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如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集锦9篇

时间:2023-09-27 16:15:23

如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如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范文1

贵州颜色

贵州是什么颜色的?绿色!每一个到过贵州的人都会毫不犹豫的回答。是的,贵州多绿,全省森林面积超过1.3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9%,多绿也意味着多山,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耕地支离破碎且贫瘠,“八山一水一分田”是贵州的真实写照,勤劳的贵州人民常年在“鸡窝地”“巴掌田”上找食,对抗着贫困与落后。

要发展还是要青山绿水,曾经是摆在贵州面前的一个两难选择,在这方贫瘠而又美丽的土地上,经济如何发展,人民如何富裕,社会如何稳定,如何让这一方水土成为人民同步小康的载体?这些,都是贵州必须解决的问题。面对如此多的难题!在贵州调研时强调“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一是发展的底线,贵州过去发展慢、欠账多,实现同步小康的任务要求我们必须长期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二是生态的底线,绝不能以破坏生态来换取经济增长,必须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发展路子。从此,绿色不但是贵州大地的颜色,也是贵州奋进的底色,更是贵州发展的原色!

绿色保障

“以促进环境保护为核心,加强生态文明领域立法。率先在全国出台省级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推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着力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法规体系。”2016年1月28日,贵州省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报告中这短短的一段话,背后却凝聚着贵州省近几年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所做的不懈努力。

2009年,《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出台,这是我国首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

2011年10月,《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出台。该条例不仅为赤水河的治理提供了法律保障,更为贵州生态文明立法提供了经验。赤水河也因此成为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改革之先“河”。

2014年5月17日,贵州省人大常委会通过《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并于当年7月1日实施。作为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法,条例在诸多方面体现了开创性和地方性:确立了政府、企业、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突出了加强生态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强调了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环境信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制度。这些内容,国家之前都没有专门的立法规定,贵州的大胆探索,为国家制定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法律提供了借鉴。

2014年6月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批复《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标志着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已先行一步。

2015年11月,贵州省出台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方案中提出,贵州将立足省情,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保障国家安全,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贵州,以强有力的法律与制度保障生态文明的发展。今天的贵州,向世界发出“多彩贵州拒绝污染”的强音,推进“12件环保实事”,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贵阳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提高9.8个百分点,贵阳、遵义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验收。淘汰落后产能729万吨,建成126个重点减排工程。启动实施县乡村造林绿化三年规划,营造林454万亩,治理石漠化1059平方公里、水土流失 2235平方公里……

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

贵州大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的认可和关注。贵州以丰富旅游的生态和人文内涵,用凉爽的天气、清新的空气,赢得更多人气和财气,“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正越来越彰显其魅力,2016年年初在《纽约时报》公布的52个全球最值得去的旅游目的地中,贵州入选,这个有着公园省美誉的地方,正在聚焦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

让我们用以下数字来描述贵州的独特:贵州拥有荔波喀斯特、赤水丹霞2处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茂兰等10个部级自然保护区;黄果树、荔波樟江、都匀斗篷山等18个部级风景名胜区;遵义、镇远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9个国家文物保护单位;100余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18000个少数民族文化古村寨等――这些数字,折射着贵州的神奇与厚重,也证明了“公园省”绝非浪得虚名。

贵州是天然的大公园,处处是风景;贵州也是一座民族文化大观园,处处有风情。散布贵州的各大自然保护区,既有古朴的原始风貌,又有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既有气势磅礴的天下奇观,更有极具魅力的民族文化。

贵州在世界上具有无可替代的资源优势: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黔金丝猴的唯一分布地;麻阳河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叶猴的世界最大种群分布地;草海部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的重要栖息地……同时,梵净山冷杉、秃杉、珙桐等被国家列入抢救性保护目录的濒危珍稀野生植物物种资源,也都得到了有效保护。

在贵州,一张随手拍摄的照片就是一张明信片,国家公园省名副其实。

生态文明新旅游

有着如此丰富的资源,如何发展旅游产业,又保护好生态,贵州走出一条自己独特的道路――寓生态文明建设于旅游发展之中,让两者奏响优美的和弦。

“天下第一瀑”黄果树大瀑布一直在变,在变大,在变美,在变绿。如今,漫山的绿色与白色瀑布融为一体,飞流直下气势更显磅礴。

为了还原黄果树的美,安顺市政府贯彻“人搬走,绿回来”的政策,这六个字,看似简单,却扎扎实实地体现了对生态发展理念的执行。经过改造后的黄果树大瀑布景区,不仅可以正面感受大瀑布的气势,更可以 “慢游”品味黄果树自然与人文融合之美。“三湾一水几分田,十里河溪鹭跃鸣。”这是黄果树国家公园的愿景。现今,这一愿景正逐步实现,今年5月1日,黄果树国家公园一期正式运营。观景平台、步行栈道初具规模,穿行期间,可俯瞰河谷,亲近花海。整个国家公园建成后,黄果树各大景点将串联起来,游客可在内徒步、露营等。

从罗洪桥出发,徒步穿过栈道,通过霞客亭直通古榕园,坐在听瀑亭,听水声隆隆。前行不远,走进沐雾亭,扶栏远眺,瀑布美景映入眼帘,阵阵水雾融着树花草的清香扑面而至。边走边赏景,缓步而行,到了栈道末的亭台中,可在发呆亭中坐下来,歇歇脚,回味美景,发发呆……

黄果树最美的当然是大瀑布,但贵州吸引你的绝不仅是大瀑布。

无可复制的生态王国梵净山,这一座拥有传奇故事的大山,它傲视苍穹,左揽乌江、右怀锦江。梵天净地佛门依,云雾缭绕景色奇,蘑菇金顶显雄伟,更有奇幻如海云。

森林覆盖率90%以上,每立方厘米含12万~18万个负氧离子,它不愧为“天然氧吧”和“养生天堂”。

梵净山有99条溪泉,经年不绝穿行在莽莽群山间,颇具“清泉石上流”的意境,为这片秘境增添了无穷活力,溪泉水清冽甜美,均可直接饮用。

全世界仅存的800多只黔金丝猴,惬意地生活在梵净山的原始森林中,与珙桐树、红豆杉等2600多种生物一起生息繁衍、和谐相处,相得益彰,尽情述说着“生态王国”千古传奇。

“中国第一苗寨”西江千户苗寨风情万种。饮一口苗岭的神泉,流淌在苗岭山中,呼吸着浓浓的雷公山的仙气,细细品味菜香、松香、酒香、磨香,只想醉去,不想醒来。呼吸新鲜空气,喝着山泉水,吃的是野生生菜……这种美梦般的绿色生活方式,在千户苗寨唾手可得。

一直以来,千户苗寨都是以水稻种植为主,是雷山县偏远贫困的乡镇之一。苗寨发展工业无条件,做大农业品牌无土地,面临着现实发展困境。根据苗寨的现状,按照生态旅游的理念,雷山县一方面加大对西江苗寨基础设施投入,一方面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力度,重点推进道路修复、房屋修复、环境绿化、风雨桥美化、卫生净化、居民民族特色化、风景田园化等为主的“两修、五化”建设美化工程,完善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生态变好了,留得住游客;民族文化留下了,留得住乡愁。如今,西江苗寨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在不破坏环境和文化的情况下,发展起了生态民族旅游,实现了群众致富、增加地方收入的目标。

“中国锥形喀斯特博物馆”万峰林,气势恢宏。秀美的山峰,古朴的村寨,清澈的河流,金色的稻田,浑然一体连成一片,闻着阵阵稻田清香,游历山间仿佛进入了画中。穿越24.4公里徒步栈道,那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的壮丽奇美。作为部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万峰林景区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然,这里的美不掺杂一丝人工雕琢的痕迹,是天然的生态之美。拥有了干净的水,花草树木,再有温暖和煦的阳光,这才是生活的本真。

喀斯特山地向来以生态脆弱、难于种植为显著特征,而以万峰林为代表的黔西南,同时以其峰林磅礴之魅、民族文化之魅和自然生态之魅,在北纬25度线上成就了世界喀斯特山地的生态明珠。这一切,得益于黔西南独特的气候和地理条件组合,更缘于峰林里布依族、苗族人崇拜自然、敬畏山水的天人世界观,缘于发展中对“严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的坚守。

生态红利

生态红利是检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标准,如何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跌破“金饭碗讨饭吃”困境,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而又不破坏绿水青山?贵州探索出了“靠山吃山,吃山养山”的宝贵经验:以经济开发促进生态建设,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通过发展山地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畜牧业等产业,绿水青山不断变成群众存本取息的“绿色银行”。

黔南国家农业科技园依托生态茶叶种植、特色蔬菜种植、特色水果种植、特种水产养殖业等四大特色主导产业,重点打造生态茶叶产业园、特色蔬菜产业园、特色水果产业园及大鲵养殖示范基地“三园一基地”。到2017年园区建成后,预计将实现年产值4.04亿元,年接待游客3万~5万人次,解决2万人就业。依托科技,这里将走出一条高效、低耗、轻污染的新型绿色农业发展路径――通过技术示范,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减少农药使用,降低能源物资消耗,改善土壤质地,缓解喀斯特地区石漠化严重的问题,从而彻底告别传统农业低效高耗高污染的模式,走向绿色崛起的未来。

铜仁市以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为带动,相继启动了梵净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大健康产业规划建设,创新农旅一体化的新兴旅游方式,不断将生态文明转变为优势资源,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步伐。2015年,梵净山所在的铜仁市共接待游客3100.02万人次,同比增长22%;实现旅游收入240.18亿元,同比增长23.5%,分别是2010年的3倍、4倍。旅游收入增速连续3年位列全省第三。

如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范文2

材料一: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的2016年度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十件大事分别是:1.强调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尽快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2.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等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系列文件。3.国务院《“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4.中央环保督察组对突出环境问题“出重拳”“下猛药”。5.我国首部《环境保护税法》和两高司法解释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法治保障。6.“土十条”,土壤污染防治战役全面打响。7.首届中国生态文明奖颁发,19个先进集体和33名先进个人获得表彰。8.我国全面推行河长制,为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9.各方采取有力措施应对长时间、大范围雾霾问题。10.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为代表,生态文明理念逐步走向世界。

材料三: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特别是空气质量,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科学施策、标本兼治、铁腕治理,努力向人民群众交出合格答卷。

【命题角度】

关注雾霾天气、应对气候变化、实施节能减排,是近年来国内国际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中考命题关注的焦点。同学们在2017年复习备考时要结合教材知识点,从雾霾的成因、如何防控,以及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角度分析。同时也要细心揣摩近两年来有关气候变化、节能减排方面的中考题,以做到有的放矢。

【与教材的结合点】

1.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谋求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尊重自然的核心是保护环境。

2.我国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

3.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的战略抉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4.中学生应树立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养成低碳生活习惯,为推进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贡献。

【热点解读】

1.你认为我国2016年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的原因有哪些?

①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为推进节能减排奠定了坚强的基础。②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③坚持依法治国方略,依法治理环境。④全民节能减排意识增强。⑤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

2.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有哪些?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②我国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③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④加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全民族生态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推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等等。

3.请你为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提一些合理化建议。

①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②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③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④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⑤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等。

4.改善空气质量,呼吸新鲜空气,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健康梦想。你认为我们如何才能实现这一梦想?

国家: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污染空气等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

个人:增强环保意识,宣传环保知识;从小事做起,落实环保行动;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5.面对流行的低碳生活方式,你准备怎样做?

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节能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做低碳生活方式的宣传者:积极向他人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做节约的践行者:节约使用学习用品,养成随手关水龙头、关灯的良好习惯。做环保的践行者: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筷子、塑料袋、快餐盒,对废弃物分类处理,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举例:及时关灯,少用电器,以步代车多运动,拒绝使用一次用品,自备购物袋,积极同各种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6.为顺利达到2017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请你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①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科技创新,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④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大力发展低消耗、高效益的环保产业。⑤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意识。⑥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严惩破坏资源、环境的违法行为。

【跟踪训练】

一、多项选择题

1.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特别是空气质量需要你我一起参与,共同努力。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经常使用塑料方便袋 B.随手丢弃废旧电池

C.积极参加义务植树活动D.购买和使用过度包装的商品

2.打开电视机却不看,无意间,你已造成了电力浪费;去市场购物,明知塑料袋会造成白色污染,仍然习惯性接受;明知纸张应该双面使用,但还是习惯性地丢弃没有用完的作业本……这表明( )

A.环保节能工作都是生活细节小事

B.环保节能应该成为我们的生活习惯

C.摒弃不良习惯,必须依靠法制建设

D.环保观念必须长期倡导,使之深入人心

3.右图启示我们必须( )

A.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减缓经济发展步伐

B.积极践行低碳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

C.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D.积极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

4.“绿色环保,低碳生活”已经逐步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同时也是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倡导低碳生活( )

A.就是要我们过苦行僧式的生活

B.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C.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所面临的空气质量恶化问题

D.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5.自2016年年底以来,我国多地再次出现雾霾天气,尤其是京津冀鲁地区,大气污染十分严重。这警示我们必须( )

A.把环境保护作为国家的中心工作

B.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C.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D.提高资源和环境忧患意识,积极践行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6.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分别下降3%,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舛让飨韵陆怠J迪帜勘辏需要( )

A.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B.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C.坚持先污染后治理的方针,集中整治危害群众身心健康的突出问题

D.依托科技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开展节能减排

二、非选择题

7.材料一:我国在2017年全面推行河长制。上海市2月6日公布第一批“河长”名单: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为上海市总河长;副市长陈寅为上海市副总河长以及长江口(上海段)、黄浦江干流和苏州河的一级河长。

阅读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为什么要全面推行河长制?

(2)要实现河清水绿的优美环境,我们应该怎样做?

8.新华社2016年12月22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在资源环境生态领域有关专项考核的基础上综合开展,采取评价和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年度评价、五年考核。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考评工作对深化体制改革,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阅读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我国各级政府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考评工作?

(2)要让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我们应该怎样做?

9.近年来,某市致力于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走出一条又好又快的康庄大道。该市提出全面转型,剔除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坚持转型中“绿色”为先,增长中“民生”为本,动力中“创新”为主,发展中“协调”为基,再也不要带血的GDP(国内生产总值)、污染的GDP。该市还提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城镇化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1)请你解读该市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是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

(2)该市的做法对我们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何启示?

“美丽中国”的提出,意味着我们不再是不惜一切代价地谋求发展,而是开始驻足审视;意味着我们不仅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意味着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3)我国应如何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方面?(任选三个方面作答)

参考答案

一、1.ABD 2.BD 3.BCD 4.BD 5.BCD 6.ABD

二、7.(1)①目前我国的环境形势,尤其是河流的水源污染问题,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②环境恶化破坏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③环境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也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保护好环境就能增强投资吸引力和经济竞争力。④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2)国家:①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②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树立又好又快的发展理念。③完善立法,加大执法力度,普及环保和节能知识,提高公民的环保和节能意识。④重视发展新技术,开发新能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⑤加强监督,对有危害河流的现象及时干预。

青少年:①树立环保和节能意识。②增强法治观念。③落实环保和节能行动。例如: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践行绿色购物、节约水电、垃圾分类回收、课本循环使用等。

8.(1)这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需要:有利于各级政府依法行政;有利于国家机关依法办事;有利于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等等。

这是环境保护的迫切要求:这是因为①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形势)②环境恶化破坏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危害)③环境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也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保护好环境就能增强投资吸引力和经济竞争力。(实质)④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2)国家:①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②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树立“又好又快”的发展理念。③完善立法,加大执法力度,普及环保和节能知识,提高公民的环保和节能意识。④重视发展新技术,开发新能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企业:遵守法律法规,依法律己。

青少年:①树立环保和节能意识。②增强法制观念。③落实环保和节能行动。例如: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等。④积极同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作斗争。

9.(1)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该市“致力于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体现了这一要求。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该市坚持在经济“增长中‘民生’为本” “不要带血的GDP”体现了这一理念。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该市“剔除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坚持转型中‘绿色’为先”“再也不要污染的GDP”等做法符合这一基本要求。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该市“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城镇化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做到了统筹兼顾。

如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范文3

黔东南,就是这么一个把“美丽”转化为生产力的地方。站在时代的当口,黔东南州将如何进一步演绎“美丽经济”,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针对人们关心的话题,本刊记者专访了黔东南州州委书记廖少华,州委副书记、州长李飞跃。

《当代贵州》:最近,省委提出要“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廖书记是怎样认识和理解的?“快”对于黔东南州有什么重要意义?

廖少华:在8月23日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省委书记明确提出了贵州要“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这既是推进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争取主动的必然选择。

栗书记在“又好又快”之后加上“更好更快”,看似简单的词语叠加,实质上体现的是对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反映的是发展理念的新提升。

越是落后的地方,发展的需求就越迫切。对黔东南州而言,要在又好又快基础上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黔东南州地处贵州东大门和东南大门,是我省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前沿。针对发展相对落后的州情,黔东南州不仅仅要解决“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更要研究如何“更好更快发展”的问题。只有高定位,才有强动力,只有更好更快发展,才会不掉队、不落伍。

《当代贵州》:相对我省其他地区而言,黔东南州加快发展有哪些劣势和优势么?黔东南州具不具备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廖少华:黔东南州最大的劣势是处于“欠发达”较低层次,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基础薄弱。

我们清醒地看到,一个地区要加快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黔东南州要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必须建立在深化州情认识的基础上,这是前提。

目前,黔东南州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有着较好的基础。首先,黔东南州生态良好,风光秀美,气候宜人,民族文化独特,历史文化厚重,红色文化灿烂,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森林资源、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农产品资源,极具开发潜力和价值,这是黔东南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要基础。其次,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有力地促进了黔东南州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尤其是沪昆铁路客运专线、贵广铁路客运专线、厦蓉高速公路等快速通道建设,将极大地提升黔东南州的区位优势,缩短与东部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成为贵州融入“珠三角”的桥头堡,为黔东南州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借助外力加快发展带来新机遇。第三,探索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的积极实践为黔东南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累了宝贵经验。

《当代贵州》:黔东南州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着力点是什么?

李飞跃:随着“两高”、沪昆快速铁路的建成通车,以及“县县通高速”相关项目的启动,黔东南州将成为东进西出、南下北上的西部大通道,将迎来众多的发展机遇。黔东南州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有了新的着力点。

一是在区域协调发展上取得新突破。我们按照生态经济功能区、工业经济功能区、城市经济功能区的布局要求,继续推进“四圈一区”协调发展。二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突破。三是在扩大投资上取得新突破。四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上也取得新突破。

《当代贵州》:黔东南州将如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调整?

廖少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就黔东南州而言,要集中力量推进特色农业、新型工业、绿色城镇和文化旅游。

在推进特色农业方面,将侧重发展优质高效特色生态农业,重点以“一户一技能”为抓手,以户为单位抓农民增收;并抓好规模化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发展林、茶、药、蔬、烟等特色农业,努力建设面向珠三角的特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在推进新型工业方面,将重点发展电力、森工、重晶石等循环经济产业和民族医药、民族旅游商品等生态经济产业,重点推进包括炉(山)碧(波)经济带、革一产业承接区、金钟产业承接区在内的凯里经济开发区扩区,坚持统筹抓好黔东新城和黔东循环经济工业区建设,积极争取洛贯产业承接区列入国家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试点。

在推进绿色城镇方面,将重点发展城镇经济,大力推广“凯里文明”,加强凯里和各县县城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积极探索和争取实行州下设区、县的城市管理体制,加快“半小时”凯里城市经济圈建设,努力形成区域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小城镇协同发展的具有地方特点、民族特色和较强综合承载能力的城镇体系。

在推进文化旅游方面,将充分发挥自然生态良好、民族风情浓郁、历史文化厚重的优势,打造“原生态黔东南”品牌,加快以原生态民族文化为支撑的特色旅游业发展;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加快建成原生态民族文化世界旅游目的地。

《当代贵州》:黔东南州将如何加快发展旅游业,并以旅游业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李飞跃:近年来,黔东南州通过规划引领、文化传承、景区建设、服务配套、宣传推介,建成了雷山西江、黎平肇兴、镇远古城、阳河等一批精品景区,建设了凯里、雷山、黎平等一批独具苗侗文化特色的旅游城市,激发了旅游业的活力。

按照规划,黔东南州将进一步完善机制,整合资源,着力打造“原生态黔东南”品牌,黔东南旅游“六要素”更多地与山地生态相适应,与苗侗原生态民族特色相协调。同时按照品牌化、差异化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景区景点开发前期策划力度,依托“中国・贵州・凯里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节”,重点推进景区景点的深度开发和新景区景点开发。

此外,将不断优化旅游线路构建,优化旅游要素配套,提升旅游接待服务水平,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通过节庆活动、文化促销、媒体宣传、政企合作等手段,深化旅游与文化的结合,促进文艺演出、文化中介等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加快旅游业发展和保护原生态民族文化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为全州重要的支柱产业。

如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范文4

关键词:生态文明;林业经济;绿色发展

纵观历史长河,由于未重视生态保护,而发生过多少因森林生态资源被破坏而引发的自然灾害。林业在生态建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重要责任主要包括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保护,保持生物多样化平衡,防治荒漠化等多个方面,能够使自然生态的承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可以有效的保证国家的生态安全,能够促进生态文化不断提升,是建设现代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源泉,对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意义重大[1]。林业的发展与人类存在相当密切的联系,更代表一个国家进步的文明程度。随着人们对林业发展的意识不断提高,逐渐认识到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对其建设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未来的林业建设会向着多功能的林业方向发展。

1绿色林业对于发展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在我国推行改革开放阶段,虽然能够对多个发达国家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经验进行借鉴,为本国发展提供参考,快速的提升自己的发展水平。然而出于当时的年代,本身自己的发展水平不高,尚存在以损害环境以及资源牺牲为代价而增加经济收入的时期。与经济发展系数相比较,国内在环境破坏系数方面远超前者,高出了其1.7倍以上,但是随着工业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此系数也在不断扩大,甚至超越其10倍之多。对能源的消耗更是非常突出,耗量惊人。调查发现,我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在全球范围内遥遥领先,高于环境容量很多倍,对国内主要的几条水系进行调研发现,其污染率高达60%以上,多数城市河流污染情况相当严重。虽然该项政策的推行,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支持,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发展平台。然而资源环境问题却非常突出,急需采取有利措施进行应对[2]。生态环境建设必须依靠林业这个基础进行发展。林业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相当重要,他不仅能够为人类发展提供丰富的能源供给,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所消耗。而且能够有效地对生态环境进行调节,如对空间大气进行调节,调节降水,调节土壤环境、涵养水分,降低水土流失以及阻隔强风袭击,对空中污染颗粒物进行吸附等多个方面,促进生态环境保护。能够为地球生物圈提供很重要的支持作用,为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促进动植物的多样化发展。同时还能够提供良好的生态文化服务作用,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环境,供人们游憩其中欣赏领略。不仅能够产生巨大的的经济效益,同时能够发挥很好的生态效益,而且社会效益也很突出。绿色无污染是林业产业的重要特征,每个阶段都不存在污染,与自然非常和谐。由此形成的林产品具有非常高的安全性,纯天然无污染,而且具有再生性以及可以降解性等特点。在绿色经济发展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如何使之具有的优势得到很好的发挥,功能得到体现,必须要采取有效的经营管理措施。未来的林业发展应当更多的体现在多功能上,这样才能跟得上现代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凸显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发展绿色林业经济的思路

2.1发展林业循环经济

加快林业经济发展,建设林木种苗培育体系。扩大商品林业的发展规模,拓展商品林业种类,加快林权制度改革步伐,建立完善的林权管理服务中心,使林权抵押贷款得到快速的实施,推进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体系建设,扶持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形成林业发展的良性机制。

2.2发展森林旅游

重点打造森林游览区,推进该项产业的顺利发展,对林农的森林资源产权进行有效划分,根据森林资源基础以及当地林农的意愿,让其自主的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和经营,也可采用集体的方式,扩大森林游览区的服务层次,加快相关设施的建设,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努力提升景区服务水平,打造良好的景区品牌。将森林旅游产品的可持续发展优势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发展森林民俗旅游,生态度假旅游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方式,依托森林自然风光,吸引游客,扩大旅游规模,提升经济效益。同时,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在服务质量上下工夫,扩大影响力,树立品牌,以此增加林农收入,促进当地林业经济发展。同时形成无区间的服务模式,增进合作,重点发展森林旅游产业,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加大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3]。

2.3打造林下经济

依托当地森林资源,积极进行林下经济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形成成通力,积极引进先进的林下经济发展技术,可以发展林下畜牧业,也可发展林下无公害的农产品,种植、养殖都可以依托森林资源进行发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林下经济的发展。使当地农民尽早脱贫致富。根据当地森林资源特点,科学的进行种养,将因地制宜原则应用其中,适合种植的可以重点打造林下种植业,能够进行林下养殖的,则应当努力发展林下养殖业。目前在发展林下经济方面已经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根据市场需求可以重点打造林禽发展模式,也可进行林菌模式的推广。同时加大深加工力度,扩大林产品的附加值,重点打造品牌,提升其影响力,增加农民收入。在林产品以及其深加工企业之间促成良好的沟通桥梁,促进林产品的销售规模,已销售促进当地林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4采取复合经营的模式

针对林产品,应当加强其深加工,采取复合经营的模式,重点加强示范基地,以此形成很好的带动作用。在此基础上积极进行创新发展,打造品牌,促进林下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经济效益,促进其健康持续发展。走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利用科学的调整组合,确保林业企业能够屹立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2.5努力建设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

依托森林经济与生态等功能,将生态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建设丰富的林业生态文化体系。打造以与人们生活相接近的,并且有鲜明的森林文化主题的,能够对人形成很好的影响力的,且具有丰富内容的生态文化体系。通过林业文化产业,创造经济财富,向人们揭示自然生态的重要性,扩大生态文化的影响力,使人们从自身的行为与行动做起,加强生态文明建设[4]。将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更加丰富有活力。对相关的设施进行加大建设力度,并且做好的相应的宣传工作,通过有效的活动开展,使人们的思想发生巨大改变,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改变自己今后的行为方式,与自然生态形成很好的协调性,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段文秀.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14,18(20):13-14.

[2]曹胜利.浅谈林业工程造林管理的方法及意义[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0):288.

[3]孙培福.浅析林业工程造林管理的方法及意义[J].农民致富之友,2016(9):295.

如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范文5

关键词:林业产业建设;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186

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实践与探索,明确了“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可持续发展理念,而在林业产业建设方面自然也不例外。事实证明,建设林业产业的同时,必须兼顾林业生态效益,方可保障生态林业的丰富性,促成林业生态体系的形成与完善,从而带动林业产业发展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是生态林业发展的核心理念,也是林业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在发展林业产业建设的同时,促进森林生态文明健康持续的发展,是林业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下面将对其建设路径进行探讨和分析。

1 树立正确的观念

1.1 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发展林业要立足于增加资源、改善生态,满足全社会在物质、文化、生理、心理、交往等方面对林业的需要。在发展林业的同时,不仅要考虑林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还应该考虑林业与农民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人,所以在建设和发展林业的同时要考虑到农民的收入和合法权益问题,只有树立以人文本的发展观切实改善林业职工的物质生活条件,才能更好的促进林业的发展。

1.2 树立不侵害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权的道德观

在社会发展中,有的资源是可再生的、有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所以,当下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而是要树立合理的不侵害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权的道德观。当代人在发展中不仅要利用现有的森林资源,而且要保护森林资源,最大限度的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这样才能既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也为后代人留下了可赖以发展的森林资源。

1.3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的长河中,人与自然经历了一个由和谐到恶化的关系的演变。在农业文明阶段,人们的生产力及其低下,对自然资源尤其是林业资源的利用和开采都处于低级阶段,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逐渐进入了工业文明,生产力迅速提高,人类征服自然的欲望不断加强,于是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始了掠夺式的开采。当代社会的发展也是在重复工业文明的老路子,如果不对这样的方式加以制止,人类文明必将衰落甚至毁灭。所以,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当代人必须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路。在林业发展中,不管是开采、培育、造林,都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并及时的做好林业保护和恢复的工作,这样才能促进林业和人类的和谐发展。

2 转变生活方式

工业文明的生活方式以物质享受为标准,这样的生活方式直接导致了高消费、多浪费问题的产生。生态的发展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破坏了生态的平衡。所以,要倡导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式不仅节约也更环保。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人们在追求物质发展的同时,也更多的追求精神的丰富和满足。不仅满足了当代人的需要,也不会对后代人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所以说,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式是人、社会与自然的动态平衡和协调发展。

3 弘扬森林文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文化是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血脉,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精神支柱。要不断扩大森林文化载体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它的建设和发展要依托当地的历史文化来完成,只有重视当地的文化建设,并加以利用和改进才能使森林文化更加厚重。鼓励森林文艺创作,扩大森林文化对外交流,就不失为一条正确的途径。要认真落实林业救灾扶持政策,特事特办,维护好林业生产秩序,特别是防止乱砍滥伐现象的发生。对于基层清障设备比较缺乏的问题,林业相关部门还应组织人员做好帮扶工作,如疏通河道、清理枯树等。制止乱砍乱伐现象的发生,加强对林业的监督和管理,促进林业生态文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林业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和物质基础,是林业产业化的重要目标。我们要认识到林业产业化的重要性,采取有力措施解决林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林业产业化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伟丹.浅谈林业产业化发展及其生态文化建设[J].科技致富向导,2011(27).

如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范文6

关键词:生态化;欠发达;后发赶超

《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和启动实施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计划后,贵州上下基本形成了快、转共识,实施了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两大战略”,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其中铜仁市坚持以发展新兴工业为突破口,以产城一体化为抓手,实现从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经济转型。自2012年初以来,全省上下、黔东黔西,倍感文件的喜悦,全体贵州人满怀信心加速发展、加快转型,苦干、实干,科学发展、后发赶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许多欠发达地区老百姓产生了一种“文件后的担忧”:后发赶超是不是?同步实现小康是不是“拉美陷阱”?

一、“文件后的担忧”的实质

贫穷、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但贵州也有贵州人的优势。如果我们换个思维,把“赶”、“超”分开,比如说经济上我们赶,生态上我们超。所以“文件后的担忧”、“的担心”,其实质是担心发展的质量问题,习惯性的把“后发赶超”问题简单化、单一化,把经济考量单作小康社会的唯一指标。结果在发展过程中一味强调工业化,不能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还有的地方,工业化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拿着《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个尚方宝剑,等国家给支持,靠部门给项目,要资源给创收。

也正因为如此,普通老百姓才产生了“拉美陷阱”的恐惧。所谓拉美陷阱,就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拉美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被人们普遍赞誉的“拉美奇迹”。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没有把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和生态化协调好,造成了城市的畸形发展,到80年代出现了有增长、无发展,一边是现代化,一边是现代化的边缘化的现象,从而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和经济急速下滑。从“拉美陷阱”现象可以看出,对“拉美陷阱”的恐惧,其实是人们担心全面小康社会建成后的欠发达地区的持续发展问题,也就是“三化同步”的生态化问题。

二、解决担忧的良方

如何解决普通老百姓“文件后的担忧”,是贵州省当前必须深刻研究和正面回答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妨综合分析“的担忧”和“拉美陷阱”的恐惧两个问题的共同实质。从上面的解析我们看出,这两个问题虽然一个是“担心”2020年前如何实现的问题,另一个是“担心”2020年后如何持续的问题,其实质最终可以归结一个:欠发达地区如何科学发展、后发赶超,也就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如何协调,哪个优先。

我们认为,“三化同步”或者“四化同步”从理论上讲是符合贵州省情和后发赶超需要的。但在实际操作层面,我们必须弄清一个引领问题,否则地方在实际发展中容易偏重工业化,难以三条腿或四条腿走路,无法形成“四轮驱动”或“三轮驱动”。

(一)后发赶超的过程

关于欠发达地区后发赶超的内涵和实质,理论界还没有专门的研究。但通过学习领会同志《在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和赵克志同志的《如何走后发赶超路》等讲话和论述,我们可以得出后发赶超概念的基本轮廓:“追赶全国“三化”步伐,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代化……运用一切先进发展成果,促进经济加速跨越和社会全面进步……破解资源环境制约、实现循环利用,做到既提速又转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发展成果,不断提升幸福指数……”关于怎么走后发赶超,刘奇凡同志在《探索铜仁后发赶超之路》中从思想、人才和民生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夏庆丰同志还提出了后发赶超的乘法效应。纵观以上专家论述,我们认为,从个体价值来说:后发赶超就是欠发达地区和人民脱离贫困,过上小康生活,实现人与自然的解放与和谐。从社会价值来说,后发赶超就是欠发达地区与中东部地区消除区域差距,同步实现小康社会,最终达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共同富裕。从实践价值来说,后发赶超就是不走弯路,在工业、农业、城市建设、民生、市场、信息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从目标价值来说,后发赶超就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方面转和赶,从农业文明提速到工业文明,最终实现生态文明的跨越。

(二)后发赶超的实现

基于后发赶超的四个价值分析,结合贵州省情,在十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下,我们不难画出后发赶超、推动跨越可操作性的实现路径,那就是以生态化为引领,以城镇化为载体,实现工业化的补课、农业现代化的转赶和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普遍跟进,达到欠发达地区同步实现小康社会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现代化。

1.以生态化为引领

一般来说,欠发达地区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经济落后、资源优越、原始生态较好。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历来是专家学者研究的课题。21世纪初,许多地方打出了“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策略,通过文化节等形式招商引资、开发市场。还有许多地方提出了“要致富、先修路”的发展思想,认为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汪谦慎等同志在《开发岳西红色文化资源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一文中从分析岳西的红色文化资源起,提出了发挥“三大主体”:群众主体、 企业主体和政府主体,依托“三大文化”:红色文化、 生态文化和民俗文化,抓好“三大开发”:文化开发、 人才开发和市场开发,通过三个“三结合”的形式构成县域经济发展路径”,为部级贫困县岳西县在具体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后发赶超的道路上指明了方式方法。

对于贵州这个欠发达地区,工作在贵州的赵克志同志曾在《求实》上撰文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过程,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增强发展的可持续能力,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可见,贵州的“三化同步”不是孤立的三条腿走路,而是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其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化为引领,在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中推动跨越,后发赶超。

为什么贵州这个欠发达地区后发赶超,需要生态化的引领?首先,多彩贵州,拥有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自然资源、红色资源和民俗资源,这种资源是贵州区别于其他地方实现后发赶超、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更是最大的优势。特别一个“超”字,在短短的7年的时间,要想实现“超”,也只有依赖这种“多彩贵州”,而不是简单化的在工业上超“中”、超“东”,没有生态上的引领和跨越,就没有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赶”和“超”。这就是发挥自己的长处,补缺自己的短处。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引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同志在十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概念。近日,陈华洲等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美丽中国”有三个层次的“美”,一是自然环境之美,二是文化、制度、心灵、行为之美,三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之美[8]。这三个“美”其实代表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三个不同层次的文明形态,当然在农业文明之前,还有一个原始文明。对贵州来说,其正处于第一层次到第二层次的跨越,并最终迈向与全国同步的生态文明。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农业文明,社会出现了农业生产和定居生活,不过这时还是物的依赖关系,人类只是从原始文明的不知自然到农业文明的敬畏自然。而工业文明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彻底从自然中“解放”出来,便肆无忌惮的剥削自然,进而出现了生态危机的无可救药。生态文明一方面脱胎于工业文明,同时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和后发赶超,其实就是跨越生态危机,少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文明的弯路。但我们必须清楚,生态文明奉行两个价值取向,人的内在价值和自然的内在价值的统一,它以经济发展、生活富裕为前提,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人的自觉自律和自由以及人与自然的友好关系,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的全面自由解放。也就是说生态文明的本质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化其实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不矛盾,而且指引着欠发达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因为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的这种前提,又依靠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来实现。

2.以城镇化为载体

以生态化为引领,建设生态文明,实现新跨越,多彩贵州已经有了先天的资源优势,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不能没有、也不能不走,这是无法的跨越,否则就是。那么生态化怎么引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怎么协调?那就是以城镇化为载体,以农业现代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为手段,在城镇化建设中实现“三化同步”。

“城镇化”一词首次来源于中共第十五届四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又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是“三化同步”的载体。

首先看城镇化的内涵和过程。我们研究发现,城镇化就是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越来越多的农民由第一产业转入城镇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于此相适应扩大城镇规模,增加城镇数量、提高城镇质量。可见,城镇化有三个方面的内容或过程:第一人口上,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第二经济上,城镇化是第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的过程;第三文化上,城镇化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和传播过程。

再看城镇化的意义和功能。从中东部地区发展的实践出发,城镇化其实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第一,城镇化是经济加速发展的动因,城镇的集聚效应可以使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如铜仁市推出的川硐教育园区,是“产城一体”的结晶,更是城镇化的具体表现。

第二,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或者说贫困山区农民脱贫的根本之路。近年来,贵州省地方各级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改革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但不可回避的是,由于交通不便和农业人口过多,目前贵州仍然有生产能力过剩现象,如商业化需求不足,人均占有资源过少,产业化进程缓慢,农业科技含量过低,政府财政压力大等问题比较突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在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发挥城镇经济特有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以此带动农产品的商品需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就是抓住了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核心。

第三,城镇化与工业化互为因果。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市场经济规律机制的作用,必然要求各种资源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实现集聚形成城镇,即工业化催生了城镇化。城镇又源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因素,资源集聚效应又反过来推动工业的发展,从而形成工业化。

第四,城镇化的工业化,能够促成区域层面上的中循环,从而能构建宜居宜业绿色生态体系,推动生态化。

从城镇化的内涵和过程,城镇化的意义和功能的循环过程分析,我们看出,生态化引领城镇化,城镇化助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在这种相互促进、和谐发展过程中,当然不可或缺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他们是后发赶超的手段和方法,也是“三化同步”的必然途径和必然选择。

3.城镇化的生态化

生态化与城镇化,他们之间的关系到底怎么样?我们说生态化是引领,城镇化是载体,实现工业化的“三化同步”。从线性上讲,生态化包含了城镇化,在城镇化建设中,逐步实现生态化,即城镇化是过程,生态化是目标。从非线性性上讲,城镇化与生态化是同心不同半径的圆,圆心就是实践的人,城镇化是小圆,代表经济富裕、政治文明、农业发达、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程度高的区域文明发展这种动态过程。生态化则是大圆,象征着区域面向市场、面向未来,融入到社会大环境中,逐步向人类最高文明形态的生态文明迈进的过程。所以说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实现跨越,以生态化为指向,不但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不矛盾,相反,他以城镇化的载体,驱动“三化同步”,起到火车头的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3].在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当代贵州,2012-4(下)12:14-27.

[2][7]赵克志.如何走后发赶超路[J].求是,2013(4):10-11.

[4]刘奇凡.探索铜仁后发赶超之路[J].当代贵州,2012-10(下)30:32-33.

[5]夏庆丰.后发赶超需要乘法效应先行先试[J].当代贵州,2012-11(上)31:50-51.

[6]汪谦慎,黄江.开发岳西红色文化资源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24.

[8]陈华洲,徐杨巧.美丽中国三个层次的美[Z].人民日报,2013-5-7:7.

[9]张文台.生态文明十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62.

作者简介:黄江(1979 -),男,硕士,安徽桐城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如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范文7

从全国生态示范区、国家生态县、国家园林县城到中国全面小康生态文明县(市),从北京市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北京市节能先进区县到如今的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密云自2001年就启动生态文明建设探索步伐,充分领略到生态经济带来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14年,密云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1.9亿元,同比增长7.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499元,增长9.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855元,增长10.2%;全县林木生态覆盖率达83%,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分别下降4.85%和7.6%,大气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超额完成市定下降2%的年度任务。

这样的成绩,在更加注重内涵式增长的新常态下显然极易得到普遍性关注。在中国经济因20年高速增长造成环境恶化、发展难以持续的大背景下,密云是如何质效兼顾地制订发展规划和目标的,又是如何结合生态优势打造产业格局的?探索过程中取得哪些创新和突破?围绕这些问题,《财经界》日前专访了密云县副县长蒋学甫。

生态与经济的平衡术

《财经界》:在密云县政府网站上,“红色密云、绿色密云、金色密云”被放在最为显目的位置上,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蒋学甫:事实上,这是密云对自身发展的形象定位。2011年8月,密云县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凝炼提出了密云形象,既红色密云、绿色密云、金色密云。

红色密云是指密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是党领导密云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形象。绿色密云是指密云有着山青、水净、天蓝的绿色优美环境,有着绿色发展理念、绿色文明行动,是北京环境最优美、生态质量最好的区县。金色密云是指密云人民抓住发展机遇,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步入了快速发展期,发展后劲十足,财政收入连续三年保持20%以上的速度增长,密云的未来充满了金色的希望。

《财经界》:既要打造生态质量最好的绿色密云,又要创建高速增长的金色密云,密云的“平衡术”是什么?

蒋学甫:密云“有山有水、又大又美”,要在经济发展中保护好环境,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达成的共识是:必须以生态文明建设统领全局,不断探索和创新发展模式,不断完善政策机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财经界》:按照这一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密云近年来展开了怎样的探索,制定了哪些具体发展目标?

蒋学甫:自2001年被原国家环保总局列为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以来,密云在北京市就率先推进了生态建设和生态文明发展的探索和实践。

2009年起,县委、县政府又根据密云功能定位和首都发展的新要求,全面深化密云特色科学发展体系,坚持继承与创新,制定了“密云生态涵养发展区工作方略”,提出了“三个走在前列”奋斗目标,确立了“绿色国际休闲之都”发展定位,明确了密云的产业方向、产业结构、产业布局,明确提出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前提是保护环境,核心是加快发展,根本是促进富民,力争“十二五”期末经济建设走在北京市五个生态涵养发展区前列、社会建设走在北京市郊区前列、生态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体系造就“金与绿”

《财经界》:通过近年来的不断探索,在您看来,目前密云在机制管理方面有哪些创新?

蒋学甫:十几年来,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以水源保护为重点,生态元素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的密云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体系日趋完善。

总体来看,生态文明建设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制定并全面落实《密云县生态文明建设纲要》,开展密云生态服务价值评估分析,初步建立了生态文明基础数据库。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密云水库及周边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具体而言,一是率先成立生态文明建设领导机构;二是高标准创建全覆盖保水防控体系;三是率先创建网格化生态管理体系。

所谓网格化生态管理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将网格化生态管理理念引入生态文明建设管理的方式,体系中涵盖“一网建设、二级指挥、三级平台、四级管理”。2012年6月,密云已在全北京市率先实现网格化工作全覆盖。

《财经界》:我们知道,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密云县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努力,是否形成一些好的专项资金机制?

蒋学甫:在生态文明建设资金投入方面,密云县不断强化保障机制。《密云县生态文明建设纲要》明确提出,县政府每年筹集不低于财政收入10%的资金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专项引导资金。持续增加县财政投资力度,2009年以来,全县生态建设资金投入年增长15%。

同时,密云每年投入7633万元,成立了共15000余人的“六护”(护水、护河、护山、护林、护地、护环境)队伍。“六护”工作机制的有效运行,使密云县生态环境管理逐步趋向于精细化、制度化、常态化。

此外,密云还不断创新生态建设投融资机制,2007年密云县政府主导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以“保护水源地环境,促进水源区发展”为己任的公募基金会――北京水源保护基金会,拓宽了筹资渠道,完善了“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财经界》:新常态下,GDP至上的考核机制已难以适应生态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密云的先期实践中是否形成了一些好的探索?

蒋学甫:实行分区差异化考核,是密云通过长期探索挖掘出的一条可行性路径。

密云按照生态与发展、保护与建设、当前与长远统筹兼顾的原则,根据自然条件、人口分布和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在过去“库南城镇产业发展区”和“库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基础上,将全县区域细分为新城核心区、绿色发展区、绿色拓展区、水源保护区四个功能区。基于不同功能区发展的重点不同,设定不同的分值及权重,在考核的具体内容上也有所区别和侧重。

具体而言,新城核心区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权重分别为20%、50%、30%。绿色发展区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权重分别为40%、30%、30%。绿色拓展区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权重分别为30%、35%、35%。水源保护区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权重分别为20%、30%、50%。

生态文明的制度保障

《财经界》:我们看到,此次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中,制度创新成为一个核心任务。您对此如何理解?

蒋学甫:首先,这是深入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的要求,这既是建设美丽中国愿景的首要选择,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途径。

其次,制度创新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的硬实力,先进的制度体系是生态文明的软实力。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表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不是单一的制度设计,而是制度结构的创新和制度体系的构建,最终在全社会制定或形成的一切有利于支持、推动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种约束性、规范性和引导性规定和准则。

此外,制度创新也是破解生态文明建设瓶颈制约的有效途径。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深刻、持久和重大的“生态革命”。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现有法律、制度、政策尚不完全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制约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通过制度创新,对现有制度体系进行继承与发展,有利于“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财经界》:那么,您如何评价密云当前的机制体制创新,哪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

蒋学甫:目前,密云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进入了深化实施的重要阶段。全县已形成“保水是第一责任”、“保护环境是前提”、“生态涵养发展区要坚持科学发展”的基本共识,“以生态促发展、以发展促生态”的方式取得一定成效。

但在未来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瓶颈和难题,需要进一步解决。比如,密云生态建设补偿机制需进一步强化创新。尽管县财政每年拿出财政收入的10%用于环境建设,但密云水库周边镇村污水处理厂站建设和维护费用、库北生态保护专项转移补助资金偏大,还需要进一步结合地区经济社会承载能力,继续完善国家、市和县级的生态补偿机制,创新发展市场化生态补偿新方式。

此外,绿色低碳循环体系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也需进一步拓展。具体包括:低端产业亟需加快退出;节能减排空间和潜力需要进一步挖掘;企业清洁生产和部分城镇(乡)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水平距离国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城市生态管理精细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各行业和广大居民自觉自主参与的程度还需进一步提高。

以绿色为特征的产业布局

《财经界》:经济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作为重要的生态涵养区,密云如何规划产业支撑点?

蒋学甫:2010年7月,密云县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提出把休闲旅游产业作为密云的战略性重要支柱产业,把密云建设成为以绿色为特征,以国际为水准,以高端重大项目为支撑,宜居、宜业、宜游的绿色国际休闲之都。

《财经界》:按照这一总体设计,密云是如何安排产业方向、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

蒋学甫:在产业发展方向上,密云坚持走绿色高端高效高就业的产业发展之路;在产业结构上,以环境友好型工业为主要支撑,以休闲旅游产业为战略支柱,以都市型现代农业为重要基础,以总部经济为后发优势;在产业布局上,建设“两区”(县经济开发区和非水源保护区中的产业园区)、“两带”(潮河产业带和白河产业带)、“一基地”(密云总部基地―密云生态商务区),进一步明确了密云经济发展的着力点。

《财经界》:生态产业发展成效如何?

蒋学甫:长期以来,密云一直坚持绿色招商、严格项目准入,积极鼓励引进“高精尖”、市场前景好、节能环保、税收贡献率高的项目,加快生态优势不断向发展优势转化,探索出一条紧紧围绕绿色、循环、低碳的产业发展路径,并形成很多先进模式和启示。

司营子村循环农业就是一个产业转型的成功案例。司营子村位于冯家峪镇地处密云水库上游,合同肉鸡的养殖业原是冯家峪镇的一个重要产业,但养殖业管理一旦放松,将对环境和水源构成严重威胁。为此,司营子村坚决由高污染、高风险的肉鸡养殖业退出,转向零污染、以生产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完美实现了农业生态循环发展:既可以有效利用当地的栗枝、秸秆等废弃资源,出完耳的废弃菌棒(菌渣)还可作为无土栽培基质生产蔬菜,也能进行堆制和沤制处理,生产绿色有机肥料。

紧邻密云水库东岸、地处清水河下游北岸的阶地上的太师庄循环农业园,以种植食用菌和蔬菜为主导产业链,其为较好处理及利用园区内生产废弃物(蔬菜秸秆等),专门建设了300立方沼气池,并配合建成沼液滴灌系统,沼气用于锅炉房、温室、厨房作燃料,沼液作为肥料浇灌蔬菜,沼渣作为优质肥料可短期内快速提高地力,形成一个完美的沼气循环闭合利用。

首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则通过严格的环保管理、长期的研发投入等措施打造出一座“生态矿山”。如为加强生产废水、生活污水的回收利用,其自建了污水泵站,将污水全部输入尾矿库,经自然沉淀澄清后返回选矿再利用;为实现尾矿100%利用目标,其不断加大投入,先在尾矿坝建设二级泵站时安装了旋流器、振动筛等分级设施,而后又建设尾矿提取建筑用砂车间,最后又增加压滤机等设施,将尾矿浆中的细砂全部提取出来,从而实现当期尾矿零排放。

《财经界》:在生态文明探索中,密云一直在谋求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产业优势,密云生态商务区可以说是一个成功案例,目前来看,其具有哪些生态特色和优势?

蒋学甫:这的确是密云凭借生态环境优势打造的“以山为景、以水为魂、以绿为染、以河为镜”的商务园区,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园区的建设和产业定位两个方面。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商务区突出“绿色、低碳”等特征,全区绿化覆盖率为32.4%、平均净容积率小于2.1,30米以下建筑占总建筑面积的78%以上,绿色建筑达标率100%,建筑物屋顶绿化比例大于50%。

如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范文8

一、目标要求

围绕乡党委提出的“突出和谐与发展两大主题,主攻优质钙和渊明文化两个产业,突出招商引资、财政收入、社会稳定三大重点,狠抓集镇建设、矿业经济、现代农业、民生工程、基层组织五项建设,凝心聚力,善谋勤干,实现山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目标要求,广泛开展讨论。以大讨论促进发展观念的转变,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动我乡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二、讨论内容

大讨论要紧密联系实际,杜绝空谈,确保大讨论广泛深入进行,真正取得实效。具体围绕以下十个方面展开讨论。

1、如何发挥我乡矿产资源优势,推动我乡矿业经济进一步发展。

2、如何打造渊明文化产业,发展旅游业,带动农民致富。

3、如何整体提高我乡集镇建设发展水平。

4、如何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文明生态村建设,尤其是促进农民增收。

5、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巩固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6、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通过机制创新和政策引导,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节能减排与环境治理关系,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发展之路。

7、在构建和谐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当前应着力谋划做好哪些实事,努力使全乡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8、如何提升村民文明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

9、如何建立社会维稳机制,推动和促进全乡社会和谐稳定。

10、如何加强基层民主,不断提高和改进班子能力和水平,提高党的凝聚力,战斗力。

三、讨论方式

1、支部交流直接谈(4月中下旬)

各党支部要召开一次以上的支部大会,通过座谈交流形式,每个党员围绕乡提出的十个方面内容选取某一方面,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发言。

2、献计献策大家谈(4月中下旬)

围绕学习实践活动总载体,开展“我为科学发展献一计”金点子征集活动。各党支部至少向乡提一个好点子;每位党员至少向本村、本单位提一条好点子。各村各单位收集到的点子统一汇总到乡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进行评选,对有价值的点子梳理汇总后提供给有关部门参考。

3、研讨交流集中谈(4月下旬)

在党支部交流直接谈的基础上,各党支部推选至少一名同志参加乡组织的科学发展观交流活动,共商创造美好和谐山大计。

如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范文9

省委原副秘书长、省委办公厅原主任向阳生:

从农村层面来解决“城镇化”

城镇化问题不仅需要从城市层面来解决,同时需要从农村层面来解决。在我省,解决城镇化问题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实现良性互动,城镇化问题要与解决“三农”问题、与加强扶贫开发问题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基于贵州城乡、区域发展差距特别明显,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实际,推进城镇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尤为重要。目前要做的三件事,一是做好规划,二是抓好试点,三是制订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省委讲师团团长龚晓宽: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腾飞

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关键在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体来说,应抓好以下几点:第一产业,夯实基础,抓出特色,要注重特色产业的发展,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促进农业继续向增强畜牧业、优化种植业方向推进;第二产业,做大作强,创新拓展,要合理有序利用生态资源、原有工业基础和人才基础等,大力发展生态主导型的地毯工业、绿色工业、高薪类工业、战略性新兴工业产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第三产业,做活做特,形成优势,要大力发展旅游业、服务业以及为工业化、城市化服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金融、信息等产业。

省社科院党委书记金安江:

在快中求好,在快中实现好

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中处理“好”和“快”的关系必须是快字当头,要在快中求好,在快中实现好。实现快速发展需要坚持发展的正确方向,明确发展的根本目的;抢抓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发展机遇;明确快速发展的具体速度目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领域、重要方面,出台重大举措,并认真贯彻执行;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齐心协力,按照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谋划自身快速发展。

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唐福金:

在服务大局中发挥智力支持

省社科联作为党和政府团结联系社科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为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目标,应在服务全省大局中发挥智力支持和理论服务作用。当前,要紧紧围绕如何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如何加快三次产业提速、实现协调发展,如何在加大投资、扩大增量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如何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为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奠定基础,如何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把思想统一到发展上、把心思集中到发展上、把力量凝聚到发展上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开展研究,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服务。

省社科联副主席徐静:

更好更快有效推进贵州生态文明建设

首先,只有定位于更好更快的发展,才能使贵州走出一条全面解决人们发展需要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其次,只有定位于更好更快的发展,统一思想、集中心思、凝聚力量,才能在贵州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形成由政府、公众、市场等多样主体推动的社会总体良性运行体系。再次,只有定位于更好更快的发展,才能通过系统谋划运作,有效推进贵州生态文明建设。贵州当前在更好更快发展定位下明确的三次产业都要加快提速,实现协调发展,以形成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无疑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谋划运作,明确了新的行动方向。

省农工委副巡视员景亚翔:

特色农业是贵州农业更好更快发展的有效载体

我省不是农业强省、粮食大省,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扬长避短,突出我省生态特点、山区特点,突出气候多样性、生物多样性、资源多样性,进一步深挖潜力,走出一条具有贵州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在十二五时期,要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的要求,围绕上述特色产业,重点培植,集中开发,区域推进,规模发展,形成特色。一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提高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四是抓好新型农民培训。

省发改委西部开发研究室主任刘京伟:

抓好大机遇谋划大思路落实大投资实现大发展

抓好大机遇:中央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部署,为贵州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大机遇,扎实推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谋划大思路:科学制定好“十二五”规划,为发展指明方向,开辟道路。落实大投资:对于贵州这样欠发达的省份,经济社会发展最主要的动力就是投资。实现大发展:通过全省上下的拼搏奋斗,确保到2020年,生产总值在2008年基础上翻两番以上,我省经济增长的内生力、综合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人民群众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研究处处长张绍新:

努力促进我省县域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我省面临着良好机遇,应从以下七个方面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着力加强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县域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增强县域自我发展能力;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城乡统筹步伐,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着力推进经济结构优化;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释放加快发展的活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省委党校科社教研部主任唐正繁:

正确认识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

从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来看,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人口问题。我省人口承载过大,人口素质偏低,人口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二是资源开发的问题。我省资源丰富,但丰富的资源却没带动经济的增长。具体表现为:资源产业一枝独秀,服务业尤其是餐饮娱乐业畸形繁荣,但其他产业发展不振,人才外流。三是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问题。贵州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水平低,严重限制了我省经济发展空间,使得发展动力严重不足,经济要素组合效率低下。四是制度创新问题。我省制度创新滞后导致区域内经济发展要素组合不理想,以及吸引东部和海外资金等流入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不够宽松。

省委讲师团马列室主任陈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