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集锦9篇

时间:2023-09-01 16:49:13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范文1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专业配合;重要性与措施

在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中,高质量的工程的完成依赖于诸多专业的相互配合协同,随着建筑工程项目复杂性的增加,这种专业的配合显得尤为重要。建筑施工企业为了完成预期的工程质量目标,就必须重视施工现场的管理,通过强化施工中各个专业间的配合,使得各项施工技术能够得到有效地落实,专业的优势也能够高效地发挥出来,从而保障了建筑产品的质量。概括地讲,一项高质量、优质的建筑工程的完工是多个专业、多个部门协同合作的结果,离开了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个专业的有效配合就不可能实现预期的建筑施工质量目标。只有应用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才能解决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个专业相互间配合不协调的问题,以保障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1 加强建筑工程施工各个专业配合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个专业相互间的协调配合,有利于高效地完成工程建设,有利于工程项目成本的控制。举一个例子,在实际的建筑工程水电部分安装时,一些施工队伍不注意建筑门开启的方向就进行水管埋设,导致水管安装后不便于门的开启,为实现预期目的只得重新设置水管安装线路。此外,一在对煤气管道、消防管道进行安装时,由于施工安装队伍与其他专业的队伍间缺乏沟通交流,使得管道安装不合理,不适应建筑物构造。这些问题的出现不在于建筑物自身的设计,而是施工中各个专业间的施工人员缺乏有效配合,简单地考虑本专业施工的便利,而没有对建筑工程各个部分间的相互协调加以重视。建筑工程施工包括了工业工程和民用工程的施工,具体施工涉及到土建、电气、暖通、给排水以及安全等专业的管理,如果在具体的操作中不重视众多专业间的相互配合,那么一些施工技术就无法有效落实,导致工程质量问题的发生。对于一个高质量的建筑工程而言,做好施工中的专业配合工作是其施工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个专业的相互配合,能够很好地保障工程施工质量,保障工程进度,从而为建筑施工企业赢得更多的效益。

2 加强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个专业间协同配合的若干措施

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工程施工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相比于过去施工技术及工艺相对简单的传统意义的工程施工,现代工程施工需要更多专业的相互配合才能实现建筑的预定功能。现阶段绝大多数施工企业已经意识到了施工中各个专业相互配合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旧存在着许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专业配合的有效性。

2.1 建立健全科学的施工管理体系

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现场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具体工作往往只重视形式,忽略实质性的内容。为了解决这种困境,施工企业就必须通过建立健全科学的施工管理体系,强化施工中各个专业间的协调配合,确保各项施工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科学的施工管理体系的建立,能够针对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地开展管理工作,提升管理水平,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现场施工管理体系要求包括施工技术、施工组织等方面的管理内容,并确定施工责任管理制定保证相关管理措施的切实落实,为施工众多专业的管理打下良好基础。

2.2 加强施工中各个专业间的技术协调

施工技术间的协调是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个专业相互配合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加强施工各个专业的技术协调,第一要使得施工设计图纸的质量得到保障,尽量避免因设计不当而造成的后续施工质量问题。因此在图纸会审中一定要考虑到图纸对各个专业的兼容性问题,具体会审工作中要求不同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员参与,尽可能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避免因前期施工图纸的质量而影响后续施工质量。

2.3 运用PDCA管理体系

所谓的PDCA管理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戴明环,这是一种在现代施工管理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PDCA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了四个阶段:计划、实施、检查、处理,这四个阶段是相互紧密配合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质量目标。在PDCA管理中,计划阶段是整个管理体系的一个基础,通过制定施工计划能够高效地完成工程项目施工,而在具体的实施阶段包括实施、检查、处理,都是依据前期的实际计划来展开的。整个管理体系应用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引入PDCA管理体系能够有效地强化施工中各个专业间的协同配合,提升现场施工管理水平,从而使得建筑工程质量得到保障。

2.4 加强施工现场组织协调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组织协调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做好施工中各个专业间的配合工作,通过建立从管理层到基层由上到下的责任分配制度,建立奖惩制度,一方面加强施工人员的责任感,另一方面也提升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当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进入到一个关键的阶段时,相关管理人员要做好中间验收及隐蔽验收等工作,以利于更好地完成施工组织协调工作。现场施工管理人员通过不断地在施工中发现问题,并及时地查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方法,不断完善施工组织协调,进而做好施工中各个专业间的相互配合协调。综上所述,做好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个专业的配合工作是不仅需要一套高效的施工现场管理体系的支持,也需要施工各个部门间密切配合,加强协同合作从而实现建筑整体的质量目标。

3 结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融入到了现代建筑施工中,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的科技含量相比于传统的施工有了很大的提升。新型的施工技术在工程施工的中应用也使得工程施工涉及到的知识领域更为广泛,也就要求更多专业参与到施工中来。而针对诸多专业间的相互协同配合的管理是高效施工的保障,做好施工中各个专业的配合工作有利于将建筑工程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隐患扼杀在摇篮中,从而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建设处质量一流的建筑产品。

参考文献

[1] 何俊.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个专业的协调与配合问题探究[J].中国房地产业,2012,08(1).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范文2

关键词:中职;建筑施工;建筑CAD;教学改革;项目教学;多媒体视频

一、中职建筑施工专业建筑CAD课程教学的现状

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旨在培养具有从事现场施工操作和技术管理能力的中初级专业人才。但是,现行中职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仍然沿用以理论知识体系为引导的模式。在建筑CAD课程中传统的教材偏重于命令的讲解和使用,虽然知识体系完整,但知识点分散,不能很好地满足目前行业中的实际工程需求。教师按原有的课程标准按部就班,虽然面面俱到,却很难发挥每个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能力。由于教学的案例服务于对应章节较单一的命令功能,使其不能直接运用在具体的工程中,而使学生产生“所学非所需”的感受。

随着技术的发展,新技术在建筑施工专业中运用日益广泛。而在教学中使用的CAD技术通常较为滞后。随着软件技术的更新,一些更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操作方式正越来越多地被从业人员所使用。因此,在建筑CAD课程教学中应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内容,使学生适应建筑CAD技术的发展。

二、教学改革的目标

我们在对传统教学经验去芜存菁的基础上要对不适合教学需求的落后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多媒体教学为手段,以培养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的综合性技术人才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实际工程案例,让教学内容与现行工程技术相统一。让课堂和产业得到有效的衔接,使教学内容能够在学生工作中找到用武之地,让学生在学校就掌握工作需要的技能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三、改革教学方法,加强综合能力培养

项目教学法是以完整的一个项目为载体进行课程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在建筑CAD课程中的项目就是具有一定目的性,具有可操作性和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工程案例,而课堂教学就是围绕完成这一案例进行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改变传统教学中注重基本命令的讲解和操作的方式,而是随着项目进行,提供需要的绘图或修改命令来为项目实施提供支持。建立建筑CAD课程项目教学体系,我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进行。

1.谨慎选择项目任务

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工程信息化协同工作的不断发展,在工程中对各工种之间的图纸规范性和共享性要求也不断提高。选择作为建筑施工专业教学中运用的项目任务需要具有工程实用性的同时做到规范性和具有代表性。

现在,编制一本符合项目教学的建筑CAD教材迫在眉睫。同时,要求教师要对项目选择具有一定的甄别能力。通常,在建筑施工专业中适合以建筑施工图的内容作为教学项目,同时加强任务间的联系和衔接。例如,以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和详图分别作为项目任务内容,既要对各种图纸的特点进行筛选,也要使其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相互之间具有对应性,让学生知道各图形之间的关系,如在完成立体图时可以利用已有的平面图进行对应。这样既能在知识体系上达到新的连贯,也能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同时也让学生体会CAD软件在工程应用中的便利性,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制订完善实施方案

建筑CAD课程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教学的实施适合“学中做,做中学”的模式。各个任务目标需要严谨和易懂的实施步骤作为引导。但在任务实施过程中要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和演示时间,把学习过程交给学生自己,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实践操作。例如,教材中对建筑平面图的轴网绘制任务进行实施方案描述时要说明图层的使用、线性的选择、直线命令的到定位尺寸的标注等知识点。知识点可以用知识链接或知识回顾的形式出现在任务过程中需要使用的部分,让学生可以根据步骤引导完成规定的任务目标。这样的学习模式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可以让教师在课堂上有更多的精力为每个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进行技术支持。

除了教学过程的改变,在项目实施中对学生的考核实施也需要以注重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作为考核依据,淡化“一考定终身”的考核模式,让考核多元化。例如,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CAD竞赛,如由教育部主办的中职类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和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组织的ITAT二维CAD建筑设计大赛等。通过与大赛中其他选手和学校的交流得到技能的提高并且获得教育部颁发的技能合格证书。考核形式也可以是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考核,在学生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提高学生就业和职业自信心。

3.总结拓展项目内容

教学选用的项目相对是工程中较为简单和具有代表性的。而针对更为复杂的项目,在教学中也要进行一定的拓展。一方面,发散学生思维的同时增加学生的经验。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能力基础。项目拓展可以是每个任务对应知识点的拓展练习,也可以通过课程设计和项目实训的方式。例如,学生在完成课程项目后,以课程设计的方式分小组对某一教学楼进行实地测量后绘制成CAD图形。这样既可以将所学的制图知识与实际建筑联系起来,也可以增强建筑CAD辅助设计的多人协同工作能力。

4.引入视频教学手段

随着硬件和软件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在中职教学中得到普遍应用。并且实践证明因为多媒体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可以大大增加教学效率。而在建筑CAD教学中,以项目为基础,配以多媒体视频教学手段,可以较大程度地发挥教学效率。

因为教师的水平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建筑CAD课程的教学效果存在较大的差别。而视频教学手段可以通过统一的或是个性化的教学视频使每个学生自主学习操作过程,避免教学中“一刀切”的现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一个好的教学视频可以集众专家的智慧于其中,从而避免因教师水平差异而引起的教学质量差别。

推而广之,依靠现在发达的网络资源优势,可以将具有针对性的项目过程教学视频通过网络对在校生或实习生进行教学。在时间上和地点上摆脱学的约束,提高学生学习的灵活性,满足实习生学习的需求。同时也可以避免教师重复的演示动作,从而能够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学生指导。让学生和老师在轻松、自主、快乐和交流气氛浓郁的课堂中完成教学目标。

四、建筑CAD教学改革展望

一门课程的改革不会一蹴而就,相反它需要经过一个更为系统、科学、完善的过程。本文是通过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和应用所形成的一些观点和方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促进效果,但也不能完全解决所有问题,例如教师本身的创新实践力,教材的更新,教学制度本身的改革等问题。不过,只要我们能够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联系一线工程实例,与时俱进,通过不断探索和应用新的、更高效的教学方式,建筑CAD课程的教学一定能够越来越受学生的欢迎和建筑行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魏旭,王景阳.浅析建筑CAD课程的教学改革.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04).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范文3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网络教学

伴随着建筑工程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专业技能人员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加。施工现场的监理、技术员、施工员要掌握“平法”的制图规则,才能看懂结构施工图纸,然后按照施工图表达的内容,建成高楼大厦。而技术员、施工员、监理员的工作是把图纸的内容变为现实,重点是在“识图”上,即能“看懂”图。技术员、施工员和监理员的培养目标为“能力目标”。因此,有必要对“平法”课程实行教学改革。

一、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1.工学交替教学模式

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本课程采取校外施工现场参观和校内学习训练交替进行的工学结合方式进行教学。课程的讲授过程融入情境,由老师带领学生到建筑工地,参观各种混凝土工程施工现场,了解工程的工作环境、钢筋施工的工作过程等,建立混凝土构件钢筋布置、钢筋绑扎的感性认知,然后回到课堂,再序化理论的教学。

2.“导―融―授―解―评”一体化教学模式

在校内教学采用“导―融―授―解―评”教学模式,具体做法:导出任务―融入情境―传授知识―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答复评价。教学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整体,以实际工程项目结构构件的钢筋施工为切入点,导出实际工程项目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自主地学习,直到解决完成相关任务,达到任务驱动,自主导学的教学目的。

二、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1.情境教学法

在校内建设钢筋混凝土“真题实做”实训基地,结合课程内容进行现场模拟教学,使本课程学习情境与真实工作环境和真实工作任务高度一致。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让学生参与基础、柱、墙、梁、板等构件施工图识读到钢筋翻样等一系列的工作过程,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使课程内容更具吸引力。通过身体力行,巩固了所学知识,避免“死记硬背”,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2.案例教学法

课程的“平法”教学部分,均引入案例进行教学。如,对于采用柱下独立基础的框架结构,以某综合楼作为案例进行教学,学生可对照实物和图纸学习,进行实际工程项目钢筋翻样等;对剪力墙结构平法施工图的学习,采用校内实训基地“真题实做”项目进行案例教学,学生不仅可对照实物学习,还可亲自参与小楼的建设,参与实际工作过程,为学生零距离上岗打下良好的基础。

3.现场教学法

《混凝土结构平法施工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工学结合,从图集到图纸、从图纸到工地实际构件的钢筋布置有机结合,是课程教学的最佳途径,本课程加强工学结合,改变图集学习、图纸学习与实际工程相分离的教学方法,而是运用:探索图集―图纸―工地现场―实际构件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思路,在学习“平法”图集的某项内容后,结合实际工程图纸指导学生识读平法施工图,再到工地施工现场,理解图集的构造详图及构造要求。然后,回到教室模拟施工现场钢筋施工员、预算员的工作,进行构件的钢筋翻样,做好填写钢筋配料单的前期工作。

三、教学手段

1.网络技术的使用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自主开发课程教学网站,制作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网络教学资源,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均可在网站阅览相应的学习资料。

2.录像、图片的使用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可组织教师在工程实践中收集大量施工现场的第一手资料,对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等拍摄制作成图片、录像,同时可采购收集现成的优秀工程图片、影像资料,并将多媒体手段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来。

四、编写校本教材,解决本课程没有适用教材的难题

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平面整体表示法》101系列图集推广使用后,使混凝土结构施工图的表示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绝大多数构件不再使用传统的表示方法。而目前我校尚未引进相关教材及相关的能力标准、实习实训指导书。本课程教学团队可编定该课程的课程标准、校本教材、实习实训指导书,解决了本课程没有适用教材的问题。

五、实行“双证书”教学改革,实现学生双证上岗

本课程可与“中级钢筋工”岗位证书鉴定培训相结合,使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在获得毕业证的同时,获得“中级钢筋工”岗位证书,学生经过实训考核合格后,实用技能得到提升,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竞争力相应就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建华.行为导向教学法在建筑类课程教学中的作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7(14).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范文4

关键词:建筑施工;专业工种;协作配合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由于房屋建筑施工周期长,工序繁杂,各方在交叉配合上有时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地方,有的造成返工,有的影响房屋建筑使用功能,严重的甚至带来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因此,如何协调好施工管理过程的交叉配合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1、加强建筑施工各专业协调配合的必要性

先看看施工中各专业协调问题的实例:某住宅工程分包水电的安装队,在埋设给水管时没有注意到门的开启方向,结果待门安装好后,发现给水管的位置正好在门后边,使用起来十分不便,不得已只好把粉刷好的墙面凿开,重新埋管改线路。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和产生这样问题的例子并不少见,像消防、煤气安装等,由于是有关部门指定的专业施工队,与土建及其他专业队之间配合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不得已只好改线路、打楼板,把一栋好好的建筑搞得乱七八槽,面目全非,并因此带来了种种问题和隐患。

很多建筑物,就其各专业本身,如建筑的外形、使用功能、结构型式、安全合理性等,不论在设计,还是在施工方面的质量,都能得到很好地控制和保证。到了工程施工的后期,由于这些问题,往往出现返工,造成工程投资的极大浪费,影响工期,有的还会影响到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严重的甚至还会带来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可见,工程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管理工作不仅很重要,同时也很必要。

2、原因分析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可以说很多,牵涉到从设计、施工到甲方监理,多专业技术工种,多单位部门的方方面面,但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2.1从技术质量的角度分析

由于现代建筑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涉及的专业也越来越多有水电、空调、通风、消防、对讲、监控、电视、电话、宽频网等等。每一个专业既有自己的特定位置空间技术要求,同时又必须满足其它专业施工的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的合理需求。如果在技术上不能充分全面考虑,特别是一些交叉部位的细节,则极易产生问题。再者,由于现代建筑的个性化,每一栋建筑都是一件特有的产品,每一条管线、设备都有特定的要求,少有类同,这也就增加了技术工作难度,增加了各专业之间出现矛盾和问题的可能性。同时由于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出现和应用,施工人员未能及时掌握,也会带来问题。

2.2从管理的角度分析

由于现行的管理体制,施工单位的分包现象普遍存在,分包单位在工作范围的界定上很难做到十分明确。往往造成工序上的遗漏人为的带来一些问题,增加了协调管理的复杂性。此外,施工组织管理不健全存在着人员责任不明确,或者是专业人员思想麻痹,加之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的水平素质参差不齐,都会给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工作带来困难与不便,也是产生间题的重要原因。再者,由于各专业的分工协调不尽人意,每一个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对其它专业的工作、工序以及技术、质量要求很难全面了解和掌握,也给协调工作带来更多的问题。

3、加强协调、配合的方法及措施

从理论上讲,协调工作并不十分复杂,只要我们在施工中能严格按规范要求做好每一道工序,也许就不会出现上面所说的矛盾,至少会大大减少问题的出现。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上述人为的、技术上、管理上的因素,各专业之间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非常突出的,也是很伤脑筋的,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呢?

3.1充分认识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工程中各专业的交叉部位多数都是一些小的东西,一般情况下对工程影响不大。即便是这些小的东西,也会造成经济损失。作为工程的建设者、管理者,从设计、监理到施工的各单位首先要从对业主、用户负责的角度认识问题,要从履行合同中自己的责任义务的角度,认真对待协调问题。因此,作为有关的技术管理人员首先要认识到协调工作的重要性,才有可能真正做好协调管理工作。

3.2加强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

一直以来我们的施工管理,更多的趋于表面形式。工地办公室的各种图表,给人的感觉是管理得井井有条,而实际问题解决的怎么样,却要打个问号。虽然这些工作也很重要,对施工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如果我们过于追求这些,势必有纸上谈兵之赚,反而束缚了施工管理人员的手脚,无益于工程管理工作的改进和提高。在现有管理水平的基础上,针对影响工程质量品质的一些关键问题,从技术上、人事制度上建立更有效的、更加科学的管理体制,明确每一个施工人员的目标责任。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3.3加强协调管理的具体措施

(1)技术协调

提高设计图纸的质量,减少因技术错误带来的协调问题。设计人员对自己设计的部分,一般都较为严密和完整,但与其他人的工作就不一定能够一致,需要在图纸会签时找出问题,并认真落实,从图纸上加以解决。同时,图纸会审与交底也是技术协调的重要环节。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应将各专业的交叉与协调工作列为重点,让施工队、班组充分理解设计意图,了解施工的各个环节,从而减少交叉协调问题。

(2)管理协调

建立以甲方、监理为主的健全的管理制度,由专人统一领导,统一指挥解决各施工单位的协调工作。建立岗位责任制度。明确由管理层到班组逐级的岗位职责。建立奖罚制度,在责任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奖惩制度,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建立严格的隐蔽验收与中间验收制度。各部门通过对实物的认真检查,可以把问题减少到最小。

(3)组织协调

建立专门的协调会议制度,施工中甲方、监理人员应定期组织举行协调会议,解决施工中的协调问题。对于较复杂的部位,在施工前应组织专门的协调会,使各专业队进一步明确施工顺序和责任。

(4)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施工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协调管理也不例外,作为技术管理人员,要善于不断地总结前人的或者是以前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建筑施工中协调部分的常见问题有电气部分与土建的协调;给排水与建筑结构的协调;建筑的外表、功能与结构的关系;各种预制件、预埋件、装饰与结构的关系;各辅助专业之间的协调等,前辈们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

(5)提高专业管理人员、施工人员的业务水平、综合素质

产品质量的好坏与从业人员的水平素质不可分。在做好管理的同时,应加强施工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敬业精神与细致工作作风的培训。施工中的协调工作,牵涉面广且又琐碎。只有突出各专业协调对施工的重要性,加强这方面的管理,才有可能把问题、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保证工程质量。如果事先不设法考虑解决,事后处理起来也很麻烦,还会影响工程的质量。

结束语:

由此可见,建筑施工中的协调管理如果做不好,将会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度、投资等,所以应重视建筑施工的协调管理工作。要做好建筑施工协调管理,首先应分清影响建筑施工协调管理的因素,然后根据这些响因素,多方面、多角度的去考虑建筑施工中的协调管理,以便使建工程的质量良性发展、进度按计划完成、投资控制在其目标范围内。

参考文献:

[1] 王荣恩.怎样做好建筑施工中的协调管理[J].科技信息,2013,3.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范文5

关键词:建筑施工;专业协同;管理要点

前言:建筑工程涉及建筑、消防、管道、通信和给排水等各相关专业的同步施工,建筑质量的高低不但应该着眼于工程技术和施工管理,而且应该关注各相关专业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即使是普通的建筑工程,在施工个各个阶段,各专业协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最终的质量与品质。

1.建筑施工过程中各专业协同管理的情况

1.1 建筑施工过程中各专业协同管理的目标。建筑施工中协同管理的目标是:从建筑学、管理学、协同论和各专业的基础科学出发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提高施工中人员的专业水平、综合素质和协同能力,加强各专业和各工种的协调,进而达到提高工程质量的目的。

1.2 建筑施工过程中各专业协同性差的表现。首先,土建团队及其他专业队之间协同不好,出现配合的问题。建筑施工的中经常出现不得已只好改线路、打楼板,把已经建好的建筑搞得满目疮痍,还会影响到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带来了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其次,由于各专业队之间协调差,往往有返工,影响工期的现象,最后,各专业队之间协调性差,会造成建筑企业成本的大大增加,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应用的保证。

1.3 建筑施工过程中各专业协同的分析。首先, 从技术质量的角度分析:由于现代建筑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涉及的专业也越来越多,有采暖、给排水、空调、通风、消防、对讲、监控、电视、电话、宽带等等。同时安装的质量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每一个专业既有自己的特定位置空间、技术要求,同时又必须满足其他专业施工的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的合理需求。如果在技术上不能充分考虑,特别是一些交叉部位的细节,如果考虑不周,则极易产生问题。其次,从管理的角度分析:由于现行的建筑工程管理体制,施工单位的分包现象普遍存在,分包单位在工作范围的界定上很难做到十分明确。主观上各单位在利益的驱使下,总希望相关单位承担更多的工作,往往造成工序上的遗漏,人为地带来一些问题,增加了协调管理的复杂性。此外,施工组织管理不健全,存在着人员责任不明确,或者是专业人员思想麻痹,都会给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工作带来困难与不便,也是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

2.加强建筑施工过程中各专业协同管理的要点

从理论上讲,协调工作并不十分复杂,只 要我们在施工中能严格按规范要求做好每一道工序,也许就不会出现上面所说的矛盾,至少会大大减少问题的出现。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上述人为的、技术上、管理上的因素,各专业之间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非常突出的,也是很伤脑筋的,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现从以下几点分析。

2.1 充分认识协调工作的重要性。工程中各专业的交叉部位多数都是一些小的东西,一般情况下对工程影响不大,但有时也会出现一些较大的问题,很难补救,甚至无法挽救。即便是这些小的问题,如果事先不设法考虑解决,事后处理起来也很麻烦,有时甚至要花几倍的代价,而且还会影响工程的质量,造成经济损失。

2.2 按照各专业的基础需求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土建、管道、通信等专业队伍都有其自身的专业要求,因此在施工管理中应该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通过管理模式充分考量各专业的基础需求,针对各专业队集中的关键点,技术上、适度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体制,确定各专业队的目标和责任,从而达到协同的目的,更好地促进建筑施工管理。

2.3 加强协调管理的具体措施。首先是技术协调,提高设计图纸的质量,减少因技术错误带来的协调问题。设计图纸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的优劣。图纸会签又关系到各专业的协调,设计人员对自己设计的部分,一般都较为严密和完整,但与其他人的工作就不一定能够一致。这就需要在图纸会签时找出问题,并认真落实,从图纸上加以解决。其次是管理协调,协调工作不仅要从技术上下功夫,更要建立一整套健全的管理制度。通过管理以减少施工中各专业的配合问题,建立以甲方、监理为主的统一领导,由专人统一指挥,解决各施工单位的协调工作,作为甲方管理人员、监理人员,首先要全面了解、掌握各专业的工序,设计的要求,这样才有可能统筹各专业的施工队伍,保证施工的每一个环节有序到位。建立问题责任制度。建立由管理层到班组逐级的责任制度。

2.4 加强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推广工作。建筑施工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协同管理也不例外,作为技术管理人员,要善于不断地总结前人的或者是以前工作中的经验教训。电气部分与土建的经验:各种电气开关与门开启方向之间的关系,暗埋线管过密(配电箱出线处等) 梁板的影响,线管在施工中的堵塞等;给排水与建筑结构的经验:卫生间等地方给排水管线预留孔洞与施工后卫生洁具之间的位置,以及管线标高、部分穿楼板水管的防渗漏;建筑的外表、功能与结构的协同经验:各种预制件、预埋件、装饰与结构的关系、施工的特点、要求;各辅助专业之间的协调经验:各种消防、通风管线穿梁时,楼面净空是否影响结构与使用,大型设备的安装通道,附件的预埋精度,以及弱电系统、控制系统等。

结束语:

建筑施工中的协调工作,作为工程管理者应该加深对各专业协同的认识,加强各专业协同的管理,把涉及到的问题和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保证工程质量和工期,完成好建筑企业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 李旭红.浅谈建筑施工管理[J]. 山西建筑,2008,34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范文6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8.251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这使得我国建筑业出现快速增长,建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国内建筑业产值增长迅猛,尤其是东北老工业区振兴为建筑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据国家统计局的经济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建筑行业总产值为159313亿元,同比增长16.1%;与2001年的15362亿相比,涨幅更是达到10.4倍。该数字占到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8%(201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68845亿),是名符其实的支柱产业。

1 专业建设背景

建筑业的迅猛发展和良好预期无疑给建筑从业人员的数量、以及技术管理水平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建筑从业人员有4000多万,其中农民工占80%以上,而从事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的人员仅有350万,占整个从业人员比例的8.75% , 远远低于全国各行业18%的平均水平,目前技术人员的缺口仍有400万,尤其是能为施工现场一线服务的基层技术和管理人才的缺口占很大比重。同时,在当前建筑业基层管理和技术岗位上的从业人员主要由学历较低的中职毕业生以及大量短期培训人员组成,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层面都相应不足,难以胜任相应岗位,而学历较高的本科及以上的建筑工程人才,多以从事设计、研究等岗位为主。大专以上学历层次的仅占到了50%左右,学历层次比例极其不合理。建筑专业教育远落后于实际需求的现状为高职建筑施工技术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近年来,在国家示范院校和骨干院校建设的带动下,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及课程开发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但就该专业的全国总体办学情况而言,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人才培养方案缺乏科学性,无法真正体现岗位需求。

(2)课程体系建设经验化、雷同化,多数院校仍然带有浓重的本科教育的色彩,注重知识结构系统化,而忽略实践能力的系统化。

(3)课程标准不能体现情境式、模块化,以及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

(4)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无法满足学生真正参与的需求。

(5)没有真正实现双证融合,企业对毕业生的认同度不高。

2 “建筑施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目前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开发中,仍存在培养目标与岗位定位不准的问题,多数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多数为培养“会识图、会施工、会预算、懂设计、懂技术、能管理”的施工员、预算员、监理员、质量员、安全员的所谓“复合型”人才,这种培养目标定位实际存在两大问题:

第一,不符合现代建筑行业标准化管理和精细分工的要求。

第二,不符合高职教育的客观实际。

高职学源层次较低,独立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在有限的学时数量的情况下,如果将培养目标定位成为培养建筑行业“样样通”的全才,其结果,肯定只能培养出业务能力“样样松”的庸才。那种模糊的宽泛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对于高职教育显然是不科学的和不负责任的。

3 基于“施工员”岗位标准的教学体系构建原则与方法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兼顾职业标准、行业需求,同时要兼顾教学实际,对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有一定要求。将“岗位、证书、课程”三合一的进行教学体系构建,不仅要包括基础知识和通用知识,还应满足对岗位核心能力的要求,满足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要求。因此,教学体系构建可按以下进行:

(1)以“施工员”岗位要求为基本要求。随着建筑业发展,要求人力资源的配置更趋于合理化,人才在结构上的需求也日益专业化。为确保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最新颁布了一系列的职业标准和执业资格认证制度,并对建筑业的各个技术与管理岗位做了明确的分工,这些岗位从低层次的制图员、测量员等,到中间层次的施工员、质量员、造价员、安全员、标准员、材料员、机械员、劳务员、资料员,再到高层次的注册建造师、房地产估价师、监理工程师、注册建筑师、造价工程师、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注册城市规划师、房地产经纪等。面对如此细化的岗位分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应如何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就显得非常关键。而以“施工员”作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目前还较为妥当。将学习过程与建筑施工工作过程相结合,使学生的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都得到锻炼。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就应加入足够多的实践性实训来保障学生的岗位能力培养。

(2)以行业基本要求为构建依据。建筑行业是支柱性产业是毫无疑问的,建筑行业的缺口岗位主要为工程师、项目经理等,而这部门人才的来源主要为高职院校的优秀毕业生成长后进行补充。所以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构建就必须要注重行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实现从“学生”到“施工员”的身份转换无死角,缩短企业新进人员的适应周期。

(3)加大实践基地建设力度。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行业职业标准和建筑业行业特点,围绕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应按照“理论够用、加强实践”的原则进行教学体系构建,以突出“施工员”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加强校内外实践实习基地建设,通过建筑实体、仿真软件、教学平台等载体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融为一体,满足生产实训要求。通过综合业务训练,锻炼学生的专项技能;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外顶岗实训基地,让学生完成顶岗实践任务,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适应企业工作流程。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范文7

关键词 双线并行 工学交替 基于企业岗位技能认证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1创新基于校企共同体的“双线并行、寓学于工”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广西中职教育在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开发中以服务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为目标构想,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根据企业的劳动力需求状况,以及企业的工程进度和用工情况,并结合学校教学组织的特点,以学校和企业为交叉并行两线,创新基于校企共同体的“双线并行、寓学于工”人才培养模式。

建设实施要点:

(1) 校企合作共同确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确定工作岗位类别,明确典型工作任务和教学重点。

(2) 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为目标,以建筑行业、企业为依托,在原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加大工学结合的深度,按照职业工作过程营造真实的学习环境,以学校与企业这两条线路构建“双线并行、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3) 在“双线并行、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校企共同制定实施弹性灵活的教学组织模式。根据企业的工程进度和用工情况,并结合学校教学组织的特点,每个学期灵活安排校内基础知识技能学习、校内综合岗位实训、校外认知实习、校外顶岗职业能力实训等教学内容交替进行。

(4) 教学团队由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共同组成,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形成专兼职教师共同教学的机制。

2创新基于岗位无缝对接的模块单元化课程体系

校企合作按照行业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专业知识技能形成规律,对不同岗位职业能力模块进行设计,使课程体系符合职业成长规律,将岗位技能认证作为教学培养的方向和目标,构建基于企业岗位技能认证的课程体系。

深入行业市场及相关企业,通过调研和考察,校企研讨,了解本区域产业经济、技术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根据行业职业岗位对毕业生的任职要求、专业知识技能形成规律,对不同岗位职业能力模块进行设计,使课程体系符合职业成长规律,构建基于企业岗位技能认证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

建设实施要点:

(1) 校企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和授课计划,共同授课和编写教材。以职业岗位标准为目标,完善课程标准和评价标准的建设。根据企业岗位关键能力的分析,重新调整专业课程结构,根据实际情况划分成若干课程单元模块。

(2) 以职业技能要求为依据,组织教学内容;每一岗位技能由一个系列专业课程(3~4门核心课程+4~6门相应专业技能实训课程)构成,形成“岗位系列课程链”。即把职业岗位要求的一项专门技术看成是一项任务,并设计成一个贯穿教学全过程的课程链,以核心知识课程打好技术和能力基础,以行动导向的实训课程或课程设计项目培养职业需要的技能。

(3) 课证融合。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将职业技能认证要求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继续加大力度推行“双证书”制度,把职业资格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参加相应技术模块的学习,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参加施工员、预算员、资料员、中级测量工等考证,获取多项职业资格证书和上岗操作证书,使得毕业生的双证书获取率达到95%以上。

(4) 教学评价体系由学校、企业双方共同完成,学校是评价、考核理论教学成果的主体,企业是评价、考核实践教学成果的主体,通过对每个课程和教学过程的系统分析,把评价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改变到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轨道上来,并逐步实现评(考)教分离。

3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手段

教学中鼓励采用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一体化教学法等利于“老师做中教,学生做中学”的教学方法,推行工作任务实践早介入,真正体现动手操作为主,理论为辅的教学模式。同时,组织开展相关模拟教学实训,模拟建筑施工项目对各岗位需求,使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相互渗透、教学目标更明确、学生更快适应岗位需求。

参考文献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范文8

关键词:课程教学设计 实训 多媒体 模型 能力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职业教育是为国家各种不同企业提供不同技能培养的教育,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实质上是学习所需技能,走进社会具有一技之长。中等职业教育为国家提供专业的适用性人才,它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以技能培养为核心。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设计是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要精心为学生设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它的教学方法注重的是学生要亲自动手实践的实训课教学,这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必要趋势。这里所讲的实训课就是在课程教学设计中设置比较接近真实情境的模拟现场,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处于这一情景中做模拟训练。建筑施工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建筑工程的体系庞大复杂,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因为环境的局限性而使建筑产品不能和其它工业产品一样搬到课堂进行教学展示,也不能在课堂进行现场的模拟实践,但建筑施工专业又要求学生具备施工现场的实践能力,这需要在教学上让学生要多深入施工现场实践动手。所以从课程教学设计的确立到完成,其实训项目的可操作性、学习性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专业技能能够实践应用的主要目标。

一、实训基地的硬件环境建设。

在当代职业院校中,建筑施工专业对实训基地的建设有一定的要求,其中的实训室里不仅要具备齐全的实训项目,还要重视打造优良的学习环境,更好的教育学生,增强学生的建筑企业员工意识。实训基地应包括建筑施工实训室、建筑绘图实训室、建筑CAD实训室、建筑材料实训室等,实训室在空间设计上主要由工位操作台、教师讲解、学生小组讨论组成。实训室内应把各种规章制度和实训项目操作流程图挂在墙上,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室内配备多媒体,让教学更加直观,多媒体设备可播放演示建筑现场拍摄的录像和教学课件教学,以与学生的作业进行直观比较和修正。此外,要根据建筑施工安全要求进行必要的防护设施,确保实训的安全进行,做到以安全第一。

二、实训课的教学过程设计。

实训课的教学过程设计要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

1、认识建筑的基本构造

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初中生年龄小社会经历缺乏,各方面实践经验较少,大部分学生没有去过工地接触建筑专业相关知识,所以在进行建筑理论知识的学习时,就会觉得这一课程感觉很枯燥难理解,学起来不易上手等情况。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各种类型的建筑物、学校实训基地等,也可在教授的过程中带学生到工地见习。职业学校应多购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各种各样的结构构件实际模型,方便学生在学习初期观察了解建筑结构基本构造。参观见习时要注意应让专业教师带队讲解,并指导学生做好记录,对一些并不好理解的内容图形表述,利用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会应用专业知识解答。

2、多媒体教学

由于建筑工程的项目庞大种类繁多,简单的口头讲解并不容易讲解清楚,所以借助计算机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对图形、动画、声音等各方面的处理来进行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专业教师可使用多媒体制作逼真的施工现场,从而在教学中顺利的提供形象的表达;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形象的展现建筑内部构造,施工现场的环境,能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一些抽象的实验、试验过程和现场才能看到的操作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改变传统的陈旧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建筑理论知识。在建筑专业教学中,对于抽象难以看懂的各种建筑设计图纸可采用多媒体进行展示,也可把一些施工操作过程拍摄成录像在课堂上播放,也可以利用动画的方式演示相关内容,那么在课堂讲解时会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掌握。多媒体教学的广泛使用为很多抽象的课程讲解提供了帮助,为学生的学习产生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3、建筑模型制作

建筑蓝图的构造,主要是对三维空间的创造,它的结构构件和材料的组成都是被隐蔽的,是不能够被观察到的,而且它的层次也较多,直观性不强。学生在教学中要学的教学内容多数是用文字描绘、图片等形式展现的,这些主要是以二维平面形式呈现的,形成立体形象的几率很低,而中职学生在空间想象能力是存在一定缺失的,所以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建筑模型制作却可以弥补这样的缺陷。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绘制图纸和立体模型,或者由专业教师提供项目图纸,由学生完成各个指定构件。在模型制作过程中,学生要通过预算合理选取材料来达到建筑物的特性。比如材料直接可以使用较为容易获得的硬纸板、铁丝软木条等,或是采用造价比较低的Ⅰ级钢筋代替原图纸上的钢筋,按比例缩小图纸尺寸,同时老师应提供相应的容易使用的钢筋剪断钳、钢筋钩、扳手等制作工具。像是建筑制图中的三维空间、组合形体都可以用硬纸板制作,建筑结构中的结构体系也可制作成模型。在对施工技术的应用和技能操作前让学生用模型进行练习。

4、实践训练

在模型制作时,教师对实践性强的课程和技能中要分步教学,再由学生进行操作。建筑模型能够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以应用,是对专业知识的实践论证,在职业能力的培养中在实际演练中进行,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包括以下基本过程。

A、提出实训项目:教师在分配任务时要进行调查研究,根据教学的实际内容结合工程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实训方案,例如具有代表性的实训案例,《装饰构造与施工工艺》课程中的墙面砖镶贴教学,可以对卫生间墙面的磁砖进行镶贴设计。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并把班级分成4―6人的若干小组。此外,教师引导学生编制该项目施工方案及工期计划安排等。

B、计划制定。学生在查看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分析实训项目案例,制定出合理的施工计划。计划内容要全面包括总体图形尺寸、形状规格、材料、操作注意事项、小组成员分工要求、工期计划安排等。像是卫生间墙面的磁砖镶贴施工计划要确定平面图和四面墙面砖的图纸,选定磁砖材料、施工顺序、工艺人员分配。

C、讨论计划,确定各小组施工计划。进行这一项工作时,要让小组成员选出一名代表用板书或是电子杂志等多媒体形式介绍施工方案,相互交流,讨论,提出各个方案的疑问点,再进行全体讨论研究找出解决方案。教师在其中应注意从其设计方案的可操作性、经济性、安全性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在一旁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评价指导。

D、模型制作演示论证。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经验的缺乏,操作能力的薄弱在进行实际训练中很容易造成工具的损坏,资源的浪费。为了避免这一点,可以采用硬纸板,铁丝材料进行论证方案。比如卫生间贴面砖项目,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纸板制作四个墙面,根据磁砖的不同规格使用不同的纸板制作,确认施工顺序的正确性,完成从二维图纸到三维模型的思维训练。如果模型与方案不符合,就要寻找原因进行合理修改再确定方案。在不断的论证、修订、制作中,学生可以很好的掌握建筑施工的实践操作能力,而小组作业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沟通技巧等等,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并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需求。

E、实训操作。职业学校对学生的技能培养注重的是实训技能的操作实践,要想学生熟练地掌握技能,一定要大量的课时训练才能实现。课堂中的实训要以技能的形成为主要目的,不能强调工程内容的复杂性,材料的节约可循环利用。所以,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中,应更考虑到项目教学法在实施时的可实践性。如在砌筑工程中用粘土砂浆取代水泥砂浆,地板砖铺贴用砂子,竖立面用水平面模拟等与实践操作结合运用,做到理论联系实践,提高学生手工操作能力。在课程教学设计时,教师应为整个建筑工程设计一个简单易懂的建筑物进行讲解练习,就像用一间房间就可模拟完成一幢建筑物的建造全过程,比如可以用文字、图像进行教学讲解,再让学生采用看、画、算、练的方式对施工现场参观。也可先利用建筑CAD制图技术对建筑细部进行认识,掌握建筑构造,再通过项目教学、分组手工操作可以更好的掌握建筑施工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具备工期安排、材料清单制作、造价计算等能力。

职业教育在课程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清楚自己与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分配,要清楚在课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只是起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学习,掌握知识,是一个引导者、督促者,要以提高学生的各方面技能与素质为己任,从而才能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晓燕;刘立君;宫克勤;;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年Z2期

2 徐书杰;黄炜;;建筑电气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山西建筑;2008年28期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范文9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建筑设备工程;课程内容;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6006802一、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根据《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1]可知,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房屋建筑、隧道与地下建筑、公路与城市道路、铁道工程、桥梁、矿山建筑等的设计、施工、管理、咨询、监理、研究、教育、投资和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初步的项目规划和研究开发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土木工程专业与建筑设备工程的联系

房屋建筑是土木工程内容之一,而建筑设备工程是房屋建筑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必须与建筑、结构相互配合才能发挥建筑物的应用功能。各种建筑设备工程都离不开管道,在建筑物中要安装这些管道,不可避免的要穿越墙体、楼板和基础,土建施工中要预留穿过楼板的孔洞,如果没预留,临时凿洞,既浪费劳动力又影响施工质量,这些说明了土木建筑工程与设备工程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土木施工技术人员必须对设备工程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和了解。

三、土木工程专业建筑设备工程课程内容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与土木工程专业联系不大,与专业其他课程有重叠

建筑设备工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应用性专业技术课程。学生学习的目的在于掌握建筑设备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综合考虑和合理处理各种建筑设备与建筑主体之间关系的能力,从而能做出适用、经济的建筑设计。该课程并不要求土木专业学生掌握建筑设备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和相关各类工程的设计计算。如在课程中,设置了室内给排水管网、室内供热管网,以及通风管道等有关建筑设备工程设计计算的内容,这些内容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核心内容,而对于土木工程专业,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不要求学生具有建筑设备工程设计的能力。

此外,课程中对流体力学、传热学、电工学基本知识的讲述占用了一定篇幅,这三门课是建筑设备工程的专业基础,这些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掌握建筑设备基本知识,而该课程本身内容较多,且在土木工程专业开设的流体力学和电工学课程中已有讲述,课程中这部分内容的设置既占用了学习时间又分散了学习精力[2]。

(二)课程中与土木工程专业有关的内容范围较小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土木工程既包括房屋建筑工程也包括桥梁隧道工程,因而与土木工程有关的设备工程既有房屋建筑内的设备工程,也有与桥梁道路有关的室外设备工程。现有的《建筑设备工程》教材主要包括建筑给排水、供暖工程、通风空调、电气照明等内容。这些内容主要是房屋建筑内的设备工程,只涉及了与土木工程专业有关的部分内容,而对于与房屋建筑外的土木工程有关的设备工程没有讲述。如课程中涉及到供暖工程,只讲述了室内采暖,没有室外采暖管网的布置敷设以及施工安装等内容,而这些内容涉及到管沟的建造以及与室外构筑物、交通线路、各种管道的相互协调等,与土木工程有一定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12高等建筑教育2012年第21卷第6期

王利霞土木工程专业建筑设备工程课程内容改革研究

(三)课程中关于各种系统工程施工图识读的内容较少

对土木工程专业而言,建筑设备工程课程重点应放在建筑设备与建筑主体结构的关系,以及建筑设备与建筑施工技术的结合上,而建筑设备工程施工图能充分反映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在现有的教材中,具有专业针对性的教材很少,各种专业使用的建筑设备工程教材内容基本相同,教材中没有完整的室内外给排水施工图、室内外供热管网施工图、空调和通风系统施工图,以及这些图纸的识读方法,教材中关于各种建筑设备工程施工与土建施工相互配合的内容也较少。土木专业的学生看不懂设备施工图,在施工过程中难以实现设备与结构、建筑外形的相互协调。

四、土木工程专业建筑设备工程课程内容改革建议

(一)删去各个系统水力计算内容,删去课程中流体力学和电工学相关知识

建筑设备工程课程涉及内容繁杂,包括采暖、通风空调、室内给排水、燃气供应以及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热工流体知识。内容几乎涵盖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所有内容。内容非常多,而建筑设备工程课程对于土木专业来说并非主干课,教学时数较少,因而在较少的时间要学习较多的内容,教师和学生都很吃力,且效果不佳。因此,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应删去供热、给排水、通风空调系统的水力计算以及流体电工等专业基本知识和内容。

(二)增加室外管网的布置敷设及施工内容

建筑设备工程包括各种管网,如给排水管网、供热管网、通风空调管网、燃气管网等。建筑设备工程与土木工程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各种管网布置、敷设及施工与土木工程的相互协调上,这些内容也应该作为建筑设备工程的主要内容之一。教材不仅要讲述室内管网的布置敷设,而且还应增加室外管网布置敷设及施工安装等相关内容。

(三)将各种设备工程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图的识读作为重点内容

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学习建筑设备工程主要应强调应用型知识,在教材中,应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数据、施工方法、常见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验收规范要求等知识,应把施工方法及施工、土建的配合作为重点内容,在教材中应增加各种系统的施工图,强化学生的识图能力。

五、结语

在土木专业中,建筑设备工程是一门应用性的专业技术课,针对该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的特点,以及结合土木工程专业要求,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增减,突出重点内容,编写出专业针对性强的教材,以培养土木专业学生具有协调建筑结构与设备施工的能力。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