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安全经济学的目的集锦9篇

时间:2023-09-19 16:20:28

安全经济学的目的

安全经济学的目的范文1

关键词:政府审计 国家经济安全

一、引言

国家经济安全是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尽管理论界与实务界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有不同的解释(雷家,2000;张幼文等,2002),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一个国家能利用各种有效手段,使国家免于或减少来自国内外诸种威胁,保持国家经济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状态。其主要内容包括:国家财政安全,就是一国财政基本处于稳固平衡和稳健增长的状态,能以强大的财政实力确保政府应付各种危机;国家金融安全,是货币金融的安全,凡是与货币流通以及信用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都属于金融安全的范畴。此外,一国国际收支和资本流动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对外贸易,还是利用外资、借用外债也都属于金融安全的范畴;国家产业与市场安全,主要是指一国产业各部门能够保持均衡协调发展,整体上能够保持国际竞争力,能够保障国内产业在国内及国际市场上的利益与可持续发展不受威胁的状态和能力,不致于因种种原因而产生一国产业在较大程度上受他国企业控制的现象;国家信息安全,就是要保证一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国家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中的信息资源免遭破坏,保持其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和可控性。同志指出要“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完善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法律法规,构建有效的国家经济安全体制机制,增强国家经济安全监测和预警、危机反映和应对的能力”。基于社会契约论和受托责任观,政府审计理应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政府审计是我国国家经济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建新等,2008)。然而,政府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应发挥何种作用?政府审计如何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发挥作用?现有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和具体,更缺乏审计实践的操作指导性。本文结合审计工作实际,就政府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的作用、政府审计如何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发挥作用等问题进行探讨。

二、政府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的作用

(一)监测作用 政府审计机关既是国家的经济监督者,同时也是一支庞大的信息队伍,所获取的经济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来自国民经济第一线的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和各单位,既有宏观的、中观的,也有微观的,并具有真实性、权威性和可开发利用性。对这些信息进行专业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分析评价,可以发现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经济发展态势等宏观方面的问题,监测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各种因素。将这些不同类别的信息分析研究,提供给不同的管理层和决策机构,可以提高决策的正确性;能及时发现和调整偏离目标的行为,及时修正决策的失误,因而,政府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具有强大的信息监测作用。

(二)预警作用 一般来讲,经济安全状态连续变化的过程,往往是各种风险因素缓慢恶化,并对整个经济安全状态发生作用的过程。因此,能够在一种经济安全状态转向不安全状态的过程中发现这样的变化,及时提示、预警这种变化,果断采取措施使其转向安全状态是最优选择。政府审计部门利用监测经济活动运行所形成的信息,可以及时发现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因素,依法行使通报或者公布审计结果权,以审计的威慑力构筑预防风险的制度堤坝,从而达到政府审计对国家经济安全的预防和警示作用。

(三)抵御作用 危害国家经济安全的风险来自诸多方面,国内的、国际的,经济的、社会的,需要协调各种经济主体和监管机构,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政府审计可以通过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和效果的审计来抵御国际市场风险向国内的蔓延和传导,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可以通过对国家预算执行、政府部门财政财务收支和国有企业的审计来规范国家经济行为;可以通过对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和资金的审计防范可能引起国家和社会不稳定的重大风险。

(四)修复作用 政府审计依据《审计法》履行职责,监督国家经济安全运行,能够跨越部门、行业、区域的利益羁绊,客观地反映国民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各种异动,前瞻性的反映各种倾向性、苗头性问题。通过这种全方位的监测,一方面可以发现国家有关经济济制度设计、经济政策制定中的缺陷,从而为政府部门修复经济制度、经济政策中的缺陷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政府审计部门也可通过行使处理权等方式来发挥修复作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三、政府审计如何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发挥作用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作为政府审计永恒的主题 刘家义指出,科学的审计理念就是在新的思想高度上形成推动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共识。这就要求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统一思想,形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共识。第一,形成坚定不移地服务于党和国家的经济工作中心的共识,坚持审计工作的正确方向,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作为永恒的主题。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现实紧迫感,既要在思想上形成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全面共识,又要在行动上制定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举措,把政府审计融入到自觉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行列中;第二,形成坚定不移地查处严重违法违纪问题和经济案件线索的共识,突出审计工作的重点,彰显政府审计的监督职能。当前,经济领域虚报转移、截留挪用、、弄虚作假等严重违法违纪行为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和干扰了正常的经济运行秩序和国家经济安全。要重点对预算执行、金融监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环境资源保护、民生安全、经济责任以及建设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拉动内需建设项目进行审计监督,发现严重违法违纪问题和经济案件线索,一查到底,绝不姑息迁就,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第三,形成坚定不移地促进机制制度完善的共识,运用审计工作成果,充分发挥政府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的“免疫系统”功能。对审计工作中遇到的体制、制度性缺陷和管理漏洞等问题,从微观到宏观、局部到全局和苗头到趋势,进行深层次分析、揭露和反映,实现揭露问题和制度建设相统一,治标和治本相结合,促进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防止消极因素入侵整个经济社会系统,增强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力”。

(二)紧扣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这个主题,准确把握政府审计工作的重点 政府审计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围绕当前政府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准确把握审计工作的重点。

(1)围绕政府投资安全,加大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力度。重点是加强对项目资金到位和使用管理情况的跟踪审计,防止滞留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的发生;重点查处不顾国情和实际条件需要而乱上项目,违规建设“两高”和产能过剩项目,以及建设中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毁损、乱占耕地等问题;重点关注建设资金使用、建设项目管理、工程质量与投资控制的有效性问题,促进提高投

资效益。对重、特大投资项目,尤其是政府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而新增中央投资项目,要采取派驻审计员、定期审计等措施,实现全过程监督,及时预防、揭示和抵御投资建设领域的各种违法违纪问题,切实提高投资审计水平。

(2)围绕财政安全,深化预算执行审计力度。国家财政安全在国家经济安全中处于重要地位,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是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力度,是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在审计目标上,要实现由传统的“真实合法”向“效益”转变,努力探索财政效益审计的途径;在审计环节上,要实现由预算执行的“中间环节”审计向预算决策、分配的编制和决算的“两端环节”转变,检查预算支出定额、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决算的真实性;在审计的内容上,要树立“大财政”观念,实现由一般预算收支审计向预算外资金、政府性基金全面审计转变,保持审计的完整性;在审计对象上,要实现由审计本级一般预算部门单位向审计二、三级单位并和接受补助的下级政府转变,延伸审计对象和范围;在审计方式上,实现由审计向审计和审计调查并重转变,加大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的力度,揭示和分析新问题、新情况,从管理、制度、机制、体制等方面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和建设性意见,促进财政及有关部门完善机制制度;在审计深度上,实现由查处一般违纪违规问题向查处重大案件线索和严重损失浪费问题转变,加大审计执法力度。

(3)围绕金融安全,强化金融审计。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的第一道“防火墙”,金融安全审计是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职责内容。从现实来看,金融有专门的政府金融监管机构,审计监督似乎有重复、交叉监督之嫌。但是,从审计的职能和独立性来讲,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高度出发,政府审计必须加大对金融审计的力度。一是要重点审计金融机构执行国家金融政策的情况,开展对重大金融活动的专项审计调查;二是要高度关注金融资产质量和风险,揭露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效益”方面存在的问题;三是要高度关注金融领域的经济犯罪案件,及时发现大案要案线索,查处金融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关注建立高效、安全、稳健的金融运行机制,为国家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四是对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从体制、机制上提出建设性意见,促进金融法制建设,促进政府金融监管机构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保证国家的金融安全。

(4)围绕社会安全,加大对民生资金的审计监督力度。政府审计要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发挥更大作用,就必须树立民本审计理念,加大对民生资金的审计监督力度。从中央扩大内需政策的投资情况来看,有一半投资是涉及民生的,重点加大了对“三农”、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方面的投资和支持。因此,政府审计要重点关注民生资金和重大民生工程的审计;重点关注种粮直补等支农资金、政府投资建设保障性住房情况、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县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饮水用水安全等方面的投资和管理状况;重点查处挤占挪用、虚报冒领、损失浪费、、破坏资源环境和严重污染等问题;重点揭示对国家政策落实不到位、政策目标未实现以及严重影响和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促进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5)围绕产业安全和国有资产安全,加大国有企业审计监督力度。政府审计部门要通过对关系国计民生的能源、装备制造及公共基础设施等国有企业的审计,从其所处的战略地位、可持续发展、示范效应和扩散效应等方面,评价其对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的影响,监控重点行业的安全态势,保障国民经济重要部门及核心行业、产业安全。要在财务收支真实性审计的基础上,重点对国有企业经营决策、资产并购、大宗采购、新增投资项目以及重大产权交易的审计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重点审计监督国有企业的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减少国有资产在产权交易中严重流失;重点摸清国有企业的经营现状,国有资本金的利用效率,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对境外国有企业,要充分关注资本的来源和转出情况,防止国有资本的外逃。

(6)围绕信息安全,探索信息系统审计。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和信息网络化的发展,网络信息系统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个集团寻求发展的基础设施。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相应成为21世纪综合国力、经济竞争实力和生存能力的象征,是未来国际竞争的“杀手锏”,国家的经济安全越来越依赖于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程度。因此,政府审计必须在对信息系统产生的信息进行审查和评估的同时,还要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完整性、可靠性进行审查,探索信息系统审计的路径。

(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升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能力和水平 政府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肩负着重要责任。但在新的历史时期,政府审计只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提升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更好地完成历史使命。

(1)审计理念创新。理念是世界观,是行为的先导。树立新的理念,思想先行,科学统筹发展,才能适应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当前,要树立三个新理念:必须树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审计工作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必须树立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是政府审计永恒的主题的理念,把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审计贯穿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始终;必须树立辩证思维的理念,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发挥作用,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提升能力和水平。这三个理念,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审计工作发展是核心,要求我们认识政府审计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不断增强审计工作的主动性、宏观性、建设性、开放性和科学性;要求政府审计要与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相适应,与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发展进程相适应,使审计管理、审计机关的各项建设与审计业务工作相适应;要求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审计工作的规律,去认识和把握审计的本质,不断发展中国特色审计制度,始终坚持中国特色审计之路,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发挥作用。

(2)审计技术创新。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政府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担负着重要职责,但在审计范围和审计方法等诸多方面,都已受到信息化发展的深刻影响。计算机审计是现代审计的主要手段,是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服务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技术支持。当前,要以“金审工程”二期建设为契机,重点加快网络建设,推进审计数据中心建设,做到资源共享。计算机审计创新,重点是实施以预算执行审计为主体、其他各项审计协同发展的网络审计系统。抓住这一重点,本着循序渐进、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推进信息化条件下大型审计项目审计组织管理方式。同时,要强力推进OA和AO系统在审计业务、管理中的运用。

(3)审计管理创新。审计管理创新是推动审计工作整体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贯穿在审计活动始终。结合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和审计机关的实际,审计管理创新应该从四个方面展开:一是以充分利用审计资源为目标,创新审计组织管理,认真解决人力资源优化组合问题。一方面政府审计内部要以审计项目为纽带,各职能部门树立“一盘棋”思想,审计力量统一调配,优化组合,

安全经济学的目的范文2

关键词:中国;经济安全;战略;演进;内涵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0)03-0010-07

一、中国以强国为支点的国家发展战略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观察,中国都是当今世界当之无愧的大国之一。

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已经形成以强国、富民、环保为重点的三角形战略。在1952―1977年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可以认为实行的是放慢富民速度的强国战略。实际上是先生产后生活、重工业优于轻工业的发展战略,是强国(强军)为支点的点状战略。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农村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之后,我国的国家战略由放慢富民转向了重视富民的强国战略。近30年来,我国富民的速度得到了相对较快的增长,我国人民初步进入了小康社会的建设,在1978―1999年实行的是以富民为支点、强国为高点的条状战略。这里选择倒三角战略而非正三角战略,是由于我国国力的限制,只能将有限的资源向一个重点倾斜。但是,强国、富民、环保这三大元素之间需要有一个协调的关系,如果以牺牲其中任何一个或两个来换取另外两个或一个,从长期看也并非是零和而可能是负和。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国家发展战略,在发展过程中更加重视推进改革和自主创新。在改革开放取得成就的基础上,针对伴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创建和谐社会的对内发展战略。具体来说就是要实现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四位一体”的平稳而可持续的协调发展。可以说,我国目前的发展战略不是粗放而简单地实行强国战略或实行富民战略,而是将强国、富民、环保三大元素更加统筹协调发展。

以强国为支点,突出强国的作用,是由于强国涉及国家的安全,而国家安全是国家能够生存的前提条件也是必要条件,国家安全战略必然包含于国家发展战略中。因此,一个国家的安全战略是关乎到国家发展战略能否得到有效执行,关乎到战略从制定到实行的每一个步骤,是国家发展战略的基础。

二、中国的非传统国家安全战略

传统的国家安全概念是指国家的生存不受外来威胁,因此,各国一直把军事安全看作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而在“冷战”之后,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世界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一些非传统(非军事)因素已经成为威胁一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尤以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体现最为明显。因此,从要素的角度分析国家安全战略的内涵,其包括国家政治安全(或国家军事安全)、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文化安全。

“政治”一词早在中国先秦诸子被使用,列宁认为,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国家政治安全的内涵是指“能在社会内部矛盾发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中,维持原有基本结构和基本性质,及时有效地消除不安定因素,防止政治动乱”,其包括的要素主要有统治者政权及其政治制度安全、国家安全、国家领土安全等。我们认为国家政治安全战略是指一国为保障其政权稳定、独立、领土完整,利用法律、法规等手段制定的统领性的、全局性的谋略和对策以及将其实现的方法和步骤。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目前已经有一些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其中如“一国经济在整体上独立、基础稳固、健康运行、稳健增长、持续发展;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自卫力和竞争力”;“国家经济安全是国家的根本经济利益在不受伤害条件下正常运行的态势”;“把经济安全的本质,规定为经济和政权机构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国家利益的捍卫,政策的社会目标,足够的国防能力,即使在内外环境均不利的条件下,都能够得到保障”等。考虑我国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对国家经济安全的界定,国家经济安全内涵的理解和定位是:通过加强自身机制的建设,使我国经济具备抵御外来风险冲击的能力,以保证我国的经济在面临外在因素冲击时能继续稳定运行、健康发展。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内涵是:通过加强自身机制的建设,使我国经济具备抵御外来风险冲击的能力,以保证我国的经济在面临外在因素冲击时能继续稳定运行、健康发展的统领性的、全局性的谋略和对策以及将其实现的方法和步骤。至于国家文化安全,其要素包括意识形态、民族文化、公共文化等,这里不做进一步分析。

综上所述,国家安全战略是指一个国家力求达到:在国家内部,国家拥有政治独立、经济自主和文化自成一家并对促进国家发展、避免危机产生积极影响的状态;在国家外部,国家能够抵御外部的威胁和干扰,并能够对区域安全和世界安全产生积极影响的状态所采取的谋略和对策。在国家安全战略三方面要素中,国家政治安全是核心,国家经济安全是基础,国家文化安全则是联通二者的纽带。如果将国家安全比做一座房子,那么,国家政治安全就是房顶,国家经济安全就是房基,国家文化安全则是房柱。

我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可以由两种方式演进而出:一是从我国的国家安全到国家安全战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应对复杂安全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新的安全外交和战略思考模式: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协调并兼顾政治、经济、国防和信息等综合安全利益,运用多种手段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和营造安全可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二是从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到国家安全战略:国家发展离不开国家安全的维护,这需要辩证地处理国家安全与发展经济二者的关系。国家安全的根本在于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制定和实施我们的安全战略,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推进现代化建设。我国政府在大力发展经济提升综合国力的同时,坚持发展的眼光,以最大限度地营造良好的国家安全环境。国家安全环境的营造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时时处处都会遇到各类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因此,强调增强综合国力的同时决不能忽视国家安全的保障和建设。

三、中国的国家经济安全战略

经济安全无异于国家这座房子的房基,房基是否牢靠是房子能够加盖的有多高、能够存在有

多久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国家经济安全战略也成为了国家安全战略之基础。国家经济安全战略是位于国家发展战略与国家安全战略结合部的战略。

(一)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研究综述

国内学术界在谈论国家经济安全战略时,几乎较为一致地都是在民族国家的层面上而言的,并没有很宽泛地将其与普通层面上的一般经济生活中的具体安全,如生产操作安全等安全经济概念相混使用。所以,国家经济安全战略是由国情和历史决定的。虽然学者们对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定义不完全相同,但有两点是共同的。经济安全战略关注外来挑战、对抗和不确定性。经济安全战略就是当国家经济利益受到某些事件威胁和影响时,国家具备加强或保卫自身经济利益能力的手段。实施经济安全战略的其中一个目标,就是保障一国经济发展的稳定和可持续性,保障国家未来的经济达到人们可以接受的期望值;经济安全战略的内容包括一国依照自己的意愿来发展本国经济以及影响外部经济环境,以及一国战胜非经济挑战。

所以,国家经济安全战略涵盖两个目的:保证国家的经济不受侵犯;消除导致经济危机的经济风险。经济包括五个要求:一国能保证本国人民自主选择经济制度,不受外国干涉;一国能独立自主地决定本国的经济发展决策、方针、政策,不受外国干涉;一国能够有效地控制本国的战略资源,不受外国干涉;一国能够平等地参与国际活动,不受外国干涉;一国能够自由地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通道,不受外国干涉。然而,我国经济安全战略研究领域存在着将经济安全问题的泛化,这使得将经济安全与经济发展、经济稳定等混同起来,自然使得对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研究难以深入且容易导致研究成果与实际情况发生偏差。因此,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应该与国家经济稳定战略相区别开,不能把经济安全战略看作是各个产业安全战略和区域经济安全战略的简单累积。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顺利实施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经济的成功发展是对经济安全战略执行的最终检验,也是制定下一步经济安全战略的物质保证。经济稳定是相对于经济波动而言的,实现经济稳定有助于经济安全战略的实施,不稳定是小起小落,经济危机是超过临界值的大起大落,应对经济不稳定、应对经济不安全主要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综上可以看出,诸多学者对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研究仅涵盖定义和目的两个层面,而对其内涵属性,尤其是对其内容和形式的把握欠缺,对战略重点认识的缺乏等,以至于不能充分地掌控我国经济安全的动态及指导我国经济安全战略的制定。为弥补上述研究的缺陷,并结合已有对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界定部分,笔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安全战略应该建立在“双向分析(国内与国际分析)、多维思考”的原则之上,坚持“从外部着眼,内部着手”,在借鉴世界经济大国经验和厘清本国特殊国情的同时,对国家经济安全战略所包含的要素、所构成的形式加以判别和分析,以准确把握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内涵。

(二)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内涵

国家对经济安全战略的内涵即内容与形式的界定,往往受国情、战略目标等因素制约,也因不同国内外环境、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战略也会随之而改变。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内容是指其所包含的要素总和;形式是指战略的内在要素的结构或表现方式。内容与形式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内容往往涵盖对国家经济安全能够造成重大影响而具有重要地位的经济领域,一般包括能源、粮食、贸易、金融、产业和科技等。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形式,按世界大国经验判断,如果按战略的政府制定和执行部门来分析,分别有集中型即战略的制定执行部门集中于政府某一部门;与此相对,分散型战略即制定执行部门分散于政府的各个部门。如果按战略的演进来分析,相对于国家安全战略,分别有单独型即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独立于国家安全战略,与之相对的是嵌入型即国家安全与国家经济安全战略为包含关系。笔者选取了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四个国家――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为例,根据其战略目标和措施的异同,分析对于我国国家经济安全战略所应有的内容和形式。

1.世界大国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内涵

美国经济安全的战略目标为保持美国经济繁荣和向全球推广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其涉及的国家经济安全战略要素主要包括战略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贸易安全、金融安全、产业安全和信息安全等。纵观美国历史,其经济安全战略的核心都是通过加强自身经济实力的建设确保其经济霸权地位。依据以上战略演化的过程,美国没有单独明确的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只能在国家安全战略和许多美国政策措施及法律体系看到其存在。经济安全战略分散在各个部门执行,形成一整套组织机构实施保障经济安全的政策和法律。由此可见,美国经济安全战略为嵌入分散型。

2009年俄罗斯在《联邦2020年前国家安全战略》中涉及的国家经济安全战略要素主要包括产业安全、外贸安全、财政金融安全、科学技术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地区安全。关于俄罗斯保障经济安全的政策措施和机制,在战略中只提到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思路并未列出具体内容。联邦安全会议并没有独立的权力制定国家经济安全战略,而是通过发表战略或构想的形式指导相关部门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可见,俄罗斯经济安全战略的形式为分散嵌入型。

日本主要分两条线来制订和实施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战略:一方面及时迅速地应对当前面临的外部挑战,另一方面在各种内外政策中体现经济安全的要求,特别是经济安全的中长期目标,进而形成相应的两个安全措施体系。其内容主要是战略资源安全战略、产业安全战略、贸易安全战略和科技安全战略几个要素。日本安全保障会议是日本经济安全的最高部门,同时针对各领域的经济安全日本内阁府也设定相应的委员会、研究小组,各省亦下设研究机构对经济安全进行分析研究。日本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整体特点是具有很强弹性的应对经济问题和危机的决策机制,即当出现国内经济问题时内阁迅速成立由首相领导的,各经济相关领域如财务省、经济产业省部长、金融厅、经济财政政策委员会会长组成的对策本部和研究小组探讨提出政策建议并出台相应的报告,由各省具体实施。由此,可以认为日本的经济安全战略形式是具有弹性的分散嵌入型。

印度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在不同的时期是不一样的,经历了从“经济独立”到“经济发展”的转变。综观印度的经济安全战略,其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其内容包括能源安全战略、产业安全战略、财政金融安全战略和贸易安全战略几个要素。印度没有单独的国家经济安全战略,而是将其包含在印度国家安全战略之中,并由政府的各个部门施行,属于典型的分散嵌入型。

2.中国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内涵之评价

本文评价中国经济安全战略内涵采取了三种方法:一是国外法――一种客观评价方法。借

鉴世界大国的已有经验分析我国经济安全战略所应涵盖的内容和采用的形式;二是专家法――一种主观评价方法。利用专家所给出的建议来评价我国经济安全战略所应涵盖的内容和采用的形式;三是指标评定法――一种结合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方法(中观评价方法)。从我国的经济安全评价中寻找严重不安全的指标,并利用这些指标来评价我国经济安全战略所应涵盖的内容和采用的形式。最后综合三种方法,得出我国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内涵。

对世界大国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内容和形式分析,在内容方面,包括产业安全战略、能源(战略资源)安全战略、贸易安全战略、粮食安全战略、金融安全战略、财政安全战略、科技安全战略、信息安全战略和地区安全战略等。在形式方面为分散嵌入型等。笔者认为,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内容较为多样,战略的形式较为单一,因此在下文用较大的篇幅论述内容的评价,相对较少的篇幅论述形式的选择。

(1)中国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内容之评价

中国经济安全战略的内容是综合国外法、指标法、专家法等三种方法,得出综合评价结果。国外法是参考世界大国的经济安全战略的做法,分析各国国情的差异寻找其共性对其经验加以借鉴;指标法是在综合考虑了我国实际情况,广泛听取专家意见以及借鉴美、日、俄、印各国做法的基础上,评价出我国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应有内容;专家法是为科学反映我国国家经济安全所处的状态,根据我国经济安全评价系统中的关键指标,评价出我国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重点。中国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内容最终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

分析表1:中国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内容目前应以贸易安全战略、产业安全战略、能源安全战略和科技安全战略为主;粮食安全战略、财政与金融安全战略次之;地区安全战略、信息安全战略尽管在目前比较前者较为次要,但是应随国家发展战略变化、国家安全战略变化给予应有的关注。

贸易安全的重要意味着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与国家之间的分工合作即以成为无法回避的事实。分析国外情况:在2007年,美国、日本、俄罗斯三国在贸易总额排名中分列世界的第三、第四、第九位;尽管印度的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比重不大,但是其贸易总额在占GDP比重2005―2007年已经达到44.9%,美国为27.3%、俄罗斯为42.8%,日本为31.5%,可见贸易在这些国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上述四国贸易安全战略共性为:贸易安全战略根据国内外经济走势变化、国家发展战略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修订,重视对其进口商品尤其是战略资源来源国的外交关系,通过各种政策、法律向其他国家推广本国在国际市场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分析国内情况:我国是无可争议的贸易大国。在2007年我国贸易总额已经达到2万亿美元左右,是世界上第二大出口国和第三大进口国,贸易总额占GDP比重2005―2007年已经达到71.3%,在与世界各国的贸易中贸易合作与贸易摩擦伴行。由此可见,贸易安全关系到我国国家发展、经济发展,是经济安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贸易安全战略理应成为经济安全战略不可或缺的要素。

产业安全的重要意味着国家的发展,国家经济的安全离不开支柱产业的支持,国家的支柱产业是国家经济活动的命脉,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来源。分析国外情况:近年来,美国的贸易收支逐渐恶化,其产业安全战略主要以国内重点产业的保护为主,即只在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领域内推行自由贸易;利用多种法律手段防止外来商品对国内产业的侵害;利用配额手段对大宗商品进行保护。与之相对,俄罗斯、印度、日本等三国贸易收支良好,其产业安全战略侧重于对本国支柱产业、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力争使这些产业在世界同类市场中实现高占有率,以促进本国发展。上述四国产业安全战略的共性为:对国内发展薄弱的产业利用多种手段加以保护,对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利用贸易、法律等手段加以推进,对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利用资金、政策等手段加以扶持。分析国内情况:中国产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产业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尤其是工业领域产业安全风险加大。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市场需求萎缩,能源、资源的保障能力下降;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关键领域、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因此,在经济安全战略中产业安全战略有其无可替代的作用。

能源安全的重要意味着能源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在国家经济安全保障方面已经起到并且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起到不可替代的催化剂作用。与中国相似,美国、日本、印度三国均为能源进口大国、消费大国,其共性表现为:高度重视石油战略储备制度;通过外交分散石油进口来源,拓展石油市场,实现能源来源供应多元化;谋求能源结构多样化,努力开发新能源,重视节能环保和能源使用效率。分析国内情况:中国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中国的能源消耗虽然仅占全球需求总量的8%左右,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但需求正在迅猛扩张之中。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带动了能源消费量的急剧上升。煤炭、电力、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在中国都存在缺口,能源需求的对外依存度迅速增大。因此,能源安全日益成为国家生活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成为中国国家发展战略安全的隐患和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科技安全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特别是国际大环境中以国家价值准则为依据的对科技系统与相关系统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国家安全态势的一种动态描述。科技安全战略的重要是因为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引领人类社会的进步,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分析国外情况:科技安全战略究其共性为:政府对科技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利用法律、政策等手段加速科技产业发展、维护科技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保障相关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中的利益等。分析国内情况:我国科技形势目前仍不容乐观。我国科技研究的动力和激励较缺乏,科技研究成果与现实生产的结合不紧密,科技研发投入尽管逐年增加但仍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且,由于我国科技市场体系的不完善,知识产权概念还远没有深入人心,科技安全战略的实施力度依然有待进一步增强。近30年来,我国科技水平持续快速成长,对推动国家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我国加入WTO后,这种状况在延续其积极作用的同时,消极作用也越发明显。我国的科技能力、科技安全防护能力,大大低于美国、俄罗斯、日本等科技强国,许多科技行业仍依赖国外的技术与产品,无法确保政府及企业关键业务系统的安全稳定,可以说,我国的科技安全仍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对科技安全战略给予足够的重视已经势在必行。

粮食安全战略的实施是因为粮食往往关乎该

国居民的生存,而居民的生存是国家生存的必要条件。分析国外情况:不同的国家根据其自身情况和需要对粮食安全战略有着迥异的要求。如美国在粮食安全战略方面较重视国内粮食供需的稳定以及对国内粮食生产的扶持;而日本在粮食安全战略方面是采取国内粮食生产能力提高、国外粮食市场的开发、粮食储备制度的建立三方并行。分析国内情况:近年来,我国粮食安全仍然是经济安全的薄弱环节,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形势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粮食稳定增产的难度加大;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出现逆差;主要农副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等。从中长期发展趋势看,受人口、耕地、水资源、气候、能源、国际市场等因素变化影响,我国粮食和食物安全将面临严峻挑战。

财政、金融安全战略的实施是因为财政是国家实现职能的需要,同样也是国家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与各有关方面之间的分配关系;金融是货币的发行与回笼,存款的吸收与付出,贷款的发放与回收,金银、外汇的买卖,有价证券的发行与转让,保险、信托、国内、国际的货币结算等,二者均为国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国外情况:俄罗斯和印度把财政、金融两者捆绑于一处即财政金融安全战略,美国并没有财政安全战略,而是将金融安全战略单独列出,而日本对此战略的制定实施并不明显。财政、金融安全战略因国别不同实施目标、过程、手段等差异较大,需要根据国家发展需要等客观因素加以不同对待。分析国内情况:中国金融业正在成为世界金融格局中的新生力量,但中国金融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总体水平不高。金融发展的历史和当前金融危机的发生均证明,防范化解风险是金融发展的永恒主题。处理得不好就很可能引发金融动荡,影响经济乃至整个社会政治的稳定。我国的金融安全直接关乎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大局,关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因而,把维护金融安全战略放在经济安全战略的重要位置显得尤为重要。

信息安全和地区安全在我国同样也存在着一定隐患,在某些时间段信息安全战略与地区安全战略对国家发展战略与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影响也相对重要。但与前面分析的几种安全战略相比,无论从影响力和紧迫程度来看都相对较差,且在世界大国的经验借鉴与比较中,都具有国家特色,因此笔者不再展开分析。

(2)中国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形式之评价

分析美、俄、日、印关于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形式,归结其共性为:在经济安全战略机构设置方面,由有关国家安全问题的最高审议机关,针对国家安全提出关于国家安全的相关法案或报告如美国的《美国国家安全报告》、日本的《安全保障设置法》等。其法案或报告规定由国家安全报告执行者(部门)由总统(首相)及政府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等组成。从国家安全相关法案或报告的内容可以看出,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国家安全报告执行者(部门)也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最高部门。同时针对各领域的经济安全也设定相应的委员会、研究小组,国家安全报告执行者(部门)的组成部门亦下设研究机构对经济安全进行分析研究,如美国成立的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FCIC),日本的内阁官房中由首相领导的经济财政政策委员会(CEFP)、财政系统管理委员会。

上述各国均没有固定的国家经济安全战略报告,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只在其国家安全保障战略中涉及。但经济安全战略的各相关机构会出台相应的经济政策,如美国国会根据《反倾销法》《反补贴法》还有《贸易和综合竞争综合法案》,著名的301条款,贸易法201条款,337条款对于提高临时性补救和调整措施和外国侵犯性商标专利版权等知识产权采取的报复行为做出具体规定;日本的信息安全中心和信息安全政策委员会提出一个三年国家信息安全战略计划,后每一年根据具体情况出台年度信息安全战略。各国政府根据经济形势年度报告,同时也出台经济财政改革基本政策等。在这其中日本经济安全战略出台形式较弹性视形势而定,如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经济环境的改变对其造成威胁,于是单独提出国家经济安全战略。但是,世界大国目前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则主要嵌入到各个发展规划或要素的安全战略报告中,总体的执行形式为分散嵌入型。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本文对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形式的定义,借鉴美、俄、日、印四国经验,利用十位专家意见并对所选指标赋以权重,得出如下结论(见表2所示)。

如表2结果显示,四者比较,指标分散嵌入型评价明显高于单独集中性评价,这表示专家认为该战略形式被世界大国普遍使用之同时,中国也应采取该种形式。分散型主要考虑经济安全战略的要素组成成分较多,从隶属关系上看,每个要素分属不同的国家部委管辖。如科技安全战略由科技部制定,贸易安全战略由商务部制定,产业安全战略由工信部制定等。如果采用集中型形式则必然需要打乱各部委职能划分,导致各部委权责不明;增加经济安全战略制定过程中的中间环节,降低战略制定效率;不能充分发挥各部委机构职能优势,降低战略制定质量。嵌入型主要考虑我国有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国家发展规划)的传统,经济发展战略一直嵌入于其中。采取嵌入型战略形势旨在使经济安全战略与国家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战略相结合,避免就安全谈安全,只重安全而轻发展;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综合国力的不同制定相应的经济安全战略,使其具有时效性;经济安全战略的制定离不开国家安全战略,而国家安全战略对安全的定义具有指示作用,往往一个时期某要素被定义为不安全,在另一个时期则是安全的。

但是笔者在调研时仍注意到,多数专家学者认为:我国的政治体制、政府组织结构与上述四国有较大差异,加之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建立处于襁褓阶段远非完善这一特殊国情限制,所以在采取分散嵌入型形式时,仍需要某职能部门(如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做统一的协调和指导,其他部门做具体实施(如财政部、商务部、科技部、工信部、国家能源局、国家粮食局等)。在这一阶段需采取所谓“集中―分散嵌入型”形式,并随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完善,逐步向相对标准的分散嵌入型过渡。

参考文献:

[1]顾海兵.大国与大国经济发展战略[J].太平洋学报,2005,(1).

[2]列宁全集(第31卷)[M3.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28.

[3]刘跃进.国家安全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109.

[4]马林,雷家骗.完善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制度与机制框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5]张士铨.国家经济安全的整体研究[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3,(3).

[6]宿景祥.国家经济安全的概念[EB/OL].省略,2006―07―14.

[7]韩源.国家文化安全引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6).

[8]赵英.建立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构想[J].科技新闻,2007,(2).

[9]商务部.2008年度中国产业安全状况评估报告[R].

[10]汪玉.中国面临的能源安全问题[J].中国国情国力,2008,(11).

[11]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

[12]谷源洋.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安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13]王瑛.经济安全――中国面临的挑战[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4.

[14]周道许.金融全球化下的金融安全[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15]王维安.经济发展中的金融安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6]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国家经济安全[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

安全经济学的目的范文3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投资;投资效益;评估方法

我国建筑安全生产状况不容乐观,严重阻碍了建筑业的持续健康发展。2005-2007年,建筑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分别达2607人、2538人、2722人,仅次于交通和矿山事故。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在于安全投资长期不足,而企业不愿进行安全投资的重要原因在于其主观上将安全投资看成是一种纯消耗,认为其投资没有经济效益。因此,企业的决策者往往倾向于通过压缩安全投资来降低成本,制约了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本文通过对建筑安全投资效益评估方法的研究,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揭示安全投资的重要性,改变安全投资没有经济产出的观念,为建筑企业进行安全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一、建筑安全投资效益及其类型

(一)建筑安全投资的概念

建筑安全投资是指为保证安全生产而投入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建筑安全投资分为企业投资和政府投资,本文主要从企业的角度来考察。建筑安全投资又分为主动性投资和被动性投资,前者是指为预防事故发生而主动进行的安全投资;后者是指事故发生后的伤亡及损失后果的控制,其实质是一种损失,因此本文只针对主动性投资进行探讨。

(二)建筑安全投资效益的概念

建筑安全投资效益是指建筑安全投资对社会、企业和个人产生的效果和利益,分为经济效益和非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又分为减损效益和增值效益,减损效益是指安全投资降低事故经济损失的效果;增值效益是指通过安全投资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间接实现经济增值的效果。安全投资的非经济效益是指安全投资对减少生命、健康、商誉、环境、社会安定等损失所起的积极效果。从本质上讲,实现非经济效益是建筑安全投资最根本的目的。

建筑安全投资效益具有间接性、滞后性、长效性、多效性、潜在性和复杂性等特点。上述特点使安全投资效益的评估既比较困难,又具有很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建筑安全投资效益的评估方法

本文采用“投入-产出”模型评估建筑安全投资效益,即安全投资效益=安全产出/安全投资,安全产出包括经济和非经济产出,而(非)经济产出又可分为(非)经济减损产出和(非)经济增值产出。

(一)安全投入(投资)的评估方法

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统一的建筑安全投资统计指标体系。学术界对安全投资项目的划分也存在不同的观点。本文的安全投资是指建筑企业为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而主动投入的各项费用,包括安全措施、个人防护用品、安全教育、安全管理(如安全人员、安全会议、安全检查、安全奖励等投入)以及其他预防性投入(如工伤保险等),而事故救援及善后处理、财产毁损等均列入事故损失范畴。

(二)安全产出的评估方法

1、安全经济产出。(1)经济减损产出。经济减损产出是指安全投资减少事故经济损失的效果(即经济减损效益),经济减损产出=安全投资前的事故经济损失――安全投资后的事故经济损失。事故经济损失可分为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直接经济损失是指与事故直接相联系的人身伤亡的善后处理费用和财产损坏的价值,可通过企业有关的财务记录比较容易得到。间接经济损失是指因事故导致产值减少、效率降低等损失的价值。估算间接经济损失的一种简便方法是通过采用直接与间接损失的倍比系数(“直间比”)来确定。因事故类型、统计样本及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划分标准不同,使得不同的研究得出的“直间比”相差很大,从2-10不等,一般可取4。(2)经济增值产出。经济增值产出是指安全投资保障了劳动条件,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实现经济增值的效果(即经济增值效益)。由于影响因素比较复杂,目前学术界还缺乏公认的计算安全投资经济增值产出的方法。本文假设安全投资与生产投资具有同等的经济增值效果,通过安全投资占企业固定资产的比重来确定安全投资对经济增值的贡献,即经济增值产出=建筑增加值×安全投资占企业全部固定资产的比例。

2、安全非经济产出。非经济产出是指安全条件的实现对生命、健康、商誉、环境、社会安定等所起的积极效果(即非经济效益),同样可分为减损产出和增值产出。为了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对安全投资活动进行科学的评价,尝试对几个主要的非经济产出进行经济量化处理。(1)非经济减损产出。生命与健康的价值。评估时将人作为“经济人”而非自然人对待,即从人经济关系的角度考察人的经济活动规模而非人体本身的经济价值。因此,事故死亡一人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其死亡年龄至退休年龄期间所能创造的经济价值(以人均劳动生产率计算)及其退休后的消费额之和。而伤残造成的健康损失则可通过与死亡事故进行比较来估算。商誉的价值。商誉是指企业由于技术先进、质量优异、生产安全、服务良好、经营效率高、历史悠久等原因而使企业享有良好的信誉。商誉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能使企业具有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这种能力的价值就是商誉的价值。确定商誉损失价值可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求出企业整体的商誉价值,可将企业收益与按行业平均收益率计算的收益之间的差额的折现值作为企业商誉价值,即商誉价值=(企业收益-行业平均产值利税率×企业总产值)/折现率;其次可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安全信誉在企业商誉中所占的比重;最后采用专家评分法评估安全事故引起的商誉的损失系数,评估时应参考事故严重程度、影响范围、发生频率以及受社会的关注程度等因素。环境的价值。安全事故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消除环境污染和恢复生态需要投入一定的费用,可将这种费用作为安全事故造成的环境损失价值。社会安定的价值。这是一种潜在的损失,可用社会安定损失占事故总经济损失(或非经济损失)的比例来估算,这项工作同样可采用专家评分法来进行评估。(2)非经济增值产出。非经济增值产出是指通过安全舒适的生产环境,满足人们对生命、健康、信誉、环境及社会安定等特殊需要,实现良好、和谐的社会氛围从而创造社会效益。在上述非经济增值产出中,商誉的增值产出最终体现为企业收益的增加,而生命、健康、环境及社会安定等非经济目标的实现能使人们工作过程中更加安心和愉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提高,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就是说上述非经济增值产出有一部分最终还是转化为了经济增值产出,在前文经济增值产出的计算中实际上已经包含了这几部分非经济增值产出的经济效果,因此不再另行计算。而非经济增值产出的其余部分则体现为社会伦理和人类道德等方面的意义,对于这部分内容目前还很难进行有效的经济量化处理。

三、建筑安全投资效益的实证分析

本课题组曾对浙江省某建筑企业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建筑安全投资效益的跟踪调查,调查得到该企业2007年和2008年的部分相关数据如下(注:括号内为2008年的数据):企业固定资产净值2.79(3.04)亿元,施工产值23.78(28.23)亿元,完成建筑增加值4.65(5.59)亿元,利税总额1.55(1.75)亿元,按增加值计算的人均劳动生产率2.89(2.92)万元/人・年,全年安全投入476(627)万元;当年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17(12)起,其中死亡1(0)人,重伤3(1)人,轻伤10(12)人,事故共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5(89)万元。另据调查,近几年我国建筑行业的平均产值利税率约为6%。

根据上述统计资料及前文介绍的方法估算该企业2008年的安全投资效益如下:

(一)经济减损产出

取“直间比”系数为4,则该企业2007年和2008年安全事故总经济损失分别为165×5=825万元和89×5=445万元,则2008年的经济减损产出为380万元,对应的经济减损效益为380/627=0.606,即1元的安全投资能产生0.606元的经济减损效益。

(二)经济增值产出

经济增值产出=企业总产出(建筑增加值)×安全投资占企业全部固定资产的比例=5.59×627/3.04=1153万元,对应的经济增值效益为1153/627=1.839,即该企业1元的安全投资能产生1.839元的经济增值效益。

(三)非经济减损产出

1、生命与健康的减损产出:死亡职工年龄为34岁,假设人均寿命为75岁,职工退休年龄为60岁,退休以后的消费额为1万元/年,则该死亡职工的生命价值=2.89×(60-34)+1×(75-60)=91.14万元。假设重伤和轻伤事故造成的生命健康损失分别为死亡事故的80%和30%,则该企业2008年因安全投资带来的生命与健康的减损产出为91.14×(1+3×0.8+10×0.3)-91.14×(1×0.8+12×0.3)=182.18万元。

2、商誉的减损产出:假设折现率为10%,则2007年和2008年企业整体商誉的价值分别为(1.55-6%×23.78)/10%=1.233亿元和(1.75-6%×28.23)/10%=0.562亿元。通过咨询有关专家,确定安全信誉占该企业商誉的比重为20%,2007年和2008年因安全事故引起的商誉损失系数分别为15%和10%。则该企业2008年因安全投资带来的商誉减损产出为1.233×20%×15%-0.562×20%×10%=258万元。本例不考虑环境和社会安定等损失,则非经济减损效益为(182.18+258)/627=0.702,即1元的安全投资能产生0.702元的非经济减损效益。

(四)非经济增值产出

根据前文分析,非经济增值产出的部分效果已经包含在经济增值产出当中,而涉及社会伦理和道德等方面的效果由于目前还很难进行合理的经济量化,因此不予考虑。

综上,该企业2008年建筑安全的投入-产出比为1:3.147(0.606+1.839+0.702),即1元的安全投资能产生3.147元的效益。

四、结论

本文研究了建筑安全投资效益的量化评估方法,并通过具体实例计算了建筑安全投资效益的大小。研究表明,建筑安全投资并非通常所认为的是一种没有产出的消耗,而具有非常巨大的投资效益,其效益包括减损效益和增值效益,其中经济增值效益和非经济减损效益均要大于经济减损效益,若考虑目前暂时还无法量化的社会效益,则安全投资的效益将更为可观,因此建筑企业增加安全投资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M].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出版社,2009.

2、李云献,杜金山等.建筑安全生产重在合理投入[J].建筑安全,2006.

3、罗云.安全经济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4、王直民.对生产安全统计指标体系的思考[J].北方经贸,2009(6).

安全经济学的目的范文4

关键词:安全投入;安全现状;安全效益

中图分类号:F407.9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长期以来,国家和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安全投入不足,历史欠账比较严重,安全生产基础薄弱。在具体的行业投入中,建筑业的投入占GDP的7.73‰,远落后于采掘业(20.15‰)、交通运输业(16.13‰)和电力煤气业(15.22‰)。由图1可以看出,与采矿业等行业一样同属于高危行业的建筑业,安全投入水平处于各行业平均水平之下,这是极不协调的。(图1)

二、建筑安全投入现状

虽然早在20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就对安全措施费用的提取做出了明确规定,即各地区、行业、部门在集中掌握的固定资产更新改造资金中提取10%~20%作为安全措施经费,用于改善安全生产条件。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安全措施费的组织形式与社会效能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安全投资模式和关系在政府、部门、企业之间还未完全理顺,合理开辟和稳定安全投资来源,需要进一步完善安全投资的体制,加强相关法制建设。我国一直坚持实行的“国家监察、行业管理、企业负责、群众监督”安全管理体制,在宏观上反映了政府、企业和职工安全的分工协作关系。国家监察、行业管理、企业负责、群众监督这四个方面就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面来推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贯彻。企业在这其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企业是市场经济中的经营主体,同时也是安全投资项目的具体实施者,国家和建筑行业有关建筑工程安全投资的各种管理制度最终都要由建筑施工企业来实现。而影响企业安全投资行为及其效果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投资意愿和投资能力。投资意愿是指企业决策者对待安全生产及安全投资的态度,即决策者是否为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而自愿合理地加大安全投入的意愿。投资能力是指企业决策者是否具备安全投资分析、策划、实施以及审核的能力。但目前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表明,企业安全投资的效果并不理想。

三、建筑安全投入不足原因分析

(一)建筑安全投资意愿不足。长期以来,我国的建筑行业安全生产工作基础薄弱,企业自我约束机制不完善,技术装备比较差,加上我国目前的建筑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进行安全投资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使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在制定安全投资决策时,决策者主观上往往都是坚持从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不愿为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继续投入,忽视安全风险的存在。监管部门安全执法检查的力度不够,对安全投入不达标的企业处罚轻。职工的法律意识与安全意识较差,出现安全事故获得的赔偿也较少,这些都是目前安全生产工作仍面临严峻形势的重要原因。

(二)建筑安全投资结构不合理。由于安全投资的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体系庞大,所以要制定正确的安全投资方向决策是比较困难的。目前还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计算简洁的安全投资结构分析方法。这就使得安全投资的方向决策难上加难。目前所采用的安全投资方向决策分析方法主要有专家打分法、灰色系统关联分析法、安全投资效益目标函数法以及生产函数法等。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远不能满足决策者制定合理的安全投资方向决策的需要。决策者更多地是依赖企业或行业的历史经验以及决策者的主观愿望,这就造成安全投资的结构不合理,不能够合理、有效地分配企业有限的资源,从而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安全生产。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如何为企业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工具,帮助提高安全投资效率,提升建筑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三)建筑安全投资效益差。安全投资并没有获得决策者期望的效益,结果往往表现为安全投入产出比低、经济效益差、社会效益不明显。仅从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角度来看,当然安全投资的数量越多越好。但作为安全投资主体的企业同时也是一个以赢利为目的的组织,这也是企业多重角色定位的基础,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壮大,它必须考虑利润。即使决策者能够认识到安全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长期不合理的投资而导致得不偿失的情况下,也会大大挫伤决策者的投资意愿。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广泛存在的现象是安全投资意愿普遍不够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内因是企业缺乏安全投资的原动力;外因是安全投资机制的不完善带来的约束力不足。因为安全投资并不直接增加产品价值,只起到避免安全事故所造成的损失,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负效益”,如果没有健全、有效的安全投资保障机制进行引导和约束,靠企业自身的主动性和投资能力进行合理的安全投资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构建建筑行业安全投资的保障机制势在必行。

(四)建筑安全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尚不完善。目前,我国的建筑安全经济统计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主要表现为没有一套综合的、统一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包括安全状况、安全系统条件、安全经济评估在内的统计指标体系。涉及建筑安全经济统计内容的各专业缺乏协调合作与管理,使相关的统计内容未形成完整的统计信息体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没能及时设立新的统计指标来反映安全经济问题,特别是反映安全压力与安全成本的统计指标、反映安全投资与安全效益的指标以及安全经济评价指标等。当前我国采用的伤亡事故统计报表制度中经济指标只有直接经济损失一项,难以对建筑安全经济系统进行有效的统计。此外,建筑安全统计人员的缺乏、统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与专业素质不高、建筑安全经济统计法制体系建设薄弱、建筑安全统计的调查方法不成熟、建筑安全统计的现代化水平较低等都是制约建筑安全经济决策的原因。

四、解决建筑安全投入不足对策措施

(一)拓展建筑安全投资来源渠道。首先,要大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安全投入从经济上提供可能性;其次,建立建筑安全投入统计体系,完善建筑安全投入的资金来源保障,保证安全投入资金的足额到位。对于处于困境中的国有企业,国家可采取相应的财税和金融措施,保证安全投入资金的顺利落实。

(二)建立社会统筹性的安全投入基金。社会保险的建立对保障劳动者在劳动中的安全和健康只是一种被动的做法,必须要逐步建立起对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起主动作用的机制,建立独立于社会保险之外的安全生产保障基金社会统筹制度。安全生产保障基金来源可由行政处罚收入、社会、政府财政、企业共同出资构成。建立安全投入基金的社会统筹,可以借鉴社保基金社会统筹的成功经验与做法。建立基金的社会统筹专门机构、建立基金统筹和管理机制,根据不同行业、工种的特点以及企业安全工作实绩,科学制定合理的费率,安全投入基金必须做到专款专用等,以保证企业安全投入的顺利实现。

(三)科学安排安全投入结构。我国目前还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经济基础还很薄弱,安全投入资金也因此受到限制,要将有限的安全投入资金进行有效地运用,发挥其最大效益,就要科学地安排安全投入结构。通常我们要研究如下安全投入结构:安全措施费用与个人防护用品费用的结构;安全技术投入与工业卫生投入的结构;预防性投入与事后整改投入的结构;硬件投入与软件投入的结构等。在未来一定时期内,逐步强化企业安全卫生投入的良好循环;在近期,安全投入水平应适当加大投资力度,逐步使安全投入达到国民收入的1.5%左右,同时改进安全生产资金的管理方式,调整目前企业安全生产投资的结构。

(四)发挥各级工会组织的作用。维权是工会的基本职责,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首先必须确保职工的生命安全,这是最大的维权。《工会法》、《劳动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赋予了工会组织监督企业安全生产的权利,各级工会组织要依据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利,把促进企业加大对安全生产的物质投入和以人的因素为主的投入作为维权的重要职能和群众监督的重要内容,监督企业的安全措施费的使用情况,检查安全投入是否到位,并合理提出增加安全投入的建议。如果企业的安全措施费使用不合理,要通过民主渠道及时提出整改意见。从而与企业经营者一起,共同维护广大职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作者单位:1.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2.四川省第六建筑有限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黄盛仁.20世纪九十年代我国企业安全生产的投入分析与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2.5.

[2]李小三,崔文彩,赵云胜.企业安全投资现状及其利益博弈分析[J].中国公共安全,2006.12.

安全经济学的目的范文5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安全管理;内在动力;激发策略

中小型民营企业为经济发展贡献出重要力量的同时,由于监管、经营理念等方面的原因,其发展中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与不完善之处。需要中小民营企业经营者引起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安全管理,掌握并具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责任意识与能力素养,不断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强化内部监督机制与体系,保障其安全经营,增加经济效益。

一、中小民营企业的安全管理现状

在中小民营企业中,部分化工企业由于所生产产品,经营内容的特殊性,是需要重点关注与研究的对象。自2015年8月以来,已有两家化工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出现了安全问题,产生了震惊全国的爆炸事件。造成了重大的人身、财产损失,其造成的严重后果,引起了中小企业管理者、社会以及有关部门对于企业安全管理问题的深刻反思与自查。[1]实践中,部分中小型民营企业经营与管理者过分注重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缺乏安全管理的意识与理念,没有依照相关规定成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未配置相应的安全管理人员与检查人员。对于员工的安全意识培训与锻炼不到位,未签订安全责任书等,企业发展、生产的安全责任制度不完善并且不能落实到位。中小民营企业安全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需要从管理学的角度出发,以安全管理的内在动力激发为抓手,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安全生产,实现利润最大化。

二、中小民营企业加强安全管理具有的内在动力

1、经济利益动力

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与综合实力,追求企业效益,增加经济收益是中小民营企业经营者、投资者、管理者的经营目标。同时,在另一方面,经济效益的增加是保障企业平安运行的基础动力。然而,经济效益的增加、中小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综合实力的增强,都是建立在安全生产基础之上的。缺乏安全管理机构与体制、较少对于职工的安全教育与责任意识的培训,不对员工进行突发事件应急演练,虽然在短时间内,感觉节省了成本与投入,但从中小型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对于企业的财产与员工的人身安全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2]

2、自我实现动力

中小民营企业和其它大型企业一样,都有着自己的企业生产目标与发展规划,为了自身企业目标与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激发内在动力,注意生产的合法性,经营的规范性,尽最大的努力保障安全,避免事故,从而实现奋斗目标。

3、企业品牌形象

动力企业的品牌形象、知名度等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与合作战略伙伴的关系,关系到企业产品的销售前景与市场。一些大型知名企业之所以深得人们的信赖与支持,重要原因之一是其拥有良好的企业形象,其在企业文化建设、安全管理、产品质量等方面,都实现了与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中小民营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也逐渐开始重视安全管理与生产,以此来提高企业的品牌与形象,增加自己的无形财产与信用度。如果忽视安全管理,在生产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出现,不仅造成了人身、财产的损失,而且对于自身企业的信用度、形象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在企业品牌形象动力因素刺激下,中小民营企业管理者一定会努力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安全信任度。[3]

三、影响中小民营企业安全管理内在动力的因素

1、意识观念因素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动因和主观条件。由于中小企业大多数属于民营小企业,资金基础不雄厚,对于安全管理投资较少,企业经营者安全意识薄弱。首先,在制定企业发展目标、规划时,未将所管理的企业安全问题置于其所考虑的重要位置。对于企业的消防器材、以及消防通道等配套设施配置不健全,部分企业没有专门的消防检查与维护工作人员。从而为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救援工作,埋下了重大的安全隐患。[4]

2、经济因素

追求经济利益是中小民营企业经营者、投资者的最高目标。中小企业的经营者为了节省资金,缩小投资成本,获取更大的经济利润与效益,在选址、厂房设计时,未进行专业的评估与测评,存在布局不合理的现象。同时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扩大生产的需要,往往在未经有关部门批准的情况下,私自扩建和改建工程,导致了工程的不达标与不合规。对于企业的设备更新或维护方面,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设备使用过程中不注意保养与维护,导致其超负荷的工作;过期、老化的设备不能及时更换,具有较大的安全隐患,安全管理的意识与理念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与加强。

四、激发中小民营企业安全管理内在动力的策略

1、与时俱进,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

在中小民营企业中,从企业主到普通员工,都存在着“工作就是赚钱”、“有钱再搞安全”的低层次观念,安全管理理念远远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没有将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在这样的安全管理理念指导下的生产运作,是企业与职工追逐经济利益,忽视安全管理的危险源,导致事故频发、高发。只有树立正确的安全管理理念,才能正确引导人们在实践过程中从宏观和微观方面开展安全管理。

2、建立内部安全生产目标考核体系

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目标考核体系是落实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责、权、利最有效的手段。中小民营企业应结合生产安全管理实际,制定详细、可行的《安全生产管理考核细则》,明确考核项目、考核内容、考核指标、考核期限和奖惩规定等细节,建立组织严密的考核体系并规范操作。即在企业内部建立安全监督机构考核车间、车间考核班组、班组考核个人的自上而下的考核体系。

3、强化内部执法,建立责任区安全事故追究制度

从安全管理的法制环境来看,政府出台的关于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社会对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关注;企业内部的安全规章制度也不断地健全。但事故的高发、频发现象并没有明显好转。究其原因是企业在安全管理过程中执法力度的弱化。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安全执法力度,建立责任区安全事故追究制度,可以在客观上杜绝事故发生后责任人的推脱和弱化管理责任。总之,科学、现代化的中小企业安全管理理念与模式,有利于保障中小企业的安全生产与经营,对于激发其内在管理动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彭杰,刘莉.中小化工企业职业卫生检测与职业卫生安全问题浅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12)1755-1759.

[2]管西龙,侯益民,商敬文.HSE管理体系在中小型化工企业的应用探讨[J].氮肥技术,2012(1).

[3]李振明,石建敏,曹志锡等.培养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应与地方经济相适应[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6(6)92-96.

安全经济学的目的范文6

政府审计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文献综述

目前对于国家经济安全的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成为各国热点,截止2011年底,仅从中国知识资源库中就可以检索到5000多篇,但从政府审计角度研究经济安全成果仅有百篇。主要的观点综述如下:1.政府审计视角的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在政府审计领域内,国家经济安全应侧重于财政安全、金融安全、国有资产安全、治理经济腐败、经济信息安全等内容[1]。还有学者认为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是指在世界经济分工演进的趋势中,一国应当通过加强自身体制和机制的建设,使该国经济在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过程中能够具备足够的应对外界因素变化和抵御外来风险冲击的能力[1]。2.政府审计为什么可以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如蔡春等认为政府审计从审计历史层面、理论层面、法律层面、国际经验层面以及现实层面5个方面维护国家经济安全[3],张庆龙、谢志华从审计本质、政府监管和制度均衡3个方面论述了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根据[4]。3.政府审计从哪些领域实现维护保障作用?有学者认为应该从4个方面入手:财政安全;金融安全;国有资产安全;民生安全,从而有重点的确定审计范围,防范相关风险。还有学者建议从9个方面入手保障国家经济安全[5]。4.实现的方法:有学者指出,在强化财政审计、金融审计、国有企业审计、社保基金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维护国家财政安全、金融安全、产业安全、社会类经济安全与权利运行安全的同时,应着力推行资源环境审计、制度合理性审计、政策执行效果审计以及信息安全审计等以维护国家资源环境安全、制度与政策安全以及信息安全。另外还有学者建议进行预警与监控系统的设计[6]24-50。刘成立等认为应该从两个层面分析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形势以及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作用。然后,以系统论和协同论为理论基础,从我国现实国情出发,论证建立审计协作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7]。5.其他:横纵向比较研究,比如对于澳大利亚、英国、日本等国家的审计体系(包括审计制度)的介绍以及对于我国建设审计制度的启示等。审计制度的制定原则与改进路径:有学者提出了审计制度建设中应遵循契约平等原则,注重审计的独立性,遵循成本-效益原则,注重审计制度的合理性等[8,9]。

上述研究成果对于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对于保障日益增长的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还存在巨大的差距。主要问题是:(1)研究过多集中于国家经济安全的内容,对于政府审计为什么能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主要着眼于政府审计的内在特性,缺少对于外部保障需求的讨论。(2)没有从战略的角度进行政府审计制度建设,不能明确提供政府审计活动指南。(3)审计制度框架的系统研究不健全,审计制度的推出缺乏可持续性。

政府审计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内在特性

国家经济安全的内容繁多,责任重大。如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是各国政府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各个国家和地区都会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运用多种手段维护经济安全。这些手段包括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强竞争力;适应金融全球化的潮流,合理安排外资,提高利用效率,加快和完善金融监管,防止因投资结构不合理和金融投机而造成的金融危机;在资源问题上,开源与节流并重,走资源消耗低的集约型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等等。而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是政府审计自身职能的内在要求,可以从政府审计发展的历史、政府审计存在的主要理论支持、政府审计的实践等层面进行进一步阐释:

(一)从政府审计发展历史看其具备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职能

我国的政府审计源远流长,或者说我国的审计实践就发端于政府审计,因为不管是以《周礼》为线索,认为审计始于西周,通过设“宰夫”之职,执行审计监督;还是以司马迁《史记•夏本纪》的“会稽者,会计也”为依据,认为我国早在夏禹时代就产生了以会稽为标志的审计萌芽论断[6]24-50,这些观点指向的审计实践主要是政府审计活动。其后的秦汉时期建立的“上计”制度则用来审查监督财政收支有无错弊,并用以评价官吏的业绩;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于1914年设立了审计院颁布《审计法》,而南京国民政府于1920年设立了审计院后又改为隶属于监察院的审计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央苏区和革命根据地也都成立了审计组织颁布了审计法规以实施审计监督工作。在我国,可以说审计的发展历史就是政府审计的发展历史。比如,在唐朝律令的基础上,宋代又进一步规定“有隐漏重复,收支不实,应干系官吏科杖一百罪。”这表明,政府审计的工作范围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已覆盖了国家所有的支出领域。显然,宋比以往任何朝代都重视国家审计的经济监督作用[10]30-37。这种监督主要是一种经济监督,其监督的对象十分广泛,不仅包括权力机构及其成员的经济行为,而且还包括取得和使用国家经济资源所完成的政治行为和行政行为。而这些对象正是构成对国家经济安全造成主要威胁的因素,因此可见政府审计就其发展历史而言,一直是和国家利益紧密相连,其作用对象对国家经济安全起到直接或是间接的重要作用。

(二)从政府审计存在的主要理论支持看其具备的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职能

解释政府审计存在依据的主要包括关系理论、产权理论、委托-理论、契约理论、保险理论等。其中受托责任理论是目前审计界最广泛接受的理论。项俊波、文硕等认为,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是在财产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多层次管理分权体制所形成的经济责任关系下,基于经济监督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杨时展认为审计是由受托责任的发生而发生的,也是由这种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姚世忠认为政府审计随着国家活动中经济责任关系的形成,为了促使经济权力的承担者更严格地履行经济责任而诞生的。依据传统的审计理论,政府审计的本质是对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独立的监督,即经济监督论。其对象表现为对政府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监督。这一传统政府审计本质说明了政府审计本身就是关注国家财经秩序,打击经济犯罪,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社会公众对责任人受托责任的要求越来越高,受托责任关系越来越复杂,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以将个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那么社会公众或是国家的需求也可以有类似的分类,在最初的阶段,感觉能满足基本要求即可,比如,将此阶段概括为审计监督显性合规性,也就是说需要符合已经明确颁布的法规,而在法律界,都认可“法律是最低要求的道德标准”,因此,可以将其看为最基本的要求。更高层次的要求是对于安全性的要求,应该是和社会安全、经济均衡发展等国家战略性目标一致的目标-效果式审计。因为经济安全是国家发展的基本基石和重要战略,因此其必然也应该成为政府审计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正如蔡春等学者认为的那样,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是审计原始动因与目标的应有之意,是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进一步拓展的现实需要。

(三)从政府审计的实践看其具备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职能

前审计长李金华在其学术报告中曾提出了政府审计战略思考两大重点的新观点:“审计这双眼睛要看什么,一个是维护经济安全,一个是关注政府效率”。在面对公众解释审计职能时,又提到:“就是要通过审计维护国家财政国家财产的安全和有效。”应当说,近年来各级审计机关努力探索,逐渐在这方面取得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成效。目前,政府审计对于大多数与“维护国家安全”相关的部门、单位、个人、项目、资金,都可以安排直接审计,以便发现“不安全”因素,纠正“危险”操作行为,处罚“事故”责任人,排除“安全隐患”,还可以从教育、监督和惩治等方面促其“安全作业”。政府审计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决算及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维护财政安全;通过对金融机构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维护金融安全;通过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进行审计,维护国有资产安全;通过对党政领导干部及企业领导人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维护权利运行安全,通过对经济活动起重要作用的经济信息进行审计,维护经济信息安全;通过对环境项目等进行审计,维护环境安全。比如,审计部门迅速介入的四川汶川抗震救灾资金物资审计、新农合资金、新农保资金以及节能减排等审计项目,均事关民生安全和国家安宁,作用毋容置疑且无可替代。通过结果公告、公开审计过程发挥“公众监督”作用。将“危害国家安全”的审计案例或调查结果向社会公布,充分发挥公众和舆论的监督作用。例如,2010年以来,有计划、分批次地组织《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法制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中央主要媒体对审计项目的跟踪采访报道,及时公开审计进展情况,都收到很好的效果。而这些只有政府审计能够做到。

(四)从政府审计的人员配置和组织构建看其具备维护经济安全职能

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责任重大,而政府审计的人员配置和组织构建方面有独有的优势。1.政府审计机关的行政级别高。以我国的政府审计机构审计署为例,审计署是国务院28个组成部门之一,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主管全国的审计工作。审计长是审计署的行政首长,是国务院组成人员之一。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发现问题的纠正和处理结果报告。相较于其他保障手段,政府审计机关的行政级别高,不仅便于协调不同部门展开工作,而且便于审计结果的及时反映和有效落实。2.内设机构与经济安全的内容相对应。审计署具有13个内设机构:办公厅(经济责任审计司)、法规司、财政审计司、行政事业审计司、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司、金融审计司、企业审计司、社会保障审计司、外资运用审计司、境外审计司、国际合作司、人事教育司。还有25个派出审计局,这些部门与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内容形成对应关系。比如金融审计司可以对应金融安全,财政审计司可以对应财政安全;社会保障审计司对应社会保障安全,有关于养老金的投资增值情况等问题要在它的监督下,老百姓的养老的钱袋子才能多一分安全保障。

(五)从政府审计的地理区域布局看政府审计具有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优势

驻各地审计特派办能够密切关注我国各地的经济情况,审计署有18个特派办,分别是京津冀特派员办事处、太原特派员办事处、沈阳特派员办事处、哈尔滨特派员办事处、上海特派员办事处、南京特派员办事处、武汉特派员办事处、广州特派员办事处、郑州特派员办事处、济南特派员办事处、西安特派员办事处、兰州特派员办事处、昆明特派员办事处、成都特派员办事处、长沙特派员办事处、深圳特派员办事处、长春特派员办事处、重庆特派员办事处。其所在地均为各区域的政治、经济中心,交通枢纽。是审计署在各地的眼睛,这些眼睛能帮助审计署掌握地方经济安全的异动,这种组织设计是其他部门无法比拟的。(六)政府审计人员的素质较好,有助于完成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任务我国政府审计实施人员主要属于国家公务员系统,近年来都是通过面向全国公开招考的形式选拔录用人才。录用的大部分是审计、财经等相关专业的优秀大学本科毕业生、硕士或是博士。国外的情况也基本类似,英国国家审计署每年都要招聘不同专业的优秀大学毕业生,他们首先要在署内接受入职教育,课程包括会计学、审计学、统计学、经济学、和法律等。美国审计署(GAO)在批准的预算范围内为员工提供培训以及其他职业发展活动,使得员工具备并保持相应的资格去执行审计、评估及其他GAO的工作。GAO持续职业教育(CPE)包括各种能够提高审计师的审计和鉴证业务熟练精通程度的培训专题。

政府审计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外在需求

政府审计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外在需求主要表现在为政府各级部门和相关利益方提供决策支持,并且由政府审计提供的信息具有较好的信誉和准公共产品特性。

(一)政府各级部门和相关利益方需要政府审计为其提供决策支持

政府要有效地行使监管国家经济安全的职能,最重要的是调动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建立民主、科学的国家经济安全防御-发现-决策-实施机制,以及对应的信息获取和传递机制,公民与独立机构对政府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行为的监督机制,政府职能部门履行经济安全监管职能的责权对称机制,才能真正保证经济安全监管职能作用的发挥和决策效率的提高,防范其中可能发生的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政府审计是政府经济监督职能的载体,政府职能变化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引起政府审计的变革。政府审计在这个过程中,要逐步从监督型,向监督-服务型发展,也就是说在巩固监督职能的基础上,为政府各级部分和相关利益方提供服务,这种服务主要是提供一种决策支持。比如,2012年,审计署组织的对各个城市债务平台的审计,详细地掌握了各个城市融资、负债情况,对于2012年的政府把握未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政府审计提供的信息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性和较好的声誉

现代经济学中广泛接受的关于公共产品的定义提出了判断是否为公共物品或是私人物品的两个标准:消费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如果一种物品同时具有消费的排他性和竞争性,这种物品就是私人物品;如果一种物品同时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这种物品就是公共物品。根据公共物品的概念,政府审计应当属于公共物品。因为政府审计相关信息一旦被提供,便有众多的受益者,很难将其中的任何人排除在该消费之外,同时一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任何人对这一物品的消费,即增加一名消费者的政府审计边际成本为零。进一步来看,政府审计有时具有特定的目标,有时还涉及国家安全和机密,并非所有公众都能拥有这一物品。比如有时审计报告不公开或者只在一定范围内公开,限定了消费政府审计这一公共物品的身份资格,这就使政府审计具有了一定程度的排他性。所以说政府审计是一种准公共物品,是一种不存在消费的竞争性而存在消费的排他性的准公共物品。

安全经济学的目的范文7

[关键词]外资并购;经济安全;策略

[作者简介]马宏晖,华南师范大学经管学院硕士研究生;何霄,华南师范大学经管学院硕士研究生,广东广州510006

[中图分类号]F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1-0116-03

一、经济安全问题的提出

在新一轮跨国公司对国内企业的并购浪潮中,外资并购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国家的经济安全,由此提出了经济安全问题。

1、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热潮不断高涨,引起国内各界的担心和顾虑。频频发生的外资收购中国龙头企业的事件不断刺激国人的神经,也激起了公众对国内“经济安全”的担忧。比如有德国FAG兼并宁夏西北轴承、德国舍弗勒集团(Schaeffler)并购洛轴、摩根斯坦利收购中国电池、柯达并购乐凯、凯雷公司收购徐工机械等等。而2005年,中海油失手优尼科、海尔饮恨美泰克等一系列中国公司海外收购计划受阻,国内舆论也一度颇感挫折与不平。

2、外资并购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随着中国逐步融入WTO以及新一轮的经济增长,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并购活动日趋活跃。跨国并购一方面给国内经济发展带来急需的资金、技术、市场及先进的管理方法,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了国内企业自身积累不足,而跨国公司并购可以弥补国内资金不足,解决由于投资不旺而引起的增长乏力问题。与此同时,跨国并购也带来了新技术和新的经营模式,活跃了国内市场。但外资并购在给我国带来帮助的同时,也引起了不可忽视的问题和挑战。如跨国公司按照自己的全球战略和产业发展规律,将我国企业的功能锁定在全球分工体系的低端或者成为全球分工链上分割的一环;跨国公司在华的强劲并购,可能削弱和摧毁我国财富创造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外资通过并购增强其利润获取能力,通过利润的汇出,破坏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鉴于我国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可能形成我国的金融危机;跨国公司利用已有或可能的市场优势地位,取得垄断地位,进行限制竞争活动,严重危害我国正常的竞争秩序,扭曲资源的有效配置,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3、安全问题的提出。经济安全追求的是一种相对平衡状态,即在彼此矛盾的目标中取得平衡。一国不能把所有经济问题或对自己不利的东西,统统归属于经济安全范畴,因为不是所有的负面影响都威胁到国家的经济安全。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对企业竞争力和创新力的压制及跨国公司资金投入的产业分布和地区分布与政府的发展战略重点相冲突造成的国内经济安全问题。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也有一些新的相关政策出台。例如,2006年9月8日起施行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是我国外资并购法规在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上的完善。但目前的理论研究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对经济安全概念的界定,企业和政府面对外资并购能够和应该采取的措施与对策。

二、跨国并购与经济安全

1、跨国并购:全球竞争的新热点

(1)跨国并购的兴起与动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并购一直是世界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据联合国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2000年跨国并购交易额占世界直接投资交易额的90.01%。跨国并购是企业并购跨越国界的发展。近年来,西方学者对跨国并购动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七个方面,即目标公司价值低估;获取财务协同效应;适应国际环境变迁;获取市场势力;获得规模经济性;传递或获取厂商优势;获取速度经济性。

(2)跨国并购的形式与效应。根据外资并购的目的或动因,可分为以下几种:1)主要为谋取利润和资本增值的并购;2)以垄断市场为目的,并购东道国著名品牌,以消灭竞争对手,以保持自己在相关产业中的国际龙头地位;3)以控制东道国战略资源为目的的跨国并购;4)以进入东道国市场,分享东道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利益为目的;5)以利用东道国的廉价资源(如人力资源、土地资源)为目的,快速扩大其生产规模,占据国内外市场。

(3)跨国并购引发的经济冲突与安全

1)垄断市场。外资在我国并购常常以行业排头兵企业为目标,并在并购过程中极力谋取企业的控制权,最终实现高额利润回报;而且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包括全面压迫、整体蚕食、分步到位等一系列措施来逐步占据和压制我国的市场。2)压制创新。主要表现在对我国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压制。首先,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我国只是跨国公司整个生产链条上的一部分,而且这一部分的生产活动并不能接触到高新技术;另外,很多外资在并购国内企业时,要求原企业放弃研发部分的控制权,从而削弱和磨灭了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3)与发展政策相冲突。跨国公司为了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会选择进入能为公司创造更多盈利的产业和更有利于公司发展的地区,这样跨国公司资金投入的产业分布和地区分布可能与政府的发展战略重点相冲突,从而加剧了国内各地区之间的贫富差异。

2、经济安全辨析

(1)安全观的由来与发展。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它是指国家拥有政治上的独立、经济上的自主和文化上的自成一体。从宏观来看,国家安全是一个体系,包含国家政治安全(或国家军事安全)、国家经济安全、国家文化安全。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和国际背景的变异,这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匹配是复杂的,存在着不同强弱程度的组合,国家安全的程度也因此不同。

当前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的影响和作用明显上升,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成为各国间竞争的焦点。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加深了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依存度,经济竞争的加剧和贸易摩擦不断增加致使利益关系日趋复杂,经济安全风险在加大。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国家开始重新思考和权衡经济安全与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的相互关系,最终一个共同的做法就是,提升经济安全在国家总体战略中的地位。因此,可以说,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2)对经济安全的不同解读。由于各国国情不同、经济实力不一、面临的威胁也各异,所以不同国家对经济安全所持的观点也不尽相同。也就是说,国家经济安全是一个具有国别性特点的概念,对于不同的国家,其经济安全的内涵也有所不同。发达

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安全的理解就有根本的不同,这是由其在整个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所决定的。一般来讲,发达国家的经济安全属于“进攻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则属于“防守型”。另外,在发展中国家内部,由于经济政治体制、经济运行特点及文化特点等的不同,其国家经济安全也具有不同的特征。具体到影响力与日俱增的中国,其经济发展具有很特殊的时代背景:集大国经济、转轨经济和不发达经济于一体。因此,中国经济安全既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进攻型”,也不同于一般发展中国家的“防守型”或“依附型”,而是立足国情、强调独立自主的“稳健而积极”的国家经济安全。

(3)重新认识经济安全问题。为了对问题的把握更准确,选择的研究视角更恰当,就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确定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和特点,这是整个经济安全研究的基础。然而,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不是一个确定的内容,各国在不同发展时期对安全的界定是不同的,不同的国家在同一时期对安全的标准也有差异。对我国目前来讲,经济安全的内容涉及:首先,国内产业的协调、均衡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安全的一个主要内容。例如,由于跨国公司资金投入的产业分布和地区分布与政府的发展战略重点相冲突,加剧了国内各地区之间的贫富差异。其次,其他方面的经济安全隐患。包括:1)对我国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压制;2)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冲击可能形成的垄断,尤其是在关键技术领域,一旦发生冲突,就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威胁。

三、外资在我国并购企业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1、外资在并购我国企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国内企业定价过低造成的资产流失,使一些国内著名品牌消失。(2)出让了市场但得不到技术,跨国公司对技术及市场的垄断进一步加强,相当一部分产业为外资所垄断,对产业造成控制和压制。另外,中国企业的人才流失及逆向技术扩散严重,我国在技术进步和创新方面产生依附。(3)外资并购加剧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2、问题的成因可归结为:(1)在跨国公司并购中,存在由于我国政府激励体制的因素和地方政府对外资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的偏好,导致我国国有资产的流失和跨国公司与垄断行业合谋的可能。另外,地方政府卸包袱、创政绩的心态和产权定价市场不规范,造成我国企业被贱卖的情况。而对自身的品牌价值和市场定位认识不足,致使自主品牌消失。(2)产业结构落后且不合理,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未建立起来。(3)外资流人的产业领域可能与我国的产业政策相抵触。

3、重新认识外资并购安全问题。一个国家经济安全的最终目标是保障企业的自主性和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是保证我国经济安全的重要力量。因此,外资并购中出现的所谓安全问题,重点不在于外资在资本、技术和国际市场上占据的优势地位,而在于我国企业、政府和市场存在的体制缺陷。国家应适应外资并购行为模式的转变,加快体制改革的步伐,建立规范、健全的政策法规环境和市场交易平台,令企业能够在国内跨国并购市场上与外资实现平等竞争,培育和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提高企业竞争力。

四、应对跨国并购安全问题的策略分析

1、企业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战略贸易理论在美国广为流行,并得到政界的共鸣。战略贸易理论的出现,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其直接的原因,是美国对其经济安全所受威胁的反应。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美国日益感受到日本对其优势地位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威胁,这促使一些经济学家和国际关系学者研究日本的贸易政策和产业结构,向政府提出对策。“战略贸易理论”在美国的发展是同对日本的深入研究联系在一起的。战略贸易理论强调,天赋的自然资源已不再是竞争的主要要素,知识和技术才是比较优势的根本来源。在人工智能产业上处于优势地位,国家不仅能繁荣富强,而且还可以处于国际政治的领导地位。而美国正是围绕此理论推行相关的政策以保护国内经济的发展,消灭潜在的经济安全隐患。因此,企业自身要加强在保护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的作用,以技术创新为核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作为成败的关键。

2、政府方面。许多跨国并购案都受到所谓国家安全审查或基于国家安全理由的社会公众压力,有的跨国并购案因此夭折。例如,美国国会以经济安全为由否决了阿联酋迪拜港口公司对美国6城市港口经营权的收购。美国国会正在酝酿修正国内有关法律,对外国国有企业收购美国重要资产制定更严格的标准并延长审查期。法国也以战略产业为由拒绝美国百事可乐公司收购达能公司,并列出几十家大公司为特殊保护企业,禁止外国企业并购。因此,我国政府也应该在维护经济安全方面发挥作用。

安全经济学的目的范文8

[关键词]食品企业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科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S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081-01

1.前言

食品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食品或相关服务的经济组织。对于消费者来说,食品的安全是第一位的,其次追求食品的美味和健康。中国人受传统饮食习惯的影响,追求食品的色、香、味俱全,这些都对中国的食品企业提出了要求,也会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的成本。食品企业要以追求利润为主要经营目的。追求利润与提供安全、美味和健康的食品之间如何统一呢?食品企业如何在不影响利润的前提下追求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呢?加强企业的科学管理能从中给出答案。

2.食品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食品企业提供与食品商品和相关服务,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和其他企业一样,食品企业以营利为目的,即企业的经济效益。食品企业的营利来自与耗费与成果的对比,一般用生产经营总值减去生产成本来计算。食品企业的经济效益对食品企业的发展的生命线。没有经济效益,企业就不会生存下去,更谈不上企业的发展。

企业的社会效益指企业对社会、环境、居民等带来的综合效益,是对就业、增加经济财政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环境等社会福利方面所作出贡献的总称。企业的社会效益好坏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实现。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市场规则的制定和市场秩序也越来越完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消费者的安全意识和维权意识日益提高。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食品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必须狠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两者并不矛盾,而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影响,因为行业的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食品企业的社会效益甚至对食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决定作用,所以食品企业要重视社会效益,改变传统企业经营只注重经济效益的情况,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3.食品企业的企业管理

3.1 食品企业的企业管理的特殊性

食品企业作为企业类型的一种,企业管理特点具备一般企业管理的共性,同时具备自身的特殊性,具有特别的要求。食品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首先考虑食品的安全性。食品企业的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企业的生命线,食品企业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对食品企业来说都可能是致命的打击。随着世界经济联系的越来越紧密,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也愈来愈频繁,更多的世界美食更多呈现在普通消费者的餐桌上,消费者们的饮食结构因此越来越多元,不再局限于本民族的饮食文化,更乐意接受健康、美味的不同民族饮食文化,这些趋势对食品企业的管理提出要求:食品企业要善于与不同国家或者地区的食品企业交流,在抓好质量安全和立足于本民族饮食特色的基础上,从消费者健康和营养的全面角度考虑,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饮食文化。

3.2 食品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食品企业的管理

如前文所述,食品企业追求经济和社会效益是毋庸置疑的,食品企业的管理对食品企业追求经济和社会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科学的企业管理能帮助食品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食品企业追求的目标,科学的企业管理是食品企业必须运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4.食品企业科学管理的实现途径

4.1 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食品企业科学管理的重要环节。即使在人工智能化日益普及的今天,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人都是最核心的劳动要素,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成为食品企业科学管理的重要环节。食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首先要抓好员工的选聘。因为食品企业事关人身安全,提供食品原材料的食品企业在选聘员工时要考察员工的专业素养和责任心,提供食品加工和服务的食品企业在选聘员工时要考察员工的职业道德,关注身体健康状况,尤其是一些传染病的检查。食品企业如果发现员工感染某些传染病,也不必恐慌,以提供条件帮助治疗为主,对员工加以正确引导,并做好各种补救措施。

4.2 特殊环节的严格管控

食品企业的特殊性要求对食品生产、经营和加工环节进行严格管控。至关重要的是食品安全检测环节,食品企业要严格遵守市场准入制度,对不允许进入市场的商品、对不规范的食品服务进行严格管控,不给食品安全事故留有余地。对提供食品加工和食品服务的企业来说,要严格把关食品供应环节,从源头切断不安全隐患,并且做好相关服务工作,例如餐饮企业要做好餐具的消毒工作和就餐场所的消毒工作;食品销售企业要严格把关食品的有效期,切断污染源。

4.3 技术环节的严格管控

技术管理是食品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食品企业的技术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食品企业的技术管理要求食品企业的技术创新。食品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这样的举措很好地吸引了消费群体。在现代人们日益关注企业服务的前提下,食品要企业要能够认识到服务创新也是技术创新的一种,做好服务创新就是加强技术管理。

5.结论

总之,食品企业作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一方面为消费者提供食品或相关服务,一方面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食品企业需要追求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食品企业需要加强科学的管理。食品企业的科学管理涉及多个方面多个内容,除了人力资源管理、特殊环节的严格控制和技术管理之外,可以做的还有很多。本文从这些方面进行了探究,也为食品企业的科学管理提供了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专著:[1]吴琼.基于博弈分析的食品安全规制研究[M].苏州大学:苏州大学,2010.

[2] 施蕾.食品安全监管行政执法体制研究[M].华东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2010.

[3] 张晨博.论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完善[D].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2009.

[4] 王晓丽.我国食品工业食品安全规制模式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山东经济学院,2010.

报纸文章

安全经济学的目的范文9

关键词:安庆市;城乡交通;规划建设;探索

安庆市的整个城市地理环境是依山面水襟湖。作为一座千年古城,新老结合是城市建设的主题,“将老城区规划建设成彰显历史文化特色风貌、环境优美、商贸繁荣、交通便利的滨江城市、将新城区建设成集旅游、商贸、会展、休闲、居住为一体的生态型、高档次并且具有亮点和美丽的现代化新城区”是城市建设的目标。而在这其中,如何将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规划有机结合这个问题上,城乡交通与城市布局的关系极为重大。

一、安庆市城乡交通的特点

作为一座古城,在城市规划方面,主要需要考虑保持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保证城市经济发展建设两方面。而在传统经济的发展中,以公路网为主力的交通网络布局是有迹可循的,而在成本历史文化特色保持方面,新兴的旅游业应该是一个可突破可做文章的点,如何将交通与当地旅游结合,并在历史观光和体验式旅游形式上多下功夫,是城乡交通布局的关键所在。

在2005年前后,安庆市在城市交通方面的投入就逐年加大,相关部门在道路建设规模、工程质量、养护管理、路政管理等方面也是成效卓著,可以说,安庆市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的基础还是相当牢靠的,这其中最主要强调的就是农村道路的建设工作,“十五”农村公路建设成绩充分说明了安庆市城乡布局的工作重点。

二、安庆市城乡交通关联经济分析

交通与城市规划布局的一个重点关联点就是城市经济,从安庆市自身角度出发,安庆与周边区域的关系由相对孤立走向开放;长三角扩散趋势已经突显,安徽省是长三角扩散的直接腹地;随着宁安高速铁路、江北高速公路、阜景铁路等若干条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建设,安庆的交通发生重大的变化,融入了大的交通体系,安庆与长三角的联系将得到更多的加强。

而城市功能定位方面,安庆市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皖-赣-鄂三省交界区域的中心城市及商贸、物流中心,加工制造业基地;沿江城市群的副核心城市;部级历史文化名城。而安庆市的城市发展目标也是开放型、多功能的现代化综合性城市。

可见,内外兼修将是安庆市城市规划建设和城乡交通规划建设的主旨。

三、安庆市城乡交通规划探索

1.“均匀”人口分布:在城市的人口分布方面,安庆市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具有东密西疏的特征,且非农村人口的分布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市域的东北部,这对于城市全面多向发展埋下了一定的隐患。因此以交通带动住房、商业、区域经济对于人口分布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意义,而在这方面,交通为着手的效果很有发展前景。

2.市区内的交通网布局: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相对迟缓是城市内向型经济不发达的显要标志。而市内交通网是否便捷,对于这一类型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现代服务业的城乡结合也对乡镇经济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如何连接乡镇经济发展,交通及其整体规划建设必不可少。

3.开放的外向型布局:安庆市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皖-赣-鄂三省交界区域的中心城市及商贸、物流中心,加工制造业基地。安庆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安庆市在长三角经济圈扩散的趋势中扮演重要角色,如何将大环境赋予的时代使命与自身的经济发展并行强化,是城乡交通外向型布局的重要一环。

同时,安庆市在石化、交通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支柱产业方面有产业链条较短的特点,上下游配套产业发育迟缓,未围绕核心企业、核心环节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地方产业集群。外向型交通布局的完善也会给支柱产业的发展和产业链完善带来一定的机会。

当然,外向型城市规划建设就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城市乡镇的交通改造,这是一项任务,也是一个契机,是将城市发展的大方向和城乡结合的内向型经济融合的一个机遇。

4.旅游型经济的交通辅助:据安庆市旅游部门获悉,今年上半年,安庆市“旅游跨越行动”取得良好开局。1至6月份,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旅游764.19万人次,同比增长25.5%;实现旅游总收入52.45亿元,同比增长26.7%。

今年以来,安庆市加快推进“百亿旅游项目工程”,全市在建和即将动工的旅游项目100多个,总投资100亿元以上。天柱山观光旅游度假区、桐城文化旅游区等旅游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宿松白马山庄等一批项目建成开放;桐城孔城老街、枞阳浮山、岳西妙道山、司空山等一批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全面开工建设;桐城嬉子湖、仙龙湖,太湖五千年文博园等一批在建项目进展迅速;岳西、潜山温泉,太湖花亭湖码头等一批重点项目正在紧张谋划和筹备开工。

今年以来,安庆市A级景区创建工作进展顺利,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和能力不断增强,旅游品牌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旅游宣传营销成效明显,高端旅游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下半年,安庆市将强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确保全年旅游项目投资达16亿元,同时强力推进旅游品牌建设、旅游市场营销和管理。

可见,旅游产业在安庆市的城市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将这一特征融合到城市建设规划中也很重要,如何保证现代经济和旅游经济(历史文化为旅游特色)良性融合。以交通为代表的城市规划在这方面需要谨慎,避免在规划初期就埋下隐患,造成日后不必要的相互排斥、相互影响。

5.物流经济的交通需要:物流业是旅游经济的衍生品,相比较而言,物流经济能否做大做强对城市交通的硬件需求很高,而安庆市的城市定位也要求城市规划的多功能性,其于周边经济区的交流互动也离不开物流。因此,城市,包括乡镇的交通臻需加强,在道路规划方面,合理性、便捷性要放在首要位置考虑。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安庆市的城乡交通规划布局着眼的并不是交通本身,也不是自身城乡经济的发展,其影响和推动的是整个城市乃至长三角经济发展扩散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安庆市的城市特色和发展前景都需要围绕以交通规划为核心的城市建设来进行。在规划中,有层次的交通网络对于这个多向性经济城市十分重要,既要适应外向型经济需要,也要符合现代化城市发展,同时还要辅助特色旅游经济配套以及支柱产业产业链的完善,安庆市的城乡交通规划建设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炜,陈学武,陆建.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05)

[2]陈征.交通方式划分――交通分布组合模型研究与软件设计[D].南京:东南大学交通学院,2004(28)

[3]李淑庆,滕宏伟,岳顺,穆首玉.城市公交现状问题分析与线网布局规划模式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02)

[4]郭大忠,冯晓.城市规划中合理路网密度问题的探讨[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21)

[5]赵旭,白明洲,许兆义.城市铁路车站规模与临近道路交通量的关系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5(04)

摘要:城市经济发展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城市的城市规划布局,而交通布局在这其中所其道的作用又是重中之重。随着自身和周边经济环境的需要,安庆市和周边区域的交流关系逐渐从孤立走向开放。在这样的背景下,长三角经济圈的辐射作用已经显现,而在这个过程中,安庆市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身的城市条件,将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在影响周边的同时也让城市自身的经济水平得以提升,这就需要安庆市在成熟规划建设,尤其是交通网路的布局方面做出更多的思考,而城乡交通网兼顾城市内外的路线无疑是最重要的。

关键词:安庆市;城乡交通;规划建设;探索

安庆市的整个城市地理环境是依山面水襟湖。作为一座千年古城,新老结合是城市建设的主题,“将老城区规划建设成彰显历史文化特色风貌、环境优美、商贸繁荣、交通便利的滨江城市、将新城区建设成集旅游、商贸、会展、休闲、居住为一体的生态型、高档次并且具有亮点和美丽的现代化新城区”是城市建设的目标。而在这其中,如何将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规划有机结合这个问题上,城乡交通与城市布局的关系极为重大。

一、安庆市城乡交通的特点

作为一座古城,在城市规划方面,主要需要考虑保持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保证城市经济发展建设两方面。而在传统经济的发展中,以公路网为主力的交通网络布局是有迹可循的,而在成本历史文化特色保持方面,新兴的旅游业应该是一个可突破可做文章的点,如何将交通与当地旅游结合,并在历史观光和体验式旅游形式上多下功夫,是城乡交通布局的关键所在。

在2005年前后,安庆市在城市交通方面的投入就逐年加大,相关部门在道路建设规模、工程质量、养护管理、路政管理等方面也是成效卓著,可以说,安庆市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的基础还是相当牢靠的,这其中最主要强调的就是农村道路的建设工作,“十五”农村公路建设成绩充分说明了安庆市城乡布局的工作重点。

二、安庆市城乡交通关联经济分析

交通与城市规划布局的一个重点关联点就是城市经济,从安庆市自身角度出发,安庆与周边区域的关系由相对孤立走向开放;长三角扩散趋势已经突显,安徽省是长三角扩散的直接腹地;随着宁安高速铁路、江北高速公路、阜景铁路等若干条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建设,安庆的交通发生重大的变化,融入了大的交通体系,安庆与长三角的联系将得到更多的加强。

而城市功能定位方面,安庆市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皖-赣-鄂三省交界区域的中心城市及商贸、物流中心,加工制造业基地;沿江城市群的副核心城市;部级历史文化名城。而安庆市的城市发展目标也是开放型、多功能的现代化综合性城市。

可见,内外兼修将是安庆市城市规划建设和城乡交通规划建设的主旨。

三、安庆市城乡交通规划探索

1.“均匀”人口分布:在城市的人口分布方面,安庆市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具有东密西疏的特征,且非农村人口的分布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市域的东北部,这对于城市全面多向发展埋下了一定的隐患。因此以交通带动住房、商业、区域经济对于人口分布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意义,而在这方面,交通为着手的效果很有发展前景。

2.市区内的交通网布局: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相对迟缓是城市内向型经济不发达的显要标志。而市内交通网是否便捷,对于这一类型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现代服务业的城乡结合也对乡镇经济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如何连接乡镇经济发展,交通及其整体规划建设必不可少。

3.开放的外向型布局:安庆市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皖-赣-鄂三省交界区域的中心城市及商贸、物流中心,加工制造业基地。安庆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安庆市在长三角经济圈扩散的趋势中扮演重要角色,如何将大环境赋予的时代使命与自身的经济发展并行强化,是城乡交通外向型布局的重要一环。

同时,安庆市在石化、交通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支柱产业方面有产业链条较短的特点,上下游配套产业发育迟缓,未围绕核心企业、核心环节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地方产业集群。外向型交通布局的完善也会给支柱产业的发展和产业链完善带来一定的机会。

当然,外向型城市规划建设就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城市乡镇的交通改造,这是一项任务,也是一个契机,是将城市发展的大方向和城乡结合的内向型经济融合的一个机遇。

4.旅游型经济的交通辅助:据安庆市旅游部门获悉,今年上半年,安庆市“旅游跨越行动”取得良好开局。1至6月份,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旅游764.19万人次,同比增长25.5%;实现旅游总收入52.45亿元,同比增长26.7%。

今年以来,安庆市加快推进“百亿旅游项目工程”,全市在建和即将动工的旅游项目100多个,总投资100亿元以上。天柱山观光旅游度假区、桐城文化旅游区等旅游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宿松白马山庄等一批项目建成开放;桐城孔城老街、枞阳浮山、岳西妙道山、司空山等一批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全面开工建设;桐城嬉子湖、仙龙湖,太湖五千年文博园等一批在建项目进展迅速;岳西、潜山温泉,太湖花亭湖码头等一批重点项目正在紧张谋划和筹备开工。

今年以来,安庆市A级景区创建工作进展顺利,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和能力不断增强,旅游品牌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旅游宣传营销成效明显,高端旅游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下半年,安庆市将强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确保全年旅游项目投资达16亿元,同时强力推进旅游品牌建设、旅游市场营销和管理。

可见,旅游产业在安庆市的城市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将这一特征融合到城市建设规划中也很重要,如何保证现代经济和旅游经济(历史文化为旅游特色)良性融合。以交通为代表的城市规划在这方面需要谨慎,避免在规划初期就埋下隐患,造成日后不必要的相互排斥、相互影响。

5.物流经济的交通需要:物流业是旅游经济的衍生品,相比较而言,物流经济能否做大做强对城市交通的硬件需求很高,而安庆市的城市定位也要求城市规划的多功能性,其于周边经济区的交流互动也离不开物流。因此,城市,包括乡镇的交通臻需加强,在道路规划方面,合理性、便捷性要放在首要位置考虑。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安庆市的城乡交通规划布局着眼的并不是交通本身,也不是自身城乡经济的发展,其影响和推动的是整个城市乃至长三角经济发展扩散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安庆市的城市特色和发展前景都需要围绕以交通规划为核心的城市建设来进行。在规划中,有层次的交通网络对于这个多向性经济城市十分重要,既要适应外向型经济需要,也要符合现代化城市发展,同时还要辅助特色旅游经济配套以及支柱产业产业链的完善,安庆市的城乡交通规划建设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炜,陈学武,陆建.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05)

[2]陈征.交通方式划分――交通分布组合模型研究与软件设计[D].南京:东南大学交通学院,2004(28)

[3]李淑庆,滕宏伟,岳顺,穆首玉.城市公交现状问题分析与线网布局规划模式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02)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