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科室人文建设集锦9篇

时间:2023-09-18 17:40:19

科室人文建设

科室人文建设范文1

[摘要] 近年来,国内许多医院的人才梯队呈“倒金字塔”式结构,这与正常的“金字塔”式人才梯队正好相反。医院发展需要临床科室的发展去推动,而科室的发展关键是人才,人是构成科室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医院的人才梯队建设和人才管理首先是通过科室的人才梯队建设和管理来直接体现的。如何进行合理的科室人才梯队建设、优化科室内部结构、合理利用人力资源?笔者从更新理念、盘活科室用人机制、创新科室绩效评估、建立科室综合评价体系、注重科室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讨论。

[关键词] 人才梯队;科室发展;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1(a)-101-02

医院发展需要临床科室的发展去推动,而科室的发展关键是人才。人是构成科室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医院的人才梯队建设和人才管理首先是通过科室的人才梯队建设和管理来直接体现的。如何进行合理的科室人才梯队建设,适应新形势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促进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每一个临床科室面临的新课题。研究医院科室的人才梯队情况和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优化科室内部结构,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室内涵建设,保障医院在高效低耗中良性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更新观念,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面对新的形势,目前很多医院在科室人才梯队建设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职称分布不合理,形成“倒金字塔”式梯队结构;位适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机制尚待建立完善;科室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未能得到深刻的挖掘。“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医院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合理使用人才。衡量和使用人才时,不能简单地看文凭、重学历、论资排辈。其中关键一点,就是要做好人才梯队建设工作,更新观念,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于人,首先占领人才建设制高点,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人才结构优化,才能使科室在竞争中可持续发展。

2 打破传统,盘活科室用人机制

2.1 科室定岗定编

随着医院专业分工和组合调整以及管理系统的分化,科室的组织机构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对科室编制提出了新的要求。过去的科室人事管理是“统包统配”,因人设岗,往往出现编制过大,“有事没人干,有人没事干”;结构不合理,各类人员配备不平衡;没有通畅的人才进出渠道。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明白科室需要什么人才,科室目前有什么人才,现有人才的年龄组合,现有人才缺少什么,什么时候需要什么人才?其次,要科学地测算科室编制,岗位设置要坚持按需设岗、精简高效的原则,充分考虑社会需求、科室发展、人才结构和人才培养等多种因素。再次,要促成合理的人才流动,有利于解决人才积压和浪费,调整科室人员的年龄结构和技术结构。

2.2 完善科室聘用机制

实行全员合同聘任制,制定岗位设置的原则及岗位职责和任务,建立客观的考核指标、办法和程序,按需设岗,按岗位职数进行逐级聘任,达到公平竞争、择优上岗、岗尽其职、人尽其才。另外,要将职称聘任与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对专业技术人员按合理的高、中、初级比例进行聘任,可高职低聘,对落聘或不符合岗位需要的人可创造条件在院内外流动,缺编岗位公开鼓励竞争上岗,为加强编制管理创造良好环境。

3追求创新,加强对科室职工的绩效评估

激活科室的用人机制,调动科室职工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职工的辛勤付出要回报,追求回报就要讲究公平、公正和合理,这需要创新,即对科室职工进行绩效评估。科室人力绩效评估,第一是根据组织目标确定绩效考评的目标,然后设立标准,对员工的实际业绩表现进行核查、评定。第二针对每个员工具体的业绩评价结果,与员工共同讨论制定相应的奖惩方案和下一步的改善计划,使之扬长避短,达到改善业绩水平的目标。第三在考核中,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对科室医护人员的考核不但要重视技术水平等硬指标,也要考虑服务态度等软指标。

4持续改进,建立科室综合评价体系

通过对职工的绩效考核,提高科室职工的积极性。建立以“量化分类、全面考核、突出重点、绩效统一”为特点的科室综合评价体系,对于适应新的管理模式,推进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提高科室管理水平,提高对患者的服务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在体系设计过程中,要深入调查、充分论证,在科学测算基础上设计完成科室综合评价体系,并向各科室和职能科室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不断进行修改完善。通过建立科室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可以实现科室综合目标管理,探索实施以成本核算为核心、以科室综合评价为依据的综合效益评价基础上的效益工资分配新模式:以科室成本核算为基础,以效益评价为手段,以质量控制为依据,以系数分配为杠杆。

5以文化人,注重科室文化建设

现代医院的竞争,从过去拼设备、拼技术到拼人才,拼到最后是拼文化。医院的文化建设依赖于各临床科室的文化建设,科室应该具有其自己的文化,才能使科室医务人员形成统一、团结、和谐的战斗团队,提高工作效率。首先,要形成团结、奋进、向上的科室精神。其次,要大力提倡科学精神。作为一个医学工作者,具备科学精神是最基本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抵御学术腐败、造假成风和伪科学的侵袭。一个令人愉悦、团结向上的科室文化适合人才成长,相反,如果科室内部勾心斗角、矛盾重重、一盘散沙,就会扼杀人才的成长。同时,在科室制度建设中,应注意平衡激励机制和处罚机制,应以激励为主,违规处罚为辅。无论是谁,对科室建设作出贡献的,都予以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实践表明,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将极大地促进科室人才梯队的成长,所有人员积极上进,积极投入科室建设的各项工作中。

一个科室的发展、学科的建设关键是人才梯队的建设。只有通过合理的人员编制,适宜地引进人才,恰当地进行绩效评估,引入人才激励和竞争机制,建立科学的科室综合评价体系,并积极营造适合人才成长的环境,拓宽人才培养途径,才能造就一支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的战斗团队,科室的建设才能出现突飞猛进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王春兰. 医院人事改革中的编制管理问题[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74(1):36.

[2]隗铁夫,樊荣,冯勇,等.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瓶颈――绩效评估[J].中国医院,2006,10(3):51.

[3]程立琼.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74.

[4]瞿东滨,金大地.加速科室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3,10(1):54.

科室人文建设范文2

关键词:实验室文化;理工科教学;文化传承;专业特色

作者简介:张丽亭(1979-),女,江苏淮安人,安徽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师;李建军(1975-),男,河南鹤壁人,安徽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安徽 淮南 232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理工大学2012年重点教研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226-02

实验教学作为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同时也孕育了诸多科研成果。对于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求都很高的理工科教学,实验教学更是肩负着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动手能力的多重任务。高校实验室作为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基地,已成为体现高等学校科研与教学水平的标志性指标。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巨大转变,由“供给者本位”转变为“需求者本位”,由就业教育转变为创新创业教育,从而对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高校实验室装备的日益精良,实验室管理日趋现代化、规范化;作为实验室建设核心内容之一的实验室文化建设也逐渐受到重视。实验室文化作为“软件”条件,在实验室现代化、正规化、专业化建设方面意义重大,对建设实验室核心文化、提升实验室层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建设好理工科大学实验室,除硬件建设和制度管理之外,还必须切实抓好实验室文化建设。

一、理工科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的内涵及必要性

实验室文化源于教学和科研实践,是以实验室管理为中心,由专业管理员、任课教师和大学生共同塑造,并经长期传承与积淀所形成的实验文化氛围。实验室文化包括所有与实验室相关的文化形态,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等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三个部分相辅相成、相互联系,在实验室运行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

对于一个高水平实验室,精神文化是一种内在支持力量,可影响和引导多数实验者的行为和心理,是实验室继往开来、长盛不衰的无形财产和力量源泉。实验管理人员和实验者通过对优秀实验室文化产生感悟、传承与发扬,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责任感,进而产生一种强大的自豪感与凝聚力。行为文化是精神文化的有效保障,是实验室文化的精髓,它通过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实现对实验人员行为的引导与制约。行为文化一方面表现为实验室组织架构及实验室规章制度,另一方面又是建立在实验室精神文化上的实验室独特风范。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存在、发展的载体与基础。实验室的物质设施经过独特设计,可以体现实验室精神文化且能激发工作热情和创造性。实验室物质文化既是实验室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也体现着实验室文化的发展水平。

理工科实验在高等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以培养学生创新思想和动手实验能力为目标。实验教学是联系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之间的纽带,也是科技创新成果的主要孵化平台之一。近年来,为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国家大力开展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在整个学生培养过程中所占的比例逐年提高。在实验教学和科技研发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实验室多种功能,提高实验室投资效益是各理工类高校所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围绕此问题,许多大学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实验室管理,完善规章制度。然而,许多实验室包括本科实验教学、科研创新水平在内的综合效果仍不尽人意。有些实验室非常有特色,在某一时期发展迅速,围绕实验室核心人物或核心技术取得了突破性发展。然而其运行缺乏稳定性,随着实验室人员的流动其运行水平忽高忽低;有些水平较高的实验室由于不恰当的拆分、重组或改造,出现停滞不前或萎缩的现象,其本科教学水平退化,依托的博士、硕士点也逐渐衰败。究其深层次原因是由于在加强实验室建设时,削弱或忽视了实验室的文化建设。大量的例证表明,一个大学实验室能否可持续发展,不仅与其实验室硬件条件、经费水平、研究者层次等物质要素有关,而且决定于实验室文化的优劣。

实验室文化是一个实验室区别于其他实验室的基本特征,同时亦是实验室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动力源泉之一,是实验室建设的灵魂。这种文化具有强大的传承性,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其作用是潜移默化而又深刻、久远的,不会因为某个成员的离去而动荡。事实表明,世界上先进的实验室无不拥有良好的实验室文化。

理工科实验室往往因其特有的实验室文化对青年学生和学者具有醇厚的哺育与滋养作用,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研究人才和研究出了众多研究成果,从而很好地实现了其教育功能和研发平台作用。世界著名的实验室如卡文迪许实验室和居里实验室,均培育出了许多世界级的科学家和研究出了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从而成为理工科领军人物的重要输出地,这与其浓厚和长远的实验室文化密切相关。要建设高水平实验室,不但应注重硬件建设和实验室制度建设,而且应把实验室文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培育、塑造和传承良好的实验室文化。

二、理工科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的途径

实验室文化是一个实验室的精神内涵,对实验室的可持续性及跨越式发展都发挥着愈来愈深远的影响。制定合理计划,通过有效的途径培育健康向上的实验品质、引导实验管理者及学生的行动和意识、传承良好的实验室文化氛围可为理工科实验室建设提供内在而持久的支撑力量。

1.紧扣学科特色,塑造实验室核心理念

一个实验室的发展与其主要依托的特色学科密不可分。一方面,依托特长学科专业和完备的实验体系可以构筑优势心理特征,激发实验管理者及学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由此塑造的实验室文化与特色专业的实验需求及发展需求紧密相连,便于传承与弘扬。例如,某校是传统的矿业院校,其重点实验室包含矿物加工、材料等专业,相对来讲,材料学科发展迅速,实验硬件发展较快,而矿物加工专业基础雄厚、历史悠久。在这样的实验室,如果放弃矿物加工特色,而选择以材料学科为主体培育实验室文化,很容易遗失实验室的文化特色;而如果在继承矿物加工实验的工程现场气氛浓厚、数据处理严谨等特色的基础上,改进实验室文化,使其继往开来,会形成更加兼容并蓄、氛围厚重的实验室文化。

实验室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其学术带头人密切相关,一所高校的特色专业中往往在较长时期内具有卓越的学者,他们往往具有独特的理想追求和治学理念,其强大影响力作用于实验人员与一届届的学生,由此形成了实验室的思想传统、行为特色和文化底蕴。反过来,良好的文化氛围也促进了实验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持续发展。

2.批判性的继承及与时俱进

实验室文化是一个实验室在不断发展与壮大中锤炼的风骨与品格,是数代实验室人智慧的沉淀与积累,也是实验室在吸收时代精神之后的创造与升华。我国多数理工科大学的实验室都是改革开放以后大力兴建和发展起来的,历史不算悠久,文化积淀情况也迥然不同。一些实验室在文化建设方面具有鲜明特色,锻造了一代代精神上的强者,培养出大量科技人才。这样的实验室文化应该认真传承与发展。但更多的实验室与落后的科研及实验教学方法、低水平实验条件联系过于紧密,一些文化习惯对实验者反而具有限制作用。这就要求对实验室文化进行批判性的继承,一方面继承特色鲜明、健康向上的文化精髓,另一方面对落后的思想与方法进行批判和改进。

好的实验室文化的塑造要与时俱进,共识性的追求与思想特征的确立和改进应充分反映科技的最新进展与时代特征。例如一些材料实验室以宏观材料应用研究为特色,比较重视材料的物性指标,因此形成了作风严谨、善于设计和实施复杂正交试验的特色。但在新时期发展中引入了许多新技术,汲取了大量新思想,一方面在重视实验研究的同时,更加注重理论模拟的运用;另一方面在设计新材料时更多的将纳米技术和材料复合理念引入其中,从而形成了充满活力的新型实验室文化。

3.实验室制度建设

实验室规章制度是实验室规范运行、高效运行的制度保证,也是实验室刚文化的体现。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与运行过程,既是实验教学、实验研究、学科特色的客观要求,也是实验室核心人员的治学理念和管理理念体现。如果这种实验室规章制度具有合理性,适应学科发展、本科实验教学及实验室发展的需要,那么随着其制定、修改、完善、传播、实施与运用,其所代表的刚文化将得到实验室人员及实验者的普遍理解和广泛认同。实验室规章制度的长期稳定实施,使其具有长效的规范作用,实验教师及各届学生将形成行为惯性,自觉按要求规范进行实验操作,从而使实验室文化内化并得以传承和弘扬。

实验室规章制度关乎实验室文化的优劣及是否能健康传承,因此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定至关重要。

(1)制度设计要保证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不仅要考虑到学科发展、本科教学及科学研究的客观需求,而且要考虑到现实实验条件及实验人员的实际需求和素质情况。

(2)制度设计应具有先进性。制定制度时,要经常性的了解学科前沿、实验技术发展及实验室管理方法的最新动态,在必要时对已有制度进行修订完善,使其更加符合时代需求。

(3)竭尽全力保证管理制度的严格实施。管理制度的有效贯彻实施将增强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促进实验室行为文化的内化进程。

4.实验室物质文化设施

实验室物质文化建设是行为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物质保障和重要补充。好的实验室形象不但可以改进实验室的外在观感,优化实验室氛围,还可以隐喻实验室的文化内涵和特色,从而将精神文化外化。这种更直观、更具感染力的方式将实验室的精神文化潜移默化的持续作用于实验人员,可取得语言教化难以获得的效果。在考虑学科特点及总体建筑布局的基础上,可通过以下方式改进实验室物质文化建设:一是规范实验室的形象标志,包括各类指示牌、办公用品、文化宣传材料等,逐步完善具有本实验室特色的形象标志体系,培养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文化认同感。二是构筑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人文环境,使之既能展示实验室的学科特点与历史传统,又能创造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三是体现人文关怀的物质设施的建立,有助于提高实验室的凝聚力和对实验室文化的认同感。

5.实验室文化建设中的人性化因素

实验室的高效、规范化运行主要通过实验管理人员实现,同时实验管理人员又是实验室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但在现实情况下,受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实验员往往受重视程度不够,缺少人文关怀。在实验教学愈发重要的背景下,实验员工作压力更大,在人文关怀长期缺失的情况下,极易产生消极、疲惫情绪,不利于健康向上的实验室文化的形成及传承。

(1)制定管理制度时,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一方面通过岗位责任制激励实验室人员责任心和对工作的主动性,使其积极提升自身素质,关心并参与实验室文化建设;另一方面还应考虑到实验员的精神需求,对实验员充分信任,提供制度支撑,引导其潜能的充分发挥。

(2)在强调精神追求与无私奉献的同时,加大物质刺激力度。在奖励、评职、提干时,重视实验技术人员的需求,对于一些经验丰富和有特殊技能的技术人员,在利益的分配上应给予适当倾斜。

三、结语

实验室文化是相对稳定同时又与时俱进的文化体系,这决定了实验室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和动态的过程。随着理工科院校教育和科研模式的转型,对实验室的软硬件条件及运行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实验室文化建设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只有切实加强文化建设,才能提升实验室的内涵和精神动力,促进实验室的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毕丽娜.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几点体会[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2):87-89.

科室人文建设范文3

关键词:高校院系 资料室 管理 建设

高校院系资料室是根据院系教学科研需要而设立的专业资料室,主要是进行与本院系相关专业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及研究的工作。a与学校图书馆相比,院系资料室规模更小,专业性更强,服务对象的层次相对较高。院系资料室是高等院校科研与教学的重要基础设施,对高等院校的长远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加强高校院系资料室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性

院系资料室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等院校院系资料室建设与管理非常重要。首先加强高校院系资料室建设有利于贯彻高校图书馆规程,一般认为学科较多、规模较大的学校可以设立院系资料室,院系资料室主要是为了收集、整理及研究与本院校相关专业的文献资料,服务对象是全校相关专业人员。我国院系资料室从建设初期到现在,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院系资料室的针对性与专业性是高校图书馆无法替代的。所a以,加强院系资料室的建设与管理对高校及院校发展非常重要。其次,加强院系资料室建设可以加强学科发展与建设,院系资料室的建设与管理情况可以看出高校学科的建设水平,所以说,现阶段院系资料室的建设情况已经成为高校申请硕士及博士学位授予资格的重要指标之一,所以说加强高校院系资料室建设与管理,对高校学科的发展非常重要。最后,加强院系资料室建设与管理可以提高科研水平,高校科研水平提高需要高校专业教师的钻研,需要院系资料室提供针对性的专业服务,院校资料室是为了院系师生而收集整理的图书文献资料,院系资料室根据院校的科研立项及教师教学的需要有目的性的收集整理专业资料,这样可以促进院系教师科研工作,提高院系科研水平。

二、高校院系资料室建设与管理现状分析

(一)高校图书资料室的管理制度不完善

高校资料室管理存在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具体体现在:其一,在资料管理员方面,高校资料室管理员的编制、职称、日常管理、业务等由相应的院系管理,管理制度并不与校图书馆管理相统一;其二,图书资料室的图书资料管理并没有考虑到一些院系之间的图书资料共享,而是各个院系都分别有各自的资料室,资料室设置不区分院系学生及职工数量和专业多少,其三,院系资料室在图书资料的分类、采购、编制目录、借阅管理仍主要为管理员手工操作,图书资料管理电子化管理缺乏,教职工和学生查阅资料使用图书仍然靠手动查阅,院系资料室没有同学校图书馆网络连接。其四,在信息快速发展的当下,信息资源更新变化迅速,院系图书资料室管理人员缺乏、制度不健全、管理手段落后与学院招生、教学管理现代化并不匹配,院系资料并没有实现数字化、电子化和网络化。

(二)文献资源建设不足,服务水平较低

高校院系资料室文献资料建设不足,服务水平比较低。首先,我国高校院系资料室拨付经费不足,与院系资料室采购计划严重不符,院系资料室获得的经费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另一方面纸质化文献价格上涨,使得院系资料室的拨付的经费不能满足采购要求;其次,院系资料室的文献资源建设缺乏规划,学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建设普遍具有较强的计划性,院系资料室采购文献资料的时候很多时候是根据研究人员或是教师的需求决定的,没有对文献资源进行很好的规划,出现有些方面的资料过多,而有些方面的资料缺乏的现象;然后,院系资料室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程度较低,院系资料室主要是服务于本院师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针对性,而各个院系资料室资源侧重点不一样,加上资源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及管理体制等约束方面的原因,使得高校各院系资料室之间共建共享程度较低;最后,院系资料室服务水平较低,服务种类较少,主要是提供借阅服务,院系资料室资源资料利用率不高,院系资料室对借阅信息的记录不多,有些只记录借出信息,有些记录是纸质版,有些的电子版。

(三)人才流动率高,整体素质不高

我国高校院系资料室的经费普遍偏少,使得院系资料室管理人员及服务人员待遇较低,相比于校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日渐完善,院系资料室人才待遇与院校图书馆人才的待遇差别比较大,另一方面,院系资料室管理人员缺乏信息技术培训及专业教育,使得院系资料室人才得不到提升,这就造成院系资料室留不住人才,人才流动比较快。另外,高校院系资料室人才整体素质偏低,大部分院系资料室人员都不是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的,大部分是从其他行业转行过来做图书资料管理的工作,教育程度也不高,还有些资料室人员身兼数职,管理院系档案、设备,也管理院系图书资料。院系资料室人才流动过快,整体素质偏低,严重影响高校院系资料室建设与管理。

三、加强高校院系资料室建设与管理的建议

(一)完善管理制度,注重信息化建设

高校各个院系应完善各自图书资料室管理制度,加强资料管理信息化建设,具体表现为:其一,将院系资料管理员的职称编制、图书资料业务范畴、日常管理制度同高校图书馆管理制度相统一,通过与校级图书资料管理和其他院系图书资料管理实现统一管理来实现院系之间、院系和校级之间资料共享,避免资料重复购买,充分发挥学校资源利用效率,不少相关性强的专业院系的资料重复较多,这些院系可以通过资料室合并以消除资料重复浪费以将资源放在拓展图书资料方面;其二,院系资料室应实现网络化,在图书资料的分类、采购、编制目录、图书借阅方面通过网络化与校图书馆实现连通,这样既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和教职工和学生查阅效率,比如,学生或教职工可以通过网络检索来快速定位所需资料,又可以强化图书资料管理,降低成本,减少资料丢失。

(二)加强文献资源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高校院系资料室应该加强文献资源建设,提高服务水平。一是,加大对院系资料室经费的拨付,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资源共建共享程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资料室已不再可以满足现代资料室发展的需求,为此,院系资料室应该增加经费投入,在院系资料室中配备计算机,并将计算机接入学校的校园网与图书馆,根据院系科研人员及教师教学情况来配置计算机数量,具有较好条件的院系应该建立教师电子阅览室,并配备传真机、复印机、打印机及扫描仪等,使得院系资料室资料收集、整理、传递等都能实现现代化,可以满足科研人员、教师及学生等各种文献资料需求。二是,统筹规划好院系资料室文献资源院系资料室建设与管理应该兼顾专业性与系统性,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保证院系各个学科可以覆盖,能够有效地弥补薄弱环节,突出重点专业,对于院系各个学科类别的书籍资料应该进行系统全面的收藏,协调校图书馆资源建设情况是,避免造成重复,但也需要增加资料的专业性,突出院系本身的专业特色。三是,注重提供专业化及特色化资料文献服务,大部分的高校院系文献服务主要是提供借阅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院系资料室的地域性优势越来越弱,为了在信息网络时挥出院系资料室的作用,高校院系资料室应该提供有针对地服务,对本院系相关的科研教学书籍、资料进行汇编、整合,使得资料需求者可以快速获得资源,提高使用效率,节约时间。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才整体素质

加强高校院系资料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首选需要给院系资料室配置充足稳定的管理人才,以满足院系资料室发展需要。在管理机制构建方面需要做到“定岗、定编、定责”,将资料室不同岗位职责落实到人。其次,在资料室人员管理方面,要采用相应激励机制,在职员评优、待遇、职称核定方面更多地融入管理员管理成绩的考核,以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更好地为院系师生的学习实践、科学研究服务。再次,应根据院系资料室管理现代化需要,加强资料室人员的管理培训。学院相关部门和领导应注重并大力支持院系资料室职员的管理培训,通过培训提高管理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要加强职员与图书资料管理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及应用技能的培训教育。资料室管理人员应对培训学习有足够重视,树立学习意识,积极交流学习,更新技能知识,以满足院系资料室日益变化的管理需要。

高校院系资料室建设与管理情况直接影响着院系教学科学的水平及学科建设发展情况,为此加强高校院系资料室的建设与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时代的变迁,现阶段我国高校院系资料室管理制度不完善;文献资源建设不足,服务水平较低;人才流动率高,整体素质不高;本文认为要加强高校院系资料室建设与管理就应该完善管理制度,注重信息化建设;加强文献资源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才整体素质。只有这样,高校院系资料室才可以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参考文献:

[1]谢小兰.对我校外国语学院图书资料室建设的探讨[J].南方论刊, 2011(3).

科室人文建设范文4

论文摘要:文章探讨进一步搞好系资料室特色建设的意义,指出优化藏书结构,突出专业特色,实现文献资源特色化建设,拓宽服务渠道,开拓服务创新是资料室特色建设的关键,提高资料员素质是资料室特色建设的基本条件。

高校院(系)资料室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前沿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和服务性,它对藏书建设及读者工作有独特的要求。在实践中,我们只有抓住专业服务规律,探索专业服务渠道,实现专业特色建设,才能更好地发挥资料室的教学与科研的支柱作用。

一、进一步搞好院、系资料室特色建设的意义

目前,学校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资料室建设如何适应新时期科研和研究生培养的需要,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现实问题。资料室是学校图书信息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图书馆的补充和延伸,肩负着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双重职责。因此,重视和加强资料室的特色建设,对保障教学和科研具有重要意义。从事实上看,当前资料室已成为教师和研究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依赖性场所。从我校实际情况看,单靠图书馆很难满足师生们教学和科研对专业信息资料的需求。而相比之下,资料室就有其自身特点,不仅拥有专业性和针对性很强的各种资料,而且具有就近、就地、省时、省心的好处。因此,把资料室纳入学校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建设好、管理好一批具有学术优势和专业特色的院、系资料室,使之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是十分必要的,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优化藏书结构,突出专业特色,实现文献资源特色化建设

特色馆藏是资料室特色建设的基础,没有特色藏书资源,就谈不上特色的服务。学科资料室要尽可能全面、系统地收藏自己学科各种类型与载体的文献信息。应该面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要求,立足资源整合与共享服务。

(一)系资料室文献资源特色化建设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这一原则是任何一个图书馆和资料室在文献资源建设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系资料室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教师和研究生等研究型读者,因此,系资料室在藏书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针对研究型读者需求,收集专、深、快的具有学科特色的、针对性实用性均较强的专业文献信息。“专”是指专业性强。收集资料的专门化,收集与专业对口的文献资料。“深”是指学术性强。资料室既要为教学科研提供书刊资料,又要搞好学术研究、学术交流,为教学科研提供高层次的服务。因此,资料的收集应注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注重学科范围内核心期刊的订阅,特别是要为重点学科的建设提供专而精的文献资料信息。“快”是指讲究时效性。高校系资料室处于教学科研的第一线。最了解本专业教学科研的动向,其收藏的文献资料应是最快捷、最便利的信息资源。

2.系统性原则。资料室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学生等研究型读者。研究工作的系统性必须要求有系统的资料体系作为它们的研究保障。因此,系统性是针对性的一个具体体现。表现为:资料室应根据专业发展规划、学科建设情况,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文献资源建设,特别是对专业文献建设要全面、系统地收集。注意做到“三不缺”:不缺重点学科的国内外专业权威性论著;不缺重点学科中具有代表性观点的专业著作;不缺重点学科纵向发展过程中各阶段有影响的论著。

3.发展与剔除原则。文献资源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其发展与剔除的动因,是读者的需求及资料室自身的发展。资料室主要读者的需求层次高,藏书建设的发展需要紧紧跟踪学科的最前沿,过多的滞书会影响新书的发展。因此,资料室不断发展和适当合理的代谢,是保证资料室特色化的重要条件。

4.分工协作原则。它要求资料室与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上进行充分协商和取长补短。一般来说,院资料室由于条件限制和用户的特点,宜放置专、精、深的具有学科特色的、针对性实用性均强的专业文献信息。复本量可少,甚至没有。而图书馆宜收藏与重点学科相关的基础学科文献、较通俗的学术文献,适应于专业与非专业学生广泛涉猎和公共选修课,并可考虑一定的复本量。

(二)资料室文献资源特色建设的结构体系

文献资源建设的结构体系,是指各部分文献资料成分之间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一般来讲,资料室文献资源的构成,主要有两个部分:

1.以印刷品为载体的传统文献资料。(1)图书。图书是资料室文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图书的撰写和出版周期过长,它反映的是以往的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不是最新的情报信息,因此,资料室应选择经典性著作作为重点藏书,并且要有与之相关配套的、一定数量的外文原版图书,共同建立起适应研究型读者需要的本学科专业图书体系。(2)期刊。期刊内容广泛、知识新颖、出版周期短、流通范围广。因此,期刊是资料室藏书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期刊名目繁多,资料室应将本学科权威期刊和原版外文期刊作为收藏重点。同时期刊的收藏还要注重连续性。如我院政法经济系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系,资料室从上世纪80代起至今一直收藏有国内外政治权威期刊《新华文摘》、《半月谈》、《经济研究参考》、《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等,丰富的馆藏资源为本系的学科建设、申硕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本系教师撰写论文、著作,为学生考研、进行社会调查提供了丰富的资料。(3)报纸。专业性报纸是研究型读者不可或缺的专业文献之一。但报纸内容较为分散,读者查询检索不太方便,资料室应以报纸为基础,编制二、三次文献,有条件的资料室还可以建立有学科特色的报纸全文数据库,并将它们作为资料室特色文献的一部分。(4)灰色文献。即非正式出版物。如本系教学教研成果(本系出版的图书讲义、练习册、科研报告等资料)、出国考察报告、专家讲学、教师学习材料、获奖老师教案等等。这些文献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往往是最新的科研动态,有的还可能是学术上的重要性创见,蕴含的情报价值是常规文献所无法替代的。而收藏灰色文献是图书馆不易做到的事。对处于第一线的资料室来讲,收集这些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完全可以将它们用来补充资料室的特色文献建设。

2.与专业相关的电子信息资源。(1)电子出版物。电子出版物与印刷文献相比,具有信息存贮密度大,体积小,重量轻,检索方便、快捷的特点。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重点学科建设来讲,应重视小型专、深数据库的购买,以及课件、设计软件、测试软件、光盘磁盘及声像资料等的收藏。使之成为系资料室文献资源特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建立虚拟资料室。在互联网时代,系资料室工作不能停留在对过去印刷型文献的管理上,而应充分利用网络的公共性,选择链接优秀的学术网站进行超级链接,科学地鉴别、筛选有价值的网络信息。根据需要和可能,利用学校信息中心或图书馆网络技术资源创建虚拟资料室。围绕重点学科建设,选择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建立虚拟资料室是资料室的发展方向。

三、拓宽服务渠道,开拓服务创新是资料室特色建设的关键

读者服务工作在整个图书资料服务中起着前哨、桥梁和尺度的作用。系资料室应充分利用这个前沿阵地,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交叉性,以及丰富的资源优势,在服务观念、内容、形式和手段上不断推陈出新,提高读者服务的层次和水平。

(一)服务观念创新

系资料室是直接服务于教学教研的主要窗口。高水平高效率为师生提供有助于提高教学教研质量的知识信息服务,让读者满怀希望而来,满载收获而归,这是(下转第112页)(上接第110页)资料室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为此,资料室必须跟上时代步伐,改变传统的坐等别人上门被动服务的思想,要牢固树立以读者为中心,以信息服务为主体的思想,站在读者的立场,研究不同读者、不同时期对创新服务的新要求,积极开拓创新服务的新领域,不断探索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新模式和新方法;把为教学、科研提供服务和社会经济活动结合起来,重新确立图书馆资源价值观,变文献资源“以藏为主”为“以用为主”,形成资源共享、全方位开放的服务格局。

(二)服务内容创新

1.拓展读者服务深度。在内容上,一方面,资料室除做好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各类文献信息服务工作外,还应该注重广大师生关心的各种信息,如时事信息、考研信息、出国留学信息、择业信息等,并提供这些信息服务。另一方面,图书馆应针对不同层次的读者开展各种专业知识和信息技能的培训,如向新生讲授文献分类常识和图书馆目录知识,指导图书馆目录的使用;对高年级的学生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的课程,培养他们的检索意识,掌握文献的检索方法与技能,重点介绍光盘检索系统、联机检索系统、INTERNET网络检索系统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这些培训,帮助读者掌握网络环境下检索、获取、利用信息的技巧,提高读者的现代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这是今后读者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形式上,资料室不仅应提供面对面的借阅服务、咨询服务以及电话服务,还可利用学校的网络条件,积极开展网上预约、催还和续借服务、电子论坛和意见箱服务等等。

2.提供个性化服务。在网络时代,读者对于信息的个性化需求更为强烈。系资料室可根据读者在年龄、性别、学科、职业、需求等许多方面的不同,有针对性采取不同的服务策略。如为教研人员开展定题检索、咨询中介、编译服务;为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前查新、科研中追踪、科研后成果转化及技术推广;为学生读者提供就业和考研信息等等。这是“以人为本”在读者服务中的真正体现。它能激励读者的信息需求,促进读者进行有效的检索、获取和利用信息。因此,在当今的网络环境下,提供个性化服务是创新读者工作的重要方面。

四、提高资料员素质是资料室特色建设的基本条件

资料室新信息的获取在一定条件下取决于资料员的业务能力。如计算机的娴熟使用、网上编辑工作、资料的编纂工作、资料分类等,无一不需要资料员努力学习和掌握。应该说,学院资料室对管理人员的选择及培养标准较图书馆要高一些。资料管理人员除了要掌握图书馆学科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外,还应该不断学习学院学科专业知识,懂一些基本的专业知识。这不仅能使服务工作更上一层楼,也促使自己能更快地成为与教师对话的内行与助手,从而了解或介入一些教研活动,体验读者角色,了解他们的需求,增强服务工作的责任心和针对性。可见,特色的文献是我们开展服务的物质基础,具有特色的管理人员则是资料室特色建设的基本条件。

总之,高校院、系资料室是高校信息系统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加强其特色建设才能使资料室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建中.论高校图书馆学科资料室的特色[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14)

科室人文建设范文5

【关键词】重点学科资料室;图书馆;资源建设

学科资料室是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资源特色、学术特色、服务特色的优势,提供专业化、深层次的学科服务。学科教研室应根据自己的优势,紧密联系学校的发展,按照突出重点、办出特色,建立重点学科资料室。相对于图书馆或院系资料室来说,重点学科资料室不管是文献的收藏量、人员配置,还是场地的规模等都比较小,但其功能却相当重要。我馆承担了学校“军事护理学”等重点学科资料室建设,现结合工作实际,探讨重点学科资料室的特点、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1 重点学科资料室的特点

1.1 资源特色明确、形式表现多样

学科资料室文献资源特色鲜明,主要为针对本学科及专业范围文献收藏,专业图书要求内容全面连续、系统完整;前沿学术信息要求更新及时,高度关注学术会议文献、期刊论文、研究生论文、学者的专题研究报告,相关的论著等。重点学科资料室因有学科建设经费保障,应尽量收全本学科的所有文献,重点是放在与所承担的学科或课题等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源上,即以学科或课题研究为主线来收集文献信息。通过收集、整理来完善有特色的资源建设,力争为学科建设提供全力的文献资源保障。

1.2 读者对象单一

重点学科资料室的读者对象比较单一,都是承担重点学科建设任务的团队成员。主要表现为专业特长鲜明、有研究能力的教学、科研人员,其专业信息需求往往具有特色化、专业性和时效性强等特点。

1.3 工作人员职责特殊

与图书馆或资料室工作人员不同,重点学科资料室不仅要具备一般的文献收集与整理能力,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学术素养与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除了为团队成员提供文献资源的收集与整理外,往往还参与着重点学科等课题研究所需要的专项服务,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

2 把握重点学科资料室服务对象的信息需求

为了掌握读者的文献需求状况,提高文献采访质量和文献保障率,我们面向重点学科教研室全体成员做了调查并征询其意见和建议。本次调查主要为问卷调查法。

共发放调查表28份,回收28份,回收率100%。从调查结果来看,关于学科资料室资源能否满足需要,67%的人认为能满足,33%认为基本满足;关于习惯使用哪种类型的资源,75%的人习惯使用电子资源,25%的人倾向于纸质资源。在使用电子资源的熟练程度上,70%的人表示很熟练,20%的表示对资源了解但不能熟练使用,10%的人表示不了解资源。因此,学科资料室应该加强读者培训。

在调查中,读者提出学科资料室文献信息要以特色文献齐全,方便检索利用等为目标。

3 多渠道收集文献

重点学科资料室应以用户的需求作为出发点,提供人性化服务模式,拓宽文献收集渠道。因重点学科资料室所需资源与图书馆不同,不适合进行招标采购,为此我们主要从以下渠道进行收集。

3.1 现场采购

根据重点学科资料室的教学科研需要,工作人员带领读者到相关专业的书店采购。这种方式采购的图书更具有针对性,更符合专业发展的需要。

3.2 网络采购

对于读者所需专业图书,读者可通过学校局域网的网络公共硬盘登记,提供所需书目,工作人员接到书目后,可通过网络采购。一般网上下单后一周内可以送达,而传统图书供应商从备货到发货,都需要一个月左右,网络购书缩短了到书时间,确保了到书率。

3.3 与出版社和作者联系

对一些内部图书和公开限量图书,比如军事类图书或光盘等,有时通过上述途径购买不到,这时可以通过与出版社和作者联系,不但在时间和时效上及时,而且在经费上也可节省,减少中间环节,实现出版社和重点学科资料室的双赢。

3.4 特殊类型的文献获取

学术会议文献、专题研究报告、内部交流资料等虽然很分散,但能够反映学科的发展动态、研究热点及最新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等,是很重要的特色信息资源。因重点学科教研室相关成员更能获得学科会议信息或相关资料等,为此我们通过与其形成协议,教研室的相关成员如果获得这些文献信息后,向学科资料室捐献或由其购买。

经过重点学科资料室和教研室成员共同努力,形成了重点学科资料室特有的学科优势文献,为学科建设和项目的后续研究提供了文献资源保障。

4 搭建学科知识服务平台,整理文献

为了使向科研人员提供全面、系统、准确的文献资源,以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我们搭建了重点学科资料室学科知识平台,主要表现为:(1)通过用各种渠道获取的各类型文献,如本学科领域专业期刊的全文数据、学术会议文献、专题研究报告和各种灰色文献等,将其进行扫描成数字文献,并将数字文献整理入库。(2)为了便于检索,我们进行了明确分类,主要设置栏目有学术文章、图书资料、外军文献和视频资料等,能够为研究人员提供学科最新研究成果、研究水平及研究动态等信息。

5 结语

重点学科资料室在文献资源建设中,应当树立以学科建设为中心的服务宗旨,通过多种渠道做好文献的收集和整理,便于读者检索所需文献,为学校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俞培宁.高校院系资料室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探析[J].图书馆学刊,2011(05).

[2]张倩,于淑云,卢习强,等.图书馆为重点学科建设跟踪服务模式的探讨[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0(03).

[3]李丽君.高校院系资料室建设刍论:以渤海大学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1(11).

科室人文建设范文6

[关键词]高等院校;资料室建设;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4-0095-02

高校各个院系的文献资料室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机构,是校级图书馆的补充和延伸。高校院系资料室隶属各院系,资料室的藏书具有突出的专业特色,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大量的图书资料,利用价值高,对高校院系的建设和发展有着积极作用。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高校院系资料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建设好院系资料室,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高校院系资料室存在和建设的必要性

很多高校院系都设有自己的资料室,院系资料室已成为我国高等学校文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校院系的教学科研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高等院校图书馆工作条例规定:“系资料室的工作应着重进行专业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并开展情报服务,使之成为本专业的教学后盾、科研基地和情报服务中心。”因此,院系资料室的搜集加工和整理都是以专业文献为主,为老师备课、教学和科研提供专业资料,具有明显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其服务程度和服务质量直接影响教师的科研和教学研究。资料室一般都设在院系,师生使用起来很方便、随意、灵活。再者,院系资料室收集的资料种类很多,有正式出版物和一些非公开出版的内部资料,资料性、实用性很强。而且,国家教育部在对高等院校申请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学科资格和软硬件条件论证时,将资料室的建设水平纳入考核中,这足以说明,院系资料室的存在和建设是必须的。

二、高校院系资料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些院系领导还没有认识到资料室在教学与科研中的地位与作用,对院系资料室的建设不够重视。这样在院系部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领导不愿在资料室建设上投入经费。没有合理的经费支持,导致资料室阅读空间狭窄,必要的硬件设施跟不上,新书难以持续购进,光盘等视听资源的购置更是困难,而且资料室只是完成简单的借还,不考虑文献情报的深层次开发利用,再加上大部分资料室从书刊的订购、加工、整理到借阅均由一人管理,还兼有其他繁杂任务,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开展深层次的情报服务,从而影响了资料室信息资源的整体质量。

三、高校院系资料室建设和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和优化对资料室藏书发展的投入

经费短缺是许多高校院系资料室藏书发展面临的难题。近年来,由于图书价格的上调,好多院校各类型资料室都出现了文献收藏量下滑的局面,这不仅严重影响了资料室提供传统文献信息服务能力,而且也削弱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基础。外语学院也存在着这种情况,因此,必须加大对资料室所藏文献资源建设的优化投入。要根据本院教师的要求、书刊的利用率、相关工具书以及资料室目前资料存有的图书情况,确定哪些文献是应该订购的,哪些是应该而且可以从网络上获取的,争取每年新购进教师急需的资料图书,从而使有限的经费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二)注重图书采购方式和途径

院系的资料室决不能满足于拥有图书数量的多少,也不能不顾图书质量增加图书。采购最能满足师生需要的图书资料是资料室最主要功能得以发挥的保证,决不能因为拓展院系资料室新的功能而忽视对图书质量本身的要求。除院系购买一般性书籍外,其他各科具较强专用性的图书资料,作为高校院(系)资料工作人员,在订购图书资料方面应该多与教师和科研人员探讨沟通、多交流,想方设法在购买图书资料时按教师和科研人员所需进行采购,以满足教师和科研人员教学、科研的需要。另外,可让专业带头人参与采购,如此就能采购到那些能够反映各科最新研究成果、教学相关之最好的辅助资料图书,这样不仅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最迫切地需要,还能限制垃圾图书量的增加,节省有限的图书经费。一个大学院系的资料室拥有一定数量最能满足师生需求的图书资料,是一所大学能否培养出综合素质、能力强的大学生的基础和前提。所以,学校应该高度重视院系资料室的建设。

(三)突出专业特色

许多高校资料室除了收集与本专业相关的文献以外,都会大量订购一般性文献资料,这样很容易造成资料室文献与学校图书馆文献资料重复,从而浪费院系有限的图书经费。院系资料室的文献资源建设应以满足本院系学科需求为中心,既注重数量,又保证质量,还要突出专业特色。因此,外语学院资料室首先应该收集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内部文献资料,如教学、科研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各种原始资料,如教学大纲、教材、教案、考题、评分标准、科研档案、毕业科研论文、学术会议资料等,这些文献资料对于本院系教学、科研而言都十分重要,应当高度重视。其次,外语学院资料室应根据本校办学定位和学科建设、本院教学科研需要的文献建设思路,找准突出本校及本院的基本点,处理好教师对资料日益增长的需要与文献资源相对贫乏滞后的矛盾,协调各类型学科文献资料的结构的比例,收集和整理好外来的相关文献,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四)注重资料室数字化建设

资料室的规模与管理水平对一个院系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加快资料室信息化建设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院系领导和教师的共识,只有重视这项工作,才能千方百计地筹措资金,不断推动资料室信息化建设,使资料室更好地为院系发展进步服务,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创造实际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大资料室数字化建设的投人,其长远利益是不容置疑的。院系资料室数字化建设应当成为高校图书馆网络数字化建设整体规划中的一部分,随着校园网的开通,资料室应该设有终端,通过微机与图书馆数据库联结,实现书刊分配和借阅的计算机管理,在资料室就可以通过计算机检索文献中心的文献,使院系资料室真正成为学校文献资源的一部分。在信息社会,资料室资源数字化,可以加速知识存储量的增长速度和流通利用速度,使人们投入日益减少而获取更多的知识,可以拓宽人们胜任工作的能力范围,防止知识的零扩散。所以,院系的资料室数字化建设作为图书馆数字化工作补充和延伸,必须与时俱进,加强开发利用网上资源,提高文献特色资源的共享性。当然基于院系资料室软硬件设施及各方面的条件的不同,以及目前诸多问题的存在,资料室数字化建设我们可以分几步走,先建立文献资料的基本数据库,在网页上实现简单查询,有条件后,建立院系资料室文献资料管理系统,并实现与校图书馆的联网。当然在建立院系文献资料基本数据库过程中,应考虑到以后的完善、扩展及与校图书馆的联网。

目前,甘肃联合大学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资料室建设如何适应新时期科研和教学的需要,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现实问题。从实际情况看,当前资料室已成为教师和研究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必备场所,单靠图书馆很难满足师生教学和科研对专业信息资料的需求。而各个院系资料室有其自身特点,不仅拥有专业性和针对性很强的各种资料,而且具有就近、就地、省时、省心的好处。所以,要把资料室建设工作做好,只有做好这项工作,才会推动和促进学校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因此,重视和加强资料室的特色建设,对保障教学和科研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静.高校图书馆与系资料室双轨发展的必要性[J].现代情报,2005,(1).

[2]魏宝清.高校院(系)资料室的建设与发展[J].渤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

[3]孙代红.以人为本做好图书管理工作[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

[4]梁乃秀.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韶关学院学报,2008,(1).

[5]李葆.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联合共建[J].图书馆论坛,2002,(2).

[6]郭建蓉.高等学校资料室体制改革及资料员专家化[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2,(1).

科室人文建设范文7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系部资料室;图书管理

作者简介:李建平(1970-),女,湖南邵东人,邵阳学院政法系,助理馆员;王放银(1965-),男,湖南邵东人,邵阳学院教学质量监控处,教授。(湖南 邵阳 422004)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223-02

系部资料室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文献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学校图书情报工作运行的主要渠道之一,[1]肩负着为教学与科研服务的重任,是图书馆服务功能的补充与延伸,[2,3]是提供图书资料服务的最基层单位,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系部资料室建设的现状及其成因

1.现状

(1)管理体制不健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系部资料室在行政上多属所在系部领导,业务上同时接受学校图书馆的指导。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种体制很理想的双重管理模式,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种管理体制往往容易形成事实上的“管理真空”,出现两不管的尴尬局面,图书资料重复购买现象常常发生,影响资金使用效率,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服务功能有限。首先,系部资料室普遍存在专业性强、学科涉及范围窄等问题,往往难以满足师生开展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教学科研对图书资料的需求,限制了其正常服务功能的发挥。其次,系部资料室一般只对本系部教师及部分高年级学生开放,图书资料资源不能共享,影响了图书资料使用效率的发挥,也给其他系部师生带来了不便。

(3)经费投入不足。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图书经费本来就非常紧张,能够直接投入系部资料室的经费更是捉襟见纣,很难满足系部师生教学科研对最新专业图书信息资源的需求。

(4)管理手段落后。系部资料室多以人工操作为主、计算机管理为辅的管理模式,难以适应高速发展的图书信息资源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需要,影响了数字化、网络化图书信息资源在系部资料室的利用。

(5)人员素质偏低。新建本科院校系部资料室资料员多是引进人员家属,加之编制有限,一般只有1名资料管理员,有些甚至还要兼任其他工作,根本没有时间参加学校图书馆组织的各种业务培训与外出进修学习,这就决定了系部资料室资料员的整体素质与业务水平不高,难以跟踪本系部各专业学科的前沿研究,其工作基本上只能停留于资料征订、收发、编目、登记、整理等常规事务上,满足于提供静态的“资料型”服务。[1]

2.成因

(1)认识不到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历史短,对系部资料室的作用与功能定位的理性认识不深,[1]大多认为建设系部资料室是多余的,是对学校图书馆的重复建设,甚至只是学校图书馆的“压缩版”,无非是添置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书刊资料方便专业课程教师而已。认识上的误差,必然导致领导不够重视,建设工作处于无序状态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与长期打算。

(2)经费紧张。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底子薄,办学条件欠缺,教学建设任务重,可用资金又非常有限,不可能拿出很多资金用于图书资料建设,对于系部资料室的建设更是难以很好地照顾到,难以满足教师对专业化资料的需求。

(3)管理粗放。大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系部资料室的图书管理工作还停留在人工操作阶段,联网检索、网上咨询等信息化手段尚未得到充分运用,系部资料室基本上还只是一个提供图书资料借阅服务的场所,没有真正发挥出专业资料室的功能。

(4)服务意识不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为引进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常常将解决家属、子弟就业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系部资料室自然就成了解决这部分人员就业的最佳场所。他们没有图书馆业务知识,甚至连最起码的业务技能都未能掌握,加之他们对于图书信息资料的重要性没有深刻的认识,很难树立“服务教学、服务科研、服务师生”的正确服务理念。

二、系部资料室的建设原则

1.专业性

学校图书馆因牵涉面太广,搜集整理的文献资料往往难以面面俱到,常常缺乏非常专业化的文献资料。系部资料室要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的补充作用,着重加强专业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为本专业师生的教学、科研、学习提供最完整的专业文献资料服务,与学校图书馆形成良好的资源互补。

2.完整性

系部资料室的完整性主要体现在专题资料的完整性。学校图书馆涉及面广但又不完整。系部资料室必须针对特定专题的需要,尽可能将其相关的文献资料收集完整,为师生教学科研提供充足、完善的文献资料服务。

3.差异性

系部资料室虽然也是学校图书情报工作的一部分,但两者的性质、作用、服务对象存在明显差异。首先,系部资料室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本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师以及少量高年级学生(含研究生),服务功能主要定位于为教师提供教学、科研所必需的背景资料和参考资料。其次,服务的要求也有所不同,除了要提供常规的文献资料查询、信息服务外,还要特别注意提高时效性,及时分类、编目、上架,以最快的速度传送到读者手中;要积极开展反映教学科研最新成果、发展趋势的专题文献信息的搜索整理,引导专业教师跟踪专业学术前沿、课程建设前沿。

4.灵活性

系部资料室要立足教学、科研第一线,及时、全面、准确了解与掌握师生对文献信息的需求,瞄准文献信息发展动态,及时调整文献信息工作的工作方向、重心、内容,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高效的文献信息服务。

5.开放性

系部资料室普遍存在建设资金短缺、建设规模偏小、图书文献信息资源有限等问题。为弥补自身文献信息资源不足的缺陷,系部资料室要注意加强与校内外相近、相邻专业学科系部资料室的横向联系与合作,加强与社会情报机构的业务合作,实现文献信息的资源共享。

6.信息化

信息化是图书馆和系部资料室建设的趋势与努力方向。系部资料室要立足文献信息服务的客观要求,不断推进计算机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为师生提供高效、快捷、方便的文献信息服务,拓展文献信息资源,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效率。

三、强化系部资料室建设的对策

1.提高认识,明确系部资料室的功能定位

《高校图书馆工作条例》规定,系部资料室的工作应着重进行专业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并开展情报服务,使之成为本专业的教学后盾、科研基地、情报服务中心。《条例》明确规定了系部资料室的性质、地位与作用,明确提出系部资料室是学校图书馆的补充与延伸,是学校图书信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专业化特点,对教学科研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作用是学校图书馆无法取代的。校系(部)二级领导要充分认识系部资料室在专业教学科研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加强对系部资料室建设的领导,切实解决领导与管理中的“虚化”、“缺位”问题,帮助系部资料室解决各种建设与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学校图书馆要强化对系部资料室的业务指导,定期或不定期对系部资料室的工作进行检查、督促,每年年底都要对系部资料室的工作进行目标考核,并与所在系部、资料员个人的年终目标考核结果挂钩。

2.统筹规划,确保建设经费足额到位

基本设施与图书资料购置经费不足是制约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系部资料室建设与发展的主要瓶颈。学校要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根据专业发展情况以及教师教学科研的需求合理分配图书资料购置经费,重点支持新专业、重大教学科研项目急需图书资料的购置,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系部资料室建设资金问题。鼓励各系部和课题组教师利用自有资金、项目资金解决部分图书资料购置经费,对利用自有经费购置图书资料的,学校要给予配套支持。要加强与校友会以及社会各界的合作,积极争取校友与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拓展图书资料购置经费筹措途径。

3.强化培训,提高资料员业务素质

资料员是系部资料室工作的主体,资料室的各项工作都需资料员来完成。资料员的知识水平、业务素质、工作责任心直接影响其工作成效和系部资料室的建设水平。为此,所在系部要加强对资料员的工作责任心、工作态度的引导,强化责任心和服务意识教育。学校图书馆要统筹兼顾,抓好资料员上岗前的培训,切实做到先培训再上岗;强化对资料员的业务指导,适时举办业务培训班,经常性地开展一些业务技能比赛,提高资料员的业务素质与业务水平,确保系部资料室的工作能顺利进行。

4.健全制度,规范系部资料室内部管理

系部资料室要根据自身特色,制订切实可行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明确业务范围和资料员岗位责任制,细化工作要求,规范工作流程,做到图书资料的征订、分类、编目、上架、借阅、丢失与损失赔偿、图书资料报损与注销、安全管理等各项工作均有章可循。在妥善做好图书资料借阅工作的同时,还要注意营造良好的阅览环境,保持室内安静、整洁、通风,做好防虫、防蛀、防水、防火、防盗工作。

5.加强开放,构建开放型文献信息平台

加强与校内相近专业学科资料室以及校外相同专业学科资料室的横向联系,与学校图书馆、兄弟院校图书馆、社会情报部门建立图书信息共享系统,购买专业文献信息库阅览权,根据自身优势建立具有自身专业学科特色与优势的文献信息数据库,全方位打造开放型、立体化、多视角、多元化的文献信息服务平台,为本专业师生提供快捷、方便、及时、周到的文献信息服务。

6.特色服务,创新文献信息服务模式

系部资料室要从本专业的重点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要求出发,突出专业特色,在系统收集专业文献资料的同时,注意收集信息量大、参考价值高、获取难度大的内部文献资料,如学位论文、国内外学术会议论文、科研报告、内部专业资料、学术报告、调研报告、技术报告、试验数据、外文资料等,并加以科学整理,以便于师生使用。创新文献信息服务模式,积极开展定题服务。[4]系部资料室要根据本专业的教学科研专题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的检索工具,从分散、无序的大量原始文献中筛选、整理出系统完整、主题明确、专业性和针对性强、收录文献全面、信息量大、易于查询的二次文献,为师生提供快速、高效、系统的文献服务,让教学科研人员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去,提高教学科研实效。

参考文献:

[1]杨泽权,王有香.浅议高校院系资料室管理模式的创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1):181-182.

[2]张立新.我院系部资料室建设调查分析[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3(3):94-96.

[3]任萍.高校院系资料室建设问题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0,

科室人文建设范文8

关键词:建筑科学实验室;学科交叉;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009-02

一、建筑科学类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建筑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居住环境,涉及城乡规划学、建筑学和风景园林学三门主干以及课程,以及与之相关的土木工程学、环境科学、交通工程学、物理学、化学、信息科学和社会学等,充分体现了学科交叉与知识综合的特点,建筑科学体现了科学技术“以人为本”的宗旨。[1]现代建筑业已逐步向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建筑、绿色建筑、低碳建筑等这些领域进行研究和探索。面对多学科的科技支持,建筑科学需要一个平台,一个能够为学科交叉研究提供共同的研究平台和科研基地,建筑科学类实验室应运而生。建筑科学类实验室将学科交叉作为自身发展最重要的目标、最鲜明的特色,在学科交叉研究中,能够极大地提速建筑科学学科创新性研究,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北京建筑大学“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就是一个建筑科学类实验室,实验室以“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1]为服务方向,由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院牵头,与土木学院和环境能源学院进行交叉与融合,致力于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促进当前与未来城乡建设中以可持续发展为模式的建筑事业发展。

二、建筑科学类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建筑科学类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包括建设目标、组织结构、学术队伍、资产管理、科研管理、对外开放管理以及安全管理等。笔者结合北京建筑大学“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绿建实验室”)的情况,在以下几个主要建设与管理方面进行分析和探索。

1.建设目标。建筑科学类实验室建设要瞄准国家和当地城市化发展的战略需求,“绿建实验室”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2]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围绕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领域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建立开放式的高水平研究平台,进行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将实验室建成北京地区以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的基地,面向国内外开放并实行产学研结合。

2.组织结构。建筑科学类实验室应实行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绿建实验室”的管理决策机构是“北京建筑大学科研基地管理委员会”,负责宏观决策和监督实验室在培育、建设、运行中的重大事宜。管理委员会任命的实验室主任是实验室的直接责任人,具体负责实验室的建设与运营管理。学术委员会是实验室学术发展指导机构,由校内外优秀专家学者组成,职责是审议科研基地的建设目标、研究方向、重大学术活动、年度工作计划和总结,审批基地研究课题等。[3]工作委员会由校内优秀教师组成,是实验室内部的建设与运营管理机构,职责是提出学术方向、学科布局及发展规划,确定实验室内部的组织结构、岗位设置及主要政策措施,编制实验室年度财务预算和决算、财政专项的申报及经费、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管理,决定实验室的人力资源分配和其他相关事项。[4]

3.学术队伍。建筑科学类实验室需要建立庞大的多学科交叉的学术队伍。“绿建实验室”人员主要包括专职管理人员、进入实验室从事科学研究的本校教师、研究生、本科生以及客座人员等。教师进入实验室工作原则上由所在学院安排,当合作承担重大或重点项目时,需要按课题进行人员组合,可根据所承担的研究工作内容,由学院统一管理。研究生、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工作,需由指导教师所在院系统一安排,并报实验室备案。[4]

4.资产管理。建筑科学类实验室内所有财产均属于国家资产,是保证完成各项科学研究、学术活动等任务的必备条件和物质基础。“绿建实验室”实验用房、仪器设备及经费均由实验室在上级部门的监管下进行管理。经费管理由实验室主任负责组织使用与管理,主要包括专项建设经费、课题专项基金经费。专项建设经费指实验室建设期内,主要通过市财政专项解决,用于设备购置、平台建设等科研基地的基本建设。[4]课题专项基金指由学校划拨的“科研基地研究课题专项基金”,用于实验室的开放课题、自主研究课题等支出。“绿建实验室”的所有仪器设备在学校资产与后勤管理处验收合格后,即指定保管责任人负责设备的保管及借用,负责为设备建立技术档案,其中应含有使用说明书、设备使用记录、维修记录等。仪器设备涉及借用人较多,所以每次在使用实验室仪器设备时,应在实验室办理借用手续,由实验室管理人员安排协调。[5]

5.科研管理。建筑科学类实验室为提高实验室科研成果的数量、质量和水平,需要履行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科研管理办法,科研管理水平影响了建筑科学类实验室成果转化的水平。“绿建实验室”的成果有如下几方面:在科学技术项目研究研究过程中或为解决某一科学技术问题而取得的具有一定创造性、先进性和实用价值的应用技术成果;推广应用、转让已有科技成果并取得重大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的新成果;有一定学术意义的科学理论成果;正式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行业标准等。[5]绿色建筑学科尚处于起步阶段,成果以学术专著和行业标准为主,其他应用技术成果为辅。

三、对建筑科学类实验室未来的几点期许

1.各学科交叉程度仍需加强。建筑科学类实验室需要更深层次、多频率的学科交叉研究。对于建筑学来讲,需要交叉的学科有城乡规划学、建筑学和风景园林学土木工程学、环境科学、交通工程学、物理学、化学、信息科学和社会学等,目前我校绿色建筑实验室与能源学、土木工程学、材料科学等学科进行交叉学科研究,交叉的范围还有待加强,需要倾听更多交叉学科的意见。在交叉研究中,能够科学建筑设计方法,开拓设计思路,在与其他学科的碰撞中,拓宽自身知识面,对建筑科学本身有了更为系统、理性的认识,对本身为建筑学出身的科研人员受到很大程度的启迪,也使其他学科科研人员了解建筑学,能够更好地配合建筑设计。以“绿建实验室”为例,是以建筑学院为主导,土木学院和环能学院为辅助进行研究,而实际研究过程中还是拆分为几个学科分别研究,多学科共同研究频率仍需提高,因高校年轻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投身科研的时间很少,而年轻教师正是科研的中坚力量,所以同时汇聚所有学科科研人员有很大难度,而且研究过程中需要各学科高频率的碰撞,在工作时间上需要得到院系和学校更多的支持。当各学科科研人员共同研究时,因为学科差异和认知差异,沟通也存在着一定障碍,建筑学作为这其中的核心学科,需要起到协调作用。

2.对外交流程度仍需加强。对于建筑科学类学科来说,尤其是绿色建筑方面,我国走在西方发达国家后,比西方晚了二十年,我国目前制定了较为完整的绿色建筑评估标准,但在建筑全周期的时间内,尤其是在后期运行管理上仍未形成完善的体系,还难做到建筑物“绿色全生命周期”。我国政府目前在努力引导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但是学术背景、科研程度、实践数量、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成果还远远不够,对于建筑科学类实验室,尤其是绿色建筑类实验室,更需要加强国际交流活动。目前我国绿色建筑设计的关键步骤是根据投资估算计算可采用的单一技术,忽视了技术系统集合和被动式设计的巨大作用,应该把交流的重点放在这两点上,学习如何能够设计出精妙的绿色总体设计方案。目前“绿建实验室”和国内几所开展绿色建筑研究的高校保持了较为良好的交流,但与国外高校或研究机构鲜有交流,这与目前实验室的学科研究水平、科研经费和规模都有关系,未来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对外交流,将科研水平提速发展。

3.实验室专业技术队伍建设仍需加强。建筑科学类实验室在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设中,涉及交叉学科的研究,所以更需要加强实验室专职人员的培养和进修,实验室技术人员需要较高的学业背景和工作能力,而职称、待遇和地位低,往往是一个人要做多个岗位的任务,所以很难留住人才,工作积极性会打折扣。另一方面,专职教师所在院系在教学等方面的担子重,尤其是年轻教师,很难安心在实验室内做研究。目前形成了一个现象,组织专业技术队伍参与研究难,交叉学科共同研究出成果难。

总之,建筑科学类实验室的发展仍在不断的前进和探索中,已取得了一定成果。随着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等的支持,建筑科学学科已较以往进行了科学化的研究。未来在经过更专业的技术队伍的不断的努力下,随着整体科技水平的发展,会有更先进的辅助设备供科研人员使用,计算机模拟水平也将得到极大提升,将多学科交叉研究更好融合,与国外先进科研机构交流合作,在建筑科学科研水平上向世界一流水平靠拢,进而促进我国绿色产业化的发展。建筑科学类实验室未来会创造出更具有科研水平、实践意义、实际经济价值、提升环境现状并提高建筑能源效率、创造优质人居环境的研究成果,符合建筑业未来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吴硕贤.建设建筑科学重点实验室的必要性[J].南方建筑,2011,(5):4

[2]北京市“十二五”人文、科技、绿色发展建设规划[Z].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Z].

科室人文建设范文9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文科实验教学;数学体系;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46(2011)06-0071-04

许多人认为,实验是理工科学生的专有业务,高等学校的文科生不需要教学实验,更不需要实验室,这种观念在理工科院校尤为盛行。对于理工科院校是否需要文科实验室这个问题,一些长期致力于文科实验室建设的学者做出了肯定的回答。他们认为,高校通常会安排文科学生在本科毕业前到企业、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等参加锻炼实习,让学生借此接触了解社会,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但这种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的实习有很多弊端,如学生的实习岗位和今后的工作岗位契合度有一定的差距;其次,如今企业大多数岗位都是流程作业,而实习学生一般被安排在某个固定的岗位,所以很难从整体上把握好工作;再次,因不能全程伴随实习过程,教师因此无法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指导,导致很多学生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帮助和解决。[1]而文科实验室教学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克服这些弊端,文科实验室教学发挥的这种重要作用决定了它应该受到重视。但在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中,由于学科发展和教学条件的弱势地位,文科专业连课堂教学的基本条件还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就更谈不上实验教学了。因此,理工科院校中文科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与优化问题,就特别值得思考。

一、目前理工科院校文科

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文科实验室建设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理工科院校在建设文科实验室时一般照搬理工科实验室建设的模式。这种模式大多是根据实验项目的需要,建设满足实验教学和科研需要的实验环境和设备等。教师和学生则在符合实验项目要求的实验环境中,根据设计好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得出实验的数据、结论。而照此模式建设的文科实验室会出现很多问题,如大量建设信息港、数据库和模拟环境,忽略了人文社会科学最本质的法则。比如在社会学方面的调查访谈中,非常重视前期的数据采集和素材收集,而不是依靠简单的技术手段的提高。所以,按照理工科实验室建设的文科实验室常常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在这种实验室中进行的教学活动也不可能达成教学的目的。

2.文科实验教学管理体系不健全

在理工科院校,由于文科实验教学缺乏一套相对健全的实验教学体系,严重制约了文科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不利于文科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理工科院校中的文科实验教学体系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在制定学生培养方案时,理工科院校往往忽视文科学生实验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理工科院校传统上忽视文科教育的重要性,文科教学基础比较薄弱,而文科实验教学更是文科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和理工科相比,缺乏实验教学所需要的实验教学计划、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记录、实验教案、实验报告等基础性指导文件。

(2)文科实验教学考核标准不健全。不合理的教学评价指标和传统的工作量计算方法误导教师形成了一种观念,他们普遍认为实验教学费时费力且工作量计算系数远不如课堂教学,因此多不愿参与实验教学。据调查,在很多理工科高校,实验教学工作量的计算系数与课堂教学工作量的计算系数存在很大差距,所以,文科教师不愿意参与到实验教学中来,也没有具体的硬性要求来规范教师的实验教学课程的数量和质量,所以,文科试验教学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加强和提高。建立完善的文科实验教学考核标准有利于约束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教学指导,也有利于约束学生完成各项实验项目。文科实验教学的考核标准既是对教师实验教学方法的检验,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考核标准的落实和强化有助于文科实验项目的展开。因此制定人性化的文科实验教学考评标准是当务之急。

(3)文科实验室教师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缺乏规范化的统一的实验室教师职称和待遇评定标准,专职实验室教师在工资待遇和职称评定等方面与其他授课教师或行政编制教师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实验室教师在实验室教学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

(4)实验室人员配置不足。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理工科院校的文科实验教学指导队伍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学术梯队;在现有实验室人员的培养提高上,缺少统一的长远规划和明确的培训制度。

二、转变理工科院校中

文科实验教学的观念

1.转变理工科院校中行政管理层的观念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层掌握了整个学校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高校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等决策都是由高校行政管理层做出的。因此,如果理工科院校中的行政管理层对原本薄弱的文科实验教学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文科实验教学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制约。目前在很多理工科院校中,忽视文科实验教学的现象极其普遍。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不少理工科高校管理者认为文科和理工科不一样,不需要做实验,更不要说要有实验室了,或者认为文科只需要一个非常简单的实验室,用以存放一些文科资料和档案等就够了。这些观念已经落后于新的教育改革观念,也不符合社会对文科学生要求不断提高的发展趋势。事实上,“传统文科实验室的功能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验证和演示,随着现代科学不断的分化、综合,传统文科实验室的功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文科发展的需要。新的文科实验室的任务是结合文科各学科和综合学科的教学内容与特点,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等先进设备和教学手段,对信息进行系统分析,构造虚拟环境,进行仿真、模拟,解决现代人文科学领域和相关领域的社会问题”。[2]107 只有高校行政管理层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把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文科实验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去,才能有效地促进理工科院校中文科实验教学的提高。以法学专业为例,该专业非常需要把案例分析实践教学作为重要的实验教学方式。传统观念认为法学专业实验教学只需要一些教学案例进行实践操作就可以了,但由于没有一个具体的情境和实践环境去实践,很多时候这种实验教学达不到实践操作的效果。由于老师不可能带所有的学生参与到法院或者检察院的实习中,传统实验教学的缺失是让法学老师头疼的一个问题。针对这样的情况,理工科院校可以参照其他文科学校教学的做法,建立模拟法庭。学生可以通过模拟法庭切实了解审判机关的工作流程和感受法庭上的审判气氛,将所学法律知识运用于实践,在模拟法庭中得到实践和锻炼。

2.转变高校文科教师的观念

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国家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使命,是高校学科建设的主体和高校发展的重要软件资源,他们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对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理论上讲,由于在活动空间、教学媒介、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不同,高校教学方式可以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相对独立的,但在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目标上应该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高校教师普遍认为高等教育以理论教育为主,实验教学可有可无,这种观念导致很多高校在理论教学方面都有完整的体系,如完善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合理的课程设置、精选的教学书目、较成熟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估制度。而不受重视的大多依附于理论教学的实验教学,甚至连自身的实验教学计划、实验大纲、实验教案都没有。[3]理工科院校中理工科的学科基础较强,据调查,64.2%的理工科老师有轻视实验课的潜意识,这个比率在文科老师中更达到了90%以上。所以改变传统的重课本教育轻实验教学的观念对于文科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意义重大。在这方面,中国人民大学在文科教育改革以及文科实验教学改革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人大将传统的一位教师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笔的旧教育模式转变为重文理渗透、重实验、重了解社会的新型文科教育模式,将单纯的课堂讲授发展为课堂讲授与现代化实验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文科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改变学生的传统思维方式,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3.转变文科学生的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践环境,文科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境。由于受传统学习观念的影响,很多文科学生认为学习任务就是把课本知识学好,实验课程可有可无。在这种错误的学习观念下造就的学生,往往书面考试可以拿到高分,可是实践能力较差,学以致用的目的没有得到切实落实。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很多文科学生认为在大学里没有学到知识,这样的大学教育不能不说是失败的教育。事实上,实验教学对培养文科学生的思维方式、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意义重大。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文科实验教学有着课堂理论教学不能代替的独特作用,实验教学不仅传授学生以知识和技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思维方法和工作方式,人文素质的综合提高与实验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2]108-109 现代文科实验教学要求文科学生主动转变传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观念,优化学习方法,将课堂学习和实验学习结合起来,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三、加强理工科院校中文科

实验教学优化的改革

1.加大文科实验室经费的投资力度

文科实验教学在很多理工科学校也有了一些发展,大部分情况属于一种自发的、分散的建设,投资力度较小。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等问题,导致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是:

(1)文科教学没有引起理工科院校的领导的足够重视,学校行政领导忽视了对文科实践教学的投入。人文学科在理工科院校通常都是后起学科,文科学院和文科专业的建设也比较晚,理工科学校在文科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很少。

(2)学校管理不到位,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分散,各院系只管自己的事务导致实验教学的资金无法及时到位。

(3)学校实验室在实行学校和院系二级管理的同时,各院系发展规划与学校发展规划没有达成统一意见,学校规划投入到文科实验教学建设上的资金成为空谈。

建立高水平的现代高等教育学府的要求,必然要加大学校的学科调整和各相关专业的整合和联系,因此一定要加大理工科院校中的文科实验教学的投入。理工科院校在加大对文科实验室建设资金投入的同时,更应该制定相关政策,以强有力的制度保证文科实验室建设资金到位并且实现常态化。

2.加强文科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

建设一支思想稳定、业务素质高、充满活力的实验室学术队伍是文科实验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根据文科实验室的技术特点,要求实验技术人员既要具备本学科的知识和人文素质,又要熟练掌握一些先进的实验手段和方法。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验室的实验技术人员必须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具体而言,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2]109

(1)在设立文科实验室工作岗位时,应该将本学科中最优秀的科研人员吸收进入实验室,形成一个结构合理的稳定的专职和兼职队伍相结合的教学、科研人员的学术梯队。青年教师具有较为先进的思想和活跃的学术能力,是高校教师的新生力量,要大力吸引青年教师进入文科实验室,带活文科实验室队伍。

(2)加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

(3)加强实验教学和教务管理,制定和落实岗位责任制,建立健全实验教学规章制度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工作纪律。

(4)制定激励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制度和政策,提高其在进修、提高、评优、福利、人事制度等方面的待遇以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3.统筹规划文科实验室建设并进行科学化管理

理工科学校行政领导和文科专业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文科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了解所在学校文科发展的状况和文科实验室建设的具体情况,充分调查其他学校文科实验室建设的可取经验,统筹实验室建设,打破和取消规模小、教学任务少、功能单一的文科实验室,优化整合资源,增强文科实验室的综合实力。根据学校长远的发展方向和要求,结合学校其他基础实验平台的建设要求,打破专业界限,以学科为基础构建文科实验室,并对现有实验室进行重新优化和设计。

四、结束语

实验教学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体验式”教学或“经验学习”。 由于起点低、基础差,而高校文科教育又处于重大的调整转型发展过程中,高校文科的实验教学因此承担着非常艰巨的使命。开展文科实验教学,必须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努力提高文科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强应用能力”的社会需要人才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郝春燕. 对文科实验教学的几点认识[J]. 实验室教学,2006(5):9-10.

[2]徐婷,张晓燕,等.大学文科实验教学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10).

[3]许征程. 高校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39.(责任编辑、校对:臧莉娟)

On Optimizing the Experiment Educational System of Liberal Arts

in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Universities

ZENG Kai, TANG 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