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集锦9篇

时间:2023-09-05 16:45:47

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

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范文1

关键词 农村经济;农民收入;增收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386-01

农牧业是国民经济、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较大比重,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全局的重大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历来都将其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当前,发展我国农牧业的途径就是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落脚点就在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别,改变城乡二无经济结构,让广大群众共同享受改革的成果。我国的三农问题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被摆到很高的位置,农村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就没有全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务之急。

1 发展农村经济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三农问题非常突出,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收入问题。如果说“三农”存在问题,则问题并不在“农业”本身,而在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不足,导致“农民”增收难,农村财政增长慢。

2 发展农村经济的建议

2.1 保证农民种植农作物高产稳产

科技含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民收入的高低。因此,农村建设中应突出抓良种壮苗的使用。当前农民丰产靠壮苗,长远发展靠良种,良种壮苗是农民种地的基础。据调查,用良种壮苗的蓄积生长量比一般品种提高30%~150%。要解决良种壮苗的推广落实问题,以确保农作物的速生丰产。

2.2 加强项目建设

如世行项目在河北省的实施,大大提高了相关农民的经济收入。据了解,世行贷款造林一、二期项目,重点分布在中南部平原农区,其土地资源主要是沙荒地和次耕地。实行林粮间作后,截至目前,定洲市共完成项目造林3 700hm2,仅间作物一项平均年增加小麦、花生作物产量5 000t,增加收入700多万元。永清县、安次区在沙荒次耕地发展的6 666.67hm2速生丰产用材林,同样取得了显著的效益。世行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有力地说明了世行项目造林在改善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以及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方面的重要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些项目村的林业发展模式,亦是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

2.3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

2.3.1 在长期稳定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用工业化理念来谋划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2.3.2 农业产业化的目标。一户建一棚,冬季不闲空;效益看得见,农民乐其中;农业工厂化,工贸一体化;家家有“工厂”,农村新气象。我国有8亿多农民,而且都是以第一产业很低的劳动生产率来维持生存,多年来,农业生产上“人种天收”的被动局面,并没有太大改变。因此,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相对较低,年轻力壮的农民成群结队地外出打工(此举并非是最佳的选择),走出去才知道自身的落后。农业产业化在我国多个农村的成功运行表示“人种天收”的被动局面可以改变。农业产业化即:有投入、有设施,能摆脱自然条件束缚,按照农民意愿在生产设施内进行的标准化农业生产,生产的农产品为绿色无公害的精品。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其实都是工业化的表现或结果。发展经济学家钱德勒(美国)认为:“发展中国家渴望工业化,因为他们意识到,这是与发展紧密相连无法摆脱的,而且历史地看,工业化是发展的惟一途径。”实现工业化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由之路。

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范文2

〔关键词〕现代农村;经济建设;管理工作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机械化生产已经逐渐代替人工生产,这为人们的生产以及生活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另外,经济的发展也加快了农村经济建设的脚步,这使得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发生了变化。农村经济管理的质量与农村的发展存在直接关系,因此需要对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不断提升农村经济建设的水平以及质量,真正让人民富起来。

一、现代农村经济管理概述

(一)现代农村经济管理概念。现代农村经济管理具体是指结合当地的实际经济状况以及所处的外部环境,将家庭发展为基本的方针战略,对生产发展的目标不断进行明确,自发性地对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行有效调控和管理。其能够借助生产管理、消费群体决策、组织协调等多种不同的手段,与当地的真实发展状况相结合,充分发挥当地优势,并且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发展计划,结合计划的实施情况不断做出调整,促使其为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二)我国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农村经济管理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是促使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环节。近些年来,我国一直将建设发展的重点集中于此,出台了许多相关的条款条例来保证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管理质量,为农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即便如此,目前现代农村经济建设以及管理工作中还是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如农村经济发展存在失衡的现象、政府对农村经济建设监管不到位、农村管理层干部的综合素养较低、未建立起竞争意识等,这些问题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相关部门需要重视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三)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一是农村地区处于比较偏僻的位置,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不高,这使得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不断出现问题。农村距离城市比较远,基础性设施建设不完善,难以避免沟通不顺畅的问题。二是相关的部门在制定农村经济管理政策时未能完全考虑农村的真实生活状态,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影响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措施的有效落实,致使农村经济管理水平比较落后。三是对农村的经济进行管理的人员大多为当地的农村人,虽然这样的人员配置具有一定的地域优势,如对当地的现实生活情况比较了解,能够根据当地的情况找到针对性的方案,也更加具有说服力。但是凡事有利必有弊,如在对问题进行处理时难免存在偏袒的现象,无法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同时也存在不能正确理解上级颁布的政策情况。因此,国家需要不断提升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扶持力度,为我国现代农村经济管理不断注入新的活力。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比较典型问题是缺乏竞争的观念和意识。由于我国农村的经济建设水平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大部分地区还是采用分散式管理的模式,对企业缺乏有效的经营与管理意识,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受到限制,不利于农村经济建设。

二、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

(一)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国家来说,依法治国是根本。因此,在农村开展经济管理工作时需要着眼于完善与经济建设相关的法规,这是为农村经济管理提供保障的基础。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时需要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状况,在制度的规范性上做出努力,同时不断加强执法的力度,明确相关的岗位职责,按照既定的分工来完成相应的工作。当然,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时需要重视工作过程中执行的规章制度的完善,从而建立起相对完整并且行之有效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体系,为各项政策的实施提供保障。除此之外,相关部门也要对信息反馈机制的优化和完善加以重视,促使有效解决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为未来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保障。(二)培养专业团队。为了能够培养出专业素质强的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团队,需要不断提升培训的力度,对农村经济管理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进行普及,不断为相关工作人员专业素养的提升做出努力,促进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需要不断完善相应的工作制度,促进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稳步进行。除此之外,在对农村经济管理的工作进行安排时需要充分考虑安排的合理性,所安排的工作需要与个人的特点相匹配,对岗位的职责进行明确。领导要发挥出积极带头以及监督的作用,不断强化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力度,有效提升管理工作质量,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三)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所建立的监督机制需要面对广大的农民群众,需要真正做到公平和公正。这体现着政治民主与公平,要及时纠正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健全的民主监督机制能够有效调动农民参与经济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同时,可以根据农民的切身需求对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找到针对性强的方案,对参与农村经济管理的干部进行监督,减少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实现对农村建设环境的有效净化。农村经济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尽最大的努力来完善农村经济管理的举措,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升工作效率,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农村产业建设发展,争取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做好发展的工作,发挥出示范区域的带头作用,充分考虑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探索出一条与我国农村实际状况相符合的特色经济管理道路,全面提升农村经济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三、结语

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范文3

关键词:小城镇;土地保护;生产方式;科学素养;社会发展

小城镇建设作为我国农村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出路与方向,必将担负起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使命,甚至会成为我国整个经济社会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目标,因为大力进行小城镇建设,既有利于消除和弥补我国城乡二元制结构所带来的城乡差距,又顺应了城市化的发展。当然,在小城镇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人的城镇化以及相关的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下面具体展开分析。

1.人的城镇化的意义与重要性

小城镇建设在目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下,有其极为广泛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意义。但就具体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来说,仍然意义重大。

就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来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当时的历史时期适应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并在此后的三十年间极大的促进了农村的稳定的和发展,但在目前情况下,需要就此不断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主要原因在于,随着农村生产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存在着闲置和效率低下的现象,所以通过人的城镇化,意图在于不断提高劳动效率,不断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的劳动效率和生态保护与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目前状况下,农业生产主要由单个或单户农民从事,地块即为分散,这就使得农业生产仍然具有较强的自然经济属性,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生产绝不可能会有规模经济的效应,反而造成了效率和产出低下,这使得农业生产收到自然状况的影响极大。所以,就目前农业发展水平和农村发展状况来说,非常重要的就是不断实现人的城镇化。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自身及其发展非常容易处于一种低水平循环过程之中。

在这样一种状况中,我们会看到,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处于严重过剩之中,现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劳动效率极为低下,在这样的生产状况下,而且并没有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契机,另一方面同时又存在着农村劳动力的短缺。这是一种农业生产现状的结构性和水平性的短缺与过剩共存。在当前的农业生产过程中,随着年龄层次的降低,对于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逐步下降,农业生产同时面临着劳动者后继无人的状况。所以,当前的农村需要对农村劳动力以与经济相适应的方式重新组合,而这样一种组合,一是提高农业生产本身的集中度和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同时把农业生产从业人员按照现代化农业的要求组织起来,能够不断提高其自身素质和劳动能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在不断节约农村劳动力的同时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和向其他行业不断转移的劳动力能够流向稳定,而现在的情况是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和已经转移的劳动力一直处于季节性流动过程之中,这既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升级换代,也不利于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农民的自身发展。

这样,大量的农村人口事实上一种处于不断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徘徊,大量时间在城市,从事各种职业,然后又季节性的回流农村,间断性的从事农业生产,有的甚至已经在城市购房居住,但因种种原因和限制又感到自身并没有被城市接纳,同时因为长期离开农村的原因,自己对农村的认同感又在降低,这就使得相当一部分初步离开农村已经完成行业转移的农民无论其身份还是起社会情感都处于一种夹层和尴尬的境地,这是不利于农村经济的稳定和长远发展的。同时,由于农村经济长期以来一些地方缺少较为显著的发展,所以其经济活力和农村吸引力有所下降,在人员的流动上也容易造成“强者迁走”,“弱者沉淀”这样一种状况,这对农村的发展也是不利的。事实上,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是在社会意识层面还是在经济社会地位与评价方面,不应该存在某一种职业尤其是某一种产业会完全是经济地位、经济收入较低和社会心理观感不高这种状况,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人的城镇化成为最为关键出路。

2.存在的问题及应避免的倾向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并非会一蹴而就,也并非会全是坦途,里面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妥的倾向,这是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高度注意的,否则很有可能会断送城镇化的发展形势,或者会给城镇化建设造成重大困难。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首先要高度注意的是城镇化不是“房地产化”,近年来,在一些地方的农村,甚至是偏远的村落,出现了农村建楼和农民上楼居住等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好事,但是有些地方这种建设行为却是某些“开发商”、“建筑商”和乡镇甚至是村委会共同实施的具有极强商业色彩的行为,姑且不论这些楼房是否完全合格,这样一种牟利行为在一定层面适合城镇化发展完全背道而驰的,一方面保留原有宅基地,而楼房采取市场化农民自愿购买,这种行为的结果事实上并没有起到土地腾退的结果,反而是进一步侵占了土地,除允许本村居民购买楼房,同时允许外来人员购买的行为,这中小产权房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侵犯了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和扰乱了国家的房地产市场。再有一些地方把农民原有宅基地给以极低的价格补偿,在农民上楼后又需要每户农民缴纳为数不少的款项,这就把每户农民都变成了“房奴”,如此,农民并没有因为“上楼”而彻底改善生活,反而背负上一定的债务,使得经济状况有所下降,这样也会招致农民的怨言,也会出现抵制的情况。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因此要注意严格限定城镇化建设方的市场行为,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明确责任,尽量采取政府统一规划,农户自主互助合作的方式,而决不能采取由所谓“开发商”或“建筑商”主导的方式。同时在建设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农民自愿的原则,采取较为长远的规划,引导农民依据自身经济状况逐步参与,同时对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民,尽量采取政府扶持补助的形式。绝不能稿、搞简单的行政命令、运动式、一刀切,限期搬迁的方式。当然,如能做到上述要求,就必须完全杜绝在农民城镇化过程中在农民身上牟利的思想,采取决策公正透明,过程公开,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腐败和农民城镇化成本的升高,从而形成农民利益的共同体,也避免少数农民在这一过程中成为“钉子户”,向有关方面漫天要价的行为。

再有,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城镇化建设应该能够起到较好的农民经济生活发展的引导性和发展前景的实现,而不应该对农民现实的生产与生活造成不便。这就需要以当前经济发展状况和一定时期内所能达到的经济发展前景相对应,合理制定规划,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能充分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如能充分考虑到农村现有养殖、种植业的综合发展情况,事实上,城镇化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农民的发展,就在于不断促进农业的发展,一次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一定要发挥先进地区的榜样示范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的避免问题的发生,并对有关问题做及时防范解决。

当然,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城镇化建设必须与农村土地制度流转的实验与改革,农村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结合起来进行,通过城镇化腾退出来的土地要能够有合理先进的土地流转制度相适应,应该更加能发挥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土地保护力度,而不是被某些人或者机构所占用,没有起到较好的社会效益,这也可能会造成城镇化的失败。在某种意义可以这样说,土地流转制度甚至应该走在城镇化之前,或者是其最为主要的推动力,一方面既要保证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另一方面又要有效避免农民仅靠对于土地的“食利”而生存,这些都不利于土地制度的流转现代农业的产生与发展。

3. 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思考

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而人的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民自身的发展,是农民生产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城市化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以及环境的和谐与生态的平衡。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必须对小城镇化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思考。

小城镇化建设首先应该基于一种内源式而非主要依靠外援式发展,小城镇化的主要功能应该是试图建立新型的、适当集中的具有现代生活方式和现代管理的农村社区,在一定的状况下,这样的农村社区可以适当发展一系列的商业配套和服务设施,这既有助于吸纳一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促进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改善,同时依靠一定的合理的土地流转,将农村土地适当集中,从而有利于现代农业的形成与发展,而新型农村社区由于人口聚集可以具有较好的信息交换功能和农村就业人口转移的优势,使得农业人口能够就地转化和长期稳定发展。

与此同时,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为促进人的城镇化的发展与实现,非常重要的是不断实现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提高包含农民生产技能、就业素养、现代科学技术素养、文化素养等方面的自身素质,这样既可以使农民能够更好的实现就业从农业到其他行业的转移,也能不断实现农民自身现代意识培养的提高,使农民能够更好地享有现代生活。

事实上,人的城镇化的核心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既能够通过农村的的城镇化建设能够实现和不断提升农村的环境保护水平和生态平衡的和谐,首先农村目前较为分散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利于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生态和谐的维护,一是农民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个体行为很容易造成农药、化肥的误用或者使用超标,从而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而是对于某些个人或者企业对农村环境造成的污染或者损害,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农民自身也缺少有效地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能力和行动,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环境的污染虽然并不十分严重,但有关事件却有可能时有发生。

人的城镇化就是以农民为本,不断实现基于农民自身的发展,所以实现农村环境保护的良性转变和生态系统的不断恢复和保持。如此,必须一切基于农村发展的现状展开,即我们不能以农村的经济发展为唯一目的,还必须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生态和谐,并且环境保护重于经济发展,生态和谐重于经济发展,山清水秀、绿树蓝天的内在价值相对于经济发展更重要,当然这里也不是要否定经济发展,而是在农村同样也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而才能更好的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

当然,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实现农村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非常重要的是,必须循序渐进,决不能一味讲求速度和效率,首先要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应该尊重农村发展状况的多元化模式和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依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状况、历史特点等等,实现农村发展的多种选择和多样化道路,只有这样才能与农村多样化的发展状况和现实特点相适应。■

参考文献

[1] 江晓.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保护机制的构建探究.北方环境2011年第6期。

[2]曹胜亮 黄学里. 城镇化进程与我国农村生态保护.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1年第4期.

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范文4

论文摘要:中国在城乡经济结构二元化的同时,在农村内部,农业和非农产业也呈现出二元经济结构的特点。在此前提下,中国农民也因其是否从事农业生产而出现分化。本文试图通过对20个村庄的调查,对农村经济二元结构和农民分化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相应的应对方法。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现象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而我国由于历史和现实在众多原因,国民经济的二元结构特点更为突出。在二元结构下,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发展非常不平衡。

一般对二元经济结构的划分都是以城市和农村为划分标准,然而我国在城乡经济二元化的同时,随着乡镇企业和农村工业的发展,我国农村的经济结构也出现了农业与非农产业的二元分化。上海财经大学李静霞曾经在《中国二元经济演化进程分析》中指出我国经济由城市非农业、乡村非农业和乡村农业三部分组成,从而从农和非农两个角度对二元经济进行了划分,而根据利特尔(Little ,1982)曾经对二元经济的定义:“二元性可以从多方面下定义。但是一个在分析上有用的、有关制度的定义看来应该是:一种经济是二元的,即它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在那种传统制度下运行,而另一个重要的部分则是在雇佣工资制度下运行。”这样的划分体现了二元经济在生产率和剩余劳动差异方面的含义。

在农村经济结构二元化的同时,农民也因为其从事的产业出现了分化。浙江师范大学卢福营在《论中国农民分化的多元化特征》中提出,非农化是“农村社会成员分化的根本动力”。完成非农化的三种村庄—城村、镇村、工业村与传统的农业村出现了分化,而在一个村中,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也与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农民出现了分化。在此理论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全国20个村庄的调查进行研究,对我国农村经济结构二元化条件下的农民分化进行分析,试图为这一问题的顺利解决提出可行的方法和对策。

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文以南京大学2006新农村调查联合项目组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展开研究。该调查在全国选择了经过典型抽样的十个地方共二十个村庄的农民作为样本展开调查。这十个地方都是我国历史上各个阶段的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分别是:山东邹平,陕北南泥湾,河北遵化西铺村,河南七里营,山西大寨,安徽小岗,天津大邱庄,河南南街村,江苏华西村和广东顺德。这些名村在发展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带有工业化和非农化的印记,这样保证了从事非农产业农民的样本量。

除了选择这十个名村之外,项目组在每个名村的附近选择一个可以代表当地农村一般水平的村庄作为对照。这样又保证了从事农业生产农民的样本量。

在研究方法上,项目组以标准化的调查问卷和半结构型访谈为工具来收集原始资料。最终使用的有效问卷925份,其中还在种地的农民534人,不再种地的农民391人。

调查结果分析

在家庭收入方面,调查结果显示,非农业生产的农民2005年人均收入为7971.31元,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只有3322.65元,低于非农业生产农民41.6%,同时,在家用电器和交通工具的拥有情况方面,非农业生产的农民普遍高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而且部分电器的拥有情况差别非常悬殊。这说明他们在享用现代文明成果的程度上出现了分化。在此情况下,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中有327人感觉有家庭经济压力,占到受调查种地农民的61.7%,而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只有128人有同样的感受,占非农业生产农民的33.5%。(经卡方检验,Pearson Chi-Square=70.567,df=1, Asymp. Sig. (2-sided)=0.000。问题只有肯定和否定两种答案,调查情况不再列表显示,下同)。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倾斜向城市和工业的经济政策和对户籍制度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限制,以及我国有限的耕地状况,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增收困难不断加大,在经济上与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差距不断拉大,同时还引发了其他方面的分化。

居住条件方面,非农业生产的农民住房造价明显地高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当然,这与非农化的村庄的整体住房造价高有一定的关系,但整体住房造价也在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农与非农产业的分化。在住房质量方面,63.9%的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居住在楼房,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只有18.9%。在这种情况下,386位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对自己的居住条件感到满意,占到86.1%,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362人对居住条件满意,百分比为68.3%(Pearson Chi-Square=76.031,df=3,Asymp.Sig. (2-sided)=0.000)。

生活环境方面,由于部分村庄整体城镇化,绝大多数居民都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他们的生活环境要明显好于还在传统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调查显示,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在生活垃圾处理状况、公共设施使用状况等方面的情况都明显较好,他们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也较高。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更多地希望生活在城市,而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则更多(69.9%)表示与城市相比更愿意生活在本村。

在关于家中是否有失学或辍学儿童的调查中,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中有13人表示家中有辍学儿童,只占到受调查对象3.4%,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有65人家中还有辍学儿童,比例为12.2%(Pearson Chi-Square=22.613,df=1,Asymp.Sig. (2-sided)=0.000),同时他们对当地教育设施和教学质量的满意程度也较高。另外,访谈资料显示,很多从事非农生产的农民的子女在县城或市里读书而不是本村。在受教育机会尤其是受教育水平上,二者的二元分化趋势明显。

在政治权利方面,253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表示村财政没有公开,占50.1%,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表示财政没有公开的有114人,比例为31.5%。在关于如何对待村干部可能发生的贪污腐败的调查中,非农业生产的农民有23.4%选择了“管不了,任他继续下去”,而从事农业生产农民选择这一选项的人占到46.4%。经过对访谈资料的研究,笔者还发现,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在权利意识、法律意识方面都明显更加淡薄,而正当权力的行使得不到保障的状况发生的频率也相对更高。

在公共文化娱乐设施的拥有上,二者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尤其是在老年活动中心、篮球场和中高级宾馆拥有状况的调查中,从事农业和非农业生产的农民所在的村庄相差非常悬殊。在村民日常文化娱乐活动方面,从事非农生产的农民状况明显更好。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文化生活则相对比较单一,看电视成为了最主要的文娱活动。同时调查还显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参与的人数也要更多。而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在旅游机会和频率方面则更高。

结论与建议

(一)产生分化的原因

首先,在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农业生产中,小农经济依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小农经济由于生产率不高,产出水平有限,这就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收入。在国家不断减免农业税的情况下,农民增收依旧困难。而限制农民收入增长最重要的原因是农业生产收入的增加速度相对较慢,从而与非农产业的收入水平出现较大差距。

其次,新中国建国以来,为了快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长期以来经济政策向工业倾斜,“以农补工”的经济政策限制了农民的增收。虽然过去加在农民身上沉重的赋税已经取消,但长期的政策倾斜所带来的影响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缺乏政策的保障,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增收非常困难,与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出现分化。

另外,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突破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快速发展必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我国一直以来“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状况进一步拉开了农民之间收入的差距。成功进入城市或乡镇企业务工的农民更容易获得相对较高的收入。

(二)加快非农化发展的建议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非农化的过程中,经济结构二元化和农民分化都是不可避免的历史阶段。在现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最终会制约国家经济的发展。经济学家费景汗和拉尼斯曾经提出:“现代部门扩张的同时必须推动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使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同步”。所以,国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努力着手解决农民分化的问题。基于上述分析和讨论,大力发展非农经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同时协调城乡发展,使其趋向一元化应该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中,非农化是农村出现分化的动力,同时又是解决农村分化的有效途径。农村的分化是由于非农化的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造成的,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则需要进一步发展非农化,使其逐渐趋向平衡,经济结构即可逐渐趋向一元化,最终解决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分化问题。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当通过各种措施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是实现非农化发展的基础。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小农经济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在现有的耕地状况下,实现农业生产率的大幅提高,解放劳动力,才可能进行进一步非农化的发展。在调查中发现,农业产业化程度的区域差别较大,东南沿海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较成熟,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较落后,还有很多农村保持着传统农业的生产组织模式,在新农村建设中,这样的情况要得到改变才能进一步发展农村非农经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其次,努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实现非农化发展的必要过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在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过程中是始终存在的问题。只有顺利解决这一问题,才能实现经济结构一元化的发展。在调查中发现,经济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民家庭与收入水平较低的家庭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在于剩余劳动力的成功转化,剩余劳动力越少,家庭收入也就越多。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来实现。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增加就业渠道和就业机会。城市提供的就业岗位必然有限,进城打工的人数太多也会使城市膨胀,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而农村现代化的实现也需要农村自身非农经济的发展。其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解决我国城市化发展滞后的问题。在城市化过程中,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在保证进城打工的农民可以转化为市民的基础上,要防止大城市过度膨胀,促进中小城镇协调持续的发展。同时,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依靠对农民的职业教育的加强。在调查中,72.7%的农民认为农民现在很需要职业技能培训。所以,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必然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好地转化。

在此基础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需要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民更多地享受到国家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成果,国家政策也要促进非农化的发展,实现经济结构的一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范文5

[关键词]农经统计;农村经济;统计方法

当前,农经统计工作逐渐成为制订农村社会发展战略的基础性科学依据。因此,应优化农经统计工作方法,提升农经统计数据的准确性,进一步改善农村经济管理部门、政府及农业生产之间的协同关系,及时发现和梳理当前农经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建设、统计方法改进上来提升农经统计工作效率。

1农经统计工作的积极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农经统计工作是基于农村经济现状,通过相关数据的统计、整理来反映当地农村经济运行状况,了解和掌握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特点,为制定农村经济政策,引导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有力参考。因此,农经统计工作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1有助于为农村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在农经统计工作实践中,结合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及单位要求,通过深入当地农村实际,了解相关数据信息,将之作为判断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料。比如,开展农村农民负担调查与统计工作,来分析当地农村农民负担构成、负担水平及发展趋势,为制定针对性的减负政策提供依据。1.2有助于为当地农业经营体制完善拓宽发展途径。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农业经营体制建设与完善,真正促进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了解和获得农村农业经营体制信息是农经统计工作的重要任务,通过深入调查,了解当地农业发展成效,针对存在的问题,梳理和发现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比如,在农村土地流转调查统计中,通过土地流转给企业的统计数据,来反映土地流转政策的执行情况,再结合这些问题,挖掘相关部门的政策机制是否合理、有效,并提出针对性的改革和创新路径,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有序发展。1.3有助于完善和补充国家统计相关数据。农经统计工作是国家统计局对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状况的获取渠道,担负着国家统计局的工作使命。通过细化和深化农经统计工作,从具体的调查统计工作中来完善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比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状况、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状况、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状况,并未包含在国家统计局的工作内容中,但这些内容又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紧密。因此,需要开展农经统计工作来梳理相关统计工作任务,完善相关数据信息,补充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信息资料。

2当前农村农经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农村农经统计工作实施现状来看,尽管在统计调查制度建设、统计方法上进行了完善,引入了检验、评估和论证环节。但是,在实际统计调查中,因人力、物力束缚而影响统计结果真实性、准确性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三方面。2.1农经统计制度不完善,缺乏长效机制。当前,在基层开展农经统计调查工作,其管理机制仍以统计部门、各业务科室主管部门协同参与为主。由于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对相关统计指标、统计要求、统计内容缺乏深入关联性分析,使得交叉、重复统计问题突出,影响了统计结果的准确性。另外,缺失农经统计长效机制,导致不能及时解决农业调查统计中遇到的问题,也影响了统计记录的有效性。2.2农经统计数据有失准确性。关于农经统计工作的数据,必须要做到客观、真实、准确。而当前农业统计制度、统计方法的选择,很容易导致记录数据不准确。比如,一些统计数据不完整、记录不准确、误报率和误填率较高,对统计记录未能引入核算制度,对统计工作方法未进行优化,导致带来统计误差偏多。2.3缺乏完善的农业统计网络。农经统计工作在实施中,往往通过乡镇、村组的分级机制,分段收集和汇总,最后统一填报上缴县区统计局。理论上讲,分段统计有助于充分发挥各统计部门、各农业管理部门的优势,便于提升统计工作效率。但事实上,由于各部门、各业务侧重点不同,对相关统计数据的收集、测算存在差异性,也影响了农经统计资料的全面性。比如,在农业部门基础统计报表统计中,因缺失基层统计网络,未能明确各领域统计记录、数据的关系,使得统计信息难以反映农村经济建设实际情况。另外,由于统计部门、农业部门间的业务差异性,对相关独立的统计记录,因参照标准不同而无法进行有效综合。比如,农作物统计数据因品种、规模、生产方式的不同,无法进行有效整合;各乡镇、村组的特色农产品、特色农业等基础性数据,无法反映其本地实际情况。

3完善农经统计方法的对策

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范文6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农村经济发展;自贡市农村

[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6-0181-03

四川省劳动力供需不协调的情况严重制约了其农村经济的发展。基于此,文章以自贡市为主体分析了农村劳动力及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及意见。

1农村劳动力与农村经济发展互动性分析

11农村劳动力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对农村经济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阻碍作用。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农村劳动力得到比较充分的利用,增加了城乡文化交流和信息传播,促进了农村农业经营模式逐渐由分散经营转为规模经营,使农业生产成本控制问题更为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和其对农业经营新模式、现代农业及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考。另外,伴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回归效应,新型农民带回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促使政府对劳动用工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务市场法规制度以及户籍管理、住房等多方面进行完善和改革。

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力持续外流,特别是因新生代外流,使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过于严重即农村有效劳动力减少的速度明显快于农村现代化推进的进程,导致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势头变缓。同时,农产品供需的不稳定性直接影响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农村经济跟不上,农民收入少,农民更倾向于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外流更为加快,使农村劳动力更为稀缺,农村经济更跟不上。这种恶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2农村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容纳作用

以来,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制使农村获取了更多的经营自、发展潜力和劳动力容纳量。随着“三农”问题的提出和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吸纳了部分劳动力,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剩余的问题。同时,农村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广阔的农村就业渠道的拓建、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率等的提高,这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能于农村就业,融入农村经济建设。

农村经济发展不仅仅是农村相对能力的自我提高,也是城市后备能力的提高。城市一旦出现经济危机,就有相当多的城市劳动力向农村转移,即城市压力直接向农村转移以求减少对城市的冲击,保障城市体制和经济等的相对稳定。在解决城市危机的同时为农村引入相对数量的人才,促使农村劳动力年龄、素质结构等合理化和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劳动力和农村经济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就四川省自贡市农村劳动力与农村经济发展进行具体的探讨分析。

2自贡市农村劳动力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探讨

21自贡市农村劳动力特征

211农村劳动力由劳动力剩余变为有效劳动力不足

据自贡市农村外出务工出现的新情况及措施(一)中表述:近年自贡市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人数约占农村总劳动力的70%①,且劳务输出人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又据该市自流井区、大安区、贡井区、荣县对4个乡镇的12个村37个社的具体调查:适龄劳动力6117人,外出务工3076人,占适龄劳动力的5029%,且男劳动力占外出务工人数的5768%②。

可见,当前自贡市农村后续劳动力严重匮乏,农村劳动力呈现老龄化和女性化的趋势。该市向外输出农村劳动力时忽视了农民老龄化进程和输出劳动力返归所需时间及回归年龄,对青少年外出打工的情况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劳动力情况不佳,农业生产本身风险大,经济效益不高导致农村条件的相对较差,使新生劳动力不愿留在农村从事生产,老龄劳动力和女性则成为农村的主要劳动力。而因老龄及女性劳动力体力有限等原因使其只能粗放式种植。很多区县的粮食播种、管理、收割严重缺乏劳动力,青壮年在外务工,家里承包地请人耕种、老年人请临时工收割或直接放弃耕种的情况日益普遍。这种现象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及农业经济发展。

212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向外输出的劳动力的素质比留在自贡市的劳动力的素质更高,导致呈现农村可塑人才过度外流、老龄农民积聚和本地劳动力素质偏低的现状。虽然高学历毕业生在逐年快速增长,但留在农村发展的却极少。自贡市农村教育较为落后,初中及小学以下学历者占农村劳动力中的大多数。许多乡镇没有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教育机构,没有农业方面的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农作物生产仍停留在经验的基础上。尽管政府等有关部门向村镇赠予了农业方面的图书,但因村镇农民文化程度过低而使自学改进农业生产的效果极差。农村劳动力现今的偏低素质明显难以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213外出劳动力出现近乡、回乡就业和季节性回乡务农趋势

选择在成都等离自贡近的城市就业的人数有所增加,其中年轻人的人数增加尤为显著。农忙时节有一定数量的中年打工者回家帮助播种、收割,但中年打工者是考虑到家中年迈的父母难以操持农忙事务,为减少农忙成本才回家务农。当前农业生产效益仍不足以引回农村劳动力,农村现有及潜在劳动力十分稀缺。

农业产业化经营正覆盖进行,但进度相对缓慢且农业产业化经营不平衡。自贡市优质柑橘、特色蔬菜和乡村旅游三大产业带基本形成,粮食、生猪、肉鹅、笋竹等产业形成了销链。但与当前农村劳动力外流速度相比,自贡市农业产业化进程偏慢。另外,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某些区县相对集中,余下的区县只出现极少的产业化经营或根本没有产业化经营,这令自贡市的市区和县镇间存在较大的收入和贫富差距。

23自贡市农村劳动力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

自贡市农村劳动力数量庞大,这必然会对其经济发展产生影响。首先,农村劳动力收入增加促进消费增长,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其次,收入较低阶层收入的增长率超出了一定限度也会带来消费总量增长和消费结构变动。最后,随着自贡市农村劳动力收入、消费水平等的提高,农村经济的周转循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便相应加快。

农村劳动力数量变动会引起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特别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动。自贡市农村劳动力过多时,农村经济会更倾向于传统密集型的生产及经济发展模式以防止农村劳动力过于闲置的状况出现;农村有效劳动力不多时,则需要向新型化、现代化的农村生产及经济发展模式转化以保证农业产量,并发挥农村后勤补助的作用。

农村劳动力与农村经济发展相辅相承。农村劳动力合理配置的实现或完善需要资金和相关经济政策支持,而农村经济发展必然需要农村劳动力及其技术等要素的参与。

自贡市农村劳动力及农村经济发展的情况体现了当前解决农村农民就业问题不再是纯粹将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而是寻求农村劳动力向外流动和有效劳动力回流、引入的均衡发展。从而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竭力发展农业经济和相关行业,创造就业岗位,促进外来或回流人员的充分就业。

3促进自贡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优化农业经济产业模式及结构

根据区域、资源、交通等情况加大对地区特色化产业的发展力度,以少数地区的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自贡市农业经济整体发展,努力形成自贡市农业产业的规模化和销一体的农业产业经济模式,创建特色农产品品牌,维持并开拓农业产品的供需市场。另外,近几年,自贡市农业经济结构进行调整获得了高速发展,但调整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据此提出优化自贡市农业经济结构,加快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进程的建议。

32坚持本地农业经济产业的持续发展

本地农业经济产业是一个地区稳定和发展的前提。发展其他各类经济产业的同时不能减弱对农村固有经济产业,如自贡市种植业、畜牧业等的维持及发展。各地区应加大力度促进农业经济产业向新型、高科技含量、多样化方向发展,加大对粮食农业的生产基地或生产项目的扶持力度,提高劳动力务农的积极性,使其在保证自给的情况下仍有且仍愿意将多余农产品向市场供给,满足本地及外地的粮食需求,从而促进农民增收。

一方面,根据地区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在发展条件成熟的地区建立农业生态园和农业产品基地等为整个农村树立榜样;在条件相对成熟的地区考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使农业资源得到有效、循环利用;在条件不成熟的地区则根据当地情况并借鉴农业经济发展较好地区的经验,尽可能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另外,增加各地区的交流,实现经验的分享和良好技术的推广。另一方面,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将有限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用,积极改进技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如改进农作物生产收割技术,增产节时,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等。此外,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追求农业经济长时期的又好又快发展。

33加大对农村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

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要持续提高农民收入。以前认为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在于农业人口的非农化以及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而今当转变观念,在能发展农业的前提下帮助农民创收,如渔副业规模化增收、投资创收等。这就要求在着力发展优势产业的同时,要适当引导或以优惠政策等方式让金融、保险等行业能够并愿意将资金投入农业,如“微贷”业务,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与保障,并结合区域情况,针对性地加强配套措施。

34培养、引进人才并促进外出人才回流

341加快调整农村教育结构,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自贡市应加强对农业及创新人才的培养,积极改变在农人员的生产经营观念。增大对农村教育机构建设和发展的投入,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农业知识入乡交流等活动,促进在农人员对生产模式与经营的理解。选取典型地区建立生态园、农产品加工基地等,以实际可见的成果促使农民改变“务农没有收益”的观念,增加农业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促进农村基层领导人员及近农岗位的年轻化并加强其继续教育,使其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准确认知,充分发挥其引导、带头作用。另外,促进农民对农业循环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等的理解和运用,适时更新和传播农业技术及信息,并使农村与城市发展接轨。

342发展“归雁经济”,重视农业与农民就业的兼顾性

根据当前农民务工人员就近就地就业的愿望的日益强烈和农村经济发展缺少有效劳动力的情况,鼓励并引导经商成功人士、外出务工人士回乡创业,使回流人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领头羊”作用。同时,创造近乡就业、本乡就业及兼职就业的机会,适当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企业中预留不需太多专业知识的兼职岗位,促使在农人员的流动性就业和兼职性就业。此举既能带动农民的收入增长,也能降低企业的劳动力成本。

35加强对农村的宣传

主动展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并宣传农村中有效、新颖或具领先优势的技术等,积极组织开展新闻会、主题宣传月、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引起社会对农村的关注和重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机会。同时,可先发起自贡市市内农业技术交流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交流会等,适时适度发起省内外及以上的交流会,借此促使农业发展并丰富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36政府发挥积极作用

自贡市政府有关部门需扶持并引导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经济辅助,分派专员深入农村调研,向农民提供持续性的农业指导等。同时,研究并规划各地区可能发展的农村经济,付诸实践,在有典型示范农村经济的前提下,继续促进本省农村经济的各地区相对均衡发展和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另外,农村人员就业现绝大多数都是自主寻求方向和职位,缺乏地区针对性而不能满足地区用人的需求,政府可适当引导并进行针对性培训,同时鼓励高校、社会力量形成培训机构加入。

4结论

农村作为劳动力的“资本池”和长期的分散城市危机压力的载体,必须具有对劳动力和农村经济匹配问题的调节功能,以便在承接外来压力的条件下还能继续发展。同时,以四川省自贡市为例的农村人口大市的最终发展必须结合城市经济、农村经济两者的发展。

注释:

①自贡市农村外出务工出现的新情况及措施(一),wwwzgfgwgovcn/content2,20130910.

②戴相材,范学银自贡农村劳动力现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四川农业科技,2009(3).

参考文献:

[1]温铁军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

[2]黄季21世纪的中国农业与农村发展[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3]蔡民生经济学――“三农”与就业问题的解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管晓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二元悖论”[J].决策与信息,2006(4).

[5]林毅夫有关当前农村政策的几点意见[J].农业经济问题,2003(6).

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范文7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系 经济发展 金融支持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有较大比重。在我国总人口中农民占有较大比例,农村经济的发展程度影响和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主要原因之一是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资金需求的主体--农民和中小企业户主,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数额有限。资金的缺乏使生产的扩大和生产条件的改善受到阻碍,因此农业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一直未得到明显改善,农民收入也因此没有明显提高。农村金融机制作为经济发展中作为重要的资本支配手段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然而遗憾的是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远远不尽如人意,其范围、程度和效率仍有待大幅提高。

(二)研究目的

本文将首先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金融支持的实际作用做深入分析,明确农村经济发展中各资金需求主体对资金的需求状况和农村金融体系对资金的资金供给状况,对满足需求的政策、制度、措施加以肯定和拓展,针对未能平衡的资金需求对金融供给体系做相应的政策制度调整和完善。本文写作目的主要有两个:首先,详细阐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现状和瓶颈,及金融供给体系对其所起支持作用和至今未解决的障碍。其次,对农村经济发展中未被满足的金融需求相关原因和解决途径做具体探讨,即对资金的需求和供给两方面不相匹配的部分做深入分析。

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金融体系

(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金融体系的现状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始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农村经济政策作了大幅调整,新的经济政策以事实为依据,更具操作性和灵活性,我国农村经济因此获得了较大发展。政府通过市场引导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和农业投资,使我国农业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978年之后的六年呈现迅速急剧增长态势,其后则呈现波动式缓慢增长。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态势并未改变,农民收入并未呈现乐观的增长态势,农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也并未提高。

(二)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增收相关性

关于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与农民收入水平,不同学者都做了相关研究。国外学者对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增收相关性的研究表明金融制度体系的完善通过促进技术进步与创新,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因为金融市场可以通过提高储蓄投资转化水平改善投资效率,从而对经济增长起着促进作用,有利于促进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现行的金融体系尚不完善,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都存在巨大潜力。改革和发展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挖掘、释放金融体系作用,强化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力度,对于我国农村经济增长将起到巨大促进作用。

三、构建完善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一)商业性金融

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大致由四个形式的金融组织组成: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其他民间金融组织。作为我国农村金融的基础,商业性金融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商业性金融重视经营成本,资金效率,风险规避的经营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的市场活力是合作性、政策性和其他民间金融组织无可比拟的。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决定了其经营规模的适度性和对农村经济发展所起支持作用的不周全性。因为若商业银行的规模过小则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必然不足,若规模过大则由于其商业性必然倾向于经营利润更高的非农业经济业务,如此便失去了其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组成部分的本义。我国农村金融需求由于地域、历史背景、经济现状的不同而呈现出形式和程度的差异,其满足应是不同形式金融组织功能相互补的结果。因此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前景应是商业性和合作性金融互补,政策性和民间金融组织共存。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经营的业务范围日渐缩小,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也随之弱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农村体系中的地位在逐渐动摇,因为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金融需求的形式和规模必然会不断改变,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合作性和政策性金融必然难以完全满足需要,商业性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发展支持作用将起到无可代替的作用。

(二)农村合作组织

从我国当前的农村金融组织构成来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占主要地位。这是由当前经济条件下我国农村金融需求的现状决定的。由于我国现阶段还处于发展中阶段,农村经济水平还不高,因而金融需求偏向于小额分散的形式,而合作性金融组织的业务形式正好大大满足了农村中小企业主和农民的融资需求。因此合作性金融组织成为农村融资主体的主要选择。而且农户和中小业主的信用状况和还贷能力相对透明,因此,选择诚信社员的信息成本较低。在经济业务的办理上,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作为农村融资主体的主要选择,其与业务主体间的经济业务往来为了解客户信息提供了方便,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增强了可信度。合作性金融组织的交易成功本相比其他形式的金融大大降低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民间金融组织

民间金融组织,指广大农村经济主体为满足融资需求,自发开展和形成的使用非公有经济成分的资金进行民间经济融通活动的组织。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中巨大的资金需求尚未得到满足,因而在正规的农村金融体系之外出现了弥补其功能缺陷的民间金融组织。在现阶段的经济形势下,我国农村资金需求主体的融资形式多为零散的小额分散式。这样的业务对于商业性和合作性的金融组织而言需要花费的成本相对较高,利润相对较少,与经营原则相冲突,因而难以得到商业性和合作性金融机构的支持。民间金融M织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种不足,遵循了市场需求。就其存在性而言,民间金融组织一直被认为是非正规的金融组织,其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一直未得到客观对待,其运行机制也未得到理性研究。

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障碍

(一)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金融支持乏力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六种主要组成机构是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在该体系中,农村信用社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占主体地位,但其经营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存贷款业务、结算业务和业务,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银行作为我国农村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吸收了我国大部分的农村资本,但近来农业银行的经济业务逐渐转向收益率较高的非农领域,造成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逐渐减弱。

(二)农村金融工具单一,技术手段落后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金融工具创新的发展有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在农村,长期以来在金融机构经济业务中主要使用的是传统观的存贷款和结算等基础类金融工具,究其主要原因,主要是经济及金融领域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加之经济基础薄弱,限制了金融工具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创新,因此农村金融工具的改进不多见。股票、国库券、金融债券等金融工具的使用在农村很难普及。

(三)农村金融的法律和政策环境尚待完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离不开法律的保障。用法律形式维护农村金融市场秩序,规范农村金融行为,防范农村金融风险,是建立健康的农村金融市场的前提。然而相关农村金融组织所实际受到的政策扶持力度却远远现实需要,致使其在农村金融市场上满足经济主体资金需求的能力受到影响。更有甚者,为维护自身运转,一些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直接导致了农村资金外流,使农村金融支持状况恶化。

五、发展我国农村金融的对策与建议

(一)推进农村金融工具创新,增强金融服务功能

在全球化经济背景下,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完善农村金融功能、市场机制和服务机制提供了契机,金融体系的完善必将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当前形势下,我国农村经济需求的满足程度依然差强人意。因此,不论从现实还是从长远来看,为了更好的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金融工具的改进在所难免。首先需要积极完善和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大力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真正做到让需要贷款的人有款可贷,为农村资金需求者提供有力支持。其次,扩大金融服务范围,促进和引导各种金融工具的综合使用,在原有金融工具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新的融资形式,有效的进行资金管理和风险分散。再次,加强政策协调配合。因为农村金融的创新需要相关政策引导城乡要素的合理流动与融合,为农村金融市场的完善和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改善农村信用环境,扩大信用范围

改善农村信用环境,扩大农村信用范围,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仅关系到农村金融的稳健运行,更关系农村经济繁荣和农民增收。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将更多农村银行类金融机构接入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进一步扩大该数据库在农村地区的覆盖范围。通过加强相关技术培训,支持更多有条件的联接得到进一步延伸。其次,提高农村地区银行类金融机构基层工作人T的培训。使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在办理业务时多用、用好企业和个人信息数据资源。最后,加强农村地区征信宣传教育工作。帮助农民培育信用意识,维护自身信用记录,提高自身金融素质,享受更便利的金融服务。

(三)优化农村金融支持外部环境

除了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的问题外,农村金融支持的外部环境对农村金融体系的支农力度也有较大影响。优化农村金融支持外部环境应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发展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在尽力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情况下,努力提高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保持农村金融体系稳健运行,使农村经济获得良好发展。其次,通过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推动金融体系逐步完善,调整维护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

六、结论

新形势下,金融支持在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明确了解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尽力改革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金融支持的力度范围的分析,认清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形势,了解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尚待完善之处,并将理论联系实际,针对金融支持障碍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随着中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只有不断顺应新形势,结合实际改革和完善金融体系,我们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七、致谢

通过这次论文的写作,我对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有了更加系统的了解,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现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论文的结束,也意味着我四年大学生涯的结束。四年的大学生活不仅让我收获知识,也让我体验到生活的充实丰富和美好。

在毕业之际,我首先感谢四年教过我的所有老师,感谢他们授予我知识,教我做人的道理。为我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还要感谢我的母校―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她给了学习的环境和机会,2009~2013的四年里让我在这里尽情成长。衷心的希望西亚斯的明天越来越美好。其次,要感谢我的同学。是他们教会了我如何与人相处,教会了我要宽容待人,教会了我感恩,是他们与我共同经历里四年美好的大学时光。最后,要特别感谢周福顺老师,他热心负责的态度激励着我,他渊博的知识和科学严谨的作风让我敬佩,在周老师的耐心指导帮助下,我顺利完成了初稿并最终定稿。所以,在此向周老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和祝福!

参考文献

[1]邹雪娇.关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12月.

[2]董杰.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5月.

[3]江美芳.农村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苏州大学,2011年9月.

[4]余章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西南财经大学,2001年7月.

[5]马立珍.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5月.

[6]孙艳英.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4月.

[7]卢娅.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广西大学,2008年5月.

[8]陈华.我国农村商业性金融发展研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年6月.

[9]LIYan.Alienation of Rural Cooperative Finance and theInnovation of Financial Organization in China.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1,3(1):68-71.

[10]Jin Ke.Study on New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China.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jing Jiao tong University.2011.

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范文8

关键词:模糊综合评判;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G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1-0026-02

一、背景及意义

进入21世纪以后现代化主导着社会的发展,但是我国的农业仍然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所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农村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了国家领导的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的根本问题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关键问题。而农村经济又是我们现在农业问题的工作重点,要想不断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小康社会,只有大力的发展农业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但是由于我国的现代化起步晚,农村发展缓慢,农业支持的力度不够等等许多原因,使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农村经济发展还受到多种多样的因素的制约。从而要解决农村怎样发展经济这个问题就涉及到许多复杂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则可以从农村发展的模式入手,只要在根据本地的情况下,大力的发展良好的经济模式就能够使农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二、模糊综合评判

模糊综合评判是一种有效的数学方法,对于很多的实际问题,它都可以提供一种比较有效的决策方法,模糊综合评判分为单因素评判模型和多因素评判模型。而无论是单因素模型还是多因素评判模型,都必须包含三要素:

1.因素集={},被评判对象的各因素组成的集合;

2.判断集={},评语组成的集合;

3.单因素判断,即对单个因素(=1,…,)的评判,得到上的模糊集()

三、重庆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重庆大部分的农业人口从事于4大类行业:种植业、养殖业、外出务工、经商。从整体经济状况看农村人口从事行业的人数分布和收入分布如下:种植业11689人,年均收入2634元;养殖业1713人,年均收入3452元;外出务工14258人,年均收入8360元;经商862人,年均收入12563元。

四、农村发展模式评判

通过对上面的数据的分析初步形成评价集:

={种植业养殖业外出务工经商}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涉及到许多复杂的因素,不能单一的考虑农民的经济收入增长,为了简化而又不太大的损害本文的实用性,在评语集中应有两个主要的评语集组成:

1.考虑各种经济来源行业是否促进农村经济的增收为前提:

={非常促进比较促进维持原状比较阻碍非常阻碍}

2.考虑各种经济来源行业是否促进和适合本地农业的发展和为本地带来利益为前提:

={非常适合比较适合适中不太适合非常不符合}

在进行模糊综合评判时,我们首先要确定模糊关系矩阵,而一般的模糊关系矩阵涉及到专家的经验,在这里我们将运用层次分析代替专家经验,利用上面的数据得到模糊关系矩阵。则利用层次分析法,从收入角度确定与之间的模糊关系矩阵,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比例大致是1:1.2,而种植业与外出务工的比例大致是1:3.2,而种植业与经商所得收入比例大致是1:5;按模糊矩阵均一化的原则,总体的比例大致是1:1:3:5。

在确定与的模糊关系矩阵时,这里可以将比例看作是每个成分的重要程度的表述,则模糊关系矩阵就可以表示为:

而={0.410.060.50.03}。

在确定与的关系矩阵时,由于是评语集中考虑为本地农业发展利益带来多少的评语(对本地的贡献值),相对于经济发展是不一样的,所以确定关系矩阵也相对复杂些。

咨询专家意见,可以得到种植业比其他的都很适合,而养殖业比经商更适合,外出打工最不适合。则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与之间的模糊关系矩阵:

由计算知道

(0.2210.2060.10.1940.279)

它表示的结果是:22.1%觉得非常促进了经济发展状况,20.6%觉得比较促进了经济发展状况,相反27.9%的人觉得非常阻碍了经济发展状况。得到这些看似矛盾的数据其实很符合现在的农村的经济状况,因为它反映了农村出现的贫富阶层之间的对农村发展状况的看法。导致这里出现的问题,应该归结到后两种行业极力促进了农民经济的增长。

有计算知道:

(0.2320.1940.10.2060.268)

它表示23.2%的觉得现在的发展模式适合本地农村的发展,而在它的对立面却有26.8%的人觉得现在的发展模式不适合本地农村的发展模式。

五、总结

本文从模糊综合评判入手,利用层次分析得到模糊关系矩阵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这个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由分析重庆某地区的农业人口的收入数据和具体收入来源行业的状况得到评语集和评价集,再利用综合评判模型得对数据进行评判。

参考文献:

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范文9

关键词:金融效率 农村 金融生态环境 优化

在金融领域中,备受重视的问题是金融生态问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响下,人们将农村金融生态作为建设重点,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较差,金融效率低下,进而影响了整个金融生态系统发展,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又是金融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有必要从金融效率视角下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展开研究。

一、农村金融效率与金融生态环境现状

(一)农村金融效率现状

农村金融效率是衡量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配置较高低的指标,金融效率越高,经济发展水平越高,金融效率越低,经济发展水平越低,但受各种因素影响,我国农村金融效率相对较低。首先,从宏观角度讲,农村金融缺乏深化性,导致各种问题不断涌现,尤其是近年来商业银行逐渐走出农村金融市场,致使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唯一金融机构,这样一来就导致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严重不足,经济发展受到较大限制。其次,从微观角度讲,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大,经常出现不良贷款等情况,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也在不断增多,据相关部门调查显示,尽管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从1999年的38%下降到到现在的9%,但依然不是农村信用社可以承受的范围,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依然受到限制。同时,我国农村信用社还存在备付金高,盈利低下的情况,之所以会出现备付金主要是为了满足存款人与贷款人的实际需求,但过高的备付金又会限制农村信用社业务开展,进而降低了信用社盈利。

(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现状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差主要表现在农村经济基础环境、金融发展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环境三方面。对于农村地区来说,经济发展程度相对于城市地区差很多,虽然国家已经在农村地区投入了一定精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但依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增速过慢的问题,农村金融生态发展环境受到制约。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农村地区发生了较大变化,经济发展速度逐渐提升,农村金融改革也取得了优异成果,但服务体系不健全,大量资金外流现象十分严重,这些都在影响着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此外,社会文化环境也是影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因素,农村人口文化水平低是一种常见现象,从事农业劳作的人员99%仅拥有小学或初中文化,由此可见,农村人口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二、金融效率视角下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措施

(一)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经济基础环境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经济基础对农村金融效率提升有重要作用,要实现优化,首先应调整与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做好战略调整,改善农村经济效益,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效益进一步增长。因此,我国用加大农村产业化发展,联系地方实际情况生产特色农产品,做好农产品深加工,采用新型生产方式与组织形式。同时,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注重工业与服务业的发展,实行网络营销,促进农村经济效益增长。其次,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农村经济由原来的粗放式经营转变为集约经营,强化科技支撑,构建完善的农业保障体系,尤其要做好科教兴农,让农民掌握先进技术与种植理念,全面提高农业产量。

(二)优化农村金融生态制度环境

首先,构建完善的农村金融产权机制,注意多元化手段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强化产权多样化,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并注重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将具体工作与责任落实到个人身上,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还能改善农村金融生态好环境,促进农村金融效率增长。其次,重视法制环境建设,强化金融立法,做好金融法律宣传,增强农村人口对法律的认识,加强执法效率,严厉打击各种违反犯罪行为,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三)优化农村金融生态信用环境

如果缺失了社会信用环境,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将始终处于恶化状态,因此,就要优化农村金融生态信用环境,构建完善的农村征信体系,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减少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出现,还将防止金融主体出现逆向选择的情况,更可以节约一定的交易时间与成本,进而促进金融市场效率提升。同时,随着农村社会信用征信系统的完善,参与金融活动的主体也会受到一定约束,因道德引发的风险也会随之降低,所以,就要完善信用法律体系,提高农民对信用的重视,并做好信用教育,让农民认识到信用的重要性,从小学教育开始做好诚信教育,减少不良贷款等现象的出现。

总之,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离不开这几点,它们是强化经济运行效率提升,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与保障,因此,应重视这些工作的开展。

三、结束语

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金融生态环境受到一定限制,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联系实际,提出一些合理有效解决措施,优化与改善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为更好的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振宁.服务“三农”视角下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的实证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12:132-134

[2]吴|.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估及优化――以湖北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3,09: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