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儿科医生必备知识集锦9篇

时间:2023-09-19 18:51:52

儿科医生必备知识

儿科医生必备知识范文1

[关键词] PBL教学法;儿科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3(a)-0138-04

Application of PBL teaching method in pediatrics teaching

WANG Xiangwen ZHAO Shuling LIU Jianping QIE Liping MU Dan GENG Anyang BIAN Yanwei SUN Yu

Department of Pediatric Hematology, People's Hospital of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Huhhot 010017, China

[Abstract]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teaching method is widely applied in medical teaching.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use of PBL teaching method in pediatrics teaching. Pediatric teaching tasks are completed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diatrics teaching and rational practicing PBL teaching method. It has found that PBL teaching method can be used to teach theoretical knowledge, deepen understanding, stimulate the enthusiasm of medical students to learn pediatrics, and largely upgrade mastery degree of practical knowledge. Therefore, PBL teaching method is advantageous to the development of pediatric teaching work, and worthy of further improving and promoting

[Key words] PBL teaching method; Pediatrics teaching; Application

嚎蒲Ы萄У哪康牟唤鲆求把儿科理论知识传授给医学生,还要求医学生将其掌握的医学知识转化为医学能力。PBL教学法[1]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并首先应用于医学教学中,近年来越来越广泛的被师生接受。PBL教学法中,中心内容是“问题”,把学习过程放在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解决模拟的真实问题,学习问题所包含的知识,并且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同时能够培养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些都区别于传统的单纯“教师讲,学生学”的模式[2-3]。

1 PBL教学法对儿科学教师的要求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对PBL教学法的充分理解和应用常常影响教学目的的实现。

1.1 储备知识,加强交流

教师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进行必要的同行交流,同时还要把加强积极思维作为努力的方向之一。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儿科学的理论、技术不断更新,教师必须最快接受新知识,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丰富知识容量以扩大自身知识储备[4]。应注重同相关领域教师交流,准备好儿科学课程的同时,还要熟悉包括心理学、基础医学在内的相关学科知识,了解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使设计的问题能带动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知识,并将这些知识恰当应用到要解答的问题当中去,同时引导学生去探求还没有学习到的更深层次医学问题。积极思维的能力需要不断加强,从而在解答问题中,用自己的积极思考来引发学生共鸣,训练他们的思维潜力,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1.2 合理设计问题

PBL教学法用引导代替呆板的单纯知识传授,主要手段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作为核心,需要下力气精心设计[5]。设计问题前,儿科学教师必须清晰掌握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并且选择恰当的临床模拟病例,做到基础知识和临床内容相互关联,使问题始终围绕病例展开。

问题设计的框架是教学大纲。①复习学过的知识点,包括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夯实基础知识。②预习未讲授的内容,可以通过问题引出,随着问题的解决,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逻辑推理出即将学习的内容。与此同时,还能对之前学习方法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改正。③问题应足够复杂。儿科学的复杂性决定问题的复杂性,问题的要点间应该具有紧密逻辑关联,只有逐层深入的分步解决和必要的及时总结,才能最终认识到问题的实质,解决问题。解决复杂问题离不开逻辑的严密性,稍有疏忽就会前功尽弃的挑战可以不断激发年轻的医学生对儿科学知识的探索欲望,进行主动学习。 1.3 融洽师生关系,营造参与氛围

教学相长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原则,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的关系。如何才能赢得医学生的尊重呢?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不能,唯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和内涵丰富的人文底蕴可以。PBL教学法要求教学过程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对问题的讨论进行教学,从而避免乏味的灌输。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知识的传授者,是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儿科学教学具有特殊性,同内科学的内容既有重叠又有区别,学生往往喜欢套用内科学的内容,作为学习的捷径,这是一种不正确不全面的理解。但是反过来,内科学的知识又给解决儿科学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儿科学教师应该善于掌控学习的进程、方向、内容,通过在学习过程中的不断对比和不断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儿科学的特点,从而解决问题,达到全面掌握儿科学知识的目的。

PBL教学法要求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教师应该抛弃单纯的讲解,把问题贯穿在开放的讨论之中。由于医学生的思维活跃,发散性强,应重视讨论中的恰当引导,通过关键点的提示、启发,避免讨论变成争吵。同时,应该提前准备学习工具,必要的信息也应及时提供,以此来避免因为儿科学问题复杂而出现迷失方向的胡乱猜测。

应进行有效的分组教学。儿科问题的复杂性要求学生之间必须分工合作才能解决。同时,讨论及互助也能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分组采用“异质分组”的原则[6],同组内的医学生应该在认知、性格上各具特点,这样就可以有不同的认识方向、不同的认识水平,解决问题才能全面,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7]。

2 PBL教学法对学习儿科学医学生的要求

2.1 夯实基础知识,学会融会贯通

熟练、全面掌握大纲要求的儿科学知识,融会贯通基础课和其他专业课相关内容。儿科学同基础课和其他学科临床课程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很多知识是曾经学习过的且具有可比性[8-9]。因此,要复习学过的知识,预习未学习的知识,并且要把以前学习过的其他学科知识和儿科学综合起来加以运用。

疾病的临床表现可以以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理论来推导解释;诊断和鉴别诊断通过临床表现、查体、实验室检查,再综合诊断学的知识做出;治疗上要应用药理学知识,结合病理生理制订方案;疾病预防要通过微生物学、预防医学知识来做出合理设计和解释。

2.2 活跃的逻辑思维

思维活跃并且应富于逻辑性,进行正确推理并不断产生新思路[10]。儿科疾病常常涉及多个器官、系统,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呆板的局限的思维方式不足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就要求医学生主动的充满热情的学习和思考。

2.3 善于总结

儿科学内容是分系统、分病种、分步骤进行的,只有在学习过程不断融会结合,及时总结,才能形成连贯的完整的系统[11]。

2.4 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

提前接触临床工作中的非医学内容。沟通在现实的医疗尤其是儿科医疗活动中越来越重要,沟通不畅直接导致延误治疗,引发纠纷。同患儿及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可以提高诊疗的依从性[12],从而取得更好的诊治效果,应该在学习过程中着重相关练习。

2.5 强调培养动手能力

儿科患者的特殊性要求采集资料必须医生亲自动手,仅仅依靠家长的描述往往可能遗漏重要信息。因此,要求医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反复练习,用理论知识来指导操作。

3 PBL教学法在儿科教学中的实施

PBL教学法的独特优势在于实践[13]。儿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理论知识必须及时恰当地同临床实际结合,才能使儿科实践教学得到最大程度的完善。教学工作中的经验表明,采用PBL教学法,能够明显提高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14]。儿科学教学实践中的分阶段PBL方法如下:

3.1 第一阶段:问诊过程

3.1.1 熟练问诊的内容和技巧 问诊是医生的基本功,对于儿科学尤为重要。儿科学的问诊对象不同于其他学科,儿童往往不能表达或不能正确完整表达,家长或受情绪等因素影响而表达不确切等情况应充分考虑[15]。问诊对沟通技巧有较高的要求,如何巧妙的获得全部资料是教学当中需要强调的问题。

3.1.2 问诊问题应兼顾儿童特点 儿科学问诊部分的问题设计要基于PBL教学法的原则和儿童的特点,问题应该是连贯问诊内容的一条主线,所以问题的设计必须有一环紧扣一环的连续性。另外,问诊模拟训练的时间选择应该合适,问诊的内容要涵盖所学内容,应选在完成儿科学的呼吸、循环、消化三大系统疾病的授课之后,过于提前会使医学生产生迷惑或想当然的误解。

3.1.3 A习复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 模拟问诊前,医学生要提前温习掌握理论知识点,观看教学视频。接着由教师指导再次进行回顾,以牢牢抓住知识要点。同时还要进行必要的儿科学专业指导,强调儿科学的特点,包括沟通和提问技巧,辨别信息的准确性等。

3.1.4 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 问诊模拟训练中,医学生互换角色分别扮演患儿、患儿家长和医生进行相互问答,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和理解,着重强调儿科疾病症状所具有的特点。内容包括,呼吸系统模拟热、咳、痰、喘、胸闷,消化系统模拟恶心、呕吐、腹痛,神经系统模拟晕厥、抽搐,循环系统模拟心悸、青紫,泌尿系统模拟水肿、血尿、少尿等。详细问诊并完成临床表现的整理纪录之后,教师把设计好问题提出来:如临床表现的产生原因是什么?提示哪些疾病?如何提炼语言以完成主诉、现病史、初步诊断等等。进一步引申出来启发性的提问:下一步需要做什么?进行的哪些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怎样进行治疗?治疗效果预期有哪些?治疗中间可能出现的情况有哪些?疾病将如何演变等。

3.1.5 儿科学问诊训练的要求 儿童同成年人的区别应该着重突出[16];问诊过程完整有序;问题具有针对性的同时,还应使医学生体会到挑战性的压力。

3.1.6 具备医生角色的责任感 问诊训练任务置于特定的临床情景中完成,亲身参与体会真实,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更能使医学生感受到儿科医生的责任和压力,迫使其必须及时思考如何解决眼前的问题,培养独立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医学生尽快进入临床儿科医生的角色。

3.2 第二阶段:查体过程

3.2.1 把握主线 儿科学查体阶段的PBL教学法,就是通过一系列紧紧围绕查体的要点和细节展开的问题,完成“了解-熟悉-掌握-熟练掌握”的全过程。仍然要强调儿科学的特点,把儿童的生理病理特点主线贯穿整个查体教学过程[17]。

3.2.2 儿科学的查体教学 包括示教和训练两部分。要求教师精心示教,充分有效使用多媒体,并同医学生形成良好互动。操作训练中鼓励学生勤于动手,并不断巡查各组操作进度和准确完整程度,纠缺并指导反复练习,使操作要点不断强化,最终熟练掌握查体技能。需要特殊强调的是要注意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解剖和心理特点,特定情况下,在遵守原则的前提下适当调整查体顺序以及手法。教师应该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查体过程,分饰不同角色,以便在检查和问答过程中进行实时指导和纠错。教师先扮演患儿,查体过程中表演各种症状,医学生查体,之后交换角色,最后由学生之间互相扮演患儿及检查者,使查体操作逐渐熟练完美,并牢固记忆。

3.2.3 问题的适当穿插 比如,查体开始前提问:儿童查体同成人的区别是什么?不同年龄段体格发育的特点有哪些?查体进行中间提问:如何流畅沟通才能更好地获得查体资料等。

3.2.4 需要强调的儿童特点 儿童尚未发育成熟,查体具有自身特点[18]。例如,神经系统查体:生理反射出现和消失的时间、特殊的反射如面神经症等,查体顺序应先进行刺激轻的项目,刺激较重的项目放在最后。心脏查体:注意先心病的可能,各型先心病的杂音特点应被反复提及,还要引导学生根据血流动力学改变来推导症状和体征。腹部查体:儿童腹部较小,触诊的手法有别于成人,需要灵活运用手掌,发现有意义的体征;一些儿童特有的腹部体征应该被留意,比如2岁以内可触及肝脏可以是正常情况等。

3.2.5 注重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手段已经广泛应用到医学教学中,使得教学更为直观,一些少见的的特殊体征可以容易并且反复获得,比如严重的佝偻病骨骼改变、严重贫血面容、少见的遗传病特殊体征等[19],还可以重复播放呼吸音、心音、肠鸣音,并可以同病理状态进行对比,加深记忆。少见体征的获得,很好地弥补临床教学中典型病例不足的情况。

3.3 第三阶段:医嘱过程

3.3.1 医嘱是诊疗的最直观体现 完善的医嘱应该能够正确反映出诊疗的原则,体现出诊疗的方法[20]。儿科疾病的特点决定了儿科医嘱的特点,如儿童病情变化快,医嘱往往临时给予,便于及时调整;儿童医嘱用药的剂量以及给药方式有别于成人等。

3.3.2 医嘱练习中的问题 不断设问是PBL教学法在医嘱过程中的要求。需要强调的是,在医嘱练习中要牢记儿童疾病特殊性。常规医嘱:儿科特殊疾病需要选择不同的护理种类,如肿瘤疾病的特殊护理常规、肾病的护理常规等;喂养膳食的种类、数量、热量的计算及需要监测的体征等。治疗医嘱:不良反应、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应该被充分考虑;体表面积、体重的计算决定给药的剂量;根据儿童年龄特点选择给药途径;必要的镇静是否应该给予等。检查医嘱:应该严格根据病情选择实验室检查,射线等检查对儿童的影响应该被考虑等。

先由学生对病例进行医嘱处理,之后提出问题,由学生解答,组织大家点评,修改医嘱。使学生逐渐掌握医嘱的规律、程序,从而更完整地完成医嘱练习,更全面地掌握相关医学知识。在医嘱练习中,还应该提供一些有错误的医嘱,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找出漏洞并改正,以增加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3.4 第四阶段:考核

考核是对教学和学习效果的检验,合理的考核可以督促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同时激励学生学习[21-23]。

PBL教学法考核的内容不再是传统的笔试及口试,而是把儿科学的临床综合技能放在问题的提出和回答中,通过教师和医学生的互动,了解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综合评价。整个考核过程是对儿科学教师工作的评价,教学问题设计的是否合理、知识点是否被重视都会在考核过程中得到体现,同时在评分后及时组织点评,达到全面掌握知识的目的,最终提高医学生未来实际工作的能力。

通过考核,儿科学教师能够更加完善教学技巧,丰富教学经验;医学生也能发现不足,寻找差距,不断提高自身水平,使教学任务顺利圆满完成。

4 总结

通过在儿科教学中实施PBL教W法,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总结起来,就是要求儿科学教师明确教学目的,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充分准备教学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断地反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重点突出,知识点全面,并且进行恰当的考核与知识点回顾[24]。学生要把儿科学理论知识同实践操作良好结合,在特定的场景中通过问答、互动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反复预习、复习、纠错,以更好掌握细节。

PBL教学法应该在儿科教学工作中进一步推广,并在推广中不断完善,为培养合格的具有创新性的医生提供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张东华,高岳,薄红,等.PBL教学法在我国临床教育中的应用及所存在的问题[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99-100.

[2] 邢美娟.PBL教学法在我国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5(14):245.

[3] 王欣萍.PBL教学法在国外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5):105-107.

[4] 李健,庞新维.高校教师的知识储备与课堂教学[J].高教论坛,2007(1):146-147.

[5] 申昌福.课堂教学中设问的实践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0(5):93-99.

[6] 陈罡,罗殿中.欧洲医学院校的分组协作学习方式[J].医学教育探索,2008(7):1324-1326.

[7] 刘军,陈生弟.PBL教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与前景[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4):5-6.

[8] 刘燕平,黄岑汉.论PBL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9):1970-1971.

[9] 林,贾天明,张艳丽,等.PBL与LBL双轨教学在儿科学理论教学中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6):523-525.

[10] 崔晓阳,李益,廖虎,等.PBL教学法在我国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J].医学教育探索,2010,9(4):439-442.

[11] 王建国,王凤枝,崔明辰.儿科学教学中以问题为基础学习与以授课为基础学习教学方法的比较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29(6):657-8.

[12] 邵雅黎.近年来学科教育PBL应用研究述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31(1):58-59.

[13] O'Neill PA. The role of basic sciences in a problem-based learning clinical curriculum [J]. Medical Education,2000,34(8):608C613.

[14] 杨伟平,陈万光.PBL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现状[J].中国科技信息,2010(13):264-265.

[15] 厉岩,马建辉,雷红英,等.综合性大学医科PBL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4):59-61.

[16] 李国坚.新时期高等医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3):33-34.

[17] 乔敏.“以问题为基础学习”的医学教育[J].医学教育探索,2005,4(2):67-68.

[18] 崔舜,陶晓南,吴汉妮,等.PBL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医学与社会,2005,18(6):58.

[19] 齐丽英.临床医学院教学管理工作方法初探[J].中外健康文摘,2010,7(33):424-425.

[20] 郭亚雄,王继勇,庄晓玉.医学课堂教学技巧[J].中外健康文摘,2010,7(19):354-355.

[21] 付海亮,付国枢,王强,等.改良的PBL教学法在骨外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6,6(16):32-34.

[22] 党慧敏,安鹏,刘军花,等.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现状和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17):27-29.

儿科医生必备知识范文2

关键词:儿科护理;风险防范;管理办法

1前言

随着卫生体制的改革,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人们对医疗服务过高的期望与医疗护理服务水平的有限性和差异性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医患复杂性也随之增加,事件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也意味着将出现更多的不确定性,而风险与不确定性成正相关。一直以来在人们的意识里,儿科理人员的工作简单轻松,是没有风险可言的,护理人员主要职责就是细心照料生命脆弱的新生儿。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知识与技术,两者不可等同,只有二者兼顾,才可能更好的完成护理任务。如今对护理人员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的工作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容易,相比较而言要比其他医科的工作复杂的多。由于片面的社会思想倾向的影响,社会各界对儿科护理的作用、地位认识不足,导致儿科护理工作被边缘化,护理活动的开展不能跟上护理改革的步伐。护理人员的身心素质不能跟上护理发展的要求,问题接踵而至。而护理活动中意外伤害事故再所难免,这是影响儿科护理正常开展的一个突出问题。一旦出现严重问题,正常的那儿科护理开展就不能进行下去,护理质量大打折扣。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增项目进入儿科医院,同时也将风险带进了医院,护理人员所要面临的未知事件更多,也就会产生更多的风险。这不仅会给护理人员身心健康带来影响,还会给护理活动的正常开展增加困难。因此只有充分了解百科护理活动风险,加强儿科护理风险防范意识,尽量规避护理风险,控制和减少风险的负面影响。因此,护理人员要树立风险意识,进而培养风险意识,提高对突发事件的预判能力,将意外事件扼杀在摇篮中,从实际中去减少或避免可能对护理人员带来危害的事件的发生。因此对儿科护理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研究,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2儿科护理人员职业风险概念和现状

2.1儿科护理人员职业风险概念儿科护理人员是指在儿童医院或其他医疗机构从事儿童护理的儿科护理人员,根据风险和职业风险的相关研究,将儿科护理人员职业风险界定为:儿科护理人员职业风险是指在其执业过程中具有一定发生频率的并由护理人员承担责任的风险,即其在执业过程中受到的护理活动本身或相关的人、物或其它不确定因素存在而给自身带来的预期之外的精神和物质上(人、财、物)的伤害的可能性。作为护理人员这个职业,儿科护理人员在执教过程中,直接面对儿童,然后利用自身所具备的护理知识和技能,来照顾儿童。为了顺利的完成这一过程,需要考虑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从儿科护理人员职业风险来来看,需要在职业环境风险、职业性质相关风险、职业劳动相关风险、职业对象风险以及职业素养风险等几个维度去分析,然后实证调查,从而了解儿科护理人员职业带来风险的现实影响因素状况。

2.2儿科护理人员职业风险现状虽然我国目前随着卫生体制的改革,出台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正逐步由"现场解决"向"法制化"转变,但传统思想仍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并影响人们的解决医患矛盾的观念、行为。儿科工作环境复杂、时间投入多,但是护理人员在在医院职工中的地位低、待遇差。在这种"恶劣"的护理环境中,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会受到严重打击。另外,医院和医疗机构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护理人员人数不足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了护理人员的职业发展。除了正常的儿科护理以外,护理人员还要承担其他一些杂务。在这些地区,部分医院或医疗机构已经由于护理人员数量不足造成护理比例失衡,出现护理人员工作疲劳导致护理质量下降的迹象,比例失衡对儿科护理人员来说也将是其职业环境风险的影响因素。

儿科护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儿科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不仅要运用相关理论知识,更要进行技能技术实践活动,通过自身知识和技能增进儿童身心健康、增强体质、提高抗疾病水平,这些都要依靠护理设备来实现,因此护理设备的种类、数量、安全性会影响到儿科护理人员职业活动的进行,人均器材占有情况是儿科护理人员职业环境风险影响因素。因此儿科护理设备经费的投入也是护理人员职业环境风险的影响因素。

3儿科护理人员职业风险分析

3.1工作对象风险从儿科护理人员的工作对象来说,他们是身体脆弱、患有疾病的儿童,具有身体素质千差万别,而护理活动本身的技术性特点与儿童身体需要是相适应的,忽视护理活动的危险性,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会造成儿科护理人员职业风险的加大。由于儿童的之间差异导致身体素质差异较大,使得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需要对儿童的安全性注意力度分配不同,单次护理对象的多少将会造成儿科护理人员工作的注意力范围的分散,护理人员不可能用一种护理模式去护理,必须因人而异。儿童体质是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人体所表现出来的形态和技能方面相对稳定的特征。因此,儿童疾病的产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综上所述,儿科护理人员护理对象的体质状况和自我保护意识情况以及单次课堂护理对象的性别差异和数量的多少将成为儿科护理人员职业对象风险的影响因素。

3.2工作环境风险儿科护理人员其工作是进行医疗护理,不但要懂得理论知识,更要熟知护理方法技能。儿科护理人员的工作大多数是在医院或者医疗机构内部进行的,其工作环境是相对开放的,这是与其他学科病室在工作环境上有显著的区别。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中工作,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注意力容易分散和转移,这无疑加大了工作难度,再加上护理活动本身具有的潜在危险性,使得危险会不定时、不定点发生,像一颗不定时"炸弹"潜藏在护理活动中,因此儿科护理人员职业劳动开放性带来的危险性还具有隐蔽性和不确定性。

3.3护理素质、护理设备风险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广和普及,现在家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这不仅造成了家长的心理压力,也对护理人员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设备的有效性,以及家长复杂的心理活动,都给整个护理工作带来了重重的挑战,增加了儿科护理人员职业劳动的风险。而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知识和技能技巧素质、确保护理设备的安全性等可以相应的降低职业劳动引发的相关风险,降低儿科护理人员职业劳动相关风险。

4儿科护理人员职业风险管理办法

护理工作的内容很丰富、任务很复杂。护理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护理工作的成败,作为护理人员不仅需要有专业护理知识,而且要有把知识运用到护理实践工作的能力。因此,儿科护理人员必须不断完善自身的素质修养,以迎接新时期的挑战。儿科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和专业能力素养。作为一名护理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发展起着催化作用,护理人员要严格要求自己、端正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护理能力,这是实施护理活动所必须的能力素养。在护理活动中,护理知识和技能相结合是基础,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处理医患问题的关键,在良好的沟通中,家长才能更快的接收护理人员传授的信息,缺乏这种素质是不可能顺利的完成护理任务的。一些地方的护理人员暴露出"基础不牢、专业不专,能力不全"的严重问题,对技能一知半解,连基本的护理示范都难以完成。儿科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的更新以及护理能力将成为职业素养风险的影响因素。

4.1加大儿科护理人员人才引入力度和引入质量,使医患比例逐渐恢复正常,减少护理人员人均工作量,逐步提高工作质量。对在职的护理人员定期进行培训,为儿科护理人员提供参与培训交流的机会,扩大护理人员的知识面,增强自身的素质和护理能力,减少护理人员自身素养引发的职业风险。

4.2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增加设备经费的投入;根据护理需求适时的增加设备器材种类和数量,做好设备器材的维护工作,规避因护理设施问题给护理人员带来的风险隐患,从而降低护理人员的职业环境风险。

4.3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定期对儿科护理人员进行心理指导,疏导工作及生活带来的各种心理问题,促进自身健康。

5结论

儿科护理人员职业风险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在护理实践当中,我们要对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相应的分析,并针对分析的结果提高儿科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并采取一定的风险防范措施,这样才能有效地规避风险的产生,提高护理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曾菊华,李莉梅.浅析提高儿科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的管理办法[J].中国医药指南,2010(15).

儿科医生必备知识范文3

1 敏锐的观察能力

儿童患者一般不能陈述自己的患病过程,儿科护士敏锐的观察力能够从患儿身上获取直观资料。因此,作为儿科护士要善于通过患儿的意识状态、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语调、语言量、步态、眼神等来观察病情,从中察觉病情变化。在病情观察中要做到及时,细致、准确,时间就是生命,不贻误时间、不贻误病情,是病情观察的主要原则;其次,观察病情时要十分认真、仔细、不遗漏、不忽视病情变化的任何细小环节;遇急危重症患儿时,抢救人员的到位,药品、抢救器材的准备,抢救中的配合,抢救中的各种技能快、准、轻、稳的应用,为此,儿科护士必须具备“四勤”即眼勤、手勤、嘴勤和腿勤,积极主动,在保质的提下缩短抢救时间,挽救患儿生命。

2 独立思考的能力

过去那种医护人员无需独立思考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工作对象是互不相同的患儿,患儿回答问题大多似是而非,每个患儿的疾病又时刻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护理人员如果像机器人那样执行医嘱,缺乏思维的独立性,会在盲目执行中出现差错事故,因而要独立思考,具体护理问题具体对待,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所应重视的问题各不相同。对几个月的小儿,他们与自己的亲人朝夕相处,家长的配合尤为重要。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请患儿最亲密的人逗他们玩,跟他们聊天。对于12个月至2、3岁的小儿他们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兴趣,护理操作时,可以利用周围的环境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对于2~4岁的小儿他们能够理解大人的意思,对事物有一定的认识,护理操作时,可以给他们一定的承诺,采用一些鼓励性的话语或者分散其注意力。

3 知识更新的能力

随着医学的发展,儿科护理技术已发展到具有比复杂的临床护理技术、抢求技术及先进的检查技术。儿科护士必须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及熟练的操作技巧,必须不断的学习、更新知识,掌握先进的护理知识及精湛的护理实践技能,才能确知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理、心理变化和社会的需要而给予全面的护理;掌握各年龄组儿童对疾病的心理及情绪的不同反应,注意身心两方面的客观征象及主观症状,具备健康教育的知识及能力,才能深刻了解儿科常用的剂量,作用及用法。儿科护士必须熟练掌握这些相关技术,才能减轻患儿的痛苦,从而取得最佳的护理效果。 4 人际沟通的能力

儿科护士除了善于观察病情变化,具备良好的护理操作技术外,还要不断与患儿及家长交流信息,全面了解患儿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情况,按年龄段分期有针对性的实施心理护理,才能有效地做好各项工作,促进患儿身心的全面恢复,关心体贴患儿,耐心解答患儿提出的各式各样问题,并尽量在不违背医疗原则的情况下,满足患儿的身心双方面需求,运用各种新技术及健康宣教,满足患儿及家属的要求,主动、灵活、多样、恰如其分地与医生、患儿及家长沟通,共同完成治疗、护理,早日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减轻家庭经济支出。

5 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的能力

护理人员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处于人际交往的中心地位,扮演着举足轻重的特殊角色,患儿疾病治疗效果好坏,护理操作是否规范是患儿家属最敏感和关心的问题。随着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护理人员应主动学习有关的法律法规,学会运用法律知识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观注媒体法律栏目有关医疗纠纷案件的报道。在工作中养成及时、客观、真实、规范地完成护理记录的习惯。儿科患者大多叙述问题不全面、不彻底、不细致,进行某些治疗和护理时,难免患儿家属不在场,这样患儿家属可能在有关方面无端怀疑,可以拿出护理记录作为依据,来平息针对性的事件。

6 科学的管理能力

护理工作绝部分是管理工作。每护士都是个“小管家”,儿科护理也同样离不开管理,随着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新生儿相关疾病诊疗仪器的增多,多功能监护仪、各电子仪器的应用,给儿科护理工作增加了难度,人、财、物只靠护士与总务护士是不可能管好的,只有人人参与管理,各负其责,分工协作,儿科病房的管理才能跟上发展的需要。如治疗护士对各类仪器的一级保养;责任护士整个病房的头皮静脉穿刺;护理班对眼部、脐部、等护理;书写护理文书等单项进行全面负责就是管理。工作离不开管理,没有科学的管理能力,就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工作的忙乱,甚至影响儿童的诊疗效果。

目前,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护理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儿科护士,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护理技能,掌握儿童的心理过程及心理特征外,还必须学习社会学,伦理学,管理学,甚至还要了解艺术,美学,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才能对患儿施行全面的、优质的身心护理,使患儿早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 姜小鹰.护理管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09

[2] 葛秀春.护理人员的法律责任和风险防范措施.护理研究,2004,18(124):2238

儿科医生必备知识范文4

规范诊治常见病和多发病

针对全科医生的儿科教学,应包括不同年龄小儿主要卫生问题及社区保健,社区儿童疾病的综合管理等。学员在短期内进一步提高处理社区儿童常见健康问题的医疗技术,掌握正确的逻辑思维方法,其中,一般急诊急救技术、常见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及初级治疗与预防技术是重点培训内容。

1强化基本技能培训:全面、系统、正确的采集病史,系统、规范地进行体格及精神检查,规范书写病历的能力是医生最基本的技能要求,是得出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信息来源。学员应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亲自操作,规范和强化此项技能。现代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是以患者为的中心,患者的感受受到重视,要求临床医生应具备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2扩展思维,善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是全科医生教学培训的重点,当发现一种临床症状时,能够从多系统多视角去考虑、分析、鉴别,同时还要考虑患者心理和社会因素,逐渐建立起全科医疗的临床思维。例如:某一患儿出现呕吐、腹痛或皮疹等症状,不能单一考虑小儿内科疾患,扩展临床思维,考虑与儿科相关的其他疾病,如急腹症、传染性疾病等,予以鉴别并及时处理,以免误诊或耽误病情。

3正确选择辅助检查项目:检验项目是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必不可少的辅助检查项目之一,是指导医生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学员通过培训要学会正确选择相关检验项目和对检验结果进行正确分析的能力。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影像学信息更是医生诊断和鉴别诊断所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学员通过儿科相关科室轮转,如影像科、电诊科等,学会或提高在心电图、X线、CT、MRI等检查结果的分析技能,熟练运用于临床实践中。

4合理用药:带教老师应按照严格的临床路径,规范诊疗患者。指导学员用药前正确阅读和使用药品说明书,不仅掌握药物的适应证,还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配伍禁忌,必要时应向家属交代可能出现的反应,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医患矛盾。近年来,滥用抗生素的使用问题备受关注以来,输中药制剂的患儿逐渐增多。因有些中药成分比较复杂,其所含蛋白质或生物大分子作为过敏原导致过敏反应的发生率高,故输液时勿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特别是过敏体质的患儿更应该慎用[3]。还有,喘息患儿输氨茶碱时会出现烦躁、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严重可出现惊厥等,需严格掌握指证,输液时速度应缓慢,同时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因病情需要使用特殊药物时,应向家属明确交代可能的风险,经签字同意后方可使用。

正确评估病情,及时转诊

学员通过脱水、抽搐、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及休克等重症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治疗转归的学习,掌握正确评估患儿病情的思路,如腹泻病、急性喉炎等疾病。初期虽然不严重,但时刻考虑其并发症的发生,需及时向家属交代病情及可能出现的后果,同时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使患儿争取在病情进入不可逆阶段之前能够在综合医院得到综合治疗,否则重度脱水伴有血压下降,进入休克失代偿期或喉炎加重出现极重度呼吸困难时,抢救成功率就很低了。对于新生儿,需正确评估高危儿,如有高胆红素血症风险的患儿,需积极查找原因,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干预,以免病情进一步加重和遗留胆红素脑病、脑瘫等后遗症的发生。因此,儿科专科医生带教时,应充分考虑社区的需求,帮助全科医生识别危急重患儿危险程度,熟练掌握转诊指标,准确有效地进行转诊。这些培训对确保基层医务人员的医疗安全,提高危重患儿存活率,减少后遗症具有重要的意义。

积极开展儿科特色教学—儿童保健教学

目前,很多基层单位在儿童保健方面,关注范围过窄,不注重发育和行为问题。因此,充分利用综合医院儿童保健专业的优势,在培训期间,让学员了解影响儿童发育和行为的因素,认识各类儿童时期的发育和行为问题和疾病状态下的儿童行为,参与评估、提供并指导使用一些简单的筛查表格等,帮助受训者在以后工作中拓宽思路。此外,把儿童的躯体和心理行为统一起来,也有助于全科医生筛查出社区中有行为偏离或异常的儿童,尤其是有高危围产因素的婴幼儿,使其尽早地接受专科检查评估,并协助家属找出一些家庭、学校、社会等影响因素[5]。

加强继续教育

积极参加继续教育项目,让学员了解国内外儿科疾病诊断和治疗上的最新进展及循证医疗结果,以保证对新知识和技能的更新,特别是《儿科高级生命支持》培训项目是不可缺少的培训项目之一。全科医生是社区第一线医疗服务的提供者,难免遇到突发公共卫生医疗事件的发生,需掌握紧急处理或院前急救的基础知识和技术,但接受全科医生培训的学员主要来自具有一定临床工作经验,但知识面较窄、基础欠扎实的社区医生和缺乏临床经验的医学院校毕业生。他们缺乏最新的心肺复苏(CPR)知识,有的仍沿用目前认为是错误的CPR方法。因此,通过学习最新的CPR理念和方法,使他们对CPR有统一的认识,规范具体的实施措施,从而在临床上正确实施CPR,改善心肺骤停患儿的预后,使危重病患者得到更有效的抢救。

儿科医生必备知识范文5

一、“幼儿园喂药”事件反映出教师保健专业素养的严重缺失

在我国,许多人习惯将抗生素称作“消炎药”,认为其是万能药,可包治百病。许多人在自己患感冒的时候常会选择“吃吃感冒药、打打点滴”的治疗方式,也就是说,使用抗生素治疗感冒。身处“消炎药万能”的社会环境,尽管我国对幼儿园一直有严格要求,明确规定“教师不能自行给幼儿喂药,如果家长委托幼儿园教师代喂药的,所服药品必须是家长亲自送来,并登记在册的”,但为了预防幼儿生病,避免退还保育费,部分幼儿园选择无视相关规定,擅自喂幼儿服用“病毒灵”,因为“病毒灵吃了就灵”。

殊不知,抗生素并不能预防和治疗感冒。更严重的是,不合理使用甚至滥用抗生素,会使细菌与药物反复接触,导致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最终严重危害身体健康。〔1〕“幼儿园喂药”事件的发生,深层次反映出幼儿园园长与教师保健专业素养的严重缺失。

幼儿身体发育尚不成熟,非常需要科学保教的支持。幼儿园科学保教一定是建立在系统的保健专业知识基础之上的。若缺乏专业素养,仅靠自身经验,是很难做到科学保教的,很可能会受一些不科学的民间观念误导。可以说,保健专业素养是幼儿园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之一。当前我国幼儿园教师保健专业素养严重缺失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二、教师保健专业素养缺失的原因分析

1.部分幼师院校生源质量较低

近些年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加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后待遇偏低等原因,幼师院校的生源质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事实上,很多幼师院校很难招到足够数量的高素质学生。〔2〕生源质量较差,学习能力较弱,导致学生很难理解学前卫生学的复杂知识。

2.学前卫生学专业难度降低

学前卫生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三大核心课程之一,是主要研究如何保护和增进学前儿童健康的一门学科。随着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迅速发展,各种学前卫生学、幼儿卫生学教材纷纷出版,可这些教材大多只关注学前儿童的生理解剖特点、生长发育规律、健康评价之类的内容,对药理学、病理生理学、儿科学、微生物学、流行病学和其他一些能帮助学生获得系统卫生学知识的内容或语焉不详,或付之阙如。可以说,现行的大多数学前卫生学教材内容只停留在对学前儿童卫生状况的现象描述层面,忽视对现象背后的卫生学原理的分析与阐释,学前卫生学的专业难度大幅度降低。此外,尽管我国大多数师范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都开设了学前卫生学课程,但就教学目标而言,过分强调知识的掌握,形式化严重,课程功能失位,并不强调对学生保健专业素养的培养。就“幼儿园喂药”事件而言,如果教师没有在职前学习学前卫生学课程时了解到病毒灵等病毒类药物的抗药性原理,那就很难了解擅自服用的严重危害了。

3.学前教育保育、保健实验教学体系尚未建立

长期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专业既没有实验课程体系,也没有完善的实验室体系。大多数幼师院校重视的是画室、舞蹈教室、音乐教室、琴房、书法教室等的建设。近些年来,一些幼师院校还建立了奥尔夫音乐教室、蒙台梭利教室、玩具室、儿童观察室等,但普遍缺少系统的、有关儿童保健和生理健康方面的实验室。可以说,学前教育保育、保健实验教学体系尚未建立。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前卫生学教学偏向教师教授为主,课程大多只涉及儿童保健和生理发育的一般规律,很少有通过学前卫生学实验教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知识的教学安排。

4.教师资格认证考试尚未充分落实《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2011年,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教育部在湖北和浙江两省试行幼儿园教师资格认证考试。之后,虽然试点省份不断增多,但尚未在全国全面铺开。因此,尽管教育部出台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在“专业知识”维度“幼儿发展知识”和“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方面对教师科学育儿提出了具体要求,〔3〕但由于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在我国尚处于起步和试点阶段,因此对幼儿园教师的保健专业素养要求尚未充分落到实处。

因为在幼儿园教师培养与培训中一直存在忽视保健专业素养的问题,幼儿园教师的保健专业素养缺失也就在所难免了。因为缺乏专业判断能力,加之被并不科学的民间观念误导,又受利益驱动,“幼儿园喂药”事件不幸出现了。为了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出现,亟需提高幼儿园教师保健专业素养,以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三、增强教师保健专业素养,提高幼儿园保育、保健能力

1.增强教师保健专业素养

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是幼儿园教育的底线,幼儿保育、保健知识与能力理应成为幼儿园教师的基本素养,《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此也是有明确规定的。〔4〕幼儿园教职工,包括幼儿园的医务人员,不仅要了解幼儿保育、保健工作“做什么”和应该“怎么做”,还应该能对“为什么”作出专业解释,从而以自身的专业性影响幼儿家庭,进而影响全社会,促使公众形成健康保健观,建立幼儿健康成长的保护网。

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涵盖了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通识性知识三个方面。《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教师要“科学照料幼儿日常生活,指导和协助保育员做好班级常规保育和卫生工作”。所谓“做好班级常规保育和卫生工作”,包括了解幼儿生理发育规律,掌握与儿科学、卫生免疫学等方面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能及时处理幼儿卫生保健问题等。

除了掌握科学保育、保健知识,提高自身保健专业素养外,幼儿园教师还需要提升自身的专业自主性,以免被误导。专业工作者对自身的专业工作拥有充分的解释权,外在因素不应对其产生根本性影响。〔5〕对幼儿园教师而言,尽管受幼儿园园长管理,但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识到,教师享有对专业保育和教育的自主权,拥有专业自主性。凭借自身的保健专业素养,遇到类似可能会危害幼儿健康的事件,教师应当作出科学、专业的判断,本着对儿童健康负责、尊重儿童权益的态度,予以反对和制止。

2.强化教师保育、保健专业意识与能力

除了端正办园价值取向外,幼儿园还要注意强化教师的保育、保健专业意识。专业意识引领专业行动。只有强化保育、保健专业意识,幼儿园的保育、保健工作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真正为幼儿服务。研究发现,目前幼儿园普遍存在重教轻保问题,〔6〕教师常常将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作为首要任务,尤其是年轻教师,许多人甚至不知道保育有哪些内容和方法。在教师没有意识和体会到保育工作的重要性时,幼儿园需要通过理论引领和实践训练来强化教师的保育、保健专业意识。〔7〕首先,幼儿园应重视对保育、保健工作的研究,把保育、保健工作纳入常规教研活动,以促使教师体会到保育工作也是有价值的。其次,制定本园、本班日常保育、保健工作规范,将保育、保健工作纳入班级常规工作计划之中,从而进一步强化教师保育、保健专业意识,促使保育、保健工作落到实处。

除了强化教师的保育、保健专业意识外,幼儿园还应当重视教师专业保育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理论学习、实践观摩以及跟踪指导等多种形式,指导教师掌握保育、保健知识,切实提高保育、保健技能。

3.幼师院校重视对学生保健专业素养的培养

幼师院校或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可以通过提高生源质量、改革目前学前卫生学课程与教学、增加保健实训等途径,加强对学生保健专业素养的培养。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即将在全国全面推广,幼师院校应更加重视对学生保健专业素养的培养。

幼儿园保育工作涉及幼儿生理、心理、营养、保健、生活、游戏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所以幼儿园保育工作也需要由专业的保育、保健人员来承担。建议幼师院校(或具备条件的职业中学、技工学校)增设幼儿保育、保健专业,通过制定课程大纲、编写教材、配备专业师资、出版专业刊物等正规途径,系统培养高质量的保育、保健人才。这应是时代进步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8〕

4.医科院校加强幼儿园保健医生培养

我国早已对幼儿园保健医生的配置以及资格和素养有明文规定,即“按照收托150名儿童至少设1名专职卫生保健人员的比例配备卫生保健人员,收托150名以下儿童的可配备兼职卫生保健人员”,卫生保健人员为“医师、护师和保健员”,医师应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护师应取得《护士执业证书》。然而,目前许多幼儿园并没有配备专职卫生保健人员,因为专业医生大多不愿到幼儿园工作,而幼儿园已经配备的许多卫生保健人员并不具备《医师执业证书》。幼儿园专业保健医生缺口很大,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次的“幼儿园喂药”事件,与幼儿园保健医生不称职有很大关系。笔者认为,鼓励医疗卫生专业人才到幼儿园服务,健全幼儿园医疗卫生专业人才使用机制,确保幼儿园医疗卫生专业人才“稳得住、下得去、干得好”,是短期内改善幼儿园保育、保健现状的重要举措。但从长远考虑,需要加强医科院校对幼儿园保健医生的培养,以真正提高幼儿园保育、保健质量。医疗卫生专业人才进幼儿园,对幼儿园教师保健专业素养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

作为引领家长和社会做好幼儿保育、保健工作的重要阵地,幼儿园有责任依靠教师、保育员和保健医生,强化专业保育、保健意识,提高专业保育、保健能力,从而形成三级保健预防网络,坚决杜绝危害幼儿健康事件的发生。与此同时,幼儿园还有义务向家长宣传科学养育知识。教师、保育员和保健医生可以定期向家长宣传科学保健知识,以避免类似危害幼儿健康事件的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1〕段晓丹.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及科学使用抗生素〔J〕. 当代医学,2012,24(18):19-20.

〔2〕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幼儿教师教育委员会.中国幼儿教师教育转型〔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08:24-26.

〔3〕〔4〕〔5〕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6-153.

儿科医生必备知识范文6

关键词 医教结合 特殊教育专业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医教结合的概念内涵

近几年来,医教结合越来越受国内外相关研究者和管理者们的关注。在特殊教育中,“医教结合”是指医学与教育学两个彼此相互独立的学科领域,在理论研究、技术探究和研究方法等不同层面的有机结合。医教结合的“医”指的是医疗康复,从深层次来讲,它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利用先进的临床医疗技术对严重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的各种疾病实施专项检查、诊断、治疗,以帮助儿童健康发展;其二是利用康复医学的手段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矫治缺陷,设法改善和提高人体的各方面的功能,使特殊人群最终能够回归主流社会。①

“医教结合”的“教”是指在发现特殊儿童存在障碍的早期,及时根据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教育、训练、医疗和康复综合的方法,在家庭和社会影响下对其所进行的补偿和补救性教育,以达到协调发展的目的。②

2 医教结合的效果

经过著名儿科学教授沈晓明多年来积极倡导和医学界、教育界专业人员的努力,“医教结合”的发展模式快速提高了上海市特殊教育的水平,在全国特殊教育界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医教结合”的理念得到许多特殊教育工作者的认同。③

研究显示,在高危儿童的早期干预过程中,有效地实施医教结合将会改善高危儿童的智力和运动发育情况,对日后发展有明显促进作用。④另外,关于高危新生儿智力发育障碍的研究显示,在高危新生儿的早期护理过程中,合理的医教结合可以降低高危新生儿智力低下的发生率,提高其存活质量。⑤关于学习障碍儿童的研究结果显示,将医疗和教育相结合,采取一套有效的可行性措施,可以在短时间内同步改善学习障碍儿童的神经心理功能能,增强其自信心和环境适应能力,提高学习成绩,减轻或消除其不良行为,是提高学习障碍儿童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⑥

总之,通过分析近十年的文献发现,“医教结合”在对聋生、盲生、学习障碍儿童、自闭症儿童的干预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且医教结合这一理念对于特殊学校课程的设置及发展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随着特殊教育近些年的快速发展,为了更好满足特殊儿童的干预及教育需要,为了更好地满足特殊学校对于人才的需要,作为输送特殊教育师资的高校有必要对医教结合背景下的专业建设进行一定的探索。

3 “医教结合”背景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的探索

3.1 教育目标

目前,有学者提出在医教结合的背景下,应培养出“双师型”教师。即了解教育以及医学相关康复理论;熟练掌握必要的康复实践技能;具备快速判断特殊儿童障碍特点,独立承担个别化训练的能力;具备个别化康复教学与集体教学相融合的能力。⑦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出既具备相关医学基础,又具备丰富扎实的特殊教育相关理论。其中,医学基础包括生物学、解剖学以及康复学的基础理论。

3.2 课程的建设

为了满足教育目标的需求,在课程的设置上也需做适当的调整来应对教育目标的变化。首先,要设置相关的医学基础课程,例如解剖学、生物学基础、康复基础理论等。特殊教育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既涉及医学内容,又需要以教育的手段来进行干预,并且特殊教育的对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对待听力障碍的儿童时,需要听力障碍儿童的分贝损失程度,以及障碍原因,听力损失的年龄,是否具备人工耳蜗安装的条件等,所有这些相关的材料的收集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另外,目前对于孤独症的治疗,存在许多药物上的滥用,这需要了解基础简单的生物学知识。所以,在医教结合的背景下,课程设置上需要设置相关的医学基础课程。其次,针对不同障碍的干预课程。随着特殊教育在我国近几年在我国的蓬勃发展,针对不同障碍的干预模式越来越多样化,为了能更全面系统地学习掌握各种干预的模式手段,有必要针对不同的障碍来开设一定的课程,使高校学生掌握每种障碍的基础干预手段,并且了解国际上前沿干预模式。

3.3 实践课程的建设

首先,与地方特殊学校合作,使学生每学期定期去特殊学校见习,让学生了解对于特殊儿童的“教”。目前,四川文理学院就采取这样的做法,在大学期间,每学期都会让学生去特殊学校见习一周。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见习期间的任务是不同的,在大一阶段主要是观摩学习,进行一定的个案跟踪等;在第二学年主要是尝试自己设计教学过程;在第三学年主要是进行一定的实践应用,并由特殊学校老师和高校任课教师进行一定的指导;在第四学年,主要是将大学期间学到的知识内容学以致用,系统科学地进行课程的设计应用。

其次,与地方医疗康复机构合作,使学生了解特殊儿童的相关“医”的知识。医疗康复机构不同于特殊学校,特殊学校主要是从“教”的角度来对特殊儿童进行干预,而康复机构主要从“医”的角度对特殊儿童进行一定的帮助。所以,对于高校特殊专业的学生,非常有必要了解医疗康复机构对于不同儿童所采取的医疗措施。例如目前,四川文理学院的特殊教育专业与地方残联合作,与残联下的听力障碍儿童康复中心和脑瘫儿童康复中心都已建立合作关系,在第二第三学年中,学生都会去听力障碍儿童康复中心和脑瘫儿童康复中心进行见习,了解对于听障儿童和脑瘫儿童的医疗康复手段。

3.4 师资对伍的建设

“医教结合”这一理念,在近十年提得比较多,所以能够适应这一理念下的队伍的建设还需要不断地摸索。对于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师资队伍的建设目前主要采取的是两种途径。

首先,加强教师的职后培训,使其更快地具备“医教结合”背景下的知识,更快适应“医教结合”背景下的专业化发展。目前,许多特殊学校对于“医教结合”下的课程体系构建都比较成熟。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可以定期去特殊学校进行学习探讨,来更好地理解基层学校对于“医教结合”理念的践行,并且多参加研讨会,来掌握医教结合的前沿动态。

其次,聘请医疗康复机构的专业人员。对于“医教结合”这一理念,高校教师多是从“教”的角度来向学生传授知识,对于与“医”相关的课程,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则由专业的医疗康复机构的人员担任,对学生更为有利。例如:四川文理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开设了康复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对于这门课程,理论部分可由学校教师担任,对于实践部分,可以聘请医疗康复机构的专职人员,这样不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础理论,同时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现实的实践环节。

4 “医教结合”背景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的困境

4.1 正确把握“医”在特殊教育中的定位

几十年来,高校特殊教育专业都是以“教”相关知识为主要内容,随着“医教结合”理念的兴起,才在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目标上有所调整,但是如何把握“医”相关的课程或知识,是目前较少探索的内容,该设置多少与“医”相关的知识,设置哪些与“医”相关的知识,如何定位“医”的范围,国外目前采取什么样的“医教结合”的方式,都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4.2 特殊学校与医疗康复机构对于“医”的需求与高校对于“医”的教授的衔接

目前高校对于特殊教育的本科毕业生的职业定位,是能满足特殊学校对于教师的要求,满足医疗康复机构对于康复干预人员的要求。然而,高校对于这些大学生的培养能否适应未来的职业需要,这是首要问题。在高校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特殊学校与医疗康复机构对于“医”的知识的需求,然而,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少。所以,若想让高校更好地培养出“医教结合”下的未来从业人员,高校必须与特殊学校和医疗康复机构密切合作,来掌握其需求的动向,做好衔接。

4.3 “医教结合”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医教结合工作的开展,对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他们不仅需要有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还应该具备相关医疗康复的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保障医疗康复与教育的有效结合。这便对高校教师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学习更多的相关的医疗康复知识,与相关医疗康复机构人员多沟通交流。

“医教结合”不但是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理念,也是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尽管我国在“医教结合”中取得不少进步,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不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医学与教育的分配与结合,是后期研究的努力方向。

注释

① 张婷.医教结合是当前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1):20.

② 谢敬仁,陈设立.中国特殊教育新进展(2000―2010年)[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260.

③ 方俊明.医教结合的跨学科解读[J].教育生物学杂志,2013.9.1(3):162.

④ 马力,高世泉,刘静.医教结合对高危儿早期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3):25-26.

⑤ 马力,高世泉,杨静,等.早期干预对高危新生儿智能发育障碍远期效果评估[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55-56.

儿科医生必备知识范文7

关键词:新生儿病房;护理安全;风险管理

由于新生儿病房里患儿均为初生儿至出生28 d以内的患儿,在患病后其代偿能力较差,病情复杂变化快,需要通过护理人员密切的观察才能发现细微的病情变化;加之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先天畸形、早产、感染、窒息、产伤等情况较为多见,促使人们对新生儿护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护理风险相对增加。针对新生儿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对存在隐患因素的认真分析,并制定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加强护理安全隐患的干预能力与预见能力,建立长效防范管理机制,持续整改,防患于未然,杜绝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发生。比较2013年1月~12月分上、下半年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及临床的护理上存在的隐患进行探讨,现将分析结果总结如下。

1新生儿科安全隐患原因分析

1.1护士慎独精神缺乏,由于新生儿病房的工作极为特殊,对护理人员的要求较高,但是目前护理人员趋向年轻化,这些年轻的护理人员存在着经验不足、技术水平低、对工作流程不熟悉等情况,而且大量的工作致使其过度疲劳、情绪化,并且有个别的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缺乏慎独精神、过于自信等,甚至有个别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任意简化操作规程,致使护理记录不准确或不及时,这些原因均可增加护理风险。尤其病情巡视不及时、输注刺激性药液过程中药液渗出、针头脱出等情况未能及时发现或延迟处理,可能会给患儿造成皮肤坏死或死亡。

1.2本科室的人力资源无法满足患者需要,病区设置床位20张,配备护士12人,每年平均收治患儿450例左右,危重患者数占40%,对无陪护而病情变化大的患儿,工作量大,护理难度高,任务重,稍有疏忽,容易延误抢救时机,危及患儿的生命。从而导致很多护士工作严重超负荷,长期在这种工作强度下工作,注意力不集中。工作质量下降。

1.3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方面,尤其低年资护士,比较年轻,可能会有个别护士素质不高,经验不足,情绪波动大,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和患者进行有效沟通能力,有安全隐患风险。

1.4护理人员专科知识缺乏,护理技术掌握不够,加上工作经验不足,缺乏医护团结协作意识,应变能力较弱等,也就大大的增加护理者的工作风险,甚至在护理工作中,一些技术问题的解决不能按照规程操作,导致存在安全风险,影响到了对患儿护理的安全[1]。

1.5仪器设备因素如未按仪器使用标准程序操作的、篮光箱的湿度和温度不标准、各种仪器设备没有定期检修、不会处理临时故障等等均均可有安全隐患的发生,给患儿带来伤害。

1.6医院感染方面,新生儿病房是医院感染的重点监控区,每个月进行各项标本采样检测,及时反馈结果,防止发生新生儿院感事件,坚持各项操作和洗手人人过关,有医务人员感染者,调离新生儿室。

2护理安全措施

2.1加强护理人员慎独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无陪护的新生儿病房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慎独精神,树立"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观念,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感,用审慎、慎独精神约束自己的行为。

2.2合理利用人力资源的配置,保证患者安全,按卫生部三甲医院的要求合理配置新生儿科护士,护士长对本科护士年资、业务水平、工作能力、综合素质要充分了解,合理调配。合理排班,执行三班制交接班,每班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包括病情,治疗,静脉输液情况,皮肤状况,认真落实患儿"十知道"并责任到人[2]。

2.3我们要求新生儿病房的护理人员不但要有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础操作,而且必须对专科知识、专科理论、专科操作达到精通,以使新生儿科护理质量不断提高。故而我们必须要加大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有计划地对其专业知识技能进行培训并考核,另外还需对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进行培训,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学习有关知识和操作技能,以使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得以提高。并进行护理纠纷的个案分析会,及时通报其它医院有关安全的信息等[3]。

2.4每个班都有专人对所有的物品、仪器和抢救物品进行严格查对交接。根据物品的使用频率合理的设计物品摆放位置,如将辐射台保暖床、心电监护仪、输液泵、氧气装置构成一个床单元,方便操作。如将不常用的呼吸机放在靠里面固定的位置,对每台仪器进行编号。抢救物品在用后都会有专人及时补充,平日抢救仪器要求定点放置,定人保管,定期消毒,定期检查维修,定量供应,始终保持备用状态。抢救器械不可擅自外借,对于外借的物品要有登记,明确去向。分管的护士每周对各自所管理的物品、仪器进行总查对、保养并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责任到人,加强医疗设备的管理,每一台设备设施均建立档案资料,并制定相关制度。

2.5加强新生儿病房感染管理 控制流动人员,手是传播疾病的关键,洗手是切断传染途径的重要措施,在为患儿治疗时,严格执行标准洗手制度,对探视陪护人员、医务人员手卫生进行现场过程观查,要求探视陪护人员在每次探视前,进行认真彻底有效地洗手,可有效地切断医源叉感染。加强细菌微生物的检测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要求科室每月定期对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的手、消毒液、无菌物品进行采样检测,不合格者马上重新消毒,确保婴儿的生命健康。

2.6加强护士长一日五查,护士长要把安全工作放在管理的重要位置上来抓,认真落实"五查"制度,对违反制度、出现工作缺陷的人和事,严格批评教育,按奖罚条例处罚,加大对各环节监控和检查,使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在良性循环中发展、提高。

3结果

通过新生儿科2013年和2014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χ2=34.489,P

4结论

通过总结2013年上半年科室护理安全方面存在的隐患问题,进行持续有效的整改,结果下半年科室成员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勤巡视,细观察的良好习惯是安全护理的保障。护理管理者能抓住护理质量的重点,清楚哪些是不安全的环节,从这些环节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增强护理安全意识,预防为主,降低护理安全风险,保障了患儿安全。我们认真分析,采取各种措施及时排查、识别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及时采取相应对策,使护理安全风险防范于未然,减少了医疗纠纷,杜绝了护理事故的发生,保证了患儿的安全。

参考文献:

[1]董爱珠.护理人员对安全管理认识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3):194-196.

[2]朱晶.医院护理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外医疗,2010,26(19):32.

儿科医生必备知识范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11月在本院妇产科进行治疗的患者205例,其中应用完善的质量控制及细致、安全的安全管理措施的105例作为观察组,应用传统管理模式的10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护理人员年龄23~48岁,平均(30.24±8.36)岁,其中研究生学历14人,本科学历36人,专科学历45人,中专学历10人。对照组中护理人员年龄22~46岁,平均(29.37±8.12)岁,其中研究生学历11人,本科学历35人,专科学历44人,中专学历10人。两组护理人员在年龄、学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妇产科护理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隐患

1.2.1护理人员方面

1.2.1.1 本身专业技术水平欠缺 目前看来,大多数安全隐患出现都是由于护理人员技术不到位造成的,特别是妇产科[2]。由于妇产科工作的专业性强,因此对护理人员对技术掌握熟练程度要求也非常高。部分护理人员由于医学知识掌握局限或者不熟练,导致许多护理上的医护纠纷以及差错事故。例如,当值护理人员如果对血压的监测不到位,或者对孕妇的病症判断不到位,便极容易引起产妇子痫的发生。医护理人员专业技术不熟练,临床工作经验欠缺易导致主次不分,在患者出现重大病情需要抢救的关键时刻,不能准确且快速的配合当值医师进行抢救,便会为护理安全埋下隐患。

1.2.1.2 缺乏责任心及相关服务意识 妇产科是一个工作任务繁重的科室,极易导致护理人员工作超负荷,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厌烦心理,导致护理人员缺乏同情心、爱心以及责任心,玩忽职守并且对患者病情忽略。例如,有的护理人员夜班期间由于疲惫及劳累极易对产妇产程观察不细致,导致一些细节问题忽略,严重时会导致产妇直接分娩婴儿于病床上甚至厕所内,引起不必要的医患纠纷[3]。另外,助产师在给娩出的新生儿进行清洗时,动作若是粗糙便极易导致婴儿擦伤,同样会引起医患纠纷。

1.2.1.3 欠缺风险意识 部分护理人员对医疗卫生行业缺乏必要的风险意识,对相关法律法规缺乏相关了解,在护理过程中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因素及潜在的危险估计不足,在发生医疗纠纷时缺乏应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意识[4]。

1.2.1.4 护理记录不规范 妇产科由于工作繁忙,造成许多在急诊分娩或者经抢救过的新生儿未能及时的记录其分娩或者抢救时间,医疗记录往往是人为回顾性,或多或少带有主观臆断,导致护理记录的真实性、客观性、准确性、及时性及完整性受到破坏,从而导致与医疗记录不一致[5]。

1.2.1.5 护理人员短缺 研究发现,病房床位与护理人员比例在1/0.4左右,并且妇产科大多都是母婴同床,这就间接加大了妇产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6]。在节假日、午晚班工作及抢救治疗后,超负荷工作对妇产科护理人员很容易产生疲惫感,导致护理工作疏忽,引起安全事故发生。

1.2.2 医疗设备因素 医疗设备是保证护理人员圆满完成护理工作必不可少的设施。医疗设备的缺乏、老化或者性能问题都会导致护理人员工作难以顺利进行。另外,护理人员对新引进的设备操作方法及性能不熟悉,会影响护理技术的正常发挥。而对设备维护方法不了解则极容易会损坏设备或者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

1.2.3 患者因素 由于妇产科患者具有特殊性,任何自身的细小粗心都会引起很大的变故。比如一些孕妇不遵守医院的相关规章制度,不配合医生的劝导,私自外出容易导致意外造成胎膜早破、胎盘早剥等现象[7]。此外,许多患者家属对妇产知识不甚了解,并且与医护人员缺乏沟通,出现现实情况与期望值不符导致患者不满情绪,同样也会导致安全隐患发生[8]。

1.2.4 监管部门因素 执行监管的部门只仅仅应付上级领导的指示,未切实按照章程办事,监管力度不够或者讲人情是造成安全隐患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1.2.5 护理人员自身安全隐患 因为护理人员在执行工作时较其他职业更容易接触到各类生物化学制剂以及各类污染物,因此更容易受到安全威胁。尤其妇产科护理人员,因为常接触产妇的血液、阴道分泌物以及羊水,导致易患病毒性肝炎等医院感染。此外,X线、化学消毒剂、紫外线、医疗垃圾以及嘈杂的病房环境等都会对护理人员造成身体以及心理上的损伤[9]。

1.3 解决妇产科护理隐患的对策

1.3.1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护理工作的整体质量水平 注重对护理人员的教育及再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与工作素质,鼓励护理人员进行继续学历教育并积极为需要进行高学历教育的护理人员创造条件。定期开展各类知识讲座,鼓励年长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以讲座或者讨论的形式分享传授经验,从而能够有效拓宽护理人员的知识面。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知识及技能考核,所取得的成绩以学分制纳入评级标准中,强制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对产妇进行24 h轮流值班制,参与护理人员应当选择技术水平高超的助产师进行。对于刚分配来的护理人员,必须由高资格人员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包括孕妇产程培训,产妇大出血急救、新生儿窒息复苏等等,并进行考核,合格人员才能进入科室工作,而对于不合格者则责其重新进行学习,直至考核合格为止。

1.3.2 加强护理人员服务态度、增强护理人员服务意识,加强护理人员与患者的沟通 改善服务态度、加强服务意识能够有效减少医院纠纷[10]。对每一个住院患者及其家属给予一定的尊重、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耐心的帮助与指导,定时对病房进行巡视,发现问题主动进行有效地解决,对待产妇则要主动进行语言上的安慰与鼓励,以增加其安全感,减少产前焦虑发生。对新生儿进行护理要小心谨慎,避免因为粗心导致新生儿磕碰。对母亲传授正确的喂养方法及新生儿照顾方法等等。因此,医务人员必须掌握沟通的方法与技巧,建立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的交流的服务意识。

1.3.3 严格妇产科管理制度 制定 及执行严格的规章制度是避免安全隐患的基本保证,很多隐患都是无相应法规或者因为护理人员违反规章制度人为造成的。因此,必须对妇产科工作进行规范化、制度化[11]。主要包括:(1)建立风险管理告知制度,将妇产科所有高风险的环节整理归类,并强制护理人员掌握。(2)建立安全警示标语,在药物收纳盒或者药物抢救车上存放药物的位置贴上警示语句,如药物控制滴速,注意使用剂量等等,在容易发生危险的地段贴上小心地滑、注意脚下等等,时刻提醒护理人员以及患者[12]。(3)强化告知制度,在容易出现医患纠纷的各类环节要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告知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并嘱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4)建立护理风险备忘录,对妇产科发生的每一次纠纷或者可能引起纠纷的隐患进行记录并且提出相应解决办法。记录内容要切实、简洁,不可伪造、涂改及撕毁,并强制每周拿出时间来对所记录进行回顾及讨论,避免此事件再一次出现。(5)监管部门切实履行监管责任,保证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有监督、有检查、有整改、有追踪,及时堵塞漏洞,使护理质量得到持续且有效的改进。

1.3.4 加强对护理记录文书的管理 对护理文书的书写要真实、及时、客观、准确及完整,不能随意涂改,并且要与医生医疗文书保持一致。这样,对当事人风险的承担可以起到客观公正的作用,也会加强护理人员证据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相关部门也要采取不定时抽查的方式来对护理文书进行检查,并进行评分考核,以保障文书的质量[13]。

1.3.5 加强对药物及设备的管理、检查与维护 要完善药品及设备的管理,做到药品和器材随时可用,并且要安排专人进行清点管理,避免在抢救过程中出现无药可用的现象。要确保科室的设备性能完好,落实设备器材管理责任制,指定专业人士对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及维修,并随时抽检,对设备老化、性能不良却未及时上报的科室进行通报批评。

1.3.6 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法律意识 目前,大多数护理人员对自己职业所涉及的风险范围缺乏必要的防范意识。对一些纠纷不懂怎样运用法律法规来保护自己。因此,需要对护理人员进行专门的风险防范教育,并且制定相关预防的管理法规,建立有效的防范体系。要求护理人员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懂得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同时建立相关责任部门,对发生的医疗纠纷及时进行干预及阻止,避免纠纷事件的进一步恶化。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都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妇产科是一个特殊的科室,患者大多为产妇,因此对护理要求较高,护理工作开展的好与坏直接关系患者及其家属对医疗部门的满意及配合程度,故提高护理质量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安全隐患发生。本研究发现,在对护理人员进行一系列措施包括业务培训及加强其工作态度等等以及对医疗设备和环境进行一系列管理维护后,护理质量以及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应用传统护理理念的病例。可见,通过发现问题并且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以加强护理质量及改善安全管理,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孝容.妇产科护理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J].护理与临床,2011,15(5):306-308.

[2]赵依芳,张丽红,张红菊.妇产科护理质量控制及防范对策[J].全科护理,2013,11(9):2371.

[3]魏晓芳.妇产科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6):266-267.

[4]王琼.妇产科护理安全风险及防范对策[J].医药前沿,2012,2(12):243.

[5]朱金娣,方能秀.产房护理工作安全隐患分析及管理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0):93-94.

[6]郑明.护理安全管理及事故防范对策[J].天津护理,2010,18(3):60-61.

[7]黄孝容.妇产科护理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J].中外妇儿健康,2011,19(4):267.

[8]闫华,孙丽莉,刘玫玫.产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防范对策[J].淮海医药,2011,29(2):176-177.

[9]罗敏.加强护理安全意识提高护理安全水平[J].当代护士(综合版),2007,7:22-23.

[10]蔡海娣.浅谈产科护理常见安全隐患及防范对策[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8):351-352.

[11]王爱云.妇产科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J].护理探讨,2010,4(2):58.

儿科医生必备知识范文9

儿童是机体处于不断生长发育,各器官尚未发育成熟,易发生院内感染,特别是住院患儿体质较弱,免疫功能低下,在原有疾病的基础上接触少量病原体即可引起院内感染,从而加重原有疾病,增加患儿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因此,加强儿科病区管理,降低院内感染率是现代医院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根据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的情况, 探讨有效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方法 采用前瞻性监测及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本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210例儿科住院患儿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发生医院感染6例,医院感染率为3.05%.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其次是消化道感染.结论提高儿科医护人员医院感染控制意识,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降低儿科病房医院感染发生率。现简单介绍我院儿科病区院内感染原因及防控。

1 儿科病区院内感染的原因

1.1儿科病房人员流动频繁 住院期间探视人员多,探视次数多,难免有探视者带致病菌感染患儿。有的家长还喜欢换病房,互换玩具,部分家长卫生意识淡薄,患儿随地大小便、吐痰后又不及时处理干净,这样极大地增加了院内感染的几率。

1.2我院儿科病房比较拥挤,床间距不超过1米,空气不流通,特别到了冬季,病床使用率可达到200%,病房加床多,另外家长怕小孩冻着,不愿意开窗通风,特容易造成院内感染。

1.3同一病房病种混杂,不同系统疾病不同时期的患儿同住一室。

1.4医护人员无菌观念不强,不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一个医生或护士分管床位多并且在不同的病房,在诊疗护理过程中有利于病原体传播,特别是手污染传播现象较严重,往往是护士从肠炎、肺炎病房处置后未及时洗手,到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患儿床前,触摸听话、可爱的患儿,引起感染。

1.5少数民族热情好客,喜欢窜病房,礼节性的谦让饮食,造成餐具混用,易造成患儿消化道感染。

1.6很多患儿家长文化层次低、卫生意识较差,没有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给患儿哺乳时,不能做到的清洁,而是患儿随哭随喂;人工喂养的患儿奶具不能做到次次清洗,尿布不及时清洗而重复使用。

1.7经济条件差,人工喂养的患儿每次吃剩的配方奶粉放置数小时后再次哺喂患儿,特别是夏季气温高的情况下,极易造成消化道感染。

1.8儿科抗菌药物使用存在不合理现象,如抗菌药物选择不当、用药指征掌握不明确、用药时间过长等。

2 院内感染防控

2.1加强管理,定期培训考核

2.1.1应成立医院感染控制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的检测和管理工作。同时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使工作标准化、规范化、职责明确化。层层监控,做到定期检查与随时检查相结合,发现问题及时上报,保证信息通畅,反馈及时。

2.1.2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 对医务人员加强院内感染的教育,增强消毒意识,进行院感知识培训,学习医院有关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到定期进行考核:组织卫生员重点学习消毒隔离知识,熟悉消毒液的配置方法及有效浓度,牢固树立医院感染防控意识。

2.2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加强职业卫生安全防护

标准预防是由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于1995年提出的一种新的医院感染的预防策略,1999年引入我国,并在2000年编入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中,标准预防的内容是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均需隔离,强调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双向防护。医务人员和保洁人员长期接触、处理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极易被感染上传染病,故应通过培训使他们树立正确的防护观念,凡是接触沾有患者体液、血液等操作时必须戴手套、口罩、,穿长工作服,操作后及脱手套后必须洗手并严格预防针刺伤。调查显示,护士标准预防行为依从性较低,因此我院加强了对护士标准预防相关知识的培训,并提供必备的个人防护用具,如防护服、鞋套、防护镜、防护面罩、口罩等,使护士能够熟练掌握防护用具的使用指征和使用方法。从而提高护士标准预防行为的依从性,加强职业卫生安全防护,保护患者和自身的健康。

2.3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无菌操作制度、规范手卫生

2.3.1护理工作者应掌握消毒剂的性能和注意事项,严格消毒护理用品 在配置药液、肌内注射、静脉穿刺及各种侵入性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积极学习消毒、灭菌相关进展知识,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如一次性备皮刀、一次性治疗巾、一次性氧气面罩、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等;止血带一人一根,用后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晾干备用,避免引起交叉感染。

2.3.2规范手卫生医护人员的双手在治疗操作过程中与病人接触频繁,直接接触,若无消毒隔离观念,形成接触―污染―携带---传播的过程,给病人带来极大威胁。医务人员手的污染造成医院感染最直接的传播途径。因此,洗手是最简便易行的预防和控制病原体传播的手段之一,是防止医务人员因操作引起外源性感染的重要措施,是患者与医务人员双向保护的有效手段。我们将洗手示意图贴于洗手池旁,时刻提醒医护人员规范洗手,并定期对医护人员的手进行细菌培养,以监测洗手效果,防止院内感染。

2.4控制环境污染,重视环境清洁 环境污染也是导致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儿科病房人员流动大,不仅有护士医生、患儿家长,还有上级医师、实习学生,而且一个患儿来住院,陪护的家长往往是3~4个,甚至更多,这些因素使儿科病区的空气中微生物数量较其他科室增多明显,增加了院内交叉感染的机会,因此应加强环境的清洁消毒,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4.1病区空气消毒 病房时时开窗换气,尽量少用空调,在冬季至少每日2次开窗通风,每次15分钟,病房及治疗室每晚紫外线消毒1小时,每间病房的床位数不超过3张,拉长床间距在1米以上,按感染和非感染性分房隔离治疗,尽量同一病房收治同一病种的患儿,病史要定时开窗通风,使用紫外线消毒,照射时间为每日一次,每次一小时,每周用无水酒精擦拭紫外线灯管一次,每半年检测紫外线灯管强度,并且做好紫外线消毒登记。

2.4.2病区物品表面消毒 床、桌子、凳子、治疗车等每日500mg/L84消毒液擦拭,每月彻底擦拭1次,病区床单位定期更换,污染后立即更换。抹布做到一床一椅各一巾,避免抹布到处抹的现象,平时有污染物时随时擦拭。

2.4.3地面的处理 做到一室一拖把,治疗室、病房、厕所等分开使用并标记明显,避免混淆。有污物时500mg/L84消毒液浸泡30分钟,用后集中处理,晾干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