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标准农田如何实现集锦9篇

时间:2023-09-06 17:05:32

高标准农田如何实现

高标准农田如何实现范文1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夏粮总产量达到2638亿斤,比2012年增加39亿斤。河南夏粮产量占全国总产量近1/4,增幅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强,成为全国唯一超过600亿斤的省份,继续位居全国第一。

从2003年起,河南省夏粮总产量已经实现“十一连增”,是10年前夏粮产量467.2亿斤的1.38倍。

麦收季节,当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来到驻马店市西平县二郎乡张尧村的万亩高标准粮田,宣布2013年全国小麦机收会战拉开帷幕时,面对着滚滚麦浪,他感慨地说:“河南小麦丰收对全国夏粮生产举足轻重。在面临产量基数高、生产成本高、自然灾害频发等不利因素下,挖掘增产潜力,弥补了西南、西北干旱对整体粮食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为今年全国粮食实现‘十连增’奠定了基础。”

“粮仓中的粮仓”是如何打造的

作为国家的粮仓,河南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1/10,夏粮占全国的1/4。到2020年,河南省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从1000亿斤增加到1300亿斤,《国家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中,河南省承担了155亿斤,即占全国1/7的增产任务。

抓好粮食生产,不仅是河南的政治责任和使命,也是河南立足自身条件和优势,实施中原经济区大战略的核心支撑。

现任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曾经在2012年5月指出,河南粮食生产,对国家而言,我们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对全省而言,我们承担着保民生、保发展的职责,是全省发展之基,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面对仍有6200多万亩中低产田、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农业灾害类型多的现状,郭庚茂提出,作为“中国粮仓”的河南,应建设高标准粮田,打造“粮仓中的粮仓”。

此后,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高标准粮田战略规划,要求集中打造6000万亩平均亩产超吨粮的高标准粮田。通过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将百亩方、千亩方和万亩方划定为永久性基本粮田,统一编号,建档立卡,遥感监测,确保粮食播种面积。

今年麦收前,省长谢伏瞻到各地调研,他多次强调,河南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生产,要靠良种培育等科技手段稳产高产,靠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单产,靠创新机制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从根本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资金投入是保障。河南省确定“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省农业厅与国土整治、农水、农业综合开发、千亿斤粮食工程规划相衔接编制方案,积极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合力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

一年来,河南省完善和新建高标准粮田1743万亩,占规划总面积的近三成、当年规划任务的157%。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井剑国提供的数据,说明了高标准粮田建设在粮食增产中的巨大作用:小麦主产大县高标准粮田小麦万亩示范方平均亩产在1000~1100斤,比全省小麦平均单产高20%以上。

“1+1>2”是怎样取得的

“硬件”建好了,还要配好“软件”。建设高标准粮田,除了水土田林路等工程高标准外,先进适用的优良品种、技术、设施、装备也成为项目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南省2010年在全国率先启动农业综合开发“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实施“三农大协作”的科技支撑粮食增产模式,即按照“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增加总产”的思路,采取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统一组织协调,省级科研、教学、推广“三农”部门通力协作,项目区群众参与实施,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示范带动了项目示范区周边粮食的普遍增产,科技贡献率达55%以上。

今年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在30个项目县计划建设30个万亩示范方,带动1000万亩辐射区,累计增产粮食10.2亿斤,为项目区农民增收10亿多元。

麦收前一周,全省农业综合开发“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唐河县小麦现场观摩会上传出喜讯,经专家组测算,三个抽验测产项目县今年小麦亩产均高于预定目标。

“综合开发改造了中低产田,科技支撑行动提高了粮食产量,产生了‘1+1>2’的效果。”唐河县万亩示范区技术负责人樊骅感慨地说。“以往,农民种田往往是‘单打独斗’,谁勤快谁家的庄稼就长得好。现在老百姓一看示范区粮食产量高,真切地体会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增产作用,这样的示范带动,使项目区群众科技文化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不断提高。”

该县项目区原来属于中低产田,小麦平均亩产不到800斤。实施“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后,今年项目区测产结果万亩方达到每亩1143斤、30万亩辐射区每亩878斤。

“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行动计划”项目首席专家、国家小麦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郭天财在观摩现场说,农业综合开发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科技行动支撑计划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粮食产量的提高。

“吨粮吨半粮”是怎么实现的

张尧村万亩高标准粮田,也是农业部整乡整建制推进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

谈到今年夏粮产量,村民张兴利来了劲头:今年我种了9亩小麦,实收1万多斤,一亩地能打1100斤,比往年每亩多打200斤。

百亩方、千亩方、万亩方是专家的实验产量,毕竟只占全省耕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如何将专家的产量变成农民的产量?

河南省夏粮丰收,是全省下大力气抓高产创建的直接体现。说到高产创建,就不能不提到“吨半粮乡”和“吨粮县”建设。

今年河南省以建设高标准粮田为重点,扩大整建制县乡高产创建试点,在全省120个以上县(市、区)创建小麦、玉米、水稻、花生、棉花等9种作物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一批“吨半粮乡”和“吨粮县”,即一年夏秋两季粮食亩产分别达到3000斤和2000斤。

高标准农田如何实现范文2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耕地;建设;分析

1.前言

众所周知,粮食安全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立的重大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及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又制约粮食生产,因此保障粮食安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拥有充足的耕地资源,而高标准农田是耕地的精华部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1]。国家农业部提出,高标准农田建设是集合现代管理理念、良好配套基础设施、高级农业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的高生产能力的系统工程。国家通过政策拉动、资金投入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但达到怎样的标准是高标准农田,如何建设高标准农田,是目前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研究重点。

2.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从根本上提高粮食生产保障水平的重大前举措。各地在政策配套、资金保障、体制运行上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推进, 已然产生了一批丰硕的成果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就农业综合开发而言,1988年以来,我们一直在着力进行中低产田改造的相关工作, 面对建设背景、内在规律、运行机制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在思想观念、建设模式、推进机制上均未完全作出适应性调整,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应释放出的潜能受到了一定的制约[2]。对此,我们应保持高度的警醒,及早作出谋划,制定出适应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在规律的方案和模式并加以推进,才能确保其建设过程的科学和顺畅,也才能防止在造势上轰轰烈烈, 在实际成效上却与中低产田改造并无二致的局面出现。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同于中、低产田改造,而是在中、低产田改造基础上进行的。模式是技术和经济的有机结合,是针对当地发展存在的缺陷而寻求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在农业发展中,模式一般包括经营模式、种植模式和工程模式,建设模式则是以当地实际情况确定的工程模式与种植模式的结合,适合于当地农业发展[3]。

3.辽宁省高标准农田发展浅析

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我们辽宁省内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以下对辽宁省高标准农田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3.1 要科学把握高标准农田的内涵

当前,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有一种倾向值得我们高度关注,那就是认为所谓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单位投资额度高一点。这种认识,是对高标准农田内涵的严重误读。

高标准农田的内涵应具备以下几个要点: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境及土地、气候等基本条件(体现基础性);能切实保障粮食生产的持续、安全(体现安全性或抗风险性);具备很高的符合市场需求的粮食生产能力(体现产出能力);拥有素质较高、呈现链状分布的耕作、管理、经营者( 体现经营能力);整体农业状态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期、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初具雏形(体现与农业经济整体的和谐度)。

3.2 明确高产稳产农田建设内容与要求

目前, 高产农田建设潜力主要来源于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两个方面[4]。通过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通过采取技术、工程、经济和行政措施, 对粮食主产区内农田进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 完善排灌体系, 改善农田生产条件, 提高农田旱涝保收率和增强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建成设施配套、能排能灌、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优质农田。

从各地高产稳产农田建设规划可知, 目前高产农田建设主要基于对土地整理, 集中在田块整理、农田水利工程、道路工程和农田生态工程建设等方面, 对工程方面的标准与要求也较细致, 但在高产稳产农田土壤肥力建设方面明显不足[5]。从高产稳产农田的内涵看,维持农田系统生产力健康发展的核心是保持土壤肥力, 而现行土地整理中的土地平整, 道路、沟渠与其他工程只是农田质量提高的配套设施, 是外在的影响因素。随着土地整理的全面深化, 在一般整理工程基础上实施必要的土壤改良措施应是今后土地整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产稳产农田建设的内在要求。

3.3 建立促进农户保护与养护耕地的激励机制

耕地是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 保护耕地是国家、地方政府和农户共同的责任。而农户作为耕地的直接使用者, 在耕地保护特别是耕地质量保护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因此, 农户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和责任性将在很多程度上影响着高质量农田的持久性, 但在实际中忽视的也恰恰是这些最重要的主体。农民对耕地投入不足, 耕地地力下降较为严重。因此,为了改变我国农业利益低下的现状,需建立农民种粮基本收益保障制度。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与规范耕地保护方面的立法, 这样才能通过提高农户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来提高农田质量与提高粮食生产力。此外, 耕地作为一种公共资源, 需要对种植耕地的农区和农民给予相应的社会和生态效益补偿, 特别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激励农户用地养地。

3.4 要充分理清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脉络

高标准农田功效的完全发挥,一要依赖于基础设施水平的高标准;二要依赖于扎实的“软实力”的强力支撑;三则要依赖于建设过程中有一个合理的切入点、科学的实施流程。从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蜕变中,我们可以观察出各地在农田建设、经营模式上均有不同的实践形态,这也让我们有机会逐步廓清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思路和脉络。其间的关键词包括:一是土地规模经营。零散的地块、一户一品的种植模式,农田的高标准就无从谈起,对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尤其如此;二是设施农业。这是高效农作物生产经营的必备条件;三是经营管理者培训,这是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也是高标准农田运行机制是否能够最终建立的关键;四是合作组织的建立。合作组织是实现农产品与市场最大程度对接的必备条件。

4.结语

耕地质量一直是耕地保护研究的重点,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则是提高耕地质量的必要措施,要不断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这样才能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农业综合开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上)[C];2008年

[2]赵琦.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做法与思考[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09, (5)

[3]沈宏观.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冷思考[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0, (9)

高标准农田如何实现范文3

民间资本进入土地整治领域是近年兴起的一种现象,但因为没有公开的招投标,且在整治的过程中看似缺少监督环节而被广受质疑;而民资的持续造血能力对于当地农民致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民资本身的意义重大。本刊通过对湖南宇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俊杰的专访发现,不管是政府还是民间资本主导的土地整治,国土部门在整个过程中都担任着监督者的角色,对被整治土地的数量和质量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与政府主导的土地整治不同的是,民间资本参与土地整治往往怀抱着对企业发展的期待,也就是将土地整治视为企业发展的基础工程之一,为此,企业会根据自身产业的具体要求对土地整治提出不同的要求。

以更高的标准做土地整治

国土资源导刊(以下简称导刊):一般来说,直接在土地整理已经完成的高标准农田上进行现代农业投资经营的成本要比参与土地整治的成本低很多。作为一名现代农业企业家,您参与土地整治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张俊杰(以下简称张):蔬菜和高档优质稻的产业需要很多条件才能做成,第一个交通条件,第二个是地域环境,第三是当地耕地的自然条件,包括土质、水源等,第四是投资商的个人条件,比如他掌握的人脉资源。要综合考虑所有的因素才能确定产业基地建在哪里最合适。如果只因为那一块地已经整理好了就去发展相关农业,并不科学,因为这不是唯一的决定条件。

蔬菜和水稻的对土地整理的要求不一样。目前,湖南的土地整治是以水田为标准,并不适合种蔬菜,因为蔬菜的标准化种植和标准园建设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所以即使是已经整理完的土地我们还要再整理。

另外,国家和企业进行的土地整治也存在差别。政府的目标是改善土地质量和耕作条件,企业的目标是做产业。国家的土地整治主要是针对生产耕作条件差的区域,比如机械耕作进不去、农作物收不上来或者供水排水条件差,也就是低质田改造,这些土地整治完了就交还给农民种。而企业是为了产业的发展才去流转耕地,才去对耕地进行整理。企业整理耕地的目的是为了更高效、更方便的生产。虽然土地整理要花很多钱很多精力,但企业一旦选中了要做的产业,确定了地方,即使国家不投一分钱,企业也会花钱也会去做。现在,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得到政府的扶持,能够大量地减轻企业投资基础设施的压力,我们是非常感激。

为宇田量身定做的政策

导刊:据我们了解,民间资本进入土地整治领域,在全省乃至全国,宇田都走在了前面。能介绍一下“宇田模式”产生的过程吗?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您认为现有的政策和制度有哪些是需要进行调整的?

张:现有的土地整理制度,长沙县是第一个吃螃蟹的。2008年长沙县委县政府大着胆子走出第一步,允许宇田先行先试,自己垫资自己组织施工,国土部门参与管理。宇田土地整治的设计还是国土整理中心做的,但是会参照我们提的要求。整理完成以后按照国土的要求,验收一片,合格一片,补助一片。这个政策的实施并不是县里先出台政策再试点,而是专门为宇田量身定做的。因为宇田的产业发展遇到相关问题,必须进行政策的改革,于是在当年的县长办公会上提出这个问题,县委县政府经过调查研究之后出台了这个政策,所以叫土地整理的宇田模式。

2007年11月,长沙县春华镇311户农民联合,自发组建长沙县宇田蔬菜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100万元。合作社于2008年-2009年在长沙县春华镇春华山村分批流转耕地1200亩,从事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建设。2011年,合作社投资成立了湖南宇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合作社产品的收购与销售。2012年,主营业务收入1850万元,毛利润196万元,纯利润102万元,带动农户增收245万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及设施总投入3248万元。

事实证明,宇田模式是一个很好的模式。这种模式里国家减少了投入,而效果更好,效率更高。土地整理项目不和产业结合起来,效率是非常低的,一定要和产业结合起来才会有高效率。国土部、市里面和县里面的国土局到宇田来做了多次调研,也都认可我们的优点和好处。

现在的政策是按比例补助,又分1800元、2000元和2400元三个等级来补贴。“以补”的意思是国家由前期投入替代为后期补助。补助比例从2008年开始一直到现在没有变化。个人认为,补助的标准可以更高一点。为什么?在“以补”以前,国家的前期投入花费的行政成本很大,包括立项、设计、招投标、工程建设等都需要很大量的成本投入。现在企业承担了相当大一部分,政府的成本就大大降低。比如现在投入整理的资金大约为亩均3800元,政府补贴2000元,其余的企业自己垫付,企业和政府的投入比将近1:1了。另外,土地永远都是国家的,不是企业的。企业只是租地生产,实际上也是在帮当地的村民改善耕地。从根本上来说,这件事对国家是有利的。

应有经营和市场做支撑

导刊:这些年,宇田农业的发展很快,成为民资投资土地整治的一个成功典范;而据我们了解,在益阳,有一些承包土地的种植大户在除去经营成本、土地流转成本后,处于亏损状态。您认为宇田成功的原因有哪些?民间资本进入土地整治领域并开展现代农业经营主要面临哪些风险?您对参与到土地整治的其他民资代表有哪些建议?

张: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宇田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宇田有一个梦想,就是成为上市企业,当然现在条件还不成熟。我个人认为,农产品产业必须要有经营和市场做支撑。如果盲目地流转土地做农业产业,不但压力非常大,风险也非常大。宇田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就是因为宇田的蔬菜和大米先解决了销售的问题。有的企业是边做边想办法解决销路问题,这不可取。另一个是产品定位的问题,宇田做的是高端农产品,而不是走大众路线。我们销售的产品绿色和有机产品,因此价位也就不一样。

不管谁做农业产业,最关键的问题是让自己的产品卖出去。很多企业存在农产品滞销,或者是利润微薄,都是因为销售的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同时,一旦决定要投资农产品产业,你就要确定未来要做什么等级的产品,要卖给谁,要怎么卖,是什么样的盈利模式;如果这些问题没有想清楚就去做农产品产业,确实风险大。即使资金充足,政府也给补贴,但是如果产业不能维系,最终还是会做不下去。

宇田模式对政府没有任何风险,只是对企业本身有风险,主要是经营风险――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就是最主要的风险。其次,自然灾害对农业产业也有风险,比方说特殊年份的冰灾、雪灾、干旱、洪涝等会影响农作物收成和质量。当然,农民违约也算企业的风险之一。但是,农民违约是社会问题,企业没办法解决。现在国家的政策法规对农户的违约问题没有任何的强制措施,这是个很大的问题。比如说农户说好了租给你10年,租金800或者1000元一亩,但是两年后他要求提高租金,你不给他,他不租给你了。这种事情一旦发生,企业无可奈何,只能靠政府来协调。

不存在缺少监督的问题

导刊:社会上目前对民间资本投资土地整治也还是存在不同的声音,质疑主要来源于:首先,取消了招标的环节,如何确保参与对象产生的公正性?其次,在整个平整和开发过程中,监管是如何执行的,部分项目出现了套取国家土地整治资金的嫌疑。您如何看待这一质疑?

张:有种观点认为国家和农民把土地整改好了,再转给企业是为了帮企业赢取利润。我认为这是认识上的误区。土地始终是村集体的资产,是农户的资产,最终的利益其实是国家的。

高标准农田如何实现范文4

关键词:土地整治;精细农业;现代化农业;发展

引言

最近,国务院批准颁布实施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明确了未来五年土地整治的指导原则和目标任务,到2015年,新建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经整治后耕地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为完成土地整理目标,可将土地整治与精细农业发展相结合,为现代化农业发展创造新的契机。

1.精细农业概述

1.1精细农业概念

精细农业就是一种现代化农业理念。所谓精细农业,是指基于变异的一种田间管理手段。农田里田间土壤、作物的特性都不是均一的,是随着时间、空间变化的。而在传统的、目前仍在采用的农田管理中,都认为是均一的,采用统一的施肥时间、施肥量。

1.2精细农业特点

精细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

(1)精细农业能科学合理施用化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源污染。精细农业采用因土、因作物、因时全面平衡施肥,彻底扭转传统农业中因经验施肥而造成的三多三少(化肥多.有机肥少;N肥多,P、K肥少;三要素肥多,微量元素少),N、P、K肥比例失调的状况,因此有明显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2)减少和节约水资源。目前传统农业因大水漫灌和沟渠渗漏对灌溉水的利用率只有40%左右,精细农业可由作物动态监控技术定时定量供给水分,可通过滴灌微灌等一系列新型灌溉技术,使水的消耗量减少到最低程度,并能获取尽可能高的产量。

(3)精细农业采用精耕细作技术,可大大节本增效,省工省时,优质高产。

(4) 精细农业采用现代化先进的高新技术,对农作物的生产过程进行动态监测和控制,并根据其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1.3精细农业发展条件

(1)农田大小。通过全面的经济分析,计算出适于区域精细农业发展的最小农田面积。

(2)农机化程度。精细农业必须以农业机械化为手段。如联合收割机、播种机、施肥机、喷药机、喷灌机等。另外,还需要GIS、GPS(DGPS);信息采集、分析设备;随农业机械配备的定位系统、控制设备、监测设备等。

(3) 农田差异。农田差异包括土壤墒情、土壤肥力、病虫草害分布等差异。

2.我国精细农业现状

目前,我国仅在国营垦区农场和高校试验场建立精细农业试验工程。因为我国大部分农田规模较小,机械化水平比较落后,无法推行广域的精细农业,严重阻碍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

3.土地整治促进精细农业发展

3.1土地整治是基础

土地整治系指改变土地利用的不利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措施。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工程技术的等手段,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治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土地整治将大力推进农用地整治。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实施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切实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科学合理开发宜农未利用地。加强500个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建设,改造提高116个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新建5000处万亩连片的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这为精细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精细农业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契机。

3.2精细农业大发展

抓住土地整治的契机大力发展精细农业,促进现代化农业大发展。

(1)了解差异,指导农业生产

在我国广大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情况下,个体农民主要是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实施农业作业。虽然建立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但就整个示范区来说,其空间的差异性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在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内,建立以GIS为开发平台的田间地理信息系统,其目的是让农民了解田间的差异分布,为农民提供合理的管理支持。该系统可以生成以地块为单位、以相对坐标定位的作物产量(以户为单位)、作物长势、土壤肥力、作物病虫草害的分布图。

(2)发展精细农业了解区域差异,科学指导区域农业生产

在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内,建立以GIS等为开发平台的田间地理信息系统,让农民及时了解田间差异分布等信息,帮助农民进行科学管理。该系统可以生成以地块为单位、以相对坐标定位的作物产量(以户为单位)、作物长势、土壤肥力、作物病虫草害等的分布图。

(3)发展精细农业,建立基于DGPS和GIS技术管理、辅助决策系统

在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内,建立DGPS基准站:采集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内的土壤墒情、土壤肥力、病虫草害分布等作物生长空间数据;收集有关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内的地籍、土壤类型、耕作史、产量史、轮作史以及品种、肥料、农药、灌井分布等信息。在GIS软件开发平台中利用DGPS基准站采集的作物信息,建立生长模拟模型和空间决策分析模型,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作业处方,以便进行农田资源合理利用和作物生产管理。

(4)建立精细农业示范工程

在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立精细农业示范工程:利用带DGPS和产量测量的谷物联合收割机在田间定位和自动采集对应小区的平均产量数据,并利用计算机处理,生成作物产量分布图;定位采集土壤肥力、墒情、病虫草害分布、作物长势,并利用计算机处理,生成作物生长的空间差异分布图;利用GIS的空间决策分析和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建立作物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并在决策者的参与下生成作物管理处方图;实施按处方图控制农业机械进行田间作业,如带DGPS和处方图读入设备,可调节播量和播深的谷物精密播种机、可调节施肥量的定位施肥机和喷药机、可控制喷水量的定位喷灌机等。通过精细农业示范工程,不但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而且还能够因地制宜地推动应用规模和范围,逐步在较大面积和范围内实现农业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生产。

4.结论

土地整治是一项惠民工程,是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性保障。国务院颁布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4亿亩,整治的基本农田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为精细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精细农业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契机。精细农业是基于信息技术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也许将来名字会有所改变,但是用信息技术来支撑农业、武装农业,实现现代化农业这个方向不会变。

参考文献

[1].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Precision Agriculture in the 21st Century, Geospatial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 Crop Management, National Academic Press, Washington, D.C. 1997.

[2].汪懋华,“精细农作” 一 知识经济时代的农田精耕细作技术,"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论文集上册, 周光召主编,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1998.9。

[3].汪懋华,“精细农业”研究与工程科技创新,农业工程学报,Vol5. No.1,1999.3.

高标准农田如何实现范文5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农业: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现代化的产业革命。给工业和农业带来了爆发式的增长,但资源被掠夺式开发,造成资源枯竭,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生态遭到破坏。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大自然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只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发展模式已引起大家的质疑。在当前形势下。如何选择新的农业模式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课题。绿色循环农业模式是以提供绿色农产品、追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农业发展模式。国外上世纪70年代就曾提出,在中国如何更好的发展。笔者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生态农业的概念

生态农业(20世纪50年代美国土壤学家艾希瑞克发起的)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协调统一的新农业。不仅仅强调经济效益,过去宁可牺牲生态效益来保证经济效益将被否定。根据我国农业资源的特点,生态农业范围比较广泛。既不限于种植业。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还包括乡镇企业。在农药和化肥使用上,我国生态农业的实践强调合理投入。使生态农业生产成为一个开放系统,把系统外部投入无机能量与有机能量结合起来,扬长避短。

二、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首先来看看目前农村现状,我的家乡在义乌西面。过去是一个漂亮的小村庄。靠山面水,风光秀丽,但这几年农村环境变差了,河水臭了,门前的燕子也不回来筑巢了,走到村里的田间地头,小塘边都丢满了各种农药瓶及药剂袋,还能闻到死鱼和死鸡的臭味,田里水沟也找不到泥鳅,想给下一代讲讲过去在田间地头的快乐。但他们已无法理解、无法体会。农户家里种的菜都进行了区分,哪些是送到城里卖的,哪些是没用过农药自己吃的。菜也不能到池塘里洗,在家用自来水洗,水脏。不远处垃圾焚烧发电厂的烟囱飘来白色烟雾,烟雾中有可怕的污染——二恶英。中国的经济发展了,但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如果是这样的发展。笔者认为,牺牲的太多。

国外发达国家跟中国走过了相类似的农业发展过程,环境污染、物种变得单一、土地板结、产量慢慢在下降,觉察到乱用农药与化肥将不可持续,1924年在欧洲兴起生态农业。20世纪30-40年代。在瑞士、英国和日本等国得到发展;60年代欧洲的许多农场转向生态耕作,德国是欧洲最大的有机食品消费市场,1999年德国生态食品销售额为20亿美元,约占其食品销售总额的1.2%,预计2008年比重将达25%。除德国外。法国、英国、荷兰、瑞士、丹麦和意大利,以及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的生态食品销售量也在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历程告诉我们,生态农业将是大势所趋,我们国家对生态农业已经引起重视,但生态农业刚起步。还处在摸索阶段,农民已习惯于农药和化肥来种田。要改变这种方式,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三、如何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

过去,中国的农业的精耕细作是值得提倡的,学习美国其实是丢了自己的宝贵东西,小农经济。不用化肥,不用农药,但产量低,有些人认为再回去过去。大家又会挨饿。首先,回到过去不是简单重复过去,现代化的机械。经过优化的种子,对农业业的科学认识。过去是无法比拟的。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生态农业意识

生态农业对我国来说尚属“新生事物”,民众对此认识尚缺。比如:日本企业朝日绿源在山东莱阳沐浴店一片盆地中,租了1500亩中国地搞生态农业,但当地农民很“费解”:谷底长满荒草,一不打农药,二不施化肥:5年来,绿源的种地方式让当地人看着心疼。一亩地的产量仅是当地人的一半。当地农民认为:日本人不会摆弄土地。不追求产量的生态农业,让农民无法理解。也有“专家”认为:自己也搞过生态农业,但产量不高,养不活中国这么多人。宣传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示范基地。让农民感受学习,眼见为实。要培育一批绿色园区起示范、带头作用,从而带动广大农民积极、热情积极的发展绿色农业产业。开展绿色农业技术培训,要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农业技术部门等单位。进行操作技术指导,使农民熟练地掌握绿色农业技术。

(二)规范绿色农产品标准

为保证绿色农产品,特别是绿色食品的特色和质量。应逐步按照国际标准,对不同绿色食品及其他绿色产品制定严格的标准。并在有关权威部门验证之后,对其发放绿色标志才准予生产和销售。饲养制度和绿色生产耕作是推行绿色农业的关键,包括使用无公害优良种子、种畜禽、肥料、饲料制度,规范无公害的大气环境、水资源、土壤环境的标准,推广绿色生产技术或清洁生产农艺。在流通领域,运用严格的安全卫生分级、加工、包装、储运操作制度等。

(三)解决有机肥的来源

秸秆还田是一种有机肥来源方法之一。我们去参观考察宁波艾格莱水稻收割机时,厂方介绍政策规定在收割机上安装秸秆的切割机才能享受农机补助。秸秆还田有了政策导向。秸秆还田具有促进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含量的增加;提高土壤水分的保蓄能力,秸秆还田增肥增产作用显著。一般可增产5%-10%。

高标准农田如何实现范文6

1.1缺乏质量控制与保障措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对我国水利建设来说意义重大,所以其施工质量的管理十分重要,在施工时,应选择具有资质的施工单位,并让施工单位对质量管理进行详细规划,以确保工程质量管理有序开展。但就现实情况来看,多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单位,并没有施工的相关资质,多条取挂牌施工,施工时也未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致使管理工作无章可循,施工安全令人堪忧。

1.2工程设计问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涵盖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对设计的要求很高。但是实际设计过程中,由于子项目数量较多,以及受资金限制的影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设计单位大多会采用经典的设计方式,往往与实际的施工会有所出入。在施工过程中,如发生实际与设计不符的情况时,就要对设计进行变更,以确保工程顺利开展。因此,设计随意变更是工程施工中的主要问题,不仅会对工期造成延误,而且还会影响工程的质量。

1.3质量监管不力监理对于工程质量的影响很大,就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而言,施工项目的子项目繁多,施工工艺十分复杂,加之费用上的约束,监理单位难以安排足够的人员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全过程的监测。质量检验只能以抽检的方法,进行不全面的检查,所以监理工作不到位、力度不足的问题时有发生,对工程施工质量影响巨大。

1.4施工人员素质整体不高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施工过程中,人员因素是制约工程建设的关键点,高水平的施工队伍能够很好地将设计者的意图展示出来,但是就目前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而言,专业的技术人员只占相当低的比例,多数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的施工技能,对工程规划和设计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不能充分理解设计者的意图。

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强化措施

2.1健全施工单位质量管理体系经过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我国工程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已经比较健全,这些规定都是从以前施工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施工单位按照规章制度施工能够很好地控制工程质量。施工的质量管理体系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招标;②合同管理;③监督制度。通过招标能够让优秀的施工单位来承建工程项目,合同管理能够确保施工单位各项建设都必须按照合同规定进行,监督制度主要是对监督人员的素质和行为进行规范,以保证工程质量管理在可控的情况下进行,出现的质量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地发现处理,以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

2.2落实设计单位责职工程建设围绕设计图纸展开,设计单位在勘察设计的时候必须全面考虑实际问题,从工程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在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守程序体系,落实审核、会签、审批文件的制度。在勘察设计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条理》《工程建设设计标准强制性条文》等等。确保工作细致准确,强化设计者的责任,准时提交准确详尽的设计图纸和文件,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

2.3加强工程监理力度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中监理的作用无疑是最重要的,要确保工程施工能够顺利开展,监理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位置一般是偏远地区,制度不完善,条件相对差,这样现场监理人员就需要发挥个人能力,主动积极开展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对施工现场的工作目标、物料计划、施工计划等进行详细地规划,制订完善的质量控制计划,在施工过程中加以落实。同时,还应细化监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对其管理的工序、步骤、质量检测依据、验收标准等进行详细的规定,让监理人员在工作中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以其与其他部门如何协调,与其他工作如何衔接,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2.4提高施工队伍的综合素质工程质量受施工人员的个人素质影响也十分巨大。对于工程来说,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施工队伍,才能对工程的质量管理予以重视,才能自觉对工程进行质量检查,以确保施工质量。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应根据施工队伍中各类人才的技术情况进行合理分配,对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应分由专业的施工人员操作,一些没有资格证或是未经审查的人员一律取消其上岗资格,尽可能避免由于细节的疏乎而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此外,相关人员应对施工质量的管理情况进行日常记录,并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以确保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能够顺利开展。

3结语

高标准农田如何实现范文7

夏粮收购时节,河南许昌县新兴粮库门前陈曹乡史庄村农民张留德满脸喜悦:“14亩地,打了15000斤,你看,这金灿灿的麦粒饱满,准能卖上好价钱。”

又是一个丰收年。今年河南省夏粮总产量达618.14亿斤,同比增长0.8%,夏粮连续八年增产。从去年的大早,到年初的低温,面对频繁灾害,河南粮食增产的底气从何而来?小麦“八连增”后,潜力还有多大?记者走进产粮大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采访。

集中资金打造高标准农田,让适宜种粮地方多产粮

7月27日,大雨初霁,史庄村玉米苗精神抖擞,农民张广州边锄地边说:“要不是新修的桥涵、渠道,这么大的雨,玉米肯定全淹了。”

老张说,史庄村地势低,过去渠道淤积,机井破旧,“春怕旱,秋怕涝”,盼水引不来,下雨流不走,小麦、玉米亩产只有600来斤。

2006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落户陈曹乡政府出钱、农民投资投劳,打机井、修桥涵,让陈曹乡21个村的4万亩农田实现了旱涝保收。

“现在旱能浇、涝能排,一亩地顶过去两亩地。”张广州说,去年大早,今年抗低温,小麦都浇了三次水,亩产超过1100斤,产量有保障,农民种地得劲!

史庄村的变化正是河南粮食核心产区的一个缩影。中原熟。天下足。河南小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4,中原粮仓怎么保?河南省副省长刘满仓说,强基固本抓关键,河南瞄准产粮大县,集中投入,大规模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把这些粮食核心区打造成高产稳产的永久粮仓。

河南是粮食主产区,为啥还要搞核心区?“支农资金最怕撒胡椒面,集中资金才能办大事,让最适宜种粮的地方多产粮,发挥最大的政策效应。粮食核心区以县为重点,产量都在10亿斤以上、耕地百万亩以上,是粮仓中的粮仓,更有利于产生规模效益。”刘满仓说。

从2005年起,全省整合70%的农业开发资金,集中投入27个产粮大县,600多万亩中低产田改造成了高标准农田。

“项目数量少了,但规模大了,标准更高了。”陈曹乡党委书记王丰伟说,灌溉保证率达到了75%,防洪标准达到了10-20年一遇。

集中投入,规模出效益。今年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夏粮总产占到全省夏粮的一半,项目区小麦单产平均达到1049斤,比全省平均单产高291斤。

站在“八连增”的高起点,粮食增产潜力还有多大?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井剑国说,目前全省粮食核心区还有5000多万亩中低产田,据测算,改造1亩可增产粮食300斤。到2020年,通过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还能新增粮食产能167亿斤。

科技手段综合发力,让好种子长出好麦子

“亩产1450.4斤!”

这是今年孟州市城伯镇岳师村创造的优质小麦单产新纪录。

“这在5年前想都不敢想啊。”岳师村农民李恒忠说,以前种地靠经验、看天气,那时,亩产1000斤就是个顶了。

这个顶不断被刷新。“高产离不开良种良技。”李恒忠说,今年罕见低温,一度使麦苗偏弱。“穗少,就用粒数和粒重补回来。”按技术员的指导,村里人一开春就在地里忙活起来,多浇水、多追肥。打好了基础,农民投入有底气。

高标准农田高在哪儿?井剑国说,不光要建好“硬件”,还要配好“软件”,让好种子长出好麦子。去年以来,项目区安排科技推广资金1.37亿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350多项次,培训农民118万人次。今年实施的“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行动计划”,让更多的农业科技落户田间。

种植方式不断改变,农民学会科学种田,增产增收顺理成章。浚县宋井固村农民赵国庆说,过去十几年一个品种,现在三五年推广一个新品种;过去一亩地要播30斤种子,现在才要16斤;过去肩挑牛拉,现在农机下田,每亩节支增收300多元。

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良种普及率达到10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5%,良种、科技、农机等先进生产要素五指成拳,发挥出粮食生产的最大优势。

井剑国坦言,今年小麦平均亩产776.6斤,绝对不是一个顶,科技增粮还有潜力。项目区如何示范带动,新技术如何加快推广,今后还面临许多新课题。

“大粮仓”变成“大厨房”,让好麦子卖出好价钱

产粮大县大多是财政穷县,戴着“粮帽子”,财政会不会越来越穷?种粮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还有没有积极性?

这是许多粮食产区面临的难题,而河南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一手抓农业产业化,把“中原粮仓”变成“国人厨房”;一手转变经营方式,扶持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社会化服务,提高种粮比较效益。刘满仓说,农业产业化和集约化经营成为支撑河南坚持抓好粮食生产、稳定粮食持续增产的重要保证。

“既让农民得实惠,种粮地方也不能吃亏,扶龙头,强产业,让好麦子卖上好价钱。”井剑国说,河南农业综合开发向产粮大县倾斜,向种粮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倾斜,2009-2010年,投入财政资金3.79亿元,吸引资金77亿元,支持了404个农业产业化企业,使157万农户户均增收2417元。

“订单一签,价格有保障。”浚县刘井固村农民刘长付尝到了龙头企业带来的实惠。他说,中鹤集团公司统一提供种子,比市场便宜1元,统一收购,比市场价多卖两分钱,他家的15亩地,一年能收入1万多元。

浚县副县长刘文合说,将粮食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全县目前大型粮食加工企业20多家,从小麦到面粉,再到饼干、淀粉糖,附加值能增加十几倍。仅中鹤集团一年能“吃掉”40万吨小麦,吸引3000人就业,带动小麦收购价比周边高出两分钱。

“每亩比普通麦田增收两成。”许昌县五女店镇赵保献说,合作社统一播种、施肥,行距、株距能精确控制,肥效集中,每亩能增收200多元。

高标准农田如何实现范文8

关键词:农田地膜;污染;治理

中图分类号:S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023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对促进地区农业生产持续高产、稳产和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显著作用,残膜污染的危害问题成为地区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推广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进一步提升残膜综合治理水平,地区紧紧围绕自治区“三个千万亩”区域布局,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在阿克苏市等6个县市实施了国家农田废旧地膜污染综合治理项目,通过几年的污染治理,地区农田地膜回收利用和治理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减少了土壤白色污染,推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1 农田地膜使用与残膜治理现状

1.1 农田地膜使用量大

地区是典型的绿洲生态农业,从20世纪80年代末,地膜覆盖技术逐渐的被广泛应用到各种农作物种植和农业生产,从蔬菜、棉花发展到玉米、果树等种植领域,覆盖面积不断增大,其显著的保温、保墒、保土、压碱等优良特性给农业增产增收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地区1992年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为7096t,2011年地膜覆盖面积39.48万hm2,地膜使用量为21330t,到2015年地膜覆盖栽培面积59.99万hm2,地膜年使用量达32825t。

1.2 农田地膜残留污染较重

随着地膜用量逐年增加,农田残膜降低土壤含水量,削弱抗旱能力,引起次生盐渍化,造成土壤板结且肥力下降,阻碍土壤对农作物水分、养分供应,种子受残膜包裹发芽率难以保证,最终影响作物产量。地区2000年制定《阿克苏地区农田残留地膜清理实施意见》,每年分别在春播和冬灌前对地区农田地膜污染情况进行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棉花地残留量最高,主要在种植棉花面积较大的阿瓦提县和沙雅县。

1.3 实施了中央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

自2012―2015年连续4a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在阿克苏市等8个县市开展了中央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农田废旧地膜污染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复播玉米、棉花地废旧地膜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区,引导示范区农户推广使用0.01mm厚度以上r用地膜;企业进行厂房基础设施、生产加工设备购置以及残膜回收站点等建设,提高了地区废旧地膜回收和再利用能力,使项目区的农田残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

2 存在的问题

2.1 地膜厚度不够,易老化难清理

1992年国家对农田地膜厚度规定的技术标准是0.008±0.003mm。据调查,农民为节约成本,购买一些生产企业销售的0.006mm厚度地膜,使每亩地使用量从0.008mm地膜3.5~4kg降低到3.2~3.5kg。按照国家标准,农膜厚度应达到0.008 mm以上,2014年新疆地膜新标准会召开后,推广使用0.01mm地膜,但农民为降低生产成本,仍有部分使用0.008 mm及以下的超薄膜,由于超薄膜强度低,易老化破碎,种植季节过后,多成碎片状,难以从农田中清理出来,致使农田残膜量越来越多。

2.2 回收措施疲软,优惠政策乏力

没有强制性的措施约束企业或个人交售残膜,现有的回收利用优惠政策施惠面小,没有形成良性的市场机制,农田中大量的废旧农膜得不到捡拾,加工企业缺原材料,大部分企业因原料紧缺,处于半饱和状态,生产季节性普遍,效益不高。

2.3 回收机械与农业生产不相适应,回收率低

现行的废旧农膜回收以人工捡拾为主,废旧农膜机械化回收率不到30%。对废旧农膜的清理回收,人工拣拾残膜回收成本高于收益,再生利用过程中能耗大,残膜处理加工中产生的二次污染物多,且由于杂质原因只能作为添加料,价格上没有竞争优势,生产企业无法靠市场效益支撑发展,只能依赖政府资金扶持。地区残膜回收机械主要有播前回收机械(弹齿式)和拔秆起膜机,播前回收机械适合在春耕春播期间使用,效果也不理想;而拔秆起膜机的使用又受到农业生产条件的制约,回收的地膜、秸秆等杂物无法分离,现有残膜回收机械在技术上不完全成熟,具有局限性,导致残膜回收率无法进一步提高。

3 农田地膜治理对策

3.1 提高认识,加强宣传

从2016年5月1日起,新疆正式实施农田地膜管理条例,拒绝超薄地膜生产销售使用,规定废旧地膜要做到100%回收。 各级农业部门要以自治区地膜新标准为契机,继续通过广播电视专栏、远程电教平台、门户网站、农业信息网等媒体和发放宣传单等方式加大宣传,讲解农业清洁生产知识,使广大农牧民能够自觉使用0.01mm以上地膜,积极回收残留地膜,切实提高各级部门和农民治理农田地膜的认识和自觉性。

3.2 加强监管,严把农用地膜生产、销售和使用关

要组织农业、工商、质检、环保等部门开展联合检查,加强对地膜生产企业、地膜流通环节的监管力度,明令禁止企业生产0.01mm以下农用地膜,坚决查处销售不合格地膜,对仍在生产不符合标准的地膜生产企业责令停产整顿,对于销售不符合新标准的地膜一律要求退回生产厂家,并对经营者实施经济处罚,在地膜使用过程中,发现有农户使用不合格地膜不予播种。

3.3 积极探索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的长效机制

地区农田地膜污染治理工作得到中央和自治区高度重视,我们要把农田地膜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好,在管长远、管根本上多投入,在科技攻关上下功夫,要推广使用0.01mm以上加厚地膜,对交回废旧地膜的农民,在购买新标准地膜时进行补贴或给予价格优惠,通过贴息、技改项目、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扶持建立一批废旧农田地膜回收加工企业,建立企业回收、农户参与、政府监管、市场化推进的农田残膜回收再利用体系。

3.4 不断改进耕作技术

进一步完善土地倒茬轮作制度,积极推广有利于回收的覆膜方式和适期揭膜技术,提高地膜回收率。

3.5 示范推广新一代全生物可降解地膜

可降解地膜是农业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各级部门应在试验成功的区域,要有计划的推广使用可降解膜,据兵团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王林试验示范发现,在棉花之外的作物种植上,可降解地膜效果比较理想,比如土豆种植,与聚乙烯地膜相比实现了5%~6%的增产;在棉花种植上,却减产10%左右,因此,地区推广 使用可降解地膜,既要加大开发力度,也要加快改进残膜回收技术 ,在花生、玉米等多根系作物种植中,应鼓励使用可降解膜。由于不同环境下降解速度不同,不同作物对可降解的时间要求也不一样,一区一种一配方是最终的目标。

3.6 制定治理残膜污染实施办法、任务和奖惩制度

把残膜的治理工作纳入地州、县市、乡镇目标管理考核范围,认真督促检查,严格执行“不拾不春播、不清不秋耕”的措施。采用“揭、搂、拾、扫”的综合治理办法,加大残膜回收力度,落实奖励措施, 做到一手抓地膜覆盖技术推广,一手抓废旧残膜污染治理,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净土。

参考文献

[1]严昌荣,梅旭荣,何文清,等.农用地膜残留污染的现状与防治[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11):269-272.

[2]地膜残留,难题咋解 [N].人民日报,2016-5(15).

高标准农田如何实现范文9

关键词 秸秆禁烧;问题;建议;安徽宿州;桥区

中图分类号 X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0254-02

宿州市桥区拥有耕地面积14.66万hm2,其中,小麦种植面积12.00万hm2,玉米计划种植面积9.33万hm2,大豆计划种植面积5.33万hm2。种植方式为小麦―玉米和小麦―大豆轮作。2014年底,全区拥有大中型拖拉机9 478台、谷物联合收获机5 024台、玉米联合收获机903台、秸秆还田机1 756台、打捆机37台。小麦、玉米年产秸秆超过160万t。多年来,由于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使粮食产量连年增产。因此,所产生的农作物秸秆也在不断增加。往年农民为了下茬种植方便省力,一般将秸秆焚烧于田间和地头。

2014年政府加大对秸秆禁烧的工作力度,加强了行政和经济两杠杆的作用,疏堵结合,禁烧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还需要采取更科学合理的生产方式和作业方法。

1 秸秆禁烧工作存在的问题

(1)秸秆禁烧工作上热下凉,由于第1年严格全面禁烧,村级以下的部分党员干部对禁烧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积极性不高,不能起示范带动作用。加之人民群众受习惯种植的影响,对如何处置满地秸秆、如何播种及播种下去出苗如何,是否影响粮食产量存在疑虑[1]。

(2)禁烧后的地块,秸秆覆盖地表,传统的播种机械已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求。播种机械需要更新换代,增加了群众负担。虽然区政府采购2 000余台新型玉米播种机下发到有大拖拉机的农户中,但数量有限,分布不均,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播种需求。特别是大豆种植区域,秸秆还田播种大豆的机型很少,播种机严重缺乏,影响秸秆禁烧工作的开展。

(3)由于对小麦收割统一要求留茬高度在15 cm以下,致使小麦收割机作业负荷重、故障率高、作业效率低、严重影响小麦抢收进度,造成小麦收获期延长,使小麦过度成熟,导致收获时抛洒率大。

(4)近年耕整土地以旋耕为主,个别机手作业不规范,粉碎后的秸秆长度大于10 cm且不均匀,再加上耕整地深度不够,造成土壤耕层薄秸秆含量大,使土壤变得过松、大孔隙过多,导致跑风失墒,影响种子发芽生长,最终导致作物扎根不牢,甚至出现吊根死苗。

(5)由于畜牧业规模养殖场较少,秸秆用作饲草的量不大,秸秆制碳、制煤、制版等综合利用受技术限制及生产成本高及电厂收购价格不高,秸秆捡拾打捆、运输及人员工资高,农民和机手利润空间小等原因,制约了秸秆综合利用的发展空间。桥区秸秆仍以还田为主。1年2季秸秆还田,造成秸秆还田量过大,致使土壤中碳氮比失调,作物因缺氮而苗黄、苗弱,生长不良[2-3]。

2 对秸秆禁烧工作的建议

根据桥区实际情况,要想搞好秸秆禁烧工作,必须解决如何收获、如何处置秸秆、如何播种下茬作物问题。这就需要在政策上引导,在法规上约束,在行政上干预,在经济上扶持,在技术上指导,做到疏堵并用。

(1)广泛宣传。我区小麦、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率仅占30%,70%的小麦、玉米秸秆仍以还田为主。具体来说,一要使广大干部群众了解焚烧秸秆的危害,诸如带走土壤中的有机营养,破坏土壤微粒结构,导致土壤偏碱性,保水保肥透气能力下降,农作物秸秆中的大量有机营养被烧掉,最终污染环境,影响交通和财产安全。二要使广大群众知道焚烧秸秆是违规犯法的,要受到处罚。

(2)要深入调查摸底。摸清我区各种品牌型号联合收割机的总拥有量及各种播种机(玉米、大豆、小麦)的拥有量及品牌型号,做到心中有底、合理调度,在禁烧的同时不误农时又能抢收抢种,达到丰产丰收。

(3)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制定机械化作业技术路线和作业方式。①午季。我区小麦收获期正常年份南部永镇、大营2个乡镇从6月1日正式开镰收割,6月11日左右支河、永安和老汪湖方能结束。我区2014年底拥有谷物联合收割机5 000余台,按小麦种植面积13.33万hm2计算,平均1台收割机作业量在26.67 hm2左右,每天1台收割机作业量仅2.67 hm2。一台3.0喂入量的联合收割机留茬高度在25 cm左右,作业量可达0.4 hm2/h,按小麦种植面积和机械拥有量完全能够满足我区小麦收割的需求。②小麦、玉米轮作区。机械化作业应根据秸秆是离田还是还田来制定作业模式。如果离田,联合收割机在收割小麦时留茬15 cm,秸秆捡拾打捆运输,适时适墒用行距60 cm宽的玉米施肥播种机进行播种。如果秸秆还田,一是在联合收割机出草口加装碎草器高茬收割,然后用秸秆还田机再打1遍,以利于下茬播种。二是可在联合收割机出草加装碎草器留茬25 cm进行收获,适时适墒用行距60 cm宽的玉米施肥播种机进行播种。对地与路相连接的地块地头10 m左右可用秸秆还田机统一还田1遍,以防止意外火灾发生[4]。③小麦、大豆轮作区。如果离田,联合收割机在收割小麦时留茬15 cm直接收割,秸秆捡拾打捆运输出地,再进行大豆播种(大豆标准化种植行距为35~40 cm)。没有大豆专用播种机的可用小麦条播机隔一腿去一腿进行大豆播种。如果秸秆还田,一是在联合收割机出草口加装碎草器高茬收割,用秸秆还田机再进行还田,以利于下茬播种。二是在联合收割机出草加装碎草器留茬15 cm进行收获,适时适墒进行大豆播种。综上所述,不论小麦收获后是播种玉米还是大豆,均可用联合收割机直接高茬收获,用全还田防缠绕免耕施肥播种机进行播种。但该机在我区拥有量极少,满足不了我区玉米、大豆的种植需求。对午季禁烧如何收获和播种,各地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秋季玉米收获及小麦播种有以下2种方式:一是秸秆离田,人工收割和用粮草同时收获,进行整地播种;二是机械化收获秸秆粉粹还田进行旋耕整地或耕翻整地,进行播种。有条件的对秸秆还田地块进行耕翻对秸秆进行掩埋整地最好。

(4)要做好技术指导。农机和农业部门要搞好技术培训和现场演示示范工作,使农民均要掌握每项新技术和每个作业模式,了解其实施标准,也就是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5)严管下地机械。要求每台进地作业的机械要有人监管,对作业质量达不到技术标准的要求机手进行返工,只要进地作业的机械能够按照制定的作业模式和技术标准进行作业,禁烧工作的完成就大有希望。

3 参考文献

[1] 贾承劲.霍邱县秸秆禁烧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2):299.

[2] 陈家玲.秸秆禁烧工作的现状与建议[J].农业装备技术,2015(1):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