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创客教育内涵集锦9篇

时间:2023-09-15 17:14:39

创客教育内涵

创客教育内涵范文1

摘 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客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有着独特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深入发掘客家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藏的德育资源和德育价值,采取有效的措施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和审美品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文章从资源和途径两个方面,论述如何将德育和客家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提高美术课堂的德育实效性。

关键词:德育;实效;客家文化;美术教育;民族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416;G621;G6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7-0006-02

2013年3月,在中央党校80周年校庆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学校在新时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美术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美术课程具有独特的人文教育与文化传承功能。民族传统文化融入美术课堂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有进一步认识,加深对民族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了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传统文化本身所象征的文化精神,意识到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重要性,进而让学生以主动、积极的建构方式来获得对民族文化的重新认识和对民族文化的基本信念,从而更好地继承与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美术教师还可以利用民族传统文化深厚的精神内涵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和审美品位。因此,民族传统文化融入美术课堂,对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客家传统文化丰富美术课堂的德育资源

1. 客家文化

客家民系主要分布在汉族地区,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南迁汉族移民群体中的一类,该民系在发展及变迁过程中,具有自身的明显特点,逐渐形成自身刚毅的性格特点。惠州具有悠久的历史,从隋唐时期起一直是粤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阶段仍然保存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具有多种多样的文化。因此,惠州被称为“岭东雄郡”。惠州地区有大量的客家人,在迁移及发展过程中,客家人吸收和融合各个地区的优秀文化,不仅具有惠州地区的文化特点,而且含有福建、江西等地区的传统文化。客家文化在语言、音乐、民俗、建筑、饮食等方面具有独特性,例如平海楹联、客家山歌、客家围屋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客家文化既继承了古代正统汉族文化,又融合了当时南方土著文化,具有寻根意识、重教观念、开拓精神,以及奇特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

2. 发掘客家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优势

在日常生活中,惠州地区的美术教师可以接触到很多客家文化,受到客家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这些奇特而丰富的客家传统文化,能够为学校美术课堂教学提供大量的形象生动的素材,同时这些客家传统文化也是对该地区学生进行德育的有效资源。因此,美术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注重挖掘客家传统文化元素所蕴藏的德育资源和德育价值,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3. 发掘客家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意义

客家文化属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客家文化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其核心在于团结和奋进。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客家优秀文化应用到美术课堂教学中,把美术学习提高到文化学习的层面。这样,不仅可以通过文化实践和体验来深化美术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还可以通过客家文化中所蕴藏的精神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与审美品位,进一步促进青少年学生开发心智,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性,使客家优秀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二、客家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引入美术课堂的有效途径

1. 发掘传统文化中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部分青少年学生热衷于外来文化,对自己祖先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却感到陌生。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就要让学生深刻了解、认识中华民族文化,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把握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掘传统文化中能够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的德育资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加关注自己民族的现在和未来。

作为惠州本土的美术教师,要注重发掘惠州本土客家建筑文化元素,探究本土客家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中的德育价值。例如,教学湘版五年级上册“家乡古建筑”一课时,教师可以将惠州本土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屋”引入课堂。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初步认识客家围屋整体造型、布局的基础上,深入了解相关寓意及深刻内涵。在美术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围屋的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合族聚居性等方面了解其建筑特点,认识到客家围屋的设计与建造融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在技术和功能上臻于完美,显示出客家人的出色才华及高超技艺;最常见的围龙式围屋整体呈圆形,犹如阴阳两仪的太极图,寓有天圆地方的含义,在造型上具有高度审美价值,反映出客家人团结互助、敬老尊贤、礼貌文明、知书达理的传统美德。要通过美术教学,使学生理解客家围屋的文化内涵,明白客家围屋从建筑风格到民风民俗处处展示客家的人文历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被多专家誉为民居建筑中的奇葩。这样,可以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做一个发愤图强、有内涵、有朝气的中国人。

2. 发掘传统节日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中国传统节日含有浓厚的文化内涵,渗透着强烈的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注重渗透传统节日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美术教师要了解惠州本土的客家传统节日文化,认真挖掘并利用其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让学生在探寻节日文化内涵的过程中感受它所承载的民族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及其活动方式,开展相关的设计、创作与展示,体会美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例如,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非常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寄托着伟大的爱国情感。教学岭南版美术教材五年级上册“家乡的节日”一课时,教师可结合惠州本土的节日文化资源,围绕端午节文化,设置“话说端午、诗诵端午、端午倡议、端午创意”四个环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话说端午”环节中,要让学生说一说端午节的文化习俗,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诗诵端午”环节中,要让学生寻找有关端午节的古诗词作品进行诵读,深入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让学生传承优良的历史文化,增强文化素养;在“端午倡议”环节中,要让学生提出对端午节的建议,创新端午节的人文色彩;最后,在“端午创意”环节中,要让学生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对端午节文化的情感和畅想。学生在“话说端午”“诗诵端午”这个过程中,通过查找和阅读历史文献资料、优秀诗文作品,经历了一次完整的自主学习过程;在“端午倡议”“端午创意”等活动中,综合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学生纷纷融入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收获,抒发自己的爱国、爱家乡的爱国主义情感。

3. 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美育资源,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从审美的角度引导和带动学生进一步深层次地发掘客家文化中“美”的精髓,通过审美教育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分辨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确立科学的审美标准,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具有崇高的审美理想。例如,在“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教学中,美术教师可借助客家民系相关的特色服饰进行教学,使得学生认识到服饰并非局限于保暖功能,还含有一定的文化意义,在色彩、组成、造型设计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首先,客家服饰具有朴素简洁美。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服饰相比,客家服饰具有简洁及朴素的特点。在色调方面,客家服饰主色调是白色、蓝色及黑色三种颜色,具有优雅的特征。同时,深色、素净的暗色给人素雅严肃的印象,也反映当地人内敛的性格。颜色比较深,也比较耐脏,比较方便客家人进行农耕活动。其次,客家服饰具有实用经济美。在功能方面,客家服饰具有经济性及实用性的特点。就客家妇女蓝衫服饰来说,蓝衫大襟上直扣的配置止于腰线上,方便哺乳,与此同时,在干农活过程中,可将前身折短塞于腰带。在袖口设计方面,袖口比较宽大并可翻折,方便放置一些随身的物品。这完全体现该种服饰的实用特征,同时也体现出当地人朴素及勤劳的特点。再次,客家服饰具有自然和谐美。在原料方面,客家服饰主要来源于大自然,蓝衫服饰材料多采用棉质天然材料。在染色方面,当地居民所采用的染料是天然的,绿色环保,对人体健康不构成危害。这也体现客家人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特点。这样的美术教学,能让学生感受服饰的美学价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价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4. 发掘传统文化中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美术学科是现代W校教育的常设学科,具有明显的人文特点,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人生观及价值观,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健康人格。美术学科并非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它其实是一种内涵极为丰富的文化学习,更注重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元素中蕴含的人文情怀,这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美术素养,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价值。例如,在“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一课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客家服饰往往通过象征的符号表达人们美好的理想与愿望,其图案的象征、寓意及色彩的装饰与审美功能均集中体现客家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客家服饰常常绣上一些表示生存与繁衍、情与美、乐观与繁荣的纹样,如寿字纹、鱼纹和牡丹、百合花样,这些纹样常采用谐音的方式来表达寓意。谐音达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质朴的乐观主义,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也正是当前美术教育应该强化和弘扬的。

三、结束语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民族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丰富的道德文化内涵。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担当起复兴民族优秀文化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重任,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渗透德育,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教师要让学生在继承和发扬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感受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和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简介:秦瑞芬(1975-),女,广东惠州人,小学一级教师,从事美术教育、德育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景艳,黄小华.德育在美术教学中的渗透[J].美术教育研究,2011(06).

[3]侯秋霞,何尚武.客家文化对人格塑造的影响[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4]王建刚,刘运娟,甘应进.客家服饰与色彩浅析[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创客教育内涵范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内涵,理论

一、实践概念的多维解读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界,改造自己,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因而,实践一直是社会科学关注的热点问题。实践作为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领域,古今中外哲学家们从不同角度研究实践活动,阐释其内涵,形成了诸多的实践哲学派别。

(一)中西方传统哲学的实践内涵

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许多哲学家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实践概念。但由于他们未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实践活动的本质,未能从直接现实性和自觉能动性的内在统一中把握实践,最终未能形成科学的实践概念和实践观。

1.中国传统哲学关于实践内涵的认识

纵观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实践问题的探讨始终是中国哲学认识论探讨的主题。中国传统哲学侧重从知行关系角度阐发对实践内涵的理解。一般认为,中国,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中国最早的知行学说“知之非艰,行之维艰”,(《尚书·说命中》)经过孟子的知先行后,到荀子的行先知后。第二阶段是,是从荀子的行先知后,经过程颐朱熹的知先行后,再到王守仁的知行合一。第三个阶段,是从王守仁的知行合一,经过王夫之的“行可兼知”、“知行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发展到颜元的重习行、轻知识。

总之,中国传统哲学非常重视对实践即行的阐释,也突出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即“知”对实践的引导作用。但是受中国传统思维的影响中国传统哲学的关于实践内涵的认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性。直观的、笼统阐释实践概念。中国传统哲学对实践概念的解释往往从直观出发,把实践看作或者是主观精神的活动,或者是人的道德行为,缺少对概念的理论化系统化的分析,实践的内涵往往是笼统的,不可能真正揭示实践的内涵。同时,由于没有逻系统辑的分析,中国传统哲学也没有真正阐释实践的作用,特别是对“知”的决定作用,没有科学说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2.西方传统哲学关于实践内涵的认识

实践概念是西方传统哲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它最早出现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最先把实践内涵化,对实践概念做了初步的解释。德国古典哲学在继承古希腊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内涵的基础上,对实践概念做了进一步的发展,突出体现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实践概念中。

(1)亚里士多德对实践概念的理解

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把实践加以明确系统提出的思想家,他的实践哲学“把人的实践提升到一种独立的科学领域”。

他对实践概念的本质规定主要在对人的活动的划分和学科分类中体现出来。在他的《形而上学》中,把人的活动划分为实践的、创制的与理论的三种。理论的活动为求知而求知,以探究万事万物的第一原理为目标。创制活动以制造产品为目的,主要指生产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行为。实践活动主要是在求知的基础上伦理的行为和政治行为。就个人而言,实践的目的是使人富有德性,获取幸福;就公共领域而言,人的实践是政治的实践,人天生是政治的动物,人应当过集体的生活即城邦的生活。但无论在个人领域还是在公共领域,无论是伦理道德的实践还是政治生活的实践均以善为终极目的。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观有难以掩盖其光辉的本质,尤其是其人之为自己好的行为,有了重大的哲学本体论的意义,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实践观乃至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创立提供了宝贵的养料。但是他的实践观也有其局限性:

第一,实践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是理论本身的产物。

第二,实践的划分是有其缺陷的,过于注重人,注重人关于人的“善”的目的实现的过程,而轻其存在的基础———物质世界的生产。

(2)黑格尔对实践概念的理解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对德国古典哲学继续了系统的梳理,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哲学体系。实践是黑格尔哲学研究的重点领域。黑格尔对实践内涵进行了系统的阐释,批判继承前人的认识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认识,实现了认识史上的又一次飞跃。他认为实践是对客体的改造,而且是物质性、创造性的活动,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这种认识是历史性的突破,超越了前人的认识。同时,黑格尔还注意到了人类最基本的实践形式—劳动,并且详细论述了内涵。最重要是黑格尔把辩证法思想运用到实践领域,用辩证法分析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一定程度上科学揭示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当然,黑格尔的实践也不可避免尤其历史的局限性,表现为:

创客教育内涵范文3

马克思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提出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时代呼声的战咯问题和战略任务,它折射了时代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呼声,适应了时代的要求。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提出,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转型的客观需要,是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体诉求以及高校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1.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提出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转型对人才需求的结果

六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得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人均GDP也早已超过5000美元,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处在转型当中。经济与社会转型既是一个客观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主观的认识过程,其中髙端人才资源的开发、储备和运用是转型的一个基本条件,这就意味着,国家发展总体上对人才的需求要有一个质的提升和飞跃,从而催动研究生教育发展理念、形态和模式发生改变。一方面,经济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人才来支撑和驱动;另一方面,更多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也能引领和控制经济与社会转型发展的方向和本文是江苏省2012年研究生教有改革研究与实践理论项目“国家的成果之一。路径。很显然,我国经济与社会的转型发展如果没有高质量的人才基础将是很难完成和实现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国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战略任务顺势顺时而提出。

2.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反映了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诉求

近年来,随着髙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逐渐提升到研究生教育的层次上,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接受研究生教育,从而对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表现在希望扩大招生规模、增加招生人数方面,而且对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也格外关注。人们希望有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机会,盼望能够在导师选择、实验设备、课程设置、图书资料等方面能够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和更好的学习条件,用人单位也希望能够获得更多高质量的毕业生来提升本单位的实力,这些都要求研究生教育必须转向内涵式发展。

3.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我国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提出推进我国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战略任务是研究生教育发展观的转变,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自我发展的必然结果。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研究生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招生规模从1978年的1.07万人到2011年的67.1万人;学科门类也增加到13个,一级学科由1997年的89个增加到110个;专业学位种类也逐渐增加,目前我国已有博士专业学位5种,硕士专业学位39种,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生教育大国。此外导师队伍、经费投人、实验设备等方面也都有大幅度的增加。在此基础上,我国研究生教育巳经进人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即内涵式发展的阶段。

二、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本质

本质通常是指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黑格尔说:“事物中有其永久的东西,这就是事物的本质。”[2队识事物就必须认识事物的本质,否则就会认识不清或认识错误,并由认识上的错误而导致实践上的失误。所以认识事物的本质是认识事物的基本前提’只有抓住本质,才能认清对象,才能在实践中事半功倍、有所作为。在这个意义上,认识和明晰我国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本质是推进我国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前提,只有理解了什么是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本质特征,才能明确我们在推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任务、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发展的方向。

1.对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本质的理解表现在对研究生教育外延式发展与内涵式发展关系的认识上

从唯物辩证法的视角来看,研究生教育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之间具有辩证的关系,即量变质变的关系。

一方面,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量变和质变的过程,虽然量变和质变有一个互相包含和互相影响的复杂存在方式,但当事物处在初始阶段和弱小阶段的时候,其主要任务就是量的扩张;而当事物渐趋成形之后,质变就会从事物的否定方面上升到事物的肯定方面,成为发展的主要任务。研究生教育外延式发展是“以事物的外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一般指事物外部的延伸,如投资的扩大、规模的膨胀、数量的增长等”这种模式其客观的任务和主观的焦点基本上都聚集在招生人数、专业设置、导师队伍、教学设施、经费投人等要素的量的突破上,是一种以量变为主要张力的发展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研究生教育基本上是处在外延式发展的理念和形态之中。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表现为事物内在属性的发展,如结构协调、要素优化、质量提升、水平提高、实力增强等”p]。这种模式其客观的任务和主观的焦点主要聚集在学生素质、专业结构、导师能力、教育教学管理、经费投入与产出等要素的质的突破上,是一种以质变为主要张力的发展模式。

一般而言,发展是新事物不断取代旧事物的过程。如果按照时间逻辑来看待研究生教育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那么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就是要用新理念、新形态和新模式取代旧理念、旧形态和旧模式,以实现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质的飞跃。也就是说,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独特属性,即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本质就是要紧紧抓住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这种具有质的属性的核心任务。

另一方面,量变和质变是任何事物发展都要经历的两个基本阶段。(D量变有量变的功能和重要性,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更好地进行质变。研究生教育外延式发展的理念、形态和模式虽然重心往往落在关注量变上,但是,这种量变的发展逐渐塑造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整体结构和模样,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培养力度的不断加强,为我国经济与社会的总体发展、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的总体战略以及知识型、创新型、学习型国家的总体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撑,据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可知:2012年我国研究生招生59.0万人,在学研究生172.0万人,毕业生48.6万人。从1978年到2012年,我国累计培养了约667.1万名研究生,几乎涉及到所有的行业和领域。可以说,正是在量的扩张中内生了质的变化的需要和基础,使质变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和目的。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髙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外延式发展的成果既为这一改变准备了坚实的基础和平台,又作为一种度的关节点表明:研究生教育如果仅仅停留在量的扩张阶段是不能满足现代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当研究生教育在量的积累上达到一定程度时,必须要走向质的飞跃,换句话说,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理念、形态和模式必然要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而变革与更新,内涵式发展战略任务的提出和推进就是适应这一历史变化的逻辑结果。

2.对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本质的理解表现在对内涵式发展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任务的认识上

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不同的地方,即内涵式发展的本质就是要在研究生教育发展中从注重量转向注重质,从数量、规模和要素转向质量、结构和体系。它表现在:在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有机体中,不再单纯看招来多少研究生,评聘多少导师,而是看生师比是否合理;不再单纯看获得多少科研经费,拥有多少实验室,而是看创造了多少有价值的新成果、新发现,是否满足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再单纯看制定了多少管理规定、条例和制度,而是看能否把各要素、各规定和制度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有序的结构与强大的合力等等。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是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本质特征,而提髙质量成为内涵式发展的主题词和核心任务。

提高质量是指提高研究生本身的能力和素养,对于学术型研究生要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强化拔尖人才的培养,统筹安排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阶段,促进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强化创新能力培养,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加强“科教结合,协同育人”,重视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的科研训练,要求并支持研究生更多地参与前沿性、髙水平的科研工作,以髙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水平的科研究生培养。鼓励多学科交叉培养,支持研究生更多地参与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拓宽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要突出实践能力培养,重在培养胜任岗位的职业能力,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与职业资格衔接,面向特定职业领域,培养适应专业岗位的综合素质,形成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积极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充分发挥行业和专业组织在培养标准制定、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指导作用,建立培养单位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的专业化教师团队和联合培养基地。不断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

优化结构是指优化导师队伍结构,形成老中青结合、专业团队结合、学校和社会结合、中外导师结合的导师队伍,趋向合理的生师比等;优化专业设置和培养类别,形成博士生阶段和硕士生阶段的合理对接,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合理比例,兼顾热门专业和冷僻专业的社会需求等;优化课程设置,建立并完善培养单位课程体系改进和优化机制,规范课程设置审查,加强教学质量评价。增强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内容前沿性,通过高质量课程学习强化研究生的科学方法训练和学术素养培养。构建符合专业学位特点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加强案例教学,探索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等14];优化管理和服务,包括加强日常管理,增加研究生人均经费投人、人均图书占有量、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的机会等等。

提髙质量和优化结构共同表现着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本质,提高质量是核心,优化结构是保障。提高质量需要优化结构,优化结构本身也是一种质量的提高;而优化结构推动质量的提高,提高质量本身可以显现结构的优化。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也成为我们推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和方向。

三、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要讲究方法与尊重规律

凡事都要讲究方法,方法是手段、工具和途径。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很显然,任务和方法之间有着一定的辩证关系,没有方法,任务是无论如何无法完成的。推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髙教育质量,优化教育结构同样需要解决方法论问题,需要找到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船”或“桥”。

1.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方法应该具有科学性

科学性是指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显现科学理念,遵循科学规律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同样,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也是把内涵式发展作为首要的任务,把研究生作为主体,这就意味着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方法需要紧紧抓住这一任务,始终围绕这一主体。方法要有针对性,既要通过顶层设计来显现教育方法的科学理念,又要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实现科学规律指导下的科学方法。把科学方法贯穿在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所有方面,诸如发展规模、分类培养、学科结构、区域布局、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国际交流、管理体制、投人体制、导师队伍等等。

2.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方法应该具有创新性

创新性是指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要在研究生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上有所创新,如研究生课堂教学的方法、导师指导的方法和科学研究的方法都需要借鉴建构主义教育方法,在问题情景设计上给研究生足够的自由和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等;在研究生教育教学的技术上有所创新,如科学实验的方法、图书资料供给的方法等,要能够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和即时水平;在研究生教育教学的管理上有所创新,大胆借鉴企业管理的方法,如全面质量管理方法的使用,在全员管理、全过程管理和全方位管理上使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形成一个立体的管理结构和体系;又如目标管理方法的使用,通过参与式的目标设置、实施和评价活动来推动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等。胡锦涛同志曾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好奇心,发挥学生主动精神,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6<

3.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要坚持深化改革的方针

要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深化培养机制改革,在推动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方法上尝试导师制的培养机制、资助式的培养机制,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实现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协同创新;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主动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求,根据发展的时代性、前沿性来优化结构;要全面改革培养模式,提髙创新实践能力,使研究生教#质量更接近实践的需要;要积极推动制度创新,健全引导激励机制,使研究生由被动接受培养变成主动参与,由依赖学校变成自我实现;要加大支持保障力度,推动改革顺利进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年)》指出,创新体制机制是加快科技人才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任务,应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和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人才管理体制;创新科技人才培养开发机制;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健全科技人才流动和配置机制;培育创新文化环境。

4.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要尊重客观规律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要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经济与社会以及人们对高质量研究生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和供给仍然不足的矛盾。虽然连续多年的扩招使得我国研究生培养人数大幅度上升,但是人数多并不一定能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研究生教育结构的不平衡,如专业的不平衡、地区的不平衡、就业区域的不平衡、研究课题的不平衡等也使得研究生教育有时供过于求,有时供不应求;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缺失也造成研究生教育中滥竽充数的现象等等。这些问题说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问题和引导问题,不仅仅是各高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问题,而是一个必须在尊重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的复杂问题。所以,要想推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就要坚持实事求是和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处理好内涵式发展中质与量的关系、要素与结构的关系、学科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创客教育内涵范文4

关键词: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质量

一、我国高等教育的隐性现状

高等教育是一种事业,必须恪守,彰显诸多价值基准,但高等教育系统亦是一种社会组织,有其自身相对独立的价值追求,利益偏好以及发展易趣。①在各种扩招声音日渐强烈的背景下,高等院校受《高等教育法》所规定的半血自的激励,积极投身于扩招潮流之中,并在21世纪初形成了极具扩招的重要推动力。受种种冲击力的符合影响,中国高等教育不可阻挡地开始了扩招。短短十年中,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9年的不到1%增长到2011年的34%,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超过了3000万,跃居世界第一。而这一系列的扩招却导致了国内高等院校,包括民办院校,国际交流学校的急剧增长,高等学府教育科研能力急剧下滑,人才及实才不断减少,而大量的“学历垃圾”像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导致了部分院校教育理论的模糊,办学模式的偏离。②种种现象背后潜伏着的危机显而易见:扩招规模与大学本身条件以及经济发展状况极不平衡:高等院校教学质量趋于下降:毕业生就业率大跌,薪酬普遍低:硬件难跟上,高校负债重。因此,为相应党在十中第一次提出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改变传统意义上以外延发展为主的模式,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道路。

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概念

党的十对我国教育事业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要求,第一次建设性地提出了“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理论,确立了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③所谓内涵式发展,就其实质而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发展。科学发展不是不发展,而是要更好,更快,更全面,更协调的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不是不要外延发展,而是使外延的扩展与内涵的丰富相互促进的科学发展。内涵式无非是把只关注外延扩展的价值取向转向外延扩展与内涵丰富相统一的价值取向。内涵式发展是一种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雄厚的资源,充足的设备,足够的校舍固然是高校发展的基础,但学校的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成果质量更是衡量一所大学价值的重要标准。内涵式发展是我国高等院校的立校之本,是提高办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途径,也是一所高校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砝码。

三、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道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高等教育政策需要正视大学精神并像其倾斜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大趋势,使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出现了某种趋同,教育政策的影响力被超越国家疆界的全球实力所塑造,高等教育被视为生产高额经济利益的源头,高校面临产业文化的侵蚀,而高等教育政策的天平也逐渐向社会公共服务倾斜。对大学市场经济的定位,加剧了大学生态环境的变化,导致大学本真文化的丢失,使高等教育内涵化越来越远。正如洪堡所言,大学所体现的文化原则将客观科学(文化知识)的进步与主观精神和道德培养(教养)融为一体。大学的经济属性与政治属性是建立在文化属性上的,也可以源于文化属性。⑤只有具有文化属性的大学才能使大学的内涵本质得以延伸,反之,则吾等崇尚的庄重,尊严,神圣,自律,让人向往的高等学府不复存在。因此,当下的高等教育政策必须正视大学精神,应从提升自我精神和责任做起,使我国高等教育倾向其内涵化本质。

2.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完善高校评估机制

十报告进一步强调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内涵式发展必须是有质量的发展,因为量的扩张没有质的提升是粗放的发展,是缺乏竞争力的发展,有了质的提升,量的发展就会更加有效益。要做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首先要改变评价制度,通过完善评价机制,促进教学。高校评价系统应以最新的高校质量评估理念,类型,模式,方案为基准,着实分析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评估标准区分度要强,既不能过于单一,也要发挥其评估分类指导的作用,而且不能封闭于高教系统内的评估,加强社会参与度。⑥教学评价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通过完善其评价机制,推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质量,在保障高等教育质量上,发挥重要作用。

3.内涵式发展必须朝着有创新,特色的道路上发展

有特色的发展必须是自主性的发展,创新性的发展,有个性的发展。不同的高校因基于自己的历史和现状,通过战略规划,凝练自己研究的主攻方向,形成自己的特色。通过加强团队建设,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在特定的研究问题领域推出系统性的、规模性的和高质量的标志性成果。有特色的发展,必须是自主性的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学校领导必须支持那些基于自己客观条件找到自己发展的路径,必须是符合主客观条件的、有自我特色的发展。有特色的发展,必须考虑学校的历史条件、学科优势,做到扬长避短,从而形成开放而又稳定的传统。从而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优化,调整学科和专业,使自己的优势随时间的演进而得到不断的增强,形成自己的优势学科和专业。

4.内涵式发展应当是有长效机制的发展

长效发展应该是遵循通过积累、沉淀而不断超越的发展;长效发展应该是有战略的发展;长效发展也应该是可持续的发展;长效发展应该是有自己学术传统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完善管理模式,创造出积极进取、合理竞争、自由探索、宽容失败的氛围。用科研事业凝聚人才,用科研活动造就人才,用奖惩机制激励人才,用规章制度保障人才,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四、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意义

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使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对高等教育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高等教育更加深入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推动协调发展、内涵式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需要高等教育全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引领和带动教育基本实现现代化,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需要高等教育更好的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高等教育更加自觉的坚持“以人为本”立场,培养更多的创新性人才。因此,落实十精神,就是坚定的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之路。

总结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面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式下提出来的。必须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坚定不移地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贯彻落实十精神关于高等教育的规划纲要,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伟大复兴而发光发热。(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熊春文,,试论40%对于中国教育结构与社会结构的意义,《复旦教育论坛》(沪),2012.3.5-10

[2]许智宏,社会转型期大学精神重塑与创新人才培养,《中国科学报》,20112.6.11

[3]杜玉波,在教育部党组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扩大会议上的发言,《中国教育报》,2012年11月26日

[4]郑文,陈伟,我国高等教育发张的多维特色:中国模式探索,《教育研究》,2012年7期

创客教育内涵范文5

一、学校创客中心现状

青州市创客中心选址为云门山学校行政办公楼五楼,依托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STEM教育教学示范校创客空间为基础,根据省教育厅要求及创客活动中心功能定位为标准,设计面积1500平方米,分为南北两大主区,南区涵盖VR体验区,创意智造区、创意编程区、创意讨论区、影视制作区、休闲娱乐区等六大功能室,北区涵盖3D设计区,三模一电制造区,展示演练区,成果展示区,流动创客中心等五大功能室。

青州市创客活动中心设计具有四大功能定位。

(一)向学校创客空间输出师资力量,通过对创客教师进行集中培训,重点项目交流授课等多种途径带动学校创客空间发展,缓解学校创客空间师资人才不足的现状。

(二)承担“精英创客”培养任务,为有创客水平提升和拓展需求的学生提供上升的通道和空间,利用创客空间完备的硬件及软件环境,有针对性的展开相关指导、训练工作,指导学校参加全国青少年电脑制作活动、科技创新大赛、省市组织的其他重大赛事,为优异成绩取得奠定良好的训练环境和基础。

(三)是学生创客集聚、活动的场所,为学生创客搭建一个交流、分享、比赛、展示的平台。其功能定位类似于科技馆,活动以周末、假期为主,学生自愿参加,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的活动,比科技馆更有针对性和活动粘性。

(四)是展示区域学校创客空间建设成果。克服学校创客空间分散、零星的弱点,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学校创客空间建设方面的成就得到集中、全面的展示。

二、调研目的

(一)了解创客中心运行现状

(二)调研阻碍创客中心及辖区信息教育品质提升的问题

(三)提出改进创客教育的方案

(四)加快科普教育基地创建进度,提高创客中心利用率,提高辖区信息教育品质

三、调研内容

2017年6月21日青州市创客中心在云门山回民学校建成,2017年6月22日,中央电教馆跨区域同步教学应用试点现场会在云门山回民学校举行。创客中心建成以后,怎样进一步为青州教育的信息化程度服务、进一步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存在问题:

(一)无稳定资金保障,不能保证后续设备添置、维护以及耗材补充。

(二)缺少固定工作人员,2017年下半年电教中心安排的4名顶岗实习人员面临到期转岗,没有稳定人员。

(三)缺少培训教师机会,一线工作人员没有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机会,难以开拓视野。

(四)缺少培训学生机会,多数学校重视文化课学习,不重视创新教育,不主动组织师生到创客中心研究学习,造成创客中心设备利用率不高。

整改建议:

(一)把因学校开展创客教育增加的资金列入年度预算,保持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

(二)保持创客中心骨干工作人员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对全市创客教师进行培训,保证有重点而又全面地开展创客教育。

创客教育内涵范文6

[关键词]高校;教学质量;评价;原则

中国分类号:G40―058. 1

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公民素质、科技水平乃至综合国力。教育质量关系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提高质量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在高等教育领域,评价现已成为一种精致、复杂的组织控制工具和管理手段,避免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偏离预设的培养目标,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寻求教育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最大化。没有评价的管理是一个开放式的管理系统,无反馈机制,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一种不科学、不健全的管理。同时评价亦被视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开放性的组织学习活动,通过系统地、经常性地运用评价手段进行学习,持续改进教学质量,提升高等教育价值。如何对高校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仅对高校教学质量的评价原则及方法作初浅探讨,以期对相关工作有所启示。

一、教学质量评价原则

评价原则是对评价工作的基本要求,是评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的根本保证。教学质量评价原则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概括和界定。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大学精神的理解和功能的认识不同,赋予大学的使命不同,因而对大学教育质量内涵的理解也不同,教学质量评价原则具有历史演进性,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价应坚持以下原则:

(1)复合性原则。按照知识传授、思想引导、能力培养、性情陶冶、心理调适等复合性标准来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

(2)内涵性原则。内涵性是指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技能、思想等,形式性是外在表现,评价大学教学质量时更应强调其内涵性。

(3)个性化原则。教学质量评价应体现灵活性,以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工作,形成教师教学的特有风格。

(4)学术性原则。教师采用研究和探索性的方式授课,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水平和能力。

(5)民主性原则。包括学术的民主性、教学内容选择的民主性和教学方式的民主性。

(6)创新性原则。教师要摒弃不适应时展需要的陈旧思想观念,改革传统落后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7)长远性原则。在评价教学质量时,要看教师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什么基础,特别是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等起到什么作用[1]。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要真实全面地收集评价信息,不能凭空臆断,要客观公正在地做出评价结论,不掺杂个人感情。

(2)一致性原则。必须对所有的相同评价对象采取同一标准,对所有的评价对象确定相同的评价时段。

(3)全面性原则。既要全面科学地设计评价指标,又要收集评价对象的全面信息,不能仅凭一时一事就下结论。

(4)目的性原则。教学质量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励和鞭策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力水平和综合素质。

(5)可行性原则。评价指标的设计和方法的选择,既要力求客观和全面,又要符合实际,简便易行[2]。

二、教学质量评价的一般方法

(1)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根据评价的时间和作用不同可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B.S.Bloom)认为:“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获得有关教学的反馈信息,改进教学,使学生知识达到掌握程度所进行的系统性评价,即为了促进学生尚未掌握的内容进行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前瞻式”的,概括性水平不如终结性评价那样高。要重视评教的形成,及时提供必要的反馈信息,特别是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管理人员要因势利导,帮助教师与学生分析原因、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调节,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

“终结性评价是指在学年、学期或阶段末进行的覆盖面较大的评价,目的是全面了解一个阶段的教学结果,以对照教学目标、指标体系,检查教学工作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对评价对象做出鉴定或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回顾式”的,重视的是行为、行动结束后的成就,而忽略行为、行动的过程。

(2)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是教育教学评价的两种基本范式。需要明确和澄清的一点是两种评价方法都是科学的方法,都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决不能认为定性的方法等于主观思辨或主观臆断。“定性评价是一种基于对其质的一定观察或经验做出的对其质的方面的判定。”

随着对数学方法和计算工具研究的深入,这种方法的精确度越来越高,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说服力,降低了定性分析的随意性,已成为不可缺少的有效评价方法。尽管如此,现实中还是有很多因素并不能量化或不能很好地量化,用定量评价方法也就不能完全客观、准确地反映教师教学质量。

定量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源于教育的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是教育实践活动和教育关系的规范化,它包括一套价值标准和教育行为规则,是社会关系的比较稳定的、持续的组合。

(3)绝对评价法、相对评价法和个体内差异评价法

根据所选取用于对照的价值标准的不同,教学效果评价可分为绝对评价法、相对评价法和个体内差异评价法。绝对评价是根据既定的客观标准,把评价对象与这一标准进行对照,判断其达到标准的程度。相对评价是将评价对象与其所在的同类集体中的其他成员进行比较而作出价值判断的方法。这种方法以统计学中正态分布原理为依据,一般采用标准正态分布曲线来描绘评价结果。

三、结语

教学质量是教育科学领域中最为理论化和概念化的主题之一。自有教学活动以来,就涉及到如何评价的问题,教学评价是一个古老的历史话题,同时又是一个内涵日渐弥新、人们津津乐道的时代课题。与普通中小学相对程式化一点的教学活动相比,高校教师教学活动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建构性和创造性,教学质量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它既没有明确的外延,内涵也相当的复杂,具有鲜明的模糊性,有许多特征是无法用固定标准来衡量的,这就给理论研究和实际评价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但只要确定了科学的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相信对高校教学质量的评价也会变得越来越科学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宽亮.简论高校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原则[J].运城学院学报,2007.

创客教育内涵范文7

关键词:高职院校 品牌专业建设 内涵 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b)-0142-02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过了两个重要阶段,即“规模发展”“跨越转型”,正处于“提升质量、强化特色”重要时期,高职教育正处于“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强国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必须满足经济发展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客观要求。在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不断显现,严重阻碍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必须全面、客观分析主客观影响因素,综合分析品牌专业建设内涵与基本特征,遵循专业建设内在规律的同时,通过不同途径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品牌专业建设,打造品牌专业与专业群,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

1 课题概述

1.1 课题研究背景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我国高职教育呈现出“超常规”发展趋势,大学规模与数量日渐增加,高校已逐渐转向买方市场,在择校方面,学生和家长都面临着各种问题,更加注重名校,而用人单位也在择校选择学生,高职院校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需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各大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日渐激烈,必须加强专业品牌建设,这也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未来发展重要方向。

1.2 相关研究概述与课题研究意义

(1)相关研究概述。

下,根据已掌握的信息资料来说,学校品牌建设方面的研究较多,但高职院校品牌建设方面的研究论文并不多,尤其是研究著作特别少。因此,该文作者根据已有的参考资料提炼相关信息,客观分析了高职院校品牌建设研究现状与措施,在打造高职院校品牌专业、研究高职教育品牌专业重要性等方面,相关学者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在打造高职院校品牌专业方面,潘国强、杨金龙在《试论高职院校品牌的营造》中认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特色专业等具有重要意义。

(2)课题研究意义。

就高职院校品牌专业建设这一课题研究来说,具有深远理论与实践意义。在理论意义方面、在社会市场经济背景下,高职教育受到深远影响,高职教育市场管理研究的重要性日渐显现,但高职院校如何打造品牌效应,融入到市场竞争中,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特别少,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品牌建设是值得研究的理论课题,在实践意义方面,该课题研究有利于扩大高职院校整体形象,实现各方面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其核心竞争力,扩大品牌影响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2 高职院校品牌专业建设内涵

品牌是市场营销不可或缺的重要策略,更是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一种产品和同类产品的本质区别,是其最明显的特征,是一种无形资产。就高职院校来说,专业是其设置的学科门类组成要素,不同专业有着不同特点、性质,具有其特殊性,品牌专业是教育品牌形式之一,也是教育市场细化后的重要产物。就高职院校品牌专业来说,就是具有特色与优势,专业条件、专业水平、师资队伍等方面具有其影响力的专业。

3 高职院校品牌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3.1 打造品牌效应,提升自身价值

在生存发展道路上,高职院校必须结合自身发展情况,从不同角度入手巧妙引入企业的品牌概念,借助知名教师、特色专业等不断开拓市场,随时关注市场动态变化,加强品牌专业建设,提高教学与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自身的社会知名度,提高自身的社会效益,打造品牌效应的同时,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应对竞争日渐激烈的社会市场。高职院校要更加注重内涵建设,而不是规模扩张,要注重专业建设,以此为中心,制定科学、合理发展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课程资源、教学环境与队伍建设等,提高办学整体质量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价值。

3.2 创建办学特色,品牌是重要的无形资产

和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以职业教育为中心,更加注重高级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优势。高职院校品牌专业建设有利于创建办学特色、有利于合理安排专业教学内容,优化完善教学制度,优化教学方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更好满足社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就高职院校来说,品牌是其重要的无形资产,可以在无形中提高自身的入学率、就业率,降低各方面宣传成本的同时,提高社会与经济效益,有利于处于良性循环发展,走上长远的发展道路。

4 高职院校品牌专业建设的现实途径

4.1 专业准确定位,明确服务理念

在品牌专业建设方面,高职院校必须注重专业定位,必须认真做好市场调查工作,进行科学化的预测,以市场价值为基点,全方位分析新时期的人才需求具体状况发展趋势,多层次优化利用专业教学资源,提高专业教学整体水平,根据外部环境,进行多角度分析论证,明确专业建设方向,制定合理的专业建设目标。高职院校必须围绕市场客观需求,以就业需求导向、行业发展情况等为媒介,科学设置专业课程,加强品牌专业建设,避免流于形式。同时,高职院校必须准确定位其服务理念,要将学生作为服务的核心对象,充分显现专业的实践性、职业性等特点,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为提高学生初次对口就业率做好铺垫。高职院校要立足于服务行业与企业,必须客观分析对接行业以及企业在各类专业人才方面的客观需求,为企业不断输入新鲜的血液,有效解决其生存发展道路上的技术难题,提高其人力资源利用率,提高生产效率,获取更多经济利润,为企业服务的同时,也能从中获取多样化的教育资源,确保专业教学更具针对性,打造品牌专业,提高品牌专业的影响力、知名度。

4.2 加大课程建设力度,优化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在品牌专业建设中,课程建设以及教学改革至关重要,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高职院校必须结合专业学生已有水平,根据各方面具体情况,优化调整专业课程,实现课程组合,充分显现专业特色,课程呈现职业教育的“技能性、职业性”等特点。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必须重新审视已构建的专业课程体系,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点,以产业发展、行业企业岗位客观要求为媒介,优化完善专业课程设置,加大专业课程建设力度。高职院校必须优化教学方法,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专业课程学习中,提高他们专业技能的同时,促进其个性化发展。此外,高职院校必须优化完善考核方式,采用多样化的考核形式,比如:竞赛考核、创新考核、作品考核,采用定性与定量评价方法,客观考查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情况,实行分层教学,促使班级中不同层次学生都能有所进步。

4.3 注重实训基地建设

在品牌专业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注重实训基地建设,加大这方面投入,优化完善一体化的实训基地,加强企业合作,大力建设各专业学生定岗实习的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具体来说,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运营情况,从不同角度入手构建模拟仿真或者真实的校内实训基地,满足专业学生日常学习的客观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多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的机会,将所学的R抵识灵活应用到实践中,提高自身实践应用能力,营造一种良好职业氛围,具备产学一体化功能,要注重教学设施的优化完善,更好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以及综合实践能力。高职院校要不断拓展融资渠道,建设“校中厂”,要投资建设“厂中校”,建设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基地,满足学生各方面的客观需求,注重生产性实训,深化改革实践教学,促使专业教学过程更具实践性、职业性。此外,高职院校要多和相关企业合作,构建产学合作关系,提高学生顶岗实习实训的积极性、主动性,积极、主动参与到企业生产、服务以及管理中,提高自身实操动手能力,更好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为毕业后更好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企业也能获取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优化调整内部人员结构,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获取更多经济利润,实现双赢。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要注重实训方面的专兼职教师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专兼职教师考核评价机制,优化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使其建立在目标管理、过程管理之上,提高教学管理整体水平。

5 结语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意识到专业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将其放在核心位置,要准确把握专业品牌建设内涵、基本特征等,对专业进行准确定位,加大专业课程建设力度,注重校内一体化实训基地与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等,将专业品牌建设工作落到实处,促使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多角度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培养他们更多优秀的品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成为新时期社会市场需要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有效填补社会空缺。以此,改变高职院校专业教学现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办学整体水平,打造品牌效应,具有较好经济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刘晓,石伟平.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从课程建设到专业建设[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1):89-92.

[2] 韩军荣,严小红.试论高职院校专业品牌建设之路[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81-86.

[3] 瞿新南.基于专业建设的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道路探索[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6(4):33-34.

[4] 周祈燕,黄博文.高职院校专业品牌建设路径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9):29-30.

[5] 谭银元.基于行业评价的高职品牌专业建设的内涵及实现路径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9-11.

创客教育内涵范文8

6.2.为什么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

6.3.简述意象的孕育。

6.4.怎样理解意象生产的双重的涵义?

6.5.怎样理解天才是客观存在的?

6.6.艺术想象力在意象生成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6.7.艺术技巧与形式的审美价值是什么?

6.8.简述艺术形态的划分的几种标准。

6.9.谈谈对于艺术接受的核心的理解。

7.1.简述席勒《美育书简》的历史贡献。

7.2.简述分析审美内涵时应注意的原则。

7.3.简述美育与审美活动的关系。

7.4.美育的功能是什么?

参考答案

6.1.为什么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答:艺术品的核心是意象,每一个实在的艺术品都由意象世界构成。虽然艺术品是一个多层次结构,但意象是艺术品之所以为艺术品的关键层次。如果一件东西不能够提供意象,或者不能转化为意象,就不能称之为艺术品。在这个意义上说,艺术的本质体现于意象世界,从存在方式说,艺术只能存在于艺术品的意象世界之中。

6.2.为什么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答:艺术意象是一种精神存在,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成果,或者说,是主体在艺术创造和欣赏时所生成的一种综合的意识形态。一方面,意象与艺术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意象实际上是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审美心理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而另一方面,意象又与艺术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接受者在欣赏的时候,是以自己已有的审美经验为基础的,他在观照艺术品中所凝定的意象世界时,并非被动地照本全收,而是在感受、体验的同时加以重建和再创造,形成新的意象世界,这才是接受主体所欣赏的真正的审美对象。所以说,艺术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意识中,没有主体,意象是不可能存在的,艺术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

6.3.简述意象的孕育。答:意象产生的开端始于意象的孕育。它首先是艺术家实践的产物,是艺术家主观同客观世界的存在发生交互关系、交互作用而生成的。它必然是以主客体的相遇开始的,而这种相遇是一种因感动、感应而引起内在情感激荡的关系。除了感动之外,主体还需要一种虚静的精神状态,即一种_要排除杂念,集中精神;二要超越知性逻辑,进入感性直觉的状态,使日常“自我”暂时退隐、消失,以虚空的心胸接纳万物,孕育意象。当主体与世界相遇时,在特定的条件下,还会引发艺术家的创作冲动。艺术意象产生是主体与客体的特殊联接,当两者相撞时,艺术家便沉浸在一种非功利、非认识的审美状态中,通过主体与客体、意与象、情与景、内与外、质与文等的反复碰撞,不断渗透,相互交融,酝酿出艺术的意象,如孕妇十月怀胎,艺术意象在不断孕育中逐步形成。而当艺术家的意象孕育成熟,其自身就有加以表达的内在趋向,这时就进入了艺术意象的生产阶段。

6.4.怎样理解意象生产的双重的涵义?答:艺术生产具有双重的涵义:它既有生命孕育分娩的意思,即事物的从无到有,存在的由隐到显,同时又有工艺制作、生产的意思,而这两种意义都与艺术品的产生有关。(1)意象的从无到有就是要将主体在酝酿中的隐藏在深层潜意识的意义明晰化,把散漫的、不可把握的感觉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整体。(2)意识的从无到有,还在于意象的意义内容在“无”的运动中最终获得外在形式符号,转变为“有”。(3)意识的从无到有,没有物态化与物化的实在形式是不可能实现的。(4)艺术意象的创造和艺术品的完成,实质上也是一种生产。

6.5.怎样理解天才是客观存在的?答:天才是客观存在的,天才的形成是与先天的生理心理结构与后天的实践两个方面合力的结果。阿勃拉姆斯曾经把天才分为“自然天才”和造就的天才。天才独特的艺术创造力主要表现为艺术敏感、艺术想象力、艺术技巧和灵感等方面。

6.6.艺术想象力在意象生成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答:艺术想象力是指艺术家在感受生活,孕育意象过程中展开想象、联想、幻想或意象思维的能力的程度。它不同于日常的逻辑思维能力,它可以超越抽象概念、判断、推理,超越正常的逻辑时空,以艺术的感悟主旨为归,从而形成独特的心理时空和情感逻辑,来追忆、引发、整合心理意象。需要强调的是,艺术想象力不仅仅是唤醒和引发丰富的形象、感受,更重要的是将其融会和整合。这种融合的基础就是艺术想象中基本的主体感悟主旨。

6.7.艺术技巧与形式的审美价值是什么?答:在艺术家准备表达、操作时,心中意象并不一定已非常清晰、完善,正是靠着表达和操作运动,艺术意象才逐渐鲜明、完整并得以最后定型、完成。艺术操作与技巧是意象孕育的继续与完成。在一定意义上说,艺术操作就是艺术技能与技巧的运用与发挥,是艺术创作过程中不可逾越的环节。艺术技巧的操作在质料上留下的痕迹就是艺术的形式,它是艺术技巧运动的物态化和凝定。艺术技巧所展示的美就作为意义凝聚于形式的符号中,形式静态地表现了艺术生产的动态运动。艺术欣赏者可以通过艺术形式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技巧的关。因此艺术形式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艺术家在对艺术真谛的体味与投入中,运用熟练的技巧,在审美状态中所创造出的形式,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在形式符号层次上的统一,是艺术的意义凝聚于“有意味的形式”。

6.8.简述艺术形态的划分的几种标准。答:第一种是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例如亚里士多德的分类方法:第二种是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例如莱辛的分类方法:第三种是艺术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

6.9.谈谈对于艺术接受的核心的理解。答:艺术接受本质上仍是一个意象生成的过程,接受者所欣赏的仍然是艺术意象,但是必须借助于符号形式。接受者在读解形式符号的过程中,根据符号的暗示而由自身的主体意识重建意象。因为艺术符号的特殊性,它对其意义的表达只能通过象征与暗示,所以艺术接受者就不可能完全获得来自于艺术创造者的原始意象。而是根据符号的暗示引导重建意象,因此,意象的重建是艺术接受的核心问题。艺术的接受是个阶段性的过程,其中阶段性的变化,指的是接受者随着艺术品的符号与意义的关系的深入发掘而导致的主体感受的变化。这个过程可以分成观、品、悟三个阶段。

7.1.简述席勒《美育书简》的历史贡献。答:席勒的美育理论在西方美育思想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哲学的高度解释审美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独特目的,并把审美教育的目的和审美活动的性质内在地统一了起来。(2)明确揭示审美教育的价值是完满人性。(3)回答完满人性的方式——人性统一的根据就在于自身。

7.2.简述分析审美内涵时应注意的原则。答:(1)对美育内涵的确定应该体现手段与效果相一致的原则。(2)确定美育的内涵还应遵循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兼顾的原则。所谓直接效果,主要是指通过审美教育,在个体身上所产生的陶情怡性、意志感发、心灵愉悦等直接的成果效应。所谓间接效果,则是指通过审美教育直接效果的不断积累,从而导致个体心理结构的重大变化以至形成完美人性的终极性的成果效应。(3)确定美育的内涵还应遵循独特性的原则。所谓独特性,就是指审美教育不同于智育、德育、体育等其他教育形式所独具的本质属性,审美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确定审美教育内涵的根本依据。

创客教育内涵范文9

关键词:茶文化背景;现代金融人才培养;高校金融教育;创新

茶文化背景下的现代金融人才培养与高校金融教学改革工作,需要遵循以下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观点,进而才能达到茶文化与人才培养工作有机结合发展的目标。比如尊重客观规律、追求中庸和谐美等,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落实茶文化在金融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工作目标。

1茶文化视角下现代金融人才培养与高校金融教育改革理念

第一,坚持尊重客观规律的发展理念。茶叶在生长与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遵循着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的规律,还从种植到成熟的过程中,根据自身客观环境变化的应对能力,提升良好的发展效果。人们在饮茶期间也会感受到茶叶本身的脱俗和清香。在茶文化背景下,我国现代金融人才培养和金融教育的改革工作,必须结合茶文化思想中论证客观规律的理论,提升人才培养和教育的发展效果。目前,许多学派的得道高人和文人墨客都非常喜欢和喜爱茶文化。现代金融培养工作和教育改革工作,可以充分挖掘茶文化中的内涵和思想,加大茶文化的应用和借鉴力度。从而才能以遵守客观规律为前提,将现代金融人才培养和金融教育的改革工作落实。人才培养工作和高校金融教育改革工作中,还要以客观存在的事实现象为根据,结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和特点,加大教学设计的创新和改革工作力度,这样也能推动教学改革工作的合理开展。另外,一些学校为了提升现代金融人才培养和高校教育工作改革发展水平,没有加入事实依据的茶文化思想和遵守客观规律的发展理念,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会降低现代金融人才培养的质量,也违背客观规律的做法,影响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工作的与时俱进发展。第二,追求中庸的和谐美理念。中庸理念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观的一种,强调在为人处事和看待事物的过程中,要具有折中、不偏不倚的态度。茶文化中,包含丰富多样的思想内涵和中庸之道以及茶道精神。在高校金融教育改革和金融人才的培养中,需要结合茶文化中的中庸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茶文化中的中庸理论强调,现代人才培养工作和金融教育改革工作,无论何时都要保持一种和平的心境,还要培养学生一种处事不惊的态度,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当然在学生行为能力培养方面也需要坚持适度的原则,进而才能推动自身的全面发展。现代金融人才培养工作和金融教育改革工作在发展中,其教学目的应该是纯粹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传授知识、授业解惑,而不是其他功利原因。同时,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不必刻意追求面面俱到,只要做好相关理论得深入挖掘和分析工作即可,过多的进行探究导致时间浪费的情况发生。同时,学生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金融教学工作要与学生实际生活和学习理念之间有机结合,从学生的本性出发,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方式,充分发挥量力而行的教学作用和价值。

2茶文化视角下现代金融人才培养与高校金融教育改革现状

2.1教学资源单一

任何一种学科都不可能单独存在,一些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存在一定关联。在高校金融教育改革工作中需要加强金融与文化之间的有机结合,其中的文化还涉及到很多历史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因此,现代金融人才培养和金融教育改革工作需要充分挖掘经济行为背后的文化和思想道德理念。目前还存在金融人才培养和金融教育改革工作资源单一的情况。许多高校的金融课程教学将金融当作一门纯经济类学科,过于注重经济相关知识的讲解,未能结合拓展知识的发展理念,让金融课程教学与其他文化和知识之间有机融合。这种单一的教学内容还会导致学生对于金融学习的兴趣降低,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资源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会给教学质量带来影响,所以还需要加强对课程教学资源的完善,提升其教学工作效果。

2.2教学方式落后

现代金融人才培养中还存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其教育方式相对落后,部分学校为了追求教学的高质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忽略对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讲解。同时还存在学生缺乏对茶文化学习认知和理解的情况。教师没有结合多元化的教育方式、现代化教育理念,加强茶文化与现代金融人才培养和金融教育改革工作之间的有效融合,进而使很多学生在金融语言学习方面存在文化障碍的难题,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单一和落后的教育模式,还很难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缺乏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和实践的机会,从而导致学生学来的理论很容易被忘记,降低金融教学的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效果。

2.3教学目标模糊

茶文化背景下,现代金融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改革工作,还存在目标模糊的情况。所树立的课程教学目标,还是以培养学生的金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为主,缺乏对学生文化意识和综合素养的培育,进而使高校现代金融人才培养工作不能更好满足社会对于综合性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如果缺乏针对学生文化意识、文化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也会导致课程教学工作效果不理想,影响学生对茶文化或者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了解。

3茶文化视角下现代金融人才培养与高校金融教育改革策略

3.1优化教育教学资源

茶文化中,不仅包含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育内涵,还能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和了解。在茶文化背景下,现代金融人才培养和金融教育教学改革工作,需要优化教育教学的资源,结合茶文化中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加强金融教育与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哲学之间的有效结合,提升学生的文化学习能力和文化素养。金融课程教学也是一门与文化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在现代金融人才培养中,可以通过理论知识联系实践的方式,充分挖掘金融教育背后的文化内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采用加大茶文化宣传力度,提升学生对茶文化正确认知和理解等形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优化教育教学资源中,现代金融人才培养工作还需要充分挖掘茶历史文化、茶道精神、茶理论内涵等,加强高校与茶文化发展机构之间的合作,从而给予学生更多了解和学习茶文化的机会,增加学生对于茶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3.2创新金融教育方式

在茶叶和茶树的种植与栽培中,不仅尊重自然规律和客观条件,还强调茶文化的发展工作要和谐、统一。目前茶文化背景下,现代金融人才培养和金融教育改革工作可以结合茶叶、茶树以及茶文化尊重自然条件和客观条件的原则,坚持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的发展启示,提升人才培养效果和教育的质量。在传统的金融教学当中,通常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向学生灌输相关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并且这种教学方式也与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相违背。为增加学生对于金融知识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创新金融教育方式,强化教育效果。现代金融人才培养还要结合学生记忆规律,具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传递教育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展开教学,比如很多学生都喜欢通过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向学生展示和金融相关的教学短视频、图片等,增加学生对于知识的感官认知和理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