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数字经济的生产要素集锦9篇

时间:2023-09-20 18:19:35

数字经济的生产要素

数字经济的生产要素范文1

当前,信息网络技术加速创新,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成为“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引擎。各主要国家纷纷将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推动实体经济提质增效、重塑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并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取得的创新成果融合于实体经济各个领域,围绕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制高点展开积极竞合。

基于此,中国数字经济百人会依托中国电子学会的专业研究团队,深入分析全球各国数字经济主要战略,调研走访在数字经济领域具备领先水平和突出能力的典型企业,系统梳理了国内外顶尖学者的最新观点,以及权威智库和知名战略咨询公司的公开成果,对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做出十点研判,具体如下:

一、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

人类生产、生活及治理的数据基础和信息环境正在得到大幅加强和显著改善,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持续普及部署,智能终端和传感器加速应用渗透,人、机、物逐步交互融合,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相关的各项活动已启动全面数字化进程,呈现出从被动到主动、从碎片到连续、从单一分离到综合协同的三大转变,源源不断地产生着呈现爆炸式增长态势的海量数据,蕴含着巨大的价值和潜力。数据已成为与资本和土地相并列的关键生产要素,被不断地分析、挖掘、加工和运用,价值持续得到提升、叠加和倍增,有效促进全要素生产率优化提升,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新动能。

图1 新摩尔定律主导下2015-2035年全球数据总量增长态势

数据来源:IDC,中国电子学会整理

二、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是首要战略任务

全球经济仍处于相对稳定的复苏阶段,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将继续作为主要增长点,在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中不断焕发新的动力。下一阶段,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数字经济相关战略会陆续深入实施,普遍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先进制造业作为重要举措,积极推进从生产要素到创新体系,从业态结构到组织形态,从发展理念到商业模式的全方位变革突破,持续催生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形成数字与实体深度交融、物质与信息耦合驱动的新型发展模式,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有效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图2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三、平台化、共享化引领经济发展新特征、新趋势

企业之间的竞争重心正从技术竞争、产品竞争、供应链竞争逐步演进为平台化的生态体系竞争,一批用户基数庞大、技术积累丰富、资金实力雄厚的行业领军企业已率先启动,通过提供开源系统、营造开放环境、促进跨界融合、变革组织架构、重塑商业模式、孵化创新团队等多种方式,持续构建完善资源集聚、合作共赢的生态格局。同时,飞速发展的新一代信息科技,高频泛在的在线社交,以及渐趋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为大量未能得到完全有效配置的资源提供了成本趋近于零的共享平台和渠道,吸引了共享者数量的指数级集聚,弱化了生产生活资料的“所有权”而强调“使用权”,逐步创造出新的供给和需求,促使共享经济快速兴起。

图3 共享经济行业渗透趋势

数据来源:罗兰贝格,中国电子学会整理

四、全球创新体系以开放协同为导向加快重塑

创新仍是推动经济数字化发展的源动力,受技术开源化和组织方式去中心化的双重作用,知识传播壁垒开始显著消除,创新研发成本持续大幅降低,创造发明速度明显加快,群体性、链条化、跨领域创新成果屡见不鲜,颠覆性、革命性创新与迭代式、渐进式创新相并行。创新主体、机制、流程和模式发生重大变革,不再受到既定的组织边界束缚,资源运作方式和成果转化方式更多地依托互联网展开,跨地域、多元化、高效率的众筹、众包、众创、众智平台不断涌现,凸显出全球开放、高度协同的创新特质,支撑构造以数据增值为核心竞争力的数字经济生态系统。

图4 具有典型意义的开放式协同化创新平台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五、基础设施加速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

持续提升数据获取的量级和频率,不断丰富数据传输的渠道和方式,以及扩大数据存储空间,强化数据加工能力,创新数据使用能力,都是数字经济能够得以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万物互联和人机物共融将会成为网络架构的基本形态,各国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与部署都面临着扩域增量、共享协作、智能升级的迫切需求。同时,电网、水利、公路、铁路、港口等传统基础设施也正在逐步开展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向着智能电网、智能水务、智能交通、智能港口转型升级,显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资源调度能力,支撑数字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图5 基础设施加速转型升级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六、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延伸至信息空间

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呈现数字化发展趋势,传统产业纷纷面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日益广泛深入。人类社会、物理世界的二元结构正在转变为人类社会、物理世界、信息空间的三元结构,国家和地区之间竞争和博弈的重心逐步从土地、人力、机器的数量质量转移至数字化发展水平,从物理空间延展到信息空间,并将很快呈现出以信息空间的竞争和博弈为主导与引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格局。掌握信息空间核心竞争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将在围绕新一轮国际分工态势展开的博弈中抢先占据价值链制高点。

图6 2016年主要国家数字经济规模

资料来源:《数字经济 迈向从量变到质变的新阶段》

七、数字技能和素养推动消费者能力升级

新兴的数字化产品、应用和服务大量涌现,已形成规模巨大的消费市场,不啻于是对消费者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需具备一定的数字化技能和素养,才能更好地发掘数据价值、使用数字化产品和享受数字化服务。消费者所具有的对数字化资源的获取、理解、处理和利用能力,将成为影响数字消费增长速率和水平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数字经济的整体发展质量与效益。全球各主要发达国家将会愈益重视对公民数字素养的挖潜和培养,并将持续提升公民数字素养上升到构建国家新兴战略竞争力的高度,作为推动数字消费、扩大内需市场、强化内生动能的重要举措。

图7 数字经济时代对公民素养提出新要求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八、社会福利水平依托数字化手段得到有效改善

满足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数字经济孕育、诞生、发展的重要动力及目标。大幅提升公共资源供给效率,显著增强公共服务效用,进一步推动教育、医疗、慈善等公共事业的便捷化、普惠化、均等化,是数字经济在创新变革生产方式、促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之外的关键着力点和突破口。多种类型、多个领域的网络化、智能化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将被搭建,面向公众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互联网远程诊疗将成为高频次、低门槛、易得可选的常规医疗方式,并引入人工智能助手有效提升诊疗精准度,缓解全球性的医疗资源紧张难题。区块链技术将在慈善资金募集和捐赠过程中得到大规模应用,强化互信关系,减少交易成本,溯源资金去向,保障慈善事业的公正、透明、有效。

图8 数字化手段提升社会福利水平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九、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启动规划、建设和管理

随着信息基础设施的规模扩张、功能升级和网络构建,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运行管理过程中广泛深入地推广应用,大量完整、连续、系统,具备一致性、关联性、价值性的城市数据将被持续获得,为构建与现实物理城市精准映射、智能交互、虚实融合的数字孪生城市提供了可行基础。全球一批形成技术、人才集聚发展,产业规模与创新能力较为突出,具备主动比特化条件的现代化城市将率先尝试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的同步规划,并逐渐上升为两者的同步建设和同步管理。为匹配真正海量数据的采取、传输、存储和计算,专门用于数字城市运行管理决策的系统级平台将得到持续的开发与完善,并逐渐形成可推广复制的标准体系。

图9 数字孪生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数字经济的生产要素范文2

2016年9月在G20峰会上,关于世界经济“正处于新旧增长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上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提供的动能面临消退,新一轮增长动能尚在孕育”,这些判断引起了与会各国的强烈共鸣。

作为“中国方案”里的重要内容,《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的出炉,让数字经济成为与会各国创新增长方式、注入经济新动力的共识。面对起伏不定的世界经济形势,网络信息技术等产业再一次提供了发展的风口。时隔半年,新华三于日前在G20峰会会场上举办了一场以“新IT 新经济”为主题的Navigate 2017领航者峰会。

新IT 新经济

如今以互联网为依托,数据资源为核心要素,信息技术为内生动力,融合创新为典型特征的数字经济革故鼎新、大势已现,自身发展及其对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均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正成为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以及信息安全则成为关涉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此时新华三提出的“新IT”无疑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在新华三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于英涛看来,新IT+新经济的组合,不仅促进各行各业的进步,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也潜移默化地推动着社会制度建设与行业形态的重大变革。

数字经济的本质,是在信息数字化的基础上,实现信息加工处理的专业化与产业化。数字经济的规模包括了“数字经济基础部分”,即信息产业本身;以及信息技术对其他产业带来的产出增加与效率提升的“数字经济融合部分”。在数字经济的发展态势下,新华三提出“应用驱动 云领未来”全新IT战略,将数字化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的生产要素,以信息化的手段为载体,利用信息化的技术去实现社会的进步和产业的升级。

数字经济的发展

对于中国来说,数字经济既是中国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变量,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增长的新蓝海。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20万亿元,网民7.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数字经济占GDP的10.5%……这些激发人们想象力的数字,反映着中国数字经济带来的效应,数字经济,正为中国经济营造出热气腾腾的发展场景。

数字经济对中国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宏观的经济规模上,也渗透到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各个角落。站在城市的街头,串街走巷的外卖小哥、各种颜色的共享单车,甚至连路边的煎饼果子都可以扫二维码支付,明显能感受到数字浪潮带来的冲击。

人们的生活围绕着四个主要的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社交网、移动。新IT带来新的数据,数字经济已经实际出现,改革是非常重要的,转型是必须的。

一轮新的技术革命和制度变革,正以数字化的形式发挥作用,当实体经济搭上数字化的顺风车,一场以数字化为形式、以技术进步为手段、以经济转型升级为目标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第三方研究机构IDC中国区总裁霍锦洁认为:“未来,企业IT基础设施和软件支出有三分之二以上将用于基于云的产品,全球每5个互联‘事物’就有1个在中国。”

数字化经济的六大特点

IDC的数据显示,第三平台和解决方案支配IT支出,年度复合增长率达到11.8%,到2020年将达到4万亿美元。在中国,数字化转型经济时代来临,政府将大力支持数字经济的发展。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第三平台市场,信息和通信技术花费将达到8440亿美元。

IDC从互联“事物”、巨型云平台、DX开发人员/数字化供应链、数据提供商、渠道/数字化GTM合作伙伴、客户/DX使用案例这6大维度,全面阐释当今的数字化经济,评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程度。

“互联”事物: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和物联网的逐步成熟,万物互联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简言之,现在主要处于人与人连接的时代,以后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将会普及,万物互联是最终目标。

根据IDC的数据,2016年互联的物联网端点达到150亿,到2020年将达到300亿,2025年更是达到800亿。而包括农业、公路、金融等各行各业的物联网支出将达到1.3万亿美元。

巨型云平台:云已经成为IT发展的主流。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云计算都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技术驱动力。而云2.0的到来,分布式架构的采用,到2019年,43%的互联网数据将在云边缘地带得到处理。

云的普及让安全成为一切的基础。根据IDC预测,到2020年,IT领域顶级安全服务将从云端提供:云驱动加密、威胁分析、区块链和合规性。同时,值得信任的云或者“可信云”成为企业上云的重要考量因素。

DX开发人员/数字化供应链:到2020年,DX团队将从外部开发者社区(通常为开源社区)采购80%以上的解决方案组件。

数据提供商:在大数据时代,数据能够创造价值,发现新东西。但是现在各行各业的数据不流通,企业数据源依然有限。然而到2018年,拥有DX战略的企业将把外部数据源扩大至少3到5倍。

渠道/数字化GTM合作伙伴:到2020年,云服务提供商70%以上的收入将借由渠道合作伙伴/经纪人产生。

客户/DX使用案例:IDC预计,2019年,全球企业将在技术和相关服务上支出2.1万亿美元来实施和管理DX举措。

信息技术走向融合

数字化成为企业关注的重中之重,从流程、业务和运营都在走向数字化。数字经济已成为新一波浪潮,技术成为企业转型、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企业正迎来新技术产业的黎明。

数字经济的发展,依靠的是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的创新交替引领、彼此促进。新IT则是数字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信息化技术变革的聚合,它从IT基础设施的虚拟化、资源池化开始,融合了大数据、大互联平台、大安全防护以及创新的服务与模式,为应用的创新提供支撑。

于英涛表示,新华三一直十分积极参与国民经济建设、推动社会发展,并将“引领新IT,助推新经济”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诉求。通过持续的创新投入、完善的服务以及全面的生态合作,新华三有信心也有能力让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常态”,更好地支撑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建设与转型升级需求,橹泄新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关链接

数字经济的生产要素范文3

很少有中国问题专家在试图预测中国经济(大陆)趋势时会关注化肥问题。他们可能遗漏了这个问题。化肥产量――至少根据一些说法――是中国工业生产一个非常好的预测因素。当经合组织制定一个指数来预测中国大陆经济变化时,化肥是这个国际机构使用的6项统计数字之一。化肥产量是经济学家所说的先行指标的一个例子,先行指标是用于预测经济变化的统计数字。为了确定先行指标,预测者回过头去寻找足够“领先”的数字,也就是说它们要先于经济其它部分发生变化。

标准渣打银行中国区经济学家王志浩说:“银行经济学家长期追求的一个目标就是找到先行指标。”

但是,众所周知要找到合适的预测因素非常困难。结果,分析家们经常发现自己在一些奇怪的地方寻找迹象,关注从纸板箱到口红等一切东西。

如果你正在寻找另一种视角来预测中国大陆经济走势,那么这里有5个数字,有些比较可靠,有些不可全信,它们可能会使你对未来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1.化肥产量

为什么要用到这个预测因素:与用于生产的许多原材料一样,从化肥中可以看出农民对经济走势的看法。

经合组织在2006年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大约25年时间里,化肥产量在反映工业周期变化方面有着几近完美的记录。也许最重要的是,化肥生产“从订货到交货之间的时间”为15个月,可以很好地提前预测这些转折点。

经合组织驻巴黎的经济学家龙尼・尼尔松说:“回过头来看,它很好地预测着中国的工业产量。”尼尔松帮助制定了这个指数。

尼尔松博士承认,为何化肥产量可以成为这么好的一个指标,他并不是十分确定。但他指出,与其它许多指标相比,工业产量所拥有的一个优势就是,它是以吨而不是倾向来计算的“实实在在的”数字,所以中国其它数据存在的统计不可靠之类的问题对其影响可能较小。

当前数字:在去年秋季增速稍稍放缓之后,去年12月化肥产量比上一年同期增长23.6%,这是自2004年11月以来的最大增幅。

2.台湾出口订单

为什么要用到这个预测因素:雷曼兄弟公司在编制自己的大陆领先经济指数时发现,台湾出口订单是预测大陆工业生产的一个非常不错的因素。雷曼兄弟公司解释道,台湾企业接到国外买主的订单后,下一步往往会联络其设在海峡对岸的工厂。

雷曼兄弟公司发现,1995年至2005年间,台湾月出口订单数量对总体工业生产的贡献率为60%――从而使之成为雷曼兄弟公司编制的领先指数中最确切的预测因素之一。但这个数字有一个缺点:由于从订货到收货只有两个月的时间间隔,因此,台湾出口订单无法提供太多领先优势。

当前数字:1月份的数字――3月早些时候发表――表明,台湾出口订单正以5个月来的最快速度增长,比去年同期上涨17%。

3.集装箱运输量增幅

为什么要用到这个预测因素:通过测算经过大陆港口和河流的货物流量,集装箱运输量增幅从严格意义上说可以跟踪经济增长的速度。生产激增,进厂原料和出厂成品的运输量也会相应增长。

标准渣打银行的王志浩博士说,最好将(空运或陆运的)货运量和(水运的)集装箱运输量用作衡量当前经济状况的标准,而不是纯粹的领先经济指标。他特别指出,将内陆河流与海岸港口的集装箱运输量做对比是衡量内需的一个好办法――他还指出,自2005年以来,内陆运输量的增长速度有了大幅提高。

要对全球的情况有一个了解,波罗的海综合运费指数(BDI)也值得参考。这个由总部设在伦敦的波罗的海航运交易所的指数提供了每天的原料海运运费――以及世界各地对这些货物的需求量。

当前数字:截至2006年12月,集装箱运输量持续稳定增长,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20%。

4.摩天大楼高度

为什么要用到这个预测因素:上世纪90年代末,安德鲁・劳伦斯――当时是德意志银行的房地产分析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回顾过去100年,几乎每一次世界最高建筑物纪录的打破――从1908年的胜家大楼到上世纪70年代初期的世界贸易中心――都与一次经济衰退有关。

摩天大楼指数是否基于某个经济事实?这个指数很难进入经济教科书,但劳伦斯指出,每当一次经济增长持续的时间足以促使人们建造摩天大楼之际,坏消息往往就离得不远了。他说:“我认为,摩天大楼指数凸显出一个持续时间特别长的繁荣期,这个繁荣期使人们有机会设计、筹资和建造世界上最高的建筑。”

劳伦斯如今不再跟踪这个指数,但两座相继打破最新纪录的建筑――马来西亚的国营石油公司双(子)塔楼和台北101大楼――似乎证实了他的假说,这两座大楼拔地而起的时间分别与亚洲金融危机和2001年台湾经济衰退巧合。

当前数字:号称“世界第一高楼”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将于明年竣工。当前,该建筑早在1997年就开始动工,且大陆经济在此后的多年里一点儿也没有落后。

5.供应商交货时间

为什么要用到这个预测因素:对工厂来说,供应商延迟交货颇令人头痛。但对其他人而言,供应商交货时间的延长或许也有一丝慰藉。交货时间延迟表明供应商正遭遇因需求增长而导致的短缺。另一方面,交货快可能表明供应商的产量过剩。

数字经济的生产要素范文4

[关健词]数字商品 互联网经济 电子商务模式 信息服务

一、引言

随着internet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经济也日益繁荣起来。互联网经济(也通称数字经济)的主要特点是其向无形化的转换,非物质化内容的数字商品的创造与操作成为经济价值的一项主要来源。数字商品的产生和发展影响涉及各种不同领域的许多活动,它深刻地改变了经济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改变了开展交易的方式,然而,以数字商品为代表的无形经济并不限于互联网。广播电视的日益普及,可以预测在不久的将来将会使媒体一体化的程度进一步提高,数字商品也会随之越来越普及。

二、数字商品概述

通过电子途径交易的数字商品是指在internet上或通过其它在线方式交易的数据、信息与知识。包括各种在线报刊、杂志、音乐、教育、可检索数据库、咨询及专门知识与意见。数字商品不受特质障碍限制,也不限于诸如“耐用”、“笨重”、“独特”、“稀缺”等传统经济特征。相反地,无形商品可同时“既经久耐用又易于破损,既笨重又可无限分割,既独特又普遍,既稀缺又充裕”。纯粹无形商品的贸易与传统电子商务截然不同,因为传统电子商务主要限于有形商品或有形商品与无形商品的混合物质的交易,或者是为此种交易进行准备,交易数字商品需要新的交易模式和程序。传统的观点认为,信息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减少不确定性。然而,在互联网经济中,信息及其内容则既是生产资本同时又是商品。

三、数字商品的属性

概括地讲,数字商品具有五个基本属性:

1.无形性。数字商品是一种无形商品。尽管现实中的许多产品都包含有形因素,又包含无形因素(即包含专有技术或品牌认同等无形因素)。

但数字商品作为一种虚拟商品,不包含任何有形成分。

2.非损耗性。同一数字商品可由同一消费者或者不同消费者反复使用。某一个人的消费并不会减少别人的消费量。

3.擅变性。数字商品易于修改,从会导致巨大的产品变异与定做数量。

4.可再生性。快速低廉的再生能力会引起规模经济与版权保护问题。

5.时效性。数字商品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也就是时间从属性,(如股市信息,气象信息等),而不具有时间独立性(如字典信息),也不具有任何居间性质,如驾驶员的行车地图、旅馆信息与电话号码。时效性的标准对按照一贯贸易模式交易的同类包装的数字商品的鉴别非常重要。

由于上述特性的缘故,数字商品的排他性难于长久保持,分享是同时的或相继的,并能影响到产权的配置。尽管实物商品的销售商要失去其所有权,数字商品的销售商则能继续持有。

四、数字商品的定价问题

传统的定价与交易机制只适用于数字商品经济价值的获取。产品的价格一般包括三个因素:生产成本、协作成本和利润。协作成本包括全部信息的交易成本。信息处理对于协调那些执行主要工序过程的机器与人力的工作十分必要。现在日益明朗化的是,随着变量——生产成本趋向于零,以及由于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应用而极大缩小的交易成本与当前贸易模式中日益减少的利润,在决定数字商品的价格时,必须引进新的概念。生产成本不能作为定价指南,因为投入和产出之间没有多大联系。规模消费不需要规模生产。规模经济是由消费决定的,而不是生产决定的。数字商品的生产制作中的规模经济是有限的,但是其经销中的规模经济却相当显著。

传统上,内容的定价一直以给付媒介为基础——主要以方便程度来衡量,而不是以实际质量为基础,例如,书的价值主要取决于印刷质量与页数,但是好书与坏书的价格却常相差无几。数字商品的电子交易意味着非联系性,即内容的定价可以脱离媒介,允许在内容估价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偏差。这种非联系性也会引起一些问题,如管理变得更加复杂。

消费者的支付愿望通常受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或者不消费影响。与此相应,考虑到复制/分享与相关外在化的容易程度,对评估数字商品的价值不是一种适当的方法。另外,对消费者来说,在不了解内容的情况下,要确定购买某一种数字商品是否值得是很困难的。

再者,当数字商品的价值属高度时间密集型时,数字商品的定价问题常常引发估价的内在不稳定性这个根本问题。

数字商品定价方案的范围越来越广,越来越复杂。互联网为销售、共享与放弃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可能性。而且,既可以按照“数字商品的实际利用”向消费者收取费用,也可以按照固定方式收费。

五、数字商品的电子商务模式

数字商品的电子商务模式主要有四种:网上订阅模式、付费浏览模式、广告支持模式和网上赠与模式。

1.网上订阅模式(subscription-based sales)。网上订阅模式指的是企业通过网页向消费者提供网上直接订阅、直接信息浏览的电子商务模式。网上订阅模式主要被商业在线机构用来销售报刊杂志、有线电视节目等,主要包括:

在线服务(online services)指在线经营通过每月向消费者收取固定费用,提供各种形式的在线信息服务。

在线出版(online publications)在线出版指的是出版商通过互联网络,向消费者提供除传统出版物之外的电子刊物。

在线娱乐(online entertainment)在线娱乐是软体产品和服务在线销售中引人注目的一个领域。

2.付费浏览模式(the pay-pet-view model)。付费浏览模式指的是企业通过网页安排向消费者提供计次收费网上信息浏览和信息下载的电子商务模式。

3.广告支持模式(advertising-supported model) 。广告支持模式是指在线服务商免费向消费者或用户提供信息在线服务,而营业活动全部用广告收入支持。这是目前最成功的电子商务模式之一。

4.网上赠与模式。网上赠与模式是一种非传统的商业运作模式,它指的是企业借助于国际互联网全球广泛性的优势,向互联网上的用户赠送软件产品,扩大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六、结论

在电子商务领域内存在许多根本不同的商品,有实物型的产品,也有数字型的产品,它们有着各自的特点并通过不同的贸易模式交易本文对数字商品的定义、特性、定价及交易模式做了初步探讨,以便使数字商品成为贸易领域的后起之秀而引起人们的重视。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会带来新的贸易机会。随着网上信息、内容和知识数量的迅猛增长,如果没有效挖掘利用这些未开发的资源,则是一种巨大的经济浪费。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电子商务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stuart barnes, brian hunt.赵科杰,陈龙译.电子商务与虚拟商业[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3]万菁菁.好看、好听、更好买——虚拟产品体验实现研究[j].电子商务2008,(1):36-39.

数字经济的生产要素范文5

论文摘要:以知识和信息为中心,以网络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给统计信息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进行改革,在技术,设备,人才,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在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历史阶段之后,正在进人一个以数码知识、网络技术为基础。由信息推动,以创新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时代。

新经济具有与传统经济有别的某些特点。首先,新经济是知识经济。相对于以土地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和以原材料、能源和资本为基础的工业经济,新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知识经济。其次,新经济是数字经济、信息经济。基于数字化信息革命的信息高速公路和因特网的诞生和发展,使得信息采集与传播的速度和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产业获得迅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第三,新经济是网络经济,因特网的诞生和发展,引发了一场空前的信息革命,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类杜会的经济活动方式,特别是商业交换活动方式。建立在现代通信、电子计算机、信息资源、生产交换及消费等各自网络化及相互渗透交织而形成的综合性全球信息网络基础上的网络经济与知识经济的结合,构成了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新经济。第四,新经济是创新经济,创新是新经济的基础。首先是观念的创新,新经济需要新思维、新观念。其次是模式创新,包括制度、行为、组织结构等,只有运行模式不断创新,经济和杜会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再次是技术创新,只有技术的创新,才能不断创造出新的市场需要,诱导出新的生产与竞争,推动经济不断发展。

在以知识和信息为中心的新经济时代,谁先拥有信息,谁就占据主动,谁就能处于不败之地。快速掌握各种必要的、准确的信息,是科学管理现代杜会的关键。统计信息是管理现代杜会所必需的最垂本的信息,是进行科学决策最重要的依据之一、是新经济时代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既给统计信息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了不可多得的发展契机。加速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不断进行统计信息创新是新经济时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统计工作本身的迫切需要。

(一)统计伯息技术的创新

高新技术发展的集中代表和最主要的技术领域就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各种电子技术的总和,包括信息获取技术,如感测技术、统计信息标准化技术等;信息处理技术,如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信息传输技术,如通信技、网络技术、卫星技术等;信息应用技术,如控制技术、数字压缩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统计信息在新经济时代条件下,要想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在统计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二)统计倍息设备的创新

信息技术在统计中的广泛应用.必须有相应的高新技术设备的支持,这是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物资条件。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对高科技信息设备的需要不仅体现在信息设备的数量上。更体现在信息设备的技术性能上。高科技现代化的信息设备的引进和普及是我国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虽然计算机及网络在我国各级统计部门已经得到基本普及,但高档次的大、中型计算机还很少.不能满足对某些复杂的统计数据的分析、处理的需要。加速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必须将高科技的信息设备广泛应用于统计作业系统。

(三)统计倍息生产开发的创新

21世纪的人类社会是一个数字化的社会。所谓数字化是用0和1两位数字编码来表达和传输一切信息的一种综合性技术,即电话、电报、数据、传真、图像等各种信息全都变成数字信号,在同一种综合业务网中进行传输。数字化是统计信.息现代化中的核心技术,通过数字化,各类统计信息得以规范化、标准化,从而有利于统计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处理等。信息内容数字化要求统计部门将各类信息的开发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加快实现统计表格标准化、统计指标休系和编码标准化,使统计指标、统计分类及其编码具有统一性和唯一性。另外,通过建立以数字方式存储的统计数据库,有利于统计信息查询、管理及统计信息的传输和处理,从而使各级统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四)统计倍息人才的创新

新经济时代是一个重新认识人的作用的时代,人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统计信息能否适应新经济的要求.关键是统计信息产业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由于现代统计在理论休系上、调查方式上、信息处理技术上的进步和发展,使统计信息具有来源广、扩散性强、需求量大、用途广等特征,对统计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将统计部门建成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部门,重要的是培养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但我国目前统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结构比较单一,群休中大多数是只熟悉统计知识业务的统计专业人员。人员的知识面抉窄,专业过细问题尤为突出,既满足不了用户对统计信息资源的要求。也不利于统计工作向横向和纵深发展,为此.必须加强各类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训。要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对原有的统计信息工作人员进行各种技能(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如计算机操作、软件开发、联机检索上网查询等)和各种素质(主要是知识素质、政治素质)的培训及培养。培训可采取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多途径井经常化制度化。

(五)统计倍息服务的创新

我国的统计信息服务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特别是同发达国家现代化的统汁信息服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信息产业和信息市场不发达。现代经济社会,信息是产品,信息的开发、交流需要有信息市场才能实现,信息市场是信息商品经营和信息有偿服务活动的场所,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各类统计咨询服务部门、统计师事务所、信息有限公司、情报中心、数据库等还只是一个部门或信息机构,信息交易还处在咨询及中介服务上,服务方式也常以信息会.临时专题交易会等形式出现,在新经济条件下.加快发展统计信息产业和统计信息市场,实现统计信息商品化,把统计数字变成商品。进人市场流通.实现服务方式有偿和无偿并举。其次,服务架道多样化(公开、临时交易、个别提供等),服务手段多元化(广播电视、书报杂志、信息互联网等),满足各个层次、各种群体对统计信息的需要。另外,统计信息的服务态度、服务观念、服务体系、服务质量也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更新提高。

数字经济的生产要素范文6

业。

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MP3音频压缩技术的发明促使数字音乐诞生以来,数字音乐经历了持续快速的发展过程,同时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瓶颈。因此,全面分析数字音乐产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对于我国数字音乐产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 国际环境分析

2.1 市场发展环境

根据艾瑞咨询通过整理国际唱片业协会(、IFPI)的统计,2004年,全球数字音乐收入规模4.5亿美元。2005年,全球数字音乐收入规模11.6亿美元,同比增长157.0%。2006年,全球数字音乐收入规模20.6亿美元,同比增长77.5%。2007年,全球数字音乐收入规模29.6亿美元,同比增长43.6%。2008年全球数字音乐收入规模37亿美元,同比增长25.0%(见图1-1)。可以看出,全球数字音乐产业呈现快速增长势头。

图1-1 2004-2008年全球数字音乐收入规模增长情况

而且 ,数字音乐占整个音乐唱片业销售额比重分别从2004年的3%、2005年的12%、2006年的22%、2007年的29.6%,上升到2008年的38%,其比重逐年大幅度提升(如图1-2所示)。因此,数字音乐已成为音乐唱片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各国政府,特别是英美国家正在采用强力政策,扶持数字音乐产业发展。

图1-2 2004-2008年全球数字音乐收入占整个唱片收入比例

2.2 技术发展环境

“音乐云”技术,指的是用户收藏的音乐内容存储在云端,也就是个人云储存服务,通过该技术服务用户可以不受终端限制,随时享受音乐。云计算的典型特征是资源共享、按需分配、弹性调度、服务可扩展。“云计算”代表了这个时代需求,反映了市场关系的变化。作为数字音乐产业,未来的消费需求必将朝着多元化发展。用户在互联网环境下,可以通过手机、PC和电视等多种设备终端,直接播放、分享存储在“云端”的海量音乐内容,无需在多个终端设备之间进行拷贝等工作,实现最便捷、有效的音乐共享。

2.3 社会环境

在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早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重要的比重。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占GDP比重平均在10%左右,美国达25%,其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中所占份额则高达43%[2]。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他们纷纷将文化产业作为其重点培养发展的对象。不仅制定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方针,而且还加强财政拨款,专门设立相关配套部门,进一步落实政府制定的各项措施。

2.3.1 制定系统的政策来支持数字音乐产业发展

比如美国对于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监管和协调的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联邦政府以及各州政府制定各种政策法规来促进文化产业软件、硬件的相互分离,并注重发展文化产业的信息化;另一方面,政府以公共财政或者鼓励以私人名义设立文化艺术基金,不断完善社会捐赠制度。通过以上两方面的政策措施,使美国从“文化资源小国”一跃成为“文化产业强国”。而英国采取的政策包括:创意出口推广、教育及技能培训、协助企业融资、税务和规章监管、保护智慧财产和地方自等6项[3]。

2.3.2 特别注重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与引进

据统计,在美国有将近40多所高校里设立了文化产业管理相关的专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文化管理专业人才。另外,美国也十分重视文化人才的引进。美国利用他们优越的各种条件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吸收各类创意人才进入美国,为它所用。

2.3.3 设立专门的创意产业园区来支持数字音乐产业发展

创意产业园区是产业聚集的载体,它由创意设计方面的企业构成,园区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诸如产业信息、数字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信息。帮助实力较弱的企业,促使它们健康发展。美国的创意产业园区历史悠久,从上世纪50年代到现在,大致经过四个阶段,已将近有六十年的历史。其中最为我们所熟知的产业园区有:好莱坞影视、迪斯尼乐园、百老汇戏剧产业园以及硅谷科技创业园。美国的创意产业园区为数字音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信息条件,促进了数字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3 国内环境分析

3.1 我国数字音乐市场发展现状

在全球传统音乐市场急剧下降的环境下,代表 传统音乐发展方向的我国数字音乐,能否引领我国音乐产业发展,从5年我国数字音乐产业的实际情况判断,其结果并非如此。由表2看出,2007年,我国数字音乐市场规模15.2亿元; 2008年,我国数字音乐市场规模16.5亿元,同比增长8.5%;2009年,我国数字音乐市场规模17.9亿元,同比增长8.4%;2010年,我国数字音乐市场规模19.5亿元,同比增长8

.9%;2011年,我国数字音乐市场规模21.5亿元,同比增长10.2%(见表1)。结果表明,近5年来,我国数字音乐市场规模平均增长率不高,发展速度非常缓慢。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其发展速度低于我国经济总体发展速度,更值得深思。

从数字音乐产业市场规模构成看,2007年,无线音乐市场规模14亿元; 2008年,无线音乐市场规模15.2亿元,同比增长8.5%;2009年,无线音乐市场规模16.5亿元,同比增长8.5%;2010年,无线音乐市场规模18亿元,同比增长9.0%;2011年,无线音乐市场规模19.8亿元,同比增长10.0%(见表1)。近5年来,无线音乐市场规模发展状况,与数字音乐总体状况差不多。

在线音乐市场规模发展分析,2007年,在线音乐市场规模1.2亿元; 2008年,在线音乐市场规模1.3亿元,同比增长8.3%;2009年,在线音乐市场规模1.4亿元,同比增长7.6%;2010年,在线音乐市场规模1.5亿元,同比增长7.1%;2011 年,在线音乐市场规模1.7亿元,同比增长13.3%(见表1)。近5年来,在线音乐市场规模几乎没有多大变化。

可以看出,无论从数字音乐总体规模与增长速度,还是从其两个组成部分即无线音乐和在线音乐市场规模与增长速度与国际数字音乐市场发展趋势相差很大。 这一事实说明,一方面,我国数字音乐市场潜力巨大;另一方面,还存在着制约我国数字音乐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还没有得到解决,必须引起我国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否则,我国数字音乐产业发展将与全球数字音乐发展背道而驰。

3.2 技术环境

随着科技与音乐的结合,我国音乐产业的技术环境有以下三个特点:

3.2.1 智能终端技术

自从2008年我国成功开发出中国3G以来,3G就正式走入我们的生活。 “3G”的一个典型特点就是“提供高速数据业务”。它不仅能够传输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等数据信息,还能传输音频信息。“3G”的核心应用包括:宽带上网、手机办公、视频通话、手机电视、无线收索、手机音乐、手机网游等一系列全新功能。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随着3G时代的到来,我国的数字音乐产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3G技术应用于数字音乐领域,必将促进我国音乐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因此,可以预言,3G时代下我国的手机音乐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3.2.2 “三网融合”环境

“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的相互兼容、整合,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信息通信网。三网融合既是技术、网络、终端的融合,也是行业、业务的融合。三网融合将过去的单一业务发展到现在的多媒介综合业务上来,优化了网络管理,提高了资源利用水平。

业界认为,发展数字娱乐产业如果没有一个好的传输和应用渠道就很难发展起来。“三网融合”技术应用到数字音乐产业领域,必将对其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三网融合加强了数字通信技术基础建设,这就为数字音乐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平台。而宽带互联网的提速,也极大地加强了数字音乐的传播效率。

3.2.3 音乐云技术

云计算被称为全球范围内最值得期待的技术革命,而云计算之所以在全球范围内带来普遍的关注,是因为它所标志的,不只是一项新技术,还是因技术而引发的整个产业的一次变革,将决定国家的竞争力。音乐云技术或者音乐云已经不是一个概念问题了,已经成为业内投资的热点。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A8等知名企业已经投入巨资,进行音乐云技术研发,并在实际运营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亚马逊也推出了“云音乐”服务——“云同步”,备受广大音乐爱好者的欢迎。

可以预计,在微观层面上,如果哪家企业潜心音乐云,并持之以恒,将有可能成为国内数字音乐行业的“领头羊”;在宏观层面上,国家有关部门加大音乐云公共技术平台的投入,大力实施音乐云技术的公共平台服务,不仅可以节约用于音乐云公共技术平台开发的投资成本,而且可以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的正外部效应,以更有效地推进我国音乐云技术快速发展,进而实现我国数字音乐产业上规模、上水平。

3.3 社会环境

我国数字音乐产业发展与我国社会宏观大环境密切相关,本文主要从政府行为、企业规划、人文因素、 经济这几方面对影响我国数字音乐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进行分析。 3.3.1 政府行为 2012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制定实施了《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

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刚要》)。该《纲要》指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纲要》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4]”。

数字音乐产业属于文化产业,有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我国数字音乐产业处在历史上的最好发展时期。可以预见,我国音乐产业必将得到长足的发展,音乐消费必将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又一增长点。

3.3.2 企业行为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环境问题开始凸显,并开始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这些危机,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提出了要及时转变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式,由过去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新兴产业的低污染、低能耗的集约型增长,以此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细胞,在我国经济转型中面起着先锋模范作用。数字音乐产业作为新兴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的关注,他们纷纷将资金[!]投入这一领域,进行技术研发和市场开发,为我国数字音乐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企业环境,有效地促进数字音乐产业的发展。

3.3.3 人文因素

人文因素主要包括:一是用户众多,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发表的《2010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截止2010年11月,我国总人口为13.7亿多人。而我国的音乐消费人群主要集中在15—30岁这个年龄段,大约占总人口的36%,约为5.932亿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新近的一则报告显示, 数字娱乐已经成为中国网民网络应用的重心, 网络在线音乐以86.6%的使用率位居榜首, 使用网民高达1. 81 亿人[5]。这一客观的数据显示的是,我国数字音乐拥有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市场发展空间巨大。二是文化底蕴,文化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源,产业发展也离不开文化牵引指导,失去了文化的精髓,也就成了失去了产业发展的活力源泉。我国历史悠久,拥有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这就为文化产业的不断创作、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我们都可以充分的发掘这些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文化运作。我国数字音乐产业在面向世界,吸收国外优秀创作理念、技术的同时,更应该不断吸收我国传统文化精华,为我国数字音乐产业的发展所用。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在科技+音乐的基础上, 融入文化元素,相信我国数字音乐产业发展将更具有强大竞争力。

3.3.4 经济因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经历了持续快速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在十一五时期,我国人均收入水平接近4000美元,跻身中等收入国家行业。在十二五明确提出:中国从中等收入国家将迈向高收入国家。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增强,R&D占GDP的比重也将大幅度提升。因此,国家完全有实力为数字音乐产业的技术创新投入提供支撑。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增强,居民收入不断增加,购买能力也越来越强,居民不再以满足于基本物质生活为出发点,而更加注重精神生活的享受。基于我国居民生活需求层次的转化,必将对音乐产业产生强劲消费需求拉动。

3.4 法律环境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领域的法律规范体系同西方发达国家来讲还有相当的差距,相应的法律法规也不完善。近年来,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这方面的法律缺失,国务院也制定了相应的规章条令来规范音乐产业,如《出版管理条例》、《互联网络环境下着作权保护条例》等,这些举措必将为我国数字音乐产业的发展营造一个公平健康的市场环境。

4 思考与启示

通过音乐产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分析,可以发现:

第一,一个产业要想得到良好的发展,没有足够的利润支持是不可能的。我国目前的数字音乐产业缺乏一种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来支撑整个行业的发展,还不能充分保障数字音乐生产者的合理利益述求。没有一个稳定的盈利模式,挫伤的不仅是数字音乐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作热情,还可能危及整个行业的发展,这对于该产业来说打击是致命的。在音乐版权保护与行业盈利这两大压力下,是否能够找到一条两者兼顾的道路,对于眼下我国数字音乐行业来说迫在眉睫。

第二,数字音乐产业必须摒弃以往单打独斗的思想,要加强同其他产业的合作开发,延伸数字产业链,打造数字音乐完整产业链条。事实证明,互联网与唱片企业开展合作已成为不可回避的趋势。数字音乐必须打破了以往过去“制作、加工、销售”的单独产业链开发模式,要将产业链不断扩展至衍生产品的开发、服务的细化等方面上来,加强与互联网运营商、电信企业、数字电视等相关企业的合作,打造完整产业链。

参考文献

[1] 金文. 议中国数字音乐产业发展之路[J]. 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23(1):71.

[2] 厉无畏.《新华每日电讯: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占GDP比重10%左右》[EB/OL]..cn/micro-reading/dzh/2012-03-0EB6/content_5327299.htm.

[3] 陈珏宇. 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述评[J].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8,10(2):19—20.

[4] 国务院.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数字经济的生产要素范文7

“数字经济”不仅作为热词,被去年9月举行的G20杭州峰会广泛提及,甚至被写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其中提出要“推动‘互联网+’深入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让企业广泛受益、群众普遍受惠”。

这不但明示了数字经济作为当前新经济形态,正成为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与此同时也表明它已成为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数字经济大趋势

究竟什么是数字经济?首先从字面理解,就是基于数字技术的经济,而数字技术的发展往往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难以分清,所以很多时候数字经济也常被称作互联网经济或网络经济。

彼时,就有不少关于网络发展的理论被引入数字经济中,像梅特卡夫法则就曾指出网络的价值等于其所有网络终端数量的平方。此外,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家、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也曾以这个角度理解数字经济。他在以“数字经济”为主题的汉诺威IT展上曾指出,“与其说数字经济,不如说是数据经济。因为数据传输的缘故,各种数字经济活动皆有可能。”随后“数字经济”常被理解为因数据信息通过网络流动而产生的经济活动,此外还包含数字技术与各项实际产业的结合。

“伴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跨界融合,数字经济已成为发展最快、创新最活跃、辐射最广的经济活动,同时也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的重要驱动力。”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孙会峰在2017中国IT市场年会上进一步指出,在扩展新的经济发展空间、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带动创新等多个方面,数字经济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将是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主线。

智能化发展是主线

“基于数字化、网络化的智能化、自动化的智能时代全面来临,正在成为2015-2030年间信息化发展的一条主线。”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强调,智能化不仅将促进像云计算、大数据、网络安全、人工智能、计算科学、系统理论等前沿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会给全球信息技术和产业带来别开生面的、颠覆性的发展和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数字转型已经成为第四次产业革命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各国政府,特别是企业界的高度重视。多国领导人在去年的G20杭州峰会上就曾共同签署全球首个数字经济政策性文件《G20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

倡议不仅指出了数字经济实现的创新、伙伴关系、协同、灵活、包容、开放和有利的商业环境、注重信任和安全的信息流动等七大原则,同时明确了宽带接入、ICT(信息Information、通信Communications和技术Technology三个英文单词的词头组合,简称ICT)投资、创业和数字化转型、电子商务合作、数字包容性、中小微企业发展等底志济发展与合作的六大关键优先领域。

业内人士指出,正是这份倡议敏锐地把握了数字化带来的历史性机遇,为世界经济摆脱低迷、重焕生机指明了新方向,提供了新方案。

与此同时,面对当下数字经济驱动的产业发展大势,周宏仁特别建议那些走在产业前沿的优秀企业必须敢于面对创造性破坏,“特别是在传统产业的靓丽光环之下,应勇于寻找创新和创造的新出路。”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卢山也给出了更具导向性的观点――“智能时代是对信息时代从被动到主动的一次变革。”他认为,信息化时代让人类从“模拟量”转成“数字量”的处理,而智能化时代是对“数字量”进行加工后,给物理世界的机器、设备赋能,让它们可以主动思考。“这必然对世界带来新一轮的拓展和突破。”

确实,数据方面正经历着一场核爆炸式的增长。一组数据显示,到2030年,数据将比2016年增长10000倍,基于数据的原生产业,有可能会占到GDP的15%,除此之外,还可能衍生新的融合性产业,对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支撑。

就此,孙会峰预计表示,“数字技术的综合运用将在十余年后对现有行业产生巨大冲击,并形成全新的产业生态。”他认为未来2030年数字经济的发展愿景有三大支柱,即智能的基础设施,海量的数据以及全新的新生业态。

打造“第三维”产业

基于未来世界所具备感知、智慧、行动和进化的特征,孙会峰认为,生态进化的“数字经济2030”将呈现全新智能设施――万物互联、全新驱动要素――数据核爆和全新交互模式――业态新生三个层面的变化;并产生产业融合、秩序重构和角色转化三个方面的影响;从而催生接入、数据和新生三个方向的机会。

具体来看,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ICT技术加速向各领域扩散,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品;而网络化、平台化、智能化的现代服务业会广泛兴起,进一步推动形成新的消费理念、商业模式和产业形态。

“我们可以大胆预测,未来以智能为特征的数字经济,将在更高维度上重构产业秩序,造就新生业态。”在孙会峰看来,2030年前后,ICT将实现群体性突破,催生以数字经济特征的“第三维”产业。

当然,这种颠覆性变革集中表现为以下几方面:首先,万物互联,万物皆有灵。“在全新的智能基础设施体系构建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将实现全连接,连接设备也会呈现爆炸式增长。”据赛迪顾问预测,未来十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会达到100%。孙会峰将其视为信息从单向传输变为双向互动,从感知到反馈、智化的转变阶段,与此同时,智能自进化的连接体将大量涌现。

其次,数据核爆,数据无价。孙会峰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海量连接,实时交互过程中的“人、物、活动、环境”等主客体的高效协同,在实现信息无缝对接的同时,产生了“数据核爆”效应。“预计未来十年,第‘N+1’年产生的数据量将是过去N年的总和,量的几何级增长,使得全域数据的深度价值化空间无限放大,数据正成为驱动产业创新的核心要素。”

最后便是业态新生。孙会峰指出,在新技术支撑下,传统的产业边界将加快消融,产业生态呈群体式跃进趋势,原生业态加快升级迭代,以智能为主要表现的“第三维”产业快速崛起。

数字经济的生产要素范文8

在风险分析经过了风险辨识的过程之后,根据所得出的项目各种风险因素以及相应概念。比如将项目风险要素划分为重要风险因素、次要风险因素、一般风险因素等等。经过了正确的风险辨识,还要应用科学方法将各个风险要素进行整理,为有针对性的计算出贷款项目过程风险概率提供科学依据。

因为对任何一个问题进行风险分析,无论选用何种方法,最终的目的是认清问题所包含或是涉及的风险因素,每个要素的发生的可能性,最终确定出涉及每个确认的风险因素的对策。其中,对于重点风险因素要重点管理,对于一般风险因素要一般管理,这样,一次完整的项目风险分析过程就完成了。

一、风险量化分析

1、概述

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概率分布是风险估计的基础。因此,风险估计的首要工作是确定风险事件的概率分布。通常,风险事件的概率分布应当根据历史资料来确定。当项目管理人员没有足够的历史资料来确定风险事件概率分布时,可以利用理论概率分布进行风险估计。本文贷款项目影响最大的因素-利率进行详细的风险分析。

2、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利率的预测

利率风险源于未来利率的变化,如能通过某种技术方法较为准确地预测未来的利率,再通过金融工具加以应用则可以完全规避利率风险,所以利率的预测是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美国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曾经杜撰过一个关于爱因斯坦的笑话:当爱因斯坦遇到一位智商超过200的人时则会和该人讨论关于未来相对论的问题,当遇到智商在150左右的人,则会和他讨论美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当遇到智商低于100的人则问他:“你认为未来利率的走势会怎样。”这个笑话实际上是暗示了利率预测的难度,利率预测一直是学术界所困扰的问题。由于利率风险直接来源于利率的波动,因而利率预测也就成为利率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

另外,对利率决定因素的选择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因为在现实社会中,许多经济或非经济因素都对利率产生或直接或间接或大或小的影响。计量模型不可能包罗万象。因此,必须选择最主要的经济因素。另外,所选择的利率决定因素还应是可计量的。例如,货币政策对利率变动的影响是极大的。因为利率本身就是政府干预经济的重要调节指标和货币政策指标之一。货币政策由多种政策措施和手段组成,如贴现率、存款准备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从经常使用和实际应用的重要性来看,公共市场业务的作用超过贴现率和存款准备率。然而,它的可计量性低于贴现率。存款准备率是重要的货币政策手段,但它很少变动。因此,当考虑用什么指标来替代货币政策(即货币政策计量指标化)时,只能选择以贴现率为代表(尽管它的实际影响比公开市场业务小得多)。

在选择利率决定因素时,我们基本上根据下面两个标准:(l)该因素是最主要的影响利率变动的经济因素;(2)该经济因素有良好的可计量性。依据这些标准,我们可以选定中长期利率的决定因素主要有5个:贴现率、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率、全社会固定资本投资和财政赤字。表4-l是我国1996~2003年上述5种经济运行指标。

(1)利率与贴现率的计量分析

政府对经济的广泛干预,采用的主要手段就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整贴现率是货币政策的主要武器之一。贴现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借款成本的大小,从而对信贷起着限制或刺激的作用,同时也会影响其他市场利率。贴现率的升降,不仅反映了银根的松紧,而且再现出货币政策的动向变化。贴现率的变动对优惠利率有极大影响。现在通过SPSS统计软件用计量方法分析两者1996~2003年的数量关系,以确定它们之间的内在相关关系。

表4-1我国1996~2003年经济整体运行指标

优惠利率

PR(%)贴现率

DR(%)通货膨胀率

CPI(%)财政赤字SD(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FI(亿元)经济增长率EIR(%)

199611.43.188.3529.5622913.59.6

19979.843.262.8582.4224941.18.8

19987.563.46-0.8922.2328406.27.8

19996.103.96-1.41743.5929854.77.1

20005.852.160.42491.2732917.78.0

20015.762.970.72516.5437213.57.5

20025.762.97-0.83149.5143499.98.0

20035.762.972.44208.5948635.88.4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03版)

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其进行回归分析,输出以下结果由以上输出结果可知,t检验和方差F检验均完全合格。得出一元线性相关模型:

ModelSummary

ModelRRSquareAdjustedRSquareStdErroroftheEstimateDurbin-Watson

10.9730.9460.9430.72821.011

Coefficients

ModelBStd.ErrortSig.FSig.

Constant2.4420.4505.430.000298.0530.000

DR1.1270.06517.2640.000

PR=2.442+1.127DR(4-1)

(0.450)(0.065)

该模型中相关系数R值高达0.973,这说明中长期利率与贴现率具有程度很高的正相关关系。判定线性回归直线的拟合优度的参数R2为0.946表示贴现率能解释优惠利率变动的程度达94.6%。

模型4-1的计量结果有力地说明了贴现率确是市场利率的主要决定因素。两者有很高的正相关关系。贴现率对市场利率变动的影响率高达94%以上,这体现了政府货币政策干预经济的有效性。贴现率的系数显示,贴现率每上升或下降1%,市场利率就会随着上升或下降1.1~1.3%,这说明市场利率对贴现率变动的反应是敏感的、正向的,而且弹性较大。

(2)利率与通货膨胀率的计量分析

我们都知道名义利率包括3个主要部分:实际利率,预期的物价变动率和其他风险因素。在分析市场利率决定因素时,对物价变动因素是应当给予足够重视的。我们参照一般惯例,以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作为物价变动的代表变数。

物价变动对利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货币本身的增值或贬值的影响。在金融市场上,借贷双方在决定接受某一水平的名义利率时,都已加进了对未来物价变动的估计值,以防止自己因货币本身价值变动而发生实际的亏损。

显然利率政策的选择在程度上是根据上期的通货膨胀率也即CPI而制定的,我们用SPSS统计软件用计量方法分析中长期利率(PRn)与消费者价格指数(CPIn-1)1996~2003年的数量关系以确定它们之间的内在相关关系。

ModelSummary

ModelRRSquareAdjustedRSquareStdErroroftheEstimateDurbin-Watson

10.8800.7740.7611.49030.668

Coefficients

ModelBStd.ErrortSig.FSig.

Constant4.4990.7575.9440.00058.2190.000

CPI1.3580.1787.6300.000

由以上输出结果可知,t检验和方差F检验均完全合格。

得出一元线性相关模型:

PRn=4.499+1.358CPIn-1(4-2)

(0.450)(0.065)

该模型中相关系数R值为0.880,说明优惠利率与消费者价格指数具有程度较高的正相关系数,判定线性回归直线的拟合优度的参数R2为0.774表示消费者价格指数的解释优惠利率变动的程度达77.4%。

(3)利率与经济增长率的计量分析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宏观经济变数。它反映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所提供的劳务的总量。这个总量可以同时反映出几个宏观指标。所谓经济增长率,一般就是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的持续增长或连续减退,标志着经济处于增长或衰退阶段。因此,包括利率在内的所有经济变数,都不可能不受到国内生产总值或经济增长率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经济变数对利率的影响,有长期和中短期的差别。在不同的经济阶段,影响并不一样。作为利率决定因素的经济增长率变数的意义就在于,它不仅作为经济收入总量发挥作用,而且间接规定看经济盛衰周期的不同条件和环境。近十年来,中国人民银行熟练而频繁地运用利率手段来调控经济,其特点是调变频繁但幅度较小因而使我国经济避免出现较大的波动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用SPSS软件中的曲线估计程度来看PRn=PRn+1-PRn与EIR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Independent:EIR

DependentMthRsqd.fFSigfb0b1b2b3

PRnLIN0.256165.500.032-1.98990.4852

PRnQUA0.423155.500.016-1.98821.0752-0.1482

PRnCUB0.528145.220.013-3.21370.81060.2690-00610

从以上输出中,我们可以得知在Cubic模型中,因为R2=0.528其拟合优度最佳,因而我们可以选择Cubic作为确定优惠利率变化量与经济增长率关系的模型。

PRn=-3.2137+0.8106EIRn+0.2690EIRn2-0.0610EIRn3(4-3)

计量分析结果显示,中长期利率变化量与经济增长率具有正相关关系。当经济增长率较或为负数时,显然利率将降低以刺激经济增长,当经济增长率超过一个固定的正值并走高时,利率将提高以避免经济过热而诱发的通货膨胀。这种计量结果与我国央行对利率的调整政策完全相符。

(4)利率与投资的计量分析

在凯恩斯的流动偏好利息理论中,投资并不是利率的决定因素,相反,利率是投资的决定因素。凯恩斯采用纯货币分析方法,在分析利率决定因素时,只考虑货币存量和公众对持有货币的需求。事实上,当深入研究利率与投资的内在联系时,人们不难发现,两者并不是单向联系的,也就是说,利率与投资的关系是双向的,互相影响的。

假定利率和货币供给不变,再假定此时正处于经济增长阶段。当市场看好,利润预期增加时,投资将会增加,国民收也随之增加。收入增长后,人们就需要更多的资金来维持交易平衡。由于货币供给并未增加,这部分资金增加的需求就会促使市场利率上升,这即是增加投资的后果。由引可见,不仅利率是投资的决定因素,同时投资也是利率的决定因素。

我们同样通过SPSS统计软件用计量方法折优惠利率(PR)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FI)1996~2003年之间的数量关系。

计量模型输出结果如下:

ModelSummary

ModelRRSquareAdjustedRSquareStdErroroftheEstimateDurbin-Watson

10.4910.2410.1962.73090.519

Coefficients

ModelBStd.ErrortSig.FSig.

Constant15.1292.4396.2030.0005.4000.033

FI-5.61E-0.30.002-2.3240.033

在以上线性回归模型中,R2=0.241不够大也即拟合优度不佳。

计量分析结果表示,近十年来,社会固定投资对利率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解释。投资量的变化一般受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较大,但近十年来,经济周期的各个阶段的特征及波幅不如以往明显,而每年的投资总量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利率政策主要服从并服务于抑制通货膨胀,增加就业率及保持经济增长的目的。此外,随着经济国际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资本的跨国流动渐趋频繁,因此即使投资量增大很快,其资金缺口也可以通过国外资本的注入来弥补,并不完全产生对国内资金的供给的依赖因而对利率的影响也就不那么直接。因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近十年来,不能仅仅从投资这一个变量来考虑其对利率的影响,因而也就不能仅仅依赖投资量的变动来对利率变动趋势做出判断。

(5)利率与财政赤字的计量分析

一个国家出现财政赤字,而这个国家的赤字又只能依靠国内的因素和途径来弥补,那么很难避免利率上升的冲动。因为在假设的封闭型经济条件下,弥补财政赤字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

1)增发货币。这种办法容易引起通货膨胀,从而使市场利率上升;2)发行债券。如果政府依靠发行各类债券来弥补赤字,这显然比单纯依赖增发货币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但是,过量发行债券并提高利率以争夺资金会促进金融市场上证券的竞争和利率的攀升;3)增加税收。政府用这种办法来弥补赤字,则会影响工商企业的利润预期,不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会产生达比效应,使利率上升。

弗里德曼认为赤字与通货膨胀没有必然的联系,赤字预算本身并不一定导致通货膨胀,关键要看赤字是怎样弥补的。如果增发货币,就会引起通货膨胀;如果向市场借款(发行公债),就不会发生通货膨胀。他声称,财政赤字所造成的主要损害是助长了不负责任的政府支出。赤字和通货膨胀两者的内在联系,要比广泛持有的传统看法所认为的松懈得多。

布雷姆斯比较了弥补赤字的不同途径,认为增发货币或发行债券的经济影响是完全不同的。如完全依靠增发货币,则只会产生实际利率缓慢上升的弱“排挤效应”;如完全依靠发行政府债券,则会产生实际利率上升迅速的强“排挤效应”;如结合上面两种方式,则实际利率几乎不变。

我们用SPSS软件中的曲线估计程度来分析中长期贷款利率与财政赤字之间的关系。

Independent:SD

DependentMthRsqd.fFSigfb0b1b2b3

PRLIN0.059171.060.31710.68710.0073

PRQUA0.356164.410.03011.2781-0.0136-0.0001

PRCUB0.373152.970.06512.1244-0.0127-0.0002-3.0E-0.7

PRCOM0.074171.360.26010.31281.0007

从以上输出中,我们可以得知在Cubic模型中,因为R2=0.373说明其拟合优度最佳。因而我们可以选择Cubic作为确定利率与财政赤字关系的模型。

PR=12.1244-0.0127SD-0.0002SD2-3.0×10-7SD3(4-4)

计量分析结果说明,从长期来看,赤字与利率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财政盈余对利率有拉下的作用,赤字会形成利率上浮的压力。同时也有证据表明,在短期内,两者的相关程度大大低于长期,有时会出现不相关或者负相关的复杂情况。

然后,我们通过SPSS多元逐步回归系数拟合,最后得到唯一显著性影响因素为贴现率,这主要是由于其余四个因素(即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率、财政赤字、固定资产投资)与贴现率存在多重共线性,即这四个因素都能由贴现率线形表出,这样,贴现率可以反映其余四个因素所包含的信息。所以,由此我们也得到贷款利率与贴现率最为相关。

二、结论

通过以上的计量分析,可以确认决定短期利率的5个因素对短期利率的影响作用区别很大。从理论上说,贴现率直接由中央银行确定的货币政策决定,为可调整的指标,而其他四个因素是宏观经济态势的具体反映,是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依据,它们的信息可以在贴现率上得以反映,因而贴现率与短期利率最为相关,这与计量分析所得出的结果一致。

所以,贴现率是在贷款项目中是重点风险因素,在分析项目的贷款风险时要重点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国金融年鉴》.2003.中国金融年鉴编辑部

[2]王光伟:《货币、利率与汇率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数字经济的生产要素范文9

关键词:国债适度规模 影响因素 计量模型

在现实的经济中,国债发行的适度规模是受多个层次和方面的因素影响和决定的。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经济增长率、经济周期、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财政收支状况、社会投资规模以及金融的发展程度等等,这些宏观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国债适度规模的大小。从微观层面上分析,国债自身情况是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如国债的管理水平和结构状况,包括:国债期限安排、品种搭配、偿还方式、应债来源以及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益及使用范围,这些因素都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债适度规模。下文分两个角度来讨论影响国债适度规模的因素——促使国债适度规模扩大的角度、制约国债适度规模的角度。并利用实证的数据建立计量模型,对影响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影响因素做出计量分析。

促使我国国债规模扩大的相关因素分析

(一)财政赤字弥补方式的转变

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展和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政府对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87年之前财政赤字的规模比较小,而其主要的弥补方式是采用财政向中央银行透支的方式。1987年,国务院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做出了新的规定,财政不能够向中央银行透支的规定。为了贯彻执行这一政策,稳定金融的同时达到减少直至取消财政对中央银行的借款和透支,政府对全国金融机构发行了40亿元的财政债券,占当年全部国内债务收入的30.14%,从而也造成政府举债规模首次的高速扩张。1994年,中央政府出台《预算法》,明确规定政府不得向银行透支或通过向银行借款的方式来弥补财政赤字,发行长期和短期国债成为弥补财政赤字的唯一方法。在1995年颁布《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再次重申了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政府透支,不能直接认购政府债券的规定,同时还强调,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各级地方政府提供贷款、包销政府债券等规定。由此,在不考虑税收等因素的条件下,财政赤字的弥补只能完全依靠发行国债,这种情况也催生了政府举债规模的高速增长。

(二)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

对于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的介绍已有相关文献进行详细论述,本文不再赘述。正是由于这两部分的债务没有比较准确的对其规模和期限的估计,并且组成债务的各种成分复杂,如果这部分债务,在外界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比较短的时期内转变成了对政府现实的债务,由于政府的财政状况不可能短期内变化,那么政府势必要通过发行国债的方式来消化这部分债务。显然,这会使得国债规模趋于扩张。

(三)国债规模的累积效应

国债的发行具有其自身特有的特点,最主要的一点是还本付息的刚性。1981年我国恢复发行国债,5年后我国正式进入偿还期。这之后,历年发行国债的规模不断增加,国债余额像滚雪球一样地产生累积效应,使得每年应偿付的到期国债及利息额逐年增加。对国债及利息的偿还的基本方式是财政盈余、增加税收以及举借新债,而我国的现实情况是,财政收不抵支,连年出现财政赤字,同时,由于政策的限制和国债项目经济效益低下等原因,依靠增加税收和国债项目取得经济效益偿还国债的方式不适用于目前的经济形势。因此,国债规模的累积效应带来的后果是国债规模进一步的扩大。

(四)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需要

财政政策是影响国债规模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例如,如果政府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必然要扩大政府的支出,这会导致政府发行国债规模的扩大。相反地,如果政府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那么财政赤字的缺口就会缩小,那么国债规模也会相应的减小。比如2007年以来,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处于低谷,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政府为了刺激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实行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扩大赤字、增发国债用来增加政府投资。特别是进入2009年,随着政府政策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国债年度发行规模已达到历史性的1.6万亿元。

制约我国国债规模扩大的因素分析

(一)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

显而易见,国债的发行规模的大小要与该国财政的债务偿还能力相适应,而这个问题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使得国债的发行规模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相一致。这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状况决定了所能发行国债的规模的大小。若经济发展水平低下,gdp增速缓慢,财政收入不稳定,那么必然不利于国债适度规模的扩张。相反,一个国家gdp高速稳定增长,财政收入平稳增加,那么国债适度规模就会较大,国债规模可以稳定的增长且不会形成债务的风险,从另一方面讲,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非常高时,gdp高度发达,政府的财政收入非常多,政府对国债发行的依赖也会降低,会主动地减少国债的发行。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发达国家还是比较低,这也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国债规模的扩大。

从另一角度来看,国债发行规模明显会受到社会资金总量的制约,而社会资金总量正是国民经济发展表现的一个方面。应债主体的资金能力是制约国债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决定国债是否能顺利发行,能发行多少的重要因素。众所周知,我国国债发行的应债主体是个人和单位,而居民储蓄的多少和信贷规模的大小可以看作是对这两者资金能力的一种体现。充足的居民储蓄以及较大的信贷规模则表明认购国债的资金量充足,有利于国债的适度规模的进一步扩张;反之,则会制约国债适度规模的扩张。另外,1992年政府的政策发生变化,从这一年开始允许金融机构包括各类基金认购国债,这使得国债的认购主体得以扩展。因此,从这方面看,金融机构对国债的应债能力的强弱同样制约了国债规模的扩大。

(二)国债的结构及国债市场的完善程度

国债结构的定义是一国各种性质债务相互搭配以及债务收入来源、利率和发行期限等有机的结合。合理的国债结构在降低筹资成本,减轻财政负担,发掘社会资金潜力并满足不同类型投资者的需要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国目前的状况是,国债结构不够合理,而且有着诸多问题存在,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国债持有者的结构分布不够合理,国债的利率期限结构还不够完善等等。显而易见,不合理的国债结构制约了我国国债适度规模的增大。

我国国债市场发展已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历程,在这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我国国债市场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和规范,但是与西方发达的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和不够完善的地方,国债市场还有许多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存在。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市场规模小,品种较少;市场分割并且缺乏统一性和流动性;市场缺乏有效规避风险的机制;投资者结构不合理等等。

国债的规模与相应的市场的发育情况是相关的,比如西方国家有着很高的负债水平而不会影响财政的稳定,这当然是与他们国家成熟、完善、发达的国债市场息息相关。而反观我国,由于国债市场还不够完善、发展水平低等现状阻碍了我国国债适度规模的扩张。

(三)政府的管理水平和信用程度

国债的负债主体是一国政府或财政,其自身的债务管理水平和信用状况显然成为了制约着国债适度规模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政府存在信息不全,政府行为本身存在缺陷,一般来说,这样往往会造成对经济形势判断的偏误,并且信息的滞后对决策存在很大的不利影响,甚至导致决策上的失败。因此,若一国政府对国债的管理不够完善,管理水平不高,并且政府信誉低下,那么这必然导致该国的适度国债规模的低下,这样政府可利用的债务规模小,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必然较弱。相反地,如果政府对债务管理水平很好,并且政府在国债的还本付息方面有着极高的信誉,那么国债的适度规模势必会比较高,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会比较强。

    (四)国债的成本和效益

国债的成本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指发行成本,主要包括利息、发行费、兑付费、印刷费、推销费等。第二部分是指国债的发行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它主要包括如发行国债对经济产生的挤出效应、可能形成的财政风险(如国债的偿还风险以及对因支付危机所对政府信誉造成的损害等等)还有包括如引发通货膨胀等方面的后果而对一国经济造成的种种不利的影响。

国债的效益是政府之所以发行国债的主要动机,因此它是影响国债规模的关键性因素。它主要体现在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人均收入方面的提高,公共服务及社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等方面。如果国债的效益发挥出来的越大,那么国债的适度规模则会相应的增加;反之,如果国债资金使用不到位,国债的效益不能得到发挥,则这必然会对国债的适度规模的扩大形成不利的影响。

我国国债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选取及数据整理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知,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因素主要分为两大类。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我们从促使国债规模扩大的因素里选取财政赤字、国债还本付息支出两个变量,从制约国债规模扩大的因素里选择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这两个变量,本文共引入这个四个影响变量来分析国债发行规模(debt),用字母分别表示为:国内生产总值(a1)、财政赤字(a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a3)、国债还本付息支出(a4)。同时为去除通货膨胀因素所造成的影响,对这些变量分别进行gdp指数平减(本文以1978年为基期),然后,为消除时间序列数据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接着对平减后的数据进行自然对数变换,以消除异方差的影响,变换后国债发行额、国内生产总值、财政赤字、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国债还本付息支出分别用lnd、lna1、lna2、lna3、lna4来表示。原始数据经过gdp指数平减后的数据取自然对数变换后的值。图1为调整后各时间序列变量数据的趋势图。

(二)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

检验类型c、t、k、0分别表示带有常数项、趋势项、所采用的滞后阶数以及不带有常数项或趋势项;滞后期k的选择标准以aic和sc值最小为准则。

通过检验结果,可以看到,这五个时间序列变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存在一阶单位根,称此过程为i(1)过程,这满足了进一步进行协整检验的条件。

(三)var模型的建立

在模型建立的过程中,采用了年度数据,并且yt是五维内生变量且无外生变量,即yt是由lnd(国债发行规模)、lna1(国内生产总值)、lna2(财政赤字)、lna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以及lna4(国债还本付息支出)构成的变量:

y = (lnd,lna1,lna2,lna3,lna4)

操作过程利用了eviews6.0软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为了确定var模型合理的滞后阶数,这里以aic和sc值最小为标准,经过反复测试,最终选定滞后2阶回归。

根据计算结果,模型可以写成:

var模型通过稳定性检验,由于没有单位根落在单位圆外,因此所设定的模型是稳定的。

(四)脉冲响应函数

脉冲响应函数(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是指系统对其某一个变量的一个冲击(shock)做出的反应。可以推广到多变量的var(p)模型上。

本文的国债发行规模的脉冲响应函数计算得出,lnd(国债发行规模)对于来自lna1(国内生产总值)、lna2(财政赤字)、lna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以及lna4(国债还本付息支出)的一个正冲击在第一期都没有响应。对来自lna2(财政赤字)的一个冲击的响应是在第二期才出现的,这一响应是正的,第三期降为负值,之后又逐渐减弱,在第六期后有逐渐加强的趋势。对来自lna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一个冲击的响应在第二期才出现,这一响应是正的,并且在第四期降到0值左右,在第五期略有上升,以后各期的影响在0值附近上下波动。而lnd(国债发行规模)对来自lna1(国内生产总值)和lna4(国债还本付息支出)的一个冲击响应很小,徘徊在0值附近。对通过分析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把lna2(财政赤字)和lna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看作是对国债发行规模有较大影响的因素。

(五)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variance decomposition)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通常用方差度量)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因此,方差分解给出对var模型中的变量产生影响的每个随机扰动的相对重要性的信息。

我们对国债发行规模进行方差分解,从第八期开始,方差分解的结果趋于稳定,来自lnd(国债发行规模)自身方程信息的影响占到了73%左右,来自lna2(财政赤字)方程信息的影响占13%左右,来自lna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方程信息的影响占10%左右。而来自lna1(国内生产总值)和lna4(国债还本付息支出)方程信息的影响比较小分别占到2%和1.5%。这说明了lnd(国债发行规模)主要受自身以及lna2(财政赤字)和lna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影响比较多,而受lna1(国内生产总值)和lna4(国债还本付息支出)的影响相对较低一些。

(六)johansen协整检验及协整方程

lnd(国债发行规模)、lna1(国内生产总值)、lna2(财政赤字)、lna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以及lna4(国债还本付息支出)都是序列,满足进行协整检验的条件。本文采用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法对lnd、lna1、lna2、lna3、lna4进行协整检验。

johansen协整检验是一种以var模型为基础的检验回归系数的方法,它在进行多变量协整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在进行协整检验前,必须选择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由于在前文中已根据aic和sc准则判断出该var模型的最大滞后期为2阶比较合适,所以协整检验的滞后期选择为1,另外,选择具有常数且无趋势项的模型为最为适合的协整检验模型。根据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根据迹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的结果,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而可建立相应的vec模型。

根据计算结果将协整关系写成数学表达式,并令其等于vecm得到:

vecm = lnd+0.7486lna1-0.2316lna2-

1.1639lna3-0.1098lna4-1.1073

从上式可以看出,lnd(国债发行规模)、lna1(国内生产总值)、lna2(财政赤字)、lna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以及lna4(国债还本付息支出)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从长期来看的话,当lna1(国内生产总值)上升1%的时候,lnd(国债发行规模)会降低0.748%,这说明了,当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时候,会降低对国债的需求,使得国债发行量减少。当lna2(财政赤字)上升1%的时候,lnd(国债发行规模)会上升0.231%,联系我国实际情况,这说明了,随着20世纪90年代国家政策的变化,政府不得向银行透支或通过向银行借款的方式来弥补财政赤字以后,发行国债作为一种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在政府的经济政策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lna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上升1%的时候,lnd(国债发行规模)会上升1.16%,这说明了,当居民的储蓄存款增加的时候,国民经济的应债能力会增强,这会促使国债规模的上升。当lna4(国债还本付息支出)上升1%的时候,lnd(国债发行规模)会上升0.109%,这说明了,目前在我国,国债的还本付息压力对国债发行量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总体上看,影响较小。

   (七)granger因果检验

granger解决了x是否引起因此y的问题,主要是通过看现在的y能在多大的程度上被过去的x解释,加入x的滞后值是否使解释程度提高。如果说x与y的相关系数在统计上是显著的,那么可以认为x是y发生的原因,并且y不是x发生的原因。因此,这里为了更好的分析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因素,这里我们首先对国债发行及前文所提及的相关影响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这里应用软件eviews6对1986-2009年的统计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得到的检验结果,lna2(财政赤字)、lna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满足granger因果检验,检验结果表明,lna2和lna3不是lnd的granger成因这一原假设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被拒绝,从相关数据中可以看到概率值分别为0.0494和0.0058。因此,通过granger检验的结果,我们认为,lna2(财政赤字)、lna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是对lnd(国债发行规模)产生较大影响的因素。而lna1(国内生产总值)和lna4(国债还本付息支出)不是lnd(国债发行规模)的granger成因。

(八)vec模型的建立

上文介绍的是无约束条件的var模型,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可认为是含有协整约束的var模型,这一模型多在具有协整关系的非平稳时间序列建模中应用。

在模型的建立过程中,选择vec的滞后阶数为1,这是因为vec的滞后期是无约束var模型一阶差分变量的滞后期,而本文建立的无约束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2。另外,选择具有常数无趋势项的模型为最为适合的模型。可得到如下vec模型:

其中vecm = lnd+0.7486lna1-0.2316 lna2-1.1639lna3-0.1098lna4-1.1073

根据vec模型的整体检验结果,模型整体的对数似然函数值很大(155.5519),与此同时aic和sc的值都比较小,分别为-10.86835、-9.083011,说明模型的整体解释能力比较好。

根据vec模型,可以得到,从短期来看,lnd(国债发行规模)受到了误差项负向地调节,系数为0.522,这一系数比较小,说明了调节能力是较弱的。而从模型中可以看到,lna1(国内生产总值)、lna2(财政赤字)、lna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以及lna4(国债还本付息支出)这几个变量对国债发行规模变化的影响的系数依次分别为-0.998,-0.064,1.919,-0.325,很明显,短期来看,lna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对国债发行规模的变化的影响较为显著。

结论

根据本文的分析,可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经过分析可以发现,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这一指标对我国国债发行规模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经济平稳发展的基础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收入、储蓄会进一步增加,这会有助于国债适度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第二,国债发行作为弥补赤字的一种方式,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1994年中央政府出台《预算法》,在《预算法》中规定政府不得向银行透支或通过向银行借款的方式来弥补财政赤字以后,发行长期和短期国债成为弥补财政赤字的唯一方法。自此,可以说财政赤字是影响我国国债发行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