的网络虚拟与互动;有利于给学生提供一个反馈自己意见的场所。

我们应当建立健全信息化领导小组,统一规划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建设和管理;成立网络管理中心,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主题网站的建设步伐,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与此同时,要加强制定有关校园网等网站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加强对网络思想文化信息特别是对电子公告服务的管理与监控。还应注意避免照搬照抄的公式化教育方式,在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的互动娱乐性基础上开展政治观教育,提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积极开展各项网络专题教育;开办网上党校、网上团校、进行网上心理健康咨询,开设网上“两课”、网上就业指导课、以及“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的专题教育栏目;切实开展网络调研和办好网上论坛,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网上为学生传道解惑。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运用中,受教育者处于一个相当自主的位置,能动性相当强,所以,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直接影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效果。现在的青年大学生文化水平较高,对网络的接受和掌握很快,但有的同学道德修养比较薄弱,网上独处时自控能力差,在好奇心驱使下,在争强好胜和自我炫耀心理的支配下,容易放纵自己的网上行为,丧失理性。所以,网络道德教育必须快步跟上,纳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范围,提出具体要求,将其作为素质培养的重要课题。可以说,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有效实施的关键。

网络时代的大学生生活在一个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信息环境中,既有积极的信息,也有消极的信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首先要实现从“灌输信息”为主到“引导选择”和“灌输信息”并重转变,培养青年学生在网络时代面对复杂信息和道德冲击时,能够进行判断和选择而且具有创新的能力即敢于提出新的行为准则。其次,建立评价学生信息素养的新体系,并纳入学生的评价指标体系,确保青年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再次,实现德育阵地观念转变,将德育工作伸展到网络中去,利用互连网生动活泼的特点,在网上开辟道德教育栏目,拓展道德教育新天地。

(四)加强网络监控和管理

由于网上信息具有不可控性,网上行为具有隐蔽性以及网络监控和监督技术目前尚不完备,致使近年来“网上道德”问题日益突出,网上违法犯罪事件直线上升。比如,非法入侵计算机信息系统、篡改网页信息、扰乱金融市场、网上散布不负责任的错误言论和流言蜚语、传播色情内容、网上泄密等。这些要求我们必须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实施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以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所取得的效果保持长久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关于网络教育范文2

关键词:部队;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275-02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变化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让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更新。新华网2010年1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处书记、国家副书记通过全国基层党建手机信息系统,向全国100万名基层党组织书记、大学生“村官”发出问候短信:“全国基层党建工作手机信息系统今天正式开通!我代表党中央,向全国的基层党组织书记、大学生村官致以亲切的问候!”,引起了广大基层党建工作的强烈反响。这是我党利用新型信息平台对基层党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体现。在部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就是通过政治教育授课、个别谈心等方式方法进行,受时间、地点、授课人员素质等条件的制约,网络信息技术使部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更宽泛,速度更快捷、方法更加灵活多样,打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传播或灌输不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突出官兵的双向或多向互动。在网络教育中,每一个个体都是自由而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不再以权威自居,平等地与受教者进行讨论与交流。由于网络教育改变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单向教育的传统做法,“换位”教育,将极大地激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积极性,也会明显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让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更快。网络时代,信息通过网络这个平台,能够迅速传播到达每个网络终端。部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动跟进服务,切实发挥服务保证作用。2012年6月16日,神州九号于18点37分发射成功后,全军政工网马上联合总装政工网和二十基地政工网,在半个多小时后推出专题网页,从各个角度全面报道这一事件,网民在短短一个小时后,点击率就达到7万多条。增强了官兵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为贯彻主题主线提供了可靠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了信息传递的地域限制。各地域的部队都能够第一时间接收到最新的信息资源。部队利用军内的网络,构建自己的网站,就可以掌控网络舆论引导主动权。在特殊敏感时期和重大事件发生时,要及早分析研判,全面准确地把上级的政策主张、基本态度、原则立场和采取的工作举措,最早、最快、最准地传递给广大官兵,让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及时有效。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让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更广。部队构建的网络教育平台,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得到有效的保存,使得师资力量和信息资料两种资源的得到整合。打造层次多样、结构合理的网上教员队伍,确保重大课题有专家攻关,大项教育有教授辅导,一般教育有教育骨干讲课。利用网络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建立网上“图书馆”,并开办网上学历升级和远程教育,从全军各级政工网和报刊视频上采集转载各种资料和信息,形成较为完善的网络教育资料体系,让广大官兵能随时随地地利用网络学习知识,满足成才需求。

二、制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问题

1.网络基础建设不足,制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普及。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的基础建设是根本保证。只有推动部队网络基础建设的普及,才能有效地推进部队网络文化的创新。当前基层部队已经基本设立了军营网吧,但计算机的数量,远远不能保证人员通过网络受教的需求。再就是,计算机发展更新换代速度快,部队的计算机配置参差不齐,加之计算机存在使用寿命的问题,配备不到几年都已经跟不上要求,导致很多网络教育手段因为电脑跟不上而不能够展开。还有部分部队网络还没有覆盖到位,还无法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即使使用存储设备拷贝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课件,进行学习,也会因为没有联通网络,不能够及时更新教育内容,而不能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特点,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2.网络功能不够完善,制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化。网络是个多元化的平台,不光可以给基层官兵提供一个授课平台,也能够提供丰富的娱乐平台。基层部队有其营区封闭性的特点,官兵与外界交流少,日常娱乐项目有限。因此,利用网络平台,及时充实更新文化信息资源,搭建一个文学、音乐、影视、游戏、博客、论坛等多种形式,供基层官兵共同娱乐,使其超越单纯的搜索信息、提供资料的作用,创建新型教育模式。使基层官兵娱乐身心,排解压力,增进相互沟通,拉近距离,融洽内部关系,将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拓展的领域。

3.网络骨干人才短缺。制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延续性。面对高速发展的网络技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驾驭网络,开展高质量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掌握相应的网络技术。同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远远不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掌握网络技术这么简单,它需要政工“网管”、技术研发、网络评论、远程编辑、网络报道等相关网络人员形成的网络技术人才体系来提供支撑。网络骨干人才的短缺,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滞后于网络的高速发展,无法有效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高效率、快节奏的特点。

三、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网络基础建设

1.推进网络全面覆盖。网络已经成为了大众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部队网络化的建设,也要加快步伐,实现全军的网络全面覆盖,来推进这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网络的全面覆盖是部队全面推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保障。在实现部队网络的全面覆盖的基础上,积极地创造条件扩大基层部队网络带宽,加快网速、扩大链接,逐步增加基层部队计算机数量,最终实现真正的部队网络化,才能有效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2.加速网络技术更新。网络的更新速度日新月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紧跟网络发展速度。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建设内容丰富、功能齐全、方便实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系统。只有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紧贴部队形式和官兵的现实思想,才能不断完善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内容,才能让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3.营造网络使用氛围。现代的青年官兵思想多元多样多变,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缺乏兴趣,让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灵活、形式多样,让官兵自由选择、自主点播,自发接受教育,易于被广大官兵所接受。在网络上广泛开展“读好书”、“知识竞赛”、“岗位练兵”等活动,深化网络思想政治的多元化发展,满足官兵学习、娱乐、减压释负等切身需要,形成“人人乐于用网,网络教育人人”的浓厚网络文化氛围。

(二)加强网络骨干人才培养

1.加强网络技术人才建设。要利用好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深化军队信息化的建设。首先要开设计算机技术授课,让广大官兵能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技术。其次要定期开展网络技术培训,培养网络技术骨干人才,让其掌握相对专业的网络技术。再就要在网络技术骨干里选取专业技术精的骨干,在各级设立网络技术员,让其在各级网络系统中发挥特长,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技术保障。

2.加强“网管”队伍建设。互联网络源头多,人员复杂,信息资源真假难辨,网络谣言迷惑人心。部队网络系统具有源头相对单一,有利于网络管控。但是也要求网络管理员强化网络信息平台的“阵地”意识,牢牢掌控网络舆论导向。坚持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科学理论,大力培养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在网络上开辟舆情动态、论坛社区、军营博客等群众性教育栏目,用科学理论、先进思想、优秀作品占领网络阵地,形成主流思想导向,让网络系统成为宣扬新理论、传播新知识、交流新思想的学习平台。

3.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者网络化。网络信息技术使部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更宽泛,速度更快捷、方法更加灵活多样,打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与传统思想教育的单向传播或灌输不同,网络思想教育突出官兵的双向或多向互动。在网络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不再以权威自居,平等地与受教者进行讨论与交流。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转变观念,加强对网络技术的掌握,探索网络技术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趋势,让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三)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经常化

1.推动网络文化助教。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填鸭式”封闭的单向教育时代将要推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先进军队网络文化引领下的素质教育模式。让先进军事文化在网络上具体化,借助军事网络文化抓思想政治教育,以全新的视角、开放的眼光、开阔的胸襟,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把厚重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丰富的教育资源,让官兵享受“文化大餐”的美味中获得教化和收益,最终把“填鸭式”的传统教育转变为开放式新型教育模式,全面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2.坚持“新观念”育人。应对网络时代的变换,更新思想观念就是最好的适应。要从传统的“教育管人”的思想中解放出来,树立“终身育人”的新的教育观念,把促进官兵全面发展突出出来,对官兵的长远发展负责。探索网络技术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趋势,让思想政治教育更有针对性,满足不同岗位任务的官兵都能够得到发展;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加专业化,让官兵能够学到感兴趣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突出“精气神”建队。抓部队的精气神,就是抓部队的内涵建设和官兵的素质提升。这就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建设有质量、部队有内涵、干部有思路、战士有素质”的“四有”建队模式,积极发挥网络快捷、便利和开放的优势,加大先进文化的元素,增强官兵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让官兵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高素质、陶冶情操、激发斗志,不断壮大自身的“软实力”,在增强内涵底蕴中提升精气神。

参考文献:

关于网络教育范文3

关键词 网络资源 道德教育 建议 思考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广泛应用,给中小学生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途径。同时落后的思想文化和有害信息借机传播,对广大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网络交友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业和身心健康。如何加强中小学生的网络分辨能力和道德教育,研究中小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新方法,提高中小学校德育能力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中小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现状及原因

互联网以其独到的媒介优势,把多种大众传媒内容和方式嵌入其中,形成一个庞大的虚拟交往平台和信息平台。它既开放又隐匿,充满着虚拟性和无约束性,深深吸引着广大中小学生。作为一种综合的媒介,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元素,成为德育的关键一环。网络的特殊性对未成年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少中小学生认为在虚拟空间中就不需要遵守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标准和道德规范,这主要表现为言行肆无忌惮、价值观念模糊、人格矛盾冲突、沉迷网络中。

造成中小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网络的虚拟性、隐匿性为中小学生寻求个体的自我表现提供了空间。同时网络的开放性必然带来了价值观和道德观评价的多样性,与现实社会脱节。学校的网络德育暂时还处于一种失控状态,个人的道德判断力并没有达到一定水平,使得中小学生的网络行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再加上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网络上的内容所吸引,而不是分析自己的内在道德标准,从而被深深地卷入其中,现实中的内在行为标准和道德规范对个体网络行为的监督管理显得无能为力,而大部分家庭无法承担起对孩子们的监督和指导责任。中小学生道德标准形成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学校,面对网络社会价值取向的认识过于简单,导致网络道德教育难以形成系统性的理念,使孩子们表现出了与自我现实身份不符的失范行为。

二、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帮助他们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科学、安全利用互联网学习和娱乐,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点之一。教育行政部门应当进一步提高对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认识,加大工作力度,确保中小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健康成长。

1.加强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指导广大中小学生正确运用网络,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客观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一是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结果。二是要指导学生正确掌握网络信息技术,能够正确利用网络信息学习和娱乐,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作为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资源与平台。三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在交友游戏以及虚拟世界中恪守公民道德,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的约束,遵守网络法规,文明上网。

2.积极创造条件,提高教师网络道德教育水平,整合校园网络等资源,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教师要不断挖掘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及具体案例,及时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及安全上网教育。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和网络道德教育培训,提高其网络道德教育水平,有效指导学生获取网络信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配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及时解决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把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支持学校办好校园网络,实施“绿色上网”工程,开辟绿色网上空间,倡导健康的网络文化,广泛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开设校园网站、教师、学生个人主页等,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意识,形成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风气。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网络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使用网络的实践中提高道德修养水平。

3.克服困难,组织学生道德实践活动。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区分不同层次未成年人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网络给中小学生提供的虚拟世界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能满足未成年人的学习和娱乐需求,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因素。因此,必须让他们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各种既丰富多彩,又寓教于乐的兴趣活动和文化活动中满足兴趣爱好,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教育行政部门应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学校和教师应在教学中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与方法,把网络道德与安全上网教育贯穿于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与教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正确认识、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道德和社会问题,做到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师网络道德教育水平,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提升网络道德教育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陆俊,严耕.国外网络伦理问题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1997.

关于网络教育范文4

论文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虚拟性;情感化

网络的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服务个性化、传播迅速、影响广泛,其互动性和自由性强,且具有隐蔽性和虚拟性。通过网络获取知识、更新理念,已成为一种时尚。年轻一代在网络的陪伴下成长,其政治态度、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交流手段、生活习惯、价值取向、情感意识等诸多方面越来越与网络密不可分。

网络技术在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与应用。网络越来越成为高校师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最为快捷、方便有效的途径和手段,网络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网络的发展和普及。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和渠道。网络上丰富的信息给广大师生提供了无穷无尽的资源。网络的虚拟性和平等性缩短了人们心理距离,增强了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说服力;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和及时性,有利于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活动,有利于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和观念.有利于采取切实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解决学生的思想和实际问题。

迷惑与甄别

网络上大量的信息为人们学习、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提高了人们工作的效率和生活的节奏,开拓了人们的眼界,体会到现代生活的乐趣。然而,在其中同时存在黄色网站、信息垃圾及不同政治立场的主见。、由于其存在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甚至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构成严重干扰。对思辨力不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学生将产生消极的影响,容易误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影响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网络信息传播成本低廉,传播手段隐蔽而快捷,青年学生可以轻易得到,部分自制力较弱的学生通常会出于好奇心,刻意追求色情暴力信息,心灵深受黄毒的侵蚀。网络传播的道德败坏、精神空虚、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信息比比皆是,吞蚀着意志薄弱者,使他们的价值观念发生蜕变和扭曲,道德价值丧失,走上堕落和犯罪。

面对网络这把“双刃剑”,我们着眼于青年学生思想处于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不断成熟的过程。一方面要做出一定的努力,合理利用网络技术引导学生登录我们的主流网站,另一方面要认识到人的成长是一个前进、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从思想深处着手去培养学生个人的思辩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电脑网络中,各种观念、思潮互相交织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利用思想政治与法制教育,批判腐朽的观念,树立正确的理念,让青年学生具有一定的甄别能力,在用科学理论武装学生的同时,极力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对各种网上信息能够有效地甄别吸收,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摒弃信息垃圾,增强对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利用实践的方式,驳斥错误观念、澄清是非、辨别真伪,真正做到让学生能正确分析和处理接触到的各种形形色色的信息.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坚持真、善、美,抛弃假、恶、丑,使青年学生真正掌握正确的舆论,确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体系,牢牢把握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求知与教育

当代青年学生大多思想活跃、积极进取,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参与欲。但是,由于他们在中小学所受教育围绕着忙于做作业追求进重点学校;到了大学阶段,面对社会择业观偏重于应用类的自然科学的实用主义影响,加之市场经济的一些消极作用,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政治观念淡漠,.人文素质缺乏,思想道德修养的根基没有打牢。

针对这种情况,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应着眼于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开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宣传的优势。不断整合教育资源,精选内容,拓宽服务渠道,初步形成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体系。使之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特别是能够开拓学生视野,启迪他们的智慧和增长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人格,增强大学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一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网络作为新世纪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从思想观念、道德、价值取向、意识、行为等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渗透,最终把他们培育成“四有”人才。我们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和实践可着手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唯物论、无神论教育,坚决防止伪科学的蔓延。

掌握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组织专家开发有针对性的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软件,软件内容定位于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针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及难点问题以及网络中出现的带有倾向性的问题,有的放矢、强化思想引导,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潜力,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端正其思想政治立场,满足其求知的欲望,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其素质、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

引导与参与

网络传播声音、数字、动画图像信息,为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情感、陈述观点提供媒介。网络的资源共享为人们提供了更方便、更大范围的群体交流环境和更广泛的人际交流机会。网络还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人们可以超越时空限制,与相识或不相识的人进行联系和交流.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福兮,祸之所伏”,与网络上有价值信息形影不离的还有西方的意识渗透、黄色风暴、所谓的“网络病”及学生因网络形成的违法和不道德行为。西方拥有信息优势推行网络霸权,把其操纵的网络标准推广为全球标准,向全世界推销自己的意识形态、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念和社会文化等,对上网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发动着一场抢占信息空间和争夺信息资源的战争。网络上黄色网站成了色情交易的媒介,提供色情资料,交换性的经验。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和虚拟性,导致了大学生违法和不道德行为的增多。据统计,目前,计算机犯罪大约只有极少数被发现,侵犯知识产权、恶意制造计算机病毒、黑客人侵和网络诈骗等案件逐年上升,而偷看他人的私人信件,不健康信息的不道德行为也己成为网络公害。许多大学生迷恋网络,沉溺于虚拟世界,长期下去,会使人离开人群,产生孤独、苦闷、压抑、消沉等情绪,人际关系淡漠,渐渐与社会疏远,自我封闭起来,很容易造成严重的“网络迷恋症”“网络孤独症”,使不少大学生行为变异、心理错位乃至生理失调,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传媒技术其信息传播速度快、共享性强、覆盖面广,网络的交互性、平等性、自由性,使不同地位、身份、年龄的人都可以上网浏览信息,参与一些主题讨论。在网络上设置一些思想动态专栏,如:“聊天室”"BBS"“学术空间”XX信箱”,提供学生交流和交换感想的渠道,学生能毫无顾忌的敞开心扉,参与对话,使教师通过网上对话的平等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和观点,知道学生们的兴趣和关注点,也可知道他们对这些问题及社会热点总的看法;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学生思想动态,通过这张“晴雨表”反映学生思想。理所当然.这些专栏成为在网络时代开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工作的新阵地。

设置网上“论坛”“交友”“电子信箱”等提供知识交流和咨询场所,师生平等地获取信息资源、平等在网上讲座发表各自的见解,实现真正的民主,学生消除顾虑.教师放下身份,成为师生之间交友谈心、渲泄情感的重要场所。通过网络了解学生思想真实状况,对症下药,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和引导,使他们的思想和心理问题能及时得到沟通和化解。

信息化与情感化

划拨专项资金,设置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建立网站着眼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对外宣传学校的校风、校容和校貌,招生就业信息;对内则管理信息化,实现无纸办公。日常工作的信息化变为现实,把学生切实关注和关心的信息、条例、工作程序,教师关注的会议通知、学术研讨会等刊登和在学校网站。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及时、动态的把握信息,实现思想交流同步化,实际行动及时化,体现各种问题解决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实现办公的民主化和信息化。

在网上开展一些知识性和趣味性较强的活动,将“两课”内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利用网络教学的趣味性、形象性、直观性的优点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从而达到情景交融、寓教于乐的目的。学生的浏览和参与不仅受到“两课”知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从思想上出现认同,从心理上产生共鸣,从情感上表现为依恋。

针对互联网信息双向选择的特点,要提高学生的点击率,一方面制作一批思想性强、趣味性好、适应性广的多媒体德育软件,另一方面增设合适的具有选择力的多种栏目丰富其内容,通过网络媒介在短暂的时间内将学校相关信息和国家的最新政策传播给青年学生,他们可随时随地了解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事情。网络通过此途径发挥它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增强对广大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教育引导作用,这将极大地增加其对校情和时事的关心程度,促进他们不断接受新信息,加快更新观念。同时,使网络成为师生之间交友谈心、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理想场所。由于该网站的信息具有针对性、及时性、交互性和趣味性,故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经常访问该站点,缩短了其心理差距,增强了该站在其心中的知名度和权威性,无形中接近与其的情感。

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

关于网络教育范文5

论文摘要:网络的迅速发展使网络群体日益庞大,青少年上网的人数也在节节攀升,它在丰富青少年学习生活,促进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尤其是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令人关注。本文首先探讨了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其次探寻了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方法。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必要性;途径方法

一、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的提出

网络道德教育是在进行网络技术教育时,加强网络道德规范的教育,培养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道德情感,提高网民的道德自律能力的过程。青少年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其人生观、价值观都处于活动状态,这一时期所接受的知识、品德教育将影响他整个人生道路,而网络正以其信息的丰富性吸引着广大的青少年,给他们带来了不少收获,但网络传递给他们的除了真、善、美之外,还有暴力、欺骗、色情、颓废等良莠不齐的知识和信息,这也正是网络开放性的必然结果。网络的出现,拉近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为广大青少年所喜爱。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电脑要从娃娃抓起。同样,网络的道德教育也要从娃娃抓起。网络是虚拟的,而青少年缺乏社会阅历。辨别事物真伪、判断是非的能力不强,往往会因此误人歧途。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二、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网络本身的特点决定我们必须对青少年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的内容决定了我们必须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国际互联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使多元意识形态、多元文化、多元价值在网上交汇,特别是一些西方国家凭借在网上优势,传播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等虚伪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不良文化。倘若我国的青少年长期受这种网络环境的影响,后果将不堪设想。信息的泛滥,决定我们必须对识别和判断能力都不强的青少年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我们必须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

我们期望青少年可以把网络作为高科技手段在学习生活中加以运用,让他们从小生活在先进科技的环境当中,利用网络增加他们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但是,面对网络世界的复杂性局面及种种不良现象,使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因没有完全发展成熟的心智决定了他们很难正确独立应对。这个阶段的青少年主要表现出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价值观尚未形成,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缺乏;二是他们的心智尚未成熟,渴望独立,好奇心旺、求知欲强,追求时尚却又因自主性、独立性较差容易受不良因素的吸引和伤害;三是他们的角色扮演和个人定位仍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有模仿和参照的对象。

青少年接受新知识快,好奇心强,自律性差,责任心相对薄弱,法律意识淡薄,如果不善加引导,使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则可能误入歧途,不但影响个人前途,甚至危害国家社会。

(三)网络道德作为和谐社会新型道德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决定我们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构建和谐社会,要以道德教育为先。和谐社会新型道德体系应该是以促进社会发展为重点,维护社会稳定为基础,促进社会和谐为根本的体系。网络道德实际上是现实社会中道德问题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的一种体现形式。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重视‘以人为本’、提高整体素质、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对整个社会进步的重大意义。网络对青少年影响逐渐增强,有积极方面,但也存在由于网络负面影响导致他们各种各样失范,病态的网络行为和网络问题的出现甚至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造成大量的社会不和谐、家庭不和谐。

三、加强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家庭教育是加强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基础

《公民道德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家庭是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高尚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要在孩子懂事的时候,深入浅出的进行道德启蒙教育;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其分清是非、辨别善恶。”家长要加强对孩子正确利用网络的教育,让孩子树立正确的娱乐观念,通过网络培养学习新知识的良好兴趣,使网络真正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交流信息的好伙伴。在网络时代,家长也要与时俱进,学习网络知识。对孩子多督促,积极指导,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家庭也要加强网络技术方面的建设,引进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对反动不良信息能迅速鉴别并加以查封和堵截,在技术上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二)学校教育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主导

1.发挥教师表率作用

所谓“先莫先于修德”,教师作为塑造灵魂的工程师必须首先具备高尚的网络道德,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首先应主动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做学生的表率。只有掌握了网络工具,教师才能与学生共用一个平台进行交流。老师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学生上网的指导,引导学生辨别良莠信息,抵制负面影响。

2.采用疏导的方式,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对待网络知识

首先,面对多元思想观念并存和网络道德规范薄弱的网络环境,学校更应该有正确的导向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改变传统的枯燥德育教育方法,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对青少年教育的积极影响,对青少年进行适当的网络意识教育,引导他们正确的认识网络社会,让他们知道网络世界也是一个自由和责任统一存在的。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围绕信息技术教育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在校青少年大部分都喜欢上信息技术课讲到上网更是喜上眉梢。对此在上信息技术课时,一方面老师要让他们明确自己还是处于学习知识的阶段,应该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帮助他们学习的工具,而不是游戏机、聊天工具。另一方面我们要正确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3.建立校园网为学生构建绿色网络平台,并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网站

通过建立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独特而富有新意的校园网站,以“主题鲜明、形式活泼、清新高雅、健康向上”的风格对青少年进行正面教育。不仅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和娱乐的空间,而且还对他们实践所学的知识并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机会。要采取积极主动的姿态,以引人人胜的形式巧妙地、大量的宣传正确的、健康的内容,用它们来占领青少年的思想政治阵地。只有先“立”,才能使不健康的东西无立足之地,无可趁之机。同时针对青少年上网最初带有盲目性,老师应该向学生推荐优秀青少年网站,如雏鹰网、中青网等,让他们在健康有益的网上交流学习。

(三)社会教育是加强青少年德育教育的支撑

关于网络教育范文6

【论文关键词】网络犯罪;法制教育;法规

【论文摘要】人类面临21世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信息技术对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一系列的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严峻的挑战。本文将以中职生为研究对象,分析指出了当前形式下,中职生网络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现行法律特点,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意见。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一种遍布全球的公共设施,它是一个比传统媒体传播和使用信息更高效、更方便、更自由,普及面更广的媒体。但从负面意义上讲,计算机网络与传统媒体最大的不同点可能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广泛性等功能特点,使那些在传统媒体和现实生活中无法作案的人在网上找到了实施其违法犯罪的空间和手段。中职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是网络的主流群体,青少年已占据网络半壁江山。由此导致的负面影响是中职生网络犯罪逐年增加。

中职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其自控能力较差,往往经受不住网络世界的诱惑。性情较为冲动,容易犯下错误。因此我们在探讨中职生网络法制教育这个命题时,其实质也指向整个青少年群体。

一、网络世界对青少年的危害

首先,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公民提供了一个便利而民主的平台,这极大的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但是随之也导致了一系列的不良因素的产生,不良信息的传播,包括色情、暴力信息的传播,对难以分辨是非的青少年造成误导,使之容易走上犯罪道路。进来年,每届人大代表会议将网络犯罪都提上日程,国家也越来越重视青少年网络犯罪现象的产生,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是,仍有许多网站打着擦边球,变相的渲染色情暴力,这是导致青少年走上网络犯罪的主要因素。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有47%与色情有关, 网络使色情内容更容易传播。据不完全统计,60%的青少年虽然是在无意中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但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而进一步寻找类似信息,从而深陷其中。调查还显示,在接触过网络上色情内容的青少年中,有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

其次,由于网络虚拟游戏的普及。许多网络游戏运营商大肆推广许多游戏含有暴力因素,使得青少年容易陷入其中,严重影响了学业和心里健康。近几年,都有媒体报道由于青少年沉迷与网络游戏,甚至将自己当作游戏中神话的对象,甚至出现杀害自己亲人的悲剧。还有的青少年,由于对网络游戏的沉迷,无钱上网,便走上抢劫、盗窃的犯罪之路,此类例子不胜枚举。

二、中职生网络犯罪原因分析

1、学校方面。学校对中职生的法制教育与学校监管程度是构成中职生网络犯罪的主导性因素。当前形式下,由于中职学校对学生法制教育重视意识不够,导致很多学生法制意识淡薄,容易走上法制的死角,从而犯罪。 "

2、社会方面。学生作为网络主流群体,一般是以网吧为寄居点。虽然国家明文规定不允许未成年人上网,但是仍然有许多网吧无视国家法律法规。变相引诱未成年人上网,如大幅游戏宣传海报,或者下载色情片存于硬盘里。网吧作为社会群体,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漠视也是够成青少年容易走如犯罪迷途的原因之一。

3、家庭方面。在家庭教育方面,由于现在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导致其生性懒散。自控力往往较

弱。同时由于许多单亲家庭孩子与留守孩子,缺少父母的照顾,性格孤僻,容易走上极端犯罪的道路。

三、网络犯罪对策分析

由上分析,当前中职生网络犯罪主要受网络本身的、家庭、社会与学校四者之间的影响。因此,在对中职生进行网络法制教育的时候应当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其次,需要说明的是,在对中职生进行网络法制教育之中,应当揣摩其心理特征。分析出一套具有中职生特色的网络法制教育之法。

1、家庭方面。应当加强孩子独立思维的培养,积极培养孩子的广泛兴趣,培养孩子的情操。家庭应当担当家庭监护的责任,在为青少年提供广阔空间的同时,也应该有所管辖,做到适时适度。另外,家庭是青少年第一教育学堂,作为父母,应当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其身心都能健康的成长。由于青少年相对叛逆,长大后有了自己独立的思维,容易与父母产生代沟,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监护人应当注重方式方法,多了解孩子的心里特征,对症下药。

2、国家政策方面。由于网络本身侵害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因此国家应当严密监控网络,分析青少年上网走向,并相应的出台一系列政策。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网络的监管,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发故意政策。但是仍然有许多地方值得考量,在力度和范围上更应该加强。缩小网络的负面影响,积极弘扬和宣传网络的正面作用。在网络监管方面,如继续加强对青少年上网的限制,对网站信息的合理监督,出台相应政策限制活着取缔不良信息的传播,如宣扬暴利色情的游戏等。在游戏上,也应当限制个别网络游戏的蔓延,如增加对游戏营运商新开发游戏的审核力度,增加游戏运营商税收等。

关于网络教育范文7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的出现,拉近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被接收和分配的方式,从而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和合作交流的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的迅速发展和青少年网络群体的日益扩大,为我们提出了网络道德教育的新课题,并且如何结合网络时代的特点,探索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素养的方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1 充分认识“虚拟世界”的危害性

网络世界犹如神奇的领地,具有非凡的吸引力。它没有国界,没有传统藩篱,没有师长管束,可以崇尚自我和标新立异。它可以使人自由上网,浏览信息,下载和利用网络资源,甚至发表任何不负责任的言论而逃避追究,因而在某种程度上网络世界成了脱离现实的“虚拟空间”。并且在传播知识和信息的同时,网上聊天和网上游戏也极大地刺激了青少年是非难辨和争强好胜的心理,若长期沉溺其中,必将荒废学业,游戏人生。加之国内外敌对势力不遗余力地利用这个阵地向我们进行渗透,由此,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实用主义等西方价值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迷信等没落思想,正在严重地腐蚀着青少年一代,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

1.1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的趋向面对大量未经加工筛选的原始信息,琳琅满目,良莠不齐,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还未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长期接受这类信息,将使他们对自己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产生动摇,逐渐认同西方民主和西方文化。据调查显示,上网的青少年学生当中有80%访问过,并且青少年的犯罪手段也大多来自网络。

1.2影响现实人际关系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思想异常活跃,他们渴望获得与成年人同等的交流自由。而以网络为中介,文字为载体,以虚拟化的交流角色为主体的交友方式,正好为他们提供了这一片天地,他们可以随意发泄自己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孤独、痛苦;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扮演任一满意的角色;同时可以自由选择交流对象。这种弥补现实缺憾的网上交流极具吸引力。在青少年性格尚未定型的情况下,网上交友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他们与现实交流的能力,与家人和朋友在一起的时间少了,“热情、关心”逐渐消失,长此下去,将导致自闭症等心理疾病。

1.3影响身心健康成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至关重要。迷恋网络,一方面挤占了许多宝贵的学习和社会实践的时间,弱化了许多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长时间上网,易导致眼睛疲劳和神经衰弱,造成视力下降、情绪不振等,影响身心健康。因此,必须重视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使青少年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养成道德自律的习惯,并在全社会网络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2 加强规范化管理。正确利用网络资源

同志指出:“现在,互联网上的信息庞杂多样,泥沙俱下,还存在大量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可以这样说,由于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思想斗争阵地。因此,各地各部门的领导干部,必须加紧学习网络化知识,高度重视网上斗争的问题。我们的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群众工作,都应该适应信息网络化的特点,否则是很难做好的。”为此,我们绝不能以网络世界有负面作用而因噎废食,主要应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2.1教师首先要主动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同时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率先垂范、为人师表。教育者应先受教育。这种教育包括两个方面:①网络知识的学习问题;②教师网络道德素养的提高问题。只有掌握了网络工具,教师才能与学生共用同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并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指导。塑造灵魂的工程师必须首先具备高尚的网络道德,从而对青少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规范教师的上网行为,学校还应制定教师上网的有关规定,以保证教师对青少年学生上网的正面导向作用。

2.2在青少年当中普及网络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规范上网行为,使他们养成道德自律的良好习惯。目前虽然网络法制建设相对滞后,但网络方面也不是全无法规或规范。问题在于,对网络的“虚拟身份”比较难于管理,也有不少人对网络上的法律规定或规范孰视无睹,甚至公然违背。根据网络的特点,一方面,要经常利用班会、橱窗、校园广播、校园网等形式,大力宣传网络法律知识和文明上网、依法上网的道德自律的人和事。要向青年学生进行以“网络规范和网络责任”为核心内容的网络道德教育;另一方面,学校必须将网络道德教育纳入信息网络课程。还可成立教师和学生两支网管队伍,专门查纠网络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增强青少年的选择能力和抵制能力,以进一步加强和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

2.3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开展丰富多彩的增进健康的有益活动,增强校园网络的趣味性和信息量,吸引更多青少年的访问,是校园网络建设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师生互动,举办诸如网络知识讲座、开展网页设计大赛、网络短信作品大赛、动画制作大赛、电脑编程大赛等,并组织青少年学生主动参加社会实践,使其在家庭、学校、社会中遇到问题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使道德行为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最终把学生的网络热情吸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关于网络教育范文8

[论文关键词] 网络教育; 教育公平; 弱势补偿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 年7月的《第2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为36.2%,网民规模升至4.85亿,其中手机网民以高居65.5%的比例成为重要组成部分。与以往相比,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在商务类应用平缓上升、大部分娱乐类应用有所下滑之时,微博用户数量以高达208.9%的增幅,从2010年底的6311万暴增至1.95亿,以网民中40.2%的使用率成为用户量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以上数据表明,互联网作为个体交流、购物,企业宣传、营销的工具价值正在日益提升。而网络的普及,也为生活在“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时代的人们享受网络教育、提升自身素质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条件和先进的学习环境。与传统教育相比,网络教育因其开放性、交互性、自由选择性而更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这一教育领域的永恒追求。

一、网络教育与教育公平的界定

网络教育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它在概念上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网络”,为技术层面;另一个是“教育”,为行为层面。行为层面是教育的核心部分,技术层面始终是行为层面的基础。在这里,“网络”是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起来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我国著名教育技术学家南国农先生对网络教育的界定是“主要通过多媒体网络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方式”。与传统教育不同,这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模式,重点在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网络教育能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的有效整合,建构出一种理想有效的学习环境。这种学习环境支持真实的情境创意、提供即时的释疑解难、具备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方式,从而达到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模式、教育手段,更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

开放性、交互性和自由选择性等特点与优势,“使网络教育成为超越传统校园教育和传统远程教育的新型教育形式,学习者通过与联结在网络中的资源和人员之间的各种交互完成知识和意义的建构”。在这一全新的教育与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受时间、地域、年龄、家庭背景、知识层次等限制,通过网络自由确定学习的起点、内容、学习进度以及学习方式,真正做到与教育者的双向互动交流,从而能够有效培养学习者自主发现、自主探索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发展,使学习者的知识水平、道德素养不断提高,增强在社会流动中的竞争优势,达到更加幸福的生活状态。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或废除。”社会的公平正义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而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社会公平价值观念在教育系统中的延伸和体现,是人们对教育的期许与教育发展的目标所在。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谈松华认为,教育的公平性包括四个层面的含义:1.观念层面,指不分种族、性别,人人平等地接受高质量教育的观念。2.目标层面,教育公平的目标包括两方面,一是教育机会的均等,即每一个人——无论他是儿童、青年还是成人——都应能获得旨在满足其基本学习需要的受教育机会;二是教育质量的公平,即人人都应享受到较高质量的教育。3.制度层面,指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教育资源配置及师资力量分配的公平。4.微观的教育过程层面,指在教育过程中应公平地满足所有儿童的发展需要,使每个儿童都获得充分的发展,即每个人都受到适当的(而不是完全一样的)教育,这种教育的进度和方法要适合个人的特点。

教育公平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区域的概念,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在2000年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年会上,教育公平被界定为:公民能够自由平等分享当时当地公共教育资源的状态。会议认为,儿童生来是平等的,但是往往因出身、地域等的不同而导致后天发展受到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使个体的发展产生差异。教育应设法消除环境中的经济障碍和社会障碍,保障儿童对基本公共教育资源的平等享受权。大多数学者所认可的教育公平包括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

教育起点公平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教育权利平等即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这在我国198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和2006年9月1日起施行的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里都有明确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而要实现真正的教育起点公平,除了保证每个公民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外,还必须保证教育机会均等,即公民不受经济水平、家庭出身、社会地位、个人天赋等因素的影响,机会均等地接受适合其自身发展的教育。

教育过程公平是将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的要求和理念贯彻到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指所有受教者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公正平等的对待,包括享有平等的教育环境、教育经费、教育内容、信息资源、师资力量等客观物质条件及平等的受关注度、参与度和认可度等精神条件。

教育结果公平是指每个受教育者最终获得与其自身智力水平相符的学业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水平、道德修养程度,使其个性与潜能获得充分发展,从而为获得更高学业上的成功或其他方面的发展提供一个平台和基础。

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作为教育公平的具体表征,是一个有机整体。教育起点公平作为教育公平的前提与核心,具有鲜明的价值指向,力求人人在起跑线上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教育机会,为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奠定基础。教育过程公平是教育公平理念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贯彻与体现,是保证所有受教育者都得到公平的教育待遇,是教育起点公平的延续,也是取得教育结果公平的实际保证。而教育结果公平是教育起点公平和教育过程公平的体现和发展,是公民通过教育改变个人能力、素质,享受社会发展成果以及积极参与社会流动的保证。

二、网络教育能否实现教育公平

由于教育决策失误、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和教育者自身素质低等主观因素和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个体间差异、技术水平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还存在着一定的教育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为: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不公平、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教育的不公平、重点学校教育与一般学校教育的不公平、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公平、男童教育与女童教育的不公平、优等生教育与后进生教育的不公平、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不公平、升学教育与就业教育的不公平、关注知识与关注能力的不公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不公平等。

虽然现实中有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存在,但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却是永恒的,因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与体现,是最本质、最广泛的社会公平。教育公平与否直接影响着个体受教育权利的实现,影响着公民的知识水平与德性素养的提升,影响着社会流动的合理程度,从而直接反映和影响着社会公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必须追求教育正义……教育正义是教育制度和教育行动的伦理底线,国家、政府和教育本身的教育行动必须首先追求教育正义,必须实现和保证教育制度的正义性”。而网络教育以其开放性、交互性、自由选择性,具备了实现教育公平的条件与途径。

(一)网络教育有利于实现教育起点公平

网络教育具有开放性、平等性,能够真正做到“有教无类”。

虽然自从孔子创办私学伊始,就把“有教无类”作为远大的追求目标,但由于教育本身的复杂性与社会发展条件的制约,教育不公平现象始终是存在的。在网络教育过程中,任何学识水平、社会地位的主体只要具备基本的物质配备条件,均可自由进入其中,选择适合自己水平与能力的学习起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及学习进度。借助网络这一方便快捷的技术平台充实自己的文化内涵,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网络教育不仅能够增强学习者的知识水平,还能够不断提升学习者的道德水平,为个体的全面发展提供有益环境。“网络教育为师生虚拟了一个平等和宽松的交往环境,在这个并喻文化与后喻文化共生的时代,师生共同面对的只是网络所承载的社会文化,没有地位、身份、职务、年龄与学识的差别,完全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师生能从交流中得到认知、精神和情感上的愉悦与满足。教师能真正触及学生内心的真实世界,感受到他们的真情实感,找到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建立民主平等以及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最终共同建构道德。”同时,网络教育主体还可以通过网络对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与意见,真正参与到社会教育改革中,促进教育改革透明化与制度化,使每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与教育机会。

(二)网络教育有利于实现教育过程公平

德国前总统罗曼· 赫尔佐克于1997年11月5日在柏林教育论坛上发表讲话,指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赋。否认这一点,就是一方面忘记了那些杰出的天才,他们往往受到我们教育制度的妨碍;另一方面忘记了那些天赋较差的人,我们的教育制度不让他们完成任何学业”。公平的教育并不是完全忽视差别的“一刀切”,搞平均主义,而是要求做到“无偏见”,使每个公民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

传统教育犹如乘坐公共汽车,它有固定的上车站点、行驶路线、开车时间,乘客没有任何参与决定的权利;而网络教育犹如“打的”,它的出发点、路线和目的地都是个人化的,由乘客自己决定。网络教育的自由选择性使得学习者不受完全统一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与评价标准的限制,而是通过网络自由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各种优秀的教育资源、教育信息,与本领域专家交流辩论,还可以通过e-mail、bbs、博客、公告板、答疑系统等途径向教育者求教,可以多次重复同一学习过程直至达到一定的标准。尤其对于在传统教育中因地域、经济等原因所形成的弱势群体来说,网络这种方便、快捷、实时的交流平台,弥补了教学资源短缺、教学方法落后、教学设备过时的不足,学习者可以随时查缺补漏,得到公平合理、丰富充足的教育。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促进了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流、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流、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流,使得所有受教育者都有机会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从而减少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教育的不平衡状态,进一步实现教育过程公平。

(三)网络教育有利于实现教育结果公平

保罗·郎格朗曾在《论终身教育》一文中明确指出:“教育并非终止于儿童和青年期,它应当伴随人的一生而持续进行。教育应当借助于这种方式,满足个人和社会的永恒要求”。 只依靠时间有限、专业有别的学校教育,显然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个人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因而,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成为现代教育的突出特点与必然要求,“人人是求学之人”,“时时是求学之机”。网络教育的发展,可以使每个社会成员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工作需要、个性特长以及社会期望随时不断“充电”,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与思维方式跟上时展的步伐,通过网络教育取得社会认可的成果,进而凭借这一成果获得适合自身能力水平与发展需求的工作,积极参与以及促进良性社会流动,实现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达到真正有质量的教育结果公平。

三、网络教育如何实现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一个子系统,既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制约,又对促进社会经济增长、政治民主、文化繁荣,从而促进真正的社会公平有着重大的意义。随着现代社会流动性的加快与终身学习观念的普及,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更加凸显其促进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的价值所在。现代社会要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需要社会、政府及受教育主体的共同努力。

(一)国家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公民教育公平意识

“人是自然界中会思想的芦苇”,作为理性动物,人的所有行动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进行的。要真正通过网络教育实现教育公平,首先要增强受教育者个体的公平意识。现代社会国家之间的较量,不再仅仅局限于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更是综合国力与公民素质的较量,而教育公平则是提升个体能力与国家实力的有效途径与重要手段之一。

国家教育部门要借助信息社会丰富的传播媒介加大宣传,使人们了解网络教育的性质,认识网络教育的功能,充分利用网络教育的优势,真正懂得网络教育在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公民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只有公民具备了真正的公平意识,才能积极地去争取公平的受教育权利,积极参与到教育政策的制定与改革中,并且不断通过网络教育提高自己在社会竞争中的实力,始终以实现教育公平为追求目标。

(二)国家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网络教育的发展,并且注重强化网络教育的人文精神内涵

加快网络教育的法律法规建设,是通过网络教育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也是维护教育公平已有成果的重要手段。因为“现代教育中存在的众多不公平问题,最终都可以还原为政策和制度问题。一是许多不公平问题本身就是政策、制度缺失或不健全所造成的。二是所有的教育不公平问题最终都可以通过政策活动,利用制度创新和变迁进行调节”。国家应进一步完善教育立法,建立健全教育法律法规,把国家关于促进教育公平的方针政策、制度措施、实现目标等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之成为整个国家的意志和整个社会的行动准则;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使那些打着网络教育的幌子,进行网络诈骗、网络犯罪的行为得到应有惩处;规范网络考试考查,设立专门机构发放社会公认的学历证书。同时,强化舆论监督、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为网络学习者提供高品位、高质量的教育信息,使教育公平落到实处。

在任何时候,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教书”,“育人”才是最根本的任务。虽然在网络教育中,教育者从“教”的角色转变为“导”的角色,主要任务是帮助、启发、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与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学习,但是对受教育者的德性培养依然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德性是个体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个体人格完善的需要,也是个体立足于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所以在网络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学者应有的学术良知与社会责任,通过政策分析、政策咨询、批判与建议等合理方式帮助政府通过科学的政策来调节社会公平,从而使教育公平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基础。 同时,应该增强网络教育的人文精神内涵,回归教育技术的价值理性。“教育技术最直接或本质的功能应当首先指向人的德性养成,发挥技术理性寻找人生意义的根据,导之青少年以成人之道、做人之理,引领他们追求富于德性的生活,不断提升做人的境界,实现生命质量的不断提升”, 对于提升公民个体的道德水平、建设高度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现代化社会意义尤重。

(三)政府积极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并进行有效弱势补偿

政府应该充分认识网络教育的价值与意义,不断加大网络教育投资,通过网络这种快捷的交流平台与多样化的信息存储方式,为所有学习者提供高质量、大容量的教育信息资源,使所有愿意学习的个体在任何时间、任何地域、任何年龄阶段都能共享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成果,为公民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提供保障,并且要进行有效弱势补偿。

美国著名哲学家罗尔斯(john rawls)先生在其巨著《正义论》中提出并论证了正义的两个基本原则:第一个原则是平等的自由原则,即一个国家的每一个公民都是平等的、自由的权利主体;第二个原则是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的结合。“机会的公正平等”强调“机会对所有人平等开放”;“差别原则”强调“任何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都应该这样安排,必须使其最有利于最少数处于社会最不利地位的人”。

按照罗尔斯的“差别原则”,社会基本制度的制定必须从那些处于社会最不利地位的人的特殊地位、视角来分析问题,以是否最大限度地满足这一不利阶层的利益为标准来确定资源的分配,也就是进行弱势补偿。教育公平背景下的弱势补偿原则就是,立足于教育的整体利益,对教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利群体的教育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偿,使不利群体普遍得到由教育所带来的收益,进而使社会教育发展的总体质量不断提高。当然,弱势补偿理念的实质并不是平均分配教育资源,而是向着有利于弱势群体的方向倾斜,以此来减少弱势群体或不利群体在接受教育方面的不公正,从而减少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和谐因素。总理在2006年3月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促进教育公平,公共教育资源要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以及薄弱学校、贫困家庭学生倾斜”。广东省2011年实施的“圆梦计划·北大100”项目就是利用网络教育推进新生代产业工人能力与学历的最好途径与行动,也是通过网络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最好例证。此项目采取网上远程教育加面授(活动、讲座)的形式,根据新生代产业工人的特点、需求以及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实际,开设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法学、中文等12个专业,同时增开思想政治课,引导受教育者爱国爱党、回报社会。

(四)网络教育的学习主体积极争取教育公平的权利,同时承担实现教育公平的义务

“教育不是纯粹个人的事情,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甚至整个民族的国民素质的提高。作为公民,接受教育实际上既是一种基本权利,更根本的是一种公民义务。”

网络教育是一种新型有效的教育模式与学习模式,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知识层次、不同生存环境、不同兴趣爱好的人提供了公平、快捷、有效的受教育平台,使他们能够共享教育发展所带来的优秀成果。但权利与义务是相对的,学习者在享受教育公平权利的同时,还肩负着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责任与义务,必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巩固教育公平的成果以及促进教育公平内涵不断丰富,质量不断提高,为个体进步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

四、结 语

关于网络教育范文9

[关键词]教育;网络营销;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3-0040-02

网络营销有无站点网络营销和有站点网络营销两种,建立自己的网站是网络营销的最有效的方法,当然还包括了为建立网站而做的很多的前期工作,这些都是网络营销的具体内容。其实网络营销的本质还是营销,目的都是吸引客户,赚取更多的利润。那么教育网站的网络营销就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为教育机构做一定的宣传,达到良好的宣传效应。这种宣传对于教育机构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机构应该重视网络营销的作用。

1 实行网络营销的重要性

教育网站的网络营销,是针对提高学院网站的营销效果而展开研究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的结果制作出适合学院发展的营销方案[1]。每种不同的营销方式都有自己独特的优点,良好的营销策略可以将网络资源进行最大程度的优化整合,这样就可以加大网络营销的效果。学院以及教育机构可以采用低成本的网络广告,发挥网络营销的优势,扩宽网站的宣传范围,加大宣传力度,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群众,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院的生源。总的来说,网络营销对于学院、对于教育是非常有用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2 我国教育网站网络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部门也逐步开始建立网站,实行了一定的网络营销的策略。可是就我国现阶段教育网站的网络营销来看,在实施方面依旧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作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将问题详细的分为了以下几个方面:

2.1 学院或者是教育机构缺少网络营销的意识[2]

就现阶段来说,很多的教育机构都没有良好的网络营销的意识,无法正确地认识到网络营销的各种好处。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可是教育机构没有意识到网络信息的重要性,那么自然的也就忽略网络营销的作用与意义了。或者说有些学院对于网络营销的认识不够准确,把网络营销看成了一种简单的营销方法,没有把网络营销与学院的实际情况、实际发展联合起来,那么这样制定的营销策略根本不具有真实性。据有关调查显示,在欧美社会,大概有一半以上的教育机构进行了有效地网络营销,而我国实行网络营销的教育机构是很少的。这就是由于缺少网络营销的意识而造成的,这是我国教育网站网络营销问题中最主要的部分,教育机构的网络营销要想得到实质性的成果,就必须及时的解决这一问题。

2.2 教育机构网络营销的职能过于简单

我国的教育机构中,网络营销的职能都是比较简单的,那么相对应的对于网站建设的各项基本要求也就降低了。根据国家网络营销效果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我国目前已有的学院网络营销系统中,只有不到30%的学院对于网站的要求比较高,对于网络营销的职能的要求比较全面,这表示有许多的教育机构的网络营销都存在着这一问题。职能的过于简单就会导致接下来网络营销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最终会影响网络营销的质量,所以网络营销职能的过于简单不容忽视。

2.3 教育机构网络营销的手段不够完善[3]

现阶段,许多的学校采用的网络营销手段仅仅为电子邮件的营销手段,当然电子邮件营销有它一定的好处,比如成本较低、速度较快等等,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其中最大的缺陷就是营销的目标不够明确,对象混乱。因为电子邮件的营销目标往往是很大众化的,经常没有明确的目标。这样的话,不需要这种邮件的客户就会对这种营销手段产生一定的反感,这对于营销的结果是很不利的,甚至还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这样的话根本不能发挥网络营销的作用,也就不能对教育机构起到宣传的作用了。

2.4 教育机构没有有效的对于网站进行推广

如何对网站进行推广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拉近网站与用户之间的距离,但是教育机构在网站的推广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说,部分学院的网站推广的手段过于单一,这就导致了客户无法及时有效的了解学院的最新动态以及客户自身想要的信息;学院网站推广的技术不够成熟,在建立网站之后还需要向其他的公司购买推广服务,这让学院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支出。这些都是教育机构没有对网站进行良好的推广而造成的,企业应该重视这一方面的问题。

2.5 教育机构容易忽视网站的升级

据调查显示,大概只有一半的学院能够根据自身实际的发展情况来对于网站进行升级管理,很多的学院都认为没有必要来对于网站进行升级管理。长期对于网站不进行升级管理就会导致很多的信息技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许多的技术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更新,那么营销的效果自然的也就受到影响了。

3 如何提高教育网站中网络营销的质量

如何才能进一步做好教育网站中的网络营销工作,本文作者根据存在的实际问题,研究出了以下几种解决的办法:

3.1 强化教育机构对于网络营销的认识,让学院所有的部门、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意识到网络营销的重要性[4]

各大教育机构应该不断地调整自身对于网络营销的认识,比如说,可以开展网络营销重要性的课程,对于所有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了解到实行网络营销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教育机构应该积极的建立自身的网站,建立一定的网络营销部门与营销企划团队。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交流,为之后的营销工作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3.2 教育机构应该做好网络营销的市场定位[5]

网络营销与传统的营销方式不同,它有自己的营销特点。教育机构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来进行网络营销的考察,最终科学、有效地收集与自身相关的市场信息资料,对于自身进行清晰的定位,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有用的营销策略,对于学院的宣传才能更加到位,营销的效果才会更好。

3.3 教育机构应该注重网络营销人才的培养与管理

教育机构不能忽视了人才的重要性,应该积极培养网络营销的精英人才,培养工作人员能力与素质,尽可能地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为制作良好的营销策略打下基础,也能为教育机构的网络营销尽一份力量。除此之外,教育机构还应该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管理能力,让网络营销真正地发挥作用,体现它真实的意义。

3.4 教育机构应该时刻注重网络安全的问题

网络营销离不开网络的安全问题,要想网络营销真正地实施起来,网络安全是教育机构首先而且是必须做到的。同时,政府应该加大对于网络安全人才的培养,积极解决网络安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最终使得网络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同时,网络营销工作也才能顺利地进行。

4 结 语

网络营销可以看成是教育机构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它也在迅速地发展成长着。教育机构可以通过对自己的网站做营销推广,进而达到宣传品牌、促进招生等目的。但是在网络营销中依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比如网络营销意识不够、方法不对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网络营销的具体实施。这就要求教育机构强化对于网络营销的认识,教育机构的其他部门应该积极地给予支持与帮助,这样才能对于学院进行良好的宣传,教育机构才能更加和谐顺利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贡立. 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比较研究[J]. 北方经贸,2008(12).

[2] 厉鹏.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网络营销策略探析[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2).

[3] 刘海波. 我国网络教育应用现状及对策探析[J].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