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中化学分压问题集锦9篇

时间:2023-09-07 17:39:55

高中化学分压问题

高中化学分压问题范文1

【关键词】生育;性别比;婚姻挤压

一、对我国出生性别比和婚姻挤压问题研究的回顾

出生性别比以及由此引起的婚姻挤压问题,同我国人口学中一向研究的生育数量等传统问题相比,可以说是我国人口学研究的非典型问题。但事实上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的学者就已经开始关注出生性别比问题了。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之后,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异常偏高问题就引起了国内外人口学家的关注和讨论。最初是国外的学者们开始关注我国的出生性别比现象的原因问题,并对此做出一些不同的解释,一些西方学者认为最主要是溺婴等原因造成的。随后我国的学者,对此类研究结果做出回应,通过不同的研究,各自的研究结果也不一致,对于我国出生性别比失衡的解释从溺婴转向到女婴瞒报漏报等。

我国的学者对于出生性别比问题的研究,主要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我国学者对于出生性别比的关注主要是研究我国出现出生性别比的真实原因。对于我国80年代以来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归因分析,国内外学者虽在成因的主次排序上不同,但对形成原因的归结上是存在近似的,对我国80年代以来的出生性别比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若干数量的已出生女婴被瞒报;胎儿的性别鉴定以及随后的人工流产;女婴被溺害;其他一些原因。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徐毅等(1991)认为:距调查时间较近的年份出生性别比较高,距调查时间较远的年份又“恢复正常”,为此,我国出生性别比高的主要原因极可能是瞒报漏报女婴所致。曾毅(1993)等学者认为:我国出生性别比升高的第一位原因是女婴漏报;第二位原因是日益严重的孕期非法性别鉴定;另外,加上溺弃女婴的陋习在少数地区仍然存在。乔晓春(1992)认为:“我国人口普查得到的出生婴儿性别比,反映的只是统计事实,对此问题的分析必然慎重,不能随意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因为从数据本身还不足以发现原因”;“我国实际的出生婴儿性别比在近十几年来可能有所提高,但估计不大可能超过107.现实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是‘真实的提高’和‘虚假的提高’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李伯华(1994)认为:1989年全国城镇出生性别比,实际上最高也不会超过107.7;同期的全国农村最高也不会超过110.2,根据这一推论,女婴的漏报、瞒报,至少使普查获得的1989年城镇与农村的出生性别比分别提高了3.6和4.2,为此可以得出:城镇的出生性别比上升是种“假性上升”,而农村的出生性别比是“真性”与“假性”影响大致持平。综合以上学者们的研究,国家计生委在《关于防止出生婴儿性别比升高的意见》(1994)中指出:“一些专家和有关部门认为,80年代以来出生婴儿性别比的统计数字偏高的主要原因是瞒报、漏报出生女婴,在高出正常值的统计数字中大约有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三是瞒报、漏报女婴引起的”。

第二个阶段是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到现在,中间包括了一段时间的沉寂期,在这段时间,我国学者主要关注的是出生性别比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后果和问题的研究。两性发展的平衡是人口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在此方面,出生性别比的异常升高可以被看作是人口发展的一种“生态失衡”,出生性别比的异常偏高现象持续下去必将损及人口系统在未来社会的良性运行,并将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穆光宗(1995)指出:我国的出生性别比偏高现象持续下去,必将会带来婚配适当、人口拐买、性犯罪等等社会问题;张翼(2003)指出:我国出生性别比失常,将会带来十大问题:大量的男性青年会增加未婚的概率;“骗婚”或婚姻欺诈现象会层出不穷;那些出生于贫困家庭的青年女性,易于在婚姻买卖中被作为交易品;找不到妻子的男性会成为性犯罪的诱因;男女结婚的婚龄差将增大,“大男小女”、“大女小男”的状况会日益普遍;男性单身家庭会增加;男性“第三者插足”的现象将会逐渐严重;离婚率会居高不下,残损家庭会增多;易如果合法,将生意兴隆;如果非法,将日益泛滥;性病的传播、尤其是在下层百姓中性病的传播会难以有效控制。在大量研究出生性别比失调的文献中,婚姻挤压问题成为众多学者最为关注的焦点,较多学者在研究出生性别比时,把婚姻挤压问题作为其最为代表性的后果加以分析,认为在民权日益加重的现代,我国的出生性别比异常,将会在未来造成约有3000万的男性青年不能找到配偶,这种严重的婚姻挤压,必将不利于女孩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未来我国婚姻家庭的稳固,并将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损害社会安定。对婚姻挤压问题研究较为代表性的有于学军(1993)、李南(1995)、陈友华(1995)、郭志刚等(1995)、任强等(1997)、马瀛通等(1998)、陈友华(2004)等等。其中,陈友华1995年在研究苏州、上海等地的持续低生育水平下的人口问题时,指出:我国部分区域多年来持续的超低生育率必将带来该区域严重的婚姻挤压问题;到2004年,陈友华又指出:“2010年后将经历历时几十年的极严重的男性婚姻挤压,到时将有超过10%的处适婚年龄段的男子找不到,至少无法如期找到配偶”。李树茁、姜全保(2005)的研究指出:中国2000年后将存在严重的男性婚姻挤压,2013年之后每年的男性过剩人口在10%以上,2015―2045年间达到15%以上。

六普以后,我国的出生性别比在2010年前后出现了一种先大幅上升后微弱下降的转折,这种现象吸引了我国众多人口学家的关注。众多学家对于此种“转折”阐述了各自不同的认识。陈友华(2012)认为,随着我国生育文化的逐步转型,我国的出生性别比产生的“土壤”已经弱化,我国的出生性别比出现了重要转折,我国已经迎来了出生性别比治理的最好时机。但更多的专家学者对于此种“转折”并非持乐观的态度,他们认为,我国的出生性别比依旧在高位运行,这种持续的出生性别比偏高现象,表明我国未来的人口问题。石人炳(2013)基于五普数据与六普数据的对比分析,阐明了我国出生性别比变化的轨迹,并得出我国出生性别比出现“五升高”“四缩小”“一增多”的特征,我国的出生性别比遭遇总体升高以及区域扩散的双重问题。相比出生性别比,婚姻挤压问题依旧倍受关注。庄梅兰(2012)认为,婚姻挤压的出现一般是由出生性别比失衡、经济问题、人口迁移、婚姻迁移等因素引起,其中出生性别比失衡是一个主要因素,也是我国婚姻挤压现象产生的根源。

二、我国出生性别比和婚姻挤压问题的状况分析

我国的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最早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1982年,我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出生性别比为108.15,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为110.19,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为111.13,1995年1%抽样调查为115.16,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达到116.19,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达到118.06。从数字上可以看出,我国的出生性别比经历了一个从正常到微高再到畸高的过程。单纯从普查数据来看,我国的出生性别比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但是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普查年前后,我国的人口出生性别比一度达到120左右,其后从高位降低到118.06,这种微弱的降低,表明了我国的出生性别比的变化具有更加复杂的趋势。

总结我国的出生性别比失衡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的出生性别比是伴随着新生儿减少而形成的递增失衡。我国1990年新生儿为2621万,1991年新生儿为2008万,1992年为1875万,到1996年为1522万,1999年为1149万,新生儿数量呈减少趋势,而反观出生性别比则是不断攀升:1990年为111.39,1991年为113.48,1992年为114.61,1996年为118.52,1999年为122.65。与1990年相比,我国十年间新出生人口数减少一半多,而出生性别比却一路上升了10%。

其次,我国出生性别比的失衡,是一种累积性的失衡。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生性别比就已经出现,并且持续上升,呈现越来越高的趋势。如果以2000年普查情况为基准,当时我国0―15岁男性人口与当时我国0―15岁女性人口相比,多出了大约1883万。这种青少年人口中女性的短缺趋势,会严重影响到未来人口的婚配状况。较为严重的是,这种女性短缺趋势会随着2010年以后的持续的低生育率的进行还将继续扩大下去,并且在未来一定时期构成累计状态。

最后,我国出生性别比的失衡是一种全方位的失衡。一方面,我国的出生性别比的失衡是一种在农村、镇和城市全面的失衡。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我国出生性别比已经全面失调――不管是乡村,还是城市和镇,都在迅速高攀。在2000年,城市的出生性别比为113.02、城镇的为117.13、乡村的为119.30。另一方面,我国的出生性别比失衡是一种全国各地的普遍失衡。2000年普查表明,我国出生性别比基本正常的只有6个,其余25个省市区的出生性别比都高于109,其中海南省最高,达到135.6,广东省其次达到130.3,而发达程度最高的三大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也都出现了异常偏高,分别达到110.6、110.6和112.5。2010年以后,按照石人炳的解释,我国的出生性别比出现了区域的加剧扩散问题。

从我国的出生性别比的特征,可以看出我国的婚姻挤压问题的严重性来。首先,我国的婚姻挤压问题,是一个大国的婚姻挤压问题,婚姻市场上受挤压的人口众多,很难在外部得到化解。跨国婚姻解决婚姻挤压,对于一个小国或小的地区比较容易实现,但对于一个至少存在约3000万女性缺口的大国来说,很难顺利实现。其次,我国的婚姻挤压也是一种累积型的挤压,受挤压的群体,在该时间段受到婚姻挤压,随着出生性别比的进一步加高,则必将在未来受到更加严重的挤压。第三,我国的婚姻挤压存在来源上的叠加性。一方面,主要是男女性别比失衡而引起的挤压,另一方面也存在生育率下降带来的通婚群体人口规模缩小而引发的挤压。早期西方国家在工业化初期存在着婚姻挤压,但它们的挤压主要是因为后者引起的,为此相对缓和,西方国家可以通过加大国家的开放性,利用流动人口进行调节。但我国的挤压是一种多因素造成的挤压,为此解决起来将会更加困难。第四,我国的婚姻挤压发生在一个地区间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为此必将受到这种经济文化不平衡的影响。本来是一种全方位的挤压,必将会通过迁移方式在一部分城市或发达地区相对缓解,但这种缓解是一种地区间转移的缓解,对于农村或广大不发达地区,其受挤压程度则将会进一步加重,并为此付出承重的社会负担。关于这一点,我国的“婚姻梯度模式”可以从理论上很好地进行阐述。最后,我国的婚姻挤压问题是发生在我国转型期间的问题。到本世纪20年代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的转型将会深化,而现代性带来的相关问题也将在我国这个发展中国家初步得到显现,这些都将会使得我国面临众多复杂的社会问题,婚姻挤压在这段时期出现并加重,必将造成各种社会问题的堆积。由于两性间婚姻的需求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求,为此婚姻挤压问题很可能成为各种社会问题中的最显性问题,成为矛盾激化的最直接原因。

我国的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带来未来婚姻市场的女性严重短缺,这种短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将会存在,并很难得到一种有效合理的解决。事实上,我国到目前为止,在理论界也未能找到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顺利解决未来即将出现的婚姻挤压问题。从更宽广的视角来看,我国的出生性别比以及婚姻挤压问题,并不仅仅只是如我国现有的人口学家所分析的那样,从经济、社会等几个方面对我国未来社会产生重要影响。我国的出生性别比偏高以及婚姻挤压问题,还将会影响到一些如人口伦理学、代际公平和代际关系、社会养老、社会道德生态等等深层次的领域,而我国日益倍受关注的一些社会心理疾病、同性恋问题、HIV/AIDS传播等等新的社会问题,也将会在未来受到我国的出生性别比与婚姻挤压问题的影响。庄梅兰(2012)在《出生性别比失衡背景下的男性婚姻挤压》一文中,对婚姻挤压对我国社会稳定的影响总结为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婚姻挤压将加速我国的社会分化;二是婚姻挤压将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三是婚姻挤压将不利于我国地区和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此,对于我国的出生性别比失衡以及婚姻挤压问题,必须要大力关注,并要找到一些切实可行的缓解办法,从现在开始加以防范,从而力求在未来当该问题突显的时候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或是一定程度的缓解。

三、对形成我国出生性别比与婚姻挤压问题的原因分析

形成我国出生性别比和婚姻挤压问题的原因,如前所说有女婴漏报、非法性别鉴定和溺弃女婴等等。这些原因对于形成我国出生性别比和婚姻挤压问题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分别在不同时期发挥主要的影响。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趋向于认同产前性别选择是形成我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的最主要原因。从其根源来看,我国现行的生育政策,不是形成我国出生性别比失衡的直接原因,但却是客观上导致我国出生性别比失衡加重的一个主要因素。出生性别比失衡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当中生育政策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我国现行的生育政策对我国出生性别比和婚姻挤压问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方面,我国的严格控制人口政策,使得我国的生育选择空间过于狭小,“政策力量”与“文化力量”的尖锐冲突,导致了我国日益严重的产前性别选择。穆光宗1995年指出:我国出生性别比异常偏高可以看作是“生育选择空间”过于狭小和“歧视性性别偏好”过于强烈相互冲突和挤压的结果。另一方面,我国现行生育政策,尤其是农村生育政策中还存在性别差异或性别歧视的内容存在。正是这些男性偏好的生育政策的存在,直接导致了广大地区,尤其是农村“以质量换数量”的男性偏好的性别选择的出现与泛滥。

形成我国出生性别比失衡的最深层次原因是我国依然落后的生育文化的存在,要最终解决我国的出生性别比和婚姻挤压问题,必须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当前落后的生育文化。这是我国目前许多学者都公认的。但因为“文化堕距”的存在,要从根本上完全改变我国传统落后的生育文化,这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并需要无数代人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而对于我国的出生性别比与婚姻挤压来说,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从根本上改变生育文化的挤压是不现实也不可能实现的。为此,要在一定时间内解决或缓解我国比较严重的出生性别比和婚姻挤压问题,不得不要求我国现行的生育政策作出相应的调整,完善我国现行的生育政策中体现性别平等的方面,更重要地将生育政策转向“以数量换结构”的方向去,在城市和农村放开二孩,适当放松生育选择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时期内很好地有效地使得我国的出生性别比问题得到控制,也一定程度上相应地缓解未来即将出现的婚姻挤压问题。

此外,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落后也是我国出生性别比失衡的一个根本诱因。正是我国落后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得我国子女养老成为必然的选择,子女,尤其是儿子对于老年人的养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一作用在传统地区更是以文化传递的形式得到固化,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的落后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强化了我国民众的男孩偏好,从而使得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失衡具有了良好的“土壤”。为此,有必要加快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在对于我国民众普遍关注的养老问题上,政府应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只有如此,才能缓解我国众多地区的民众的养老压力,弱化其强烈的生男动机。

四、结论与建议

我国目前的人口问题,不再单纯是个简单的“马尔萨斯陷阱”问题,它在现有的人口数量问题的基础上,还新生出一些人口老龄化、性别比失衡等结构性的问题。我们当前对于生育政策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这些结构性矛盾的存在与发展,为此,在当前对我国现行生育政策的调整已经是十分必要的:适当放宽我国目前对生育数量的严格控制,扩大我国的生育选择空间,这对于我国解决目前比较严重的出生性别比,并缓解未来我国的婚姻挤压问题是十分有利的。幸运的是,我们的党和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做出了对我国当前严格的生育政策的逐步调整的制度安排。对于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逐步放开二孩的决定,这一制度性安排,必然会弱化我国“不生男则不止”以及“宁生男不生女”的生育选择模式,放宽人民在生育性别上的选择宽度,从而为在根本上解决我国出生性别比问题提供了必要的制度性的对策。

此外,从我国当前来看,短期内我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还将会继续在高位上停留,解决我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必将是一个长期的战斗。在现阶段,除了在生育政策的调整上着力以外,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地加强新的生育文化观念的宣传工作,努力做到在文化与观念层面消弭不同性别之间的歧视性问题,为男女平等创造更加友好的环境。而在此同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需要在整个国家尤其是传统落后地区,着手解决人民未来的养老问题,化解他们的对于未来养老的担忧,如此,才能从根本上降低民众对于男孩选择的偏好动机,从而最终构建性别平等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徐毅,郭维明.中国出生性别比的现状及有关问题的探讨[J].人口与经济,1991(5).

[2] 曾毅,顾宝昌,徐平等.我国近年来出生性别比升高原因及其后果分析[J].人口与经济,1993(1).

[3] 乔晓春.对中国人口普查出生婴儿性别比的分析与思考[J].人口与经济,1992(2).

[4] 李伯华.中国出生性别比的近期趋势――从医院记录获得的证据[J].人口研究,1994 (4).

[5] 穆光宗.今年来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升高偏高现象的理论解释[J].人口与经济,1995 (1).

[6] 张翼.中国阶层内婚制的延续[J].中国人口科学,2003 (4).

[7] 陈友华.近喜远忧的持续超低生育率――以苏州为例[J].江苏社会科学,2004(4).

[8] 李树茁,姜全保等.中国的男孩偏好与婚姻挤压――初婚与再婚市场的综合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6(4).

[9] 陈友华,胡小武.社会变迁与出生性别比转折点来临[J].人口与发展,2012(1).

[10] 石人炳.我国出生性别比变化新特点――基于“五普”和“六普”数据的比较[J].人口研究,2013(2).

高中化学分压问题范文2

【关键词】采油工程 注水技术 工艺探索

随着油田开采时间的变长,油层的能量消耗殆尽,导致油层压力降低,加之后期的原油粘度增加,使得油井产量降低或停产。为了将地层中的原油开采出来,在采油过程中可以通过向油层中注水,增加压力,降低原油稠度。下面就采油工程中注水工艺的问题谈个人几点看法。

1 注水井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探讨

1.1 注水井出砂问题和原因探讨

注水井的注水过程中,油井下地层是不向外部吐液的,地层也不会出现出砂现象。但是随着油井投产的时间变长,注水设备、管网的腐蚀和老化,出现注水管线穿孔、注水站停泵现象时有发生。不得不中途停井,如果中途对油井停止注水,而泵压的波动又比较大的话,就会导致注水量大幅变化,地层就会出砂,当然其它原因也可能引起地层压力波动,而出现注水井出砂。出砂的危害比较大:一是短期中,不断地出砂会掩埋油层,导致注水井躺井;二是如果长期得不到控制,会导致套管变形甚至井点报废。可以说,注水井出砂问题不容小觑。所以,为了延长注水井的生产期限,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砂,与此同时加强对注水井的日常管理工作,加强资料录取和分析,出现问题需要及时处理,就能够有效地避免问题的发生。

1.2 注水井的结垢问题和原因探讨

结垢在注水井开发中危害特别大,具体表现在会腐蚀油井的地面集输系统,如果在油井内的油管壁上结垢,就是腐蚀油管。还会导致测试遇阻现象,从而无法对水井进行调配。若在地层中结垢,又会对地层造成污染,使得井筒周围的油层渗透率下降。从而影响到地层注入能力,使注水井无法进行配注,或者注水井不能吸水。注水井出现结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外来流体和地层流体不配伍,导致出现结垢现象,一旦形成,治理难度比较大。其二是由于油井周边条件发生变化,导致油井的生产过程中其地层水出现化学失衡(即化学平衡遭到破坏),从而出现沉淀,从而形成结垢。结垢的化学成分主要有:碳酸钙、硫酸钙、碳酸锶、硫酸锶、硫酸钡等。结垢对油管的腐蚀情况比较严重,会导致油管出现刺裂现象。地面管线也会出现严重的结垢,总之,结垢出现将严重影响注水。

1.3 注水井套管损坏问题和原因探讨

注水井容易造成套管损坏以及套管漏失、缩径变形等问题。引起的原因有许多:

一是注水后引起地应力变化导致套管损坏。二是因钻井而导致的套管损坏。三是因为高矿化度的地层水、硫酸还原菌、硫化氢和电化学腐蚀导致套管损坏。四是钻井操作时,如下套管时损坏套管、作业磨损、高压作业、拇空射孔等导致套管损坏。

2 采油工程中提高注水工艺的措施探讨

2.1 注水工艺一:解决注水井出砂问题

为了延长注水井的生产期限,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砂,与此同时加强对注水井的日常管理工作,加强资料录取和分析。

一要加强日常管理,工作人员要每天录取注水井的油压和日注水量,通过数据对比反映注水井吸水能力的变化。如果油压上升的幅度大于零点五兆帕,日注水量下降大于百分之十五时,就要核实数据资料,判断注水井吸水能力是否下降。

二要通过注水井的油压和日注水量大小的变化情况,结合套压变化,检测注水井情况是否存在异常。检测方法是,根据下水力压差式封隔器的注水井套压标准为0.5―0.7兆帕的压差,注水井如果出现油、套压平衡或者出现套压伴随油压变化,出现注入量增加,就能够确定因为封隔器失效,而上下串通,导致吸水能力高的控制层出现水量增加现象,这是第一级封隔器失效的判断方法;对于第一级下面的各级封隔器失效的判断方法是:如果油压下降,套压不稳,注入量上升,则可以确定为多级封隔器一级以下的某一级出现了不密封现象。

三要根据注水指示曲线情况来检测注水井。注水指示曲线是注水层段注入压力和注水量的相关曲线。油井的地层条件和井下配水设置的实际工作状况决定着曲线的形状。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油井同一层段在同一时间和不同时间里测得的指示曲线的变化来检测注水情况是否出现了异常。

四要要加深数据资料的汇总和分析,防患未燃。工作人员要对注水井单井作业资料、躺井资料等原始数据、原始材料进行整理汇总并认真分析,找出油井单井的出砂周期和防砂有效期,从而发现规律,对注水到达或超出周期情况严加防范。出现问题要及时处理,就能够有效地避免出砂问题的发生或将危害降至最低。

2.2 注水工艺二:解决注水井的结垢问题

为了治理水井结垢现象,要认真分析其原因,解决结垢问题的主要措施有:

一是因为结垢主要有周边的水质发生改变引起的,所以要确保油井注入水质合格,控制结垢的发生。

二是及时清除油管内的结垢。主要通过机械方法和化学方法。

机械除垢的优点是除垢彻底,效率高。方法是是采用高压水射流除垢。利用柱塞泵产生的高压水,经过特殊喷嘴喷向结垢层。碎石除垢是利用高压水携带碎石高速运动。碎石和污垢发生碰撞与摩擦,将污垢脱落,然后随高压水排出管外,这种物理方法操作简单方便,成本低廉。

化学除垢则通过分析垢层的化学成分,通过合适的化学制剂,与垢层发生反应,进尔消除或溶垢层的方法。由于油井的垢层千差万别,需要针对不同的油井进行化学分析才能找到具体有效的办法,因此,化学制剂的适用范围有限,即便能够对症下药,在施工过程中也易发生腐蚀管道和污染环境的现象。

三是对于易结垢的设备管道采用防腐材料,防止腐蚀出现,减少结垢的发生和危害。

2.3 注水工艺三:解决注水井套管损坏问题

对于注水井套管损坏问题要以预防为主。主要方法有三:其一,预防治理泥岩层的套管变形,通过控制注入压力,防止注入水窜入软弱夹层(保证层间互不相窜),还有提高固井质量来预防注水井套管损坏问题的出现。其二,采用高钢级、大壁厚的套管来提高套管抗挤强度,进而保护套管。其三,防止套管腐蚀现象发生,通过提高注入水质量,减少腐蚀对套管的危害,还可以采用环空保护技术,采用阴极保护技术提高套管使用寿命等等。

3 结束语

总之,对于采油工程别是油井的开发后期,存在产量降低,原油粘度变大的问题,通过注水的办法加以解决。本文主要针对注水工艺中易出砂、结垢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它们对注水井的危害和形成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的方案。

参考文献

[1] 王同斌,扈道明;空心抽油杆在采油工程中的应用[J].石油钻采工艺,2012,(06)

[2] 耿玉广.对编制和用好采油工程微机软件的几点认识[J].钻采工艺,2012,(01)

高中化学分压问题范文3

关键词:“液压传动原理及组成”;课堂教学;教学设计

一、导入环节,巧引新课

课堂导入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首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方式。课堂导入方法主要有类比导入、实验导入等,结合本节内容特点,笔者采用实验导入法。

实验:四名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学生做如下实验,一名学生站在液压叉车上,另一名学生用一只手不断摆动起升手柄,结果这名学生很快被轻松举起;另一组的两名学生则尝试用一只手去抱起另一名学生,结果非常吃力。

问题:同样是一只手工作,区别为什么如此之大呢?

实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顺利引出新课。

二、动静结合,导出概念

1.图片引导,感知含义

采用机床和工程机械图片投影的方法介绍液压传动的实际应用。采用这种方法不仅增强了直观性,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使其对液压传动的含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2.动画演示,形成概念

用视频介绍液压传动应用的工作过程,并提出油液在机器中起什么作用和哪些机器用到了液压传动两个问题。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为后续播放动画作铺垫,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3.顺势总结,强化概念

在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教师在问题答案的基础上引出液压传动的概念,并进行归纳总结,从正反两个方面使学生对概念进行深入理解。

三、师生互动,剖析原理

1.教师演示,感知原理

(1)千斤顶是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液压设备,也是学生最熟悉的,故采用播放其工作过程的动画引导学生感知原理,且动画为学生的学习增强了直观性,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问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播放动画,让学生观察液压千斤顶的工作的三个过程,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①油液是如何进入大活塞缸的?②油液是如何进入小活塞缸的?如何进行配流的?③帕斯卡定律在此是如何应用的?一连串的问题层层递进,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类比、分析,掌握液压传动的工作原理,同时培养了自身的协作意识。

2.理实结合,深化原理

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针管吸水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液压传动的工作原理,使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理解液压传动原理,达到了探究学习的目的。

3.深入追问,点出实质

通过提出“液压油是被吸入的还是被大气压压入的?”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辩论,最终由教师点评,使其对原理的理解更加清晰。

四、善用探究,巩固知识

1.学生探究,理解知识

(1)明确任务。能通过操作液压传动的工作原理动画及工作原理图,将液压元件分为动力、执行、控制、辅助四部分(以学习卡的形式实施)。(2)探究实施。教师带领学生到液压实验台前对所有的液压元件进行熟悉和认知,然后分组并要求各组学生把各个元件的职能符号绘制出来,然后对其进行分类,与液压传动系统的四部分一一对应。学生如遇到问题要及时与教师沟通,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探究任务。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理论知识,而且与实际进行了紧密结合,可谓学以致用,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任务与要求的提出为学生的学习指明了方向。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类比理解液压系统的组成,提高了探究能力。分组探究让学生在合作、讨论、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学习,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能力。教师的巡回指导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照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实现了分层次教学。

2.辨析讨论,巩固知识

(1)学生通过抽签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分享和展示。本组学生自评,其他组学生互评,形成了浓厚的提问、追问和反问的教学氛围,强化了所学知识。(2)教师应从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即要有量化评价,也要有口头表扬,以鼓励学生,增强其信心。相互讨论、启发能使知识进一步得到巩固,教师可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参考文献:

[1]徐美刚,李雪平.工程机械液压传动[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2008.

高中化学分压问题范文4

关键词:矛盾;发展;压力

老子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是《道德经》中的二句话。老子深谙矛盾之道,点明世界是一个无时无刻都在运动着的矛盾的世界。

一、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旧的矛盾解决完新的矛盾就会出现,又开始了新的矛盾运动。总之,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从矛盾普遍性的角度来看,人与周围世界的客体相互关联时就会产生矛盾。因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当中,主体和客体要发展,要联系就必然存在矛盾,但从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的角度来说,矛盾其实也正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动力。

(一)高中生: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在当今充满着机遇和挑战的二十一世纪,由于学业压力过大,一些严重的心理疾病已经侵入校园,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中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郁闷”一词已经成为高中生常挂在嘴边的字眼。这些消极的心理活动主要都是由于高中生在面对各种各样社会压力时无法及时应对所引起的。因此,高中生如何跨过这些坎,就必须找出压力的源头和正确的解决方法,从而使他们在各种压力面前能泰然自若地处理。那么就是要善于全面的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二)坚持两分法:压力也是动力

从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的角度来说,矛盾其实也正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动力。高中生的学习压力大,经常受考不好未来一片黑暗的困惑,如果他们能够正视压力,将压力化作动力的时候,生活就选择了他们,推动他们继续前行。因此,高中生在面对巨大压力的时候,有一个好的心态面对压力,对压力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即可以把压力转化为动力。

二、矛盾的特殊性

(一)矛盾的特殊性是区别其他事物的根据

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具有特殊性。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区别事物。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也正是由于矛盾的特殊性才把社会的各产业、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区别开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由于各自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才使我们学习的各门功课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从而形成各自相对独立的学科。每一物质的运动形式所具有的特殊的本质,为它自己的特殊的矛盾所规定。这种情形,不但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在社会现象和思想现象中也是同样地存在着。生活中的压力,都有它的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质。

(二)认识矛盾特殊性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具体地分析特殊的矛盾,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加以区别,找出事物发展变化的特殊原因,从而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只有在对每个压力产生的根源,即矛盾的特殊性有深刻的理解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解决矛盾,解决压力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之所以重要,还在于它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主次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主要矛盾支配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又会影响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高中生在处理问题时,首先要解决主要矛盾。同时,次要矛盾也不可忽视,必须做到统筹兼顾。毛主席曾在《矛盾论》中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因此,重点解决主要压力也可以对解决其他压力有所帮助。”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判断何为主要主要矛盾,何为次要矛盾,并分析其中主次矛盾方面分不开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利用最小的投入,取得最满意的结果。

四、矛盾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高中生在认识到矛盾是普遍存在生活中后,还要具体分析压力的主次方面,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排除压力后,认识到压力也会随着时间、地点、场合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不能以为解决了某一阶段的压力从此就告别了压力的存在,压力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势,要学会面对变化着的矛盾,发展着的压力,注意它们的转变,否则会给生活和学习带来困难。如高中生在高一时,学生面对的更多的是高中学习方式不同于初中学习方式的大转型的压力,在高中阶段需要学习的课程更多,还要适应一个新的学习环境。高二时,压力来自于文理分科后学好课程提前为升入高三做准备。高三的时候,压力来自于高考进入大学,每天繁重的课业和应接不暇的考试,为考入大学的心理焦虑。因此,我们要不断反思,在现阶段自己的主要压力和次要压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压力转变为动力,有一个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中大大小小的连续不断的压力,才能走好人生每个阶段的每一步。

五、结论

毛泽东同志的这一理论,为高中生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指明了方向,所面临的压力,所产生的矛盾,其原因、其性质各不相同,解决的方法也就各不相同,只有这样才能在众多压力面前不会被压垮。我们可以看到矛盾分析法的威力的巨大,其实不仅仅在面对学习压力问题上如此,高中生在对待其他的日常问题时也要想到利用矛盾分析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分压问题范文5

关键词:电力变压器;故障诊断;传统方法;智能方法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发展非常迅速,人们的需求越来越高,生活中的电量消费也非常多,因此电力事业就显得非常重要。为了加速发展,就要大力加强电力设施的建设。在电力系统中,有很多重要的输变电装置,其中非常重要装置就是电力变压器。因为,电力变压器是在我们生活用电要经过的第一步。电厂里发出来的电,都必须要经过电力变压器进行变压,生成一定的高电压进行传输。在到达用电区时,还要使用变压器对其进行降压,供人们使用。由此可见,电力变压器在供电中的重要性。现在,我国电力网错综复杂,发电厂有很多的种类,这些电厂分布广泛,这些电都要经过变压器进行变压,才可以进行统一的传输。这些都要求电力变压器在运行时一定要可靠,稳定。否则,就有可能出现巨大的损失。对于如何快速地诊断变压器运行问题,目前都还处在研究之中。世界各国都没有比较好的方法,现在使用的方法大多是基于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从各国地使用的方法来看,大致分为两种类型。其一,采用变压器的预防性电气实验和特征气体判别法,及其基于特征气体的比值法等传统的方法。另外的一种是模糊逻辑方法、专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贝叶斯网络和遗传算法等智能方法。我们就是要从这两个方面研究如何保证电力变压器的正常运行。

1变压器故障诊断传统方法及其研究现状

1.1变压器预防性电气实验

为了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必须要进行预防性电气实验。通过对变压器进行及时有效地检测,能够找到问题,并予以解决。根据DL/T596-1996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规定,主要包括一些检测,这其中的检测是色谱的分析,线圈的绕组直流电阻和线圈绝缘的吸收比值。另外还包括检测变压器线圈铁心的导磁性,变压器中绝缘隔绝的效果等。

1.2特征气体判别法

电力变压器在发生故障的时候,会产生一些比较特殊的气体。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气体,来判别和诊断电力变压器发生了何种问题,这就是气体判别法。这种特征性气体具体有一氧化碳、氢气和一些烃类气体等。区分判别这些气体的方法,就是看它们能否在油中部分或全部溶解。这种方法虽然是比较的简单和快速,但是不适用于气体量较少的情况。

1.3基于特征气体的比值法

基于特征气体的比值法有很多的种类,人们具体在使用方法上也有一些不同。但是在国际惯例中,通常有以下的几种方法,三比值法、改良版的三比值法、四比值法、无编码比值法等。这些方法在使用诊断的时候非常方便,但是只能够判断单一的问题,不能够处理不同问题的叠加,因此这种方法使用不多。

2变压器故障诊断智能方法及其研究现状

2.1模糊逻辑方法

模糊逻辑方法是以模糊理论和模糊关系为基础的,通过积累经验,依靠平常自己的知识来判断故障和原因的不确定性。文献[1]提出了基于模糊数学和概率论的变压器故障诊断,通过建立变压器故障性质与故障征兆之间的完全因果强度关系,提高了模型的诊断精度。文献[2]将模糊聚类的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到变压器故障诊断中,通过建立故障样本数据的相似关系矩阵而实现了对故障样本集的聚类分析,最终实现了对故障样本的诊断分析。文献[3]以变压器各个部件诊断为基础,通过模糊理论来构造变压器状态诊断模型,并用实例证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2.2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是现在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专家系统是累积大量的这方面的专家的经验,和他们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这些问题方法来进行推理,从而学习到前人经验和知识,还有对问题的解释功能。现在,这一种方法已经开始在电力系统运行得到了很大应用,尤其是在电气设备的问题和线路故障上。有效地解决了使用单一的方法,造成结果不全的问题,可以使电力系统问题得到快速的解决。文献[4]把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引入到变压器故障诊断中,实例测试表明该方法降低了判断的随机性,提高了诊断水平。文献[5]将基于模糊Petri网的知识表示方法应用于变压器故障诊断专家系统中,并用实例证明了这种应用的有效性。但是,有时专家系统也会出现一些问题,专家系统都是根据以往的经验,使用前人累积的方法。然而现在电力系统发展迅速,问题也是越来越新颖和复杂化,这时专家系统的功能就显出了不足。

2.3人工神经网络

人工神经网络是依据人类大脑高度的集成化和处理信息的快速化,再进行节点互联构成信息处理的方法。这种人工神经网络可以做到复杂的逻辑操作和非线性映射。这种方法之所以能够在电力变压器上使用,是因为其在发生问题和电力运行故障的时候,可以建立非线性映射关系,这种关系符合人工神经网络的原理。这一种方法,在我国还没有被应用,但是在国外,已经开始得到了应用,并得到了很不错的效果。

2.4支持向量机

支持向量机(SupportVectorMachine,SVM)是一种新兴且对解决变压器故障非常有效的方法,它是一种机器学习方法。它的理论最开始是针对模式识别问题提出的,主要是来解决这一方面问题的。后来经过人们的学习和研究,才扩展到现在这一领域。支持向量机这种方法在处理变压器的数据问题和技术样本上,非常有优势。因为,它在样本较少的时候,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及时地将数据分类并提高计算能力。尤其是在面临电力变压器一类的问题时,更是非常方便。

2.5贝叶斯网络

贝叶斯网络是现在比较新兴的一种方法,它的主要优点是解决复杂的问题造成的故障。还有就是对于问题的不确定性,我们利用贝叶斯网络都能得到很好地处理。我们知道变压器运行时的变化是很不确定的,而且可能受到人为的影响,因此贝叶斯网络对处理变压器问题行之有效。

2.6遗传算法

遗传算法是基于生物进化理论的一种方法,现在是和计算机系统中的自适应全局优化概率结合到一起的算法。这种算法可以应用于很多的领域,不完全固定在某一方面。因此,遗传算法同样可以应用于电力变压器故障。

3结束语

文章是针对变压器的运行故障,讨论其可以采用的两类诊断方法。这两类方法分别是传统的和智能化的方法,并总结了针对变压器故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传统的故障诊断方法和智能诊断方法是可以相互补充的,以便更好地解决变压器故障问题。

参考文献

[1]符洋,等.基于模糊数学和概率论的变压器故障诊断[J].高电压技术,2007,8(33):66-70.

[2]印力群,郑广瑞.面向模糊聚类的数据挖掘技术在变压器故障诊断中的研究[J].科技探索,2012,384:26-28.

[3]焦振毅,任建文,陈鹏.基于模糊理论的变压器故障诊断模型研究[J].电力科学与工程,2012,28(6):39-43.

[4]魏鲁原,崔霞.专家系统在变压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J].机床与液压,2007,35(7):251-253.

高中化学分压问题范文6

关键词:生本学堂;目标达成;开发思维

我们学校始终贯彻素质教育方针,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绽放学生的个性,培养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精神,让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有所提升,达到知识、能力、情感全面提高,全面发展,把“师本模式”转变成“生本模式”,把课堂变学堂,发展“教学目标设计与达成”的生本学堂,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提高的能力,形成学生、教师、课程作为课堂教学中三个重要的生命体,在整个教学过程的不同环节中,体现自己的主体与客体特征。“生本学堂”是创造力的源泉,是生命价值的绽放。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气体状态参量》这节,以学案引导,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改“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为“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评价,教师点评”。

教师在学案中这样引导:

【活动一】研讨体积,学生讨论交流,提出掌握的几个知识点

学生多数只提出这样的问题:(1)体积的国际单位;(2)单位换算关系。

1 m3=103 L=106 mL

【活动二】研讨温度,学生讨论交流,提出掌握的几个知识点

学生多数只提出这样的问题:(1)温度的国际单位;(2)摄氏度与热力学温度的换算。

【活动三】研讨压强,学生讨论交流,提出掌握的几个知识点。

学生多数只提出这样的问题:(1)压强的国际单位;(2)标准大气压与汞柱的关系。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学生能积极参加预习活动,主干知识完成较好,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但活动一缺乏体积的定义,对气体的体积认识不够,发现学生不善于挖掘知识的本质,对概念的认识系统性不够。

活动二缺乏对温度的物理意义的理解,热力学零度为什么达不到,发掘不出来?

活动三缺乏对气体压强的物理意义的理解,压强产生的原因?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

二、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

活动三是研讨压强,郑君宝(化名)提出的问题有:

1.1标准大气压是多少帕斯卡?相当于多少厘米汞柱?

2.压强的国际单位?

展示学生活动三的结果,让学生进行评价;

彭剑华(化名)说:“补充气体压强的定义及产生的原因,且解释为气体对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即为压强。产生原因:是大量气体分子无规则运动频繁地对器壁撞击产生的。”

张历(化名)说:“还要讨论影响气体压强大小的因素,从微观角度看:气体的压强跟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和分子的密集程度有关。从宏观角度来看:气体压强跟气体的温度和体积有关。”还用形象的事例解释,前一段经常下雨,打着伞,发现伞在雨中受到撞击力,雨滴的动能越大,撞击力越强,雨滴越密,撞击力越强,因此伞的压强与雨滴的动能和雨滴的密集度有关,气体压强与它很相似,从而可知气体的压强与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和单位体积的分子数有关。

郭达彬(化名)认为:“气体的压强与气体分子的速率和单位体积的分子数有关。”

这时学生分两部分,一部分支持张历,另一部分支持郭达彬,展开激烈的讨论,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

郑富仁(化名)提出:“温度是平均动能的标志,用平均动能描述气体分子的压强比较恰当。”最后请老师评判。

老师也提出一个问题:“气体压强与大气压强有区别吗?”

问题提出后学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他们不能解释清楚,不明白产生的原因。

气体压强由气体分子碰撞器壁产生,与地球引力无关。

大气压却是由于空气受到重力作用紧包围地球而对“处”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的压强。由于地球引力作用的原因,大气层的分子密度上方小,下方大,从而使得大气压的值随高度而减小。

通过上述的过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讨论交流广泛,相互学习,相互补充,相互提高,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严密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审查能力。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用雨中伞受到了撞击力的现象解释影响气体压强的因素,既形象又生动,又提高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相互讨论中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反应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火花

【活动四】

(1)所有玻璃管内封闭的汞柱都处于静止状态,如何求出玻璃管内的气体压强?

思考方法是:

(2)如下图所示,甲、乙、丙、丁中玻璃管中都灌有水银,分别求出四种情况下被封闭气体A的压强。(设大气压强76 cmHg)

(下转第168页)

(上接第167页)问题提出后,学生很茫然,叫四个学生到黑板上做,四个全错,填思考方法是: 全都不会。

老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所有玻璃管内封闭的汞柱都处于静止状态”,找出关键词“静止状态”,说明受力如何?

学生思索后,回答道:“受力平衡。”

老师问:“哪个地方受力平衡?”学生又不知如何回答。

老师设问:“假如我们选一处液片,此处受力达到平衡,”反问:“受到哪些力呢?”

学生思路开始打开,想到有气体压力、汞柱的重力、大气的压力,根据以前的经验,很容易列出方程,进行解答。

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输出信息并及时反馈信息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课堂提问可以使教学活动从形式延伸至思维,如果课堂提问把握好时机,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只有在课堂上把握恰当时机,点燃学生思维的星星之火,才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理念是生本学堂之发展性。实际上这正是对新课标基本理念的体现。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发展思维”的课程理念,并将其列入课程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共同欣赏、评价、总结,相互学习,相互补充,相互提高。为了使学生能够尽可能地体会这种思想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小组互助学习,能够对这种思想方法有一个初步认识和理解。

2.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是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点评。新课标指出,课堂的主体必须是学生,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教学过程必须重视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注重学生思维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才能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较好培养。

参考文献:

[1]王忠云.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实践与思考.物理教学探讨,2007(03).

高中化学分压问题范文7

关键词:过程完整化教学;RL串联电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1

“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和探究,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通过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本人将多年《电工基础》课程的教学经验与“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相结合,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

一、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

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的备课包括教学设计以提炼结构化问题为主,课堂上以问题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学生以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方式进行学习,围绕问题实现师生互动。老师开始上课就以结构化问题表达教学思路、呈现课题性问题或任务;学生探索教学思路问题,若学生能猜想验证并能得到正确结论,老师则以学员的身份做出小结或让学生阅读相关教材并提出相关子问题,若学生遇到困难,则老师采用变换问题的方式帮助、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探究,直到学生能得出正确结论;课堂终结阶段中,提供一个具有促使学生把新概念、规律与原有知识体系协调一致功能的问题;临下课前,还可以提供下节课的结构化问题中的核心问题。

二、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在《电工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包含“问题的设置――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交流反馈――提出疑问”的纵向开放结构,在实施该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小型的“课题研究”过程,带有探索的色彩,为学生独立求知提供了有效的平台,有利于学生的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本文以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在“RL串联电路”这一节课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授课伊始,我会以常见的物体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日光灯是我们常见的物体,同学们知道它的电路结构是怎样的吗?其实日光灯就是最常见的RL串联电路,它是把镇流器(电感线圈)和灯管(电阻)串联起来,再接到交流电源上。让学生们搞清楚电路的连接形式后,提出第一个问题:镇流器两端的电压和灯管两端的电压之和为什么不等于交流电压的220V?这个现象和我们之前所学的串联电路的电压关系为什么不一致呢?学生如果有疑问,就用下面的子问题予以提示:交流电路中,用仪器仪表测出的都是电压的什么值呢?通过分析大部分学生能搞清楚测得的镇流器(电感线圈)两端电压和灯管(电阻)两端电压都是交流电压的有效值,两者之和并不等于电源电压的有效值220V。此时应提出第二个问题:从电压的有效值的角度分析,镇流器(电感线圈)两端电压、灯管(电阻)两端电压和交流电源电压的有效值三者之间应满足什么关系呢?学生若感觉分析起来有困难,就用下面的子问题予以提示:(1)纯电阻和纯电感电路中,电压与电流的相位关系分别是怎样的呢?(2)交流电路中,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的瞬时值仍等于各串联原件电压的瞬时值之和,这一关系请同学们作出其向量图。第二个问题是本节课的难点,应适当多留一些时间让同学们自行分析,最后大部分同学都能通过作图得出电压的直角三角形关系。此时应提出第三个问题:RL串联电路的阻抗应满足什么关系?根据串联电路电流相等这一特性,将电压三角形三边同时除以电流,同学们能很快分析出阻抗的直角三角形关系。此时应提出第四个问题:RL串联电路的功率应满足什么关系?仍然根据串联电路电流相等这一特性,将电压三角形三边同时乘以电流,同学们能很快分析出功率的直角三角形关系。

通过上述四个问题的提出、分析及解决过程,RL串联电路的电压三角形、阻抗三角形及功率三角形清晰的展现在同学们面前。本节课教师讲得少,学生思考、分析的时间长,思路不受限制,所以能将概念理解的更深,知识掌握的更牢。

三、结束语

任何课程教学效果是否能取得实效,归根结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只有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使学习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让课堂充满生机。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使学生亲自经历构建新概念、新规律的完整学习过程,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陶・哈斯巴根,过程完整化教学理论与实践[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08.

[2]脑敏格日勒.“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实施过程及效果评价[J].内蒙古教育,2009,02.

高中化学分压问题范文8

关键词: 物理教学 动态电路 说题环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有关中考试题的信息更加丰富,更多的省市加入说题的行列。新课程改革要求变革学习方式,建立探究式教学格局,师生共同探究,在探究活动中,培养探究能力,提高综合素养。“说题”正是教师对试题的探究,通过探究,培养教师的研究意识,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研究和分析事实,才能使教师从平凡的、极其平凡的事物中看出新东西。能够从平凡的、极其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面、新的特征、新的细节——这是创造性的劳动态度的一个重要条件。”那么什么是说题呢?笔者认为,“说题”是指教师以课程标准和大纲为指导,对于给定的一道题目,在精心做题的基础上,从说题目的背景、说题目的解法、说学情、说题目的变式及拓展等,进而总结出经验性的解题规律及反思。

一、说题案例

笔者参加2013年福建省中、高考学科教师“说题”视频比赛,说题的题目出自于厦门市2013年中考物理第19题,此题是一道关于动态电路的解析题,动态电路分析是近年来中考的热点,是初中物理学习中的一个难点,是一道很值得研究的试题。下面以这道动态电路的解析为案例谈谈“说题”的环节,以期抛砖引玉。

1.原题再现

如图所示,两电表是理想电表,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两电表示数的变化情况是:电流表示数?摇?摇 ?摇?摇,电压表示数?摇?摇?摇 ?摇。

2.说背景

本环节主要说明试题的来源,试题所要考查的知识点属于哪种类型的知识,都考查了哪些核心知识、涉及的知识点有哪些、试题中能力要求层次在《考纲》中是属于“了解”、“理解(掌握)”还是“综合应用”层次,试题在整个试卷中的难易程度是较易的、是适中的、是偏难的,是否符合《考试说明》的要求。

例如,本题是一道开关由断开到闭合引起电路中电压及电流变化的题目,属于动态电路。此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串并联电路的识别、对串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的了解(属于“了解”层次),以及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属于“理解”层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查学生运用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及欧姆定律解决对动态电路这类综合性较强的题目,紧扣《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通过学习物理知识,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建立概念和认识规律之后,应及时引导学生用掌握的知识来分析解决生活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强化理论的应用意识”。

3.说题目

本环节主要说明题目的价值,即这道题目所起的作用,以及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等等。

例如本题的题目价值是:

(1)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看图能力,同时通过指导学生画出电路每次变化后的等效电路图,渗透一些简单的转化思想。

(2)加强对电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此例为解决电学故障这种难度较大的题目做准备,是今后学习电功、电功率的起点。

4.说解法

本环节最能体现说题教师本领的环节,要重点说出自己解这道试题的独到方法。教师一定明确“说题”是讲怎么解题,而不是讲题的答案是什么,不能把对老师的“说题”变成对学生的“讲题”。

例如,本题首先引导学生理出解题思路:解决变化电路问题的关键是把动态电路变成静态电路,即画出每次变化后的等效电路图,标明已知量和未知量,再根据有关的公式和规律去解题。

再分步骤进行解析:

(1)断开开关S,支路L■无电流,可将L■支路去掉,电路中只有灯泡L■,引导学生画出简化后的电路图,如图1所示,分析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哪段电路的电压和电流。

(2)当开关S闭合后,灯泡L■和灯泡L■并联,引导学生画出电路图,如图2所示,再分析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哪段电路的电压和电流。让学生掌握解题的过程:开关的闭合电路总电阻的变化情况电路总电流的变化情况小灯泡两端电压的变化情况。

图1 图2

5.说学情

教师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因材施教,那么“说题”也可以从学生的学情入手,不同程度的学生对试题的把握是有区别的,所以本环节要求分析学生的知识状况,能力状况,以及学习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情况,找出学生答题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及原因。

例如动态电路这一类型的题目对于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能在课堂上将这一知识点消化;对于那些成绩中等的学生来说,他们通过一阶段的学习,已基本掌握电学的有关内容,但在知识的综合和应用方面还不太灵活;对于学困生来说,他们对电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好,特别是对于动态电路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答题时基础较差的同学可能出现的问题是:有的是串联、并联混淆不清;有的是电表测量什么物理量张冠李戴;有的各物理量的变化特别是电阻阻值的变化分不清,有的分析电路时不会把动态电路变成静态电路,即画出每次变化后的等效电路图。之所以会产生这些错误,归根结底就是不会分析电路。因为分析电路是解决一切电路问题的关键,电路到底是串联、并联,是发生了断路、电源短路,还是局部短路,都必须通过仔细分析题意搞清楚。电路分析正确了,后面的进一步思考和解题才有意义,正确率才能提高。

6.说变式、拓展

本环节主要是对原有试题中的条件、类型进行变式推广或拓展,可以改换试题的相应条件,形成新的变式试题;或是找出同类试题。从一题多变、举一反三中渗透解题思维规律,触类旁通,启发思维,概括出一般物理原理、教学规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变式1:如果将电流表放到L■的支路上,如图3所示,则闭合开关S后,电流表示数?摇?摇 ?摇?摇,电压表示数?摇?摇 ?摇?摇。

图3

【设计意图】在原题形成解题思路的情况下进行变式,将电流表放到L■的支路上,测支路L■的电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变能力。

变式2:如果将灯L■取出,变成如图4所示的电路,则闭合开关S,电流表示数?摇?摇?摇 ?摇,电压表示数?摇?摇 ?摇?摇。

图4

【设计意图】变式2考查学生对于电路故障的掌握情况,即电路造成短路以后,电流表和电压表示数的变化,难度有所提高。

拓展1:串联电路中开关的断开或闭合引起的变化。

在如图5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不变。将开关S闭合,则电流表的示数将?摇?摇?摇 ?摇,电压表的示数将?摇?摇 ?摇?摇(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图5

拓展2:并联电路中开关的断开或闭合引起的变化。

在图6中,开关S■、S■闭合后,灯泡L■和灯泡L■是?摇?摇?摇 ?摇联连接的。当开关S■断开时,电压表的示数将?摇 ?摇?摇?摇;电流表A■的示数将?摇?摇 ?摇?摇,电流表A■的示数将?摇?摇?摇 ?摇(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图6

【设计意图】拓展1、2是在巩固原题及变式解题思路的基础上,对于串、并联电路中开关的断开或闭合引起电流、电压的变化的题型进行归类整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拓展3: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的位置的变化引起电路中电表读数变化。

如图7电路中,电源电压不变。当滑片P向右移动时,电流表A■、A■和电压表V的读数将如何变化?

图7

【设计意图】对于动态电路另一个类型进行拓展,考查学生对于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的位置的变化引起电路中电表读数变化的掌握情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提高学生对题目关键问题的把握能力。

7.说反思与感悟

本环节主要是通过对题目解析,反思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应关注的问题,以及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例如本题从知识、方法、效果等方面进行反思:

(1)从知识点方面上看,教师要重视双基的落实,加强学生对串并联电路的识别、对串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的了解,以及对欧姆定律的理解,使学生掌握学好物理知识的方法。

(2)从教学方法上看,教师要注重教会学生进行电路分析,并根据题意画出电路每次变化后的等效电路图,在掌握电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从教学效果上看,对一道题目的解法,教师应通过对题目的变式和拓展,举一反三并归纳整合,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效果。

二、“说题”活动的收获及作用

“说题”要求教师对整个物理问题的解答过程有深刻理解,从而促进教师加强对试题的研究,所以“说题”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

1.“说题”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说题要求教师对题目进行深入剖析与挖掘,指出题目蕴含哪些知识点,题目的难点及其成因,进而对同一类型题目进行归纳与整理,用于指导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教师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更好地找出问题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提高解决有关物理问题的能力,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2.“说题”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命题能力

考试对于教学来说,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这就要求我们重视考试命题的研究,避免教学的盲目性。通过这次说课比赛,我认识到教师如果经常研究近年中考试题的背景、能力要求及可能的变式方向,就能提高命题能力,把握中考命题的方向,有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说题”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说题”是对做题的归纳和升华,教师通过“做题、想题、改题、编题、说题”等一系列活动,促进教师对试题的深入研究,把握物理知识的应用性,同时把握中考试卷命题的方向性,在教学中有的放矢。长期坚持“说题”,必然促进教师熟练掌握物理知识,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物理教师不仅要会解题,还要会说题。说题交流活动让我感悟到,对于物理题目应深入分析,用心思考。通过思考,我们的教学水平才会得到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研究能力才会得到进一步提升,才能从说题活动中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切入点,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分压问题范文9

摘 要:低压配电系统的配电管理影响着城乡居民用电供电,是关系居民生活质量和日常生活正常秩序的一项关键问题。当前低压配电管理往往受到基础配电设施建设中低压配电变压器、低压配电技术、低压配电管理的发展局限影响,从而遇到一定问题。该文围绕着低压配电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以期对低压配电管理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低压配电管理 配电设施 问题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7(a)-0036-02

低压配电系统是关系到居民日常用电的基础配电设施系统,由配电变电所、配电线路、配电变压器、低压配电线路和控制保护实施共同组成。低压配电管理影响着低压配电电网稳定性和可靠性,能够起到关键作用并决定低压配电电网的运营稳定。因此需要注重解决低压配电管理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

1 当前低压配电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低压配电管理措施缺乏必要的科学管理

当前低压配电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集中在缺乏必要的科学管理这一方面。特别是体现在当前低压配电过程中低压线损率过高、低压配电设备设施较为落后并存在一定的老化现象、用电监督不到位、三相负荷不均衡等问题上,这些问题综合影响着当前低压配电管理工作的管理质量。

1.1.1 管理机制不健全

低压配电管理中的管理机制一直是处于较为松散的状态,且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特别是管理机制和具体的管理手段较为陈旧,缺乏高效的管理理论指导以及科学的管理规范。

1.1.2 抄表管理措施把握不严

当前低压配电管理中,尤其是抄表管理往往是管理执行上较为薄弱的环节。缺乏必要的严格制度,也存在着基层工作人员的思想松懈,工作状态不佳,缺乏尽职守责的工作态度。这也是缺乏必要的人员管理造成的问题。

1.1.3 缺乏有效的用电监督

当前低压配电管理中需要解决的还有防治偷电盗电的问题。这是低压配电工作过程中必须应对和解决的问题,缺乏硬件设施的辅助和必要的人员检查监督,尚未实现较为全面的高效用电监督管理模式。

1.1.4 对设备设施检查和维护意识松懈

当前低压配电管理工作中很大一部分问题往往出现在设备故障造成的影响上,设备设施往往由于工作人员对设备设施检查维护意识松懈,导致缺乏必要的维护和设备检测,影响到设备设施进行全面系统保养维护,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设备的正常运行。

1.2 低压配电设施发展影响低压配电管理

这一部分原因的具体影响因素因各地区具体电网设施情况而存在一定的差异,从总体上来看,主要是当前低压配电电网的设备设施建设往往滞后于当前低压配电的实际发展需求,从而导致在实际用电情况中与低压配电设施发展现状产生一定矛盾,从而产生低压配电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当前低压配电设施建设状况中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是低压配电变压器故障较多、低压配电柜设施陈旧、进户线下户线标准不一、缺乏低压补偿措施等。

2 改进当前低压配电管理的有效措施

2.1 建立高效的低压配电管理制度,并加强监督管理

2.1.1 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

针对当前低压配电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低压配电管理制度上进行解决。其中最紧迫的是需要健全管理机制,健全权责明晰的科学管理制度。在管理组织形式上,需要全面联系,实现更为集中的统一管理,针对电网布局又同时实现服务发散,落实到每个负责的点位上,清晰划分人员职责,确保权责落实到位。并且强化低压配电管理中的管理责任,确保管理过程中有章可循、权责落实,管理结构更加扁平高效。

2.1.2 实现动态抄表管理

这需要在落实低压配电管理上,实现在定期查抄计量总表和分表的同时不定期进行总表和分表的查抄计量,并且完善动态抄表管理措施,实现更为严密的抄表管理,避免产生超标环节上的问题和过失。

2.1.3 加强用电监督

防治窃电行为,优化用电环境,必须加强用电监督,并且需要系统地根据用电环境设置有针对性的用电制度宣传,严防窃电行为并且针对违规行为进行有序处理,倡导用户文明用电、依法用电,树立保护用电设施的意识。针对窃电等违法行为积极取证并依法处理。

2.1.4 加强设备设施检测并保护供电设备正常运行

减少低压配电设备设施的故障率,必须实行针对设备设施的全面有效监测,采取必要的维护措施,经常实行必要的检修和保养,对设备设施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或者设计必要的防护设施。加强低压配电设施抢救,提高抢救能力,增强应对设施设备故障的应急能力。

2.1.5 加强对用电需求的应对管理

指导客户用电,进行一定的必要维护管理工作。并且依据用户特点,设置有针对性的配电策略,重视低压配电变压器的经济运行,针对用户较多的用电高峰期,采取运用季节性和时段性临时配电变压器,根据具体的用电情况核算配电变压器容量接入负荷。这是为了实现变压器负载率合理性,保证效率最佳能耗最小。

2.2 改善低压配电设施水平进行标准化改造

2.2.1 实现低压配电设施的改善

通过改善当前低压配电设施来实现降低低压配电设施故障率,提高低压配电设施的稳定性并且增强低压配电设施的工作效能,能够改善低压配电管理的管理效果。当前主要是针对低压配电电网中链接高压输配电线路、配电变压器、低压配电线路以及配电变电所建设进行必要的设施改善。

2.2.2 进行城乡配电设施标准化改造

降低线损率需要实现城乡配电设施的标准化改造。低压改造的同时实现电网改造中降低线损率,查找技术线损和管理线损状况,按照统计实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实现城乡配电设施改造将有利于改进电网布局、提高电网质量、增强电网维护等,能够促进低压配电管理的管理水平提高。

2.2.3 推广普及自动化管理电表

淘汰难于管理的手抄电表,采用高精度、负载能力强、具备一定防窃电措施的自动化管理电表是实现集中抄表系统和远距离信息抄表的关键。因此能够通过改进电表实现抄表过程的质量均一化,避免人工抄表环节的抄表管理问题产生。

2.2.4 引进应用配电管理系统

引进配电管理系统将有助于实现供电企业管理、设备管理和用户服务一体化运营的信息化处理。其强大优势在于信息化优势、实时化优势、自动化优势,能够实现地理信息数据和综合型数据库应用,来提升电网信息处理能力,及时有效应对电网故障,科学分析用电规模变化和峰谷,能够辅助信息化处理低压配电管理,从而提升服务质量。

2.2.5 优化低压配电电网布局

配合低压配电管理的人员和机构设置,进行针对用电区域分布和电网建设实际情况的低压配电电网建设布局,并且按照科学的发展规划根据实际的用户需求变化形成动态的低压配电管理措施,进行高效的低压配电管理,是实现上述低压配电设施改善、配电设施的标准化改造、电表升级、落实配电管理系统应用的最终实践的重要保障。并且通过对低压配电布局的调整和优化,也必然要求技术人员和设置机构的具体调整,以适应当前低压配电的实际发展需求,从而提高低压配电管理水平。

3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低压配电管理由于受到缺乏科学管理和配电设施建设水平低的局限,导致产生一定的工作上的问题,因而需要通过改进管理和改良设施来有针对性地解决低压配电管理上的问题。从健全管理措施和改善低压配电设施建设状况两个主要方面思考改进措施,这些改进措施将有助于提高低压配电管理的管理水平,提高低压配电工作效率,实现全面便捷高效的低压配电运营。

参考文献

[1] 李振成.有关低压配电管理中存在问题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1):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