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小学语文教材特点集锦9篇

时间:2023-09-18 17:19:30

小学语文教材特点

小学语文教材特点范文1

一、了解教材中每组课文的知识结构

1.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每一学段的课文编写都有很强的系统性,都是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把每一组课文的知识结构进行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编排。各年级的语文教材,每一组课文的编排和知识结构,都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低年级注重字词的学习掌握,中年级注重词句的阅读掌握,开始习作,高年级注重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

2.各个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组课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分析教材时,一定要考虑这一组课文教学中要落实标准学段目标的要求。在教学三、四年级的课文时,我们要结合课文的词语特点,重点训练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在教学五、六年级的课文时,我们要指导学生结合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表达效果。

3.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组课文,分为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两大类型,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在教学时有不同的要求和方式,如人教版教材中四年级语文下册,《桂林上水》和《七月的天山》这两篇课文中,《桂林上水》属精读课文,我们在分析教材时,一定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设计课时,必须精讲多练,把握课后练习和拓展训练。《七月的天山》属略读课文,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注意指导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较短时间内把握文章的大意,逐步掌握略读技巧,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独立阅读的能力。

4.在语文教材中,根据不同的学段,都编排了诗歌、古诗、文言文等,诗歌突出朗读、背诵。古诗和文言文采用诵读的方式,让学生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自己读懂。根据学段的不同,各个年级古诗教学在理解和感悟的要求上也有所不同。如,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诗歌《鹅》一文,重点突出读读背背,识字写字,就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四年级语文下册中《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这几首古诗要突出读读背背,解词解句,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高年级应突出自主感悟,朗读欣赏,如,六年级语文下册中《七步诗》这首古诗,一定要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自主感悟每句诗的意思。

二、掌握每一组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小学语文教材,根据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要求。从分析教材得知,每一组课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都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思。(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如,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课《翠鸟》一文,教学目标是:(1)了解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的特点,进而理解这些特点和翠鸟捉鱼本领的关系,初步知道翠鸟的特点是为了适应环境而渐渐形成的,教育学生懂得爱鸟、护鸟。(2)学习作者观察的顺序和抓住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3自然段。教学重点是抓住描写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

三、分析教材要仔细体会课后思考练习显示的编写意图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一年级下册开始,每册由八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的识字课、阅读课、语文园地、回顾拓展都围绕本组主题合理安排,相互联系。每篇精读课文后面都设置了精炼的训练习题,如,四年级语文下册中《桂林上水》一课,课后的练习是:写得真美,我要有感情地朗读,要把课文背下来;认真读课文最后一段,联系上文说说自己对桂林山水的感受;把课文第二自然段抄下来。从教材课后思考练习来看,注重从“文体”向“学体”的转变,注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个性化阅读,注重语言的积累运用。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分析教材时,了解每一组课文的知识结构,掌握每一组课文的教学重难点,弄清每一组课文作者的编写意图,就能很好地驾驭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我们一定要静下心来认真分析教材,真正读懂教材、读透教材,引领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材特点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功用;写作;语文积累

笔者发现好多老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总是费尽心机去寻找各种好素材来推荐给学生,以便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一些文学素养比较好的老师花费很大的力气从各种散文期刊杂志上搜寻好的素材让孩子们来学习,训练孩子们进行写作,然而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好素材因适合的对象不同,对素材的甄选就成为教师备课中的一大麻烦。而致力于作文教学研究的老师,很容易悟出小学语文教材在写作训练方面的用途。

我们来看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一)由于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在不同的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教材的设计通常都会体现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表及毕、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逐步深化的原则,以便不同年龄段学生接受不同难度的学习内容。(二)具有思想性和科学性、艺术性是教本素材的一大特点,文章多选取名家作品,从语一言到思想再到艺术形式和创念都有我们训练孩子们写作时借鉴的成分(三)采用故事体“文字生动、语言儿童化、图文并茂、趣味横生”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教本素材即使在外部形态上也为学生所喜爱!

这些特点表明教本中的作文素材具有很高的价值,我们除了利用教材进行识字、阅读教学以外,还应挖掘教材在写作训练方面的作用和意义。接近孩子们的认知水平与兴趣点。老师的课文讲读分析,“不再是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的在场性分析,不再是写作特点的分析,更不再是政治学的分析和社会学的分析,而是不在场的思维学的分析,是写作借鉴性的阅读与分析。”教师在领着孩子学习课本的时候,已经引导孩子们领悟了选文的语言、思想内容和好的词句,以及独特的写作思路,语文教学如果就此打住。那我们语言教学工作可以说是“事倍功半”,语言学习仅仅停留在认知的阶段,尚不能运用。就像练习书法,只进行了第一步“读帖”阶段是一个道理。荀子在《荀子・劝学》中,曾经有这样的话“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所以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孩子们在理解欣赏课文之后,趁热打铁,从写作的角度进行借鉴:或从语言表现形式上、或从写作思路上或从表现生活内容方面进行借鉴与模仿。韩愈说过“学以为耕!文以为获”意思是说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阅读是写作的先导!因此我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要进行深思、融会贯通,要学会把这些知识借鉴、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去,写作时可信手拈来!这些知识也是写作的源头之水,是鼓励和推动学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对于中低段的孩子来说写作文也可以按照这个路子进行训练。通过仿写能得到较好的写作效果!仿写也是他们提高写作兴趣的一种有利的手段。例如学习《绿色的和灰色的》这首儿童诗时,我们不难发现这首诗的叙事性强,充满童趣。我们可以让孩子们把诗歌改编成故事―《绿色草地里的灰狐狸》,只要加上对草地的描写和角色的语言与心理活动,小故事就改成了。低年级组的孩子们讲述起来不困难,又有兴趣。既巩固了课文,又训练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述能力。又如《肖伯纳和小姑娘》中,关于苏联小姑娘的外貌描写很生动,孩子们几乎可以背诵。老师可以引导孩子们对自己的一个小伙伴的外貌进行描写和表述。也可以看着自己班的同学直接进行描述。孩子们一定很积极很感兴趣。写作能力的训练包括诸多的要素,如果小学语文教师能从语文教本中选找到这些写作的训练点,让孩子们在语言学习的初期就得到多方位的写作训练,那么我想这个训练肯定是具有持久性、丰富性的。如果能够坚持下来,孩子们就能够形成学习借鉴语言经验的习惯,自觉地进行积累、练笔的习惯。指导学生阅读时注意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能引起学生心灵震撼的作品。例如:优秀习作、优秀儿童文学名著和优秀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是写作的先导,要学好写作,应该先指导学生进行以写作为目的的借鉴性和评论性阅读,随机进行仿写训练。“因为给出榜样便是提供给学生最直观的参考样本,他们就容易得到一个写作样式,从而解除或减轻学生写作时举止失措或写作无能的焦虑感”在模仿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得知识进行创作的一种自觉动机!强调学生吸收大量的语言词汇和文体体式,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感觉和文体感觉,获取语用上的经验,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指导学会融会贯通,把阅读过程中获得的信息和写作知识借鉴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去。在读中积累语言,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写作时可以左右逢源,使它成为自己的知识。

还要指导学生多背诵一些好文章,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领悟写作技巧,提高构思能力,改变语言面貌。如果能把背诵与仿写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教给学生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圈点勾画法,摘抄积累法,列提纲整体认知法,心得笔记法等,既有助于学生理解阅读内容,又有助于学生的小练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给学生仿写、缩写、扩写、改写的方法,可以对所读优秀诗文进行以上小型的练笔,把读与写紧密结合了起来。在读读写写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把课堂语文教材的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积累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写作借鉴意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感觉和经验。写作技巧的生成离不开练,强调学生阅读过程中练笔的量,常言道“曲不离口,拳不离手”,阅读中则强调“笔不离手”,教会学生自主地寻找练笔点,进行大量的写作练习。鼓励学生坚持,“习惯终有成时,爱好终有生时”,争取做到天天读、天天写。把积累写作素材当成一项基本功来做,养成永不知足的积累素材的愿望。那么读就成了写的直接动力。会给孩子们带来惊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即生活”,学生身边的每一件事对他们都有着特殊的含义,对他们的成长起着独特的作用,也给了他们创作的源泉。

参考文献:

[1] 江春巧.构建写作的基石――浅谈小学生写作的语言积累[J]. 课程教育研究,2012年11期

[2] 沈玲蓉;;对小学语文教材汉语拼音编排的两点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07期

[3] 陈焰;;关于小学语文教材性别印象的调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年17期

小学语文教材特点范文3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人教小语教材改革的重点

1、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语文学习,给学生打下坚实而又灵活的基础。

(1)、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和语文学习的自信心;

(2)、使学生具有适应社会需要的识字、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能力以及初步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有较丰富的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4)、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开发潜能,激活想象力和创造力;

(6)、培养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提高审美情趣。

2、教材内容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

教材内容富有时代气息和人文内涵,反映对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的关注:如自然、资源、环境、战争与和平;体现现代意识:如自强自立、关爱他人、合作竞争、锐意进取;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新选课文占课文总量的二分之一。

3、教材编排符合语文学习规律

(1)、一方面加强语文实践活动,通过大量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

(2)、另一方面,利用汉语的特点,重习得、重发现、重感悟、重积累,重视语感的培养,重视个人独特的学习体验,不断提高整体把握能力。

4、呈现方式有助于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教材的呈现方式既要根据年段的不同有一定的格局,有人教版的特色,又要方便教师的教、服务学生的学,在内容安排、练习编制、版式设计、叙述方式等方面有突破。

5、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

(1)、首先,要确保宏观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要求,以使绝大多数学生语文学习达标;

(2)、其次,教材内容要求上增加弹性,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体现承认差异和因材施教,同时也给教师学生留有选择、补充、创造的空间;

(3)、再次,加强同现实生活、同相关学科的联系,以引导师生开发、利用各种语文课程资源,共同建设开放的、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二、教材编排的结构

1、一、二年级教材结构包括导语----识字课----课文----语文园地四个栏目。

语文园地分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口语交际和展示台四个版面。

我的发现------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特点及字词的一般规律,掌握识字方法;

日积月累-----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美的段篇,复习学过的字词,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练习;

口语交际-----在双向互动的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展 示 台-----给学生提供展示课内外学习的舞台。

2、三年级上、下册教材结构包括导语----课文----语文学习园地三个栏目。

语文学习园地分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或成语故事、趣味语文、宽带网四项交叉进行)

3、每册各有两组,结合专题编排的综合练习。

三、教材的主要特色

1、内容与编排:围绕专题重点或专题组织教材内容,整合语文学习活动。

例如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专题是“温暖的家”在简短导语之后,编排了一课“新三字经”形式的识字课,即识了字,又使学生懂得了“尊长辈,敬父母”,“长辈错,便提醒”的道理。在语文园地里编进了一首体现家庭生活的温馨、幸福的小诗《鞋》。口语交际引导学生讨论,若是爸爸、妈妈不让自己做家务事该怎么办?就这样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等语文活动及实践活动,统统整合进“温暖的家”这个专题里。

以专题组织单元,贴近儿童生活,又蕴含教育价值,且较好地体现知识、能力、方法、情感之间的联系。

2、识字、写字:利用汉字的特点,遵循识字规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识字和写字是一、二年级的语文教学重点。

(1)、一、二年级教材努力体现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加强写字,降低难度的识字学文的主张。

一年级安排认识950个常用字,写其中的350个。二年级认识850个常用字,写其中的650个。

教材中要求写的字,体现写字的规律,按照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独体字到合体字的顺序来编排。

(2)、利用汉字特点,遵循识字规律,采取多种形式识字

归类识字:利用汉字象形、会意的特点,来识象形字和会意字。还安排了按事物归类、看图识字。如认识蔬菜、日用品、体育活动名称等,从中识字。

3、课文编选:体现时代特点,现代意识,贴近儿童生活。

一至三年级教材,大幅度更新课文,新编选的课文超过课文总数的二分之一。

有反映领袖事迹的:《邓小平爷爷植树》、《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等;

有歌颂祖国新貌和科技成就的:《画家乡》、《北京亮起来了》、《太空生活趣事多》、《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等;

反映现代儿童生活、表现自强自立、尊重与关爱他人:《胖乎乎的小手》、《好汉查理》等;

提倡保护环境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爸爸和小树》、《小熊住山洞》、《松鼠和松果》等;

歌颂各国人民友谊的:《一面五星红旗》、《卖木雕的少年》等;

体现中华优秀文化的:《孔子拜师》、《开天地》和十首古诗等;

爱科学的:《地球爷爷的手》、《活化石》、《月球之谜》等。这些课文文质兼美,很具有典范性,语感鲜明,有利于启迪智慧激发想象。

4、呈现方式:富有新意和亲和力,导学特色突出。

(1)、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学习和练习的内容。

无论是单元前的导语,还是思考练习,还是学习园地,都是以学习伙伴的口吻叙述的,十分亲切自然。如教材中大量看到,“我会读”、“我会认”、“我会说”、“我会写”、“我会填”等图标,学生看了这样的图标,就有了自信,有了跃跃欲试的劲头,不启而自发。

常见的是“这篇文章真有感情!我要多读几遍”(引导读),“这篇课文语言真美,我要背下来”(引导积累)。

用“吐泡泡”的形式,吐出问题如《翠鸟》一课中,联系上下文,我理解了“鲜艳”的意思。《荷花》一课中,“冒”字用得真好。

由板着面孔变为面带微笑,由硬性布置变为自主学习、乐于探究。

(2)、强化导学的功能,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引导、指导学生学习上,本套教材有比较系统的设计。如借助单元前“导语”来导向,凭借课文之中或课文之后的“吐泡泡”导思,利用课后的题目导学、导练,凭借语文园地引导发现,鼓励展示课内外学习成果。如《亡羊补牢》寓言中,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课文,我知道了“亡”和“牢”的意思。这就是导思、导学。

如小语第三册下第一组导语的功能:点明专题;揭示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教材的亲和力;提出要求和方法。

5、教材设计:体现开放性,注重广泛适用性

(1)、在识字设计上,贯穿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不断展示交流自主识字的思想;

(2)、阅读设计上,编排若干篇选读课文,供师生灵活运用,用宽带网查阅更多资料;

(3)、在练习设计上,编排少量选做题,提出一些活动建议,供学有余力的师生参考;

小学语文教材特点范文4

一、进一步加强新课标的学习,树立教学新理念

要进行教学改革,首先就必须明确改革的方向。当前要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就必须要认真学习新课标,树立教学新理念。

(一)温习新课标。

国家教育部颁行的《语文课程标准》是在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吸取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新成果,分析语文教育的现状及时展对语文教育的新要求的基础上,重新构建的语文教育的目标体系。不仅具有开创性,而且具有时代性,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了国家对语文教育的要求,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代表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

(二)牢固树立教学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首要任务是更新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行为归根到底是由教育理念决定的。学习语文新课标,关键是要把握其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致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拓展语文课程资源”这是语文新课标中最基本的教学理念。它回答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哪些条件的问题。只有正确把握这些基本理念的内涵,才能明确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因此,各校必须继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做到《语文课程标准》人手一册,定时学习、讨论,通过学习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理论只有与实践结合起来才有生命力。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这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大胆实践,不断探索,促进理念向行为转化。

二、把握新教材,探索新教法

教学改革与教材改革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还必须认真学习“新教材”(这里是指人教版实验教材),把握新教材特点,探索新教法。

(一)把握教材新特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修订的新教材,它全面、准确地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努力遵循母语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改变教学方式,使教材有利于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在教材内容的修订方面,主要有:(1)大量更新课文。增加了课文的篇数、丰富了课文内容、坚持文质兼美的原则、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大类;(2)重点训练项目作了适当调整;(3)课后的思考练习作了较大修改。减少了题量、思考练习,突出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自悟。(4)作文练习作了较大修改。一方面是丰富了作文训练的形式,既有写实作文,又有想象作文,还安排了一些常见应用文的练习;一方面是在训练要求上尽量为学生的自由表达提供空间。(5)重新安排了口语交际练习。原来教材中的“听话、说话”训练改为“口语交际”训练。(6)安排了语文实践活动。(7)“基础训练”改为“积累・运用”。

总的来说,新教材可用四个字概括“新、实、活、宽”。“新”表现在新的指导思想、新的结构方式、新的编写风格。要用好新教材,我们必须领会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特点,特别要注意把握其“新”的实质,领会各部分整合的意图,以发挥好教材的整合发展功能,使新课程的理念切实得到体现。根据课标精神,发挥教材优势。新教材为我们实施新课标提供了凭借,在进行教学时要善于发挥教材的优势,贯彻新课标的新理念。发挥主体作用,丰富完善教材,教师既要做新教材的使用者,同时又要做新教材的建设者。

三、突出重点,大胆改革

笔者认为,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应该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变化,是一种历史性的变化。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形成到80年代、90年代进一步发展的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提问、板书为主要手段,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正在受到猛烈的冲击,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在艰难的探索中逐步登上课堂教学的舞台。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准向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倡导的一种适合时代要求的新的学习方式,是我国创新体系的一个构成部分,是国家对未来人才的基本要求,它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对教师主宰课堂的否定,对学生被动学习的扬弃。这种学习方式对于改变过去机械的、被动的“注入式”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探索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一)转换师生角色,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基础是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的转变。教师的定位不再是主宰,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保护好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到长久的保持,做到乐意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教师要积极探求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同时,教师还必须充分发挥的主导作用,做到导有目标、导有方法、导有学法。

(二)抓好“小组”学习,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

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是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让师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促进师生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为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提供原动力。小组学习是班级授课制中课堂合作的主要形式。因此,教师一定要运用好这一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在小组讨论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将要讨论的问题,为合作学习打好基础。在指导互助合作的过程中,教师要确保合作学习的扎实有效,做到分组要灵活、分工要明确、指点要巧妙。

小学语文教材特点范文5

一、低年级 “以识字教学为重点”是语文教育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发展,符合我国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规律

我国的识字教学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周礼》记载:“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隋唐前最为流行的识字课本是《急就篇》,其后陆续出现了《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等,一直使用到清末。这些课本大都是小孩子初入学开蒙一年左右时间集中识字使用的。入学之初先识字,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经验之一。

初入学以识字为重点,是汉语文教育的特点决定的。

清代学者王筠说:“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能识二千字,乃可读书。”这是古代学者认识的总结。朱作仁主编的《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一书把“低年级以识字为重点,为读写打基础”作为识字教学的第一条教学原则。书中说:“小学阶段最初书面言语的词的数量少于口头言语的词量。儿童只有在他的记忆储备里积存起一定数量的汉字,才有可能理解和运用书面语言,读书作文,表情达意,交流思想。” “阅读写作以识字为先决条件。而反过来,阅读写作对识字有促进和巩固作用。但是,在学习语言文字初级阶段,这三者在程序上有先后的关系,在学习任务上有主次之分。这种关系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为‘低年级以识字为重点’。” (《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第279页)

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等人对母语学习的差异性研究表明,小学到高中学生语文分项能力发展中,识字只有小学一年级和小学三年级两个“敏感期”,而其他各项语文能力发展的“敏感期”中,只有默读一项包括有小学四年级。(转自童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第90页,上海教育出版社)这也说明“低年级以识字为重点”符合我国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规律。

因此,新世纪《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这是古今语文教育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发展。

二、六十年来识字教学科学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成为“低年级以识字为重点”的有力支撑

朱作仁等人的研究指出:“从初入学儿童学习的对象——汉字特点来分析,汉字的音义形交叉纠葛的现象比较严重,这往往给小学生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还指出:“由于汉字的某些特点造成学生识字上的困难,应采取适当方式突破;而汉字的某些规律又是一个有利因素,掌握了汉字的基本规律,可采用比较类推、举一反三的方法,加快识字进度。”(《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第279页)

为了解决好汉字“难学难认”和为读写尽快扫除障碍,人们一直在不断探索识字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三、百、千”之类教材的出现就是古人在当时条件下的探索成果。据统计,这三本教材累计生字数为1452个,可以视为当时入学之初集中识字的识字量。在标音方面,汉代开始使用“读若”和“直音”,东汉末发明“反切”,之后广泛用反切注音来帮助读准字音,成为近百年注音识字的滥觞。祁建华的注音识字扫盲教学,更是揭开了新中国识字教学改革的大幕。据潘仲茗、戴汝潜主编的《现代小学识字教育科学化研究》,收入该书的识字方法有3类10种23法。这些方法都符合识字教育科学化的原则:原理科学、体系完整、快速高效、操作简便。它们是:

1.汉字特征类识字方法(总计6种16法)

(1)形识类——部件识字法、逐级分类识字法、字根识字法;

(2)音识类——注音识字法、汉标识字法、双拼识字法;

(3)义识类——生活教育科学分类识字法;

(4)形义类——字理识字法、奇特联想识字法、猜认识字法;

(5)音义类——听读识字法、传统诵记法;

(6)形音义综合类——分散识字法、集中识字法、韵语识字法、字族文识字法;

2.心理特征类识字法(总计2种3法)

(1)快速循环识字法;

(2)情趣识字——字谜识字法、趣味识字法;

3.技术特征类识字法(总计2种4法)

(1)徒手技术应用——看图识字法、立体结构识字法;

(2)现代数学技术应用—— 一般计算机辅助教学法、多媒体技术应用教学。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集中识字法”“分散识字法”和“注音识字法,提前读写法”。

这23个识字法都是从不同的方面入手而实施的识字教学改革,绝大多数依据了汉字本身的特点,或者依托了一定的识字技术,有3种方法依据了儿童心理特征,从兴趣入手,但是这并不说明此优彼劣。至于近十几年陆续出现的识字方法,就不再一一罗列。

随着现代心理学研究和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发展,人们重新审视了汉字的性质和学生认识汉字的特点,汉字“难教难认”的说法已经被否定,我们更有理由坚持“低年级以识字为重点”。

三、当前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不是因为“低年级以识字为重点”不合适

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目前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最明显的是很多老师都感到低年级识字量大,难以保证识字教学质量,甚至有人提出《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不合适。

低年级识字量究竟大不大?这要用事实来说话。看历次大纲和《课标》的识字量,除了1992年大纲的低年级识字量只有1150个之外,其他几个大纲规定的一、二年级识字量在1550~1700个之间。与之相比,课程标准规定的1600字的识字量并不算大。要知道,这些大纲的识字量都是要“四会”的,而课程标准的识字量却是“识写分开,多认少写”,只要求认识的。

为什么大家会认为低年级识字量大呢?是不是有以下原因:

1.新课程改革以来,各种版本的课标实验本小学语文教材,努力继承传统识字的优点,吸收各种识字方法改革的成果,对识字教学教材的编排不同程度地做了一些改革探索,形式多样,各有千秋。但是,我们也发现不同程度地存在缺陷,或者把过去各种显性的识字方法教材变成隐性的,或者为了强调自己教材的特点,没有把有效的识字方法更多地体现出来。许多老师反映,自己熟悉的识字方法在教材里不见了,很多新教师根本不清楚过去教材的识字方法,这都给识字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2.五十多年的汉字规范化成果为识字教学扫除了很多障碍。1958年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成为识字的重要工具。汉字简化和异体字整理等规范了字形,大大减少了识字的困难。1988年《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的,为识字教学用字提供了客观科学的标准,但是,“低年级以识字为重点”的教学用字至今没有研发出来。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附录的《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开了先河,但是只有300个字,远远满足不了编写低年级识字教材的需要。这无疑也给低年级识字教学造成一定的难度。

3.长期以来对学生识字的测量评价,基本上使用的是抽查法,就是从要求学会的字中抽查一少部分,采用不同题型测量识字量和识字能力。尽管这种测试不尽科学,还有一定的盲目性,但是在当时还是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学生识字的情况,对学生和老师的压力不大。

后来,一些识字方法的改革为了证明识字量大,采用了逐人逐字指认的方法认读生字。课改以后,广泛采用这样的形式考查识字量,脱离语言环境,让学生一个一个地指认生字表里的几百个字。结果把学生和老师都考得人困马乏,成绩还不理想。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说:“要依照《语文课程标准》,准确把握两种识字要求。要求认识的字只要求认识——在本课里认识,放到其他语言环境中也认识,不抄,不默,不考。要求学会的字,以往强调‘四会’——会读、会写、会讲、会用。现在调整为会读、会写、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逐步做到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这种逐人逐字地指认生字不符合课标精神。

汉字学习具有很强的情境性和实践性,识字有一定的反复性,识字量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一旦形成独立识字能力,识字量就会有个飞跃,不再成为阅读和写作的主要障碍。对一个六七岁小孩子的识字,要求立竿见影不遗忘,不但违背了识字的规律,也不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

其次,课标说得好:“识字的评价,要考查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查检字词的能力。第一、第二学段应多关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第三、第四学段要重视考查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许多地方的语文试题和这个精神还相距太远。很多试题命题水平不高,编制随意性大,很难说可以比较准确地考查学生的识字能力。

4.教师教育的缺陷,造成广大教师语文知识基础还比较薄弱,不少语文老师利用汉字特点教学的能力较低,难以自主地利用教材优势和挖掘语文教材资源,提高识字效率。

所以,当前识字教学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识字量大,不能说明课标的规定不合适。

四、遵循儿童心理特征和识字教学规律,深化识字教学改革

低年级儿童是以无意记忆为主的,识字教学应该充分注意这一心理特征。但是,记忆只是影响儿童识字的诸多心理因素的其中之一。识字教学应该全面认识儿童的心理特征,遵循儿童心理特征和识字教学规律,从识字用字、教材编排、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深化改革。

关于识字量的问题,我们应该认识到,儿童生活的母语环境,给他们的识字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低年级认识1600个的识字量,不应当理解为只是课本规定的生字,而应该包括生活中认识的字。同时还应该认识到,识字教学更重要的是儿童“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要教给识字方法、培养独立识字能力。

识字教材必须继续大力改革。反思实验本教材得失,在继承和发展古今识字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编写出更适于低年级儿童识字的教材。这里列举几条思路:

1.拼音是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工具,但不是必不可少的工具。研究和实践都证明,一年级新生对读书识字更感兴趣,他们认识汉字比认识拼音容易。我们能不能打破先学拼音后识字的思维定势,编写出更适于刚入学儿童学习语文的教材?北师大版教材已经做了很好的探索。

2.汉字是具有表意体系的古老文字,最主要特点是以形表义,具有一观即感、一感即觉、一觉即了的特点。汉字是用最节俭的符号抒发、寄托、表现观念的,折射出我们民族意会性的思维方式。识字教材的编写必须充分利用汉字的特征,注意我们民族的思维特征。

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分析三十多年各种识字教材的特点,并加以继承和发扬。同时,还有更多的古今识字方法需要我们研究和吸收到识字教材中,例如听读识字法、猜认识字法、利用表义偏旁识字法等等。有了这样的教材,老师们就可以更好地凭借教材教学生学习各种识字方法,培养独立识字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特点范文6

教材是教学之本,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载体。200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人教版”教材)闪亮登台,在编排上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 ”,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新教材在课文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时代性,与老教材相比有焕然一新的感觉。新教材添加了不少符合小学生阅读水平和兴趣的文章,特别是新增很多外国儿童文学内容。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了,阅读的视野开阔了。可是通过几年的教材使用,新教材渐渐暴露了小学语文教学的诟病教师似乎沉浸在“精彩的课文内容”中不能自拔,语文课成了“故事课”、品德课,忽略了学生语言的增量、语文素养的提升。一些老教师不禁怀念起原来的“浙教版”教材,这也激起笔者对这套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教材的好奇,做了一些研读工作。

通过对这两套教材进行比较,笔者发现,“人教版”教材更加凸显的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而“浙教版”教材则把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定位于工具性,教材的基本目标更强调练好语文基本功,强化语言文字训练。“语文知识细致密集、语文能力序列鲜明、语文练习充分全面”是“浙教版”教材的显著特点。笔者期望通过这两个版本的比较,能让我们明异同,在继承中求创新。

一、字词教学——循序渐进、步步为营

《司马光砸缸》在两个版本的第二册教材中均被编入,文章内容相同,编写意图却在课后习题设计中有所体现,作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领会编者的编写意图,从而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课文的教学重点。那么“人教版”教材和“浙教版”教材在习题中分别是如何设定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的呢?笔者列出了两个版本的课后练习进行比较。

“人教版”教材课后练习的特点是简化头绪,加强整合。而“浙教版”教材的课后练习特点可以概括为:简洁明快、层次分明。“浙教版”教材的组织特点反映出编写教材的主导思想是“训练”。简洁明快有利于分项训练,层次分明有利于训练的循序渐进。这一组织特点使教材更具有刚性,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依赖程度很高。对于教和学来说,其有利之处是教材的使用不易变形,编写意图能得到很好的执行。但问题是,教材使用比较机械,不利于创造性教学的开展。

在生字教学上,“浙教版”教材可谓是步步为营,扎扎实实地将“笔画一偏旁一笔顺一结构”的教学落到实处。如第一册第10课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出现生字教学,课文仅要求学生学习“ 、五”两个字,在学字的同时,非常明确地要求学生认识“横、竖、横折”三个笔画,并在课后有相应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笔画。每一课的生字教学,都提出相应的笔画和偏旁的学习,并经常在单元练习中有此类练习不断进行巩固。第一学期一共学习26个常用汉字笔画和37个常用偏旁,在课本最后以表格形式呈现,使得学习目标一目了然。

在扎实进行生字教学的同时,对于词句教学,“浙教版”教材的设计编排也是从易到难,层层递进。在、二年级的课本中,基本上每课都会有组词、造句形式的练习,让学生从仿照说到独立写,由扶到放,从而使学生在一年级基本上能够说一句正确的完整句,为今后的习作奠定基础。

二、单元导读——明晰重点、练习配合

从三年级开始,两个版本教材的课文都出现了“单元导读”板块。“单元导读”是学生开始学习本单元的“扶手”,好的导读能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选取第五册第一单元的导读内容进行了比较。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人教版”教材侧重在人文性主题上,而“浙教版”教材则把重点落在语文知识点的学习上。以浙教版这一单元为例,《纸的故事》等三篇课文的课后第二题练习都是要求学生指出带点字的部首,在单元练习中,更是以表格形式,让学生练习“用部首查字法”查生字,凸显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真正习得语文。这样的“导读”,才是真正学习需要的“导读”。

三、习作教学——系统有序、范文指引

习作教学的有序性,是“浙教版”教材的显著特点。三年级是学生写作的起始年段,作为两个版本的教材,又是如何安排习作教学的呢?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人教版”教材体现了兴趣为先、训练精要的教学思想。具体体现在:一是简化头绪,拓展了教材的内涵,为学生习作提供更大的空间:二是加强整合,使语文成为语言与思想的整体、学习与生活的整体。“浙教版”教材则是列出了由浅入深的学习序列,让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放心。比如在学习按“方位顺序”写一段话时,这一单元是这样安排的:

通过这样系列的学习,对于“方位顺序”的写法,学生容易接受并能很好地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中。对于处于作文起步阶段的三年级学生,虽然可能没有华丽辞藻来修饰自己的作文,但起码做到习作“有序”的第一步。

在习作教学中,“浙教版”教材的另个特点就是实用性强,编排了与学生生活相衔接的应用文写作,比如借条、收条、寻物启事、留言条、通知等,这为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铺垫了“语用”之路。

小学语文教材特点范文7

[关键词] 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 课程意识 从“汉语文”到“汉语” 解读 建议

近些年来我们注意到,面向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沿用已久的汉语文课程的称谓,正在发生着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在1999年出台的《中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2002年出台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大纲》和2006年出台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中,“汉语文”这一称谓已经不复存在,而以“汉语”代之。其间,人民教育出版社帮助西藏等藏族地区,编写了从小学至高中全段的《汉语》教材和相应的教师教学用书,并正在着手开发相应教学资源。那么,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沿用已久的汉语文课程的称谓,为什么要发生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这个转变又意味着什么呢?

一、课程称谓之变的内在原因及其意味

从学科论角度来讲,“汉语文”,按叶圣陶先生的说法,可以理解为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合称,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一门中小学课程。在这个意蕴层面,用它指称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也未尝不可。不过,为了把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课程和教学,与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和教学区别开来,把“汉语文”改称为“汉语”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在课程与教学论层面有着更加深刻的意蕴。从现有研究来看,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课程的称谓,发生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首先,主要是基于对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性质的认识和确定,即对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汉语文课的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其次,是基于对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现状的认识,这就是,在以往的汉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具体的教学,还是考试都笼罩在以汉语为母语的全国普通语文教学的阴影之中,“很多时候是按照把汉语作为母语教学的路子走的,并没有从第二语言教学这一根本点出发,真正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特点。”[1]所以,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总的来说是基于第二语言教学观的确定。用“汉语”这个称谓取代沿用已久的“汉语文”称谓,进一步确认和巩固了汉语是我国西藏等地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第二语言,对他们的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第二语言教学观。

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在第二语言教学论的视野中有着深刻的意蕴。如果将其放在现代课程论的视野中,结合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实践和现状,对其予以审视和解读,则其意义更加深远。“汉语文”与“汉语”,虽然其基本的内容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但是它们是属于同一语言的不同教学门类,正如吕必松先生在给王魁京先生的《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研究》一书所做的《序言》中说:“汉语作为第一语言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汉语和其它语言的双语教学,基本的教学内容都是汉语,它们之所以属于不同的教学门类,就是因为教学对象不同。这些不同的对象对同一种语言的学习和习得规律不同。”[2]再者,把“语文”进行多义解读,例如,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语言文化,虽然在本质上它们仍然是汉民族的语言,但是它们各自所强调的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既然如此,那么把它作为一门中小学课程,面向汉语为母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不同教学对象,就应该在课程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的选择等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长期以来,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对这一点把握得不是很好。例如,许多教师在少数民族高年级学生是否需要学习文言文这一问题上见仁见智。在母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教学对学生汉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十分有意义,但是,由于文言文的时代性特点,如果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少数民族学生对现代汉语还掌握得不够好的情况下,就对学生进行文言文教学,肯定是不合适的。那么,少数民族学生是否需要学习文言文,如果要学,什么时候学,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就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这些问题也只有经过研究,才能明确,而不能凭借某一方面的原因而作出臆断。所以,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在第二语言教学层面上的教学意识的确立,更是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在课程层面上的课程意识的要求。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所谓课程意识,通俗地讲就是 “为什么教学”和“教学什么”的意识,而教学意识是“怎样教学”的意识。可以说,从“汉语文”到“汉语”强调的是“什么知识”或者说“哪些知识”,对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汉语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最有价值的一种课程意识。现代课程和教学的实践,也早已证明没有课程意识要对教学进行深刻的变革是不可能的。因为对“为什么教”和“教什么”的理解不同,对“怎么教”自然也就不同。林林总总的知识浩如烟海,什么知识最要紧?什么最有价值?这是课程理论中最基本,也是最深刻的一个问题。2006年教育部出台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可以说较好地回答了上述问题,并为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个科学的依据和参考。人民教育出版社为西藏等藏族地区编写的从小学到高中全段的《汉语》教材,也为西藏等藏族地区汉语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平台。

二、课程称谓之变的外部原因及其意味

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课程称谓的转变,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系统自身完善和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的发展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发展的一个启示。

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随着当代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心和反思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实践,提出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进一步规范化与科学化的问题。结合西藏地区中小学校汉语教学的实践来说,我们认为如果处理不好课程层面的问题,教学层面的问题可能无法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例如,在西藏地区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藏族班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有的学校使用区编的《汉语文》教材,有的学校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国统编《语文》教材,有的学校也开始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近编写的专供藏区学生使用的《汉语》教材。这一现象说明,一些少数民族中小学校的汉语教学,还缺乏规范,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和教学的性质特点,还缺乏科学的认识和把握。所以,如果能够着手系统解决课程层面的这样一些问题,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将更加规范和科学,汉语教学的质量也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并能够为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改革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

在过去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都笼罩在全国普通汉语文教学的阴影之中,从教材选用或编写到教学模式,都是沿着汉语作为母语教学的思路走的,忽略了汉语是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这一客观事实。进入二十一世纪,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汉语文课程的特点。而对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如果不把汉语这一最基本的语言工具掌握好,那么汉语的人文性这一特点的落实也就无从谈起。所以,从“汉语文”到“汉语”,与其说是“转变”,不如说是对汉语是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汉语课程的工具性,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首要的、根本的属性这一特点的坚持。可见,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课程称谓的转变,也是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促使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必须保持自身特点和属性的结果。这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必须树立课程意识,进行汉语课程改革,才能使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走向规范化与科学化之路,最终走出具有一定特色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之路。

经过上述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课程称谓之变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的分析与解读,可以看出课程意识的树立,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进一步的规范化与科学化的重要意义。当然,课程意识有更深刻的内涵和更广泛的外延,而不仅仅是一个知识体系的问题,这里不准备进一步论述。借用“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我们认为,树立课程意识,在当前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总的来说,就是要树立课程建构意识,在汉语教学中根据实际状况,把握和落实2006年出台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根据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汉语学科的特点,准确把握学习者特征,进行汉语教学设计,开展汉语教学。

三、几点建议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王本华老师说,从“汉语文”到“汉语”,是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发展。但是,观察目前个别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实践,可以发现,这种理念的“更新与发展”,并未普遍发生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校一线的汉语教师和相关的教学管理人员当中,可见这种理念的“更新与发展”并不是结果,而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为了使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进一步走上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发展之路,加快从“汉语文”到“汉语”的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课程意识的树立,提几点相关建议。

(一)统一认识,更新汉语课程和教学的理念

目前在一些少数民族中小学校,一些教学管理人员和汉语教师,对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汉语课程和教学的认识还未完全到位,甚至还存在较大的分歧。虽然,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和教学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确,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或许是受多年的汉语文教学的思维定势的作用,许多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困惑。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和汉语教师必须统一认识,尽快更新汉语课程和教学理念。

(二)统一汉语课程的称谓用语

目前,虽然在教育部出台的有关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相关文件中,开始以“汉语”这一称谓取代了沿用已久的“汉语文”,但是对课程改革和教学具有重要导向作用的高考试卷中,我们却发现仍然保留着“汉语文”这一称谓。而且,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校中,“语文”“汉语文”“汉语”本来就因为教学对象的多样化,可能具有不同的指向和意义,但是这些词语的使用,却并没有被严格区分开来。在实际工作中,用语上的模糊往往容易导致人们认识上的混乱,所以我们希望尽快统一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称谓用语,使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改革和实施尽快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之路。

(三)大力推行和学习《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

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课程意识的树立,应该以执行《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为切入点。《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进行了全面科学地把握,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依据和目标。那种脱离课程标准,用什么教材,就教什么教材,以“教教材”为目标的汉语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和教学发展的需要了。

(四)选用合适的汉语教材

就西藏地区来说,目前人民教育出版社为西藏等藏族地区编写的《汉语》教材,应该是依据《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编写,体现汉语课程最新理念,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状况,最具针对性,最适合这些地区汉语教学的汉语教材。实践证明,如果教材选用不当,不仅会增加师生的教学负担,而且会挫伤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后果是十分有害的。

(五)坚持“文质兼朴”的教材选文标准

“文质兼美”一直是汉语文教材强调的选文标准,但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材的选文标准,我们认为应该坚持“文质兼朴”。一段时间,一些少数民族中小学校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国统编教材,结果教材中大量的文学作品类选文,不仅增加了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汉语教学的难度和负担,而且极容易使语言课变成文学课,进而偏离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目的。为了能使教材通过选文起到扩展学生汉语积累,进而让少数民族学生学会听说读写,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我们认为,汉语教材的选文应该以“文质兼朴”为标准,多选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实用文,尽量少选一些思想内涵过于深刻的文学类作品比较合适,这也应该是汉语教材的特点之一。

(六)对汉语教师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技能培训

以西藏昌都地区为例,我们选择了西藏昌都地区二所高中和二所初中进行调查,发现其汉语教师几乎都是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虽然都接受过相关教学理论的学习,但是都未曾系统地学习过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技能。这样教师在汉语教学中,极容易以母语教学的思路来理解和实施原本是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课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一方面相关的少数民族师范类院校,应该及时调整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师资的课程计划,一方面有关部门应该对从事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教师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技能培训。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材特点范文8

关键词:听说能力  教学要求  教学形式  专业特色  实用性

近几年来,中国的英语教学早已将教学重点由读写训练转为听说训练,这里对英语听说能力的重要性就不再累述。由于现在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将语言形式与学生的实际应用相联系,对英语初学者的小学生来说,就要从听说入手。鉴于此目的,小学英语教育专业的听说教学就应与小学英语听说教学紧密联系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就能增加该专业的听说教学的实用性,突出专业特色,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教学技能。

那该专业的专业特色究竟是什么?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课堂教学技能,尤其是应用语言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学生语言学习的质量。老师准确优美的语音语调对初学者会有一种如音乐般的魅力;流畅的口语和地道的表达方式能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提高听力和口语学习的环境;具有一定表演才能的老师能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一名优秀的小学英语老师应该是:有过硬的英语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语用等专业知识,较高的听、说水平和跨文化交际的素养;有课堂演示,表演的特殊技能;掌握了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能充分适应孩子的特点,通过开展孩子们喜爱的课堂活动,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了解影响外语听说能力的因素和外语教学理论,采取适当的听说策略等。有了对专业的深刻认识,下一步就要研究听说教学的教法。首先要对比研究大学英语听说教学和小学英语听说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教育部2007年7月最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听说能力的一般要求(节选)

(一)听力理解能力:能听懂英语授课,能听懂日常英语谈话和一般性题材的讲座,能听懂语速较慢(每分钟130-150词)的英语广播和电视节目,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能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

(二)口语表达能力:能在学习过程中用英语交流,并能就某一主题进行讨论,能就日常话题用英语进行交谈,能经准备后就所熟悉的话题作简短发言,表达比较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能在交谈中使用基本的会话策略。

二、小学英语新课标中对听说能力的目标总体描述(节选)

(一)一级(三、四年级):对英语有好奇心,喜欢听他人说英语。能根据教师的简单指令做游戏、做动作、做事情(如涂颜色、连线)。能做简单的角色扮演。能唱简单的英文歌曲,说简单的英语歌谣……能交流简单的个人信息,表达简单的情感和感觉……

(二)二级(五、六年级):对英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能用简单的英语互致问候、交换有关个人、家庭和朋友的简单信息。能根据所学内容表演小对话或歌谣。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

三、对比分析

对上述听说教学的要求和目标进行对比分析会发现,小学英语教育专业的听说教学在达到其一般要求的同时应突出专业特色,增加实用性。现主要从专业特色和实用性方面讨论:

标准的语音。听说课中首先应该让每个学生过语音关。主要教学内容为国际音标的正确读法和发音方法,美式和英式音标的区别,听音辨音能力,重读、弱读,升降调,断句,正确拼读字母和单词等基本语音技能。语音的训练应该列为第一学年的教学重点,因为这是作为小学英语教师的最基本技能之一,而且对小学生的英语入门和今后的学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全英文教学。要结合小学英语教法课,让学生在听说课中熟练掌握和应用小学英语的基本课堂用语及肢体语言。为小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就应该让他们在初学时接受全英文教学,在教师肢体语言的帮助下正确理解老师的指令,通过反复的语言输入和输出形成自己的语言。这里我强调在听说课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使用肢体语言和丰富的面部表情,去表达有声语言所难以表达的更丰富、更复杂、更微妙的内涵。曾有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信息的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动作。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肢体语言的运用比在其他学科中的运用更具发展空间。

能说会唱会表演。根据小学英语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小学生的听说能力是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得到提高的,其听说的能力也是在语言交际和应用中得到体现的,所以小学英语老师首先就应该具有说唱和表演等多种技能,并能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这些能力的培养就应结合教法课在听说课堂中得到体现。一般的大学英语听说课堂采用的形式比较死板单一,如对话和讨论等。为了突出小学英语教育专业的专业性和特色,在听说课堂中可采用与小学英语课堂相似的教学模式,如语音模仿,两人及多人对话,讨论,简单评价分析,自编自演儿童短剧,用英文讲童话故事,看英文动画片,英语歌曲演唱和表演,诵读英文儿歌和绕口令等。通过这些形式,未来的老师们在开始教师生涯的第一课中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起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四、建议

基于以上对听说能力的具体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如何操作。对此,还应该研究我们所使用的教材。因目前还没有小学英语教育专业特定的教材,国内很多该专业的学生仍选用《大学英语听力》配套教材或《新视野听说教程》。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就应在目前使用的教材基础之上,合理选用,安排教学内容,并适当的增加能突出其专业特色和实用性的材料辅助教学。笔者在此提出一些教材处理建议,以供讨论。

(一)教材结构。《大学英语听力》教材是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文理科本专科用)》编写的,与精读,泛读,快速阅读,语法与练习配套的听力教材。其中每课都涉及口语训练,因而可以作为训练学生听说能力的教材。该教材着重听说的基础技能训练,材料大多以生活题材为主,在培养学生听懂基本语言单位(如语音,字母数字,单词,句型)的基础上,逐步增强学生在语篇的理解能力和熟练程度,提高他们对听说内容的分析,归纳,综合和推断能力,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所听内容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基本训练。同时教材所提供的题型与全国四,六级考试题型相似,可训练学生的应试技巧。首先具体分析教材结构:

小学语文教材特点范文9

[关键词]文字游戏 言语生长 儿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45

作为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文字游戏如同一颗颗隐藏的珍珠,散落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各个角落。探寻其在教材中的分布及呈现形式,可以让我们更理性地了解文字游戏。

一、统计:文字游戏在教材中的分布及特点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分布着各种类型的文字游戏。这些文字游戏以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魅力正成为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内容。为此,笔者针对“小学语文教材中文字游戏的分布”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文字游戏涵盖识字、课文、练习各个领域。从分布上看,文字游戏在教材中呈现出不均衡态势,以识字和练习中的文字游戏为主,课文中的文字游戏相对较少。低年级教材中的文字游戏注重量,以语音游戏为主,同时兼顾修辞游戏;中高年级教材中的文字游戏比起低年级虽有减少,但更加关注文字游戏本身,以语序游戏和修辞游戏为主。

二、分类:教材中文字游戏的呈现形式

(一)语音游戏――辅助学生在语境中识字和辨音

语音本身具有自己的组合规律:韵母可押韵,每个音节都有声调,具有音乐美等。利用这些特点,可以生发、创作出优秀的文字游戏作品。这一类游戏充满生活气息,富有儿童情趣,主要包括押韵游戏、声调游戏和同音字游戏。

富有韵律的语言能唤起儿童的直接感受和情绪体验,如,一年级下册《识字8》中的“天气晴,池水清。小蜻蜓,大眼睛,飞来飞去,捉蚊虫”。声调游戏具有区别词义的作用,如,二年级上册《识字4》中的“船上有只锚,家里有只猫。船上的锚两个爪,家里的猫四只脚。船上的锚能停船,家里的猫喵喵叫。锚和猫,莫混淆,看看偏旁就知道。”汉语同音字较多,可以用文字游戏来区别同音字,如,一年级上册《练习5》中“什么张?弓长张。什么章?立早章”。

(二)语序游戏――帮助学生更好地表情达意

利用汉语多变的语序和虚词可以巧妙地进行文字游戏。教材中的语序游戏主要以回文句和倒顺词的形式呈现。

回文是讲究词序有回环往复之趣的一种措辞法,这样的句就叫做回文句。回文句在散文中较为常见。如,三年级上册《做一片美的叶子》中的“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一个整体。无数的叶子在树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倒顺词即一个双音节词在字序上发生了变换后,会变成另一个意思相近或完全不同的词。如,六年级上册《练习6》中的“雪白――白雪 演讲――讲演”。倒序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表情达意,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

(三)修辞游戏――注重语言材料的积累及创作

利用修辞特点创造出的文字游戏往往更富有表现力和审美价值。教材中的修辞游戏主要包括对联游戏、语音双关游戏、镶嵌游戏、谜语游戏。这里着重谈谈语音双关游戏和镶嵌游戏。

谐音双关是利用语言文字同音、同义的关系,使一句话涉及两件事情或两种内容,一语双关地表达出来。这一类游戏多见于歇后语中。如,四年级上册《练习3》中的“小葱拌豆腐―― 一青(清)二白”。镶嵌游戏即把数字或方位词嵌入文句中创作出的文字游戏。这种形式在诗歌中偶尔一见。如,一年级上册的《江南・江南可采莲》。

三、审思:文字游戏在语文教学中的功能

(一)文字游戏是辅助识字辨音的“拐杖”

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识字。文字游戏在识字教学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创造潜能,还关注儿童的游戏精神。教材中的文字游戏以语音和修辞游戏为主,它们为儿童提供了识字辨音的辅助环境,使识字与阅读相互促进,为丰富儿童的语言积累提供了材料。

(二)文字游戏是习作语言生成的“维生素”

习作为文字游戏的生长提供了幽默、轻松、闲适的文学土壤。在习作中运用文字游戏不仅可以产生奇妙的表达效果,还有利于形成语言风格的多样性。习作中融入语音游戏能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生动形象的表现力。恰当适度地运用修辞游戏,如歇后语、谜语游戏等,不仅可以使语言幽默风趣,而且使语言的表达在含蓄中曲折,生动活泼,具有一定的联想性和想象性。

(三)文字游戏是阅读文本中的“下里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