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初高中语文基础知识集锦9篇

时间:2023-09-25 17:40:23

初高中语文基础知识

初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范文1

一、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重要意义

首先,让高中学生了解高中语文学习的特点,做好思想、心理、学习上的准备,尽快适应高中生活。并在此基础上,使每个学生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把握高中语文学习的主动权。其次,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带动大批高一新生尽早进入高中语文学习的正常有序的轨道,从而推动高中阶段语文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探究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方法与步骤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应遵循两条教育学原则:一是循序渐进原则,即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二是可接受性原则,即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由此,我认为,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与过度可按以下方法和步骤进行。

1.研究初高中语文教学目标及教材

对初高中语文教学目标进行分类分级并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到位,是做好初高中语教学衔接的重要手段。在教学实践中,应将课堂教学目标纳入整个教学目标之中,使之成为整个教学目标系统中前后相继的,具有较强关联性、有序性的点。只有这样,才能防止目标设定的孤立性和盲目性,突出教学的目的性和实效性,为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教师组织精讲精练奠定基础,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度。

研究初高中教材是做好教学衔接的保证。只有深入分析教材,才能明确哪些知识是构建学生知识结构所必需的,据此确定知识目标;明确哪些知识、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以此确定能力目标;明确哪些知识、内容可以发展学生心理、个性,以此确定情感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做到自然衔接。

2.补充相应的基础知识,做到网络化、系统化

(1)补充写作学、文章学、文艺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写作知识不仅可以用来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还可用来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文章学、文艺学知识可用于指导学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这些理论知识的介绍要尽量遵循“精炼、好懂、实用”的原则。

(2)补充汉语语法方面的基础知识

对初中现代汉语语法常识的补充,应考虑与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相结合,不应割裂开来。一直以来,高中文言文教学的难点就在语法知识的理解上,而古代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两者之间具有相似性,用桑代克的迁移理论来看,知识产生迁移的基础是两者之间具有相似性。因而要使学生学好古代汉语语法就得在现代汉语语法的基础上进行知识与能力的迁移。不可否认,这些知识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存在理解上的难度的。因而,应调整语法教学内容,使之形成合理的梯度。可在高中阶段结合单元训练介绍语素知识和词的构成知识,让学生从构词法的角度认知词义;结合“理解句子”的训练,介绍一些复杂单句和多重复句知识,搞一些复杂单句和多重复句分析,让学生从语法的角度把握结构、理解句意。

总之,应注意内容衔接,不应出现未曾介绍有关知识就要求学生运用这些知识的失误。这样便于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对比性的迁移训练,使现代汉语语法与古代汉语法教学实现自然衔接。

3.切实进行方法层次上的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加强学法指导

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主意识与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法指导。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增加了,难度也加深了,知识点增多了,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学能力。因此,在起始阶段,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怎样抓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小结五个环节,怎样掌握好基础知识,怎样进行语段阅读,怎样做好知识整理与归纳,怎样运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学,充分动脑、动口、动手,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问难,教师则应抓住契机,巧于点拨。

高中语文老师还应该指导学生由过去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转变到对课文深入、细致的阅读分析上来。对高中语文的教学应该多用一些分析、讨论、比较、启发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本学科知识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并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注意各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还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技能的提高,把过去的“学会”与现在的“会学”衔接起来,使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得到愉悦,得到提高。

4.切实进行学生思维和心理层次上的教学衔接

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而现实中,学生很难做到对语文的投入“细水长流不断流”。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和态度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要求教师:一是在了解学生心理的基础上,多一些分层教学,帮助高中学生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二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多与学生沟通,可个别谈心,可召开座谈会,畅所欲言,拉近师生心理差距,为语文教学取得长足进步奠定心理基础,三是强化学生内部动机,深层激励,使学生保持长久的学习动力,并把学习动机转化为稳定的学习态度,从而推动学生有效学习,四是利用教材进行思想教育,承担起心理医生的责任,找学生谈心,分析原因,让学生走出低谷,重树学好语文的信心。

初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范文2

1、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的《编辑大意》)

2、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1963 年,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3、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1980 年,教育部制订《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

4、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1986 年,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

5、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1992 年,教育部制订《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

6、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1996 年,教育部制订《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实验用)》)

7、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2000 年,教育部制订《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

从上述历史轨迹,我们不难看出,对“语文”的认识发生着变化,变化的焦点落在“交际工具”和“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个方面。语文是工具,是用来交际的工具,而不是从事其他活动的工具,所以,学生学语文是用来交际的。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人类文化,也承载着人类文化,所以,学生学语文是用来了解人类文化的。

二、从近五十年《教学大纲》对教学目的的规定来理解 。

1、1950 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的《编辑大意》规定教学目的是: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得到深切的感染,对学生发生切实的作用。

2、1963 年,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规定教学目的是:

教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1980 年,教育部制订《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 规定教学目的是:

中学语文教学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和必要的语文知识,进行严格的读写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培养无产阶级的情操和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

4、1986 年,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规定教学目的是:

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

5、1992 年,教育部制订《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规定教学目的是: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6、1996 年,教育部制订《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实验用)》规定教学目的是:

高中的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训练,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和必要的语文知识,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一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发展智力,发展个性和特长,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

7、2000 年,教育部制订《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规定教学目的是:

高中的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良好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比较上述规定,可见语文核心的 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有能力,特别是语文能力,即“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综合起来看,也就是听说读写能力——言语能力。所以,学生学语文主要是用来培养言语能力的。

三、学生学语文学什么?

“语文”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学生学语文是用来交际的,是用来了解人类文化。并且通过教学目的的形式具体表现为是用来培养言语能力的。

四、学生如何学语文?

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的教学目的,通过“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来实现。这里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1、“理解和运用”体现了言语活动的两个方面,即表达过程和感知理解过程。培养言语能力必须在言语活动中进行。

2、“理解和运用”的对象是“祖国语言文字”。“祖国”体现了“母语”的特点。培养言语能力离不开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字相对于言语能力来说,是知识,一方面是语言文字知识本身,也就是陈述性知识,即语言文字基础知识。一方面是使用语言文字基础知识的知识,也就是程序性知识,即语言文字基本技能。

在这里需要注意,语言文字知识(基础知识和艰苦本技能)与言语能力的关系。语言文字知识和言语能力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掌握语言文字知识不等于具有言语能力,不掌握语言文字知识也不一定没有言语能力。学生学语文根本目标是言语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语言文字知识的掌握。当然,培养言语能力离不开语言文字知识,掌握语言文字知识只不过是培养言语能力的手段,因此,语言文字知识要体现“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则。

“精要”是指语言文字知识的内容要有所选择。因为,并不是任何语言文字知识对培养言语能力都有用,我们要选用适于并有助于言语能力培养的语言文字知识内容。

“好懂”是指语言文字知识的教学要落实在言语活动之中。不能把语言文字知识的传授僵化为知识训练。

初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范文3

【关键词】初高中英语 过渡期 衔接

前言

当今时期,初高中英语的衔接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为使学生顺利融入到高中英语学习中,教学工作者需要加强对教材的挖掘,搭建好初高中英语过渡期的桥梁,以此快速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一、帮助学生消除恐惧心理,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

进入高中阶段以后,教材的难度难度增大很多,基础较好的同学出现很多学习上的困难,成绩一般的更是叫苦连天。知识难度的大幅度提高让学生束手无策。教师在进行知识讲授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在进入到高中知识之前设置一些初高中知识的衔接课程,使学生能够有一个过渡期。很多基础一般学生都想趁着这一全新的开始,好好提升自己的英语能力。徐偶一,教师也要对这一全新的开始加以重视和利用,巩固初中的知识系统,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的调整自己教学的难度和进度。一些基础一般或者严重偏科的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因为学习任务更加繁重,往往会再次“舍弃”英语,教师一定要重新拾起他们学习英语的动力,让他们发现英语的有趣之处。初期阶段,教师可以在课下时间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的缺点,让学生从心理上克服学习英语的困难。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将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包吃住,为以后教学加快教学脚步奠定基础。

二、夯实英语基础,优化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工作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弥补英语知识上的漏洞,以此为知识的衔接提供基础。对于学生英语基础不牢固的情况,教师在衔接教育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初中英语学习中遗留的问题。首要工作必须是从基础知识开展,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自学能力。比如说在学习《Lifestyles》时,教师需要找寻初高中英语之间的连接内容,以此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使学生意识到初高中英语之间的关联。然后,教师从词汇入手,指导学生对生词进行总结,分析陌生的语法,从而引入高中英语知识。只有教师能够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教育,才能够更好的做好英语衔接工作。

三、加强英语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首先,课前预习。相比较初中英语,高中英语词汇量逐渐提升,教材课文幅度也增加,难度也有所提升。如果学生没有做好预习措施,则无法跟上教师的课堂教课活动。因此,英语教师需要将学生的预习,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精心指导学生的预习,以此实现预期目标。在教学之前,要求学生独立解决生词问题,明确课文中的重要短句、句型等等;同时标注出自身存在的疑y问题,以此使课堂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效率。

其次,认真听课,做好笔记。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重要场所,所以必须保证有限学习时间的效率。因此,学生需要端正学习态度,勤于动手和动脑,使自身各个感官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并且做好英语笔记,以此为复习提供便利。此外,学生积极运用英语在课堂上交流,在锻炼表达能力的同时,也刺激大脑,提升英语综合能力。

再次,做好总结复习。在实践教学中,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均能够认真听讲学习,也能够很详细的做笔记,但结果却不够理想。根本因素在于学生缺乏及时正确的复习。所以,英语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复习提高重视程度。通过翻阅笔记,可以帮助学生回忆知识;也可以让学生之间交换笔记,分享学习心得;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提出针对性的练习题,将一些容易出错的问题详细讲解,以此加深学生学习印象,巩固英语知识。

最后,使用工具书。高中英语学习中,学生肯定会遇到大量的新词汇,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一一解答学生问题。此时,学生需要准备英语词典,在遇到英语词汇问题时,可以通过翻阅词典进行答疑。此外,学生有必要养成翻阅词典的习惯,以此提升自学能力。

四、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工作,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对于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英语教师务必对教学内容做到精心设计,合理衔接,在教学过程中切忌盲目求快,尽可能的以旧代新,帮助学生更加容易的理解和掌握英语知识;之后逐渐提升英语教学节奏,从而使学生能够使用高中英语学习。首先,音标和拼读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阶段,有的英语教师对音标教学不够重视,所以高中英语教师有必要从基础技能方面着手,不断提升学生的语音能力,规范学生的发音标准和拼读规则,从而确保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读音规则,正确朗读单词和课文,逐渐实现自主学习英语单词和课文的目的。其次,词性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阶段,词性转换内容不是很常见,而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极大程度的增加了词汇量,词缀种类也更加丰富。所以,英语教师需要重点讲解词性与构词法知识,在指导学生学习单词时,注重对单词的词性提高注意,明确词根与词缀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单词的理解,从而为后期英语学习奠定基础。最后,基础知识教学。高中英语教师有必要合理衔接初高中英语基础知识,以此弥补学生较弱的英语基础知识,教师重点复习初中英语知识,在教学阶段合理运用和巩固初中英语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总结:做好初高中英语的衔接工作,需要高中英语教师能够加强对教材的分析,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完善课堂教学手段,以此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自信心,进一步巩固英语基础知识,从而学好英语,提升自身英语综合素质。

初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范文4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一切学科教学的有序进行都是从学习语文开始的,作为一切学科的基础,语文教学特别重要,目前,社会需要的是视野开放、团结合作以及具有文学修养的高综合素质的人才。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尤其是阅读课教学模式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下,提高其整体素质。初中语文阅读课教学模式可以从学生兴趣、阅读习惯、基础知识、写作等方面进行改革,提高学生对阅读课的兴趣,有效的加强综合语文素养。

一、培养学生兴趣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所教文章的导语进行设计,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加强阅读教学效果。在培养学生兴趣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时利用多种方式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这些方式包括:(1)语言经过锤炼后亲切、精炼、幽默,并用形体语言进行辅助;(2)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3)鼓励并肯定学生学习的成效,让学生体验阅读的乐趣。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经验有助于其在阅读文章时体现情感。学生对文章的认识受各种原因的影响,这时候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避免其认识偏颇,但所有的认识并没有标准答案,教师要对于这一情况有正确的认识,以免破坏学生的阅读激情。

二、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利用时间阅读课本,并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丰富阅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语文知识积累的习惯,有助于提高语文阅读能力。而教师增加学生对课文词语读写的数量,指导其收集词汇,是加强阅读积累的有效方法,可拓宽学生知识面,利于阅读效果的提高。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转变观念,对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进行优化,减少不必要的课文分析,增加学生自己阅读的时间,充分理解、消化课文,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三、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积累

语文知识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学生阅读知识的积累也必须从基础开始,由浅入深,这是进行深层次阅读的基础。教师在课堂上教导学生阅读文章时,必须对学生文学常识的积累进行关注,选择精彩语段和名篇让学生背诵默写,加强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积累相关的阅读知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人文和语言的探究,通过对语言的探究了解其中要表达的人文情怀。如学习鲁迅的《故乡》时,学生可以通过文章了解杨二嫂、闰土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中这些人物的描写进行探讨,尤其是描写其变化的语言,学生经过探讨可以了解到这些具有特色的语言所代表的含义。文章对人物前后变化进行描述,运用各种生动的词语和修辞手法,向学生展示了这些人物变化的原因。学生通过对语言等关注,提高了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有助于积累语言阅读的基础知识。

四、关注学生写作积累

阅读文章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陶冶情操、丰富情感,在充分解读文章的基础上获得写作经验。所以,教师在进行阅读课教学的时候,通过鼓励学生学习作家的写作技巧,积累写作知识,并加强必要的写作训练。教师在使用人教版语文教材的基础上,在课堂上要创新写作训练设计,并根据学生具体写作情况将训练落到实处。教师应介绍有利于学生积累写作知识的著作,鼓励学生通过课外或课堂的形式进行阅读。课堂上,教师可以每星期利用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讲读著作,讲读过程中详细分析该著作的写作特色、目的,加强学生文学素养。

五、结语

初中语文阅读课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提出,逐渐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以适应科技的发展以及社会的需求,提高教师培养学生兴趣、良好学习习惯的意识,积极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基础知识积累、写作积累。运用全新的教学方式跟上教育发展的新步伐,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语文阅读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宋晓兵.如何搞好初中语文阅读课教学[J].新课程(教研). 2011(03).

[2]朱晓辉.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课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31).

初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范文5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学改革进行到深处的关键即在课堂。一所学校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该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着该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追求有效、实效、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学的生命所在。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轻视基础知识、盲目追求形式的创新、评价不当等问题。

因此,本期以“高效课堂”为专题,对高效课堂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阐述了构建高效课堂的思路和对策,提出了突破知识的重难点、有效的课前预习、独特的课前导入、高效的课堂研讨、精辟的课后巩固等建议,供广大教师交流、学习和共同提高,以期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合作意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高效课堂的教学新思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效率低下的“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打造适合学生的成长路线。新课程的意义,在于高效课堂要发展成为一种教师乐教、学生爱学、形式丰富、教学现代化的教学形式。

关键词:新课程;高效课堂;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2-0011-02

课改的深入,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了诸多变化,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逐渐将被动式的“填鸭”教学转向积极有效的引导、开放式教学。初中语文的高效课堂,就是要在课改的基础上,突出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引入形式多样的学习方法;在尊重个体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呈现出目标多元化、实施策略人性化的特征。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日益显现的缺陷

初中语文的教学意义,在于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学国语言,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语文学习的社会智力背景相当宽泛、学习范畴也日益加大,再加上学生的学科兴趣分化,在现有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下,很容易出现以下这些问题:

1.轻视基础知识,不重积累,缺少学习方法的引入。在语文教学中,基础的掌握至关重要,如今的初中语文课堂,较少涉及基础字词、语法和修辞等基础知识的掌握。通常情况是,学生在听或读一两遍之后就进行讨论交流。这显然是不可行的,这样的讨论交流缺乏相关的阅读基础,学生只能进行或片面或肤浅甚至错误地感悟。

2.缺乏科学求实的精神,盲目追求形式的创新。新颖有效的教学手法对课堂效益的提升大有裨益,但是仅仅追求形式创新,不讲科学实际,反而会南辕北辙,离最初目标越跑越远。有些表面热闹的教学,各种探讨交流,配上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排场铺张,这样不仅浪费时间,也影响学习能力的养成。

3.一味褒扬,评价不当。语文教学提倡各抒己见,但是教师在给予学生评价时最好中肯、恰当一些。恰当的表扬能增强学生的信心,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恰到好处地指正错误,也能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观念,认识自身的不足之处。一味褒扬,认为“什么样的答案都有道理”,会使学生得不到客观公正的指导,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进步。因此,语文教学要提高效率、增强效果,就要实施科学有效的新方法,高效课堂的推进势在必行。

二、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及实施策略

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指出,教学的过程要力争做到有效、最优,这也是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总目标。而要达到这个总目标,就要达到牢固基础知识、做好阅读教学、提升写作能力、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开展实际有效的学习活动这几个目标。

1.牢固基础知识。教师如果意识不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就会在教学过程中疏于教导,久而久之,学生也会轻视基础知识。语文基础知识的缺乏会导致学生识字、写字能力的下降,影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和掌握,最后形成写白字、表意不清的态势,严重影响语文能力的提高。因此,将教学立足于应用之上,并将基础知识的教学始终贯穿于语文教学活动中,是高效课堂的第一步。

(1)教学目标。

识字与写字:熟练使用字词典;正确地书写和运用常用汉字。

修辞:了解和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能够在阅读中识别并在写作时熟练运用。

语法: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能够准确无误地运用。

(2)实施策略。在立足于实践的基础上,将基础知识的教学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根据教学活动等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策略。首先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善于累积、善于运用的学习习惯。基础知识的掌握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累积,在多次运用中才能逐渐掌握,比如,工具书的使用、修辞手法的运用、文学常识和文体知识的掌握等。其次,长期累积不能等同于死记硬背。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总结经验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为学生减负。第三,要善于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特点等实际情况来激发和鼓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书法、作文比赛、成语接龙等。第四,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立足于文本,有利于学生牢记基础知识,并有效地巩固和提高。

初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范文6

关键词: 初高中 文言文教学 衔接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几千年灿烂文华的文明古国,其诸多优秀文化是通过文言文记载和传承的。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在中学阶段教授学生文言文,初高中语文考试大纲明确了文言文在中、高考中所占的比重及学习所要达到的能力层次:这都充分说明了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笔者从事高中语文教学12年以来,每接手新一届学生时,最头痛的就是文言文教学。在初中时,学生已经开始接触并学习文言文,但一进高中学生似乎把初中所学的文言文知识全部忘光了。比如讲到粤教版必修一《诗经・卫风・氓》中的“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时,学生依据注释,知道“将”是“动词,请、愿”的意思;但一问到“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的“将”是什么意思时,大家则一脸茫然。实际上,后一句的出处《木兰诗》是初中的必学篇章。一方面,初中所学知识是高中知识的基础,另一方面,高中所学知识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延伸。在高中文言文的教学问题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知识脱节”的现象呢?

事实上,不论是国家课程标准还是广东考试大纲,都明确了学习文言文的必要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初中生能“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1]。《2014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语文学科学业考试大纲》明确规定“9.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10.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11.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12.领会浅易文言文中作者的写作意图”[2]。前者明确了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要求与基本方法,后者明确了初中文言文考试的基本范围与基本内容。值得注意的是,“浅易”二字如何界定,我们发现中考考查的文言文篇目主要来自课内。就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文言文考查而言,文言文必考课内篇目,选考课外篇目(2014年除外)。

这种情况势必会误导教师、学生在复习时猜题押宝,即文言文复习时,老师会在全面复习课内文言文的基础上,依照近几年中考考查的课内文言文篇目,筛选出几篇所谓重要的文言文篇目,要求学生一字不差地把文章的译文死记硬背下来。如此这般,学生只会成为纯粹的考试机器,而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文言文的积累、能力的培养就只能是空谈。文言文学习的应试化加剧,必然使得学生文言文的字词句篇、语法、修辞等基本知识欠缺。

与此同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高中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3]。初中文言文教学实际上违背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这势必对学生高中阶段的深入学习造成不利的影响,这样看来初高中的文言文教学存在严重的脱节和断层。要扭转这一局面,就必须搭建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桥梁,即初高中文言文教学应该有一个合理的衔接。

结合从教经验,研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7―9年级的教材[4],比较2013年至2014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笔者在做“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工作中作了探讨:

首先,初高中语文教师要从根本上树立明确的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的意识。其一,建立“大语文”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语文”观虽然很早就已经提出来,但实际上一般的老师没有真正实践,我们要明确“大语文”教育就是全方位、多角度、终身的、大众的、普及教育,而不是以选拔少数人为主的精英教育。这就要求初中文言文教学不能局限于教参,不能让学生简单地强记翻译。因此,上课时,教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对文章的个性化理解,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及时归纳总结,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其二,初高中语文教师要主动在教学实践中探讨衔接的具体办法。初中教师应该熟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高中语文教师亦然,并有意识将初中教学与之衔接;初高中教师要熟知初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比如初、高中语文教师要熟悉高、初中的语文教材;初、高中语文教师要常常互相交流,到高、初中听课,更直观地了解彼此的教学方法等。

第二,要对中考的文言文考试方式进行改革,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检测学生在7至9年级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比较2013年与2014年的“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卷”,一个最大的变化是将以前的选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移至必考的范围。这应该是出题者从初高中教学的衔接角度做的重要改革尝试。很希望这样的探讨、尝试一直继续下去。

第三,在整个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过程中,重视文言文的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文言文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感的培养很重要,反复诵读是培养良好语感最有效的途径。

可是在初高中的文言文课堂中教学,教师为了抓紧时间讲解各个知识点,学生为了记录繁多的笔记,鲜有朗朗书声。早读时间的朗读,学生把主要精力用在考试大纲中要求背诵的篇目上,更有甚者,很多教师、学生直接将文言文背诵转化为默写,文言文的朗读少之又少。

事实上,在文言文朗读中,我们可以更真切地体会到文章中的意境美、音韵美,更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间传达出的真挚情谊。比如学习王羲之《兰亭集序》时,“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在读的过程中,我们似乎和作者一样沐浴着暮春的暖阳,随他一道享受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的心旷神怡,不由乐在其中。文章中对偶句产生的音韵美,离开了朗读,也无法体会。

因此,初、高中教师要明确,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把一些东西读通,读得很顺畅,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周振甫先生在《怎样学习古文》中讲到自己曾“向张元善老先生请教,问他小时怎样读书的。他讲的跟章锡琛先生讲的差不多”:“立体的懂,它的关键就在于熟读背出,把所读书的全部装进脑子里。假如不是熟读背出,把所读的书全部装进脑子里,读了一课书,记住了多少生字,记住了多少句子,这只是点线的懂”[5]。如何达到“立体”的效果呢?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创设美的、贴切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大量熟读、背诵经典文言文,学会尽情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文言文的抑扬顿挫,读出文言文的文义,进而把握课文基本内容,筛选出课文的相关信息,最后让他们真正融入到古人的智慧中。

当然从“大语文”观出发,诵读的训练不应该只停留在课堂上,学生家长应该引导孩子从小诵读国学经典。笔者从2014年开始与其他家长结伴组织了“传统文化亲子读书会”,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读国学经典,到目前为止已经读了《弟子规》、《三字经》、《孝经》、《论语》、《大学》等,正在读《笠翁对韵》。当然孩子们对读的书几乎完全不懂,孩子们不问,我们就不讲解,我们相信读了若干年之后,他们一定会“豁然开朗”。笔者听说惠州市部分小学早读也会安排学生读国学经典,真是让人欣喜,希望更多的小学、更多的老师能认识到诵读文言文的重要性。

第四,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继续完善初中语法知识的教学。语法知识的缺失往往是造成高中语文教师进行文言文教学困难的最直接的原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随文学习语法知识”,每册语文教材后附录了现代汉语基本的语法知识。但是因为语法不在考试的范围之内,加上语法知识比较枯燥,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这样初中的语法知识教学就形同虚设。一般的高一新生分不清词性,不会划分句子的成分,教师讲解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他们只能如听天书。另外,从“大语文”观考虑,初中也应该强化语法知识的教学。

第五,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重视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因为高考的文言文选自课外,有些教师和学生就认为在课内文言文上不值得下大工夫。但事实上高考的知识点还是课内向课外迁移,也就是说,学好课内文言文,注重课内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就能解决课外文言文所涉及的考点。落实好课内基础知识是做好高中文言文教学行之有效的途径。其一,首先要系统复习初中学过的语法知识。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艾宾浩斯[6]发现,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一般人们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学得的知识在1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减少。进入高中,学生有必要系统复习初中学过的语法知识。当然这个复习不是单有语法的理论知识,还应适当配有初中学过的语言环境;语法知识的巩固要贯穿在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即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继续复习、加强对语法知识的运用。

其二,不断强化学生的归纳意识,提高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在初中积累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学习习惯。比如,在学习粤教版必修二的《兰亭集序》中三处“修”时,学生应该结合文中的例句,将他归纳总结在笔记本上:1.修禊事也(修禊,一种消除不洁的祭礼);2.茂林修竹(修,长、高);3.况修短随化(修,长)。但到这还没总结完整,还要回忆初中所学:4.乃重修岳阳楼(修,修建、修造)。这之后学生可以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学习“修”的其他义项:5.参为人矜严,好修容仪(修,修饰)……如果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学生坚持如此积累,就定能将文言知识活学活用,课内课外自如迁移,文言文理解能力自然增强,教学效率也能得到提高。

笔者认为通过以上方法,高中文言文教学一定能更加有序、有效地开展。

虽然认识到了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断层现象,也做了探讨,可实际上笔者苦于无初中教学经验,以上看法肯定有不成熟和错漏的地方,请专家和一线教师多多指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2014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语文学科学业考试大纲[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上下册[Z].广东: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周振甫.周振甫讲怎样学习古文[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6]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五[Z].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初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范文7

【论文摘 要】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出现的脱节问题,会直接影响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会影响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显然,如何解决脱节问题是中学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为此,笔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初步形成了有关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思路和策略。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会对学生学习语文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旨在引导语文教师提高衔接意识,因为其衔接意识的强弱、衔接教学策略的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初中语文教学能否顺利地完成与小学教学的衔接,也直接关系到小升初的学生能否顺利渡过衔接期,更直接关系到中学语文教学效率是否真正得到提高。

一、 语文知识教学的衔接策略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衔接也需要一定的科学化手段。知识教学应穿插在阅读教学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要和文本教学紧密结合,要和学生的语言应用实际相结合。把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内容渗透到课文当中,并结合语言的实际运用来理解语文知识。例如:进行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教学时,可结合理解文意进行,既对修辞及作用有准确的认识,又有针对性地理解了文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另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以委派“汉字监督员”的形式,监督易错字和易混淆字的书写;结合作文评改对容易出错的语法现象进行纠正,引导学生自觉掌握语言规律,提高正确运用语法的能力。知识教学与知识训练相结合坚持知识与训练统一的原则,以知识为先导,以训练为主线。在授课过程中,随着知识的不断深入,为使学生理解新知识,练习也相应地发挥作用,成为应用新知识解题的针对性练习。一般来说知识的学习应该进行单项练习,当积累了一定程度后,就应当安排综合练习,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中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应采用练习巩固法,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能使学生把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使学生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

二、 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衔接的策略

阅读教学是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认知性阅读以认识汉字为前提,以感受文字材料为起点,以提取文本意义为初级阶段目标,在这个层次上的思维主要是记忆。认知性阅读主要是对阅读材料的客观梳理。

表现为:(1)能够认字、释词、通读课文;(2)能够复述课文大意或故事梗概;(3)能够理清课文段落、情节结构;(4)能够依照课文注释回答问题。这种记忆力强化训练虽然是表层思维但是必不可少。(5)对阅读有浓厚兴趣,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注意积累语言材料。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边读边思考。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根据大纲,小学语文主要是一门基础学科,而且受小学生形象思维的限制,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主要采用的只能是认知性阅读教学方法。认知性阅读是阅读的初级阶段,超越这个阶段,一开始就要求缺乏阅读积累的少年儿童去发现、去探究、去创造,是违背教学规律的。

小升初的学生习惯了小学教师的这种认知性阅读教法,若初中教师不了解这点,不用适合他们实际的学法指导他们,不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心理需要适当调整自己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加强教法上的衔接,而是一开始就采用中学中常用的质疑、探究、合作和自学等教学方法,学生肯定一时无法适应,所以笔者在给小升初的新生授课时第一个月仍主要沿用认知性阅读教学方法,只稍微渗入一些理解性阅读的教学方法。理解性阅读就是学生通过认读,在大致了解文章中的人、事、景、物、情、理的基础上,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想象、联想、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抽象出文中各局部的本质,直至最后概括出全篇的中心。在认知基础上对课文思想内容与写法的领会和把握,是认知的发展和深入,是阅读的关键环节。理解过程即思维过程,如果只认知不理解,就失去了阅读教学的意义。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绝不能仅仅着眼于书面文字,而是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全面地审视和把握作品的显性意义和直观图景,品味、感悟作品的内在意蕴和情趣,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 作文教学衔接的策略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进一步了解中小学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研究中小学生作文衔接教学的对策,对于提高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质量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中学语文教师更重视作文写作的知识、技巧和理性思维的培养,而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几乎不涉及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理论性的知识,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学生一进中学就得面对这些学习内容。面对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东西,不是仅凭教师一讲就会明白的,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没有一定的写作知识,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门训练,学生很难达到这个要求。事实上,刚刚进入中学的7年级学生与小学5、6年级的学生相比,在这些方面没有丝毫优势,要他们立即适应中学的作文学习,是不现实的。中小学作文要求的这种差异就要求教师高度关注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衔接问题,积极探究作文衔接时的教学方法,了解中小学作文“衔接”教学中具有的共性,进行理性的思考,找到存在的差异并在教学实践中研究教法的改革,使六年级学生进入初一后能迅速“磨合”,缩短或消除“衔接”教学中的“滞留期”,使小升初的学生尽快适应初中的作文写作。

四、 结论

笔者通过对衔接策略的研究给其他面临同样困惑的教师提供一些衔接的对策,这样既对小学语文教学有借鉴、指导作用,又对中学语文教学有预警、提醒作用,同时缓解小升初学生的各种不适应障碍,帮助他们顺利渡过衔接期,更快地适应任务繁重而节奏快速的初中语文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初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范文8

【论文摘 要】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出现的脱节问题,会直接影响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会影响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显然,如何解决脱节问题是中学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为此,笔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初步形成了有关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思路和策略。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会对学生学习语文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旨在引导语文教师提高衔接意识,因为其衔接意识的强弱、衔接教学策略的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初中语文教学能否顺利地完成与小学教学的衔接,也直接关系到小升初的学生能否顺利渡过衔接期,更直接关系到中学语文教学效率是否真正得到提高。

一、 语文知识教学的衔接策略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衔接也需要一定的科学化手段。知识教学应穿插在阅读教学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要和文本教学紧密结合,要和学生的语言应用实际相结合。把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内容渗透到课文当中,并结合语言的实际运用来理解语文知识。例如:进行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教学时,可结合理解文意进行,既对修辞及作用有准确的认识,又有针对性地理解了文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另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以委派“汉字监督员”的形式,监督易错字和易混淆字的书写;结合作文评改对容易出错的语法现象进行纠正,引导学生自觉掌握语言规律,提高正确运用语法的能力。知识教学与知识训练相结合坚持知识与训练统一的原则,以知识为先导,以训练为主线。在授课过程中,随着知识的不断深入,为使学生理解新知识,练习也相应地发挥作用,成为应用新知识解题的针对性练习。一般来说知识的学习应该进行单项练习,当积累了一定程度后,就应当安排综合练习,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中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应采用练习巩固法,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能使学生把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使学生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

二、 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衔接的策略

阅读教学是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认知性阅读以认识汉字为前提,以感受文字材料为起点,以提取文本意义为初级阶段目标,在这个层次上的思维主要是记忆。认知性阅读主要是对阅读材料的客观梳理。

表现为:(1)能够认字、释词、通读课文;(2)能够复述课文大意或故事梗概;(3)能够理清课文段落、情节结构;(4)能够依照课文注释回答问题。这种记忆力强化训练虽然是表层思维但是必不可少。(5)对阅读有浓厚兴趣,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注意积累语言材料。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边读边思考。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根据大纲,小学语文主要是一门基础学科,而且受小学生形象思维的限制,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主要采用的只能是认知性阅读教学方法。认知性阅读是阅读的初级阶段,超越这个阶段,一开始就要求缺乏阅读积累的少年儿童去发现、去探究、去创造,是违背教学规律的。

小升初的学生习惯了小学教师的这种认知性阅读教法,若初中教师不了解这点,不用适合他们实际的学法指导他们,不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心理需要适当调整自己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加强教法上的衔接,而是一开始就采用中学中常用的质疑、探究、合作和自学等教学方法,学生肯定一时无法适应,所以笔者在给小升初的新生授课时第一个月仍主要沿用认知性阅读教学方法,只稍微渗入一些理解性阅读的教学方法。理解性阅读就是学生通过认读,在大致了解文章中的人、事、景、物、情、理的基础上,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想象、联想、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抽象出文中各局部的本质,直至最后概括出全篇的中心。在认知基础上对课文思想内容与写法的领会和把握,是认知的发展和深入,是阅读的关键环节。理解过程即思维过程,如果只认知不理解,就失去了阅读教学的意义。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绝不能仅仅着眼于书面文字,而是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全面地审视和把握作品的显性意义和直观图景,品味、感悟作品的内在意蕴和情趣,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 作文教学衔接的策略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进一步了解中小学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研究中小学生作文衔接教学的对策,对于提高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质量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中学语文教师更重视作文写作的知识、技巧和理性思维的培养,而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几乎不涉及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理论性的知识,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学生一进中学就得面对这些学习内容。面对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东西,不是仅凭教师一讲就会明白的,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没有一定的写作知识,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门训练,学生很难达到这个要求。事实上,刚刚进入中学的7年级学生与小学5、6年级的学生相比,在这些方面没有丝毫优势,要他们立即适应中学的作文学习,是不现实的。中小学作文要求的这种差异就要求教师高度关注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衔接问题,积极探究作文衔接时的教学方法,了解中小学作文“衔接”教学中具有的共性,进行理性的思考,找到存在的差异并在教学实践中研究教法的改革,使六年级学生进入初一后能迅速“磨合”,缩短或消除“衔接”教学中的“滞留期”,使小升初的学生尽快适应初中的作文写作。

四、 结论

笔者通过对衔接策略的研究给其他面临同样困惑的教师提供一些衔接的对策,这样既对小学语文教学有借鉴、指导作用,又对中学语文教学有预警、提醒作用,同时缓解小升初学生的各种不适应障碍,帮助他们顺利渡过衔接期,更快地适应任务繁重而节奏快速的初中语文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初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范文9

一、认真研究初高中教材,准确把握初高中英语阅读的特点及要求

初中教材面对的是知识面相对狭窄,学习能力相对较低的学生,因此教材的编写不像高中那么广泛,那么内容庞杂,涉及天文地理、风土人情、历史人物等各个领域。阅读材料的体裁也相对单一,而高中阶段的题材就多种多样,有记叙文、说明文、小说、还有传记,书信、诗歌等。当然,高中教材这种体裁的多样性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同时也让学生在这种题材的差异性中培养了语感。

(1)初高中英语教学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近几年的中高考英语试题不仅增加了阅读量,题目的设置也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因此,提升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是我们初高中教师的当务之急。

(2)把握中高考英语阅读考查的趋势。阅读理解题是中高考英语的测试重点,阅读理解题的选材和命题也基本沿袭了以往的一贯风格,既注重题材的多样化、交际化和生活化,又比较综合地反映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各个方面。在文章的体裁上不拘一格,在阅读量上有所加大,对学生的阅读速度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信息量的捕获方式也在增加。此外,高中英语阅读对学生的综合素养,知识积累也提出了相当的要求,注重对学生课外知识的考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给学生拓展教材之外的知识,从而让他们增强知识积淀,增强知识储备。

(3)初高中英语阅读的不同变化。由于初中学生阅读材料相对简单,学生学习内容相对较少,教师有时间进行精讲,有时间精炼,而考查时所选材料又相对简单,篇幅也较少,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习惯围绕着教师,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依赖感。而到了高中,学习内容多,时间相对缺乏,教师不可能做到完全对课文的精细化讲解。因此,对高中学生,则更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做好总结。

二、优化教学策略,平稳过渡,有效衔接

1. 积极准备,夯实衔接基础

(1)和学生分析初高中英语学习的现状。初三学生即将进入高中学习阶段,很多学生不了解高中阶段对学习内容的要求,也不知道高中英语学习的实际,为此,我们教师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让学生明白初三是高一英语阅读奠定基础的关键期,在这一年中打好基础将对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学好英语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列举一些实例,将其与高中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高中英语阅读内容的进行体系。最后,选择适当时机,请高中学生就英语阅读谈些学习体会,从而让学生少走弯路。

(2)针对学生实际,有的放矢,规划教学。教师针对学生实际和基础,有意识地规划教学,不断提高衔接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略高于初中学生实际水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去感受,了解高中阶段对阅读的要求,这样,学生才会在以后的学习中有的放矢地去强化训练,深化对知识的学习。

2. 优化教学,做好衔接工作

(1)在阅读材料的学习中,加大对句、词的分析,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从各个方面,多个领域培养学生的知识素养,尤其是针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选取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词、句以及典故等,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注重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和方法的指导。针对一些较为复杂的语篇,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去摸索,学会归纳。在此基础上,教师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把握文章的关键语句,找出引领文章的关键词,从而把握语段的主旨。

(3)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自我总结,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学生善于总结,善于归纳是学好英语的关键,只有学会总结,才能将零碎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从而形成正确的理论,用于指导自己的英语学习。

(4)注重专题教学。针对阅读教学中的一些难点,教师要集中专门的时间去进行训练。如主题的归纳,文章中相关内容的推理判断,对文章中隐含含义的领悟,对语段中一些词汇含义的猜测等,通过开展这些专项的训练,取得理想的效果。

3. 学法指导,提升学生能力

词汇是阅读的基础,教师要培养学生掌握词汇理解的技巧。让学生通过构词法和分析语境进行猜测,在阅读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通过这两种方式解决阅读中的生词,同时敢于越过生词去把握文章的信息,另外理解句子的技巧。在面对较长的句字和难以理解的句子时,要学会将句子切小,找出句子中的谓语和主语,再到宾语和补语,从而渐次理解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