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城乡一体化的措施集锦9篇

时间:2023-10-02 09:07:32

城乡一体化的措施

城乡一体化的措施范文1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ransportation integration,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situation of Shandong urban and rural passenger its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oposes its trend, policies and measures.

1.山东省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概况

山东省城乡道路客运发展较快,到2002年末,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了72 000 km其中,高速公路达到2411 km,省会济南与16个市政府驻地实现了山高速公路直接相连,90多个县市、区)通了高速公路,所有乡镇和97%的行政村通了等级公路,山区、湖区、海岛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交通状况有了显著改观。道路运输持续发展,客运班车3.4力一辆,73.7力一个客位,旅游客车1405辆,客运出租车5.8力一辆。3个部级运输主枢纽和6个省级集疏运中心,等级汽车站发展到372个,其中,一级客运站30个,一级客运站115个,二级客运站175个,四级客运站66个,其它简易站、停靠站约15 000个。客运班线8817条,其中,跨省线路1109条、跨市线路4576条、县域内线路536条,日发班次6.6力一个,初步形成了以大中城市为中心,以县城乡镇所在地为节点,辐射农村,干支相连、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道路客运网络。全年完成道路旅客运输量10亿人、427亿人公里,道路运输完成的客运量、客运周转量在综合运输中占的比重为90%和65%。道路客运业的迅速发展,对促进山东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改善人民群众出行条件起到了重要作用。

1.1行业管理领域不断扩大

至目前,青岛、淄博、烟台、威海、菏泽、东营等6个市,市政府明确山交通部门对城乡道路客运实施一体化管理,在建立城乡交通一体化管理体制方而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城市客运出租车管理方而,除济南市山城建和交通两家管理外,其他16个市全部归口交通部门管理。山东省开行城市公共客车的县市、区),有90%以上山交通部门负贡行业管理。据统计,交通部门管理的公共汽车达5410辆,旅游客车1400辆,出租汽车5.9力一辆,交通部门实施城乡客运一体化管理的内涵和外延日益扩大。

1.2一体化运输网络不断完善

山东省100%的乡镇和93%的行政村通了客车,青岛、威海、东营等市,以及桓台、龙口、成武等县市)实现了村村通客车,为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打卜了坚实的基础。己对城乡客运实施一体化管理的市县,科学设计出租车、公交车、客运班车运营线路,合理调配运力,公平有序竞争,形成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1.3行业管理力度不断加大

坚持依法行政,职贡到位。1996年2月9日,山东省人大颁布实施了《山东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主管部门制定出台了10多个有关客运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在旅游客运管理方而,出台了专门规定。济南、青岛、淄博3个有立法权的市,相继在客运班车、旅游车、公交车、出租车管理方而,出台实施了地方性法规。山东省道路客运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达50多件,初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客运法规体系,规范了城乡客运一体化管理。

1.4运输结构不断优化

出租车、公交车和旅游车的车型、车况、车容、车貌都有了显著变化,威海、青岛、烟台、泰安等市的出租车、公交车整齐划一,实现了升级换代。青岛市对出租车公司进行了整合,实行规模化经营。在公交车管理方面,青岛市的“温馨巴士”成为全国知名品牌,该市还联合深圳等地企业共同出资5000多万元,购置132辆豪华空调车,改善公交线路网络和旅游线路网络的运力档次。

1.5市场秩序不断规范

整顿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公平竞争。山东省出台了客运违章经营行为处理办法,对违章经营驾驶员实行记分考核。组织“打黑扫霸”等经常性的专项治理活动,取缔大批无证无照无合法营运手续的“黑车”。严厉打击倒客、宰客、拒载、超范围经营、欺行霸市等不法行为,净化了市场环境。对驾驶员进行从业资格培训,实行持证上岗,从业人员素质明显提高,服务质量明显改善。

2.山东省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管理体制不顺,造成了客运市场的人为分割

出租车管理职能在地方城市人民政府,个别市至今仍是多家管理。多数市的公交管理职能在城建部门。多数县的公交管理职能在交通部门,山东省很难对整个道路客运实行统一有效的管理,也就无法形成统一配置客运资源的市场机制,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市场盲目无序竞争,潜在大量的不稳定因素。

2.2道路客运发展特别是农村客运发展不平衡

山东省还有7%的行政村不通客车,有的农村客运标准低、水平差,“缺站少点”,离广大群众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2.3经营行为不规范

县域道路运输市场的“本地通”车辆、无牌无证无合法营运手续的“黑车”大量存在,欺行霸市、倒客宰客、争客抢客等违规违章行为屡禁不止,严重影响了城乡客运的健康发展。

2.4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服务意识较差,疲劳驾车、超员运行,安全隐患多,运输服务质量投诉增多。

3.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客运实行一体化,已经越来越被各级政府和广大旅客所认同,城乡客运一体化已经成为道路客运的一种必然发展格局。

3.1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必将带来国际资本大规模、高速度流动,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我国将更充分利用和开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道路运输在对外贸易、边境口岸交往以及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竞争能力方面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从山东省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和目标来看,到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800亿元,年均增长9%,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必将对交通运输产生巨大的影响。根据世界各国交通运输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客运需求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运输结构将发生较大变化。这对道路客运的运输能力、质量、条件和结构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体制和机制上看,根本的就是加快城乡客运的一体化。

3.2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2010年前,山东省将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大力发展小城镇。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的范围不断扩大,传统意义的城市边界已经越来越模糊,城市居民到乡村旅游,体验农家乐,民工进城打工繁荣城市经济,城乡人民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随着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部分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日益崛起。旅游等体闲产业将成为新的消费热点。预计到“十五”末山东省可接待国际游客116万人次,国内游客1.05亿人次。这一较大的客运需求,客观上要求道路客运在保证量的需求的同时,要从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要求,提高装备设施技术水平、服务质量入手,加快城乡客运网络化、一体化进程。

3.3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归宿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道路客运管理体制也必将产生重大变革。道路,需要一个部门建设;运输,需要一个部门管理。目前,北京、上海、重庆、海南、陕西等省市,以及广州、武汉、深圳等全国绝大多数省会城市、中心城市已经建立了大交通管理体制,对道路班车客运、城市公交客运、出租汽车客运等实施统一管理。我国部分省市和山东省部分市县城乡客运一体化管理的成功经验表明,实行一体化管理,可有效地解决传统管理模式卜山于部门职责交叉、多头管理引发的各种矛盾,可以实现长途班车、公交车、出租车以及其他新型客运的合理分工,有序衔接,构成快捷舒适、安全畅通的城乡客运交通体系,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总之,对城乡客运实行网络化、一体化经营管理,对城乡客运实行一体化管理,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市场分割、无序问题,还可以充分发挥各种客运方式的优势互补,可以统一、合理配置各种客运资源,实现各种客运方式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公平竞争、统一规范有序的客运市场的发育和完善,提高行业整体效率和服务水平,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高效、优质、安全的运输服务。

4推进山东省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进程的措施

4.1理顺管理体制

在山东省范围内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根木的制约因素是管理体制方而的问题。在现行的管理体制卜,必须紧紧依靠党委、政府,使部门行为转变为政府行为,才能使工作开展得史加切实有效。未实行城乡客运一体化管理的地方,一方而要学习借鉴其他地市的先进经验,另一方而多向当地党委、政府l .报,积极争取支持,尽快实行一体化管理。己经实行城乡客运一体化管理的地方,要加大法规建设力度,依法行政。

4.2强化市场监管,规范经营行为

突出重点,整顿和规范道路运输市场秩序,集中打击嘿车”、嘿户”、嘿班”、嘿线”、欺行霸市、地区封锁、地方保护、垄断市场、私卜转让线路经营权、超范围经营、拒载绕行、倒客宰客、不按规定使用计价器等违法违章经营行为。建立投诉查处快速反应机制,配备专职人员,建立省、市、县二级通讯网络,完善山东省上卜统一高效、快速反应的投诉、受理、查处、反馈体系,及时查处违规违章经营行为,维护广大旅客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调整优化结构,严格按照企业经营资质调整营运分工,推行客运集约化经营。大力加快科技进步,大力推广计算机联网售票、CPS ,ITS等先进技术,实现城乡客运电子化、智能化。

4.3实施村村通客车工程

合理规划运力发展的数量和布局,在运力发展的数量上,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既要满足需求、适度超前,又要控制运力盲目发展;在运力结构上,根据市场需求和道路状况,位中则中、宜普则普”,主要发展经济、实用、方便、安全的车型;在运力布局上,根据客流的流量、流向,统筹安排运力投放。注意搞好班车客运与公交客运的衔接,避免重复投放运力和资源浪费。县乡客运实行公交化管理。在县乡客运班线安排上,充分考虑方便农村居民出行,避免净一热弃冷”现象。适应农村居民‘早进城、晚回乡”的需要,立足班车客运,按照公交客运模式开行乡村公共汽车。严格县乡客运市场准入,对新进入市场的营运车辆,实行县域车辆目录管理,改善车辆结构;对市场存量运力,通过车辆技术性能检测,不适宜继续营运的,限期史新,达到报废条件的,坚决报废,淘汰安全性能差、不适合乡村运输老旧车辆。合理规划布局农村客运站点设施,完善农村客运站场网络体系。

4.4强化文明服务,提高服务质量

城乡客运一体化,要求高质量的运输服务。随着城乡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人民群众对道路客运提出了史高的要求,不再是简中一地满足于览得了”,还要览得好”,提高服务质量已成为搞好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出租客运、公交客运中开展规范化服务。出租车、公交车的车容、车貌必须符合要求,营运标志标识必须醒目有效,驾驶人员衣帽整洁、仪容端庄、礼貌待客、热情服务,使用文明用语,遵纪守法。实施经营行为动态考核制度。建立经营者、驾乘人员诚信档案,实行质量信誊考核,提高经营者和驾乘人员职业道德意识和服务意识。强化客运企业内部管理,切实推行生优”、生化”客运服务标准,树服务品牌,创服务精品。要在山东省道路客运企业中,培育出几个队}得响、水平高的喀牌线路”、喀牌巴士”,通过抓名牌带动城乡客运服务质量的全而提高。广泛开展群众性的优质服务竞赛活动。通过开展各种优质服务竞赛活动,推出一批优质服务的站队、服务明星和标兵车,以典型引路,发挥示范和联动效应,提高行业整体形象。

城乡一体化的措施范文2

 

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着我国经济进一步腾飞的关键所在,而统筹城乡社会经济的发展是这十多年来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因此,唯有深入了解城乡问题之根本,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解决城乡问题,才能真正意义上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现,从而整体提升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效率及水平。

 

1 城乡问题的根本所在

 

传统的农业大国这个称号自古以来就在中国身上,而我国的立国根本也是农业,农民是我国的主体,也是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结构中的核心群体。近几十年来,我国的传统农业越来越缺乏竞争力,借由发达国家的工业产品造成的我国原有经济结构以及产业结构面临着重大威胁,再加上资源材料被发达国家大量占据,所以我国加快了现代化进程。不过我国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人口众多,且经过许多次战争洗礼后呈现出“底子弱”的状态,因而在实现工业化以及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牺牲掉广大农民的利益。就目前而言,这几十年我国的发展已经逐渐让城乡贫富差距拉大,进而产生许多阶级利益矛盾。

 

尤其是最近二十年来,城市的发展速度极快,这就产生了一系列很严重的问题,比如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空间被使用率大大提升,而导致水土资源非常紧缺,并且交通越来越拥堵,住房环境越来越恶劣,以及生态退化等。

 

城市的不断扩张以及资源的集中使得更多的农民想往城市里去,这就使得城市的压力越来越大,各种资源呈现出紧迫需求现象。而反过来农村却显得更加贫困,在很大程度上无法有效利用资源,最终让两极分化更严重,而城乡都没有得到最好的长远发展。

 

2 针对城乡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去中心化策略措施

 

面对城市的极化发展以及眼下农村的实际贫困状况,在国际上主要有两种方法,一个就是让结业机会去中心化,加大力度扶持社会经济行业去向新城区,另一个就是实施公平有效且合理的大城市区扩张。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实施的各种去中心化实践在各个地方都不太成功,即使是许多工业去到农村,也是大量使用自己的工人,并没有给农村本地增加就业岗位。

 

这些年来,我国去中心化的工作大力开展起来,但是多数情况是基于“两轴-两带-多中心”实施新城建设,进而实现区域化整体发展。我国选用了国际上常见的做法,就是借用完善工业化以及城市化实施农村地区的开发推进工作。

 

这些策略措施实际上就是重城轻乡,让城乡更加分割,简单认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扩张可以带动农村的发展,换言之就是把农村变成城市才能得到发展。而这种模式让农村的大量农业地消失,而更多的农民没有土地后就只有在城市当中作为农民工的身份流动。这样不仅让两级矛盾更激化,同时也大大加剧了城市的问题。所以,要想城市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就必须处理好农村问题,要想尽办法尽可能减少农民的数量,不断提升农业收入,把城市化的生活模式带入到农村地区。这正是所谓的以农业、农村与农民为核心的城乡统筹的缘由。

 

(二)城乡统筹发展的要素

 

统筹发展就是要让农民能够在农村里安居乐业,而城市人也愿意走进农村,最终让城市化的压力得到最大缓解。要让城市变成农村地区的各种服务节点,而农村可以为城市的健康生活提供真正需要。要做到这些就要注意两点,第一,在农村地区实施因地制宜的综合性发展。第二,对农村文化环境的构建以及大力保护农村空间。简而言之,就是在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土地资源状况下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同时构建农村的特色文化,进而让农村宝贵资源得以留存,而城市人也愿意走进农村,最终有效缓解城市化压力。

 

3 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具体措施

 

(一)重视农民的教育问题

 

通过教育指引农民正确进入城市,利用教育将农民变成市民,这也是我国城市化最直接的解决措施。我国目前任然有大量的农民,在面临城市化飞速发展的时代,这大量的农民势必将涌入城市,若进城农民的素质太低,又没有做好各项进城的准备,那么这些农民直接就变成了城市的“包袱”。而针对这种情况,最直接且较为有效的策略就是借由高等教育让一些优秀的农民可以自然地走进城市。通过教育,让农民慢慢转入城市,在掌握城市生活的必要技能后渐渐消去“外来流动人口”这种身份,从而真正融入城市当中。对此,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就要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包括教学设施设备以及师资力量等,尤其是贫困地区应该予以更大的教育扶持,以真正意义上的城乡教育资源一体化带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二)利用城乡资源的联动实现农业现代化

 

在根本上,城市的各种产业以及社会生活都和农村有着紧密的关联,构建完整的区域产业体系依赖于城乡产业落实协调发展。城市当中的许多产业下游与人才应该部分进到农村,从而在区域上形成一种整体性优势。此外,城市的基本生活需求绝大部分来源于农村,这就使得农村的经济发展有了空间。而在城市对农村提出大量需求的同时,农村也可以尽可能利用城市的资源,比如科技技术以及各种大型公共服务等。总体而言,城乡统筹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就应该突出城市和农村各自的特色优点,在互为需求的发展基础上,大量开展城乡之间资源的互补与交流。

 

(三)建立城乡通开的空间发展结构

 

城乡统筹规划的核心目的是要解决掉三农问题,在这种理念下,城乡空间统筹的重要工作就是对城乡空间的资源进行整合,同时注意农村空间的发展,并且有效让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资源流动互补起来。此外,加快落实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均等化,让城乡之间的生活差距越来越小,让农村人活着城市人都可以在农村享受城市中的资源待遇。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尽快落实路、电、气、水以及各种信息由城市发展到农村地区。其次,让农村像城市一样享有平等的医疗、教育、保险以及商贸等公共服务。只有把城乡的通开空间发展结构建立起来,才能尽量缩小城乡的差异,最终使得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得以实现。

 

4 结束语

 

三农问题一直牵动着我国的社会发展,不处理好三农问题,我国的经济发展不能得到再进一步的突破。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当下十分重要的工作,希望本文的详细论述,可以对这项工作的有效开展起到促进作用。

 

作者简介

城乡一体化的措施范文3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规划、措施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our country to realize modernization, it for our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hange has the very vital significance. In the rapid urbanization and the cours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 main challenge facing the government is, how in uncertainty growing environment planning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planning in China on the concrete measures.

Key words: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planning, the measures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我国整体推进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是城乡现代化的交汇融合,是国家和地区现代化不同阶段的一组相互承接的发展目标。为确保全国城乡经济社会的和谐共同发展,必须具有战略思维的头脑,必须投入充足的资源去制定与遵守能够促进城乡要素整合的城乡一体化规划与运作规则。

一、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具体措施

(一)理清城乡一体化的工作思路

发展小城镇、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带动农村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是转移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是加快结构调整的“推进器”,是城镇辐射农村的“连接点”。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摆在突出位置,强化工作措施,精心组织实施。推进城乡一体化总的思路是建设城镇、提升村庄、城乡互融、协调发展,最终消灭城乡差别。具体实施中,要坚持四个结合:一是坚持繁荣农村与发展城镇相结合。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富裕了,农民才能进城,才能缩小城乡差别。二是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推进城乡一体化,不能一哄而起,盲目发展。要在有效利用现有城镇的基础上,重点扶持已经形成一定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城镇优先发展,特别是加强中心镇、口子镇和边贸镇建设。三是坚持凝聚内力与借助外力相结合。既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各地的发展水平、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挖掘自身潜力,走特色发展之路;又要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打破各种不利于城镇发展的体制束缚,广泛开辟投融资渠道,增强城镇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能力。四是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发展小城镇,不能以牺牲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为代价,应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完善政策,营造良好环境

城乡一体化的过程是农民向城镇转移的过程。农民进城与否,归根到底是一种利益选择,无利可图或者得不偿失,农民必然不会进城。因此,要完善有关政策,为农民进城营造良好环境。一是完善户籍管理政策。放开农民进镇落户的限制,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管理制度,彻底消除户籍制度的“等级烙印”,使其转变为一个单纯的人口登记制度的工具,最终实现城镇户籍管理一体化。对长期在小城镇工作、有稳定的职业收入和住所的农民,允许转为城镇户口;对不具备转为城镇户口、但在小城镇居住时间较长的,可办理城镇常住户口;对在乡镇企业工作的农民,可将户口迁入所在企业统一管理。二是完善土地使用政策。对小城镇建设用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划拨、统一管理,并建立严格的耕地审批和考核指标体系。以稳定农村现行土地政策为前提,妥善处理农民离土进镇与稳定土地承包政策的关系,解决好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问题。三是完善社会保障政策。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与城镇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业,逐步建立健全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解除进镇落户农民及相关人员的后顾之忧。

(四)统筹发展

从实际出发,制定较为科学的发展规划和切合实际的政策措施,不断地拓展思路、整合资源,采取有效的发展措施,在统一规划指导下,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积极探索促进农民增收的新途径,构建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开创了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在统一规划中,要明确各个区域的功能定位,有效整合城乡资源,立足现有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城乡发展基础,把广大农村纳入城市规划范围,把城市的基础设施延伸到农村、社会服务设施配套到农村

(五)以城镇建设为着力点,优化城乡一体化的有效载体

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抓好城镇建设,增强城镇对人口的吸纳力。一是科学化规划,以规划扬特色。要根据区位优势、自然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城镇发展的定位和方向,对乡镇企业和工矿企业发达的着力建设工业主导型城镇,对矿产资源和土特产品丰富的着力建设资源开发型城镇,对沿交通干线、区位优势明显的着力建设商业贸易型城镇,对人文色彩突出和山水风光独特的着力建设旅游服务型城镇,形成设施齐全、品位高雅、特色鲜明、风格迥异的城镇体系。二是坚持优质化建设,以建设创精品。要维护规划的严肃、权威性,树立精品意识,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严把施工资质关、材料质量关、竣工验收关,确保建设高标准高质量。三是坚持规范化管理,以管理树形象。完善城镇管理体制,健全规章制度,加快社区建设,整治脏乱差现象,切实做到管理法制化、服务社会化、环境优美化。四是坚持市场化运作,以经营养城镇。树立经营理念,把城镇可盘活存量资产推向市场,实行资本营运,走“以城建城、以城养城”的滚动发展之路。

二、总结

规划的有效性决定于规划的内容,而规划的内容却源自于对规划的认识。因此,如何解读新时期的城乡一体化规划是进行规划内容探索的第一步。作为一种非法定规划,城乡一体化规划有很大的探索和创新空间,各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实现形式也各不相同。大量展开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编制是促进规划理论创新的基础,也是深化对城乡关系发展基本规律和深层次问题认识和理解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城乡一体化的措施范文4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 城乡建设融合 产业融合 工农融合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党提出的建设新的城乡关系的新思路。所谓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

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根据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程度,现阶段我国应把实施城乡建设融合、产业融合和工农融合作为推进城乡融合进而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主要着力点。

一是推进城乡建设融合。就是重视城乡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发展,改变过去那种就城论城、就乡论乡的城乡分割的规划建设的做法,把县域范围内的居民点、工业布局、基础设施网络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在统一规划、明确各个区域功能定位的基础上,立足现有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城乡发展基础,科学测算、合理确定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的设置,有效整合城乡资源,把城市的基础设施延伸到农村,社会服务设施配套到农村,以推动城乡职能一体化与空间一体化的有机结合。

二是推进城乡产业融合。产业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如果没有产业作为基础,城乡一体化就是一句空话。过去一段时间,在快速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以城带乡的口号推动下,各地轰轰烈烈地建起了一些开发区和小城镇,其中有很多由于没有产业支撑,缺乏人气、商流、物流,发展难以为继。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要统筹县域内城乡经济发展规划,调整城乡的产业布局,促进城乡市场统一开放、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尤其是推进城市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农村扩散,城市服务业向农村延伸,以实现城乡一、二、三产业融合、协调、全面发展。

三是推进工农融合。要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公平就业。要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逐步实现农民工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要通过诸多降低城市落户门槛的措施,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

为推动上述“三大融合”的快速实现,应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加快制度创新。制度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保障,要废除或修订传统计划体制下妨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关制度、法规、条例和政策,建设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体系。要建立城乡统一管理体制,统一进行城乡经济、社会、生态等的规划工作,统一进行要素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生态环境的整治;要加大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和集中;要推进社会保障和相关制度改革,提高城乡间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经济要素流动的自由度,实现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带动城乡经济的发展;要创新和改革城乡土地管理制度,运用市场机制,促进土地交易市场的发育,引导城市土地集约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二是重视小城镇建设,发挥其连接城乡的纽带作用。按照“统筹城乡、合理布局、节约土地、以大带小”的原则,加快发展小城镇,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小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以做大做强中心镇。为此,要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优化发展环境,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区域性人口集聚中心、产业集聚中心、商品集散中心。要把小城镇发展与推进农村工业化结合起来,办好特色经济园区、加工园区和商贸物流园区,壮大小城镇经济实力。要坚持规划先行,依据产业优势和区位条件,培育发展各种类型的特色小城镇。

城乡一体化的措施范文5

[关键词]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7-0230-01

近年来,国家加大力度进行城乡建设来获取巨大经济利益,城市化满足了人们消费、娱乐等等各方面的便捷,却也加剧了人口剧增、交通堵塞、住房紧张、生活环境恶化等问题。因此,本文重在研究可持续人居环境给城市化社会起到的良好效应,从而制定出全面的可持续人居环境[1]。

一、我国城乡发展现状

党的十以来,城乡规划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被党中央、国务院纳入重点研究内容,2014年底召开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在2015年3 月顺利出台。它为实现城镇化提供了有力的空间支持。城乡规划的本质是实现各方面利益的发展和均衡,促进我国社会改革,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水平提高。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各省各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情况,投入资金扩大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着重发展重点小城镇等,作出科学合理城乡规划。

二、城乡规划转型的措施

近年来,随着国家、人民对人居环境的重视,各大人居环境科学家通过研究提出了各种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系统理论,例如:李振道先生提出“二十一世纪文明是宏观和微观的结合体”一论具有高度的代表性。要设计出科学的人居环境,必须对人类群居发展历史、发展规律有明确了解和认识。以下几点重在研究如何实现城乡规划转型:

(一)明确城乡规划内在含义

城乡规划不单单只是房屋简单的建设堆砌,更需要体现这一举措给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公共设施建设及社会和谐发展等方方面面带来好处,真正把惠民政策、利国措施落到实处。

(二)做好城乡规划布局

做好城乡规划布局是建设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的前提条件。首先必须整合城乡资源,划定合理的农田保护线、生态保护线,保留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带来视觉享受的生态环境,提高人居适宜度,也为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2]。另外,系统地规划案安排市区、郊区、乡村的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

(三)城乡规划中落实人居环境理念

传统的重扩张,轻规划的城乡规划显然不适应当前对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建设的要求,城市边界的限定,建设布局的优化,科学合理的定位都需要建立在地摊环保、绿色安全、保留历史、尊重历史、重视民生的人居环境理念中,这是实现城乡规划转型的重中之重。另外的关键点是必须根据城市规模来确定开发强度、保护性空间,以此加强城市开发管制措施的实施。以湖南省为例,目前湖南省具有7100万户籍人口,6600万常住人口。不论是城市还是县城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必须做相应的规划,使城乡规划实现质的飞越。

(四)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过去,城乡规划常常建设在权威之上,极少关心民众的生活要求。城乡规划转型要求实现平民化,使他们从客体转变为主体,满足群众的对城市规划这一公共政策的诉求,实现政府、建筑各部门、民众等的交流沟通,全方面升级城乡建设。

三、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设计重点

要建设优良的人居环境,规划是重点,合理地、科学的城乡规划,不仅可以解决现实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是加快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

(一)建设绿色文明城市

目前我国规模已经扩大到652个城市,2077 个建制镇,这预示着城乡化建设举措已经得到大力实施。建设绿色文明城市是人居环境建设的重点,绿色不只是我们简单意义上颜色定义的绿色,更是文明、低碳、环保等等的高度结合。这种种要素结合的基础是加强资源配置效率,在空间上实现紧凑性,使人口密度提高,缓解住房紧张,避免资源过度浪费。坚持以人为本,城市公共设施体现绿色安全理念,城市空间布局体现尊重自然,产业结构体现科学合理性,民生政策逐渐健全完善,如此才能创建一个绿色文明的城市,加强可持续人居环境的建设[3]。

(二)建设低碳社区

低碳社区的建设需要人人参与进来,它的概念是社区成员基于低碳模式建设,进行低碳生活、培养低碳生产方式,使社区内人民生活所需碳排放量降到最低。建设住宅小区不单要做好合理的空间布局,还需要充分结合群众生活习惯和生活要求等方方面面,建设建设出环境美好、舒适度高、经济要求低的生态小区,保证人们的安居乐业。

(三)加强小区人文环境建设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加强文化氛围建设也是关键点,每个小区所在地域、集中居住的人群、人群比较有代表性的文化习俗都是不同的,建筑设计师应该结合实际情况,作出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为促进邻里交往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应该考察当地地形、生态环境等自然因素,充分考虑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开辟一个适宜居民生活休闲和文化交流、儿童游戏、老人健身及娱乐的环境,充分体现人文环境丰富、有趣、生动的内涵,实现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四)加强城乡规划环评制度实践

通过过对城乡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研究、检测、分析、评定,就是我们通常意义的规划环评,它的根本是保障规划的科学合理,从而防止城市建设带来的环境破坏,生态破坏,使社会、经济、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4]。实施城乡规划环评的作用是显著的,在城乡规划的实施和管理上,提高了效率和加强了严谨,在城乡规划编制上,加强了其科学性,然而,当前我国城乡规划环评存在各种问题,例如编制主体没有实现多元化、介入时机不合理、评价方法单一无序、工作程序成果应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等问题。因此,我们有以下方法进行改良:一、在一体化的城乡规划环评组织机制上进行建立,即要求规划组织单位、规划编制小组、规划环评小组共同参与规划编制工作,保障编制主体的多元化,编制结果的准确性;二、在一体化的城乡规划环评工作程序上加强推行,即将环评尽早纳入编制过程,保障环评制度的可行性,完善性,使制度实施达到可持续发展效果;三、在一体化的城乡规划审批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即将城乡规划和规划环评渗透到规划审批内容,使规划方式得到提高,规划效果加强[5]。

结束语

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必须加入生态建设和科技应用。可持续人居环境城市建设道路中必然遇到各种艰难险阻,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最新挑战,我们坚定信念,实现人居环境美学、文化、生态、生活的完美统一,塑造一个全新的社会形态,保障人人的幸福安康,健康美满。

参考文献

[1]廉培发. 城乡规划过程中实现可持续人居环境的探讨[J], 价值工程,2015,(02):115-116

[2]吴婧; 路立; 刘成哲; 苏萌; 杨红军; 张一心.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城乡规划的整合[J], 环境污染与防治,2012,(09):67-77

[3]萧敬豪. 城乡规划过程的环境绩效分析及优化途径[J],重庆大学,2014,(05):63-64

城乡一体化的措施范文6

乡镇企业的发展,对提高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农村大约有2亿剩余劳动力。在城镇化进程中,这部分剩余劳动力首先要涌入城市。而现有大中城市的容量有限,城市企业无法容纳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相反,县乡镇一级的小城市,资源丰富,人口较少,并且正处在发展中,城市容量相对较大。所以如果采取措施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则会促进县乡镇一级的小城市发展,对提高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有重大意义,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依托乡镇企业促进小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可以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的质量。

小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往往以乡镇企业为依托和原动力。此外,乡镇企业的发展又能为小城市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吸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流向大中城市的人口数量,缓解大中城市的人口压力。众所周知,城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城市框架一旦基本确定,则在保证现有人口生活质量的条件下,城市容量是相对固定的。目前大中城市的生活设施、生存空间等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是有限的。如果不加限制地允许大量人口涌入,则会造成交通拥挤、污染严重、治安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从而影响城市生活的正常秩序。但是,现在我国政府已经不能再靠行政手段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强制性地固定在土地上。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还会有更多的农业人口将离开土地寻求新的出路。在城市企业就业岗位有限的情况下,只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积极拓展小城市的发展空间,才能为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从总体上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的质量。

乡镇企业的发展能大大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

以乡镇企业为依托发展起来的小城市,不仅大大增加了我国城市的数量,而且乡镇企业使得大量农业劳动力脱离农村劳动,提高了非农业人口的就业数量,从整体上提高了我国城市化水平。因为,城市化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农业就业人口数量的下降和非农业就业人口数量的上升。乡镇企业的发展,使许多农村劳动力有机会从事非农业生产。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许多农民工从事的职业属非正规就业,其户籍关系仍然留在农村,也不享受城市正规就业人员的福利待遇,但是他们从事的工作已经不是农业生产,所以这部分人员尽管身份是农民,但其职业已不是农民,这也是乡镇企业发展造成的中国现象之一。如果我们不以户籍所在地为划分标准,而是以就业性质作为划分农业和非农业的标准,则我国的城市居民数量将大大超过现在的统计数量,实际的城市化水平也有大幅度提高。同时,乡镇企业的发展,也促使小城市进一步发展壮大,吸收更多农民工进入城市,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城镇化水平。

积极发展乡镇企业,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

乡镇企业的发展,对提高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有重要意义。但是单个乡镇企业的实力毕竟有限,很难在技术、管理等方面获得突破。有关乡镇企业的管理部门,包括行政管理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措施主要有:

政府主管部门应尽力为乡镇企业创造宽松的创业环境。乡镇企业由于自身力量有限,其发展往往依赖外部环境。尤其是融资渠道少成为许多乡镇企业发展的瓶颈。现在多数乡镇企业规模小,势力弱,缺乏相应的贷款担保人,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不愿为其提供贷款,使得乡镇企业难以扩大技术投入,无法及时更新生产设备,多数乡镇企业技术水平低,难以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取得高附加值。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银行和其他金融部门应放宽有关贷款的约束性条件,降低乡镇企业贷款的门槛,鼓励企业投入资金进行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以科技力量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同时,金融部门也要加强对乡镇企业的金融监控力度,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帮助其降低经营风险。

政府要充分发挥对乡镇企业的引导作用。多年来,政府采取种种措施扶植大中城市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发展相比之下,对乡镇企业关注较少。无形中造成了城市企业与乡镇企业之间的不平等竞争。加入WTO后,我国所有企业都享受国民待遇,政府也应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企业,在优惠政策、信息引导、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乡镇企业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人们的就业观念,帮助乡镇企业留住人才。乡镇企业的发展困难重重,原因很多,主要一点在于企业缺乏相应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由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措施跟不上,乡镇企业很难留住人才。应通过舆论宣传等手段转变就业观念,同时建立起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乡镇企业职工的工作、生活架起安全网。乡镇企业自身也应积极创造条件,使各类人才有用武之地。

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教育,提高乡镇企业职工的总体素质。许多乡镇企业的产品质量低,技术水平落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职工未接受相关的职业培训,属于非熟练劳动力。海尔总裁张瑞敏曾经说过,没有经过培训的员工是成本,是负债:经过培训的员工是资本,是资产。为提高乡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应对包括乡镇企业职工在内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广泛的职业培训。社会各方面应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方式、培训手段、费用承担等问题进行积极探讨以提高人才素质。

城乡一体化的措施范文7

中图分类号:C979 文献标识码:B

内容摘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到了需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阶段,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我国政府在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践经验基础上,对湖北省咸宁市公共服务进行实地调研,分析湖北咸宁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中面临的难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公共服务 均等化 城乡一体化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到了需要统筹城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效能是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注重缩小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在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促进社会公平,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国外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践

加拿大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张玉亮,2010):居民福祉机会平等;通过经济发展减少机会差别;所有加拿大居民享有质量适度的基本公共服务。加拿大政府通过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一是积极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二是在省级政府建立财政支出均等化体系;三是确立基本公共服务的国家标准,确保各省公共服务具有可比性,这样就可以确保居民跨省流动时不受影响;四是制定详细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细则与办法,加强政策的可操作性。

美国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也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主要包括:在教育领域,实施免费的义务教育;在医疗保障服务领域,针对贫困者和老年人分别设立医疗保险和医疗补贴,针对儿童设立专门的医疗补贴;在失业保障服务领域,为失业人员提供失业救济金,并积极加强对失业人员的培训,增强其再就业的能力;在残疾人服务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使残疾人受到各项特殊的照顾。

德国的均等化政策包含两个层面(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2008):国家层面上的均等化和区域层面上的均等化。德国均等化政策的宗旨是保证全国居民享有相同生活条件的权利,主要是通过财政均等化的形式来实现。在具体操作上细分为三个步骤:第一,16个州人均均等分配四分之三的增值税收入,剩下的四分之一作为对弱势州的财政补贴;第二,建立均等化项目,富裕州通过累进税向均等化项目提供资金,弱势州则从均等化项目获得补贴;第三,建立联邦补助资金,并作为无力自助和无法获得资助者的社会救济金。

日本实现均等化的主要措施包括(江明融,2007):一是调整工业布局,转变农村产业结构;二是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实施有效的均等化转移支付制度;四是健全和完善城乡均等的社会保障制度;五是推行收入再分配政策,缩小农户与非农户的收入差距。这些政策的实施都有助于实现城乡均等化的目标。

可见,加拿大、美国和德国都是通过财政均等化来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日本是通过改善农村的公共服务供给,来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这些对于我国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差距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国内典型地区推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践经验

我国在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践中,一些地区的做法值得借鉴,其中以四川成都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践经验最为典型,为全国其他地区实施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四川成都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郑功成,2011):

(一)重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建设

一是将“全域成都”视为一个整体,坚持城乡统筹原则,总体规划与专向规划相互衔接;二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为农村居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三是加快农村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二)改革公共服务管理体制

一是改革调整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部门管理体制;二是根据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创新公共服务管理体制;三是改革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建立直接面向城乡居民的集中开放式政务服务中心;四是加强基层组织的民主化建设;五是重视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化建设。

(三)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相关制度城乡一体化

一是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二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三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四是确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卫生政策;五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政策与就业服务体系。

(四)重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

一是革新原有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实现从条条分割、向上负责的传统格局向块块集中、服务居民的转变;二是利用市场机制,通过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来促进公共服务普惠城乡居民;三是将信息化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着力点,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五)改进公共资源的配置方式

一是加大公共财政对各项公共服务项目的投入力度,促使财政支出的公共属性得到强化;二是公共投入向农村倾斜,以加快促进农村公共服务的发展,保障了基层公共服务的理性发展;三是利用市场机制,通过融资平台和引进社会资金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

湖北咸宁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一)湖北咸宁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情况

1.教育事业全面均衡发展。湖北咸宁坚持确立教育强市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等方面稳步发展,特别是对义务教育免费制度和教师绩效工资制度进行全面落实,持续加大困难学生资助力度。

湖北咸宁的咸安区教师置换培训创造了全国经验,崇阳县成为全国留守儿童托管示范县,与此同时,通山县成为全国推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先进工作县。

2.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一是建立了“统筹城乡、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险制度体系,近两三年来,湖北咸宁不断完善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将失地农民、村主职干部、城乡居民、破产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农业“小三场”职工、辞退民办教师等特殊群体纳入到社会保险范畴,稳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

二是建立了城乡一体化的综合就业服务体系。湖北咸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了政府促进就业的目标责任体系,确立了“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机制,就业总量稳步增长,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市场载体、建立培训载体、建立就业渠道、建立补助机制。

三是建立城乡职业培训和人才成长机制。湖北咸宁已经成立了1家市级鉴定中心,8家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7家计算机高级技术考试站,可承担鉴定考核职业近120个,拥有技工学校4所,教职工人数达到454人。每年技工学校培养社会人员0.49万人次。

3.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协调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明显,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妇幼卫生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推进,参合农民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60%以上,有效预防和控制了主要传染病及慢性病,提高了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使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

4.文化体育事业快速发展。湖北咸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力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入开展“万场电影千场戏剧进农村”活动。另外,还通过依托流动图书馆、流动舞台车扩大服务覆盖面,组织开展全市性农民文化艺术节、社区文化艺术节和外来务工人员文化艺术节活动。

(二)湖北咸宁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面临的难题

1.在地方公共财政支付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存在很大的困难。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政府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近几年来,虽然湖北咸宁的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但是经济基础薄弱,城镇化水平低,财政收入总量较少,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存在很大困难。

2.基层公共服务基础薄弱,城乡之间差别较大。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格局,城乡之间基础公共服务差距较大。在政策、土地和资金重要资源没有分配给公共服务项目,导致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推进的难度加大。如何在土地规划、税收、财政分配等方面的现有体制和机制上有所突破,真正做到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助力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3.将统筹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上升到更高层次并取得实际效果存在很大的困难。目前,由于公共服务均等化在理论和实践上仍然缺乏指导,一些地方政府和成员单位的意识、概念模糊,试点镇把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看成是扶贫,只限于建设几个项目完成任务,定位不准,很难得出经验。

(三)湖北咸宁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

基于湖北咸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面临的难题,提出湖北咸宁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快产业转移,摆脱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的瓶颈制约。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公共财政支持,因此需要加快产业发展,发展工业,以工促农,以工补农,着力解决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的瓶颈制约,咸宁紧邻武汉,要瞄准武汉的产业转移,推动咸宁工业园区经济的发展。

2.积极争取项目,加速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程。公共财政的支撑能力有限,要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争取项目扶持款,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带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同时加强项目的绩效评价,实行项目精细化管理,充分发挥项目的投资效益,加速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程。

3.整合社会资源,扎实改进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县、乡(街道)延伸,乡(街道)基础设施向村(社区)延伸,做好乡村路网、电网改造、安全饮水工程,重点做好农村沼气池建设和现阶段燃管道建设,做好供气网的规划工作,实现城乡公共设施共建、联网、共享。

4.坚持上下联动,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队伍素质。采取的措施包括:要通过进修、对口支援、晋升职称下派基层挂职、培训等形式,鼓励市区的干部、医生、教师到农村进行挂职、支医、支教。同时选派社区的后备干部、卫生服务中心和教师到市区进修或脱产学习。通过培训、轮岗、挂职、交流等多种形式,达到提高湖北咸宁整体公共服务水平、提高队伍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玉亮.国外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当代经济管理,2010(10)

2.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促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宏观经济研究,2008(5)

3.江明融.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7

城乡一体化的措施范文8

关键词:公交客运;交通环境;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333-02

一、大通县公路客运基本情况

大通县公路客运通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班车客运为主、公交客运、出租客运为补充的公路客运格局。

大通县共有城市公交线路13条,投入营运车辆138辆、累计营运里程243.5公里。公共交通线路基本覆盖县人民政府所在地桥头镇建城规划区,预计全年完成客运量1 400多万人次。公路客运班线63条,车辆164辆。其中:(1)县内农村班车46条,车辆80辆;(2)宁大高速快客1条,车辆10辆;(3)宁大公交1条,车辆47辆;(4)宁大公交支线5条,车辆7辆;(5)跨省、州地区11 条,20 辆。客运班车年客运量432万人(次)。大通县的公路客运分别由大通县汽车客运公司、大通客运服务有限公司、大通县共有三家公司经营。

二、实行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必要性

1.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是道路运输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公路客运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办法,有策略地应对多种形式的竞争。“车头向下”大力发展城乡客运,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是道路客运面对竞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是规范客运市场的有力措施。目前,城乡客运线路上出租车超范围经营、无牌照无手续车辆私拉乱运、私家车揽客等现象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利益驱使。要想规范治理好客运市场,靠政府部门的治理只能暂时解决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想从根本上治理好客运市场,必须疏堵结合两手抓,“疏”就是要降低“黑车”的收益,推行城乡客运公交化改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捷径。

3.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是提升道路客运服务水平的新措施。打破原有的客运经营管理模式,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农村道路客运市场主体‘多、小、散、弱’,运力过剩,车辆破旧,服务质量不高”等一系列矛盾,有利于全面提升城乡客运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4.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出行的实际需求。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出行对公路客运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要求出行更加方便、快捷、价格更加低廉。因此,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乡镇客运进城,城市客运下乡,班车实行定线、定班、定时、定点营运,增加班次密度,降低价格,群众出行即时上下车,既便宜,又便捷。

三、大通县公路客运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日益旺盛的城乡客流需求,吸引了大量无证的黑车、摩托车、私家车等参与非法客运,并且日益严重,虽然经常性进行打击和整治,但收效甚微,城乡道路客运安全形势较为严重。部分公交线路和班车客运线路重合,实行公交、班车两种票价,竞争环境不平等,班车客运擅自降低票价与公交客运恶性竞争,营运秩序比较混乱。

2.城乡客运长期存在的二元结构使原已占据城乡道路客运主导地位的班车客运与近年来尝试开行并深受城乡群众欢迎的公交客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城乡公交客运的发展和延伸空间受到体制机制的严重束缚而变得十分困难。

3.农村公交客运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始终未得到广泛的重视,虽然有广阔前景和极大需求,但仍然享受不到城市公交客运应有的政策优惠。

4.目前大通县公路客运由三家公司经营,车辆挂靠经营者高达83%,经营主体分散,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差,经营矛盾突出,服务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

5.县城内公交车辆没有固定停车场地,占用部分主要街道作为发车站点,加剧了城区交通压力。

四、实行城乡公交一体化需解决的问题

1.整合客运资源,改造经营主体,建立以国有企业为主的经营主体。深化企业改革,大力扶持公路客运骨干企业的发展,确立其主导地位。建议由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对现有的客运公司、公交公司、服务有限公司三家客运企业进行重组,以资产为纽带重新进行资源整合,组建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由一家经营的客运企业。实行集约化经营、公司化管理,打造一个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

2.城市公交属社会公益事业,目前三县内唯独大通县还在缴纳车辆营业税,建议政府予以减免。

城乡一体化的措施范文9

[关键词]曲江临潼 绿色城乡统筹 六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 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126-01

我国城乡社会经济二元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历史和现实问题。统筹城乡经济协调社会发展,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突破二元经济结构,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缩小城乡差距,是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实现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一、国内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模式

目前国内城乡统筹典型模式主要分为三种。一是以城乡为整体进行统筹规划的北京发展模式;二是珠三角发展模式;三是苏南发展模式。探析他们的成功经验,对城乡统筹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北京发展模式

北京把城乡作为整体统筹规划,工农结合发展。以城市为中心,以工业带动农业,以乡镇企业发展为主线,促使郊区农村各方面的飞跃发展。通过城乡工农有机协作,充分发挥首都的辐射作用,工农联合办厂,城市工业运用先进的技术设备、雄厚的资金和人才管理,结合农村的实际进行联营,共同赢利,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通过上述措施,北京市在扩大城市规模的同时,推进了农村的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城乡的和谐发展。

(二)珠三角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结合自身特点,利用地理和市场优势,发展出口型经济,在政府的主导下,充分利用外资和民间资本,通过城镇化聚集建设,以城带乡,设立城乡统筹标准,完成了城乡经济结构和空间布局的融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三)苏南发展模式

苏南是指苏州、南京、常州和无锡,其发展模式是以乡镇企业为主导,带动城乡统筹发展。苏南以集体经济为主体,鼓励发展乡村民营企业。政府提供乡村经济发展扶持政策和投资优惠措施,在发展中实现工农互补。加强小城镇建设,统一规划,集中建房,增加耕地面积;设立工业小区,有效解决企业污染问题。

二、西安曲江临潼绿色城乡统筹新模式

西安曲江临潼在吸纳国内外城乡统筹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路径,努力践行“因地制宜、规划先行、做大园区、做强产业、造福农民”这一总体发展理念,通过一系列政府主导,市场化的投资经营和管理措施,结合区域发展实际,经过实践和发展,曲江临潼城乡统筹发展形成大格局,成功推出临潼国家度假区“绿色城乡统筹”新模式。

曲江临潼城乡统筹发展秉承以大项目、大资本和大运作为途径,以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促进民生工程、绿色就业、生态旅游、文物保护与惠民人居等的和谐共生,从而实现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

曲江临潼大力发展城乡一体化,成立“六位一体”的发展机构。即:成立西安临潼国家度假区城乡统筹办公室、西安曲江临潼绿色生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西安曲江骊山物业公司、西安临潼骊山旅游商贸发展有限公司、西安临潼度假区民生小额贷款办公室和西安曲江大秦帝国影视基地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上述“六位一体”的主体管理服务架构,构成了城乡统筹的主导力量,在市场化、社会化的管理运营原则下,为农民的就业、创业和乡村产业、物业等方面的发展夯实坚实基础。

曲江临潼在城乡统筹工作中摸索出全新模式。一是以就业培训中心为依托,以全员就业培训为目标,根据度假区人员构成结构,构筑新的就业培训体系。二是以城乡统筹办为核心,以“六位一体”的运作为模式,构筑新的统筹发展管理体系。三是以凤凰池、芷阳湖、紫霞湖三个生态谷为龙头,以大型“水泉林园”生态配套工程为支撑,构筑生态养护绿色就业体系。四是以土地流转为手段,以芷阳湖乡村温泉酒店为示范,构筑全新乡村旅游、酒店服务就业体系。五是以规模化、品牌化、特色化农家乐为支撑,拓展新的就业渠道、构建新的创业增收和服务体系。六是以骊山新家园大型旅游商贸市场为阵地,构筑就业增收、商业运营和社区配套保障体系。七是以自主创业基金为带动,以金融创新拓展致富、就业渠道,构筑自主创业置业服务体系。八是围绕重大文化旅游景区和项目建设,以“骊山新家园”等三大安置社区建设和征地拆迁为切入点,以“三险一金”足额缴纳为保障,构筑完善的社会保障新体系。九是以国际温泉酒店城为主体,以新型酒店服务业为支撑,拓展综合型酒店就业服务体系。十是以大秦帝国影视基地等项目公司为载体,以服务产业和旅游产业为依托,拓展新的产业就业渠道。通过以上措施,曲江临潼因地制宜,通过政府主导,提高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自我造血功能,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丰富了乡村文化,并且形成文化产业链条,深化了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切实打破了城乡经济二元发展的桎梏,实现了城乡统筹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振之.城乡统筹与乡村旅游[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2]黄晋太.二元工业化与农村城市化——关于统筹城乡发展与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考[J].前进,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