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防灾减灾教学设计集锦9篇

时间:2023-09-12 17:09:35

防灾减灾教学设计

防灾减灾教学设计范文1

执法检查是在各县区自查的基础上,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两个检查组分别对石棉、芦山进行了检查,委托其余六个县区人大对本区域贯彻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然后听取了市防震减灾局汇报。6月24-25日,市人大召开第18次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情况的报告,印发了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报告》(雅人委〔〕27号)。会议形成了《关于对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雅人委〔〕25号)。

会议认为,《防震减灾法》颁布施行以来,全市各级人民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按照“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依法加强和开展防震减灾工作,防震减灾领导体制、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地震监测能力得到提升,地震防御能力得到提高,地震应急体系不断加强,“5·12”地震灾后重建工作得到有力推进。会议对市人民政府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所做的工作予以充分肯定。

会议,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开展以来,防震减灾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完善和改进。一是防震减灾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二是地震应急救援体系薄弱,防御地震灾害及次生灾害能力需要提高;三是防震减灾部门队伍建设需要加强;四是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存在漏洞。

会议要求,要进一步统一认识,增添措施,切实抓好防震减灾各项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从而了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加强防震减灾基础工作;加大行政执法力度,规范工程设防管理;加强地震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和切实加强防震减灾队伍建设等五条意见。

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十分重视,接到市人大《审议意见》后立即作出批示,要求认真抓落实。为此,结合市政府《关于做好防震减灾及地震应急准备工作的意见》(雅府发〔〕35号)的落实,有针对性地以下贯彻意见,请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一、继续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进一步实施好《市防震减灾“十一五”规划》素质工程,以《市防震减灾简明读本》为基本教材,以防震减灾知识、法规“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电视、报刊、广播、网络、通讯等宣传优势,利用街头公益广告栏、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等基层宣传设施,调动社会各界,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民防震减灾意识。

1、积极开展“进机关”活动,发挥机关表率作用。各机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培训班、各种会议,采用举办专题讲座、发放宣传资料、播放宣传光碟等方式,有效开展防震减灾知识、法规“进机关”活动,把防震减灾知识、法规纳入各级干部和公务员培训教育内容;利用各种纪念活动和专项活动,如《防震减灾法》颁布纪念日、“5.12”纪念及“防灾减灾”日、修订预案等,主动参与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利用联合开展工作时机,如各种检查、行政执法、基础建设等,面向社会有争对性地进行宣传教育活动。

2、深入开展“进校园”活动,发挥学生辐射作用。进一步抓好市防震减灾局、市教育局《关于在中小学广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雅震发〔〕11号)的落实,在全市中小学中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知识、法规“进校园”活动。通过市级、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创建、教学设备的支持、优秀辅导员的表彰,鼓励一批条件较好、积极性较高的学校真正把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列入教学管理目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地震科普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到社区、企业、乡镇宣传防震减灾知识,通过“进校园”辐射全社会。

3、积极开展“进社区”活动,发挥社区区域管理优势。按照市防震减灾局、市科技局、市科协、市精神文明办《关于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社区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社区的通知》(雅震发〔〕20号)要求,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法规“进社区”活动,通过社区促进辖区内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法规宣教活动。各级防震减灾机构要加强对社区的指导、帮助和督促,为社区提供宣传资料和技术支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宣教活动,帮助社区制定应急预案、划定疏散路线和避难场所,组织开展应急演练。

4、积极开展“进企业”活动,增强企业应对能力。有关企业管理部门要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举办知识讲座、开展应急演练等方式,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法规“进企业”活动,帮助大中型企业、重要企业、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企业制定应急预案,组建应急救援队,开展应急演练,增强企业及其员工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

5、积极开展“进乡村”活动,提高乡村防御能力。发挥“三网三员”群测群防网络作用,充分利用赶场天、节假日,采用发放宣传资料、播放宣传光碟、张贴宣传挂图等形式和乡村宣传栏、公开栏、召开会议等,经常性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市、县区有关部门利用三月科技之春、“三下乡”、科普赶场等活动,采用发放宣传资料、放电影、咨询、有奖问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集中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法律法规宣传活动;指导乡镇制定应急预案,组建应急救援队,开展应急演练。

二、加强地震监测、震情跟踪基础工作

严峻的震情形势,决定了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在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中,监测预报是基础性的工作,是做好其它工作,特别是应急救援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切实抓好。

1、树立“震情第一”的思想,加强台站的建管。我市是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又处在省内三大断裂交汇附近和汶川特大地震所在的龙门山断裂中南段,震情形势严峻。为此,必须加强全市地震监测、观测台站的规划建设、优化改造和管理维护,实现资源共享,不断提高监测、观测能力和水平。

2、强化监管责任,密切监视和跟踪震情。市、县区防震减灾部门必须强化24小时地震监视和震情跟踪制度,完善震情初报制度,及时处置上报震情信息。县区防震减灾部门要加强宏观观测网点的管理和指导,确保各网点正常运转,对出现的各种宏、微观异常情况做到无一漏报,出现一起核实一起,为捕捉地震短临信息,提高地震监测能力服好务。要切实做好短临和监测数据报送工作,特别是年初确定的承担短临跟踪任务的县要进一步落实措施,把震情短临跟踪工作做到位。

3、加强分析研究,不断提高地震预测水平。及时收集、处理、上报各类数据,加强数据的分析研究,搞好周、月会商和加密会商、专题会商,不断提高地震预测水平,努力为社会提供有减灾实效的地震预测。

4、加强“三网三员”建设,切实落实震情初报。进一步抓好“地震宏观观测网、地震震情灾情速报网、地震科普宣传网,乡(镇)和街道防震减灾助理员、村和社区防震减灾联络员、基层防震减灾宏观员”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强化“三网”建设,落实“三员”责任,切实落实震情初报制度,第一时间上报震情、灾情,随时收集、掌握,及时上报震情、灾情信息。

三、加大行政执法力度,规范工程设防管理

防范胜于救灾,搞好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是减轻地震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关键所在。

1、强化行政许可制度。市、县区建设、交通、水利、电力、防震减灾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抗震设防要求执行情况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管理和监督检查,把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全过程,项目的立项审查、审批应实行抗震设防要求行政许可制度。

2、强化地震安全性评价制度。市境内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照经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需要进行而未经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有关部门不得批准立项,不得批准、发放选址意见书。

3、强化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按照《防震减灾法》的规定,建设单位对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施工全过程负责;设计单位应当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抗震设计;施工单位应当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施工;工程监理单位应当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理。相关单位要加强配合,细化职责,落实责任,确保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4、强化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市境内的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的公共服务设施、生命线工程,应当按照市防震减灾局转发的中国地震局《关于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确定原则的通知》(雅震发〔〕25号)要求和设防分类进行设计。由市规划和建设局纳入“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查”的行政许可项目,未经初步设计审查的建设工程,不得进入下一个建设环节。

5、强化农村村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抗震设防管理。各县(区)要把农村村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纳入抗震设防的管理,结合城乡一体化、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生态移民、水库移民等工作,将农村民居、基础设施和乡村公共设施建设纳入村镇规划建设管理范畴,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帮助服务,必要支持,逐步提高农村村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抗震设防水平。

6、强化抗震设防要求的宣传教育。宣传部门、新闻媒体和规划建设、交通、水利、电力、教育、卫生、民政、发改、防震减灾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进行抗震设防要求知识的公益宣传,把抗震设防要求作为地震灾害预防的重要内容,切实抓落实。

四、加强地震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地震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包括地震预案体系、应急指挥体系、信息传送、应急救援队伍、物资资金储备、疏散通道和避难场所建设、应急演练等。

1、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及时根据新的《防震减灾法》和“5.12”地震应急工作实践,修订完善全市各级、各类地震预案,查找原有预案的不足,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指导督促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乡镇、街道、社区等基层单位,学校、医院、商场、体育场(馆)、电影院等人员密集的场所,水电站、矿山、石化等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生产经常单位和有关企事业单位,制订地震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分级分类管理制度,适时对预案制订和管理情况进行检查。

2、尽快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救援指挥体系。以市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建设为核心,建立全市上下联动的地震应急救援指挥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地震台网中心”建设,建立市地震应急指挥技术平台和信息共享平台,配置地震现场必备的设施设备和装备。

3、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市、县区要充分利用消防、武警、民兵预备役等现有队伍,按照一队多用、专职与兼职结合的原则,建立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市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要在今年底前完成组建;防震减灾部门要不断完善抓好地震应急工作队伍建设,交通、通讯、电力、建设、水利等要加强各类抢险、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要整合矿山等各种抢险队伍资源为地震抢险救援服务;指导、协助基层组织和共青团建立、完善志愿者队伍建设,发挥他们灾后第一时间抢险救灾作用。

4、经常开展地震应急预案和队伍演练。各地、各单位特别是学校、医院等,要经常组织开展地震应急演练,把预案要求落到实处,确保突发地震事件发生时,有效应对,把损失和伤亡降到最低;要加强各救援队、应急队、抢险队装备建设,开展必要的技能培训和演练,不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和水平。

5、完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尽快建立救灾物资储备库,形成布局合理、品种齐备、数量充足、管理规范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交通、通信、电力、广电、供水供气、医疗防疫等部门要加强基本救灾设施设备的保障能力,做好相关救灾物资储备。

6、搞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利用公园、绿地、广场、运动场等空旷地,规划和建立应急避难场所,划定疏散路线,保持疏散路线的安全畅通。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安全避险、医疗救护、应急供水、临供食品供应等功能。应急避难场所和疏散通道建设必须纳入城乡建设规划。

五、切实加强防震减灾队伍建设

1、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机构队伍建设。我市地震形势严峻,防震减灾工作任务艰巨,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机构、队伍建设十分重要,非常必要。各县(区)要根据当地防震减灾工作需要,健全防震减灾工作机构,落实编制、队伍和经费,确保防震减灾工作顺利开展。

2、配齐配强防震减灾工作队伍。各县(区)要为防震减灾部门人员配备创造条件,积极支持、帮助防震减灾部门引进、培养地震监测预测、工程地震、地震应急管理、防震减灾执法等方面的人才,努力建设高素质的防震减灾队伍。

防灾减灾教学设计范文2

市(县、区)15个社区进行了调研,并对全省城乡社区减灾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

一、全省社区减灾工作的现状

全省现有社区5550个,其中,城市和乡镇社区3852个,农村社区1698个。自2007年民政部部署社区减灾工作以来,我省以贯彻落实《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为契机,以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为载体,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宣传教育,完善基础设施,在探索中推进社区减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减灾工作机制初步建立。武汉、黄石、宜昌、襄樊、十堰等大中城市通过建立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减灾工作指挥体系,加强了对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据统计,全省有1990个社区建立了综合减灾机构,占全省社区总数的359%。武汉市青山区钢花街,建立了街道、社区、门栋三级防灾减灾工作组织指挥体制,明确了各级防灾减灾工作职责任务;宜昌市伍家岗区大公桥街胜利四路社区建立了以社区党委书记为组长,物业管理公司责任人、辖区单位领导、社区民警、居民代表为成员组成的综合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构筑了比较完善的社区减灾工作管理体系。

(二)宣传教育活动初显成效。各地在社区减灾工作中,注重宣传形式的多样性、宣传内容的针对性和宣传对象的广泛性,通过挂横幅、贴标语、办黑板报和宣传栏、发放减灾知识宣传资料和《公众应急救助手册》、举办专题讲座、开展灾害应急演练活动,使社区居民掌握必要的减灾自救基本知识和技能。据统计,全省有2149个社区设立了防灾减灾宣传橱窗,占387%;有2171个社区开展了防灾减灾知识讲座,占391%;有3276个社区印发了防灾减灾宣传资料和宣传手册,占59%。武汉市青山区119社区通过制作宣传板报,悬挂警示牌和避灾疏散示意图,定期举办专题讲座,为每户居民配发《应急救助手册》,对孤寡老人、独居老人和残疾人予以重点关心,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有效地增强了社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2008年被民政部授予“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三)减灾基础设施逐步加强。武汉等大中城市在开展社区减灾活动中,加强社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配备消防器械,在关键部位设置逃生设备、逃生导向标志,配备简易挖掘工具、急救器材、照明器材和呼救装置;将社区中心休闲广场、绿地、学校操场和其他空地等划定为社区应急避难场所,确保灾害发生后社区居民能安全有序地疏散。据统计,全省有1637个社区划定了应急避难场所,占295%,共设立避难场所2585个。青山区119社区把紧临社区的武钢一小划为应急避难场所,与学校签订协议,设置“防灾减灾避难场地”标识和居民逃生线路,遇有重大灾害或险情,学校迅速打开校门,供社区居民紧急避险。宜昌市按照“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原则,设立了45个固定应急避难场所,总面积达519万平方米,按每人5平方米的标准计算,可容纳约104万人避难;按地震裂度达到六度时疏散22万人计算,人均疏散面积约236平方米。该市按不同的灾害类型,对应急避难场所进行合理功能分区,设置了应急避难标识标牌,完善了应急供水、供电、通信等设施,设立了应急指挥部、住宿、餐饮、物资储备、医疗、临时厕所、广播、安保、消防等区域,一旦灾害发生,灾民能够快速有序地进入应急避难场所,并得到妥善安置。

(四)应急救助预案逐步建立。按照民政部和省民政厅的统一部署,各地在社区减灾工作中,比较注重社区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制定和演练。据统计,全省有3923个社区制定了社区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占707%。武汉市江夏区乌龙泉矿社区针对工矿社区的实际,制定了消防安全工作方案、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应急抢险抢修工作方案,并定期进行了演练。宜昌市万寿桥街道张家店社区针对辖区内排查的6处灾害隐患,在预案中按照灾害类别明确了灾害预警方式、人员转移路线和救助措施等,增强了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武汉市武昌区秦园社区定期组织不同类别的防灾减灾应急演练,社区8000多居民踊跃参与,增强了社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安全感。

(五)减灾志愿活动开始起步。社区志愿者作为社区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力量,平时协助社区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工作,遇有灾害时协助做好灾害应急准备、紧急救援、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在社区减灾工作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据统计,全省有2582个社区建立有社区志愿队伍,占465%,社区志愿者队伍总人数达488252人,其中在中国志愿者协会注册的志愿者达214149人。如江夏区乌龙泉矿社区根据政治面貌、年龄和技术特长,将50名志愿者分成“两队四组”,即党员先锋队、团员突击队,扶贫帮困组、文化娱乐组、公益事业组、未成年人和残疾人援助组,充分发挥每一个志愿者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作用。在武汉市青山区119社区,5132名居民中就有注册志愿者753人,平均100个社区居民就有15个注册志愿者,他们活跃在多个领域,积极开展扶老、助残、救孤、济困、防灾减灾、抢险救灾等活动,“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在这个社区蔚然成风。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实地调研的情况来看,通过开展社区减灾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社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险自救技能,促进了社区的安全与和谐,但是全省社区减灾工作的整体水平还不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工作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从全省范围看,城市社区减灾工作比农村社区开展得好;武汉市和宜昌市中心城区由于工作主动、抓得早,减灾工作已纳入当地党委、政府议事日程,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广泛深入,因地制宜划定减灾应急避难场所,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减灾工作整体水平较高,其他地区相对滞后。调研组发现,有的社区条件很好,但认识不够,工作力度不够;有的条件相对较差,存在畏难情绪,工作积极性不高。

(二)灾害应急预案体系不完善。一是基层预案制定存在空白点。全省293%的社区没有制定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二是预案内容不科学。有的预案比较陈旧,没有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修订;有的预案照抄照搬,套用固定模式,针对性不强;有的预案内容简单,应急措施不具体,操作性不强。三是预案演练不够。全省有83%的社区没有对灾害应急预案进行演练,预案的实际作用缺乏实践检验。

(三)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是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滞后。多数社区没有明确设立应急避难场所,已明确设立的避难场所标识有待进一步完善,功能分区有待进一步加强。如恩施州共有城乡社区117个,只有11个社区设立了应急避难场所,其中只有5个社区设立了应急标识和指示牌。二是社区应急物资储备缺乏。绝大多数社区没有建立专用的应急物资仓储设施,救灾应急存储物资缺乏。如荆州市498个社区只有14个社区储备有应急物资,只有1个社区与商家签订了应急救助物资购销协议。三是农村社区缺乏必备的防灾减灾设施。农村居民住房防灾抗灾标准普遍较低,灾害应急避难场地和应急逃生标志普遍缺失。

(四)防灾减灾意识比较淡薄。一是多数基层政府和组织对开展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防灾减灾是务虚的工作,没有抓经济、抓发展实在,不愿意把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防灾减灾工作中来。二是大多数社区居民亲身经历的灾害性事件较少,难以形成对灾害的感性认识,有的认为灾害离自己比较远,存在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有的缺乏基本的防灾避灾知识。如在发生雷电和爆发山洪时,有些人强行外出或渡河,被雷电击中和被洪水冲走,造成不必要的伤亡。如,今年6月19日下午,随州市出现雷雨大风天气,随州职业技术学院两名学生在大树下躲雨,接打手机时遭雷击,导致一人死亡一人重伤。三是大多数社区居民认为防灾减灾工作需要付出现实成本,而预见的结果在未来不一定存在,付出往往得不到回报,使得社区居民在生活中不重视防灾减灾。一般的居民家庭都没有配备安全绳、急救包、灭火器等自救设备。

存在上述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综合起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指导思想存在误区。一是在建国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民政等部门存在重抗灾救灾、轻防灾减灾的指导思想,对灾害发生后的应急救援、现场处置、善后处理等方面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对防灾减灾工作重视不够。灾害发生后,英勇救灾的人可以成为英雄,而平时默默从事防灾减灾工作的人却往往被忽视。二是认为现阶段的中心工作是抓经济建设,只要把经济建设搞上去,防灾减灾问题就自然会得到解决。三是认为没有把社区减灾工作列入政绩考核和目标管理范畴,干与不干一个样。四是基层民政部门认为工作多任务重,社区减灾工作一没项目二无资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没有把社区减灾工作摆到应有的位置。

(二)财政投入严重不足。投入不足,是社区减灾工作发展较慢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随着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逐步深入和国家综合财力的提升,党和政府对救灾工作越来越重视,救灾资金投入逐步增加,但是减灾工作投入却很少。2008年底以来,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采取了一系列扩内需的措施,投入项目资金达4万亿,但没有社区减灾项目。2008年,我省共投入救灾资金67亿元,投入危房改造资金8310万元,但没有安排社区减灾资金投入。武汉市江夏区乌龙泉矿社区,三年来在社区减灾工作上的投入不到1万元,而且还不是财政投入。

(三)宣传教育力度不够。一是中小学校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我省广大中小学校没有专门的防灾减灾教材,也没有安排专门的课时开展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使得广大中小学生防灾减灾知识得不到普及。二是农村社区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相对于城市社区来说,农村社区由于抵御灾害能力低下,灾害对其所造成的破坏性更大,但由于农村社区地处偏远,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往往被忽视。三是宣传教育的经常性不够。防灾减灾要深入人心,就要使宣传教育活动经常化,但现实往往是“活动来了一阵风,活动完了无影踪。”四是宣传教育的针对性不强。社区减灾宣传教育往往是为了完成任务,与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结合得不够紧,针对性不强,不注重用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典型事例进行宣传教育,使得社区居民参与防灾减灾的热情不是很高。

三、对策与建议

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上强调:“必须把防灾减灾作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进一步抓紧抓好。”《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把“加强城乡社区减灾能力建设”作为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完成的八项任务之一,明确提出要“推进基层减灾工作,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加强社区减灾工作,提高城乡社区居民避灾自救能力和基层灾害应急管理水平,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湖北是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灾发季节强、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省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我省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据统计,2004-2008年,我省平均每年受灾人口达2253万人、因灾死亡人口113人、伤病人口115万人、转移安置灾民37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928千公顷、绝收面积27159千公顷,倒塌房屋974万间、损坏房屋2661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4374亿元。

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把救灾工作的重心转向救灾减灾并重上来,是国家对自然灾害管理的重大转型,是传统救灾工作的重大变革。2008年,南方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惨痛教训警示我们,加强基层减灾工作,全面提高城乡社区综合防御灾害的能力和灾害应急管理水平,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已经刻不容缓。

(一)加强组织领导。一是要转变观念。各级党委、政府要适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提高科学发展能力和水平的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过上安全幸福生活的新期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从保障民生出发,切实转变重救灾轻减灾的观念,牢固树立防灾减灾与抗灾救灾同等重要的思想,甚至是防重于救、有备才会无患的思想,努力推进救灾减灾协调并重和可持续发展。要将社区减灾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综合减灾协调机构,加强对社区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二是要加强协调。各级民政部门要认真贯彻“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积极承担综合协调职能,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对社区减灾工作的重视;加强与相关部门协调,整合资源,形成指导和支持社区减灾工作的合力。要通过编制实施“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示范工程”、“社区应急避难场所”等项目,把社区减灾工作变成实实在在的项目,争取领导的更多重视和财政的更大投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减灾工作。三是要加强基层。乡镇(街道)和社区要成立专班,建立健全社区减灾组织网络,建立社区减灾工作责任制,把社区减灾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内容;要坚持贴近社区、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深入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能力。

(二)强化宣传教育。一是突出宣传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农村社区要重点开展雷电、大风、冰雹、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防范及逃生技能宣传教育;城市社区要重点开展火灾、地震等灾害,生物化学物品和有毒气体泄露、爆炸,传染病等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及技能宣传教育。教育部门应把防灾减灾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大纲,明确规定社区中小学校必须安排专门教材和课时开展减灾教育,让中小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避险逃生技能。二是注重宣传教育方式的多样性。要充分利用社区宣传栏、宣传橱窗,张贴减灾宣传挂图、资料,建立宣传阵地;组织社区居民将减灾知识编成小品、戏剧等,通过社区文艺活动进行表演,寓教于乐;把防灾减灾工作纳入社区志愿者活动的重要内容,组织志愿者开展经常性的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活动;以重大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中的典型事件为例,进行案例教育,引导社区居民增强忧患意识和避险自救技能,自觉配备家庭灭火器、安全绳、应急灯、急救包等必要的防灾减灾设备。三是开展好主题宣传活动。要抓住开展512国家“防灾减灾日”和“国际减灾日”活动的契机,每年确定一个宣传主题,细化活动内容,精心组织实施,把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推向深入。

(三)完善应急预案。一是要组织社区开展全面细致的灾害隐患排查,准确掌握社区的灾害隐患及灾害发生规律,为制定和完善社区应急救助预案提供依据。二是要结合社区环境、居民特点和现有救灾减灾能力等现状制定预案,明确指挥机构、应急程序、协调联动机制和应急反应、群众转移安置、基本生活保障等职责,把预案制定成社区及居民应对突发灾害事件的行动指南,把预案所规定的工作职责明确到具体单位和个人。三是要针对灾害隐患,积极支持、配合社区,定期组织开展预案演练活动,通过演练查找预案存在不足,及时对预案进行修改完善。年底前,所有城乡社区要完成预案制定工作,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

防灾减灾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高校 灾害教育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5-171-02

1 前言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高度发展,生态环境越来越呈现出复杂性、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世界范围内的灾害频繁爆发,且发生频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我国公民的灾害意识还比较淡薄,不能正确地看待和认识灾害,灾害教育没有效地践行。而灾害教育可以让人们获得更充分的防灾减灾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以及理念,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能力。所以以灾害意识、防灾素养为核心构建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进行多模式的灾害教育势在必行。

2 概念界定

张英、王民认为灾害教育应该是在达到减灾防灾的同时,还能不断提高公民的防灾意识,即通过教育来增强公民防灾的实际操作能力。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关于灾害本身及减灾、防灾、救灾的知识,树立正确的灾害观,以便能进行相应的防灾、减灾、备灾、救灾活动。笔者认为这个界定明确了灾害教育的目的、突出了灾害教育的实践性和仿真体验性的特点。

结合这个的界定,笔者认为高校灾害教育是指在正视灾害的基础上,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关于灾难预警、防治、应急与心理调试等方面的教育。目的是使大学生掌握一定的减灾、防灾、救灾的基本常识,树立风险意识和正确的灾害观,减少灾害袭来时的损失,维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这种实践性、趣味性、收获性极强的教育方式充分反映出了高校灾害教育的丰富内涵。

3 高校灾害教育的现状

3.1 部分高校灾害教育流于形式

虽然在汶川大地震之后,社会加强了对灾害教育的重视,高校作为学生聚集的组织也加强了灾害教育。但是有相关调查显示,学生获得的求生知识与技能大部分来自于媒体,其中,43%来自电视与广播,25%来自报刊杂志,18%来自专题宣传影片,只有11%来自学校。这说明部分高校灾害教育还是流于形式,没有让学生切实学到相关的知识。

3.2 缺少统一协作,教学资源欠缺

目前高校灾害教育是以综合渗透的策略而开展,尚无专门的学科。课堂是教育教学发生的主要场所,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实际工作中,很多领导认为,灾害教育从属于安全教育,因此是德育工作。而很多老师又认为灾害教育更多的是关于地理知识的介绍,所以认为这是地理老师的工作。这些充分反映出了灾害教育的不协调,以及低效率的整合性,与普遍推崇的“灾害教育需要通过各个学科来综合渗透实施”的说法严重背离。

3.3 学生的关注程度与实践程度错位

一项有关北京地区高校的调查显示71.14%的大学生目前经常关注灾害的发生,而且也渐渐地主动参与相关灾害知识的了解,但是这71.14%的大学生中只有10.8%的同学参加过学校组织的灾害教育活动。一般而言,学生只关注已经发生的灾害及其破坏力、危害力,但是很少有人从改变自身来积极的应对灾害的发生。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灾害的相关事件虽然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并没有从自身做起来预防和减少灾害所带来的危害,大学生的对于灾害的关注程度与其实践程度出现了严重的错位。

3.4 师生的灾害知识薄弱,逃生技能欠缺

由于缺乏资金和保障体系,又没有灾害的培训机构,真正灾害的技能培训几乎为零。当前高校的灾害培训也只是处于教学,科研的阶段。因此,教师对于灾难预兆、逃生技巧、灾后心理重建等均缺乏基本的了解。以致于灾害发生时,教师不能够有效地去引导学生,不能采取有效的自救、他救措施,师生处于极度惶恐之中,错失了最佳的逃生时机,产生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4 完善我国高校灾害教育的几点思考

2008年我国汶川8级大地震、2010年海地7级地震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打击,灾害教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以此为契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提供了包括灾害教育在内的教育重建计划援建。基于我国灾害教育存在的一定问题,现提出完善我国高校灾害教育的几点思考。

4.1 开设防灾的相关课程,加强灾害教育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计划中指出:“教育是减轻灾害计划的中心,知识是减轻灾害成败的关键”。 因此,高校教学中,可开设“防灾防害常识”课程。如海南大学,可以结合海南地理位置的特点,请地理学的相关老师进行专门介绍。同时,还请其他专业的老师进行防火灾、安全用电和预防煤气灾害等知识的教育,并进行地震、火灾、水灾等应急演习,提高同学们的防灾应急能力。

按照灾害救助的过程可以把灾害教育分为灾前教育、灾中教育和灾后教育。灾前教育是针对灾害发生前的灾害科学知识的教育。比如什么是灾害,灾级、灾种、灾区的划分标准;预防灾害的措施与对策等;灾中教育是针对灾害发生时的加强应变能力的教育。如紧急状态下如何自救以及最佳疏散路线方案等;灾后教育是针对灾害发生后的教育,比如医治创伤等众多恢复工作等。

4.2 进行“防灾防害常识”宣传,开发多模式的灾害教育

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开发设计教学资源,并合理运用到灾害教育中。

目前高校不少学生每天上网达4个小时以上,学校可利用校园网络进行相关的灾害防范和应急知识的宣传以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其次,学校可利用校园广播,不定期地宣传“防灾防害常识”,以达到既广又快、省时省力的宣传效果;再次,学校可在校园宣传栏,分期分批地出版相关灾害防范和应急的宣传资料,这样即不影响学生学习时间,又能使学生举目可见地学习相关灾害防范和应急的知识,以达到学生易于接触和接受的宣传效果。还可以开发其他的模式,如海南大学为了能让在校学生掌握一定的关于灾害本身及减灾、防灾的相关知识,树立风险意识和正确的灾害观,有效地进行相应的防灾、减灾、备灾活动,通过制作教育片脚本,实景拍摄了海南大学安全教育宣传片《珍爱生命、成就梦想》。宣传片提出了游泳溺水、交通车祸、食物中毒、网瘾自杀、恋爱殉情、校园火灾等6个警示,每个警示情景模拟了突发事件,并给出了预防的常识。这种灾害教育有着深刻的仿真体验,有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在2010、2011级新生入学教育及老生相关主题会议中播放,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校园安全事故发生率显著下降。

4.3 借鉴日本灾害教育的先进经验,采取体验式的灾害教育

日本是多灾害的国家,因此日本的高校特别注意灾害教育。日本京都大学灾害教育以专家讲座、模拟实验、小组讨论、野外考察洪水灾害遗址、灾害亲身仿真体验为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给我们很多启示。针对笔者所在学校的地理位置,可以借鉴日本的体验洪水临门、感受暴雨、观看海啸模拟实验等灾害教育。如体验洪水临门,当有流水进出,老师介绍道“你知道门外的水到一定高度就打不开门了吗?”请学生体验,应用力学知识来解释。通过这一仿真体验,学生可以感受到洪水灾害的严重性,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在灾害发生的时候能临危不乱,采取适当措施以降低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又如感受暴雨,在按照一定比例设置的实物模型上,学生在暴雨中行走,感受降雨与流量的关系。再如观看海啸的模拟实验,看到海岸边的房屋模型都被浪花卷下,了解了海岸防海啸的工程设计模型及工作原理。

4.4 实施师资培训,提高教师防灾素养,评价灾害教育效果

由于目前我国教师的相关灾害知识与逃生技能薄弱,所以现阶段需大力实施师资培训,首先加强老师的灾害防范素养,老师的防灾素养的提高才能培养出学生的灾害知识、能力、态度等的防灾素养。可以成立灾害教育培训的专家团队,开展国际交流合作,通过师资培训,增强教师的灾害意识,提高教师的防灾素养。与此同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灾害意识、防灾素养的现状调查分析,了解学生灾害意识、防灾素养的水平与层次,科学地设计课程、实施教学来完善我国灾害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5 小结

高校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组织,是优秀文化和先进教育等传递者的培养场所,担负着传承文明的责任和义务,这里实施灾害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有效地进行有高校灾害教育,已经成为新时期各级政府和高校所面临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徐艳晴.从“风险”到“危机”:基于传递关系的动态框架分析[J].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43.

[2] 李高峰.灾难教育:学校生命教育的应有之意[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6):43.

[3] 张英,王民.我国灾害教育的展望[J].城市与减灾,2010,(5):10-13.

[4] 彭剑峰,尼彩侠.如何在高等院校中的实施灾害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10,(10).

[5] 冯惠玲.重大突发事件与思想政治工作对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防灾减灾教学设计范文4

 近年以来,凤路社区以编制应急预案为基础,以社区综合减灾为抓手,强化组织协调,综合统筹规划,突出队伍建设。在社区综合减灾工作中,充分调动了社区居民群众、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积极性,不断建立健全应急制度体系,应对自然灾害及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显著增强,最大限度地减轻了自然灾害及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危害。

   一、建立健全组织,形成有效工作机制

我社区成立了减灾工作平台,讨论、制定了本社区减灾工作实施计划,并具体细化到日程安排,目标要求,使减灾工作有序进行。我们充分整合社区资源,在社区居民、共建单位中共招募了几十位年纪较轻、有一定文化知识、乐于助人的综合减灾志愿者,组织他们进行了相关的培训,学习减灾知识和技能,更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由辖区单位与居民组成的四支减灾志愿队。组建了由社区工作者和居民志愿者组成的义务消防队,并参加了统一培训,这几支队伍为社区减灾建设提供了有效的组织保障。

二、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居民防灾自救意识

社区积极拓展宣传教育渠道,全面普及民防知识。一是向居民发放《居民防灾必读手册》,让广大居民了解、掌握防灾自救知识。社区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强化防灾减灾工作”精神的要求,坚持预防为主,防御和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大力普及创建减灾等科普知识,努力提高居民的防灾及减灾意识,我社区的具体做法是:

 (一)成立了综合减灾组织机构,确定社区书记为社区减灾的笫一责任人,社区主任为副组长,社区工作人员为减灾小组人员。社区每年年初都和单位负责人签订共建责任书,并经常就综治预防安全等问题召开联席会议,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

(二)制定社区应急预案、组织开展演练。社区制定了综合减灾应急预案,在2017年5月12日防震减灾日,我们社区开展了纪念“5.12防震演练活动”,在二中开展了灾害演练等活动,参加活动的居民约计200人。通过这些活动,社区居民的公共安全意识、减灾、防灾知识得到了增强,社区群众避灾、自救和互救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置备减灾公共设施器材避难场所。根据我社区地理位置及经济条件等实际情况,置备了部分常用的救灾设施器材。同时在辖区中选择四处空旷、离居民小区较近的场所,作为社区应急避难场所。

(四)减灾教育场所。自从社区获得了2011年度部级“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光荣称号以来,社区就建立了综合减灾教育场所,并且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重视,社区开展了多次防灾应急知识培训课,每月在宣传栏更新一次防灾应急知识,广泛开展了减灾教育,增加了居民减灾救灾意识。

防灾减灾教学设计范文5

为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切实做好全市防震减灾工作。经市政府研究,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市防震减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依靠科技和全社会力量,不断提高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减少地震灾害。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全面推进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提供可靠保障。

(二)目标任务。到2015年,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5级;全市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城乡抗震设防能力明显增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网络基本形成,社会公众应对地震能力明显增强;全市防震减灾能力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二、全面做好防震减灾各项工作

(一)加强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提升监测能力

1.抓好地震监测台网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加快我市烈度速报台、深井台、GNSS“三台合一”台网项目建设,地震台网维护管理资金和运行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涉及对地震观测造成影响的城乡各类工程建设,要事先征求地震部门意见。(责任单位:地震局,配合单位:发改委、财政局、国土局、建设局等)

2.加强地震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网和镇(街道)防震减灾助理员“三网一员”工作体系。各镇(街道)要明确1名防震减灾助理员,各村(社区)要确定1名地震灾情速报员(宣传员)。因地制宜开展地下水、动植物、气象气候等地震宏观异常观测,认真做好地震宏观异常的收集、跟踪核实和上报工作。研究制定支持群测群防工作的政策措施,所需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责任单位:地震局、各镇街,配合单位:财政局、国土局、农业局、气象局、水务局等)

3.落实震情跟踪与会商制度。完善地震信息收集、传递和管理制度,发现异常及时上报,加强与上级地震主管部门的联系和分析会商;严格依法执行地震预报信息统一制度。建立地震谣言应对机制,加强舆论引导,维护社会稳定。对社会上出现的地震谣言,要及时澄清、有效处置,以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责任单位:地震局,配合单位:宣传部、国土局、农业局、气象局、水务局、各镇街等)

(二)加强建设工程地震灾害性防御体系建设,提升工程抗震能力

1.依法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和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监管工作。进一步完善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制度,加强各个环节的抗震设防监管。将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发改、建设等有关部门要配合地震部门做好管理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等要求,对重大建设工程、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如:公路与铁路的特大桥、长隧道、立交桥、高架桥;大型影剧院和体育馆;高层建筑;大中型水库及大坝;电力、通信设施;输油气管线等特殊工程,必须依法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严格按照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和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及相关行业的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和施工。新建的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要按照高于本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提高抗震设防能力。提高大型市场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筑物抗震设防能力。(责任单位:发改委、建设局、地震局,配合单位:各镇街,教育局、国土局、交通局、水务局、卫生局等)

2.积极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作。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建筑、新建农居抗震设防质量的指导管理,村镇基础设施、公用设施要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农村民居抗震设防工作要与新农村建设、旧村改造相结合,实行统一规划,严把图纸设计关,使农村民居防震抗灾能力达到城区水平。提高农居建设施工质量,抓好农村建筑工匠培训,普及农居建筑抗震知识,加强技术服务,着力提高防震意识和抗震设防技术运用能力。(责任单位:各镇街、农办、地震局、建设局,配合单位:国土局等)

(三)加强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升应急反应能力

1.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指挥系统。按照统一指挥、反应迅速、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要求,发挥市应急指挥部及其办公室的应急指挥和综合协调作用,整合现有的应急指挥系统等资源,加强抗震救灾指挥系统建设,完善地震应急操作手册。建立与省地震局数据共享系统,及时获取省地震局地震灾情数据和应急基础数据。加强灾情速报网络建设,提高地震灾情的获取效率。完善军地、部门、区域之间的地震应急工作协调联动机制,提高协同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责任单位:应急办、地震局,配合单位:公安局、消防大队、交通局、卫生局、人防办、供电局、电信局等)

2.修订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检查和应急演练。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管理规范的要求,做好各级各类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交通、铁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以及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矿山、危险物品等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修订)地震应急预案,并报市地震局备案。落实地震应急检查工作制度,加强对地震应急准备工作的督促检查。教育、卫生、市场、企业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管理单位要针对地震应急疏散、抢险救灾、转移安置、应急保障等重点环节每年至少组织开展一次地震应急演练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责任单位:地震局、交通局、水务局、供电局、教育局、卫生局、电信局、各镇街等;配合单位:消防大队)

3.加强地震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建立健全以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为中坚、行业救援队为骨干、志愿者队伍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地震紧急救援队伍体系,明确定位和职责,完善应急救援协调机制。完善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装备保障,充实医疗、工程技术人员和救援设备。加强卫生、公安、消防、交通、铁路、人防、通信、广电、电力、水利、矿山、危险化学品、市政等行业抢险救援队伍建设,分批配置专用装备,开展地震救援业务培训,提高地震救援救助和抢险保障能力。积极推进地震救援志愿者队伍和社会动员机制建设,2015年前建立一支地震救援志愿者队伍。(责任单位:公安局、消防大队、民政局、地震局、团市委,配合单位:各镇街、卫生局、交通局、电信局、供电局等)

4.提高地震应急救援救助保障能力。要结合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馆、人防工程等公共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搞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统筹安排所需的交通、供水、供电、环保、物资储备等设备设施,提高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在编制城市规划时,要充分吸收地震部门意见,将应急避难场所所需设施纳入市政工程建设,并由市政管理部门具体负责实施。学校、医院、影剧院、商场、酒店、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要设置应急避险通道,配置紧急救生避险设备。建立健全抗震救灾资金准备和快速拨付机制,加强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实现专业储备与社会储备、物资储备与生产能力储备的有机结合,完善救灾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机制。加强通信、广电、电力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确保震后快速恢复通信、广播电视和电力供应。公安、民政、卫生、交通等救灾部门要配备能够应对公共通信、电力供应中断的应急通讯和应急供电设备。地震部门要根据要求配备满足地震现场监测和应急指挥需要的装备、设备。(责任单位:建设局、民政局、地震局,配合单位:公安局、卫生局、交通局、教育局、供电局、电信局、各镇街等)

(四)深化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

建立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要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市民素质教育体系和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纲要,纳入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教育内容。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进家庭的“六进”活动,全面提高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紧急避险能力和识别地震谣传的能力。教育部门要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内容,编制地震应急疏散预案,每年开展一次地震综合应急疏散演练活动,对中小学生的防震减灾知识教育普及率达到100%。(责任单位:组织部、宣传部、地震局、教育局,配合单位:各镇街、机关企事业单位、新闻媒体等)

(五)加强防震减灾工作保障

1.落实防震减灾责任,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监督检查。全面落实防震减灾目标管理责任制,把防震减灾工作作为保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充分发挥各级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建立健全军地相互协调支持、部门之间密切配合的防震减灾工作机制,依法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强化对地震灾害预测、预防、救助“三位一体”的综合管理,及时研究解决影响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防灾减灾教学设计范文6

__市位于____平原与西部山区过渡地段,版图面积1370平方公里,辖10个乡镇办事处和两个管委会,总人口40.3万,海拔最低为38米,最高为1080米,是比较典型的丘陵地区。__地貌比较复杂,东临万里长江,著名的清江穿城而过,渔洋河纵贯东西,大小溪流纵横交错,中小水库众多;干旱、洪涝、风雹、冰冻、小型滑坡和泥石流以及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很大影响,救灾压力大,减灾任务繁重。近些年来,__市委、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紧密结合市情和救灾工作实际,采取实际步骤进行了一些减灾防灾实践及探索,收到了一定实效。

一是针对农村居民房屋大多比较陈旧,抗灾能力弱的实际,从20__年开始,坚持有计划地实施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工程。采取的具体措施是:政府主导、民政主管、乡(镇)组织、村委会承办、农户自建、分级负责、统一检查验收和农户自筹资金为主、政府补助为辅、市直部门对口帮扶相结合。6年来,农户自筹资金5000多万元,政府补助近20__万元,部门帮扶近1000万元,帮助近3000户建成了砖木或砖混结构房屋25.5万平方米,消除了安全隐患,确保困难群众居住安全。仅此一项,减少灾害损失3000万元以上,无1户危房因灾倒塌造成人员伤亡。

二是针对丘陵地区农村居住地分散,灾后不便救援和历史原因,居民房屋一般建在山边、溪边、峡谷边和山凹上,极易受到山洪、大风、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破坏,生命财产安全难于保障的实际,自20__年国家实施扶贫搬迁政策以来,通过政府补助和民政救助计400万元,将符合条件的500余个“三边一凹”户优先纳入搬迁范围,实行异地建房,使他们免遭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确保了他们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三是针对部分山区水源不足,一遇干旱天气人畜饮水就有困难的实际,从20__年开始,结合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和新农村建设,政府投资1000多万元,采取管网延伸、联村供水、独村建站、单户设窖等多种形式,解决了3万余户10万余人的常年饮水问题,确保非大旱年份人畜饮水不出问题。

四是20__年以来,投资7600万元,对江河提岸、排洪设施、病危水库等公益基础设施进行了整治加固,其中加固长江堤坎3处1500米,排洪主干渠8处2100米、山洪沟5处4500米、病危水库加固排险8座,通过上述工程建设,显著增强了公益基础设施的抗洪能力。

五是以去年初春冰冻雨雪和“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为教材,适时集中开展减灾防灾知识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城乡居民减灾防灾意识。去年,我市组织50名宣传人员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院落,散发减灾防灾知识手册1万份、宣传单2万份、张贴挂图200套,接收宣传教育群众15万人次。今年,在组织好首个“5.12全国减灾防灾日”活动的同时,重点抓乡镇一级和村(社区)救灾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和城乡社区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初步建立起以市、乡、村(社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减灾救灾应急管理体系。

二、关于丘陵地区减灾救灾的初步认识及思考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灾害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和长期客观存在的。在改革开放取得重要成果的今天,如何有效应对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阶层极为关注、广大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重要课题。根据笔者在丘陵地区县级民政部门从事近20年的救灾工作经历,对减灾防灾有以下几点肤浅的认识和思考。

1、领导重视是关键。总书记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显著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对新时期减灾防灾提出了更高要求。减灾防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涉及诸多领域,是一项民心工程、系统工程。要有完整的实施规划、协调一致的部门配合、长期的财政投入、最广泛的公众参与和高效地组织指挥能力等。因此,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把减灾防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进行统筹规划设计,统一安排部署,一并组织实施。如果没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减灾防灾各项任务目标将无法落到实处。

2、公众参与是基础。减灾防灾是一项社会工程,工作的基础在于社会公众,最重要的力量也来源于社会公众。只有人民群众的认识提高了,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才能够产生无限的创造力量。要达到上述要求,一靠教育引导,二靠法制约束,三靠行政推力。当前,国家已先后颁布了《防震减灾法

》、《防洪法》、《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30多部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各级政府也结合实际编制了相应的规章、规划、预案等,减灾防灾法律体系基本建立,政府的工作力度正在逐步加大,应急指挥机构,应急队伍体系已初步建立,行政推力也在逐步增强。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种减灾防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把减灾防灾纳入国民教育计划,常抓不懈。要利用各种宣传教育形式,广泛深入教育引导全体公民增强对减灾防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努力形成一种减灾防灾人人有责的社会氛围。要使每个公民自觉成为减灾知识的宣传员、灾情信息的报送员,应急救援的战斗员,受灾群众的服务员,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公民在建在救灾中的基础作用。3、财政投入是保障。减灾防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财政投入来支撑。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当地政府制定的减灾防灾规划,安排财政预算,确保江河堤岸加固、病危水库除险、山洪沟治理、“老旧”房屋和设备改造、应急物资储备、避难场所兴建等减灾工程建设资金投入;要象重视灾后重建那样支持配合减灾防灾工作。要建立减灾防灾财政预算增长机制,做到每年有预算,逐年有增加,保证减灾工作实际需要。

防灾减灾教学设计范文7

第13个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总结

今年是第x个“防灾减灾宣传月”,我们单位在县委县政府统一指导下,认真组织干部群众开展防灾减灾应急训练,大力普及科学防灾减灾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领导重视,提高认识,认真贯彻落实精神

接到文件后,我局立即召开党组会,及时进行了传达,制定了我局开展防灾减灾日宣传教育活动方案,安排部署我局具体的宣传活动,做到无灾防灾,警钟长鸣。会后,各相关科室严格按照职责分工,进一步细化完善方案,制订出了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活动方案,加强协调配合,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系列活动。

二、精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防灾减灾宣传活动

(一)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充分利用大厅电子屏幕、广播、网络,全方位、多角度地做好防灾减灾宣传工作。局办公室在局域网开展了有关防灾减灾信息、知识和防护自救等内容的网络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技能,使全市人民了解防灾减灾的意义,增强人民防灾减灾的.自觉性。

(二)积极查找防灾减灾薄弱环节。活动期间,后勤科对局办公楼和住宅小区的水、电、消防、建筑等设施进行了隐患排查,以突出“减灾从社区做起”为主题,在显著位置悬挂大型宣传条幅,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确保了机关工作和居民生活的正常开展。

(三)以“防灾减灾”宣传活动为契机,大力推进防灾备灾工作深入开展。在认真开展“防灾减灾”各项宣传活动的同时,我局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做好当前防灾备灾的各项工作,深入开展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制订落实整改方案,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加强救灾物资储备,推动防灾备灾工作深入开展。

(四)积极探索防灾减灾长效机制,做到防患于未然。通过对汶川和玉树地震灾害的警示,进一步提高了我局对防灾减灾工作的认识。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实战演练,定期清查储备应急物资,建立长期有效的机制,一旦灾害发生,保证做到紧张有序、灵活有效的应对,确保广大职工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环境安全。

通过开展防灾减灾宣传系列活动,营造了防灾减灾的浓厚氛围,全体职工和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明显增强,也唤起了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

第13个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总结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xx个防灾减灾日,省政府决定5月10日至5月16日为我省防灾减灾宣传周,其主题为“城镇化与减灾”。根据成都市卫生局转发医院领导高度重视,重点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开展宣传活动:

一是利用宣传资料进行宣传:我们从相关媒体上搜集了fā shēng地震、水灾、火灾时的安全逃生自救方法以及安全用水、用火、用电知识,编辑整理成材料,对就诊病人进行宣传;二是要求各科室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针对各自的工作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例如对住院病人,主要进行安全用电、发生火灾、地震时的安全自救,安全使用氧气、防跌伤、防坠床知识以及节约用水的教育;对外伤病人进行安全生产、防止安全事故的宣传教育。

二、为了掌握心肺复苏(cpr)急救技术,进一步提高医护人员在自然灾害下的急救水平:

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于20xx年5月11日下午在三楼多煤体会议室举办了由急诊科护士长、急救专科护士黄蓉主讲的急救新技术的专题讲座,针对进行了详细的讲授,对如何判断病人心跳呼吸停止,心肺复苏的指征、操作步骤、救助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进行详细的讲授,着重强调“新”进展——新的五环生存链、新的cpr操作顺序、新的数字变化、新的bls和acls程序图等。全院医护人员共100余人参与了此次培训个会。

三、开展安全排查:

在活动期间,医院领导亲自带队,组织后勤卫保、院办、等部门人员,深入各科室,对供水排水、房屋安全、供电安全、安全保卫、防火防盗以及电梯、高压消毒、中心供氧等重点环节和重要部门进行逐一检查,及时处理各种安全隐患。

四、强化应急队伍建设:

根据我院的规定,中毒事件、传染病暴发以内科为组长单位,急诊科为副组长单位;反恐和救灾防病以外科为组长单位,妇科为副组长单位。在此次防灾减灾宣传活动中,医院组织各科室再度学习了预案,并对有关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各科室一定要树立全局观念,既分工又合作 ,既要体现各科所长,又要体现集体智慧,共同为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全区人民的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13个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总结

20xx年我们将在保障群众冬春生活和灾害应急救助的基础上,继续抓好救灾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进一步完善灾害应急机制,落实备灾工作各项措施,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灾害应急救助能力,确保救灾工作的高效、有序运行,使受灾群众生活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保障。

1、加强救灾减灾综合协调能力建设

我们要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加强减灾救灾工作的综合协调能力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信息传递、灾情评估、款物调拨等规范有效的工作机制,保障减灾救灾工作高效有序开展。

2、加强救灾预案的修订完善

针对新时期救灾工作特点,对县级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进一步强化机制,完善工作协调性,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原则。准确定位,重点突出应急救援和生活救助,依据各乡镇行政区域人口数量、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从实际出发,结合本级工作特点和当地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做到预案启动规范,易于操作,展开有序,救助及时,保障有力,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加强灾害应急管理水平。

3、加强村级灾害信息员的培训指导

加强村级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是2016年工作重点之一,我们在完善县、乡预案的基础上,将继续加强对村级灾害信息员的管理和培训,充分发挥基层信息员的作用,逐步规范灾情上报的渠道、方式和内容。不断提高村级信息员工作熟练程度,强化灾害信息员的工作意识,逐步提高基层灾害信息管理工作水平。

第13个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总结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全国防灾减灾日,5月7日至13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主题是“行动起来,减轻身边的灾害风险”。

为切实做好全市教育系统第十个防灾减灾日暨宣传活动周工作,xx小学以“防灾减灾日”和“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为契机,采取四项措施积极组织全校师生开展全国防灾减灾日暨宣传活动周系列活动。

一是围绕“行动起来,减轻身边的灾害风险”这一主题,开展了xx小学第十个防灾减灾日全体教师会,让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有关防灾减灾常识,提升广大教师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二是结合近年来灾害事故深刻教训和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宝贵经验,认真组织开展校园及周边灾害风险识别与评估,有效推进隐患排查治理,提高风险防范应对能力。重点检查了疏散通道、校舍等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对发现的隐患建立台账,细化落实有针对性的整治措施,及时消除隐患并销账。

三是根据灾害风险和抵御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进一步修订完善各类灾害事故应急处置预案,注重提高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根据学校实际利用5月14日大课间操时间组织全校师生员工开展一次综合应急疏散演练活动,并强化灾害预警信号、紧急避险、疏散逃生、安全集结以及抢险救灾、人员清点和演练评讲等全过程,确保在突发事件来临时,应急工作能安全、快速、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

四是通过班会形式广泛开展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等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多途径、全方位、多角度大力普及防灾减灾专业知识和技能,做到防灾减灾知识人人知晓,增强全体师生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第13个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总结

为推动全体市民学习防空防灾知识,增强防空防灾和应急避险能力,切实做好我市第八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教育活动,根据省人防办和市减灾委关于做好20xx年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的要求,结合新余人防工作实际,新余市人防办于5月11日至5月17日开展了以“科学防灾,依法应对”为主题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应急避险演练活动,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有力,组织严密

为确保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顺利开展,办领导高度重视,5月8日专门召开了会议研究部署该项活动,拟定了工作计划,明确了活动内容、时间安排、职责分工、活动要求。同时,还提前与市减灾委、市教育局、市天工社区、新苑社区等单位进行沟通协调,确保人员、场地、展台、宣传资料落实到位。邀请了新余电视台、新余日报社等市主要媒体对活动情况进行全程跟踪报道,营造了浓厚的活动氛围。

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我办在“防灾减灾日”期间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活动:

(一)组织防空防灾知识讲座。市人防办在新余四中开展了1场防灾减灾应急救援专题讲座,内容包括人民防空基本知识和、

地震应急救援知识、火灾逃生知识等应急避险方法。新余四中1000多名师生聆听了讲座,有效地提高了全体师生的防空防灾知识。

(二)开展社区防灾减灾宣传。在新苑社区和天工社区,集中开展了以“科学防灾,依法应对”为主题的防空防灾知识宣传活动。在活动现场,市人防办为社区居民发放了1000余份《新余市城市居民应急手册》,制作了12块宣传橱窗,设立了30多块宣传展板。内容包括人民防空知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家庭安全等各类事件的应对方法,现场参与人数达800多人。

(三)组织学校应急疏散避险演练。5月12日下午,由市人防办联合市红十字会新余四中等学校开展了防震疏散演练。参加疏散演练的学生共800多名,整个疏散过程组织严密,井然有序。为进一步增强广大学生防空防灾知识和应急避险能力,市人防办民防志愿者队伍还专门在现场演示了应急救援方法,为学生详细讲解了骨折部位固定、头部受伤包扎、止血等常见的医疗救护常识。

(四) 开展城区防灾减灾主题宣传活动。在我市人流密集的华润万家广场开展了“防灾减灾日”现场咨询活动,为过往市民群众发放《市民应急手册》和防空防灾应急避难场所示意图,现场解答市民提出的各类问题。

(五)积极利用各类媒体宣传。在宣传周期间,协调新余电信、新余移动、新余联通公司发送防灾减灾公益短信30万条,在全市各在建人防工程悬挂了以防灾减灾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横幅。

三、宣传到位,效果明显

整个“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题突出、效果明显,受到了学校师生和社区居民的热烈欢迎。通过此次宣传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全市居民的防空防灾知识水平和应急避险能力,增强了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扩大了人防知识宣传教育的影响面,树立了人防的良好形象,为人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下一步,我办将继续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活动的制度建设和机构建设,与市民政、教育等部门建立防空防灾知识教育常态机制,组织开展好“918防空警报试鸣日”等活动,进一步巩固人防在全市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地位,促进我市人防工作取得更好的发展。

第13个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总结

为进一步做好学校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增强全体师生的防震减灾安全意识,提高广大师生在地震中的逃生自救、互救能力和抵御、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确保灾难来临时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我校认真贯彻“以预防为主,防御和救助相结合”的防震减灾工作方针,积极、主动、科学、有效地开展丰富多彩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宣传教育氛围。动员全校师生共同参与防震减灾活动,为构建“平安校园”提供安全保障。现就一年来的防震减灾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是健全机构,强化组织领导。在防震减灾工作中,中心校领导高度重视,将此项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来抓紧抓实。调整充实了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由中心校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各校(园)长为成员。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和部署防震减灾工作。

二是强化宣传,增强防震意识。各校(园)充分利用广播、标语、黑板报等形式,加强地震科普知识普及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加强地震知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教育,做到师生人人皆知。同时,各校还利用每周一国旗下的讲话,加强对在校师生的培训教育,增强广大师生的防震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一年来,各校(园)累计贴防震减灾宣传标语200余条,出黑板报52期,开展防震知识教育26校次,受教育学生8917人,教职工503人。

三是开展演练,提高搞震能力。中心校要求各校(园)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每年不少于2次的防震避震应急演练,提高广大师生的应急避灾能力。各校全年累计开展防震演练60校次,参演师生达18840人次(其中学生17834人次,教职工1006人次)。

四是完善制度,提升救援时效。中心校于本年1月份完善修订了《XX中心校防震救灾应急预案》,且各校(园)结合学校实际,也相应制定了应急预案和演练方案。通过适时组织地震应急预案的演练,师生进一步熟悉掌握启动应急预案的方法、步骤,明确在应急行动中的职责,达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效果。

防灾减灾教学设计范文8

一、市政府贯彻十项措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实施情况。

省政府关于加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10项重大措施实施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强化措施,贯彻落实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市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丽政发〔〕11号)、《关于切实做好地震应急救援准备工作的通知》(丽政办发〔〕75号)、《关于修订部门各类应急预案的通知》(丽政办发〔〕131号),提出了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具体要求,各级各部门积极行动,狠抓落实。7月9日,永胜县召开全县地震应急准备工作会议当晚,姚安县就发生6.0级地震,地震波及的乡镇参会领导迅速赶赴灾区调查灾情,开展应急工作;11月2日,宾川地震后,市县各级各有关部门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调查灾情、积极汇报、争取支持。充分体现了应急快、布置快、行动快、救灾快的特点,得到灾区干部群众的普遍赞誉。,市政府以第1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十项重大措施工作任务分解的通知》,明确各项工作的牵头单位和相关责任,为进一步做好全市防震减灾工作,提高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作出了具体的安排部署。明确了十项重大措施的实施牵头单位和协助单位,建立了跟踪检查、进度汇报工作制度,明确了启动问责程序和办法。市地震局及时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的十项重大措施工作分解及实施意见》(丽震发〔〕32号,制定了宣传工作要点计划。

《市政府关于全面加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十项重大措施工作任务分解的通知》(丽政发〔〕1号)对于全面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一、目标任务是:普及防震抗震知识,进一步提高全民防震抗震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二、主要措施有:1.实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全覆盖工程,组织发放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声像资料。将《云南防震应急自救互救手册》《防震避震常识》、《防震避震常识挂图》、《地震科普知识和地震紧急避险常识》等声像资料及时发放到全市各机关、学校、幼儿园、医院、大中型企业、社区、农村等做到家喻户晓。2.做好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年度常规宣传。结合“2·3”地震纪念日、“5·12”防灾减灾日、科技周、《防震减灾法》颁布实施纪念日、“7·28”唐山地震纪念日、科技日、“11·6”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周及三月会、七月会等有利时机,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短信等媒介,采取专家讲座、上街咨询、政风行风直播热线、知识竞赛、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加强《防震减灾法》等防震减灾政策法规的学习宣传活动。3.建立科普宣传长效机制。认真落实地震系统防震减灾宣传方案,使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进单位、进农村、进社区。中小学校结合“三生教育”,认真开展防震避险知识宣传、中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中小学防震避险应急逃生演练等活动。组建地震科普知识宣讲队,制作宣传展板、印刷宣传材料,定期到乡镇、街道、村庄进行宣传,扩大对社区、农村的宣传面。充分发挥新闻单位舆论宣传的主力军作用,改进新闻报道形式,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精心策划,周密安排,及时、主动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4.建立应对重大地震灾害新闻制度。新闻单位对地震事件的报道,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严格遵守新闻纪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将信息通过正常渠道向社会公开,确保人心安定和社会稳定;以正面宣传为主,重点宣传报道党和政府对灾区群众的关怀、抗震救灾工作取得成效和抗震救灾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动员社会各界群策群力做好抗震救灾工作。三、牵头单位: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委宣传部,四、协助单位:市政府新闻办、地震局、民政局、文化局、教育局、科技局、市科协、报社。

省政府十项重大措施和《市政府关于全面加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十项重大措施工作任务分解的通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可操作性,对于指导当前和今后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市防震减灾工作会议对开展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也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资料按比例配发到各县级地震部门的情况。

到目前为止,省局为市发放了《云南防震应急自救互救手册》100件共0本、《宾馆酒店防震避震知识卡片》7000份、《防震避震常识手册》100件共0本、《防震减灾科普知识100问》50件共10000本、《防震避震科普常识挂图(小)》800件2万套共16万张、《防震避震科普常识挂图(大)》400件1万套共8万张、《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挂图》20件共400套、《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蝶蟾童(ⅰ、ⅱ)》5件共500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蝶片-地震来了怎么办》5件共750张、《地震灾害自救常识》碟片4件共800张,《防震减灾基本知识问答》7件共658本、《云南省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应急大行动画册》20件共200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资料为我们深入全面开展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

市地震局收到宣传资料后,及时将宣传资料按各区县人口比例分发到各区县地震局,同时将各区县地震局科普资料发放补助经费及时下达给区县地震局。各区县地震局也及时深入农村乡镇,利用集市等时机,将宣传材料及时分发到学校师生、干部群众、来丽游客手中。

三、及时向学校、乡村、政府部门、酒店等分发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资料情况。

市地震局重视科普资料发放工作,收到省局配发的宣传资料后,市地震局召开专题办公会议,研究安排强化宣传工作,并初步制定了工作计划及内容,就宣传工作专门进行安排部署,对区县地震局提出了要求,要求各区县地震局利用“2·3”地震、科技活动周、防灾减灾日等有利时机,针对性开展强化科普宣传,在全市范围内形成科普宣传热潮,形成合力,以大规模、大声势达到大成效。

市地震局以点带面,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联系乡永胜县顺州乡中学、新河村中学、小学及村民送去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防震减灾知识100问》等科普材料共4000册,做到联系村中小学及群众人手一册,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为市属大中小学校师专、实验学校、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等发放了知识挂图和宣传资料,做到人手一册。

市县党委、政府文件交换系统向市县两级党政领导及党委、政府部门发放了新修订的《防震减灾法》、《防震避震常识手册》、《地震知识100问》及市地震局编印的《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与抗震设防要求管理政策法规汇编》等宣传材料。

通过全市司法系统、中小学和市政科普宣传专栏广泛张贴《防震减灾法》及《防震避震科普常识挂图》宣传挂图。

积极协调市旅游局,由市旅游监理公司将省地震局配发的酒店宾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插页7000份分发给全市三星级以上酒店宾馆。由于市酒店宾馆客房标间达5万多,省局所发材料严重不足,将实际情况上报省局震防处。

在市、县、区人大、政协“两会”隆重召开之际,市、县、区地震局为与会代表和委员发放《地震知识100问》、《防震避震知识》等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材料,面向来自全市各个地区、各条战线、各个界别、各级领导、各种民族的代表具有广泛代表性,向他们开展专门的科普知识宣传取得了带动示范作用。

在新春佳节之际,市地震局为全市中小学地震兼职宏观信息员寄去了春节慰问卡和防震减灾知识挂图、dvd、《防震避震知识》、《地震知识100问》,为全市中小学在新的一年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提供了条件。另外,还为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及分管领导寄去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材料及《市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与抗震设防要求管理政策法规汇编》。共寄出防震减灾知识材料3000余份。

市县(区)地震局以学校为重点将省局配发的宣传资料及时发放给各学校,做到人手一册,宣传挂图做到了入班、入村。玉龙、古城、永胜、华坪、宁蒗各区县地震局还组织了科技化宣传、乡镇街天强化集中宣传、交流会强化宣传等活动,深受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朋友的欢迎,宣传效果极为理想。

永胜县地震局于7月10日召开全县防震减灾工作会议,向与会代表《防震避震常识》、《地震知识100问》共234本;于月3日在永胜县大安乡召开“地震应急救援准备工作培训会”,向参会人员发放宣传资料800册、dvd光盘10盒;9月在县教育局召开全县中小学校校长会议时,向参会人员发放dvd光盘《蟾童》120盒、《地震100问》和《防震避震常识》1000份;于9月23日组织参加了永胜县“全国科普日”活动,开展地震知识咨询,摆放防震避震宣传展板,向过往群众发放宣传折页、《地震100问》和《防震避震常识》等宣传材料,近千人次观看展板,发放宣传资料多份。在民主广场的科普画廊内展出8平方米的宣传材料;11月19日,积极配合省地震局地震科普大篷车宣传组开展科普宣传活动。组织全县乡镇分管领导、县直地震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主要领导共80人举办了科普宣传报告会。科普大篷车到十字街进行街头宣传,播放《蟾童》、《应对地震灾害自救互救常识》等防震减灾科普音像片。发放《防震避震常识》、《地震知识100问》等地震科普宣传材料近5000份;12月11日我局召集全县十五个点的宏观观测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并发给宏观观测人员宣传折页、《地震100问》和《防震避震常识》等宣传材料多份。

玉龙县地震局在纪念汶川5.12特大地震一周年之际,向全县各部委办局发放地震宣传知识手册1500余份。以全国首个防灾减灾日为契机,积极开展了地震科普知识宣传月活动,到玉龙中学、玉龙县五中、白沙中学开展了防震避震常识宣传和地震应急演练,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共发放地震知识宣传手册余份。

古城区、华坪县、宁蒗县地震局也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六进活动,及时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材料发放到机关、企业、社区、学校、单位、家庭。

四、利用防灾减灾日、“11·6”等时机开展宣传活动情况。

在防灾减灾日、“11·6”等时机,市地震部门都认真落实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年度计划要点要求,切实做好重点时段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全市地震系统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短信等媒介,通过开展讲座、上街咨询、发放宣传材料、刊登文章、播放宣传片、张贴挂图、悬挂横幅、播放标语口号、短信宣传、知识竞赛、网络宣传、通过公共汽车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走入社区、乡村、机关、企业、学校,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大量的科普宣传活动。切实做到了报纸上有文章、电视上有画面、网络上有专栏。全市中小学校结合“三生教育”,以防震避险知识宣传、中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中小学防震避险应急逃生演练为重点等,广泛开展了防震减灾科普学习宣传活动。

5月12日前后,全市地震系统深入基层农村、小区、中小学、幼儿园、企事业单位。以中小学师生为重点,实施了科普知识全覆盖工程,发了科普宣传材料近20万份,开展知识讲座20场。在5月12日,与全市各主要减灾职能部门一道开展了规模大、影响大、效果好的现场宣传咨询活动;全市电视台共播放宣传片600分钟(含重播、新闻)、宣传口号共40余条。

2月3日,在大地震14周年之际,市、古城区、玉龙县地震局联合开展了纪念1996年“2·3”大地震现场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市、区、县地震局全体干部职工到红太阳广场、束河古镇等地向行人发放《地震知识100问》、《防震避震常识》、《科协网络通讯“5·12”专辑》等地震科普知识宣传材料,回答行人有关防震避震方面的问题,讲解介绍防灾减灾法规。本次活动共发放地震科普知识材料5000余份,圆满完成了宣传任务,对进一步提高了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按照市地震局的要求,永胜、华坪、宁蒗县地震局也在2月3日当天开展了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在县城市政广场和主要街道开展现场宣传,县挂宣传标语条幅3幅,发放科普知识读本共6000份、开展现场咨询780人次。

在每年的“11·6”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周,全市地震部门都认真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成效果显著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

五、各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建设情况

市高度重视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工作,并把此项工作作为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强调创建工作要以“加强校舍安全建设”为基础,以“普及防震减灾科学知识、倡导科学防震避震方法、提高应急避险能力为宗旨”,以“学校科普宣传教育和紧急避震逃生演练”为重点,以“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确保一方平安”为目标,开展了经常性培训宣传和演练工作,通过全市各级教育、地震部门的共同努力,全市中小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意识普遍增强、应急避险能力有力提高。

到目前为止,古城、玉龙、永胜、华坪、宁蒗各县地震局都建立了两所县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古城区祥和办事处白龙潭小学、永胜县第四中学两所学校被评为云南省首批科普示范学校。永胜县“红石崖·天坑”地震遗址于被中国地震局评为部级典型地震遗址。全市初步形成以学校为重点的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教育网络,正在发挥示范、带动、影响的作用。

六、其他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情况

积极争取省局支持,《市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专题dvd蝶片制作项目得到省局支持。投入15万元,将立足实际,强化人对本市多地震的市情了解,切实增强忧患感、责任感,并从思想根源重视防震工作、做好应急工作、全面提高防震意识,融合现实性、观赏性、教育性、艺术性于一体,为实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全覆盖工程提供较好的教育素材。dvd宣传片已进入制作后期。

积极组织代表队参加了全省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并取得了全省第二名的好成绩。认真组织全市师生收看省电视台少儿频道每月一期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片《地震百科》和全省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大赛电视录相。

积极配合省地震局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大篷车”活动,11月18-19日,在古城区、永胜县开展了大规模的科普宣传活动,通过举办讲座、巡回宣传、发放材料等方式向市民及游客宣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加强对市防震减灾网的管理、更新、维护工作,按照把网站建设成为信息公开、政务公开、接受监督、强化宣传的重要平台的目标,充分利用网络新兴媒体优势,强化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利用广播电视覆盖面和影响面广的优势,协调市电视台不定期播放科普知识宣传片,广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电视台综合频道分别于5月12日、综合频道于1月31日黄金时间晚8:05分播放了《汶川地震启示》、《蟾童》(ⅰ、ⅱ)及《应对地震灾害—公众自救互救常识》等宣传片,并于次日在公共频道重播,效果显著。积极开展每年的政风行风直播热线活动,向广大听众介绍了市防震减灾事业成就,就感兴趣的科普常识问题回答了听众提问,广泛宣传了地震工作和科普知识。在召开全市防震减灾工作会议、全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座谈会、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利用纪念日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组织学校科普知识讲座及紧急避震逃生演练、全市地震系统年度工作会议召开、防震减为重要活动、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和校舍安全工程积极推进情况,市广播电视台、日报都及时进行定传报道,有力地宣传了防震减灾工作和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在新修订的《防震减灾法》颁布、地震纪念日之时,各级党委、人大、政府分管领导都在《日报》及网等媒体上刊登署名文章,广泛宣传防震减灾政策、法规和知识。利用《年鉴》、《腾飞-建国六十年纪念册》、《统计年鉴》等媒介广泛宣传了防震减灾工作和科普知识。

永胜县积极争取世界宣明会资助,制作乡土宣传手册,举办科普知识讲座,把乡土科普宣传资料送到学校、送到贫困山区,把防灾知识作为扶贫、扶智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以人为本、民生为先的理念,深受贫困山区人民的喜爱。

实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家喻户晓全覆盖工程,由于领导重视、思想统一,通过全市地震系统干部职工近两年来的扎实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明显提高,以机关为重点,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宣传进一步强化;以学校为重点,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教育学校建设取得突破,学校科普教育和紧急避震演练做到常态化;以厂矿及次生灾害容易发生企业和生命线工程为重点,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和应急准备检查工作经常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地震平安示范社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全社会以熟悉、掌握防震减灾基本知识、防震避震常识、地震自救互救常识、防震减灾政策法规、抗震防震常识为标志,全民综合防震减灾能力得到有力提高。

防灾减灾教学设计范文9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各村(社区)、各部门要深刻认识防震减灾各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真研究部署,把具体事务纳入年度工作安排,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底有考核。进一步强化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专人具体负责,全力构筑防震减灾综合防御体系。

二、突出重点,精心组织

(一)认真修订《地震应急预案》

镇政府根据县人民政府修订后的《地震应急预案》(以下简称《预案》),结合实际,组织修订和完善《预案》。《预案》中需明确人员密集场所、室内等重要场所地震应急避险相关措施及各区域、场所负责人员;行政机关要明确办公楼、会议室、食堂等场所地震应急避险相关措施;学校要明确教学楼、宿舍楼、食堂、会议室、图书馆等场所地震应急避险相关措施;医院要明确门诊大楼、住院部、食堂、会议室等场所地震应急避险相关措施;完善公共场所地震应急避险相关措施;《预案》修订完善工作应结合应急避险演练同步实施,以确保《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大演练活动。

按照县上的统一安排部署,“5.12”前后将组织开展一次防灾减灾大演练活动。制定具体演练方案,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和各种应急标识标牌,组建应急救援队伍,添置必需的装备和设备,努力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演练结束后,及时将活动开展情况以书面形式交防震减灾局。

(三)全面加强建筑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

抓好农村村民新建住房的抗震设防要求管理。村民新建住房应严格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集中连片修建。村民建房前必须先向镇人民政府提出《村民新建房屋抗震设防申请》,并按照《省农村建设规划设计图》确定建房施工设计图,选择经镇住建部门培训并取得资质的施工人员和队伍。镇政府审核同意后上报镇防震减灾局办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批复,经镇防震减灾局批复后方可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