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食品专业前景集锦9篇

时间:2023-09-03 14:57:16

食品专业前景

食品专业前景范文1

[关键词]人才培养 就业方向

民以食为天,粮油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的营养素。中国不仅是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粮油作物生产、加工和消费大国。“ 十一五 ”时期,全国各类粮食经营企业共收购粮食131569万吨,占同期全国粮食总产量的50%以上,粮食期货合约交易量约6.7 亿手,交易总金额近 30.3 万亿元。蒸蒸日上的粮食行业不仅为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增加了对粮食专业人才的需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粮食工程专业应运而生。各高校通过开设粮食工程专业,培养优秀的粮食人才,推动国家粮食行业发展。

一、粮食工程专业背景

粮食工程是为了适应新时期粮食行业发展,提高粮食的质量和产量,加强粮油产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培养优秀的粮食人才,依托国家建设东北粮食物流基地这一强烈的行业背景组建起的特色专业。随着粮食行业的发展,社会对具有较高综合索质的粮食工程专业人才需求旺盛。现如今,粮食工程专业已朝着多元化发展,不仅对粮油作物的生产,粮油的制取,后续加工等方面加强研究,更对粮油机械、现代化生产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粮食工程专业是一个永不衰落的行业!

二、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粮食工程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面宽,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掌握粮食工程和粮食科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设计方法,具备基本的设计能力和初步的研究开发能力,能在粮油食品领域内从事粮食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工程设计、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充分认识粮食行业的特点,准确定位,培养出具有社会竞争力的毕业生,直接关系到粮食工程专业的发展前景。粮食工程专业具体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如下:

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工程学等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掌握粮食工程及相关学科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粮食和油脂生产技术管理、粮食和油脂安全控制和检测、粮食和油脂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熟悉国内外粮食工程发展相关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应用知识;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三、粮食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自强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粮食问题,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因此粮食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广阔。

(1)就业方向:粮食高新技术产业与粮食有关的研发中心;各级粮食、粮油购销储运公司、粮食储备库;粮食加工厂、焙烤食品加工厂、植物油脂加工与大豆蛋白企业;淀粉与变性淀粉生产企业;从事行政和企业管理、产品品质检验、营销等工作,以及从事生产技术、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等工作,与专业相关的公务员岗位。

(2)就业需求:辽宁省为农业大省,各大企业对粮食人才有着巨大需求,就业前景广阔。因此,加强我省粮食工程专业人才的高等教育建设,加强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变得日益迫切和重要。

1.“五港通粮”,粮食大省产生的人才需求

辽宁是粮食的主产区,大豆、玉米、高粱的优质产地。辽宁的大连港、营口港、丹东港、葫芦岛港、锦州港都设有专用的现代化的粮食专用码头,是东北地区粮食的五大贸易窗口。由于港口的贸易特征,粮食的中转性储藏及储藏期间的管理技术已经形成了港口的核心业务之一,这些业务的完成需要大量的粮食工程专业技术人员。

2.经济增长点,规模效益产生的人才需求

辽宁“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产业之一是辽宁农副产品的加工业、储藏业及质量检测与控制业,在“十一五”期间新投入的粮食行业占总投入的9%。此外,中粮、益海两大粮食集团公司近日都将在沈阳地区投建制米、制油企业。届时,福临门、金龙鱼两大品牌的油脂、大米将在沈阳生产与销售。如此之大的规模化生产、储藏与贸易,必须有足够的专业人才来支持正常的运营。

3.科技含量高,岗位专业化产生的人才需求

粮食产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粮油制品深加工的不断推广,产品质量与产率要求的日益提升,使粮食产业的岗位技术性、专业性越来越强,诸多产品研发岗位、品控岗位、工艺调试、程序设计等岗位,均需要一大批高级专业人才。

就辽宁省粮油产业专业技术队伍和粮油行业的发展态势来看,大力培养粮食工程专业的学生是必要的;就市场对粮食工程高级人才的需求来看,迫切需要文化底蕴深厚,专业技术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专业人才。因此,粮食工程专业有着丰富的发展前景,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

[1]国家粮食局关于印发《全国粮食市场体系建设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食品专业前景范文2

摘要:本论文概述了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总结了根据授课对象不同采取分层次研讨式教学的形式、内容和效果,指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所需完善的方向。

关键词:研讨式;食品微生物学;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185-02

一、前言

民以食为天,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十二五”期间食品工业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增速放缓的形势下,实现了食品生产的平稳增长,食品行业经济效益的持续提高,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8.8%提高到2014年的10.0%,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十三五”期间,国民经济发展处于新常态,食品消费需求将有刚性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会继续加快;产业将进一步整合集聚。食品科技人才的培养如何适应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成为高校专业教育的重大课题。食品微生物学,是国内外食品类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是必修必考的重要课程,是食品类专业中联系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重要纽带。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湖南农业大学食品微生物学教学组,根据多年教育教学经验,结合经济发展新常态,对不同层次的食科类专业学生实施研讨式教学模式,并不断总结研讨式教学模式的经验效果,以期在食科类专业教学中推广,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素质。研讨式教学,起源于德国大学,到第20世纪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方式,目前逐渐在国内高校推广[1]。对大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大的作用,抓住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了独立自主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科研能力,此外也促进师生情感,提高学生表达和交流能力[2]。因此,研讨式课堂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阵地,是高校培养适合社会发展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

二、研讨式教学在不同层次学生中开展的研究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不仅是食品类专业非常重要和基础的专业课程,同时该课程与饮食生活息息相关,可以拓宽它在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所起的作用。因此,课堂教学中探究吸引学生兴趣和注意力的亮点、热点、基本点等,都需要深入地研究分析。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涉及食品相关专业的多个层次,如湖南农业大学校本部一本学生、国际学院二本学生、东方科技学院三本学生。因此,必须根据各层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态度、目的和习惯等多方面入手,了解学生特点,才能因材施教。所以,食品微生物学教学需根据学生不同,教学目的是不同的,采取不同的研内容和形式等。

1.针对一本学生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研讨式教学。学生对待学习的主体意识直接决定着其学习的行为和效果。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一本学生学习基础扎实,学习态度认真,学习自主和自控能力强;对专业发展的前沿知识非常关注,对行业动态了解甚深,视野非常开阔,且危机意识强。因此针对一本学生,可以展开文献式、进展式、热点式、案例式等形式的研讨教学。以文献式、进展式研讨为主,利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优势,既可以进一步扩大学生视野,引领学生走向科技前沿,又能扩充课堂的知识容量,拓展学习内容。关于文献式、进展式研讨,国内外还没有太多描述,但在国内外很多研究生团队中这种模式被采纳的很多。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也可以参考这类方法,教师提供相应的中英文优秀科研论文或者前沿进展资料,学生就文献发表认识探讨。培养学生阅读和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同时接触教材以外的新知识,加强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热点研讨则结合前沿科学和社会需要,激发学生及时关注社会发生的重大热点事件,设计与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相关的微生物宏基因组学、营养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肠道微生物、生物防腐剂等进行研讨,开阔学生视野,与时俱进,培养创新意识。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关心身边环境,关注社会公共事务的热情,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会局限于课本和资料,不会形成学习优秀却性格自私而冷漠的情况。同时,本课程通过部分案例的引入,引导学生进入案例的角色,主动思考与解决问题。鉴于一本学生知识掌握牢固,自主学习能力强,锻炼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案例式研讨可以设置较为复杂的案例,如以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的处理,解决工厂食品腐败问题,建设某已发酵食品生产线等为案例,充分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的来说,一本学生的课堂知识容量大,内容新颖前言,学生自主学习程度高,老师以引导为主,课堂教学师生都收获颇多。

2.针对二本学生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研讨式教学。国际学院的二本学生,普遍家庭条件好,学生个性鲜明,聪明灵活,思维活跃,表现欲强,但个性懒散和自控能力较弱,对学习的兴趣不能持续,知识掌握凭个人喜好,部分感兴趣的章节或者科目知识掌握牢固,部分趣味性不够的章节了解不深。因此针对他们,展开以热点式、情景式、案例式研讨为主。热点式研讨可以进一步发挥这一层次学生思维活跃和表现欲强的特点。同时,对一些趣味性不强的知识点,设置情景式研讨,通过设计出一些真实性和准真实性的具体场合的情形和景象,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克服懒散、自控能力不强的缺点,为获取知识提供充足的场景设计,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提高教学成效。如粮库储藏中防霉技术、生产车间的微生物控制、草莓蓝莓等水果采摘后的保存,甜酒制作过程的关键步骤等情境设计,从而让学生主动掌握有害微生物的控制。而案例式研讨主动是培养学生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设计合适难度的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如设计家庭剩饭剩菜的处理、超市酸奶的选购、面包的制作等案例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的来说,热点式研讨在这类学生思维活跃的基础上,以启发为主;情景式研讨在这类学生学习兴趣不一、自制力不强的条件下,以带动、强制式为主;案例式研讨,综合考虑实际问题和理论支撑,充分考虑学生懒散又活跃的特点,设计合适难易程度的案例,课堂教学老师以引导、参与和监督为主,教学效果良好。

3.针对三本学生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研讨式教学。三本学生,较之一本、二本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强,课堂参与和互动程度不高,且这类学生家庭条件好,学习和生活的依赖性强。针对这类学生的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既要巩固他们的基础知识,又要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针对他们的课堂主要以专题式、实验技术式研讨来巩固基础,以情景式和案例式研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专题式研讨:专题研讨式教学,就是以专题为内容,以研讨为形式的一种教学,该教学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分为专题研究和讨论,在食品微生物学理论课中可以注重专题讨论,老师引导全班就相关专题进行研讨,然后进行总结归纳,如可以把微生态与食品酿造、微生物与机体免疫、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等章节采用这种形式进行教学。同时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整个教学过程与实验紧密相连,理论联系实验,进行实验技术研讨。如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计数、菌种鉴定等相关内容可以设计在这个环节中,提高自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本课程可以把热点问题、特殊案例引入到情景模式中,引导学生进入情景的角色,主动思考与解决问题。如设置酸奶的制作技术、粪便微生物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空气中微生物的分布等案例或热点,启发学生关注书本外的知识。总之,针对三本学生的课堂,老师以主导教学、参与研讨、启发思考和监督执行为主,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和互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总结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尝试采取新的教学方式:研讨式,让学生参与到授课中来,并养成乐于探索研究、勤学好问的好习惯。本教学组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分别尝试了文献式、进展式、专题式、热点式、操作技术式、情景式和案例式研讨形式,受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喜爱,也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成效。但教学改革这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效果评价一时难以评估,在实践过程中既要合理设置课程考核项目,又要在学生中展_广泛调查,以学生的成长收获来评判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食品专业前景范文3

【关键词】食品企业管理;教学改革;实践

食品企业管理课程是食品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食品企业特点、食品企业组织管理、经营决策与计划、食品企业生产管理、营销管理及食品企业创新等,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为了使学生能更好掌握食品企业管理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在食品企业管理教学过程中打破学科性束缚,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以情景模拟教学为特色,通过各种形式的创新活动,锻炼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1]。

1 “食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

1.1 传统授课方式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即使教师认真、充分的备课,但单靠填鸭式的强行灌输,学生也很难对该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这种教学模式存在诸多问题,不符合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学生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学习效率低。学习金字塔表明“听讲”式学习效果最低,个人学习或被动的接受学习效果在30%以下,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的学习效果在50%以上[2]。

1.2 实践课时分配不合理

在传统教学中,实践(实验)课占的比例非常少,这主要体现在实践(实验)内容和课时的安排上,食品企业管理课程传统的实践(实验)教学内容陈旧,方法单一,多数实践(实验)只是验证理论,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锻炼,传统的实践(实验)课,由教师把书本上的案例写在黑板上,并逐一讲解,而学生按部就班的接受,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非常不利。

1.3 考核方式单一

以闭卷考评方式对理论知识进行考核,平时成绩和实践(实验)能力考核占的比例较少,甚至部分院校根本不设立实践(实验)能力考核制度,这种考核方式主要考查学生的记忆力,不能全面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方法改革

2.1 理论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在食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中至关重要,传统的企业管理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简单而熟悉的填鸭式教学,授课效果不佳[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设置问题法,研探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管理情景模式法等方式开展启发式教学。例如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自我学习,查找资料等多种渠道获得知识,使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变成主动的思考学习[4]。研讨式教学法对食品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有很强的适用性,可以改变该课程长期以来陈旧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更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更明显,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2.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为了增加课堂的生动性、直观性和信息量,多采用录像、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食品企业管理课程的兴趣,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企业在经营运转中的现状,为以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同时能节省出时间让学生对不同规模的企业在管理中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强化学生对食品企业经营的认识,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经营运转的实际情况,并分组设计企业的组织结构,使学生掌握企业组织结构设置的原则,提高教学效果。

2.3 充分整合校外资源

在食品企业管理课程授课过程中,利用管理情景模拟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入不同的管理情景模块中,根据学生在情景模块中的角色安排任务,让学生提前对可能发生的问题找出解决方案[4],从企业邀请长期从事企业管理、生产、销售与经营相关实践经营丰富的人员对学生进行点评,并提出预防措施和解决方案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演示相关的实践技能,另外,安排学生去食品企业参观学习,让学生到企业去认识企业组织管理和产品生产加工过程,提高学生对企业的认识,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快的胜任本职工作[5]。情景模拟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工作情景,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己仿真的实践平台[6-7]。

2.4 完善考核制度

课程考核采用“学习过程+学习成果”的考评模式,主要体现在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出勤率、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通过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等多方面对学生作出综合评定。

2.4.1 理论考核

理论考核占总成绩的60%,主要采用传统的笔试考试,考试内容在传统只有基础知识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增加了开放型试题,改变传统学生对概念、原理等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对学生知识理解和掌握考核较全面。

2.4.2 实践(实验)技能考核

实践环节的考核占学生总成绩的30%,主要采用情景模拟法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在情景模拟考核中有专门的教师进行一对一审核,教师从学生的情景设置、任务分配、问题处理等多个角度进行评定打分,确保可以实现对学生实践(实验)技能的综合考核。

2.4.3 平时考核

学生上课出勤率、与教师的交流互动、实践(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和实践(实验)报告完成情况作为平时考核的依据,占总成绩的10%。

3 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是反映教学改革成效的重要指标。食品企业管理的教学改革,教师通过研讨式教学、情景模拟式教学及与学生互动交流等,提高教学效果。

3.1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情景模拟方案完成某一系列的任务后,学生会对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细化,对在情景模拟中的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真正能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中,从而对食品企业管理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2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于食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多,学生通过设置任务改变自己在企业管理中的角色,在情景模拟方案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主动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的实践(实验)报告,可以看出,如果实践(实验)结果不理想,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践(实验)结果,找出实践(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发生原因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通过实践报告和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体看,通过对食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探索,改了传统重理论、轻实践(实验)的教学方法。明显提高了学生对食品企业管理课程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朱珠.食品企业管理[M].科学出版社,2010.

[2]廖力贤.浅谈素质教育下的互动是教学[J].知识经济,2009(2):159-160.

[3]刘云强.关于实践教育创新的几个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3(9):70-73.

[4]姚子凤.探究式教学中确保教师主导地位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10(1):267-268.

[5]王雄伟.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方式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6(3):32-34.

食品专业前景范文4

[关键词]民俗旅游;人力资源条件;米食节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我们逐渐进入了快餐文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沉迷于网络世界,在互联网上周游世界,我们可以足不出户便能从世界各地获得新闻和时事,可以在网络空间中互相交谈,这是快餐式文化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但随着快餐式文化越来越深入当代人的生活,原本围绕在我们生活中的民俗文化的颜色却逐渐暗淡。近年来,国家鼓励开放旅游业,许多农村便以此作为出发点,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业,根据当地特色设立多个景区,也借此对当地的民风民俗进行宣传,这就是民俗旅游景区的发源。虽然越来越多的民俗旅游景区发展起来,但这对于民俗文化的发扬起到的作用却微乎其微,许多景区基础设施落后,环境卫生较差,对于景区的宣传少之又少并且很少有民俗文化旅游景区设置有专门的服务中心以及拥有专业的旅游管理人才。这样的民俗旅游并不能让人们学到什么,也很难让原本就不被关注的民俗文化抓住大众的眼球,因此,民俗文化旅游的问题急需我们解决。

1民俗旅游的概述

所谓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区的民俗文化特点使这个地区独具特色。近些年来,民俗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人们存眷一个地方,更是因为当地的文化吸引了他们。民俗一词产生于人们生活的需要,田茂军曾经指出民俗旅游是借助一定的民俗事项而开展的旅游活动。它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俗内容为旅游载体,强调民俗文化和民族风俗的独特性,让游客参与民俗活动,让人们体验不同的新鲜感。而民俗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发展是一对共生体,因此我们在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保护,避免对民俗文化产生强烈的冲击和破坏。

2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古林镇蜃蛟村的民俗旅游现状

2.1古林镇蜃蛟村旅游现状介绍

“千年古村看蜃蛟,传统米食芦家桥”。于2019年1月份止,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古林镇的蜃蛟村已经举行了四届米食节,米食文化在蜃蛟村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蜃蛟村有许多手工制作的特产,如年糕、金团、灰汁团、汤圆、糯米糩等等。每一届的米食节,当地的居民齐聚一堂,大家都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制作当地的特色美食,蜃蛟村村委会提供摊位,居民可以进行售卖。在米食节的活动现场,你可以参观到年糕的制作过程,还可以看到年糕制作大师们将它们制作成各式各样的小动物的形状,有可爱的小猪仔以及活灵活现的金鱼等等。古林镇蜃蛟村的米食节让我们似乎重新来到了传统米食的年代,传统米食不仅带给我们美食的享受,更有对过去的美好的追忆,米食文化作为古林镇蜃蛟村的传统民俗文化,深深地吸引着游客和居民。我国现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文化历史积淀的,它能够体现中华儿女追求幸福美好的向往。米食文化带给当地人美好回忆,是他们心中的白月光。与众不同的传统民俗文化总是有着不一样的魅力,蜃蛟村的米食文化也不例外。带着当地传统特色美食与当地的文化特色,米食节进入人们的视野,米食节作为一种文化,丰富了蜃蛟村的旅游资源,发展成为蜃蛟村的特色旅游产品,也吸引着各地对于米食文化感兴趣的游客前来游玩。

2.2米食节的优势

蜃蛟村占地1.85km2,大约有2500多位村民,还有文化礼堂、蛟龙公园和蛟龙寺等景点,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村,它真正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米食节作为蜃蛟村的特色旅游产品,无疑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进步,旅游产品是旅游产业中的关键点,也是旅游文化的一种符号。旅游产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印象,关系到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民俗旅游景区建设发展起来,要想在其中独树一帜,必须拥有属于自己地区的特色,米食节是蜃蛟村长久发展起来的文化,当地的居民大多都会制作米食,也对米食文化有着很深的了解。米食节的开办不仅能带动当地的旅游业,而且能够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做生意,从而带动地区的经济发展。

2.3米食节的劣势

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目标,但是目前文化旅游产品并未能满足消费市场需求,文化旅游产品形式趋于单一,旅游资源并不能真正体现出当地的民俗文化。旅游的表象为经济,而内核却是文化,旅游地经济发展的背后是游客对该地文化内涵的认可。据资料统计显示,蜃蛟村的年龄分布呈老龄化趋势(见表1),18~25岁的青年人仅占总人数的6.5%,中老年人口占了大多数,大家对于米食节的参与积极性较为缺乏,且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见表2),大部分村民学历是初中及以下水平,大家对于米食文化的了解仅仅存在于表面,真正能将其历史娓娓道来的人少之又少,对于米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缺乏专业性的手段和见解。蜃蛟村对于米食节的管理也并没有做过多的细化安排。蜃蛟村每一届的米食节都会持续将近一个月,在这期间蜃蛟村定时会安排不一样的传统节目,如一直流传至今的舞龙舞狮表演、各种各样的民俗文化节目表演,一到周末还会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纤夫和韵”实景表演以及开设宁波走书专场、民间祈福活动、传统米食街市等系列活动。米食节的活动丰富多彩,但现场秩序较乱,蜃蛟村的米食节负责人没有设置专门的维持秩序人员,而文化大礼堂作为米食节的服务中心只是用来展示书画和传统民俗文化,并没有真正起到服务的作用。

3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古林镇蜃蛟村的人力资源条件

据表1、表2统计,蜃蛟村村民大多呈老龄化趋势。但愿意为自己的村子出一份力的中老年人有很多,蜃蛟村的妇联召集了许多村民作为米食节的志愿者,大家统一着装,穿上了整齐划一的红色马甲,负责传统米食制作和米食售卖摊位的管理工作。但蜃蛟村村民总体文化水平较低,对于米食节的管理缺乏一个细致的安排,没有行之有效的人员管理系统与旅游服务系统配套,缺少专业的旅游人才。旅游经济发展所依赖的战略资源已经转移到人力资源上,旅游人才的优势需要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和社会优势。针对现存的人才紧缺、培训机制不健全、观念滞后、员工流失快、人才稳定难、整体素质偏低等旅游人才问题,要建立“以人为本、服务行业”的理念,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加强旅游队伍建设,优化人才环境。因此,旅游人才的培养对于蜃蛟村未来的旅游产品推广和发展上都有很大的影响,旅游人力资源的稀缺也会使蜃蛟村的其他文化旅游产品的发展受到限制。术业有专攻,好的文化旅游景区,必须要有专业的旅游人才进行管理和安排。另外,对于蜃蛟村米食节的举办,组织活动的人员过少,把总筹备和安排工作都交给村委主任,人员安排不平衡,领导者的压力较大,人员配置较为松散,难于管理。这样的人员配置,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因为职责部署的不均匀,领导会很难调动人员及时处理紧急情况。

4对策建议

4.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促进米食民俗文化资源合理利用

近年来,主席对农村的发展较为重视,民俗旅游作为农村经济增长的一大路线应得到更多的政府支持,首先,当地政府应该紧跟时代的脚步,及时制定相关的旅游人才优惠政策,来吸引更多的旅游专业人才;加强宣传,增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增加对于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力度,政府应加大对米食民俗旅游的重视,可以在相关部门下设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定发展方案,统筹规划米食民俗旅游工作,确保米食民俗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其次,政府主导,建立市场化运作模式。以米食节为例,政府负责整体协调、统筹安排,吸引社会各方力量参与,促使企业冠名或赞助、与旅行社签订协议来增加游客来源,媒体则进行大力宣传,形成民俗旅游的良性循环发展.再次,政府应加大对米食文化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当地的米食文化,从而达到增加景区吸引力和客流量的目的,推动景区发展与进步。

4.2深挖米食民俗文化,提高游客参与度和体验度

传统的民俗文化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光大的文化。这些传统民俗文化在我们中华民族伟大文明进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外来文化的打压,我们的民俗文化面临着两难的处境。米食文化作为一项特色民俗文化,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它的精髓,细化透析它的特色。围绕蜃蛟村米食文化实施人文和品牌策略,策略核心思想为“千年古村看蜃蛟,传统米食芦家桥”,通过精心策划和实施,赋予蜃蛟村民俗旅游文化之魂。另外,要努力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度,让游客能在游览景区的同时参与到景区的活动中来。比如做年糕包饺子等活动可以开设一个专门的游客体验区以及游客亲子diy区,能让游客近距离接触传统米食的制作过程,亲身体验制作这些传统米食的乐趣,从而也能增加游客对米食文化的认识,这才是真正的民俗文化旅游的意义。

4.3引进专业旅游人才,提高专业人才素质

食品专业前景范文5

关键词:高校;精准扶贫;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0-0046-03

一、引言

高等学校参与国家定点扶贫工作既是必须承担的一项政治任务,也是高校实现社会服务职能的要求。根教育部滇西定点扶贫工作总体部署,浙江大学自2013年开始启动定点扶贫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景东县)工作。通过三年的实践,探索出了一条以科技助推产业发展的精准扶贫之路。

景东县位于滇西南中部,普洱市最北端,辖10个镇、3个乡,166个居民委员会、4个社区、2360个村民小组。全县国土总面积4532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5.5%,坝区占4.5%)。境内居住着彝、汉、回、傣、布朗等26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0.36%,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2.64%,是云南省6个单一彝族自治县之一,也是全国8个单一彝族自治县中彝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

全县有高寒山区村58个,半山区村80个,坝区村仅有28个。全县13个乡镇中有7个是贫困乡镇,其中有4个是建档立卡贫困乡镇。全县贫困村6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30个,贫困村民小组551个,贫困户28329户,贫困人口98370人。全县近四分之一的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贫困人口面广、量大,是全国592个、全省7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也是61个滇西边境片区县之一。

景东地形地貌呈“三河夹两山”之势,目前全县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分布于哀牢山、无量山两个自然保护区周边的山区、半山区、边远高寒山区、干旱缺水地区和地质灾害隐患区,且多为少数民族群众,居住环境恶劣,处于整体贫困状态。景东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贫困程度深,解决难度大;基础设施弱,产业带动低;公共服务差,生活改善慢;生态保护难,发展阻力大。

二、产业扶贫举措与成效

(一)专家把脉,精准识贫破难题

1.组建专家服务团。首先,选派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祖辉教授担任景东县政府顾问。作为我国著名“三农”问题专家,黄祖辉教授长期从事农村经济、公共政策、农村组织等方面的研究,对我国减贫与发展提出的许多政策建议多次获得中央的肯定。自担任景东政府顾问以来,他多次赴景东开展调研指导,举办学术讲座,为景东经济社会发展把脉、建言献策。他提出的充分发挥生态优势,走绿色发展之路,着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示范区的发展理念已在景东地区形成共识。其次,根据景东地区产业发展的需求,浙江大学先后选派鲁兴萌、陈再鸣、尹兆正、汤一等教授担任景东蚕桑、食用菌、乌骨鸡、茶叶等主导产业的首席专家,为景东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服务。2015年,浙江大学又选派胡晓云、曲江两位教授担任景东品牌和电商两个领域的首席专家,助力景东县农业产业的品牌化建设和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这些产业首席专家大都是浙江省资深的科技特派员,他们对欠发达地区的农业产业发展有着十分丰富的经验。

2.问诊产业难题。景东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以不到全国万分之一的国土面积,保留了占全国三分之一的物种,被誉为“天然绿色宝库”。其中,核桃、茶业、乌骨鸡、食用菌、蚕桑等成为景东地区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景东地区发展种养殖业的优势在于充足的光、热、水、气等优越的自然条件,但是景东地区的土地中有机质含量较低,肥力不足,再加上交通的制约以及原始粗放的生产方式,科技支撑不足、产业生产率较低,景东地区整体抗风险的能力较弱。为此,在这三年里,浙江大学的首席专家们多次对景东地区进行实地调研与考察,最终找出了制约景东地区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此基础上,浙江大学的首席专家们帮助景东地区制定产业规划,确定景东地区产业发展的全新思路。同时,浙江大学还通过落实扶贫项目,通过脱贫来带动景东地区实现产业转型与升级发展。

3.开展科研攻关。为有效解决景东地区特色农业的产业发展问题,浙江大学积极组建跨学科研发团队,开展新产品的研发;针对重点帮扶产业,开展实用技术的研究和成熟技术的推广。同时,浙江大学还联手打造景东区域的公用品牌,实现价值的再造,以品牌为旗帜带动景东地区整体产业的发展。

在这三年里,浙江大学组织实施了《景东核桃产业提升与发展研究》、《云南景东野生菌资源开发研究与利用》、《景东无量山乌骨鸡遗传评估及精准扶贫开发利用》、《精准扶贫视域下滇西南高原山地农业立体开发及其关键性技术的研究――以普洱市景东县无量山区为例》等多个科研项目,整合全校科研力量组成团队,以景东重点扶贫的核桃产业、野生菌、乌骨鸡等高原特色产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出符合景东产业特点的产品,促进产业发展,提升了扶贫的实效。在此基础上,浙大品牌研究中心,在对景东核桃进行品牌“会诊”之后,充分挖掘景东核桃的在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帮助景东地区打造出具有独特品牌个性的“景东核桃”区域公用品牌。以核桃产业为突破口,联动当地旅游业、服务业的提升和发展。“景东核桃”这一区域公用品牌将景东地区无量大观的地域环境特征、人文历史文化、特色优势产业以品牌的力量聚集在一起,将更多的自然资源、生产要素转换成生产能力和经济能力。

(二)创新模式,精准扶贫出实效

产业扶贫不完全等同于产业发展,它是以产业为基础,以扶贫为目的。曾在湖南视察扶贫工作时强调指出,把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生产作为扶贫工作重点办好的三件实事之一。通过创新扶贫机制来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通过三年的实践,浙江大学探索创建了“高校+政府+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农户”的“六位一体”产业扶贫运行模式。这种产业扶贫运行模式主要是通过内引外联,整合资源,建立开放式的帮扶体系,并通过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帮助更多的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

以食用菌产业扶贫为例:浙江大学做好产业发展科技支撑和专业人才培养;景东县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作为主要责任主体,县林业局、扶贫办、蚕桑办、供销社、农科局和大朝山东镇等单位共同参与,联合浙大校友企业杭州滢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杭州雪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商企业龙泉瓯缘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与景东新会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景东富民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组成扶贫联合体,建立茯苓、灵芝、小香菌等示范基地,带动贫困农户共同发展生态食用菌产业。

扶贫成效:上述联合体2015―2016年在景东花山乡营盘村、文井镇新会村、文井镇都拉村和大朝山东镇彭家村等建立生态食用菌基地7个,面积100余亩,总投资1092.76万元,带动周边农户210多簦回收茯苓、灵芝等食药用菌产品800多吨,总产值预计950余万元,总利润150余万元,合作社社员户均增收7100余元。联合体中校友企业杭州雪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县林业局、景东新会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景东富民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等签订服务与产销合作协议3份,为景东成功注册“无量菇嫂”、“雪禾银生”等2个县域公共品牌,为实施品牌战略,创造景东地方名牌,开拓国内外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名贵野生白肉灵芝纯菌种和多孢灵芝新品种,已相继建立人工驯化栽培基地5处,栽培面积约60亩,2016年农业产值预计可达到480万元。

这种扶贫联合体最大的意义在于,市场和风险由企业承担,农户(贫困户)的利益得到了根本性的保障。所以,浙江大学“六位一体”的产业扶贫模式解决了精准扶贫的问题。

(三)盯紧短板,增强造血谋发展

1.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1)茶产业:走特色发展之路。茶叶是景东县重要的传统支柱产业,是山区和半山区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对农民增收致富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景东茶产业目前面临大而不强、产值低、效益差、加工技术落后、产品附加值低、品种结构单一等问题,市场竞争力弱,龙头企业带动力差,缺少特色品牌。基于此,浙江大学首席专家提出景东茶产业走特色发展思路,着力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具体举措:①利用茶产业加工方面的技术特长,帮助当地企业开发白玫瑰、景东生红、景东红普等茶业新产品,提升景东茶叶产业的附加值,扩大其知名度;②通过举办茶叶加工技术培训,提高传统普洱生茶和特色红茶的加工技术,提高景东地区的产品竞争力;③通过引进合作企业,加快茶产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帮助景东地区解决市场问题;④建立扶贫基地,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2)乌骨鸡产业:提升“三化”,实现价值再造。景东县无量山乌骨鸡以独有的生态保健、药用、营养价值高等优点被评为“云南省六大名鸡”,但是其也存在养殖标准化低、规模化程度低、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为加快推进景东无量山乌骨鸡产业发展,实现乌骨鸡到“金凤凰”的华丽转身,景东乌骨鸡产业首席专家对无量山乌骨鸡原种保护、品种选育、养殖标准制定、生态庄园规划及地理标志产品申报等开展了技术指导和帮扶工作。同时,专家还提出遵循“一品”(打造一个特色精品)、“二优”(发挥品种、生态两大优势)、“三合力”(聚集高校、地方政府、龙头企业)的发展思路,争取用六年时间做大做强景东无量山乌骨鸡产业。据统计,2015年景东全县无量山乌骨鸡存栏250万只、出栏350万只,分别比2012年末提高108.3%、169.2%,实现产值2.8亿元,景东无量山乌骨鸡养殖定点扶贫工作取得了实效。(3)食用菌产业:生态保护资源与开发融为一体。针对景东野生菌资源无序利用、资源永续遇到挑战、人工栽培训技术落后等现状,浙江大学首席专家及其团队多次对景东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为景东食用菌产业发展设计出了新路径:生态保护资源开发融为一体。①成立“浙江大学―景东野生菌资源保护实验室”和“浙江大学景东哀牢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菌监测站”,开展景东野生菌资源调查和保护利用。为了使实验室投入正常运作,首席专家挑选三位当地技术人员到浙大实验室开展为期两个月的培训学习,使他们较快掌握了野生菌调查、驯化和人工栽培的实验技能。目前,实验室已具备对野生菌根菌研究、标本鉴定、纯菌分离和扩繁等功能。②建立名贵野生菌监测样地和野生菌―森林功能促进实验区。名贵野生菌与森林系统菌根共生,形成一种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互利关系。为了探索野生菌资源保护和森林功能促进的生态利用新模式,改变对名贵野生菌(如大红菌等)不合理采摘导致的森林系统功能退化的弊端,首席专家开展了《景东哀牢山野生菌资源生态保护与功能促进研究》,项目选定在景东县自然保护区哀牢山徐家坝地区建立野生菌―森林功能促进实验区,对多块不同规格的野生菌进测监测,收集、整理和掌握名贵野生菌相关基础监测数据。截至2016年6月,哀牢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菌监测站,已监测收集了200多种珍贵大型真菌资源,为进一步保护和开发景东野生菌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于此,野生菌资源调查和人工驯化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这3年中,浙江大学首席专家科研团队对景东地区特有的珍稀野生“小香蕈”、珍稀野生灵芝“白肉灵芝”等5个野生菌资源进行标本采集、分离纯化。经过3年的培养,成功地获得了它们的纯菌种。这是完全利用浙大技术在国内获得的首批野生纯菌种人工培养物。目前,已将这些纯菌种扩繁成栽培菌种,在景东规模化栽培,建立基地6处。经人工栽培的“小香蕈”、“白肉灵芝”等,其外形、风味与野生菇无异,已成为景东野生药食菌资源开发利用和科技精准扶贫的新成果。

2.培养本土人才。三年内通过师徒结对、接受技术人员进修、现场技术指导、举办专题讲座、开展专题培训等形式,浙江大学还加强了对景东地区本土人才的培养,为当地产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充实的保障。

(四)集成创新,整合资源聚合力

浙大在定点扶贫中坚持集成创新,将校内要素进行有机整合,同时整合校友、校友企业,浙商、浙商企业等社会资源,动员更多校友和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事业,形成帮扶合力。校内要素包括经费安排、政策支持和学科融合。学校设立扶贫专项经费用于定点扶贫工作的组织与实施;每年安排校长基金支持景东扶贫产业技术的开发与研究。政策支持:将景东产业首席专家工作纳入考核业绩;设立专项津贴。学科融合:组建多学科科研团队,开展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此同时,集多学优势,成立浙江大学“减贫与发展研究中心”,重点开展扶贫理念的研究和实践探索。

三、经验与启示

1.因地制宜探索贫困山区造血式扶贫模式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路径。不同的贫困地区致贫原因不同,其中自然条件、产业基础、传统文化、基础设施、政策支持力度等差异较大。为此,高校在选择产业精准扶贫中,关键是要根据当地的特色资源和实际,因地制宜,综合各方资源,以发展当地特色产业为重点,培育龙头企业为根本,实施“六位一体”的扶贫模式,帮助贫困山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的附加值,通过这种造血式扶贫模式,做大做强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

食品专业前景范文6

关键词:食品安全;教育体系;公众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212-02

我国职业资格制度与学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但仍然缺乏能够对食品生产与流通全过程进行安全管理的大批标准化、专业化从业人员。消费者缺乏相应的渠道了解食品质量安全方面的相关知识。公众食品安全知识的匮乏和安全意识的缺位导致许多居民存在消费误区。一是图便宜,缺乏防范意识,尤其在普遍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村地区更为突出,偏远农村的食品安全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与农民的安全意识不强有极大的关系。二是过度恐慌,消费信心容易受打击,新闻报道鱼龙混杂,虚假和夸大的报道容易误导消费者,捕风捉影,以讹传讹的现象时有存在,“我们还能吃什么”,起到了误导作用。根据各国的经验来看,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几率随着人们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食品安全知识的增加而减少。许多发达国家已将食品安全列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长远来看,食品安全教育有利于整顿和振兴食品工业,重建我国食品市场秩序,因此,在我国开展全面系统的食品安全教育非常必要[1]。

一、我国食品安全背景

1.主要食品问题。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中有升,蔬菜、畜产品、水产品检测合格率较高[2]。食品安全问题中,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1号问题。化学性污染(农残、兽残、重金属、天然毒素、有机物污染)是2号问题。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是3号问题。1987年上海毛蚶导致31万人患甲肝,人数之多至今还是世界记录。2011年,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传染病在德国爆发,导致50人死亡。美国估计每年约有4800万例食源性疾病患者,3000人死亡。2号问题很吸引眼球,常引起媒体注意。而1号问题刚好相反。

2.农村食品安全状况堪忧。当前,我国农村仍存在着巨大的食品安全隐患。国家统计局曾做过统计,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占6.8%,小学文化程度占32.7%,初中文化程度占49.5%,高中文化程度占3.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25%[3]。一方面农民作为农产品生产者往往提供不安全的食品。另一方面农民作为消费者深受不安全食品的危害。我国农民数量庞大,部分农民法律意识不强,食品安全意识缺乏;大量的假冒伪劣食品在大中城市失去市场后转而销往安全卫生意识不强的农村,而农民对假冒伪劣食品的维权意识薄弱。

3.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认识的误区。常见认识误区:①将掺杂使假等同于不安全食品,不符合安全标准等于健康损害,质量问题与安全问题混淆;②以讹传讹,2010年奶粉反式脂肪酸事件是典型以讹传讹。将反式脂肪酸夸大危害,认为是餐桌的农药而拒绝;③绝大多数中国居民并不了解转基因食品,而是一味抵制,美国转基因食品是不需强制标记,因此许多消费者误以为美国的转基因食品极少;④对食品添加剂存在严重误解,“本品不含任何添加剂”往往误导消费者,实际上,不含添加剂的食品不一定是安全的食品,如农村自制的盐浓度低的酱菜容易感染肉毒梭菌,使用了添加剂的食品不一定是不安全的食品,如几千年来传统食品豆腐使用凝固剂石膏、MgCl2等,天然的不一定是健康的,如发芽的马铃薯,人工合成的也不一定是有毒有害的,如谷氨酸钠;⑤对标准的认识不客观,标准的制定是有国情的,标准的未必是健康的,不符合标准的未必有损消费者健康,我国的大米Cd限量严于国际标准,为0.2mg/kg,国际标准为0.4mg/kg。

4.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薄弱。风险交流是我国当前实施风险分析框架的薄弱环节。人们接受新东西大多来自于茶余饭后谈话、互联网信息、电视报导等,而一些专业文件、科学杂志、政府报告等进入茶余饭后存在真空。

5.媒体报导鱼龙混杂。许多食品安全事件报导的方式:信息多,转载多,表象多;调查少,求证少,科学分析少;采用吸引公众眼球的修辞描述事件;用选择性的观点评论事件;夸大事实,以偏概全,以讹传讹,混淆概念。如某种有害物质“含有就说致癌”是不对的,北京烤鸭皮100%含有3,4-苯并芘,但并不能说北京烤鸭致癌。评论时的观点:个案质疑行业,局部风险解读为系统风险,微观的真实性推论为宏观的真实性,农产品中检出有害物质等于有毒农产品。在食品安全知识缺乏的情况下,往往出现一些妥协的产物。

二、国内外食品安全教育体系

在国外高校中,没有设置专门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而是在相关的学科或专业中设置了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课程,如动物科学、食品科学、微生物学、饭店餐饮等,学生根据专业方向被要求选修一定的课程如食品安全研讨、食品化学等来获取学分。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教育大体包括: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培训教育、职业资格教育、公众教育等。高校专业教学和课程内容体现了食品安全等内容,但课程设计与食品企业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的脱节。专业对接市场、课堂对接岗位仍然没有实现。食品安全人才呈现供不应求的状况。2011年5月8日,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印发《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1―2015年)》(下文简称《纲要》),确定每年6月份举办食品安全宣传周。总理强调:有针对性地普及食品安全法律和知识,十分必要。由此可见,国家已经意识到食品安全教育的针对性问题,并在逐步改正和完善。

三、我国食品安全教育体系的思考

1.食品安全教育的参与者。王仕平[1]等研究认为食品教育参与者包括:①食品生产加工者;②食品经营者;③食品安全监管者;④食品安全宣传者;⑤食品消费者。值得说明的是2013年新成立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整合了食药局+质监+食安办+工商。因此上述食品安全监管者实际上为食药总局+农业部+卫生计生委。

2.食品安全教育体系的内容。一是食品安全专业知识。以食品监督检测为例,食品监管检测仪器投入了许多资金却有许多闲置,人员跨专业、无食品检测背景的现象比较普遍。而食品生产企业以家族式的传统企业为多,还有大量的黑作坊等,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人员无专业背景、跨专业、缺乏食品安全意识、职业素养不高的现象普遍存在。二是食品安全法律知识[1]。据相关资料显示,西方社会的一些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是由大工业化生产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或一些不可预知因素所引起的,而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事故大多数是由不法之徒为赚取不义之财而人为造成的。在食品安全教育中,食品安全法律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但食品安全法律意识的培养于我国当前食品安全现状来说更加重要。三是食品安全道德知识。纵观近几年来的食品安全事件,食品生产者与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是最主要的原因。2011年毒血燕事件中经营人员用鸟粪浸泡普通燕窝而制作真血燕的假象,导致亚硝酸盐严重超标。历年来公安机关打击食品犯罪保卫餐桌安全专项行动,各类注水肉、假牛羊肉、病死肉、“黑作坊”、“黑工厂”等层出不穷,有极少数是出于无知,大部分是明知故犯,甚至不敢食用自己生产的食品。四是公众食品安全教育知识[4]。首先,食品安全相关基础知识如食品标志的识别、转基因食品的判断与选择等。食品储存与烹饪的基本常识等,如三全水饺曾因为在超市未及时冷藏而污染金黄色葡萄球菌,而消费者却往往归咎为生产厂家的质量问题。食物的相生相克、天然毒素、生熟食物混搭等引起的问题都应该是消费者需要掌握的常识。其次,伪劣食品鉴别知识。再次,食品安全的维权意识。以往消费者发生食物中毒较为轻微的往往会选择沉默,近年来消费者的维权意识逐渐上涨,各个省份也相继公布了各种监督举报途径。最后,食品安全危机处理知识。如发生食源性疾病的处理方式。公众食品安全教育是杜绝各种“回锅油”、“口水肉”的有效方法。

3.食品安全教育体系的层次 。李书国等研究认为我国食品安全营养教育体系应包括:公众食品安全营养常识的普及教育,农产品生产及食品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的培训,为食品安全监管、检验、教育、研究提供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本科教育和食品安全技术创新研究型人才(硕士、博士教育)。目前以下几个方面仍需加强。

一是发挥专业教育的根本作用。我国与食品安全相关的专业众多,所培养的人才逐渐在各个行业发挥重要作用。但高校的食品安全人才教育要真正适应市场需求,课堂要真正适合岗位需求仍然需要不断探索,真正培养能进行食品过程监管的人才。二是加强对非专业学历教育的食品安全意识渗透。与食品安全相关的课程众多,化学、微生物学、原料学等,往往高校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无法满足这些需求。在其他专业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意识是必要的。三是加强食品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职业素质培养。应落到实处,彻底杜绝应付式的培训教育。如食品检验员的职业资格证考试应更严格。四是加强公众安全教育。政府应该为公共义务教育“买单”。社区的教育培训就是很好的辅助手段。目前许多社区采取张贴海报、举办讲座等方式向群众介绍食品安全知识。五是加强农产品生产者的食品安全教育。

参考文献:

[1]王仕平,杜波,张睿梅.对我国食品安全教育的探讨[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3):17-20.

[2]陈晓华.“十二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目标任务及近期工作重点[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1):5-10.

食品专业前景范文7

关键词:方便米饭 东北大米 大米品牌

据有关资料报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米饭作为主食,米制食品更是多种多样,冲击着传统的面制品市场.近几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对大米的化学与营养学进行了深入研究,一致认为大米具有特殊的营养价值,其蛋白质的氨基酸组分能够促使胆固醉分解,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浓度,避免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的危险;其淀粉及发酵液具有滋润皮肤和美容的作用。因此,开发适合中国居民的口味与营养需求的方便米饭,极具市场前景。

20世纪80年代初,欧美国家和日本就已经研究出成熟的方便米饭生产设备,并开始供应市场。我国在方便米饭的研究和生产上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引进日本的方便米饭生产线作为军需食品的生产。直到20世纪末,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对方便即食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渴望口味和营养结构更为合理的方便食品,而方便米饭恰恰迎合了消费者的这一需求,还弥补了其他方便食品在营养等方面的不足,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

1方便米饭的种类与工艺

1.1.1 α化米饭

即为脱水干燥米饭,将调理加工后的米饭,经急速的热风干燥的方法脱水或膨化的米饭制品。

1.1.2冷冻干燥米饭

冷冻米饭是利用食品冻藏原理加工的保鲜米饭产品,包装后不杀菌而是去速冻,因此解冻后稍微加热就可在口感、形态上和新鲜米饭一样。

1.1.3保鲜米饭\

无菌包装米饭由于包装不需要杀菌,因此该米饭只需在微波炉中稍许加热,米饭的口感、形态就可和新鲜米饭完全一样,甚至更佳,几分钟后便可食用。无菌包装米饭在国外非常畅销,是每家必备的方便食品,该产品目前在国内尚属空白。

1.1.4软罐头米饭

是利用罐头制作原理铝箔包装加工的保鲜米饭,即利用高温灭菌并熟制产品。但产品的口感与日常食用的米饭相差很大。

1.2.各类米饭的市场评价

尽管方便米饭的种类繁多、风味各异,但它们存在的共性问题还是由于加工工艺不同而造成的各种产品质量问题。膨化米饭由于在加工过程中破坏了米的结构,导致口感变差,且营养成分有一定流失。蒸煮袋米饭可在常温下较长时间贮藏,食用时连同蒸煮袋一起加热即可,但因加工时高温与高压处理使其失去原有的风味和口感,所以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无菌包装米饭虽然风味和口感都比较好,但因价格昂贵使市场化受到影响。冷冻米饭虽然食用安全卫生、贮存时间长,但口感较差且需要建立昂贵的冷冻且冷藏营销链,故市场化受到一定的制约。罐装米饭的历史较长,但也因包装投入高与口感不佳而不适合一般民用。

2方便米饭的现状

2.1方便米饭的市场普遍认可度

保鲜方便米饭,可滿足上班族,旅行者学生等人群的需求。它将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人民消费观念的改变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还可走进千家万户家庭的餐桌上,滿足大多数以大米为主食的人群。

2.2方便米饭产品的品牌和企业现状

2.2.1方便米饭的主要品牌

成立较早的企业是吉林省香辰食品有限公司和贵州贵阳领先食品股份有限公司。2002 年以后,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企业是上海乐惠食品有限公司和郑州三全食品有限公司。2005 年北大荒集团和贵阳领先食品公司联合成立了专门生产方便米饭的北大荒领先联合食品股份有限公司,2006- 2007 年日本企业上海大冢食品有限公司也进入了我国市场,同时上海乐惠食品有限公司又新增一条方便米饭生产线。目前方便米饭经过近 10 年的发展,还处在自然增长状态。品牌都是区域性品牌,市场集中度低,未形成竞争性格局。

2.2.2现有方便米饭企业现状

市场上 4 种产品形式都有。但以 α 化米饭为主,全国约有方便米饭生产企业几十家,方便米饭销售额约为 2 亿元左右。大多数企业处于资金积累、维持发展、盈余平衡或微盈状态。由于市场和资金的原因,方便米饭生产企业还属于前期发展阶段,市场氛围正在逐渐形成。未来的二到三年方便米饭生产企业将会快速发展。,

3东北大米的特点与优势

黑龙江省是粳稻的主要产区,也是食用大米较多的省份之一,其得天独厚的黑土,阳光,绿水,温差和每年单季种植的自然生态优势,再加上优良的稻谷种系,科学种植管理和生产加工,使得黑龙江大米成为国内最优质的大米生产基地。东北大米的蛋白质含量普遍高,低直链淀粉含量高且糊化温度占多数,较适合于加工米粉和方便米饭等米制食品。且东北大米的磷脂含量较高,米饭光泽度较好,得到广泛认可。

4方便米饭的市场前景

4.1方便米饭所占的政策优势

国家“十一五”食品工业发展纲要中指出“小麦、稻谷加工继续以生产高质量、方便化主食食品为主,重点发展专用面粉、营养强化面粉、专用米、营养强化米、方便米面制品、预配粉等,推进传统主食品生产工业化”。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十一五”发展规划在我国粮油加工发展重点中也指出“开展米饭、米线、营养强化米、营养米粉等传统大米主食品的加工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开发,发展米制食品工业化生产;工业化米制品产量占稻米总产量的 20%”。因此,开发方便米饭和营养方便米饭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4.2方便米饭的市场潜力

当前,尽管我国十分重视方便米饭的研究和生产,并已有百余家科研机构和生产厂家已开始从事方便米饭的研究和生产并有产品开始投向市场。但无论是从质量、数量、种类都不可能滿足我国市场需求。据预测我国的方便食品市场对方便米饭的需求非常迫切,急需优质方便米饭来填补空白,其成熟市场年需求量约为400亿份左右。

因此,在黑龙江省开发快餐米饭的企业,可依靠东北得天独厚的稻米生产环境,黑龙江省的方便米饭市场尚未得到开发,市场潜力巨大等因素,生产出优质的适合大众口味,迎合市场需求的方便米饭。

参考文献

[1] 唐若水.西方掀起“米饭热”.光明日报,1998一01一20曾庆孝.大米的特性对方便米饭生产工艺的影响.食品与机械,1995(6):19~21

[2] 康东方,何锦风,王锡昌.我国方便米饭的生产现状和研究前景[J].粮食加工, 2007, 32 (1): 40-42.

[3] 李长河,张照云.试述方便米饭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J].现代化农业, 2004(11): 38-39.

[4] 康东方,何锦风,王锡昌.探讨干燥方法对方便米饭品质的影响[J].现代食品科技, 2007, 23(1): 50-53.

[5] 顾尧臣,刘祖荫.粮食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北京: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1989.审稿人:汤凤霞责任编辑:陈东人

[6] 金正勋等.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特性间的相关性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1, 32 (1): 1~7·

[7]金晓玲等.磷脂复合食品的营养成分分析〔J〕. 1997, (11): 81~84·

[8]朱永才.稻麦质量分析〔M〕.北京:中国食品出版社, 1988·

食品专业前景范文8

【关键词】食品安全 记者修养 媒介景观

在当今信息社会,媒介是人们与外界联系、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其所构造的“第二世界”已经成为人们行动的依据,新闻报道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人们的行动能力与知识视野的局限性,食品安全报道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行动的重要依赖点,构造一个食品安全报道上科学与理性的媒介景观成为必然诉求。

一、我国当前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原因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已经成为我国公共安全体系中一根脆弱的神经,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什么食品安全方面频亮红灯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随着科技的发展,转基因食品和食品添加剂应运而生,但这些产品的安全性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证。在生产力不发达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农业生产几乎不施化肥,不喷洒农药,更没有食品添加剂,也就不会有相关的食品污染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转基因食品和一些食品添加剂也相继出现。转基因食品可以增强作物抗病虫害、抗病毒等的能力;提高农产品的耐贮性,延长保鲜期,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求[1]。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比如其过敏性、毒性,抗生素抗性风险问题,转基因技术还有不少安全上的疑点。食品添加剂是为了使食品有更好的色泽,能延长保鲜时间的一种化学物质,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二,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相关法律体系及其监管机制不完备。改革开放之前,物资比较匮乏,我国的食品供应体系是围绕增加供给数量而建立起来的。对食品原料产地、加工过程、运输及销售环节的监管力度不够。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检测体系、认证体系等方面还不太完善。这些问题,是特定社会阶段的必然产物。

第三,由于媒体的“放大”效果,在媒介景观中让人产生事件多发的感觉。

二、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报道迷失的表征

食品安全报道是一个专业性比较强的领域,相关知识日新月异。如果记者不注重自身科学素质的提高,就会对报道对象一知半解,影响报道质量。甚至有些记者缺乏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应有的职业道德修养,进行不负责任的报道,过度渲染和炒作,制造“餐桌恐慌”,也对企业表现出了“媒体暴力”。这些使食品安全报道出现了异化现象,迷失了方向,种种乱象如下:

第一,科学素养缺失,误导受众。食品安全报道,专业性很强,要求记者熟知食品加工和安全方面的专业知识,甚至常常涉及到一些科学技术前沿的概念,作为“译码者”,记者需要充分理解与报道对象有关的知识,不能当“门外汉”。

离开量谈毒性,是食品安全报道中比较常见的一个问题。有的记者想当然地认为,只要食品中含有有害物质,那就是不安全的,妄下“致癌”、“不安全”的结论。中国疾病控制中心食品营养和安全研究所吴永宁博士说:“按现有科学检测水平,绝大多数食品中都存在有害物质,检测机构通过对食品中有害物质进行健康危害风险评估,根据‘剂量决定毒性’的原则,当有害物质达到一个临界区域时,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2]因为,食品从生产到加工,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环境、生产者的影响而含有一些有害物质,更不要说生产过程中还会添加一些化学物质。因此不可能有绝对安全的食品,重要的是控制食品中有害成分的含量。有害物质在达不到一定剂量时,也不会表现出毒性。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含有有害成分的食品叫做有毒食品。

误报相关信息,是食品安全报道中记者犯的低级错误。2004年河南“豫花面粉事件”中,以《大批‘毒面粉’流入黄石》为题的报道中有这样的内容:“黄石市疾病控制中心抽检化验,昨日作出检测报告表明,这种面粉过氧化苯甲酰(俗称增白剂)每公斤含0.089克,而国家标准含量每公斤不能超过0.006克,超标14倍”。[3]其中,将“国家标准含量每公斤不能超过0.06克”误报成“国家标准含量每公斤不能超过0.006克”。无独有偶,2005年的“啤酒甲醛风波”中, 个别媒体将国家《发酵酒卫生标准》中规定的“甲醛含量每升小于2毫克”误报成“0.2毫克”。

第二,缺乏必要质疑,被表面现象迷惑。受众常常会提供一些新闻线索,记者要去伪存真,用“火眼金睛”判断出新闻线索是否可靠有效。“豫花面粉事件”源于一场个人恩怨。举报人王珍洪和被举报人易永桂是“连襟”关系,曾合伙经营,后发生矛盾,两人分开经营。为了赢得更好的生意,王珍洪宣称对方店里的面粉质量有问题,并向有关部门举报。其实整个事件疑团迭出。湖北黄石某家媒体以《拉网式围剿有毒特精粉》的醒目标题刊载了“豫花”面粉惨遭“围剿”的文章。报道说:“10月1日,知情者向工商部门举报,4日,这名知情者干脆花110元钱,买了两袋‘豫花’牌特精粉,然后花170元检测费委托卫生部门检测。”知情者是谁,他有什么样的目的,为什么自掏腰包进行面粉检测,买了面粉以后有没有调包、掺假?其次,检验报告上既无公章,又无CAL质量检测资格章,检测执行者是否为法定检验机构,检测结果是否合法,检测机构是否有权擅自公布检测结果?对于一系列的可疑点,记者并没有深入调查,短短几天就使一场“毒面粉”事件迅速波及全国,一家资产总值3.5亿元的民营企业面临破产倒闭。

第三,过度炒作渲染,引发受众恐慌。在“发行量就是生命线”的今天,千方百计吸引受众眼球,提高发行量,赚取广告利润被奉为媒体生存定律,炒作渲染、虚张声势在食品安全报道中也屡见不鲜。2007年,沸沸扬扬的“香蕉有毒事件”使广大消费者“谈蕉色变”,一时间香蕉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蕉农损失惨重,苦不堪言。在这一事件中,媒体难辞其咎。关于香蕉有毒的系列报道,从版面的安排、标题的处理到行文的措辞,都充满了夸张渲染,煽情成分颇多,编辑、记者的不理性暴露无遗。最早关于此事报道的是广州的《信息时报》,该报头版导读的头条标题“广州香蕉染‘蕉癌’濒临灭绝”,11个字的标题分三行排列,“染蕉癌”用了绿色以醒目,整个标题黑色背景,旁边还配发香蕉林染病的照片。文章具体内容在A2、A3以跨版的方式推出,主标题“‘巴拿马病’蔓延 广州三成香蕉遭毁”以跨版通栏的方式呈现。版心处刊发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染病香蕉林的照片,在标题的制作上突出了“蕉癌”、“灭绝”、“致命”等词汇。这样的版面安排,报道的传播效果可想而知。

在行文当中,文章的措辞夸张。“昔日万亩蕉林今日全无踪影”、“幸存的香蕉树几年内将枯亡”、“封锁不及时病毒四处蔓延”、“蕉农为操旧业背井离乡”等小标题甚是煽情,文中“枯亡”、“蕉癌”、“香蕉世界的SARS”等字眼更是渲染了此事的严重性与恐怖性。因而,报道失去了公正和平衡,制造了紧张气氛。

食品安全报道的种种乱象不一而足,其根本原因是新闻专业主义在新闻工作者头脑中发生了畸变。记者为了提高发稿量,很难静下心来潜心研究相关专业知识,对新闻中出现的可疑点也少了质疑的敏感与习惯。煽情、夸张倒会为文章挣得不少卖点,在短时间内提高发行量,赚取广告费。其实,这是目光短浅的表现,是一种慢性自杀行为,最终会影响到媒介自身的公信力。

三、科学与理性:当前食品安全报道之路

食品安全报道关系到国计民生,也关系到媒体的公信力与影响力。因而探求食品安全报道之路迫在眉睫。本文侧重于从新闻工作者自身来正本清源,以净化食品安全报道的空气,从而构建食品安全报道科学与理性的媒介景观。

第一,提高科学素养。有些国家明确规定:从事工业报道的记者,必须具有工程师资格证书;从事农业报道的记者,必须具有园艺师资格证书;体育记者要达到二级运动员水平;卫生记者要具备医师资格证书。[4]食品安全报道专业性很强,虽然不能要求所有的记者都是相关方面的专家,但是,记者在采访前要做好案头准备,虚心请教专家。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记者应与时俱进,及时关注并了解其进展情况,清楚新名词、新概念,否则在报道中出现问题,轻则贻笑大方,重则造成虚假新闻,误导受众,伤及无辜。

第二,改进工作作风。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是记者从事食品安全报道的前提。食品安全报道关系到千家万户的餐桌安全,又常常涉及到一些新的科技知识、精密的数字,记者要严谨求实,不能把想象当事实。在采访报道过程中,多些质疑与思考,深入调查事实真相,不能被表面现象迷惑,更不能为别有用心者利用。珍惜党和人民赋予的话语权,不辱自己“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神圣使命。

第三,建设职业道德。记者掌握着舆论工具,担负满足受众知情权的职责。“记者笔下有是非曲直,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千,记者笔下有毁誉忠奸,记者笔下有人命关天。”这是前辈的告诫,值得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铭记。在采访及写作过程中,坚持客观中立,用事实说话,不掺杂个人好恶是记者应有的职业操守。用煽情、夸张来赚取卖点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是对受众不负责任的行为,也是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

食品安全报道,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产生的,是在对新闻事业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出现的。只要新闻工作者能严以律己,秉承新闻专业主义精神,食品安全报道定会走出自己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于洋,司辉清:《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中国食物与营养》,2009 (2)

[2]成功:《食品致癌疑云被夸大的恐慌》,南方周末,2006年3月16日

[3]《大批“毒面粉”流入黄石》,记者:张斌、石勇,载于《楚天都市报》,2004年10月10日

食品专业前景范文9

截至2011年2月,中华美食频道已覆盖全国260余座城市,超过6000~的数字电视用户,中华美食频道覆盖率已达到75%以上。从饮食文化到文化产业、从中华文化到世界文化国家数字电视专业频道――中华美食频道在饮食文化产业世界化延展之路上笃志前行。

如同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戏剧一样,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灿烂的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做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美食频道也是很多爱好美食电视人梦寐以求的事情,而作为央视热播美食节目《满汉全席》栏目制片人、总导演的戴文海在做《满汉全席》节目时,就已经敏锐地觉察到:以中国厚重的饮食文化底蕴做后盾,做美食类的频道一定会事半功倍,当然这里蕴藏着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未知的风险。但是,抱着坚定的信心和对中华美食的热爱,在广电总局全国数字电视数字化工程中引进数字付费电视频道的概念时,抓住时机,在青岛广电局的支持下,2∞5年获得了国家广电总局数字电视专业频道一“中华美食频道”的批号。并确信不疑:坚持做专业的美食频道,因为中华美食文化拥有一片用之不竭的肥沃土壤。

“中华美食频道”在创办之初就确立目标: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也要致力探索中华美食文化的世界延展,中华美食将成为联系全世界华人及海外友人的最好纽带,通过传播和推广烹饪艺术,中华美食频道必将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一道桥梁。

探索美食之路

美食无国界。美食是一种世界通用语言,因此,这种基于美食的频道在全世界都将获得通行证。频道创立伊始,眼光就未一直停留在中国本土,采访中频道当家人戴文海说:“全世界为中华美食而着迷,我们通过跨地域、跨国的电视节目制作,让国内外更多的电视观众了解我们频道,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根据不同观众的收视时段和收视习惯,中华美食频道定位:专业、健康、实用、独特。制作了专业型、普及型、文化型三大类节目。专业型节目《食界精英》、《天下名厨》;普及型节目《千昧坊》、《养生馆》等家喻户晓的节目应运而生,特别是文化型节目,则是整个频道中最具创意的一部分,与国际合作的高清版《丝绸之路上的美食》、《行走的筷子》、《世界名酒品鉴》深受观众喜爱。

中华文化的神秘吸引了很多外国人来中国拍节目。中华美食频道邀请了国外美食频道的主持人,与国内主持人一起开着越野车重走丝绸之路,发掘、品尝沿路的美食,甚至是利用当地找到的食材创造美食,使不同的饮食文化背景,在古老的中华沃土上碰撞火花,对中华美食文化作出不同的解读。接下来,中华美食频道还将推出《茶马古道上的美食》系列节目,继续去发掘、品尝和制作沿途的古老美食,让更多人去感受东西方文明融会贯通的重要古道所蕴含的丰富饮食文化。

中华美食频道一直以拓展海外市场和打造国际化品牌为频道的发展目标。2010年9月,中华美食频道部分自有版权节目在中国台湾、中国澳门、缅甸、马来西亚陆续播出。目前中华美食频道针对的海外受众人群主要是华人,虽然是小众群体,但是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市场。只要是华裔就有改变不了骨子里的传统,过年一定要回家吃团圆饭,走到哪里也忘不了家乡饭,根深蒂固的饮食文化已经融入了血脉,一代代地传承。“中华美食频道”的成立似乎是一个历史性的必然,它是艺术和文化的交融,是水到渠成的创意。

创造优势品牌

中华美食频道的创办不能不提大型美食文化栏目――《满汉全席》的品牌运营,正是有了《满汉全席》的前期运营,给中华美食频道带来了无限生机。作为《满汉全席》的创始人戴文海总经理曾经说过:“《满汉全席》不是节目,是品牌!”而对“中华美食频道”这个品牌的树立和打造,他同样花费了很多心思。经历了多年的积累,逐渐开花结果、枝繁叶茂。踏踏实实地做节目,不单纯以盈利为目的,坚持做专业美食的节目,品牌的核心是品质,品质的核心是精彩内容。

采访中戴总还认为:目前很多数字电视频道推广的前景相当令人担忧。数字电视频道如何从其切入点的吸引力,把先发优势变成长久的领先地位,对于数字电视的营销来说是最重要的问题。以美食文化作为切入点。美食节目永远有说不完的选题,美食节目永远有最忠实的观众。中国人对付费看电视肯定有一个接受的过程,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为美食文化付费买单。但文化消费意识需要一段时间培养,出于人们的喜爱,只要有人热爱美食,这个频道就有市场。采访中笔者感觉戴文海总经理本人不仅是一个美食爱好者,更是一个创造者。做电视很辛苦,但是从他的言辞中透露出来的是对美食的热爱,对美食节目的倾情投入,对数字付费市场前景的憧憬。这一切,源于他对中华美食文化不变的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