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新农村建设健身器材集锦9篇

时间:2023-10-13 09:46:23

新农村建设健身器材

新农村建设健身器材范文1

【关键词】榆社县邓峪村;新农村体育;发展因素

1前言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1〕农村体育发展滞后,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是政府部门改善农村人口身体状况的一项必要举措。本文主要对新农村体育发展的现状与相关因素进行剖析。

2榆社县邓峪村新农村体育发展的现状

邓峪村,位于榆社县中部,村里有423户,1829人。常住人口有1000人左右,有800来人都在外打工。虽然有1000人的常住人口,但其中老年人和儿童又占大多数。长期以来村民对于体育的认识程度比较低,不清楚体育真正的作用。有很多的人甚至认为“劳动就是体育”,农闲的时候,很多人宁可在家打麻将,而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导致人们对体育的热情越来越低。

2006年,邓峪村村委会举行全体村民大会,宣布将在最近几年建设相应的娱乐设施,开展一定的文体活动。2008年,各种文体娱乐设施、场地相继建设而成,有篮球场1块,乒乓球台3台等。村里的年轻人自发地组织起篮球队与邻近的村子开展篮球比赛,妇女们也组织了文艺团体在晚间进行表演,中年人,老年人都有了公共的娱乐场所,不再只寄托于打麻将、下象棋等。人们对体育活动的热情越来越高,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参与人数也在逐渐增加。但是,从2008年建立各种娱乐场地与设施以来,各类型的场地与器材也在不断地损耗,器材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大多数器材已经陈旧落后。尽管这些器材都已经出现了损坏,但是当地政府、组织也没有对场地与器材进行维护与替换。现如今,随着体育场地与器材的衰败和破损,人们对体育活动的热情也在逐渐降低,在体育场地上出现的人群也越来越少。

3榆社县邓峪村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

3.1农村的劳动力缺失,削弱了体育发展的主体力量

体育活动的主体力量大多集中在青年人。榆社县邓峪村是一个贫困的地方,经济来源仅限于农耕、小型养殖。经济的落后导致农村青年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而这些青年劳动力都是发展农村体育事业的主体力量,这就使得农村体育的主导力量被大幅削弱。

3.2农村体育资源缺乏,阻碍了农村体育的健康发展

2008年,邓峪村虽然落实了各类型的体育器材,但到现在为止,各类型器材都受到了不一样的损坏,已经陈旧落后,破烂不堪,多年没有维修,有的已经无法使用,导致人们对于体育健身的热情在体育器材的逐渐损坏中也逐渐降低。由于该县是贫困县,不仅仅是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来投资敷设健身器材,而且在当地也没有社会团体来投资。有一定财力的企业也不关注体育事业的发展。所以整个榆社县体育发展的资金来源很紧张,没有足够的财力投资体育设施,一些喜欢体育健身的人因为没有足够的场地与器材,挫伤了他们的健身热情。因此,农村体育设施的缺乏与农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的不协调关系,影响了农村体育的健康发展。

3.3农村文化建设落后,影响了农民体育意识的提高

在农村,很多村民都认为“劳动就是锻炼”“没病就是健康”。导致农村健身的积极性被这些传统守旧的思想所阻碍。农民们意识不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很少有人进行长期性的体育锻炼。大部分人们对于体育健身的认识还是不足,对经常坚持健身锻炼的人表示不理解,认为劳作就是锻炼,为何还要做运动,很难形成体育锻炼的舆论环境。适当的劳动确实可以起到一定的健身作用,有益健康。但是它不能替代体育活动。体育活动是科学的有目的的健身活动,而劳动只是提高某一个或几个器官的功能,所以劳动是替代不了体育活动的。

3.4政府体制改革不当,忽略了基层文化部门的地位

“在建国初期,由于当时的国情需要,我国采用了计划经济和城乡二元体制的发展模式。在这种体制下,国家资本的原始积累制度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直接影响到农村体育的发展”。〔2〕另外,在改革开放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使一些领导只注重经济发展而不重视体育事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县、乡(镇)一级政府,在经历的4次政府机构改革中,县、乡领导为了减少财政支出,达到国家指标,都采取把一些文化机构、体育机构合并重组。在2008年,为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村里落实了这种娱乐场地和设施,虽然场地与设施不充足,但是在早晨和傍晚的时候还是有很多人会在体育场自由地活动,也会有一些比较专业的人员进行舞蹈、健身运动的教授。农民文化素质在缓慢的提升。

3.5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制约了农村体育的平衡发展

农村,顾名思义是以农业为基本经济手段的地方。邓峪村也是如此,村民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多余的金钱来参加文艺节目与体育活动。经调查,我国一些地区农村人口每年的现金收入不足3000元,并且还要有相应的支出,所以用来参加体育活动的金钱就更少,大部分的人都不参加体育活动或者很少参加。而且农村体育的主体是年轻人。经济来源的单一状态使得村里的年轻人都把眼光投向城市,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大部分的青年劳动力走向城市,导致留在农村的大都是老、弱、病、残、幼。在农村体育发展本就低下的情况下又出现了新的障碍。如此看来,能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量偏少,和他们的经济收入有关。这影响了农民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利于新农村体育的健康发展。

3.6学校体育相对滞后,体育人才严重缺乏

学校体育是群众体育的根基。在学校中,学会运动技能,培养自己的体育兴趣,可以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在榆社县的中小学,学校为提高教学成绩,体育课、音乐课都相继被占用。除了每年的运动会之外,基本上就没有了体育活动;再者较多的体育活动都需要场地开展,如篮球活动、足球活动,而学校大多数都没有建立相对的场地。没有体育课地域性体育活动也无法传授,出现地域性体育活动面临失传的危险,如榆社霸王鞭,这样的传统民俗活动在各中小学已经失去了表演的时间。

没有相应的体育场地与器材,体育锻炼无从谈起。现在,虽然有了一定的场地与器材,但是却没有相应的体育协会、体育辅导站等场所,缺乏经过正式体育专业训练的人才,使得文艺节目与体育活动无法开展,村民只能自己组织很简单的活动。

4发展榆社县邓峪村农村体育的对策与建议

4.1各级政府必须统筹安排,确实加大资金投入

当前,农村体育的发展正在探索阶段,应参考城市体育发展的经验,在此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经费是开展农村体育工作的重要保障,政府的拨款是农村体育的主要经济来源。〔3〕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体育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各种社会团体对体育的投资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相继成立体育协会、指导站等,这样农村体育在政府和社会团体的双重支持下就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4.2大力发展农村学校体育,培养农村体育人才

农村学校体育是农村体育的关键平台,现阶段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已经得到了较大的改善。近几年各地合并了很多办学条件差的小学,有了现在的中心学校,华峪中心学校就是附近几个村子唯一的一所小学。如今,学校也在大力发展学校体育。在农村体育的发展中,学校体育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带头作用。加强对学生的体育锻炼的教育,可以带动家庭体育,进一步发展可以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的社会体育,可以使新农村体育快速而健康地发展。

现在,农村体育在整体上出现了一种“无人指导”的情况。出现如何锻炼身体,怎样有效地健身等诸多问题,这就说明了农村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政府应该重视院校毕业生等青年骨干,让他们通经过学习和培训,成为真正的体育人才,为农村体育的发展做出贡献。这不仅可以缓解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还解决了农村体育社会指导员的问题。

4.3加强农民精神文化培养,大力发展体育活动

在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农村,没有良好的教育基础,村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精神文化的贫困导致封建迷信的滋生,低俗文化趁机而入。农村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村文化的建设不仅可以使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充实,还可以加速农村体育的健康发展。

农村体育活动主要开展在农闲时期,在这时候可以开展规模较大的体育活动,如乡镇篮球赛等。在农忙的时候也可以开展一些小型、多样、简单的体育活动,以提高农民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5小结

近几年,大部分农村的体育活动都得到了较大发展,但是仍存在制约因素,使得新农村体育发展滞后。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农村体育就显得势在必行。为此应加大投资力度,发放宣传资料,建立相应的文化宣传站点,对广大农民进行科学知识培训,给农村体育的健康发展打下结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R〕.2006-03-14.

新农村建设健身器材范文2

指导思想

以甘棠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为主线,促进全乡全民健身设施建设,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农民体育健身活动中心建设,同时积极发展群众体育组织,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推进农村体育协调发展。

目标任务

根据省体育局《关于下发<2012年省实施乡镇农民体育健身活动中心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和市体育局文件精神,甘棠乡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目标任务是:抓紧时间于2012年底完成甘棠乡甘棠村的农民体育健身活动中心。

健身场地选择及建设标准

1、建设场地:乡敬老院内

2、建设标准:一个安装灯光设备(照度不低于300LX)的标准蓝球场及看台;两个羽毛球场;一片能有20件以上健身路经的户外健身活动场地;一个相对集中的室内健身活动场所,配备4副乒乓球桌,2张台球桌,3张桌和4件以上室内健身器材。

经费安排和器材采购、安装

1、场地由乡政府负责建设、安排。

2、健身器材、灯光采购安装由县文体体育局负责统一采购,派员安装。

3、乡文化服务中心负责器材的日常管理。

4、工程竣工验收后省财政给予20万元的经费补贴,不足部分由乡人民政府自筹。

实施措施及要求

新农村建设健身器材范文3

论文关键词:农村学校体育 新农村建设 和谐发展

论文摘要:农村学校体育是我国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大力发展农村学校体育教育,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对于促进我国农村体育教育及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国家体育总局制定下发了《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增进农民健康、提升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文明素养、丰富农村业余文化生活、移风易俗、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将发挥重要作用。农村体育问题不仅是人们热议的一个话题,而且是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征程中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农村学校体育是农村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匹配的“新农村体育”的基石。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日益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阶段农村发展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二是建设新农村,改善环境;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各项事业和谐发展;四是培育农民,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开展体育教育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应该是提高农民素质的主要内容。

2.农村体育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把工作视野拓展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体育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开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和谐社会的现时代,不可避免地会显露出一些不和谐的地方,如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弱势群体的健身问题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农村体育是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村体育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中国大多数人口的体质和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社会体育发展的大局,影响着全民健身体系完善的大局,最终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大局。因此,如果没有农村体育的长足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就不能说是全面的。

3.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

我国农村学校中完全实施体育教学大纲率为44.3%,这表明农村学校体育的随意性教学现象还十分严重。在制约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因素中,缺乏教师占首位,其次为缺乏器材。学校类型越基层,缺乏教师和器材的比率越高。另外,对体育课无要求,挤占体育课时的现象也比较严重。这说明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状况,不仅取决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而且取决于社会对体育的观念和态度。近年来,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数量虽然有所增加,但缺额数字仍然较大,职称和年龄结构也不尽合理。在体育器材方面,被调查学校的体育器材达标率为39.1%,村小和村教学点仅为34%。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对体育的位置没有摆正、缺少经费,但也与现行体育器材配备规定指标与农村学校体育的经济发展状况不相适应有关。

4.和谐发展的对策研究

4.1加大对农村体育的投入力度。

农村体育发展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不足是造成农村体育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应严格按照“国家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支出主要用于农村”的规定,抓好农村群众性体育工作。借鉴国外大众体育发展的经验,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对社会体育事业的捐赠和赞助,并把所得物资如公益金等尽可能多地用于农村体育的发展。在加大农村体育投入力度的同时,还应建立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各级政府应将发展农村体育事业纳入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之中,明确今后一段时期内农村体育事业要达到的总体水平、阶段性目标和具体目标。

4.2重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

农村学校体育对农村体育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村学校一般建立在农村村落之中或者附近,农村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对农村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农村学校的场地设施在课余可以有效地利用开展农村群众性体育活动。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和学生可以成为农村体育主体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起到宣传、指导、纽带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充分重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将其视为农村体育发展的切入点来抓。

加强农村学校体育的法规建设,编写符合农村实际的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重新修订“农村中小学体育器材配备目录”。加大农村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制定农村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加强体育师范教育,广开培养、培训渠道,认真落实有关政策,稳定教师队伍。逐步增加农村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学校体育经费在教育经费中应占一定比例。此外,要广开财源,多渠道、多途径筹措农村学校体育经费,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胡永.建设新农村与农村学校体育状况之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7-18).

新农村建设健身器材范文4

一、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1.农村小学体育观念落后。在农村,虽然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但效果不显著,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学校体育课时开设不足,大多被语文数学等必考科目挤占,即使个别小学开设了体育课,也是流于形式化,体育教师不负责,不精心设计安排课堂教学,一节体育课无所事事。上课热情不够高,不精心备课,每逢体育课,往往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也就是放羊式。一上课,围绕操场跑两圈,然后排球、篮球或足球操场上一扔,让学生自己活动。只要不出现安全事故,就让学生在操场上随便玩。忽视了体育教学的价值,没有对体育从提高全民素质的高度和深度认识。学校体育观念滞后,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

2.农村小学体育师资不足。自实施体育新课程以来,小学体育课已全部实行每周三、四课时,体育课时总量明显增加。农村自然条件比较落后,一些教师不愿在农村任教,导致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趋势不断增加。因此,大部分体育教师连基本的体育课堂常规、基本的体育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不熟悉,如何保证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更谈不上贯彻落实新课改的要求。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仍然有过去那种“几根绳子,几个球”,老师和学生都自由活动的体育课;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农村体育教师师资缺乏,质量不高,队伍不稳的局面,严重影响了农村体育教学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

3.体育场地器材资源匮乏。就我校现状来说,目前学校的体育场地虽然有所改进,但是不能与符合体育发展要求相提并论,虽然添加了器材,数量还远远不能够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需求。而且现状在短期之内难以改变,将直接影响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4.体育活动开展不足。农村小学一年到头从不开展各种活动,一是学校忙于教学,没有时间举行这项活动,二是缺乏场地,没有地方开展体育活动,三是没有专门的体育教师和体育器材,没有人也没有器材开展体育活动。经常不开展体育活动,自然就影响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减少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不能对学生平时的一些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进行测评,制约农村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

鉴于以上众多问题,严重影响农村小学体育的发展,就以上问题,我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工作,全面推进小学素质教育,保证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对策分析

1.改变观念,重视学生身心健康。目前,从上而下改变思想,合理安排好体育课的课时,加强对体育课的监管,要求教师认真备课,精心安排好体育课的活动,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同时,应将体育课的技能考核纳入每期期末考试中。

2.加大农村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国家可以将政策向农村边远地区倾斜,加强农村教师配备,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改善农村小学教学环境,使教师可以安心地在农村工作;应制订农村体育教师培训发展计划,提高农村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满足农村小学上体育课的需求。

3.加大农村教育投资,配全体育设施。农村小学不可能一下子投入大量资金在短期内实现高标准的场地与器材设施,只能根据实际需要逐步完善和补充。农村小学教师要转变农村体育课因场地小、器材少而上不好的观念,应该着眼于现实,针对实际情况实施体育教学。国家应在以往基础之上,继续增加农村教育投资,满足当前农村教育的发展,为农村小学配全体育设施,一步一步地改变农村小学无器材或少器材的情况。

新农村建设健身器材范文5

创新“四大机制”,提高组织程度

着眼民本民生,创新组织领导机制。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全面完成所有行政村的建设任务,“政府积极主导、层层负责,体育部门强力推进、狠抓落实”的组织领导机制发挥了关键作用。全省所有的市、县(市、区)、镇(乡)都成立了建设领导小组,政府牵头,体育、宣传、农工、财政、建设、国土等部门参与,齐抓共管,整体推进;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措施,落实经费保障,强化组织程度,加大推进力度;市与县、县与镇、镇与村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目标、明确责任、明确进度;分层分类召开动员会、推进会、现场会,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宿迁召开了建市以来规模最大的体育工作会议,迎难而上,后发快进。金湖县委书记亲自联系企业,帮助落实建设经费。太仓、靖江、沛县、如东、邳州、如皋、楚州、邗江、淮阴等地“一把手”主动挂帅,加强领导。其他各市、县(市、区)分管领导亲临一线,靠前指挥。邗江、射阳等地把2007年分别确定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年”、“农民健身工程年”。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顺利建成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省和各地体育部门负责同志经常深入村镇,解决实际困难,总结典型经验,指导面上工作。省体育局每年至少有一位领导到全省参加县级体育工作考核的县(市、区)调研,业务处室同志起码要跑过1/3以上的乡镇。近几年,体育部门在作风评议或年终考核中位次大幅前移,省体育局在省级机关政府组别得分排位一下子从第20名上升为第5名,是进步最大的部门。

着眼协调发展,创新统筹推进机制。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江苏的省情。省和各地坚持从实际出发,通过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点促面、滚动发展,典型引路、统筹推进”的工作机制,推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顺利实施。2006年初,省体育局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四类建设标准以及实施步骤、补助办法、考核体系等一整套方案,并明确要求,苏南地区以一、二类标准为主,以县为单位整体推进,在普及中提高;苏中地区以二、三类标准为主,普及与提高并重;苏北地区以三类标准为主,先普及再提高,首先以乡镇为单位整体推进。同时,提倡有条件的地区适当增建当地群众喜爱的其它体育场地设施。在昆山、张家港、江阴、江宁、常熟、武进、太仓等地,往往是“镇(村)标”高于“县标”、“县标”高于“市标”、“市标”高于“省标”。

着眼普惠公益,创新多元筹资机制。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需要巨额资金投入,钱从哪儿来?各地通过“器材捐赠、镇村(企业)出地、村民出工、财政支持、社会赞助”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经费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体彩公益金捐赠。省体育局从省级体育公益金中安排专项资金作为引导资金,按苏南、苏中、苏北分别补助每个行政村3000元、4500元、5000元,并要求市、县体育部门用本级体彩公益金作1:1配套。二是财政投入。两年来,县、镇两级政府财政投入6.8亿元,占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总投入的41.7%,真正承担起了建设主体的责任。三是社会赞助。各地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形成政府、社会、个人共同投资(工)兴办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局面。

着眼务实落实,创新督查指导机制。各地按照省政府2007年100%行政村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要求,紧扣时间节点,建立健全责任制,加大督查指导力度。一是建立督查指导小组。由体育部门牵头,财政、监察、宣传、审计等相关部门参与,抽调专门人员,负责工程的建设指导、资金审计和检查督办工作。二是深入基层督查指导。各级体育部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镇村一线,现场办公、实地指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确保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建设任务。三是建立周报月报制度。省体育局编印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工作简报》,及时将工程建设进展情况向当地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通报,并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四是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各地按照省体育局的要求,所有器材必须通过政府招标采购:在篮球架、乒乓球台显着位置公开管理人员姓名和报修电话;建设任务全部完成后,必须在当地媒体、政府网站上进行公示,增加工程建设透明度。

狠抓“四大环节”,强力推进实施

为了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做实,从一开始,省体育局就高度重视工程建设和利用,坚持建管用并举,重点把握好“四大环节”:

立足长远,精心抓好工程规划。各地以城乡规划全覆盖为契机,创新思路,因地制宜,认真做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规划和选址工作。基本做到了三个紧密结合:一是与镇村规划调整紧密结合。主动把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列入镇村规划调整方案,把农村体育场地建设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设施建设结合起来,在规划选址时就充分考虑场地建成后的使用和管理,既便于农民群众使用,又有利于安全管理。二是与乡镇、行政村、小学撤并紧密结合。抓住乡镇合并、行政村合并、中小学校合并的契机,或利用撤并后的乡政府、村委会原办公场所和村小学、镇中学原有校舍,翻旧出新;或结合新建设的中小学校、村委会办公场所,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既节约了土地又节省了资金。三是与村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紧密结合。把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成为集体育、文化、教育、卫生、娱乐、集会于一体的多功能场所,真正实现一场多用、一室多用,发挥综合效益。

坚持质量,切实抓好工程建设。省和各地体育部门坚持质量第一,强化过程控制,严把“四关”。一是把好建设标准关。编制了《江苏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指导手册》,对建设标准、工艺要求、操作程序、关键环节、时间进度、技术指标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二是把好器材采购关。所有器材公开招标,公平竞争。省体育局着重制定器材质量标准,严格审查器材厂家资质。各市、县体育部门组织政府采购,确保采购的器材价廉物美、坚实耐用,经得起群众和时间检验。三是把好工程质量关。各地严格体育场地建设质量责任制,对工程建设实行全过程管理,确保把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成优质工程、放心工程。四是把好工程验收关。省体育局要求各地严格把关,县级体育部门对所有的行政村进行普查,要求一个不能漏;

省、市两级体育部门进行抽查,要求一个不能差。

建章立制,努力抓好工程管理。各地在建设的同时,就十分重视管理跟进,大部分县(市、区)将乡镇文化站改为文体站,或增挂全民健身中心或体育活动中心牌子;有的县(市、区)在乡镇明确体育专管员,在行政村明确体育协管员;各镇、村基本上都建立了体育场地设施管理制度,有的以村委会为主,有的由体育健身组织负责,有的由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有的由村妇女主任牵头,有的由热心的体育爱好者主动包干,制度上墙,责任到人。

丰富活动,着力抓好工程使用。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省和各地体育部门在抓“建起来”的同时,十分注重“用起来”、“管起来”、“热起来”,开展了一系列小型多样、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村与村、镇与镇、县与县之间的友谊赛、邀请赛热火朝天,基本上做到了天天有锻炼、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季季有交流、常年不断线、阶段有高潮。全省业余篮球联赛、业余乒乓球联赛,各地积极参与,选手踊跃报名,持续八九个月,数万人参赛。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宿迁、淮安等地先后开展了村级篮球赛、乒乓球赛。体育锻炼正成为新农村、新农民、新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促进“四大变化”,建设成效初现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作为提高农民健康素质和幸福指数的惠民工程,看得见、摸得着,投资少、见效快,不仅较好地满足了富裕起来的农民的健身需求,而且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悄然变化,建设成效初步显现。

建设更加自觉。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启动初期,少数人还存在着“劳动可以代替锻炼”、“农民不需要健身”、“现在建,太超前”等模糊认识。省和各地体育部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宣讲政策、了解民意,充分认识到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国家有要求”,“农民有需求”,“体育部门有条件”。省和各地还十分注重用典型说话,通过到已建好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示范村学习考察、比赛交流,让大家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学有方向、干有目标。许多县、镇的基层干部参观后深有体会地说:“早建晚建迟早要建,迟建不如早建,早建早得益”。观念一变万事变,思想一转天地宽。各地真正从“被动建”变为“主动建”,从“消极建”变为“积极建”,从“要我建”变为“我要建”。各地纷纷将原计划五年完成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任务两年内完成,许多县、镇一年就完成了建设任务。无锡、镇江2006年率先完成了全市的建设任务。许多地区不仅按照国家和省定标准建设,完成“规定动作”;而且还主动加压,完成“自选动作”,更好地满足了农民健身需求。

生活更加文明。体育场地设施建在家前屋后,极大地方便了农民健身活动,悄然改变着农民的生活方式。“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现代生活理念过去只是在城里人中流行,如今在农村也广泛传播。“个人少受罪,家庭不受累,省了医药费,有益全社会”的健康理念正成为农民的自觉追求。体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介入农民的生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受到农民的欢迎和喜爱。新农村、新体育、新生活,健身正成为新农民衣、食、住、行之后的第五生活要素,成为文明生活方式中的一部分。很明显的是,这两年在全省农村,摸牌的少了,摸球的多了;打架的少了,打球的多了;比酒的少了,比球的多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后,很多地方的农民对小康社会的知晓度、满意度有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环境更加优美。各地坚持节约优先、环保优先,把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与村容村貌整治相结合,充分利用荒地荒坡、废弃水塘、闲置房屋,或填平,或翻修,因地制宜,综合整治,变废为宝。既解决了地脏水臭问题,又建成了体育健身设施,美化了村容村貌,使农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显着改善。武进区村西村只花5个月就将一片臭水塘变成了环境优美的健身活动中心。镇江等市把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纳入精神文明示范村考核内容,纳入农村“双清双美”和环境整治活动的评比内容,努力把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成为农民乐同,成为村镇最美丽、最热闹的地方。参加体育锻炼、讲究个人卫生、爱护生态环境、维护公共秩序日益成为农民的自觉行为,努力把家园建设得天更蓝、山更秀、水更清。

新农村建设健身器材范文6

[论文内容提要]文章结合我国目前的体育消费水平现状,提出要加强农村体育环境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基层组织的积极作用,强化体育健身意识,因地制宜、开展野外体育产业等特色项目,构建多元化农村体育发展模式,从而为提高我国农村体育消费水平,促进农村体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我国体育消费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消费水平不高,尤其是农村居民的体育消费,占全国人口70%的农民,体育消费额仅占体育消费总额不到30%。因此,从理论上分析,提高农村体育消费水平有很大的可能性。

1.体育消费水平的含义

体育消费水平是按人口平均的体育实物消费资料及体育服务消费资料的数量,可用价值单位(货币)来表示。体育消费水映人们实际消费的体育消费品数量的多寡和质量的高低。

2.我国农村体育消费水平现状分析

据有关资料统计,1997年、2001年,我国城乡体育消费水平分别为年人均134.90元和年家庭平均397.42元,在居民日常生活之外的11项消费支出中处较后位置。尽管这种“平均数”的计算结果,能说明我国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不得不承认自身的差距。然而,突显的问题在于农村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低下。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问居民收人差距较大,农村居民没钱买健康。

第二,缺乏场地、器材、指导员等必要的体育资源。

第三,由于繁忙的劳动和家务,使得农村居民无暇顾及体育健身。

第四,农民具有人员分散,不易组织的特点。

3.提高我国农村体育消费水平的建议

3.1强化体育健身意识

我国正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关于全民健身工程的进展状况,国家体育总局两次公布的调查结果,给了这项标志着中国社会进步与文明程度的系统工程以实事求是的评价。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两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从未参加体育活动的城乡居民分别为65.70%和65%,其中绝大多数为农村居民。因此,强化农民体育健身意识迫在眉睫。

3.1.1加大宣传工作的力度

由于宣传鼓动的力度不够,国家关于开展农村群众体育工作有很多好的政策措施,由于有关部门的行政意识、工作方式、宣传途径的原因,使这些政策措施宣传没有很好地展开。全民计划化了两年的时问做宣传鼓动,但仍有60%以上的农村居民不知晓,距“家喻户晓,人人参与”的要求深远,足以说明我们的宣传乏力。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细致地做好全民健身的宣传鼓动工作。国家关于农村体育的许多好的政策不能只说在嘴上,要让农村居民“家喻户晓,人人参与”,就要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要有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3.1.2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念

我国农村居民为增进健康而关注体育活动少,而把食、宿摆在第1、第2位,而把体育活动摆在第5位。资料表明我国农村居民体育健身意识淡薄,问题突出。理想的体育运动是实现健康的途径,现代医学和体育科学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起到以下作用:(1)预防心血管病;(2)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3)提高消化系统的功能;(4)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5)降低糖尿病发生的危险性;(6)控制体重与改变体形;(7)延年益寿。

3.1.3树立健康文明的社会新风气

农村居民有其生活、劳动特点,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应坚持与生产劳动、文化活动相结合,坚持业余,小型,多样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科学文明的原则,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开展农村居民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个人活动可不拘一格,贵在坚持。集体活动应突出普遍性、民族性、趣味性、可行性和科学性,定时、定点组织开展。同时加强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教育,弓『导农村居民参与,提高体育健身意识。

3.2强化各类基层组织的作用

由于农村客观上存在场地设施少、时间难以协调统一等实际困难,农村群众体育工作是一个动员面广、涉及面宽的工作,在发挥基层体育管理人员的职能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乡村民兵、妇联、农协、共青团、文化站、乡村医院、乡(镇)企业工会等组织的积极主动配合,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体育比赛和表演活动,扩大体育的影响,提高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做到齐抓共管,共同搞好农村体育工作。

3.3加强农村体育环境建设

3.3.1改革体育场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

我国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约有70%集中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因此,在满足学校教学需要的同时,有必要向农村居民开放学校的体育设施。此举也将大大节约对体育场地设施的投资,提高现有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率。我国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的问题上,完全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本着国家补助一点、学校收取一点的原则,在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向社会有偿开放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

3.3.2研发适应农村居民使用的小型体育用具与器材

体育健身器材是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重要基础和物质保证。据对在职和非在职的中年人群及青少年学生的不完全统计,在不参加健身运动的诸多因素中,体育器材的缺乏列首位。这充分说明,体育器材在健身事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年,市场上不断出现占地面积小、功能有针对性、价格适中的体育健身器材,很受社会的欢迎。据有关资料表明,大型多功能健身器材的购买率不足15%,而占地面积小、价格在千元以下、操作灵活、可折叠的健身类和娱乐类器材是消费者的第一选择。这是健身器材市场销售的主流,为大多数健身者所认可。健身器材的种类应满足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消费者的需求,以家庭为覆盖面,在价格、造型、体积上适应农村居民的消费心理,以使全民健身计划更深入、持久、有序地开展下去。

3.4开展野外体育产业等特色项目

我国蕴藏着丰富的户外运动资源,这是我国农村居民的天然的运动场。我国的湖泊、水库面积达1072万公顷,当地居民可以因地制宜,开展多种水上运动。我国的森林面积9491万公顷,山地面积320万公平方公里,可以开展野营、登山、徒步旅行、冬季项目等体育活动。我国的河流流域面积95.59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73万平方公里,海岸带面积28万平方公里,可以开展游泳、划船、冲浪、野营、沙滩排球等体育活动。

3.5构建多元化农村体育发展模式

3.5.1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模式

通过农村学校体育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终生体育能力,不但源源不断地增加农村体育人口,而且还能为当地培养体育人才,带动当地体育的全面发展,这无疑是农村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途径。

3.5.2小城镇体育发展模式

以小城镇体育发展模式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一方面,在现有的小城镇,要充分发挥镇级政府在发展小城镇体育中的作用,建立和健全各种政府体育组织、社团组织,培养体育积极分子和体育骨干,宣传和动员小城镇内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各种社会团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建立地方性的竞赛制度,特别是在农闲时组织镇所管辖的村级体育活动,以形成体育发展的合力;另一方面,把体育纳入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将农村体育事业费和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真正实现体育与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

3.5.3民族体育发展模式

我国农村的很多地区都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良好的体育传统、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内容和方式。因此农村体育的发展要充分利用这些民族体育资源,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培养民间的各种组织机构,根据不同民族的传统和特点挖掘、整理和推广这些民族体育文化,特别要利用各民族的传统体育节日盛会,组织和开展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民族体育项目竞赛,既使民族传统体育节日盛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建设的助推剂,又能充分发挥竞赛的龙头带动作用,带动当地民间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

3.5.4体育旅游发展模式

西部农村地区应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搞好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当前人们追求健康、回归自然、追求新颖刺激的心理,搞好目标定位,把当地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结合起来,打造各种精品体育旅游线路,比如:利用西部地区各民族、各地区传统的节日,开拓体育旅游资源;在西部地区各旅游景区、度假村等开展攀崖、登山、滑雪、探险、野外生存、极限运动等符合当地气候、地形地貌特的体育活动项目,以吸引更多的游客;积极承办国内、国际具有影响力的比赛和竞赛,如近年举行的“环青海湖国际自行车邀请赛”,通过参观比赛和参与竞赛活动积极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健身器材范文7

关键词:新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5-033-001

1.新时期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

1.1体育观念陈旧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学校体育要想在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求得发展,就必须更新观念,过去受农村旧的思想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家长普遍认为体育成绩不论在升学中占多大的比重,并不能成为农村孩子“跳龙门”的砝码,只有文化课好才是根本,这种思想的存在造成了对农村学校体育理解的偏差,形成了重“智”轻“体”的现象。一些主管领导为了片面的追求升学率,不能全面理解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对待农村学校体育长期以来形成了“讲起来重要,执行起来次要”的观念。

1.2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没有结合农村实际,农村由于天时和地利的原因,农村学生对新事物、新运动项目接触的机会相对于城市的学生要少些,中、小学的体育教材内容机械地重复,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内容体系。教学手段和方法陈旧没有创新,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热情,另外学校对体育教学目标管理没有行之有效的体制和评价,有的地区甚至把《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的项目和体质测试的内容作为体育课的主要教学内容,这些现象使体育教学目标偏离了正确的方向,教学效果当然不会好。

1.3学校体育经费少,场地、器材短缺

农村有些学校领导为了自己的政绩一味地追求升学率,学校每年上报的经费中有体育经费这一项,但上级主管部门把经费批下来以后,基层学校得不到落实,把体育教学经费转移到其他学科,这样导致学校体育场地得不到扩建和整修,器材设备也得不到及时的补充,这种状况下体育教师再有水平,面对学校场地少、器材短缺的情况也只能感叹英雄无用武之地,体育课如果只是在理论层面上说说,而不去进行身体练习,是不能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教学目的的。

2.农村学校体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2.1引领新农村体育的发展方向,是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载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造就一代新农民,新农民要有新思维和健康的体魄,这一切有赖于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农村体育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对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精神需求,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健康水平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农村学校体育作为农村体育文化的载体,一方面农村学校体育通过教学增强了学生的体质,培养了他们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这些学生将是未来农村体育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农村体育骨干大部分来自学校,在现行的农村体育活动中,学生中的体育骨干已是这些活动组织、参与的生力军,将来他们走上农村工作岗位一定会是提高农村体育人口比例的重要力量,他们对于新农村体育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新农村体育建设中优先发展学校体育的战略地位必须确立。

2.2改变农村人口的生活方式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全社会对新农村建设的关注,将会有大量的体育信息通过现代化的媒介传到学校,许多新的运动项目也引进到农村的学校,这些信息通过学校向外传播,一些新的运动项目也被学生带到自己的家庭中,作为家庭体育活动的内容,有资料表明,我国农民每年将会有一半的休闲时间,随着大量的农村学生加入到新农民行列之后,他们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健身意识将影响大多数农民,农民过去没事就的习惯得到遏止,随着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民的生活方式也悄然地发生着变化。

2.3促进农村全民健身体系的构建

调查表明,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口的平均寿命比城市人口少了六年左右,除了城市医疗卫生条件比农村优越以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农民的健身意识的落后和健康知识的缺乏,国家在推进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不能忽视农村学校学生这个群体,抓好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让体育教师和学生广泛宣传体育健身的好处,并给农民提供健身方面的技术指导,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村学校体育对新农村全民健身体系的完善和建立起着重要的作用。

3.发展农村学校体育的思考

3.1依托新农村建设为农村学校体育谋发展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学校体育所发挥的作用将会进一步显现,农村学校领导应及时抓住机遇,在划片居住调整村落结构的政策下,积极争取扩充校园面积,为学校体育场地兴建创造条件,另外多渠道筹集资金补充体育器材(如节假日利用学校的场地主办大型的农业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推介会来获取农资企业和农村个体经营户的赞助等),有了这些物质上的保证,农村学校体育将会得到快速发展。

3.2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的主力军,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教学的成效,建立一支综合素质较强的体育师资队伍对加强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有现实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媒体传播手段先进、快捷,体育教师应加强多学科知识的学习,在体育教学中要不断地提高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时代性和前瞻性,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者型的教师,体育教师要不断地塑造自己的形象,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广大农村学校学生的体育需求,促进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

3.3拓宽教学内容,满足学生需要

新农村建设健身器材范文8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发展现状的思考,力求找出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因素,提出建设性建议,为推动农村体育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拓思路。

1问题的提出

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又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以人文本,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决定。2010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深化农村改革、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以及进一步增加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投入的指示,并决定在2010年,中央财政对“三农”计划投入8183亿元,比上年增加930亿元,地方各级财政也要增加投入。党和国家对农村发展实施更加优惠的政策并不惜重金加大投人,最终目的在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进程,促进和谐社会目标早日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包括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主体方面,体育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将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实施农村体育健身设施工程,发展农村体育事业,不仅可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素质,改善生活质量,更可以繁荣先进文化,引导农民移风易俗,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因此,研究农村体育非常必要,对于引导农民走向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现状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l5年以来,农村体育发展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下虽也出现令人欣喜的局面,例如农村体育设施有所改善,农民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有所提高,但就目前来看,其发展依然非常缓慢,突出表现在缺乏管理和科学指导、场地器材匮乏、农民群众体育参与意识较差、参与比例较小等方面,远远滞后于城镇体育发展水平,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体育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以河南省为例,通过对河南17个地级市的80个农村的调查统计发现,25周岁以上每年参与体育锻炼达到两次以上的只占7.15%,而且大部分是因为身体疾病而开始参与体育锻炼。农村体育现状不容乐观,各个方面有待改善。

3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因素

3.1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是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瓶颈

物质是文化的基础,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物质基础的支持。现实情况是,我国农村工业化水平不高,当前农村生产力还非常落后,农民群众生活还不够富裕。2010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实际增长9.8%和8.5%。虽然农民人均收人有所增长,由于物价上涨,农民在土地及子女等方面的投入也大幅度提高,实际可支配收入是非常少的。但由于经济水平较低,迫于生活压力,广大青壮年农民主要忙于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多数是老人、妇女和小孩,这也是农村体育参与者老龄化程度较高的重要原因。在传统观念和繁重农活的双重压力下,大部分老人和妇女无暇顾及体育锻炼,这些现象的出现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体育工作面临着新的难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瓶颈。

3.2体育资源缺乏,场地、器材严重不足是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的直接原因

从事体育活动,离不开体育场地和器材的支持。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虽然我国农村体育工作的重点已从县逐步转移到乡镇,且逐渐向村庄延伸,但就目前来看,大部分村庄还没有体育基础设施,个别村庄只是配备了极少的健身器材,农村体育场地、器材极其匮乏,而且大部分集中在乡镇或学校,由于投入较少,基础设施非常薄弱,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根本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的健身需要,很多农民在田间地头、自己庭院、草地树林间等场所从事身体活动,健身的可持续性无法保障,直接影响到农民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因此,通过各级政府的投入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把体育场地建到农民身边,提供最基本的健身条件,为农村体育组织的建立健全开展提供平台,将有效地推进农村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使广大农民能够享受到基本的体育服务。

3.3管理机制不健全是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突出特点是随意性、自发性,缺乏科学指导,更多的参与者是“疾病在先、锻炼在后”,为治疗身体疾病而参与体育锻炼,很多人在疾病稍有好转便忙于生计而停止锻炼。各个乡镇缺乏专管人员,虽然有很多乡镇安排有一定的工作人员兼管群众体育工作,但由于群众体育发展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短时间内很难出现绩效,因此,很少有人真正做到真抓实干,缺乏与农民的沟通,不了解农民的健身需要而疲于应付上级部门。因此,农村的体育工作缺乏管理性,农村体育服务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已经非常突出。

3.4体育文化落后、群众体育健身意识较差是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的突出问题

我们的体育文化在承认传统的同时,是在多样化的基础之上的发展。长期以来,在我国的部分农村,既没有很好地继承原有的体育文化,更没有让原有体育文化多样化。我国农村教育水平较低,导致思想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对健康正确认识,在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下,还有相当一部分人错误地认为参与体育锻炼是为了治疗身体疾病,田间劳动可以代替体育,把体育仅仅看做是一项“体力活儿”或者医生所开的药方,从而导致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不强,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突出障碍,直接影响着农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

3.5国家对农村体育投入的经费不足是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的关键因素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表示:关于国家对体育投入的经费,每年为8亿元人民币,其中包括了5000人的工资、办公费用、体育科研和外事接待费用。另外,通过体育的发行,每年获得8亿元,但这8亿元的60%都是反馈给全民健身、农民健身工程。虽然中国每年对体育的投资达到了16亿元人民币,但竞技体育和城镇却拿走了一大半,只有很少的一部分用于发展农村体育,又因农村人口基数较大且地域广阔,平均到7.6亿农民身上,每人只有几角钱,所以分散到各村各人的数量却极为有限,很难满足广大乡镇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仅依靠国家现有投资来发展农村体育还不现实。而我国农村还不富裕,农村在体育方面投资甚少或基本不投资,国家对农村体育的投资又远远不够,这是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这一意义上说,农村体育投入不是低廉的,相反是非常昂贵的。

3.6治标难治本是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的潜在因素

近年来,“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展比较快的省份和地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这些地区的农村工业充满活力、发展迅猛。在我国消费品市场上,很多知名品牌,都来自于这些地区的“农村工业”。从他们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只有做大做强农村工业,富裕农民,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经济支撑和雄厚的财力支持,农村体育的发展才具备了物质条件。在农民生活不富裕、农村不具备经济和财力支持的情况下,即使体育场地充足,迫于生计的农民群众锻炼意识也难以增强,锻炼时间也难以保证,农村体育的发展也难以具备可持续性。超级秘书网

4对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建议

1)改变以往就体育而论体育的发展思路,把着力点放在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村经济、文化水平上,让农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真正富裕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体育发展滞后的现状。可以依托城市和工矿企业,积极开拓农村体育投资渠道,深入领会“城市反哺农村”的内涵,想方设法让城市资本向发展农村体育靠拢,从而解决农村体育经费投入不足问题。

2)抢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大农村体育文化投入,积极推动体育场地、器材建设,建立“村村都有体育场”工程,为农民参与体育健身创造基本条件。并且要加大农村体育的宣传力度,让农民真正了解体育对健康的重要性,从而做到自觉参与体育活动,使体育真正成为农民的需要。

新农村建设健身器材范文9

关键词:农村中学;体育;问题;对策摘 要:发展农村学校体育教育是发展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基础,目前我国农村中学体育在体育教学、体育教师、场地器材、学校领导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将严重影响我国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建议通过加强农村中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交流,改善学生生活条件;改善农村中学体育硬件设施;合理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提高领导对体育的重视等措施来解决农村中学体育存在的问题,从而保证农村中学体育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农村中学;体育;问题;对策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1]。农村学校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主体,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战场之一,我国85%的中学在农村,全国三分之二的中学生就读于农村中学。也就是说,抓好农村中学体育教育工作,才能真正落实基础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全民健身的宏伟目标。国家教育部自2002年下发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体育的健身及健心功能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与发展,但是由于农村中学地处偏僻,政治、经济、教育发展相对城市较落后,因此我们必须改变现状,努力加快农村中学体育发展的步伐。

一、农村中学体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体育教学方面

1.1教学内容

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失误,第一,过于竞技化,缺乏趣味性。选择的教学内容大多偏向竞技体育,学习内容过难,学生难以达到教学要求;第二,过于随意化,缺乏系统性。一些体育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时往往随着自己的兴趣或意愿,似乎是学生喜欢玩什么就玩什么,老师想教什么就学什么,这样容易导致“放羊式”教学。

1.2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太过单一、呆板,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很好的运用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多采用教师示范——讲解——学生练习——教师纠错。例如,要发展学生耐力素质总是以跑圈作为主要训练内容;不管什么内容,都是先讲解、示范,再练习,学生已经麻木厌倦了,完全没有吸引力;常年不变的四列横队集合队形、常年不变的前后左右邻居、常年不变的练习对象,容易让学生没有新鲜感,从而产生厌烦感。

1.3教学评价

目前农村中学体育教学评价大多采用终结性评价,缺少过程性评价、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评价的主体主要是体育教师,还没有把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列入教学评价之中,这就造成了评价的片面性和评价主体的不完整。体育教学评价主要以考核的形式实现,只注重学生技能、身体素质和知识等方面的发展,忽视学生情感以及个性的发展;只注重体育教学结果,而忽视体育教学过程,对学生体育学习能力、合作与沟通能力、终身体育能力等方面缺少必要的评价。

2.体育教师方面

2.1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

体育师资是学校体育工作能否开展好的关键,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但据调查显示:农村中学的专职体育教师严重缺乏,年龄结构不合理,年龄跨度较大;职称结构不合理,中一、中高的体育教师较少,一般都是中二、中三,甚至有些体育教师没有职称[2]。

一些体育教师敬业精神不够,进取心不强,认为在农村中学就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导致竞争意识淡漠,工作混日子,得过且过,没有激情,缺乏创新欲望,仅仅满足于完成任务,只是把体育教师作为一份职业来做,缺乏对体育教师工作的热爱。

2.2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

由于处在农村地区,受中考和学生家长的影响,学校以应试教育为主,对体育不够重视,学校未能把体育继续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只是较多的停留在口头上,落实行动的较少,严重挫伤了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3. 学生方面

一方面,农村中学学生大多来自农民家庭,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富裕,家长为了生计每天忙于干活,加上自身知识能力有限,因而无法过多关注孩子在校学习情况,更难以关注孩子的体育兴趣培养。受家庭经济的限制,学生没有过多的资金购买体育器材以及营养跟不上等,这些都影响体育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升高中希望不大,对主课成绩都不是很在乎,因而更不重视体育成绩;而成绩较好或想考重点高中的学生,由于体育中考分数占的比例较小,认为体育只要临时抱佛脚就可以了,因此对体育课也不重视。再一方面,农村中学学生从小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对体育不了解,或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体育课就是玩,从小就缺少体育氛围,加之农村学校信息较城市闭塞,体育传媒不通等,这些都影响了农村学生对体育的正确认识。

4. 场地器材方面

场地器材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物质保证,是进行体育教学的基本条件。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由于财力不足,对学校体育的投资少,对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投资的更少,因而给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一些很少的陈旧器材远远不能满足新课程模式下的体育课,有时一堂课中的一个练习,让学生等器材的时间过长,练习密度较小,根本达不到锻炼身体的效果,学生又难以学会动作技能。不仅如此,由于没有塑胶跑道,遇上雨天或天气恶劣,就无法上实践课,只得改上理论课,并且下一次雨后至少要等一个星期场地才能上体育实践课,这些都对体育教学造成一定的影响。

5. 学校领导方面

农村中学领导对体育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产生的影响有:第一,他们认为体育教学工作简单,不需要太多的知识和技能,体育教师的训练工作得不到学校领导的承认和认可,致使体育教师对工作没有成就感与光荣感;第二,体育教师出成绩后得不到实质性的奖励,即使有也很少,与体育教师付出的劳动不成比例,从而削弱了体育教师努力劳动的积极性;第三,领导对体育教学和训练工作不重视,教学训练所需要的场地器材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训练工作;第四,体育教师的职称和教学成就是相关的,随着职称的提高,体育教师的各方面待遇也将提高,但是体育教师评职称困难,职称长期评不下来,这严重挫伤了体育教师的上进心和成就感。

二、农村中学体育的发展对策分析

1.加强农村中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1.1树立农村中学体育教师正确的价值观

一个人对事物的评估与选择,通常是根据其价值观的[3]。教育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教育过程,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繁重而复杂的脑力劳动。体育教师是突破时间、空间的界限,花费的精力可能要比其他任课老师还要大,而支付这种劳动和由这种劳动取得的报偿往往难以相等,这就需要体育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有较强的使命感、责任感,重视自己的工作,对体育教育事业有奉献主义精神。

1.2推动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进修计划

体育教师需要不断地专业培养与专业成长,应加强体育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训练,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性。学校应推动进修计划,鼓励体育教师参加。如:在不影响体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下,辅导体育教师参加相关考试;到有关机构选课进修;提供体育教师较多函授与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新老教师结对学习等。使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工作始终保持一定的活力。

2.加强交流,改善学生生活条件

首先,多与学生家长沟通和交流,让学生家长对体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使其意识到体育的重要性,为此能对孩子的体育活动多提供支持与鼓励;其次,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改善学生对体育的看法,端正其对待体育的态度,使其正确看待体育分数在中考分数中的分值;第三,对学习较差的同学给予鼓励,让其体验体育活动学习的成功感,强化进步成功感觉,体会自身价值,增强学生对体育成绩的关注;第四,由于农村中学学生大多数为住校生,学校食堂的食物营养不能满足学生身体的快速成长发育。如果体育活动增加运动量或运动强度,学生就难以恢复,这样容易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学校应提高学生食物的营养价值;第五,学校应修建浴室,提供热水,方便学生在运动后洗浴,使学生能保持身体的清洁,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3.改善农村中学体育硬件设施

经费投入能为农村中学的体育工作提供物质保证,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村中学体育硬件设施的投入,修建和改善体育场地、配置体育器材等。在体育场地器材暂缺的情况下,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对现有体育器材进行改造、自制体育器材,因地制宜,对校本体育场地、器材进行开发、创新。

4.合理开发体育课程资源

重视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对新课标的学习,消除对新课标实行的隐性抵触情绪,从农村自身特点寻找农村中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着眼点[4],把农村的自然地理、风土人情、文化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充分地开发出来。

5.提高领导对体育的重视

第一,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应多与学校领导沟通,转变他们对体育的看法,使其了解体育的学科性质与重要性;第二,农村中学应出台一系列对体育教师教学和训练的奖励政策,刺激体育教师认真地进行体育教学与训练;第三,学校应加大对体育场地器材的投入,保证体育教学与训练的正常进行;第四,主管部门对体育教师的职称评定适当地放宽要求,不能对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存在偏见。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农村中学体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体育教学内容选择过于竞技化和随意化、教学方法太过单一、教学评价以终结性评价为主;体育教师自身素质不够,并且缺乏继续教育的机会;农村中学学生、家长以及学校领导对体育不够重视;学校场地器材设施不能满足农村中学体育教学与训练。

2.建议

加强农村中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交流,改善学生生活条件;改善农村中学体育硬件设施;合理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提高领导对体育的重视,这样才能保证农村中学体育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祁跃,柳吴龙.浙江省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失误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9):212—213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