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企业信息化的作用集锦9篇

时间:2023-09-03 14:57:39

企业信息化的作用

企业信息化的作用范文1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技术;作用

中图分类号:F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01

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信息化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之一,正推动着全球经济朝着以计算机及信息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农业开始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信息技术目前被广泛应用在农业各个领域,农业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之一[1],同时农业信息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居于基础地位[2]。

信息网络随着时间进行而发展并广泛的应用在了部分发展中国家和绝大多数的发达国家的农业相关方面。健全与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是农业信息化的全球性提现,其壮大和发展对全世界都有着巨大的贡献。联合国粮农组织针对120个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做出了一项统计研究,显示的结果树53个国家或地区初步建立的具有一定功能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二、国内企业的农业信息化应用实例

辽宁金实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当时国内的农业信息化正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尚未对农业信息化形成广泛的认识,但长久以来农业从业者在没有农业信息化的前提下也一直很好的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积累的经验也是农业信息化中的数据采集过程。

公司的禽畜养殖业务是该公司的基础业务,其他业务是围绕着该业务发展起来的,该业务也是公司中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最大的部分。该公司养殖基地中分布着大量的自然信息采集装置,包括温度、湿度、通风量、日照情况,这些设备都是通过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设备,这些设备在规定时间间隔内自动对自然情况进行采集后上传到计算机,计算机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记录,并通过此次记录数据与控制系统中的参数进行比较从而达到自动控制的目的。

通过长期的数据采集,企业能够很好的掌握养殖场内家禽的繁育情况,从而能够很好的筛选优秀种雏,选育优秀种雏以达到产出的最大化,同时选出的种雏能够对外进行销售。该公司现选出的种雏生长快速、成活率高、料肉比低、成品率高,是较为优秀的种雏。

在企业的饲养过程中,企业不断的与农业专家机构、农业专家进行沟通,随时掌握优良品种信息、先进技术信息、病虫害防治信息等有关信息,从而让企业能够不断的改良品种、提高饲养产出率、防治病虫害。

三、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议

1.对政府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加强信息网络的硬件和软件的更新。

(二)加强信息资源建设

根据本地区实际要求各级部门要研究制定信息制度,拓宽信息渠道,开辟窗口。

(三)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

建设合作社成员管理、社务管理、财务管理、市场管理等系统,提高合作社日常管理效能,规范合作社内部管理。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信息化

加强龙头企业质量安全控制信息化建设,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有效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五)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信息化

根据当地农业产业特征,选择产业化发展基础良好的产业有计划、分批次的建立面向广大农户的农业社会化专业信息服务系统,为其提供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的专业化信息服务。

(六)加快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

依靠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培养充实农业信息技术人员,开展培训班等多种多样的形式。

2.对企业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一)提高自身农业信息化程度

优质的产品、低廉的价格,这能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

(二)配合政府协同发展农业信息化

丰富农业信息数据库中的内容,为虚拟农业提供数据基础。

(三)为农民普及农业信息化

农业专家系统的普及就能够给农民带来实际的帮助,解决农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企业信息化的作用范文2

[关键词] 信息化;企业竞争力;价值链;流程再造;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9-0133-03

[作者简介] 王改性,河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信息化。(河南 新乡 453003)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进程,使世界经济行为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企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与此同时,信息和通讯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也为企业在其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大量采用这些技术提供了条件。在这种背景下,通过信息化来提高企业竞争力就成为一个现实的战略选择。企业通过信息化提高竞争力,可以通过信息化对企业竞争地位、企业价值链、企业再造及企业技术创新等多方面的作用体现出来。

一、从五种竞争力模型看信息化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作用

著名企业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运用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从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考察企业竞争行为,提出了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五种竞争力模型,认为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是分析企业所处产业的结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相应的竞争策略。波特指出,产业竞争状态取决于其内在的结构因素,企业在产业内的竞争能力不仅取决于其在产业内的竞争力,也同时取决于应对产业外威胁的能力,具体包括以下五种能力:产业内的竞争能力、与买方议价能力、与供方议价能力、应对进入威胁的能力、应对替代品威胁的能力。企业竞争力提高的有效途径之一是通过信息资源的运用来增强上述五种竞争力。

(一)利用信息化提高企业在产业内的竞争力。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以信息为基础的,离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和信息网络的应用,企业寸步难行。如企业新产品的开发和新的服务项目的开展、整个产品生产流程到产品销售渠道的全过程,任何方面都离不开信息的支持,这些过程的竞争力强弱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信息是否及时和完善。同时,当今社会企业的竞争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单打独斗,而是整个供应链的竞争。而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有效性如何则要靠完善的信息系统的支持,没有信息系统的支持,供应链管理则无法实现,企业也就不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二)利用信息化提高企业与买方的议价能力。能否快速、准确地发现客户的需求并最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是体现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如比尔・盖茨所言,在这个快速变化的商业世界中,企业必须具备与对手竞争需要的反应速度,而这就需要这么一种类似人类神经系统的企业“数字神经系统”,以便对紧急情况和机遇做出快速反应的能力。比尔・盖茨所称的“数字神经系统”就是企业的信息系统,“数字神经系统”是否灵敏取决于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完善与成功与否。通过企业的信息系统,企业可以快速掌握用户购买频率的变化、购买产品结构的变化、对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和用户的需求趋势等信息。这些信息通过信息系统及时地反馈到产品设计开发人员、销售及服务人员处,以便快速地改变产品的设计和销售策略,及时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增强对买方的议价能力。

(三)利用信息化提高企业与供应方的议价能力。企业通过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增强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业务人员通过信息系统了解供应商供货的信息以及供应商在系统中的相关信息,通过对历史信息的对比分析,针对不同的供应商采用不同的控制手段。二是通过企业的信息系统,可以将企业所需原料、零配件使用、库存等信息及时地传给供应方,使其能够在合适的时间准备好供应的原料、配件等,有利于供应方的生产安排,减少了供应方的资金占用。三是企业通过信息系统、互联网络的应用,可以快速地了解世界及全国市场上企业所需原料、配件的供应情况,除了掌握价格信息外,还可以做到货比三家。由此增强企业对供应方的议价能力。

(四)利用信息化提高企业应对替代品威胁的能力。利用企业的信息系统,企业可以提高对替代品的竞争力,具体表现为:一是企业通过信息系统的应用,加快了企业产品开发、生产的速度,提高了服务的质量,加大了产品和服务的差异性,提高了与替代品竞争的能力。二是企业通过应用信息系统,在为用户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的同时,可以针对用户特殊的需要,迅速提供特殊、小批量的产品和服务,使用户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产生依赖性,增大了用户的转换成本,提高了对替代品的竞争力。

(五)利用信息化提高对进入威胁的竞争能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可以形成二元成本的特征。一是企业信息化可以减少企业的劳动力和管理等成本,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信息化加强了企业的技术和资本成本特征。由此,企业的信息化提高了其他企业进入该领域的门槛。另外企业利用信息系统与供应方、用户建立起了密切的供应链关系,使供应方和用户不会轻易改变合作伙伴,从而增高了进入者的进入壁垒,提高了企业应对进入威胁的能力。

二、从价值链理论看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

迈克尔・波特在五种竞争力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价值链理论。根据价值链理论,企业的经营活动根据其对企业经营价值的影响分成若干个“价值活动”,企业整体的活动是有若干个“价值活动”构成。企业为了在与其他企业的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必须满足两个条件或其中之一:一是以更低的成本从事价值创造活动;二是本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具有差异性。既企业可采取总成本领先战略和标新立异战略来获取竞争力,取得竞争优势。

(一)信息化形成了企业成本优势。企业信息化提高企业成本优势可以从两方面体现出来,一是信息化可以影响企业经营中的每一个价值活动,降低该项活动的费用,从而降低企业经营活动的总成本,实现低成本战略,取得低成本竞争优势。例如,在采购环节,由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所需的原料、配件的品种和数量众多,仅靠人工管理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且效率不高。通过应用信息系统,不但能做到迅速地采购和补货,而且可以根据生产的需要及时调整采购品种,降低库存成本。在生产环节,通过运用信息系统,企业的生产流程之间可以做到精确配合、精确生产。在产品销售环节,快捷的信息反馈系统,可以使产成品的库存量降低,运输成本减少,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二是信息化可以协调企业价值链中的各项活动,降低各项活动所发生的成本总和。如通过信息系统的应用,企业可以做到采购、生产、销售直至售后服务过程的高度信息共享,信息流的畅通流动保证了物流的畅通流动,减少了资金占用和浪费,提高了整体效率,降低了成本。

(二)信息化形成了企业标新立异优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仅靠低成本战略往往不能取得满意的竞争优势,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明显区别于竞争对手也是企业所必须考虑和做到的。信息化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企业形成产品和服务的差异性,实现标新立异战略。实际上,每一种产品和服务本身都包含两种内容,即物理内容和信息含量,物理内容和信息含量的差异性共同决定了产品和服务的差异性。对于物理内容的差异性可通过改进产品设计和服务方式等方法实现,这点也离不开信息系统的贡献,但企业信息化对产品和服务差异化的最大贡献在于增强了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含量。通过将更多的信息内容溶入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中去,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有别于其他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增强差异性,取得竞争优势。如有一个著名的例子:日本某顾客在某店买表,用信用卡结账后,得到一份额外的惊喜,营业员说:“感谢您再次光临本店,您五年前在本店买过一枚钻戒,现在肯定升值了,恭喜您。今天是您的生日,本店送您一份小小的心意祝您生日快乐。”这种能极大提高顾客满意度和使服务差异化,所依赖的手段不是靠营业员的记忆力,而是信息系统的作用。

(三)信息化可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管理水平。供应链管理的管理理念打破了企业原有的与供应商、销售渠道之间的结构和边界,使整个系统价值链,即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紧密协作,信息共享,形成供应商、企业、销售渠道的价值联合体,实现三者的利益统一。供应链管理可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节约交易成本,降低库存水平,提高服务效果,实现了与竞争对手相比的成本领先和差异化战略,提高了竞争优势,而企业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前提条件是实现企业的信息化。

三、从流程再造理论看信息化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

流程再造是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彻底的重新改造和重新设计,使企业在成本、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发展速度和顾客满意度等方面取得巨大的改变,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通过对业务流程的再造来消除不合理的、不能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活动,以更科学、更合理的新过程取代传统过程,实现工作和管理方法的创新,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流程再造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这一理论得到了众多企业的认可,同时,理论界和企业也认识到流程再造能否成功取决于企业是否具有适宜的环境、高效的组织结构和较高的人员素质。

(一)信息化能为企业带来适宜的环境。在企业众多的外部环境因素中,对企业有着共同的且日益巨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顾客、竞争与变化。企业通过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够从三方面改变企业所处的环境,以促进企业再造:一是可以及时掌握顾客的特殊需求,根据顾客的要求“定制”产品和服务,使服务整体顾客的概念转变为服务个体顾客。二是改变了企业的竞争状况,使企业的竞争力增强,同时由于Inter-net的发展和其他信息手段的使用,增强了企业对供应者和消费者的议价能力,从而更有效地进行讨价还价。三是能够及时掌握环境变化的信息,并快速地对变化做出反应。

(二)信息化有助于改变企业组织结构。在传统的体制下,企业按照分工协作的要求划分为不同的职能部门,企业内部组织界限分明,层次繁多,形成了一种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中采用的是典型的上级决策、下级执行、同级之间缺乏合作与协调的集权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过分强调控制与分工,导致企业对环境变化反应的敏感性不足,效率低下,而且形成管理的官僚化。

理论研究和实践证明了企业这种传统的组织结构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信息化的应用从以下几方面打破了这种组织结构,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一是应用信息系统,企业做到了信息传递速度的极大提高和信息通道的通畅,使基层与高层决策层的直接沟通能力增强,促使中间管理层缩减和取消。二是由于信息系统的使用,使信息的共享性提高,实现了企业决策权的分散,使基层能够对市场的变化快速决策。三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能降低企业的印刷、邮递以及财务检查、查询库存等活动的费用,还可使企业在各地的分支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像在一座大楼内一样方便、快捷、便宜,从而降低了组织管理费用。

(三)企业信息化提高了企业员工的素质。企业通过信息系统的运用可以极大提高员工的素质,具体表现为:一是借助于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员工可看到、听到、触觉到以前无法感知的事物,并完成以前体能上无法承担的工作,从而实现员工体能和智能的延伸与增强。二是信息系统的使用可使员工及时获得大量信息,有助于逻辑地、辨证地和系统地思考问题,使员工的有限理性得到改善。三是运用信息系统节约了原来靠人脑和文件加工处理信息所消耗的大量时间和精力,从而使员工有可能转向其他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上去。

四、从技术创新理论看信息化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企业参与竞争能力的大小,凡是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他们必定在这个领域有着很雄厚的技术创新实力。一个企业创新能力的大小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包括资金实力、技术条件、装备条件、人员素质、领导观念多方面。但信息在企业技术创新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离开企业信息化的保障,技术创新是很难成功的。企业信息化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主要通过提供技术信息、市场信息和政府信息来支持技术创新。

(一)信息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技术信息支持。企业的竞争优势离不开技术优势,即不能离开技术创新的支持,技术信息是技术创新的保障。通过对技术信息的分析和利用,企业可以实现以下目的:一是了解某一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使企业对欲开发或创新的项目在国内外的技术水平了解清楚,从而使自己的创新成果在竞争中具有先进性。二是为本企业的技术开发和创新提供思路,借鉴他人已有的成果或技术可以使自己少走弯路、节省创新成本。三是利用技术信息可以了解到竞争对手的技术水平状况,对于竞争对手的威胁及早做出相应的对策。四是利用技术信息主要是专利信息可以了解到某一技术或产品在国内外申报专利的情况,以免侵犯他人专利权,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二)信息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信息支持。技术创新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以创造市场价值为目的,以实现市场价值为成功的标志。同时,技术创新也是由市场需求拉动的。市场的某些变化可能给企业带来创新、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但也可能给企业带来灾难。企业信息系统能为技术创新及时提供市场信息,不仅要收集提供市场需求信息、市场变化信息,更要十分注重有关本企业产品和服务缺陷的信息,通过利用反映本企业产品和服务缺陷的信息,往往能开发出更适合市场需要的产品或提供市场更需求的服务。

(三)信息化对技术创新的政府政策信息支持。按照制度经济学的一般定义,政府政策属于制度安排的范畴。政府政策的某些变化会给某些企业提供新的生存空间和新的发展机会,但与此相反的是政府的某些政策变化也会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限制,甚至会使一些企业关门倒闭。因此,企业的信息系统所掌握和传递的最新的政府政策信息,对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宋立瑛,孙慧超.管理信息化促进企业竞争力[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8).

企业信息化的作用范文3

[关键词] 信息化;企业竞争力;价值链;流程再造;技术创新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进程,使世界经济行为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企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与此同时,信息和通讯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也为企业在其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大量采用这些技术提供了条件。在这种背景下,通过信息化来提高企业竞争力就成为一个现实的战略选择。企业通过信息化提高竞争力,可以通过信息化对企业竞争地位、企业价值链、企业再造及企业技术创新等多方面的作用体现出来。

一、从五种竞争力模型看信息化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作用

著名企业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运用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从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考察企业竞争行为,提出了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五种竞争力模型,认为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是分析企业所处产业的结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相应的竞争策略。波特指出,产业竞争状态取决于其内在的结构因素,企业在产业内的竞争能力不仅取决于其在产业内的竞争力,也同时取决于应对产业外威胁的能力,具体包括以下五种能力:产业内的竞争能力、与买方议价能力、与供方议价能力、应对进入威胁的能力、应对替代品威胁的能力。企业竞争力提高的有效途径之一是通过信息资源的运用来增强上述五种竞争力。

(一)利用信息化提高企业在产业内的竞争力。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以信息为基础的,离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和信息网络的应用,企业寸步难行。如企业新产品的开发和新的服务项目的开展、整个产品生产流程到产品销售渠道的全过程,任何方面都离不开信息的支持,这些过程的竞争力强弱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信息是否及时和完善。同时,当今社会企业的竞争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单打独斗,而是整个供应链的竞争。而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有效性如何则要靠完善的信息系统的支持,没有信息系统的支持,供应链管理则无法实现,企业也就不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二)利用信息化提高企业与买方的议价能力。能否快速、准确地发现客户的需求并最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是体现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如比尔·盖茨所言,在这个快速变化的商业世界中,企业必须具备与对手竞争需要的反应速度,而这就需要这么一种类似人类神经系统的企业“数字神经系统”,以便对紧急情况和机遇做出快速反应的能力。比尔·盖茨所称的“数字神经系统”就是企业的信息系统,“数字神经系统”是否灵敏取决于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完善与成功与否。通过企业的信息系统,企业可以快速掌握用户购买频率的变化、购买产品结构的变化、对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和用户的需求趋势等信息。这些信息通过信息系统及时地反馈到产品设计开发人员、销售及服务人员处,以便快速地改变产品的设计和销售策略,及时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增强对买方的议价能力。

(三)利用信息化提高企业与供应方的议价能力。企业通过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增强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业务人员通过信息系统了解供应商供货的信息以及供应商在系统中的相关信息,通过对历史信息的对比分析,针对不同的供应商采用不同的控制手段。二是通过企业的信息系统,可以将企业所需原料、零配件使用、库存等信息及时地传给供应方,使其能够在合适的时间准备好供应的原料、配件等,有利于供应方的生产安排,减少了供应方的资金占用。三是企业通过信息系统、互联网络的应用,可以快速地了解世界及全国市场上企业所需原料、配件的供应情况,除了掌握价格信息外,还可以做到货比三家。由此增强企业对供应方的议价能力。

(四)利用信息化提高企业应对替代品威胁的能力。利用企业的信息系统,企业可以提高对替代品的竞争力,具体表现为:一是企业通过信息系统的应用,加快了企业产品开发、生产的速度,提高了服务的质量,加大了产品和服务的差异性,提高了与替代品竞争的能力。二是企业通过应用信息系统,在为用户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的同时,可以针对用户特殊的需要,迅速提供特殊、小批量的产品和服务,使用户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产生依赖性,增大了用户的转换成本,提高了对替代品的竞争力。

(五)利用信息化提高对进入威胁的竞争能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可以形成二元成本的特征。一是企业信息化可以减少企业的劳动力和管理等成本,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信息化加强了企业的技术和资本成本特征。由此,企业的信息化提高了其他企业进入该领域的门槛。另外企业利用信息系统与供应方、用户建立起了密切的供应链关系,使供应方和用户不会轻易改变合作伙伴,从而增高了进入者的进入壁垒,提高了企业应对进入威胁的能力。

二、从价值链理论看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

迈克尔·波特在五种竞争力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价值链理论。根据价值链理论,企业的经营活动根据其对企业经营价值的影响分成若干个“价值活动”,企业整体的活动是有若干个“价值活动”构成。企业为了在与其他企业的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必须满足两个条件或其中之一:一是以更低的成本从事价值创造活动;二是本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具有差异性。既企业可采取总成本领先战略和标新立异战略来获取竞争力,取得竞争优势。

(一)信息化形成了企业成本优势。企业信息化提高企业成本优势可以从两方面体现出来,一是信息化可以影响企业经营中的每一个价值活动,降低该项活动的费用,从而降低企业经营活动的总成本,实现低成本战略,取得低成本竞争优势。例如,在采购环节,由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所需的原料、配件的品种和数量众多,仅靠人工管理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且效率不高。通过应用信息系统,不但能做到迅速地采购和补货,而且可以根据生产的需要及时调整采购品种,降低库存成本。在生产环节,通过运用信息系统,企业的生产流程之间可以做到精确配合、精确生产。在产品销售环节,快捷的信息反馈系统,可以使产成品的库存量降低,运输成本减少,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二是信息化可以协调企业价值链中的各项活动,降低各项活动所发生的成本总和。如通过信息系统的应用,企业可以做到采购、生产、销售直至售后服务过程的高度信息共享,信息流的畅通流动保证了物流的畅通流动,减少了资金占用和浪费,提高了整体效率,降低了成本。

(二)信息化形成了企业标新立异优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仅靠低成本战略往往不能取得满意的竞争优势,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明显区别于竞争对手也是企业所必须考虑和做到的。信息化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企业形成产品和服务的差异性,实现标新立异战略。实际上,每一种产品和服务本身都包含两种内容,即物理内容和信息含量,物理内容和信息含量的差异性共同决定了产品和服务的差异性。对于物理内容的差异性可通过改进产品设计和服务方式等方法实现,这点也离不开信息系统的贡献,但企业信息化对产品和服务差异化的最大贡献在于增强了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含量。通过将更多的信息内容溶入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中去,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有别于其他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增强差异性,取得竞争优势。如有一个著名的例子:日本某顾客在某店买表,用信用卡结账后,得到一份额外的惊喜,营业员说:“感谢您再次光临本店,您五年前在本店买过一枚钻戒,现在肯定升值了,恭喜您。今天是您的生日,本店送您一份小小的心意祝您生日快乐。”这种能极大提高顾客满意度和使服务差异化,所依赖的手段不是靠营业员的记忆力,而是信息系统的作用。

(三)信息化可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管理水平。供应链管理的管理理念打破了企业原有的与供应商、销售渠道之间的结构和边界,使整个系统价值链,即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紧密协作,信息共享,形成供应商、企业、销售渠道的价值联合体,实现三者的利益统一。供应链管理可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节约交易成本,降低库存水平,提高服务效果,实现了与竞争对手相比的成本领先和差异化战略,提高了竞争优势,而企业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前提条件是实现企业的信息化。

三、从流程再造理论看信息化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

企业信息化的作用范文4

在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信息化管理主要就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管理和经营企业在运营中的各个方面,并通过信息化资源的不断开发来提高企业效益的一个过程。其中,电力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行业,其具有极为复杂的运行机构,因此在企业竞争意识不断增强的市场环境下如何加强对电力企业的管理已成为人们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此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电力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因此有效建设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对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当前,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办公信息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明显趋势。其中,在电力企业日常管理中,通过运用现代信息化的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且还能提升企业的市场形象,这对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具有极大的作用。下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电力企业管理中信息化的作用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一、信息化的物资管理

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其维持正常运营的主要保证便是物资,其中电力企业的运营效率与电力企业的物资管理效率也具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企业应加强对物资管理的重视,以通过加强对物资的管理来保证电力企业工作的正常开展。当前,在现代化的社会发展中,传统的企业分散型管理模式已无法保证电力企业的运行质量,因此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下,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便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电力企业的高度重视,且其已逐渐发挥了信息化技术管理的功能。其中,在应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物资管理时,其首先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与之相对应的信息化管理措施,以在充分掌握信息化管理优势的前提下来开展企业的物资管理。例如,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企业管理人员可首先运用信息化技术对电力物资进行集约化的管理,以通过对电力物资进行统一的采购、编辑、分类及管理来提升电力物资的管理效率,且如此统一的运行模式还能大大地减少物资的重复购置及成本的输出,从而利于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管理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管理主要是以人力资源管理为重要的核心内容,且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众多企业的高度重视,尤其对于一些大型的社会企业来说,如何高效地管理人力资源与企业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的联系。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已被广泛应用于各大企业的运行作业中,其中对于新时代的高效管理人力资源的方式来说,其主要是应用科学技术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编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其中,在电力企业的发展进程中,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可以通过运用信息化技术来进行员工个人资料、工作绩效、岗位职责等多项内容的编辑,并可通过应用相关的软件系统来进一步完善人力管理方面的档案。在此基础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系统档案快速地了解员工的绩效考核与人力资源的调配问题,从而不仅大大地减轻了管理工作的内容,且还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

三、信息化的安全隐患管理

在电力企业的发展进程中,安全隐患的管理是电力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其时常会发生类似的电力安全事故问题,且这些事故不仅会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工作方面,严重时还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加强对企业安全隐患的管理是保障电力企业安全稳定运行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目前,对于社会电力企业来说,其开展的政策方针也是以综合治理、安全第一和预防为主,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标准化安全隐患管理和制度化安全隐患管理的目标。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关企业更是大量应用信息化安全隐患管理技术。例如,在电力企业的运行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应用信息化的方法对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一定的排查、评估、治理、验收等管理作业,而当完成一系列的工作之后,其还可以形成具有信息化水平的综合报告,这对有效预防电力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影响。

四、提升用户的满意度

信息化技术除了可以应用于企业的日常管理及工作中,其还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例如,为了有效地改善电力企业的服务方式,企业可通过应用信息化技术建立统一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应用该系统的管理,其不仅可以大大地减少电力企业人力及物力的支出,且还利于提高企业供电的资金收入。其中,通过建立客户信息统一化管理系统,企业可以及时地了解用户在用电方面存在的故障问题,必要时其可以可以及时地进行故障问题的处理,从而可以大幅度地降低因故障抢修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时,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还可以缩短企业收取电费的时间,减少对用户工作及生活的干扰。在此前提下,用户对电力企业服务的质量也会给予高度的评价,从而可以大大地提升用户的满意度,这对促进电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企业信息化的作用范文5

【关键词】华北油田;信息化建设;企业管理

一、引言

在“十七大”报告中,总书记首次鲜明的提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的发展途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赋予信息化建设技术新的历史使命。在“十”报告中,十八处提及信息化、信息技术、信息网络、信息公开等关键词,由此可见,充分体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影响,也反映了国家对信息化的重视。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持续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尤其是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只有企业利用信息管理系统管理好各个环节,才能使信息快捷流通和有效的为企业服务,真正实现信息的整合,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二、华北油田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华北油田公司持续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和推进力度,有效提升了各项业务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主要表现在:数据资源分散、数据标准不统一;信息孤岛太多,资源不能全面共享,信息一体化程度不高,影响了油田生产运行效率;应用系统重复建设较多且不成规模,集成化程度低、可重用性差、难以升级改造和集成等问题,不利于形成规模优势。信息系统对管理类业务流程的支撑作用极其有限,大量复杂的业务流程游离于信息化管理之外,不符合油田公司管理一体化平台建设的要求。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业务流程做全面的梳理,对业务流程实现信息化,对现有系统进行集成和整合,从根本上清除信息孤岛,满足各级领导管理和决策的需要,满足各级用户的个性工作需要。

三、信息化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信息化建设:技术是手段,管理是核心,组织是保障。因此,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建立信息驱动的业务机制是管理的中心内容;把握正确的技术路线和提供有效的业务解决方案是避免决策失误的重要保证。

信息化建设要本着:应用驱动建设,建设促进应用。要遵循“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基本原则。不能贪大求全。特别是数据资源建设一定要配套应用系统的开发。

信息化建设要做到:认识到位,组织到位,资金到位,人才到位。特别是信息人才的使用上一定要注意培养和使用复合型人才。同时,建立有效的信息人才激励机制。

信息化规划:应紧紧围绕公司的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企业管理工作的要求,聚焦公司关键目标指标的完成,切实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难点问题,形成对生产经营全方位、多角度的全面覆盖。

四、信息化对企业管理的作用

企业信息化实质上是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产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洞悉、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作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是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以使企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企业信息化是先进的管理思想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应用过程,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也在于促进企业管理的科学化。企业信息化对企业有着间接的和直接的作用,从间接方面讲,它提高了企业形象等无形资产的知识含量,从直接方面来讲,它通过对流程的优化,员工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利润水平。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各个管理层面的应用和渗透,必然影响到企业的战略发展、组织结构、规划策划、管理制度、协调控制、企业文化等各个方面。因此,企业信息化将与企业的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等结合起来进行,从而促进企业管理的整体优化。

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管理功能,提升管理效率。企业信息化是“柔性”建设,可以提高资源共享程度,数据变成有用有价值的信息,以更快的速度帮助油公司提高产量和采收率,更好地降低运营成本并提高生产安全性,使石油行业、乃至能源行业能够更加安全和环保的运营。使业务处理更快捷、准确,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有利于提高领导的决策水平,有助于管理功能的加强和管理效率的提高。

2、引发组织变革。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成员的沟通方式,组织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信息交换不再受制于时间或地理位置。整个组织范围内的信息共享及工作和决策的整合,都可以提高组织的效率和效果,与信息传递方式紧密相连的管理组织机构,必然引发企业组织的革命性变化。纵横交错的计算机网络信息传递方式从阶梯(等级)型逐步转变为水平(自由型),也必然会从传统的“金字塔”型变成扁平的“矩阵”型。结构扁平化,传统的按照职能划分的界限分明的职能部门,将逐步被按照任务划分的跨部门团队所取代;传统的高层决策、基层执行的管理模式,将逐步被基层越来越多的参与决策所取代。

3、革新管理思想。企业信息化进行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引发企业管理机制的变革和业务流程的重组。企业在进行相应的组织机构调整或者业务流程重组时,这两者相互作用,加快和推进企业进行“企业再造”和“管理重塑”。同时,企业信息化将提升企业意识到自身是一个“学习型组织”,有必要把自我改造和员工培训作为管理的最重要内容,以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求得有效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企业信息化的作用范文6

关键词:煤炭企业;企业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1

随着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国家和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转换企业的发展经营机制,促进企业现代化的建设,而且有利于企业科技的革新,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企业各项工作的创新、升级。因此,作为市场经济的一部分,需要企业不断推进自身发展,加快信息化的进程。

一、煤炭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作用

首先,煤炭企业信息化管理有利于促进煤炭企业管理水平提升。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煤炭企业管理已逐渐被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所取代,实现了管理与现代自动化煤炭企业管理系统的一致。因此,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可以更好的满足于现代煤炭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要求。其次,信息化煤炭企业管理为现代医学科研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实施信息化管理可以提供丰富的图像、声音、视频资源,为医生行医提供第一手的原始资料,这相较于传统的单纯的文本信息记录更具有准确性和完整性。并且,丰富的文献资料也可以为煤炭企业的科研工作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促进科研工作的发展。再次,实施信息化管理符合煤炭企业发展的时代要求。如今,信息化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一项技术支撑,伴随着人们对时效性强、价值性高的信息的需求度逐步加大,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已成为当今时展的一项必然趋势。在这种形式之下,煤炭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是现代煤炭企业体制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

二、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发展模式与信息化发展要求不适应。从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来看,信息系统建设尚处于发展阶段,企业的管理部门依然维持传统的管理模式和信息化管理模式并行的方式管理企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规模也在不断地变化,长此以往,将会出现管理部门冗杂,管理队伍庞大,管理人员众多的情况,会造成企业信息传递失真、信息管理混乱的问题,不利于企业的管理。

(二)企业管理信息化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发出挑战。随着企业信息化的不断加强,企业将面对许多不同需求的客户和企业。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客户和企业对产品的质量和形象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所以对于企业中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企业的工作人员跟不上形式的发展,无法满足限制,这是目前存在的根本问题。所以要求企业的员工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企业才会不断的进步,才会更加具有竞争力。

(三)其他外部环境因素。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来看,虽然政府在逐渐加大对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持,但是对企业管理落后的严重性认识还是不足,对于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企业管理这个问题的认识仍需进一步加强。此外,由于我国软件产业发展时间较短,公司规模偏小,经验积累不够,导致提供的软件功能不够完备,系统间集成能力稍差,产品开发工程化较弱,对企业的普适性尚待提高。在实施管理软件的过程中,有的软件公司为抢占市场,过于迁就企业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在程序设计过程中固化了企业原有的落后流程。

三、强化煤炭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具体措施

(一)加快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在企业实行信息化管理的进程中,需要研究企业发展特点,在立足于企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于这些不适合企业发展的信息管理模式进行变革,加大企业各部门信息应用系统设施的建设和系统维护建设,使各部门的信息化应用更普遍化更加深入的发展企业信息化的管理。

(二)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的能力,为企业管理信息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制订有利于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政策和措施,创建信息化发展平台,对企业管理信息化进行有效引导。其次,应加快企业管理信息化设施的更新和升级。政府需要不断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鼓励和支持软件企业的发展,加快软件研发速度和升级进程,使之更好地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服务。此外,要重视和搞好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普及教育,要让计算机基础教育知识观念深入人心。

(三)重视信息人才的培养。从企业自身来讲,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离不开优秀的专业人才,这是因为人是信息系统的实际操作者,人才对信息系统的熟知程度直接决定了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因此,每个企业都要将一定的现金投入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中,重视对企业中人才的培养,对于一些技术过硬的人才或是有较强管理能力的工作人员要重点培养,保证他们能够在关键的工作岗位上发挥技术尖兵的实力。

(四)积极借鉴国内外优秀经验。加强企业的管理信息化绝不能固步自封,束缚发展的眼光,要积极借鉴他山之石充实自己。在我国,一些大中型企业的管理信息化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对于本企业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因此,有关部门可组织现场推广,精选一批应用信息化网络技术的典型企业和管理软件作为示范,通过召开现场会的形式,加以宣传推广。此外,对于国外出现的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企业管理的成功方法和经验,我们应该进行了解,开展研究,有选择地学习和借鉴,但绝不能盲目照搬。

四、小结

在信息化浪潮不断高涨的今天,企业发展信息化管理已经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我们要紧扣住时展的脉搏,积极创新,锐意进取,不断发展和完善煤炭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相关规范,积极推进信息化技术与企业管理模式相适应,并长期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以不断提高煤炭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能力,促进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顾珂里.企业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分析[J].中国商贸,2011,(12).

[2]李勇.论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竞争优势[J].生产力研究,2004,(5).

[3]王晶.企业管理信息化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商贸,2014,(7).

企业信息化的作用范文7

关键词:信息化;电力企业;企业管理;MIS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5-0137-03

1 企业信息化内涵

企业信息化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技术管理等各个领域中使用信息化技术,不断地提升信息化资源的开发效率,获得经济效益的过程。在企业信息化之中应用了大量信息技术,强化并改进了企业的资金、人员、物资和信息流的集成化管理,对企业原有的固定管理模式及经营思想形成了强烈冲击。企业管理和信息技术进行融合并不断发展,企业的管理战略不断的创新,促进企业提升了整体的管理水平。

2 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的现状

2.1 建立相对完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

我国的电力企业信息化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讲建设得是较早的,20世纪60年代时,我国就开始了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经过50多年的建设,在2009年底,全国的电力企业各类规模的局域网就已经超过了2500个,在电力企业的关键岗位上具备较高计算机水平的人员也已经是100%覆盖,各省供电公司在本部局域网所覆盖的机关业务工作也已经达到了95%以上,建立起了全方位的由供电管理到服务管理的信息化的服务体系。

2.2 电力生产和调度自动化的水平在逐渐提升

厂站自动化许久以来都是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全国大部分的水电厂和火力发电机组以及变电站在其生产过程中,都配备了具有先进功能的计算机监控系统;很多系统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电力企业已经实现了无人值班或是少人值守的自动化安全运行。目前,各省市电力调度的各种自动化系统,也都已经建成,为了对这些系统配合实施,各省的电力调度机构建立了SCADA系统,以确保电网三级调度自动化可以100%实现。

2.3 建立比较完善电力营销管理系统

为了能够适应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早在2002年,国家电力总公司提出了对传统的供电营销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建立具备现代化计算机的网络化电力营销管理系统。为了对这种要求响应,各省供电分局使用计算机客户管理技术建成了用电管理信息系统,地(市)级供电企业基本上实现了业务受理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

2.4 MIS建设逐渐得到完善

为了适应管理信息化要求,各个供电企业都积极地开展管理信息系统(MIS)建设应用工作。将MIS作为实现管理信息化重点环节来抓,现已形成规模。各个发电集团公司也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且制定了详细信息化发展的计划,规划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蓝图,借助信息化建设提升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

3 信息化在电力企业管理中的主要作用

3.1 提高业务的运作效率

应用信息系统带动了企业优化业务流程。研究表明,电力企业实施信息系统,尤其是在实施ERP系统过程中,企业业务流程需要进行梳理和优化,在优化业务流程基础上,借助于信息系统的处理,业务运作的效率得到很大提高。电力企业信息系统使其业务功能变得具有流程化,计算机流程化管理,业务和管理效率大幅提高。另外,通过对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模式,借助于网络和信息化系统,大大地缩短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在电力企业的行政办公中,电力企业普遍实用的办公系统可以有效缩短工作时间,以前一份公文经过多重审核,时间需要几天,效率非常的低,但在这个系统实施以后,可以在自动化办公系统上进行所有审核,随时随地可以处理,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3.2 降低企业的管理费用及生产成本

通过信息系统应用,极大地优化了人力资源和设备配置,使管理成本得到降低。在生产管理当中,无人值班的分层分控系统以及变电运行的管理系统,两者的使用运行可以让值班人员从繁重值班当中解脱出来,在实施之后,最新定员标准直接减少了51.99%,工作人员数量的减少,相应的也降低了管理成本,使生产成本方面得到了很好的效益。办公应用系统实现了从纸质办公到网络办公的转变,办公系统内公文和信息流转都在网上进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在传统办公中支出的笔墨纸张和打印复印、分发反馈等项目开支也会随之减少,办公资源也节约了,降低了生产成本。生产管理的应用系统,使电力企业的设备资产管理能力得到加强,设备运行提高了可靠性;MIS的使用让设备的消缺率和及时性都得到了大幅的提高,而且进行检修管理全面规范,设备的健康水平极大提高,直接或间接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使用复合式的检修信息化管理系统,优化检修系统的手段,可以实现即时进行故障排查和解决,减少了维修人工成本支出,检修效益得到提高。很多电力企业应用信息化系统也有效延长了设备维修周期,经过测算,一台机组在六年时间节约了半个大修所需要的费用,六年检修天数节约12天,按照负荷率70%计算,多发电60480000kwh,加上机组的

启动和试验等各种费用,收入与支出双向计算之后,有非常明显的效益。

3.3 增强电力企业管控能力

客户服务中心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使电力企业在客户服务方面有了明显提高。通过客户服务中心的管理信息系统使得很多业务因为人为因素出现的问题得到了避免,能够有效地避免部门之间由于业务的不统一造成管理信息不通畅的现象,使电力企业客户管理增加了严密性,各个环节紧密联系,工作程序简化,业务流程更加合理。真正实现电力企业服务和客户之间的和谐发展。客户服务中心的管理信息化系统运用,还可以使电力企业的自身运作各方面有更全面、及时和准确的掌握,电力企业可通过门户系统更直接、实时地进行各种企业运动数据的收集,收集数据更加的真实客观,能够实现对生产数据和生产状况的实时传递及监控,进行实时管理,实现数据能够准确及时的共享,消除在生产过程中上下信息问题的不对称性,更加强了各种企业运行数据的准确性,使电力企业能够逐渐加强自我掌控能力。

3.4 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客户服务中心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改善了客户服务的方式、手段,节约车辆的使用费用、节约人力资源、使供电收入增加;缩短故障抢修时间,缩短电费回收时间。通过强化这种服务管理,信息化作用逐渐凸显,有效提高了对客户的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3.5 提高电力企业员工工作能力和素质

电力企业的计算机水平会直接影响企业的信息化水平,通过信息化系统的应用,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在实施的过程中,信息化培训也可以让电力公司的各个领导和员工能够提升自己的信息化办公水平,增加其信息化办公的意识,提高其计算机使用水平,员工通过应用信息化系统可以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工作中的各种便利,提高了电力企业员工业务操作能力。

3.6 统筹全局,多元化筹资

对于很多的县级电力企业来说,资金投入的保障是实现信息化建设必须要考虑的关键问题。供电企业除了要保证生产和营销等主要建设资金之外,还要从用电和生产等产业中挪出一些资金,进一步使信息化建设的项目资金充实,以保证信息管理系统和主业的协调发展,使之能够更好地进行信息网络的建设和维护,使其与企业自身发展相适应。

3.7 引入和培养信息化高端人才

在电力企业中,既能懂得电力生产,又能懂得信息化技术的高端人才并不多,在县级电力企业中更是缺乏。但是,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从很大程度上都需要这种高端人才发挥作用。所以,通过待遇吸引和深造培训等方式引入并培养一些高端人才,对于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4 结语

总之,电力企业管理信息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电力企业也应该将信息化建设作为一个长期任务来抓,才可以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各项目标。

参考文献

[1] 程佳.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20):23.

企业信息化的作用范文8

关键词:信息化 企业统计 建设性作用

信息化代表了企业管理深远的思维方法和态度的改变过程,配合了信息和资金投入的管理体系,达到最有效的管理和盈利的一个过程。在信息时代,现代化的企业应该是一个智慧型的企业,能利用信息技术将一系列数据收集、加工、分析,发挥快捷、准确、安全的建设性作用。

1 企业信息化的概念

什么是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和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资源,企业可能得到和利用的,并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各种信息,以便及时把握机会,做出决策,增进运行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水平和经济效益的过程。

2 企业信息化在企业统计范畴的特点

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思想,整合企业的产品生产周期,使有关的人或组织、经营管理和技术三要素,及其信息流、物流和价值流有机结合并优化运行,以达到产品高质、低耗、服务好、环境清洁,数据库强大的加工计算、储存保存功能,具有使用方便、快捷、高效、人性化的特点,进而提高企业的柔性、健壮性、敏捷性,使企业提高市场竞争。

3 企业信息化的内容

企业信息化包含了硬件设施和软件开发、利用,让企业在很短时间内把数据整理好,让企业主管和工作人员方便、快捷的看到所需要的数据,使企业的决定有科学依据,企业信息化的内容比较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3.1产品设计的信息化: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技术,实现产品设计自动化、智能化。如:产品检斤数据统计中要求设计企业产品的种类、计量单位、统计层级、录入时间、重量等等过滤条件,查询人通过录入检斤时间、检斤班组等,便可以快速的获取信息,这是信息化在企业统计中的基础步骤,必须从设计做起。

3.2生产过程的信息化:这是确保产品质量、计划完成、降低成本的关键环节,也是企业获得高效益的技术途径。如:产品合格率、品级率、产品成分含量、生产进度、计划完成情况、能源报表、各项指标、单耗等信息模块,计算机通过设置好的公式对基础原始数据加工、运算,可以产生出一系列的生产指标,帮助管理人员进行分析,可以方便、快捷的进行决策,这是信息化在企业统计中发挥作用最关键的地方。

3.3产品/服务销售的信息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全新的方法、概念(如电子商务、网络销售等)实现企业产品/服务销售的信息化,扩大销售,降低成本,增进客户服务满意度。

3.4管理的信息化:学习和运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把对企业全过程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转变为对信息的管理,减少管理层次,削掉不增值的环节,建立起科学的管理体制,实现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最佳结合。

3.5决策信息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处理企业内外部信息并进行科学决策,提高决策水平和速度。

4 信息化在企业统计工作中的建设性作用

信息作为管理的基础、决策的依据、竞争的第一要素,正深刻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要在国际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通过实现企业信息化,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因此,作为提供信息的企业统计,应当如何适应企业信息化的趋势,更好地为企业信息化服务,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4.1企业信息化有助于形成“数据共享,信息相通”的体系特点

统计数据指标的设置至关重要,除了需要完成向企业填报的规定报表中统计指标外,还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需要而增设控制指标,建设统计数据资源库,信息数据综合应用平台优化升级,集成信息数据综合应用平台,统一编码标准,规范系统间数据接口,与统计系统相互链接,实现统计系统内部,以及统计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建设统计数据资源库,最大程度地发挥统计信息的效益,形成数据共享,信息相通,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有助于企业决策的进一步科学化。

4.2企业信息化有利于加强企业生产过程控制。

企业所有统计数据的采集、加工、在统一的平成,如产品检单、产品汇总查询等模块,只要输入起止时间、产品名称、生产班组、车间等信息条码,将很快捷的从信息系统中提取出所需要的数据,原始数据采集后加工计算、分析,实现了统计过程化控制,有效提高统计质量和效率,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决策和监督。

4.3企业信息化有利于形成统计层级扁平化管理模式。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知识优势逐渐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竞争优势,企业管理模式也逐步被具有创新精神的扁平化“动态网络”结构所取代。例如通过ERP、BPS、A6等信息系统为平台,实现统计信息共享,企业按照各级责任主体定位的管理要求,实行公司、分公司(中心)、车间、班组四级统计管理体制,各业务归口部门分工负责,各分公司(中心)分级管理统计工作,并相应建立起本公司信息网的建立,该网由五个层次组成,包括:公司综合统计、公司专业统计、分公司(中心)专业统计、车间统计、班组原始记录。由末级单位逐级将统计数据录入信息系统,形成扁平化管理模式,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更有利企业的经营管理。

4.4企业信息化可以提高统计工作效率和质量,有效降低成本

企业信息化的作用范文9

关键词:信息化集成;管理信息系统;竞争力

目前,我国煤炭工业开始进入一个更加开放的体系中,国外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进口量和价格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我国煤炭市场的供求关系。钢铁、建材、化工等高能耗产品关税下降,国外同类产品以价格、质量优势进入国内市场,进口量可能增加,将直接减少国内煤炭消费。外国跨国公司和中国主要用煤行业的集团化将对中国的煤炭企业构成严峻挑战。外国煤炭企业的经营朝着大型化和集团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兼并联合,大型的跨国公司在世界煤炭市场竞争力迅速增强。而且,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的煤炭企业正通过兼并、购买的方法向全球化的煤炭经营方向发展,我国煤炭工业将面临国际同行的激烈竞争。

1 我国煤炭企业信息化集成标准设计和应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煤炭行业信息化比制造业信息化晚了许多年,煤炭企业信息化集成新技术与标准缺乏,人员观念弱,信息化认识不足,信息系统实施过程有一定的难度。国内几乎没有一家煤炭企业建成完善的企业级管理信息系统。大多采用与小软件厂商合作开发或企业信息中心自主开发单独的子系统,有了一定的局部应用。但是缺乏整体规划,缺乏管理优化分析;高层决策者很难看到信息系统的综合效益;同时难以建立企业的统一信息平台。

目前一些市场上的企业级管理软件主要适用于制造、分销、金融等行业,对于煤炭行业,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不太适用的。由于煤炭行业的发展特点,信息化投入在近几年才受到企业重视,因此市场上缺少专业针对煤炭企业的管理软件产品;而煤炭行业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必须采用针对煤炭企业信息化集成新技术与标准,必须采用针对煤炭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和实施方法。

我国煤炭行业正纷纷进行集团化、规模化的体制改革,在规模化经营的要求下,管理信息系统将成为煤炭企业迫切需要的基础支撑平台。更需要煤炭企业信息化集成新技术与标准。

2 目前煤炭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企业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标准化水平不高,某些公司虽然通过ISO9000的认证,但是在企业内部信息标准化、规范化方面存在较大问题,企业在人、财、物、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编码。

第二,企业成本控制停留在传统的事后核算管理水平上,成本信息缺乏与企业各个环节信息的集成,成本信息滞后、不准确。没有实现成本的事先计划、事中控制、事后核算与分析。企业成本管理没有达到对企业经营预警和控制的作用。

第三,物资供应管理方法还是采用经验和手工的管理方式,缺乏对来自市场、企业内部大量信息的及时分析能力和处理能力,导致物资需求计划和实际的需求计划严重脱节,致使物资供应管理处于无序状态。物资供应缺货、超储的现象时有发生。企业无法实现对物资成本的实时控制和物料状态的动态跟踪。

第四,生产现场的设备管理手段比较落后,不能实现对设备状态的动态跟踪管理,设备维简和检修成本高。

第五,缺乏对生产现场采集的安全数据进一步分析与融合处理能力。

第六,目前计划的制定汇总过程采用手工进行,由于信息共享弱,因此工作量大,影响计划的制定效率。

第七,销售的主要业务是维护市场和开拓市场,对市场信息缺乏及时收集整理;异地机构的销售信息及出入库信息无法实现实时的动态传输,远程控制有一定难度;缺乏对企业历年按区域、煤质、客户等细化的销售数据的统计分析;由于信息无法实现实时传输和共享,发运管理的手工作业工作量大。

第八,生产调度是保证整个生产过程顺利进行的协调监测环节,各种生产信息的汇集是调度管理工作的基础,目前,国投新集能源股份公司的生产调度全部采用手工管理信息,面临的难点是调度人员的业务水准与调度的要求有差距,调度信息管理的工作量大,追溯困难,调度信息在各相关部门的共享及反馈效率无法监督和保证。

第九,公司技术信息没有进行合理分类管理,并对涉及到的各种技术数据(地质、水文、地形、井下巷道布置、工作面图表等)进行记录、处理、存档、分析,没有实现信息的可视化,没有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有力的保障。

第十,质量管理包含进货物资质量管理和产品质量管理。目前企业质量管理数据无法和采购部门、物资使用部门以及销售部门进行实时的交互,使得物资管理部门无法实现对物资质量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另一方面,质检部门也没有建立相关的质检记录信息档案库,无法对在库物资的质量情况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跟踪,无法实现对历史质量数据的汇总分析。

第十一,企业人事管理职能部门较多,业务管理分散。煤炭企业高劳动强度、生产过程简单、安全为首的特点使人事管理的工作重点在于人员进出管理、五金管理。工资管理比较复杂分为计件工资和比例工资,由人事部门与基层单位共同完成,人事部门与计划部门核算各单位工资总额,由各单位按照政策标准自行分配。目前全部为手工核算统计,工作量巨大。

3 企业信息化集成的作用

企业信息化集成从本质上说是煤炭企业在经济体制和管理机制的一场革命,是带动企业各项工作创新和升级的突破口,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管理现代化、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效降低成本、加快技术进步、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都有着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3.1 将促进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的变革

信息化中的许多先进成熟的软件系统,不仅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程序和手段,实际上体现了当代最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是国内外许多优秀企业家的思想,注重消化和吸收其中先进的管理理念,转变粗放的经营观念,信息化的先进管理方式和手段才能得到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信息化的优势才能在各项管理中发挥出来,才能从生产经营的效益上体现出来。信息化集成将促使企业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先导,把企业的发展放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大环境和宏观经济运行的大背景下综合考察与思考,把自身的生产、经营、技术管理与同行业的先进企业、先进水平进行比较,找准目标、正视差距,化压力为动力,变差距为潜力,把潜力转化为效益。企业要从传统思维与固有模式中解放出来,大力进行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的改组、改革,变守旧为创新,变粗放为精细,变浮躁为务实,变分散为集约,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拓展更为广阔的思维转变空间、体制创新空间和经济发展空间。

3.2 促进体制改革,推进管理创新

煤炭企业信息化集成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对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落后的经营方式、僵化的组织结构和低效的管理流程,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在企业内部管理方式上要实现管理结晶。在信息化建设中只有确立先进的管理思想,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电子通信技术,对传统的煤矿生产和管理模式,进行智能化、数字化革新,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实现管理创新。

现代信息技术的普遍使用,大大提高了企业内部信息流的速度和质量,使得现代化煤矿管理体制无须再像传统煤矿管理模式那样,从总公司到生产矿厂到生产区队、车间再到班组,从总经理到部门负责人到科室主任到一般科员,至少都有四、五级组织机构,其严重的行政化、官僚化倾向不仅迟滞了企业内部信息流的速度,而且造成信息流动过程中的流失与失真,给生产经营决策与管理带来严重的隐患。层级化、科层制的组织机构被扁平化的组织机构所取代,已经成为体制创新的必然。因此在煤炭企业信息化集成标准设计和应用项目建设中,公司、矿厂、区队各级管理体制、机构的设置都将进行大幅度的调整,裁减机构、精简人员,减少管理层次和中间环节,减少副职和管理人员职数,在管理体制的创新上,实现由层级化管理向扁平化的转变,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准确、完整、快速互动,为管理信息化转型奠定组织基础。

煤炭企业信息化集成标准设计和应用项目建设将实现信息的公开透明,经营者与生产者都置于严密的监控之下,使经济责任制的考核更加科学、规范和严格,因此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考核机制,从严治企、强化管理,落实责任、严格考核已经成为一种必然。

3.3 强化各项基础管理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但是基础管理仍然是当前企业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已经严重制约企业经济效益的改善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过程,就是企业基础管理工作脱胎换骨的过程,时刻也不能脱离基础管理这个操作平台。企业信息化集成建设提升了企业的各项基础管理,扎实的基础管理是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只有把基础管理与信息化相结合,企业管理水平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3.4 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

财务管理是企业基础管理的核心,因为它最能体现现代企业管理精准、实效的要求,企业运作过程中所有环节的人、财、物变化,都可以通过财务绩效体现出来。准确的成本核算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和重中之重。过去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企业也强调财务管理、成本建设即核算和预算管理,但实际效果总是不太理想。成本核算要求准确、及时、快捷,但是传统管理模式,产供销的各个环节与财务是相隔离的,他们的作业信息先在自己内部流转,最后才“批处理”反映到财务帐上,财务充其量只是记帐、核算作用,是事后“诸葛亮”,很难对成本费用进行有效监控和管理,预算也难以起到对生产业务的指导和制约作用。通过煤炭企业信息化集成建设,将有效解决财务成本核算滞后的问题,对所有环节、所有部门都实施有效的制约和监控,做到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准确核算,实现生产成本的快速跟踪控制。在煤炭企业信息化集成中,财务部门将积极推广全员成本目标管理,以科、区、队和班组的成本核算为切入点,建立生产经营和成本指标日报调度系统,完善指标、责任、考核三大体系,实现成本全过程、全方位的动态跟踪管理。

3.5 优化物流管理,完善供应系统

在煤炭企业信息化集成中,将建立物资供应采购管理系统,采购与验收要分离,增加独立的核价环节,合同要经审核后才能正式生效,形成供应管采购、仓储管验收、财务管核价的一整套相互制约的管理程序。信息化可提高计划准确率、采购兑现率为重点,坚持比质比价招标采购业务流程,提高仓储配送管理水平,降低材料成本和储备资金等费用支出。对产品采购出现质量问题或核算价格高于市场价的,使用单位有权退货,采购责任人要承担相应经济责任。信息化管理将增强为生产一线提供优质服务、快捷服务的意识,对产品出现的质量问题,供应部门需深入现场帮助处理问题。设备配件的管理将建立内部市场化和租赁经营运作模式,为租赁单位提供质量稳定的机电设备和配件。制订严格的招投标制度,规范配件的采购程序,进一步盘活库有资产,提高储备资金利用率。根据企业计划安排,合理进行综采设备配置,充分挖掘设备的潜能,降低企业综采设备维修使用成本。

3.6 促进煤炭企业建立建立市场信息网络

煤炭销售必将加强市场调研,研究分析供求结构变化与发展趋势,了解掌握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和客户动态,为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市场依据。在企业局域网中建立煤质、发运量、销售和回款调度系统,铁运调度室与企业调度中心和各矿厂装车点实现微机联网。加强与客户的紧密联系,及时反馈煤质信息,与企业煤质化验中心共同配合,实现煤质信息和应对措施的双向快速传递。继续进行客户结构调整,扩大直供业务,减少中间环节,实现当期煤款百分之百回收。

3.7 创新人才资源管理模式,加快培养复合型人才

企业信息化集成,人才是根本。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力资本已超过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对人力资源的争夺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今各类企业时刻关注的重心。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与创新,公司将转变观念走出传统的误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将从传统的主要从事人事行政管理和事务工作的圈子中走出来,把人力资源能力的开发与广纳人才放在战略的位置,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用创新的机制选拔具有创新的人,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优秀人才,对人才的评价不仅仅根据学历、学位,必须根据工作实践,根据其是否能胜任工作岗位,是否具有创新的能力来判定。理解人才需要的层次性,不仅选拔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尖子,也重视选拔中层管理人员和基层生产一线管理骨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流动是客观法则。因此人力资源开发的立足点、着眼点,不是以静止的目光着眼于留住人才,而以动态的目光着眼于吸引、发现和发挥人才的作用。建立灵活的人才聘用制度、规范的考核评价制度、有效的激励制度、公正的晋升制度,把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结合起来,完善工作绩效评价系统,从制度上保证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将大力提高业务素质和思想水平,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建设成为既是人事行政管理的职能机构又是经营班子实施人才发展战略的参谋部门。这都需要建立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才能得以实现。

4 结语

煤炭企业信息化集成建设无论是在帮助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还是加强管理现代化、提升市场竞争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特别是在增强生产安全系数方面等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和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汪正俊,高寒.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探析[J].安徽科技,2004(12).

[2] 张梅.信息化帮助煤矿企业管理改革[J].中国煤炭,2004(05).

[3] 孙建中,张学松.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浅谈[J].煤炭工程,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