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数字化转型进展集锦9篇

时间:2023-09-04 16:40:54

数字化转型进展

数字化转型进展范文1

关键词 企业 数字化转型 研究

一、企业数字化转型阶段

企业数字化转型(Digital Transforation),数字化转型不只是企业内部数字化自动化的应用,其正真内涵载于用互联网的思维打通企业内部的运营流程,将企业的前台与后台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从客户为中心出发,把企业的运作、决策及服务紧密围绕客户体验而进行。

对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研究,能够明确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阶段分类,对科学、系统研究企业数字化起到重要的作用。21世纪以来,国际上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阶段分类,简略的概括为萌芽、扩张、业务变革和战略变革阶段,这些阶段分类大多以发达国家的视角来进行划分,对我们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但国家在不同经济水平,数字的出发点是不同的,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将不一致。综合国内学者对于企业数字化阶段的研究,大体将分为数字化初始期、基础设施变革期、业务数字化转型期以及战略变革期四个阶段。

二、企业数字化阶段分类研究

企业数字化转型阶段划分指标。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企业数字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数字化战略的重视和实施程度、人力资源信息化能力水平、IT的应用状况、数字化效益指标等五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企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企业数字化基础设施的计算应包含硬件、软件、通讯设备、视频会议室、信息化的培训课程、信息管理部的建设、专业IT人才团队、以及技术的维护。应按照如下公式计算(最近5年,企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费用占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乘以100%

(二)企业数字化战略的重视和实施程度

企业数字化在企业的地位反映了该企业是否重视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云计算使得21世纪传统行业竞争无比激烈,将数字化转型提升到战略高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其主要评价依据包括:企业信息化领导的地位、信息部门的地位、信息化工作的整体规划水平、信息话的重视程度等。

(三)人力资源信息化能力水平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企业的任何其他资源都是在人力资源的参与下才变得灵活起来。对于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能力的评价包括:雇员的IT技能和数字化的理念、是否有专门的数据库管理员、是否建立了IT部门并配置专业的IT人员、信息部门是否定期进行培训以提高人力资源整体的信息能力和数字化观念等等。

(四)IT的应用状况

无论数字化设施建设多么完善,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为战略高度,IT的应用水平都直接关系到企业数字化战略的成败。IT的利用状况囊括: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程度水平、数字化对决策的支持程度、电子商务的应用、互联网的应用水平、企业系统之间讯息共享的程度、能否实现面向外部的电子公文交互等等。

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展业务占传统业务的比例。包含电子商务的销售额与总销售金额的比例和线上购买金额占总采购额的比例。

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阶段特征

(一)处于数字化转型初始期的企业

初始期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最初阶段,此阶段还未建立数字化相关的信息管理制度;其制造生产过程中的信息技术都不完善,计算机的普及率包括信息技术的普及率都比较低,使用常用的办公自动化软件,企业的信息基础建设和信息系统应用都处于较低水平,企业停留在硬件系统的建设层次。

(二)基础设施的变革期

信息部门开始建立;随之企业开始逐渐建立信息化的管理规范,企业在组织结构和营运模式上更加注重数字化变革,信息技术开始融入企业生产的每个环节与职能部门,并且信息化变革更向着企业的统一化模式发展,企业已构建出具规模的内部网络,此时的信息技术处于推广和快速发展阶段,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较初始阶段有明显完善。

(三)业务数字化转型期

处于业务数字化转型期的企业不仅建立了完善的数字化信息系统,配备了专门的数字化部门及专业IT人员,整个企业的信息化意识全面提高,在企业内部实现了数据高度共享,组织通过数字化的变革和业务流程再造将企业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完美结合。这个时期的企业生产效率明显提升,信息系统在随着业务流程的数字化变革进行调试和改变,由于信息管理系统改进和变动的影响,此阶段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进度也会轻微波动。企业业务数字化转型的施行触及企业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组织架构等过程。在业务数字化变革中,以变革标的为导向保证变革有一个具有方向性的、能够监测的、有向导的管理环境,为整个变革进程制定计划,构成有实效的项目小组和有效管理项目进程。选用新的领导方式对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企业变革进程的管理的核心价值进行宣传增强管理层领导工作的有效性。

(四)战略变革期

企业领导层面,处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变革期的CIO,自身不仅具备了全局性的眼光,同时能够以过程为导向,根据公司的组织设计进行调整.不仅具备信息分析知识,而且能够帮助公司筛选和利用关键信息.并且还具备了能用投资回报率来决定IT方面的支出,高层领导角色在现阶段由CIO来担当,并制定战略层次的方案。在制度层次,企业已建立高效的管理体制。企业的价值链用互联网思维联系和组织起来,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进入正真成熟阶段,并在企业的战略层进一步强调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并且持续对转型进行战略投资。

四、数字化转型阶段注意事项

(一)创新业务模式

数字化时代,企业最重要的是设计并构建新的业务模式。惟以最适合的规范方法不断地重新把全部业务要素纠合在一起才能满足客户期望,领先于竞争对手。

(二)推动构建客户和社区的互动

对客户和社区的自由交换的新模式的构建是企业数字化改造的关键能力。传统企业与客户交互大多发生在销售、营销和售后的过程中。而数字化时代,企业必须从产品设计到供应链再到企业的财务方面等等,都与客户进行交互。构建与客户交流的社区,这一点小米科技公司做的很到位,小米社区和论坛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恰当的充当了与客户交互桥梁的角色。使得企业的设计人员、工程师与客户进行交互,让顾客得到了更好的用户体验。

(三)优化和构建数字化供应链

传统企业以满足供应商来涉及供应链,而数字化企业必须针对顾客优化供应链。对数字化供应链进行优化,把这个供应链网络中的物流信息进行组织,提取更有价值的信息。依据数字化网络系统对信息按要求进行管理和输出。来达到协调远程客户与企业的关系,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

(四)识别转型时机

通过对企业所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信息的整体掌握来识别转型时期。需要判断自身的产品或服务的数字化程度,同时把握自身的竞争对手怎样应对新的客户期望。根据时代和客户的变化要重新定义价值主张,来实现产品或服务的差异化,来实现数字化的价值。

(五)执行数字化转型战略并且持续改进

通过重新定义业务和运营模式,构建新的数字化虚拟社区,来实现客户的交互和数字化供应链的完善。这些不仅需要严格执行而且更需要持续改进,随着市场的变化,顾客的要求和偏好在随时变化,只有通过分析客户交互,来寻求新的源动力。

五、总结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大致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末,从数字化产品与基础设施开始扩展,进入21世纪初后,开始发展到数字分发与Web战略阶段,其中Web战略与电子商务以及如何通过Web战略提高效率等。直到2010年代,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进行到业务模式层面,标志为移动革命、社交媒体、超级数字化。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信息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强大动力,在新世纪背景下,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通过对企业数字化转型不同阶段的阐述,从企业数字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数字化战略的重视和实施程度、人力资源信息化能力水平、IT的应用状况、数字化效益指标等五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同时也提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一些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可以为处于不同阶段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一定的借鉴,结合企业本身,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数字化转型道路.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对于那些能够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并率先进行数字化转型战略的企业,能够在变革大潮中占据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 赵冰.浅谈制定企业信息化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J].科技信息,2009(19):314.

[2] 欧阳峰.我国企业信息化演进的内外影响因素[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27(1):173-174.

[3] 龚芳,金岳晴.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06(33):9185-9187.

[4] Saul J.Berman,数字化转型-为数字化和物理化的融合制定新型业务模式[J].IdeaWatch.

[5] 杜立辉.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模型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5(8).

[6] Jian Fu Zhang.Evalu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of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J].Expert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1.38:8938-8948.

[7] 朱农飞,罗元.数字化转型[J].首席财务官,2014.01:74-75.

[8] 刘英姿,吴昊,林伟.企业信息化阶段发展的模式及.阶段特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4(2):101-103.

数字化转型进展范文2

拓展数字印刷的需求

纵观近5年全球印刷工业的发展,可以清晰地发现,印刷市场、设备构成、技术工艺、作业方法以及营销手段都聚焦在“数字化”这个焦点上,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印刷企业都在积极主动、持续不断地采用专业导向、数字再造和管理增值的方式推进企业从传统印刷向印刷数字化转型。

笔者经多年行业研究分析后,认为传统印刷企业向印刷数字化转型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层面:印刷数字化转型、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印刷的集成转型,以及全媒体数字化转型。

其中,传统印刷企业的印刷数字化转型已历经了10余年的发展,全球发达国家的传统印刷企业早在2005年前后已经基本实现了转型,并转入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印刷的集成转型或全媒体数字化转型。再看国内,少数技术领先的印刷企业已率先展开全媒体数字化转型,如雅昌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一些技术先进的传统印刷企业正在着手进行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印刷的集成转型,如中华商务联合印刷有限公司;很多传统印刷企业也在一边加快印刷数字化转型步伐,一边思考跨越式地推动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印刷的集成转型,如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盛元印务有限公司。

1.向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印刷集成转型

2010年后,印刷产品的高品质、个性化、内容与功能集成化逐步成为印刷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印刷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的核心,从而迫使传统印刷企业依托所完成的印刷数字化,通过嵌入或扩展数字印刷设备来解决印刷产品个性化以及内容与功能集成化不足的瓶颈问题,进而引发了传统印刷企业引进数字印刷设备的热情和动力,推动了传统印刷企业新一轮的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印刷集成转型的速度,这也将是未来10年传统印刷企业无法回避、关乎其生死存亡的转型。

这种由印刷市场及其产品需求所导引的传统印刷企业向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印刷的集成转型,相比单独应用数字印刷制造印刷产品的转型来说,其目标更明确、突破点更清晰、解决方案更全面,而且重点聚集在“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印刷的集成”这个节点之上,是一种应用数字印刷设备进行印刷制程再造以及产品工艺完善的过程。它不仅充分解决了传统印刷个性化不足、内容与功能集成缺乏的产品创新的难题,而且全面发挥了数字印刷设备服务于数码打样与样书制作等传统印刷流程优势,提升了设备综合应用率,降低了印刷生产成本,从而使数字印刷真正成为传统印刷企业拓展市场、优化制程、精细服务的必要手段,加快了传统印刷企业不断主动地增加数字印刷设备的步伐。

2.向全媒体数字化转型

在国家将传统印刷和现代网络新媒体、移动多媒体作为国家文化大发展重点支持的发展领域的背景下,传统印刷企业的全媒体数字化转型将是印刷企业从制造业涅为文化产业或内容服务业最重要的转型,也是未来传统印刷企业实现自我构建全媒体产品链,还是被整合为全媒体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而失去主动性的重要择决。但对于国内绝大多数传统印刷企业来说,这种转型还很遥远,还有漫长的征程需要跋涉,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和理解。

集成数字印刷的技术途径

传统印刷企业在技术环境的数字化、市场需求的多元化、服务目标的产品化的发展背景下,其传统产品的外部需求增速趋缓、内部产能过剩的格局逐步显现,而对个性、创意、智能、精致的高附加值新产品的需求快速扩展,因而集成数字印刷技术是传统印刷企业承袭传统印刷技术精华,实现印刷产品创新的最有效途径。

笔者认为,传统印刷企业需要遵循“预先规划是前提、数字印前是龙头、传统数字集成是保障”的原则,从产品链和市场拓展两个方向展开。

1.基于印刷企业产品链的数字印刷集成

对于基于所拥有的产品链来集成数字印刷的传统印刷企业,引进或集成数字印刷机,要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要从剖析现有产品设计、印刷制程、品质缺陷以及服务不足着手,发现企业目标和用户需求的不同、理解与控制方法上的差异,归纳出所要集成的数字印刷设备和技术能够突破哪些技术瓶颈,解决哪些产品制造的短板,补充现有设备与软件的哪些不足,改变产品制造中的哪些工艺方法。

(2)要比较各种数字印刷技术在成像机制、产能效率、数据兼容、过程控制、品质稳定性、耗材成本、维护可靠性以及作业难度上的优势与劣势。

(3)要解决数字印刷设备与软件嵌入传统印刷工艺流程、过程控制和作业方法的匹配方式,使新增数字印刷设备既能够与传统印刷集成应用,又能够相对独立形成新产品拓展的体系。

(4)要实现创新产品链和产品创新的途径,充分展示数字印刷与传统印刷集成的新优势与新特点,推动产品设计人员创意的实现。

还有一点必须引起重视的是,要根据印刷企业主要业务的不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对于以折页产品,如出版物、商业目录印刷等为主的传统印刷企业而言,在引进购置数字印刷设备及软件时,要特别注意考察以下几点:①数字印刷机的质量水平、持续生产能力和使用成本;②数字印刷机作为数码打样输出设备的可行性以及产品适应范围;③传统印刷所采用的数据与数字印刷机采用数据间的兼容性及其数据偏差对产品质量的影响;④传统印刷数字化生产流程,特别是色彩管理与数字印刷机之间相互转换的可行性与精度;⑤开本、折页、材料的适印性;⑥形成差异化优势的可能性以及供应商的评价。

而对于以艺术品复制、影像印刷为主的传统印刷企业来说,数字印刷设备的购置与软件的添加需要特别考虑:①不同成像机制(静电成像+色粉、静电成像+液体油墨、喷墨)数字印刷机的色彩再现能力和印刷质量;②对承印材料的印刷适性以及印刷稳定性;③与传统印刷生产流程与色彩管理的兼容性;④折页方式以及正反面套准精度。

对于以包装、个性化文化产品以及礼品印刷为主的传统印刷企业,购买数字印刷机及软件时要注重这几个要素:①对专色、特别是高饱和度、高亮度色彩的再现能力;②印刷幅面及承印材料的利用率;③承印材料的适印性以及材料损耗;④与传统印刷工艺及其印后加工方法的配合度。

2.基于市场拓展的数字印刷集成

对于以拓展市场为目标的传统印刷企业而言,添置数字印刷机则要着重考虑以下几个要素。

(1)要从提升印刷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增值服务模式以及增加传统印刷的业务量着眼,重点从前端用户迫切需要解决的产品需求和潜在需求着手,分析归纳新产品的共性特征和制程难点,比较新产品在市场中其竞争对手的优势与不足,思索自己能够为新市场、新产品和新需求提供最可行服务的能力与不足。

(2)要针对市场、产品、竞争对手以及自身能力,以产品制造为导向来制定典型目标样本的技术规范和要求。

(3)要通过测试分析和典型目标样本的试制来发现目标设备的长处与短处,筛选适合市场和产品需求的数字印刷机,考虑不同数字印刷机的合理配置以及引进周期和预期目标。

(4)要考虑用所引进数字印刷机弥补传统印刷机及其制程中短板的可行性与方法。

具体来说,对于传统书刊印刷企业而言,数字印刷机引进的首要目标是瞄准出版社数字出版、微小批量再版绝版图书的印制、样书印制以及个性化收藏图书的印制;其次,还应注意配合数字出版以及出版社的新图书品种来研发印制工艺及其印制流程控制方法;再次,要注重用数字印刷机服务传统图书印制流程,将其作为数码打样输出设备使用,提升作业效率,降低打样成本。因此,要重点关注数字印刷机的产能、可靠性、质量稳定性、易用性、印刷幅面、材料综合利用率以及终端用户品牌认知度。

对于商业印刷企业而言,数字印刷机引进的首要目标是面向国内高端产品,特别是国际品牌产品的市场营销需求,与其电子商务平台配合,构建服务高端客户的定制商业宣传产品的印制流程和技术工艺;其次,要筛选和分析高端客户的商业印刷需求,依托数字印刷机特性研发高附加值的数字印刷商业产品,推动市场的占有率和产品利润率。因此,需要特别关注数字印刷机的专色、材料类型、细节表达、批量色彩一致性以及与多种印后加工的适配性。

数字化转型进展范文3

一、转型发展是我省的迫切需要

长期以来,我省经济依赖钢铁、煤炭、电力、建材等传统优势主导产业的规模扩张,产能增加,实现了总量的快速增长。

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出现新变化,资源和能源需求减少,产能过剩,竞争加剧,资源型产业的扩张发展路子难以为继。由于我省重工业比重大、产业和产品结构相对单一、产业链短和附加值低,加上调结构、转方式和动能转换相对滞后,致使经济发展遇到多年少见的问题和困难。因此,全面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经济转型发展是实现我省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数字经济是转型发展的大趋势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数字经济异军突起,其核心要素的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流等冲破供需障碍,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强劲势头相对传统产业需求不振、危机四伏的低迷现状,显得异常强劲。2015年我国提出,实施“互联网+”行动和“中国制造2025”,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政策支持数字经济发展。

许多省市顺势而为,积极推动,取得良好效果。广东省以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基础部分规模多年位居全国第一,2017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3.6万亿元,同比增长12.8%;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业务收入9318亿元,同比增长14.2%。浙江省把数字经济作为“一号工程”,大力发展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产业和一批重量级未来产业,2017年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三新”经济增加值实现1.25万亿元,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7.1%。重庆市制定“大数据行动计划”,使大数据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数据枢纽及产业基地。

信息时代和数字经济将改变世界面貌,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我们必须审时度势、顺势而为,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努力实现全省经济转型发展。

三、以数字经济促转型发展的几点建议

新一轮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推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持续创新,推动实体经济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进而带动经济发展新体系的形成。

在全球信息化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大背景下,发展数字经济是转方式、调结构、换动能的重要抓手,也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驱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

河北省应全力抓牢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建设雄安新区的历史性机遇,聚焦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和科技力量的支撑作用,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全省经济创新发展。

一是着力以数字经济推进产业转型。加快推动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融合创新,不断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为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提供新动能。要将制造业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主战场,大力促进数字技术与整个制造业本身、制造业产业链和智能制造点对点的三次融合,支撑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全面升级,加快构建以智能制造为重点的新型制造体系。要将发展现代农业与数字经济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建立农业决策系统、农业数据资源系统,不断完善数字农业平台的服务功能。要将数字经济融入现代服务业,以数字技术助力电子商务、金融、教育、远程医疗、智能交通等新业态,促进生产性服务业更好发展,积极推进服务业转型升级。

二是发挥好政府引导和企业主体作用。政府部门要作信息技术应用和数字经济发展的引领者,将发展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纳入各类相关规划,每年谋划、和实施一批引领性、应用性、支撑性的数字经济发展重点项目。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携手京津,加快培育大数据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搭建平台培育大数据技术创新联盟、产业联盟等,建设“京津冀大数据走廊”。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率先推进政府公共服务和办公系统的信息化。企业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主体,要紧密结合各自的实际,瞄准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水平,充分运用转换企业模式和商业模式提升企业发展的技术层次和质量效益。

数字化转型进展范文4

关键词:传统出版 转型升级 融合 新媒体

如今,我国正在加快进行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建设步伐,在这种环境下,传统出版业的转型升级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在转型升级中,媒体的融合发展应当被视为阶段性目标,特别是国家有关政策的提出,使得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得到了人们高度关注。如何进行全方位变革,促进融合发展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一、传统出版业面临的困境

(一)读者改变阅读习惯,加大纸媒生存难度

读者的阅读习惯随着网络的普及在发生着较大变化,他们会越来越多的使用平板、手机、计算机等数字设备进行图文阅读,而很少阅读纸质出版物。目前,网络书城在不断涌现,因不受时空限制、且没有地租等成本,其优势比较明显,结果读者越来越青睐网上购书、网上阅读,导致了很多纸质出版社销售量下降,甚至出现倒闭,不得不转型或停业,等等。

(二)传统出版受网络平台挤压

很多行业,如银行业、传统商业在新型应用形态、经济形态频出的互联网时代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出版业做为传统媒体离网络较近,同样因互联网面临较多危机。目前,一些独立的网络出版平台已在网络出版中开始着力,甚至较多的关注内容生产,在“在线阅读”频道推出后,网易、新浪、百度、腾讯等门户网站相继开始电子出版市场的开发工作。如,百度就推出了“百度文学”品牌,并计划建设成最懂用户需要的文学分发平台;再如,“纵横中文网”等文学网站会致力于将文学作品转为影视、游戏,等等。

(三)传统出版转型方向不尽明朗

传统出版单位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营销模式、出版流程,但若不改变以往的思维形式,则已无法适应数字出版及网络出版不断崛起的新媒体时代的出版环境了,现在,出版单位不明确的盈利形式、模糊的转型方向等不足已开始突显出来,而因有较大风险,传统出版单位尚不敢进行新媒体实践创新,展开深入的开发及融合。

综上,传统出版业进行成功的转型升级已势在必行。

二、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间的关系

首先,该二者在实施途径上大致相同,为完成融合发展,新闻出版者须将转型升级做为前提;同时,在转型升级中,出版者应将融合发展设为阶段任务。为在保持本身长处前提下,引入新媒体的加工信息方法、表达手段,并不断发扬新媒体的渠道及技术长处,完成全媒体基础下的全面融合及发展,出版单位就必须进行数字化的转型升级;其次,具有不同切入点为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间的不同,从出版单位视角着眼是转型升级的特点,而打破原有的出版思维方式,全局化、平行化的关注产业进步则是融合发展的特点。

在既定条件下的共生互荣是新媒体和传统媒体间的关系,此二者发展目标一致,虽服务社会、产业发展的形式不同,但达成的结果是相同的,在发展中融合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后,形成的新型组织形态,所以说,新媒体与传统媒体间并无矛盾,反而可在发展中相互利用对方的优势,共同前进。于是,人们应当将现今出版行业成长中呈现出的各种困难视为在适应新媒体中的阶段性问题。

三、转型升级应展开全方位的革新

传统出版业在转型升级中存在一定的不足,表现为:观念上较为滞后,创新意识差,且畏惧心理、思维定势及辅业意识很强;盲目使用技术,致使对重要技术、先进技术缺乏足够认识,且不善创新及利用新技术;具有本位性的工作机制,致使不会合理使用外部力量;管理方式不够先进,使得运营及管理机制落后,顶层设计不足,因此,出版业若想令其发展适应现今的产业形势,应当开展全面的改革。

(一)思维革新

首先,新闻出版业具有全新的理念、思维,才能够保证进行产品、模式、技术升级的成功,转型升级是否深入取决于其是否深刻了解产业发展状况。出版业的转型升级会与网络发展趋势相符,因为,互联网已成为了今后的出版业的发展环境,所以,在转型升级中,出版业应完成从模式转变到角色改变的全方位变革,为此,其工作开展应立足于新型的互联网视角、思维及发展规律,而非单纯的修补原先框架、或是拓展及延伸以往的业务。

(二)技术革新

新闻出版中的核心竞争力源于优良的内容和技术,此两者是相互融合、相互支持的关系,所以,只有同时大力推动技术及建设优质内容,才可以顺利发展新闻出版业。较之于新媒体,传统媒体更擅长内容信息的采集、解读及积累,但若想巩固其长处,必须在此基础上结合进领先的技术,以大幅度的增强内容的影响力、传播力。

目前,出版企业会比以往更为重视关键技术、新型技术,但并太擅长应用新技术,因此,企业的技术能力依然较低,为此,出版企业应当时刻关注前沿技术,更多了解符合现今趋势的实用技术,并力图在研发产品、设计项目中合理应用领先技术,完善业务的开展,促进出版行业的更快成长。比如,可将云计算、大数据引入工作中,以全面优化业务活动、大力整合资源及大幅增强处理数据功能,有力的支持到内容的个性推广及多样化生产;再如,在智能终端上应用WIFI、4G技术,以实现表现方式多样、内容信息优质、互动性高,网络的影响力、覆盖程度也被全面提高了。

(三)模式创新

因规模、资源、种类的不同,在转型升级中,出版企业应在充分了解整体形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长处、特色,致力寻找合适的数字出版商业形式,并据此做好业务安排。如,为向客户提供合适的服务、内容,进行特色数据资源库的建设,注意要充分体现行业主流、集团优势及属地特征;再如,学习互联网公司的成功运作方式,并进行游戏及技术企业的并购、收购,以提高其应用研发能力,成功延伸产业链;再如,在一些行业热点模式,如O2O、手机应用、数字教育里找出和业务成长的结合点;再如,为获得流量、用户,推出个性化服务、内容,为实现内容增值、打破售卖版权定势,创新模式、如植入广告,等。为丰富数字产品形式,全面激活、整合出版内容资源,必须从多角度创新商业模式,也只有这样才可增强产业的创新性及活跃度。

四、从转型升级迈向融合发展的思路

“在新时期传播信息背景下抓住机会,将新的途径、媒介、技术有机结合至人才培养、编辑加工、内容累积的过程中,增强其影响力、传播力是出版业”转型升级的最终任务,为此,应从三个角度加强工作。

(一)立足多维视角,形成融合思维

第一,全媒体业务流程应建立好,出版企业应将新媒介信息的高广度、速度的长处结合传统媒体内容生产中,并重组流程,以完成统一的采集、编辑、加工内容信息,并在多次跨媒体、媒介下,令“获得多元体验信息及多渠道传播”得以实现;第二,融合化的加工、生产内容形式要建好,应致力使相同内容与各种终端、渠道多样开发相适配;为使内容产品从一维、静态、可读升级融合至多维、动态、可视,应对视频、动漫、图表、图文等进行综合使用;还可拓展内容传播及生产形式,建立合理机制、便于内容的及时收集及推送;也可为占得传播先机,多生产吸引力高、讯捷鲜活、短小精确的信息;第三,可实行全媒体聚合策略,即为增加影响传播能力,建好新式舆论引导格局,进行跨域地域、业务、品牌及媒介的聚合。

(二)确立用户观念,增强服务意识

出版业应进行数字化创新、并在其中有效使用网络化思维,此外,应致力新媒体局面下角色构建的实现,企业要具有用户观念、服务精神,在充分考虑服务用户下,同时实现“提供服务”、“推送内容”二重作用,为此,第一,合理应用微信、微博等新形式,并在分析数据基础上准确推送符合客户需要的服务及内容;第二,着眼于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在“用户即市场”的理念下,清晰自身定位,并为树立“口碑”,以粉丝运营等方式与用户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并增加其忠诚度,并且,为找到新盈利点,开发新的内容供应渠道及营销生产形式,如可应用众筹、微店等方式。

(三)为打开发展空间,拓展新兴市场

对新媒体(如移动媒体、互联网媒体)的拓展、对原平面媒体的不断拓展及别的多元化领域的拓展,都是拓展新兴市场中的内容。

首先,为根据内容生产进行拓展,出版业应重视延伸发展内容产业链,为达成多元增值,开发利用影视作品、游戏、动漫、图书等多领域优秀内容;其次,传统媒体应持续拓展其本身业务,目前,传统出版企业跨行业、领域的经营情况在随着持续深入的转型升级、产业协作而越来越多,这样延伸了出版业的价值链和产业链,也开拓了市场,为医疗、旅游等很多行业服务得到了实现。另外,在聚合和扩张有关单位的业务布局下,由规模经济转至影响力经济可被达成,同时,在品牌传播长处的充分发挥下,要力图进行跨行业、多途径的业务延伸,以可在电商、物流、印务、信息等各类领域中开展业务。

五、媒体融合发展需要社会多方面的有力支持

(一)宏观管理和政府政策

如:内容生产受到用户阅读需求改变的影响、提高创新力以适应技术环境的改变、运营体制要适应竞争主体改变等,我国的出版单位在发展中需要应对诸多挑战,为此,出版单位应不断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并优化服务及产品,以更快的融入到新媒体环境中,不被市场淘汰。广电总局党组书记、副局长蒋建国曾提出“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党中央着眼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并从四个层面明确了探索前进中融合发展的内涵,同时指出“应当多讨论、少争执,边研究、边行动,边探索、边总结,在解放思想中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增强行动自觉”。

(二)行业协会发展

很多行业协会均提出了对“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并组织各类和“融合发展”有关的年会、专题会,主动应对及推进“融合发展”的进行。

(三)出版单位的微观应对

为应对政府政策的出台,社会多个行业均应采取各类措施积极应对,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公司曾说过,“在信息科技和出版、文化、教育深度融合,个性化学习需求在当今社会的不断增多背景下,教育内容资源在应用场景、载体形态、生产方式、创作主体上产生着质的变革”,教育行业的数字化已成为发展方向,为适应当代出版业的转型升级,此公司在致力建立“数字化时代的全新价值链”;此外,江苏人民出版社为迎接变革,也积极的调整本社的业务与组织结构。

(四)产研结合

“融合发展”对于出版业即是机会也是调整,传统的出版企业不可被动等待,而应积极的参与到数字化进程中,并为高效完成转型升级、和研究机构等有关单位展开合作。比如,清华大学出版社就与有关研究院合作成立“新媒体研究中心”,致力研究、探索媒体的融合发展;中国传媒大学的“未来中心”也为一专门研究媒体融合的组织,全面研究数字影视、出版、音乐、动漫等数字媒体,并已获得许多成果。

六、进行媒体融合发展的具体实施策略

下面主要以人卫社为例,介绍融合发展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资源的全方位融合

1.内容资源

一般来说,进行出版的数字转型升级,首先要数字化融合传统资源,应注意,从观念至资源的全面融合均应被包含在其内,数字化融合存量内容资源,出版单位应大力运营存量内容资源,保证存量内容资源的数字化转换、版权清理的迅速实现,以保证服务的全面运营、产品的多样化生产;现今,开发中西医著作数据库、将教材分阶段数字化、电子科普及学术书籍的全品种运营等活动在被人卫社大力展开着,不同版块的全数字运营逐步形成;在纸质出版中融合应用数字内容资源,一些媒体内容资源,如视频、动画、图片等会在产品规划制作中被创作出来,为最大程度应用内容资源,出版单位可健全数字出版资源反哺传统出版制度,使纸质出版时再次应用数字原创资源得以实现。比如,人卫社创作的许多数字插图也可被用于纸质出版物中。

2.专家资源

创作数字产品力的融合,为实现富媒体编写思维和作者文字编写能力的充分融合,出版单位应开展协同工作、系统培训及项目合作等内容,以将二维写作转化为三维的网络、媒体创作,以由作者专家迅速转至新兴出版;拓展创作队伍范围,出版单位应关注技术、教育、数字出版、医学等领域专家队伍融合,为顺应融合发展、从创作源头上增强将来的市场竞争力,出版单位可基于作者队伍的融合实现思维及人的融合。

编辑活动出版业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技能更为丰富、观念也在发生改变,为适应在媒体融合给编辑活动带来的改变,编辑在工作中,不仅应有足够的编辑加工、选题规划能力,更应当善于进行计算机富媒体加工创作、项目管理、整合应用资源及使用互联网。

数字出版编辑和和纸质出版编辑应协同工作,互相学习及补充,逐渐完成编辑队伍的融合,使该队伍不仅具有一线作者资源,还可以新媒体思维进行选题、设计,不仅三审三校能力突出,还可在审读不同素材时使用富媒体技术。

4.产品平台

出版单位通常会在转型升级中适当进行有关平台、产品的开发,但若在设计、相关平台、产品初期缺乏优质的顶层设计,在持续开展业务过程中,会显示出平台和平台、平台和产品、产品和产品的联系及融合并不够深的弊病,因此,出版单位应致力实现“大资源”、“大平台”,在工作中关注融合,并做好总体优化。在数字转型升级中,人卫社不断发扬自身长处、并在政府支持下,开发了很多优秀平台、项目,如“中国医学数字出版与国际化信息平台”等,该社正在努力整合优化有关平台、项目,以逐渐建立数字化的终身服务体系。

5.组织机构

服务、依托某行业是出版单位的特点,同时,其也会加入一些协会、协会,并建立学会、协会,以发挥其整合资源的长处,因此,我们应以数字化视角对不同组织机构加以整合,支持转型升级时的媒体融合发展。人卫社会围绕着服务“卫生计生”展开各类媒体传播工作,为促进“医药卫生”出版的转型升级,该社会在“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全面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等基础上,进行机构组织融合的强化。

6.生产流程

在转型升级中,为使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在流程上连接通畅,出版单位应当加强生产流程融合,这样才可令生产流程、选题策划、纸电同步出版间有更密切的配合,以优化使用资源,提升服务水平、丰富经营形式,并使总体获益更高。

(二)多领域融合,形成新业态

1.数字教学系统解决计划的制定

人卫社的基础工作内容就是出版教材,如今,该社已经建立了合理的协同共享制度,开发了各类服务、产品,并制定了一整套系统解决计划,以便于在校园中推广数字教学产品及医学教学改革的实现,此外,还构建了完整的终身数字教学系统。

2.数字学术系统解决计划的制定

人卫社会重视学术出版,以不断增强自身实力,该社在持续开发一些学术数据库,并已取得一定成果,并且,各类学术数字经营方式也在被推进实行者,这样,医学系统解决策略“将全面、优质知识信息服务推给医疗、卫生从业者”渐渐被构建起来。

3.全媒体数字健康解决计划的制定

人卫社为保证自身稳步、持续发展,大力展开健康传播着,目前,该社会致力进行数字出版和健康传播纸质出版融合工作,并持续强化建设自身数字健康产品,如人卫医学百科等,以不断优化其用途,数字出版和纸质出版物协同作用的发挥得到了强化;为全方位进行电子书的经营,使用第三方平台及“人卫书城”,以促进纸电一同实施及策划;为促进健康新媒体的传播,有效利用慕课平台;顺应新媒体的成长方向,试着使用新颖传播出版手段,如微信、手机APP、O2O等,以丰富媒体传播的形式。

4.数字印刷解决计划的制定

印刷业将因数字印刷的推广而发生极大改变,为顺应印刷业的改革趋势,相关单位应在印刷、出版上的创新融合更多着力,于是,为收获服务读者与经济增收二重效益,企业应对因需印刷业务进行大力推进,并不断开发“断版长尾”及“小众刚需”市场。

(三)新思维营销融合

出版社业务的关键部分包括新兴数字营销和传统纸质营销,企业应当致力加强这两部分的协同与融合发展,并保证二者各自具有一定独立性。

1.数字产品多元销售途径的大力开发

数字产品的形态比起纸质产品会更为多样,并且,销售数字产品的形式也更为多元。进行销售数字产品形式拓展时,应持续学习互联网行业经验,使用多种手段,如传统渠道转化、机构直销、互联网零售等,并关注个、试点使用、培训教育作用的发挥,开发多元、富于特色的新媒体产品销售渠道。

2.纸质营销途径培训转化的加强

出版单位可努力发挥纸质营销渠道的长处,在不断的教育培训下,充分增强总体经营水平、加快思维转化,另外,考评精细化业绩得到强化、相关机制被创新活化,并开发各类销售形式,让实力不等的经销者均可积极加入营销数字产品的队伍中,以加速转化过程。

3.二销售系统融合协作的强化

二销售系统应当互相支持、协作及融合发展,同时各自保持一定独立性,注意发展中应充分考虑出版单位的总体利益。为防止存在冲突的对外政策,应在良好合作下拟定营销政策;在对综合营销需求全面考量后再开展数字、营销工作,并在营销中对其加以支持,实现营销协同的强化。此外,考评系统应健全,保证数字及纸质营销回款入账时,在纸质销售回款指标中记下纸质销售中出现的数字销售回款,反之也成立,这样既可使二渠道互相配合及融合发展,也可促使其更好的发展。

(四)整合资本融合

1.跨产业并购

为促进自身业务成长,出版单位可寻找如IT企业等合适的相关领域,进行跨产业的购并,全面提高数字业务实力,这样可有力促进产品形式、业务模式、经营观念等的改革及融合。

2.发展项目合作

出版单位在诚信平等、权责利明确的前提下确定优良项目,并展开项目合作,致力使双方长处得以发扬,这样不仅优化了发展业务的成本,也可有效突破本社在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瓶颈。

七、结论

为完成融合发展,出版者须将转型升级做为前提;同时,在转型升级中,出版者应将融合发展设为阶段任务,成功的转型升级需要思维、技术、模式的全面变革,这样才能够保证版企业实现资源、资金、营销等充分融合,并取得良好的收益。

参考文献:

[1]孙寿山.以转型升级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J].出版发行研究,2014,06(8):5-8.

数字化转型进展范文5

>> 传统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研究 专业出版的数字化转型浅析 禾林出版公司的数字化转型 教辅出版数字化转型的思考和探索 中国传统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科技出版数字化转型的SWOT分析 黑龙江省出版产业模式的数字化转型研究 德国教育出版及数字化管窥 漫谈数字时代编辑出版的数字化转型 中小型出版社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 中国传统教育出版企业商业模式数字化转型研究 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出版业数字化转型 出版业的集团化、数字化转型与品牌建设 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模式分析 地方出版社教育数字化转型探析 谈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以标准推动出版产业的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 美国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与商业模式(一) 我国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突破之路 浅论传统教育图书出版的数字化转型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德国出版的数字化转型研究 德国出版的数字化转型研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刘骃姗")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数字信息时代,传统出版业持续唱衰,数字出版如火如荼。我国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融合初见成效。在汹涌的数字化浪潮中,传统出版业能否力挽狂澜、扭转乾坤,成为关乎其命运的大事。老牌出版强国德国在保留传统优势的同时全面进军数字出版,笔者从兰登书屋的发展之路管窥德国出版业在数字化背景下的转型策略,以此为我国的数字出版提供借鉴。 关键词:数字出版;德国出版业;兰登书屋 中图分类号:G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4-0064-02

一、引 言

《2014年度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中指出,我国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融合初见成效。尽管如此,传统出版业危机四伏的现状依旧没得到扭转。在汹涌的数字化浪潮中,传统出版业能否力挽狂澜、扭转乾坤成为关乎其命运的大事。德国出版业,一直被奉为业界标杆。德国既有渊源悠久的出版传统,又有源源不断的推陈出新。

现如今,德国已经成长为全国拥有2000多家出版社、每年出版新书8万多种、书店年销售额近百亿欧元的超级出版大国。每年10月举办的法兰克福书展成为国际出版业最重要的盛会。老牌德国在保持其出版业的传统核心优势时,不断引入各种创新理念,利用新技术开发多元化产品,为自己的出版王国注入新鲜的血液。

兰登书屋,从最初崛起于美国,1998年被德国媒体集团贝塔斯曼收购,到2012年与英国的企鹅出版社合并共组企鹅兰登书屋,成为全球出版业的超级航母,至此德国的出版业已经大面积覆盖世界版图。本文以兰登书屋的发展之路管窥德国出版业在数字化背景下的转型策略,以期为彷徨中的中国出版业提供可借鉴之处。

在德国,出版业界始终呈现出多元的书业生态,既有像兰登书屋这样的大型出版社,也有众多小而美的独立出版社,它们共同为读者构建了丰富多样的阅读世界[1]。即使在数字时代,出版社依然肩负着文化传播的伟大使命。兰登书屋亦是在深耕主业的同时多元开拓。作为兰登书屋母公司的贝塔斯曼集团表示,将在未来5至10年进行转型,首要目标是通过数字化和国际业务让公司更快发展。早在20世纪70年代,兰登书屋便开始迈出数字化的步伐。时至今日,数字业务节节攀升,数字产品的销售额已经成为维持其业务增长不可小觑的力量,初步形成电子书、有声书、游戏和影视四大数字出版格局。

二、开拓电子书疆域

五十年前的兰登书屋,曾经创造了辉煌一时的出版神话。然而现在,听上去更像是传说。爱泼斯坦写道:“那时,畅销书我们当然也乐见,但不像今天这样,成了一件生死攸关的事了。兰登书屋的畅销书一般会在我们的平装常销书系列中度过一段相当长的二次生命,这些常销书会摆在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里成百上千的独立书店的架子上。”实体书店破产倒闭,传统出版业一片唱衰,数字革命背景下走向转型道路似乎是唯一的选择,就像塞内加所说的,“愿意的,命运领着他走,不愿意的,命运拽着他走”。顺应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启动了电子书项目。德国近80%的实体书店在销售电子书或电子阅读器。

2000年,兰登书屋出版了20本以AtRandom命名的系列电子书。所有电子书只在线销售或按需印刷,并不在实体书店出售。电子书售价按纸质平装本标准来定。每出售一本电子书,作者可获得15%的版税,按需印刷,则获得7.5%的版税[2]。兰登书屋希望通过此举进军电子书市场,但因时机尚不成熟,市场反响并不如意,次年兰登便放弃了此项电子书计划。兰登书屋对电子书的研发并未止步。此后,兰登书屋依托其在大众图书市场的内容优势,从读者角度出发,全方位、多渠道建设电子书。

1.“文艺复兴”:唤醒经典图书与纸媒的二次生命

文艺复兴时期,在先进知识分子的带领下人们重新将目光于古希腊、罗马的艺术文化,从而翻开了欧洲近代历史的崭新篇章。世纪之交,兰登书屋将“沉睡”的经典名著与没落的纸媒搭载上数字技术的“火箭”,掀起一场图书出版业的“文艺复兴”,同时也促成出版业与纸媒的“联姻”。

Loveswept是九十年代美国最受欢迎的言情小说品牌。在兰登书屋集团各国分支机构的共同努力下,电子书在北美、英国和其他英语国家同步发行。电子书仍然沿用很多最初的元素,意在唤醒读者的怀旧之情。

在与纸媒的“联姻”中,兰登书屋将报社记者的文章开发成电子书。这些记者不仅是家喻户晓的新闻界明星,同时也是网络红人,这无疑为电子书线上线下集聚大量关注。此外,兰登书屋还将新闻调查以及各大媒体的热门文章制作成电子书,既延长了新闻的生命力,也为媒体爱好者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料。

2.以人为本:不断优化读者阅读体验

兰登书屋始终秉承“让任何消费者通过任何形式方便地获得我们所提供的内容”的理念。纸质图书时代,兰登书屋经历了从精装书到平装书的策略转型,满足社会大众各个阶层的需求。电子书时代,兰登书屋继续从读者角度出发,推出一系列改进用户体验的策略,微件战略就是其中之一。早在WEB2.0时代兰登就率先提出UEO(User Experience Operation,用户体验优化)理念。例如,当用户在兰登搜索引擎输入某个关键词,不仅可以看到有哪些书包含这个关键词,并且还能知道首次出现该关键词的上下文语境,读者可以直接找到原文。人性化的搜索体验广受读者的青睐,润物细无声地培养了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度。

3.唯变适从:广开销售渠道

兰登书屋对电子书的定价方式一直保守的。2010年,苹果推出ipad平板电脑,大型出版社纷纷转向电子书定价模式。或许是出于谨慎的考虑,时隔一年,兰登书屋才决定加入他们的行列。定价制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可以借助苹果、亚马逊、谷歌等平台来扩大宣传、增加销路,但制定出合理的电子书价格则成了出版商头疼的事情,定价混战时有发生。德国实行固定的图书定价协议,因而免去了不少争端。尽管定价还存在诸多问题,但面对竞争愈发激烈的互联网世界,出版商只有获得更多读者青睐才能站稳脚跟。固步自封只会自取灭亡,唯变适从才是生存法则。

三、开发有声书产业

在开发多元数字产品方面,有声书可以说是兰登书屋一块精耕细作的领域。早在1999年,兰登书屋就收购了有声书公司聆听图书馆(Listening Library),并将其打造成为旗下儿童有声书系列出版商[3]。如今,每年出版的有声书超过300种,还有许多珍贵的音像资料都可以下载。

1.细分读者群体

数字时代要求准确定位。兰登书屋将有声书作了详细分类,划分出包括艺术、电脑、教育、科学、宗教等40多种类型,依据此架构分门别类打造有声书系列。在读者群体方面,兰登书屋有两条主线,分别是面向儿童和面向成人的。儿童读者还细分成年幼听众、中等年级听众、青少年听众。如此专业的分类足以显示兰登书屋的资深老练。在把握大众畅销书物方面,兰登书屋也是独具慧眼。“哈利・波特系列”风靡全球,纸质书畅销,电影受追捧,兰登书屋抓住时机推出该系列有声读物,销量一路飘红。

2.转变版权保护观念

数字出版一直面临盗版侵权问题。兰登书屋率先放开个人读者市场的数字版权加密保护措施。实验数据表明,数字版权保护措施与盗版情况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网络经济时代,信息的准入门槛越来越低,市场占有率事关企业命脉,转变版权观念既对零售商利好,也对读者有益。iPad和手机用户可以将有声书下载后自由地转换成相应格式的数字文档,以便于永久保存。

四、有效整合资源,实现跨媒体出版

数字技术为整合图书、视频、游戏等娱乐媒介资源提供了无限可能。兰登书屋注重开发自身优势内容,进行多角度利用,整合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延长企业价值链。

2010年,兰登书屋开始与其他媒体公司合作,为游戏、社交网络、手机平台等创作故事内容。兰登书屋聚拢了一批优秀的科幻小说家,他们可以为游戏的故事情节设计提供有力支持[4]。此外,兰登书屋还对游戏攻略加大投入,研发出一系列游戏指南,配以电子书和制作精良的策略视频,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积累了一大批活跃用户。

兰登书屋拥有自己的电影制作部门,后与福克斯电影公司联合。即便如此,审慎的兰登书屋计划每年至多推出两部作品,每部进行2000万美元的适度投资。这些影片其实是将兰登书屋出版的作品搬上荧屏,以电影的媒介表现来宣传。虽然合作的影片并未造成轰动,但这种图书与电影的结合也是传统出版业大亨跨媒介的创新尝试。

五、总 结

数字化浪潮浩浩荡荡,传统出版业能否借势找到出路,转危为安,结果尚未可知。德国的图书出版业,既带有独特的本土文化,又是行业佼佼者,从而受到世人瞩目。兰登书屋的发展之路浓缩了德国传统出版业在数字化背景下转型的特征。目前数字出版已基本形成电子书、音像、游戏、电影电视的格局。兰登书屋的数字转型之路始终以读者为本,充分将自身传统图书的优势与新技术新媒介结合,重新点燃书籍的二次生命,逐步形成“深耕主业,多元开拓,加快转型,融合发展”的发展战略。在数字革命的叫嚣中,兰登书屋没有随波逐流,迷失自我,而是审时度势,步步为营,实现自我超越。

数字化转型进展范文6

一、高校转型发展战略相关概述

普通高校向应用型技术大学转变是我国对高校教育发展做出的规定。高校向应用型技术大学转变能够使高校教育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促进技术进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另外,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能够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为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缓解人力资源结构失衡的现象。因此,高校向应用型技术大学转变十分重要。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力量,必须根据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和办学模式改进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以提高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因此,高校应积极明确图书馆在高校转型发展中的定位,根据高校的发展规划、教学现状、办学宗旨和科研工作来找准图书馆在高校发展中的位置。只有高校图书馆结合高校的发展需求和学生的信息需求制定发展规划,使图书馆的资源建设能够与高校转型发展相适应。

二、高校转型发展战略中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要作用

1.提供知识载体。图书馆资源建设能够为高校转型发展提供知识载体。在高校转型发展战略下,高校的人才培养重点向应用技术型人才转变。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必须向学生传授应用技术知识,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而学生应用技术知识的掌握需要完善的理论指导,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引进应用技术知识,加强学生对应用技术知识的了解,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夯实学生的应用技术知识基础。另外,高校各专业教师可以在课程讲解之后,向学生推荐图书馆中有关应用技术知识的书籍,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2.加快学科专业建设。高校在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过程中需要加快学科专业建设,使高校的学科专业与社会发展相衔接。尤其在当前技术型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高校应根据各行业的发展建设学科专业。并且,在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可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设置学科专业,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而学科专业的发展需要高校积极建设图书馆信息资源,丰富图书馆中各专业的信息资源,着重建设重点学科专业的信息资源,使高校图书馆建设为学科专业建设服务。

3.促进高校转型发展。在高校转型发展战略下,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以高校的应用技术型转型为中心调整资源结构,完善应用技术型教育资源和学科专业资源,使高校的应用技术型有充足的知识保障。例如,高校图书馆建设积极响应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加快建设学科专业资源和应用技术知识,为学生提供知识载体,使学生深入接触应用知识和技术性知识,为学生的实践锻炼打好坚实的知识基础,进而增强学生的应用技术意识,使学生能够自觉配合学校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

三、高校转型发展战略中图书馆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1.特色资源库问题。高校转型发展需要高校图书馆根据本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建设特色资源库。但是,现阶段大多数高校的图书馆缺乏特色资源库。很多高校都是对各专业所需要的图书资源进行整理,引入转型发展所需要的应用技术知识,缺乏特色资源建设。另外,虽然有些学校建设了特色数据资源,但是其特色数据资源只是将本校的论文和图片等资料进行单独整理,没有对现有的本校的特色资源进行深入加工,也没有将本校的图书馆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特色数据资源质量不高。并且,大多数高校都对本校的特色数据资源进行了权限设置,学校以外的人员很难获得高校的特色数据资源,特色数据资源的利用率不高。

2.学科资源不完善。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离不开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高校的图书馆资源建设应根据高校转型发展的要求,加快学科资源建设。但是,当前高校图书馆的学科资源不够完善。首先,很少有高校建立学科导航,学生在查阅学科资源的时候只能从复杂的分类中进行筛选;其次,很多高校的学科资源数量较少,缺乏更新和维护,难以满足教师和学生的学科资源需求;最后,部分高校在建设学科资源的过程中对学科资源的分类比较混乱,只按照学科种类、文献类型和资料作者进行分类,学科资源分类不合理,给学生和教师的资源查询带来了巨大困难。

3.数字资源建设不合理。大多数高校的图书馆为响应高校的转型发展积极建设数字资源。但是,很多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不合理,大量引进中文数据库。这些数据库中的资源大部分是重复的,数字资源内容不够丰富。另外,部分高校的数字资源建设不够完善,没有开放数字图书馆。学生只能在图书馆机房才能进入数据库,无法使用自己的手机和电脑进入数据库。

四、高校转型发展战略中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措施

1.资源建设多元化。首先,馆藏结构多元化。高校图书馆资源服务于高校的教学活动,因此,在高校转型发展战略中,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学校的专业建设和学校人才培养的需求丰富馆藏资源,并重点建设新增专业和特色专业的馆藏资源。其次,数字资源多元化。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应积极重视信息技术的发展,建设多元化的数字资源,将本校特色的科研资源与应用技术资源相结合,积极引进应用技术资源,满足高校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资源需求。最后,渠道建设多元化。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应积极拓宽资源建设的渠道,采取多种渠道引进应用型技术书籍,建设数字图书馆,扩大外文文献的检索范围。

数字化转型进展范文7

关键词:新闻客户端;传统报业;数字化转型;思考与启示

中图分类号:G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6-0094-03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的广泛普及,移动互联网开始扩散并逐渐深入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来,人类正在快速迈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据美国思科系统公司(Cisco Systems, Inc.)的《思科视觉化网络指数:全球移动数据流量预测更新2011-2016》报告,到2016年,全球支持IPv6协议的移动设备将超过40亿台,而移动互联网终端设备将超过150亿台[1]。在我国,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数量达到3.88亿,相比之下台式电脑为3.80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了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2]。伴随着上网终端的小屏化、移动化,终端、用户和网络环境的加速改善,使得移动互联网发展突破了“基数”障碍,快速成长。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特别是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的广泛普及,人们对信息接受方式的选择更多,对信息内容接收的主动性更强,对信息获取的渠道更广。这也进一步引发和加速了传统媒体的重构和升级,尤其是传统报业的数字化转型。

一、移动新闻客户端:传统报业数字化转型的新契机

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的出现,传媒原有的生态环境被深刻改变,使得传统报业正面临着巨大挑战。“寒冬论”、“消亡论”一直弥漫和困扰着世界各国报业的发展,显然,报业的日趋衰微已是不争的事实。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报业的重新洗牌,调整、重组和转型势在必然,各国报业纷纷开始了报业的新媒体计划。例如,在国外,《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开展了“数字纽约时报”计划;《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的实施了报网融合计划;甘耐特媒体集团(Gannette)的“信息中心”全面取代已有的新闻编辑室。在国内,解放日报的“5I”(I-news手机报、I-mook数码杂志、I-paper手机报纸、I-street公共视频、I-net网站)发展战略;《辽沈日报》的“5E”(Every Media全媒体、Every Platform全平台、Every Time全天候、Every Where全覆盖、Every Demand全搜索)数字化服务工程等。以上种种表明,报业的数字化转型正在不断升温,但同时应该清楚的认识到目前的报业数字化转型还基本上停留在网络版和数字报的初级探索阶段。

传统报业要想在数字化转型的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深刻分析并了解当前市场,顺应市场需求,开拓适合自己的发展渠道。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一个终端化的时代,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对人们的媒介接触行为和接触习惯的影响深刻,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选择利用移动终端对传统媒体的内容产品进行消费。根据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卓越新闻计划”(Project for Excellence in Journalism)指出,美国目前有47%的用户使用移动终端读取新闻。尤其是以iPhone和iPad为代表的移动风潮的兴起,使得用户在移动网络端的停留时间大大增加,用户使用这些终端设备阅读网络新闻的习惯也被逐渐培养起来。随着无线网络环境的不断优化,移动终端已经逐渐成为用户的信息管理平台和终端。报纸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纸”,而趋向成为一种显示终端和存储介质,移动终端也成为了传统报业与用户的一种新媒介。

移动终端的普及就像一阵强势来袭的飓风,很快吸引了大众的眼球,同样也吸引了传统媒体的跟进。目前,许多报业媒体已经将“移动新闻客户端战略”付诸实践,纷纷推出移动新闻客户端应用(新闻App)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利用移动新闻客户端来提升传统报业的媒体价值和影响力成为数字时代传统报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传统报业数字化转型也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

二、移动新闻客户端对传统报业的革新

与传统报业相比,移动新闻客户端凭借丰富的展现形式、便捷的获取途径、个性的阅读体验以及社会性、互动性等特点为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和受众服务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为传统报业的数字化转型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这种革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传播载体:加速更替与扬弃式演变

从传播的发展历史来看,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报业的发展乃至走向。在报业的数字化转型历程中,新介质的发明速度越来越快,报业传播载体的发展呈现出了加速更替与扬弃式演变的特点。而报业真正的数字化转型,是从报纸媒体挺进互联网开始。从一开始最简单的报纸电子版逐步发展到功能多样化的报纸网站,然后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报业的触角延伸到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终端上来。目前,在智能终端的浪潮下,新闻App(Application的简称,指客户端应用程序)成为各大报业集团争抢的新阵地。一方面,从用户角度来看,App为人们统一设定了进入各种媒体内容的入口(如报纸、手机电视),在同一平台上实现了不同内容的有效对接与聚合,达成了某种规整性与一致性;另一方面,从媒体角度上来看,App成为嫁接媒体与用户的通道,媒体获得了相当的用户基数,同时也实现了同一内容不同平台的传播与扩散。早在2010年8月,美国《纽约时报》就利用移动终端,推出了“出版引擎”应用平台,允许其它内容商在ipad以及iphone上开发他们自己的App,合作共赢,进行了一次大胆的数字化转型探索。由此在报业的数字化转型中,App逐渐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难以阻挡的势头,传统纸媒则呈现出极速衰退之势。但是传播的历史是愈来愈多的历史,新媒介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介的消亡,新的形式往往是偏离或增加媒介大家族的品种,而不是巩固或替换旧的形式[3]。现在,传统报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移动新闻客户端作为目前最新应用载体,不仅促进了报业传播载体的加速更替与扬弃式演变,也强化了多种媒介形式的出现和不同载体平台的融合。

(二)传播形式:立体化与细分化加强

在报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随着传播载体的不断演变,传播形式也不断向多样化发展。这不仅体现在传播技术含量的增加,更多的是体现在传播内容与呈现方式的匹配度不断提高,传播形式的立体化、细分化趋势不断加强。

新媒介的产生,一方面开拓了新的需要,另一方面它与传统媒介构成了多元化的传播新环境。传播形式的立体化主要体现在媒介的整合与时空范式的整合。与传统报纸的展现方式相比,移动新闻客户端特别是以iPad和iPhone为代表的移动终端上的App应用,它具有纸质载体无法达到的视觉冲击效果,可以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阅读、视听体验,文本、动态图画、音视频等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充分展现, 并可根据报道内容进行不同配置,实现了媒介的整合。而时空范式的转换则体现在移动新闻客户端的普及克服了传统报业与其传播对象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共存缺陷,使之得以传之宽广与传之久远。与此同时,根据不同媒介特征和表现形式不同,传播形式的细分化趋势也更加明显。移动终端作为移动化联网时代的重要的传播载体,其独特的信息呈现方式和传播特点,促进了传播形式的细分化,也为传统报业的数字化革新提供了新的支撑。

(三)传播内容:差异化与层次化明显

传统报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通过对新闻信息的收集、选择、加工、制作和传递等各个环节的改造,使内容资源的传播形式上实现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的整合。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其内容类型更为丰富,用户所获取的新闻体验也更加多样。

例如,目前使用比较多的移动终端主要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这些移动终端在便携性较强的共性特征前提下,从内容的呈现方式到用户体验等其他方面都有很多差异。所以当传统报业内容在移动终端上进行传播时,应注重对信息资源的差异化传播,并依据不同移动终端的特点将信息进行创新性重组和再造。

在内容资源的层次化方面,移动新闻客户端可以进行很好的整合。传统的报纸受时空的限制较多,用户自主性选择的空间较小,其内容多以线性结构进行传播,新闻多依据重要性程度、题材等进行编排。而移动终端的信息传播多采用超链接的方式将更多的新闻信息串接起来,形成多层次的信息网状结构,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意愿进行选择性的阅读与体验。在移动新闻客户端的推进下,传统报业其传播内容可以很好地实现差异化传播与层次化整合。

(四)主客体关系:互动加强与个性提升

在传统的新闻信息传播中,报纸占据垄断地位,新闻信息的提供者主要为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和企业组织,新闻信息的采集、制作和者主要为记者、编辑。虽然受众也可采用相关渠道如热线电话、来信等渠道提供线索,但这类信源数量少、采用率低。

然而,在移动终端时代,普通用户均可利用移动终端设备收集信息、参与报纸互动,新闻生产具有了交互化和内容共创的特征。移动终端与报业数字化转型的互动,使得主客体之间互动加强,并导致个性化提升和传受主体边界的模糊。

在传统报业的数字化转型中,越来越需要围绕“用户服务”这个中心环节,体现用户的参与性、内容的互动性和定制化。移动终端不仅仅可以提供最新的信息,而且借助相关的应用程序实现了用户以发表评论的形式参与信息传播活动的可能。

例如,默多克的新闻集团于2011年在美国推出的首份iPad日报《The Daily》,用户可以根据兴趣点击相关标题从而获取相关的新闻、评论、图片等信息和资料,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信息进行爆料、参与播报,还可以在列表中自行添加或选择喜欢的新闻分类模块,进行精华内容的整合,用户同时也可将文章在Facebook、Twitter与他人分享或与他人共创。《The Daily》以自动生成内容、实时“出版”等特点增强了报纸提供个性化用户服务的能力,使报纸用户服务更为方便、迅速、及时,《The Daily》这种借助移动终端,开发的新闻应用程序的模式对传统报业的数字化转型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五)盈利模式:产业链拓展与价值延伸

如何通过移动终端上的新闻App赢利是很多传统报业最为关心的问题,从现有情况来看,主要包括四种模式。

一是现阶段完全免费,对于许多初始媒体来说,“圈地”和聚拢人气是首要目标,这些新闻App从下载到应用完全免费,只有新闻信息内容,没有收费插件,也没有广告,等用户达到一定基数后,再去筹划盈利模式。

二是下载新闻App时收费,对于软件下载进行标明价格,用户付费后即可下载应用,这种模式在国外占据了一定的比例。三是免费与收费相结合,这种模式相对最为普遍,主要表现为免费是限时限量,超过一定度后再进行收费。四是在应用中加入广告,通过广告获取收益[4]。

盈利模式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成为衡量传统报业数字化转型成败的关键因素。就目前来看,移动客户多端的新闻App盈利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可供普遍效仿的模式尚未出现。但总的来说,产业链的拓展与价值延伸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石,在移动终端时代,拓展产业链和进行价值延伸将成为传统报业的数字化转型与革新的关键。

三、移动终端时代报业数字化转型的思考与启示

移动终端时代的到来,为传统报业重整旗鼓、走出困境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根据目前报纸在移动终端上的新闻App应用情况,可以为报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思考与启示:

(一)渠道为王,内容亦为王

在传统媒体背景下,报业所信奉的是“渠道为王”,谁掌握了渠道,谁就掌握了主动权。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渠道资源获得了极大丰富,这种观念也受到冲击,于是便有人提出传媒业已进入“渠道过剩”时期。

但事实并非如此,渠道作为报业发展的关键,其核心地位并未改变,主要是在于渠道贯穿了报业发展的全过程,既包括采编渠道,也包括发行渠道、终端渠道,渠道资源的稀缺并未改变,所以报业数字化转型必须坚持“渠道为王”,抢占渠道,进行渠道整合。

但同时由于移动终端时代,用户的中心地位得以确立以及用户需求的多样性与个性化,如何提供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内容,使用户满意、提高产品粘性和用户忠诚度,也成为报业存亡的关键因素。为此,在坚持“渠道为王”的同时,坚持“内容为王”同样重要,渠道与内容在报业的数字化转型中应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二)移动化、社交化、本地化

约翰·杜尔(John Doerr)提出“So Lo Mo”模式这一概念,这个概念融合了目前互联网领域最为热门的三个关键词——Social(社交化)、Local(本地化)和Mobile(移动化),他认为这三种模式的结合可给互联网发展带来全新的景象,将成为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大势所趋。

同样这一趋势也符合了未来报业数字化转型之势。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移动报道系统等新闻移动报道装备的开发和应用,对新闻媒体来说,“移动”已经不单是一种信息的消费方式,而且也愈来愈趋向成为一种新闻工作方式[5]。报业数字化转型中要顺应这一趋势,就必须坚持移动化的工作方式和报道手段。同时深化和创新“社会化阅读”模式,实现社交网络的应用功能,提供位置服务,提供用户所在区域附近的相关信息,更新状态报告,与朋友保持互动交流[6],强调社交化和本地化也是报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

(三)跨界、融合、变革

“跨界、融合、变革”这是2012年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GMIC2012)的主题,寻求跨界合作、媒介融合和实现变革成为全球移动互联网产业关注的焦点[7]。在报业的数字化转型中,“跨界、融合、变革”同样必要。移动终端时代,内容生产商、运营商、终端生产商等传媒产业链各个环节之间的跨界合作是大势所趋,同样各种媒体走向互动融合既是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市场竞争压力使然。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媒体市场上,任何单一媒体都很难避免市场竞争的各种风险,这就迫使传统媒体必须寻求与新媒体互相融合的道路,同时进行跨界合作。但是,与什么新媒体融合、怎样实现融合以及如何跨界合作也就成为了各传统报业必须思考的重点问题,这也将最终决定了报业的数字化变革成败。

参考文献:

[1] Cisco Visual Networking Index: Global Mobile Data Traffic Forecast Update, 2011–2016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2.

[3] (美)罗杰·菲德勒著.明安香译.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4] 余湉湉.传统媒体iPad运用观察[J].中国记者,2011(1).

[5] 孙宝传.“移动”不单是消费方式,也是一种工作方式——浅谈“移动”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J].中国传媒科技,2010(8).

数字化转型进展范文8

记得数字出版司张毅君司长曾在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圆桌会议上,对中西方数字出版发展现状作过形象的比喻:我国的数字出版业是“村村点火、处处狼烟”,西方国家则是“静悄悄、润物细无声”。这种比喻,反映出目前阶段我国和西方国家数字出版业的发展模式、主导力量和机遇挑战等方面的不同,同时也体现了我国文化出版领域社会主义公有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笔者不久前赴英考察,发现英国政府仅仅是在税收方面对出版社进行调控,绝不可能主动拿出财政资金扶持出版社的发展;相比之下,我国的出版单位有着政府资金、政策方面的强大后盾,在竞争前提上就占据了优势,如果还竞争不过西方的出版社,则是作为市场成员的出版社自身存在问题。

在我国出版业发展方式和业态业态转型的过程中,“项目驱动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和催化作用。无论是发展较快、效益较好的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还是处于调整战略、提升速度阶段的其他传统出版单位,均已经、正在或者即将获得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然而,传统出版社在申报和实施政府项目的过程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心态和打算:有些出版单位纯粹是“等、靠、要”的姿态,没有国家资金和政策的支持,本单位的数字出版就不发展,或者是因为有了国家项目的支持,才成立数字出版相关部门以应景;有些出版单位是“重项目申报、轻项目实施”,在申报项目的过程中积极踊跃,而国家的项目资金到位后,不组织足够的力量认真开展和实施,直到项目接近结项的燃眉之际,才慌张应对以“对付”验收;当然,真正意识到战略机遇期重要性的出版社,则是本着抓住机会、自觉发展的方针,在自力更生发展数字出版业务的同时,充分用好国家资金和政策支持的历史性机遇:以项目培养数字化队伍,以项目推动技术升级,以项目促进产品研发,以项目实现在数字出版市场的“跑马圈地”。

一、政府的引导作用

在政府与市场的基本关系范畴中,政府是有形的手,市场是无形的手。在我国不断建设责任型政府、法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的当下,数字出版领域同样存在着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之界分,同样存在着政府通过规则的设立、宏观调控方向的指引,引导数字出版业向着健康、快速、稳健的方向发展,向着规模化、产业化的趋势迈进。

1. 引导正确的方向

在政府的引导作用方面,责任型政府要求政府及相关部门对行政相对人的正当诉求进行及时回应和满足。在数字出版领域,首先需要主管部门以及行业协会在发展方向方面进行指引和指导。目前各个传统出版单位面临的诸多问题有:如何运用数字化的技术?如何建设数字化的产品?如何打造数字化的人才?如何实现数字化的盈利?等等。其实,这些问题按照产业链环节和数字出版内部架构进行区分无非是四个方面:数字出版技术体系、数字出版产品体系、数字出版盈利模式、数字出版队伍体系。

从近几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以下简称总局)数字出版司所开展的各方面培训、座谈、现场会等工作来看,总局数字出版司已经在有意识地组织行业协会、技术企业、示范单位等方面的力量对传统出版社的数字出版从业者们介绍和分享数字出版的心得与经验。最典型的如2013年8月总局组织的“部分图书出版单位数字出版业务负责人岗位培训”活动,这次培训在数字出版界有“黄埔一期”的开创性意义,从趋势、产品、技术、人才等各个方面为参训单位进行讲解和介绍。

在不久的将来,希望总局数字出版司深入组织数字出版各个方面的专项培训,如人才培训、产品培训、技术培训、商业模式培训等。只有这样,通过给予方向性的指引,才能够促进传统出版单位尽快实现数字化的转型,尽快步入数字出版产业化时代。

2. 主导规则的建立

法治型政府要求政府及所属部门充分扮演好“裁判”角色,让市场主体以“运动员”的身份参加市场竞争,主导竞争规则的建立,推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形成,确立合理的利益分配规则。

在数字出版领域,主管部门首先需要做的是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我国的数字出版立法主要是在行政法规和部委规章层面,存在着立法层级不高、法律效力不高、规章制度滞后于时展等诸多问题。在具体方面,主管部门需要在数字出版市场准入、数字出版版权保护、数字出版职称序列等方面进行明晰和界定。对于已经过时、陈旧的相关规章,需要及时进行更新和修订,以确保法制环境与数字出版实务相匹配。

其次,需要确立合理性、前瞻性的各项标准。要不断建立和健全数字出版国家标准体系,其中包括国家项目标准体系、数字产品标准体系、数字出版技术标准体系、数字出版格式标准体系等;要不断推动数字出版行业标准的出台和完善,综合考虑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的合理比例和推行范围;要鼓励数字出版企业创新和提高企业标准,在相关领域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未出台以前,实行企业标准先行,也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提供参考,如法律出版社自身对原创型网络出版文学标准的网络出版标识号码体系。2014年初,总局数字出版司委托全国出版物发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承担中央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标准化工作的组织与协调工作,成立了5个起草组,确立了项目管理、基础应用、数据存储、数据加工、流程接口5大项、18小项项目标准。此次标准化工作,全面征集业内专家、技术企业、出版企业等各方的意见,由总局数字出版司携手发行标准委员会共同开展,是政府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在数字出版业态中启动标准化工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3. 推动市场主体转型

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及相关部门,从公权力服务于私权利的角度,能够为市场主体提供一系列市场准入、公平竞争、法制环境等公共产品。在数字出版业态中 ,服务型政府的引导作用体现在:确立数字出版企业的市场准入机制,推动传统出版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升级与提升,促进出版企业以更加先进的技术装备、更加顺畅的流程机制、更加适销对路的数字产品,融入数字出版新业态中,实现整个出版业态的转型与升级。

2013年下半年,、总局数字出版办和财政部文资办三家携手,启动了中央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率先在61家中央级的出版社中进行数字化全流程出版机制创新与运行,进而在技术层面为传统出版单位转型升级打下牢固的基础,并且为传统出版社生产出适销对路的数字产品提供有力的工具。在不久的将来,相关主管部门或将面向全行业,推动传统出版单位转型与升级,这些都体现了政府及主管部门在法治型政府、责任型政府的作为。

二、政府的扶持作用

作为新兴业态,数字出版业是政府扶持发展的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先进的文化传播趋势和方向,代表着出版业转型与升级的方向和未来。在西方出版业数字化、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我国出版业的转型与升级面临着严峻的竞争态势。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和国际背景下,相关主管部门出台了文化产业发展资金、国有资本金、改革发展项目库、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等一系列政策,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传统出版单位强有力的支持,扶持传统出版单位应对国内、国际的竞争环境,从而促进我国数字出版业尽快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

1. 政策扶持:示范单位、转型升级、改革发展项目库

近年来,尤其是近三年以来,主管部门对数字出版业的扶持力度明显高于传统的图书出版。在主体角度,、财政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技部、工信部等多个部委均出台了扶持出版业转型、促进数字出版发展的相关政策;在政策内容方面,有平台建设、技术更新、人才培养、项目驱动等各个领域;在资金力度方面,政府扶持数字出版的资金额度和频率明显高于一般的图书出版。

例如,2013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了全国首批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遴选出一批在数字出版业务领域起步较早、思路清晰、成效明显的传统出版单位,通过树立典型,交流借鉴和推广实践经验,探索开辟传统出版业升级转型之路,为广大传统出版单位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经过评估入选的示范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将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优先扶持。

2. 资金扶持:文化产业发展资金、国有资本金、专项资金

对传统出版单位而言,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数字出版,无论是产品、技术,还是渠道、人才建设,政府扶持最直接和最有效的便是资金扶持。自2012年以来,财政部文资办、总局数字出版司先后启动了文化产业发展资金、国有资本金、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资金等一系列扶持资金,其中新技术、数字出版等始终是支持的重点方向之一。

仅以2013年为例,国家财政共计拨付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48亿元,比2012年增加41.18% ,截至2013年共计拨付142亿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拨付国有资本金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8.3亿元,共支持39家由财政部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中央文化企业实施的55个项目,2011年至2013年,中央财政已累计安排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18.9亿元;同时,2013年,国家财政拨付1.6亿元用于中央级61家出版社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

这些资金,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有力地支持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直接推动我国出版业的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

3. 区别性扶持与针对性发展

在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扶持过程中,我们看到国家政府主管部门采取了“扶强扶优”与“救急救穷”相结合的办法,对传统出版单位采取区别性扶持和针对性发展的原则。一方面,重点扶持在数字出版领域起步早、见成效、有一定发展速度和规模的出版单位;另一方面,针对起步较晚、技术装备较为落后的出版企业,主管部门也通过特定的项目和资金进行针对性的扶持和推动发展。

例如,文化产业发展资金和国有资本金政策,主要用于支持项目创新点突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的项目;而中央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则主要是扶持起步较晚、技术装备较落后的出版单位。

4. 政府的有效干预

在一个产业处于新生、发展的阶段,政府除要重点进行引导和扶持外,还要进行必要地监督和干预,以确保该产业能够沿着健康、快速、规范的方向前进。前述国家有关部门对数字出版业进行了各个方面的引导和扶持,在基础上必然衍生出主管部门对数字出版的各个领域进行必要的干预和督促。

5. 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国家财政资金使用的首要原则,也是政府对数字出版有效干预的起点和底线。在数字出版业态中,各个出版单位申报了大批效益好、技术高、创新点突出的国家项目,在项目的开展和实施过程中、在项目的验收和收益过程中,主管部门都会进行监督和考核,同时要求各申报单位必须出台相应的国有资金使用监管规范。只有严格监督和验收,采取政府检查和企业自查相结合,才能够确保财政资金用到“刀刃”上,做到专款专用,确保财政资金真正在出版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推动和引导作用。

2014年3月25日总局数字司、财政部文资办、数字出版协会联合组织了中央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政策与项目管理实践培训班,其中针对各个传统出版单位社领导、财务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分别进行相关方面的培训,主要目的就是规范国家项目的实施、监管和验收。

如前所述,国家财政支持出版企业项目,主要是运用资金扶持的方式,解决出版社在数字产品研发、数字出版平台建设、数字出版技术引入等方面的资金不足问题,协助出版社尽快实现出版流程和出版方式的变革和创新。主管部门以项目补贴或者资本金注入的方式扶持出版单位,其根本目的是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和繁荣,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所以,确保财政资金专款专用、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主管部门监督出版企业、履行政府干预职能的最重要方面;也是各个出版单位在实施国家项目、迎接主管部门验收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6. 维持数字出版 市场整体供需平衡

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于维持市场的总体供需平衡,这一点在数字出版领域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在数字出版产品供给远远小于市场需求的当下,无论是财政部文资办,还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各个出版企业均是采取项目的方式进行扶持;项目的内容或有差异,但均是围绕数字出版产品的内容研发、技术平台和渠道建设展开。

在数字出版方兴未艾的当下,大多数数字出版企业的当务之急便是如何研发数字产品,如何整合有效的存量资源,将之转化、加工和生产出适合读者需求的数字化产品。打造数字产品的四要素——有效的存量资源、具体的内容设计、支撑内容的技术平台和实现价值的渠道建设,均需要进行大量的资本投入;而一旦涉及资金投入,各个出版社便显得力不从心,鲜有出版单位愿意将资金投入到尚且看不到收回期限的数字出版领域。这便是市场经济主体的自身不足所造成的市场失灵表现之一,这个时候也是政府宏观调控发挥重要作用的最佳时机。

应该看到,无论是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国有资本金支持项目,还是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支持项目,均在其重点支持的领域,将维持数字出版整体市场的产品供给作为重要方向之一;这种支持具体细化为上述所说的资源整合、平台建设、渠道开拓等方面。

7. 维护健康的市场秩序

政府对市场的有效干预,在维持公平、健康的市场秩序方面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数字出版领域,政府主管部门对市场秩序的调控,体现在打造公平竞争、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建立健全完善的市场主体准入和退出机制等方面。

在数字出版市场秩序的维持方面,政府首先需要营造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业态。要鼓励和培养一大批数字出版市场主体,让大量的传统出版单位在业态转型升级中脱颖而出,以崭新的数字产品提供商身份加入到市场竞争中,生产出品种丰富、规模庞大、符合国民阅读需求的数字化阅读产品。

第二,需要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主管部门及数字出版协会需要在数字出版公平交易、公平竞争方面加大力度,尽早发现、尽快纠正数字出版领域的盗版行为、侵权行为,使得出版单位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据笔者所知,数字出版领域的盗版较传统出版而言,有盗版成本低、盗版速度快、盗版后消除证据容易等特点,这一方面鼓励了盗版者的违法行为,另一方面对出版者的权益损害更大。目前,国内的数字出版单位已经展开了相应的维权行动,如法律出版社自开展数字出版业务以来,已经成功展开了4次诉讼,及时遏制了相关企业的盗版行为,获得了合理的损害赔偿。但是,还有为数很多的出版单位,被不法企业、不法分子损害数字权益,并没有或者不能开展相关的维权行为,这就需要我们的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展开相应的培训,对不法企业进行相应的行政处罚,以确保市场竞争秩序的公平、公正和公开。

第三,作为行业性自治组织的数字出版协会,也应该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的作用,推动辖下的法律工作部积极维护出版社的合法权益,在打击盗版和法律培训等方面积极作为,督促各成员单位在法律的框架下有序发展数字化业务。

三、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进而改变了近20年来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提法。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给正在形成和不断发展的数字出版市场起到了重要的提醒作用:作为市场主体,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在数字出版业态中的主人翁、决定性身份的角色,尽早适应和融入到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中去,甚至是走出国门,与国外的数字出版商进行竞争;不断培育和发展自身的用户市场,在完善的产品供给、先进的技术布局和有实际掌控力的渠道建设方面真正成长和成熟起来。作为主管部门的总局数字出版司,将“数字出版处”更名为“产业推进处”,这也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主管部门将会在促进数字出版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方面加强工作,指导和督促出版单位参加、融入到市场竞争中去。

1. 政府扶持的限度与长度

应该说,我们的数字出版企业较西方国家出版商而言,有着非常大的优势——政府的资金、政策扶持。西方国家的出版商所进行的出版行为,无论是纸书的出版,还是数字出版,都是市场化的方式;政府只是充当好“裁判”的角色,并不会对个体的市场主体进行资金和政策方面的直接引导和支持。

因此,我们的出版单位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政府的资金、政策扶持始终有“断奶”的一天,扶持的限度是一定的,时间也是一定的。政府扶持的初衷在于,协助解决当下数字出版企业所面临的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困难;归宿在于促进出版单位尽快实现数字化的转型和升级,能够适应来自国外的竞争和挑战,成为数字出版领域的中坚力量。一旦将来,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扶持结束,那么出版单位只能“自救”,只能依靠在市场中扎根立足,从市场中找寻自己的定位,通过消费者的交易行为,实现企业自身的正常经营和运转,这才是出版单位真正挑战的到来。

2. 用户市场的培育与成长

出版单位开展数字出版,要想获得大的发展和繁荣,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的效益,要想提高数字出版在整个出版业中的收入比例,必须实现“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局面。

“活水”在哪里?在用户那里,在市场那里。只有不断培养和扩大自身的用户市场,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同和消费自己的数字产品,出版单位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层面上实现转型。

笔者以为,我国的出版社最容易在数字出版领域取得突破的是专业性出版社,因为专业性出版社往往都是背靠着一个特定的行业,提供专业化的知识服务。在数字出版时代,专业化的知识服务结合便捷的传播途径、强大的功能体验,更能抓住特定行业群体的知识需求;而行业市场一旦打开,则至少数字出版的生存压力将会减少,甚至会实现初步的盈利。真正的发展阶段在于实现对行业市场的有效掌控,当出版单位对特定行业的渠道实现大多数的市场占有以后,其数字出版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相当可观。在B2B行业市场开拓方面,法律社的法官电子图书馆已经在全国16个省份 的数百家法院实现了安装和使用。

同时,不能忽视的是个人市场的培养和扩大,尽管在相当一段时间内,B2C业务几乎不可能成为支撑出版单位数字出版运营的核心业务,但是,伴随着数字阅读的群体成长为社会的主流消费群体,伴随着数字阅读成为社会的主流阅读方式,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数字出版的个人消费必将成为拉动阅读数字化、信息化的中流砥柱。所以,注重个人消费市场的培养和开拓,也是出版单位所必须完成的艰巨任务。在B2C业务开拓方面,国内如浙江大学出版社,走在了全行业的前面。

3. 国外竞争的强烈态势

强调市场的决定性地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研发数字图书、数据库等产品,其更加宏观的战略意义在于应对来自国际方面的数字出版商挑战。我国的数字出版消费市场潜力是巨大的,正因为这一点,国外的出版商纷纷以各种形式、各种产品入驻中国。如West Law、Lexis Nexis等出版商纷纷在中国推广自己的数据库产品,涉及医疗、商业、法律等各个行业;亚马逊数字业务在中国已经开启,在短短的时间内形成了与国内网店竞争的态势,且配合其Kindle等硬件产品,显示出了强劲的竞争力。

所以,深入研究用户的需求特点和规律,研发适销对路的数字产品,提供“私人订制”式的市场服务,才能一方面抓住国内市场,另一方面进军国际市场,把中国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推向国际社会。

4. 传统出版单位与新兴企业的竞争格局

关于数字出版的发展方式,长期以来有两种说法:其一,依托于传统出版单位,促使其实现技术升级、产品创新,进而达到全行业的业态创新;其二,腾笼换鸟,由新兴的技术公司、新兴的市场主体取而代之。无疑,从目前主管部门的产业政策来看,首先还是主要支持传统出版单位尽快实现产业升级和业态更新。

客观地说,为数众多的新兴企业在数字出版领域确实正在或者已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笔者所从事的法律出版领域,国内的技术企业,如北大法宝、北大法意、中国知网、方正阿帕比等,均在政法院校、公检法司律等行业系统内开拓了非常广阔的市场渠道,他们的数据库较之出版社而言,还是有着内容、技术、功能等多方面的优势。他们并没有政府的资金和政策的支持,没有行业渠道的先天性优势,但是,却在数字出版领域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应该说,作为出版社,拥有着专业化的内容人才,拥有着行业市场的天然优势,拥有着政府主管部门的推动和引导,没有发展不起来的道理,如果这样还无法实现数字出版的发展和繁荣,只能怪自身不争气。

四、抓住政府推动的良好机遇,有效提高市场占有率

综上所述,在数字出版领域,政府主管部门正在或者已经在引导、扶持和干预方面开展了相应的工作,以推动传统出版单位的数字化转型与升级;作为市场主体的传统出版单位应该抓住政府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利契机,充分运用好政府所提供的各项政策、资金,尽快建立和丰富自己的数字产品体系,以适销对路的数字产品打开销售渠道,抢占数字出版市场,最终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1. 用好各项国家政策

出版单位应该结合本出版社的资源优势和实际状况,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结合用户的实际需求,设计出合适的项目,分别申请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国家政策支持。这方面,可以借鉴人民交通出版社的项目申报和管理经验,他们有着一系列完善和成熟的项目申报、项目实施、项目管理和项目验收流程、制度。

2. 丰富数字产品体系

各出版单位借助国家资金支持,通过项目的研发和实施,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自身的数字化产品体系,健全自身的数字出版业务体系。因地制宜,因“社”制宜,有所侧重的在数字图书、碎片化数据库、移动阅读、终端阅读、网络出版等领域取得突破和进展。

3. 抢占数字出版市场

借助丰富的数字产品和业务体系,出版单位宜采取自建、委托等多种方式,打开销售渠道,最终形成一支独立的销售渠道。在建立销售渠道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借助传统出版发行渠道的力量,采用“旧瓶装新酒”的方式,对传统予以扬弃;另一方面,可以跨界,独立于传统渠道,开拓全新的数字出版市场空间。

4. 打造专业化数字出版团队

无论是项目申报、产品研发,还是销售渠道的建立,都离不开专业化的数字出版人才队伍。“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数字出版要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的目标,必须有独立的、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体系,形成包含内容人才、技术人才、销售人才、管理人才等在内的全方位人才体系。

数字化转型进展范文9

报业转型需想清的几个问题

据《21世纪经济报道》,在美国,报纸发行量下降,广告收入大量流失,许多报纸尤其是地方性报纸难以为继,最近麦克拉奇等多家报业集团先后宣布大幅裁员,芝加哥论坛报为摆脱财务困境而卖掉了总部大楼,成了传统报业衰败的象征。

今年4月,在国际报业与传媒商业科技协会(IFRA)主办的第八届亚太地区出版会议上,亚太多名报业高层管理人员都表达了对传统报业发展的忧虑。据台湾联合报系成立的联合在线公司副总经理李彦甫介绍,他们旗下的报纸及整个台湾的报业,基本上都是不赢利的。新加坡报业控股执行副总裁冯元良说,新加坡报业发展到现在,面临广告被分流、读者逐步萎缩的局面。

在信息社会,传统报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对此大家都有共识,现在几乎所有的报纸都进行了数字化改造和建立自己的数字化报纸网站,再谈报业数字化转型似乎多余,但笔者认为,其实不然。

如果问一下国内报社的老总,报业为什么要进行数字化转型?报业数字化能为报社带来多少收益?报业的数字化战略在今天的信息社会中前景如何?数字化报纸什么时候能赢利?我想,不是所有的老总能回答清楚。

在被信息技术推动的数字化转型中,传统报业如果不认真思考,可能会被新技术、新模式“雷晕”,有可能盲目跟从。笔者认为,在进行报业数字化转型时,必须想清楚以下几件事:

一是为什么要花时间、精力、成本进行数字化?数字化往往是老总们被动地接受的,而不是认真思考后的理性决策;

二是数字化转型后可以增值多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传统媒体艰苦运营的今天,为什么要增添一个数字化转型的包袱?据笔者所知,有一家报社开办了一个数字报纸网站,因此增添近30人,不算计算机的软硬件投入和维护费用,光人力成本就是一个不菲的数字;

三是在数字化转型中,技术革新可以提高多少生产力?等等。

笔者认为,只有把报业的数字化与报业相关的核心利益挂钩,进行系统全面地分析,才能正确看待其真正意义,采取正确的决策。报业不应该盲目推进不适合的数字化转型,更不要一阵风似地追从。国内报业近几年集中进行了数字化转型,多家报社大张旗鼓地宣传其改造成果,但笔者很少看到他们说明其预计的收益。如果说只是网络空间的拓展,这确实是有必要的,但同样要成本投入与维护,所以报业的数字化最好有所发展、有所收获,不能沦为报业的形象工程和成本包袱。只是将报纸数字化的网站,想在海量信息的互联网中占有一席之地、分一份蛋糕,比在传统报业中竞争还要难得多。

期待开放的技术环境

笔者曾在1999年参加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尼葛洛庞帝的一次演讲,他认为当今社会要分物质和数字两个世界,把信息技术提到很高的位置。现在看,这位曾被称为预言大师的判断正被信息社会的发展一步步证实。他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也指出:在数字化时代,行业的前途取决于能否转化成数字形式。

信息技术是由西方的电子科学技术兴起发展的,国内在这方面奋起直追,但至今仍没改变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的劣势现状,西方在大多方面仍处于强势地位,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我国在报业的数字化方面实行国家攻关政策,扶持国内公司的技术发展,因此诞生了方正、华光等技术型的著名企业。国内出版技术具有本土化的技术优势,迅速普及后大大提高了国内出版印刷的生产力。方正、华光的报业出版技术,不仅在国内处于绝对垄断地位,还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一场国内与西方出版技术的竞技比赛和市场博弈正在拉开。

技术竞技和市场博弈最后的着力点需要在终端客户上体现,促进报业的收益和发展才是根本。在版面制作出版的流程数字化方面,我们曾赢得一局,这也是国内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在此之后,相关业务拓展方面的数字化,我们也应有尽有,但在技术进化和加入其他技术含量等综合能力上,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人认为现在我们国内的技术与国外相比慢半拍,仍处在向国外学习模仿的阶段。

在报纸数字技术上,这两年突然杀出一匹黑马――Xplus公司,令国内传统报业软件提供商一度阵脚忙乱。垄断的大蛋糕面前突然闯入一个竞争者,但竞争将使报纸数字技术得到尽快地普及应用。

近期国家把“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列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新闻出版“十一五”发展规划》,这让笔者想起国家一直扶持开发的规划项目――中文操作系统。国内出版软件系统已经过近30年的市场化发展,而现在报业软件的技术改进和提高还要以国家发展规划来完成。笔者希望国内出版软件提供商靠市场的合理竞争与技术演化,而不是靠垄断来为报业提供数字化技术产品。“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不是一家公司可以完成的。如果其有庞大的市场空间,很多软件公司会迅速跟进,为什么我们不能交给市场来解决呢?

“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对我们来说仍是个宏大的未来工程,但在国外已经实施,或在国际出版软件提供商Adobe公司的技术平台上,数家软件企业正夜以继日地开发实施。

笔者曾与Adobe公司出版软件的首席技术官Tim Cole一起探讨过数字报纸复合制作和问题,Tim Cole演示了该公司这方面的新软件,新软件实现了报纸网站等不同媒体之间的共同编辑,并可以多通道等。

就此问题,笔者还与亚太最大的报业软件第三方提供商香港Awt的市场总监李德生一起探讨。他当时笑话我提出的问题,并打开电脑向我演示现在正在开发和已经成功实施的项目。已开发的软件可以同时进行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漫的编辑,可以自定义地分包传送。在版面的制作中,可以自定义分工协作,广告的版面内容可以让客户直接提交(只此项改进,不知要省去多少人力成本),编辑的版面也可以分工制作。他演示完说:“你还要如何进行其他的复合出版?”笔者当时不知说什么好。

现在,Adobe公司凭借其技术实力和对市场资源的整合,成为全球最优秀的出版软件提供商,并在不经意中占据了国内杂志出版软件的半壁江山,撬动了国内出版行业的诱人市场,新一轮的技术竞技和市场博弈即将展开。

封闭、保守、不开放的软件是没有生命力的,垄断的市场只是暂时的,也只会坐吃山空。只有以开放的心态迎接市场,做到有所守、有所放,坚持自己的长处,努力做好自己的专业。包打一切的做法,在今天分工越来越专业的背景下,肯定走不通,也不会长久。

一个专业、开放、多元、多企业合理良性竞争的出版软件新环境即将到来,这是现代报业数字化转型的需要,也是报业数字化转型成功的保障。报业数字化转型只有使用先进的技术工具,才有强有力的竞争力,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彻底发挥互联网的优势

国内一批商业门户网站已经走得很快很远,做得很大很强,赢利也相当可观;反观报纸网站,除具有强大宣传功能外,在赢利的道路仍然步履蹒跚。慧聪国际总裁郭凡生在一次传媒论坛上曾经说:“请问哪一家报纸做的网站挣钱了?哪一家报纸做的网站没赔钱?如果有的话你告诉我。今天报业和互联网的结合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就是――失败!”

显然,在今天,国内报纸的网站上的新闻逊色于商业网站,可是商业网站连基本的新闻采访权都没有,为什么商业网站的新闻做得更好呢?

这是因为商业网站运用了互联网的新闻聚合功能(它们已经形成强大的新闻社区,传统报纸如果不与它们合作,可能面临在网络中被边缘化的危险)。反过来,各个报社网站也只是把自己的报纸数字化,很难突破传统媒体的新闻受到的时间、空间、地域,或者语言的限制,仅能提供相对有限的内容,而没有彻底发挥互联网能够打破这些壁垒、汇聚更足够的内容、吸引更广大人群的优势。商业网站凭新闻聚合这一招打败了整个传统报业,这还只是新闻信息层面的竞争,在新媒体中还形成了“赢家通吃”的鲜明特点,报业数字化转型后,要在新媒体中占有一席之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报业数字化”不应简单地理解为是传统报纸在虚拟世界的数字化再现,当然报纸的同步数字化应是报业进军虚拟世界的第一步,显然这一步不足以在信息海量的虚拟世界中生存。

传统报业必须使其网站从先前纸质报的辅助传播手段,变身为主流的全新复合型媒体平台。但这还远远不够,未必能扭转传统报业的衰退,必须给信息社会带来一份新鲜的礼物,让网民诚心诚意地笑纳才好。

据报道, 2008年5月27日,在各大网站争相开放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Interface,应用编程接口)后,纽约时报终于宣布将在不久后对外开放自己的API,以使纽约时报网站的整个内容实现“可编程化”,以此来推动该网站的社交化网络应用进程。

早在去年的9月,纽约时报就停止向“Times Select”(“时报精选”栏目)用户收费。而在默多克收购道琼斯以后,华尔街日报网站的收费模式也发生了变化。此外,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今日美国这几家全国性大报也都同时看好了博客的现状与前景,主动借鉴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并结合自身的品牌特色,相继在各自的网站上推出了新的博客专栏。美国校园枪击事件就是以博客的形式的。

现在又出现了Digg.省略平民记者新闻网站模式,等等。

甘奈特报业前副总裁Michelle曾指出,通过赢得更广泛的读者来获得更高的广告收入,想尽一切办法抓住读者,似乎已成为报业发展的唯一出路。对于国内报业的数字媒体发展而言,前进路上更充满了荆棘和变数。报业的数字媒体发展将取决于报社领导对信息技术的把握,和一批懂得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传播的专业人才的付出;取决于突破传统体制的制度创新,和资源的有效整合;取决于互联网的发展环境与本身处境的匹配,和找对自己发展的优势路数等等。

报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是时展的必然,也是被迫和无奈的选择,但数字化转型后的新媒体的确很诱人。媒体的发展因技术的革新会出现革命性的改变,广播、电视都一波接一波地把信息传播推向高潮,同时也带来丰厚的回报。报业也有成功转型其他媒体如电视的例子。联合早报总编辑林任君曾介绍过他们转型电视媒体的心得,报社记者编辑同时主持报纸文字、电视视频内容。

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报业与其他媒体一样,可以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报业数字化转型后,则是一个全新的媒体,可以使用多媒体传播手段,并且拥有新闻采访权和强大的社会资源,如果不是遇上好时代,上哪儿找这样的好事去。

随着采编和传播网络的进一步融合,国内报业将以几乎脱胎换骨的新媒体形态,展现在3亿国内网民和全球网民面前,并将因此释放巨大的传播能量,为国内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新媒体发展掀开新的篇章。

普华永道近期的全球娱乐及媒体行业2008~2012年展望报告显示,在2012年前,互联网广告在全球娱乐及媒体行业收入的增速将居于首位,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4%,到2012年达到1200亿美元的规模,之后,将有望在短期内超越报纸广告的市场规模。在此之前,摩根士丹利的“中国传媒行业研究报告”称,在过去的5年里,中国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广告收入增速只有百分之十几,而互联网广告收入以平均每年60%左右的速度增长。

报业进行数字化转型,会给报业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如以人民网为代表的一批新闻网站,实现了报纸内容与网络传播的对接,扩大了报纸内容的网络传播和社会影响,建立了强大的网站社区,吸引了大量的网民。一批地方报纸推出的地域新闻网站在当地产生了一定影响,一批专业类报纸在资讯服务方面实现了报网互动,这些进步都是应该肯定的。

联合早报总编辑林任君在介绍其网站时曾说“无心插柳柳成荫”,根本没有想到联合早报网站会受到众多中国网民的钟爱。

能给网民带来什么礼物,网民和互联网就会给予相应的回报!

深信,报业数字化转型不管路途多崎岖,最终一定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