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互联网与传统文化集锦9篇

时间:2023-09-05 16:45:45

互联网与传统文化

互联网与传统文化范文1

关键词:互联网+;传统戏剧;载体

一、“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机制

网络传播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参与者同时又作为信息内容的接收者与者,并且随时可以对接收的信息做出反馈,其开放性、互动性和社交化的特点打破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边界。在网络传播中,信息的者可以利用互联网的海量内容、新媒体制作技术以及广泛的传播渠道等优势,和传播讯息。在信息内容的传播过程中,网络中的舆论领袖首先或较多接触到这些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的信息传播给大众。网络中互动的个体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这些文化信息,对给定的文化信息做出回应并自发地将优质内容进行二次传播。不同于传统媒体一对一的单一线性传播方式,传统媒体时代的原子化受众在网络环境中成长为了“链接式”用户,信息在社交网络的裂变式传播中形成了巨大的长尾效应,可以在短时间内带来病毒式、爆炸式的传播效果。同时,由于互联网是双向、多向交流的媒体,者可以在用户的及时反馈了解传播效果并适时总结经验做出更改。目前,我国戏剧艺术的文化供给主要通过电视节目、传统剧场或展演进社区进校园的方式开展,形式老旧单一、推广力度不足,受众群体小众化,传播效果不明显。加之现代社会文化欣赏领域的多元化,传统戏剧因形式内容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受众回避态度明显。网络传播的开放性改变了大众缺少机会和渠道接触甚至了解传统文化的现状,增加了受众选择性注意的机率,为戏剧艺术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可能性。

二、“互联网+”与传统戏剧的新型传播模式

据数据调研机构艾媒咨询的《2017年中国互联网+文化专题研究报告》显示,有95.5%的手机网民会关注网上文化资讯或知识,过半数网民通过文化类型APP和社交平台浏览文化信息。此外,89.1%网民有每日关注的习惯,其中多数人每日花费不到1小时浏览文化资讯,占比68.7%。互联网文化信息已经成为网络用户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常见的大众对于戏剧艺术的了解渠道的类型有:门户网站戏剧艺术专题栏目、戏剧文化常识APP、戏剧艺术主题公众号和微博,以及部分地方的戏剧资源数据库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互联网+”与传统戏剧的传播方式呈现出新的形态,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网络直播”+戏剧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网络直播用户达3.43亿,占网民总体的45.6%。网络直播平台不只是一个技术平台或展示平台,它已经构成了一个庞大群体的新型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的总和,让用户与真实的现场实时连接,产生直接体验,为网民搭建起了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桥梁。目前直播平台内容庞杂、良莠不齐、模式单一,传统文化领域虽有涉及但仍然存在巨大发展空间,在国内一些直播平台上,直播戏剧演出、戏剧互动课堂等直播专场凭借优质的内容收获了关注量和口碑的双赢。利用网络直播平台传播戏剧艺术,不但能丰富网络直播的内容体系,更能带给观众直观的文化体验,拉近年轻用户和传统戏剧的距离,倡导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促进戏剧艺术的现代传播。

2.“短视频”+戏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等客户端的普及为推广短视频提供了机遇,据统计,今日头条上每天有十亿次播放,其中93%都是十分钟以内的短视频。在短视频的种类中,尤其以微电影的商业潜力巨大,截至2016年6月,中国微电影产业总产值达700亿元,作品年产量达2万部。在新媒体迅速发展、文化产业日渐活跃的背景下,这种“微小制作、微小剧情、微小记录、微小投入”的影像,迎合了网络受众视觉化、碎片化的浏览趋势,成为一种广受喜爱的艺术传播形式,风靡互联网。借助短视频尤其是微电影产业来传播传统戏剧艺术,是艺术传播的主要发展趋势,旨在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网络平台,对戏剧艺术进行数字化传承和保护,探索一条戏剧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和产业化开发之路。

3.“VR/AR技术”+戏剧

VR(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捕捉全方位视角,让观看者在观看视频时可以拥有视角调整和选择信息的主动权,给人身临其境之感;AR(增强现实)技术通过电脑技术,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真实的环境和虚拟的物体实时地叠加到了同一个画面或空间同时存在,从而达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VR和AR技术凭借其优秀的沉浸感、交互性、立体性等特征,应用在传统文化行业的多个领域:如全景立体视听空间的VR电影、音乐会现场的VR直播、艺术场馆内的展品数据资料展示、虚拟世界的现实感体验等。VR和AR技术与传统戏剧的深度融合,可以通过“远程出席”的方式拓展戏剧空间,催生新的戏剧“场”,分享优秀的戏剧艺术资源,助推戏剧艺术行业的转型发展。

三、“互联网+”与传统戏剧传播的困境

1.地区文化差异:互联网让受众拥有了更多自主选择权,在接受外来讯息时,受众容易被自己所熟识或者一贯感兴趣的信息领域所引导,在“互联网+”与传统戏剧的传播中,各地区戏剧文化的创作风格及艺术渊源各有不同,因此造成地区之间的艺术作品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在进行跨地区传播时,由于熟识度和兴趣度的不同,容易形成“茧房效应”,从而形成信息壁垒。2.刻板印象效应:信息化时代带来变迁,受众的集体人格与审美趣味、习惯也随之逐渐发生变化。文化欣赏领域的多元化更使得传统戏剧在传播上缺乏一定优势,在艺术形式选择多元化的今天,相较于以往喜欢在街头巷尾或在戏园子看戏,现代人更倾向于观看电影、电视。同时,传统戏剧因在形式上曲高和寡、缺乏创新,作为非生活必备品,过于艺术化、远离生活而又束之高阁,使受众在心理上会觉得其太过“阳春白雪”,有点高不可攀。3.受众回避态度:互联网时代,全民娱乐化程度突出,泛娱乐化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艺术传播过度迎合公众对于娱乐的偏好,忽略其本身应该传达的讯息,降低了受众的文化品味。同时,由于公众对于传统戏剧的兴趣和接受意识相对淡薄,难以在传播上进行有效的推广,一些新型传播方式只是停留在新鲜层面,难以深入理解传统艺术的精髓,受众群体小众化、易流失。4.专业人才匮乏:互联网与传统戏剧艺术的融合,对艺术学与互联网两个领域的专业性都提出了高度的要求,由于艺术学与互联网在学科上的分岔,当前“互联网+”与戏剧艺术行业人才匮乏。从事戏剧行业的艺术家和学者对新媒体技术涉猎较少,使得很多戏剧艺术的产品仍然停留于传统的沉闷形式,难以进行有效推广,旧作品“隐身”、新作品内涵不足,经典力作匮乏,后继乏人。

四、“互联网+”与传统戏剧新型传播方式多元化发展的建议

1.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对经典戏剧艺术的保护和挖掘重塑传统戏剧的传播方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找到传统戏剧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利用互联网技术,大力推进戏剧艺术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进程,搭建新型网络平台,将以剧本、人物、唱词、唱法等文化资源转化为数字资源(如文献、艺术作品、艺术形象、短视频等),为平台用户提供戏剧艺术产品和服务。同时,定期对数据资源进行汇总和动态分析,了解用户的多样性、差异化需求,高效分发、精准匹配,实现“按需定制”。2.在传播形式上要重视与其他文化创意行业的结合,增加传统戏剧的娱乐性和吸引力娱乐化是目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重要关键词,传统戏剧借助网络平台更要注重其娱乐性和吸引力。从编剧角度出发,传统戏剧要力求大胆创新,必须向世俗的人情和人性靠拢,拉近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注重艺术与生活的现实感、熟悉感和亲近感,注重人们生活中的“日常感受”和“当下体验”,注重大众情感的通俗表达方式。从真实生活体验出发,挖掘戏剧创作与生活的贴近性,让观众在观看时有“生活就像是这样”的感受,展现戏剧艺术的无穷魅力。从传播形式上,要注重与其他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结合,例如,与动漫产业联手制作经典戏剧漫画形象,开发周边产品;对传统戏剧的唱词进行改编,加入流行音乐的元素;运用时下流行的新媒体技术(H5、智能语音互动、小程序等),增强戏剧艺术的娱乐性和吸引力。3.充分利用视觉技术和交互技术,让传统戏剧展现更具吸引力的新面貌视觉技术和交互技术的互动性和现场感弥补了传统艺术形式的缺陷,运用互联网新技术拓新业务,开发新的艺术形式,不断丰富和创新戏剧文化。在公共文化场馆内开辟VR和AR基地,或通过实景造型与多媒体内容相互结合打造互动产品,将新兴技术与传统戏剧进行深度融合,通过“远程出席”的方式拓展戏剧艺术空间,促进戏剧艺术的传播,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振兴。4.注重专业人才培养,强化年轻人对传统戏剧的接受程度和传承保护力度目前,我国戏剧艺术行业编剧人才流失,戏剧编导缺乏创新畏首畏尾,表演人员青黄不接,老龄化现象严重,严重制约了戏剧行业的发展。曾在报告中提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人才的培养上,学校要主动承担起“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强化年轻人对传统戏剧的接受程度和传承保护力度,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我国现有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大多止步于思政理论课或课外的传统文化课程,虽然国内有一些高校开设了关于中国文化的通识性课程,也有部分中小学如火如荼地开展诵读中华经典教材的活动,但总体上说,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和普及程度仍然有限,教育氛围不够浓厚,形式不够新颖,年轻受众群体少。移动互联时代,青年群体已然把互联网作为了日常生活和互动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在原有少年班、文化课堂等形式的基础上,开发更加富有创意的方式,把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分享给学生,拉近学生与传统戏剧的距离,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形态。

互联网与传统文化范文2

互联网的应用终结了只能通过纸质媒介了解世界的岁月,同时也带来了信息领域的荒芜杂草。文化与道德穿梭于现实与赛博之间,生发出许多带有时代印记的伦理问题,引发我们对互联网价值所在和发展方向的思考。

二、文化、道德与互联网的逻辑关系

(一)网络包容繁杂文化

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逐渐成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媒介。与此同时,物质的增长催生公众在精神领域进行探索,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价值重心的转移,人们的文化思维、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从单一走向了多元,从虚幻走向了务实。整个社会的价值理念和价值取向随着个人偏好、自身条件等呈现出多向化、多层次、立体化的态势,最终形成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草根文化,高雅文化与低俗文化相互交织的复杂文化场域,对人们的思维方式、生产生活以及传统文化的当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对精神领域过度的开发加之文化日趋商业化却产生了互联网环境下的文化乱象,种种乱象挑战着文化道德伦理的底线。这些文化乱象抛弃了真善美的内核,取向日趋病态,不仅没有起到升华生命境界的作用,反而演变成伤害人的异己力量。若不能有效抵制和消解,就会使其变成传播负面价值观的“助推器”,制造社会混乱或信任危机的“帮凶”,践踏人伦或社会道德良知的“黑手”,进而引发系列社会危机。

(二)文化遭受网络异化

公众借助互联网的开放性,并联系生活中的热点,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将自己的观点以“创新”(恶搞)的形式迅速表达出去,以期获得受众的响应,寻求自我价值实现,并逐渐沉浸于精英式的膨胀感之中。

在传承文化的进程中凸出自我价值本无可厚非,但过度开发文化就演变成了文化异化。此外,商品市场发展的不完善、对商品经济还停留在恶性竞争的过时思想不时地渗入到文化当中,潜移默化的腐蚀着本应纯洁的文化市场。加之公众缺乏辨识能力,在接力文化时易受商业了的庸俗文化影响,既没有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诠释传承,也没有担起本应传承者负的责任――发扬光大。这种恶搞文化、庸俗文化随时间的消磨演化成了情绪宣泄的途径,通过在互联网环境下利用自我的虚拟性寻求着被生活压力所扼杀的安慰与刺激,但“自我的虚拟性过分张扬,自我的现实性与虚拟性之间的平衡就有可能被打破,正常的自我人格将不存在,自我的精神生活将严重失衡”。[1]精神失衡下的恶搞带给后人的充其量不过是时代的杂音,而断送的却是我国文化的精华。这最终会使我们的整个民族因缺少主流的价值文化而成为一个权威缺失、没有信仰的空心实体,甚至导致道德怀疑主义、道德相对主义盛行。

不可否认,恶搞文化当中不乏创新,反对恶搞文化也不是对创新的否定,更不是堵截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传承文化的核心是要体现文化的价值,文化价值要反映时代精神,互联网文化要体现时代精神首先就要辨识善与恶,这就需要政府加以引导,列出“负面清单”,加大对文化扶持力度,使文化真正融入公众的生活当中,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找准文化与商业融合的最佳切入点,而不是单纯过度开发文化产业。倡导多样与创新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传承的新型文化既体现了互联网的开放性,也彰显了文化与时俱进的特点。

(三)异化文化弱化道德

失真的互联网文化异化的不仅是优良传统,而且弱化了受众的道德评判标准。近年来,为了提升自身影响力,争夺日趋激烈的受众市场,部分媒体罔顾人文关怀的职业精神,泯灭良心与公正,刻意渲染突发事件中的暴力、血腥、煽情,使得低俗、媚俗文化盛行。正如王泽应教授所言:“现代性的狂飙、理性的泛滥,并没有给我们带来预想的成功与喜悦,相反却出现了‘道德谋划’的失败,现代人始终未能确立起现代道德精神的生长点”。[2]公众在缺乏信息量和媒体缺失职业道德的情况下,易受网络意见领袖的误导而引发群体极化,这种群体极化是一种非理性的表达,冲破了道德伦理的藩篱,混淆了道德评判标准,最终弱化了道德感知度。

(四)唤醒道德引领文化

“利”与“义”的争论在伦理范围内由来已久,传播媒体与受众亦在选择当中不断徘徊,难以取舍。部分受众迷信于意见领袖,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缺乏理性思维,成为这些意见领袖散布歪曲文化的工具。所谓的意见领袖基于个人利益考虑,往往置道德于不顾,甚至目的本身就是要破坏道德传统,建立自己的标准,以此来获得“救世主”般的荣耀。这种文化歪曲以满足大众好奇心,追求娱乐至死和集体狂欢为目的,意见领袖不惜丢弃崇高和神圣,忽视道德标杆,给本来已经充满道德焦虑的现代人的精神家园带来了更多的“可离”和“不相容”因素,这无异于“雪上加霜”。他们在自由主义泛滥的洪流中,在‘代码’和‘符号’的暴政中,在‘虚我’和‘真我’的伦理矛盾中,沉沦于受虐和施虐的快感。

消解文化歪曲不在于堵,而在于如何疏。避免文化歪曲四起的关键在于避免文化在传递过程中“失真”,而避免文化“失真”首先就要找准文化歪曲的源头,分析文化歪曲产生的原因。因为内心缺少了德性,进而在互联网辽阔的旅行中无所忌惮。此外社会中也没有形成凝聚人心的时代价值,这就给了意见领袖以可乘之机,肆意给大众灌输靡靡之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传统美德需要政府引导公众建立正确的道德评判标准,并辅以动态的监督机制,发挥舆论遏制不正之风的作用,最终形成健康的网络文化传播环境。

三、凸显主体向度――构建互联网体系

文化传承中的偏航、偏航文化下的道德弱化只是互联网发展过程的中间环节,发展暴露出的问题也是一切事物矛盾运动的必然,但发展应有明确的向度,互联网发展最终要指向主体――人。人的需求催生了互联网的发展,因而互联网也必须符合人的实践活动才能彰显自身价值。互联网发展立足于现实的人,追求的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诉求。而要实现这种诉求,就离不开互联网体系的建构。

除了文化与道德,互联网体系的构建还涉及到政治、经济、技术等方面,如何充分体现创造主体自身价值,如何避免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和谐因素,充分发挥科技带来的善的一面,这是伦理学在互联网中的体现,也是互联网未来发展所面临的难题。鉴于此,构建互联网体系成为了互联网良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互联网与传统文化范文3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银行;第三方支付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1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兴模式。互联网金融模式经过了第三方支付、网络信贷、网络理财等阶段。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对传统银行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同时也给传统银行业带来一定的冲击,本文对此加以详细说明。

一、互联网金融相对于传统银行业的优势

互联网金融相对于传统银行业而言,它们之间开展业务所依托的媒介是完全不同的,更加重要的是互联网金融比传统银行采用了更多的互联网技术,比如云计算、电商平台、大数据、搜索引擎等,从而使得互联网金融相对于传统银行来说,成本更低、交易更加方便快捷。

(一)信息更加透明

相对于传统银行业而言,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金融活动的信息更加公开透明,产品价格能够完全市场化,交易过程公开透明,特别是互联网金融交易的安全性有了保证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金融活动信息不完备和不对称的难题,让金融活动参与者能够更便捷地获得信息。

(二)交易成本更加低廉

互联网金融条件下,金融交易活动双方能够通过互联网平台自主实现信息辨别、匹配、成交,而在传统银行中,资金供求双方一般在银行网点内完成交易活动。因此,相对于传统银行业而言,互联网金融交易成本更加低廉,不产生垄断利润。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金融机构能够不设立营业网点也能开展业务,从而大大减小固定资产投入和经营成本。对于消费者而言,互联网平台下,能够更加便捷地寻找到适合的金融产品,减少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节省时间、精力和费用支出。

(三)参与度更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突破,消费者突破了空间的界限,能够在更大的多的区域内找到合适自己的金融资源,金融服务也能更加直接和有效,交易更加便捷高效,从而使的交投更加活跃。另外,互联网金融的客户大多是个人或者小微企业,延伸到传统银行业的服务盲区,也增加了交易参与度。

(四)交易更加便捷高效

互联网金融业务采用网络技术,加快了业务办理程序,消费者不再需要排队等候,交易速度明显加快,消费者交易体验更加人性化。比如阿里信贷业务,由于采用大数据技术,构建了风险控制和信用评级制度,客户从申请信贷到获得资金只需要花费几分钟时间,与传统银行业贷款业务比较,互联网金融贷款交易效率大大提高。

二、互联网金融给传统银行业带来挑战

(一)给予传统银行业观念挑战

互联网金融使得传统银行业的竞争基础发生变化,传统银行业重视金融活动的安全性、稳定性和低廉的成本等,而互联网金融给了消费者便捷高效、人性化体验,银行业要认识到消费者的观念变化,在发展战略上与时俱进,调整自身的发展理念,促使银行业更加人性化,提供快捷便利的金融产品,突破银行业瓶颈,跟上时展趋势。

(二)银行业的客户结构受到冲击

传统银行业客户主要来源于大型企业客户,他们的诉求更多是要求交易的安全性、稳定性、风险低、成本低等,为此,传统银行发挥自身的专业技术满足大型客户的需求。而在互联网金融条件下,改变了客户的消费习惯与方式,由于互联网金融为客户提供种类多样、个性化金融产品,从而提高客户的消费体验,更容易得到客户的青睐,传统银行业客户结构面临挑战。

(三)支付业务受到第三方支付的挑战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支付方式是以移动支付为其基础,到目前为此,我国已经批准近二百家第三方支付业务许可证,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虽然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总量占全国支付总量比重还比较小,但是,第三方支付发展迅猛,冲击了传统银行的核心业务,甚至会引起传统银行支付功能弱化。

(四)网络信贷冲击传统银行信贷业务

相对传统银行而言,互联网金融在对个人信贷以及小微企业贷款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互联网金融信贷具有手续简单、审批快捷、金融品种多样、服务个性化等优点,比如阿里巴巴推出的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阿里信贷,只需要三分钟申请就能通过到帐。网络信贷挤压了传统银行信贷业务,给传统银行带来不小的冲击。

(五)网络理财冲击传统银行理财业务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特别是提供了安全、便捷的第三方支付手段,资金的吸附能力在不断增强,以阿里巴巴推出的余额宝为例,2014年末其规模已经达到2500亿元,天弘基金也成为我国最大规模的基金公司。

三、传统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发展策略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带来巨大冲击,但是其影响并不是不可以化解,只要传统银行沉着应对,方式方法得当,也能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找到出路。

(一)优化风险控制机制

当前互联网金融还处在发展阶段,内部还存在不少缺陷,比如网络虚拟性以及信用身份较难确认等,使得互联网金融难以与社会信用系统对接,传统银行可以进一步完善信用评级制度,提高传统银行风险控制能力,获得风险敏感需求者的关注。

(二)建立健全反馈机制

传统银行建立健全反馈机制,也就是说,建立产品跟踪评估机制,树立“客户为中心”经营理念,以客户评价与综合效益为其金融产品创新依据,不断对金融产品进行创新。此外,建立投入产出反馈机制,判断金融产品的盈利潜力,以此为传统银行金融产品创新提供参考。

(三)转变管理模式,加强信息技术建设

传统银行应该建立健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优化传统银行管理平台,转变管理模式。另外,传统银行应该加强客户隐私保护工作,防止客户信息外漏的发生。

在互联网时代条件下,传统银行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互联网金融的技术转化成传统银行的技术优势,克服传统银行在技术水平上的短板,提升传统银行的竞争优势。另外,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制度、预警应急制度建立,确保传统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宫晓林.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南方金融,2013(05).

互联网与传统文化范文4

关键词 “互联网+” 品牌传播策略 小米公司

一、“互联网+”与品牌传播

“品牌”英文名为brand,它是企业的灵魂,品牌所传递的文化涵盖产品的定位、产品的独特形象以及消费者的性格和消费习惯。产品通过有效的品牌传播能够被人们熟知,品牌传播是产品与消费者沟通的桥梁,因此企业应重视品牌传播工作的开展,同时关注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品牌宣传。

而“互联网+”的提出与践行,彰显了企业品牌传播的最大特点――以消费者为核心,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营销手段、更新的营销视角和更广的传播路径。这种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品牌传播与推广正逐步颠覆传统产业的营销手段,传统的商业模式正在发生“革命式”的变化。

二、“互联网+”品牌传播的特点

互联网的发展使传播渠道增多,品牌传播的受众也发生了变化。相对于传统的品牌传播,互联网品牌传播的特点如下:

(一)传播手段多样化

互联网的发展带动新型传播媒介的发展,使得品牌的传播手段趋于多样化、传播内容更加丰富。新型传播主要通过社交网络、电子商务网站,以直广、软文、植入、口碑等多种形式进行立体化的品牌传播,利用互联网传播的交互性特点,极大地增强了受众的主动参与性。

(二)传播媒介的整合

与传统品牌传播媒介不同,互联网品牌传播媒介的整合性更高,加大了品牌传播多元化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互联网品牌传播具有便利性,不受空间的限制,因此传播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不管怎样,品牌推广还是要以消费者为第一出发点,要经营好企业与消费者的互动平台。

(三)传播受众的改变

品牌传播的受众是“消费人群”,但互联网下的品牌传播的受众就不仅限于这一群体,而是所有能接触到品牌的人。传统电视广告的受众是传统的电视观众,新型传播媒介则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帮助企业捕捉到传统电视难以把握的年轻受众。互联网的使用人群以年轻人为主,他们依赖互联网,熟悉并热爱网络购物,他们不会认真阅读品牌信息,而是通过体验、口碑评价来感受品牌。

三、“互联网+”下的小米手机品牌传播策略

(一)以消费者为中心,注重创新

互联网时代强调“用户思维”,是指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都要秉持“以用户为中心”的原则。互联网的经济市场由企业主导转变为消费者主导,更多的企业把目光聚集在消费者身上,不断探索其消费需求。小米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与消费者的关系,始终围绕目标市场的用户需求开展营销活动,注重产品的创新和迭代。小米用户大多数都是求新的年轻人,因此小米手机采取快速更新产品的策略,旨在抓住消费者的心理,提高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小米从创业至今,平均不到10个月就推出一种新产品,从最初的小米1到最新的小米5,从未停止过产品创新。

(二)借助大数据,构建新的产业生态圈

互联网的发展意味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互联网可以获得大量用户的数据。小米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在产品推出之先推出MIUI系统,旨在获取大数据,然后进行分析研究,最后推出针对市场需求的手机。小米还擅长对论坛的营与管理,借助论坛来搜集有用的信息。小米论坛有近60%的人是资深“米粉”,他们会对产品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小米公司根据这些意愿和反馈来升级产品。

小米借助互联网,通过聚集大量的互联网用户来构建新的互联网产业生态圈。小米公司在继小米手机之后,把眼光放在智能电视、路由器和智能家居等领域,力图凭借原有优势,打造延伸产品。小米深知“物种越多生态圈越丰富”的道理,所以积极与其他公司进行合作,利用自身优势形成以小米公司为中心的新型互联网生态圈。

(三)粉丝意识,采用社会化媒体营销

小米营销成功的关键在于其具有“粉丝意识”,注重培养企业与消费者的感情,努力保持与消费者的良好关系。对此,小米借助互联网的社交性与互动性,吸引了一大批“米粉”,并且定期举行“米粉节”,活跃小米论坛的气氛,发扬粉丝文化,不断壮大粉丝团体。另外,小米还在品牌中注入“草根基因”,旨在利用“草根基因”诠释一种“潘课幕”,使之成为一种流行元素,让消费者产生共鸣,从而获得消费者的认可,进而取得品牌营销的成功,网络剧《万万没想到》就是最好的例子。

小米公司还充分利用互联网的销售渠道,采用社会化媒体营销。一是小米手机采取“直销”的模式,省掉了中间所有的环节和所有利润,直接把好处反馈给消费者;二是充分利用社会化媒介,在微博、微信、QQ等社交平台进行品牌传播,通过制造轰动性事件或是争议性话题来吸引受众的眼球。

四、“互联网+”下手机行业品牌传播策略的建议

首先,注重消费者的体验,不断进行产品创新。一切传播基于产品,基于消费者对产品的体验与评价,一个好的产品是消费者对品牌认可与忠诚的前提。对此,企业应重视产品创新,用好产品说话,用好产品获取品牌信任。品牌传播需要好的产品作为支撑,没有好的产品,品牌传播便寸步难行。尤其是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好的产品会形成口碑传播效应,不好的产品则会引来消费者的谩骂,而且会在网络上快速蔓延,对品牌的传播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企业的形象塑造。

其次,由企业导向向客户导向转变,重点关注消费者的需求。互联网思维要求企业在品牌营销过程中让消费者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坚持“从用户中来到用户中去”,给予他们充分的参与感。同时,企业要积极倾听他们的建议,从中发现产品的需求点,不断对产品进行更新,保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一旦形成良好的口碑,消费者就会变成企业的品牌传播者,放大了品牌传播的效果。

最后,利用社会化媒体营销,打造独特的品牌文化。互联网大环境下,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而产品同质化现象却也越来越普遍,因此企业应该打造自己的专属品牌,赋予品牌独特的内涵,塑造品牌个性与品牌文化,让消费者提高对品牌的认知度。同时,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等媒介,积累用户群,激发用户参与、用户创造,整合跨界思维,打造品牌延伸产品。

(作者单位为苏州大学)

[作者简介:沈彬彬(1995―),苏州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参考文献

[1] 姜光学.互联网思维下的品牌传播新维度[J].中国电业,2014.

[2] 宝凯馨,林刚.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品牌传播策略研究――以小米手机为例[J].品牌月刊,2014(6).

互联网与传统文化范文5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传统商业银行;冲击分析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逐渐兴起,各种业务活动需要结合网络技术进行发展。网络银行、第三方支付、P2P 网贷、众筹等为主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比传统金融的模式更好地实现资源配置,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幅减少交易成本。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点是高效率、低成本和广覆盖,能够随时随地为客户提供快捷的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实现集合支付系统和个体移动支付的统一,达到支付便捷的目的。此外,有效地减少了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损失。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金融交易规模在2014年突破10万亿元,传统金融因此受到极大的冲击。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传统金融中介能够发挥的作用在慢慢减弱,金融也更强调个性化的客户体验,通过大数据等网络技术手段发展运营。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也具有高风险和监管不足等缺陷。当然,对于传统金融而言,在冲击和挑战同时是新的发展机遇。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之间不完全是竞争关系,它们之间可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此外,在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下,分业经营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丰富的金融需求,混业经营成为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在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冲击,并针对冲击进行对策研究,希望传统金融把握机遇,正确处理与互联网金融的关系,实现业务创新和长久盈利。

二、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备受社会大众的关注。国内学者针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纷纷展开研究,主要是针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与传统金融的相比优势和劣势。

刘英,罗明雄(2013)通过分析互联网金融及其发展历程,整理互联网金融的相关理论,分析互联网金融P2P网贷模式、众筹平台模式、大数据金融模式和第三方支付模式等发展模式,并对互联网金融风险与监管提出了思考。黄海龙(2013)分析电商金融的形成背景,针对参与电商金融的四个要素展开详述,从电商平结不同对象的角度,将电商金融分为消费者信贷和中小微企业贷款,并对电商金融模式进行细化总结,探讨电商金融的乘数效应和对金融脱媒的影响。李有星,陈飞(2014)根据国内法律现状指互联网金融在交易过程中是有文可依的,但是在监管方面s缺乏规范的规章制度。因此,对互联网金融实施监管已逐渐成为国内外金融监管机构的共识,确定监管主体地方化的方向,采取原则导向监管方式,积极构建互联网金融“安全港”制度。王锦虹(2014)采用德尔菲法问卷调查与模糊层次分析法为基础,将专家对指标权重的两两测度结果进行模糊处理,获得指标的综合权重,从而构建测度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研究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影响,得到互联网金融对银行负债影响较大,对资产类和中间业务的影响较小等结论。罗长青,李梦真(2015)搜集2007年~2013年上市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考量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影响,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通过网络银行业务的中介作用实现对信用卡业务的溢出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但互联网金融的替代效应却不显著。

综上所述,虽然国内外众多学者从多方面探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忽略对传统金融未来发展的分析。考虑到互联网金融的大环境,研究传统金融的发展方向和突破创新。因此,本文在此基础上展开具体研究,为传统金融的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三、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冲击

互联网金融在慢慢融入社会,第三方支付、网络银行、P2P 网贷等模式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截止2016年上半年,支付宝用户已经超过6亿。月活跃数量有29472.7万人,日活跃数量为8382.7万人,在移动支付类APP中毫无疑问的高居榜首,和同类产品相比有着明显的用户优势。

此外,2016年移动支付业务为257.10亿笔,金额为157.55万亿元,同比增长了85.82%和45.59%。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传统金融受到一系列冲击。首先,传统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空间在不断缩小。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经营成本相对比较低,在与传统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市场空间竞争时会更有优势,降低银行业务经营的利润。而且,互联网金融创新程度高、优势明显,慢慢淘汰商业银行相对落后的传统业务。其次,传统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已经不能再拥有绝对优势。技术使得信息更加公开,信息不对称程度减弱,金融中介的作用也就不再明显。人们越来越习惯和愿意通过网络交易平台消费,通过余额宝平台存放闲置资金,实现存款的高利润和高流动性。此外,商业银行客户资源慢慢向互联网金融市场流失,客户越来越依赖科技的快捷。互联网平台实现客户个性化服务体验,将金融服务与互联网通信技术融合。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商业银行虽然在主要业务上也进行市场客户细分并提供个性化服务,但是缺乏先进的技术手段,不能很好地完成信息收集、市场定位、市场营销等。互联网营销模式吸引大量的客户群,随之而来的是商业银行客户群的大量流失。

四、传统金融应对互联网金融的策略

尽管互联网金融发展蒸蒸日上,但是对于传统金融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传统金融逐步向“互联网+”方向进行创新发展,这是互联网金融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也是对传统金融的一种完善。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创新改革,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门槛在不断降低,金融服务更加透明化,社会资源也得到了有效配置,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得到提升。在两者的合作中,一些有活力、有朝气的小微企业受到了重视,针对小微企业传统金融行业也在不断做出改变来适应时代的变革。互联网金融具备互联网的特性,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网上交易,弥补了传统金融行业所带来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足之处。同时传统金融行业可以借鉴电商金融对于客户的信用评估机制,对客户进行评估,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因此,在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基础上,传统金融需要进行以下各方面的改变,从而把握好发展机遇。

第一,提高对科技发展的认识,转变传统的固定观念。竞争的局面是很激烈的,但是商业银行必须认识到潜在竞争关系中的合作。在金融市场中,银行保持着其固有的核心地位。但是,如果一味盲目死守传统的经营管理,终究会被互联网金融一步一步威胁。通过转变的观念,紧跟“互联网+”时代的创新革命,针对自身业务进行创新,积极应对挑战并实现与互联网金融的双赢局面。

第二,加强客户资源重视力度,维系客户关系。商业银行应该重视与客户联系的优势,互联网金融虽然可以赢得大量的客户资源,但是却没有重视客户维系。网络技术还是不能直接让客户体会到亲近的服务和实体体验,但是商业银行却可以做到。因此,商业银行需要提高客服质量和客户金融活动的参与度,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模式来增强客户的粘性。同时,商业银行也可以在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帮助下,合作建立全新服务平台,拓宽金融服务渠道,在稳定原有客户的基础上开发新客户。当然,为了全面地掌握客户各方面资料,包括消费需求、交易、投资等,商I银行需要建立完善的客户信息数据库。在此基础上,银行的金融产品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服务客户,赢得客户的满意和好评。在市场营销方面,商业银行需要借鉴和学习丰富的经验,提供安全、开放的营销模式,扩大营业网点,增加覆盖面积,吸引更大的客户群。

第三,商业银行需要实现精细化定位。首先,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向,不断地拓展和深化竞争力大的业务,从而扩大与互联网金融之间的差异化优势。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上,主要定位于集约型经营方式;在经营地域上,主要定位于经济发达的地区;在资金运用上,主要定位于优化信贷资金配置;在服务功能创新上,主要定位于实现统一模式的高科技服务。商业银行在市场定位上,可以针对顾客对银行服务的重视程度,树立个性化的形象,从而使该种金融服务在市场上确定自己的位置。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是大客户和优质客户,而在中小企业方面客户资源比较稀少。为了增加客户量和业务范围,商业银行不妨尝试中小企业的个性化金融服务,以及为小微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从而实现网络技术与资金的完美结合。

五、总结

本文通过对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的对比分析,两者的发展关系分析,得出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冲击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此基础上,提出传统金融的发展应对策略,转变当前的发展模式,进行业务创新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如果传统金融想要继续发展下去,政府和金融机构应该制定合理有效的方法创新发展,取长补短以促进自身高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英,罗明雄.互联网金融模式及风险监管思考[J].中国市场,2013,(43):29-36.

[2]黄海龙.基于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研究[J].上海金融,2013,(08):18-23+116.

[3]李有星,陈飞,金幼芳.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探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4):87-97.

[4]王锦虹.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影响测度研究-基于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5,(01):7-12.

互联网与传统文化范文6

(一)“互联网+图书馆”是时展的必然产物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信息化技术的普及,互联网给传统行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此背景下,传统行业必须要学会与狼共舞才能打破当前的被动局面,谋求新的发展。以图书馆为例,互联网的普及打破了图书馆的信息优势,互联网快捷的检索功能及海量的信息存储功能成功吸引了一大批读者,人们纷纷转投到了互联网的怀抱,甚至开始质疑图书馆存在的必要性。在此背景下,互联网必须要学会与狼共舞,才能谋求新的发展,由此可见,“互联网+图书馆”是时展的必然产物。

(二)“互联网+图书馆”实现了“1+1>2”的目标

图书馆对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运用比较早,但从本质上来说,图书馆还是属于传统行业。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图书馆的用户需求、资源种类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如何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实现图书馆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了所有从业者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互联网+传统行业”并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深度的跨界融合,突破传统行业的发展瓶颈,形成新业态,产生“1+1>2”的效果。“互联网+图书馆”的模式将互联网与传统图书馆的优势相互结合,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服务、管理、营销等理念,给传统图书馆带来了全新的发展空间,真正实现了“1+1>2”的目标

二、“互联网+图书馆”的发展思路

(一)积极开展跨界融合

“跨界融合”是一个新概念,其目的是为了实现跨行业、跨领域、跨学科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是“互联网+”的一个主要特征。图书馆的文化职能主要体现在以文献信息资源为主体的资源收集、管理和服务,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图书馆的文化职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很多读者宁愿在线上检索相关的文献信息,也不愿意走进图书馆寻找具有更高学术价值的文献资源。究其原因,图书馆的搜索能力、储存能力和定位功能较之于互联网要差很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更愿意?x择方便、快捷、拥有更大信息量的互联网。在此背景下,图书馆不能闭门造车,而是应该借助互联网平台,主动与书商、平台厂商、搜索引擎等合作伙伴开展合作,通过跨界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二)深化创新驱动,促进产业升级

“互联网+”的核心是创新,无论是跨界、开放还是变革都离不开创新,深化创新驱动才能使“互联网+”发挥出最大价值,从而促进产业升级。“互联网+图书馆”也不例外,在新形势下,传统图书馆必须要以创新为切入点,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与自身优势,不断地更新服务理念,扩展服务对象,创新服务内容,不断满足不同读者个性、定向、特色的文化需求,以创新带动图书馆整体服务水平,使之成为推动图书馆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推动开放共享,实现互利共赢

“开放”是“互联网+”的重要特征,也是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互利互通的基础,只有真正做到了开放,数据的共享、资源的跨界、大数据的形成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在“互联网+”大背景下,传统图书馆闭门造车是没有出路的,必须要推动开放共享,才能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开放共享说来简单,但真正实施起来并非易事,拥有技术支撑并不一定能实现开放共享,还需要各界依靠标准执行,打破孤立系统,形成开放的理念和态度,并充分保障各方利益,真正实现开放共享。

(四)重塑行业结构,形成全新业态

互联网与传统文化范文7

保守做法,不是收益最大化,而是损失最小化。

何以恐惧?

传统企业面对“互联网+”,是有包袱的。这个包袱就是存量。互联网没做起来,别把传统也丢了。这是恐惧“互联网+”对传统的冲击。传统企业为什么会有对“互联网+”的恐惧?因为那些互联网大佬的忽悠,造成了社会对互联网的错误认知。

“互联网是去中间化的”,这个认知让传统企业恐惧。

传统企业是靠中间商与消费者建立联系的,如果互联网是去中间化的,那么“互联网+”就意味着传统销售体系会受冲击,甚至解体,而这必然遭到中间商的抵制。因此,面对去中间化,传统企业是恐惧的。

“互联网会扰乱价格体系”,这是传统企业对互联网的又一固化的认知。

既然互联网意味着低价,那么必然扰乱价格体系,也意味着利润空间的压缩。而且,价格一旦降下来,涨价就几乎不可能了。

“互联网就意味着烧钱”,这还是对互联网的错误认知。

互联网的信息,总是与风投、烧钱等相关联的。尽管这不是全部,但对于那些对互联网知之甚少的人而言,这就是全部。那些没有融资能力,烧不起钱的人,当然会恐惧。

“互联网是不那么靠谱的事”,一个idea就能融资。对于那些扎扎实实做事的人来说,多少有些不靠谱。

“互联网意味着颠覆和迭代”,颠覆的事,或许还好理解。对于迭代,很多人难以理解。难以理解,就有恐惧。

“电商一定是线上交易”,却不知道只要利用互联网,甚至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推广、传播和营销,都可以是电商。

因为恐惧,所以隔离

面对恐惧,本能的反应是逃避。然而,“互联网+”已经成为国策,逃避得了吗?既然逃避不了,只有隔离。我专门起了个名词:互联网隔离。传统企业把互联网像病毒一样隔离开,避免传染传统领域。

互联网与传统怎么隔离?就是传统与互联网是两套体系,各做各的。比如,另起炉灶,另组一个班子,让你们折腾互联网吧,只要不影响原有的销售体系就行。折腾得好,就加大投入;折腾得不行,随时刹车。

这是拿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竞争,既然是两支队伍,就意味着传统的优势很难嫁接,也意味着要与纯互联网企业竞争,这当然是拿劣势与别人的优势竞争。

在“互联网+”还没有成为国策时,传统企业做电商,比如进驻天猫,基本上采取的是这种做法。对多数传统企业,这只是应景的做法,因为电商部分毕竟很小。

然而“互联网+”不是两套做法加在一起,而是传统与互联网的有机结合。比如,传统的线下流量转入线上,做O2O。

恐惧何以解除?

因为无知,所以恐惧。

按说,互联网时代,信息透明度高了,信息应该更加对称了。然而,最重要的不是信息对称了,而是那些掌握着话题权的互联网大忽悠们,没有把互联网的真相告诉大家。比如,如果传统企业知道互联网企业也有一支庞大的地推队伍,那么传统企业就会认为原来的渠道是互联网时代的优良资产。如果传统企业知道电商其实是拿“去中间化”让渠道就范,那么就不会害怕渠道冲突了。如果知道百度其实是靠打电话营销的,那么互联网就不那么神秘了。

都说“互联网+”是一把手工程,这倒不假。因为最大的恐惧来自一把手,不管部下多么淡定,只要一把手恐惧,就等于整体公司在恐惧。

互联网与传统文化范文8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传统金融业,影响,对策

2012年互联网金融掘起,随着“三马”,即马云、马化腾、马明哲三位商界知名人士为相同的目标走到一起,使得中国互联网和金融行业皆为之一振。2013年,历经了十余年的互联网金融产业在阿里巴巴推出的余额宝的带动下全面爆发,也把互联网金融推向了时代的风口浪尖,颠覆了传统的金融业,开启了互联网金融的“元年”。随着科技发展带来的颠覆性的变化,社会各行业都掀起了一场思想观念与管理模式的变革。但与以往的变革不同,金融业与互联网的碰撞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具有创造性意义的可能,即互联网金融。谢平、邹传伟(2012)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是一种直接融资模式。这一模式打破了长久以来的金融交易方式,同时也代表着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资金融通依托互联网来实现的方式方法都可以称之为互联网金融。而且在理论上任何涉及到了广义金融的互联网应用,即为互联网金融,包括但是不仅仅限为在线理财产品的销售、金融中介、第三方支付、金融电子商务、信用评价审核等模式。与传统的模式有别的是:互联网融资模式具有信息量大、交易成本低、效率高等特点。一般来说,互联网金融是指通过或依托互联网进行的金融活动和交易。

一、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业的关系

1、传统金融业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石。传统金融业是指所有需经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部门批准可设立的机构。进入21世纪后,随着电脑和手机的普及,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一个分支,由金融机构推进的金融互联网业务,即传统金融业务的电子化进程获得了较快的发展,金融机构将传统的线下业务转变为线上业务,以电脑终端和手机终端等互联网交易方式取代传统的柜台交易。手机支付、手机转账和手机证券交易都属于金融互联网的内容,其本质是传统金融业务与新的互联网交易方式的结合。同一时期,第三方支付业务、P2P和众筹等新兴业态的互联网金融业务也展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人们并没有把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升华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革。变化出现在2013年的6月,阿里巴巴推出的余额宝业务顷刻之间让互联网金融成为家喻户晓的新概念。

2、互联网金融不是传统金融业的终结。金融业已经被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洗牌了。目前国内互联网金融主要的商业模式大概有六种: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众筹融资、网络借贷、互联网理财和保险、互联网金融门户。这些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兴起预示着传统银行业将不再是客户办理存、贷、汇业务的唯一渠道。互联网思想和技术改变金融已经是大势所趋,金融巨头利用互联网对自身的业务进行整合,金融公司纷纷进驻互联网领域,其它的新兴机构也在互联网金融上进行大胆的创新,监管部门也通过各种渠道密切关注着金融的发展。传统金融的基本格局势必被打破,无论是金融机构、企业、消费者,还是监管机构都不得不直面互联网的潮流。这时传统金融业必须从转变观念的角度上推进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兴产业,主动适应引导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主动推进技术与金融的一体化发展。但是不能代表互联网金融将取代传统金融业,因为,互联网金融的平台客户量庞大,具有自身优势,但是资金有限,无法吸收存款且存在一些风险管理的问题;商业银行资金充足,但受成本限制。目前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合作远大于竞争,二者的目标市场和客户定位有很大差异。互联网金融推进银行转型发展,银行也可以注入电子商务,它是相互交融的。

二、互联网金融给传统金融业造成的影响

1、优化资金配置。在传统的金融模式中,机构和企业必须具备一定资金规模和资格才能发放贷款、获得融资和进行风险投资。对于个人和小企业而言,从传统金融筹集到需要的资金却不是容易的事,但是互联网金融改变了这一局面,P2P业务为个人进行贷款和借款开辟了渠道。由于互联网金融企业拥有大数据、云计算和微贷技术,并且这三项技术可以让互联网金融全面分析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经营行为和信用等级,然后建立客户数据库和网络客户信用体系。在信贷审核时,投资者将网络交易和信用记录作为参考和分析指标。比如互联网金融还可利用技术平台搜集和信息对违约的贷款对象提高违约成本,降低投资者风险,这种技术平台在服务中小企业融资及个人贷款时具有特有的优势。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助于准确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实现资金供给与需求的最佳匹配,更有效地满足市场的投融资需求,有助于优化资金配置。

2、降低交易成本。在传统金融模式下,因为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使得交易的成本比较高。然而,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互联网金融搜索平台提供了一个供需双方都需要的市场,交易双方通过互联网搜集信息,能够较全面了解一个企业或个人的财力和信用情况。与此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大大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性和交易成本,由于双方对对方信息基本实现完全了解,取而代之的是资金信息中介互联网时代供需双方直接联系和交易,不需要任何中介就可以完成,而且几乎消除了信息不对称的不利影响,相对于传统融资方式,互联网金融的交易成本更低,交易弹性也极度扩大。因此,互联网金融可以显著降低交易成本,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3、推动市场利率化。在传统金融模式下,通过利率管制,允许商业银行以较低的利率吸纳存款,向大型国有企业提供廉价的资金。然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互联网金融作为交易平台,资金借方报价,依据对流动性、风险等因素偏好选择贷款对象,然后议价成交,交易完全市场化。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市场利率走势,判断特定客户的利率水平,如果还能够深入研究挖掘数据,甚至以形成完全由市场决定的“利率指数”,从而完善款定价基础。为了阻止存款的外流,商业银行有必要适应市场的需要,促使金融监管当局放松存款利率管制,同时也削弱了大型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使我国的金融市场成为更加公平、健全和自由竞争的市场。

4、增强与客户的粘性。在传统金融模式下,分散复杂的信息资源、数据难以有效处理和应用,银行业要把握客户的消费行为特征和信用等级方面,程序也较为复杂。移动通信技术、多网融合、数字认证、电子签名、搜索引擎、云计算等不仅使互联网金融正在向前蓬勃发展,而且还可以让互联网金融集散和处理大量数据,使之掌握海量的客户数据,能与客户建立联系,增强与客户的粘性,并借助大数据的处理技术,快速掌握客户的行为特征,包括客户的消费行为和信用等级。例如,依靠庞大的电子商务平台,阿里巴巴解决了平台用户的交易费用、信用评级、风险评估等问题,同时也发掘了更多有潜质的客户,这些优势是传统金融机构无法低成本做到的。

5、加快脱媒化进程。在传统的金融模式中,充当资金中介职能的是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随着互联网技术、软件开发技术的逐渐发展,金融交易将朝着更迅速、更方便、更安全的方向发展,使得互联网金融充当资金信息中介的角色更为便捷,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搜索平台。这一重要特征是,资金供给方和资金需求方直接在金融平台上进行交易,从而摆脱了对金融媒介的依赖,从支付角度看,第三方支付平台已能为客户提供收付款、自动分账以及转账汇款等结算和支付服务,与传统银行支付业务形成替代。

三、传统金融业的应对策略

互联网金融承载着数据及信息优势蓬勃发展,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传统银行业的经营模式也要转变。正如比尔盖茨上世纪80年代就讲过,“传统银行业如果不改变,就是21世纪快要灭亡的恐龙,目前银行最担心会被互联网从中间割断自己与客户的联系。”

1、提升实质服务。传统银行想要与蓬勃发展的互联网金融相比,其金融业务只有从客户角度出发,才能赢得客户、赢得市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时也面对人们日益扩张的金融需求,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凭借技术和渠道优势,为人们提供了周到细致的贴心服务,这些贴心的金融服务不仅方便了消费者,更抢占了市场先机,给传统金融业带来巨大压力。传统银行业正在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在这种竞争下,唯有改变现状,发挥自己的优势,多从客户的角度出发,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精细化的贴心服务,才能在未来金融业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客户、赢得市场。而且银行基础设施完善、物理网点分布广泛,互联网金融机构尽管扩张很快,但网点分布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数量有限。目前,传统金融业为了适应居民金融需求、改进金融服务已经在社区银行的错时营业和贴心服务方面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相信随着越来越多银行加入到改进服务的队伍中来,消费者也能真正感受到方利与快捷的现代金融服务。

2、融入互联网基因。面对来势凶猛的互联网金融,传统银行业也不是无动于衷,银行必须利用互联网金融模式,深度融合互联网技术与银行核心业务,从大量的、多类型的数据之中体现分析处理能力,探索客户需求,提升客户服务质量,拓展服务渠道,提高业务水平,适应互联网金融模式给传统金融格局带来的冲击,获得新发展,积极谋划业务向互联网转型。要清醒认识到互联网对于银行而言,不是敌人,而是很好的工具,应加快与互联网的融合速度,深入研究互联网时代的商业规律和商业模式,通过流程、业务、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来掌握网络交易的主导权。实现各类业务的电子化,使银行业成为一个基于互联网的,以个性化服务为主,由客户自服务为特征的银行。

3、加速科技研发和创新。目前,就银行业而言,除了自已的发展阻滞,更要直面互联网的冲击,想要像以前“躺着挣钱”已不可能。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传统银行业在产品设计、数据处理、业务操作以及管理决策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科技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而银行业也应跟随时代的步伐,去开发更加适应大众消费者、便捷的金融产品,并且应在支付结算领域做支付结算创新,注重对移动支付和手机银行特别是具有体验和功能高度融合的移动支付工具的开发,要通过互联网的平台带动支付结算和融资业务、保理业务的创新等。

四、结论

总之,面对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密切关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动向,转变发展观念,积极调整战略,将互联网技术与银行核心业务有机整合,以适应互联网金融模式给传统金融局面带来的冲击,获得新发展。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银行业应顺应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为客户带来更为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开创互联网金融业态下各方共赢的局面。更要让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形成一种融合互补的关系,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金融市场发展力,拓展完善金融产业链,而且能进一步提高金融业整体附加值,支持并服务于经济发展转型。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商业银行的互补关系,对实体金融服务的盲点进行有效的覆盖,对金融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文刚.2013开启互联网金融“元年”. 上海信息化.2013(2)

[2]周宇.互联网金融经济改革一场划时代的金融变革. 探索与争鸣.2013(9)

[3]李诗洋.互联网金融时代:中国金融体系何去何从.国际融资.2013(11)

[4]宫晓林. 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 南方金融.2013(5)

互联网与传统文化范文9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传统金融;影响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2

所谓的互联网金融就是传统金融与互联网结合所形成的新经济领域。在这种金融模式下,可以实现网上支付,较为便捷。搜索引擎和信息网络的大量使用降低了信息处理成本,在资源配置效率方面超过了传统的金融模式。面对如此强劲的竞争优势,传统金融要想立足金融界,就需要不断地创新发展,革故鼎新。这不仅是为了金融领域的发展,也是为了稳定国家经济,促进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探究传统金融如何抵御冲击也需要提上日程,我将从现阶段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以及如何抵御不良影响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

现如今,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并且严重挑战着商业银行在金融界的主体地位。但我们也会发现,互联网金融自身虚拟化、无国界、信息化的特点也使得其出现监管困难、风险防范日益复杂的现象。如果任由这种现状存在,将严重影响金融的发展甚至是中国经济的发展。传统金融可以以此为突破口,深化改革,确保自身持续稳定地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呈迅猛发展的趋势。经济的发展带动着科学技术的提高。移动互联、云计算等科技的应用,将互联网的发展又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并且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新的经济领域,互联网金融银行就是其发展的产物。近年来随着阿里巴巴推出的余额宝的发展,使互联网金融模式被广大金融用户所熟知。并且将互联网金融这一概念推到风口浪尖上。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对传统金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使得传统金融遭遇巨大的挑战与机遇。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冲击:

1.传统金融的客户减少

现如今,互联网金融凭借着自身透明度高、成本低、效率快的优势吸纳了许多金融客户,仅仅用了数年时间就达到了和传统银行相近的用户量,传统金融面临客户减少的危机。无论是什么企业,对于他们来说,客户是核心,一旦出现客户流失现象,就意味着企业面临着经营困难的危机。面对互联网金融给传统银行带来客户减少的危机,传统银行需要积极改革创新,迎接挑战。

2.对传统银行的存贷款业务的影响

纵观现如今互联网的发展,众多互联网企业总是从非金融领域向金融领域靠拢,例如互联网中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转账、贷款、保险等融资平台。这类互联网企业的加入,影响了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许多中小型企业以及个人对一些创新性、便捷性、个性化的互联网金融交易产生浓厚兴趣,在理财方面,转向互联网金融。这种转变减少了传统银行的存款、贷款业务。就现如今快速发展的余额宝而言,网民认同支付宝是一种安全系数较高的交易网站,这种认同增加了将银行活期存款转入余额宝的可能。过多业务量的减少将直接制约传统金融的发展,任由这种势头发展,将直接动摇银行在金融界的主体地位。

3.对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出新要求

伴随经济的发展,大众对金融投资与理财有了更高的要求,需求的不断增加也是传统金融现在所需要解决的难题。

互联网金融虽然较传统金融具有更多新优势,但是却仍不能撼动传统商业银行的主体地位。互联网凭借着自身传播快、覆盖广的特点,极力推广互联网金融的载体,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用户的观念。在舆论的造势下,用户不满足于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与基础,希望商业银行能够创新出与互联网金融相媲美的金融产品。为满足客户需求,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又面临巨大的挑战。

三、互联网金融为传统金融带来新机遇

在我看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并没有颠覆传统金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互联网金融对于传统金融来说是一种补充,并且互联网其本身的发展一定会激发商业银行的改革,反思自身发展的不足以及体制的缺陷。在这种新型机遇下,传统金融需要把握时机,革故鼎新,在困境中寻求更好的发展之路。

据相关数据统计,现在呈快速发展的余额宝利率竟然达到百分之六,余额宝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成绩,一方面是源于其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另一方面是由于传统商业银行经过长期占有公众资金使客户获得收益的这种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客户需求。现如今银行已经不再是过去的不可倒闭机构,国家加强了对银行运营的监管,在这种新形势下,银行等传统金融需要利用自身人才资源积极创新,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要求。

四、传统金融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对策

(一)学习互联网企业的先进经营模式

顾客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他们决定着企业是否可以持续运营,因此很多企业将顾客作为自己经营战略的基础。但是很多企业只是将“顾客至上”作为口号,而不知道应该通过哪些途径来满足客户的需求。在金融领域,互联网金融充分认识到顾客的重要性,例如工行近期就为服务顾客策划了新的战略,自主研发了四代核心应用系统,这一系统支撑了国内外庞大经营网络的运行。现在已经可以24小时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这种服务跨越了时间,空间的局限。而且最近几天,工行推出了“融e购”电商平台,为客户提供了现金管理、投资方案、支付结算等一系列金融服务,这一平台的推出,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而且解决了他们在投资方面的疑虑。互联网金融时刻谨记以客户为中心,时刻关注客户的点击率、浏览数以及体验量,真正做到在发展过程中培养自身的客户文化。传统金融需要在这方面吸取经验,努力做到在保证客户资金安全的情况下,加强对客户的了解,为他们创造更好的金融产品。

(二)挖掘自身的优势

传统金融的发展历史是长久的,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拥有大量的人才资源。他们通过多年来对互联网的应用,对如何运用互联网已经有了深刻的了解。互联网金融虽然发展迅猛,但是在人才资源方面却逊于传统金融。况且在未来互联网金融也是实现金融发展的平台之一,这种平台依靠的是广大的数据库,传统金融可以在银行设立全方位的客服,为客户提供综合化的服务,通过这种手段来弥补其数据库不足的现状。

(三)寻求突破与创新,推出更好的金融产品

创新是国家的灵魂,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必要途径。传统金融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若是墨守陈规,不去创新,只会使自身的金融主体地位受到威胁。纵观阿里巴巴近几年的金融业务,2004年推出了自己研发的诚信通指数,并且联合相关银行推出贷款产品,五年后,从网络中分离出来,阿里巴巴金融成立。2011年阿里巴巴凭借多年努力拿到第一张银行支付许可证,用户量再创新高,首次突破九亿。直到2012年东安财险的成立,才正式涉足互联网金融。阿里巴巴作为非金融机构,却达到了比金融机构更好的成绩,究其原因,是由于阿里巴巴可以时刻考虑客户的需求,极力满足客户的需求。

满足客户需求是支撑银行向前发展的支柱,商业银行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对内部的组织结构和金融产品进行更新,不断推出打破传统的新产品以吸引更多人的眼球。

(四)与互联网金融进行有机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带动技术的革新,在这样的环境下滋生了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出现,传统金融正在遭受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冲击与挑战。互联网金融经历了从线上线下的金融平台到P2P借贷的快速发展,现如今作为金融领域的新兴业态,被广大金融客户接受、信任。传统金融面对这种挑战,应该抵制其发展还是共同发展已经成为当下的热点话题。

在我看来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存在着互相补充,在借鉴中相互促进的关系。互联网金融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具有创新能力强的特点。传统金融虽然在这一方面稍逊于互联网金融。但是传统金融在长久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较互联网金融具有完备的风险防范体系。况且二者所服务的领域也有所不同,互联网金融面向的主要是小型企业以及较为年轻的网络用户,而传统金融将服务的主体放在大中型企业。

由此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各有各的特点、优势,有着属于自己的服务主体,因此,互联网金融颠覆传统金融体系的说法是片面的。在新形势下,传统金融需要与互联网相结合,捍卫商业银行在金融领域的主体地位。正如樊爽所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遵循了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它与传统金融一样,将风险管理作为金融发展的核心,二者的竞争并不是呈现你死我活的现象。

五、小结

现如今,互联网金融呈现火热发展的趋势,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创造了支付、贷款、结算等金融平台,给传统金融带来客户边缘化、存贷业务减少等危机,但也激发了传统金融的改革,面对机遇和挑战,传统金融特别是商业银行急需转型升级。相信在不断的摸索与探求中,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将再次突起,占据金融领域的主体地位,并能够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综合性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2]周雨.互联网金融:一场划时代的金融变革[J].探索与争鸣,2013,09.

[3]叶冰.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怎么做[J].银行家,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