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银行业务存在问题集锦9篇

时间:2023-09-07 17:39:54

银行业务存在问题

银行业务存在问题范文1

墨西哥的银行系统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开发性金融机构以及联邦发展基金及组织组成,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逐步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政策领导,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银行业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墨西哥通过墨西哥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全国银行和证券委员则作为商业银行的监管部门配合政府政策开展工作,商业银行主要从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转账结算等活动,开发性金融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政府部门及中小企业贷款。外资银行在墨西哥商业银行系统中占有较大比例,并在墨西哥当地市场取得了丰厚的收益。按照利润收入排名,2014年墨西哥金融系统中外资银行排名占据前三甲,其中墨西哥金融集团净利润超过10亿欧元,墨西哥国家银行净利润约10亿美元,西班牙圣坦德银行墨西哥子行利润为6.5亿欧元。

二、中资银行开展贷款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受到美国及欧洲量化宽松政策影响,墨西哥当地外资银行提供的贷款利率极低,对我国银行进入墨西哥开展业务产生了严重的挤出效应。外资银行在墨西哥金融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墨西哥前七大银行包括五家外资银行,分别为西班牙BBVA银行的子行墨西哥金融集团,美国花旗集团下属银行墨西哥国家银行,西班牙圣坦德银行墨西哥子行,英国汇丰银行墨西哥子行以及加拿大丰业银行墨西哥子行SCOTIABANK,全部为欧美国家在墨西哥当地设立的子行,母公司带来的低价资金使得外资银行具备得天独厚的价格优势。

(二)墨西哥对“中国制造”和“中国产品”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中资银行融资支持中资企业进入墨西哥市场的障碍重重。墨西哥和中国同为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和出口导向战略十分相似,两国经济互补性差,在国际贸易市场上的竞争激烈,因此,墨西哥对中国企业存在一定歧视,该国不仅是最后一个支持中国加入WTO的国家,也是对我国出口产品采取反倾销措施最多的国家之一。原本计划在墨西哥旅游胜地坎昆建立中国商品集散中心的龙城项目,也由于相关部门担忧大型商贸展览中心可能会影响到当地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最终以墨西哥环保部门宣布该项目在环保报告前动工为由勒令停工。

(三)墨西哥能源法案的签署有助于外资进入墨西哥能源领域,但是鉴于全球能源激烈竞争的态势,国内银行融资支持中资企业投资墨西哥必将面临来自跨国能源巨头的竞争,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墨西哥能源资源丰富,近年来受石油主产区CANTARELL产量持续下降及国际油价大幅波动等因素影响,墨西哥石油产业受到重挫,为重振国内支柱产业,墨西哥积极推进能源改革,并于2014年8月11日,由墨西哥总统佩尼亚•涅托签署通过墨西哥能源改革法案,外国投资者将能够通过投标获得利润分成合同的形式,联合或直接参与到墨西哥油气的勘探开发过程中。然而,海外经营传统悠久、当地合作关系密切的国际跨国能源公司对墨西哥能源觊觎已久,中资企业相比而言经验相对缺乏,国际招标中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

三、促进信贷业务的对策

(一)建立当地分支机构,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建立分支机构是一家银行迅速打入当地市场的快速通道,但是由于政治、贸易、法律、政策等因素影响,多年来墨西哥一直没有中资银行进入。2014年11月,在墨西哥金融改革方案《信贷机构法》的推动下,中国工商银行成为第一家获准在墨西哥成立营业机构的中资银行,预计不久的将来更多中资银行会落户墨西哥。中资银行最初进入当地市场后,由于不熟悉当地金融环境可能会产生水土不服的现象,因此,中资银行应重点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找准定位,完善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不断改进自身业务产品,努力适应国际市场惯例;二是遵守当地法律法规以及监管部门的规定,防范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建立符合墨西哥特色的风险防范体系;三是选派具备海外工作经验的业务骨干赴当地开展工作,必要时可聘请熟悉业务的当地人员进行协助,同时制定后备人员培养计划,保证银行员工具备市场开拓的能力。

(二)加强中资银行宣介,树立中国企业良好形象

部分墨西哥人受“中国”的影响,对中国怀有戒心,因此中资银行若想在当地求得发展,必须加强各类宣介活动。首先可借助当地主流媒体、网络平台等资源对中资银行的资金实力、业务范围、金融产品进行全面介绍,同时与当地有影响力的华人商会等组织建立联系,举行针对海外融资的专题宣介会,扩大在华人圈的影响力。在宣传推广过程中,要关注文化差异、重视文化交流,提前做好调查研究,聘请熟悉当地情况国际性咨询公司,分析墨西哥文化风俗、民族禁忌、约定俗成、特定模式,根据墨西哥当地消费者的特点,以恰当的方式开展沟通和传播。此外,品牌形象的树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资银行应逐步将产品优势和企业文化传递给消费者,并做好危机公关,定期开展舆情监测,防范可能对中资银行产生负面影响的新闻及信息。

(三)融资与技术相结合,中资银行与中资企业联合“走出去”

银行业务存在问题范文2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不断发展,企业对国际贸易的融资需求也越来越堵。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之一,近年来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潜在风险。由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历程不长,业务模式相对模糊,因此有必要对当前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找出解决方案和对策,才能帮助商业银行更好地发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

二、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现状

一直以来,中国的外贸依存度都极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经济环境越来越开放,任何国际事件都有可能影响到中国的出口贸易。如2007年开始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带来了重创。我国企业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这次危机的影响,部分外贸依存度较高的企业及大型财团出现资金链断裂,一些企业在银行融资上可能出现欺诈、骗贷等问题,给银行的风险控制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都为企业用户提供国际贸易融资类产品,主要包括国际结算、国际信用证、进口押汇、进口代付、福费廷、出口押汇等。同时,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推进,新兴了人民币跨境贸易融资等产品。

三、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的问题

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种类较多,存在着几类主要问题:

(一)国际贸易融资结构不合理

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偏向于大中型企业,且一般这些企业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国际贸易经验。大中型国际贸易企业的信誉一般较好,技术雄厚,还款能力较强。对于银行来说,由于向这些企业提供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承担的风险较小,因此银行更愿意将贷款放给他们。相比之下,小微贸易企业所能得到的银行国际贸易融资微乎其微。

此外,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结构的不合理还表现在贷款的期限上,中长期产品的比重越来越大,中长期贷款与短期贷款额度的不均衡将可能增加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二)国际贸易融资法律法规缺失

目前,我国仍然缺乏一套系统的、完整的国际贸易融资法律法?。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国际贸易虽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相关配套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国际贸易业务中可能会涉及大量的法律问题,一旦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很难找到相对应的法律法规从而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缺少创新和吸引力

虽然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产品较多,不过很多银行只是主要开展了某几项业务,其他的业务由于极少有人做,很多银行怕担风险也不愿意去开展了,久而久之导致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种类越来越少。此外,我国商业银行有很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都是学习西方国家的,缺少适合本土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产品吸引力不高。

(四)高端国际贸易融资人才缺失

当前,大多数商业银行缺乏精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高端人才。对于银行从业人员来说,要想做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除了掌握银行的基本产品知识之外,还要有良好的英语能力以及对国际结算、国际贸易相关法律法规的精通,并要对对方国家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情况有一个基本了解。现实是大多数银行都缺乏这样的人才,无法满足融资业务的需求。

(五)外部风险较多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在开展时本来就存在着许多外部风险。比如,由于汇率波动,应收款项减少导致企业无法偿还债务。还有一种比较普遍的风险是行的资信风险,由于贸易的每笔款项的回笼、货物单据的寄送等都是通过国外的银行完成的,一旦行的资信出现问题,还款来源可能就会受到损害,造成企业无法按时偿还款项。

四、提升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能力的对策

(一)加强中小企业的供应链融资

针对国际贸易融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扶持中小国际贸易企业的发展,商业银行可以大力发展供应链融资,加强对中小企业融资业务产品的开发,开发出符合中小企业发展特点又能弥补企业自身缺陷的产品,从而降低中小企业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

(二)加强国际贸易融资法律法规建设

应该从政策层面上加强国际贸易融资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设,做到贸易企业和银行在遇到问题时,有据可查,有理可依,促进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健康发展。

(三)完善国际贸易融资信用评价体系

完善国际贸易融资信用评价体系是降低融资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要尤其注意贸易的相关背景以及企业的资质和信用情况。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的客户还款来源为正常贸易现金以及客户自身的盈利能力,与普通流动资金贷款的还款来源并不一样。因此,银行在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客户进行评级时,要采取和流动资金贷款用户不一样的标准,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标准,从而为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全过程监控国际贸易融资风险

在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时,有必要进行全过程的风险监督。首先要做好贷前资格认定,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角度对企业的运作情况进行检查,尽可能降低融资风险。在发放融资金额后,应对资金的流向和使用进度进行全方位跟踪。对于以信用证方式结算的企业,应该督促企业及时交单议付,严格审查单据,做到单证一致,从而降低行资信风险。此外,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银行要及时关注汇率波动情况,对远期汇率的可能波动采取相关的应对措施,如实施远期汇率锁定等。

(五)注重人才培养

商业银行应建立良好、公平的晋升制度,引入优秀的有经验的人才及应届毕业生,并且经常进行员工培训,提升员工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要做好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用人所长,做好员工薪酬分配,并及时对员工进行激励,拒绝同工不同酬。此外,为了提高国际贸易业务水平,要加强对员工的英语培训,培养员工的国际视野。要建立起良好的客户关系树立正确的营销理念。

五、结语

银行业务存在问题范文3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经济和金融挑战愈趋严峻,经济全球化和金融混业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发展潮流。国有商业银行若想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从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为主要经营渠道的模式调整到以中间业务为重点的发展方向上来。目前,中间业务在银行业中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地位,中间业务是银行业发展的大趋势。由于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发展滞后,尤其是企业债券市场。目前企业融资中的80%来自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比重较小。这种情况使得企业融资主要依靠商业银行,银行的贷款客户源源不断,贷款业务利润成为银行的主要盈利途径。随着我国资本货币市场的迅猛发展,企业融资渠道不断拓宽,间接融资比重缩小,银行贷款业务势必受到冲击,转向中间业务经营,这是商业银行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中的突出问题

1.对中间业务的发展存在经营理念上的偏差。受体制、观念、思维方式和实践经验的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均以存贷款业务为主营业务,对国际银行业中间业务快速发展的趋势认识不足;对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和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后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认识不足,对中间业务的手续费收入可以大大提高商业银行利润总水平没有给予高度重视,影响了中间业务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将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作为经营的重心,虽然也办理中间业务,但认为那是“副业”,办理的目的只为资产负债业务服务,而不是为增加收入。

2.金融创新应用不足。金融创新是摆脱目前经营困境、拓展生存空间的必经之途,而我国商业银行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急需进行创新,但我国商业银行的内外机制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业务创新。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金融创新不足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前几年中间业务创新情况有以下三个特点:中间业务创新仍以传统的结算业务为主,新兴业务创新相对滞后;理财及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相关的业务刚刚起步,虽然有所发展,业务规模、收益水平、制度创新尚处在低级阶段,结构也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中间业务的业务范围狭窄,品种单调,缺乏特色,层次较低。中间业务主要集中在日常操作简单的结算和类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上。而各类担保、贷款或投资承诺、外汇买卖与投资等新兴的中间业务发展缓慢,有些甚至还没有正式开发和推广。

3.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有关中间业务的管理和会计制度不健全,且大多数中间业务品种层次较低,导致各家银行都可以开办,并且通过争揽存款获得的间接收益比较大,于是各银行纷纷降低收费标准抢占市场,展开恶性竞争。从监管的角度分析,由于中间业务属于新兴业务,有关收费等相关的管理规定跟进不及时,商业银行缺乏明确的收费依据,导致各商业银行为争夺中间业务而不收费或少收费。

三、发展中间业务的策略选择

1.切实转变经营理念,提高认识。正确认识传统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关系,以传统业务优势带动中间业务的发展,反过来通过中间业务的发展壮大来支撑和促进传统业务的巩固与发展。要从战略高度,把中间业务作为银行的一项主要业务高度重视,要像抓存款、贷款一样来抓好。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我国商业银行依靠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获利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促使商业银行不得不转变观念,把培植开发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未来获利重点。因此必须从中间业务的产品开发和创新上下功夫,各商业银行必须以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为原则,加大对金融产品的研发力度,开发创新出适合不同类型企业、居民要求的中间业务新品种。商业银行在选择中间业务目标市场时应该采取差异化策略,要充分注重客户需求的差异性,并按不同的消费群进行市场细分,提供客户真正需要的金融产品。

2.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的业务竞争主要表现在外汇业务、人民币业务、网上支付业务和信用卡业务上。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优势的情况下,而我国发达地区或中等发达地区的经济比较发达,对于中间业务的需求要求较高。根据财富增长理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势必进行业务创新。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业务创新,应重点从传统业务功能、组合创新等方面着手。加快结算业务的功能创新。随着现代商业银行新兴业务的发展,结算业务的功能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既在国家金融和企业行业政策许可的情况下,全面发挥自身的设备、网络、人才、信息、技术等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提供综合性的资金清算和资金转移的有偿服务。以电子银行为依托加速结算业务的电子化进程。

银行业务存在问题范文4

【关键词】 中小企业 金融服务 管理体系

中小企业在繁荣经济、扩大就业、推动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银行贷款的份额却相对偏低。难点在于银行经营理念和体制限制及中小企业内控制度的欠缺。在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中,加强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处于核心地位,要用现代化的金融手段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商业银行应通过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切实起到主力军的作用。

1. 中小企业发展与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之间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小企业产业转型、技术升级、资本运营等经营发展的需要,其资金需要量越来越大,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变,资金缺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1.1对中小企业融资重视不够

商业银行为了改善企业资产质量、降低不良资产,很重视对大企业、好企业的贷款,却忽视了中小企业。一些银行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发展不起来,根本原因还是惯有的“傍大户”思路在作怪,不愿意花精力去发现和了解中小企业,观察它们的成长,研究它们的需求。对中小企业重视不够,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市场很难发展起来。

1.2对中小企业的营销缺乏战略部署

目前,有些商业银行对外营销采用的手段是争设网点、抢贷大户、个别营销;对内营销采用的是定指标、派任务、搞评比。但是,对市场的内在金融需求却缺乏深入的市场调研和严密的营销战略。对大企业的营销尚且如此粗放,就更别说拓展中小企业的业务了。这种通过培养个人关系去发展客户的营销方法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发展。中小企业处于成长和扩张阶段,对资金的需求常常比大企业更复杂,更多的要求快速和灵活。营销之所以不同于推销,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营销更强调与客户之间的互动,要求主动去了解客户个性化的需求。了解了客户的需求,并对这些信息加以反馈,才能有针对性地提供全方位的融资服务。

1.3基层客户经理不愿意做中小企业融资业务

目前,银行各管理机构及相关管理人员缺乏足够的手段支持客户经理们开展业务。中小企业融资对于银行来说,确实要承担比稳定的大企业更多的风险,所以对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评估和管理就必须做到位。但是现在,银行的风险控制部门并没有为一线的客户经理做好这些工作。所有的问题要客户经理自己去发现,压力和责任也全部由客户经理承担。所以,基层客户经理不愿意做中小企业融资业务。

1.4缺乏针对中小企业的新产品开发与推广

既然缺少对中小企业的了解,那么产品开发的滞后就不足为奇了。目前,国内新的金融产品层出不穷,但有特色的少,针对中小企业的更少。客户经理更多的还是推介传统的产品和服务。有些产品难以通过有效的渠道与客户沟通,影响了客户对银行的信赖。大部分银行对新业务营销重视不够,缺乏热情, 因而新产品在社会上的影响则更有限。

2. 商业银行开展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创新发展思路

随着银行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快,银行同业竞争激烈,大型优质客户营销机会逐渐减少,大客户贷款集中风险不容忽视,大客户所带来的综合收益也呈下降趋势。而相比之下,中小企业客户贷款的抵押担保更容易落实、利率上浮空间大、银企谈判中银行处于主动地位、

综合收益更容易体现。因此,优质中小企业客户在银行业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已经成为银行业新的效益增长点。

2.1扩大业务范围,强化面向中小企业成长的综合服务

要想打破信息不对称的恶性循环,建立和谐的银企关系,实现银企双赢的目标,银行就要改变以往单一的服务模式,大力开展全面综合服务。除贷款外,提供更多的中间业务服务,如资金结算、委托、财务咨询,商业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以满足中小企业成长发展需要。如台湾中小企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基金、委托、担当财务顾问的服务,企业可以借此更好地规范财务进而扩宽资金来源,银行也可以从中获得丰厚的非利息收入。

2.2实施贷款全程化管理

银行的利润来源于对风险的管理能力。全程化的管理可以有效地降低中小企业的“道德风险”,保证银行的收益。因此,银行要加强对贷中监测、贷后评价、全程风险管理的投入力度。如西班牙大众银行(BPG)的高科技电子化信贷决策支持系统(CIR)包含了客户的全部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对潜在的风险贷款进行预警。

2.3完善科学的信用评估和担保体系

解决信贷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首先要建立科学的信用评估体系。例如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引入量化的数学分析方法,对企业的信用(包括破产率、成长性等)进行细致、准确的计

算,有效地节省时间和成本。担保体系与信用评估体系相辅相成,建议我国建立市场化担保基金并扩大抵押品的范围。担保基金的建立需要政府、银行、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和有效的管理来维持有效运作。

2.4加强金融服务创新

中小企业融资,仅依靠政府扶持是难以持续的,特别是在中国,中小企业这份大单已远超出了政府的能力。要实现中小企业成长的可持续,必须有新的方法来解决原有制度中的矛

盾,这需要在吸收国内外银行经营模式和理念精粹的基础上革新再造。金融服务创新,如网络贷款、互助基金已可以找到本土化的雏形,如浙江一带流行的产业链融资、以互助为核心的民间借贷团体等,银行充分利用第三方的监督来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此外,中小企业贷款证券化将是金融服务创新的一个重要领域。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立科学合理的贷款定价机制,要在遵循有效覆盖风险和弥补成本原则,综合考虑中小企业业务风险水平、筹资成本、管理成本、贷款目标收益、资本回报等多项因素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确定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定价。要遵循风险收益匹配和市场竞争原则,对中小企业业务实行弹性利率管理,结合客户的贷款用途和对资金价格的承受能力,对不同行业、不同担保方式、不同借款人的贷款实行不同的风险定价。要逐步形成符合中小企业业务特点的快速投放、快速收回、出现不良快速处理的风险管理机制,确保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业务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参考文献:

[1]李萍.商业银行构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系统探究[J].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10,(11).

银行业务存在问题范文5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个人信用

中图分类号:F830.5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4-0061-02

个人消费信贷是指金融机构为购买消费品的客户提供的一种信贷业务,一方面可以帮助消费者优化其跨期的储蓄和消费活动,提高消费者的个人福利;另一方面,作为房地产、汽车和教育等产业的一种重要的融资方式,可以加快这些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经济增长。中国近些年的个人消费信贷就是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下迅速发展起来的。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其进一步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本文将对商业银行的这一业务存在的问题做一阐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及其现状

个人消费信贷在中国经历了从无到有、发展由慢变快的过程。我国最早的消费信贷始于20世纪80年中期,一些商业银行率先在部分大城市开办了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但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市场体制以及消费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发展极为缓慢。1997年,我国消费信贷总额仅占全部贷款余额的0.23%,为172亿元。

1998年,我国经济步入通货紧缩时期。为了解决这一宏观经济难题,政府除了发行长期建设公债,搞基础建设以启动投资需求外,最重要的就是启动民间的消费需求。为了在通缩的情况下启动消费需求,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商业银行加大消费信贷的力度。

1998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了推动金融机构积极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两项重要文件:《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和《关于改进金融服务、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1999年2月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正式要求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面向广大城市居民开展消费信贷业务,以个人住房消费贷款、汽车消费贷款和助学贷款为主体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在国内商业银行逐步发展起来。

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消费信贷余额由1997年172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22 482亿元,在短短的8年间增加了近130倍,年均增长达到十几倍。而同期贷款总额的平均增长速度仅为16%,消费信贷总额占贷款总额的比重,由1997年0.23%增加到2005年10.9%,增长幅度惊人。

图中显示了自1997年以来中国消费信贷增长率的变化趋势。由图可看出,在最初几年的非常规增长之后,消费信贷的增长率呈现了递减趋势,2005年的增长率达到了8年来的最低点,仅仅为13.08%。因为个人信用体系的不完善、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以及商业银行本身存在的管理缺陷等原因,这种下降趋势有其必然性。

二、当前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当前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呈下降趋势,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个人消费信贷包括两个主体:消费者以及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而消费信贷业务在一定社会环境前提下开展,我们将从消费者、商业银行以及宏观环境这三个方面分析妨碍这一业务进一步快速发展的原因。

(一)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存在居民收入不高,消费信贷观念淡薄等问题

作为消费信贷主体的消费者,其收入状况和消费习惯直接决定了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发展状况。由于我国目前仍处于市场经济的初期阶段,生产力相对落后,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不高,且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从而使得人们“今天攒钱明天用”的积累性消费观念淡薄。加之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下,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根深蒂固,没有信贷消费习惯成为影响消费信贷普及的因素之一。

(二)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消费信贷品种单一、门槛高、手续繁琐导致了较高的交易成本,银行内部缺乏有效的消费信贷风险防范机制

尽管近年来我国消费信贷品种有所增加,但主要品种依然只有个人住房和汽车贷款这两项,从这两项业务的贷款额度占整个消费信贷总额的比重就可以看得出来。这导致了消费信贷本身的门槛较高,只有具有稳定的较高收入的人群才有机会接受这一业务。而且由于信用体系的不健全等原因,我国个人消费贷款申办手续繁琐,增加了相当程度的交易成本,从而阻碍了消费者进行消费借贷的需求。

银行内部缺乏有效的消费信贷防范机制,也是制约消费信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各商业银行针对个人消费信贷的贷前评估和贷后风险控制措施都不尽完善。各银行的风险评估大多是针对信贷业务设计的,面对市场风险、利率风险、外汇风险等的风险评估还处于空白或初始阶段。而对个人消费贷款的贷后跟踪管理,也仅仅流于形式,并没有建立起科学的贷款风险预警机制。

(三)从宏观环境看:缺乏完善的个人信用体制和个人资信评估体系,与消费信贷风险防范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与贷款抵押物相关的配套服务不完善等

1.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尚未建立

个人信用制度是指个人信用活动的方式、组织、管理及配套的个人信用活动的社会程序和运作机制,包括个人信用等级制、个人信用评估制度、个人信用风险预警制度、个人风险管理制度和个人信用风险转嫁制度等。在我国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社会信用环境一直很恶劣,导致了商业银行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增加了信息成本,以至阻碍了个人消费信贷的进一步发展。

2.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至今尚未建立有关消费信贷风险防范的法律规范,特别是保护银行债权的法律不健全,还没有个人担保、破产、信用制裁等方面的法律规范。而消费信贷期限长,不确定因素较多,银行风险控制困难,很容易造成一些借款人故意钻法律空子,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业银行推广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步伐。

3.与贷款抵押物相关的配套服务不完善

当前,评估机构、房产登记部门、公证处等相关机构办理评估、登记、过户、公证等手续繁琐,时间长,收费过高,加之二级市场的不完善,抵押物难以在短时间变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积极性。

三、进一步有效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对策

(一)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变传统消费观念,大力提倡信用消费

1.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消费者的信贷信心。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告诉我们,持久稳定的收入是居民长期消费倾向保持稳定的主要因素。持久收入同样可以增加居民对未来收入的确定性,从而增强消费信贷的信心。同时,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也有助于增强消费信贷的信心。

2.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进一步转变消费观念,稳定居民的预期心理。因为个人消费信贷是未来的钱当前消费,有助于居民平滑自己的消费路经,从而提高居民的福利水平。所以,社会各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居民转变“无债一身轻”的传统消费观念,从无债消费变为适度负债消费,逐步提高居民的福利水平。

(二)加强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创新,提高银行经营服务水平,建立健全银行内部消费信贷风险防范机制

1.积极扩大消费信贷品种,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消费信贷开发力度,并有效促进扩大信用卡消费。在健全个人信用体系、加强失信处罚力度的条件下,根据市场实际需要,大力开发个人消费信贷品种,针对城乡不同消费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特色消费信贷服务。

2.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服务,简化手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根据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数额小、笔数多、贷款次数多、贷款周期长的特点,银行应逐步建立内部相对简便的评估程序和审贷手续,在确保信贷资产完全的前提下,切实简化贷款手续,减少中间环节,缩短贷款申请、评估和审批的时间,提高效率。

(三)尽快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和个人资信评估体系,建立健全消费信贷法制环境

1.模仿发达国家的模式,加快建立全国统一联网的个人征信体系,不断完善个人资信评估体系,完善银行贷款客户的筛选机制。对个人信用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及行为规范作出明确规定,大力培养和提高公民的信用意识,尽快建立覆盖面广泛、科学、有效的个人资信评级和信用查询系统。

银行业务存在问题范文6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服务;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并且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时间短,因此其发展规模相对较小;由于历史发展原因,其历史包袱也比较重,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较小。因此,促使增强金融服务成为提高商业银行整体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为商业银行获得更多的利润的必由之路。

一、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概述及现状

金融服务作为商业银行主要的盈利手段之一,对商业银行整体的盈利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也是其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三种,分别是企业客户、大众客户和金融机构。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设定不同的服务模式和方法,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独具特色的金融服务,是商业银行拓展市场,获得新客户,维持老客户关系最有效的对策和方法。

然而,据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仍存在较多问题,如金融服务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及金融服务高素养专业性人才缺乏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对商业银行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找出有效应对策略,改善商业银行金融服务质量。

二、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研究

现阶段金融全球化发展趋势不断增强,作为国内的商业银行,不但要与国内的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进行竞争,还要面对来自海外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的竞争。然而,对于国内的商业银行而言,金融全球化,不但是威胁,还有机遇,可以向海外商业银行学习先进的金融服务知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同时将自己的金融产品销往海外,获取更多利润。然而,这些必须建立在国内商业银行对自身金融服务问题充分挖掘分析的基础之上,进而找到问题有效的解决对策,完善商业银行整体的竞争力,现对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金融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滞后。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新型的金融中介业务出现,同时,电子金融业务的出现对传统金融业务造成很大冲击,这也促进者传统金融业务的升级换代。现代金融手段,如手机银行、网络银行、电话银行等金融手段使得金融业务的办理时间与地理界线将不再明显;个人金融业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现代金融业务手段进行理财、投资等。

2.综合性高素养的金融服务人才缺乏。现阶段商业银行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传统的金融服务体系已经无法完全适应当前的市场营销体系。然而,很多商业银行仍在使用传统的金融服务体系,经过调查,究其主要原因是缺乏综合性高素养的金融服务人才,所谓综合性高素养的金融服务人才是指既懂金融服务专业知识,又能对市场营销体系精通,能够针对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体系制定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然而,目前这种综合性高素养金融服务人才的缺乏,直接致使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体系无法紧跟市场潮流,导致商业银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

3.金融服务的同质化程度比较高。目前为止,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技术水平以及服务水平有了很大发展,但是相对来说,各银行之间金融产品同质化较高。由于各银行的金融产品可复制性高,这也就使得各商业银行产品相似。因此造成金融商品缺乏特色;服务水平缺乏人性化理念;整体竞争力地下等后果。随着今年人民大众追寻个性化、差异化的脚步加快,更多的人希望在金融服务方面得到更多的差异。金融产品与服务的特色化、人性化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增强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对策研究

1.培养综合性高素养金融服务性人才。针对综合性高素养金融服务性人才缺乏的现状,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对在职的金融服务人员定期进行市场营销知识的培训,增强金融服务人员对金融市场的敏锐感,可以通过聘请专业的市场营销人员定期对企业人员进行培训,也可以将金融服务人员输送至专业的市场营销机构进行培训。另一方面,高等院校作为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基地,一定要及时根据社会需求,对学生进行培养,针对商业银行对综合性高素养金融人才缺乏的现状,高等院系应该为金融专业的学生,设置市场营销课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市场营销知识,促使学生在校内就具备了金融和市场营销方面的理论知识,进入企业后,能够好的为企业服务。

2.增强金融服务创新能力。现阶段,商业银行整体的创新能力比较薄弱,金融服务方面的更是同质化严重。因此,必须对加强金融服务方面的创新。根据客户需求,创造客户需求的金融服务,对金融服务市场的客户进行详细调查,基于商业银行自身资源和能力,设计具有特色的金融服务,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如金融理财产品的创新,客户一般对短期收益大、风险低的产品最感兴趣,因此,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定期推出类似的金融理财产品,满足客户的需求。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商业银行要借助互联网的便利性,开通网上金融服务途径,使客户能够随时享受银行的金融服务。

3.增强金融服务人员的市场营销意识。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拥有最多的客户资源,谁就是市场的霸主。因此,必须加强金融服务人员的客户意识,树立“客户至上,一切服务客户”的理念。金融服务员工不但能够开拓市场,获得更多客户群体,而且能够有效地维护以往的客户关系。市场开拓方面,金融服务人员根据企业的产品特色,定期向市场推送相关的理财知识和产品,吸引更多的客户;客户关系管理方面,实施情感营销,一切为客户照相的策略,将现有的客户进行等级划分,根据不同等级的客户,定期进行回访,推出新的服务和产品,增强客户的忠诚度。

4.健全金融服务体系法律法规。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特别是互联网金融服务方面的法律和制定更加欠缺。因此,政策要加快对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方面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规范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行为;同时,商业银行内的行业协会,也要设定有关的规范和制度,引导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更加健康的发展。

四、结论

现阶段商业银行竞争加剧,金融服务作为商业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获取有利的市场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针对当前金融服务存在的较多问题,采取有效的对策,促使金融服务成为商业银行市场竞争的有利手段。

参考文献:

[1]韩玉,顾玫.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问题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3(11):24-26.

[2]罗润梅.商业银行金融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借鉴对策[J].经济,2016(10):00179-00179.

[3]陈雪梅.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市场,2015(8):41-42.

[4]陆韬玉.浅谈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现状及建议[J].财经界:学术版,2015(2):11-11.

[5]袁俏侠.商业银行服务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3(34).

[6]张琼.浅议我国商业银行服务收费[J].时代金融,2013(03).

银行业务存在问题范文7

【关键词】商业银行 金融服务 服务优化 服务创新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金融是整个经济的核心和纽带,而作为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开展中间业务的商业银行则是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作为经济活动的中枢以及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基础和重要渠道,商业银行也被赋予了相应的基本职能,如支付媒介、信用媒介、金融服务以及政策职能。

近几年,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存贷款这样的传统银行的服务方式,同时外资银行的不断涌入,金融业竞争加剧,也迫使商业银行通过不断优化服务来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从而立于不败之地。通过提供这些服务,商业银行一方面扩大了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也获得了不少的中间业务收入,同时加快了信息传播,提高了信息技术的利用价值,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一直通过优化金融服务流程、创新服务产品、拓宽服务渠道等途径不断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金融服务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重要职能。

(二)文献综述

随着近年来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不断推广,学者们都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得出了相关的结论。佟静发在《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现状及创新改革措施》一文中指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服务中存在管理和产品缺位的问题,同时提出优化金融服务的创新改革措施需要从金融服务本身的角度去改善。付武临在《金融服务创新与质量管理》一文中指出金融机构之间的差别不是所提供的产品,而是服务质量,只有服务质量才是金融业中难以复制的变量。葛兆强,王晓天在《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与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支持》一文从中小企业自身出发,同时也结合商业银行所能提供的服务角度出发,结合西方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国际经验,对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支持方向、重点以及战略措施提出了建议。

从以上来看,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中国自身的金融服务的产品创新和营销的角度来写,并未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进行系统的分析,本文将从这个角度出发进行系统深入的讨论。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现状

本文所指的金融服务是指除存贷款以外的金融服务,如国际保理、国际结算与清算、融资担保等业务。

(一)从金融服务的业务功能来看

近年来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开始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可以开展的投资银行的业务较少,这主要源于管理当局对分业和混业经营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完善。

(二)从金融服务的业务收入来看

由于本文所讨论的是除存贷款以外的一些金融服务职能,而这些大部分可以归属于一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因此本文主要从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角度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的现状。

美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2000年至2010年平均基本保持在40%左右,而国内银行业在20%-30%。从这个占比角度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金融服务主要还是集中在存贷款这种基本的服务上,而其他方面的金融服务相较而言较弱。

(三)从金融服务创新的角度来看

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能力较弱,大部分业务创新还是借鉴国外商业银行70-80年代的产品,而市场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的品种如部分衍生金融产品交易在我国还没有开办,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服务产品创新上还有待提高。

三、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由于银行业务的80%的利润是来自20%左右的优质客户,因此随着金融服务开放步伐的加快,通过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来争取这些优质的金融客户,将是金融战争中的主要战略。可是在其创新和尝试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中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分业经营制约金融服务的完善

在西方已逐渐实现分业经营至混业经营的转化时,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仍以分业经营为主。我国的金融管理政策面临着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银行金融创新、提高银行经营效率与竞争力的双重目标选择。越来越多外资银行的准入以及国家对外资银行在银行、证券、保险等方面政策的放松,外资银行不断拓宽金融服务的范围,给国内的商业银行带来了一些冲击,动摇了分业制的实施基础,国内商业银行承受着越来越大的经营压力。

(二)金融服务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

金融服务管理水平低下。主要体现为缺乏能充分体现科学管理的服务评价体系和服务激励机制。银行属于传统行业,原有的规章制度陈旧、业务流程烦琐等的行业规则和管理体系在人们心中已根深蒂固。现阶段,各商业银行虽然加大了对服务工作的考核力度如实行满意度评价,实行了激励约束机制如绩效与工资挂钩,但这些都仅仅浮于表面,方法不够科学,奖惩机制力度不够。

金融服务水平有待提高。这主要体现在员工的素质水平上。经过这些年的重视与培训,我国各商业银行员工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但跨行业来看,员工的素质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差异。目前很多员工在对新员工进行培训时,只是对一些基础的业务进行培训,并没有接收系统的、专业的培训,导致员工在刚上岗时自身的业务素质不够,进而导致业务处理效率降低,服务水平下降。

(三)金融服务的同质化程度比较高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体制和金融技术虽然有所进步,但由于金融产品的可复制性极高,使得各商业银行的服务的同质化程度较高,缺乏核心竞争力。由于同一性,各商业银行有些怠于开发新的产品,即使创新也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开发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不能满足不同客户的差异性需求。近几年, 客户对金融产品有了更高的要求,对金融产品的差异化、个性化需求明显增强,现有金融产品已明显不能满足客户需求。

(四)金融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滞后

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新型的金融中介业务,金融创新业务如电子钱包,手机银行等对传统的银行业务提出了挑战,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正在逐步加强,如办理金融业务的时间和地理界限将不再明显,网点费用下降,使金融机构(特别是证券公司和各类基金)更容易接受个人投资等零售业务。在此进程中,电话银行和网络银行扮演者有其重要的角色。但如今我国电话银行和网络银行的利用率比较低,这也间接造成了金融服务手续烦琐、效率低下的现象。

此外,我国商业银行还存在金融服务不规范和对客户诚信不到位等种种问题。

四、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优化的对策与思路

为了帮助解决以上问题,促进中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不断优化,本文综合相关资料,提出以下建议:

(一)拓宽营业服务范围,促进营业模式的转化

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商业银行必然要提供更多的包括证券、投资、保险、信用卡、外汇等在内的有效金融产品,进一步锁定客户,满足客户的多样需求。商业银行必须根据自身实力和条件,针对客户层面特点,为客户度身订造各具特色的私人理财服务与产品,才能在日趋激烈的金融竞争中立足。商业银行要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务,其自身也将融入证券化的浪潮,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改善资产结构,分散风险,才能获取更多的收益。

(二)建立健全内部机制,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建立健全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强化用工管理及分配方式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可以主要从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角度出发。对于金融服务从业人员要实施有效的监督,防止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客户资金或者骗取客户资金。同时可以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增强员工对银行的忠诚度和责任感。如建立员工业务考核的奖惩机制,采用目标责任制形式,做到责任到人,将目标责任与考核奖惩挂钩,也可以从物质激励、事业发展激励等方面入手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三)提高服务人员素质,促进服务意识创新

在金融服务的服务人员方面,需要注重对金融服务人员素质的培养,为服务创新打好基础,银行的领导作为全行的典范更要注重对自身素质的加强,在完善自身的同时,督促员工规范服务;努力调整人力资源结构,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技能和服务技巧,可以适时搞个样板行建设等规范员工的服务。

在提高金融服务人员素质的同时,我们还应注重服务意识的创新。服务意识的创新,要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只有认识到客户的重要性,在合规的情况下,本着一切服务围绕着客户的理念,才能留住客户进而留住客户的资金。其次是树立“服务创新”的思想观念,在做好基础服务的同时应根据市场需求的发展变化,开辟新的功能,拓宽新的服务渠道。如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可以由系统地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办理中间业务转移到全面支持社会经济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中去。最后是树立“主动服务”的服务理念,保持与客户长久的合作关系,主动关注客户的需求变化,并主动提供相应的服务满足客户。

(四)提高金融创新能力,提供特色金融服务

从整体看,只有创新才能顺应市场需求;只有创新才能在竞争中保持领先的地位,同时创新应结合客户的需求,脱离客户需求的创新是无济于事的,因此

在进军服务市场前,商业银行要广泛了解客户需求,进行市场调查,选择市场需求大、开发风险相对较小、成本低、收益高的业务品种进行开发创新,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开发具有前瞻性的金融产品和客户急需的难点金融项目,提供特色的金融服务。不断培育高科技人才投入到金融产品的研发中。每个银行可以成立专门的科研小组,尽可能多地创造金融产品,满足各种不同客户的需求。同时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改进现有的产品,对其进行优化升级满足市场的需求。

(五)加强信息技术利用,促进服务方式转变

现代信息技术的急速发展,为商业银行开办各种银行业务,提高经营效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为适应社会经济一体化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商业银行可以把市场需求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起来,针对客户需要及时设计相应的金融工具,如提供方便、快捷的旅游、订票、购物等社会服务, 拓展新的服务领域。商业银行也可以全力发展网上银行业务,减少网点的数量,减少成本,提高效率。

五、小结

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应实施人才战略,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促进服务意识创新,同时应促进金融创新,改善金融创新的能力,从客户的需求角度出发,在明确市场定位的前提下,配合相应的技术措施,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金融创新,逐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艾沃森・艾尔林奇,杜克・范纳利著,王国胜,缪成石,赵健明译.金融服务营销手册[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9.

[2]侯光文,刘建新,陈雪阳.民营企业融资力差异性分析与融资制度创新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5(02):70-73.

[3]葛兆强,王晓天.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与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支持[J].海南金融,2007(06).

[4]徐柏熹,潘文波,赖志坚.创新成效显著深度仍需提升[J].深蜘I金融,2007(02):32-35.

[5]付武临.金融服务创新与质量管理[J].金融与经济,2003(08).

[6]李萍.商业银行构建中小企业服务系统探究II[J].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10 (11).

银行业务存在问题范文8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业务授权 存在问题 对策

银行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对银行会计数据进行集中核算和管理的人机结合的控制系统,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我国银行业逐渐推广应用。目前,我国银行业会计核算工作基本上被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所代替,不仅极大地改变了银行会计核算的传统做法,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银行业的服务方式、服务效率、服务质量等,甚至给银行的经营形式、经营内容,乃至管理体制等都带来了巨大变化。如何进行会计电算化系统的风险防范,确保银行安全稳健运营,已经成为银行业的重要课题。

总体来讲,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控制方式的改变,即由原来的人工控制改为以计算机控制为主、人工控制为辅的人机结合控制模式,这一点在银行对外营业机构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营业网点原手工操作下不宜合并的岗位或可合并,从而使大多数业务可以由一名会计人员在系统中独立完成。但是为了防范风险,对于部分重要业务,仍然采取系统控制加人工控制的双重控制模式,即必须由经办人员以外的其他会计人员复核及授权方能完成。由于会计电算化使传统手工会计处理系统下不相容岗位分离和相应职责分工的范围、定义和重要性程度发生了变化,加上部分会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对实行电算化后新的组织机构和岗位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和相互控制机制不够重视,使授权不严、授权流于形式时有发生,形成一定风险隐患。

一、银行营业机构会计业务授权存在的问题

1.授权人员对柜面业务熟悉程度不够。由于银行内部控制制度规定集中授权人员不得经办任何柜面业务,因此在部分营业机构,出于节约人力的需要,有时会安排一些长年不从事柜面业务的人员担任授权人员,如票据交换人员、大堂经理等。这些人员由于多年未经办前台业务,对前台业务的操作流程和处理方法不熟悉,很容易导致授权不严,甚至流于形式等现象,因而存在一定风险隐患。

2.对授权事项的重视程度不足,未能充分认识到授权对控制风险的重要意义。部分授权人员对授权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风险意识淡漠,未能把授权环节作为控制风险的一道重要关卡,遇到授权事项时过多从工作量角度考虑,存在怕麻烦心理,未能或很少从风险控制角度考虑,对需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

3.授权人员未能认真审核业务凭证或关注操作界面,授权较随意。有的授权人员不认真审核业务凭证,不核对操作画面,以信任代替制度,这样既容易形成业务差错,也容易给不法分子造成可乘之机。综观近几年来银行前台暴露的案件中,多数都是存在授权方面的问题,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4.授仅人员仅核对业务凭证和操作界面等形式要件的正确性,而对业务流程和实质内容是否符合制度规定未能严格把关。有的授权人员对于业务流程、处理方法、业务内容等是否合规的把握还不严,甚至违反银行制度规定,给银行业务带来较大风险隐患。

5.重系统授权,轻人工授权,人工授权存在事后补签字现象。银行会计业务授权的渠道主要分为系统授权和人工授权。对于系统授权,由于指纹系统的推广应用和各级内外部检查的不断加强,各营业机构都比较重视,相对也较为规范。但对于人工授权,不必由授权人员在系统中确认操作,而是通过在相应凭证、资料中签字实现风险控制的授权方式。各营业机构在实际执行中,对人工授权的重视程度较系统授权存在一定差距,事后补签字现象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部分营业机构在会计凭证送交后台稽核中心之前,再集中签字或查漏补缺,失去了授权的意义,十分不利于风险的控制。

二、加强会计业务授权的对策

1.加强业务学习,提高风险意识。业务授权是控制风险的重要手段,是对业务的再次审核、把关。授权人员必须加强自身业务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对相关业务充分了解和熟悉,这是做好授权工作的基本前提。同时,授权人员应不断提高风险意识,要具备较高的风险敏感度。特别是在目前银行业案件防控形势日益严峻、各方面监管力度不断加强的今天,提高风险意识对做好授权工作至关重要。

2.认真审核业务凭证和关注操作界面,注意各项要素的一致性、准确性、真实性。授权既是对业务操作权限的控制,也是对业务的复核、审核。授权时应认真审核柜员经办业务的会计凭证和相关资料,确保业务凭证要素完整、内容齐全、字迹清晰、数字准确等;同时核对柜员录入信息与相关凭证、资料是否相符,避免出现错误录入、操作不符现象。有的业务还需要对部分操作环节进行穿行式复核,如大额付款业务,不仅要在系统内进行授权,还应根据规定对付出现金进行盘复,方能对外支付。

3.对业务流程、业务内容进行严格把关。授权不仅要对业务的形式要件进行审核,还应对业务操作流程、业务内容进行审核把关,确保每一笔授权业务都能符合银行的制度规定。如自制凭证和传票的录入业务,除凭证填制应符合要求外,对核算内容、账户使用、账户方向等也必须进行审核,避免出现金额超限、方向错误、账户串户、科目错误等核算差错。对于挂失业务,不仅要审核业务凭证和柜员录入信息是否正确、一致,还应对此项业务的经办过程本身是否合规进行严格审核,比如经办人身份是否合规,身份证与本人是否一致,身份证信息是否经过系统核查,挂失金额、账户、客户所提供的证明资料是否符合规定等等诸多方面。再比如大额存取现业务,客户提供的身份证件是否合规、身份证信息是否已摘录、单位付款业务是否已按规定验印等等。

4.加强对内控制度的学习,熟知授权事项,加强事先审核和签字,避免逆流程操作。系统授权由于有系统参数控制,柜员和授权人员掌握情况相对较好,但对于一些人工授权业务,除由于重视程度不足或其他一些主客观原因,造成事后补签字、逆流程操作等现象外,对内控制度了解不足也是形成该类问题的原因之一。因此,认真学习内控制度,了解和熟悉哪些业务必须授权是做好日常授权工作的重要手段。在我国2007年颁布实施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整体框架下,各银行均结合自身实际对需要授权的会计业务作出了规定,如开户销户业务、错账冲正、账目调整、大额款项收付、挂账及临时过渡业务、挂失业务等等。以上业务中,有些仅在最后系统操作时才提示需要授权。对这类业务要特别注意授权的及时性和充分性。如单位账户开户销户业务,授权人员应对客户提供资料、开户申请书、印鉴卡、身份证等多项内容、资料进行逐项审核并签字,而不仅仅是加盖银行业务公章。

5.推行会计业务前后台分离,提高数据的集中处理程度,实现经办与授权环节的机构分离。前后台分离是国际大多数先进银行的共同做法,是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下的一种金融创新。银行推行前后台分离的初衷和主要目的是整合资源,降低营运成本,提高业务处理速度和服务质量,从而把自身的优势资源和管理能力集中在核心业务领域,以提升其核心竞争能力。从内控角度看,银行实现会计业务的前后台分离,可以大幅度简化前台操作,减少前台授权事项,将业务授权移向后台,实现经办机构和授权机构的分离,实现会计业务授权的集中处理,从而进一步加强风险控制,提高银行风险防范能力,为银行稳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作者为CPA、会计师)

参考文献

[1] 李文勤.对银行会计电算化存在问题的若干思考[J].广州:南方金融,2001(11).

银行业务存在问题范文9

关键词:商业银行;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一、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研究

财务属于商品经济的范畴,随商品生产与交换的产生而产生,并随其发展而发展。财务管理是人们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的理财工作,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研究内容、管理环节和学科分类。

目前,商业银行存款规模高达 3.45 万亿元,2010 年小额贷款规模突破1500 亿元。截至 2009 年 12 月 31 日,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业务在全国全面开办,目前正在逐步开办房屋信贷、消费信贷、公司信贷业务。商业银行成立两年来,随着信贷业务品种逐步丰富,信贷规模不断扩大,经营风险正在不断积累加大,不良资产率逐步提高。因此,业务规模不断扩大需要商业银行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

二、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研究对象

银行财务管理是组织银行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其内容包括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两个方面。

(一)银行财务活动。银行财务活动是银行资金收支活动的总称。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其经营活动集中表现为资金的收支活动。

首先银行筹资引起的财务活动。筹集资金是银行经营的前提,银行要想从事金融业务的经营,首先必须筹集一定数量的资金。银行通过发行股票、债券,接受直接投资,吸收存款,向中央银行借款等方式筹集资金,表现为银行资本的流入。银行兑付债券、支付存款本息,以及支付各种筹资费用,表现为银行资本的流出。这种因筹集资金而产生的现金流量就是筹资引起的财务活动。

其次银行投资引起的财务活动。银行筹集资金的目的是为了将资金用于经营活动以便取得利润。银行将筹集到的资金投资于银行内部,用于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形成银行对内投资;银行用筹集到的资金购买政府债券、金融债券或发放贷款,形成银行的对外投资。无论是对内投资还是对外投资,都需要支出现金,而当这些资产变现时又会产生现金的流入。这种因投资而产生的现金流量就是由投资引起的会产生现金的流入。这种因投资而产生的现金流量就是由投资引起的财务活动。

再次银行资金耗费引起的财务活动。银行在经营过程中要耗费各种办公用品,要支付利息、工资和各种营业费用,对外提供金融服务后可取得业务收入等。可见资金的耗费同样会产生现金流量,即资金耗费引起的财务活动。

最后银行利润引起的财务活动。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会产生营业利润,也可能会因债券、股票投资而分得利润,表现为银行资本金的增值。银行利润缴纳所得税后要按规定程序进行分配。银行利润的形成和分配同样会产生现金的流人和流出,这便是银行利润引起的财务活动。

上述四个方面的财务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构成了银行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银行筹资管理、银行投资管理、银行成本管理和银行利润管理。此外还有财务计划和财务分析等内容。

(二)银行财务关系。银行的财务活动是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无论是资金的筹集活动、投资活动,还是利润分配活动,都必然会与各有关方面发生经济关系。银行在组织财务活动过程中与各方面发生的经济关系称为财务关系。

银行与投资者之间的财务关系。二者之间的财务关系是指:投资者按约定向银行投入资金,形成银行的权益资本,投资者拥有银行的净资产权,是银行的所有者。银行拥有包括国家、法人、个人和外商在内的投资者所形成的法人财产权,并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对投资者承担资本保值增值的责任。投资者以其所拥有的净资产权,享有收益分配权和剩余财产分配权,对银行债务承担以其投资额为限的有限责任。银行以其全部资产对银行的全部务承担以其投资额为限的有限责任。银行以其全部资产对银行的全部负债承担责任。银行与投资者之间的这种财务关系体现了所有权性质,反映了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关系。

三、影响银行财务管理的基本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不同时点上资金的价值有不同的计量,要对现金流量的终值和现值进行合理的换算,要根据收益和风险均衡的原则研究风险报酬,使银行所冒的风险能获得相应的收益。

(一)按利率之间的依存关系,分为基准利率和套算利率

基准利率是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这种利率的变动往往带动其他利率的变动,了解这种关键性利率水平的变化趋势,就可以了解全部利率体系的变动趋势。基准利率,在资本主义国家通常是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在我国是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利率。

套算利率是指基准利率确定后,各金融机构根据基准利率和贷款项目的不同情况而计算出的利率。例如,在欧洲货币市场上的交易利率计算法,某银行信贷主管人员通知顾客,他的公司有资格获得银行的最优惠基础利率+0.75%,这家银行的基础利率是伦敦同业拆借利率,如果当时伦敦同业拆借利率为6.95%,那么该笔贷款利率便为7.7%。

(二)根据在借贷期内是否调整,分为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

固定利率是指在整个借贷期内利率固定不变。实行固定利率,对于借贷双方准确计算成本与收益十分方便。但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实行固定利率会使借贷双方蒙受损失。若市场利率趋于上升,债权人利益受损;而若市场利率趋于下跌,债务人的筹资成本则会增加。因此,固定利率一般只用于短期贷款,而且固定利率往往高于浮动利率。

(三)按债权人的实际所得,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由于通货膨胀的原因,纸币实际代表的价值量(购买力)必然下降,于是产生了纸币的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的区别,进而利率也有了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差别。名义利率是指直接以货币表示的包含了对通货膨胀补偿的利率。实际利率则是指扣除通货膨胀补偿以后的利率,或者说在物价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的情况下的利率。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物价上涨是一种普遍趋势。

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市场上的各种利率都是名义利率,而实际利率却不易直接观察到,需要利用上述公式进行推算。比如将10 000元现金存入银行,期限1年,存入日利率为10%,当年通货膨胀率为6%。按名义利率计算可得利息1 000元,但由于通货膨胀的原因,使得这1 000元利息中掺了600元的“水分”,实际利率仅为4%。这种计算方法,对于考察过去和当前的实际利率是适用的,但如果用于考察未来的实际利率则是不妥的。考察未来的实际利率,只能用当前的名义利率。

随着经济的日趋全球化,商业银行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和生存压力,商业银行必须要具有国际化的战略眼光,积极进行管理的改革和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走得长远。而财务管理是银行管理的核心,只有财务管理搞好了,银行的生产经营才能顺利进行。所以商业银行对财务管理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并积极进行革新,这样才能令银行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周波.我国邮政储蓄财务分析的现状与对策的探讨.学术论坛.

[2]郑明川.邮政储蓄财务分析的现状、问题及对策[M].四川会计,2002.

[3]谢太峰.商业银行:国际借鉴与中国的选择[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