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新农村建设具体措施集锦9篇

时间:2023-09-20 18:19:34

新农村建设具体措施

新农村建设具体措施范文1

关键词:农村水电政策措施建议

我国农村水电(此指单站装机5万千瓦及以下)资源十分丰富,资源可开发量为1.25亿千瓦,是广大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创造良好的政策措施环境,对加快农村水电发展,带动山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农村水电是需要政策措施环境支持的行业

从农村水电的公益性、生态性、永续性等特点看,国家理应创造有利的政策措施环境予以支持;从农村水电的区位性和投资主体的广泛性看,农村水电发展本身也需要有利的政策措施环境的支持。

1、公益性。农村水电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中发[2002]2号、中发[2003]3号、中发[2004]1号指出,农村水电等“六小工程”,对直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带动农民就业、效果显著,要扩大投资规模,充实建设内容,加快发展。总理在2003年6月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要求,要加快农村水电等农村小型公共设施建设。国家营建有利的政策措施环境,促进农村水电发展,可有效改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2、生态性。农村水电工程建设不集中大量水体,移民和占用耕地少,不破坏水的自然分布、平衡和造成局部地区生物圈的改变,是国际社会公认并大力提倡加快发展的绿色能源。国家制订政策措施,促进农村水电发展,对缓解我国因经济高速发展而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改善人民生存条件和质量意义重大。

3、永续性。与矿石燃料相比,农村水电资源可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永续使用,不存在枯竭用尽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优质能源。

4、区位性。农村水电资源分布具有很强的区位性,基本上处于我国的贫困山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是这些地区解决无电、少电、缺电人口问题,致富农民,发展当地经济的宝贵资源,同时这些地方经济相对落后,电力市场相对不发达,自我投资开发能力弱,需要国家制定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予以支持。

5、投资主体广泛性。与火电站、大中型水电站等其他电力能源工程相比,农村水电工程规模小,造价低,投资规模一般从几百万到几千万元,适合个人、集体等社会各种主体开发,相对于其他电力工程来讲,开发主体十分广泛。要使广大的社会投资主体积极地参与农村水电资源开发,国家有必要制定有关政策措施予以鼓励。

二、政策措施环境对农村水电发展影响显著

截止2003年底,我国有1500多个县开发了农村水电,共建成电站4.8万座,总装机容量达到3120万千瓦,年发电量1100亿千瓦时,均占全国水电总装机和年发电量的35%左右。据统计,全国农村水电资产近2000亿元,年实现增加值480余亿元,税利80余亿元。农村水电已累计解决了5亿多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并使650多个县实现了初级电气化。农村水电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关键在于国家在不同时期为农村水电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对农村水电的快速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20世纪50年代

1950年至1955年期间,国家对农村水电发展基本没有制定有关方针政策,此时农村水电年均新增装机仅0.055万千瓦。直到1956年起,国家在《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提出了发展农村水电的方针,指出:“凡是能够发电的水利建设,应当尽可能同时进行小型水电建设,结合国家大中型的电力工程建设,逐步增加农村用电”;在1958年提出了以点带面,不断发展的方式,即在农村水电资源丰富的省份,倡议在5个县和100个社开展农村初级电气化建设。这期间农村水电发展的政策措施环境处于摸索起步阶段,所制定的政策措施比较宏观和原则,但对农村水电的发展作用十分明显。此间农村水电年均新增装机3.6万千瓦,大大超过了1956年前年均新增装机规模。需要指出的是,1958年开始的“”忽视当时的生产、技术和材料条件,大力举办农村水电,使农村水电呈现超常规的畸形发展,1958年发展速度甚至达到了285%。

2、20世纪60年代

在不断的实践、探索和创新下,农村水电发展的政策措施环境内容日趋丰富,主要有:1、强化了农村水电管理机构。1963年,中央批准在原水利电力部设立农村电气化局,进一步加强了全国农村水电管理力量;2、及时纠正了“”对农村水电的影响;3、1963年,部分地方开始实行“以电养电”政策,即国家投资部分所得利润继续用于农村水电建设。4、1969年国家农村水电建设实行“小型为主、地方群众自办为主、设备地方自制为主”,国家在资金与主要原材料上给予补助。良好的政策措施环境促使农村水电发展年新增装机规模越来越大。除1961年因时期产生大量报废电站而出现负增长外,农村水电年新增装机规模基本上是逐年增加,由5.1万千瓦持续增加到51万千瓦,平均年增装机5.8万千瓦,是1950年代的近4倍。

3、20世纪70年代

这期间,除沿用60年代的政策措施外,国家根据当时农村对电的迫切需求,为农村水电发展制定了不少新的政策措施,主要有:1、实行由实践总结而来的、具有市场经济意识的“谁建、谁管、谁有、谁受益”政策(后发展为“自建、自管、自用”方针);2、国家加大资金补助额度。对单机500W以下的电站平均每千瓦补助150~200元,相当于电站总投资的20%;对单机500W以上电站补助电站总投资的40%~60%,设备列入计划供应;3、保护小水电电量上网,要求大电网积极支持农村水电站上网,农村水电站并网后所有权不变,大电网收购小水电的电价不以盈利为目的。政策措施环境的发展,大大激发了地方、集体和群众举办农村水电的积极性,提高了地方、农村办电的能力,使农村水电得到了空前发展。农村水电年新增装机规模由1970年的17万千瓦持续增加到1979年的106万千瓦,年均增加装机56万千瓦,取得了历史的新突破。同时,农村水电总装机达到633万千瓦,相当于20世纪50年代末全国电力总装机。

4、20世纪80年代

这一时期,国家针对农村水电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继续执行以往行之有效的“自建、自管、自用”方针、“以电养电”政策等外,国务院批准水利部通过发展农村水电建设100个中国式农村电气化试点县,从1985年起,国家每年补助资金1亿元支持农村水电建设;在税收方面,对缴纳所得税确有困难的,可给予定期减征的照顾;对农村水电实行低息贷款,还贷期可延长到10年;农村水电供电的县,实行“发、供、用”统一的管理模式;1989年起,开始对农村水电建设实行专项贷款,初期贷款规模为2亿元以上。良好的政策措施环境加快了农村水电的发展速度。农村水电年增装机由42万千瓦持续增加到96万千瓦,年均新增装机66.5万千瓦,装机总容量达到1236万千瓦,相当于全国1960年代初电力总装机。

5、20世纪90年代

1990年至1998年期间,国家对农村水电继续实行“自建、自管、自用”方针、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的建设实行投资补助和“以电养电”等政策;继续对农村水电提供专项贷款,贷款额度逐年增加,最高达到40多亿元;自1994年起对农村水电增值税实行6%政策,低于国家17%的税率。这一时期是农村水电发展政策措施环境的最佳阶段,促使农村水电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年新增装机由67万千瓦持续增加到1998年的150万千瓦,年均新增装机84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到2200多万千瓦,相当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全国电力工业总装机。

1998年的机构改革,国家将水利部水电建设和管理职能划出。下半年,国家实施农网改造工程,工程实施伊始,大电网对农村水电企业进行上划、代管,大电网垄断市场加剧,农村水电“自建、自管、自用”、以电养电、6%增值税等方针政策难以得到贯彻落实。政策措施环境的破坏对农村水电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包括外商在内的各类投资主体在投资农村水电时持驻足观望态度,不少地方的农村水电发供一体的独立电力系统受到破坏和瓦解,农村水电行业发展处于历史最低潮,连续7年持续增长的势头被遏止,并由1999年逐年下降。

通过以上不同年代政策措施环境对农村水电发展影响的回顾与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农村水电的发展与政策措施环境息息相关,政策措施环境好,农村水电发展就快;政策措施环境差,农村水电发展就慢。因此,认真研究制订合理的、切合实际的政策措施,创造有利的政策措施环境,对农村水电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新时期农村水电发展的政策措施环境现状、存在问题和建议

(一)政策措施环境现状和存在问题

新时期,经过全国农村水电行业工作者艰辛努力,农村水电逐渐走出困境,政策措施环境逐渐改善,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务院批准水利部开展“十五”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国家继续对电气化县建设实行投资补助。二是农村水电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央领导多次强调要大力发展农村水电,增加农民收入。中发[2002]2号、中发[2003]3号、中发[2004]1号文件要求对农村水电等“六小”工程,扩大投资规模,充实建设内容,启动小水电代燃料工程。三是2002年国家出台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正稳步实施,农村水电发展的市场环境逐步改善。政策措施环境的逐步改善,再次激发了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开发农村水电的积极性,特别是民间资本大量涌入,形成了一股开发农村水电的热潮。但在这种热潮的背后,农村水电发展同时存在着一些已有的和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同时也是我国农村水电发展政策措施环境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1、资源无序开发现象严重,一些地方甚至出现“跑马圈河”现象。开发商不按河流综合规划和河流水能开发规划,对有防洪、灌溉、供水等综合效益的农村水电工程,单纯按发电工程来开发,依财力缩小装机规模和任意选点建设等,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

2、工程安全事故和隐患多。1998年水利部水电建设和管理职能削弱后,产生了大量违反基建程序,无审查、无设计、无验收、无管理的“四无”水电站。这些电站具有严重的安全隐患,有的已造成特大事故,2002年广东两座小型电站跨坝造成27人死亡。据2003年水利部对全国“四无”水电站进行的大清查统计,全国目前共有3000多座“四无”水电站。这些电站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安全隐患,对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3、“三市场”建设亟需规范。近两年,由于农村水电迅猛发展,一些地方行业管理缺位或跟不上发展的要求,农村水电设计市场、设备市场、建设市场建设混乱。一些不具设计资质、不具生产能力或生产技术水平低下、不具施工资质的单位涌入农村水电开发市场,给农村水电工程安全、设备安全和生产安全带来隐患。

4、上网难、电价低的问题仍待解决。长期以来,上网难、电价低一直是制约农村水电发展的重要原因。2002年以来,我国电力体制改革虽稳步推进,但输配分开尚未提上日程,电网垄断仍未彻底打破,农村水电有水发不了电,有电上不了网的问题在不少地方仍然存在,很多农村水电企业因此处于经营困难,效益差,职工工资低,甚至靠吃折旧费过日子的境地。

5、农民投资建设农村水电增加收入缺乏国家政策扶持。农村水电资源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优势资源,但由于缺乏国家资金、政策扶持,当地农民自主投资开发农村水电的能力弱。农民除了投入劳力有所收入外,无法从电站发电效益中获得分红增加收入。目前,东部很多民营老板大量介入到农村水电开发领域,虽带活了农村水电开发市场,但没有实现中央发展农村水电,增加农民致富的要求和目标;对当地农民来讲,增收致富的资源却越来越少,农民通过开发资源致富之路越来越窄。

6、税收政策有待完善。农村水电6%增值税政策在执行中存在11%税负由谁负担问题,导致全国至少有50%以上的农村水电企业未能很好的享受到该优惠政策,实际税负偏重,甚至有的企业达到16%以上。

(二)政策措施建议

为促进新时期农村水电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家应针对农村水电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采取有力措施,制定有效政策,改善农村水电发展的政策环境。为此,建议国家制定以下几方面的政策措施,为农村水电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1、继续执行长期以来形成的“自建、自管、自用”、“以电养电”、实施电气化建设等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措施。

2、加强农村水电政府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效率。针对农村水电资源开发无序,工程安全隐患严重和“三市场”不规范的情况,国家应结合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要求,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强化政府有关部门在管理农村水电中的职能,严格审批,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农村水电开发建设。同时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限定审批工作日,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水平。

3、制定保护和发展农村水电独立供电系统的政策。农村水电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许多就近开发、就近成网、就近供电,自发、自供、自管的独立供电系统。这种供电方式发供电成本低,电网安全度高,到户电价低廉,符合当前国际社会提倡的分散分布式供电趋势。国家在实行电力体制改革中,应充分考虑这种模式存在的历史性、合理性、经济性,结合我国国情和各地地情,制定有关政策,制止代管、上划、分解这种模式的行为,保护和促进这种模式的发展。

4、制定积极的投融资政策。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水电基础设施工程、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无电乡光明工程的国家财政投入比例,特别要提高西部地区财政投入比例;实行农村水电滚动开发政策,建立梯级补偿效益返还机制,鼓励优先投资建设龙头水电站;实行农村水电综合利用性工程投资分摊政策,对有防洪、灌溉、供水等公共效益部分的投资,由国家财政负担。国家优先安排政策性低贷款,实行贴息政策,延长还贷期限至30年;制定农村水电收益权质押贷款政策,放宽贷款条件,为投资主体开发农村水电创造条件。

5、出台并完善促进农村水电发展的税收政策。针对农村水电6%增值税政策在执行中存在的11%税负由谁负担的问题,在增值税改革前,明确小水电增值税实行超6%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后,扩大农村水电企业进项税抵扣范围,将建筑安装所形成的固定资产纳入抵扣范围,增加进项税抵扣额,切实减轻农村水电企业增值税税负;或者将农村水电企业固定资产按照折旧额的恰当比例作为进项,允许企业扣除,减轻企业税负。对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和促进农民增收十分显著的农村水电工程、无电乡光明工程实行免征增值税政策。对增加农民收入显著的农村水电工程、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无电乡光明工程实行免征所得税政策,继续对西部地区农村水电企业所得税实行“两免三减半”政策。

6、实行电量全额上网和电价优惠政策。农村水电规模小,所处地域经济比较落后,相对大电来讲是弱势群体,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但综合效益十分显著。因此,国家应制定有关政策,规定农村水电可以不参与市场竞争,所发电量全额上网,避免弃水、资源浪费现象。同时,针对目前农村水电上网电价不合理的情况,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农村水电电价形成机制,改变目前单一的电量计价的方式,实施丰枯、峰谷分时电价,规定农村水电上网电价应高于火电平均上网电价政策,以体现优质能源的特性。

7、制订国家扶持农民参与农村水电开发增加收入的政策。为贯彻落实中央发展农村水电支持农村的精神,国家应加大对农村集体、农民联合投资开发农村水电站资金扶持力度;放宽贷款条件,延长还贷年限至30年,规定优惠的上网条件和上网电价,并实行增值税、所得税免征政策,以此鼓励农民就近参与农村水电开发,有效增加集体和个人的收入。

新农村建设具体措施范文2

一、当前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党的新农村建设战略部署实施以来,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广大农村已经围绕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展工作,一些地方已经初步取得成效。从前一段时间实践看,通过广泛宣传发动,统一思想认识,采取得力措施,重点在富民项目、义务教育、农村道路、中心村规划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突破,诸多富民政策和措施已经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应当说,良好的开端,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举措,是党在新的历史阶段理论上的创造、行动上的探索,没有成功经验可取,因此,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者,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农民在思想认识上和具体工作中,出现一些偏差,值得我们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上的片面性。通过近一段时间的工作实践表明,少数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思想上还没有真正认识和准确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刻内涵,认为建一个中心村典型、贴贴标语、刷刷墙壁、扫扫卫生、整整沟坡、搞搞绿化,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一些经济基础比较好的地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基本到位,则是把群众的医疗、养老、教育费用等基本包了。而在个别经济欠发达地区,则在思想认识上走向另一个极端。村干部消极悲观,无所作为,认为经济基础差,发展机遇少,想建设新农村是空想、说大话、瞎折腾,能够维持现状就不错了,最多也就是张贴标语造氛围。而大多数村民也很失望地认为:一无钱、二无物,穷村子、烂支部,新农村建设根本没出路。上述以偏盖全的认识甚至悲观失望的思想,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尽快扭转纠正,否则我们的工作必然走弯路。

(二)标准上的盲从性。新农村建设是从各地实际出发的一项具体工作,各地情况不同、基础不同,没有什么具体统一的建设标准。但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和要求,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和质量、提高群众素质。而我们一些基层同志却不顾自身实际,一番学习考察后,就盲目跟风,把新农村建设的标准从表象上盲从发达地区,认为新农村建设好不好,就看马路铺多宽、新房盖多少、配套好不好。因此,在发展规划中,新农村建设就变成了一个中心村、一条街道、一个集市、一个广场、一个卫生室、一所幼儿园、一个文化宫,甚至还有一个电影院、一个小宾馆等等,诸多配套,不胜枚举,不仅不切实际、难以建成,而且把群众期盼的富民工程变成民怨工程。

(三)方法上的强制性。新农村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具体措施,是关系广大农村切身利益的具体工作,必须在统一干部和群众思想认识的基础上,组织和动员广大农民主动参与,自己当家做主。因此,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必须摆正政府和群众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领导、组织和协调者,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政府;另一方面,广大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在事关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问题上,群众最有发言权,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具有高度的决策权、知情权,是最根本、最具体的参与者。但是,在具体工作中,一些基层领导却主观臆断、好大喜功、急于求成,把广大群众置身具体工作之外,脱离自身实际,不顾农民意愿,存在“短期见效”的“跨越思想”,恨不得一夜建起一个“新农村”,甚至无视财力物力,一味追求“大干快上”,民房强拆强建,道路举债上马。这种强制性做法,不符合群众意愿,甚至增加了农民负担,违背了新农村建设的宗旨,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扎实推进和健康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决定全面小康社会能否早日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广大农民素质的全面提升。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但是,农村人口多、城乡差别大是我国的国情。当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因此,必须抓住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机遇,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的要求,坚持造血、输血并重,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

农业产业化,是增强农村自我造血功能、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根本出路。只有走农业产业化之路,才能实现农副产品质量的标准化、农副产品流通的高度市场化、农副产品加工的机械化,最终实现农副产品转化增值、农民增收、农村富裕。

1.加快龙头企业和农业基地建设

首先要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按照规模、高效、优质、安全的原则,建设特色、优势农副产品产业带、产业片,培养壮大主导产业,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为农副产品的市场化和工业化加工创造条件。其次要着力扶持流通和加工企业发展。可以实行能人大户牵头,一般群众入股,政府财政扶持,或者招商引资等各种形式,发展农副产品流通、加工企业。金融、税收、保险等行业都要出台具体帮扶措施,促进龙头企业发展。第三,要注重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在抓好农副产品流通和加工环节的同时,要着力抓好秸杆、枝桠材等次生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大力发展新型能源、有机肥料等产业,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提高效益。

2.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农业产业化的支撑力量。首先要继续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促进部级、区域性以及企业等各级、各类农业科研机构建设,在人员聘用、设备配置、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鼓励扶持,提高研发水平。其次要加快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副产品产量大、品种多,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标准化生产和检测体系,才能有效促进农副产品的标准化、品牌化,实现更快更好地走向市场甚至走出国门。第三,要加大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使用力度。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往往资金投入大、时间跨度长。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是以农户为经济单元的模式为主,使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使用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有必要制定出台鼓励农民购买使用新品种、新药肥、新技术、新机械等农业科研成果综合配套补贴政策,或者对研发单位直接给予补贴,降低市场流通价格,以推动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

3.促进现代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建设

大量农副产品出不去,一直是困绕农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不管是农业发达国家,还是国内的农业发达地区,都以大量的成功实践证明,现代流通服务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先导作用,它是各种生产要素积聚、融合和聚变的载体,决定了经济运行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因此,在建设新农村的探索实践中,必须加快现代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建设。要支持和鼓励能人大户、广大农民自主设立或加入各类新型农村经济组织,首先让农民自己走进市场;鼓励商贸流通企业、邮政以及各类投资主体,在农村投资发展现代流通业;进一步扩大、完善鲜活农副产品“绿色通道”网络,加快产品流通;推进农副产品市场的建设、改造和延伸,向广大农村的田间地头覆盖;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的连锁经营,探索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主的新型营销体系,降低经营成本;推动农副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标准化,促进超市销售。

(二)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

农业基础差,农村底子薄,农民口袋枯。只有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尽最大可能向“三农”输血,才能尽快改变农村面貌,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新农村建设。

1.加大富民项目的投入

首先各级政府对于一些适宜布点在农村,又没有环境影响的政府投资项目,优先要考虑在农村工业集中区布点,因为一个好项目就可以直接带动相关产业,增加一批就业,发展一方经济。其次,对于农业产业化项目,包括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加工业、流通业的各类项目,要扩大补贴面、提高补贴额,鼓励广大农民走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路子,这样通过鼓励产业化项目的发展,可以达到一个人富裕带动一群人致富的目的。第三,在农业科技项目上加大投入。就是把农民作为扶持的主体,对于购买使用新种子、新药肥、新技术、新设施、新机械,执行新标准,使用新包装等,给予更大更直接的补贴。这方面,今年我们的教训非常深刻。近年生猪新品种、新药物推广使用不够,对流行病的抵御能力下降,导致饲养量急剧萎缩,不能不说是引发肉及肉制品价格暴涨的重要原因之一。

2.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

只有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才能更好地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建国50多年来,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对农业的欠债却很多。近年,我们对此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做了反思,尤其是“十五”以来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农村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但是,这与建设新农村的要求仍然有很大差距。因此,必须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机遇,进一步加大投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夯实基础。重点要抓好三个方面的投入:一是农田水利、道路交通建设与改造。特别是土壤改良、土地复垦、泵站建设、节水设施、桥涵改造上,要有大手笔、大投入,保障农业生产;二是中心村建设上,在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基础上,对入住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补贴,提高农民进入中心村的积极性;三是农村卫生室、敬老院等公共设施方面的投入,改善农民享有社会福利的条件。

3.加大农村教育、医疗和养老保险投入

近年来推行的教育和医疗改革,没有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甚至遭到了严厉批评,原因何在?笔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把本来应该由政府承担的责任推给了社会、推给了老百姓个体。事实也证明,现在有不少家庭因为教育费用的困绕难以实现致富,也有不少家庭因为一人得病全家返贫、亲友受累。目前,农村减免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有关费用,普通农村孩子享有基本义务教育的权利得到保障。但是,高中阶段、高等教育一年几千甚至一、两万元的学习和生活费用,仍然使不少孩子望校兴叹!不上,多年的努力付之东流;上了,沉重的经济压力将使全家多少年抬不起头、翻不了身。同时,教育改革以后导致的城乡教育显失公平现象尤为突出。多年的教育基础设施投入欠缺导致农村学校教学条件简陋,工作和生活待遇差距使大量教师涌向城市,好教师年年“孔雀东南飞”。教育的差距决定未来发展的差距,包括苏北在内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如果得不到教育上的投入扶持,经济和社会发展追赶发达地区必将是一句空话,实现共同富裕、和谐发展、全面小康也就无从谈起。医疗和养老也同样是社会问题。目前医改的后果是使老百姓小病大看、大病看不起,患同一种病直接支付的医疗费用远远高于医改之前。农村养老保险推行成功与否,直接影响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和社会稳定。不久的将来,家庭结构发展成为“4-2-1”倒金字塔型,农民辛辛苦苦劳动几十年,家庭人口负担沉重,如果再老无所养,可能诱发严重的社会矛盾。因此,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给予必须的资金投入,解决农村教育、医疗和养老问题,为建设新农村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人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决定性因素,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带头人,因此,必须建设强有力的农村基层组织,保证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1.要迅速提高对新农村建设的思想认识

要通过认真系统地学习培训,使基层党组织一班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尤其要正确理解、深刻领会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和现实可能,准确分析自身具备的发展优势和存在的不足,学习借鉴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先进经验,研究确定本地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规划、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和具体措施。通过系统的学习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新农村建设不是运动、口号或者形式,而是要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实现农民得益、农村富裕。在对基层干部培训的同时,还要抓好广大群众的教育培训工作,使他们掌握技能,增强本领,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人翁、主力军。要使农村广大干群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奋斗历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仅依靠别人的扶持甚至施舍而解决自己发展的根本问题,必须通过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才能实现长远发展。

2.要加强基层组织队伍建设

首先要建强支部领导班子。火车跑多快,全靠车头带。加强村党组织建设,关键是选好配强村党组织领导班子,特别是选好党支部书记。要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进一步扩大选人视野,拓宽选任渠道,不断挖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新的“源头活水”,促进农村各个方面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特别是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优秀毕业生、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选拔村干部。其次要增强他们建设新农村工作的本领。新时期、新任务,对基层干部提出了新要求。村级干部队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必须进一步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学会用经济、政策、法律手段开展工作,服务群众。因此,要通过定期培训、继续教育等措施,提高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新农村建设具体措施范文3

刚才,*同志宣读了全市新民居建设实施方案,占银同志宣读了全市新民居建设考核办法,这两个文件已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下发,大家要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推进新民居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推进农村新民居建设是省委、省政府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是实现城乡面貌三年大变样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有力抓手,是坚持以人为本,改善农民群众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保持农村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大力推进农村新民居建设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首先,推动新民居建设可以大大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过上现代文明新生活。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农民对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的愿望日益迫切,农村住房建设规模、投资及消费支出逐步增长。但是由于缺乏科学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受传统住房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农村民居布点凌乱,结构陈旧,功能不完善,外观特色不明显,基础设施不配套,人居环境差,生活起居不方便等问题非常突出。因此,搞好新民居建设不仅可以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还可以带动与之配套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村庄改造步伐,改善村容村貌,促进农民生活方式转变,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其次,推动农村新民居建设,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今年中央明确提出,把农村、农业做为加大投入的一项重点工作。省委、省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的重大项目,因此,加快推进新民居建设,恰逢其时,也势在必行。新民居设计科学,造价适中,经济适用美观,适合农民群众的承受能力,可以节约大量土地,延长房屋的使用周期。据统计,20*年我市广大农村建房超过27900户,建筑面积近310万平方米,投资额近21.6亿元。如果加强引导,科学规划,不仅可以大大改善住房结构,提高建设质量,促进农村整体面貌改观,而且可以有效拉动钢铁、建材、建筑等产业的发展。我们在去年推进“十百千”示范工程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探索总结出适合我市实际情况的建设改造模式,为我市全面推进新民居建设,树立了样板,奠定了基础。

第三,推进农村新民居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的农村工作,必须不遗余力,全面推进。省委七届四次全会通过了《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将农村新民居建设确定为全省十项重点工作之一,提出到2012年全省15%的行政村完成新民居建设改造。今年3月,省委、省政府两办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新民居建设示范工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对全省新民居建设作出了具体安排,尤其是在当前面临经济金融危机,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省政府列支2亿元专项资金扶持今年的新民居建设改造,可见省委、省政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市委七届四次全会将新民居建设确定为十项重点工作之一,年初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了全市建设改造新民居示范村的任务目标。目前,我市的新民居建设工作在全省是比较靠后的,从开工建设进度看,我市只有36个村开工建设,仅占35%,甚至有7个村至今连规划都没有批报,从*、*、*等先进地区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大家一定要增强政治敏感性,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要认识到,推进新民居建设不是可干可不干的事,而是必须干、必须干好的政治任务。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按要求、高标准完成今年新民居建设改造的各项目标任务,我们要迎头赶上,争取走到全省的前列。

二、精心组织,强力推进,务求全市农村新民居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开展农村新民居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规划、管理、投入、政策等多方面工作,时间紧、任务实、要求高,必须精心谋划,周密部署,强化措施,强力推进。

(一)要明确任务,细化方案。按照省要求,到2012年我市15%左右的行政村(约600个)要完成新民居建设改造。今年全市率先建设改造103个省市级示范村,每个省级示范村60%以上农户完成建设和改造,以后逐年扩大范围。在建设改造过程中,要坚持宜改则改、宜建则建,以改为主,改建结合的原则,总体上按改造占75%、新建占25%的比例把握。大家在工作部署上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有全局观念,有连续性,在重点抓好省市示范村建设改造的同时,根据各县(市、区)实际情况提前谋划,摸清到2012年需要建设改造的所有村庄的情况,早安排,早动手,确保我市的新民居建设一年一个台阶,扎实推进。这次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推进新民居建设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对全市新民居建设的目标任务、建设要求和模式、建设步骤和进度、组织机构、责任分解和督导考核等都做了具体安排,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县(市、区)也要结合各自实际精心谋划,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措施。目前,虽然有几个县市制定了实施意见或方案,但都比较笼统,内容不够具体,措施不够实,操作性不够强,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各乡镇、示范村都要成立专门组织,制定工作计划和建设方案。只有各级各部门都负起责任,坚持具体抓、抓具体,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狠抓落实,才能把新民居建设各项工作真正推开。

(二)要突出重点,强化措施。重点抓好五个关键环节。

一是抓规划设计。规划是建设龙头,示范村建的好不好,群众满意不满意,首先取决于有没有一个好的规划设计。3月份省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来我市督导调研时,专门强调了这个问题。随后市新民办对全市18个县(市、区)新民居建设的规划设计情况进行了专项督导,召开了全市规划设计工作调度会。目前大多数县市都按照省市要求聘请了有相应专业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正在抓紧编制示范村村庄建设改造规划,但仍有个别县重视不够,行动迟缓。今天我再强调一下,所有示范村村庄建设规划必须聘请有专业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新民居建设设计必须聘请有相应专业资质的建筑设计单位进行设计,争取5月底前,各示范村完成各项前期工作,6月份开工建设。

二是抓土地运作。从调查摸底的情况来看,我市多数示范村空心现象比较严重,占地面积比较大,通过新民居建设,平均每个村庄可以整理节约上百亩土地,甚至更多。这些土地既可以复耕,也可以用于上项目,搞建设,还可以扣大棚,搞养殖,发展家庭副业和农业产业化。土地运作好了,农民群众通过新民居建设,不仅可以大大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而且可以获得巨大的土地收益,用于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可以说是一举两得。这是调动广大村民积极参与新民居建设的重要抓手。国土、农业、财政等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既要解决好新民居建设用地问题,又要帮助农民把节约的土地变成实实在在的效益。今年,全省安排新民居建设周转用地12000亩,在建设中确需周转土地的,市县国土部门要根据省相关政策主动帮助示范村解决。

三是抓建设质量。目前,我市有36个示范村正在施工建设,这些示范村庄工作主动,积极性高,值得大家学习。前一阶段市新民办组织人员对每个开工村庄进行了现场督导,从督导情况来看,多数示范村能够按照国家规定的建筑施工技术要求和规范来做,但也有个别村庄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施工队伍不具备相应资质,建设施工手续不完备,质监安监措施不到位,存在质量安全隐患。对这个问题大家务必高度重视,保持清醒头脑。因为修房建屋是老百姓花十几年甚至半生积蓄来做的一件大事,所以说,质量安全绝对不能出问题,这是关系老百姓生命的大事。如果由于我们把关不严,没有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出了问题,我们就是罪人。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同时也是感情和责任问题。推进新民居建设不仅要快,更要好。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要高度负责,切实加强工程施工监管,责任到人。要建立健全技术服务小组经常到现场巡回指导,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处理,确保工程按照村庄规划要求和新民居建设技术规范进行施工建设,保证工程安全、质量和进度。

四是抓建设资金。按省要求,示范村建设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新民居建设改造,二是示范村基础和公共设施建设。民居建设改造资金以村民自筹为主,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同时,市金融办要尽快协调农村金融机构制定具体的办法,给予贷款支持。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是示范村工作的关键所在,是撬动新民居建设的支点,要利用好各项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村集体完善村公共基础设施,创建美好的居住环境。“栽下梧桐树,不愁凤凰来”,只要新区、新村环境创造好了,村民自会按要求争相来建来改。县、乡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根据村庄规划对每个示范村所需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进行具体测算,可采取政府补一点,村集体拿一点,村民集一点,企业和帮扶单位支持一点等措施进行解决。

五是抓优惠政策。目前各条线上涉农优惠政策和资金不少,有道路、沼气、“三化”、饮水、教育、卫生、一事一议奖补资金等等,按照省委要求,这些项目资金要优先向符合条件的示范村倾斜投放,缺什么补什么,激励和引导广大群众积极投身于新民居建设。各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要一项一项地具体研究,尽快制定实施办法,确保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三)要协调联动,齐抓共管。新民居建设涉及农业、建设、交通、发改、财政、文化、教育、卫生、商业等方方面面。必须建立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推动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齐心合力、共同推进。市县新民居建设办公室是新民居建设的综合牵头部门,要切实发挥好组织协调和牵头督导作用,积极主动地督促各相关部门做好新民居建设的各项工作,督导各示范村按要求按进度推进新民居建设。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支持新民居建设办公室,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为新民居建设献计出力。同时要建立领导包村和市县部门单位与示范村“一对一”结对帮建制度,举全市之力,共建美好家园。

三、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确保全市新民居建设早日取得成效

(一)要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落实责任制。为加强对新民居建设的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市新民居建设指挥部,我任指挥长,张平、占银、*三位同志任副指挥长,市直21个相关部门和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建设局,具体负责全市新民居建设改造的组织协调、督导检查以及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市建设局局长田留双同志担任,人员从市建设局、市委农工委(农办)、市文明办等单位抽调专职人员组成,目前办公室各项工作已经正常运转。各县(市、区)作为新民居建设的责任主体,也要成立指挥部及其办公室,但从督导的情况来看,有些县(市、区)委、政府重视不够,将指挥部办公室挂靠在建设局某个科室,人员不是专职的,没有专门的办公室,没按要求建立督导台帐,制定工作方案,工作仅仅停留在上传下达层面。县主要领导、主管领导没有按省市要求做到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督导要账,工作措施不明确、不得力,没有很好的发挥组织指导和综合协调作用,严重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对此,我提三点要求。一是各县(市、区)要参照市里做法,尽快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明确党委政府一名县级领导具体负责新民居建设工作,必须有专门的新民居建设办公室、有专门人员,明确工作职责、议事制度,保障正常办公经费,形成市县统一、上下对口、责任明确、督导有力的全市新民居建设组织领导体制。二是建立推进新民居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新民居建设指挥部每月至少召开一次成员会议,研究协调推进新民居建设的有关事项和重要问题。三是落实责任制。市指挥部对21个成员单位进行了责任分解,各成员单位要认真研究制定支持新民居建设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各县(市、区)也要搞好部门责任分解。

(二)加强调度督导,严格工作考核。要强化督导,建立三项工作保障制度。一是建立定期调度制度。要建立工作台帐,以项目明细化管理方式对各县(市、区)、帮扶部门以及103个示范村实行动态管理,定期督导调度,实行一月一报表、一季一调度年终总考核,促进各项工作落实。二是建立公开通报制度。市新民居建设指挥部对各县(市、区)推进新民居建设的情况和市直部门、企业帮扶情况进行定期通报,并在市级主要媒体公开。三是建立考核奖惩制度。按照新民居建设考核办法,每年年终对各县(市、区)新民居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奖优罚劣,激先促后。

(三)积极培树典型,充分发挥典型引路作用。从各县(市、区)上报的示范村的情况看,各示范村之间各有特点,差别很大,因产业基础不同,有的年收入达几千万元,有的仅几万元,有些村还没有任何收入。因此,在推动新民居建设中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针对不同条件的示范村区别对待,确定不同的推进模式。*魏县*村情况与我市广大农村相似,他们的新民居建设搞得很好,其经验和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大家可以组织示范村群众代表去那里学习参观。要尽快组织召开一次全市新民居建设现场观摩会,组织大家去沙河、宁晋等搞的比较好的示范村现场观摩学习。通过典型示范,一方面,让大家看到新民居建设给群众带来的巨大实惠和好处,另一方面,也让大家知道怎么干,怎么能干好。要加强培训,组织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上级关于新民居建设的相关政策,要学深学透,引导群众自觉按上级要求去建去改。特别是对于规划、设计和施工中的一些技术规范和要求,要聘请专家通过讲座、现场指导、答问质疑等形式对县、乡、村基层技术和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指导,提高他们的业务知识和技能,保证新民居建设健康顺利开展。

新农村建设具体措施范文4

一、目标任务

按照全省东、西两片全面推进脱贫攻坚的总体部署,从2016年开始,将全省15个贫困县和1500个贫困村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扶贫工作计划,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二、工作内容

(一)推进贫困村新农村项目建设。从2016年开始,按照每2年开展一轮新农村重点村建设,到2019年开展2轮新农村重点村建设工作计划的要求,每轮支持贫困村40个,2轮支持80个,约占支持15个贫困县重点村的40%,每个贫困村年支持额度40万元左右,2年累计支持80万元左右,总计支持资金6400万元左右,其中每年支持额度1600万元左右。

全省按照东、西两片划分,东片重点支持靖宇、长白、柳河、龙井、和龙、汪清、安图、图们8个县市,两轮支持36个贫困村,支持资金额度为2880万元左右;西片重点支持镇赉、通榆、大安、洮南、洮北、长岭、双辽7个县市,两轮支持44个贫困村,支持额度3520万元左右。支持项目主要有5类:道路建设、排水沟建设、村部建设、休闲文化广场建设和围墙大门改造项目,具体以当年项目申报指南为准。

(二)推进贫困村村干部和村级合作组织带头人培训。结合省里新一轮万名村干部培训,每年对500名贫困村党组书记、村委会主任和村级合作组织带头人进行重点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三农”政策和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脱贫攻坚任务目标和政策措施等,提高基层干部和职业农民创业、带富和致富能力,确保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每期培训10天,到2018年,按照每村培训1名的标准,全面完成1500个贫困村村干部和村级合作组织带头人的培训任务。

(三)推进贫困村美丽乡村建设。按照各美其美、全面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贫困村打造新农村升级版,建设美丽乡村。重点是推进部分贫困地区整县美化、积极打造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加强农村生态建设、文化建设和法制建设。到2019年,在15个贫困县的贫困村中打造新农村建设文化名村50个。

三、措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将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纳入到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工作的重要日程,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精心组织,科学推进,确保如期保质保量完成新农村支持贫困村建设任务。

(二)整合资金投入。以新农村支持贫困村为平台,按照一名领导、一个部门、一户企业三帮一的要求,加大新农村帮扶工作力度,进一步整合涉农项目,集中向贫困村倾斜,切实解决好贫困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滞后问题,全面整治好农村环境。

(三)加强督导检查。将新农村支持贫困村建设纳入督点,重点督查贫困村规划制定情况、项目建设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情况、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情况、美丽乡村创建情况,坚持标准,不打折扣,加强监管,保证项目建设平稳运行,发挥应有效益。

(四)创新机制模式。在推进新农村支持脱贫工作中,要积极创新能人治村、民主管理、整合投入、整村推进、产业兴村、商贸活村等新农村建设体制机制和工作模式,切实增强新农村帮扶工作的力度和成效。

四、责任分工

全面推进脱贫攻坚新农村建设工作由省农委负责,按照“省级规划引导、市州协调推进、县为责任主体”的原则,明确各自职责。

一是省新农村办负责制定全省全面推进脱贫攻坚新农村建设具体工作方案,明确建设目标、工作任务、主要措施等,抓好工作指导和工作考核。

新农村建设具体措施范文5

关键词水土保持;新农村建设;作用;要求;具体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期间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从战略高度作出的正确决策,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对农村现有问题的系统解决。

1水土保持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作为生态环境建设主体的水土保持应发挥其优势作用,强力助推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快速发展[1]。织金县水保办在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总结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水土保持工作应处于主导和基础地位的结论,主要体现在:一是水土保持改善了生态环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人文发展空间;二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帮助和积累资金;三是水土保持综合科普教育培育了新型农民;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五是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规范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行为,强化水土保持服务,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2新农村建设对水土保持工作的要求

一是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努力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最为迫切的要求和关键所在。二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奠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满足农民衣食住行的需要、农村社会再生产的需要、农村扩大生产的需要。而就目前农村物质生产方面的现实来看,我国大多数农村处在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其剩余刚好够再生产需要。三是建设生态文明,其核心是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平等、共存共荣的关系,其实质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国1/3的国土面积存在水土流失问题,因此水土保持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就理所当然地应该担负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重任[2]。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强农村自身的“造血”功能尤为重要。就目前来看,首先要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土地使用权依法流转的机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其次要允许和鼓励农民组织起来,加大农村有组织化生产的力度,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服务,有效克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局限性,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使农民享受到生产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平均利润。

3具体措施

一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经营模式,切实保护好农村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在农村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加大对农村道路建设、环境美化建设的投资力度,在乡风文明的前提下形成村容整洁的自律机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二是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只有率先实现山川秀美,才能逐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才能最终保障工业文明等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不断扩大[3]。三是保护水土资源,加强建设,促进生态修复[4]。具体方略则应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注意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与当地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尤其是与中央倡导的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以及贫困山区的扶贫搬迁等相关政策结合起来,力所能及地减少人类在水土流失地区的生活、生产活动,从而保障和促进生态修复的实现。同时,对人工治理的地区,有条件的可采取大户承包、专业承包、集团承包进行连片治理,不具备连片专业治理的则要制订帮扶措施,进行户包户治户管户受益。总之,政策要切合实际、注重实效,要有利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规划的如期推进。四是“治水先治塬”。治理水土流失,开展水土保持,建设生态文明,不能拘泥于传统方式上的工程、生物、耕作三大治理措施,而是要从克服工业文明的弊端入手,从认识上、思想上、策略上、措施上等全方位、多层面地进行系统研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实现既治标更治本的目的。

4参考文献

[1] 艾晓燕,徐广军,韩守.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特点与原则[j].中国水土保持,2010(3):44-45.

[2] 武平,杜勇.努力推动云南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又好又快发展[j].云南农村经济,2010(1):56-59.

新农村建设具体措施范文6

一、农发行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大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现状,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于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时期党和国家对农发行提出新期待。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改革发展做出了新的部署,提出“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并明确提出了要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加大政策金融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支持。这些要求为农发行信贷支农指明了方向和重点,也为农发行在支持“三农”中切实加大力度、发挥更大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对农发行改革发展提出新目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农发行提出了“办好建设新农村的银行和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新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坚持政策性银行的办行方向,立足“三农”谋发展,把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促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来抓;作为促进生产条件改变、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工程”来抓;作为为农民办实事、为农民办好事的“民心工程”来抓,充分发挥在农村金融中的支柱和骨干作用。

(三)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对农发行进一步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作用提出新要求。当前形势下,中央提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这十项措施与农发行的信贷业务都是密切相关的,农发行必须服从服务于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需要,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出贡献。因此,农发行应把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认真履行职责和一项政治任务,抓好落实,有所作为。

二、农发行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建议

(一)合理把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的重点投向

一是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发展上,要坚持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办行方向,切实履行支农职责,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并根据当地政府的财政实力和实际项目,以及农发行信贷计划,发挥整体优势,集中信贷规模做一些立全局、看长远、具有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性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是要把握住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找准发挥骨干和支柱作用的着力点和切入点,加大信贷投入,切实解决社会关注、政府关心、新农村建设急需的重要项目及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

三是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项目的轻重缓急、地方财政实力大小、风险承受强度等因素,确定信贷支持的先后顺序。当前要首先要支持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十项措施中所列重点领域、行业中符合我行业务范围的项目。其次要支持信用环境好、经济可持续发展后劲较足、可用财力充实的地(市)以及第一还款来源充足、第二还款来源有保证、资产质量好的项目。

(二)坚持把风险防范放在首位

一是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提高质量和效益,合理确定各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的比例,防止经营风险过于集中在个别区域和个别行业。

二是要严把项目的准入关。坚持好字优先,加强产业和行业分析,坚决对“高污染、高风险、高耗能”行业亮红灯。

三是要强化贷后管理。把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作为内控机制建设的关键环节抓好抓实,按季严格考核,并加强对抵质押品的有效管理。

(三)加快金融创新,进一步完善农发行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政策

一是创新担保抵押手段,增强信贷风险防控能力。要密切关注林权和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后新变化,研究林权、承包经营权抵押的具体操作办法,扩大有效抵押品的范围。

二是适当扩大农发行业务范围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比例,科学界定承贷主体。在坚持“一体两翼”业务发展格局,做好粮棉油主体业务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的比例,对承贷主体的界定上,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注重其经营范围是否涉农等。

新农村建设具体措施范文7

一、扎实开展大规模集中培训,为建设新农村造就优秀带头人

乡村党组织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乡村党组织书记是农村党员干部的带头人,他们的思想认识如何,能力素质怎样,直接关系到党在农村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省委把集中培训乡村党组织书记作为开展“双学”活动、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在华西村举办了42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培训班,全省2万多名乡村党组织书记参加了培训。在省委的号召下,全省各地还结合实际,举办培训班2815期,培训农村基层干部16万多人次。

(一)把深化乡村党组织书记对新农村建设战略部署的认识,作为培训的首要任务。在乡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班示范班上,李源潮同志深刻阐述了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决策部署对江苏“两个率先”的重大意义,以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每期培训班上,都组织学员学习讨论中央领导关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讲话,并组织学员把学习华西成功经验与参阅国外有关农村发展资料、省内其他先进村经验做法结合起来,把听取**、吴协恩前后两任华西村党委书记的情况介绍与参观考察华西村农工商企业及村容村貌结合起来,把课堂讲授与分组讨论交流及同村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对话、问策等活动结合起来,帮助乡村党组织书记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把握中央及省委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推动他们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这次大规模集中培训,适应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要求,符合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际状况,符合提高农村基层干部能力素质的实际需要,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确立了新目标,打开了新思路,注入了新活力。

(二)把提升乡村党组织书记的领导能力和发展本领,作为培训的重要目标。在培训期间,通过专题讲座、实地考察、分组讨论、走进农户、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组织乡村党组织书记深入体验华西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成功经验,深刻感受华西村和**的“典型效应”。培训活动中,组织乡村党组织书记结合学习考察和交流讨论,撰写学习心得,进一步深化对新农村建设中热点难点问题的认识。如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的前提下,如何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在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如何推进“一村一品”,培育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致富;在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如何规范和引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在以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深化的情况下,如何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保证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提高为农民服务的能力;在农民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思想日益活跃,法律和民主意识明显增强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教育和引导农民,培育新型农民,构建和谐农村,等等。乡村党组织书记进行了认真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办法,明晰和细化了建设新农村的思路和举措,并集中体现到了各自的“双学”目标承诺书中。

(三)把转变乡村党组织书记思想作风,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党组织书记不仅要具备推进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本领,还要有好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把中央和省委的部署扎扎实实落到实处。深入开展“双学”活动,就是要引导乡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把为民谋利、为民造福作为自觉追求,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培训期间,我们安排华西村党组织负责人专门介绍华西党员干部艰苦创业、埋头苦干的优良传统。集中培训结束后,我们要求各乡镇及时召开乡村两级干部会议,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介绍华西培训的感受和“双学”的目标承诺及具体措施,共谋发展大计;各村也分别召开村“两委”会和党员、村民代表座谈会,商讨富民强村的思路和具体办法。全省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深入农户、深入群众,广泛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发展富民计划,集中民智,体现民意,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主体作用。

二、认真践行“双学”目标承诺,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在“双学”活动中,全省所有的乡村党组织书记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双学”目标承诺书,明确自己在任期内的工作目标和责任。“双学”目标承诺书在充分征求党员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公示,接受党员群众监督,并报上级党组织备案,作为考核和民主评议乡村党组织书记的重要内容。“双学”目标承诺书的制定,把建设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具体化,把乡村党组织书记的任期目标责任项目化,进一步增强了乡村党组织书记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围绕发展践行承诺,推动经济增长。发展是解决农村一切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办法。抓好发展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先进性在新农村建设中最具体、最生动的体现。我们在指导乡村党组织书记制定“双学”目标承诺书时,引导他们坚持把发展富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始终围绕发展富民定目标、定措施、作承诺,并具体到每年新增发展项目多少个、转移农村劳动力多少人、乡镇财政收入或村集体收入增加多少元,促使他们主动把发展富民放在首位。苏南许多乡镇在“双学”活动中,对照华西找差距,谋求跨越发展,在农村社区建设、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等方面制定了实实在在的措施,又好又快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东台市廉贻镇祈古村党总支书记向全村群众郑重承诺,要扩大造船业规模,改造老村庄,确保年内生产钢质船260条,全村经济总量达1.8亿元,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

(二)围绕富民践行承诺,促进农民增收。富裕农民、造福农民是农村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当前农村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最大责任。乡村党组织书记在“双学”目标承诺中,坚持把带领群众致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重要目标,围绕发展定规划,组织农民搞建设,帮助农民创业致富。同时,关心群众疾苦,尽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全省乡村党组织积极做好500万农民大转移工程和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努力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本领。认真组织农村经营能手和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引导群众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切实提高农民经营性、资产性、政策性收入,加快农民致富步伐。常州市下达2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199个村的河塘疏浚整治、3368户农民的自来水改造,以及400多个农业产业化经营致富项目。

(三)围绕和谐践行承诺,融洽党群干群关系。在“双学”活动中,乡村党组织书记都把促进农村文明和谐作为建设新农村、履行目标承诺的重要内容,身体力行,努力实践。各乡村在结合实际、立足长远、尊重民意的基础上,制定了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近期目标和阶段性计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展清洁水源、清洁村庄、清洁生产和绿化造林活动,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村容整洁、生态优美的新村庄。目前,全省乡村党组织在巩固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的同时,正在实施道路通达、环境整治、教育培训、农民健康和文化建设等新5件实事,着力建设富裕农村、和谐农村、幸福农村。全省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正在以“双学”的实际行动,让农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和希望,进一步融洽了农村党群干群关系。

三、大力实施“双百双千”工程,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再上新水平

为了把“双学”活动不断推向深入,我们以实施“双百双千”工程为载体,即重点培植100个示范乡镇和1000个示范村、重点帮扶100个薄弱乡镇和1000个薄弱村,通过示范乡村建设和薄弱乡村帮扶,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截至目前,全省共选派了2157名大学生到村任职,从各级机关抽调12984名干部到村挂职,为扎实推进我省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组织保证。

(一)不断壮大先进乡村群体。围绕实施“双百双千”工程,切实加强乡村党组织建设,通过选树典型、培育典型、宣传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南京市下发了《关于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示范村工作的意见》,挑选21个市级和100个县级示范村,介绍推广它们的先进经验,引导各地找准方向、找准标杆,学习先进、追赶先进,全市形成了百村示范、千村争创的喜人局面。近年来,泰州市结合实际,组织实施“十强争先、百村示范、千村小康”工程,并制定了目标措施和考核办法,加大示范乡村建设力度,一批先进乡村党组织不断涌现。姜堰市沈高镇河横村被农业部列为全国35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之一。

新农村建设具体措施范文8

一、提高认识,增强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问题。今年以来,中央和省、市委将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我县是一个农业县,“三农”问题事关全县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事关小康社会建设的大局。能否维护大局稳定,保持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肩负着艰巨的历史重任。

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是党中央在总结多年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形势新任务要求,采取的一项战略性举措,是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实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整体推进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有利于激发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内在动力,调动各级党组织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积极性;有利于深入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保持农村稳定。近年来,我县按照“县、乡、村三级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积极开展争创活动,有力地提升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但按照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也还存在着创建目标不够明确、创建措施不够有力、创建水平不高等问题,致使个别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不强,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能力较弱,影响了“三级联创”活动的整体水平。因此,各级党组织一定要从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扎扎实实地把“三级联创”活动各项目标措施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不断开创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局面,为“三大战略”的顺利实施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进一步明确开展“三级联创”活动的目标要求

我县开展“三级联创”活动的总体要求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稳定的大局,从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上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三大战略”的顺利实施和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具体目标要求是:

1、“五个好”村党组织:一是领导班子好。能够自觉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决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两委班子成员结构合理,平均年龄不超过45岁,高中文化程度的达到50%以上,掌握一至二门实用技术,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班子团结协作,发展意识强、思路清,廉洁勤政,奋发有为,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公道正派、懂科技、会管理、热心为群众办实事,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重视后备干部的培养,村级配套组织健全,作用发挥好。二是党员干部队伍好。村组干部、党员带头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参加学习培训,带头完成乡村公益事业;认真实施“双培双带”工程,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不断提高,先锋模范作用和骨干带头作用明显;注重在青年、妇女和致富能人中发展党员,党员队伍结构逐步改善。三是工作机制好。抓基层组织建设目标明确,责任清晰,措施有力;坚持村务公开制度,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得到落实,村级集体经济管理规范;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关系协调,工作运行规范,服务优质高效;干部帮扶能力强,每名有帮扶能力的党员至少帮扶一户贫困户;有固定的党员活动室,组织生活经常化、制度化。四是小康建设业绩好。在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创办龙头企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有新举措、新成效,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本乡镇平均水平;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措施得力,集体经济年收入不低于3万元;计划生育工作任务完成好,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明显,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五是农民群众反映好。班子及成员在群众中威信高,党员干部热心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工作作风和工作实绩让群众满意,党群干群关系密切,群众满意率达到80%以上。

2、“五个好”乡镇党委:一是领导班子好。能够自觉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决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廉洁勤政,团结协调,发展意识强;党政领导班子年龄、文化、专业结构合理,党委书记和乡镇长党性强,作风正,思想解放,观念较新,组织领导和决策能力强,群众威信高,能够认真履行“直接责任人”的职责;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居全县前列,“五个好”村党组织和群众满意的基层站所数,必须达到本乡镇村数和站所数的50%以上。二是党员干部队伍好。重视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常抓教育培训,强化监督管理;乡镇干部和党员队伍素质优良,乡镇干部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达到80%以上,能指导群众脱贫致富,受群众拥护;无“三乱”现象发生,违纪违规行为能够及时得到纠正处理。三是工作机制好。学习、决策、管理和监督制度健全,落实到位;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分工负责制坚持到位,执行效果好;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民主建设、廉政建设、财务管理、政务公开、决策议事、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和包村责任制完备,并能贯彻落实。四是小康建设业绩好。有符合当地实际的经济发展思路,农业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农民人均纯收入、财政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计划生育工作在全县排位靠前,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五是农民群众反映好。乡镇干部尊重农民,爱护农民,诚心诚意为农民群众服务;工作措施符合群众意愿,工作作风和工作实绩得到群众认可,服务优质高效,党群干群关系密切,群众满意率达到80%以上。

3、基层满意的县属涉农部门和群众满意的乡镇站所:一是有一个好班子。自觉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班子团结协调,廉洁勤政,开拓创新意识强,负责同志工作思路清,能够带领干部职工围绕全县和乡镇工作大局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年终综合考核位居全县或系统前列。二是有一支好队伍。党的活动开展正常,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和骨干带头作用;干部职工爱岗敬业、业务精通、行为规范、廉洁奉公;重视干部学习教育培训,干部队伍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达到80%以上。三是有一种好作(行)风。经常开展树机关形象活动,干部职工为“三农”服务意识强;机关风气正,工作氛围好,工作质量优、效率高;坚持开展行风评议,无违纪违法行为和“三乱”现象发生。四是有一套好制度。民主建设、廉政建设、财务管理、决策议事等制度健全完善,并能贯彻落实;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成效明显。五是有一份好业绩。在全县、乡镇或系统行业中工作成绩突出,考核考评位次靠前,基层党员干部群众满意。

4、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一是县委认真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能用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指导工作,高度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落实领导责任制,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农村党建工作整体水平排全市前列。二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明确具体,工作机构健全,人员配备到位,并且建立了有效的经费投入机制,各项措施得力并得到有效落实;“五个好”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分别占乡镇和村总数的70%以上。三是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得到贯彻落实,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推进,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农民人均纯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年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四是县属涉农部门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意识强、服务措施实、服务质量高,严格依法办事,基层单位和群众满意,不发生恶性涉农事件。五是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农民群众的民利得到尊重和保障,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发挥,计划生育工作走在全市前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成效显著。

三、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的具体措施

1、围绕提高执政能力,大力加强乡村班子建设。结合农村基层组织集中整建工作,真正把政治素质好、善抓项目、会抓项目,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五干型”干部充实进乡镇领导班子;通过“两推一选”和村民“直选”,把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致富能人选拔进村级两委班子,切实发挥他们领导农村经济建设、带领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骨干带头作用。同时,要采取包村帮扶、组织调整等方式,对“懒、散、瘫、弱”班子进行集中整治,力促后进村转化升级,切实提高乡村领导班子的整体工作水平。

2、围绕提高队伍素质,认真开展教育培训。充分发挥县、乡镇党校和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的主阵地作用,认真组织实施“万名基层党员干部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工程”,结合“双培双带”工程的实施和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把农村党员、干部、致富能人和致富带头人中的入党积极分子“四支队伍”作为培养的重点,采取传统培训手段与现代培训手段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走出去学习与请进来指导相结合,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着力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市场经济、法律法规、农业实用技术、产业化经营知识和项目知识培训。通过培训,增强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同时,要结合党员的实际,精心创设党性实践活动载体,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供平台,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

3、围绕增加农民收入,深入实施“双培双带”工程。“双培双带”工程是一项切合农村实际的党建创新工程,其根本目标与“三级联创”活动是完全一致的。全县各级党组织要把开展“三级联创”活动与实施“双培双带”工程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县、乡镇、村三级的职能作用,以“双培双带”工程为载体,不断丰富“三级联创”活动的内涵,促进“三级联创”活动各项目标措施的落实,推动“三级联创”活动向纵深发展。

4、围绕夯实工作基础,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带领群众共同发展的物质基础。乡村党组织要因地制宜,围绕重点产业的发展,立足当地丰富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千方百计抓项目、引资金,积极兴办一批符合市场化、产业化、企业化的村级集体经济实体;充分利用农村便利条件,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草畜业、养殖业,把集体经济收入同技术服务、物资服务和流通有机结合起来,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服务,在服务农业产业化中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增加,不断夯实村级组织为民办实事的物质基础。

5、围绕加强民主建设,大力推进村级规范化管理。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制度、村务公开督查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健全议事决策规则,强化民主管理和监督,规范村级重大事务决策程序,进一步落实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要切实转变各级党组织、特别是涉农部门的工作作风,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奉献意识、服务意识,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规范服务项目和标准,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

四、健全完善“三级联创”的考核制度

加强检查,严格考核,科学评比,是确保“三级联创”活动取得实效的重要手段。各乡镇党委要因地制宜,结合各自工作实际,抓紧研究制定开展“三级联创”活动的具体考核办法和细则,建立健全评比考核制度。从2005年开始,按照新的“五好”标准和要求,认真开展创建活动,重新考核命名“五好”乡镇党委、村党组织。

1、考核的原则。本着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坚持标准、动态考核的原则,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坚持群众评议、自我评议和组织考核相统一,力求全面、准确、客观、公正地反映各级党组织的工作和开展活动的实际效果。上级党组织对下级党组织的考核每年进行一次,市委对创建活动二年进行一次评选表彰,已被命名和表彰的单位,都要参加下年度的新一轮考核评选。

2、考核的责任主体。县委和乡镇党委负责“三级联创”活动的组织实施和督查考核。县委考核乡镇党委及县属涉农部门,乡镇党委考核村党组织及基层满意的乡镇站所。

3、考核审批程序。“五个好”村党组织由村党组织申报,乡镇党委考核推荐,县委审批;“五个好”乡镇党委由乡镇党委申报,县委考核审批;基层满意的县属涉农部门,由县委组织评选并审批;群众满意的乡镇站所由乡镇党委组织评选,征求行业主管部门意见后,报县委审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由县委申报,市委考核审批;省委命名表彰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五个好”乡镇党委、“五个好”村党组织由县委申报,市委组织部考核推荐,报省委复核审批。

4、考核结果的使用。把开展“三级联创”活动情况,作为考核干部实绩的重要内容和对其使用的重要依据。对于抓“三级联创”活动积极性高、措施实、方法新、效果好的乡镇、单位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予以表彰奖励。对经济增长幅度和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排名均靠后,以及发生恶性涉农案件、大规模和弄虚作假的乡镇和单位,主要领导和直接责任人不能评为先进。同时,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责任落实情况、领导干部包村和联系点工作情况一并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个人政绩档案,作为评先树优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之一。

新农村建设具体措施范文9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农村公路; 规划目标; 措施

1现状农村公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十五”过后, 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但是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现在的进展仅仅是开局、起步。农村公路建设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农村公路建设中, 地方政府和设计者不能因地制宜。

建设者往往缺乏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这样农村公路建设成本居高不下, 浪费了有限的建设资金, 使有限的农村财力很难承受。

(2) 农村公路总体技术水平不高。

农村公路总体技术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 一方面农村公路建设投入不足, 公路建设等级低下; 另一方面, 农村公路大多数为民办公助、群众投工投劳的成果, 资金投入不足, 涵挡等配套设施差。

(3) 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资金严重不足。

目前, 农村公路的造价每公里大约为7~ 10 万元, 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来源主要由省补助、交通费投入、财政配套、村集体经济支出、发动农民自愿筹集等渠道组成。这就导致了一方面农村公路建设总量不足, 通达深度不够; 另一方面在公路建成后, 由于资金不足, 缺乏养护, 超重车辆的行驶, 导致路面破坏严重, 功能失效。

(4) 农村公路建设管理责任不明确, 管理跟不上。

作为政府履行公路交通管理职能的部门, 对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和养护工作的指导意见不够明确,服务的主动性不够强。

(5)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制不健全、不规范。

各级政府和交通部门对农村公路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 重建轻养的观念严重。因此, 这类公路损坏严重, 造成财力浪费。

(6) 农村公路安全条件差。

“村村通公路”的实现, 使广大农村形成了密集的公路网, 对发展农村经济起到了支柱作用。但农村公路宽度不够, 质量欠佳, 有的年久失修, 通行能力差, 极易出现安全问题。大部分农村公路没有交通标志、标线, 缺乏相应的安全防护设施, 存在较大的交通事故隐患。

2规划原则

为建设既满足通畅、安全、便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又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村公路, 应当坚持以下主要原则。

(1) 总体安排, 统筹兼顾, 分步实施。

首先, 农村公路规划要按照县、乡、村道的顺序, 本着县道规划与国省道规划, 乡道规划与县道规划, 村道规划与乡道规划相互协调的原则, 合理布局, 纵横结合, 做到近期目标和远景规划相统一。其次, 农村公路规划要着眼经济建设的大局, 优先考虑当地农业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为农村调整产业结构、为农民致富奔小康创造条件。第三, 农村公路建设应遵循先干线后支线的原则, 在实现“大动脉”畅通的情况下, 逐步丰富“毛细血管”, 避免出现“断头路”、“卡脖子路”以及干线公路施工时支线受损的现象。

(2) 坚持标准适度和因地制宜原则, 发挥最大投资效益。

建设标准直接关系到农村公路的使用功能和投资规模。农村公路不在宽而在适用, 等级不在高而在实用。原则上, 农村公路建设标准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执行, 根据各地区公路网的规划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按照公路的使用功能和远景交通量综合确定农村公路采用的技术等级。农村公路路线设计要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原有道路, 尽可能减小工程量。农村公路路面结构的设计应贯彻就地取材原则,结合农民、农用车及农村交通特点, 结合当地农村地理、资源、经济状况, 建设适合当地农村特色的公路及道路。

(3) 注重实效, 确保质量, 实现畅通无阻。

公路交通设施规模、布局, 等级标准及管理服务, 充分体现农村实际和农民需求, 既要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 既要满足当前需要又要兼顾今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第一。

(4) 兼顾环保, 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村公路规划应贯彻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 与山、水、林、田的综合治理相结合, 最大限度地节约用地, 道路修建有利于复耕造地, 尽量避免占用农田。同时, 要尽量防止水土流失, 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注意与沿线地形、地物、环境和景观相协调,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文物古迹, 增强农村公路交通亲和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5) 按照“安全、方便、节约”的原则建设交通工程设施。

路基路面设计应根据使用功能、技术等级、交通量、地形、地质、材料和施工方法等因素综合考虑, 尤其应重视排水与防护设施设计, 既要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又要经济合理, 以提高农村公路抗灾能力; 交通工程设施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与路基路面的具体情况进行设置, 做到醒目、牢固。在视距不良的急弯路段, 应根据需要设置线形诱导、警告、减速等标志; 连续长陡下坡路段应设置减速装置。在学校等特殊路段应设置警告、禁令标志及必要的指示标志, 有条件的农村公路可设置里程碑、漆划标线。

3规划方法与实施措施

3、1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

农村公路建设必须坚持以地方政府为主, 中央政府扶持, 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发展方针,按照“多予少取”的方针, 积极协调交通、财政等部门, 统筹规划, 协调行动, 充分发挥资金投入效果,共同推进农村公路加快发展。

(2) 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

要坚持不修农民群众不想修、不愿修的路, 不强行摊派、集资, 不随意降低补偿标准, 不随意征用农民宅基地和耕地, 不乱采乱挖,总之,要通过农村公路建设这个载体, 一方面, 体现出农村公路建设效果上的“两满意”, 实现发展农村经济的目标; 另一面, 体现出农村公路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性工作的作用

(3) 农村公路规划应与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相协调。

县域城镇体系是在县域范围内, 以中心城镇为核心, 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建设新农村, 规划要先行。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 在充分调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民生产生活状况的基础上, 针对不同的乡情、村情、民情,选择发展路径, 明确新农村的建设模式、建设重点和建设方式。在此基础上, 对农村房舍、水电、道路、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出科学规划。

(4) 农村公路规划应与国道、省道、县道等主干道路网规划相协调。

全面提高农村公路的密度和服务水平, 形成以县道为局域骨干、乡村公路为基础的干支相连、布局合理、具有较高服务水平的农村公路网。首先将农村公路与上层次公路衔接, 保证区域内公路网总体布局的协调和路网整体效益的发挥; 而后建设大量的连接线、支线、沟通线、联络线, 使农村公路成网, 满足多方出行要求。农村的道路建设, 要打破县、乡、村的界线, 进行统筹规划, 防止画地为牢, 造成边缘村、镇互不联结, 无法实现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