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

时间:2023-09-26 09:37:08

导语:在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

第1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 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 绿色设计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4-0057-01

一、艺术设计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一种全新的发展和价值观念。它涉及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科技等诸多方面,其核心在于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大力开发绿色资源,不断改善美化生态系统,促进人和自然和谐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

可持续发展设计,是指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对人的行为、意识进行再创造,以达到社会各要素问持久的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思想应用在设计领域,这样我们就能更加了解到设计对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大意义。可持续发展设计的对象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意识、行为,它真正体现了设计的积极意义,适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二、中国艺术设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构想

可持续发展问题,是21世纪世界每个国家都要面对的中心问题之一。然而由于过度盲目混乱的发展,中国遭遇到自然界的巨大挑战:人口的压力、自然资源的超常利用、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等。在这一背景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我国都将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而且试图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符合环境与发展需求的艺术设计理论框架系统,为中国艺术设计教学方向提供可依据的现实材料。

(一)以设计艺术的环境生态学为理论基础

1962年美国学者R・卡逊在其著作《寂静的春天》中描绘出一幅可怕的图景:“在人对环境的所有袭击中……上是无法改变的。”可以看出,如何保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重新回归与自然环境的共处,这就形成了一个必须解决的课题,而且这也就形成了环境生态学科,也成为了艺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

(二)艺术设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五大系统。

(1)生存支持系统,也就是保护知识产权的概念。因为对于设计界而言,尤其在目前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不断创新与知识传播和多样性基础是其耐以生存的关键,所以如何保护当事人的知识产权则是设计不断有创新的动力,这也是这个生存系统的核心。

(2)发展支持系统,指如何运用专业分工本身的概念,来整合现代新的设计体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整个设计体系历经几次的社会分工,到现在来讲分工已经很细了。但是每个部门之间并不能达到最好的匹配,因为艺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涉及到很多的领域。

(3)环境支持系统,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国家环境保护部和中国建筑部制定一个行业标准,关于绿色环保的产品。最开始定了很多概念,甚至于自然艺术材料的使用。不过这些都还停留在很落后的层面,应该从艺术设计这个层面去考虑。

(4)社会支持系统,人与人的关系层面。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行业,实际上设计进入生活的层面比其他行业和专业要深入的多。因为我们的本质在于创造,其创造的过程肯定要受现实存在的东西的影响,也就是受制于现存的社会,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

(5)智力支持系统,说的是我们受教育的水平,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设计师本体,再就是社会大众。这个是限制我们艺术设计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也决定着未来艺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成败。

把这五个系统归结到艺术设计可持续发展战略系统的内容,通过这些系统的把握来提高我们艺术设计整体水平的能力。

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运用

众人十分熟悉的“绿色设计”,称之谓“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产品设计中的体现”。而我们清楚:在保证与自然协调的同时,绝对要重视起着主导作用的人。可持续发展设计就具备更多的设计重点,是对环境、人体生理、心理的综合考虑。产品设计师们要把这三点共渗入意识中,用以指导产品的整个并行闭环的系统设计流程。这无论是在IF product desi~award2008金奖的获奖作品USBCELL,还是在格鲁克曼・梅纳事务所绿色住宅设计上都得到充分的体现。

第2篇

关键词:园林绿化工程;生态经济效益;特点;对策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的增多和环境的恶化,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加强绿色生态建设对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绿色是生命的象征,绿化在改善气候,净化空气和美化环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是地球上整个生命之网的一部分,在这个生命网中,植物和大地之间,植物和植物之间,植物和动物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绿色植物直接或间接地给人类和动物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园林绿化工程也是其中的关键内容。在园林绿化工程中,多是以树木、草坪和水池等组建而成。在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应当进一步加强园林绿化工程的可持续性、环保性和系统性,从而实现园林绿化工程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因此,需要加强对园林绿化工程的关注与重视,将生态理念融入到园林绿化工程中,为城市的健康与稳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一、园林绿化工程相关概述

(一)园林绿化工程的特点分析

对于园林绿化工程来说,需要把握好园林绿化工程的特点,从而强化建设力度,提高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效益。首先,在园林绿化工程中,其建设内容相对广泛,其中包括了各种彩叶植物、花卉等。在园林绿化工程实际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及时发挥出各种植被苗木的关键作用,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并对当前的生态环境进行优化。其次,在园林绿化工程中,其养护管理工作的专业性较强,且养护管理工作具备一定的长期性。对于园林绿化工程来说,需要通过专业化、现代化和科学化的养护管理手段,提高园林绿化工程中苗木生长效率,达到园林建设景观要求。最后,需要保证园林绿化工程的艺术感与美观。在园林绿化工程中,需要确保园林景观、植物配置等的艺术性,以此来提高整体的景观效果。因此,在进行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实际的角度出发,按照城市发展的需求和要求,对工程建设环节进行优化和完善,并把握好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中的关键环节,充分发挥出园林绿化工程的作用和优势,推动城市的进步与发展。

(二)提高园林绿化工程生态经济效益的关键作用

1.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园林绿化工程逐渐完善。而在城市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工业化建设脚步逐渐加快,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通过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当前生态环境,并充分发挥出园林绿化工程的重要作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保障。同时,进一步提高园林绿化工程的生态经济效益也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需求,为城市建设与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2.有效净化空气环境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社会进步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和阻碍。在节能环保理念不断深入的过程中,通过对园林绿化工程的完善和优化,可以有效净化当前空气环境。同时,在园林绿化工程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吸收,不断优化空气质量。3.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加强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提高园林绿化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能够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对于城市发展来说,需要将城市文化和人文景观融合到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同样的,园林绿化工程也是城市发展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强化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时候,可以将城市发展具体情况得以展示出来,从而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

二、提高园林绿化工程的生态经济效益的对策

(一)提高园林布局的合理性

为了能够提高园林绿化工程的生态经济效益,需要就园林布局进行研究和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提高园林布局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目前,在很多园林绿化工程建设过程中,其建设问题和不足较多,例如,人工雕琢过度、园林布局不合理等,对园林实际的建设和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同时,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当前生态系统结构也会带来很多问题,阻碍了园林绿化工程关键作用的发挥。因此,在园林绿化工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提高园林布局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并以生态环境建设要求为基础内容,做好园林绿化工程中功能区域、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等的划分工作,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此外,在对园林绿化工程进行布局与规划的时候,可以结合城市发展特性,加强城市特色文化的融合,构建独特的园林绿化工程,从而为城市发展带来一定的帮助。

(二)优化园林结构,加强养护管理力度

在园林绿化工程中,需要按照生态环境发展需求,针对园林结构进行优化,尤其要做好园林中植被苗木的规划工作。同时,在园林绿化工程中,需要对乔灌草复层结构进行科学地优化,在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出植被苗木的关键作用。在此过程中,加强对光、水分以及空气的利用率,逐步构建科学有效的园林群落,提高生物多样性。另外,为了能够提高园林绿化工程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出园林绿化工程的关键功效,还要做好长期性养护管理工作。在园林绿化工程,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植被苗木的生长状况,制定出对应的养护管理方案,安排专业的养护管理人员进行工作的推进与落实,保证园林绿化工程中所栽植的植被苗木能够健康成长,从而保证园林绿化工程的生态效益。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需要对植被苗木生长特性进行区分、研究,定期对其进行施肥、浇水、防治病虫害等,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园林绿化工程中植被生长质量。

(三)提高植物配置水平

对于园林绿化工程来说,需要不断提高植被苗木的配置水平。实际上,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是提升园林绿化工程生态效益的关键内容,并合理降低园林绿化工程运行成本。首先,需要就当前生态环境条件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选择当地植被和苗木进行栽植,因地制宜,提高园林绿化工程中植被生长质量。其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加入适宜本地环境的外来植物,提高园林绿化工程中植被种类的多样性。最后,需要就园林绿化工程的实际情况,明确各类植被生长状况,确保植被配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从而推动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与发展。

(四)有序发展垂直绿化

在园林绿化工程中,为了能够合理节约园林建设空间,提高园林土地资源利用率,可以有序发展垂直绿化,从而达到园林绿化的目标。同时,在发展垂直绿化的过程中,可以对当前环境济宁优化和改善,并提高空气质量。在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垂直绿化还能够增强空气负离子。除此之外,在进行垂直绿化的时候,可以对园林墙体结构进行有效的保护,进一步增加园林的生机与活力。

(五)增加乔、灌木层绿化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草坪发展越来越快,甚至大有以草代树之势,这是很不科学的,因为草坪和乔、灌木相比,草坪层厚度非常小,其绿量少,生态功能弱、种植及维护费用高,不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而茂密森林层厚度非常高,绿量差别明显。

三、结束语

第3篇

关键词:生态优先城镇规划设计城镇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城镇规划设计基于生态优先

所谓生态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的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优先就是在城镇规划设计过程中要保护环境,尊重自然,不随意改变原有的生态结构、破坏生态环境。要把生态放在首位,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注重维护自然环境,城市建设、规划、设计都需要适应城市所处的环境,不能单凭构思,随意的把城市建造成想象的样子,而违背了生态环境。城镇都应该以自身所在的环境为基础,做到发展不离环境,构思不离生态,统筹兼顾,在环境之中,利用环境优势、环境特点来规划设计城镇。城镇规划设计者必须全力保证不破坏生态环境。城镇规划设计要做到因地制宜,保护绿地,河流,水源,植被,田地等,根据土地的性质加以利用。设计建筑时尽量节省土地,不占用农业用地。选择用地时,首先要对该地段生态环境加以分析研究,将周边的因素考虑在内,思考利弊关系,切忌滥用乱占。生态优先要求我们不破坏环境,需要我们维护环境,和环境融为一体。不为了一己私利破坏掉自然生态的和谐,违背自然规律。

二、城镇的生态规划

1、城市的生态规划设计

对于城市的规划设计主要想从两个方面讨论。第一,对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绿地规划设计包括很多方面,就是要在城市整体规划过程中,把人们锻炼的绿地区,道路两边的绿地区,靠近住宅的组团绿地区和屋顶花园,风格林地等植被覆盖区加以规划治理。不轻易占用、破坏已有的,可以发展成绿地的区域。开发新的公园等植被覆盖率高的,可供人们锻炼放松的绿地。鼓励屋顶种植植被,并加以规划,形成风景。加大对园林的保护力度,同时要全面协调,使城市绿地均衡化。避免在一座城市里出现森林和荒漠两种极端环境。要从整体出发,调控好绿地面积,调整好各种用地的占地比重。第二,对城市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城市占地面积最多的就是建筑用地,在城市人口激增的当下,住宅建筑的建造也加大了力度。这就需要城市规划者的智慧了。要注重住宅区的绿地规划,把住宅区与绿地规划相结合,给人们提供一个更好的休息场所。各类的建筑用地需尽量节省土地的使用面积,可以通过加高楼层等方式达到目的。要规划各类建筑的位置,尽量同类相聚,鼓励公司企业共同建造一栋建筑办公。另外,要将住宅区于公园集中到一起,这样既可以节省住宅区的绿地使用面积,又可以达到给居民创造良好环境的效果。

2、乡镇的生态规划设计

随着乡镇的不断发展,更多的设施开设落户于乡间,这就面临着很多问题的出现。各种设施的建造都需要占地,而乡镇使用率最高的土地莫过于耕地、林地。大量设施、建筑的建造必然会对原本的生态环境造成冲击,人们面临更多的就是原本的耕地林地被占用。乡镇的规划者往往面临着比城市规划者更大的挑战,乡镇的生态比城市的生态更加脆弱,而且不易恢复。被占用的耕地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自我修复。乡镇生态规划,首先要做的就是保证耕地林地面积,严格审批非农业用地,规划建造建筑物,尽量不破坏、改造原来的生态模式。以种植业为主,加大种植业投入力度;稳固畜牧业发展,鼓励养殖,对养殖户进行培训。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突出地域特色,因地制宜,避免欠妥的土地变更,不可以随意改变土地的性质。要根据地域特色,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发展其他行业。要做到物尽其用,同时把握好尺度。完善基础设施,兼顾发展,提高机器的使用率,这样既可以保持土地的使用率,又可以减轻人们的负担。

基于生态优先的城镇景观设计

提到城市,我们想到最多的就是此起彼伏的高楼大厦,穿行不息的各种车辆,交叉循环的马路等等忙碌而又高级豪华的生活氛围。这美好景象的构建离不开规划者的努力与付出。对于城市的景观设计,应该分成几个模块。模块一,创造新的形象。对于传统和现代的东西,我们不能照抄和翻版,而需要探寻传统文化中适应时代要求的内容、形式与风格,塑造新的形式。模块二,城市绿地的设计。建议城市绿地面积不少于40%,而且要均衡化分布。建筑物周围要有适当的植被分布,道路两侧要有绿化带,河流,湖泊沿岸需有树木种植。人们的休闲场所,如公园等要进行园林美化。模块三,设计建筑物。根据城市具体状况,在建筑物楼顶建造屋顶花园。减少建筑物的滥占率,为节省用地面积,增加人口数量,可采取加高建筑物这一措施来实现。集中同类办公楼,形成一条街文化。发展地域特色较鲜明的文化,设计突出本地特点,与水土环境相结合,优先发展生态产业,以工业等其他产业为辅。模块四,更改建筑物外观。根据当地风俗规划建筑物外观设计,采取天然原料,优化建筑物外观。使一座城市的感官舒适,同时不失特色。也可以在设计过程中,将建筑物设计成不同风格。然而乡镇以耕作、畜牧等农业产业发展为主。耕地、林地面积比重较大,河流湖泊水库也占据较大的比重,所以乡镇的景观设计因地制宜的观点更适用。乡镇的景观设计要根据当地的土地性质,规划农作物等的种植,在适宜的情况下使植被覆盖变成景观。以粮食作物的为例,在适合作物的土地范围内,成片种植,或者根据作物种类分散种植,形成景观。园林景观设计方面,划区种植果树或者林木,保护树木,打造生态林。乡镇的住宅、工厂等必须要与环境融为一体。河流湖泊水库等水源地要进行美化,在其周边增加植被种植量,花草等可以增加一定的美感。着重设计水库周边地区,修建凉亭、座椅等可供人们休息的场所。打造景观,与当地的景色连成一片,形成可以旅游观光的一条特色风景线。建成畜牧养殖区,与草地等绿色植物形成整体,打造新的风景。打造生态乡镇,种植绿色植物,不论发展什么产业,都要整体规划设计。

结语:在城镇发展迅猛,生态观念日益被重视的今天,城镇规划和设计的生态化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生态化不仅能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生活品味,更能给我们的身心带来积极的影响。生活在一个生态优先的城镇里,我们的生活会更加幸福快乐。基于生态优先的城镇规划和景观设计,是适应不断发展的当代的必然要求。现实告诉我们,生态优先是发展之道,是健康之基。城镇的规划发展融入生态的理念之后,发展更能适应人们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黄文山.居住小区的景观环境设计.[J]中华建设,2008(10):33-34。

[2] 焦卉.城市居民区环境设计探析[J].山西建筑,2008,34(33):37-38.

第4篇

关键词:生态园;景观;规划设计

1 河豚渔村生态园概况

河豚渔村生态园位于江阴市临港新城申港街道。临港新城北依长江,南临太湖,西接常州,东邻张家港,交通十分便利。东至上海150公里,西至南京160公里,南至无锡30公里。

本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24℃,年最多风向是东南偏南,年平均降水量为1056.84毫米,年降水量在900毫米以上的年份占72%,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17天,日照2165小时,无霜期229天。

河豚渔村生态园以养殖特色水产河豚鱼闻名,养殖范围逐渐扩大到“长江三鲜”,并初步形成水产养殖、特色餐饮、休闲旅游的规模化经营,在江阴以及周边城市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此次规划面积约100公顷,区域内以农田、池塘为主,包括部分自然村落,基地情况较为复杂。基地内西伍新农村、河豚鱼养殖基地、渔光会馆、水产研究所等现有项目相对独立,彼此缺少联系。道路、绿化、照明等基础设施尚未完全。同时,生态园内缺少足够的游玩项目吸引游客停留,游客参与性较低。

2 河豚渔村生态园景观规划理念及SWOT分析

2.1 河豚渔村生态园景观规划理念

以农业元素为基,坚持生态友好;培育农业旅游体验的新元素;特显主打产品,优化配套设施;突出生态效益,彰显生态观光农业的文化内涵。

2.2 景观规划SWOT分析

2.2.1 优势(Strength)

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基地内的渔光会馆、河豚鱼养殖具有一定知名度;主要客源市场经济发达,消费能力强。

2.2.2 劣势(Weaknesses)

地势平坦无起伏,不利于项目布局建设;渔光会馆、特色水产养殖基地、西伍新农村村等项目均为单个开发,互相之间缺少联系,整体外部环境及配套设施滞后;区域中部的东西向道路将区域划分为相对独立的两部分,缺乏整体性;旅游保障体系尚未健全。

2.2.3 机遇(Opportunities)

江阴地区生态园建设宏观背景条件良好,旅游业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同时,各级政府相关领导和部门高度重视,这些都为本规划方案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2.4 威胁(Threats)

江阴及周边地区生态园旅游同质化竞争;生态旅游服务方式变革和旅游产品创新能力相对滞后于旅游市场的发展变化;开发建设过程中,容易对旅游区内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3 河豚渔村生态园景观规划布局

3.1 总体规划布局

结合区域内现有项目内容,梳理道路,整理水系,丰富地形,整合现有项目内容,充实旅游景点,以“一轴四区多点”的形式完成区域规划。

3.2 “一轴四区多点”景观规划设计

3.2.1 一轴

道路北起滨江路,南至跃进河,是区域内南北向主景观道路,恰似一条轴线串起区域内多个景点。在本规划方案中,我们详细调查了该条道路的绿化现状,分析道路绿化存在的问题,并重点考虑了道路的几个节点景观。

北入口处河豚渔村的牌坊,标志醒目;在南入口处,方案规划了以“空怀迎客”为主题的入口广场。南北两个入口景观,互相呼应,很好的表达了对进入生态园的客人的欢迎。

轴线道路与多条支路交叉,在这些道路节点,我们以“长江三鲜”为主题,分别设计了“江鲜入网”“诗话三鲜”“游鱼乐荫”“河豚嬉水”四组景观小品,丰富沿线景观,揭开生态园的文化内涵。

3.2.2 生态休闲活动区

位于基地中部北部,主要功能为餐饮娱乐、住宿、运动休闲、停车、旅游用品与购物等。设置的项目有渔光会馆、高尔夫练习场、湿地森林及湿地花卉观赏、乡村风情旅舍、农家小院、拓展训练区、生活污水生态处理系统展示及申港名人文化广场等。

3.2.3 农家生活体验区

该区位于基地中南部,主要功能为垂钓娱乐、休闲活动、自助农田耕作等。设置的项目有垂钓天堂、野炊烧烤、捕趣塘、自助果园、农地租赁区等。

3.2.4 水产养殖观赏区

该区位于基地中南部。主要功能为养殖观光、休闲活动、科普知识等。设置的项目有特色水产养殖区、水产科普园。

3.2.5 农耕文化展示区

该区位于基地东南部西伍村。主要展示农耕文化、体验农家生活、农家风味餐饮、住宿等。设置的项目有西伍广场、竹林小径、村民公园、西伍老宅、瓜果农艺廊、农艺教学作坊。

3.3 植物景观规划原则

3.3.1 尊重生态规律

植物配植时按景观生态学的理论进行布置,建成符合自然生态、群落的景观。通过具体的乔、亚乔、灌、亚灌、地被、草、花等相互间的搭配,最大限度地增加绿视率和绿量,提高生态质量。

3.3.2 强调植物的季相变化景观

在植物材料的使用上突出各季的特色景观,表现出春季的繁花,夏季的浓荫,秋季的绚烂和冬季的苍翠。

3.3.3 植物与灯光的有机结合

在中心绿地及重点区域,植物配合灯光照明,使植物具有光影的变化,明与暗的对比,强与弱的对比,使植物更趋生动、活泼,丰富生态园夜间景观。

参考文献:

[1] 姚朋. 本土的风景与乡愁――鄂尔多斯生态园景观规划设计与思考.建筑与文化.2014(6)

[2]谷康. 苏南地区观光农业园景观规划探析――以无锡观光农业园为例.规划师.2012(1)

第5篇

[关键词] 城市群沈阳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生态化城市

一、引言

城市群体化是当今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21世纪国际竞争的基本单位既不是企业也不是国家,而是大城市群。所谓城市群,是一种以其高密度的城市和一定门槛规模的人口,以及巨大的城市体系区别于其他地区和其他城市类型的空间组织。城市群一般由在一定距离内可以频繁往返进行商务活动的若干城市组成,这种城市集群所占的国土面积虽小,却集聚了很高比重的人群和产业群,它们拥有国际竞争所需的产业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除了优越的地理区位外,还要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优越的地理区位为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便利的对外交通条件和广阔的生存腹地。良好的自然环境,包括清洁充足的水资源,适宜的气候和大气质量、肥沃的土壤、丰富的矿产资源、茂密的植被,则为城市群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那么一个城市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除了经济实力和社会整体素质外,同样也需要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城市群的环境问题,实质是城市群及周围地区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不协调的产物。当环境压力和资源开发利用强度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时,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机制就会崩溃。

二、沈阳经济区现状描述

沈阳经济区,是以沈阳为中心,包括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七城市,辐射百公里半径的辽宁中部城市群。在以沈阳为中心的百公里半径内,汇集了超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3座(沈阳、鞍山、抚顺),人口在50万以上的大城市3座(本溪、营口、辽阳),一座中等城市(铁岭),7座县级市,441个小城镇。城镇化水平高达54.2%。沈阳经济区作为一个整体,并非经济区内几个城市间的简单区域经济合作,而是从基础设施起步,首先通过城市间基础设施的互通互惠,资源共享,达到区域间各城市经济、文化、生态等全方位的融合,构筑辐射整个东北地区、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城市群。沈阳经济区作为中国经济的第四增长极,要实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转换老工业基地,在做好整个区域的发展规划的同时,要重视生态建设,在充分考虑到环境承载能力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建设,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沈阳经济区内的大部分城市,自然资源丰富,开发历史悠久。由本世纪初开始,帝国主义的掠夺式开发,以及建国后经济发展的需要,使这一地区成为一个以煤炭、钢铁、建材、化工、矿产等资源性产品供应和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的,经济结构畸形的重工业基地。高强度的开发和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1988年~1999年,沈阳曾位列“世界十大污染城市”, 截至2000年,该地区的土地利用率已达95%,人均占有土地300平方米~500平方米,为全国人均水平二十八分之一,水资源利用率已达74%,人均水资源量525 立方米,为全国人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号称“煤都”的煤炭资源已近枯竭,人均煤炭占有量160吨,为全国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流经辽宁中部城市群的浑河、太子河水质污染严重,枯水期五个河流城市段的水质都超过V类地面水标准。辽宁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居全国首位,辽宁中部城市群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占全省排放总量的74.5 %。随着汽车数量的逐年增加,汽车尾气污染日趋严重,在城市的主要交通干线上曾发生光化学烟雾现象。来自辽宁西北部的沙尘也对辽宁中部城市群大气环境质量构成严重威胁,沙尘在沈阳市的沉降量高达111t/k―144t/k每年,占沈阳地区TSP实测值的57 %。辽宁中部城市群几个城市的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都很低,人均绿地面积只有5.8平方米,环保投入不到GDP的1%。以上情况说明辽宁省中部城市群的环境承载力极其脆弱,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三、沈阳经济区进行生态化建设的途径分析

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活环境,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格局。为达到这一目标,沈阳市协同周边城市作了大量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2001年沈阳提出了“创模”目标。在三年历经“绿化年”、“项目年”和“环境年”活动后,沈阳相继突破了结构调整、城市基础设施改造与环境建设几大难关,2004年实现了“创模”的目标,成为第六个全国卫生模范城市。沈阳逐渐摆脱了城市面貌陈旧、工业污染严重的旧模样,初步转变为环境整洁、空气清新、水质明显改善、有着良好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的活力城市。2004年沈阳市大气优良天数已达到300天;全市污水处理达90万吨/日,污水处理率达到近70%;浑河由一条发黑发臭的排污河变为碧波荡漾、景色宜人的城市内河;城市道路完好率由70%上升到95%;北部大辛、南部老虎冲两座生活垃圾处理场正常启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解决造成环境空气污染的本质问题,通过城市整体布局调整,提升环境容量;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降低能耗和排污总量;通过实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直接控制排放源的排污状况等措施,使沈阳环境有效空间扩大了90多平方公里,净化环境能力大为提高。新增绿地面积达1613万平方米,使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003年的35.1%提高到38.12%。

第6篇

 

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具有隐蔽性、长期性、不易降解性和不可逆性的特点,被环境学界喻为“化学定时炸弹”[1-2],因此,研究作物根系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及其变化对了解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的环境行为有重要意义[3]。研究表明,作物中的重金属元素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4-7]。玉米产区主要分布于中部河套平原区,东起蛮汗山西麓,西止于狼山山脉、乌兰布和沙漠以东,南临库布齐沙漠、鄂尔多斯高原,北靠阴山山脉,涉及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4市23个旗(县、区)。笔者通过采集内蒙古河套农业经济区玉米产区玉米根系土及玉米各部位样品,分析了根系土和玉米各部位地球化学特征,以期为研究玉米产区生态地球化学特征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样品采集选取4~5处的玉米植株,采集玉米样品155份,按不同部位(根、茎、叶、子粒)分开,混匀后用四分法缩分至所需的量(干样约100 g)。将子粒脱粒后,混匀铺平,用方格法和四分法缩分,取250 g样品(颗粒大的子实可取500 g左右)。玉米采集相同点位,采集根系土样品,重量大于1 kg。

 

1.2样品分解 ①称适量样品于高压罐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浸泡4 h,再加入过氧化氢,于120 ℃分解4 h。采用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As、Hg、Se、Ge、Sb等元素的含量。②550 ℃灰化,再以王水分解。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等离子光源全谱法测定Pb、Cd、Cu、Fe、Mn、K、Na、Ca、Mg、Zn等元素的含量。③ 550 ℃灰化,加入KOH,于马福炉内650 ℃熔融。采用极谱法、分光光度法、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Si、Al、F、Mo等元素的含量。

 

1.3测定项目与方法测定不同类型土壤(潮土、灌淤土、栗褐土和盐土等)玉米根际土的As、Hg、Ni、Cu、Zn、Pb、F、B、Co、Cr、Fe、Cl、K、S、U、P等微量元素含量(X),计算浓集系数(C),C=玉米根系土微量元素含量/河套地区土壤背景值。测定玉米不同部位的微量元素含量以及不同土壤类型玉米不同部位的微量元素含量。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土壤类型玉米根系土的地球化学特征由表1可知,灌淤土中As、Hg、Ni、Cu、Zn、Pb、F、B、Co、Cr、Fe、Cl、K、S、U、P等微量元素含量相对较高,主要原因是:①由于黄河水的灌溉,带入大量黏土物质和泥沙;②黏土对微量元素有较强的吸附能力;③该地段人为耕作活动较为频繁,化肥、农药的施用也使这些元素的含量增加。盐土中Ca、Mg等含量相对较高,这主要与盐碱化有关。潮土中Hg、Mo、Na、Ce、La、N含量相对较高,这与该地段长期施用磷酸氢胺等化肥有关。

 

潮土的玉米根系土相对富集Hg、Mn、Mo、Mg、N,S相对贫化。灌淤土富集Mn、Mo、Cd、Mg、Ce、La、N、P等,S相对贫化。栗褐土中富集Mn、Mo、Mg、N、S、P,其余元素含量与河套地区土壤背景值相当。盐土富集Se、Mn、Mo、Ca、Mg、N、P,Na、S相对贫化,其他元素含量与河套背景值相当,无明显的富集贫化现象。

2.2玉米各部位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由表2可知,大多数元素0.81.5的元素是N、Mo、Hg,这3种元素在根系土中发生富集与可能施肥有关。

 

由表3可知,根土中的微量元素含量最高,在子实中含量最低;Se、Hg、Mo、B、K、Pb、Cd、Mn、Cu、Cr、Zn等在玉米的茎叶中相对富集,只有Ni、F、As在根中相对富集;元素在子实中强烈富集,这与子实的营养成分以蛋白质为主相符。Zn在子实中相对较富集,Mn在子实中含量所占百分比相对高于其他元素,也是相对富集元素。

 

3结论与讨论

 

(1)该研究结果表明,灌淤土中玉米根系土中大部分元素含量相对较高;盐土中Ca、Mg等元素含量相对较高;潮土中Hg、Mo、Ce、La、N、P元素含量相对较高。大多数元素在玉米的茎叶中相对富集;Mn、F、Co元素在根中相对富集;N元素在子实中强烈富集,Zn、F、F在子实中相对较富集。灌淤土中,玉米根系土中大部分元素含量相对较高,其中,F、Mn含量较高,因此,在河套地区要采用低F、Mn化肥。无论是从富集系数还是从在玉米各部位所占百分比分析,N都是玉米子实中丰富的元素,也是玉米生长的必需元素。

 

(2)河套地区玉米种植中使用的化肥种类较多,在复合硫酸钾中Hg、Cd等元素含量很高,长期施用不利于玉米的生长。因此,应当对化肥中有害元素进行控制。

 

(3)该研究玉米取样点主要分布于玉米集中生产区,取样数量有限,建议今后开展类似研究时,针对不同地貌单元和不同气候区,加大、加密取样数量,使研究成果更具代表性和科学性。

第7篇

关键词: 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规划; 生态服务价值理论; 环境影响评价

1. 前言

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规划对未利用土地整治时序、空间布局、开发力度和方式进行合理配置,致使土地利用类型、规模、布局以及面积均发生变化,周边环境、生态系统所贡献价值的大小和种类也会相应发生变化。通过对规划区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总量的计算,可以直观分析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对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和社会经济系统长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 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抚顺市位于辽宁省东北部,地处东经123°4′28″至124°27′46″,北纬41°27′10″至42°4′1″。东邻吉林省柳河、通化,南接桓仁、本溪,北接开原、铁岭,西连省会沈阳。是辽宁沈阳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距离接受沈阳辐射。距离沈阳桃仙国际机场30km。距沈阳市中心45km,营口港200km,大连港400km。抚顺市下辖:东洲区、顺城区、新抚区、望花区、抚顺县、清原满族自治县、新宾满族自治县。

2.2 数据来源

抚顺市土地二次调查数据、2012年抚顺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及抚顺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规划基期年2012年,规划期限为2013~2020年。

3. 研究方法

3.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

由Costanza等[1]和谢高地等[2]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的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学者的认可,本文主要根据国内专家谢高地等制定的全国各类型生态系统平均服务价值量单价表(表3-1),采用Costanza等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计算公式(公式3-1),对抚顺市规划基准年(2012年)和规划目标年(2020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计算:

由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与谢高地等关于中国生态系统类型的划分不完全一致,需将两者的类型进行对比,参照段瑞娟,郝晋珉,王静[3]及吴克宁,赵柯等[4]研究成果,结合研究区实际,对价值参数修改,得到抚顺市各类型生态系统平均服务价值量单价表(表3-3)。根据抚顺市各类型生态系统平均服务价值量单价和抚顺市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规划数据,核算2013―2020年间抚顺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情况。

3.2 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由表3-2可知,规划基期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比较单一,规划目标年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林地、园地、牧草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面积由38917hm2减至28064hm2,面积减少10853hm2,而耕地、林地、园地、牧草地及建设用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耕地、林地、园地和牧草地面积将分别增加1943hm2、5243hm2、1722hm2和1345hm2,林地面积增加最大。在规划期内,对生态条件适宜、坡度较小、灌排便利、土层较厚的地块,优先考虑开发为耕地,有利于实现抚顺市耕地数量的动态平衡;对低山、丘陵坡地、废弃地因地制宜的整治成园地,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临近城市周边未利用地规划为建设用地,满足城镇工矿用地和交通、水利等建设;对于坡度较大、土壤比较瘠薄高山坡地规划为林地以增加森林覆盖率,以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城市绿化林为主;其他农用地面积增加,以发展牧业,增加养殖饲草用地为主。

3.3 规划区内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计算

根据表3-2及表3-3数据,利用公式(3-1)计算抚顺市2012年、2020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计算结果见表3-4。

4. 结果与比较

4.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变化

规划期内,抚顺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仍呈上升趋势,由2012年的1445.38万元上升到2020年的11499.67万元,增加了10054.29万元。规划基期年土地利用类型全部为未利用地,而未用地生态系统平均服务价值量单价比较低,未利用地面积较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影响较小 。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耕地、林地、园地、牧草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各类型生态系统平均服务价值量单价较高,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影响较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值仍呈上升趋势。

4.2 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

规划中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调整,增加了耕地、林地、园地、牧草地及建设用地面积,对于改善抚顺市生态环境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建设用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0,但其供应面积增加,可有效减缓用地供需矛盾,有利于耕地保护,林地和园地面积的增加对于水分涵养,减少水土流失具有显著地作用。规划期内抚顺市的总体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是增加的。因此,可以说抚顺市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规划是符合其生态市建设的要求的,能够有效起到保护耕地、拓展空间,有利于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目标的实现。

5. 结论

综上所述,抚顺市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规划(2013―2020年)充分考虑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因地制宜开发利用未利用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实现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相结合。运用生态价值理论,对规划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变化的计算,其方法简单、直观,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Costanza R,d'Arge,deGroot R,et al.The value of the world'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 [J].Nature,1997,38.

[2] 谢高地,鲁春霞,冷允法,等. 青藏高原生态资产的价值评估[J]. 自然资源学报,2003,18(2).

[3] 段瑞娟,郝晋珉,王静. 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变化研究―以山西省大同市为例[J]. 生态经济,2005,(3).

[4] 吴克宁,赵柯等. 基于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理论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以安阳市为例[J]. 中国土地科学,2008,2(22).

第8篇

关键词:生态建设 经济建设 协调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高速度运转阶段,人们从大自然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却忽略了大自然的变化,导致了人类生活的地球出现了多种生态环境危机,白色污染、土地污染、大气污染等严重的制约着人类的进一步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促进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改善这一现状,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要想使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首先应当看清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充分的认识到要想和谐发展必须要走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道路,即必须依靠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来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

1、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的富裕多彩,一方面破坏了环境,污染了大气,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世界经济发展史向我们诉说着粗放式经济的快速增长是由人类对自然进行过多的干预和改造带来的,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最终的结果将是人类的家园环境不断的被污染、生态退化,为人们带来无尽的灾难。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是一种短期的收益行为,无法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环境恶劣之后人们面对的将是千疮百孔的地球,人们的生活质量无法得到保障,最终使得经济的发展受到制约,甚至导致世界的毁灭。同理,生态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在经济落后的时代,人们的生存尚且存在问题,人们也就不会注意生态的建设。总而言之,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因此,为了建设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必须了解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进而将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放在相同的位置,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2、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目前关于经济和生态建设道路问题的理论可以划分为三种模式:

2.1、先发展后治理。一些理论认为经济的发展是第一要务,首先应该发展经济,在经济取得一定的成果之后再进行环境的治理。这是大多西方工业化国家提出的理论。经过多年的研究可以看出环境一旦遭到了破坏,想要完全恢复很难,甚至有些是不可恢复的。并且事后治理的费用更高,代价远远高于所获利益,因此,这种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理论并不符合中国的和谐发展观。

2.2、任何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环境的污染,为了环境必须停止经济的发展,这种观点是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提出的。中国的实际情况显示中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属于发展中国家,针对于尚未脱困的地区这种限制经济增长的方式并不能改变人们的生活现状。

2.3、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这是我国在多年的探索中发现的新的一种经济和生态的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要求人们以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为共同的目标,决不能忽略其中任意一个,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促进二者在性质上互相适应转换,在数量上保持适当的比例,在功能上配合促进。

中国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以生态建设为基础,经济建设为中心,促使中国经济的增长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促进生态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策略

3.1、发展生态经济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对其发展的制约日益凸显。为了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加强生态建设,促进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变,确立以生态为导向而不是以经济为导向的发展方式,减少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危害。首先,生态文明由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部分组成。经济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生态经济就是在这种实现经济增长、生态良好的目的下产生的,就是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产物。在一些地区政府引导实行“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由企业在农村建立生态基地,并对从业者进行专业技术的培训,实现企业带动农村发展。同时,加大环境补偿机制的实施力度,坚决取缔危害环境较大的企业,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减少污染排放,实行污染治理。

3.2、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个方面。首先,生产发展。促进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转变产业结构,由以第二产业为主向二三产业共同发展,加大服务型行业的投入,促进经济向污染少,附加值高的方向发展。其次,生活富裕。调节人们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对过多收入者实行累计税额收取,平衡贫富差距,同时,积极地引进先进的技术理论,促进生产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让人们生活富裕。最后,生态良好,建设生态保护统一标准。对严重不达标的企业统一淘汰取缔,增大污染治理的投入,扶持生态治理企业的发展,对其就行减税、补贴等优惠政策;对那些污染企业实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促进企业积极的进行产业的升级和技术的创新。

4、结束语

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有助于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最终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美好愿景。

第9篇

【关键词】水循环;社会经济系统;水资源

1、社会经济系统水循环概念及其研究意义

社会经济系统水循环指社会经济系统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各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水资源管理的管理对象是人类在开发利用水资源过程中影响自然水系统的各种主要行为。社会水循环概念提供了一个将人类在开发利用水资源过程中影响自然水系统的各种主要行为有机综合在一起的理论框架,并为科学定义水资源管理之概念提供了理论工具。

目前,人类正面临越来越多主要来自社会经济系统的水问题,这一客观形势正推动水科学领域的一些学者关注水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循环运动过程。开展社会经济系统水循环研究出于两个背景:一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淡水供给,二是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及其它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有学者中肯地指出: “水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又一次重大转折,进入了水资源水文学发展阶段,从此水文学不仅要研究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平衡和变化,还要扩展到人类社会之中,研究水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循环、平衡和变化”。

2、可持续水资源和水资源安全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而水资源循环转化的系统性和水资源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纽带作用,必须对水资源进行综合管理。水资源综合管理包括多个方面和层次:水资源的发电、航运、生活、农业、工业和生态等各种用途的综合管理,强调生态保护前提下的水资源需求管理和优化配置。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可持续发展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最早见于《世界保护战略》(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并有众多定义。[1]其基本思想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危害的发展。[2]它的核心是资源在当代人群之间以及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公平合理地分配,前提是每一发展阶段保证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综合管理已成为国内外与水资源有关的所有机构的共识。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水管理研究所等都在大力推行水资源综合管理。

水资源安全及淡水供给安全,定义为“以可承受的价格为生活、生产和生态提供足够安全的水”。近二十年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越来越多外源环境污染直接排放、转换、迁移进入水生态环境,已使我国主要淡水水系的部分流域或近海水域环境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失衡现象。水体环境污染物失衡及灾害已成为制约社会和国民经济进一步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水资源安全的实质是水资源的供需平衡。由于很多地区常规水资源量有限而开发程度很高,增加供给的潜力非常有限,因此水资源需求管理成为实现水资源安全的最重要措施之一。[3]

3、水资源社会经济研究

水资源的经济研究以水资源的主要社会经济问题为研究对象,研究经济学原理在水资源经济实践中运用,论述水资源、水经济、水环境、水文明等各种水问题,由此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个工作在目前中国来讲是非常必要的,对解决中国水资源问题具有极强的理论指导性,是未来水资源发展中的指引方向。[4]

3.1水资源管理体制

水资源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只是由于这一支柱长期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隐性”的状态。随着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我们探索这一国民经济的“有形化”问题。这就要求经济在水资源的管理中发挥真正的作用,通过社会市场化的经济思路,把使用中严重背离水资源“价值规律“的现象加以改正和消除,最终利用市场经济这一手段完成对水资源的改造,形成水资源的良好经济脉络系统。[5]

3.2 水价制度与改革研究

水资源的社会市场经济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关系到水资源的方方面面,但最核心最直接的还是水价改革问题。这是因为水价改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既涉及到宏观经济政策,又涉及到水利的投入、运营管理和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的诸多方面。尽管中国水利在水价改革上遇到诸多问题:全国水价发展不平衡、水价形成机制不尽完善等,但我们仍然在以尽快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价形成机制和管理机制为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水价改革力度,理顺机制,推行科学的水价分类制度,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营造良好的水利发展环境,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优化效益。

3.3 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增加地下水道建设,发展城市污水处理厂,开辟第二水源。这里主要是水资源质量的提高,城市的高速发展使生活工业污水量不断的增加,如何把这些水资源二次利用好的课题越来越突出。现在日本和美国的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均超过80%,而我国不超过40%,较低的利用率使的本已匮乏的水资源更加紧张。尤其在国家出现大旱情况下,节水及提高重复水资源利用率的话题更是尤为迫切,也更有现实意义。[6]

不断的提高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最终把水资源的总量搞上去,这是进行水资源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出发点。

3.4 水资源市场配置规律研究

水资源的市场经济化以社会为主体,不仅是纯经济、纯水资源的问题,更是在社会发展中如何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和水资源经济资本化经营效率,紧密的联系社会,达到合理的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4、中国社会经济水循环研究展望

随着经济的发展,水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使生态保持平衡已成为焦点问题。关于水资源危机和水环境的问题人们正在做出努力寻求解决方案,而所有的行动告诉我们,面对当今水资源多方问题的挑战,人类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转变实践活动方式,逐步达到水资源的社会经济化,以最少的水资源消耗达到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最终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英)伊恩.莫法特.可持续发展―原则、分析和政策[M].宋国君,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李文华.开创生态农业新纪元[N].人民日报,2002-03-23.

[3]甘泓,王浩.水资源需求管理―水利现代的重要内容[J].中国水利,2002(10):66-68.

[4]王春元.水资源经济学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