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医疗健康产业分析集锦9篇

时间:2023-09-07 17:40:02

医疗健康产业分析

医疗健康产业分析范文1

[关键词] 健康产业;发展;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F426.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6(b)-0147-04

Research progress on development of health industry in foreign countries

SHAO Gang1 XU Aijun1 XIAO Yue2 ZHAO Kun2 SHAN Tingting3

1.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210023, China; 2.Health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RC, Beijing 100191, China; 3.Weifang Medical University, Shandong Province, Weifang 261053, China

[Abstract] As an newly-rising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 industry has broad prospects and huge market potential. This paper firstly defines the connotation of health industry, then describ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 industry in USA, Britain, Japan and India,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countries by comparing their development of health industry. Through this analysis, we can find 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 industry needs the support of policy. It should conform to national reality and stress the key point while making integrated development, focus on advocacy to appeal the whole society to participate; focus on innovation to enhance research capacity; focus on the social investment to achiev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This study i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layout and development of health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Health industry; Development; Research progress

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自身健康关注度不断提高,健康产业也随之兴起,极有可能成为引领未来全球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的重要产业。全球范围内不乏健康产业已具有一定规模的国家,本文将对国外健康产业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我国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1 健康产业的概念

在目前的研究中,健康产业有以下三种视角来进行分类[1]:一是以三次产业划分的视角,从大健康的概念去理解,认为健康产业是与健康紧密相关的制造与服务产业体系;二是从健康产业链的角度,将健康产业划分为前端、传统和后端产业,分别达到维持健康、修复健康和促进健康的目的;三是从健康消费需求和服务提供模式角度出发,认为健康产业可分为医疗性和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类,并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划分。

我国众多学者认为健康产业涉及健康相关的生产和服务产业。如宫洁丽等[2]指出健康产业是涉及医药产品、保健用品、营养食品、医疗器械、休闲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的新兴产业,包括制造经营和健康服务两项活动。王波等[3]也主张广义的健康产业主要是指与人身心健康相关的产业的统称,是一个涉及制造业、服务业等门类广泛的产业类型。发达国家健康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正呈现出以制造经营产业为主向以健康服务业为主的转型,进而认为健康产业可以分为健康服务业和健康制造经营业。

2 国外健康产业发展经验介绍

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于健康管理产业中诞生了现代健康产业的雏形。1969年,美国政府将健康管理纳入国家医疗保健计划,1971年为健康维护组织提供立法依据,1973年正式通过了《健康维护法案》。在此之后,欧洲的德国、英国等国家也先后建立了此类的健康管理组织,1980年前后亚洲的日本等国家也开始试行健康管理法规[4]。

1984年,随着时代的发展,各个国家开始重视保障人民健康的关键性,世界卫生组织也提出卫生可以推动社会进步及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渐渐从政府层面布置促进国民健康的工作。如美国正在实施的第三个“健康人民(healthy people)2010”规划;欧盟国家正在实施的第二个“欧盟成员国公共健康行动规划(2008-2013)”;日本正在实施的第三个“健康日本21”国家健康促进行动规划等。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健康产业发展模式,为我国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以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美国、英国、印度及日本进行详细阐述。

2.1 美国

根据统计结果分析,服务业是美国目前生产总值最高的产业,健康产业在服务产业中所占比例最高。美国经济学家预测[5],到2020年,美国的医疗健康产业将占到美国经济的25%。美国的健康产业分为三部分,分别为制药与药品、医疗器械和健康服务业。其中又以健康服务为首,占65%,并且每年以70%增长。此预测可清晰得知,健康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增长空间。本文将从传统的医疗服务行业、健康体检及健康管理等方面对美国目前健康产业的总体概况做进一步阐述。

2.1.1 健康医疗产业 当前美国是健康医疗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健康医疗产业是现阶段健康产业中发展较为成熟的产业,具有众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美国的健康医疗产业主要有以下4个组成部分,一是医院等医疗系统,二是药品生产业、三是健康管理服务业,四是医疗器械生产业,健康医疗产业无论是收入与就业都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同时,美国不同级别间医疗机构具有明确而细化的分工,为不同需求的患者提供健康服务,不同医疗机构间彼此竞争,促进了发展。在大型医疗机构的中心辐射下,健康服务业资源高度集聚。

美国医疗健康服务业集群形成机制主要由于以下原因:一是拥有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美国拥有很多在全球范围内研究实力较强的高等学府、医疗机构、科研院,这使得医疗健康服务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供应充足,给该行业的发展奠定了优质的人力资源基础;同时,处于世界前列的研究机构为产业的创新、技术的完善提供了保障。二是科研项目实施政府采购,联邦研究补助对教学研究型医院研究的投入不断增长。三是政府的投入保障,政府不仅投入大量财政支持科研院所开展研究工作,并且对医疗健康服务业内的企业提供融资、税收、补助金等支持,全面满足企业需求,扶持企业发展。四是通过企业积极推广科研成果,基于当地科研成果,积极成立生物技术公司。五是产学研完美结合,使集群发展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2.1.2 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最早出现在美国,近三四十年里在美国的发展和完善日益迅速,形成了一种多方共赢的健康服务体系,健康管理每一个环节的参与人也都是管理者,政府、社区、医疗机构、健康管理组织、医疗技术人员、患者均参与其中。

以服务内容的角度分析,美国的健康管理由医疗保障系统支撑,主要服务各类群体,大致有3种模式[6]:一是以医生作为健康管理的负责人;二是以雇主、管理者作为健康管理的负责人;三是私人、个人化的健康管理。政府制订健康管理计划“健康人民”,每十年一个计划、执行、评价循环,旨在不断提高全国的健康水平;微观上,美国健康管理公司的具体运营情况是:其服务对象是大众,但直接客户是健康保险公司。

从健康管理的策略上讲,美国的健康管理策略主要包含以下6类:一是生活方式管理,通过教育、激励、训练等干预手段矫正不良生活方式,提倡健康生活方式;二是按人群需要管理,针对不同特征的人群,以多种通讯方式使人群了解医疗保健信息,利用该信息开展自我服务,满足需求;三是按疾病分类,为慢性病患者进行长期的服务及跟踪,以期提高健康水平,并降低医疗费用,从而降低整个社会的医疗成本,提升人群的健康水平和指数;四是对重大疾病的管理,对于患有重大疾病的患者提供健康管理支持服务;五是对伤残类的管理,帮助不同情况的伤残人士提高生活水平及能力;六是对于综合性人群的管理,针对个性群体提供不同的健康管理方式。

2.2 英国

2.2.1 国家卫生服务保障模式 英国是全球具有高福利的国家之一,在20世纪50年代,英国通过《国家健康服务法》确立国家卫生服务保障体系。以国家健康服务体系(NHS)为主导,社会医疗救助、商业健康保险为辅助,见表1。

表1 英国健康保障体系的构成

NHS与私营医疗机构并存,群众可同时享受其提供的医疗及健康服务。形成了由医疗技术人员初步卫生保健服务、社区服务、医院专科医疗服务的三级体系。在政府的主导下,NHS覆盖全体国民,经费由国家列支,其中84.9%来自政府税收,11.5%来自社会保险基金,患者个人负担仅占2.9%[7]。NHS由政府直接组织实施,国家财政出资购买,免费医疗服务覆盖全民,充分体现了医疗服务的公益性。

英国政府拥有大量的卫生资源并拥有与之相应的资源配置能力,它的医疗保障范围十分广泛,从预防、初级保健,到住院治疗、长期医疗保健、护理康复,以及眼科和牙科,甚至还包含了各种疾病造成的损失补贴。最重要的是,它的项目都保持着极高的保障水平。

2.2.2 商业健康保险市场 虽然NHS几乎包含了所有国民,但随着其几十年的运行,其作为一种纯公共产品所具有的效率低下的问题也日益显现,部分群众开始尝试私营医疗服务。英国政府也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支持、帮助和发展私营医疗保健服务。

商业健康险是支付私人医疗服务费用的主要方式,集中在45~54岁的高学历、高收入阶层是其主要客户人群。商业保险是英国医疗保险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呈现出较高的增长趋势。

随着近年来医疗费用的持续上升,保险业相关公司开始注意健康管理的潜力。因此,健康险公司通过保健教育、疾病防控等方式控制疾病发展情况,以期降低医疗费用,减少保险赔付率。同时,为了增强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许多健康保险公司加强与NHS的协作,整合其服务资源。自办医疗机构等方式也是风险控制的重要保障。

2.3 印度

2.3.1 健康产业规模及发展情况 印度健康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随着印度人口数的快速增加,预计2030年其服务产业规模将超过中国。随着产业规模和就业人数的快速增加,健康产业已成为支撑印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域之一。据分析,人口数量增加,传染性及慢性病发病率的增加,以及生活方式相关疾病患病人数的增加是印度医疗服务业迅速扩张的主要原因。

根据印度联邦政府工商部国家健康产业委员会(FICCI)与普华永道国际咨询公司的联合研究结果,2012年印度健康产业价值7000亿,预计2015年可达到1万亿卢布(约合974.9亿人民币),年增长率为15%~17%[8]。2015年健康产业将为300万印度人提供就业机会。

报道分析了2012年印度医疗美容业总价值为2900亿卢布,瘦身和减肥业为6000亿卢布。这两个领域市场以产品为主(60%)。根据预测,2015年印度健康产业的龙头领域将为美容业(4900亿卢布),约占产业总额的50%,其余主要的领域还包括替代医学(2100亿卢布)和保健食品饮料(2700亿卢布)。

告诉发展下的印度健康产业缺乏大量医疗技术人才,同时也缺乏人力资源的培养、准入、认证和管理标准。印度国家健康产业委员会(FICCI)建议应尽快培养技术人员,同时建立稳定人才队伍的相关机制,以确保健康产品和相关服务的质量。

2.3.2 主要医疗服务业发展政策及措施 ①发展制药业印度自20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制订国家药物政策。在本国仿制药业的发展方面,通过简化注册审批,仅对生产制造工艺流程的专利实施保护,在控制药价的基础上由政府买单,实施国际药品标准、加强质量控制及鼓励海外批报注册,以及大力引进海外人才等措施推动了本国医药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将印度从制药业进口国转变为出口国。印度药品市场2000~2005年之间年增长率为9%,2007~2012年间年增长率为13%~14%。麦肯锡公司预测分析表明:到2020年印度药品市场价值为55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日本和中国;其销售量将居世界第二,略低于美国。②鼓励医疗服务出口印度联邦政府通过促进医疗服务接受国际认证和扩大对外业务、提高保险封顶线和鼓励医疗旅游等政策措施,支持医疗服务向国外输出,吸引国际患者。印度政府认为:国际认证,如JCI(国际联合委员会)认证,可帮助印度医院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成为欧美国家医保公司定点机构,同时还可帮助卫生监管者减少评审次数,节约行政资源。近年来印度政府积极与英国NHS开展对话,探讨印度医疗机构承包NHS的网上医疗服务和医疗技术服务的可能性。同时携手欧美发达国家努力构建南亚区域卫生港,发展预防和治疗服务咨询服务,并推广医疗旅游服务。联邦政府针对医疗设备及配件实行零关税,以鼓励医院配备进口高精尖设备,提高总体技术水平。邦政府采取免除医院(包括高端专科医院)营业税及设备采购入市税的方式鼓励它们出口医疗服务和承接科研项目。③鼓励私营部门进入初级医疗保健市场近十年来,印度各邦通过服务外包、社会连锁经营、改善公共部门绩效等举措极大鼓励了私营资本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2.4 日本

日本近年来将大健康产业列为重点投资对象,健康产业规模提升。日本从1979年开始倡导中老年健康运动,开展国民健康运动,药品健康产业与养老产业发展迅速。

2.4.1 药品健康产业 日本是目前国际上健康产业发展较为迅猛的国家,药品市场位居世界第二,与此同时也是全球第二大天然健康产品市场。日本药品健康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注重品质,加强产品的多元化,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二是注重研发,增强生产企业核心竞争力,满足民众健康需求;三是关注生产企业形象,充分体现企业社会责任感;四是注重市场拓展,并购或投资海外市场[11]。

2.4.2 养老产业 日本作为全球老龄化率最高、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推动养老产业的迅猛发展。“养老产业”是将老年群体作为服务对象,以满足高层次生活及文化需求为目标,向老年人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民间营利事业活动的总称,也被称为老人福利产业、老龄产业、银色产业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促进养老产业的发展,日本政府制订了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该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大体经历3个发展阶段:一是初创期(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制定《生活保护法》、《国民健康保险法》和《国民年金法》,为老年人晚年生活安定提供了制度保障。本阶段日本医疗保险制度主要有3种形式,分别是以普通劳动者为对象的健康保险、以公务员和私立学校教职工为对象的被雇佣者保险和以自营业者和无职业者为对象的国民健康保险。二是扩充期(20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初),《老年人福利法》,随后颁布“收费养老院设置运营指导方针”,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市场规范和行业标准,规范对于养老机构的属性问题、养老设施的质量标准、养老机构的人员配置、养老服务机构服务标准以及优惠贷款制度等均做了明确的规定,与此同时,规定养老机构每年向政府提交报告,并接受政府监督。三是政策转换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该阶段日本政府研究制订“银色标志制度”,并成立了“银色标志认证委员会”,并行使职能,对符合条件的社会养老机构、老龄服务和产品及其厂商等进行认证并公布于众,有效缓解了养老机构及养老产品混乱局面[9]。

政府保障日本老龄人的生活质量除了以上国家政策外,还是基于良好的社会保险保障体系上实现的,日本国家医疗保险成本由个人、雇主、国家共同承担。

日本养老产业涵盖的内容丰富,其中涉及房产、金融、器械用品、家政服务、文化生活服务以及其他相关产业等6个方面。日本政府也十分重视养老服务向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甚至要求每一个细分的领域均有特设的企业进行提供,并且要有较为严格的硬件作为基础。从业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通过考核持证上岗;同时,教育领域开设老年福利、社会工作等学科专业,旨在为养老服务业持续供应相关人才。

3 小结

健康产业作为近年来崛起的新兴产业,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各国纷纷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其健康发展。通过分析发现,国际健康产业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注重政策支持,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的美、英还是亚洲国家的日本、印度,在发展的各个阶段都离不开相应政策的支持;二是各国全面发展健康产业,但又基于国家实际重点突出,例如美国健康管理、日本的养老产业及英国的保障产业在各自的健康产业体系色鲜明;三是注重宣传,呼吁全社会公共参与,如日本的全民健康运动,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四是注重创新,提高研发能力,如在美国,优秀的医疗机构、科研机构的集聚,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智力和人力资源,为创新提供了基地;五是引进社会资本,实现多元化发展,鼓励与支持民营企业,实现集团化发展。以上特点,为我国有效开展健康产业提供了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 焦旭祥.从文献研究看健康产业的概念与分类[J].浙江经济,2013,(16):32-34.

[2] 宫洁丽,王志红,翟俊霞,等.国内外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J].河北医药,2011,(14):2210-2211.

[3] 王波,甄峰,沈丽珍,等.健康产业发展与健康城规划探析―以秦皇岛市南戴河国际健康城为例[J].规划师,2012,(7):36-40.

[4] 吴静娜,卢建华,王福影,等.论健康管理的历史和现实[J].医学与社会,2008,(21):31-32.

[5] 张艳,王卫红.美、日等国健康产业的发展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商业,2012,(13):64-70.

[6] 浙江省发改委课题组.国内外健康产业发展之经验借鉴[J].浙江经济,2013,(16):75-78.

[7] 张瑶.英国商业健康保险经验借鉴[J].保险研究,2010,(12):77-80.

[8] McKinsey & Company. India Pharma 2020:Propelling access and acceptance,realising true potential [R]. New Ddlhi:McKinsey & Company,2012.

医疗健康产业分析范文2

关键词:健康险;专业化;产品创新

一、我国商业健康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商业健康险发展存在的问题。健康保险是指为了人类健康提供保障的保险,是以人的身体作为标的,在被保险人因疾病或意外事故所致医疗费用的支出或收入损失时,保险人承担责任的一种人身险。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人们对于健康险的需求越来越大。另外,我国社会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的加快,也为商业健康险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商业健康险发展情况并不理想。

一是总体业务规模不大,保费收入在人身险保费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一直很低。在国际上比较成熟的保险市场中,健康险保费收入占总保费的比例通常在30%左右。而在我国,2006年健康险保费收入376.9亿元,占2006年人身险保费收入的7.1%;2007年健康险的保费收入超过384亿元,仅占到2007年人身险保费收入的7.62%。

二是健康险赔付率居高不下。据不完全统计,在经营健康险的保险公司中,80%以上的公司赔付率超过80%,其中40%左右的公司赔付率超过100%,个别公司甚至高达200%。加上费用和管理费用等经营成本,基本处于亏损状态。

(二)原因分析

1、专业化程度低。从2005年开始,保监会批复了人保健康、平安健康、昆仑健康和瑞福德健康4家专业健康险公司。通过两年多的发展,专业健康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在整个健康险保费的占比中还是很低。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国内健康险的保费收入384.2亿元中,4家健康险公司的贡献占比不到10%。2006年国内健康险的保费收入为376.9亿元,其中4家专业健康险公司的贡献仅占2.7%。

由于健康险专业化经营目前属于初创时期,专业健康险公司群体进入市场的时间比较短,在经营模式上仍处在探索阶段。另外,健康保险是以发病率为依据而非以死亡率为依据,对保险人员的医学知识要求较高,而懂医学技术的管理人员和销售队伍在业界相当匮乏,使得核保核赔能力和风险识别能力较差,从而影响了健康险业务的推广。

2、健康险产品相对单一。目前,我国商业保险市场中的健康险险种超过300个,但主要为重大疾病定额给付保险、住院医疗费用补偿性保险和住院津贴等几类保险,并且这些产品差异性不大。相比之下,存在极大需求的高额医疗费用保险、护理保险、收入损失保险、综合医疗保险以及专项医疗服务保险险种基本上仍是空白,同一险种的条款也相差无几。对于需求日益强烈的市场而言,保险公司所提供的健康险产品明显过于单一。

3、医疗环境不规范,外部环境有待改善。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下,我国的医疗服务体系内部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即在医药不分的前提下,医院既拥有处方权,又拥有药品专卖权,医药合营强化了医院药房的垄断地位,在医疗机构补偿机制不到位的情况下,医疗机构不仅缺乏主观控制医疗成本的意识,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滥用医疗服务资源;另外,保险公司和医院、医生之间缺乏直接紧密的经济联系,不能有效监控医疗行为。

二、关于保险公司健康险经营的几点建议

(一)大力推动专业化经营。专业化经营是中国商业健康险发展的必由之路,成立专业的健康险公司是专业化进程中良好的尝试。但是,相对于传统经营健康险业务的寿险公司和经营健康险业务的财险公司,专业健康险公司由于没有大量的人展业和相对成熟的多渠道销售,业务拓展情况不甚理想。这说明,组织形式的专业化并不代表健康险已经实现了专业化。实现健康险专业化的道路任重道远,需要提升专业化技术水平,建立专业化的核保、核赔和精算体系。

医疗健康产业分析范文3

关键词:商业健康保险; 影响因素; 发展策略

一.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初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国内部分地区试办商业健康保险业务开始,我国的商业健康保险已经走过了30多个年头。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2010年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已达到6774658.47万元,100多家保险公司开办了商业健康保险业务。

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总体发展状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市场发育程度不足。衡量一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发育程度的指标一般为两个,一是,一国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占GDP的水平;二是商业健康保险支付金额占全部医疗费用支出的比重。2010年健康保险保费收入为6774658.47万元,占2010年GDP的0.17%。部分欧盟国家私营医疗保险费占GDP比重在0.14%到5.71%,考虑到国外几乎没有购买公立医疗保障计划经办服务的传统,我国私营医疗保险市场不足。2010年商业健康保险赔付支出为264.0亿元,根据卫生部2010年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全国卫生总费用预计达19603亿元,人均卫生费用1440.3元。商业健康保险支付金额占全部医疗费用的比重为1.35%。部分OECD国家私营医疗保险支付占总医疗费用支出的比例为2.20%到44.80%,明显高于我国的1.35%。

二是、专业化程度不足。商业健康保险提供的是疾病风险管理产品,基于疾病风险管理的特殊性复杂性,专业化经营是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关键措施。截止2010年我国有4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分别是平安健康、人保健康、昆仑健康、和谐健康,2010年四家公司保费收入分别是:19975.46万元、92896.82万元、17608.94万元、278.95万元占2010年健康险总保费收入6774658.47万元的比重分别为0.29%、13.71%、0.26%、0.004%,四家公司合计占比为14.27%。1999年英国和荷兰的私营医疗保险有专业健康保险机构经办占总保险份额的36%和47.2%,法国专业健康保险机构经办的保险占保险份额的93.3%。

二.影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因素分析

(一)影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外部因素

1.国家对商业健康保险在医疗保障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不明晰

商业健康保险、社会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共同构成了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意见提出“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新医改方案明确了商业健康保险在多次次医疗保障体系中的作用,但是将补充医疗保险与商业健康保险列为医疗保障体系的不同层次。

2.医疗保险市场基础数据缺乏、公共信息不充分以及医疗服务市场不完善

商业健康保险是以疾病风险管理为对象,其业务的开展需要不同地区、不同年份居民疾病发病率、疾病类型、各类疾病平均费用、居民疾病总体费用等医疗市场基础数据。目前,卫生行政部门没有公布这些基础数据、从而导致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基础信息不足,商业健康保险精算的基础缺失。

(二)影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内部因素

1.保险公司简单追求利润,忽视了客户利益和市场培育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我国私营保险公司简单追求利润,产品设计、保险合同、市场营销等方面都只为短期内获得利润,大量顾客在购买保险产品后获得的收益与预期相差很大。

2.我国健康保险利润水平低,风险大决定了健康保险在保险行业中的相对弱小地位。

我国的商业保险主要包括两部分,即财产险、人身险。人身保险是以人的生命、劳动能力或人身健康作为保险对象的一种保险。按照人身保险的本质内容、保险范围和所应付风险而论,主要可以分为三种;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健康保险、人寿保险。[]从保费收入和赔付支出两个方面来看,健康保险在人身保险中属于最小的险种。例如表一所示:1999年到2010年健康险保费收入在人身险收入中的比重最高年份为2006年得9.1%,从2006年到2010年健康险保费收入在人身险收入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从健康险赔付支出在人身险支出中的比重来看,2005年达到最高点23.6%,各年份比重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显示了健康险偿付风险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3.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经营管理专业化水平低

健康保险专业化经营是我国健康保险发展的关键,保险业成熟的国家,商业健康保险大多数都是专业化经营。目前我国仅有人保健康、平安健康、和谐健康、昆仑健康四家专业商业健康保险公司,而且其规模和市场份额都不大。

三.完善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策略

(一)政府加强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基础建设

当前政府加强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基础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市场基础数据,例如本地区居民疾病发生率、疾病费用等数据的收集和公开力度。二是,规范商业健康保险运营。目前保险营销中存在诸多不规范情况,保险监管部门严格保险公司开展商业健康保险准入条件、保险营销人员从业资格、检查规范市场行为、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二)拓宽商业健康保险业务范围

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是以社会医疗保险提供基本医疗保障为条件。目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原则是“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这就决定了我国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只能提供较低水平的医疗保障,参保者的医药费自付比重仍然会居高不下。商业健康保险应该积极发展基本医疗保险保障范围之外的补充医疗保险、大病统筹的再保险。

(三)提高商业健康保险专业化水平

提高商业健康保险专业化水平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商业健康保险业务比重在整个商业健康保险中的比重。目前,我国寿险公司和财险公司也经营短期健康保险产品,这些公司在开展健康险业务时大多仍然按照寿险和财险的经营模式、并未遵从商业健康险的特殊规律,其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竞争发展策略、风险评估等都存在较大的系统性误差。二是,提高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商业健康保险业务专业化水平。专业化健康保险公司要在完善精算技术、产品设计开发、专业化人员培训、特别是增强医疗费用控制审核水平等方面下功夫,努力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赵斌等 新医改框架下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策略探讨-国际经验和中国模式 保险研究 2011年第2期

医疗健康产业分析范文4

生技/健康行业需求增长动力与前景分析

人均收入快速增长带动生技/健康行业需求快速增加

生技/健康行业需求有其特殊性。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决定了对于健康消费的巨大支付能力,这就决定了在收入有限的情况下,人们会优先满足健康需求。从我国GDP与人均收入增长和人均卫生费用增长来看,人均卫生费用的增长速度总是略高于人均收入增长。据国家统计局和卫生部统计,相较于1980年的水平,2007年我国GDP(绝对数)增长了54倍,达到24.6万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数)增长超过28倍,到2007年人均达到13,786元,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数)也增长了21倍,到2007年人均达到4,140元。2007年卫生总费用比1980年增长了76倍,达到了10,966亿元;人均卫生费用则比1980年增长了51倍,达到828元。

2007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总值的4.81%,这个比例相较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可支配收入显著增长,生技/健康行业需求将会保持一个高增长态势。

人口老龄化长期支撑生技/健康行业的发展

生技/健康行业需求的特殊性还表现在:人们在生命周期的老年阶段对生技/健康的需求要大于青少年阶段。单就用药方面来说,据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测算,老年人人均用药是青年人均用药费用的3.7倍。按照国际通行的人口老龄化标准(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总人数的7%以上),早在2000年,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国家。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0.46%,而根据相关预测,到本世纪中叶,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将达到峰值,约为4.3亿,至少占总人口的29.6%。光是人口老龄化加速带来的生技/健康产业需求增长加速效应就非常巨大。

体制改革带来的政策红利将在未来持续释放

从2007年开始,我国医疗改革开始进入加速改革阶段。《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在2007年7月正式出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目标是2009年试点城市达到80%以上,2010年全国铺开,逐步覆盖全体城镇非从业居民。这项制度加上早期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998年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3年)、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普及和完善,“全民医保”――到“十一五”末期,覆盖我国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将基本形成,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目标。

这种医改方案实际上是要形成多种制度交叉并进的复合结构。主要包括四大体系、八项机制和两项基本制度。所谓四大体系,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这些恰恰是2000年上一轮医改中医疗、医保、医药“三医并举”思路的延续。按照方案设想,这四大体系要力求在2020年实现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全面覆盖。同时,方案还提出应完善八项机制,以此保证市场环境中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良性运转,包括医疗管理机制、运营机制、筹资投入、监管机制、信息技术、人力资源、定价机制和立法保障等。与此相对应,方案还提出建立两项基本制度,即基本药物制度以及公立医院管理制度的设想。虽然最终的具体方案没有决定,但各方在提高政府的财政投入已达成共识,即中央和地方财政将对医疗保障体系进行补贴。根据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估计,光是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政策带来的市场需求至少有1,000亿左右。

技术创新是生技/健康行业跻身“朝阳产业”的根本动力

我国生技/健康行业的“官、产、学”一体化的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形成,生技/健康产业往往成为一些创新企业“孵化器”重点支持的高科技产业之一,整个行业正在由仿制与引进向引进与自主创新前进的阶段;国内形成了上海以张江为核心形成辐射华东地区的生物医药研发区域和北京以中国生物技术外包联盟(ABO)为基础的生物医药的研究外包领域的两大特色创新体系。自主创新也涌现了一些成果,比如在新药领域,2007年由百泰药业生产的“泰欣生”成为我国第一个被批准的基因工程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在克隆领域,2007年9月14日,世界首例转基因克隆兔在我国诞生;中医药方面,2007年6月,军事医学科学院以“专利许可”方式与英国植物制药公司Phytopharm签订了一类创新中药“NJS”的合作协议,中医药国际化走出了新型道路;在产业化应用领域,2007年12月17日,第四军医大学宣布了我国第一个活体“人造皮肤”正式应用于临床。此外,由中国生物技术外包联盟(ABO)发起成立,并吸收了西安第四军医大学细胞工程研究中心和江苏太平洋美诺克生物药业有限公司两家京外企业的北方抗体产业联盟,仅成立半年,联盟首席科学家陈志南便研制出我国第一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抗体类药物,也是全球首个用于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单抗导向同位素药物――美妥昔单抗体注射液(碘[131I]),并且成功地转让给成都的华神集团,该药在上市后半年获得了3000万元的销售业绩,成为产业化最快、最成功的一个案例。技术创新已经使我国生技/健康行业成为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很有可能成为未来国民经济新的快速升级的增长产业之一。

总之,在上述四大因素的推动下,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预测:未来5年如果GDP按照年均8%的增长,卫生总支出占GDP总值的6%(2007年卫生总支出/GDP=4.81%,数据来源:卫生部),则生技/健康行业总体年均增长12%以上;未来10年如果GDP按照年均8%增长,卫生总支出的GDP占比达到10%,则生技/健康行业总体年均增长16%以上。由此可见,未来5-10年中国生技/健康行业的需求将会迅速增长,这将带来大量的投资机会。

生技/健康行业VC/PE投资机会与风险

前文从宏观经济层面分析了生技/健康行业的需求增长动力与发展前景,下面就我国生技/健康产业的现状特征分析VC/PE介入的机会与风险。

体制改革和行业集中度低为VC/PE提供了大量的投资机会

总体而言,我国生技/健康行业现在还处在一个“大产业、小企业”的发展阶段。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现在有各类医药工业企业4,000多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据80%以上,医院19,847家、卫生院40,678家、门诊部197,664家、妇幼保健院3,051家、专科疾病防治院1,365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586家、医学科研机构248家。在这么一个庞大的产业中,产业集中度很低,其中不乏一些有成长潜力的投资对象。

从2003年起,我国卫生医疗领域改革广泛进入政府和公众关注视野,到2007年进入加速改革的关键阶段。我们预计未来10年,将会初步形成我国卫生医疗行业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监管结构,奠定基本的产业结构。“医、药”关系的理顺与相关研发、制药、医疗、医疗器械、流通、医疗服务等市场的监管和宏观调控完善,相关的准公共产品市场放开,OTC(非处方药)市场的快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的完善给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这个市场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可以说,生技/健康行业是中国未来VC/PE投资的一个重要金矿。

产业创新对资本的需求提供了VC/PE介入良机

生技/健康行业具有产业创新前期资本需求大,研发周期长、风险高的特点。传统资金来源如地方政府资金、银行贷款和主板资本市场难解企业资金之渴:部门和政府资金“僧多粥少”,银行小额贷款和对担保的苛求无法满足企业不断成长的需求,主板资本市场门槛太高难以涉足。中小型生物医药企业融资十分艰难。在这种情况下,VC/PE投资的特点无疑具有很大的优势与吸引力。

另外,我国生技/健康行业总体技术水平还处于比较低的阶段。比如医疗器械领域,全国17.5万家医疗卫生机构拥有的医疗仪器和设备中,有15%左右是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产品,有60%是80年代中期以前的产品。我国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医疗设备远远不足,很多乡镇卫生院连一般检测设备都没有,依然依靠听诊器、血压计和注射针“老三件”作为防治疾病的主要器械。中低端医疗设备市场规模,约占整体市场规模的75%,远高于全球45%的水平。中国高端医疗设备的市场大多是飞利浦、通用电气和西门子3家巨头的产品。我国医疗器械的功能正在从单纯诊断、治疗和化验,向诊断、治疗、检验、分析、康复、理疗、保健、强身等多功能方面延伸。这也就预示着它们需要更新换代,而在这个过程中,将会保证未来1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快速增长。如果全国1.3万家县级以上的医院,都能基本达到日本1980年医院医疗仪器设备标准(每100张床位为人民币80万元),那么,我国医疗器械设备市场的增量空间超过240亿元。现阶段国内也出现了迈瑞等少数几家企业涉足这个行业,未来发展还有很大想象空间。

体制改革和宏观调控带来了一定的政策风险

自1997年以来我国医药领域刮起了一股降价旋风,国家通过降价令20次下调相关药品价格,特别是2006年的降价幅度和规模都达新的纪录,这些强制降价措施在规范市场的同时也对相关企业与相关产品盈利产生了不少冲击。使得2006年成为医药行业的一个发展低谷。

流通领域也开始“阳光采购”试点,2006年10月广东省初步建立了医疗机构采购药品网上限价竞价阳光采购,使得“大路货”类药品面临激烈的竞争,利润空间受到挤压,而特色的、专科类或疗效好的独家专利药品受影响较小。

还有一系列的治理商业贿赂恢复通用名制度、药房托管、药品注册新政与GMP认证标准等等一系列政策调控。

2008年大部制改革后药监局等归并到卫生部统一管理,将大大加强生技/健康领域宏观调控的整体能力。不可否认,这些体制改革和宏观调控在理顺整个行业秩序、完善行业发展环境的同时,肯定会给相关企业带来政策风险,可能会带来较大的行业兼并整合浪潮,而这在给VC/PE投资者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会加大一些政策风险。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成本。比如《直销法》规定5000万元以上的注册资金,还需向上级机关缴纳至少2000万元的保证金来保障直销人员以及处理法律事项,而且对此的处罚也相应增加,这使得新的公司走直销路线会变得很昂贵。同时监管的完善也提高了一些行业的进入门槛。比如在保健品行业中,随着一系列新规定的出台,进入成本尤其是大范围铺货、获得GMP认证、通过大量广告树立品牌等等的花费越来越大。

医疗健康产业分析范文5

关键词:智慧医疗;物联网;物联健康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smart health applications is still predominately in the government domain and is limited by skills shortage and a lack of standards. As smart health applications become more commonplace, demand for terminals will increase and comprehensive interconnection will be necessary. In this paper, we suggest that the goal of such applications is to allow every user to benefit from collaborative, coordinated, and intelligent health services. A smart health industry will include governments, medical service providers,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and equipment manufacturers.

Key words:smart health; Internet of things; interactive health

智慧医疗作为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交叉学科,为用户提供了医疗健康互动服务保障,逐渐成为未来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近年的智慧医疗的应用推广中突显出政府主导性、规模有限性、标准性缺乏等特点,同时也展现出巨大市场潜力和未来应用推广的发展趋势。

1 智慧医疗概念及业务形式

智慧医疗是一门新兴学科,也是一门交叉学科,融合了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智慧医疗的关键技术是现代医学和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医疗通过打造以电子健康档案为中心的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利用物联网相关技术,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逐步达到全面信息化。

目前,类似概念很多,诸如无线医疗、移动医疗、物联健康等说法,然而从以上概念的核心特征看均属于智慧医疗范畴。根据信息互动主体不同,智慧医疗的业务范围大体分为智慧医院服务、区域医疗交互服务、社区/家庭自助健康监护服务、智能远程急救服务。

1.1 智慧医院服务

智慧医院服务主要指在医院范围内部展开的智能化业务,一方面有方便患者的智能化服务,如患者无线定位、患者智能输液、智能导医等(如图1所示为患者智能输液的业务流程,在药品配发、输液耗材配发、人药匹配上均自动化实现);另一方面有方便医护人员的智能化服务,如防盗、视频监控、一卡通、无线巡更、手术示教、护理呼叫等。此外,医院之间的远程会诊也是智慧医疗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智慧医院内部信息化平台方面,各医院正在加速实施基于信息化平台、医院信息系统(HIS)的整体建设。建立以患者为中心,以优化流程为导向,以电子病历为信息单元的医疗临床信息标准化、电子化、语义化处理平台,在实现临床信息采集与存储的基础上,实现临床信息的深入利用。同时,在有资源有实力的医院逐步整合HIS,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RI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会诊系统,实现临床科研一体化以及医疗信息集成和共享交换,实现医疗临床信息的深层次利用。

在智慧医院医生所持终端方面,逐渐向智能化、便捷化发展。据Manhattan研究所预言,到2012年,81%的医生将拥有一部智能手机。然而在Manhattan研究所2011年5月的报告中展现,这一数字已经在2011年得以实现。随着终端产品的小型化及屏幕分辨率提高,移动护士站、医用Pad终端已开始在部分医院中应用[1]。

1.2 区域医疗服务

区域医疗服务信息化是以用户为中心,将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疾病控制甚至包括社区自助健康服务的内容相互联系起来。该信息化服务以健康档案信息的采集、存储为基础,自动产生、分发、推送工作任务清单,为区域内各类卫生机构开展医疗卫生服务活动提供支撑。该服务作为“十二五”卫生信息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将在“十二五”医疗卫生规范中成为医疗信息化建设重点内容之一。

区域医疗服务平台是连接区域内的医疗卫生机构基本业务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是不同系统间进行信息整合的基础和载体。图2展示的是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基本架构。通过该平台,将实现以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的中心的妇幼保健、疾控、医疗服务等各系统的信息进行协同和共享。从业务角度看,平台可支撑多种业务,而非仅服务于特定应用层面。

1.3 家庭自助健康监护服务

健康监护业务主要直接针对个人类或家庭类客户,主要实现方式为通过手机、家庭网关或专用的通信设备,将用户使用各种健康监护仪器采集到的体征信息实时(或准实时)传输至中心监护平台,同时可与专业医师团队进行互动、交流,获取专业健康指导。实现形式多种多样,也可结合区域医疗服务信息化平台,开展全民建档及电子健康档案信息更新;也可与应急指挥联动平台结合,结合定制化手机或定位网关提供一键呼、预报警等功能。

健康监护业务根据应用场景不同可分为家庭健康监护业务、个人健康监护业务和车载急救监护业务几类,各场景对平台、网络及终端的关键技术、实现形式均有不同需求。

图3展现了健康监护业务架构,其中涵盖健康监护终端、数据传送网关、信息展现平台等终端实现环节。

2 智慧医疗应用技术特点

智慧医疗需要新一代的生命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作为支撑,才能实现全面、透彻、精准、便捷的服务。智慧医疗体系架构图如图4所示。智慧医疗在整个泛在网、物联网体系中所涉及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的各种关键技术。

(1)技术范围广

在智慧医疗相关技术领域涉及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的关键技术,针对以上介绍的几类业务场景所相关的技术包括:

・智能感知类技术,如射频标识(RFID)技术、定位技术、体征感知技术、视频识别技术等。智慧医疗中的相关数据主要从医院和用户家中各系统传出信息的传感器获取的,实现被检测对象准确的数据采集、检测、识别、控制和定位。

・信息互通类技术,如上下文感知中间件技术、电磁干扰技术、高能效传输技术等。实现用户与医疗机构、服务机构之间健康信息网络协作的数字沟通渠道,为整个医疗系统海量信息的分析挖掘提供通道基础。

・信息处理技术,如分布式计算技术、网络计算技术等,完成对各类传感器原始测报或经过预处理的数据进行综合和分析,更高层次的信息融合实现对原始信息进行特征提取,再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

(2)技术需求个性化强

针对几类医疗健康场景采用的关键技术也各有不同特点,具有一定复杂性。

・针对智慧医院场景下环境复杂、多种终端共存、医用设备防干扰要求高等特点,医疗健康环境电磁干扰技术要求成为智慧医院场景下一个重点要求。包括临床场景下多径环境下多个移动用户及射频干扰源时对医疗设备的电磁干扰影响,目前中国联通研究院与北京邮电大学开展合作“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拟与加拿大合作针对室内电磁辐射级别的室内现场预测模型进行建模,用于蒙特利尔医院无线局域网(WLAN)环境下的电磁干扰及覆盖研究。

・无线定位技术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的重要技术之一,根据医院、家庭、野战环境下实时监护需求,提出三维空间的精确定位的要求,目前业内已提出了许多室内定位技术解决方案,如ZigBee定位技术、超声波定位技术、蓝牙技术、红外线技术、射频识别技术、超宽带技术、光跟踪定位技术,以及图像分析、信标定位、计算机视觉定位技术等,以实现医护人员、病人、医疗设备等目标移动条件下的精确定位。

・高效传输技术是指充分利用不同信道的传输能力构成一个完整的传输系统,使信息得以可靠传输的技术。针对医疗健康信息传输的需要,针对医学信号处理技术,研究能够有效压缩医疗传感器数据流、医疗影像数据的新的压缩算法;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高能效传输技术研究,涵盖传感器网络分布式协作分集传输算法,从而提高传感器节点及整个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能效。

(3)技术门槛高

智慧医疗属新兴行业,但其涉及技术和研发成本偏高,在为传统医疗信息系统和设备厂商带来商机的同时,也将一些研发实力薄弱、投入资金有限的企业逐渐排挤出智慧医疗主流产品供应商。

基于以上技术分析,面向智慧医疗的一些关键技术仍不成熟,还待继续完善、研发、产品化。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布局仍需投入较大研发成本,因此对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技术基础和产品沉淀有较高的要求。

3 智慧医疗应用发展现状

智慧医疗领域在电信运营商眼中的位置正变得越来越重要。近年来,无论是中国运营商还是国际运营商,都在积极向这一领域扩张。运营商不仅将提供医疗信息化服务作为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举措,而且也将其视为新的盈利增长点。在组织结构上,全球重要电信运营商纷纷成立了专门的部门以负责医疗信息化的运营,并且还大量聘请来自医疗机构负责信息技术的高管组成咨询委员会。这对于运营商了解医疗行业需求具有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运营商还非常重视与产业链重点环节建立伙伴关系。在服务方面,运营商非常重视网络及安全设施的部署,这是提供医疗信息化服务的基础[2]。

2010年,运营商西班牙电信强势进军医疗信息领域,专门成立了智慧医疗业务部门。西班牙电信采取了进军电子医疗业务领域的做法。提供开发并销售基于ICT的医疗业务,包括通过移动方式提醒患者就医、适用于慢性病患者的远程监控、远程修改病历以及基于视频会议的病患咨询等。

AT&T公司最近在管理层架构中新设了一个全新的高层职位――首席医疗信息官。该举措标志着该公司已经将智慧医疗行业作为一大潜力领域进行系统开发。AT&T公司针对行业中医院、医生、公共卫生人员、纳税人等不同的主体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AT&T提供了包括医疗信息交换、远程医疗、安全服务、灾后恢复、统一通信、远程医疗等解决方案。

Vodafone在智慧医疗服务领域重点关注三类主体,制药公司、医疗服务机构和医疗保险提供者。Vodafone研发团队提供应用服务系统作为重点产业。医疗机构员工可通过移动终端以远程方式方便接入其应用系统,使其能够实时接入最新医疗健康数据并使用其他资源,以方便服务客户、判断产品效能、指导安全用药、提高产品和服务效率。

此外,国际几家主要的平台研发企业和服务提供商也高调介入智慧医疗行业领域。

高通公司宣布组建全资子公司――高通生命公司,将运营此前的高通无线医疗部门业务。同时还将设立规模为1亿美元的高通生命基金,由高通公司的投资集团――高通风险投资管理。高通生命公司的首项产品――无线医疗终端的2net™平台,目前已上市。旨在通过基于云的解决方案将无线医疗终端互连,以方便终端用户、他们的医疗保健服务提供者和护理者访问生物计量信息。谷歌和IBM公司在2009年即宣布,患者可以使用IBM的软件从他们的医疗设备,如血压和血糖监测的接口来传输各自的数据,并通过谷歌在线录入个人健康记录库中。

英特尔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也早在2009年建立合作关系,在智慧医疗业务领域开展深入合作。他们发起成立了康体佳健康联盟,旨在实现医疗设备和系统之间交换信息标准化。

然而,在过去的3~5年内,中国运营商的智慧医疗业务与国际方向不同,大多数地方运营商目前主要提供的是一些保健、健康提醒类信息服务,多是为用户提供疾病预防和饮食调养之类的信息推送服务或预约类服务。该类普适性的信息用户也可以通过网络免费获得,缺乏针对性,并且在服务链中多以“哑管道”提供者角色出现,介入服务深入有限,对用户的吸引力有限,仍未在医疗健康信息服务本身中产生价值。令人鼓舞的是,近来中国智慧医疗应用发展,其多数发展模式是在延承国际健康服务先进理念的同时兼顾具体国情,其经验具有借鉴价值。如何突破价格竞争“瓶颈”,积累充足且合格的专业人才,梳理优化业务流程,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智慧医疗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决定智慧医疗产业未来命运的主要因素。

综上,目前全球智慧医疗业务发展均突显出以下共同特点:

・传统通信行业多以ICT基础业务作为智慧医疗业务切入点和业务开展基础。

・智慧医疗作为行业信息化的一种典型应用,具有行业特点强、个性化要求高特点。

・智慧医疗作为新兴行业,目前仍未形成成熟产业链,各合作伙伴正在探索未来发展模式。

4 智慧医疗应用发展趋势

通过对全球智慧医疗技术特点分析及业务现状梳理,可见智慧医疗将成为健康管理最有效的适宜技术。智慧医疗将覆盖影响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因素全生命周期的过程,实现有效地利用以用户为中心的健康信息及各类医疗资源来达到最大健康效果。中国的智慧医疗产业是在中国特定的制度环境下新兴的医疗服务业态,目前仍没有形成成熟的模式可供比较和参考,在近年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政府参与度加强、应用范围广、物联健康终端需求猛增、互联互通更加全面等特点。

(1)政府参与加强

智慧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医疗服务业态,没有相对成熟的商业模式可供参考,目前中国还缺乏与之相匹配的法律、政策及规范,现行政策按医院审批和监管模式进行,为医疗服务机构发展带来了一些困难,对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信息法律保护缺失。随着中国医疗卫生“十二五”规划出台,明确医疗信息化建设作为“四梁八柱”之一,要求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百姓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卫生服务,并进一步明确“3521”工程建设要求,即建设国家、省和市州3级卫生信息平台,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管理等5项业务应用,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2个基础数据库和1个专用网络。可以预见在未来3年内,医疗主管机关将逐渐针对人群、服务范围、标准,出台相关政府监管、法律、规范,解决健康体检与健康诊疗、健康保险的结合问题[3]。

据谷歌宣布将从2012年1月1日起永久关闭个人医疗信息聚合服务Google Health,该服务的关闭反映出公共云服务的现状,也表明公众对于将个人信息存放于免费服务的意愿仍不够强烈,用户更期望政府监管下的健康信息服务。

(2)应用范围更广

随着应用系统和终端产品的逐渐成熟完善,智慧医疗的应用范围也将逐渐拓广,智慧医疗的应用范围逐渐覆盖用户全生命周期,从新生儿出生、新生儿家庭访视、儿童健康检查、预防接种、健康体检、高血压患者随访、糖尿病患者随访、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随访、老年人健康管理、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活动。在国际上,IDC研究公司2011年数据显示,大约14%的美国成年人使用智慧医疗的移动医疗程序管理保健、健康和慢性病问题。中国卫生部“3521”工程明确提出重点业务系统中包括药物管理、公共卫生信息管理、新农合监管、城镇医疗保障、药品器械信息化监管、远程医疗服务、共享协作服务等,智慧医疗也将覆盖以上范围。

(3)物联健康终端需求猛增

据ABI研究公司2011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中预测,2016年可佩带设备的市场需求将超过1亿台,未来将有8 000万该类设备成为健身感测器。ABI预测,在未来5年中,消费者在体育、健身以及临床上使用的心率监测器和可佩带血压计等设备将促进无线感测器的应用。蓝牙4.0等新型低功率无线技术也将与社交网络和智能手机相结合促进无线感测器的应用[4]。根据InMedica公司2010年报道,在世界范围内,远程医疗使用的家庭血糖仪、血压计、体重秤、脉动血氧计和峰值流量计等联合装置的发运量将增长到160多万台。

可见物联健康终端产品,将在未来3~5年里成为广大市民主要健康业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尤其对于管理慢性病,尤其是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充血性心力衰竭(CHF)、高血压和糖尿病[5-6]。

以便捷化、低成本化、移动化为特征的物联网健康终端也将随着智慧医疗应用范围拓广急剧增加。

(4)医疗信息互联互通将普遍

随着中国区域医疗服务平台分阶段开始部署、搭建,未来的智慧医疗将真正实现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而且,预计智慧医疗将成为一个多级、多层面的数据处理平台,完成多个信息源的数据进行关联、估计和组合,实现各系统及物联网多元数据相关信息的全面加工和协同利用,最终实现医疗信息的融合。

5 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智慧医疗将成为未来医疗卫生信息化的主要发展趋势,其核心目标是使得每一个用户享受到协同的、协调的、智能化的医疗系统所提供的服务。从产业角度看,未来将创建一个以患者为中心、价值为基础的医疗产业链,包括政府角色,医疗服务提供机构角色,社区、药品和设备制造商角色。智慧医疗产业链如图5所示。

目前产业链各角色面向智慧医疗均有所动作,或研发平台产品,或研发芯片、或提供系统集成,或提供网络,然而远未实现针对智慧医疗信息为中心的有机产业链上下游互动,只有实现各角色协同合作,才能真正打通面向智慧医疗的智能管道,提供协同化健康服务,用户才能享受到最便捷、最放心的智慧医疗业务。

6 参考文献

[1] “感知健康 智慧医疗”战略规划报告 [R]. 2010.

[2] 郭庆婧. 运营商剑指医疗信息化 [N]. 人民邮电报, 2011-10-12.

[3] 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 [S]. 北京: 卫生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 2009.

[4] 李建功, 赵文东,王宁, 等. 移动医疗终端呈现四大发展趋势 [J]. 通信世界, 2011(30).

[5] 贾雪琴, 包建军, 李建功. 物联网在智能心电监护上的应用 [J]. 信息通信技术, 2010(4):24-28.

[6] 李建功. 物联网环境下移动终端的发展趋势思考 [J]. 信息通信技术, 2011(5): 75-78.

收稿日期:2012-01-12

作者简介

医疗健康产业分析范文6

带人类走向“半机械化”的第一步

佩戴一个看上去很平常的小手环,就能测出脉搏、运动消耗量,这是可穿戴医疗最常见的模式。但科技带来的新潮产品远比你想象的丰富得多:日本研发出一款马桶,在使用过程中就能测出体温、尿常规指标等;一款名为Mimo的婴儿智能连体衣,能记录婴儿的睡姿、呼吸等数据;正在研发的“耳型血糖仪”,能让糖尿病患者无需采血即可测血糖:佩戴谷歌Glass智能眼镜,医生通过它或许便能对患者进行快速诊断,实施精准手术……

这些产品都叫可穿戴医疗设备,它可以是衣服、手表、

眼镜、智能手机等一切能与我们身体贴近的东西,通过传感器、无线通信、多媒体等技术,测量身体的各项体征,如体温、脉搏、血糖、血压等,并将数据无线传输到云终端,供我们或医疗保健专业人士分析使用。

目前可穿戴医疗产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人用得较多的手环类,监测的主要是脉搏、热能消耗、心率等:另一类更偏重医疗,比如有些床垫,睡在上面就能测出你的睡眠、呼吸等情况。

如果说未来人类将与机械设备整合在一起,那么健身追踪器(如手环、智能手机上的健身应用)将成为人类走向“半机械化”的第一步。而可穿戴技术成为传统医疗保健行业的“搅局者”,将主要带来两大变化:身体健康状况监测、远程医疗。

“纵观医疗设备的发展史,我们大概能理出这样一条脉络:从医院走向家庭,目前正在走向个人。”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副主任刘清君表示,可穿戴医疗设备将为个性化医疗时代的到来提供机遇。理想情况下,它能收集一套患者的长期数据,通过这套数据,能提示疾病风险,医生也能获得患者疾病变化、康复进展、药效评价等重要信息,并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的医疗解决方案,还可能实现远程医疗。一项全球研究显示,出院后的远程监护可将病人的医疗费用降低42%,看医生的时间间隔将延长71%。

眼下,可穿戴智能设备与健康管理的结合更受关注,且实现难度相对较小。在一些年轻人的微信朋友圈,每天晒运动成绩成为“必修课”。可穿戴设备能对日常跑步数据进行追踪,对健身者起到更好的督促作用。而在不久的将来,对血压、血脂、血糖、睡眠状况监测的加入,给健康管理带来的正面影响更大。

相关人士分析认为,未来三到五年,可穿戴医疗市场价值将从30亿~50亿美元发展到约500亿美元,相当于有10倍的发展空间。

人类对健康的永恒追求、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一方面给可穿戴医疗市场加热升温,另一方面,健康医疗行业的专业性以及对数据准确性的高要求,又成为可穿戴设备与医疗结合的障碍之一。不少人甚至为可穿戴医疗之热泼冷水。一种观点认为,可穿戴设备离真正的医疗健康还很远,很大程度上是个被炒作的概念:另一种观点认为,它吸引的仅是爱新鲜的年轻人,不过是一种时尚的玩意儿。可穿戴医疗火热的背后,面临着以下三大难题:

数据可靠性遇技术难题。如何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数据分析的可靠性,是可穿戴医疗设备面临的技术难题。目前的设备主要通过传感器获取人体的相关信息,而可穿戴医疗设备传感技术整体有待提高,标准有待统一。拿最常用的计步器来说,一个人站着在厨房做饭,手臂的摆动也容易被计算成步数。类似的不准确可能直接影响产品性能。此外,可穿戴设备虽能提供便利,但监测信息有限,目前尚难代替医用级设备。还有业内专家指出,如何在保证数据可靠的基础上,把产品做得更小、更轻、更便捷,也是需要解决的难题。

健康管理尚未跟上。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陈伟伟教授表示,可穿戴医疗设备真正有价值的是其收集到的数据,

目前多为年轻人自我收集使用,缺乏系统管理和专业指导。国内虽有个别企业在做,但产品售价2000多元,普及性较差。智能设备市场研究人员王小硫也表示,从中医看病“望闻问切”的角度看,

目前大多数移动健康产品只做到了“切”的环节,少数做到了“问”的环节,但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充分利用数据这个“大金矿”。

中老年人需求未被满足。从人群上看,中老年人是慢性病的高发人群,按理说是对可穿戴医疗设备需求最大的人群。但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产品设计时尚,主要面向年轻人。从市场角度讲,这种需求悖论的存在是正常的,毕竟年轻人更善于接受新事物,对科技产品的购买力更强,而中老年人对此类产品的接受度、使用技能、学习能力、购买力相对较弱。因此,让科技真正服务于健康医疗,仍需要想办法满足中老年人的需求。

此外,可穿戴医疗设备同质化严重,手环的“主角”地位需打破。隐私暴露风险也必须引起关注,如谷歌G1as s智能眼镜内置摄像头,被质疑可能侵犯他人隐私。

解决“成长的烦恼”

不可否认,可穿戴医疗设备正面临着“成长的烦恼”,但未来,它一定会火热发展并壮大。若干年后,很可能人人身上都携带可穿戴医疗设备。

如何让可穿戴医疗设备告别“只是时尚的玩意儿”,更多地为百姓的医疗健康服务,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政府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应想办法设计出适合中老年人的产品。这将节约大量医疗资源,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责任。

医疗健康产业分析范文7

陈秋霖分析认为,现在中国处于经济增长放缓期、产业结构调整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是目前新常态的基本特征。在新常态中,经济放缓就一定要促进经济,而促进经济的目的是有效扩大就业。目前,健康服务业已经成为发展经济的主体,不再是配角,有着很好的前景。

当天,该论坛邀请了民营医疗领域的管理者、行业专家、学者共同就民营医疗市场相关政策、民营医院的管理、社会资本与产业投资机遇等话题展开讨论。论坛结束后,飞利浦公司与北京嘉华丽康医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美年大健康产业集团、东莞康华投资集团等30多家机构签约,成为这些医疗集团、医院的战略合作伙伴。在当前国家大力鼓励社会资本办医与推动健康产业发展的大潮下,与产业资本一样,越来越多的器械厂商将经营目标向民营医疗机构倾斜。

根据清科私募通数据显示,2013年医药投资涉及企业大概80多家,医疗设备企业50多家,医疗服务企业29家,其他12家。其中,医疗服务的投资呈现快速增长,2013年有29家医疗服务企业获得融资。清科集团董事长倪正东认为,在业内,许多风险投资公司(VC/PE)都将投资业务做减法,砍去了许多投资部门,但保留最多的就是科技、媒体和通信(TMT)及医疗健康。2013年VC/PE共投资了210家医疗健康企业,为2008年以来最高。

医疗健康产业分析范文8

An Yanfang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十堰 442000)

(The Affiliated Renmin Hospital,Hubei University of Medicine,Shiyan 442000,China)

摘要:在探讨国际医疗旅游意义及总结国际经验基础上,应用SWOT方法对鄂西北国际医疗旅游发展进行战略分析,提出了应对战略和政策建议。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exploring the significance of international medical tourism and summarizing 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the developing strategy of international medical tourism in north-western Hubei were analyzed by SWOT method, and then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were proposed.

关键词:国际医疗旅游 战略 SWOT分析 鄂西北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medical tourism;strategy;SWOT method;North-western Hubei

中图分类号: 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0-0325-03

0引言

医疗旅游(Medical Tourism)又称健康旅游,是以医疗护理、康复与休养为主题的旅游服务,是一种可持续的旅游发展理念,强调通过旅游发展,在满足旅游者身心健康需求的同时,促进旅游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改善和居民身心健康[1]。国际医疗旅游是指人们由于常住地的医疗服务不够完善或者太昂贵,被异地(尤其是异国)价格低廉、具有特色的医疗、保健、旅游等服务所吸引,到异地接受医疗护理、疾病治疗、保健等医疗服务与度假、娱乐等旅游服务的过程[2]。国际医疗旅游是一种新型旅游保健方式,它寓休闲于治病,寓治病于休闲。将医疗、美容、健身、娱乐、休闲度假融合为一个整体,是国际医疗旅游最显著的特点。国际医疗旅游为病人提供了一个优越的外在环境,并能帮助病人营造愉悦的心境,良好的心境有利于身体的康复,而身体的康复又能促使精神面貌的好转,二者相互促进,良性循环。本文在分析国际医疗旅游的意义和总结国际经验基础上,对鄂西北国际医疗旅游发展进行SWOT战略分析,提出了相应战略和政策建议。

1开展国际医疗旅游的意义

1.1 有利于提升鄂西北医疗技术与服务水平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首先可以促进鄂西北医疗机构升级为国际办医条件,创造健康事业发展的优良环境,为患者或公众提供安全、可靠和可信的国际化水准的医疗照顾;其次,创新医患之间合作、和谐、信任、安全和保障的氛围、制度和体系,倡导就医文明,彻底改善医生的执业和服务环境;最后,通过国际医疗旅游可以催生国际认证体系下的国际医院(或医院国际部)和国际医生[4],提高鄂西北整体医疗服务水平。

1.2 国际医疗旅游是具有高附加值的健康产业医疗旅游是越来越重要的战略产业,是全球外包服务业价值链条中最高价值产业的领域,近年来在各产业中异军突起。医疗旅游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以美国为例,为了获得廉价医疗服务,2010年到境外参加医疗旅游人数将增至600万人,且其目的地多为亚洲国家[3]。据预测2010年国际医疗旅游行业的年营业额将上升到400亿美元。医疗旅游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巨大经济利益的产业之一,越来越多国家都把医疗旅游作为一种高产出的旅游项目予以扶持和发展[2]。例如印度、泰国、新加坡和台湾地区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十分重视国际医疗旅游的发展。

2医疗旅游的国际经验

国际医疗旅游的兴起使医疗业出现全球化的趋势。以往到国外看病的大多是寻求先进医疗技术和设备的欠发达国家的高收入者,如今国际医疗旅游是以发达国家居民到发展中国家寻求收费低廉、质量上乘的医疗服务为主的反向就医。欧美等发达国家是国际医疗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亚非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则成为国际医疗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世界主要地区开展国际医疗旅游经验如下:

2.1 欧洲欧洲的国际医疗旅游的发展备受关注,瑞士、德国、匈牙利、立陶宛、拉脱维亚等国都是有名的国际医疗旅游接待中心。最近几年,欧盟大力投资国际医疗旅游,在用于发展旅游业近7800万欧元,很大部分用于医疗保健旅游,欧盟成员国的很多社会保障机构还为国民支付匈牙利温泉医疗的费用。2003年,匈牙利将其旅游主题定为“健康旅游年”。瑞士莱芒湖畔专门从事整容、整形外科、恢复青春、细胞活化疗法以及其他各种回春治疗的私立医院有11家,吸引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医疗旅游者。

2.2 亚洲亚洲目前正成为全球“国际医疗旅游中心”,东南亚更是国际医疗旅游的中心。早在20世纪70年代,泰国就以独特的变性手术成为了国际医疗旅游的首选地。随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等国的国际医疗也迅速发展起来,并且印度成为了全球最受青睐的医疗旅游目的地,2003年印度接待国外求医游客有15万人次,且这个人数每年大约递增15%。2004年马来西亚的国际医疗旅游者达10万多人。泰国仅Bumrungrad医院每年接待的100万人中,就有近一半是外国病人。

2.3 中东中东国家具备高质量医疗旅游优势。擅长治疗女性不孕不育的约旦是中东医旅游最主要的目的地;沙特阿拉伯随着朝圣旅游的兴旺,以美容、牙科为主的医疗旅游也兴盛起来;但在医疗技术与成本上领先中东的是伊朗,一个心脏搭桥术在美国、土耳其需$1.8万、英国要$4万、在伊朗仅需$1万;而迪拜、黎巴嫩等正由国际医疗旅游的主要客源地,向医疗旅游目的地转变。中东虽无东南亚医疗收费低廉的优势,但他们坚持“以质取胜”,如迪拜修建卫生保健城,引进了大批德国一流医生。

2.4 拉美前拉美医疗旅游取得重大进展。尤其是整形美容方面,如阿根廷和巴西。它们收费低廉(不到美国的一半),吸引了众多美国人前往整形美容,使得加勒比海沿岸国家距离虽然美国很近,却只能努力发展特色医疗专科以增加吸引力,如古巴的皮肤专科。此外,南非的整形美容也在世界医疗旅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鄂西北国际医疗旅游SWOT战略分析

SWOT分析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及威胁等列举出来,并将其相互匹配,从而获得决策性结论。该法有助于决策者把资源和行动聚集在最多机会处,同时找到劣势,结合和参考竞争对手状况,得到自己差异化发展战略。鄂西北国际医疗旅游SWOT战略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3.1 优势(Strength)

3.1.1 医疗旅游成本低廉价格差异是现代医疗旅游发展最大的魅力,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鄂西北医疗旅游价格相对低廉,具有价格上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力成本、物价水平、药品价格、旅游价格等方面。平均价格甚至及欧美发达国家的一半。

3.1.2 鄂西北包括十堰市、神农架林区和襄樊市部分地区,是湖北省高品位旅游资源最密集的区域,如武当山、神农架、郧县恐龙蛋化石遗址、丹江水库、古隆中等,具有发掘成医疗保健旅游资源的潜力,具有独特的自然、历史、人文景观,对国内外旅游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是开展医疗旅游理想地区之一。

3.1.3 医疗技术水平较高鄂西北具备丰富的优质医疗技术资源,仅十堰市就拥有三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疗硬件设备完善,医疗技术先进,可以提供具备较高水平的手术和治疗服务。目前国际医疗旅游需求可分为“治”为主和“疗”为主两大类。“治”为主的医疗旅游需求可分为基本无生命危险的项目、有生命危险且医疗资源较为稀缺的项目(如器官移植)、客源国尚未开发或被法律禁止的医疗项目(如辅助生殖技术、干细胞治疗、堕胎等)三小类。以“疗”为主要目的医疗旅游需求主要有康复理疗类项目(如医疗检查、美容、Spa及其他疗法等)[5]。这些项目鄂西北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3.1.4 中医疗养传统优势武当传统中医独具特色,在疾病预防、养生康复及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的治疗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近些年我国中医在海外的影响也不断增强。

3.1.5 地域辐射面广阔,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鄂西北作为四省毗邻地区,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对国际医疗旅游者具有较强吸引力。

3.2 劣势(Weakness)

3.2.1 观念和服务滞后鄂西北的医疗旅游尚未引起相关部门充分关注,医疗机构医疗旅游服务观念滞后,医疗机构服务水平与国际先进服务水平尚存在一定差距,服务水平缺乏竞争力。

3.2.2 语言沟通尚存障碍医务人员外语整体水平较低,加之双方在行为心理、思维方式等中外文化方面的差异,容易致使信息交流不便,影响医疗旅游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及安全感,不利于医疗旅游的开展。另外十堰市交通,尚无开放使用机场。

3.2.3 医疗机构国际认证滞后医疗旅游者选择目的地的重要标准之一是考察其医疗服务质量及效果,JCI认证作为各国医疗服务国际认证程与国际医疗服务形象的评价标准,已经被广为接受。而我国国内许多大型综合医院尚未得到世界医疗界认可,国内仅有八家医院通过JCI认证,不利于医疗旅游的发展。

3.2.4 旅游市场秩序比较混乱医疗旅游管理不规范、相关法令和政策不完善,使医疗旅游者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而这一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医疗旅游的声誉及其可持续发展。

3.3 机会(Opportunity)

3.3.1 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我国医疗旅游产业还没真正兴起,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一方面国内的中产阶层会更加关注健康,另一方面国外的游客前往中国的愿望与日俱增,鄂西北健康旅游的优势也将日显突显。

3.3.2 区域影响力不断提升随着中部地区发展增速,鄂西北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各国居民对鄂西北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这对加快发展鄂西北国际医疗旅游创造了机会。

3.4 威胁(Threat)

3.4.1 竞争环境激烈亚洲目前正成为全球“国际医疗旅游中心”,周边国家和地区医疗旅游蓬勃发展,例如印度、泰国、新加坡和台湾地区等国际医疗旅游发展已经呈现领先优势,少数发达省市正准备积极开展国际医疗旅游,对鄂西北具有一定威胁。

3.4.2 国内顾客外流在发达国家、新兴发展其它亚洲邻国或地区,如台湾、新加坡、印度和泰国等国际医院对我国患者具有吸引力,使中国成为其健康医疗旅游者最大增长国家[4]。

3.5 战略选择鄂西北国际医疗旅游SWOT分析矩阵图如图1所示。

结果分析,鄂西北国际医疗旅游应采取SO战略,充分发挥杠杆效应,通过鄂西北的内部优势撬动外部机会,大力发展国际医疗旅游,促进健康产业、医疗服务和旅游产业的共同发展。

4政策建议

4.1 构建鄂西北国际医疗旅游管理体制和机制一方面建立卫生系统与旅游系统协调机制,在十堰市卫生局设国际医疗旅游科,在旅游局设国际医疗旅游科,共同开展国际医疗旅游工作。旅游部门与医疗机构相互协调,及时化解在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实现医疗业与旅游业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对鄂西北医疗旅游市场进行规范,从准入体系、评价体系、监管体系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例如要严格审查医疗旅游从业人员的执业资格、规范各旅游点的服务标准收费标准等,促进鄂西北国际医疗旅游市场有序发展。

4.2 积极开展国际医疗旅游试点,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选择部分医疗技术水平较高、医疗服务基础较好的医院,开始国际医疗旅游试点和探索。引导试点医院在内部设置国际医疗旅游管理部门,逐步开展国际医疗旅游服务。同时加强两方面的人才建设:一方面是国际医疗旅游管理人才,从国际医疗旅游主管部门(卫生局、旅游局)、医疗机构选送部分人员赴国际旅游开展较好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系统学习和培训,更新观念,提高管理能力。二是国际医疗旅游服务人才,对医疗机构、旅游部门相关服务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和语言培训,为国际医疗旅游服务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4.3 规范国际医疗旅游服务流程可参考图2构建规范鄂西北国际医疗旅游服务流程[2],并因地制宜进行优化:①医疗机构通过英特网或者医疗旅游服务中介公司向全世界有关特色医疗项目;②病人了解这些医疗信息以后,向医院介绍自己的病情与要求,医院据此做出科学分析并拟定个性化治疗与旅游方案,若病人同意医院给出的方案,医院或中介机构就为预订机票、办理签证等手续;③病人直接飞往目的地接收全程治疗和旅游服务;④医疗旅游者身体康复,并且享受旅游服务以后返回居住地。

4.4 创建鄂西北中医保健特色国际医疗旅游品牌目前国际医疗旅游竞争较为激烈,在这种形势下鄂西北可以充分发挥传统中医和武当药谷的优势,建设一批集医治康复、养生保健、观光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中医保健旅游点,积极开拓中、高档医疗保健旅游市场,形成鄂西北独具特色的医疗旅游品牌,吸引更多国外旅游者的目光,形成中医保健的文化潮流。

4.5 大力宣传推广鄂西北国际医疗旅游优势并不能天然形成市场,国际医疗旅游起步早的国家都重视对医疗旅游的宣传和推介:匈牙利2003年的旅游主题是“健康旅游年”[6];新加坡旅游局在印度尼西亚的八个城市举行路演,沿途推广新加坡的医疗旅游产品;印度通过一年一度医疗旅游博览会推广本国医疗旅游产品[5]。因此,建议卫生行政部门联合旅游主管部门、医疗机构及相关政府部门加强宣传,应用媒体和舆论导向,遵循市场规律促进鄂西北国际医疗旅游的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庭芳,苏延芳,苏承馥.亚洲医疗旅游产业探悉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J].中国医院,2009,13(1):74-77.

[2]张文菊,杨晓霞.国际医疗旅游探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18(5): 736-740.

[3]REESE M. Explosive Growth in Medical Tourism and Rise of Retail Clinics Provide Huge Cost Savings for Patientsand challenges for providers [J]. Healthcare Financial Management, 2008, 62(9):12.

[4]温波能,牟建军.论发展鄂西北、西安国际健康医疗旅游目的地[J].中国科技信息,2009,(2):280-281.

医疗健康产业分析范文9

【摘要】从目前的市场与技术角度做疗养与远程健康管理相结合的可行性探讨,同时期望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网络技术,探寻一种集远程健康筛查、评估、干预,体检、疗养、心理疏导、导医服务,为一体的科学、持续、有效、全面的全新健康服务模式。

【关键词】健康管理 疗养 云计算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12.063

近年来,我国的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行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检中质量控制与检后服务规范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与提高,我国多家疗养院也相续建立了体检中心,开展健康体检业务。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意识的的日益提高,体检者在要求优质服务和体检质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疾病危险因素的筛查、评估和干预、指导等高水准的健康服务,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中高速宽带通信的应用和3G时代的到来,远程医疗是当今世界上发展非常迅速的高新技术领域,现代网络信息系统在我国医疗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1]。因此,作为疗养院的体检中心,如何积极实现从体检模式向健康管理模式转变,健康管理与疗养相结合,同时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网络技术,探寻一种集远程健康筛查、评估、干预,疗养院体检、疗养、心理疏导、导医服务,两者为一体的科学、持续、有效、全面的全新健康服务模式,是当前疗养和健康管理人员应该关注的管理思想。笔者试图做两者结合,建立新模式的可行性分析和前景展望。

1目前我国健康管理市场的现状

在最早提出健康管理概念的美国,早在21世纪之初,美国就提出了“管理出健康”的理念,如今已有超过9 500万人参加了健康管理服务,90%的个人和企业通过健康管理后,医疗费用降到原来的10%,肿瘤、心血管、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也因此下降了30%[2]。根据国外经验,在健康管理方面每投入1元钱,可以有效降低因慢性病而导致的死亡人数,并减少以后6~9元钱甚至更多的医疗费用开支。《中国慢性病报告》显示,我国近3亿人口超重和肥胖,血脂异常患者达1.6亿,慢性病患者2.8亿,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比例85%,并呈持续上升趋势[3]。我国在慢性病的医疗费用支出占全部医疗支出70%,所以我国卫生部2009年颁布 “新医改”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公共医疗卫生要以预防为主”的要求,加上近年来空气污染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使人民健康意识迅速提升。健康管理服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

现代的健康管理集合监测、预防、医疗、保健等服务内容,原先让普通老百姓可以在家中能及时、实时地体验健康管理服务概念和幻想,由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通讯技术和控制技术的成熟,日渐成为现实。

我国众多的人口和逐步进入老年化社会,使我国具有巨大的健康医疗市场。根据卫生部的统计,2008年中国健康医疗市场规模超过1万亿元,如果按照本世纪前10年中国健康医疗市场年均增长超过10%的速度计算,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医疗市场。

巨大的市场吸引众多商家的投入,2011年以后:Google、IBM、NEC、搜狐、新浪,腾讯、东软等各大IT厂商纷纷宣布进军中国健康管理领域,杀入健康云、医疗云市场。

虽然如此大的市场潜力与产业布局,但目前在我国真正应用到数字化健康管理的个人寥寥无几,各大IT厂商真正通过B2C模式盈利的并不多。分析主要原因有:①技术实力:同时具有卫生保健资源和信息技术背景两个限制条件后的企业极少。②价格问题:我国健康管理费用并不被列入医保报销,同时移动健康监控设备、网络流量等都加重用户经济负担。③产业链不完善:无法对需要就医的病患进行持续的关注,尤其健康管理服务对掌握优秀的医疗资源的大型国有医院来说是鸡肋,很难再分出精力从事健康管理业务。④用户对信息安全的忧虑和健康数据无法得到医院承认。这些原因也造成我国目前虽然健康产业发展迅猛,但各中小健康管理机构依然还是以健康体检为主要业务,健康管理业务基本很少开展,

市场潜力大、商业巨头纷纷布局、目前没有进入全面盈利阶段,这就是我国远程健康管理市场的写照。

2疗养院开展远程健康服务的可行性分析

目前我国很多疗养院开展了健康体检服务,甚至建立了专门的体检中心,这些部门有无可能在远程健康管理的新兴前期,进入该领域,甚至开创出一种全新的体检-远程健康管理-疗养养生-导医的医疗服务模式这需要就是我们思考的问题。下面从优势和契机,弱势和对策两方面进行分析。

2.1优势及契机

①正如前面分析,目前国内远程健康管理正处于新兴阶段,很多大型医院很难再分出精力从事健康管理业务。而各大IT厂商急于产业布局,寻找医疗机构和政府部门合作,此时正是疗养院养老院之类中小医疗机构进入该领域的契机。② 相对成熟的医务人员队伍,已经开展的体检和门诊业务,是进入远程健康管理的良好基础。可以以此医疗力量对服务对象进行长期持续的医疗服务。③疗养院普遍具有独有的良好自然环境和疗房设施、健身设施,是其他医疗机构无法拥有的,这就为开展全新的体检-远程健康管理-疗养养生-导医的医疗服务模式,提供了可能。

2.2弱势及对策

① 技术实力的薄弱。包括前沿网络技术薄弱和处理重症疾病技术力量薄弱,可以与拥有技术的IT厂商和大型医院合作,来弥补技术不足,并实现多赢。② 没有庞大的客户基础。疗养院普遍缺乏大流量的病员,建立健康管理的大数据库的客户来源,除了充分开发既有资源以外,可以与IT厂商联手寻求与政府部门合作。 2009年“新医改”提出了“公共医疗卫生要以预防为主”的要求,各地政府卫生部门纷纷开始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等举措,但因为技术、资金、民众认知等原因,并非一帆风顺,而健康管理除个别地区外都尚未实施。此时,进行合作,可以将“公共医疗卫生要以预防为主”的要求进一步落实。此外,尚可与保险公司进行相关合作。

3远程健康管理与疗养结合的前景

以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信息网络化为基础催生的云健康概念,为远程健康管理提供技术保障,无线传感以及相关物联网技术,对服务对象健康信息采集、人员及物资的身份识别精确定位,这奠定了“无边界”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使用者无论身处何方,都可以通过应用互联网、蓝牙、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与检测设备相结合,将采集的健康数据传至云计算数据中心,检测结果,检测结果会通过蓝牙和3G网络传输至后台服务器,后台会根据托管对象的检查结果给予分析、评估、提醒和建议,并且建立永久的健康电子档案。通过健康监控发现的需要点对点处理的健康问题,由疗养院的医疗力量与托管对象点对点沟通并管理,依托疗养院体检中心、自然环境和疗房设施、健身设施为健康管理服务对象进行日常体检、疗养、健身、养生的服务。而如果发现服务对象有需要医院治疗的疾病,由健康管理中心监督陪护服务对象到合作的大型医院进行治疗。另外,该模式也可以通过交互性、多媒体化的服务加强对老年人的监管[5]。

将远程健康管理引入疗养概念,建立新健康服务模式,将持续化、日常化、贯通化的健康管理与定期有针对性的体检、经常性的疗养健身及全程导医相结合,开创出一种全新的体检-远程健康管理-疗养养生-导医为一体的医疗服务模式,是我们将来研究的重要课题及发展方向。这一健康服务模式的开展,不仅是疗养体检机构发展的需要,也是健康管理学科建设的需要,也是为我国健康文化和学科品牌建设工作探寻新的思路和发展[6],更可以作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一种实践和拓展。

参考文献

[1]郑颖,杨烨.远程医疗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技术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5):191-194.

[2]张晓燕,唐世琪.美国健康管理模式对我国健康管理的启示[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10(5) :315-317.

[3]汪春丽.慢性病管理应由政府主导 [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1(11) : 111-113.

[4]庞国明.外资抢滩国内健康管理市场?[J].当代医学,2006(10) :124-125.

[5]陆大江.基于云健康的生活方式监控[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2,3(11):8-17.

[6]卢放. 加强健康文化与学科建设打造健康管理学科品牌[J]. 现代医院,2013,13 (5) :149-150.

体温对卒中患者转归的影响

体温(BT)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生理学因素,但初始体温与卒中严重程度和溶栓治疗获益程度的关联性尚未完全明了。美国学者对比了体温<37.0 ℃与≥37.0 ℃对卒中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超急性卒中患者中,体温较高与严重神经功能缺陷较少和最终梗死面积减少具有相关性,但体温不改变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对患者3个月有利转归的获益情况。论文11月25日在线发表于《卒中》(Stroke)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