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中医儿科和儿科区别集锦9篇

时间:2023-09-19 18:51:47

中医儿科和儿科区别

中医儿科和儿科区别范文1

近半年来,儿科缺医少药的问题引发媒体持续关注。这个话题之所以超乎寻常地受人关注,其原因在于一头系着患儿和家属,一头系着儿科医师和医院。“儿童看病难”的话题一下子跻身于诟病多年的社会民生问题――“看病难”、“看名医难”行列。

一名专家为儿科医学发展简单“把脉”后告诉记者:“儿科发展受阻根本病因在于,儿科投入大,收入低,医院不愿意发展儿科;工作辛苦、风险大,待遇不好,儿科医师纷纷转行;生源少、导师数量有限,医学院校招生难上加难,儿科医师供给被截留。如此陷入恶性循环,使得近年来综合医院、基层医院儿科室严重萎缩。”

北京市卫生局的一组数据足以说明问题:目前,北京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半数以上未按标准设置儿科,于是患儿都向专科医院聚拢。北京市两家儿童医院的门急诊人数和出院人数,分别占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儿科就诊量的46.5%和51.3%,更加剧了专科医院挂号难、住院难等问题。有人甚至说“到北京儿童医院‘看个病像打仗,挂个号如春运’”。

在医疗资源丰富的北京尚且如此,外地的情况不难想象。朱宗涵教授告诉记者的一组数据令人忧心:我国共有医疗机构916 571所,儿童专科医院仅有68所。在160万执业医师(含助理医师)中,儿科医师仅有6万余名。按照我国总人口数中儿童比例计算,我国儿科医生缺口逾20万人,这显示着约占我国总人口20%的儿童存在看病难问题。

加强我国儿科建设,特别是尽快加强基层儿科医师队伍建设的呼声日益高涨。儿科医师队伍人才流失严重如何解决?如何创造条件满足儿科医师队伍成长需要?日前,受卫生部委托,中国医师协会组织儿科医师分会、儿童健康专业委员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的专家紧急召开“儿科医师队伍建设建言献策研讨会”, 讨论形成的意见将上报卫生部作为国家制定儿科医师队伍建设的决策参考依据。

讨论嘉宾

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兼儿科医师分会会长 朱宗涵

总医院副院长兼附属八一儿童医院院长 封志纯

国家妇幼保健中心儿童卫生保健部研究员 蒋竞雄

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主任 宋红梅

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小儿急诊急救内科主任 刘春峰

北京市西城区卫生局人事科科长 郑淑英

上海新华医院儿内科主任 鲍一笑

北京儿童医院保健中心 魏 庄

首都儿科研究所新生儿科主任 李 莉

安徽阜阳人民医院儿科主任 刘晓林

就医故事

门前有医院 孩子看病却要颠簸几十里

刘芳家住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中年得子的她在体验身为人母之喜悦的同时,却在经历了几次给孩子看病后稍显神经质――总是为孩子生病的事担心。

在北京儿童医院的急诊大厅,正为儿子看病的刘芳向记者讲述了带儿子看病的艰辛:还记得儿子7个多月时,多日反复发烧,大便还是稀的,儿子虽然吃了退烧药,但3天过去了病情未见好转,到了晚上病情还会加重,最高时烧到39℃多。尽管用上了冰袋、退热贴,但也仅能缓解一会。“再这样下去,孩子会烧出问题的。”在老人的催促下,刘芳和丈夫带儿子来到离家最近的长辛店医院,然而,值班医师告诉他们,医院没有儿科,建议他们去良乡医院或北京儿童医院。

他们连夜收拾东西,直奔几十里外的北京儿童医院。刘芳还清楚地记得,他们到达医院时是凌晨3:00,结果没想到,医院里到处都是和他们一样带着孩子焦急等待的人。“我们觉得自己为孩子看病很辛苦,但再看看那些外地来的,全家吃住在医院的角角落落,真是心酸。”

等到他们为孩子看完病,天已亮。这次看病的经历,让她坚定:人再多,队再长,孩子以后有了病也必须直奔大医院。

现 状

基层儿科萎缩严重 专科医院每县不足1家

刘芳带儿子看病的经历再普通不过了,却反映出我国儿童看病问题已经成为继“看病难”、“看名医难”之后又一突出的社会问题。数据显示,当前我国专科医院有3 000余家,仅有68家儿童专科医院,平均每县不足1家专科医院。

朱宗涵教授以北京为例分析儿童看病的“冷热不匀”,综合医院、社区医院儿科缺医少药情况十分严重,少有人去看病,儿童专科医院却人满为患,北京儿童医院和首都儿研所高峰时段的日门诊量分别为9 000人、6 000人,就诊量接近饱和,挂号难、住院难问题十分突出。

刘春峰对此深有体会,“综合医院儿科的萎缩非常普遍,有的医院缩减了儿科床位,有的医院取消住院部,换成了门诊。其中尤以市级、县级医院最为突出,很多地方医院规模小、技术差,连普通的儿科重症监护室都没有,一些基本的检查项目也做不了,更看不了疑难杂症,综合性医院的儿科或儿童专科医院因此特别忙。”

为什么还有大量家长要带孩子去专科医院不在社区看呢?蒋竞雄说,除医疗水平存在严重差距外,管理体制也存在问题,比如说北京市各级医疗机构化验结果不能共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化验结果大医院不认可。既然这样,家长不如一步到位直接到大医院去,免得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耽误时间。

《北京市卫生局关于加强综合医院儿科建设工作的通知》指出,目前北京83所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儿科的有67所,其中

分 析

人才流失科室萎缩 儿科发展跌入谷底

医学各个专业伴随经济飞速发展日益蓬勃,为何儿科的发展反呈滑坡态势?专家们指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为关键的原因还是儿科投入大、风险大、效益低。

投入与产出“脱节”基层儿科冲击最大

郑淑英指出,受儿童出生率下降、科室经济效益低等因素影响,综合医院儿科呈现萎缩局面,在这种自然“消亡”中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小科”。

“可以说,儿科发展步入了恶性循环,投入大不赚钱,医院对儿科的投入热情大打折扣,缺设备少人才,患者自然不会光顾。”在儿科工作29年的刘晓林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2000年前后,由于工作量大、风险大、收入低,综合医院的儿科医生越来越少。她所在的医院也未能幸免。“最困难时科里仅剩5名医生,大家只好没日没夜地轮班。”

2008年,当全国儿科发展的大趋势还未见改观甚至恶化时,刘晓林所在的阜阳市人民医院通过改革,在政策上向儿科倾斜,儿科床位由45张发展到80张。

“对于小型综合性医院儿科来说,水平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原因。”刘春峰指出,医生要诊治患者,关键是医生得让患者家属信得过。儿科医生再教育等方面不够,导致有些患者耽误、延误,诊治不到位,这样家属对医生的信任出现危机,有病主观上就会选择去大型综合医院的儿科科室、儿科专科医院,或者是比较大型的教学医院。

儿科人才缺口20万 带来重重考验

宋红梅指出,因为综合医院儿科萎缩,儿科医师需求也逐渐减少。反之,没了需求,供给自然就减少了。因为生源少,不好分配,很多大学都取消了儿科专业。

朱宗涵指出,儿科萎缩与人才供给不足互为矛盾,而儿科医生缺乏与我国医学教育的设置有关。1998年教育部为拓宽专业面,调整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提出1999年起医学院校儿科专业停止招生,事实上切断了儿科医师的稳定来源。

数据显示,我国儿科医生在15年内仅增加了5000人。全国160万执业医师(含助理医师)中,儿科医师仅有6万名,参照美国1.4558个/千儿童的比例,我国儿科医师的缺口>20万。

“儿科发展未受到足够重视的问题,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多考验。”宋红梅指出,比如在汶川地震时,儿科的抢救力量就很弱,这使得很多儿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又比如在阜阳手足口事件中,阜阳市就出现了全城没有一台儿童专用呼吸机的情况,给急救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因此,重视儿科学发展、提高中国儿科水平十分迫切。

大小医院职责错位 阻碍儿科医学发展

儿科的畸形发展,使得本应该专注于解决疑难杂症的儿童专科医院医师,常常被数量庞大的感冒、发热等常见病所束缚。一项针对北京儿童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齐鲁大学儿童医院、昆明儿童医院4所儿童医院的分析就颇具说服力,这些专科医院门诊多为常见病,疑难杂症只占10%~15%。有专家坦言,目前北京儿童医院30%的患儿都应该到基层医院就诊。

朱宗涵指出,如果到一级医院,会发现情况更为严峻,没有一个医生会用儿科呼吸机,有的县几十万人没有儿科医师,到乡村更没有。美国的情况恰好相反,90%的患儿看病到社区医院,10%到儿童医院。我在哈佛大学儿童医院工作过几年,美国儿童医院的大厅里从来都空空的。

宋红梅指出,儿童尚处在生长发育期,有自己特殊的生理特点,所以对他们的诊疗不能统一用成人的标准。国外有“小孩并不是成人的缩小版”的经典理论,但并非所有人都能认识到儿童的诊疗方式与成人的区别,导致自然科学基金中单独的儿科学学科被取消,不同的儿科亚专业被并到大内科中参与共同竞争,因此这门学科的地位雪上加霜。

进 展

重振儿科 新政不断出台

“儿科萎缩严重、儿童看病难问题的暴露其实是从2007年安徽阜阳大头娃娃事件开始的,当时卫生部派出的北京专家到达阜阳后才发现,在偌大的阜阳,连儿童用呼吸机都难以找到,即使找到了,也几乎没有人会用。一边是急于等待救治的患儿,一边是无处下手的专家,真的很让人揪心。”一名儿科专家告诉记者,“综合医院儿科萎缩早已是大家熟知的事实,然而透过安徽阜阳大头娃娃事件,专家、行业组织尤其是卫生行政部门才意识到,儿科萎缩远比想象的还要严重。”

不久,一份由相关专家在全国调研基础上形成的报告摆上了卫生部相关官员的案头。针对儿科萎缩严重,儿科医师数量严重不足;综合医院要么没有儿科,要么实力不强等问题进行了阐述。此后,卫生部在《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和《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中要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必须设立儿科。

不久后,北京、天津等地相继出台的更为细化的儿科发展新政。如《北京市卫生局关于加强综合医院儿科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未设置儿科的16所综合医院于2011年底前完成儿科设置;只开设儿科门诊、尚未设置儿科病房的29所综合医院应于2012年底前开放儿科病房。

不仅如此,还要求各医疗机构加大对儿科诊疗设施设备的经费投入,改善儿科工作条件,通过引进人才、开放病房、提高业务水平等手段逐步提供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儿科专业医疗服务。如针对部分医院编制紧缺的问题,北京市卫生局允许市、区属医院通过公开招聘的形式,吸纳急需的儿科专业人才;对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儿科工作、达到退休年龄且身体健康的高级职称儿科专业人才可优先办理延迟退休续。

政令之后,一系列的实际举动开始显现:去年6月,北京中医医院恢复了关闭15年之久的儿科病房;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和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成为北京市首批中医儿科诊疗中心,两家医院年门诊量计划达到10万人;北京市“十二五”规划草案提出将新建1~2所儿童医疗机构;深圳、郑州等城市也宣布要新建儿童医院。

出 路

“可以说,对于儿科学来说,今天的局面是令人痛心的,但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相信有了这次的阵痛和前所未有的‘被重视’,儿科学的发展将有美好的未来。然而,一个学科的真正发展,仅仅有政策的引导还是不够的,如何乘胜追击、做大做强儿科应该是当务之急。”上海新华医院儿内科主任鲍一笑教授指出。

壮大儿科 不来真格的不行

宋红梅认为,综合医院要想做强儿科,必须从两方面着力,一是通过提高待遇等留住人才、吸引人才,解决好人才的困境问题;二是依据人才特点,确定发展的专业侧重,解决好儿科发展的特色问题。

北京市已下发文件,要求各医院不能将经济指标作为考核儿科医生工资的惟一标准:“保证设置初期儿科医务人员的收入水平不低于院内平均水平,注重从儿科服务数量、质量及社会效益等方面对儿科工作进行绩效考核,杜绝以单一的经济效益作为考核依据。”无疑,这是个稳定队伍的政策。

蒋竞雄说,像全院考核,应考虑到成人和儿童的治疗医疗收费、付出的艰辛以及承担风险不一样,因此不能同内外科用同一个标准,否则可能会打击儿科医生的积极性。如在瑞典,所有儿童医院都是大学附属医院,且对儿科医生的要求会更高,还要经过面试,要让孩子看到医生时有愉悦感,政府对儿科医生的待遇也有一定倾斜,体现了对儿童的优先。我们综合医院的儿科至少也要在这方面倾斜,只有待遇提高,儿科医生被尊重,让他们感受到自身价值的体现,才能稳定这支队伍,培养再多,待不住还是没有用。

朱宗涵指出,当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收费比大医院便宜很多,大家都认为社区卫生服务最贫困,这正是多数人不愿意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原因,所有社区儿科医生就更为匮乏了。

“可以肯定,现在哪里都缺医生,但相对来讲高层次医院的情况会好一些,例如在华西医院儿科,可能收入不如别人,但还是受到尊重。因此,虽然很困难但还是有人愿意去。但在基层,如北京的区县医院甚至是卫生院,才是最缺少儿科医生的,患者往上跑也就无可厚非了。”封志纯指出。

他建议,扶持儿科,不妨学学师范学生的培养方式,进了儿科系就享受师范生待遇,毕业以后不从事儿科就把钱退回来。而儿科医生队伍的根本稳定,必须从就业环境、成就感、待遇等方面全面着力。例如在目前效益不高的情况下,应该采取从业补贴、床位补贴、或门诊量补贴的方式,由国家给予补贴,这样既能体现国家对儿童的重视,又能让儿科医师的劳动付出得到相应的回报。

建设儿科 分级培养十分必要

在蒋竞雄看来儿科的特殊性,决定儿科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大儿科人才培养力度。若没有足够的儿科医师仅靠扩充床位数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朱宗涵介绍,全国共有60余家儿童专科医院承担着培养儿科医生的任务,但每年培养的儿科医生尚不够满足儿科医师人才缺口。他建议,首先,通过教育部、卫生部及政府主管部门的协调促使有儿科学教学传统和能力的医学院校恢复儿科学专业招生;其次,大力扶植条件成熟的院校增设儿科学专业;再次,在稳定发展儿科学专业招生规模的同时增加医院儿科医师的编制,诸如就业分配、人员培训等管理体制上有所突破,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儿科后备医师来源的问题。

李莉则建议在当下,可以考虑适当缩短儿科医学生的培养时间,让其尽早为儿科做贡献。此外,是否可以借鉴美国模式,规定修过医学相关基础课程并获得大本学士学位的,允许其申请读医学院,这样对那些大学本科毕业找不到工作又想当医生的来说是一个机会,他再经过3年医学课程的专门培训,并做够两三年住院医可以同样成为一个很好的医生。

封志纯还提出通过预测需要,分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不同层次培养,到5年以后满足70%~80%需要的建议。

长期目标:通过专科制度的建立,建立起适应全国儿科需要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这周期至少需要10~12年,大家都在往这个方向努力。

中期目标:根据实际需要,各个级别的医学院校设立不同层次的儿科系,分层次培养,把能够落实在基层医院儿科的儿科医生培养出来,这个约需5年的时间。

近期目标:在现有临床医学系,选择一部分人,按照原来儿科系学制体系,到第4年选拔一部分出来让他们进入儿科方向,其就业方向是明确的。

大医院儿科 做强特色

宋红梅指出,对于综合大医院儿科而言,切忌面面俱到,应该将侧重点放在发展特色方面,更要重视内科的带动作用。

儿科共有12个专业学组,很难有综合医院能全部囊括,因此综合医院儿科都应该发展自己的特色专业,聚集国内本专业的顶尖人才。在特色方面不乏成功案例,如北大人民医院的儿童血液病,北大医院的小儿神经、肾脏和心血管,北京协和医院的新生儿、风湿/肾脏和遗传性疾病等都是响当当的。

综合医院内科对儿科的带动不容忽视,首先,具有检查设备齐全的优势,而儿科医院要配备这么全面的设备难度很大;其次,虽然儿科相对独立,但儿童的生理构造与成人有一定联系。比如肺纤维化是儿童比较少见的疾病,在遇到这类患儿时,我们可以参考内科对肺纤维化的治疗方案。

基层医院儿科承担分诊转诊使命

中医儿科和儿科区别范文2

曹兰芳 女,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哮喘、鼻炎等过敏性疾病,幼年型特发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等风湿病的诊治有独到的见解。

车丽芬 女,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教授。擅长儿科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呼吸、消化等临床常见病及疑难杂症。

龚代贤 男,上海瑞金二路197号上海二医大附属瑞金医院儿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 先天性巨结肠、先天性幽门肥厚症、小儿急性肠套叠。

耿昌平 男,江苏南京市儿童医院儿外科主任医师。对小儿外科各类疾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小儿普外科、新生儿外科及脑外科等疾病的诊治工作,能开展高难度手术。

郑珊 女,上海市枫林路183号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小儿普外科及新生儿外科。

郑训淮 男,安徽合肥市望江东路39号安徽省立儿童医院儿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擅治疾病: 一、新生儿外科:食道闭锁、肠闭锁、胃肠穿孔、闭锁等;二、普外科:先天性原结肠、胆总管囊肿等。

朱光连 男,山东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儿外科主治医师、教授。通晓小儿外科各专业,专长小儿普外及小儿胸外科。

谭国华 男,山东省济南市文化西路44号南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儿外科主任医师 、 教授。 擅治疾病: 小儿外科疑难病症及疑难手术。

董倩 女,山东青岛市胶州路1号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侧重专业为小儿普外和小儿肿瘤,特别对小儿胆道疾病及小儿肿瘤的诊治、研究等有较深的造诣。

曹兰芳 女,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哮喘、鼻炎等过敏性疾病,幼年型特发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等风湿病的诊治有独到的见解。

东北地区

李权 男,哈尔滨南岗区邮政街23号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 长期从事临床小儿外科工作,尤其在小儿普外科和新生儿外科方面业绩突出,开展多项新技术。

陶文芳 男,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246号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奖。 擅长各类小儿外科病。

马瑞雪 女,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36号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儿外科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小儿髋脱位及小儿骨病

孙莉莉 女,长春市北安路69号长春市儿童医院儿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 诊断和手术治疗颈椎和胸椎的食管气管瘘。

冯畹兰 男,长春市新民大街1号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 小儿普通外科、泌尿外科、肿瘤、小儿先天畸形等。

杨志明 男,长春市新民大街1号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儿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 小儿普通外科,泌尿外科,肿瘤,小儿先天性畸形等。

西南地区

何德麟 男,桂林市乐群路15号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儿外科 主任医师。擅治疾病: 小儿基本外科、腹部外科和新生儿外科(含外科感染、损伤、肿瘤、梗阻、畸形、功能障碍等),如各类消化道闭锁、狭窄,新生儿梗阻型肝炎,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肠神经节细胞缺乏症或各型先天性巨结肠症。

蒋爱民 男,成都市儿童医院儿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主要诊治小儿外科疾病,尤其擅长泌尿外科疾病的诊治,如肾、输尿管及尿道的畸形、肿瘤、感染及疝等。

王明和 男,四川成都市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主要从事小儿泌尿外科疾病的临床诊疗及科研工作,对小儿泌尿外科疾病有较深的造诣。

彭明惺 女,四川成都市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主攻小儿骨科学。

华南地区

刘威 男,广东省广州市人民中路318号广州市儿童医院儿外科主任。擅长小儿心胸外科疾病的治疗,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及各种胸部疾病的外科手术治疗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欧正武 男,湖南省长沙市韶山中路65号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临床30余年,用中药为主治疗小儿乙肝、急性肾炎及难治性肾病,疗效甚高。

陈翔 男,湖南长沙市湘雅路141号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 小儿心血管疾病。

余孝良 女,湖南省长沙市人民中路86号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擅治疾病: 小儿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小儿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

熊正东 女,湖南省长沙市人民中路86号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 小儿呼吸、哮喘。对小儿肺炎、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等心功能改变,以及卡介菌多糖核酸对其防治的研究有独到之处。

易者文 男,湖南省长沙市人民中路86号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 小儿肾病、遗尿、流感。

李云 男,湖南省长沙市解放中路与蔡锷路交汇处湖南省人民医院儿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 对儿科急诊抢救及疑难病例的诊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应用灭活卡介苗皮上划痕治疗小儿哮喘及反复呼吸道感染。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赵锡慈 女,湖北省武汉市解放大道1095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教授。多年来从事儿科疑难病专家门诊。

陈干生 男,湖北省武汉市解放大道1095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教授。擅长小儿神经专业的临床与研究。

西北地区

孙天辉 男,甘肃省人民医院儿外科主任。擅长于诊治儿科多发病常见疾病和疑难复杂病症以及心血管疾病,同时抢救新生儿和儿科其他危重疾病。

关梅玮 女,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各类小儿科疾病。

苏怡凡 女,甘肃省人民医院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主攻小儿肾脏和小儿神经专业。

熊海金 女,甘肃省人民医院儿外科主任医师。对健康儿童血清2-微球蛋白测定及临床研究和妖骨碱性另酸酶早期诊断先天性佝偻病的临床研究有一定经验。

李恭才 男,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长期从事小儿外科临床研究诊治工作。在小儿先天性畸形及小儿肿瘤的防治特别是小儿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研究方面有独到之处。

张志芬 女,甘肃兰州甘肃省第一医院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从事儿科专业31年,在新生儿各类疾病、肾小球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阿布都 男,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儿外科副主任医师。擅治疾病: 擅长小儿外科。

张宪生 男,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着重于小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的研究。

戈东东 女,宁夏自治区银川市玉皇阁北街102号银川市第三人民医院儿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主治儿科各种急症:高热、抽搐、中毒、循环和呼吸衰竭;新生儿疾病;小儿营养缺乏性疾病;小儿呼吸、消化、循环、泌尿、神经、结缔组织系统各种疾病;小儿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华北地区

鲍秀兰 女,北京市协和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擅长儿童甲状腺疾病、垂体侏儒、矮小儿童、小儿癫痫、脑瘫及智力低下的诊治。

魏珉 女,北京市协和医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擅长小儿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炎、过敏性紫癜及紫癜性肾炎、红斑狼疮及狼疮性肾炎等小儿肾脏病、各种免疫性疾病、新生儿疾病、遗传代谢病的诊治。

李振东 男,河北省石家庄市和平西路215号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 小儿外科疾病。

王贤书 男,河北省石家庄市建华南大街133号河北省儿童医院儿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擅治疾病: 小儿脑积水;颅脑和脊髓先天性畸形;各种急慢性颅脑损伤;颅内肿瘤;小儿先天性漏斗胸、鸡胸;小儿贲门失弛缓症;小儿痉挛性脑瘫;小儿全身各种肿瘤。

中医儿科和儿科区别范文3

1.住院部

控制护理单元的规模可以显著缩短护士的护理流线,提升护理次数,从而给儿童患者从心理上带来更多的安全感。由于儿童患者晚上大都需要成人陪护,所以在病房的设计上首先应考虑到陪护空间,在儿童病房与普通病房大小一致的情况下,由于儿童的平均身高较成人矮,可通过缩小儿童病床尺寸的方式来获得更多的陪护空间;其次是通过更高等级的护理模式实现无陪护护理,使儿童住院如同全托式幼儿园的模式,完全由护士来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家属只在规定的探视时间内进行探视。所以,儿童病房设计理念的选择还应结合儿童医院的等级及院方的经营理念来综合考虑。儿童医院病房的室内装饰风格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轻松活泼的病房环境可以有效缓解儿童患者的心理压力,促进病情的早日康复。

2.医技部

医技部的设计应以安全高效为原则,以手术室为中心,重症监护室和中心供应室与其就近布置,保证其有方便的交通联系。影像科、检验科、功能检查等医技科室的设置则应同时考虑到门急诊患者和住院患者便利使用。

3.流线设计

院区的外部流线设计应做到人车分流,目前的医院建筑较多采用地下停车的方式来解决停车问题,外来车量从车行入口进入院区然后直接到地下车库泊车区,而后或至地下车库停车或从地下车库出口驶出院区。医院内的主要垂直交通电梯、自动扶梯等应直接落至地下车库层,或者直接在地下1层设置一个门诊大厅,并设置导医台问询处等功能,方便患者快速分流。首层的流线除应分别设置门诊、急诊急救、出入院流线以外,还应根据功能设置情况设置独立的发热门诊流线、特需门诊流线、健康管理咨询中心流线、产科门诊流线等。医院的医护流线可在各个功能区分设医护更衣区,医护人员可通过医护专用电梯到达各个医护区的更衣区,然后再进入各区科室或病房。也可在地下1层或首层设置全院集中的医护更衣区,个别需要二次更衣的科室,如手术室、ICU等可在各科室楼层设置二次更衣区。集中设置医护更衣区的优点在于可以集中设置空调通风和供回水设备,节省设备空间和造价,同时也便于管理。污物流线可通过设置在各个区的污物电梯将污物汇集到设置在地下室的垃圾收集处,再由垃圾运输车从地下车库直接将垃圾运出院区,污物流线的设计应尽量减少在院区内的穿行,并利用院区后勤出入口设置。

二、案例分析

1.爱育华妇儿医院概况

北京爱育华妇儿医院是一所与美国费城儿童医院合作建设的高端妇儿医院,位于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医院由国有资本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等级为三级。医院占地3.8×104m2,建筑面积约7.3×104m2,按日门急诊量1500人次设计,住院病床数为230床。医院2011年开始建设,并将于2014年6月正式营业。医院地下2层,地上7层,地下部分主要为车库、设备用房、营养厨房和中心供应室等;裙房部分2层、局部3层,为门急诊区和医技区;儿科病房楼6层、月子中心病房楼7层,二者分设在南北两侧,并在用地东北侧预留医院发展用地。医院的门急诊区设置5个单元的门诊诊区、1个单元的急诊诊区;医技区主要设置的科室有:放射影像科、检验科、血库、病理科、内镜中心、日间化疗科、输液配置中心和手术室等;病房区每个护理单元设30张病床,共设1个新生儿病区、6个儿童病区和26床的重症监护病区;儿童健康管理中心主要包括健康咨询管理及口腔保健两个区域;月子中心主要为产科和月子病房。

2.爱育华妇儿医院的设计特点

门急诊区:门急诊科室按标准单元设计,每个单元可设置一个科室,每个单元的面积相当,布局相同,方便医院的科室分配与调整。医技区:医技区设置在两栋病房楼之间并与门急诊区域水平相临布置,方便病房和门急诊区的使用。同时,手术室与重症监护室同层布置,联系方便,可迅速开展手术。病房区:月子病房与儿科病房楼分开设置,使妇产科区域与儿科区域互不干扰;剖腹产手术室设置在产房附近,在月子病房地下室设置营养厨房,并设置专用送餐电梯使送餐流线方便快捷。儿童病房以单床间为主,每张病床配备一张可折叠陪护椅,方便陪护人员陪护;每个护理单元30张病床,并在每两个病房之间的走廊一侧设置观察窗和操作台,使护士不进入病房就能观察到病房内的情况,即保护了患者的隐私,同时也缩短了护士的护理流线。医护区:在地下1层集中设置更衣沐浴区,可有效利用地下空间,同时,淋浴区集中布置节省了地面各层的设备管道空间,也方便医院集中管理。

儿童游乐空间:在儿童病房楼首层局部架空,作为儿童活动的半室外空间,同时在门诊大厅、住院大厅和各护理单元内部设置各具特色的儿童游乐空间,以此来帮助儿童患者缓解紧张的情绪,给医院的内部环境创造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另外,爱育华医院是与美国知名儿童医院合作办医,其建筑设计也是由中方和美方两家设计单位合作完成,其设计特点既结合了中国国情,也吸收了美国儿童医院设计的先进经验。

三、结语

中医儿科和儿科区别范文4

设计理念

*注重土地使用的集约化

采用集中式布局,使医院各部分之间交通流线高效、便捷。功能区域既划分明确、自成体系,又能有机结合成一个完整的医疗系统,形成整体的医学环境,同时解决好人流、物流、采光、通风等问题。

*以患者为核心是设计的出发点

整体设计致力于为患者提供一个有利于治疗、康复的建筑空间环境,并尽可能为患者提供开阔的视野,让他们与自然环境有所交流,同时通过交通流线的合理设计拉近患者与医护人员的距离。

在空间关系及尺度大小处理上,充分考虑儿童的感受,为患儿及家属提供了舒适及安心的休息场所。在病房楼内孩子们可以穿着睡衣在室内玩耍;儿科护士站被设计成极富吸引力、亲和力的卡通漫画站;为适应家属的陪住要求,在病房内设置了陪住设施。

*尊重人文环境、重视生态环境

与普通医院相比,妇儿医院的特殊性要求有更好的室内外环境品质和自然生态绿化,重视自然采光通风和天然建筑材料的利用。不需采光的医技部设置在中心位置,诊室、病房均可自然采光通风,节约能源,同时机电专业也采用了节能减排的新技术,而地段内东侧的公共绿地则提供了难得的绿化资源。

*适应现代医疗技术的最新发展

医院按现代化医院的标准及全空调环境进行设计,采用先进的医疗设备、建筑系统和信息管理技术,为整个医院高效率的运行打下基础,并充分考虑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医院医疗技术和设备的进一步更新、改造和发展预留了空间。

规划布局

*建筑形态,采用模块式布局

建筑形态上采用模块式的布局形式,使绿化渗透其中,创造出空间丰富、灵活多变的空间形态。根据用地东西向狭长的特点,沿东西向在中间组织中庭空间,形成交通、功能、景观、绿化的轴线。它沟通了用地东侧的公共绿地、建筑前广场绿地和预留的绿地,形成富有生机、结构清晰的医院街。

设计中,非常注重区分妇科、产科及儿童就诊者,利用地段东西向狭长的特点,在南侧较安静的区域设置住院、产房及医技,提供最佳的环境空间;在北侧城市人流的主要来源方向设置各科门诊及健康咨询、中医门诊等内容;南北两部分以两条公共连廊相连,便于门诊及住院两部分资源共享。

*交通流线组织,满足不同类型的人流、物流

有明确独立的出入口和流线,各出入口到达各功能区的流线便捷清晰,避免交叉。洁污分流、内外有别、动静分区,同时针对儿童、成人患者组织专门的交通流线,西侧、东侧两条医院街分别为儿童、成人患者使用,更大程度上方便不同需求的人群就诊。

门诊人流出入口:预计大量人流来自用地的北侧,所以沿北面道路设门诊主要出入口和机动车出入口。

急诊出入口:与门诊人流分开设置,减少人流冲突和交叉,安排在西侧成飞路一侧。急诊部分与医技部门有直接的联系。

住院部出入口:位于南面规划路上,有完整的车流体系。

探视人员出入口:沿南面规划路由住院大厅进入建筑。产科、妇科与儿科病房设明显的标识,使人流在建筑外分流,符合产、妇、儿相对独立的原则。

后勤供应与职工入口:设在东南角,直接进入行政楼。供应入口设在此处,并有专门的停车位和卸货平台。洁物设专用电梯进入地下一层的中心供应区。

污物出口:由指定的推车系统经过污物电梯从西南角污物出口运出。污物和洁物的外部运输在平面上分开并安排不同时段出入,避免交叉。

*功能区域,划分明确

门诊区:妇科、产科、儿科、健康咨询等门诊设在用地北侧,采用模块式的单元布置,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急诊区:西侧设急诊部和急诊大厅,与西侧人流主入口接近,并相对独立。急诊与放射科等医技科室直接相连。

医技区:设在用地南侧的住院楼裙房部分,与门急诊、住院均保持最便捷的联系。

住院区:设19个护理单元,共800张床。病房楼分别以产科、妇科和儿科为主,与其裙房部分的手术、医技有直接联系。

体检康复区:位于建筑的东侧,有良好的绿化景观和独立出入口,与门诊医技部分既分又合。

行政后勤区:行政后勤区独立成一个区域,从院区外有直接的出入口。

*景观设计,渗透于概念设计的全过程

用地东侧的预留绿地是地段中宝贵的绿化资源,沿医院街中庭的绿化沟通了两块集中绿地,保持了城市绿化的连续性,形成了闹市中难得的花园式医院。模块式的门诊单元之间以树木分隔,为就诊提供良好环境的同时,也为城市提供了良好的景观效果。住院楼沿南面一侧设置患者活动室,充分利用了南面退让出的绿地,为患者提供了舒适的康复治疗环境。

*总体布局,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扩展性

建筑总体布局使医院各功能组团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扩展性,既能独立开展工作,又能有效阻断交叉感染,做到可分可合,满足使用需求,保证整个系统能够持续正常运转。在院区的东侧为医院的发展留有充分余地,这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单体设计

*设有多功能综合街

在中央形成两条结合绿化、景观、交通的MALL(多功能综合街),使得成人病患与儿童病患分开。医院街两侧有完整的标识系统指向不同科室,方便人们识别、找寻相应的诊疗空间。沿医院街组织扶梯、电梯、楼梯等公共交通,方便到达各层的不同部门。公共区域设置问询、绿化小品、花店等设施,提高了就诊的环境质量。尤其对妇儿医院而言,女性患者和儿童居多,产科和儿科尤其需要创造家庭式的优美环境。设施齐备、阳光充足的医院街从心理和生理上对就诊者起到一定的安抚作用。

*采用重复单元的建筑处理

设计中采用重复单元的建筑处理,具有强烈的秩序感,是医院内部功能的清晰再现,表现了形式与功能的统一。在狭长的地段中,建筑与绿化相交错的韵律与周围的闹市形成鲜明的对比,成为闹市中宁静的绿洲。

中医儿科和儿科区别范文5

儿童医疗服务能力尚需完善

不同级别的儿科医疗卫生机构在功能上重叠、资源上非良性竞争,体系层次不清晰:(1)全国除部分省会城市和地级市拥有独立设置的儿童专科医院外,各级儿童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儿科的医疗技术和配套设施参差不齐;(2)各级儿科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重叠,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与二级、一级医疗卫生机构在基础卫生服务上相互竞争,仅仅只是医疗卫生机构间掌握卫生资源和提供多样服务多寡的区别。全国大部分儿童医院建设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起点偏低(占地少、规模小)、基础设施陈旧、医疗设备短缺、人才严重匮乏、运营成本较高(投入少、收费低、消耗大、风险高)、儿童家庭经济承受力大(欠费、弃婴等)、儿科医疗收费项目无特殊倾斜等诸多因素成为制约儿童专科医院发展的瓶颈。新医改方案要求公立医院实行医药分开、取消药品加成,进一步严格控制药品比例,而绝大多数儿童医院药品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在40%以上,医院收入结构彻底打破,主要收入渠道“断流”将影响医院长远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综合医院儿科呈现就诊患儿数量减少态势,其床位数由1995年的5万余张下降到2005年的4.2万张[1],极大地阻碍了儿科事业的健康发展和服务能力的提升。进入21世纪,各级综合医院儿科因收费水平较低、业务收入明显低于其他科室,医护人员配置等人力资源成本普遍高于其它临床科室等原因,日益沦落为医院的“边缘”科室,床位配置逐步“萎缩”,部分被迫撤销。即使一些医院能按照卫生部规定设立儿科,也时常面临着病源、资金和人力的匮乏。数据显示[1],全国执业(助理)医师232.92万人,而占人口总数17.32%的儿童,却只有占执业医师总数4.2%和执业助理医师总数2.1%的专业儿科医师。长期以来,儿科不受重视的现状导致儿科专业医师培养不足、流失严重;与其他专业相比,儿科医生工作负担重、职业风险高、福利待遇低,导致绝大多数优秀的医学生毕业时都不选择儿科,原儿科专业人才也纷纷跳槽转行,最终形成总量减少、结构不合理的局面,难以完成正常门诊和病房诊疗工作。

儿科医学的发展面临挑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环境的改变、医疗技术的介入,儿童疾病谱每隔20年左右会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近年来,由于卫生管理和计划免疫的改进,小儿急性传染病和肠胃病的发病比例明显减少,而呼吸道感染、先天畸形、心脏病、血液病、恶性肿瘤、急性中毒、意外事故却跃居前位[2]。一方面由于医疗资源配置存在不公平性,地域、贫富、规模之间的两极分化现象愈演愈烈,基层医院缺少资金设备,吸引不到医技人才,老百姓只好跋山涉水到城市、大医院就医。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交通、信息等求医条件改善,儿科新技术的应用推广,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健全,独生子女和优生优育政策使得家长们愿意在孩子的疾病诊治和预防保健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和金钱,不同经济层面的人群开始出现了不同的医疗需求,刺激更专业和更人性化的儿科诊治服务和高质量的医疗保健需求不断产生。儿科号称“哑科”,患儿不会自己表述病情,也不能像成人一样检查和用药,主要靠症状和医生经验来判断病情,容易发生误诊漏诊事故;儿科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死亡率高等特点,若医疗服务与患儿家属需求之间存在差距,极易引发医患矛盾或医疗纠纷,既耗费医院人力、物力、财力,也会对医院声誉造成损失。

儿童就医除受医院规模、医务人员数量等医疗资源偏少的限制外,一定程度上还受儿科疾病季节性特点的影响。由于综合医院儿科“萎缩”而导致儿科总收治容量、诊治能力的减少超过了儿童专科医院的诊治容量、诊治能力的增长,因此,加强统筹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增加财政投入、合理重整综合医院儿科的现有医疗资源、组建更多的儿童专科医院和规范化的儿科病房,亟为迫切。儿科也是整个医疗急救体系里的重要环节,区域性儿童急救中心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疾病医疗救治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几年,大规模传染病接连爆发,汶川地震、三氯氰胺奶粉等天灾人祸不时发生,暴露出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对儿童救治体系的忽略和区域性120及紧急救援中心对儿童救治能力的滞后,给儿童应急救治敲响了警钟。

新医改条件下对儿童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中之重是要保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5]。讨论儿童医疗服务,首先需破解儿童“看病难、住院难”的问题,推进公立医院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儿科学是迄今临床医学中惟一按人的生命过程(年龄段)纵向划分的学科。传统儿科服务对象限于14岁以下儿童。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第23届国际儿科大会,明确将儿科的服务对象定为18岁以下(自胎儿到青春期)人群,研究范围相应扩展了两个领域,即胎儿科学和青春期儿科学[6]。随着全球灾害(如水灾、火灾、震灾等)的不断攀升,约50%受害者是儿童,因此适应有关灾害和紧急事件中儿童救援和健康保护的“灾害儿科学”也发展为儿科学分支,并被政府所重视。因此拓宽研究领域,能为我们带来更全面的服务项目和更深层次的探索空间,提高我们的救治能力。任何一个国家的公立医院,都不可能将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住院手术以及高级医疗服务等职能全部承担。因此,建立分级医疗、急慢分治的医疗模式是必要的。就儿童医疗服务体系而言,应规范推进分层分级就医理念,即第一层是社区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卫生站、社区(村)卫生室、乡镇医院,负责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以门诊为主;第二层次是区域性的综合性医院,以住院和手术为主;第三层次才是提供高端服务和特殊服务的综合型儿童专科医院。

中医儿科和儿科区别范文6

【关键词】 牙科分量表;儿童牙科恐惧;调查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2.086

牙科恐惧症(DF)又可称为牙科畏惧症、口腔焦虑症等, 指接受口腔科治疗时出现的恐惧感, 常伴随应激反应对正常治疗造成影响, 儿童体现在不同程度的惧怕牙科治疗, 治疗依从性较低, 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配合行为, 为临床治疗带来不便[1]。目前结合各国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其发病率约为5%~80%, 同时集中发病于儿童[2]。为了解儿童牙科恐惧症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 目前临床主要通过四种方式进行评估:①牙科就诊行为量表, 具有代表性的是Frankl治疗依从性评价量表;②以血压、心率等生理指标进行评估;③利用children’s dental fear pirture test等投影技术;④儿童恐惧调查表之CFSS-DS等其他心理测量量表, 根据有关研究显示, CFSS-DS较其他众多评估方式更为有效[3], 故本次研究通过CFSS-DS量表对儿童恐惧原因进行分析, 从而便于今后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以保障治疗的顺利进行。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6月~2014年8月120例6~12岁儿童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61例, 女59例;居住农村25例, 城市95例;47例为独生子女, 73例非独生子女;66例有直接牙科经历, 54例为无直接牙科经历。上述患儿及其家长均知情同意, 排除其他全身性疾病、精神病、心脏病患儿, 排除拒绝配合治疗患儿。

1. 2 方法 采用CFSS-DS表进行评估, 以全面预测儿童对牙科治疗的恐惧程度。量表包括进行口腔检查、器械放入嘴中、躺在牙椅上、诊治过程中有旁人、嘴里味道、张口、看见医师白大衣、牙钻声音、注射物、不得不去医院、口腔内有水、就诊前情绪、就诊环境、家长态度、看到牙医共计15个指标, 每个指标根据程度分4级, 非常害怕、有点害怕、没感觉、无任何害怕, 分别对应4、3、2、1分, 最低15分, 满分60分, >30分视为存在DF, 其他为正常。医生指导家长使患儿完成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在下次治疗开始前由家长上交, 本次研究共发放120份问卷, 均全部收回, 回收率100%。

1. 3 观察指标 观察年龄、居住地、是否独生、是否直接牙科经历与DF患儿的分布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对不同牙科恐惧事件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得出OR及各指标95%可信区间, 以分析各指标的危险程度。P

2 结果

2. 1 年龄、居住地、是否独生、是否直接牙科经历与DF患儿分布 性别及居住地对DF发病率无显著影响(P>0.05), 而独生子女及有直接牙科经历患儿的发病率更高, 与非独生子女和无直接牙科经历患儿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DF相关因素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通过二分类Logistic对量表各个指标进行观察, 将非常害怕、有点害怕、没感觉、无任何害怕整合为害怕与不怕, 赋值分别1、0分, 最终躺在牙椅上、听到牙钻声、父母态度三个因素引入模型中, 躺在牙椅上OR=2.755, 95%可信区间(1.970, 4.538), 听到牙钻声OR=2.603, 95%可信区间(1.211, 3.702), 家长态度OR=2.139, 95%可信区间(1.381, 3.209), 独生子女OR=1.416, 95%可信区间(1.647, 2.088), 直接牙科经历OR=0.788, 95%可信区间(0.648, 1.024)。见表2。

3 讨论

目前DF发生率约为5%~80%, 其发病特征明显, 有研究显示女性患儿牙科恐惧高于男性, 且年龄与恐惧程度呈负相关, 儿童为此病高发群体[4]。儿童牙科恐惧即儿童在接受牙科治疗时表现出的一种心理障碍, 对患儿治疗带来心理恐慌, 同时需要医务人员用更多的经历进行引导和解释, 增加了工作强度而降低了工作效率, 因此有必要对儿童牙科恐惧的发生因素进行研究, 从而做好预防工作。

本次研究应用国际常用CFSS-DS量表对本院牙科治疗儿童进行研究, 结果显示120例共65例发生DF, 发病率54.17%, 与其他研究结果比较偏高[5], 表明仍需提高本地区DF的关注度, 群众对口腔预防的重视度不足, 故当牙科疾病出现明显不适采取就诊, 导致患儿所受折磨较多, 使其本身对口腔治疗就存在恐惧心理。

目前针对其具体影响因素, 临床还无统一定论, 外国有研究表示儿童因恐惧产生的紧张、恐慌心理会导致其对治疗产生逃避心理[6]。另有研究认为DF是因为家庭态度、不良牙科治疗经历和面部创伤性经历等众多因素互相作用产生的结果[7]。本次研究显示, 独生子女出现牙科恐惧的几率明显较高, 表明家庭成长环境对患儿耐受度有重要影响。同时有直接牙科治疗经历的患儿出现DF几率更高, 考虑是不良经历对其身心造成负面影响。除以上方面外, CFSS-DS量表的其他指标均需临床重视, 例如家长态度、儿童看到医疗器械、听到牙钻声等, 对此可以采取遮盖仪器、转移儿童注意力等众多方式缓解其紧张情绪。

大多患儿惧怕打针, 为了降低注射疼痛感, 应在注射前对皮肤进行表面麻醉, 后用细针缓慢将物注射达到降低疼痛的目的, 而针对钻牙过程中出现的噪音, 可采取拟人化解释提高患儿的兴趣, 例如给牙齿洗澡等, 条件允许的同时还可在治疗中让患儿观看电视以转移注意力。在治疗过程中如患儿出现哭闹、避医等应激反应时, 医生应保持足够的耐心, 用和蔼的语气沟通, 掌握其心理特点, 建立儿童对自己的信任, 从而保证诊治过程的顺利进行。另部分研究显示女性发生DF的几率高于男性[8], 但本次研究未见男女性别之间DF分布出现明显差异, 故今后应扩大样本量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综上所述, 独生子女及直接的牙科经历是导致儿童出现牙科恐惧症的高危因素, 今后需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防范。

参考文献

[1] 赵鑫, 秦满.儿童患者牙科恐惧症原因分析.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11, 27(4):531-533.

[2] 马林, 景泉, 万阔, 等.口服咪达唑仑治疗牙科恐惧症儿童的临床疗效观察.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12, 30(3):271-274.

[3] 阳婵, 邹红梅, 邹静, 等.初诊儿童牙科不合作行为分析.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11, 29(5):501-504, 508.

[4] 徐秀敏, 梅陵宣, 任重鸿, 等.两种行为管理方式下牙科恐惧症患儿的心率变化.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2013, 23(12):782, 795-797.

[5] 孙琴洲, 宋光保, 李叶青, 等.心理干预对儿童牙科恐惧症的影响.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17):4099-4100.

[6] Vermaire JH. Treatment of dental phobia and quality of life. Ned Tijdschr Tandheelkd , 2011, 118(4):187-189.

[7] 刘艳军, 卜涛, 燕清娟, 等.七氟烷吸入麻醉在牙科恐惧症儿童口腔治疗中的应用.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13, 48(z1):107-110.

中医儿科和儿科区别范文7

会议强调地方各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儿童医疗卫生工作的紧迫性,在“十三五”期间,把握关键环节,以问题为导向,着力解决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服务价格、儿童用药和高峰期需求失衡等问题。一是要继续完善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重点是地市级儿童医院、综合医院儿科和省、市、县妇幼保健机构的建设,优化优质儿童医疗资源合理布局,形成服务网络,逐步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二是要加强儿科医务人员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根据教学资源和岗位需求,制定实施儿科医务人员培养规划,,扩大儿科学专业招生规模和推动高等院校儿科医学人才培养,继续扩大儿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模,加强市、县级医疗机构相关专业医师的儿科转岗培训等举措,切实解决儿科医师资源短缺问题。三是合理调整儿科医疗服务价格。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合理调整儿科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后的医疗费用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避免增加患者就医负担。四是提高儿科医务人员薪酬待遇。在医疗机构内部分配中,要充分考虑儿科工作特点,合理确定儿科医务人员工资水平,儿科医务人员收入不低于本单位同级别医务人员收入平均水平。五是做好儿童用药供应保障。建立儿童用药审评审批专门通道,健全短缺药品供应保障预警机制,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推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儿童用药安全。六是防治结合提高服务质量。通过促进儿童预防保健,加强儿童急危重症的救治能力和中医诊疗服务能力,采取多种措施有效应对高峰期医疗需求。

会议要求地方各相关部门严格落实《意见》的各项任务,因地制宜,6月底前制定好实施方案,要以文件的印发为契机,全面推动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

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控行动计划研讨会在京举办

5月24日,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控行动计划研讨会在京举办。此次会议由北京力生心血管健康基金会主办,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世界高血压联盟北京办公室、高血压联盟(中国)、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北京高血压联盟研究所支持。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院士,中国高血压联盟名誉主席刘力生教授,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监察专员常继乐,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吴良有处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霍勇教授,世界高血压联盟秘书长张新华教授,以及心血管病防治领域多位专家,基层医生代表,出席会议。

王陇德院上表示,此次活动旨在提醒全社会关注血压、关注慢性病、关注健康。我国慢性病防控能力薄弱,经过几代卫生工作者的努力。高血压“三率”不断改善,但仍不理想,需要覆盖全民的卫生服务体系。刘力生教授认为,慢性病的防控是全社会、政府的责任,不是医务人员本身的责任。

常继乐表示,慢性病是个人生活方式疾病,全社会要把慢性病当成过街老鼠,人人防控,人人抓。此外,朱鼎良教授、潘长玉教授、吴良有处长等与会专家也就优先解决的学术问题和推广实施的政策问题建言。

霍勇教授指出,在管理慢性病中,专科医生及专家、相关专业机构发挥的力量只占少部分,患者及高危个体和基层医疗服务才是关键。张新华教授报告了世界高血压联盟全球血压筛查行动年度总结,并对在血压筛查行动中表现优秀的机构进行表彰。

此外,为更多记录我国高血压防控中的人和事,《中国高血压防治追梦半世纪第二册》问世,并在会上举行了新书仪式。

中医儿科和儿科区别范文8

深入一线:打造新的儿童医院

作为后勤副院长,奚益群主要负责医院基建、后勤、安保、信息等方面的工作。后勤保障质量先行,担任副院长之初,她将持续改进后勤保障工作质量、确保后勤管理质量有效控制作为工作重点。为夯实后勤保障管理质量基础,她主导医院后勤部门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将后勤管理制度、作业流程标准化,并在标准化的制度、作业流程的基础上,以信息系统为支撑开展后勤绩效管理,大大提高了后勤服务质量与效率。她重视后勤管理信息化工作,在她的大力倡导下,上海市儿童医院建立了功能全面的大后勤信息系统平台,为医院各项业务开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与保障。

建设目标:为使用建筑的人满意

医院项目规划初期,设计定位是重点,通过调查,奚益群认为:“建医院,首先需要考虑建设目标,建设目标不是建筑本身,而是使用这个建筑的人。建一所漂亮的医院容易,但使用这所建筑的人感到满意才是我们的追求的目的。”所以她要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调查了解使用者的需求。

奚益群觉得需要调查的工作庞杂繁复。

首先是医院服务的对象,由于儿童医院的特殊性,医院服务的对象其实既有患儿又有家长。家长所要求的服务流程便捷、医疗技术先进,以及儿童所要求的色彩、童趣、安全性怎样在规划设计中综合得到呈现。

“磨”出来的精品: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施工^程中,奚益群要求医院后勤管理人员实时跟踪建设全部过程,对流程、程序、设施进行检查并及时修正。在优化流线的问题上,奚益群曾多次组织考察学习。奚益群说:“好的建筑流线不是权威一次画出来的,而是不断思考、不断深化修改“磨”出来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只有借鉴别的医院先进经验,不断开拓思路,医院建设才能趋向完美。”

医院建设项目存在建设周期较长的特点,在建设施工过程中,由于新技术不断产生、新规范不断颁布、质控要求逐步完善等,必然存在对建筑设计的变更、调整要求,一旦方案因业务需要或其他客观因素进行调整就会出现矛盾。一会影响建设工期,二会增加造价。作为建设项目管理者,奚益群严谨对待设计变更、调整要求,认真考量设计变更对总投资控制的影响,既不机械化地否决、也不无原则地响应,科学、合理把握设计变更。项目资金虽然紧张,但工程的核心设备、材料品质不能降低,通过方案的优化,材料、设备的询价对比选型,针对不同区域,制定不同标准,保证项目核心品质。

创“双优”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目标

在“工程优质”方面,奚益群从狠抓质量、安全,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入手,对工程关键工序跟踪检查,不放过任何潜在的问题。在“干部优秀”方面,她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公开招投标与设备材料供应商遴选工作,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资源在市场中配置”,做到规范行为,廉洁自律。

新院竣工后,奚益群仍在听取来自上级单位、兄弟医院及社会各界的意见,面对如潮好评,她依然谦虚谨慎:“没有一个建筑能够做到完美,希望大家能给这个医院多一些批评和建议,儿童医院面对的是儿童,我们的要求一定会更高。”

获奖者所属医院:上海市儿童医院

上海市儿童医院是一所集医疗、保健、教学、科研、康复于一体的三级甲等儿童医院,前身是由我国著名儿科专家富文寿及现代儿童营养学创始人苏祖斐等前辈于1937年创办的上海难童医院,1953年更名为上海市儿童医院,2003年成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医院职工1000余人,2013年度门诊量约140万人次,年住院病人约2万3千人次,年手术例数约1.9万。2014年3月投入运营的泸定路院区位于普陀区长风生态商务区,毗邻普陀区妇婴保健院,北靠同普路,东邻泸定路。普陀院区占地面积约39亩,核定床位550张。北京西路院区占地面积1.59公顷,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核定床位150张。2013年4月28日普陀门诊部启用运营,自2014年3月始为儿童康复中心,为患儿提供包括听力残疾、视力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的康复治疗。

上海市儿童医院普陀新院外观

上海市儿童医院是一所集医疗、保健、教学、科研、康复于一体的三级甲等儿童医院,建立于1937年,是中国第一家儿童专科医院。随着儿科医学的不断发展,医院原北京西路院区1.59公顷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70张实际开放床位的规模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儿童医疗服务需求。2009年,根据上海市政府关于儿童优质医疗服务资源的整体规划布局,选址上海西北角的上海市儿童医院普陀新院由上海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批准立项。上海市儿童医院普陀新院占地面积2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2500平方米,设计床位550张,设计门急诊量65000人/天,项目总投资为44931万元。

集历史传承与绿色生态为一体的建筑设计

上海市儿童医院泸定路院区地处上海市首批重点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中唯一以“生态”为主题的集聚区――长风生态商务区,与长风公园、苏州河为邻,北靠同普路,东邻泸定路,南侧和和西侧为规划公共绿化用地。基于老院新姿、与周边环境相容性的思考,突破有限的占地面积、建筑面积的限制,设计理念通过对建筑外立面局部细节的处理和内外空间中各种物态元素的有序转换,在体现医院厚重历史文化沉淀的同时,打造高效、低耗、平衡的绿色生态建筑环境。

半集中、递进式建筑布局

医院建筑整体由1层高级专家门诊楼、4层门急诊医技楼和13层病房楼组合而成。三栋独立的楼宇紧贴而建,如为一体,由南往北、自西向东半集中式、递进式依次传递,充分利用良好的自然光照环境。每栋楼宇既独立又有联系,之间利用多种形式的内院和连廊进行过渡和衔接,实现功能和使用上的分合有致,集约化各部门资源,提高运行效率。空间布局重视开阔、明亮、动静结合的景观视线,以下沉式广场、生态主题园、童趣内庭院、屋顶花园的多层面错落景观布置,使安全性、舒适性、人文关怀的设计目的在有限的空间实现了生动的表达。

层次丰富的立面造型

医院建筑外立面采用暖色基调,以极具历史感的新英格兰风格哈佛红面砖作为主要材料,辅以面砖立体拼贴的变化。东西立面以简洁的竖向线条结合经典的长窗元素,表现挺拔提升的建筑视觉效果。裙房采用统长玻璃窗作为立面材料,辅以面砖的铺贴,增加建筑的虚实感和层次感。整栋建筑在给予患儿稳重、安全的就医体验的同时,凸显这座拥有悠久历史的优秀医院的现代华彩。

绿色生态的宜居环境

设计师注重通过对大自然赐予的风、阳光、雨水、植物的有效利用和能源之间的循环转换,使人、建筑和生态环境三者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积极营造适于患儿休养的自然、人文环境。太阳能热水系统:在裙房屋顶上设置太阳能集热板,太阳能集中热水供水系统采用强制循环间接加热,每日产60℃热水量45立方米供生活热水使用。雨水回收系统:收集雨水进行简单的消毒处理,回用于室外绿化浇灌、道路浇洒、地下室停车库地面冲洗,使雨水循环利用。生态景观系统:各建筑功能区之间建设生态庭院,提升空间视觉效果,提高采光、通风效率;地下餐厅结合景观下沉式广场,引入自然采光及通风;屋顶绿化以硬质场地和草坪灌木植被为主,间插种植坛及休闲设施,体现建筑与生态环境的有机融合的同时,为屋顶和墙体提供保温和隔热作用,有效减小建筑物墙体的日光反射,降低能耗。

基于儿童患者特殊需求的内部设计

打破医院是一个冷冰冰、充斥着消毒水味道的公共场所的传统印象,室内装饰通过色彩的补丁、幽默的方法、童趣的画面和艺术的氛围,创造“希望”、“梦想”、“未来”的整体环境氛围,渲染积极向上的内心世界,在安抚患儿因疾病而产生的不安情绪的同时,更对治疗效果起到无法估计的良好辅助作用。此外,为满足患儿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多层次需求,医院从细节入手,给予患儿医疗安全、色彩安全、物理安全、化学安全、生态安全、空间安全和家庭关怀多角度的人文关怀,为患儿积极打造恢复健康的梦想之地。

儿童专用设施配套

医院在门急诊、病房均配备了儿童专用设施。门急诊各楼层内,哺乳室的设置解决妈妈和患儿的后顾之忧。病房内,配备有淋浴、婴儿换洗台等的母子淋浴室满足患儿与家长的特殊需求。病房的儿童视野窗台、儿童专用桌椅,以及覆盖全院公共区的儿童卫生洁具、儿童安全扶手的配置,充分体现医院对儿童特殊生理需求的尊重。

“一米世界”的儿童视觉识别系统

医院在以母爱、微笑、关怀为主题建设基于角的视觉识别体系的同时,充分考虑儿童的视觉识别能力和高度,借助大色彩渲染、卡通元素的引入,以离地90cm-150cm为基准,在门诊及病房区域构建儿童“一米世界”的视觉识别导视系统,便于儿童观察,充分识别导视信息。

童趣温馨的个性化楼层设计

一改传统的白色,医院抓住儿童天生对色彩敏感的天性,以分区施色与统一施色相结合的形式,辅以卡通形象的引入,对门诊、病房每一楼层进行个性化设计。

海洋、森林、卡通,门诊在以楼层为单位,对每一楼层施以不同色彩、辅以不同输出主题的同时,对输液区、部分功能检查室等患儿较为惧怕的区域,大面积引入卡通元素,柔化氛围。在使用率较高的放射科、B超室、心电图室的部分检查室内,用孩子们熟悉的卡通形象代替原本冰冷的白墙,从而吸引患儿的注意力,舒缓紧张情绪,更好地完成检查。输液区的输液椅和输液床是拥有多种色彩的优质环保软包,墙面是阳光爱心志愿者倾情奉献的童趣主题画,墙画与多色彩的软包相结合,营造童趣化、卡通化的氛围,舒缓患儿的紧张心理。此外,医院在门诊区域选择多块大幅墙面,设计制作了儿童画展示墙,这些由阳光爱心志愿者和社会爱心儿童联合呈现的作品,不仅缓解了患儿对医院的恐惧心理,更是传播着爱与希望。医院病房的每一楼层也都有自己的主题色和卡通形象,绿色、橙色、黄色、蓝色、粉红色……猴子、狮子、木马、小鸟、企鹅、大象…..鲜亮的色彩,形态各异的卡通形象,地面的动物脚印,有效柔化高技术的诊疗环境,舒缓患儿的紧张心理,使患儿更好地配合治疗。顶、地、墙的空间变化和接近儿童认知的个性化设计便于儿童记忆和识别,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走失的作用。

儿童专属活动天地

候诊的漫长、无趣、焦虑,住院时远离家人的孤独、陌生环境的紧张、疾病的痛苦成为了儿童在医院的常有感受。为此,医院充分考虑儿童活泼好动、富于探索的天性,尽可能的挖掘空间、搭建儿童互动交流平台。在门诊区域,利用连接楼与楼的庭院,布置可供儿童自由、安全嬉戏的软地坪儿童乐园,配置适合幼童的安全型儿童活动设施。在病房区域,构筑阳光爱心小屋,开设健康影院、放置角色扮演玩具,搭建爱心志愿者平台等,淡化儿童疾病、住院的不愉快心理感受。

精简高效的就医流程

中医儿科和儿科区别范文9

肺炎是导致婴幼儿死亡的第1原因,占全部婴儿死亡的20%~30%,估计我国每年有30万婴儿死于肺炎,为了解我市婴儿肺炎死亡率及其相关因素,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降低肺炎的死亡率,对1990~1994年177例婴儿肺炎死亡资料进行了综合整理分析,结果如下。

婴儿肺炎死亡率:1990~1994年溧阳地区活产婴儿49784例,肺炎死亡177例,平均婴儿肺炎死亡率3.6‰,处于我国6个县调查研究资料婴儿肺炎死亡率3‰~9‰的中间水平。为发达国家婴儿肺炎死亡率的7~16倍。5年婴儿肺炎死亡率分别为4.5‰、4.1‰、3.2‰、3.1‰、2.1‰。随我市医疗保健系统的发展而下降。

婴儿肺炎死亡的年龄及地点,见表1。

婴儿肺炎死亡率与季节的关系:本资料177例婴儿肺炎死亡在各季节的分布,见表2。

婴儿肺炎死亡与产科因素的关系:产科因素包括早产、窒息、胎儿窘迫、臀位产、剖宫产、滞产、过期产、胎头吸引、羊水早破等,占本组资料的67.2%,无产科因素32.8%。其中0~7天内死亡50例,均有产科因素;7~28天52例,44例有产科因素。应用相对危险度流计分析表表明,有产科因素婴儿肺炎死亡的危险度为无产科因素的6~7倍。

调查结果表明,婴儿肺炎死亡率春冬季明显高于夏秋季。春季最高(0.54%)。这可能与发病季节长江下游以春冬季为多有关。

有关研究表明,5岁以下的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死亡病例中,出生2个月内儿童死亡数20%~30%。本文结果与上述研究一致。在婴儿肺炎死亡病例中,小婴儿最多(78.5%)。因此,肺炎防治重点应放在小婴儿(<2个月)组。

调查结果显示,产科因素为导致围产儿肺炎的最主要原因,并威胁着婴儿的健康和生命。特别是围产新生儿肺炎死亡均与产科因素相关。所以,做好围产期的保健,治疗孕母各种疾病及生殖道的各种感染,及时处理胎位不正等异常产科情况,可降低新生儿肺炎发病和死亡率。

由于小婴儿(<2个月)的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抵抗力低下,容易感染。故对产科异常的初生婴儿,可预防性的给予抗生素,同时提倡早期母乳喂养,有助于提高婴幼儿的免疫力。普及卫生教育,使家长认识肺炎的早期体征,患病后迅速到医院就诊,是降低婴儿肺炎发病和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HT][FL)]

[CSX]

医生,是患者进入医疗系统的“引路人”。作为首诊医生,必须具备较强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疾病的能力,对来诊的每位患儿在进行常规治疗中应注意个体化,辨证地实施治疗。就婴幼儿腹泻病而言,例如新生儿疾病滥用抗生素使肠道菌群平衡失调而导致腹泻。因饮食因素、气候因素导致的婴幼儿腹泻运用抗生素治疗会引起药物较难控制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社区医生是家庭医生,服务内容为医、防、保、康、教、计一体化,责任是持续性,生前死后,所以必须通过健康教育等措施向辖区内的农牧民群众宣传介绍母乳喂养、科学喂养婴儿是保证婴幼儿健康成长的先决条件。指导孕母从妊娠后期着手,合理营养,保健。产后早期开奶,按需哺乳,保持心情愉快,掌握正确的哺乳技巧等,以建立良好的母乳喂养,提高母乳喂养率。实施世界卫生组织(WHO)和我国卫生部制定的《婴幼儿喂养策略》,建议生后6个月内完全接受母乳喂养。指导哺乳期母亲在炎热夏季或婴儿患病时不宜断奶,以免发生腹泻等消化紊乱,以降低婴儿腹泻病的发病率。同时指导农牧民群众改变喂养习惯,科学育儿,以降低婴幼儿腹泻病的发生,减少病死率和致残率。

社区医生是婴幼儿健康保险的最佳“守门员”,必须加强预防保健服务工作,防患于未然,防患于早期,减少疾病的发生,控制疾病的发展,改善疾病的进程和预后,最终提高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益,提高社区群众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