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农村产业发展的问题集锦9篇

时间:2023-09-07 17:39:53

农村产业发展的问题

农村产业发展的问题范文1

什么是“三农问题”?一般而言,“三农问题”就是农业问题、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三农问题”具有一般性,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三农问题”,我国目前的“三农问题”一定程度上是旧中国尤其是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历史问题”。“三农问题”的普遍性在于,二元经济结构普遍存在,而且长时期得不到有效治理。然而,我国当前的“三农问题”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质,它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性问题,而是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因而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不同时期的“三农问题”有不同的特点和重点,并不是只要与农有关的问题就是“三农问题”,泛泛地使用“三农问题”这个用语,会迷失了问题的要害和本质。什么是眼下的“三农问题”及其性质?我认为,目前的“三农问题”就是城乡产业、收入和社会发展的差距过大。具体说,“农业问题”——农业不稳——实质是城乡产业生产方式的差距过大;“农民问题”——农民太穷——实质是城乡居民之间收入的差距过大;“农村问题”——农村太落后——实质是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过大。“三农问题”表面上是“农字号”问题,实质是我国城乡发展严重失调,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凝固。

“三农问题”的形成非“一日之寒”,“三农问题”的根治也非一日之功。“三农问题”盘根错节,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针对“三农问题”的特殊性质,选准突破口和切入点。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既是发展的重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又具有可行性和高效性。解决农业问题,核心是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解决农民问题,核心是实现充分就业,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农村问题,核心是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全面解决“三农问题”,还必须提出纲领性的发展战略。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容是多方面的,相互联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同时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解决“三农问题”,可以把分散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联接进来,可以做到纲举目张。

第一,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三农”工作,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观的重大调整。统筹城乡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指导思想。党和政府并不是今天才面临和解决“三农问题”,然而,“三农问题”屡治无效,愈演愈烈,从根本上说是长期奉行“重工轻农、城乡分治”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累积性后果。在既定发展模式下,治理“三农问题”局限于农内言农,必然使“三农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城乡统筹发展抓住了“三农问题”的根源,提出了一种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找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第二,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三农”工作,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农村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核心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以现代工业为依托,在现代市场条件下进行的大农业,是一种高科技含量、高资本投入、低劳动投入、高消耗、高产出、高商品率和高度社会化的农业。必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大力发展畜牧业,保护天然草场,建设饲草基地。积极发展水产业,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搞好土地整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积极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三,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三农”工作,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农民和农村生产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农产品产量最大化,以满足温饱。在农产品供给总量短缺时,农产品数量扩张,就可以达到农民增收,供给目标和收入目标“一举两得”。长期以来,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务农,收入增长受到农业资源不足、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过多、农业经营规模过小的致命制约。随着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和市场化的深入,农民就业多元化,收入来源也多元化了,虽然农业收入依然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比重不断上升,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导性因素。因此,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

第四,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三农”工作,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改革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迅速,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缓慢。新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应当统一起来。改革以来,虽然我国城乡经济和社会都获得了发展,但是,由于“城乡分治、重工轻农”的经济发展战略没有根本转变,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明显改善,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加快推进农村道路、饮水、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投入。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发展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

农村产业发展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三农";问题;解决措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要充分认识我国革命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要为广大农民谋求幸福,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稳健发展。现阶段,我国综合生产能力上了大台阶农民收入,农村民生逐步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贫困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文章围绕始终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站在现有的战略高度,"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要求这立足于我国国情以及农村的实际情况。除此之外,"三农"问题也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现阶段国民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矛盾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然而,在当前社会建设过程中要考虑到人均收入、医疗卫生条件,其中农民收入是一个关键因素,虽然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户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仍未改观,然而在今后的一个时期,农民增收环境农民增收问题得到解决,能够提高农民的收入,积极的开拓农村市场,改善农民生活,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的局面。除此之外,"三农"问题它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之举。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要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执政党和政府最关心的问题主要来自于农民"三农"问题已经突破了经济层面,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重点围绕解决"三农"问题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战略的调整发挥农业的优势,依靠科学技术大力的培育主导产业,确保粮食安全,满足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优化区域布局,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站在现有的农业经济角度,在推进农业以及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同时,提高农产品质量,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进而能够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实现增产增收【1】。

2"三农"问题的有关解决措施

2.1深刻理解内涵

在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农业综合生产力较为缓慢,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教育滞后"三农"问题仍然存在。目前,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要重点围绕功课,"三农"工作难题,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在"三农"问题解决过程中,要深化"三农"工作,让更多的群众理解三农的丰富内涵。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党中央进一步的深化了新世纪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阶段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围绕解决"三农"问题作出总的思路决策和目标要求,做好"三农"工作需要树立全局观念,这样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开展的重点,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小康作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立的重大战略任务成为惠民工程【2】。

2.2扣紧核心内容

"三农"问题它的核心内容就是实现农民增收,需要紧扣核心内容着力建设持续赋予农民的长效机制【3】。为了进一步的完善农村劳动力,使更多的劳动力充分就业,加大城乡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建设,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全方位的落实就业创业政策体系,拓宽人才渠道。对困难就业人员积极的帮助,落实六放政策,鼓励农民进行创业,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引导更多的农民进行合作投资,发展物业经济。重点做好被征地农民参与基本生活保障,以及企业在职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等等,切合实际情况保证农民的生活水平【4】。

2.3寻找最佳结合点

强化"三农"工作需要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实现农村繁荣经济建设和谐农村进行结合,要坚持将发展农村生产力作为主要的工作内容,大力发展农村的第二、第三产业,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建设,重点围绕提高农村产业层次产业水平为主,实现强村富民【5】。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型企业,以及农业发展中的主体力量实现技术创新,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精加工,妥善处理农村内部各社会群体之间的联系,形成公平、公正的利益协调,保证农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6】。

2.4狠抓关键环节

实现农业快速发展和农村、农民共同进步,重点解决"三农"问题,切实推进五件实施建设。站在农村最紧迫农民最需要的事情做起,着力解决上学难、看病难、出行难、环境差、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等一系列的问题,加大农村道路硬化工程建设。此外,还需要大力实施农村教育培训工程,进一步的改善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条件,强化农村职业教育以及成人教育【7】。

农村产业发展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民收入;增收建议

    农牧业是国民经济、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较大比重,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全局的重大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历来都将其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当前,发展我国农牧业的途径就是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落脚点就在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别,改变城乡二无经济结构,让广大群众共同享受改革的成果。我国的三农问题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被摆到很高的位置,农村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就没有全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务之急。

    1 发展农村经济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三农问题非常突出,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收入问题。如果说“ 三农” 存在问题, 则问题并不在“农业”本身,而在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不足,导致“农民”增收难,农村财政增长慢。

    2 发展农村经济的建议

    2.1 保证农民种植农作物高产稳产

    科技含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民收入的高低。因此,农村建设中应突出抓良种壮苗的使用。当前农民丰产靠壮苗, 长远发展靠良种, 良种壮苗是农民种地的基础。据调查,用良种壮苗的蓄积生长量比一般品种提高30%~150%。要解决良种壮苗的推广落实问题,以确保农作物的速生丰产。

    2.2 加强项目建设

    如世行项目在河北省的实施,大大提高了相关农民的经济收入。据了解,世行贷款造林一、二期项目,重点分布在中南部平原农区,其土地资源主要是沙荒地和次耕地。实行林粮间作后,截至目前,定洲市共完成项目造林3 700hm2,仅间作物一项平均年增加小麦、花生作物产量5 000t,增加收入700 多万元。永清县、安次区在沙荒次耕地发展的6 666.67hm2速生丰产用材林,同样取得了显着的效益。世行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有力地说明了世行项目造林在改善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以及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方面的重要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些项目村的林业发展模式,亦是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 

    2.3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

    2.3.1 在长期稳定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用工业化理念来谋划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2.3.2 农业产业化的目标。一户建一棚,冬季不闲空;效益看得见,农民乐其中;农业工厂化,工贸一体化;家家有“工厂”,农村新气象。我国有8 亿多农民,而且都是以第一产业很低的劳动生产率来维持生存,多年来,农业生产上“人种天收”的被动局面,并没有太大改变。因此,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相对较低,年轻力壮的农民成群结队地外出打工(此举并非是最佳的选择),走出去才知道自身的落后。农业产业化在我国多个农村的成功运行表示“人种天收”的被动局面可以改变。农业产业化即:有投入、有设施,能摆脱自然条件束缚,按照农民意愿在生产设施内进行的标准化农业生产,生产的农产品为绿色无公害的精品。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其实都是工业化的表现或结果。发展经济学家钱德勒(美国)认为:“发展中国家渴望工业化,因为他们意识到,这是与发展紧密相连无法摆脱的,而且历史地看,工业化是发展的惟一途径。”实现工业化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由之路。

    2.3.3 农业产业化的探索。一是开展调研,优化示范和带动方案;二是规划现代农业园,明确农业产业化基地;三是政府支持,公司化运作,先抓好示范基地和示范户的硬件建设。此外,也可在开发区的一角,融资建造“农业工厂”,实施规模经营。

农村产业发展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 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4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6-66-3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a's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Presence of Big Data

Zhu Anyu

(Hebi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formation, Hebi Henan 458030)

Abstract:Achieving sustainable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conomy is an important issue to achieve the goal of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The paper analyzedcurrent outstanding problems constrain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combined with the background of big data,made several countermeasureson how to achieve a new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reakthrough.

Keywords: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problems;solutions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关键问题,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农业强则基础牢, 农村稳则国家安,农民富则国家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粮食产量实现了“十一连增”,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为实现全面小康和推进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如何适应新常态,在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下,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突破【1】,是必须破解的一个重大难题。

1 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1.1 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问题突出――“谁来种地”。

近几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惠农政策,农村经济发展步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期,但是,这并没有挽留住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的脚步,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农村务农劳动力急剧减少;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呈现 “老龄化”趋势;农村新生代劳动力“离农、轻农”现象十分普遍。据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了50%,达到51.27%。与此同时,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农业收入占农村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以及青壮年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都降到了50%以下。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74亿人,比2013年增长了501万,并且每年以数百万计的人数增长【2】。不仅如此,另一种情况也日益凸显,务农农民特别是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数量在急剧减少,农民老龄化现象严重。1996年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50岁以上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仅为18.1%,2006年第二次农业普查时该数据上升至32.5%,10年间上升了14.4个百分点。按照这个趋势测算,预计到2016年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时,我国农业劳动力中50岁以上所占比重将会超过50%。

劳动者是生产生活的主体,农民是农村生产力中最活跃具有决定性因素的力量。可是,目前我国这一农业大国正在面临“农民荒”的危机,根据国土资源部调查显示,我国农村每年撂荒耕地高达近3 000万亩,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力涌向城市里的工厂,农业生产只能由留守妇女和老人承担,日趋增多的“空心化”的农村、日渐老龄化的农民如何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谁来种地”问题突出。

1.2 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从当前农村整体经济结构来看,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就笔者所在的家乡而言,主要以种植传统的小麦和玉米为主,只有部分农民发展畜产品养殖业,蔬菜、水果、花卉种植业等具有价格和市场竞争优势的高效农业。由于传统的粮食作物价格较低,附加值不高,尤其是今年夏粮丰收后,麦子的市场收购价持续走低,扣除种粮的各项成本,例如,粮种、化肥、农药、水利灌溉等,许多农民丰产并不丰收,单纯以靠种粮为生的农民增收困难,农业生产活动的整体效益难以提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人们世代形成了靠拼资源、拼投入的粗放的农业增长方式,从而导致了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农村生态环境不堪重负。民以食为天,我国又是一个人口大国,为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我国需要追求农产品产量的连年增长。但问题在于:不断增加农药、化肥、农用塑料薄膜的使用量以及乱烧乱扔农业废弃物,导致农村生态环境严重污染;长期无节制地毁草开荒,毁林造田、填河、围湖造地,使得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农业生产活动中,每年农用塑料薄膜的使用量约为250万吨,而回收量不足150万吨,这也就意味着每年大概有100万吨废弃的塑料薄膜碎片残留在土壤中。每年农药的使用量约为180万吨,但是,真正能够作用于农作物的还不到1/3,更多的是导致了对水体环境、土壤和空气的污染。长此以来,农业资源环境难以承受,甚至已经导致了恶性循环:如果减少农药、化肥的投入,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就会下降;如果继续增加农药、化肥投入,就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土壤板结和生态环境退化【3】。对我国的农业发展而言,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很重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也同样重要,如果不切实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将很难实现。

2.3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培育农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

要按照市场需求和健全产业链的方向调整农业结构,强化优势产业、调整劣势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各地需要因地制宜,改变把农业单纯看作第一产业的观点,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和地域优势,适度发展旅游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业、农副产品深加工等特色产业,培育农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

2.4 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要把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当前解决“三农”工作的重要举措,制定出台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优惠政策,大幅度增加财政投入,设立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为此,一是有关部门要及时完善相关立法及管理制度,确保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政策切实落到实处,二是健全和完善农村环境设施建设,重视农村污水及垃圾处理问题,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三是进一步加强农村道路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的农村公路已初具规模,基本解决了农民出行难的问题,但仍然仍存在路网结构不合理、养护维修资金不足等问题,为此,农村道路建设仍要继续强化,探索农村道路建设和养护的多元投入机制,解决日常养护和定期维修资金难等问题。四是加强以水利工程为重点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防洪、抗旱和水污染三大问题,统筹兼顾,增强农业生产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

2.5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农村经济发展要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改变以掠夺性、破坏性开发和粗放式经营取得的农业增长,改变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的短期经济效益的增长方式,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行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生态农业模式,统筹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白升选.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途径[J].农村经济问题研究,2009(12).

[2] 李波.制约当前农村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3(4).

农村产业发展的问题范文5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农村经济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并不算快,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一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农村居民文化水平较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业生产规模较小、农村生态环境逐步恶化、政府对农业投入力度不足等。

1.1农村居民文化水平较低

农村教学条件落后,一些农村居民对子女受教育的意识薄弱,文化水平较高的农村居民大多完成学业后留在城市生活,这些因素共同使得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较低,对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理解不足。

1.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尽管近几年农村收入涨幅较大,但比之城市经济发展依旧有很大的差距,农村居民收入的稳定性和增长幅度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

1.3农业生产规模较小

目前农村的经营方式依旧是农户分散经营,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大面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农业机械化需要的大规模也难于实现,没有统一、专业、大规模的生产方式使得生产过程中浪费了很多人力物力,也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1.4农村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近年来,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农村不正确的土地使用等,虽然在经济上得到了一定的效益,但也造成了农村生活环境的破坏,植被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水源污染等情况逐渐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这些再反作用于农业生产,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农村居民生活。

1.5政府对农业投入力度不足

政府对农村经济管理虽然一直都有投入,但这些还是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经济需要政府更大力度的扶持,更多人力物力的支援,更大幅度的补贴,迫切需要政府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从而改善农村经济的现况。

2农村经济管理所采用的形式

面对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农村经济管理也做出了相应的措施,使得这些问题得以解决和缓解,改善农村教育条件提高农民文化水平;统筹城乡发展,落实付出政策;发展现代农业,强化科技保障;加强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大农业投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正是这些管理手段,采取了这些管理形式,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得到了促进。

2.1改善农村教育条件,提高农民文化水平

农村基础教育条件有所改善,在农村建立起正规的中小学,推广义务教育,宣传教育的重要性,使得适龄儿童都有学上,上得起学,在初等教育上跟得上,打下文化基础,为农村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不会因为没钱上学而错过受教育的机会,这样对于农民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2.2统筹城乡发展,落实扶持政策

切实落实“三农”政策,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引入新技术、新人才,把经济建设作为核心,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拓宽销售渠道,打通城乡合作,积极帮助农村居民早日步入小康行列。

2.3发展现代农业,强化科技保障

结合科技的发展,将新技术引入农业生产中,改变农村现状,用科技实现高产,在良种培育、防虫防害等方面都有良好的效果,机械自动化等节省了劳动力,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引入新技术,用科技的力量推动新农村经济发展。

2.4加强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如此才能稳定、可循环,保证经济发展不占用下一代生活资源,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环境,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在发展中要重视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发展经济的同时提高生活质量。2.5加大农业投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就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在农村经济发展之初,没有完善的农业机制,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没有多渠道的信息资源,销售渠道少等问题难以解决,需要政府等部门的支持,加大农业投入,帮助农民建设新农村,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完善生产机制。

3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对于农村经济发展中长久存在的制约问题,农业经济管理都提出了相应有效的管理方法,对于农村实际需求做出了详细的分析,要采取积极的管理手段,确实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让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好制度的保证、提供理论的引导、解决其制约问题,令农村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

3.1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好了制度保证

在农业经济管理下,结合农村现有条件和经济情况,农村经济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制度,产生了切合实际的发展模式。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制度的保证。规范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行为,使得农业的发展满足农村经济的需要,农村经济的发展行为得到良好科学的规范,保证农村经济发展效果。优化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使得农业的发展具有合理的制度保证,采用优化的制度才能最大化的发展经济,保证农业生产的质量和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使得农业的发展得到有效的管理,经济发展达到较高的水平,在农业经济的管理下,农村经济发展得到制度上的保证,农村经济发展有了高水平的发展。

3.2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在应用方面,农业经济管理也对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有了明确的引导,农村经济有目的性的发展,加速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农业经济管理明确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地位,明确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占有重要组成成分的农村经济,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重点发展,明确经济地位,更有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3.3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了制约问题

从以上分析也可以看出,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制约问题,然而农业经济管理为这些问题提出了很好的解决方案,从一定程度上解决或者缓解了问题,并取得了一些成效。农业经济管理实现了农村发展方案的合理规划,为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科学有效的发展方法,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农村发展资源的有效性,合理有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节约人力物力,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稳定和快速。

4结语

农村产业发展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金融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0-01

我国是农业大国,多年来国家从基础设施和优惠政策方面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加快农村的产业化进程。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农村建制镇数量扩大到20年前的8倍之多,发展到了19060规范的乡镇。但是农村经济在告诉发展的同时也伴随这一些列的问题。

一、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农产品质量不高

我国人多地广,农村分布地区广,农产品地区性、结构性、季节性分配不合理,导致农产品堆积,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农业生产也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在一些落后农村地区,仍然使用落后的生产方式,近年来由于全球温室效应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

(二)农业生产投入量低

科技时代的到来,物价上涨,而农业生产的市场价格普遍较低,很多农民所依靠农业生产获得的利润无法满足他们生活消费的需要,导致农村人口大量流失。在我国科教兴国战略下,大量农村学生进入城市高校就读,毕业之后留在城市工作。由于对农业生产缺乏积极性,这些人量流失导致农业生产投入低。

(三)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区域性农产品供过于求,导致农产品的价格底下。农产品的生产缺乏特色,难以吸引顾客,导致农民经济收入不高。

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支持与金融资源结构优化的矛盾

农村人口在我国是一个庞大的数量,基于这个原因,我国在农村设置大量不同类型的银行。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各类银行的存贷比高,而金融服务却相对较差,因此需要在农村建立新的金融资源配置机制,来解决这一问题。

(二)服务品种与多层服务之间的矛盾

基于农村实际情况的特殊性,农村金融服务品种单一,而要实现农村金融体系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多层次的金融服务。根据农村的特征,因地制宜可在农村建立起一站式金融服务体制、农村人口密集居住地区设置社区性金融服务体制和在农村集市街头人流量集中的地方设置综合化金融服务体制。

(三)可持续性与高风险低收入经营之间的矛盾

农村金融机构需要实现财务上的可持续发展,而农村经营主体风险高,获利少,无法满足银行的需求,导致双方的发展都艰难的局面。

(五)管理机制与运行机制之间的矛盾

我国农村金融机制体现出高度垄断集中的现状而标准金融运行机制需要多样化。两者之间的问题需要从市场竞争中的到解决。例如在农村开始更多类型的银行分解农村金融垄断情况。

三、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办法

(一)高科技武装农业生产

袁隆平依靠技术种植出来了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我国农村粮食产量,可见,科学和技术才能帮助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引进先进的农具和种植技术可以大大帮助农村经济发展,使得单位农产品的产量提高。

(二)革新农民思想

思想决定行为。在农村里农民的知识水平普遍不高,他们依旧采用落后的生产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他们的思想跟不上。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题,要发展农业就需要给农民意识上、思想上引导,传授农民先进的科技知识,

(三)将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化转变多元化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各方面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市场动态千变万化,因此,需要转变农村产业结构。针对人民的需求,发展多元化产业,形成合理的产业链结构,例如:开辟采摘园和农家乐等。

(四)政府优惠政策的大力扶持

发展农业生产还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的支持。农村人流量的大量流失,需要国家的优惠政策来留住人员,发展生产。需要留住人就要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让他们被留住农村所带来的利益而吸引,留在农村积极发展生产。

农村经济中还存在的明显问题是金融问题,多年来,农村金融问题一直是我国金融体制改制的重点与难点。尽管农村信用社为改革为核心的农村金融体制建设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但农村金融改革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四、以创新促进农业金融改革

(一)升级诚信体系

在这个信息时代,人们了解别人的渠道更多,因此可以借助网络平善诚信体系。诚信体系采取星级评定,对诚信度不同的人给与不同的级别,对诚信度高的人给与更多的优惠政策,带动群众进行诚信借贷,发展经济。

(二)合理运用农村土地资源开放土地金融市场

随着大量人口流入城市,导致田地的荒芜化,而有些企业家想要发展生产苦于寸土难求。基于这种情况,可以用标准化、单一化方式进行对土地的投资,来吸引企业家生产,同时带给农民更多的经济利益。

(三)加强农业产业化和融资体系关系

基于商业银行融资和农村地区正规金融交易主体的实际问题,开展一条龙式间接融资体系。银行想农业龙头企业进行借贷,再由这些企业对农户进行批发和零售,待到获利时,龙头企业再还贷加息。

(四)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

建立支付结算体系,根据农村具体情况提供给农民便捷的商务交易通道。由于农民普遍知识水平不够高,因此在担保体系中要完善明确,让农民正确认识到借贷存取的弊与利,让农民更信任银行参与银行的存贷。

五、结束语

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其中出现很多的问题,我国一次次的攻克这些难题,例如早在上世纪采取的圈地运动、联产承包责任制等,艰难的走到了现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想要更好更快的发展还是需要加大努力。而在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路上更是步步艰难,一直以来取得的成绩大家有目共睹,但是仍然还需要完善金融体制,带领农民走向富足。

参考文献:

[1]王顺,梅国超,赵勇.中国农村金融改革路径探索[J].中国金融,2014(22).

[2]杜晓颖.关于农村改革创新的思考[J].南方农村,2014(5).

[3]毛杨花,陈红燕.农村经济发展现状[J].科技经济农场,2016(1).

农村产业发展的问题范文7

关键词:构建;“三农”问题;金融体系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这一点显得尤为突出,而解决“三农”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解决“三农”问题上有其独特的优势。良好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对加快农村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黑龙江省“三农”问题的表现

目前,黑龙江省的“三农”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农民收入问题。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导致农民的经济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农民的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这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二是农业产业化问题。农业发展缺乏有效的企业拉动力,缺少较强的龙头企业,现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够。三是农村建设问题。主要是三个落后:基础设施落后、科技文化落后、乡村面貌落后。这三方面的问题实质是农业和农村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反映,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如不尽快解决上述问题,从长期来看,不利于社会稳定,从短期来看,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这将大大影响黑龙江经济的发展,阻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黑龙江省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体系在解三农问题,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诸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还是及其有限,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经济方面发挥了主渠道作用,但农信社自身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1)目前,黑龙江省市(县)的农业银行在农村的机构网点已全面收缩,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经营业务伴随着国有粮食企业改制、粮食流通市场化已逐步萎缩,邮政储蓄不断从农村抽吸资金,已经造成了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和“一社难支‘三农’”的局面。

(2)农村信用社为“三农”服务的政策性与其商业化经营模式之间存在矛盾。黑龙江省农信社的发展历史证明,在经过多次的重组和长期的行政计划管理之后,农村信用社从内容到实质都不再具备合作金融的特性,已经变为按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运作,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金融组织。另一方面农信社又承担着部分政策性的支农任务,并为此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农村信用社成了一个矛盾综合体,多元目标冲突。农民对农信社既没有控制权,也没有管理权和收益权,导致农信社产权关系模糊、所有者缺位、寻租现象严重,最终发展偏离了设立时的初衷。

(3)农村信用社农贷业务以粮食生产贷款为主,规模化养殖及农产品加工营销难以得到贷款,农村中小企业基本得不到贷款。目前,农村信用社贷款主要用于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以种植业小额贷款为主“春放秋收冬不贷”,贷款方式为3—5户联保,额度一般在3 000—5 000元之间。养殖业贷款占农业贷款额的比重在10%~30%之间,主要用于支持当地发展禽蛋业、奶牛养殖业,最高额度在1—3万元之间,采取抵押联保方式,多为一年期。农村中小企业贷款、筹资更为困难。

2.农村消费型贷款处在起步阶段,民间借贷比较普遍。除农业扩大再生产外,农户迫切需要的住房贷款、个人消费贷款和助学贷款等分期偿付的中长期贷款,目前仍然很难从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贷出。民间借贷(当地称“抬款”)现象比较普遍,一般由亲属、朋友担保,利息都在一分以上。

3.财政转移支付项目少,地方财政基本上为“吃饭财政”,对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的支持力量微弱。目前,中央与省级财政对市(县)支持主要是转移支付项目,包括粮食补贴、退耕还林补贴、人畜引水补贴等,而农田水利设施、村庄道路硬化、农村社区环境治理、农村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投入短缺、支持渠道缺乏,已严重制约了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

总之,黑龙江省的农村金融支持作用,仅处在维持农业简单再生产的推进阶段,与广大农户、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发展规模化生产的强烈需求极其不相称,由此形成了三个不衔接,即“零风险贷款”供给与风险和收益并存的农业产业化资金强劲需求不衔接,农村金融机构的“恐贷”、“惧贷”行为与农户、企业强烈的贷款作为不衔接,农村金融自身发展壮大与农业经济发展、农村社会进步的不衔接。这种由于金融供给方式不合理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格局,必须要采取措施加以打破,形成新的供需衔接、优势互补、良性循环的经济增长方式。

三、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立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高效新型农村金融体制的建议

充足到位的资金供给、高效便捷的信贷经营模式和基地企业规模带动是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为此,如何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立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高效新型农村金融体系是解决黑龙江省“三农”问题的关键。构建一种以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发行为主体,以其他金融组织为补充,以担保、保险企业为保障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必将促进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

1.明确全省各金融机构为“三农”服务的义务,理顺相互间的资金关系,形成农村资金的良性循环机制。落实各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义务,按其新增贷款的一定比例发放支农贷款,对投向龙头企业的贷款比照农信社贷款利率的办法实行一定幅度的浮动。进一步发挥农发行的政策性信贷支持作用,调整职能,扩大对农业、农村的服务范围,开办“三农”贷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信贷业务,做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扶持贫困地区发展,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工作;农业银行要继续坚守农村阵地,按商业化原则做好农业信贷工作,转变观念,讲求效益,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寻找机遇,创新思路,办好信贷扶贫业务,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支持乡镇企业和农村中小企业等等;人民银行要继续运用支农再贷款提升农信社支农后劲;农信社要结合双流农村居民非农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新情况,把服务“三农”作为业务经营的第一要务,把农民增收作为业务经营的根本出发点,把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业务经营的主要突破口,集聚信贷资金,结合优惠政策,积极调整信贷结构,不断增加贷款投入,努力提升金融服务,实现支农社会效益与自身经济效益的“双赢”。

2.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发挥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因地制宜改革农村信用社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把农村信用社真正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实行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

3.落实国家扶持政策,增强农村信用社主力军作用。政府要解决农信社的政策性亏损。建议国家对农村信用社开办保值储蓄而多付的利息给予补贴,并对农村信用社历史遗留的和因承担政府行为所形成的不良资产给予剥离。在税收政策上建议适当给予一定的扶持。调整信用社的税收政策,减征或免征农业贷款利息收入的营业税,以减轻其经营包袱,使其轻装上阵,更好地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地方财政应对支农贷款进行财政贴息。

4.适度放松农村金融的市场准入条件,允许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合法化,重点支持农民自主参与的各种形式的合作金融,以增加农村金融的服务供给。在大部分农户和农村企业普遍缺乏担保抵押品的情况下,发展民间金融可以有效利用民间的乡土信用资源,为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服务。此外,还应探索发展农业保险、大宗农产品期货、农村存款保险机制,调整财政和金融政策等支农方式。

5.探索建立适应农民和农村需要、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民间借贷现象普遍存在,证明切实存在民间金融市场,民间借贷有利可图。这是因为在经济发展中,一部分农户、企业先富裕起来、手中握有资金,一部分农户、企业急需发展资金,由此必然形成民间借贷。因此,应规范发展民间金融组织,着手建立贴近农民和农村需要、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培育新型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主体,解决农村发展资金紧张问题。

6.抓住契机,从根本上缓解农民和农村企业贷款担保问题。积极促进各级政府和财政落实预算,安排专项贷款担保基金,尽快成立农村贷款担保机构。根据农村和农业生产的特点,尝试推进动产抵押、仓单质押、权益质押等多种形式的担保方式,精简程序,增强可操作性。探索建立以信用镇、信用乡、信用村、信用企业、信用农户及信用个人为主线的农村信用资信、信用等级体系,在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的条件下,便利农民担保与受贷。其次,鼓励支持建立“会员制”、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的金融企业,采取“自愿入股、滚动发展、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改变过去单纯的“资产抵押”为“资产资金双抵押”,为股东提供股本多倍的贷款担保额度和其他经济合同的担保。

7.建立和创新农村和农业保险产品。探索建立农村和农业保险产品,开发一些费率比例低、农民又急需的养殖业、种植业、抗灾、农业运输等方面的险种,既可使其成为农业保险新的业务增长点,又可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杨雍哲.论增加农民收入的成功之道[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汪金敖.农民增收制约因素及宏观对策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02,(9).

农村产业发展的问题范文8

关键词:农业经营体系;农地产权结构;法律逻辑

中图分类号:F3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143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建设新型的农业经营体系能够有效的解决当前我国农村面临的相关问题。在新兴农业经营体系下完善农地产权机构,主要目的就是优化农村土地的资源配置,促使农业产权的合法化与规范化,创建健全的法律监督系统,深化农村土地产权的改革,进一步的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进程。

1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下农地产权结构中出现的问题

1.1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与土地所有权不够明确

农村土地除了国家所有权外,其他都归农村集体组织所有,并由这一组织进行相应的经营及管理。在实际的发展运营过程中,通常是由农村村委会进行统一的规划及管理,按照人口进行土地的分配,但是这一组织通常会忽略农民自身的经济来源,从而导致土地产权及所有权不够明确[1]。

1.2 农村田地的分化趋于细碎化

随着经济建设进程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农业土地产权制度制约了现代化新型农业经济发展进程,使得农业用田逐渐呈现分散化。因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形势较为单一,所以农村无法对农田基础设施进行综合化的管理,从而导致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靠天吃饭”的问题。

1.3 农村土地逐渐呈现荒废化

近几年我国大力推行了城镇化的建设,深化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改革,使得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渐的呈现工业化与城镇化。但是根据相关资料表明,现如今,我国很多农村地区的经济发挥仍然没有变化,人口呈现老龄化,缺乏劳动力,土地呈现荒废化。随着国家劳动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得到提高,因而导致了农村生产投入力度降低。

2 新型农村经营体系下农地产权结构的法律权益

新型的农业经营体制下农地产权管理制度的原则受到了农业用地产权制度的制约,同时也是农地使用权及所有权的问题。主要问题就是农业用地财产与财产管理体系问题,这也是农业用地管理制度中最重要的问题,因为这一问题涉及到了土地产权的的规定与管理,以及关于农村用地相关经济法规所属权的问题。采用合理的图例产权管理制度能够科学的分配农村土地资源,这样既能改善农业生产要素的分配原则,也能促使农村土地所有权趋于合理化。严格的规范农村土地的使用权与收益权,能够有效的调整农地产权管理制度。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与《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相关规定,只有完善农地的承包管理权以及住宅基地的使用权,才能进一步的促进农村经济的综合发展。

深化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可以确保农民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可以进一步的健全农村经营及管理制度,明确农村用地的产权关系,达到保护农民的目的。提升对农村土地的使用效率,不仅能确保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化应用,还能深化农业产业化改革。

3 新型农村经营体制下农地产权结构的法律逻辑

3.1 明确农地产权制度

农村用地产权指的就是农村土地的占有权、所有权、使用权以及处理权,属于农民财产的主要权利。在贯彻落实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同时,应确保农民具有土地处理权以及使用权,从而达到减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问题的目的,加快农村土地流动要素的重组,明确农村用地主体。

3.2 健全农村用地的法律法规

尽管我国制定了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着制约问。在征用农地时需要确保土地市场能够正常运行,健全新型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面对相关问题应及时予以解决,不能阻止农民进行土地交易,不能减弱农民合法权益。

4 结 论

当前我国的新型农村经营体系在土地产权制度方面存在着相关的问题,因此需要了解产权结构,明确土地所有权的主体,确保土地等农业经济发展要素能够正常运行,充分发挥农村经济市场中资源分配的合理化,健全相关法律规定,促使农村相关土地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还需要创建完善的监督管理系统,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并进一步的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进程。

农村产业发展的问题范文9

关键词:农村合作社;农业经济;大发展;优势;策略

我国农村合作社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建国初期的,到后来的家庭联产承包,再到如今的现代农业合作社,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洋溢着朝气蓬勃,但又隐藏着危机与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低级的农业合作组织逐渐被更高级的其他形式所取代,现阶段,现代农业合作社的应运而生为农业经济的发展腾飞提供了可能性,同时也彰显着必然性[1]。农村合作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其在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农村稳定以及腾飞农村经济等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1农村合作社之于农业经济大发展的优势

1.1合作社具有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天然优势

农村合作社为了农村、服务农村的特点使其成为农民喜闻乐见一种经济发展组织形式,它获得农民认可,极大调动农民经营生产的积极性,迎合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发展规律,能真正推动农村经济大发展[2]。农村合作社是基于农村特色资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这种天然独特的资源优势奠定了农村经济大发展的基础,且给予合作社农民更多的自由话语权,在无形中提升了农村经济的活跃度,改善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效果。

1.2推动了农村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增高

农村合作社的建立,促使了农业生产、经营、加工与销售的一体化,实现了产、加、销的有机链接。这不仅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强化资源整合与利益互补,也能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的深层次问题,循序渐进地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1.3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推动经济发展

合作社是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有力载体,其为农产品质量保驾护航。建立农村合作社可将农村闲散农户集结起来进行统一组织生产,统一的经营生产标准、统一的经营操作流程、统一标准的农资供应,为打造农村优质品牌,推动农村绿色生产,确保农产品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这极大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3]。近年来,随着农村合作社的广泛普及,农产品具有越来越高的市场竞争力,这对农村经济大发展无疑具有推动作用。

1.4实现农民稳定收入、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农村合作社的建立有效解决了农村部分分散农户农产品的市场销售问题,这也是推动农业增产增收,实现农民稳定收入的重要途径。农村合作社中的购销大户具有较强的市场敏锐性和稳定宽广的供销渠道,便于引导合作社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改善经营策略,秉承“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生产原则,推动经济效益的提升。农民的稳定收入是农村经济大发展的重要标志,农民加入农村合作社后,人均收入将实现大幅增长。

2建设农村合作社,推动农业经济大发展的策略

2.1加大对农村合作社发展的资金支持

融资难是目前农村合作社建设与发展中面临的棘手问题,纵然合作社具有发展农村经济的独特优势,但缺乏资金保障的农村合作社将失去生命力。鉴于此,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合作社发展的资金支持,可做到以下几点:政府可基于合作社发展建立专项基金,这些专项基金将有力推动合作社的建设与发展;同时,各级政府也应定期进行财政拨款以支持农村合作社发展,或在贷款方面给予特殊优惠;对于合作社建设项目申报与申请资金支持应适当放宽条件,给予倾斜,为其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建立资金扶持相关制度。如农村合作社发展的贷款条件与贷款手续办理适当放松,如建立健全完善的金融担保制度。

2.2强化领导,完善农村合作社组织管理

农村合作社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需要党和国家强有力的领导。因此,农村合作社发展应高度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合作社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建议,在党和国家的领导和指引下实现健康、和谐与稳定发展。首先,各农村应根据本地经济发展实况建立合作社。设立专门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工作任务,并及时解决农村合作社发展中出现的一切问题,推动合作社工作有序进行。其次,应完善农村合作社组织管理,高效处理合作管理问题。要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社行政管理机构作用,为合作社发展给予引导与支持;要强化社员代表大会制度建设,通过制度的力量规范组织管理,实现优质发展。最后,强化合作社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全面推动农村合作社发展。

2.3农村合作社应多途径强化自身建设

国家的领导、政策的支持是促进农村合作社发展的外在因素,要想通过发展农村合作社推动农村经济大发展,单靠外力是不行的。因此,农村合作社应多途径强化自身建设,为农村经济腾飞贡献力量。主要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合作社人员队伍。人才是支撑合作社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无论是合作社的管理层面,还是生产经营、实践操作层面,都需要具有娴熟工作经验与高超工作技能人才来支撑。特别是管理层面,专业管理知识、实践管理技能及综合文化素质必可不缺。因此,要全面提升合作社人员综合素质。第二,合作社应实行科学规范化管理,不断拓展经营与服务领域,以优质的管理与服务占领市场,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2.4基于农村发展实况兴办多类型合作社

农村合作社类型繁多,一切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合作社类型都可拿来使用。不同省份、不同地域的农村应不拘泥于单一合作社建设,要善于基于自身发展实况兴办多类型合作社。首先,可建立综合合作社。其次,可建立专业合作社,如购买供应合作社、营销合作社、供销服务合作社是其主要类型,多形式的专业合作社为农村经济专业化发展提供便利条件。最后,可以建立服务性合作社。这种类型的合作社主要有信贷合作社、医疗保险合作社、住房合作社等,可有效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十分必要。

3结语

农村合作社基于农业经济大发展具有巨大的优势,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社优势对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建设好、发展好、利用好农村合作社,将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推动农业经济大发展。建设农村合作社符合当下农村经济发展规律,迎合了农民的主观诉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将来势必会以崭新的姿态引领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整体生活水平。

作者:于继华 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市拉斯特乡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服务站

参考文献

[1]秦愚.中国农业合作社股份合作化发展道路的反思[J].农业经济问题,2013(6):19-2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