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防灾减灾专项应急预案集锦9篇

时间:2024-03-30 17:57:03

防灾减灾专项应急预案

防灾减灾专项应急预案范文1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十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为进一步增强师生的防灾减灾意识,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提高学校防灾减灾能力,保卫处决定在校内开展防灾减灾系列教育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目的

   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生安全教育活动,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增强广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进一步降低安全风险。

   二、活动时间

   4月20日—5月13日。

   三、主办单位

   xx工业大学学生处、xx工业大学团委、xx工业大学保卫处。

   四、承办单位

   xx工业大学大学生校园安全管理委员会。

   五、活动内容

   (一)“防范意识在心中,共筑校园安全梦”主题征文;

   (二)512消防知识培训及疏散演练;

   (三)“512防灾减灾”宣传活动;

   (四)“512防灾减灾”教育片观看;

   (五)xx工业大学第三届安全技能大比武。

   六、活动有关说明

   (一)详细比赛规则和纸质版通知将送达各学院(部)团委,望各学院(部)团委积极参与此次系列教育活动;

   (二)各团委按附件一表格要求填报比赛项目和人员组成;

   (三)大比武报名截止时间为5月4日;

   (四)报名表报纸质版加盖学院(部)公章送至办公楼122室,电子版发送至 ,联系人:

  2021关于防灾减灾救灾活动方案范文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八个“防灾减灾日”,根据《2016年东莞市防灾减灾日活动方案》要求,特制定我镇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提高全镇综合应急救助能力为目标,以加强防灾减灾教育和普及自救互救知识为内容,进一步创新宣传手段,拓宽宣传渠道,提高宣传实效,营造人人识别灾害风险,人人掌握减灾技能的社会氛围,全面推进我镇综合减灾和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二、组织领导

   在镇政府的领导下,由镇社会事务办具体负责活动的总体组织协调工作,按照市方案要求,各部门、村(社区)要结合我镇实际和单位职能,开展本单位的各项防灾减灾活动工作。

   三、活动主题

   减少灾害风险建设安全城市

   四、活动时间

   5月份为防灾减灾宣传月

   五、活动内容

   (一)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活动

   1.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活动。5月份,在沙田报纸、沙田电视台专题栏目、重点时段开展防灾减灾知识、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推出纪念“3.20”龙卷冰雹灾、“4.20”雅安地震特别节目,报道全镇开展防灾减灾活动的情况。通过网站、微博等载体宣传灾害应急预案,举办微博话题,接受市民咨询,宣传气象、三防政策法规及相关知识。(文广中心、沙田报社负责)。

   2.开展灾害应急知识展示。镇、村(社区)图书馆以科普展板和电子显示屏的形式宣传气象科普知识,《突发事件应对法》、《防震减灾法》、《防洪法》、《森林防火条例》、《道路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和应急知识。(文广中心负责)。

   3.开展传染病防控(如流感、人禽流感、登革热、手足口病等疾病的防病知识)、医疗救援等方面的宣教活动。并由医院及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人员现场讲授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内容包括:心肺复苏术、创伤救护止血、骨折固定、伤员搬运等四项技术,及离断肢体、烧烫伤、触电、溺水、气道异物梗阻等常见急诊、意外伤害的现场处理,并现场播放教学宣传片及教学影像片。(沙田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

   4.开展全镇中小学安全教育活动。以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开设安全教育课堂,以及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校园安全平台预警信息等形式,加强提醒家长做好学生假期的安全监管工作,预防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科教办负责)。

   5.“全民关注防灾”防灾减灾专题宣传活动。开展消防知识讲座,发放消防宣传材料,为居民普及消防知识,作消防器材的讲解演示,向社区群众介绍各种消防器材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并进行现场演示。(消防大队、大众社工负责)。

   (二)开展防灾减灾技能知识普及“三进”活动

   1.进校园活动。在中心小学开展学校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开展主题班会、安全教育课程广泛宣传预防、自救、互救等安全常识,增强小学生的忧患意识、校园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在部分学校开展专题讲座,地震应急演练,地震、台风、冰雹、洪涝等科普知识竞赛、学生家庭应对自然灾害预案比赛等活动。(科教办、普惠社工、启信社工负责)。

   2.进企业活动。通过派发宣传单,问答形式,增强企业员工的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并开展工厂企业、“三小”场所、出租屋等场所消防安全级别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各类人员消防安全知识水平和预防、应对火灾技能。(消防大队、启信社工负责)。

   3.进社区活动。开展“防灾减灾宣知识” 社区宣传活动,使基层的社区居民、企业员工、广大农村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村(社区)、启信社工负责)。

   (三)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活动

   1.5月份全镇开展火灾隐患排查整治专项活动,重点对学校、工厂、商场、宾馆饭店等人员密集场所进行隐患排查,鼓励发动群众积极查找、消除、举报身边的火灾隐患。(公安分局、消防大队负责)。

   2.开展全镇地质灾害隐患(危险)点排查行动,对可能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医院、学校、集市等人员集中地,以及重要铁路、公路等交通干线沿线和重要工程建设进行排查,在各隐患点竖立警示牌,落实责任人和应急措施。(国土分局负责)。

   3.组织全镇中小学开展建筑安全、学校安保“三防”、食品安全、校车安全、消防安全等隐患排查专项活动,提高对灾害风险预报预警信息机制和处置能力,落实安全隐患整改措施,提升安全保障水平。(科教办负责)。

   4.组织开展全镇建筑工程施工安全大检查、深基坑安全专项检查等一系列的安全检查活动,督促有关责任单位限期整改,提高全镇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水平。(规划建设办负责)。

   5.开展全镇渔业全生产隐患排查活动,对渔船、渔港安全设施、化学危险品、渔船泊位、航道安全进行检查和风险评估,对发现有安全隐患的及时督促有关责任人进行整改,保障渔船出海生产安全。(农办负责)。

   6.组织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排查干旱、洪涝、农作物病虫害、红火蚁疫情等灾害风险隐患。(农办负责)。

   7.“生命安全至上”社区隐患大排查治理行动。为社区居民检查消防隐患、发放消防宣传材料,宣传消防知识。(村(社区)、大众社工负责)。

   (四)防灾减灾应急演练活动

   1.集中组织学校、工厂、商行、宾馆饭店等人员密集场所开展灭火疏散演练,加大消防宣传力度,充分调动社会群众积极参与,提高群众扑救火灾和火场自救逃生能力。(公安分局、消防大队负责)。

   2.组织全镇中小学师生集中开展一次灾害应急疏散救助演练,进一步强化师生应急逃生和自救互救能力。(科教办负责)。

   3.开展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坍塌事故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建筑施工行业各单位、各部门人员的预防和救援知识,有效预防和减少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坍塌事故灾害的发生。(规划建设办负责)。

   4.组织森林防火实战演练,内容包括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的基本常识、各类扑火工具的使用、扑救技术讲解以及火场紧急避险和自救互救知识,提高专业、半专业森林防火队伍的战术和协同处置能力。(农办、消防大队负责)。

   六、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部门、村(社区)要高度重视,在防灾减灾日主题宣传月期间,参照镇做法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系列宣传活动,制定具体活动计划和工作措施,抓好防灾减灾日各项活动的落实,确保今年防灾减灾日活动顺利开展。

   (二)做好总结工作。各主要媒体要加强对防灾减灾日活动的宣传报道,大力宣扬防灾减灾日活动中的先进事迹和典型案例。各相关部门要对防灾减灾日活动的开展情况认真进行总结,并于5月17日前将工作开展情况书面报镇社会事务办。

   2021关于防灾减灾救灾活动方案范文

   今年x月xx日是我国第xx个全国防灾减灾救灾日。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 做好xxxx年全国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减办明电〔xxxx〕x号)和《自治区应急管理指挥部办公室 应急管理厅关于做好xxxx年全国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的通知》(宁应急指办发〔xxxx〕xx号)文件要求,切实做好“x·xx”全国防灾减灾救灾日各项工作,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现结合疫情防控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大力宣传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等应急管理重要论述精神,提升群众应对各类灾害事故的防范意识和技能,积极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引导我区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组成单位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治理,从源头上防范化解群众身边的安全风险,切实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二、活动主题

   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三、活动内容

   (一)开展防灾减灾救灾理论学习活动

   活动内容:x.在防灾减灾救灾宣传周内组织全体干部职工专题学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等应急管理重要论述精神。x.认真贯彻落实《x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x防灾减灾救灾责任规定》《xx市应急管理指挥部及成员单位工作职责》《xx市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重点工程实施方案》等,抓好工作落实,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责任单位: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

   活动时间:x月xx日—x月xx日

   活动要求:涉及本行业的工作落实有研究、有部署、有方案、有分工、有进度。

   (二)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进社区活动

   活动内容:各乡镇、新民街道办统筹抓好辖区内各社区(村)防灾减灾救灾宣传工作,广泛开展宣传活动,着力构建法规制度、应急责任、组织指挥、应急预案、服务保障“五大体系”,同时加大创建防灾减灾救灾示范社区,应急救护培训等活动,大力宣传普及消防、应急救护常识。(责任单位:各乡镇、新民街道办,消防救援支队等)

   活动时间:x月xx日—x月xx日

   活动要求:各乡镇、新民街道办初步选定x家社区(村)参与本年度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扎实做好指导服务工作。

   (三)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志愿活动

   活动内容:各乡镇、新民街道办在防灾减灾宣传周内开展宣传活动,xxx区应急管理指挥部各成员单位结合每周五创城及结对帮扶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开展防灾减灾救灾专题宣传活动。(责任单位:xxx区应急管理指挥部各成员单位)

   活动时间:x月xx日—x月xx日

   活动要求:各单位于x月xx日至x月xx日到指挥部办公室领取应急宣传手册、防灾减灾宣传单页等宣传品;各成员单位进社区宣传时至少要制作悬挂x条宣传条幅。

   (四)加强网格管理,推进风险隐患排查治理

   活动内容:x.提高风险识别能力。有效将防灾减灾救灾于基层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有机结合,深入推动基层应急责任体系建设,加强灾害风险网格化管理,加强灾害信息员和网格员的业务培训,提升一线人员识别灾害风险隐患的能力。x.着力排查灾害隐患。开展全面系统的灾害隐患排查,重点做好城乡社区、学校、医院、建筑工地、车站、城镇燃气、泵站阀门等人员密集场所和重要设施的隐患排查。x.深入推动隐患整改。对排查出来的灾害事故隐患,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治措施,明确工作责任和时间进度,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责任单位:应急管理指挥部成员单位)

   活动时间:x月xx日—x月xx日

   活动要求:切实做好上述工作,加强网格管理,推进风险隐患排查治理。

   四、保障措施

防灾减灾专项应急预案范文2

1加强气象灾害的预报服务能力建设,为政府组织防灾减灾提供可靠决策依据

赣州市是气象灾害多发地,做好气象灾害的预报服务是气象工作的立足点。因此,要把提升气象灾害的预报服务能力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努力为政府组织防灾减灾提供可靠的决策信息和具有针对性的灾害防御建议。

1.1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网络建设,为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提供可靠依据

为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赣州市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气象现代化建设。1995年建成中等规模静止卫星云图接收站;2000年开始兴建赣州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并于2002年9月投入业务运行;2005—2007年,赣州市连续3年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区域天气观测网,截至目前共建六要素自动站2个,四要素自动站227个,两要素自动站52个,基本实现了1个乡镇1个自动站的目标;雷达延伸系统投入业务运行,开发了区域天气观测网资料查询系统,实现了雷达资料、卫星云图资料、闪电定位资料、区域天气观测网资料及灾情信息的网上查询,强化气象监测资料的实时共享。这些现代化探测设施的投入运行,提升了对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对每次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都做到全程监视,并为气象灾害的预报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对:2002年9月下旬出现的秋汛,2005年6月19—23日全市性连续性暴雨,2006年的“端午水”,2006年1、4、5号台风暴雨过程,2007年6月2—14日汛期集中降水过程等的预报服务,这些监测系统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1.2加强预测预报业务建设,提高气象灾害预报水平

多年来,赣州市极为重视气象灾害预报技术的开发研究,除市、县气象台站自行总结研究外,还多次组织全市气象预报技术骨干进行预报大会战,成果汇编成册,并投入气象台站日常业务使用。近年来,以建设现代气象业务体系为主线,重点加强预报预测系统建设:一是丰富指导预报产品,每天增加2次对17个县市局120 h的指导预报服务,同时在气象内外网、“12121”系统上。加强对雷电预警和人工增雨作业条件预报业务的研究,将成果投入业务运行,增强市台对基层台站雷电和人影业务的技术指导能力。二是全市台站普遍建立并开展了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业务,初步建立业务流程、工作制度。三是市台综合运用各种预报技术和经验,重点加强责任区6 h内气象及相关灾害短时临近预报警报和对基层台站的指导和对外服务。四是精细化预报进一步加强,市台开展7 d内分县预报,县局开展分乡镇天气预报,提升了台站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水平。

1.3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扩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

除传统的电话、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外,还通过12121声讯、短信、网络等现代传播媒体,广泛传播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使政府、组织、企业、群众等各界均能及时掌握气象防灾减灾信息,从而主动采取防灾减灾措施,避免灾害造成损失。赣州市气象台和会昌、信丰县等气象局积极争取地方资金,2005年就研制了短时灾害天气预警业务平台,将短时临近预报制作、资料及手机短信集成,有利于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的开展。2006年开始在全市气象台站推广应用短时灾害天气预警业务平台。为使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能及时在大众媒体中进行传播,全市气象台站加强了与广电部门合作,签订了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在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上的协议,建立了规范化的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度和业务、流程。

1.4建立突发灾害天气服务基本数据库,保障气象灾害服务的针对性

近几年,赣州市台站普遍建立了县、乡、村级及部门负责人手机号码库和山塘水库、地质灾害隐患点基本数据库,绘制了山塘、水库及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图,为各地分类开展针对性气象服务和预警信号的奠定了基础。

2加强综合减灾体系建设,保障气象灾害防御有序开展

为进一步加强和发挥科学技术在抗灾减灾、趋利避害中的作用,更好地为政府决策服务,开展综合减灾组织体系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气象综合减灾工作的开展。

2.1成立各级减灾委

为提高政府对综合减灾的管理和协调能力,赣州市、县人民政府均成立了减灾委员会,减灾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当地气象局。通过减灾组织、减灾信息和减灾资源的整合,完善了灾害应急指挥、保障和防范3个体系。

2.2成立赣州市气象、水文—地质灾害防御技术中心

为提高赣州市地质灾害多发区、易发区的实时监测和实时预报能力,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据《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赣州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的通知》(赣市府发(2005)8号)精神,赣州市防汛指挥部成立了由市气象局、水文分局、矿管局组成的赣州市气象、水文―地质灾害防御技术中心。中心设在市气象局,中心主任由市气象局分管副局长兼任,中心副主任分别由市水文局分管副局长、市矿管局分管副局长兼任。遇有重大天气过程时,成员单位派出主要技术专家,参与全市气象、水情水位、地质信息的联合分析会商和山洪地质灾害预警的、更新及解除工作。中心成立以来,每年组织10余次技术会商,并及时地质灾害预警报告,有效指导各地开展暴雨、山洪、地质灾害的防御。

2.3开展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工作

根据省局《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方案》的要求,2005年9月14日赣州市政府以赣市府办字〔2005〕126号文下发了“关于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工作的通知”,对全市气象灾害的普查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各县(市)政府也相继下发了文件。市、县气象台站根据要求先后开展了普查,并对重点灾害隐患地区进行了实地调查。截至目前,市、县两级灾害普查分析和评估基本完成,现已开始编撰《规划》全文。

2.4建立气象灾害信息员网络队伍

2007年初,赣州市建立了覆盖全市乡村的气象灾害信息员网络,并陆续开展了气象灾害相关知识和防灾减灾知识的科普教育培训,明确了气象灾害信息员职责:一是及时收集报告气象灾害情况;二是及时向群众传播气象台站接收到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三是引导或带领群众主动采取防灾减灾措施;四是协助做好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目前,兼职气象灾害信息员队伍已经发展至5 000人以上。气象灾害信息员在2007年6月上中旬集中降水、9号台风“圣帕”的防汛抗洪救灾及2008年1月下旬至2月上旬抗冰救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2]。

3加强气象应急管理,保障公共突发事件应对有序

3.1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为加强对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保证气象灾害应急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提高对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2005年下半年,赣州市气象局就把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安排专人负责编制《赣州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经过讨论和修改,于2006年2月24日经赣州市人民政府第2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2006年2月27日正式印发全市实施。《赣州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对气象灾害应急组织体系和职责任务,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应急响应、后期处置、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和明确。该预案的印发有助于保障各项防灾减灾措施的落实和应急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各县(市)局也在市局的指导下开展了预案的制定工作,17个县(市)当地政府全部印发了本县(市)预案。

3.2制定《赣州市气象应急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保障工作预案》

为保证在《赣州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及市政府其他突发公共事件各有关专项应急预案启动后,赣州市气象部门能根据应急工作的需要快速、有序地组织起气象应急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气象服务工作,使部门内各有关单位能主动、迅速地进入应急响应工作状态,市气象局于2006年5月25日印发《赣州市气象应急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保障工作预案》,明确了各科室、台站的职责、任务,成立了应急指挥和管理机构,建立了应急预备队伍。该《预案》的建立,为气象应急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起到了重要作用,保障气象服务工作有序、规范进行。全市县(市)气象局也相继组织制定《气象应急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保障工作预案》。

3.3加强应急能力建设

除气象灾害应急外,赣州市印发的20个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中有11个预案把气象应急作为应急救援的重要支撑。为满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气象服务的需要,赣州市局加强了应急能力的建设,购置了车载式移动气象站设备1套,专门为应急配备了移动上网通讯装备、雷达延伸系统等一批业务软件投入应急业务运行,实现了现场与非现场气象资料的交换与共享,全市建成了18支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作业分队,并对气象应急人员开展了应急装备的操作和应急知识的培训,提高了应急人员的综合素质,其综合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明显提升[3-4]。为检验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和重大气象灾害时的气象服务能力,锻练队伍,从2006年起,市县两级气象台站每年都组织开展1次以上气象灾害应急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气象服务工作演练。通过演练使应急队伍得到实战的锻炼,找出了应急管理、自身业务技术、仪器装备、后勤保障方面的差距,为今后应急体系的建设和应急能力的提高理清了思路。

4结语

气象灾害防御与应急管理是一项全民性的社会活动,不仅需要政府组织、规划,部门间密切配合,专家出谋划策,还需要广大群众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要实现对气象灾害的防御,不仅需要气象部门的准确预报,还需要完善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并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气象防灾减灾意识。

5参考文献

[1] 廖远三,陈文献.永嘉县气象灾害防御的应急实践和保障措施探讨[J].浙江水利科技,2011(6):62-63,66.

[2] 朱明.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11(6):200-201,206.

防灾减灾专项应急预案范文3

一、全省社区减灾工作的现状

全省现有社区5550个,其中,城市和乡镇社区3852个,农村社区1698个。自2007年民政部部署社区减灾工作以来,我省以贯彻落实《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为契机,以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为载体,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宣传教育,完善基础设施,在探索中推进社区减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减灾工作机制初步建立。武汉、黄石、宜昌、襄樊、十堰等大中城市通过建立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减灾工作指挥体系,加强了对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据统计,全省有1990个社区建立了综合减灾机构,占全省社区总数的359%。武汉市青山区钢花街,建立了街道、社区、门栋三级防灾减灾工作组织指挥体制,明确了各级防灾减灾工作职责任务;宜昌市伍家岗区大公桥街胜利四路社区建立了以社区党委书记为组长,物业管理公司责任人、辖区单位领导、社区民警、居民代表为成员组成的综合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构筑了比较完善的社区减灾工作管理体系。

(二)宣传教育活动初显成效。各地在社区减灾工作中,注重宣传形式的多样性、宣传内容的针对性和宣传对象的广泛性,通过挂横幅、贴标语、办黑板报和宣传栏、发放减灾知识宣传资料和《公众应急救助手册》、举办专题讲座、开展灾害应急演练活动,使社区居民掌握必要的减灾自救基本知识和技能。据统计,全省有2149个社区设立了防灾减灾宣传橱窗,占387%;有2171个社区开展了防灾减灾知识讲座,占391%;有3276个社区印发了防灾减灾宣传资料和宣传手册,占59%。武汉市青山区119社区通过制作宣传板报,悬挂警示牌和避灾疏散示意图,定期举办专题讲座,为每户居民配发《应急救助手册》,对孤寡老人、独居老人和残疾人予以重点关心,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有效地增强了社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2008年被民政部授予“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三)减灾基础设施逐步加强。武汉等大中城市在开展社区减灾活动中,加强社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配备消防器械,在关键部位设置逃生设备、逃生导向标志,配备简易挖掘工具、急救器材、照明器材和呼救装置;将社区中心休闲广场、绿地、学校操场和其他空地等划定为社区应急避难场所,确保灾害发生后社区居民能安全有序地疏散。据统计,全省有1637个社区划定了应急避难场所,占295%,共设立避难场所2585个。青山区119社区把紧临社区的武钢一小划为应急避难场所,与学校签订协议,设置“防灾减灾避难场地”标识和居民逃生线路,遇有重大灾害或险情,学校迅速打开校门,供社区居民紧急避险。宜昌市按照“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原则,设立了45个固定应急避难场所,总面积达519万平方米,按每人5平方米的标准计算,可容纳约104万人避难;按地震裂度达到六度时疏散22万人计算,人均疏散面积约236平方米。该市按不同的灾害类型,对应急避难场所进行合理功能分区,设置了应急避难标识标牌,完善了应急供水、供电、通信等设施,设立了应急指挥部、住宿、餐饮、物资储备、医疗、临时厕所、广播、安保、消防等区域,一旦灾害发生,灾民能够快速有序地进入应急避难场所,并得到妥善安置。

(四)应急救助预案逐步建立。按照民政部和省民政厅的统一部署,各地在社区减灾工作中,比较注重社区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制定和演练。据统计,全省有3923个社区制定了社区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占707%。武汉市江夏区乌龙泉矿社区针对工矿社区的实际,制定了消防安全工作方案、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应急抢险抢修工作方案,并定期进行了演练。宜昌市万寿桥街道张家店社区针对辖区内排查的6处灾害隐患,在预案中按照灾害类别明确了灾害预警方式、人员转移路线和救助措施等,增强了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武汉市武昌区秦园社区定期组织不同类别的防灾减灾应急演练,社区8000多居民踊跃参与,增强了社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安全感。

(五)减灾志愿活动开始起步。社区志愿者作为社区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力量,平时协助社区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工作,遇有灾害时协助做好灾害应急准备、紧急救援、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在社区减灾工作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据统计,全省有2582个社区建立有社区志愿队伍,占465%,社区志愿者队伍总人数达488252人

,其中在中国志愿者协会注册的志愿者达214149人。如江夏区乌龙泉矿社区根据政治面貌、年龄和技术特长,将50名志愿者分成“两队四组”,即党员先锋队、团员突击队,扶贫帮困组、文化娱乐组、公益事业组、未成年人和残疾人援助组,充分发挥每一个志愿者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作用。在武汉市青山区119社区,5132名居民中就有注册志愿者753人,平

均100个社区居民就有15个注册志愿者,他们活跃在多个领域,积极开展扶老、助残、救孤、济困、防灾减灾、抢险救灾等活动,“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在这个社区蔚然成风。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实地调研的情况来看,通过开展社区减灾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社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险自救技能,促进了社区的安全与和谐,但是全省社区减灾工作的整体水平还不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工作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从全省范围看,城市社区减灾工作比农村社区开展得好;武汉市和宜昌市中心城区由于工作主动、抓得早,减灾工作已纳入当地党委、政府议事日程,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广泛深入,因地制宜划定减灾应急避难场所,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减灾工作整体水平较高,其他地区相对滞后。调研组发现,有的社区条件很好,但认识不够,工作力度不够;有的条件相对较差,存在畏难情绪,工作积极性不高。

(二)灾害应急预案体系不完善。一是基层预案制定存在空白点。全省293%的社区没有制定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二是预案内容不科学。有的预案比较陈旧,没有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修订;有的预案照抄照搬,套用固定模式,针对性不强;有的预案内容简单,应急措施不具体,操作性不强。三是预案演练不够。全省有83%的社区没有对灾害应急预案进行演练,预案的实际作用缺乏实践检验。

(三)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是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滞后。多数社区没有明确设立应急避难场所,已明确设立的避难场所标识有待进一步完善,功能分区有待进一步加强。如恩施州共有城乡社区117个,只有11个社区设立了应急避难场所,其中只有5个社区设立了应急标识和指示牌。二是社区应急物资储备缺乏。绝大多数社区没有建立专用的应急物资仓储设施,救灾应急存储物资缺乏。如荆州市498个社区只有14个社区储备有应急物资,只有1个社区与商家签订了应急救助物资购销协议。三是农村社区缺乏必备的防灾减灾设施。农村居民住房防灾抗灾标准普遍较低,灾害应急避难场地和应急逃生标志普遍缺失。

(四)防灾减灾意识比较淡薄。一是多数基层政府和组织对开展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防灾减灾是务虚的工作,没有抓经济、抓发展实在,不愿意把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防灾减灾工作中来。二是大多数社区居民亲身经历的灾害性事件较少,难以形成对灾害的感性认识,有的认为灾害离自己比较远,存在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有的缺乏基本的防灾避灾知识。如在发生雷电和爆发山洪时,有些人强行外出或渡河,被雷电击中和被洪水冲走,造成不必要的伤亡。如,今年6月19日下午,随州市出现雷雨大风天气,随州职业技术学院两名学生在大树下躲雨,接打手机时遭雷击,导致一人死亡一人重伤。三是大多数社区居民认为防灾减灾工作需要付出现实成本,而预见的结果在未来不一定存在,付出往往得不到回报,使得社区居民在生活中不重视防灾减灾。一般的居民家庭都没有配备安全绳、急救包、灭火器等自救设备。

存在上述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综合起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指导思想存在误区。一是在建国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民政等部门存在重抗灾救灾、轻防灾减灾的指导思想,对灾害发生后的应急救援、现场处置、善后处理等方面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对防灾减灾工作重视不够。灾害发生后,英勇救灾的人可以成为英雄,而平时默默从事防灾减灾工作的人却往往被忽视。二是认为现阶段的中心工作是抓经济建设,只要把经济建设搞上去,防灾减灾问题就自然会得到解决。三是认为没有把社区减灾工作列入政绩考核和目标管理范畴,干与不干一个样。四是基层民政部门认为工作多任务重,社区减灾工作一没项目二无资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没有把社区减灾工作摆到应有的位置。

(二)财政投入严重不足。投入不足,是社区减灾工作发展较慢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随着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逐步深入和国家综合财力的提升,党和政府对救灾工作越来越重视,救灾资金投入逐步增加,但是减灾工作投入却很少。2008年底以来,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采取了一系列扩内需的措施,投入项目资金达4万亿,但没有社区减灾项目。2008年,我省共投入救灾资金67亿元,投入危房改造资金8310万元,但没有安排社区减灾资金投入。武汉市江夏区乌龙泉矿社区,三年来在社区减灾工作上的投入不到1万元,而且还不是财政投入。

(三)宣传教育力度不够。一是中小学校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我省广大中小学校没有专门的防灾减灾教材,也没有安排专门的课时开展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使得广大中小学生防灾减灾知识得不到普及。二是农村社区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相对于城市社区来说,农村社区由于抵御灾害能力低下,灾害对其所造成的破坏性更大,但由于农村社区地处偏远,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往往被忽视。三是宣传教育的经常性不够。防灾减灾要深入人心,就要使宣传教育活动经常化,但现实往往是“活动来了一阵风,活动完了无影踪。”四是宣传教育的针对性不强。社区减灾宣传教育往往是为了完成任务,与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结合得不够紧,针对性不强,不注重用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典型事例进行宣传教育,使得社区居民参与防灾减灾的热情不是很高。

三、对策与建议

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上强调:“必须把防灾减灾作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进一步抓紧抓好。”《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把“加强城乡社区减灾能力建设”作为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完成的八项任务之一,明确提出要“推进基层减灾工作,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加强社区减灾工作,提高城乡社区居民避灾自救能力和基层灾害应急管理水平,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湖北是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灾发季节强、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省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我省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据统计,2004-2008年,我省平均每年受灾人口达2253万人、因灾死亡人口113人、伤病人口115万人、转移安置灾民37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928千公顷、绝收面积27159千公顷,倒塌房屋974万间、损坏房屋2661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4374亿元。

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把救灾工作的重心转向救灾减灾并重上来,是国家对自然灾害管理的重大转型,是传统救灾工作的重大变革。2008年,南方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惨痛教训警示我们,加强基层减灾工作,全面提高城乡社区综合防御灾害的能力和灾害应急管理水平,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已经刻不容缓。

(一)加强组织领导。一是要转变观念。各级党委、政府要适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提高科学发展能力和水平的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过上安全幸福生活的新期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从保障民生出发,切实转变重救灾轻减灾的观念,牢固树立防灾减灾与抗灾救灾同等重要的思想,甚至是防重于救、有备才会无患的思想,努力推进救灾减灾协调并重和可持续发展。要将社区减灾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综合减灾协调机构,加强对社区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二是要加强协调。各级民政部门要认真贯彻“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积极承担综合协调职能,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对社区减灾工作的重视;加强与相关部门协调,整合资源,形成指导和支持社区减灾工作的合力。要通过编制实施“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示范工程”、“社区应急避难场所”等项目,把社区减灾工作变成实实在在的项目,争取领导的更多重视和财政的更大投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减灾工作。三是要加强基层。乡镇(街道)和社区要成立专班,建立健全社区减灾组织网络,建立社区减灾工作责任制,把社区减灾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内容;要坚持贴近社区、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深入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能力。

(二)强化宣传教育。一是突出宣传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农村社区要重点开展雷电、大风、冰雹、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防范及逃生技能宣传教育;城市社区要重点开展火灾、地震等灾害,生物化学物品和有毒气体泄露、爆炸,传染病等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及技能宣传教育。教育部门应把防灾减灾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大纲,明确规定社区中小学校必须安排专门教材和课时开展减灾教育,让中小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避险逃生技能。二是注重宣传教育方式的多样性。要充分利用社区宣传栏、宣传橱窗,张贴减灾宣传挂图、资料,建立宣传阵地;组织社区居民将减灾知识编成小品、戏剧等,通过社区文艺活动进行表演,寓教于乐;把防灾减灾工作纳入社区志愿者活动的重要内容,组织志愿者开展经常性的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活动;以重大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中的典型事件为例,进行案例教育,引导社区居民增强忧患意识和避险自救技能,自觉配备家庭灭火器、安全绳、应急灯、急救包等必要的防灾减灾设备。三是开展好主题宣传活动。要抓住开展512国家“防灾减灾日”和“国际减灾日”活动的契机,每年确定一个宣传主题,细化活动内容,精心组织实施,把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推向深入。

(三)完善应急预案。一是要组织社区开展全面细致的灾害隐患排查,准确掌握社区的灾害隐患及灾害发生规律,为制定和完善社区应急救助预案提供依据。二是要结合社区环境、居民特点和现有救灾减灾能力等现状制定预案,明确指挥机构、应急程序、协调联动机制和应急反应、群众转移安置、基本生活保障等职责,把预案制定成社区及居民应对突发灾害事件的行动指南,把预案所规定的工作职责明确到具体单位和个人。三是要针对灾害隐患,积极支持、配合社区,定期组织开展预案演练活动,通过演练查找预案存在不足,及时对预案进行修改完善。年底前,所有城乡社区要完成预案制定工作,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

防灾减灾专项应急预案范文4

一、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依靠科技,统筹规划,制订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加快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对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和应急处置能力,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水平,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主要目标是:到“十一五”末,力争建成灾害性天气加密监测和预警体系,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的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气象监测和预警水平显著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进一步增强,防灾减灾的社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二、不断完善气象灾害综合监测体系

(一)建立健全加密自动气象站监测网。按照《*市区域加密自动气象站建设实施方案》,20*年全市要建设20个加密自动站。气象部门要全面做好加密自动气象站建设技术保障工作,区县政府要将本地加密自动气象站建设配套资金纳入预算,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二)进一步加快雷达监测网建设。20*年计划在*气象站建1个711雷达站;在*县建1个小型车载式雷达。市、县财政要按照比例要求,投入建设资金。市人影办要尽快组织编写和实施项目实施方案,提前做好相关知识培训。

(三)不断完善市、县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体系。着力加强漆水河、沮河、桃曲坡水库、五一水库以及滑塌区、沉陷区等关键、敏感性地区的气象灾害预测预报系统建设,努力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重点加雨、暴雪等灾害及其影响的中短期精细化预报,雷电、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动态诊断分析、风险分析和预警预测。

(④)建立公共气象预警信息LED电子显示屏网络。根据《陕西省气象预警信息电子显示屏网络建设(321工程)规划》,从20*年开始我市计划在三年内建设气象预警信息电子显示屏141个,到2010年全市基本建成布局合理、管理规范、安全运行的公共气象预警信息电子显示屏网络;努力推进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20*年计划建成62个,其中区县涉农部门20个;乡镇22个,新农村示范村20个。

(五)组建农村气象联络员网络。为了及时掌握局地灾害天气实况;传递气象预警信息,维护加密自动气象站和LED电子显示屏,在各乡镇、街道办设立气象联络员一名,主要职责是及时向群众传递预警信息,提早采取应急避险措施,并根据灾害性天气实况演变情况随时为市气象台、区县气象局提供当地天气变化、灾情等相关信息,进行动态联络,为全市防灾抗灾指挥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六)多渠道传播气象灾害预警,第一时间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到基层。各级政府和气象、农业、水利、林业、国土资源等部门,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通信传输平台、电子显示屏和已有的预报预警系统、灾害信息平台系统;及时转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覆盖面。加快农村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20*年建成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手机短信系统,在全市543个行政村、每村选择5名村干部或致富带头人等在第一时间向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进一步畅通农村、山区的预警信息渠道。

(七)积极拓展专项监测业务。目前,宜君县气象站已开展闪电定位监测,耀州区气象站已开展酸雨监测,宜君县、耀州区和*气象站均开展土壤墒情监测。要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时拓展专项监测业务,不断完善雷电、大气成分、土壤墒情等专项监测网,拓宽气象服务领域,增强气象服务能力。

三、全面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处置工作

(一)认真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市县气象部门要认真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重点对本区域历史上发生气象灾害的种类、频次、强度、造成的损失和可能引发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的因素等进行调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要加强灾害分析评估,根据当地气象灾害分布情况、易发区域、主要致灾因子等,逐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有针对性地制订和完善防灾减灾措施。

(二)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各级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按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的要求,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具体措施和处置程序,并针对气象灾害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应急预案。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开展预案演练,特别要加强人口密集地区、重点保护部位和边远山区的气象灾害预案演练,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

(三)加强建设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市县气象部门要依法开展对城市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工程建设以及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有关部门在规划编制和项目立项中要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对重要设施和工程项目的影响。

(四)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各区县政府进一步理顺人影管理体制。气象部门要适时组织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努力减少干旱损失,缓解用水紧张状况;进一步加强人工防雹作业,最大程度地减轻雹灾损失。充分利用天气条件,对森林火灾、污染物扩散、环境污染事件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

(五)不断强化防灾减灾的基础设施。各区县、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加快建设和完善水库、城市排水设施、紧急避难场所等应急基础设施,及时疏通河道,抓紧对病险水库、堤防重要险段进行除险加固,保证工程设施有效发挥防灾抗灾作用。要按照国家规定的防雷标准和设计施工规范,做好在各类建筑物、设施和场所安装防雷装置的设计审查、施工监理和验收工作,并加强定期检测,提高对雷电灾害的防御能力。

(六)科学有效地处置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各区县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及时分析灾害可能带来的的不利影响;并根据具体情况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气象灾害损失。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衍生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加强险情排查,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避险,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积极开展气象灾害保险和再保险工作,充分发挥金融保险行业在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工作中的作用。

四、不断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保障体系

(一)加强气象灾害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深入开展气候变暖及其引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水资源、粮食生产、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加强对气象灾害发生机理、预报和防御等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积极应用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努力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加强气象防灾减灾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其他地区防灾减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不断增强我市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二)加强气象灾害相关法规和标准建设。加快完善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相关的法规以及实施细则和制度,依法开展各类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加强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技术标准研究,健全气象灾害以及防御技术标准和规范,促进我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三)加强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人工防雹、增雨、防雷等各类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改善技术装备,提高队伍素质,不断增强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公共场所要明确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确保能够及时准确地接收和传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加强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公众参与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工作的积极性。

(四)加大气象防灾减灾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投入机制,根据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需要和当地财力实际,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应急指挥、灾害救助及防灾减灾工程项目、基础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投入,不断提高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和水平。

五、切实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的组织领导和宣传教育

(一)全面落实气象灾害防灾减灾责任制。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形成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防范应对气象灾害的格局。

(二)制订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各区县政府要结合当地气象灾害特点,依据气象法和“十一五”规划,编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明确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措施,统筹规划气象灾害的应急基础工程建设。

防灾减灾专项应急预案范文5

我担任地震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分管震害防御和应急救援工作,根据市委述职述德述廉考核工作要求,现将自己过去一年履行岗位职责和思想作风建设及廉洁自律等方面情况作以汇报,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坚持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领会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深刻认同核心,在政治上坚决维护核心,在组织上自觉服从核心,在感情上坚决认同核心,在行动上坚定紧跟核心,坚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实际行动确保中央和市委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把管党治党责任作为政治责任,作为班子成员,认真履行“一岗双责”,注重抓平时、抓小事、抓经常性教育,推动管党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实硬。严格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局党组坚持集体领导制度,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增强全局观念和责任意识,决策前充分讨论,决策后坚决贯彻。自觉维护班子团结,加强对分管部门领导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把严格管理干部和关心爱护干部结合起来,营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工作氛围,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按照防震减灾工作确定的目标、思路和任务,真抓实干,推动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严格要求自己,保持清正廉洁。坚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严以修身律己,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时刻保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守住拒腐防变的底线。坚定理想信念,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扎实的作风、更加清廉的形象,担负起xx振兴发展的历史重任。

二、深入开展“两学一做”活动,筑牢思想根基

按照中央和市委要求,结合我局《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各个阶段的工作要求,把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进我市防震减灾事业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作为党组成员,注重率先垂范,带头开展学习、带头上党课、带头转变作风、带头深入基层调研、带头解决问题、带头服务基层。深入学习领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自觉学习党章、尊崇党章、维护党章,学习《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为分管部门党员上党课“学习毛丰美,争做优秀共产党员”、“学党章,做合格共产党员”,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支部组织生活,带头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居住地社区活动,两次到泉水社区,实地了解情况,将群众反应的问题及时上报给上级部门。学习贯彻xx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把推动会议精神落实作为我局当前的主要工作。通过中心组的十三个专题集中学习,撰写发言提纲,查摆不足,促进政治思想素质的提升。按照中央提出的“整改落实巡视反馈指出的问题和提出的意见建议”和深刻汲取辽宁拉票贿选案沉痛教训的批示,局党组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同步查找问题,形成问题清单,及时整改。

三、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努力提升我市防震减灾综合能力

(一)震害防御管理工作得到增强

2014年中国地震局与xx市人民政府签署创建xx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协议。2015,市政府办公厅印发《xx市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协议实施方案》,明确各部门创建工作责任和完成的目标任务,用三至五年左右时间,打造xx防震减灾示范城市样板,提升xx综合防震减灾能力。

1.xx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建设取得新成绩。市财政每年投资50万元用于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建设。2016年,xx市第二十一中学、庄河七中、金普新区金润小学等7所学校获批建设。目前,xx市地震局与xx市教育局共同创建辽宁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共20所,市级防震减灾示范学校50所。数量和质量位于全省前列。

2.防震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再出新成果。2016年,我市万科海港城和澳南明秀庄园两个社区申报国家地震安全示范社区。截至目前,我市甘井子区周水子街道亿达社区、保税区大窑湾街道格林小镇社区等6个社区获得国家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称号。

3.实施地震重大项目夯实防震减灾基础。2015年安排资金2980万元,启动xx市中西沙甘主城区典型建筑物震害预测项目,2016年该项目已完成投资1561万。该项目是全国地震系统首次利用“互联网+”,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在防震减灾领域的创新和突破。中国地震局拟把该项目打造成全国样板工程,在全国进行推广。

4.依法行政做好抗震设防监督管理工作。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全年常态化开展执法检查,联合市法制办,邀请市政协委员重点检查石化基地和国家重点项目的抗震设防要求落实工作。

5.加强抗震设防绩效考核,落实国务院关于涉及公共安全事项强制性评估规定。组织全市各区市县、先导区项目审批监管部门业务骨干60余人进行抗震设防监管绩效考核和抗震设防要求落实业务培训。

6.做好抗震设防行政审批工作。截至12月10日全年抗震设防审批6件,一般建设工程备案25件。

(二)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修订 地震应急能力不断增强

1.健全防震减灾组织体系,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完成我市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核查确认工作,并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下发文件。地震应急预案修订工作继续开展。共备案地震应急预案57份,各区市县应急预案修订率100%,制作《xx市地震应急预案汇编》。完成《xx地震应急预案》修订工作,已以xx市政府办公厅名义下发。

2.积极参与我市地震灾害预评估调研工作。因我市部分地区今年被列入国家年度地震重点危险区,协同中国地震局、辽宁省地震局相关专家赴庄河开展地震灾害预评估调研。此项调研有利于推动完善我市防震减灾工作体系。

3.省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检查我市地震应急准备工作,并对我市地震应急准备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4.开展校园地震应急综合演练。全国第八个“防灾减灾日”,市地震局、中山区政府、市防灾协会联合在白云小学举办防灾减灾应急综合演练。

5.积极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xx市核心城区2013—2020年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总体规划项目》完稿等待专家评审。

6. 开展地震专业紧急救援队建设,填补我市空白。启动《xx市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装备配置(一期)项目》,即将完成训练设施的建设工作。

7.做好地震应急产品研发推广工作,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我局“研发地震应急包,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获得xx市直机关2015年度“最佳服务成果”奖。完成了与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联合开展的地震应急包行业标准课题项目。

8.组织xx市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在市委党校举办了为期一周的首届地震应急管理专项培训班,邀请中国地震系统高级专家将讲解国内外地震灾害应急管理与危机处置的先进理念与实践经验,我市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区市县应急办系统、地震系统的应急管理人员100余人参加培训,推进我市地震应急管理和危机处置工作体系建设。

举办“xx市地震应急桌面演练”,来自我市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41个部门人员参加了演练。演练以市抗震救灾指挥部为主体,在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情况下,指挥部和各成员单位实施启动地震响应、展开应急抢险救援行动、处置特殊险情的组织指挥和协调行动。

(三)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力度得到加强 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不断提高。

与xx新商报、xx晚报、半岛晨报合作,利用报纸开设专版,常年宣传防震减灾知识。2016年在xx市区内建立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栏30个。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知识“五进”(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进百姓家)活动。在第30届全国中心城市防震减灾联席会议上,我市创新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的做法受到中国地震局的表扬和与会代表的称赞。

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以身作则起带头作用

明确党的纪律要求,严格把握政策红线,做到守纪律、讲规矩、知敬畏、存戒惧。严格遵守党的纪律规定,严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切实履行管党治党责任,自觉接受监督。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出台,是我们党对执政纪律和反腐倡廉工作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要求。对照《准则》和《条例》,反思自己的言行,自觉遵守,对分管处室的党风和廉政建设工作,承担起监督责任。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正“四风”, 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也严格要求分管部门的领导和同志。本人没有到单位或企业报销属于自己支付的费用,无奢侈浪费等行为或现象。项目建设严格履行招投标手续,按照财政要求,让项目在阳光下运作,采购日常设备及用品采取网上询价比对办法,局党组定期向干部职工报告建设项目进展和资金运行情况,接受干部群众监督。

五、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防灾减灾专项应急预案范文6

一、认真抓好条例宣传贯彻,全市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推进

2013年是新修订的《省防震减灾条例》贯彻实施的关键之年,全市地震系统上下认真学习领会条例精神,研究部署防震减灾工作,着力解决防震减灾工作中的难题。

(一)开展条例的学习宣传。一是印发了《关于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省防震减灾条例>的通知》、《关于开展<省防震减灾条例>颁布实施一周年宣传活动的通知》等相关文件,对条例学习贯彻进行部署,组织开展了条例的宣贯培训班和“学条例、履职责、强效能”知识竞赛活动,通过全员参训、以赛代训等活动的开展,让全市地震工作者熟悉条款、了解规定,从而更好地贯彻执行条例。二是向社会各界宣传条例。在《法制报》上刊登“依法防震减灾,共建平安”宣传我市防震减灾法制建设;省防震减灾条例颁布实施一周年期间,利用电视台影视频道观众收看多、覆盖面广的特点,连续3天在黄金时段播放滚动字幕,提高条例在群众中的认知度,在市政府大楼门前摆放宣传展板,向机关工作人员宣传条例,让机关工作人员了解、关心防震减灾工作,从而更好地支持防震减灾。

(二)推进条例的贯彻实施。一是出台防震减灾指导性文件。在认真学习领会条例精神的基础上,组织人员对我市防震减灾实际进行调研,以市政府文件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确立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防震减灾工作的主要任务、工作重点、工作举措,为我市防震减灾工作依法行政提供了重要保证。二是行政权力网上透明运行。将防震减灾行政权力项目进行再清理,保留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审定》、《建设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的审定》、《改建、扩建工程对地震观测环境造成危害的项目审批》和《在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开采地下水和注水审批》四个项目,制定了行政审批服务流程再造方案,缩短了行政许可时间,保证了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

(三)推进目标任务的落实。一是强化目标分解。召开了全市防震减灾工作联席(扩大)会议,市领导与各市(区)分管副市长签订了2013年防震减灾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将市政府与省政府签订的主要目标责任层层分解落实。二是健全跟踪机制。完善日常工作及时备案、目标任务季度汇报、重点工作进行点评等工作机制,建立了市(区)地震局长每季例会制度,回顾总结工作落实情况,提出下季度工作的主要举措。三是加强目标督查。8月以政府办名义印发了《关于对2013年度防震减灾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查的通知》,对各市(区)防震减灾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阶段性检查,9月组织召开了全市防震减灾目标任务推进会,总结、点评各市(区)重点目标任务的落实情况,确保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

二、推动各项工作转型升级,防震减灾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

今年来,我局紧紧围绕市委确定的争创全省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美好的大局,立足现有基础,加大科技和经费投入,提振工作效能,全力推进防震减灾各项工作转型升级。

(一)地震监测研判水平不断提升。一是注重震情监视。始终牢固树立“震情第一”的观念,制定了《市2013年度震情监视和短临跟踪工作方案》,强化春节、国庆、十时段震情跟踪监测,全年共监测M1.0级以上地震119个。二是组织震情会商。按照月、季、年中、年度和临时震情会商规定,组织震情会商13次,编发《震情通报》13期,组织编写的《市2013年震情趋势研究报告》获全省第二名。三是指导市(区)台站的建设。主动服务姜堰强震台、苏姜堰10井数字化改造、泰兴测震、强震台和靖江形变台的建设,从与省地震局沟通联系到台站的规划建设,多次上门指导、跟踪服务。四是进一步做好群测群防工作。明确了乡镇分管防震减灾工作的负责人,明确了乡镇(街道)兼职从事防震减灾的工作人员,共跟踪处置非地震异常现象4起,新增宏观测报点2个。

(二)震害综合防御能力不断提升。一是抗震设防管理工作稳步推进。制定印发了《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了对全市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的抗震设防监管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今年来对主城区41个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实施了行政许可(其中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17个),靖江市依法对69个建设工程进行备案(其中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4个),姜堰市对56个新建、改建、扩建工程抗震设防要求进行了审核,(其中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8个)。二是活断层探测工作有序推进。成立了活断层探测与危险性评价项目工作小组,组织开展了项目的招投标,省地震工程研究院、北京震科工程监理有限责任公司中标,并分别与我市签订了该项目的技术服务合同和监理合同,中标单位认真履行合同,组织人员编制项目的实施方案和监理规划,实施方案通过了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邓起东院士等八位专家的评审,近期将按照实施方案进场施工。三是推进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示范学校建设。指导靖江市城西等7个社区创建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的创建工作,确保7个社区创建成省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开展对已创建成功的11个省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回头看活动,确保巩固创建成果,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升。一是推进全市地震应急预案的修订和应急演练工作。先后与教育、卫生、住建、通信、供电、供水、供气等部门联合发文,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和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管理单位地震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进行动员布置,全年共指导232所学校、93家医院、3个通信、3家供电、6个供水、11个供气部门的编制地震应急预案并进行备案管理。制定印发了市乡镇(街道)地震应急演练方案,指导靖江、姜堰、兴化、海陵、高港等地区的5个镇街开展了地震应急桌面示范演练,检验了预案可操作性,提高了部门协同应急能力,推进了地震应急工作在乡镇的开展。二是组织开展地震基础数据的收集录入工作。以市政府办文件印发了《关于做好地震应急基础数据收集工作的通知》,组织召开了基础数据收集工作布置会,多次上门收集整理,共整理表格40多套,输入和整理数据条目2601条,数据约12000多个,在规定时限内完成了基础数据收集录入上报。三是地震应急视频系统建成。认真做好了项目的论证、设计、招标、施工、调试等工作,实现了我市与省局及兄弟市信息互联互通、应急数据共享、同步视频传输,为增强我市应急指挥能力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四是开展地震应急处置与反思。受扬州4.9级地震发生波及后,我市及时启动有感地震应急处置预案,第一时间震情、调查受灾情况、派出现场工作组赶赴灾区援助,通报震情信息,释疑解惑,消除了市民的恐慌,维护社会稳定。组织召开了全市地震应急工作研讨会,研究和落实切合我市实际的应急措施,强化部门责任。承办了第五届省苏北地震应急协作联动区联席会议,认真开展地震应急检查工作,切实推动全市地震应急快速响应工作有序开展。

(四)防震减灾宣传工作不断加强。一是加强宣传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全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组织各市(区)委宣传部、市联席会议成员单位集中收看,进一步明确防震减灾宣传工作重点,制定印发了《全市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意见》和“防震减灾日”、科普宣传周开展宣传工作的通知,认真部署宣传教育工作。二是借助媒介优势普及知识。在《法制报》登载宣传防震减灾工作的文章;争取“12345”行风热线上线机会,宣传地震知识,认真解答市民疑问;在影视频道常年普及防震避震知识。同时利用互联网传播快、覆盖广的特点,在门户网地震局网站上动态信息141条、震情信息133条。三是扎实开展“六进”活动。“512防灾减灾日”,在海陵区政府广场举行“防灾减灾日”广场宣传活动。“728唐山地震纪念日”,深入城南街道沁莲社区开展唐山大地震纪念日宣传活动,发放资料、播放科普专题片。组织人员赴高港、兴化中小校开展专题讲座,取了良好的效果。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全市共发放宣传资料3万多份,组织大型宣传活动20多场,直接受众十多万人。

三、狠抓地震系统队伍建设,防震减灾工作效能进一步提升

干部队伍建设是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石。一年来,我局积极加强人才招引,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奋发有为、充满活力、风清气正的地震工作队伍,有力推动了防震减灾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作风建设常抓不懈。一是全面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党组书记与党组成员签订的2013年度“一岗双责”责任书,做到党风廉政建设与防震减灾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积极配合做好组织、编制、审计部门做好了“三责联审”驻点审查工作。二是切实做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及时调整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制定2013年度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计划,把预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制定市地震局党风廉政建设暨职务预防犯罪工作责任分解表,将责任层层分解、明确到人。组织开展风险点排查、观看廉政电教片等活动,将职务预防犯罪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三是认真抓好民主监督。组织召开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开展述职述廉,接受群众民主评议;组织召开行风监督员会议,主动征求社会各界对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强化监督。

(二)主题教育不断深化。一是深入学习领会十精神。组织全局人员全程收看十盛况,聆听同志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所作的报告,召开十精神学习宣传贯彻会,专题学习十报告。二是深入开展“三解三促”活动,局领导多次赴挂钩的海陵育才社区、兴化黄界村慰问贫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为促进社区、农村发展出谋划策,慰问金发放、工作经费支持,真正做到科学发展向上攀登,联系群众向下扎根;三是深入开展各项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党员开展“支部晋位、党员争先”、“党员义工服务”等活动,党员的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得到了全面提高;抓住全市开展公务员职业道德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有利契机,积极开展“六个一”活动,进一步增强全局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开展“勤廉履诺强效能”大讨论活动,全局同志认真对照标准,查问题找差距,深刻反思工作不足,积极撰文建言献策,营造了良好工作氛围,有力提振了工作效能,有效推动了我局各项工作的发展。

(三)学习培训优化创新。一是走出去开展学习调研。组织各市(区)地震局长和市局相关处室负责人赴丹阳市、连云港市地震局学习,拓宽视野,学习经验,推动工作的开展;二是业务培训。邀请市政府办李恺副主任对全局干部和各市(区)地震局部分人员进行公文写作培训,进一步提高全局人员公文写作能力;邀请省局监测中心、测震台网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对全市地震系统工作人员进行地震观测分析知识培训,提升专业水平。三是沉下心进行课题研究。“市防震减灾工作发展体系研究”课题作为地级市唯一代表在全国防震减灾政策研究成果交流与研讨会上交流发言,《市地震局年度地震趋势研究报告(2007-2013)》获省地震局2013年度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地震谣传的成因分析与对策思考》在《大众社会科学》发表。

2013年工作打算:

全市防震减灾工作将围绕“党的十精神”的学习贯彻,以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根本宗旨,以“防震减灾十二五重点项目”的有序实施为主要抓手,不断加强地震监测、震灾防御、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全力推进全市防震减灾事业科学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两个推进”。一是推进“12322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12345政府服务热线接轨,实时接受群众防震减灾知识咨询,适时提供地震震情信息,实现地震信息网络管理、数据传输、信息服务与共享、政务信息传递与等。二是推进“数字化深井综合地震监测台阵”建设。重点做好2000米超深井前期论证,推进十二五重点项目的落实,形成区域地震前兆和测震观测台阵,实现对及周边地区地震异常变化的有效监控,提高地震活动监控和地震速报能力。

(二)“两个加强”。一是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联动。进一步加强与发革、住建、民政、卫生、公安、教育、民防等部门之间的联动,在重大项目安评、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应急物资储备、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等方面,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二是加强防震减灾队伍建设。“以学习贯彻十精神为主线”,组织开展“争先争优争一流”为主题的专题研讨,形成防震减灾转型升级的实践与思考、加强和创新市(区)防震减灾社会管理的调查报告,认真谋划明年工作。招录1-2名业务素质好、掌握高新技术人才,组织开展全市地震系统人员及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的轮训,为地震系统的转型升级发展注入新活力。

防灾减灾专项应急预案范文7

执法检查是在各县区自查的基础上,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两个检查组分别对石棉、芦山进行了检查,委托其余六个县区人大对本区域贯彻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然后听取了市防震减灾局汇报。6月24-25日,市人大召开第18次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情况的报告,印发了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报告》(雅人委〔〕27号)。会议形成了《关于对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雅人委〔〕25号)。

会议认为,《防震减灾法》颁布施行以来,全市各级人民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按照“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依法加强和开展防震减灾工作,防震减灾领导体制、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地震监测能力得到提升,地震防御能力得到提高,地震应急体系不断加强,“5·12”地震灾后重建工作得到有力推进。会议对市人民政府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所做的工作予以充分肯定。

会议,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开展以来,防震减灾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完善和改进。一是防震减灾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二是地震应急救援体系薄弱,防御地震灾害及次生灾害能力需要提高;三是防震减灾部门队伍建设需要加强;四是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存在漏洞。

会议要求,要进一步统一认识,增添措施,切实抓好防震减灾各项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从而了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加强防震减灾基础工作;加大行政执法力度,规范工程设防管理;加强地震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和切实加强防震减灾队伍建设等五条意见。

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十分重视,接到市人大《审议意见》后立即作出批示,要求认真抓落实。为此,结合市政府《关于做好防震减灾及地震应急准备工作的意见》(雅府发〔〕35号)的落实,有针对性地以下贯彻意见,请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一、继续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进一步实施好《市防震减灾“十一五”规划》素质工程,以《市防震减灾简明读本》为基本教材,以防震减灾知识、法规“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电视、报刊、广播、网络、通讯等宣传优势,利用街头公益广告栏、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等基层宣传设施,调动社会各界,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民防震减灾意识。

1、积极开展“进机关”活动,发挥机关表率作用。各机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培训班、各种会议,采用举办专题讲座、发放宣传资料、播放宣传光碟等方式,有效开展防震减灾知识、法规“进机关”活动,把防震减灾知识、法规纳入各级干部和公务员培训教育内容;利用各种纪念活动和专项活动,如《防震减灾法》颁布纪念日、“5.12”纪念及“防灾减灾”日、修订预案等,主动参与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利用联合开展工作时机,如各种检查、行政执法、基础建设等,面向社会有争对性地进行宣传教育活动。

2、深入开展“进校园”活动,发挥学生辐射作用。进一步抓好市防震减灾局、市教育局《关于在中小学广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雅震发〔〕11号)的落实,在全市中小学中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知识、法规“进校园”活动。通过市级、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创建、教学设备的支持、优秀辅导员的表彰,鼓励一批条件较好、积极性较高的学校真正把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列入教学管理目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地震科普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到社区、企业、乡镇宣传防震减灾知识,通过“进校园”辐射全社会。

3、积极开展“进社区”活动,发挥社区区域管理优势。按照市防震减灾局、市科技局、市科协、市精神文明办《关于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社区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社区的通知》(雅震发〔〕20号)要求,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法规“进社区”活动,通过社区促进辖区内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法规宣教活动。各级防震减灾机构要加强对社区的指导、帮助和督促,为社区提供宣传资料和技术支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宣教活动,帮助社区制定应急预案、划定疏散路线和避难场所,组织开展应急演练。

4、积极开展“进企业”活动,增强企业应对能力。有关企业管理部门要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举办知识讲座、开展应急演练等方式,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法规“进企业”活动,帮助大中型企业、重要企业、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企业制定应急预案,组建应急救援队,开展应急演练,增强企业及其员工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

5、积极开展“进乡村”活动,提高乡村防御能力。发挥“三网三员”群测群防网络作用,充分利用赶场天、节假日,采用发放宣传资料、播放宣传光碟、张贴宣传挂图等形式和乡村宣传栏、公开栏、召开会议等,经常性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市、县区有关部门利用三月科技之春、“三下乡”、科普赶场等活动,采用发放宣传资料、放电影、咨询、有奖问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集中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法律法规宣传活动;指导乡镇制定应急预案,组建应急救援队,开展应急演练。

二、加强地震监测、震情跟踪基础工作

严峻的震情形势,决定了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在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中,监测预报是基础性的工作,是做好其它工作,特别是应急救援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切实抓好。

1、树立“震情第一”的思想,加强台站的建管。我市是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又处在省内三大断裂交汇附近和汶川特大地震所在的龙门山断裂中南段,震情形势严峻。为此,必须加强全市地震监测、观测台站的规划建设、优化改造和管理维护,实现资源共享,不断提高监测、观测能力和水平。

2、强化监管责任,密切监视和跟踪震情。市、县区防震减灾部门必须强化24小时地震监视和震情跟踪制度,完善震情初报制度,及时处置上报震情信息。县区防震减灾部门要加强宏观观测网点的管理和指导,确保各网点正常运转,对出现的各种宏、微观异常情况做到无一漏报,出现一起核实一起,为捕捉地震短临信息,提高地震监测能力服好务。要切实做好短临和监测数据报送工作,特别是年初确定的承担短临跟踪任务的县要进一步落实措施,把震情短临跟踪工作做到位。

3、加强分析研究,不断提高地震预测水平。及时收集、处理、上报各类数据,加强数据的分析研究,搞好周、月会商和加密会商、专题会商,不断提高地震预测水平,努力为社会提供有减灾实效的地震预测。

4、加强“三网三员”建设,切实落实震情初报。进一步抓好“地震宏观观测网、地震震情灾情速报网、地震科普宣传网,乡(镇)和街道防震减灾助理员、村和社区防震减灾联络员、基层防震减灾宏观员”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强化“三网”建设,落实“三员”责任,切实落实震情初报制度,第一时间上报震情、灾情,随时收集、掌握,及时上报震情、灾情信息。

三、加大行政执法力度,规范工程设防管理

防范胜于救灾,搞好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是减轻地震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关键所在。

1、强化行政许可制度。市、县区建设、交通、水利、电力、防震减灾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抗震设防要求执行情况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管理和监督检查,把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全过程,项目的立项审查、审批应实行抗震设防要求行政许可制度。

2、强化地震安全性评价制度。市境内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照经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需要进行而未经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有关部门不得批准立项,不得批准、发放选址意见书。

3、强化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按照《防震减灾法》的规定,建设单位对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施工全过程负责;设计单位应当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抗震设计;施工单位应当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施工;工程监理单位应当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理。相关单位要加强配合,细化职责,落实责任,确保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4、强化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市境内的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的公共服务设施、生命线工程,应当按照市防震减灾局转发的中国地震局《关于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确定原则的通知》(雅震发〔〕25号)要求和设防分类进行设计。由市规划和建设局纳入“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查”的行政许可项目,未经初步设计审查的建设工程,不得进入下一个建设环节。

5、强化农村村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抗震设防管理。各县(区)要把农村村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纳入抗震设防的管理,结合城乡一体化、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生态移民、水库移民等工作,将农村民居、基础设施和乡村公共设施建设纳入村镇规划建设管理范畴,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帮助服务,必要支持,逐步提高农村村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抗震设防水平。

6、强化抗震设防要求的宣传教育。宣传部门、新闻媒体和规划建设、交通、水利、电力、教育、卫生、民政、发改、防震减灾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进行抗震设防要求知识的公益宣传,把抗震设防要求作为地震灾害预防的重要内容,切实抓落实。

四、加强地震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地震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包括地震预案体系、应急指挥体系、信息传送、应急救援队伍、物资资金储备、疏散通道和避难场所建设、应急演练等。

1、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及时根据新的《防震减灾法》和“5.12”地震应急工作实践,修订完善全市各级、各类地震预案,查找原有预案的不足,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指导督促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乡镇、街道、社区等基层单位,学校、医院、商场、体育场(馆)、电影院等人员密集的场所,水电站、矿山、石化等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生产经常单位和有关企事业单位,制订地震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分级分类管理制度,适时对预案制订和管理情况进行检查。

2、尽快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救援指挥体系。以市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建设为核心,建立全市上下联动的地震应急救援指挥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地震台网中心”建设,建立市地震应急指挥技术平台和信息共享平台,配置地震现场必备的设施设备和装备。

3、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市、县区要充分利用消防、武警、民兵预备役等现有队伍,按照一队多用、专职与兼职结合的原则,建立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市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要在今年底前完成组建;防震减灾部门要不断完善抓好地震应急工作队伍建设,交通、通讯、电力、建设、水利等要加强各类抢险、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要整合矿山等各种抢险队伍资源为地震抢险救援服务;指导、协助基层组织和共青团建立、完善志愿者队伍建设,发挥他们灾后第一时间抢险救灾作用。

4、经常开展地震应急预案和队伍演练。各地、各单位特别是学校、医院等,要经常组织开展地震应急演练,把预案要求落到实处,确保突发地震事件发生时,有效应对,把损失和伤亡降到最低;要加强各救援队、应急队、抢险队装备建设,开展必要的技能培训和演练,不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和水平。

5、完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尽快建立救灾物资储备库,形成布局合理、品种齐备、数量充足、管理规范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交通、通信、电力、广电、供水供气、医疗防疫等部门要加强基本救灾设施设备的保障能力,做好相关救灾物资储备。

6、搞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利用公园、绿地、广场、运动场等空旷地,规划和建立应急避难场所,划定疏散路线,保持疏散路线的安全畅通。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安全避险、医疗救护、应急供水、临供食品供应等功能。应急避难场所和疏散通道建设必须纳入城乡建设规划。

五、切实加强防震减灾队伍建设

1、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机构队伍建设。我市地震形势严峻,防震减灾工作任务艰巨,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机构、队伍建设十分重要,非常必要。各县(区)要根据当地防震减灾工作需要,健全防震减灾工作机构,落实编制、队伍和经费,确保防震减灾工作顺利开展。

2、配齐配强防震减灾工作队伍。各县(区)要为防震减灾部门人员配备创造条件,积极支持、帮助防震减灾部门引进、培养地震监测预测、工程地震、地震应急管理、防震减灾执法等方面的人才,努力建设高素质的防震减灾队伍。

防灾减灾专项应急预案范文8

为吸取汶川特大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震灾的教训,防患于未然,切实提高我市防震减灾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市地震局就加强震情监视和应急处置工作下发了紧急通知,现就进一步做好当前防震减灾工作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防震减灾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近年来,我市防震减灾工作按照“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切实加强了防震减灾相关体系建设,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我市防震减灾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与当前地震灾害面临的新形势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面对严峻的防灾工作形势,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当前防震减灾工作重要性,牢固树立“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思想,真正把防震减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

二、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各级各部门要建立防震减灾宣传长效机制,强化防震减灾宣传工作,不定期地播放、刊载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特别是在“5.12”与“7.28”防震减灾纪念日、国际减灾日、科技活动周等重点时段和活动中,市地震局要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开展防震减灾法规和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地震灾害的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组织和协调新闻单位刊登防震减灾公益广告,编写和印制防震减灾科普读物和音像制品,免费向社会公众发放。大力开展群众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共同做好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要抓好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阵地和科普基地建设,积极开设防震减灾专题讲座,增强广大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各中小学校要结合自然、地理等课程,开展防震减灾知识教育。要在教育网站上链接相关防震减灾知识和视频宣传片。有条件的中学,可结合学生兴趣小组,建立防震减灾科普教室,在地震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地震基础知识学习。完善现有地震台站设施和功能,充分发挥地震台站科普宣传作用,切实加强防震减灾知识培训,争创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

三、进一步做好当前防震减灾各项工作,提高地震灾害防御能力

各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进一步加强地震应急管理的各项体系建设,在原有的地震应急预案基础上,强化管理,细化紧急情况下的各项应急措施,健全应急救援指挥机构,落实应急救援队伍。

市地震局要切实做好全市“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编制工作和地震小区划工作,进一步加强我市地震监测设施和能力建设。要加强对我市地震台、各前兆观测点和宏观群测点的管理,确保信息节点24小时正常运行,准确传输相关数据,保证地震监测台站设施不受外界干扰,严厉打击破坏地震监测站的设备设施、房屋建筑等违法犯罪行为。要准确收集地震前兆信息,加强分析会商,主动、及时地向上级报告信息,积极为政府应急管理决策提供意见和建议,认真做好地震应急准备工作,严防地震谣传、误传的发生。继续积极推进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网和防震减灾兼职助理员等“三网一员”体系建设。各乡镇(街道)要制订“三网一员”建设方案,制定和完善目标管理制度、培训制度和奖励制度,配备防震减灾兼职助理员,形成健全的群测群防网络。强化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将地震应急体系纳入全市抗灾防灾大体系统一规划、建设,重新修订地震应急专项预案,建立指挥平台,加强应急通信建设,逐步完善功能,实现与市应急平台对接,构建上下贯通、保障有力的组织指挥体系。

市住建委及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共同做好抗震设防监管工作。在项目选址上,应尽量避开抗震不利地段;在项目设计、审查上,要严格执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标准;在项目审批上,有关部门应将抗震设防要求作为审批的重要内容,对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的,一律不予审批。加强对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管理和监督检查,确保新建、改建、扩建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照经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对一般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地震烈度区划图或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市民政局要做好地震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工作,积极推进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完善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制度,增加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的适应性品种和数量。建立应急救灾物资调拨和运输网络联动工作机制,健全救灾工作信息共享机制,加强部门配合协作,共同做好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工作。

市房管中心要加强对社区的管理,指导各社区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加大对社区居民的宣传,组织社区每年开展2次地震宣传活动,努力丰富活动内容,切实提高防震减灾意识,积极组织社区参加省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申报工作,全面推进示范社区建设。

市教育体育局要加强对中小学校的应急演练管理工作,认真部署,精心组织,通过坚持不懈地宣传教育、排查消除隐患、常规应急演练等一系列安全工作,提高师生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等灾害应对能力。结合全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编制学校建筑抗震性能加固改造工作方案,合理确定校舍加固改造、重建工程时间。

市财政局要在保证地震部门基本经费支出的前提下,还应安排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群测群防、地震台站建设和运行等财政经常性专项经费,并逐年增加,促进防震减灾事业健康协调发展。

防灾减灾专项应急预案范文9

[关键词]群防群测 防震减灾

[中图分类号]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2-0091-01

一、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工作体系,防震减灾能力不断提高

一是强化机构建设。成立了延吉市防震减灾工作专门机构延吉市地震办公室。通过产权兑换的方式为市地震办公室置换了550O办公楼,并配备了专用车辆、数码仪器和办公设备等硬件设施,极大地改善了办公条件,保证了我市防震减灾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是组建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依托公安消防大队建立了一支综合性应急救援大队,组建了19支各行业和系统的专业应急救援队,拥有各种应急救援车辆134台,专业人员905人,形成了“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作高效”的地震应急救援队伍,为应急救援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是积极推动“三网一员”体系建设。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防震减灾群防群测体系。目前,我市在每个镇、街道发展一名防震减灾助理员,在每个社区、村发展一名速报员,每年对全市130多名防震减灾助理员和速报员统一进行培训。同时,设立了地震应急专用电话,与全州联网,保证突发地震事件时信息及时上传下达。

四是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结合我市实际,编制了《延吉市地震应急预案》并实施。各乡镇、街道和学校都按照自身情况制订了相应的地震应急预案。根据预案程序,成功处置了2010年5月25日和2013年2月12日朝鲜核试验所引发的人工地震。凡地震事件,第一时间向市委、市政府报告,及时在广播、电视等媒体震情信息,稳定了人们的恐慌情绪,制止了谣言的产生。

二、突出项目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抗震设防能力不断增强

一是积极开展城市活断层探测工作。2010年,启动了延吉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聘请专家编写了延吉市地震活断层探测工程初步设计书,申报了“地震活断层探测和危险性评价项目”,并获国家立项,争取项目资金600万元,目前正在积极开展项目建设。

二是完善了地震观测站设施建设。经过调研、论证,投资26万元在依兰镇台岩村建成了地震观测站。观测站建成以来,为上级地震部门提供大量观测数据,为今后的地震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争取资金10万元,对观测站及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和绿化,确保观测站运转正常。

三是设立宏观观测点和应急避难场所。建立了四个宏观异常观测点,用于记录地下水、动物等宏观前兆异常信息,并建立了日记录、周报告、异常情况随时报告的观察登记报告制度。选定了4个避难场所,总面积约77000平方米,目前已设置了避难场所标志。

四是加大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和防震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力度。通过对农村民居建设调研,组织有关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在新农村建设中,近五年完成了2854户农村民居地震安全房屋改造。通过开展地震安全示范创建活动,我市目前已建成了1个省级防震减灾示范社区。

五是开展校安工程项目建设。几年来,我市共重建与加固校舍总面积20.07万平方米。其中,重建校舍35栋,面积19.42万平方米;加固2栋,面积0.65万平方米。总投资4.3亿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0.59亿元,省级专项资金0.97亿元,市级配套资金2.74亿元。新建和加固的校舍抗震设防烈度全部达到7度以上。

三、坚持实战结合,强化应急演练与宣传普及,灾害应对能力显著增强

一是定期开展大规模应急演练。2009年5年12日,组织全市20多个部门、300多人开展了全州最大规模的州暨延吉市地震应急演练。省、州、市领导和州内6个县(市)的地震部门负责同志以及部分学生、群众共2000多人观摩了演练。2010年7月,市地震办会同应急办、宣传部、教育局等17个防震减灾指挥部成员单位,举行了“延吉市地震应急桌面演练”。通过演练,锻炼了队伍,检验了各部门应对地震灾害的紧急处置能力,为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做好了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每年,指导相关部门开展地震应急演练,组织各级中小学校开展4次应急疏散演练,以此提高师生、居民的实战响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