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石油化工安全经验分享集锦9篇

时间:2023-09-15 17:14:27

石油化工安全经验分享

石油化工安全经验分享范文1

垂直集中管控

当前,随着石油的需求的逐步加大和石油石化市场不断扩大开放,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已经感受到了国际市场的剧烈竞争,已经意识到只有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才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这就需要高效率的专业化物流服务。但是,对于我国石油石化物流发展来说,由于起步晚、起点低,目前基本上还处于物流分散化的初级阶段,专业化分工开始萌芽,专业物流企业尚未建立,业内物流设计和管理人才极度稀缺,物流服务效率低下,我国石油石化企业物流的发展已经远远落后于汽车、钢铁、家电等行业,根本满足不了企业发展核心竞争能力的需要。

要加快我国石油石化企业物流的发展,就应该发挥和利用石油石化企业在物流发展方面的后发优势,模仿和借鉴国内外大企业先进的物流发展经验,实现我国石油石化企业物流分工专业化的跨越发展。位于改革开放前沿地带的广东石油仓储分公司,为实现跨越式发展,于2003年利用信息化推动石油物流转型实行油品物流集中统一管理,2011年各油库总吞吐量达4222万吨,油品综合损耗率仅697.647吨,中转系数提高1/3,综合保管损耗率、卸船损耗率、管输损耗率均创中国石化系统最优。

据了解,广东石油仓储分公司对全省油库(不含深圳)实行统一管理,目的在于统一调度指挥全省油库油品运作和油品流向,准确实时掌握全省油库实际库存,实现了“油品调度一盘棋”。遵循业务垂直化、结构扁平化、职能专业化、管理制度化、建设标准化管理原则,利用绩效考核、计划管理、网络办公等手段,建立和完善了一套灵活、高效、协调的现代化仓储物流体系,实现了统一负责油库整体改扩建规划,统一油料的验收、装卸、仓储、发放和数质量管理,以全省30多座油库按照合理流向覆盖的油站进行统一优化配送,改变了以往“本地区油库资源只配送属地加油站”模式,优化了资源的配送流向,提高了资源配送效率。

此外,垂直式集中管控模式之下,面对油品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峻的经营形势,广东石油仓储分公司还优化物流布局,充分发挥专业管理、统一调度优势,充分利用管输、水路、铁路、公路等多功能物流特点,根据市场情况,合理安排资源,灵活调度,随到随卸,随到随发;确保发油精度,对全省278台在用流量计每月至少进行一次校验鉴定,公示承诺“发油精度在省公司规定指标0.2%基础上下调0.05%作为交接标准”,至今未发生一起因流量计发油误差所引起的计量纠纷;全过程监控油库质检管理,出现偏差立即整改,确保质检数据准确有效。信息化全面覆盖

实现了信息化全程覆盖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2012年3月,随着一辆零配车装载0号柴油(Ⅲ)驶入云浮市东方油站,司机并没有跟往常一样手持配送单,而是将油库发油的陆运发货清单交给油站站长,站长在三方确认系统,输入陆运发货清单的过帐凭证号,直接查出零配车的电子出库单,卸油后,司机和站长在三方确认系统中共同确认收油完毕,此项操作标志着广东石油零配业务以电子单据完全取代了纸质出库单,正式标志着广东石油物流信息化实现全覆盖。目前,涵盖资源计划、进库提油、出库进站等信息化流程已经让整个石油物流系统运作焕然一新。

资源计划信息化。每年“春运”大幕的拉开,在北上方向距离广州60公里外的瓦窑岗服务区加油站,往年车辆排长龙、限量加油、有些司机因为想多加点油苦苦请求的情景已全然不见。加油站站长与他们的员工正在忙碌地引导着一辆辆进站车辆有序的加油,同时还不忘利用加油的空隙,微笑地向旅客们推销着中石化易捷便利店的商品。目送着一辆辆加足油(水)又欢快地北上的车辆,大家心里都感到无比的欣慰。二次物流系统的上线运行和配送信息在整合平台的应用后,畅通了省、市公司与加油站之间的信息传递,加油站后续资源的配送得到了及时的补充,解除了油站销售和保供的担忧,提高了资源配送效率。全省零售配送管理人员从之前的87人降到目前的19人,减少了78%;在销量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全省零配运输车辆从之前的721台,降低到目前的500多台,油罐车利用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进库提油信息化。“过去排队开单,等候提油,要半个多小时,现在有了这个系统,几分钟就可完成,深受我们油罐车驾驶员的喜欢。”该站站长说。仓储分公司充分发挥信息研发技术和力量,成功研发出公路IC自助发油系统,IC卡自助发油系统对进库提油的车辆和司机的证件有效期进行甄别,代替了原来的人工登录。通过自助验单系统,司机可随时验单过账,操作简便,避免过去需排队由油库工作人员操作,大大缩短了验单过账时间,同时自助发油系统实现了台位自动分配,使发油台的台位利用率最大化,发油效率明显提高。自助验单优化了油库验单岗位人员80多人,让部2分人员充实到作业班组,强化了油库现场管理。

石油化工安全经验分享范文2

【关键词】B/S结构;油田生产;信息化;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174-01

在我国,油田生产产量整体平稳,有着良好的发展增长趋势,但近些年来由于受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影响,石油企业面临着十分严峻挑战。在油田勘探开发力度不断加大的今天,在井下从事工程技术服务作业队伍也随之日益增多,这造成井下队伍的工程技术管理业务急剧增加,一系列的传统人工日常管理方式也已无法满足油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而在针对油田地质勘探开发生产中,不仅要在软件开发方面需要做大量细致研发工作,而且也要对油田生产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油田系统需要在数据库方面进行开发和应用,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过工程技术管理信息系统,达到决策科学化,资源信息化、业务协作的实时化,建立一个完善的油田生产Java的B/S结构,使其有力的应用到油田开发建设中。

一、建立Java的B/S结构,打造数字化石油生产

在B/S(Browser/Server)模式逐渐成为企业开发管控一体化系统的今天,在油田生产中,企业管理人员急需在任何地方都能够通过网络掌握油田生产的时生产情况,以便进一步了解油田生产现场的设备运行状况,使生产指令下达迅速准确,便于快速对生产线上的某些参数进行调整。而在JAVA的跨平台语言出现之后,B/S架构管理软件越来越趋向于油田生产方便快捷、效果优的方向转移,这使企业管理者极大地提高了把握全局的能力。Java的B/S结构的建立,促进了油田生产实现不同的人员,从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接入方式访问和操作共同的数据库。它使纷繁多样的油田生产户端软件得到统一,实现了统一的用户界面,避免了系统版本级时对客户端软件升级带来的负担,有效地保护数据平台和管理访问权限,使其安全、快捷、便利化。

时至今日,在油气田生产及其它石油工业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已经逐步得到大方面的应用,全球石油石化企业信息新一轮的信息化竞赛已经进入了实力较量阶段,油田生产开始进入一个数字油田建设生产的阶段。为支持石油企业自身的高效持续发展,我国石油行业在油田生产方面必须走信息化发展道路,实时数据自动采集、数据规范管理,实现了井场数据的自动采集、实时传输,以服务外包的形式建立了自己的全球化数据仓库,借助数据仓库对数据实现了规范管理。建立自己独有的Java的B/S结构,安装维护信息服务器,尽量避免在油气田生产使用Java的C/S结构,以便节约客户端更新、维护等的成本,实现广域资源的共享。从而及时准确实现油田现场数据信息的采集、整理、上传,使决策科学化,对油田生产开发中产生的成果、经验、知识实现有效的管理,借助于远程协作的工作模式,方便油田生产过程中员工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信息共享。实现油田公司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的办公自动化,实现市场队伍资质办理、单井结算审核等日常办公业务的自动化,提高办公室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打造数字化油田生产。

二、节约油田生产成本,全面构建Java的B/S结构

面对21世纪信息化管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的油田生产应该积极部署战略,抓紧实施,积极应对。积极利用自身的网络基础平台,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源,逐步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时刻把握注重数据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应用,通过构建Java的B/S结构,加强企业管理,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在油田生产开发水平关键技术方面不断创新,时刻加快研发步伐,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应有作用,着重解决基础数据质量控制和共享问题,积极搭建Java应用软件平台,完善信息管理系统,推动油气田开发技术现代化,从而促进油田生产建设油气开发与管理决策水平、降低经营风险。油气田生产企业要全方面利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采取开发新型技术设备、引进先进管理经验的方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逐步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注重数据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应用,把信息一体化作为目标,实现Java的B/S结构下信息平台的成果共享。

在油田生产中的应用Java的B/S结构,这将能够加快经营管理信息的传递速度,明确责任和义务,提高业务流程的运行效率,实施有效监控,强化内部管理,规范流程运作。在全面构建Java的B/s结构信息进程中,经营管理应用系统的建设,能够大力发掘管理信息系统的潜力,以信息化带动业务和技术流程的整合与再造,全面实施ERP,打造现代化石油油田新企业。在油田生产中,我们需要快速分析系统数据源,进一步确立数据采集模型和技术指标,重点设计基于B/S架构的数据填报的数据采集工作模式,进一步实现了高效、可靠的数据抽取和载入等等功能。

三、在油田生产中,Java的B/S结构的应用效果

随着“数字油田”、“数字石油”等新的石油行业的信息化理念被普遍接受,建立油田工程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的平台越加重要。而在油田生产中的应用中,建立的以Java的B/S结构为基础的油田工程技术管理信息系统,大大的解决了在传统信息操作系统的弊病,如下:1、油田工程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用户使用不便,访问系统的资源进行的切换频繁。2、信息系统的管理维护复杂,用户情况发生变化时,需要逐一在各个业务系统中修改用户信息,才可以分配角色权限,这导致系统工作人员任务繁重且容易出错。3整个、油田工程技术管理信息系统在油田生产中安全隐患严重,运营成本高昂。

油田的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原油天然气的生产和设备管理、投资情况、销售信息等方面的问题,由于管理信息系统本身的工作量大、覆盖面广、项目多、分类细等特点。生产经营管理系统的研究开发也为油田的各级管理人员提供更多的分析和决策信息,它鲜明地呈现出了油田工程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的跨平台性与高度安全性等特点,它令我国的油田开发项目趋向于高效率性、高稳定性等特点,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油田事业的高速发展,为我国的油田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结语

在未来,油田生产开发事业的发展趋势将也越来越侧重于数字技术平台的建设,在我国油田生产开发的过程中,应当继续推动技术进步,满足油田生产实践和数字油田建设需求,加快Java的B/S结构的在油田中应用的步伐,加强跨学科与综合分析能力人才的培训,为我国以后的数字化油田建设打下练好基础,进一步推动我国石油事业的大繁荣。

参考文献

[1]《微计算机信息》2004年第06期

石油化工安全经验分享范文3

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基于“材料制备及热处理”、“材料成型加工”、“材料性能测试”“、材料组织结构表征”四个实验平台,分成五个层次进行建设。实验教学体系框架见图1。材料基础实验主要包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公共基础课的知识以及各专业方向课中的共性知识,目的是加强共性和基础性知识的教育。专业方向特色实验的设置是针对每个专业学生所需的专门知识,如管线全位置焊接实验、管线钢组织性能测定实验等。在此基础上将逐渐开设《石油工程材料热处理工艺-组织-性能分析》、《石油工程材料焊接工艺-组织-性能评定》等专业方向综合实验。综合型实验是知识体系的综合、实验技能的综合和实验设计的综合。增加综合性实验所占的比例,进一步减小验证性实验,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避免以往为实验而实验、为检测而检测的呆板性和单一性,使材料各个学科专业之间能够相互交叉与融合。本科毕业设计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教学环节,它不同于课堂讲授,又有别于科研工作。在组织学生毕业设计时指导教师在重视每名学生共性发展时,还特别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提高,通过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做实验,使特别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4,5]。同时,也充分调动基础较差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获得自信心。科研与研究生创新实验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具有宽材料基础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2.整合资源,优化实验室结构

划转地方院校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大体是通过冶金与机械或金属、非金属、高分子三大类材料所依存的专业而建立的学科,侧重于从具体应用的角度来探求新材料的性能评价与使用。这种类型的学科大都有原先专业发展残留的痕迹,学科方向发展不均衡,如果一味追踪材料科技前沿的基础,往往会失去原有的特色。我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充分利用原先专业发展的基础,通过资源整合,优化实验室结构,建立“材料制备及热处理”、“材料成型加工”、“材料性能测试”、“材料组织结构表征”四个实验平台。在整合实验室的基础上,对实验教学的内容也进行了调整。从各专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出发,调整相关学科的知识配套,使实验教学内容能随学科发展、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不断更新,使一些先进的科技成果及时转化到实验教学中。通过对全院的实验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开放、共享的实验平台,并能通过网络进行仪器设备使用的预约,从而实现学院内实验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实验室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减少资金及人力资源的浪费。

3.充分利用中省共建资金,完善实验教学平台

中省共建资金是财政部于2000年针对划转地方院校设立的“中央和地方共建高等学校专项资金”。我院根据学科及实验教学平台建设需要,通过认真组织、积极申报,截至2010年共获得800万元中省共建资金的资助。这些资金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学生规模不断扩大与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矛盾。2008年,利用中省共建资金,通过购买万能试验机、示波冲击试验机、疲劳试验机完善材料性能测试实验平台;通过购买扫描电镜、XRD衍射分析仪等提高材料组织性能表征实验平台,使我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的平台建设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2010年通过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资金建成的“国际焊接工程师实训基地”,将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专业教育与工程教育相结合,将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课程纳入专业课程教学模块,对在校生开展“学历学位教育+职业资格认证”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使在校生可以提前获得从业资质,不仅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素质,而且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培养国际化焊接技术专门人才,满足石油石化行业和陕西地方经济建设对国际资质焊接技术人才的需求。2010年和2011年共有80余名本科生参加了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班,64名学生一次通过考核,并获得由IIW颁发的国际焊接工程师资格证书,受到了哈尔滨培训中心的好评。我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通过近几年中省共建资金的扶持,较好地完善了实验教学平台。目前,实验中心可为企业、其他高校或研究机构提供力学性能测试、金相组织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等技术服务。

4.开展校企合作,提高实验平台建设水平

校企合作的目的是要实现高校资源、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合理配置和有效运行[6]。共建实践教学平台是校企合作办学的重要方面。我院与宝鸡石油钢管有限责任公司焊接钢管研究院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双方本着资产明晰、资源共享、联合研究、成果共有的原则,共同建设“焊接钢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校企合作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技术研究、开发平台,为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企业技术发展提供服务。焊接钢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后,学院既可以利用宝鸡石油钢管有限责任公司钢管研究院的产品中试生产线,又可以利用其在材料组织性能检测分析方面的高端实验设备和仪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科技创新的实践平台;宝鸡石油钢管有限责任公司钢管研究院可以借鉴西安石油大学在焊接钢管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科研攻关的优势,合作承担国家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焊接钢管研究方面的科研项目和企业的产品开发任务,为企业的生产及产品研发提供服务。通过建立研究中心这一科技平台,校企双方通过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不但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创造经济效益;同时又提高了实验平台建设水平,增强了高校的科研实力,扩展了双方在彼此领域的影响。2007年“焊接钢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评为陕西省钢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企合作实现了“双赢”。

5.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实验室管理体系

石油化工安全经验分享范文4

【关键词】油气运销经营管理;问题与设想

销售事业部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事业部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各项业务均纳入相关的信息系统运行。事业部的业务主要依托油田ERP系统和油气运销管理信息系统支撑,各项油气产品销售业务及油田自用成品油采购业务在油田ERP销售模块运行,事业部财务及石化产品结算业务在油田ERP财务模块运行,油田销售模块的业务由销售事业部主管;油气生产运行管理依托油气运销管理信息系统。

1.事业部信息系统发展

销售事业部近几年为实现业务管理的规范化、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相继开发了多个业务管理软件,在事业部管理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现有主要管理软件主要有调度管理系统、原油零销管理系统、原油月报管理系统、轻烃产品销售计划审核系统、原油含水考核系统、轻烃生产计划管理平台、轻烃生产计划管理平台(三产)、原油储运和计量标准管理系统等8个系统,支撑这事业部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今年以来,销售事业部强化“信息一体化”管理,实现资源共享,整合了八个信息系统,把油气运销管理信息系统分为原油、天然气、轻烃和石化产品四个模块,将原油模块的储运地理信息、原油含水、含硫、原油销售计划、运行、库存、销售量、销售价格等,天然气模块天然气管线网络图、产气量、销售计划、销售量、采购量等,轻烃模块轻烃生产和轻烃销售、轻烃装置及设备信息、生产及化验有关数据等,石化产品模块石化总厂原油加工流程、主要装置情况及生产、库存和销售有关信息整合成资源库,初步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原油、天然气、轻烃和石化产品相关的分级报表和对比分析,确保为相关部门提供全方位详细准确的生产和销售信息。

1.1现有软件的优势

①引入计算机辅助管理:各个管理软件的使用对于当前的工作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辅助管理应用科室业务,支持了应用科室业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②初步规范了业务流程:各应用科室业务管理软件系统的实施,初步规范了本科室业务流程,使本科室业务管理趋向于规范化。

③具备一定的运行经验:各应用科室业务管理软件系统的实施,对于本科室业务的辅助管理作用,业务人员积累了丰富的运行和操作经验。

1.2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①缺乏统一规划:各应用科室业务管理软件系统的开发均基于完成本科室业务管理考虑,没有统一的规划设计,没有考虑到数据共享,没有功能协调的统一设计,各系统之间缺乏相互关联,各科室之间的信息交换困难,更谈不上随时查询统计,给综合统计分析、帮助领导提供决策信息造成了很大困难。

②标准不统一:没有统一的数据标准和功能标准,各个系统的开发和实施只是立足于本科室业务的某些业务,只是满足本科室的需求,没有统一的数据描述标准,也没有统一的功能标准。

③可扩展性不强:目前使用的多数软件系统受限于前些年的管理模式和基本要求,可扩展性不强。伴随业务的不断变化,目前的系统功能已经出现与业务出现不吻合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扩展优化。

2.油气运销管理信息系统

2011年,随着油田一体化生产经营管理平台的建设,油田将ERP以外的所有应用软件整合到45套系统中,“油气运销管理信息系统”作为油田销售运行管理的唯一平台,在ERP系统和数据中心建设的基础上,规范化建设和集成ERP系统以外的业务模块,搭建一个与ERP相结合的可集成、可扩充的综合业务平台,实现原油、天然气、轻烃、石化产品销售和成品油采购从计划、运行、销售、结算全过程业务精细化管理,为ERP系统提供业务补充和功能扩展,更好地满足销售事业部管理的需要。

根据事业部业务运行需要,油气运销管理信息系统在整合8个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根据业务板块的不同,将油气运销管理信息系统分为原油、天然气、轻烃和石化产品四个模块。其中,原油模块包括原油储运地理信息、原油含水、含硫、原油销售计划、运行、库存、销售量、销售价格等信息,天然气模块包括天然气管线网络图、产气量、销售计划、销售量、采购量等信息,轻烃模块有轻烃生产和轻烃销售两个子模块,包括轻烃装置及设备信息、生产及化验有关数据管理和轻烃销售量、价格、库存等信息,石化产品模块包括石化总厂原油加工流程、主要装置情况、义和原油稳定站情况及生产、库存和销售有关信息。数据来源于基层单位或二级单位上报,统一数据源头。根据上报数据和ERP销售数据相结合,形成原油、天然气、轻烃和石化产品相关的分级报表和对比分析,为各级领导、相关部门提供全方位的、详细准确的生产和销售信息,支持销售事业部及相关生产管理部门高效率地完成生产管理业务,为提升事业部整体管理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系统安全上,油气运销管理信息系统采用油田目前应用的统一认证方式,单点登录,统一应用用户及权限管理,系统监控,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系统的建成,不仅提高了事业部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而且实现了事业部生产、运行、销售的一体化经营,通过网络这个“高速公路”,将原油、天然气、轻烃、石化产品生产销售和成品油采购从计划、运行、销售(采购)、结算等进行全过程的连接和监控,充分体现了事业部精细化管理水平。

目前,在领导和各科室的大力支持下,油气运销管理信息系统完成了相关的需求调研工作,预计11月完成科室业务办理功能模块、领导综合查询模块的调整与测试、开发与测试、完成ERP接口的申请与审批,从而提取ERP正式数据、进行第二轮系统培训与对接,12月完成历史数据补录工作、系统网站、业务办理各模块正式上线。

3.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年,云计算、HANA等的新技术的应用,需要信息人员的素质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另外,事业部在服务器管理和应用方面缺乏管理人才,需要请专业人员进行维护。

4.信息发展的下步设想

在完成油气运销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应用系统整合提升的基础上,根据事业部业务流程,建立一套适合事业部实际业务运行需要的业务流转系统,将事业部科室之间的业务进行整合,实现单项业务流转的自动化,如建立经营分析系统、调度周报系统、价格调整系统等,将事业部各部门的业务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事业部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 [科]

【参考文献】

石油化工安全经验分享范文5

关键词:完整性管理 风险分析 RBI 海洋平台

中图分类号:TE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c)-00-01

海洋石油作业具有海洋环境复杂、作业设施多元化、施工难度大、工程投资大、作业风险因素多的特点[1]。完整性管理技术在海洋平台设施完整性管理方面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管理经验匮乏。文章确定了以胜利油田KD481采修一体化综合平台为基础进行项目的分析和研究,开发了海上石油生产设施完整性管理系统软件。完整性管理软件系统基于WEB页面开发,数据的录入、编辑、浏览和分析等可通过网页进行,实现了数据的共享。应用完整性管理技术方法对海上石油生产设施进行管理,对保障海上油田安全生产、保护海洋环境、节约生产成本、促进海洋石油可持续开发等具有很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1 海上石油生产设施完整性管理系统软件设置

(1)石油设施设备管理数据结构。设施设备的管理一般按照二级单位、三级单位、四级队的层级进行管理。(2)设施设备的基础数据和管理功能需求分析。完整性管理系统能实现设施设备的数据的录入、编辑、浏览、查询、数据的导入和导出、历史查询、设计图纸与技术资料文档存储和管理等功能。(3)RBI分析软件功能:基于风险的软件,利用该软件模块可对静设备如压力容器、管道等的腐蚀类型、腐蚀速率、断裂或穿孔引起的泄漏所导致的风险等进行分析和计算,评估设备的寿命和设备的主要风险部位及风险水平等级,给出推荐的检验检测计划和检验检测策略。(4)RAM分析软件功能:利用该功能软件可分析、评估生产设施性能的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维护性,评估在给定运行时间范围内评估该系统的功效,包括:设计年限内的生产效率;生产效率损失的影响因素;期望的设施维修、更换次数,其分析结果可用于以改善油气生产设施的设计和运行维护。(5)RCM分析软件功能:以转动设备的可靠性分析为基础,分析设备故障的类型和评估故障概率,分析设备损坏或故障的风险,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给出推荐的检验维护策略和设计改进措施建议。(6)SIL分析软件功能:该功能软件模块可对电气仪表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风险水平进行分析和计算,评估控制系统的安全完整性水平等级,给出相关的改进策略和建议。(7)海上石油设施设备检维修计划管理和流程管理软件模块:该模块可实现设施设备的检验检测和维护的计划制定、审评、检验检测和维护的实施、验收等流程管理及相关数据和文档资料的存储和管理。

2 完整性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特点

该系统软件还具有交互式的人机界面,操作简单,功能强大。完整性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登录主界面如图1,用户可根据授权进入相应的子系统进行相应的操作和分析。海上石油生产设施完整性管理信息系统包含了RBI、RAM、RCM和SIL四个分析功能模块和设备资产信息管理、检验检测计划与管理、维修计划与管理、文档管理等功能。

3 生产设备完整性管理技术的应用

利用完整性管理体软件对KD481平台上部的压力容器、应急发电机、消防水泵、电井泵、振动筛、修井设备、电气设备等进行了RBI、RAM、RCM和SIL分析和应用,提出了相应的分析报告,针对不同类型设备提出了基于风险的检验检测策略、维修策略、对电气控制系统的安全水平等级水平进行了定级和确认等。该软件的应用产生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利用风险分析技术对海上石油设施的安全技术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研究采用经济有效的风险预控措施对中高程度的风险进行预控,避免过度检测维护和检测维护不足的现象存在,既保证了海上石油生产设施设备的安全又降低了检测和维修费用、节约了生产成本,具有重要的安全经济效益。(2)在海上石油生产设施的设计阶段,应用项目研究成果对设施设备进行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维护性,对平台设施的安全控制仪表系统进行安全完整性水平等级分析,为设备的科学选型提供了依据,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可用性,降低了海上石油生产设施设备的寿命周期成本。(3)在海上石油生产设施的运营阶段,通过对设施设备进行RCM分析和RAM分析,为设施设备的备品备件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利于减少备品备件库存数量,提高备品备件利用效率和资金利用效率,可降低检维修费用和节约生产成本。(4)项目研究成果的应用,规范了设施设备图纸资料和技术资料的管理,设施设备图纸和技术资料从设计阶段开始就可以利用系统进行管理,实现了数据共享,避免了因图纸和技术资料丢失或因信息不畅通造成的重复勘察、检测检验所需要的费用支出,节约费用。综上所述,海上油田生产设备完整性管理技术的应用规范了海上石油生产设施的管理,保障了海上石油生产设施的本质安全,节约了生产运行成本,为开展完整性管理技术服务锻炼了技术队伍,储备了技术力量。因此,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安全效益和社会效益。

石油化工安全经验分享范文6

管理上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各部门、单位是否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否做好生产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工作;是否及时发现规章制度的不符合项,清理、修订、调整现有规章制度。为了避免以上问题可能引发的违章,要相应的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避免出现作业性违章。造成人员作业性违章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如人的不安全心理、生理条件,作业的轻重缓急程度,使用或操作不合格的工具、设备、仪器,不良的工作环境状况等多方面影响因素。所以,必须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避免作业性违章的发生。只有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提高作业人员主动识别风险的能力,并认识到风险的危害程度,渐渐养成杜绝作业性违章的良好习惯,从而实现安全生产的要求。①强化每位员工遵章守纪的安全意识。可以通过安全经验分享、事故案例视频学习等方式,让员工能够直观的感受到:安全生产无小事,每一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都是一次次的事故教训,有些甚至是血的代价得来的。因此,杜绝违章,是每个石油化工企业员工必须具有的职责。②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良好的工作环境包括: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充满正能量的集体氛围,安全、整洁的员工作业场所和临时休息场所。石油化工企业管理者应努力消除员工作业场所中的风险因素,使员工与作业环境相适应。③做好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推行工作,专门编写制定包含工艺流程、操作步骤、风险提示、防范措施、应急操作为一体的“标准化岗位操作卡”,规范员工的作业程序、操作步骤,避免作业的随意性,真正实现员工作业行为规范化的目标。

2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消除设备性违章

主要应从项目的设计、施工、投产使用及维护等方面来消除,创造本质安全条件(1)增加石油化工企业设备的更新、维护与改造资金的投入力度,依照设备标准,对老旧、安全性差、生产能力低的设备设施进行相应的维护、改造或更换,确保设备设施本质安全的要求。(2)加强石油化工企业工程项目的过程管理,在立项、招标、施工、验收等环节,严格按照国家、石油化工行业、本企业所制定的相关安全、技术标准执行,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

3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避免管理性违章

石油化工安全经验分享范文7

说几乎囊括国务院所有部委,涉及部门之多、人数之众,在新疆历史上前所未有。随着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国家正式确立了振兴新疆的新战略。这对实现新疆经济跨越式发展,达到长治久安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未来新疆发展的重点将放在南疆地区。由于当地经济发展落后,甚至与首府乌鲁木齐的经济差距都十分大,因此,成为活动的主要基地。去年7月5日乌鲁木齐大骚乱事件的很多滋事者都来自南疆。从今次对口支援的安排来看,中央安排也突出了对南疆的注资力度,喀什地区由上海、广东、山东等经济一流强省、市承包支援,仅广东省每年就要拿出年度财政收入的1%(约90多亿元)援助当地,和田地区则由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及安徽省承包援助。除去另外4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海南和西部省市之外,全部中部和东部沿海省、市个个有份,中央部署的内地18个省市对口支援新疆的措施已经开始落实,预计未来一年内,至少有逾千亿元人民币巨资注入新疆,相当于将新疆全年的财政收入增加一倍以上。而资源税收的试点,亦将为新疆带来数十亿元的收入,这部分主要是由中石油支付,所以中石油实际上是18个省市之外,援疆的第19个承包者。在这种政策导向下,在新疆的各个企业,应充分把握这次大好机遇,全面借国家、自治区、本地区的各类优惠政策之春风助推本企业跨越式发展。

2001年,根据克拉玛依市体改委的统一部署,新疆拉玛依安泰炼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1020名职工全部集体买断从中石油改制设立为一家地方企业,员工身份也全部由国有央企身份转变为地方民营身份,在这个转换过程中,企业与员工也经历了改制初期的阵疼和迷茫、改制过程中与央企在待遇上差距拉大的落差感,包括目前在一定意义上缺乏的归属感。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司领导班子没有哭穷等要,而是两条腿同时发展,一条腿就是预见性的成立一个年轻的研发团队,通过本企业多领域的应用平台,研发出智能焊接自动化集成系统,以振兴地区经济和推动行业技术升级为己任,凭借装备技术、工业信息化技术和新型生产管理技术方面的经验,用科技创新手段协助用户创造更环保、更健康、更人性化的生产方式,使其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使其经营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使其生产由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转变,从而使其生产更高效、更安全、更高质,竞争力更强,更符合科学发展的产业方向,彻底改变了传统焊接生产模式。并且建成技术领先、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示范工厂,得到了疆内外同行认可。所开发产品已销往新疆油建公司、新疆油田公司机械厂、北京燕山石化、天津大港油田炼油厂等单位,众多疆内外企业前来参观交流,多家企业表达了购置合作意向。

另一条腿就是充分学习、掌握好国家的各类财政、税收、政府各个领域的各类优惠政策,起到事半功倍的增效作用,为企业积累了较好的发展资金。

通过对近十年的工作总结,企业在享受各类优惠政策,一般经历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公司成立初期的5年阶段,在这个阶段,公司主要享受本地区对改制企业的一系列企业所得税的“三免两减半”“西部大开发十年减半”以及“固定资产投资贷款贴息补贴”,“财政挖潜改造资金返还”等优惠政策。这个过程为企业发展积累了第一桶金。

石油化工安全经验分享范文8

能源保障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根本要素之一。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长,国内油气资源不足、国际油气争夺日趋激烈使得我国面临的能源安全形势日益严峻。我国石油危机应对机制的研究和构建尚处在起步阶段,理论上需要不断学习,实践上需要不断改善,相对成熟和完整的美国石油危机应对机制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的范例。

一、美国石油危机应对机制是其能源安全的防火墙

1. 美国石油危机应对机制是灾难性石油危机的产物

美国石油危机应对机制是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直接产物,也是在美国漫长的石油工业发展史中各种维护石油安全的手段在特定历史条件和国际政治背景下系统化、机制化的必然产物。

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全球石油供给减少了7.1%,美国不仅面临更大的供应缺口,还面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为严峻的经济形势:全国工业生产总量下降14%[1],GDP出现了6%的负增长,失业率达到9%[2],人民怨声载道。同时,西方阵营出现了严重裂痕[3]:西欧国家和日本纷纷寻求与美国有别的中东政策,以求得到阿拉伯产油国的区别对待,保障本国的能源供应。灾难性的石油危机导致美国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全力拟补石油供应缺口、国内紧急增产等以往维护能源安全的手段不但没有遏制危机事态的发展,反而加剧了国内的动荡和盟国间的分裂。这些都迫使美国重新审视新形势下的能源安全问题,并开始从国家安全高度重视石油供应问题。[4]尼克松政府意识到,一直延续下来的单一、孤立的应对措施在缺乏有效整合的情况下不仅无法使美国摆脱当前的危机,而且从长远考虑会使美国的能源安全更加脆弱,必须寻求建立长效应对机制。

基于这样的认识和判断,尼克松政府开始将以往维护能源安全的手段进行系统整合,构建一个由联邦政府主导,包含战略石油储备、国际协调、燃料转换等构成单元的综合性石油危机应对机制。“水门事件”后继任的福特总统签发了《能源政策与储备法》并继续贯彻尼克松未竟的战略构想,完成了国际能源机构的构建并正式着手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卡特上台后成立了能源部,使得石油危机应对机制的运作有了组织机构上的保障。面对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导致的又一次重大石油危机,刚刚成立的美国能源部组织采取了燃料转换、需求限制和国内紧急增产等应对措施,在部分工业企业中实行燃料转换并提出了“紧急节能计划”。[5]1985年,里根总统对战略石油储备进行了一次模拟危机环境的测试性投放以检验其有效性。此次测试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标志着美国石油危机应对机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危机应对能力。

2. 美国石油危机应对机制是一个完备的综合系统

所谓危机应对机制,就是以担负危机应对职能的国家政治机构为核心,在社会系统其他重要因素的影响下,按照一定的原则、方针对危机事态进行预警、应对和恢复的组织体系。美国石油危机应对机制正是这样一个综合性的系统。[6]

第一,就应对机制自身而言,在管理机构上采用联邦政府统领、各州政府密切协同配合,垂直管理与矩阵式管理相结合的多元模式。在构成上包含战略石油储备建设与投放、以国际能源机构为核心的能源集体安全体系、燃料转换、需求限制和国内紧急增产等单元和具体应对措施。尤其重要的是,各单元和应对措施并非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在整体危机应对机制这个大系统中协调运作,相互影响,形成整体合力。在石油供应出现重大短缺或中断以及原油价格暴涨的情况下,战略石油储备的投放能够在短期内填补市场缺口、平抑油价从而化解可能发生的石油危机。当石油危机发生时,迅速、大量投放战略石油储备将有效减少危机对经济和其他领域造成的损害,遏制危机的蔓延,为解决危机的经济和外交努力争取宝贵的时间。国际能源机构是能源集体安全体系的协调、合作平台。成员国在石油危机中分担风险,共同应对,并致力于更大范围内协作,以保障成员国的能源安全。燃料转换、需求限制和国内紧急增产等其他应对措施为应对石油危机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宽广的选择余地。其对石油市场的影响虽然无法与投放战略石油储备相提并论,但是作为美国石油危机应对机制的组成部分,当发生石油危机时,它们能在总体上起到辅助、补充作用;在部分地区、某些领域和某些特定的情况下甚至可以独立发挥作用,有效应对危机。

第二,鉴于石油危机的多重属性,危机应对机制必须由一系列协同机制组成,其作用范围也超出经济领域,涉及政治、外交、社会、技术等多个层面。美国石油危机应对机制中除投放战略石油储备等具体措施外,还包括广泛的国际协商、与产油国及石油消费国的对话、灵活的媒体宣传以及必要时政府全面介入管制等内容。

第三,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形成了“外部循环—内部循环”的系统反馈链,不断自我学习、调整和改善的内在特性在美国石油危机应对机制建设和运作的实践中得到了体现。美国石油危机应对机制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在保持总体稳定的前提下,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变化的外部能源安全环境和克服机制自身的弊病,现实检验和模拟危机的测试性动用是危机应对机制调整的动因和标尺。

3. 美国石油危机应对机制有效保障了其能源安全

实践是检验美国石油危机应对机制成败的唯一标准。尽管美国石油危机应对机制也存在种种的局限性,但是在几次现实或潜在的石油危机面前,这一机制比较好地发挥了遏制、控制危机的作用,成为美国保证能源安全的有效防线。

在1990-1991年海湾危机期间,国际原油市场出现了每天近400万桶的原油供应缺口,原油价格一度从1990年7月的每桶16美元上涨到当年9月的每桶26美元。[7]1991年1月16日,随着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军事行动的开始,布什总统宣布启动石油危机应对机制,授权动用战略石油储备,每天向市场投放112万桶原油。国际能源机构也积极配合,在1月17日海湾战争爆发当天启动应急计划,每天动用250万桶战略储备石油投入市场(包括美国的112万桶),同时实施需求限制,要求成员国每天削减50万捅的石油消耗。[8]石油危机应对机制启动后,油价立即开始下跌,到1月18日由每桶32美元跌至21美元,价格暴涨趋势得到遏制,灾难性的石油危机没有出现。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期间,美国石油工业最集中的墨西哥湾沿岸遭到重大损失,开采、炼制和运销系统几近崩溃,国内石油市场出现重大缺口,供应危机迫在眉睫。布什总统下令及时抛售了2000万桶左右战略石油储备[9],同时国际能源机构根据既定的“应急分担”机制向美国提供了原油补充,帮助美国渡过难关。

纵观美国石油危机应对机制的发展演变历程,可以发现,30余年来无论哪个党派、哪位总统执政,不论采取何种能源战略和对石油危机应对机制如何进行调整,都会从国家安全的高度,重视危机应对机制的建设和应急反应能力的提高,危机应对机制的基本构成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由于历届总统面临的国际能源战略格局和国内的能源安全环境不尽相同,因而总会对美国石油危机应对机制做出相应的调整,这也是美国石油危机应对机制在保持相对稳定发展的同时不断被细化、完善,不断被注入时代内容和未来发展活力的根本原因。

二、美国石油危机应对机制对我国的几点启示

石油安全涉及国民经济命脉和社会根基,石油危机将直接危害到国家根本利益,我国应从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重视石油危机应对机制的确立和建设。研究美国石油危机应对机制至少可以给我们带来以下几点启示。

1. 建立综合性、权威的能源领导部门

石油危机应对机制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统领全局的能源领导机构是石油危机应对机制组织管理机制化的保障。美国的能源领导机构是成立于1977年的能源部,而我国目前由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统领能源工作,并由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负责我国能源问题的具体协调、处理以及能源政策的贯彻实施。能源局的行政层级相对较低,难以有力贯彻宏观能源政策和全面协调引领危机应对工作。目前,我国涉及石油问题的管理权分散在数个部委、10余家司局级单位。在地域上,我国石油产业被分割为西北与东南、陆上与海上,比较松散,难以形成和贯彻综合性的、立足长远的统一战略规划。从能源行业内部来看,从勘探、开采、炼制加工、运输到终端销售是一个很长的产业链条,需要统筹规划,保障各环节有条不紊。此外,能源更与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有非常深远的相互影响。如果把能源有关问题的处理分散到各个政府部门中,难以实现有效的管理。

危机应对机制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在石油危机发生的紧急状态下,有许多部门和机构要协调,而这些往往都是层级较低的平行部门,难以形成合力统管。就石油危机应对机制而言,其整个体系的构建、管理、运作和不断完善,绝非朝夕之功,系统内在的连续性和反馈功能更需要强有力的统筹领导和长期的精心培育。因此,我国有必要设立国家综合能源管理部门,对能源做出长期的战略性规划并进行有效的领导,确保正确战略决策的贯彻执行。

转贴于

2. 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法规体系完善是美国石油危机应对机制的重要特点,如前所述,这既是美国石油危机应对机制自身建设和运作的需要,也是机制依据新情况、应对新威胁不断调整、走向完善的体现。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自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综合性的危机应对机制形成以来,仅美国联邦政府涉及石油危机应对机制的法律法规、修正案和其他具体执行条例,包括美国国会通过的各类法案、国务院及能源部颁布的各种执行标准和条例就达约75部(项),其中有关石油危机应对机制的专项法案、修正案和条例约39部(项)。此外还有近200条相关职能部门和官方研究机构提出的具体措施建议。可以说,从石油危机应对机制的总体指导原则到具体运作方针,从组织机构设置到细化管理分工,无所不包。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成为美国石油危机应对机制顺畅、有效运行的根本保证之一。

我国《能源法》的起草制定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能源法》将成为我国危机应对机制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法律依据。在这一能源根本大法的基础上,我国应当借鉴美国石油危机应对机制的法律法规体系,针对威胁能源安全的各个方面,从应对机制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研究制定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危机应对具体措施等领域的具体法律法规,使我国石油危机应对机制的建设、管理、运作始终有法可依。

3. 战略石油储备是危机应对机制的核心

战略石油储备是稳定原油供求关系、应对突发事件、保障经济安全的有效手段。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主要石油消费国在经历了石油危机的沉重打击后,都把建立完善的储备体系特别是战略石油储备,作为石油危机应对机制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样,我国构建完备有效的石油危机应对机制,也离不开适合国情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

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采取盐穴储油方式,避免了建造储油罐的巨大花费,大大节约了成本。其储备点紧靠炼厂和中转码头,充分利用了炼厂的加工能力和商业机构的运输管线。此外,美国战略石油储备注重规模化经营,避免分散。这种布局不但节约了管理费用还提高了快速反应能力,可以达到每天410万桶的最大投放速度。

确定战略石油储备规模是整个系统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10]储备规模的大小受到有效需求和支付能力的制约,既要保证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又不能过多地沉淀资源。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储备规模标准。当前美国的石油储备量基本相当于美国3个月的石油进口量。我国能源专家认为,如果以我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7%和石油消费年均增长4%左右考虑,参照美国等国家的储备水平并结合我国政治、经济、安全等实际情况,我国战略石油储备和商业储备应按1:2的比例,达到90天的净进口量,总量约为3500万吨(约2.6亿桶)。

战略石油储备的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规划。根据美国的情况,1975年的《能源政策与储备法》中预计,战略石油储备从论证、立法、启动、建成到见效,将耗时6~8年的时间,而这一过程实际上用了10年。鉴于我国战略石油储备建设起步较晚,当前国际原油市场已进入“高油价”时代和油气资源争夺日趋激烈,我国应做好10年甚至更长的长远规划和准备。

战略石油储备的建立是我国石油安全体系的重中之重和危机应对机制的核心环节。为防止原油供应中断和保障价格安全,建立适合国情、具备一定规模的战略石油储备既是国际惯例,也是我国参与以国际能源机构为核心的国际能源集体安全体系的基础。

4.积极扩大国际协调与合作

美国以国际能源机构为主要平台,构建了石油危机国际合作机制和能源集体安全体系。国际能源机构经历了30余年的发展,成为西方世界能源安全的协作平台和石油危机应对的共同防线,并开始在更大的范围内产生影响。

当前,石油消费国与生产国的相互依存不断加深,不再有孤立的能源安全,为此我国积极倡导新的能源安全观,提倡互利合作。国际合作日益成为我国维护能源安全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手段和措施。

加入国际能源机构是我国融入国际能源集团安全体系和建立石油危机的国际协调应对机制的重要标志,其意义重大,我们应当仔细权衡。如果能够成为国际能源机构成员国,就意味着我国可以享受国际能源机构应急共享机制带来的好处,即当我国出现比较严重的石油供应缺口时得以诉诸国际能源机构,启动相应应对机制,分担我国的风险和损失。但是加入国际能源机构也意味着我国必须承担国际能源机构的相应义务,让渡一部分能源安全自主权,即当其他成员国出现7%以上的供应缺口时,我国必须承担应急共享投放的义务。此外,国际能源机构目前实际上仍然处于美国控制之下,历史上不止一次出现过美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操纵董事会和管理委员会否决其他成员国应急共享提议的情况。当前,我国应首先致力于借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验,构建自己的石油安全体系和危机应对机制,这既是加入国际能源机构所必备的“入场券”,也是我国维护能源安全自主权的体现。作为国际能源机构的观察员国,我国应与该机构保持密切的沟通和对话,为日后融入国际能源集体安全体系,构建我国石油危机应对机制的国际协调层面做好充分准备。

石油危机实质上是一个国际战略问题,国家安全问题,而不是自然资源问题。我国应从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重视石油危机应对机制的建设,未雨绸缪,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同时,要立足长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切实可行的能源发展战略,通过技术创新、推广节能和新能源,减少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和依赖,寻求解决能源安全的根本之道。

参考文献

[1] 倪健民. 国家能源安全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 FELDMAN D L. The energy crisis: unresolved issues and enduring legacies. Baltimor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6.

[3] YERGIN D. The prize: the epic quest for oil, money and power.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92:627.

[4] NIXON R M. Energy: president requests far-reaching controls. The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Weekly Report, 1973-11-10:2963-2965.

[5] KASH D E,RYCROFT R W. U.S. Energy Policy: Crisis and Complacency. Norma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84:45-51.

[6]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危机管理与对策研究中心. 国际危机管理概 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

[7] Chronology: crisis in the Gulf: international response. U.S. Department of State Dispatch, 1990-11-05:238.

[8]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Major policies and actions. The Hist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OECD,April 2004:134.

石油化工安全经验分享范文9

关键词:卓越计划,教学改革,化学工程与工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101-02

引言: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拟用10年时间,培养“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2012年,我校成为国家首批“卓越计划”试点单位。

我校石油化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本文针对我校石油化工特色及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特点,为了适应“卓越计划”应用型工程师的培养目标与要求,我校结合自身的优势与特色,从培养思路、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改革、校企联合培养、教学团队建设、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实践。

一、培养模式的改革与优化

1.培养方案修订。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和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了调整与修订:

针对教育部“专业认证”中对学生12项能力的要求,学院组织了专家组对化工15级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专题研讨,对照学生12项能力要求,划分课程群,针对每门课程,划分知识点,优化整合每门课程的知识点,从而形成了特色更加鲜明的课程群。全面启动了教学文档的改革,从“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考试大纲及试卷”、“学生课堂随堂记录”、“学生成绩评价”、“教学反思”等到“课堂形式组织”,全部围绕学生12项能力要求,重新进行修订与调整,让学生更加受益,期望使学生毕业5年后能够达到培养目标要求,成为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2.课程体系改革。教育部提出的“专业认证”着重强调了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因而就《化工设计》这门课程,分别聘请了“瑞派工程公司”副总经理雷云周、副总工程师吴伯明讲授了“换热器设计”、“配管设计”、“车间布置设计”、“反应器设计”等模块的知识点,进一步加强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卓越班《仿真实习》两周在“中石化茂石化分公司培训中心”、“中石化茂名石化分公司研究院”进行仿真课程练习,其中包括“常减压蒸馏”、“延迟焦化”、“催化裂化”、“丙烷脱沥青”、“实沸点蒸馏”等装置仿真练习。得到学生一致好评,反馈效果良好!

二、校企联合培养

近两年我校依托茂名石油化工公司、湛江东兴石化公司和广州石化公司等企业,获批三个部级工程教育实践中心。使得化工认识实习、仿真实习及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得到保障。充分利用可共享资源,培养工程素质好、动手能力强、踏实肯干的应用型人才。取得学校、学生、企业、社会多方共赢的效果,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生在企业学习情况,由专家组采用现场考察或问卷调查等方式检查企业培养方案的落实情况。

我校已制定完成“企业参与的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细则,聘用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制定人才培养的有关制度,明确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学生、企业的权责,制定培训费用、兼课人员的酬金发放、学生的实习生活补助等事项。学校与企业签订“实习基地建设协议”、“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协议”等。完善各种配套管理机制,为落实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保障。

三、教学团队建设

1.学习交流,提高水平。近年来,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师几乎每位教师都会参加各类专题研讨会,学院支持教师多进行学习交流,提高业务水平。提高本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2.加强指导,培养青年教师。为青年教师配备导师,发挥老教师对新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另外,有计划地组织教师以科技专家特派员、生产单位挂职或定期调研培训等形式到石油化工企业,深入生产一线,了解生产技术状况及急需解决的生产问题,加强学术交流和联合科技攻关,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科研活动,开展科研技术服务工作,为企业解决生产难题,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3.外聘专家,提升实力。聘请国内石油化工领域著名专家作为客座教授和学术顾问,指导学科专业的建设。充分利用茂名石化公司人才资源,聘请优秀专家及技术人员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师,进行生产实习指导、生产技术专题讲座、毕业论文指导等教学活动,并加强学术交流和产学研合作。聘请参与人才培养企业的各层次的技术人员、工人师傅进行石油化工工程能力、生产技术、实际操作等的指导。从而,建设一支熟悉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工程技术能力强、专兼职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四、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1.加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石油炼制工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已获批为省级精品课程、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并有良好的教学网站资源。《石油化工工艺学》为校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另外,2015年,《化工设计》、《化工热力学》等申报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2.丰富教学手段。另外,本专业还建立了“油类”课程群精品课程网站。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远程教学,教师可通过校园网提供教学资料、实验资料,并进行辅导、答疑、批改作业、组织讨论等。利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系统,积极开展教师网络培训。

3.推进教材建设。联合国内石油化工高校编写出版高水平、适用的石油化工特色鲜明的系列教材。如《认识、生产实习指南》、《石油产品应用技术》、《石油化工专业英语》等。与企业技术人员合编更结合生产实际的《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工设计》、《石油化工工艺学》、《石油炼制工程》、《石油化工安全生产管理》等特色教材。

五、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1.理论联系实际,第二课堂建设与改革。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基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开设了三类有特色的“第二课堂”竞赛训练:“石油产品分析检测竞赛”、“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化工原理实验技能操作竞赛”。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反映理论与实践得到完美融合!

2.科研促进教学,师生课外科技活动促进教学方式改革。学校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提供了良好的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平台,以课外科技活动促进教学方式改革。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1导师成长计划”等课外科技活动,项目进展顺利。

3.生产促进教学,课堂实践促进教学改革。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各类课程均进行了课堂实践改革,同时引入“项目化”教学模式和“课堂实践”教学模式。利用企业工程项目,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另外通过采取项目教学,改革化工设计课程的教学;其次是强化增加毕业环节设计类题目的比例。如《化工设计》、《专业英语与科技论文写作》、《石油化工工艺学》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各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项目”,让学生以项目为载体,以团队形式完成课程项目,同时在课堂中鼓励师生交流项目成果及心得。对表现好的团队或学生给予肯定与奖励。锻炼学生文献调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语言表达等各方面能力。

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1.完善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完善校企共建的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中国石化集团茂名石油化工公司、湛江石油化工公司、广州石油化工公司)及相关产学研基地、实习实践基地平台建设,推进石油化工工程教育中心(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石油化工工程中心、石油化工工业中心建设。

2.有效增加实践教学时间。实施“企业参与的3+1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时间增加到1年以上,大部分专业实践教学在企业进行。聘请参与人才培养企业的各层次的技术人员、工人师傅进行石油化工工程能力、生产技术、实际操作等的指导。努力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

3.充实实验教学内涵。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标准要求,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倡导自选性、协作性实验。增加实验教学内涵,教学内容注重工程意识培养。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注意“四个相结合”:(1)实验技术研究与理论教学研究相结合;(2)实验内容与教师科研(教研)成果相结合;(3)专业技能竞赛与实验教学相结合;(4)创新实验教学与科研项目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