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标准农田生态效益集锦9篇

时间:2023-09-03 14:57:39

高标准农田生态效益

高标准农田生态效益范文1

关键词:高标准基本农田;规划设计;效益

中图分类号:S28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高标准基本农田是一定时期内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包括经过整治后达到标准的原有基本农田和新划定的基本农田。本文以沈阳市法库县冯贝堡镇为例,简要分析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规划设计的内容和要点。

1.项目概况

项目区位于法库县东南部的冯贝堡镇,项目区涉及冯贝堡镇周家沟村、富拉堡村、务名屯村和工夫屯村。项目区为平原区,基本农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为93.33%,以农业生产为主。经过实地调查踏勘得知,制约项目区农业生产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灌排基础设施不完善。项目区的田间灌排基础设施缺失较为严重,耕地灌溉缺少水源井,现有设施长期无人维护,不能适应高标准基本农田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要求。

(2)田间道路通行条件较差。项目区现有田间道路多为土路,而且部分路面偏窄,农业机械作业很不方便,加之无人管护,路面凸凹不平,遇到雨雪天气道路泥泞,出行困难,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2.项目总体布局

根据《法库县冯贝堡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及项目区实际情况,本项目总体布局如下:对务名屯及工夫屯的两处新增耕地地块进行土地翻耕并加有机肥提高地力;对富拉堡、务名屯、工夫屯共8个区块的旱地配套机井、水泵等农田灌溉设施,变为水浇地;对务名屯、工夫屯两处排水沟进行清淤;在富拉堡修建农桥一座;在包括周家沟在内的4个村修建涵洞共71座;在务名屯的高效农业区配备高、低压输电线及变压器;整修四个村的田间道和生产路,部分田间道改造为水泥混凝土路面。

3.建设内容

3.1 土地平整工程

项目区内总体地形变化不大,地势比较平坦。考虑耕作的需要,需对项目区内0.65公顷新增耕地进行土地翻耕,翻耕厚度为0.30m。每亩地加有机肥100kg。主要采用机械翻耕,将一定深度的紧实土层变为疏松细碎的耕层,从而增加土壤孔隙度,以利于接纳和贮存雨水,促进土壤中潜在养分转化为有效养分和促使作物根系的伸展,促进耕地形成良好的耕作层。

3.2 灌溉与排水工程

3.2.1 水源工程

根据项目前期勘察取得的勘探成果及探水孔资料,本区为岩石裂隙水,含水量一般,单井出水量取10m3/h。

本次规划对项目区内花生种植区进行灌溉,根据项目区以往实践经验及管护方便,均采用水泵从井中提水,由输水软管直接引到田间地头进行灌溉。

管井井深决定于含水层埋深、水位变化幅度、设计水位降和施工条件等因素,确定井深基本到基岩不透水层。参考勘探成果资料,设计井深采用35m,施工时按实际地层情况,以进地层“中风化花岗岩”3m为准控制井深。

管井设计开口孔径为φ600mm,井管采用钢管,选配QJ型潜水泵,泵的最大外径200mm,考虑安装水泵方便,井管内径应比泵体外径大100mm~150mm,由机井设计手册表8-45查选井管内径采用350mm,管长最小900mm。终孔为600mm。

井管采用钢管,外径377mm,壁厚10mm。其中,0~5m为井壁管,采用不透水管。5m~32m为滤水钢管,钢管为条形孔,长150mm、宽10mm~15mm,表面积达到20%~25%,滤水管每眼井不得小于10m。滤水管外部缠绕8-10目铁纱一层,20目尼龙纱布一层,下入不含土的混砂滤料。下部32m~35m为沉淀管,采用不透水钢管,沉淀管的用途主要是为了在管井运行过程中,使随水带进井内的砂粒沉淀在管内,以备定期清理。井壁管及沉淀管回填黏土球厚111.5mm。

项目共新打管井113眼,井深35m,井台为砖砌,均配备圆形钢筋混凝土井盖,输水管道采用涂塑软管,每眼井均配套潜水泵及柴油发电机组。

3.2.2 排水工程

项目区的排水体系比较完善,但部分排水沟由于多年未清淤,淤积严重,沟内淤泥、杂草等杂物较多,水流不畅;为了保证排水效果,对项目区淤积较严重的931m的排水沟进行清淤,清淤断面为梯形断面。

3.2.3 渠系建筑物工程

项目区规划建设农桥1座,6m长、6m宽,下部结构为浆砌石墩台,上部结构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矩形板式桥。

根据项目区地形情况,在排水沟与田间道交叉处需布置过路涵洞,以满足农业生产需要。项目区共规划71座涵洞,结构采用管径内径Φ=1000mm及Φ=800mm的涵管,管壁厚度为70mm,单节涵管长为2m,接管处设置伸缩沉降缝和止水。底部铺设0.3m厚浆砌石基础,0.1m厚砂石垫层。管身下设置浆砌石基础。涵洞进出口布置200mm厚M7.5浆砌片石防护,宽度与基础宽度相同,长度为1m~3m。

3.2.4 输配电工程

项目区务名屯村中约有2000亩旱地,规划种植绿色、无公害蔬菜。该区域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较强,交通便利。为促进冯贝堡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快速发展,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规划在该区域架设高压输电线1.5km左右,低压输电线2km左右,配备250kVA变压器1台,以满足该区域内作物灌溉用电的需要。

3.3 田间道路工程

3.3.1 田间道

项目区共整修田间道69条,共计35495.05m。其中,水泥混凝土路面田间道12条,共7241.57m,宽度4.5m、5m;砂石路面田间道57条,共28253.48m,宽度3.5m。

3.3.2 生产路

项目区共整修生产路20条,共计14029.53m,均为砂石路面,石渣路基,宽度均为3m。

4.效益分析

4.1 社会效益

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建设,农民热切盼望解决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使党的惠农政策得到落实,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获得根本性的改变,农业生产将会有突猛进的发展。本项目的成功建设,将会起到典型示范作用,对其他乡镇甚至周边县区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2 生态效益

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建设,减少了旱、涝灾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改善了土壤质地。通过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水利、农业、林业等配套措施以及田间道路工程建设,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改善农田小气候,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促进农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和型社会的形成,将收到良好的生态效益。

4.3 经济效益

本项目建设规模为1242.13公顷,总投资为2370.64万元,亩均投资为1272.35元。经过测算,项目区耕地年新增净产值可达202.42万元。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本项目是经济合理的,耕地经营管理的直接经济效益是显著的,另外,如果考虑到项目实施后,种植结构调整和升级所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本项目的经济效益将更加可观。

结论

通过对沈阳市法库县冯贝堡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进行分析,该项目实施后,对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将起到积极作用,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项目投入使用后,应加强对项目区各项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保障各项工程设施的正常运行。

高标准农田生态效益范文2

关键词 丹江口库区;化肥施用;生态补偿;补偿标准;补偿机制

中图分类号 F062.2:X1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3-0124-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3.021

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取水地,其水质状况直接决定中线工程调水的成败。然而,库区流域水质不容乐观。2004年在丹江口库区流域42个评价河段中,20个属于水质达标河段,占45.5%;22个属于水质未达标河段,占54.5%。在流入丹江口水库的14条主要河流中,只有河、金钱河、堵河、滔河4条河流的水质达到Ⅱ类标准,蛇尾河和天河2条河流达到Ⅲ类标准,而老灌河等7条河流的水质属于Ⅴ类或劣Ⅴ类,污染极为严重。导致丹江口库区流域水质恶化的因素主要有二:一为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排放;二为化肥农药使用、畜禽养殖、农村居民生活污水排放。工业排放的废水和城镇排放的污水虽是目前污染丹江口水质的第一位因素,但两者属点源污染,易于发现、治理和监控。事实上,库区周边地方政府已开始对工业污染进行防治,关闭了一批严重污染环境的黄加工厂、小水泥厂、小造纸厂、小电镀企业、石墨开采企业。在城镇居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方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计划在丹江口库区周边城镇兴建19个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86.85万t;兴建8个垃圾处理厂,日处理垃圾300 t。比较而言,化肥农药、畜禽养殖、农村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造成的面源污染由于分布面广、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几乎阙如、农业生产方式粗放等原因难以防治,成为今后威胁丹江口水库水质的主要因素。丹江口库区周围多为山地,耕地面积狭少,人地关系紧张,为了提高作物产量,农民大量施用化肥。然而,库区农民耕种的土地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山坡地,属沙石土壤,地力贫瘠,产量并不高。因此,通过农田生态补偿的方式引导农民少施化肥,或将部分土地休耕、退耕还林还草,从而减少氮、磷流入水体,应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防治农田面源污染途径。

1 农田生态补偿标准及数据来源

1.1 生态补偿标准

按照“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生态环境的使用者应支付补偿资金。相应地,因生态环境过度利用而遭受损失的个人和企业应得到补偿。

生态补偿标准的计算公式为:

S=Ct+λΔR

其中,Ct为项目受损者遭受的损失,是直接成本Cd、机会成本C0和发展成本Cp之和;ΔR=R-Ct,为项目收益与成本之差;λ为项目受损者的谈判力,λ∈[0,1][1]。

1.2 农田生态补偿标准

生态补偿项目中存在着极为关键的两方,这就是谁来补偿以及谁应得到补偿。

2002年国务院批准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指出,中线一期工程的任务是向华北平原,包括北京、天津在内的19个大中城市及100多个县(市)提供生活、工业用水,兼顾生态和农业用水。因此,丹江口库区生态补偿项目的受益者是华北受水区的居民和企业,而受损者则是为水库建设和水质保护付出代价的库区居民和企业。

就库区农田生态补偿而言,项目的收益为受水区城镇居民、企业因调水后水价下降而增加的消费者福利和利润,农民因调水后有更好的灌溉条件而增加的农业收入,受水区因调水后生态环境改善而增加的生态服务收益;项目的损失为库区农民因化肥农药施用受限制而导致的农业收入减少。项目收益在扣除工程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建造等直接投入后可在受益者与受损者之间分配,分配的比例取决于谈判力λ。由于项目的真实收益R和农民的谈判力λ在目前不得而知;又由于丹江口库区建设涉及移民、企业关闭、基础设施损失等多个方面,因此本文计算的农田生态补偿标准将基于农民遭受的损失Ct,暂不考虑净收益ΔR的分配。Ct属于农民的保留效用,是农民谈判的起点。将生态补偿标准确定在Ct之上意味着丹江口库区化肥施用控制这一农田生态补偿项目不是建立在剥夺农民利益的基础上,符合帕累托效率原则。

1.3 数据来源

计算农田生态补偿标准的基础数据来自《生态补偿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应用》课题组于2009年4月23日至5月9日做的入户问卷调查。此次调查获取有效样本共计245份,其中河南省141份,湖北省104份。河南涉及邓州、淅川、西峡3县市、5乡镇、6村庄;湖北涉及丹江口、郧县、郧西3县市、5乡镇、6村庄(见表1)。样本点都位于丹江口库区周边村庄,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直接影响水库水质。为保证样本能真实地反映总体情况,调查按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生产规模所占的比重抽选农户。

样本户主平均年龄51.2岁,平均受教育水平7.6年;样本点平均每户拥有人口4.8人,劳动力3.8人,其中常住劳动力2.4人;平均每户拥有耕地7.9亩,人均耕地1.65亩(见表2)。除邓州外,淅川、西峡、丹江口、郧西、郧县属于山区,可耕地包括部分旱田和坡地,土质差,人地关系紧张。样本调查点2008年平均每户家庭经营纯收入10 453元,人均2 177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5.73%。家庭经营收入中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为5 471.6元,占51.9%;来自第二产业的收入为2 023.9元,占19.4%;来自第三产业的收入为2 957.2元,占28.1%。农业仍是丹江口库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这意味着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将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水质保护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2 化肥与农作物产量的经验关系

化肥虽不是农业生产的必要条件,但能显著提高产量。一般而言,农作物产量随化肥施用量增加而提高,但化肥的边际生产力递减。假定作物产量与化肥施用量存在函数关系Y=F(H,L,I,……),其中Y表示作物产量,H表示化肥投入,L表示劳动,I表示资本,则有Y=F(H,L,I,……)>0,YH>0,2YH2<0。农作物产量与化肥的关系如图1所示。显然,估计出了化肥与产量的经验关系,也就估计出了控制化肥数量导致的农业产量损失,计算农田生态补偿也就有了依据。如果产量与化肥的关系处于A点附近,这时减少化肥施用将导致产量降低,对农户的补偿是必须的。相反,如果产量与化肥的关系处于C点附近,这时减少化肥施用将增加产量,没有必要补偿农户。B点则意味着化肥对产量的贡献已达极限,这时减少化肥施用将导致产量降低,但下降的幅度不如A点显著。

用一般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Outp=ALαIβSγ来估计生产要素与产量的经验关系。其中A表示技术效率,L表示劳动投入,I表示投资,S表示土地面积,α、β、γ为对应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由于实际的作物产量不仅与生产要素投入有关,而且亦取决于土地类型、生产者年龄、教育水平等;此外,由于我们要估计氮、磷、钾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且土地面积已标准化为1。因此,采用以下经验生产函数:

Outp=Aeλ1Area+λ2Ltype+λ3Manu+λ4Popu+λ5Old+λ6Edu+λ7ProvIαLβNγPτKρ(1)

各变量的定义及解释见表3。

等式(1)两边取对数得等式(2):

lnOutp=lnA+λ1Area+λ2Ltype+λ3Manu+λ4Popu+λ5Old+λ6Edu+λ7Prov+αlnI+βlnL+γlnN+τlnP+ρlnK (2)

丹江口库区小麦、玉米、水稻的生产函数估计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小麦lnN,lnP,lnK的系数虽为正,但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氮、磷、钾对小麦仍有增产效果,但其作用已微乎其微。玉米lnN,lnK的系数为正,lnP的系数为负,说明氮肥和钾肥对玉米有增产效果,磷肥由于施用过多,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为负;由于三者的系数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所以目前化肥施用水平对玉米增产和减产的作用已很少。水稻和玉米相似,氮肥和钾肥仍有增产效果,磷肥则由于过度施用而出现了负面影响;不过,无论是增产还是减产的影响都较微弱,计算结果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所估计的是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以小麦为例,[WTBZ]ln[WTBX]N,[WTBZ]ln[WTBX]P,[WTBZ]ln[WTBX]K的系数表示,当氮、磷或钾肥施用量增加1%时每亩小麦产量增加的百分比。小麦[WTBZ]ln[WTBX]N,[WTBZ]ln[WTBX]P,[WTBZ]ln[WTBX]K的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农户为最大化小麦产量已极大限度地施用了氮、磷、钾肥,以至于3种化肥对小麦的边际生产力几乎接近于零,化肥与产量的关系已处于图1的B区域。玉米和水稻也属于同样情形。

3 化肥施用控制与农田生态补偿标准

如何利用估计的生产函数计算农田生态补偿标准?我们考虑以下两种控制农户施用化肥的方式:其一,所有农户减少每一种作物单位面积的化肥施用量,如每亩小麦施碳铵减少30%,每亩玉米施磷肥减少30%等;其二,让部分地区农户以休耕、退耕的方式放弃某种作物或所有大田作物的种植,如同一块地上只种小麦,不再轮作玉米,坡地全部退耕还林等。

采取方式一时,如果减少的化肥施用量很少,比如5%或10%,直接利用表4中氮、磷、钾肥的弹性系数便可算出作物损失的产量,进而计算出相应的农业收入损失。相反,如果需要减少的化肥施用量较多,比如30%或50%,直接利用各种化肥的弹性系数来计算产量损失便会产生较高的误差。因为调查样本来自丹江口库区比较小的范围,大部分农户已经最大限度地施用了化肥,所估计的化肥和产量的经验关系集中在B点比较窄的区域,不宜用于推测离B点较远区域的化肥和产量关系。不过,进一步分析发现,方式一由于交易成本高昂而难以实施。丹江口库区农业生产属小规模经营,生产者众多,每个农户何时施肥、施何种肥、施多少肥等等,实在难以监督,控制每个农户在每亩耕地上的化肥施用量将因花费巨额的人财物力而得不偿失。

采取方式二时,农田生态补偿标准只需计算休耕或退耕地的机会成本。方式二不再考虑化肥的产出弹性,避免了方式一出现的计算误差难题。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采取方式二时不需要估计作物的生产函数。事实上,正是从估计的经验关系得知,小麦、玉米、水稻的氮、磷、钾肥施用量已达到极限,才可能准确计算三种农作物的经济收益,进而确定农民能接受的补偿标准。假定估计的化肥与产量的经验关系处于图1中A区域而不是B区域,化肥的边际生产力仍然较高,这时农作物的收益处于上升阶段,如果将当年每亩农田的净收益作为机会成本确定为农田生态补偿标准,农户是断然不会接受的。

农民是否休耕和退耕是容易观察到的,因此方式二也是可实施的。当采取方式二控制化肥施用量时,农田生态补偿标准便是农户因休耕或退耕遭受的农业净收益损失Ct,它等于每亩农业总收入减去每亩在种子、化肥、农药、雇工、耕地、收割等方面的投资,亦等于每亩地租和劳动收入之和。之所以将每亩劳动收入计入农户损失Ct,是因为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是老年人和妇女,他们很难在农业外找到就业机会。

由表5可知,种植水稻收益最高,平均达567.31元/亩;玉米次之,平均为331.64元/亩;小麦最低,平均为259.69元/亩。所以,基于2008年的生产条件、技术水平和市场价格,丹江口库区农田最低生态补偿标准分别为:种植小麦259.69元/亩,种植玉米331.64元/亩,种植水稻567.31元/亩。进一步分析发现,氮肥在水稻田创造的净收益是60.33元/kg,在玉米地创造的净收益是29.21元/kg,在小麦地创造的净收益是23.84元/kg。水稻施用氮肥创造的净收益高出玉米106.54%,高出小麦153.06%;玉米施用氮肥创造的净收益高出小麦22.53%。磷肥在水稻田创造的净收益为95.52元/kg,在玉米地创造的净收益为87.48元/kg,在小麦地创造的净收益为39.92元/kg。水稻施用磷肥创造的净收益高出玉米9.19%,高出小麦139.28%;玉米施用磷肥创造的净收益高出小麦119.14%。所以,为了减少氮肥和磷肥产生的面源污染,作物品种上首先应休耕或退耕的是小麦,其次是玉米,最后才是水稻。

在河南:种植小麦每亩施氮肥15.7 kg,高出湖北31.93%;每亩施磷肥6.5 kg,低于湖北8.45%;种植小麦的平均净收益是307元/亩,高出湖北65.95%。种植玉米每亩施氮肥17 kg,高出湖北23.19%;每亩施磷肥3.2 kg,高出湖北33.33%;种植玉米的平均净收益是398元/亩,高出湖北72.29%(见表6)。所以,为了减少氮肥和磷肥产生的面源污染,在区域上首先应退耕或休耕的是湖北。

在丹江口库区,具体应退耕或休耕多少土地、何种作物,在哪里退耕或休耕等等,既取决于允许流入丹江口水库的氮、磷的数量,也取决于耕作地与丹江口水库的距离。离丹江口水库越远,进入河流的氮、磷经自然分解后其含量渐次降低。相反,在水库周边农田施用的化肥经雨水冲刷或土壤渗漏后直接进入水库水体,这部分地区的农田即使产量和净收益较高也可能要休耕或退耕。

4 补偿机制与补偿标准

由于生产条件、技术水平、个人技能不同,不同农户的农业产量和净收益呈明显差异。以小麦为例,净收益最低的为-252元/亩,最高的为1 210元/亩。如果补偿采用行政命令方式,将补偿标准一刀切地定为259.69元/亩,低于平均水平的农户将被过度补偿,而高于平均水平的农户则补偿不足。遭受损失的农户将抵制化肥施用控制方案。这时,政府要么采取强制措施,要么将小麦补偿款定在1 210元/亩这一最高水平上,以保证每一农户满意。显然,后者将使政府每亩多支付950元的补偿款。这种额外支付是由于政府不掌握每一农户种植小麦的真实净收益的信息,属于信息租金。

政府一方面希望减少强制,另一方面希望减少信息租金支付。可考虑将农户土地按历年产量进行评估后分成劣、中下、中、中上、上5个等级。为避免强制,每一等级支付该等土地最高净收益。5个等级土地的小麦净收益分别是100元/亩、216元/亩、300元/亩、408元/亩、1 210元/亩。采取这种补偿方式后,政府最终平均每亩支付给农户的补偿款是446.8元。这一方式仍须支付信息租金,但信息租金已降至每亩186.8元。

可进一步将土地分成10等。同样,为避免强制,每一等级支付该等土地最高净收益,每等级土地的小麦净收益分别是27元/亩、100元/亩、158.5元/亩、216元/亩、247元/亩、300元/亩、350元/亩、408元/亩、460元/亩、1 210元/亩。这时平均每亩补偿额为347.65元,信息租金再次降至每亩87.7元。土地等级无疑可以无限细分。极端地,可以将每个农户的每块土地进行评估,然后按真实净收益补偿每个农户,这时政府勿须支付任何信息租金。但是,这种评估和补偿方式存在高昂的交易成本。所以,实际的补偿标准是某种行政强制和信息租金的权衡。

5 结论性评论

为保护丹江口水库水质,减少氮、磷流入水体,可考虑以生态补偿方式鼓励农民将部分土地休耕或退耕。本文利用样本调查的农户微观数据,估计了丹江口库区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水稻产量与化肥施用量的经验函数,计算了库区农田平均生态补偿标准。结果是:基于2008年的生产条件、技术水平和市场价格,种植小麦须补偿259.69元/亩,玉米须补偿331.64元/亩,水稻须补偿567.31元/亩。

具体到实际操作,农田生态补偿标准也取决于休耕或退耕地的多少、地方政府所采用的补偿机制及当地农民的谈判力,本文提供了进一步计算的程序和方法。

在计算过程中,将每亩作物净收益即每亩劳动力收入和地租作为农田生态补偿标准,这一计算标准是基于农民遭受的损失Ct。Ct属于保留效用,是农民谈判的起点,将生态补偿标准确定在Ct之上意味着丹江口库区化肥施用控制这一农田生态补偿项目不是建立在剥夺农民利益的基础上,符合帕累托效率原则。如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有利可图的,可进一步将工程的部分净收益ΔR分配给维护生态系统、保护水质的库区农民,具体分配的份额则取决于当地农民的谈判力λ。

本文计算的最低农田生态补偿标准不考虑作物在释放O2、固定CO2等方面的生态服务价值。谢高地等指出:“目前我国统计系统计量的年度种植业总价值仅计量了人类种植业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经济价值和部分由自然生态过程产生的生态服务价值,得到计量和反映的仅为64.7%,未计量生态服务价值为35.3%,年达6 881.06亿元。因粮食生产过程伴随产生的生态服务属公共服务范畴,国家为粮食生产提供公共财政的额度高限可达5 140元/hm2•a”[2]。

谢高地等无疑认为农作物提供的其它生态服务价值应由休耕或退耕的农民所得。我们认为这种观点似是而非,因为农民拥有耕地的使用权主要界定在经营和出售粮食、经济作物、

畜产品等方面的收益权上,法律上排除了农民获得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诸如释放O2、固定CO2等副产品的价值。正如最严格的土地私有产权也排除了所有者拥有地面上的空间使用权一样。

致谢:感谢周海林研究员、谢高地教授、唐勇智博士、付静尘博士、韩德梁博士、王兴杰博士提出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谭秋成.关于生态补偿标准与机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6):1-6. [Tan Qiucheng. On EcoCompensation Standard and Mechanism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9,19(6): 1-6.]

[2]谢高地,肖玉,甄林,等.我国粮食生产的生态服务价值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3):10-13.[Xie Gaodi, Xiao Yu, Zhen Lin,et al.Research on Value of Ecological Services from Chinas Grain Production [J]. Journal of Chinas Ecological Agriculture. 2005,(3): 10-13.]

Control of Chemical Fertilizer Application and Ecocompensation Standard of

Croplands in Danjiangkou Reservoir Area

TAN Qiucheng

(Rural Development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ies,Beijing 100732,China)

Abstract

For protecting Danjiangkou Reservoir water from being polluted by too much nitrogen and phosphor, ecocompensation can be used to encourage farmers to fallow parts of lands or return them to forest. By using micro data of rural households from questionnaire, this paper estimates the empirical functional relation between the output of major crops like wheat, corn and rice and chemical fertilizer application in Danjiangkou Reservoir Area, and computes the average ecocompensation standard of cropland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Based on production conditions, technologies and market prices of 2008, wheat land, corn land, and paddy field per [WTBX]mu [WTBZ](1 ha=15 [WTBX]mu [WTBZ])should be compensated 259.69, 331.64, and 567.31 Yuan (RMB) on average respectively. To reduce the governments coercion and information rent in compensation, we suggest that farmers land can be further graded in terms of output through past several years, and lands of the same grade can be paid the highest net income of that grade. The paper takes net income of crops, namely the labor income and land rent per [WTBX]mu [WTBZ], as ecocompensation standard of croplands. This compensation standard is based on farmers loss. It belongs to reserve utility and is just a jumpingoff point of farmers negotiation. If the middle route project of transferring water from south to north is profitable, parts of net income of the project can be further distributed to the farmers who maintain ecosystem and protect water quality in reservoir area. The real distributive share depends on farmers negotiation power.

Key words Danjiangkou Reservoir Area; chemical fertilizer application; ecocompensation; compensation standard; compensation mechanism

收稿日期:2011-11-20

高标准农田生态效益范文3

关键词 灌溉管理技术;评估指标;分析方法

中图分类号 S27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1-0207-01

1 灌溉管理技术经济评估指标

1.1 田间灌溉用水管理指标

一是定额灌水。主要反映田间灌溉时,是否按计划或设计的灌水定额实施灌水,田间是否有水量损失和浪费[1-2]。二是毛灌溉定额。是指灌溉用水过程中,农田单位面积的年引用水量。毛灌溉定额可按每种作物分别计算,也可按多种作物计算综合毛灌溉定额[3-4]。

1.2 灌溉工程状况评估指标

一是田间工程配套率。是指已配套完备的田间渠系实际控制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重。田间工程配套率是衡量田间渠系配套及其工程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二是田间工程设施完好率。是指田间工程建筑物完好的座数或完好渠道的长度占田间工程建筑物总数或渠道总长度的比重。对于田间渠系建筑物,完好是指整体安全,无较大损坏,各种建筑物能正常运用,各种闸门可正常地启、闭等。对于田间渠道,完好是指无较大的坍塌,无严重淤积,能正常运行,并能达到设计的过水能力。其是标志田间工程设施完好程度及其工程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1.3 灌溉面积及产量指标

一是计划灌溉面积完成率。为田间实际灌溉面积占当年计划灌溉面积的比重。计划灌溉面积完成率,表征用水单位或田间工程实际灌水能力以及工程状况、农业生产配合与水土资源利用潜力状况。二是单方水产量。指农业灌区灌溉用水量中,1 m3用水量可生产的农作物产量,是衡量灌溉农业田间灌溉用水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灌溉管理水平指标。

1.4 灌溉效益指标

一是单位水量灌溉效益。指农业灌区每1 m3灌溉用水量所产生的农作物经济产量效益。单位水量灌溉效益可反映田间用水的经济效益水平的高低。二是水费征收率。指供水管理单位按当地规定的水费征收标准,应收的水费与实际征收的水费比率。该指标反映了水利供水管理单位的经济收入水平和经济效益情况。

2 灌溉管理技术经济评价分析方法

灌溉工程管理技术经济评价分析,通常有静态和动态分析法。静态分析是在分析计算时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也就是不计资金利息的方法。目前常用方法有还本年限法、投资效益系数法和抵偿年限法等。动态分析需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其分析方法主要有净现值法、等值年金法、效益费用比法和内部回收率法等。对于田间灌溉工程管理技术经济分析通常可采用静态分析方法。

2.1 还本年限法

还本年限法,表示水利工程建成投产之后,在运行期间逐渐通过效益的积累,全部回收投资的年限。还本年限一般可采用5~10年。

2.2 投资效益系数(投资收益率)法

投资效益系数,是工程建成后每年获得的净收益与投资总额的比值,也是还本年限的倒数。投资效益系数一般采用0.07~0.20。

2.3 抵偿年限(追加投资回收期)法

追加投资是指2个不同方案所需要投资之间的差额。抵偿年限是指一个工程方案通过节约的年管理运行费用来偿还追加投资所需要的年限。如果比较2个方案效益有差别时,也可以通过增加的效益来偿还追加投资,并计算抵偿年限(T抵)。计算结果,如果T抵小于规定的标准抵偿年限TH时,则追加投资的方案可取;反之,则追加投资的方案不可取。我国一般采用的标准抵偿年限TH为8~15年。

2.4 投资效益比较系数法

投资效益比较系数是抵偿年限(T抵)的倒数,投资效益比较系数表示,每一单位追加投资能获得多少运行费的节约额度。

2.5 年折算费用最小法

在进行多种方案比较时,若各方案效益相同,则可采用年折算费用最小法对各方案进行比选优,计算有2种方法:

SC=Ci+EHKi=最小值

SK=Ki+THCi=最小值

式中,SC与SK分别为方案的年折旧费用(按标准投资效益比较系数折算)和方案的年折算投资(按标准抵偿年限折算)(万元);Ki为方案投资(万元),即K1、K2、K3…;Ci为方案年运行费(万元),即C1、C2、C3…;EH为标准投资效益比较系数;TH为标准抵偿年限。年折算费用最小法适用于效益相同情况下的多方案比较,计算简便,结果清楚。

3 参考文献

[1] 麦麦提吐逊·吐尔地.参与式灌溉用水管理模式运行效果[J].现代农业科技,2010(10):235.

[2] 吴山海,韩辉生,庄健元,等.洪水河灌区春小麦节水灌溉田间水管理系统中几个指标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28):13532-13534.

高标准农田生态效益范文4

一、指导思想

以《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2016-2025年)》为指导,以提高耕地质量为目标,按照“五个集中”原则统筹整合高标准农田项目资金,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加快推进田间工程、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大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实现田网、渠网、路网、林网“四网”配套,农田排灌能力、土壤培肥能力、农机作业能力、综合产出能力“四力”提升,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基本原则

(一)突出率先,合理布局。综合考虑区域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粮食生产基础,以长春市及其他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重点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在资金投入和项目安排上实行“五个集中”原则,即向长春市及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集中、向水田(旱改水)集中、向土地流转连片地块集中、部门资金向同一区域集中、“十三五”规划资金向前两年集中。

(二)整体推进,集中连片。实现土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农艺农机技术先进适用,使农田基础设施条件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相适应。坚持按灌区、流域和区域整体规划,采取分年实施,集中投入、连片治理,整体推进的建设方式,确保“建一片,成一片”。

(三)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减少水土流失,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发挥农田在生产、生态、景观方面的综合功能,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相协调。

(四)政府主导,广泛参与。调动和发挥地方县市政府项目建设积极性,积极引导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从事农牧业生产的龙头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参与。鼓励和引导项目区广大农民群众积极筹资投劳。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

(五)部门联动,合力推进。明确部门职责,建立部门协调机制,促进信息共享。以县(市)为单元,编制实施方案,明确任务分工,落实技术标准,规范验收程序,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各类项目建设按标准化要求建成后要及时确权登记,健全管护机制,强化信息管理,确保工程规范、良性运行,长久发挥效益。

三、总体任务

长春市及其他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14个县(市、区)建设任务见表1。

四、建设标准

按照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

-2014)执行。建设目标主要涉及田、土、水、路、林、电、技、管8个方面:

(一)田。归并和平整土地、治理水土流失,实现连片规模适度,耕作层厚度增加,基础设施占地率降低,丘陵区梯田化率提高。实现田块相对集中,农田有效土层厚度达到50厘米以上,耕作层厚度达到35厘米以上,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下降到8%以下,丘陵区梯田化率不低于90%,形成一批5万亩以上的区域化、规模化、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基本农田。

(二)土。通过土壤改良改善土壤质地,增加农田耕作层厚度。高标准农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30克/公斤以上,各项养分含量指标应达到当地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体系的“中”或“高”值水平,土壤pH值保持在6.0~7.5,耕作层土壤重金属含量指标符合有关国家标准规定。

(三)水。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快推广节水增效灌溉技术,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用水效率和农田防洪排涝标准。建成后,田间灌排系统完善、工程配套、利用充分,输、配、灌、排水及时高效,灌溉保证率达到50%以上,排涝标准达到5~10年一遇,农田防洪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田间工程配套率达到80%以上,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水分产出率明显提高。

(四)路。通过田间道(机耕路)和生产路建设、桥涵配套,合理增加路面宽度,提高道路的荷载标准和通达度,满足农业机械通行要求。整修和新建田间道、生产路和机械下田坡道等附属设施。田间道路通达度达到100%,机耕路的路面宽度4~6米,生产路的路面宽度控制在3米以内,满足农机作业、农业物资运输等农业生产活动的要求。

(五)林。实施农田林网、岸坡防护、沟道治理等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持工程,扩大农田防护面积,提高防御风蚀能力,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新建、修复防护林带,保护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农田防护控制率不低于85%。

(六)电。完善农田电网、配备必要的输配电设施,满足现有机井、河道提水、农田排涝、喷微灌等设施应用的电力需求,实现农田机井、泵站等供电设施完善,电力系统安装与运行符合相关标准,用电质量和安全水平得到提高。

(七)技。加快推广农业良种良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完善农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服务能力,提高良种覆盖率、肥料利用率、农林有害生物统防统治覆盖率和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基本形成农田监测网络,田间定位监测点覆盖率达到50%以上,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50%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至少达到9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

(八)管。明确管护责任、完善管护机制、健全管护措施、落实管护资金,确保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数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引导和激励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涉农企业和村集体等参与高标准农田设施的运行管护。

五、工作步骤

分五个阶段开展工作。

第一阶段:项目前期。时间2015年12月1日~2016年2月15日。确定项目指标,启动项目前期,编制项目申报书、项目设计、项目预算、项目审批等。14个县(市、区)发改、国土、农发办、水利、农业部门要主动与省直相关部门汇报衔接,省直有关部门应尽快审批有关项目。省政府将与14个县(市、区)签订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责任书。

第二阶段:项目招标。2016年2月16日~3月15日,各县(市、区)完成项目规划设计、施工图件和方案,征求有关方面意见,进行项目工程招投标,确定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

第三阶段:春季施工。3月16日~6月底。组织项目春季施工,完成年度建设工程量的40%,其中土地平整等工程项目完成项目工程量50%。严格按照设计方案施工,拍照施工过程图片,收集完整内业资料,严格按照施工规程做好实施工作。县(市、区)农业、发改、农发办、国土、水利、林业、审计、监察等部门要组成高标准农田项目管理督查工作组,对项目建设、施工进度及质量、资金拨付使用情况进行全程跟踪监管。由省直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督导组,进行进度、质量、任务量等抽查督导。

第四阶段:夏季施工及半年总结。7~8月底。继续推进项目道路建设、渠闸、林网、电力配套等非田间工程建设。省农委、省发改委、省农发办、省国土厅、省水利厅总结上半年高标准农田推进工作。研究谋划2017年项目安排。

第五阶段:秋季施工总结验收及安排落实2017年项目。9~12月底。组织项目秋季建设项目实施,完成年度工程量的50%。由省直部门组成联合工作验收督导组,由省政府督查室牵头,省农委、省发改委、省国土厅、省农发办、省审计厅、省监察厅等部门参加,进行督导检查和工作年度验收,年度工作情况报告省政府。同时安排落实2017年项目建设任务。

鉴于国家尚未批复我省2016年千亿斤粮食规划田间工程指标任务,此项工作依据省发改委的时间安排进行,但到年底验收时间一致。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由主管农业省长牵头,省政府组建由省农委、省发改委、省国土厅、省农发办、省水利厅等部门负责人参加高标准农田整合建设工作协调组,负责统筹指导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协调解决工作推进遇到的问题。进一步确定省里资金整合的方式,集中投放到14个县市,建立统一片区、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验收、集中实施的工作机制。长春市及其它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政府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责任主体,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建立由政府领导牵头,农业、发改、农发办、国土、水利、林业、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协调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强化协作配合,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二)做好规划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必须统筹规划、协调落实、有序推进。按照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等各类规程,集中力量统筹建设。各县(市、区)政府要依据《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2016-2025年)》和本方案,编制县级高标准农田项目整合建设实施方案,提出本区域内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具体项目、布局和时序安排,确保各类项目建一块成一块。在建设目标、任务、布局以及重大项目安排上,要充分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避免出现规划冲突和投资浪费。

(三)严格建设监管。完善监管机制,采取“规划标准统一、相互协调配合、积极推进整合、共同完成目标”实施方式。认真履行建设程序,落实各项建设管理制度,健全监管工作机制,创新监管方式,对项目实行全过程监管。加强考核评价,建设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考核制度,省直有关部门对县(市、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进行考核,督促和规范、有效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加强资金使用、建设进展、工程质量等监测,定期开展检查。开展项目实施后评价,对高标准农田的利用、产出效益进行跟踪,全面掌握项目建设绩效。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奖惩机制,落实管护措施。切实做好资金的使用和审计监督工作,建立健全资金使用监管和资金绩效评价制度,确保资金使用效益。

高标准农田生态效益范文5

1、项目基本情况

2、项目效益

2-1功能和经济效益

(3)项目区通过土地整理后,原有耕地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很好改善,一季稻可改双季稻,还可种植冬作,预计原有耕地每公顷可增产值0。225万元,每年可增产值41.93万元。

2-2社会效益

(1)可以强化土地用途管制,使土地权利人获得长期的社会效益。

(4)通过整理,水利工程网络覆盖186.35公顷,从而改善了灌溉条件,提高了耕地质量,使原有耕地的投入降低了成本。

2-3生态效益

(1)整理前零乱破碎无序的地块改变为整形合一的标准化田块,提高了机械化作业和土地集约化利用的水平

(2)建立农田防护林网,改变以前少林或五无防护林的状况,提高了林木覆盖率,有效地增强防风固沙和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

(3)改变了零乱的坑塘和无序的灌溉沟渠,建成了排灌分开、统一有序的农田排灌系统,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和灌溉、排洪能力。

(4)改变了高低不平、弯弯曲曲的农村道路状况,建成了便利机械化耕作和人行管理的道路网络,提高了道路的网络水平。

3、资金来源

全部资金307.2万元由国家拨款

4、项目的目的、意义

4-1充分发挥土地资源潜力,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的原则,保护生态环境,使农田基本达到同一层面平整,建立高标准、高效率农田。

4-2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完善道路与沟渠体系,使原来形状、大小不一的田块变为标准化田块,有利于土地用途管制,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和土地集约规模利用效应,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3改良土壤水、肥条件,提高农田质量,调整农业和农作物结构,实施集约规模经营和管理,提高耕地的产出率。

4-4通过路边、沟边等农田防护林带的种植,提高区内林木覆盖率,增强防风固沙作用,改善区内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项目建设总体目标

1、通过对沟、田、水、林、路的综合整理,实施248.96公顷土地整理的施工,使原来形状、大小不一的田块成为“田成方、溪成网、树成行、路相通”的标准化生态农业园区。

3、新建和完善农田水利设施,修建沟渠总长35760米、过水涵1070座、控制闸1座,确保农田旱涝保收;

4、完成11750株农田防护林的栽种工作,按3米1株的标准栽种,达到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

5、积极做好土地权属调整和分配使用的工作,达到整理一片利用一片的目的。

四、项目的实施步骤、资金分配、时间安排

1、项目的实施步骤、时间安排

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结合当地的气候、资金情况,先着手投资少,见效快的工程,并尽量避开雨委,充分利用闲期,减少农作物的损害。

(1)测绘项目区地形图:年月日—年月日;

(2)编制项目详细规划设计施工图件和方案:年月日-年月日;

(3)核实项目区土地权属现状并制定调整方案:年月日-年月日;

(4)项目工程招投标:年月日-年月日;

(5)完成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年月日-年月日;

(6)项目开工施工放样:年月日-年月日;

(7)填土造田、土地平整:年月日-年月日;,完成格田、梯田的土方量,符合耕作要求。

(8)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其他工程:年月日-年月日;,修筑各类道路及桥涵、灌溉渠道和排水沟、建生态防护林、配套电力工程、蓄水与提灌站工程。

(9)竣工验收:2012年4月

2、资金分配

(1)该项目国家总投资万元,其中:

(2)工程施工费:万元占总投资比例%

(3)设备购置费:万元占总投资比例%

(4)前期工作费:万元占总投资比例%

(5)竣工验收费:万元占总投资比例%

(6)业主管理费:万元占总投资比例%

(7)不可预见费:万元占总投资比例%

3、项目建设所采取的措施

3-1、管理制度实施措施

高标准农田生态效益范文6

关键词:松原市;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耕地

中图分类号: F30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08-10-1

1 建设背景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要确保我国的粮食供给能力,不仅要保证耕地的数量,同时更要提高耕地质量和粮食产出率。对此,吉林省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土地整理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投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也是优化利用土地资源,建立高产稳产有效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的有效途径。

2 松原市概况

松原市位于吉林省中西部,地处中温带,幅员面积22034平方公里,占吉林省面积的12%,总人口290余万。松原市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长期以来,松原市农民有着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为吉林省的粮食生产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不过由于松原市特有的自然条件原因,松原市年降雨量偏少,春旱情况多有发生,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在农业生产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需要迫切改变现状,以促进农业生产长远发展。

松原市地处松嫩平原南部,地势平坦辽阔,土壤肥沃。主要由松嫩冲积平原、松辽分水岭台地平原组成,耕地资源较为丰富,平均海拔高度为130~266m之间。松原市水资源比较丰富。主要的土壤类型有草甸土、黑土、黑钙土和河淤土等,优越的土地资源,为松原市的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有利的发展条件。

3 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标准

3.1 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是为满足农田耕作、灌排需要而进行的田块修筑和地力保持措施,应实现田块集中,耕作田块平整,耕作层土壤理化指标满足作物高产稳产的要求。其目的在于经过土地平整、深耕深松后的土地更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通过田块内的局部平整使田块平整度、规整度有所提高,有利于田间管理及田间机械化耕作。根据松原市基础条件,经实地踏勘和计算得知,松原市在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过程中,田块规整程度要达到90%以上,旱地坡度在2级以下,土层厚度达到50cm以上,pH值在6.5~8.5,满足本地区建设高标准农田标准,适合高产作物生长发育。

3.2 灌溉与排水工程

灌溉与排水工程是为防治农田旱、涝、渍和盐碱等灾害而采取的基础设施建设,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核心内容。目标是要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即通过灌溉与排水工程设施的配备来达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目的,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带来的收益。松原市水资源相对丰富,灌溉排水条件均可满足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3.3 田间道路工程

田间道路工程指为满足农业物质运输、农业耕作和其他农业生产活动需要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包括田间道和生产路。其服务于一个或几个耕作田区。为了提高田间作业及管理的效率,要求道路具有较高的通达度和合理的道路占地率。

松原市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工作的相关要求,平原地区田间道路通达率达到100%。道路占地率不高于3%,能够满足农业机械化和生产生活便利的需要。

3.4 农田防护与生态工程

农田防护与生态工程指为保障土地利用活动安全,保持和改善生态条件,防止或减少污染,自然灾害等所采取的各种措施。结合松原市的实际情况,该工程主要指农田防护林工程。

农田防护面积比例指各类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持工作建设,受防护的农田面积占项目区认定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的比例。根据《标准》要求,依据松原市的具体情况,农田防护面积比例不低于90%,农田防护效果良好。

4 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在城镇化不断加快的今天,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实现农业生产和农村现代化的基础。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过程中,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对田、水、路、林、村等重新规划,等工程措施,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更提高了农田的抗旱能力和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既提高了耕地质量和土地的利用效率,也增加了农民收入。

5 结论

高标准农田生态效益范文7

一、充分认识加快现代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意义

*省耕地资源稀缺,人均耕地面积0.0267公顷,仅为全国人均耕地面积0.094公顷的28.4%,远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划定的0.0533公顷的警戒线。全省耕地普遍存在总量递减、低产田面积大、抗灾能力弱、农田生态恶化等问题。实施现代标准农田建设,对于缓解耕地资源紧张矛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各地要充分认识推进现代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性,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加快现代标准农田建设步伐,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以先进管理技术为手段,以提高农田抗灾和综合生产能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为目标,大力改善现代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础,推动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一规划,协调运作。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将全省涉及农田基本建设的项目纳入现代标准农田建设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统一标准,提高建设成效,避免重复投入。

2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根据各地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和农田状况,因地制宜地开展农田基本建设,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大力推进主要农产品优势产业区建设。

3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建立政府扶持、社会支持、农民参与的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在现代标准农田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三)总体目标。从*年至2010年,统筹整合用于土地开发整理的土地收益和现有一般预算安排的涉及农田基本建设的专项资金,建立“统一规划、加强管理、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形成合力”的农田基本建设资金投入和项目管理新机制,力争实现每年整治农田8.333万公顷,4年完成全省33.332万公顷农田的整治目标,逐步把*省农田建设成“田块方格化、灌溉硬底化、道路网络化、管护责任属地化、监督管理信息化”的现代标准农田,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耕地产出率和生产效益明显提高。

三、建设要求

(一)现代标准农田。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建立和完善现代农田管护机制,使垌田、塅田、洋田、围田等类农田达到“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机能进、物能运、土肥沃、产出高”的标准;丘陵山区坑田、坡地基本实现梯田化;一般耕地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后净增耕地面积达到10%以上,基本农田整理后净增耕地面积达到3%以上。具体建设标准由省农业厅会同省国土资源厅制订实施。

(二)标准鱼塘。办理了水域滩涂养殖证的现有田间鱼塘均列入农田基本建设范围进行整治,重点实施清淤、挖深、固基以及电网、道路、排灌渠、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鱼塘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益。具体建设标准由省海洋渔业局商有关部门制订实施。

四、保障措施

(一)科学制订建设规划。根据“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科学规划全省现代标准农田建设,制订总体规划方案,统筹农田基本建设项目,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二)统筹规范项目管理。将涉及农田基本建设的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土地开发整理、灾毁农田垦复等项目以及“大禹杯”竞赛活动涉及的农田综合整治内容,全部纳入现代标准农田建设范畴,实行统一协调管理,分部门组织实施。各级农业部门负责本地区内现代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协调管理,其他部门每年将本部门组织实施的已纳入现代标准农田建设范畴的项目计划抄送同级农业部门备案。

(三)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将现代标准农田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各类专项资金,建立现代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认真落实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用于基本农田建设等用途。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建设,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等经济实体参与现代标准农田建设。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在现代标准农田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自愿参与现代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投工投劳。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协调。省直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认真组织项目实施。省国土资源厅负责从土地收益中安排资金用于部级和省级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土地开发整理和灾毁基本农田垦复等工作;省农业厅负责基本农田整治、市县级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议案组织实施等工作;省海洋渔业局负责组织标准鱼塘建设等工作。原有的从其他渠道安排资金的农田整治建设项目,继续由原组织实施的部门负责。各级农业、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水利、海洋渔业等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又好又快地推进现代标准农田建设。

高标准农田生态效益范文8

1.1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需求

当今社会的农业已经不是低端劳作,不只是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既要外在整洁美观、内在营养丰富,也要健康卫生。

1.2促进农田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保护,保护环境

多年来,我国多数农田滥用农药化肥,导致农田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而有机农业综合当地环境条件采用合理的农田管理措施(施用有机肥、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方式、秸秆还田、轮作等),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和生态学原理,有助于农田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或提高,进而保护环境,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1.3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相互均衡

有机农业是目前世界上发展较快的一种可持续、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其安全生产和健康消费理念为广大消费者所认可。发展有机农业可促进经济增长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2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2.1有机农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

有机农业是个潜在的市场,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和主要发展方向,与生态旅游具有共同的环境保护理论基础,共同发展,可实现双惠。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指导下,以有机农业技术为推动力,推动有机农业与生态旅游互动发展,建成具有有机农业生产科研、生态旅游观光度假等多项功能的有机生态旅游园。

2.2发展设施有机农业,减弱不良气候条件对有机农业的影响

温度、水分、光照等气象条件与有机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在有机作物生长季节内,气象灾害频繁,将影响气候条件的有效利用,所以,应加强优质高抗品种的筛选和推广,加快设施有机农业建设,提高农业效益。

2.3规范有机产品标准,健全认证工作体系

目前,一些国际组织和国家已陆续制定了有机产品的法规与标准,随着有机农业的飞速发展,各国认证机构的认可结论将互相承认,这会给我国认证机构和生产经营者带来巨大效益。

3有机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发展真正的有机农业

现在市场上销售的有机农产品,符合标准的很少,所以,需建立规范的有机农业认证标准,完善认证管理制度,加强对认证部门的监管力度,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做到规范运作、确保质量,保证认证工作的公正性、有效性和规范性。

3.2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对有机农业的正确认识

产业化背景下的农产品,在生产、流通等环节上出现了不安全因素,由此产生的食品安全问题虽然促进了有机农业的发展,但消费者对其的认识却还停留在表层。因此,生产者应建立有机生产过程的记录与可追溯体系,销售者加大宣传,让消费者正确认识有机农业。

3.3提升生产管理者素质,改进有机生产技术

高标准农田生态效益范文9

一、__稻田养鱼的现状

__县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部级重点扶持县。全县国土面积2189.88平方公里。总人口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4.75%,世居哈尼、彝、汉、傣、苗、瑶、壮七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8%。20__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2.49亿元,财政总收入8022万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20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50元。境内一般海拔高200—1900米,平均气温17.1℃,年降水量1113毫米,无霜期271天。总幅员面积2189.88平方公里。在海拔1600米至800米的地区,全县有大小河流上千条水面达50万亩,且水质良好,符合无公害稻田养鱼标准,有利于渔业的发展。

__县有19万亩连片的梯田资源,无平川坝子,稻田养鱼历史悠久,建国前就有部分哈尼族、彝族、傣族等民族群众利用稻田进行养鱼的习惯,但均采取粗放粗养方式,单产低,多为自食,不成商品生产。20__年实施稻田养鱼工程示范项目1600亩,落实在新街、胜村、牛角寨等三个乡镇四个点,已完成投放鱼种工作。全县养鱼面积64450亩,圆满完成计划,同比增长7.47%;水产品产量2500吨,同比增3.31%;生产鱼苗400万尾、鱼种80吨,与去年相比分别增长33.33%和31.15%;投放鱼种248吨,同比增长9.25%。

1、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建设和谐社会的工作中,稻田养鱼在保证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提供安全优质水产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级党委、政府将推广稻鱼工程作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农民增收的亮点来抓: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县、乡、村层层签订合同,做到责任明确,专人负责,奖惩分明;成立领导小组协调稻田养鱼项目资金、物质,制定技术方案,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咨询服务和鱼苗鱼种调供等事务;形成了以政府组织协调,业务部门牵头实施,农民投工投劳受益的网络化管理体系。二是措施有力,各乡镇围绕实施稻田养鱼项目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政策,把稻田养鱼作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措施来抓。三是加大扶持,各乡镇党委政府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然克服困难,增加投入。

2、扩大面积,农民增收。一是扩大了示范养殖范围,增加了项目区农民收入。__县通过水产技术部门大力开展稻田养鱼技术推广工作,从20__年开始,连续八年承担实施省级“稻田养鱼工程示范村”项目,共实施稻田养鱼工程示范面积7385.9亩,涉及农户2661户,受益人口11970人。项目涉及14个乡镇,43个村民小组。示范工程共投放规格30克以上的鱼种106821.7公斤,平均每亩投放14.5公斤,共产鱼553.94吨,平均亩产75公斤,比常规养殖亩产17.6公斤增57.4公斤,并实现稻谷的增产。二是综合利用,提高了社会效益。发展稻田养鱼,能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收到“一多两用、一水多用、一季多收”的好效益,稻田养鱼使项目区水稻平均单产增5%,保障了水产品市场的有效供给,丰富城乡菜篮子,改善人们的膳食结构,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推动了苗种场的发展,带动了农家乐等休闲渔业及旅游业的发展。三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了生态效益。稻田养鱼具有减少田间杂草,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通透性,降低水稻病虫害,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等优点,种养结合的生态模式能使稻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向有利的方向发展,并且随着稻田养鱼的推广和普及,缓解了天然水域野生渔业资源的压力,保护生态环境,从而获得较好的生态效益。

3、稻田养殖向深度和广度扩展。一是养殖区域不断向宜渔区域扩展。沙拉托乡通过推广稻田养鱼技术,解决了山区半山区吃鱼难的问题。目前,稻田养鱼的新技术推广已被广大农民所接受,稻田养鱼双丰收的意识已深入民心,许多农民在县乡两级科技人员的指导下,在自家稻田里挖塘开沟,整个藤条江河谷呈现出一派热火潮天的景象,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增收途径。二是养殖技术进一步规范、科学、合理。在县乡两级科技人员的带领下,统一加高加固田埂,开挖鱼沟鱼凼,统一投放鱼种,统一培训,统一防治鱼病,统一收购鱼种转塘饲养,实现了“五统一”。三是广大农户养鱼水平有所提高。各乡镇渔业科技人员借“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帮扶致富奔小康活动”和农业局关于开展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试点行动计划的契机,进村入户开展稻田养鱼工程技术示范。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座谈会、利用广播、印发各种技术资料等形式向群众

宣传稻田养鱼的有关技术要领,广泛开展科技培训工作,和农户一起开沟挖溜,切实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有力推动了稻田养鱼的全面发展。四是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有所提高。主要表现在:第一、工程建设形成了一些固定形式。经过几年的发展,稻鱼工程建设已形成如:沟凼结合、塘田结合、鱼沟鱼溜、防逃设施配套等形式,从平板式的粗放养殖向标准化过度。第二、工程建设更加标准化。开挖的鱼沟、鱼凼、塘埂及所占稻田的比例各地根据具体都有了一些具体的技术要求,使工程建设规范化。第三、永久性工程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成为今后稻鱼工程发展的方向。4、稻田养鱼已成为群众乐于接受的适用技术,深入人心。结合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通过党员示范带头、带动推广稻田养鱼新技术,已深入人心,这项技术正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变,真正给老百姓指明了一条科技致富的好门路。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总结__县稻田养鱼工作,虽然形势喜人,但从全县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

1、稻田养鱼开发力度不够。近年来,__县稻田养鱼的面积徘徊在6万亩左右,仅占全县适宜发展稻田养鱼的稻田面积的31.6%。稻鱼工程一直没有突出1万亩的大关(20__年达7385.9亩);养殖品种也基本局限于“四大家鱼”常规品种,对稻田养殖名特优的开发仅有部分地区处于试验示范阶段,还未推广。

2、农户养殖不规范,思想认识还较低。农民自己零星放养,不成规模,仅仅是农民栽完秧后,在自家稻田里放上一些本地的鱼苗,不规范稻田,也不挖塘开沟,产量不高。每到冬末春初,群众于江河中进行捕捞,方法有堵河捕捉、药剂毒杀、竹器捕捞、撒网、投饵诱捕等。少数农民用炸药捕杀、用电触鱼等。药杀、炸鱼、电解对鱼类发展危害极大,虽然政府已明令禁止,但仍有少数人违令捕捞。

3、还没有开发出具有__县稻田养鱼特色的水产品品牌,加工、流通、营销等市场机制也没有形成。

4、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由于政府投入相对不足、农民自主筹资较为困难,致使养殖基地内的水、电、路、渠等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发展后劲不足。据初步统计,全县受灾稻田面积达2.86万余亩,稻鱼增产增收的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5、产业化经营程度低,缺乏龙头企业,产业链短,附加值低。

6、服务体系不健全。__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现有职工5人,但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仅3人,而14个乡镇无水产技术人员。同时,水产技术人员多在从事其他工作,真正从事水产工作的寥寥无几,加之他们知识老化,业务不熟,很难适应当前水产快速发展的新形势。

三、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利用哈尼梯田优势,结合__实际,笔者认为,要把稻田养鱼成为帮助贫困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各乡镇要进一步理顺发展稻田养鱼的工作思路,突出稻田养鱼在渔业工作中的地位,扩大稻田养鱼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明确稻田养鱼的任务和发展目标,提出为实现任务必须采取的综合措施,特别是在增加投入方面做好工作。

2、进一步分析当前稻田养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决不能形成成绩年年有,问题年年都一样的怪圈,一定要树立是什么就是什么的扎实作风。当前各地突出的一个问题是要研究和解决这么好的项目为什么面积总量上不去?面积上不去,受益农户就少,产业就无法做大,亮点就只有少数人看到,稻田养鱼的地位就只能定在现在这个位置。

3、各乡镇要学习其他地方的实践经验,总结工作,立足本乡镇实际,把充分发挥稻田养鱼的优势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稻田养鱼是一项农民“脱贫致富”的工程,就是要进一步树立典型,把好的稻田养鱼经验推广到全县,各乡镇也要借此机会,发扬典型,树好榜样。

4、全面提高稻田养殖水平。第一,在规模化养殖上下功夫。今后建设稻鱼工程,要选择水源条件较好,集中连片的稻田,实现规模化建设。要以永久性标准化工程为目标,做到一年施工、多年使用、建设一亩、巩固一亩。第二,在标准化、规范化养殖上下功夫。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稻田养鱼技术规范》(ny/t5055-20__)条件的地区,要按照《规范》的要求,从养殖条件、苗种放养、饲养管理和收鱼技术几个方面规范稻田养鱼的生产。同时,农业局要根据这个《规范》,结合__县的具体情况,加快制定符合全县稻田养殖发展的地方标准,以指导全县的渔业工作。第三,在培育品牌上下功夫。稻田养鱼作为一种绿色、无公害的水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稻鱼价格也一路攀升,为__县发展稻田养鱼提供了较好的发展机遇。第四,在服务上下功夫。各乡镇要积极做好稻田养殖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工作。首先是技术服务,可采取集中培训、分散指导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大力推广普及技术知识,做到哪里有稻田养殖,哪里就有水产科技人员。其次各乡镇农科站要积极组织生产和供应适销对路的水产苗种,充分发挥各乡镇苗种场(站)的功能,扩大苗种生产能力,搞好优良苗种的供应。三要培育一支运销专业队伍,在收鱼季节帮助农民销售,解决好水产品均衡上市,把不能上市的大规格鱼种及时移养到池塘和水库中,让贫困地区的农民真正品尝到稻田养殖的成果。

5、推进产业化经营,培植以稻田养殖为原料的加工龙头企业,围绕市场对鲜熟制水产品的需求,突出特色,采取加工企业与养鱼户签订合同的方式,形成“企业+农户+稻田养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扩大生产规模,带动农民稻田养鱼的积极性,促进稻田养鱼向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按照“自愿互利、民主管理、协作服务、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一批服务领域宽、市场化程度高、经营机制灵活、带动能力强,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各具特色的水产营销、加工、种苗、养殖、休闲、技术等渔业专业协会。发挥水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渔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采用和推广先进实用的水产养殖和加工技术,为生产、营销提供信息服务,促进渔业产业化发展。

6、提高开发的规模和水平。一是宜渔水域开发,大力开发宜渔稻田发展养殖,充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