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市场经济的命脉集锦9篇

时间:2023-10-05 10:40:14

市场经济的命脉

市场经济的命脉范文1

中国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是目前争论得最多的问题,特别是郎咸平"炮轰"格林柯尔的顾稚军及顾稚军因相关问题被拘之后,更加热闹非常。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基本取向的国企"改制",是中央的决策,并非单纯是某些经济学家的主张所为,因此,所出现的问题并不能完全算在所谓"主流经济学家"的头上。中央决定对国企"抓大放小"已经充分说明:除了少数大型国有企业外,所有国企全部都要改制,由国有转为民有,变成民有民营经济成分。而到现在,中央甚至连大型国企也想进行产权改制了,通过资产上市、股份出让的方式,银行、石化、电信等等几乎所有领域的大型企业转制为社会化所有、社会化经营,已经不是什么难事,只要将股权占有量升上滑下则可。比如如果中国银行上市,而政府又愿意将自己对中国银行的股分占有量降低到50%或更低的程度,则中国银行就不再是中国政府属下的企业,已经不再是"国有企业"了;但情况也可以反过来,政府在股市上收购中国银行股分达到50%以上,则企业重新回到政府手上而重新变成国有企业。一个典型的事例是:日本小泉政府提出议案要将被称之为世界"巨无霸"的"日本邮政公社"股分化,首先由政府持有100%的股分,然后打算在10年间将这些股分全部出售,最终使原属于日本政府经营的纯公益性的"日本邮政公社"完全民有民营化。这个事例无论本身是否合理,是对是错,至少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任何资产,无论多么庞大,都是可以流转的,通过股票市场就是主要的流转方式。因此,将产权固定在什么"制"上,并不是很恰当的。

有人甚至对国家(政府)主办与拥有公司企业提出质疑。如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最近刊登题为《当前改革的聚焦点:政府的双重身份与双重功能》的文章,指出政府所具有的双重身份与双重功能问题:"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国家不同,政府不仅只是政治实体,而且还受国家委托履行经济实体的职能,拥有大批国有企业。国家所有制企业,实际是政府所有制企业。政府一身兼有’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的两重身份,同时履行两种不同职能,使得政府既不能成为真正的’公共服务’者,也不能成为国有资产的有效的’所有者’。"并且进一步指出,国企改革的"重点应是政府本身的定位与职能问题,关键在于解决政府一身兼有双重身份与双重职能。只有把作为’经济实体’的身份与职能从政府身上分离出去,政府才能充分履行’政治实体’的身份与职能,成为’公共服务型’政府。"问题在于,如果政府不能再以"经济实体"的身份与职能,去经营管理国有企业,完全放开让国企自行经营又担心"内部人控制"问题,那么这些国企到底何去何从?出路只有一条:通过股份制而将所有非公益性的国企产权转制出去,变成民有民营的企业。政府只办那些被介定为公益性的非盈利性企业,这些企业不能赚取利润,必要时要牺牲自身利益而维护公益产品的低价格。比如如果石化行业的企业(如中石油公司、中石化公司)被介定为政府所有,那么它不能再通过出售石油类产品而赚取利润,它存在的目的是要维护石油产品的低价格,由此引起的亏损由政府补贴(对于当今世界石油价格迅速上涨的局面,这个问题显得非常重大)。这才体现出企业的公益性质,否则,如果它变成以盈利为目的,那么它就不应再由政府主办,应由民间通过市场竞争来主办。

产权通过股权形式的这些动作,使我们意识到一个问题,"生产资料所有制"并非是一个很确切真实的问题,因为我们并不能将生产资料局限于某个"制"之下,从而形成公有制(实际上是国有制)与私有制之分。复杂社会之中生产资料的各种混合体制,已经是最常见的事实,因为它最适合于社会经济的运动发展。一个企业的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积累等等有形无形的资产,它们并非只局限于某种所有制之下,比如只局限于国有制、集体所有制、个人所有制等;而是充分流转的。我们知道,市场经济并不仅仅是消费品市场的经济形态,而且包括生产要素的市场经济如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等等。这些市场形态的存在已经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公司企业中的生产资料的所有权都是不固定的,都是充分流转的;这种按经营优势原则通过等价交换流转于各个所有人之手的"所有权充分流转",是市场经济所必然产生的现实。市场经济通过竞争而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公司企业产权的充分流转,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资源得到最优配置。比如甲人有一企业但他却对之经营不善,另外,乙人善于经营这个企业,于是,乙人想收购甲人的企业,以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样,就不应受原先框定的所有制的约束,而实现产权流转。

因此,中国国企改制的核心问题并非所有制之争,并非公有制、私有制之争,而是国有产权改制过程中的"公正性"问题,因为,产权流转需要一个公正的平台。国有产权原属于全民所有,但由于法制不健全,导致改制过程中腐败现象严重,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使国企改制出售过程中全体公民感受到严重的利益丧失,从而引起对改制的不满,引起对"郎咸平炮轰顾稚军"事件的高度关注,再加上意识形态上的"私有化情结",否定改制的呼声日高。因此,政府必须创造一个"公正的平台",以让国企产权改制得以公正实施;更普遍地说,让所有社会资产都得以充分流转,使所有资产都被配置于最优位置、最有效用的经济环节上。这是政府必须向全社会提供的一个基本的制度化的经济服务。这种"公正的平台"首先要使国企产权改制、国有企业出售获得等价交换的条件,否则,国企将会被贱卖,全体公民就会感受到利益丧失,就会反对对国有经济进行彻底改革。郎咸平对国企改制的"炮轰"就是反映这种存在于民意之中的意识形态的一个事件,因此很容易得到众多民众(包括许多左倾学者)的响应。但问题并不在于郎咸平所指责的"国企改制",而在于改制过程中的不公正,政府未能提供"公正的平台"以让国有产权出售过程中得到等价交换。当然经过"郎顾事件"及其它问题的研究后,政府已经大大加强了建立"公正的平台"的工作,比如暂时不容许国企管理层收购原国企,就是一个公正平台还未建立起来时的杜绝非公正行为(自卖自买行为)的措施。

当今,公有制的主要体现形式仍然是"国有制",也就是国有制经济。虽然新出现的观点主张"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形式,但这只是一个发展方向,它仍没有达到对"国有制"取而代之的程度。回顾国有经济的历史我们并不难发现,国有经济是一种只适应计划经济条件,但却难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发展的经济形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有经济,已经使政府(及政府的银行)背负沉重的债务并且再也难以承担,所谓"吃光财政吃银行,吃光银行吃股市"正是这种债务问题的真实写照,现在股市也已吃光,因此不得不转制了。因此,一方面,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使国有经济陷于困境,国企纷纷破产,只有哪些对市场具有垄断特权的国企才能生存(今年出炉的中国500强企业中,前15名绝大多数是垄断型国企,其利润占到了这500强企业的50%以上)。另一方面,国有经济的存在使计划经济残余难以清除,市场经济体制难以完全建立。我们知道,一个企业(无论国企还是私企)内部并不采取市场的办法来运行,而是采取行政指令的办法来调动其中的各个生产要素,使企业运行下去。如何运行?直接由企业产权所有人指挥,或者授权于他的经理人指挥。而在计划经济时期,全国所有国企实际上就是一个庞大企业的各个车间,这个庞大企业由政府部门(它代表全体公民行使公有制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通过指令性计划加以指挥运行,这种情况与今天每个企业内部通过行政指令而运作并没有什么实质性差别,因此按其所有制来说是合理的。但这种将企业内部的指令性管理方式升级到一个巨大国家层面上,使国家所有经济都按一个企业内部的方式运行,就存在着巨大的缺陷,这种缺陷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资源的行政指令性配置的失效,二是经济缺乏活力。为了既保持经济的国有地位,又使经济获得更好资源配置与更有效的活力,人们就想出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办法,满以为这个办法可以让国有经济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体制。但从理论上并不难预料,让国有经济的经营权游离于其所有权之外,必定很容易产生经营管理者对国有经济的腐败蚀,因为,按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办法,国企经营者(那怕他们是政府委任的人员)在他们的具体工作中具有难以监督制约的权力,从而使他们非常容易出现随便浪费、容易侵吞国有资产的行为。实际上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如所谓"审计风暴"正是因此而出。国家审计局每年对国有大型企业甚至国家部委进行审计,都程度不同地出现经营者不负责任、失职问题,甚至腐败犯罪问题。因此,所谓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并非科学的可取的办法,政企分离所带来的问题,比如所谓"内部人控制"及由此所引起的、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与政企合一所产生的问题同样令人烦恼。

相反,如果是民有企业,则企业产权所有者会时刻对其授权的经理人进行具体监察,必要时自己亲自经营管理企业,亲自作出经营管理的具体决策,决不会让企业出现任何背离产权所有人意志的事情。因此,在单一产权的民有企业中,所谓"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是毫无意义的,在此,所有权随时授权于任何人对企业的经营权,也随时将权力收回;这并非这两个权力的"分离",而是同一个权力的一个延伸出来的方面。经营权是所有权的一个体现形式,它并非可以游离于所有权之外而自行其是。比如,某公司老板将公司的具体经营管理事务交由某个人;这种情况不应理解成是这个人有经营管理权,相反,应该理解成是老板对自己公司进行经营管理的一个方式,即"老板设置一个经理人"这件事情只是公司产权人对自己公司的经营管理方式的体现,而不是什么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正象《公司法》中所说:"公司股东作为出资者按投入公司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股东的"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权所体现的正是他们对自己公司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尽管这个权利是通过某些经理层而实施与实现的。

因此,既然是国有资产,国家部门就完全有权进行经营管理,完全有权实施"国有国营",而不是什么"国有民营"。如果国家部门未能经营好国有资产,分离出所谓的经营权于"民营"又容易出现不负责任、、化公为私的问题,那么,国家只好放弃对国企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了。实际上我们已经看到了这种情况,这就是当今政府致力要做的"国企产权改制"的事情。在此应该指出的是,国家放弃对企业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并不等于国有资产的流失,只要产权流转过程是公正的,等价交换的,那么,通过这种产权转制,国家仍掌握着相等价值的国有资产,对这些资产,国家可以用于资助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可以用于清偿历史欠债(如安置国企老职工的欠债),可以用于形成更大的社会保障体系,等等。

有一个观点是:国家将大部分国有企业产权转制出去,但仍需掌握关键行业的关键国企,因为国家要"掌控国民经济命脉"。实际上,国家掌控国民经济命脉,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考究。因为,以什么方式"掌控国民经济命脉",会对国民经济产生不同结果。一般来说,国家掌控国民经济命脉就是政府对国民经济要害部门与基础性行业进行垄断专营(独资或控股)。比如银行、石化、电力、电信、交通、重要矿产资源、重要设备制造行业等是国家需要掌控的国民经济要害部门与基础行业,因为掌握它们就等于掌握了整个国民经济;而国家掌控国民经济命脉,在形式上就是由政府对这些部门与行业进行行政垄断性的经营,不容许民间资本、境外资本进入相关行业。但这种国家掌控国民经济命脉的方式就存在很大问题,因为对基础行业与关键部门进行行政垄断性经营,从而使这些行业有效供给减少,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不利影响非常之大。比如近期汽油、柴油等缺乏,就有许多人指责是政府对石化行业垄断经营的结果,因为垄断经营尽管价格可能受到控制,但供给积极性会比竞争经营差很多,从而在市场需求增大时容易造成短缺。银行业也是一个典型的"国民经济命脉"行业,并且负有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所交付的重任。国家严格控制银行业不容许民间资本进入,消灭了所有"个人钱庄",于是造成金融有效供给不足,融资困难,民营经济很难得到银行资金支持。不过由于有需求,许多民营企业也能够从社会上获得一定的融资,从而使民营经济在如此艰难困境中顽强生存与发展。

从这一点来看,国家掌控国民经济命脉并不有利于国民经济,相反,开放这些命脉性行业与部门,让不同所有制资本参与经营,能够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市场经济的命脉范文2

在中国人民大学西门附近的一家咖啡厅里,何伟如约而来。虽然一头银发,但气韵饱满,他一边伸手指比画,一边说“我今年八十有五”,眼神里不无自得。

何伟是中国商品经济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退休教授。上世纪80年代初期,人们用一些代名词来称呼那些杰出的经济学家,比如,厉以宁被称为“厉股份”,吴敬琏被称为“吴市场”,萧灼基被称为“萧股市”,而何伟则被称为“何商品”。

中共十三大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以后,曾召集三位专家编写一册干部学习商品经济的宣传提纲,其中就包括何伟。

虽已退休多年,何伟仍活跃于知识界,现为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理事、私营企业研究会理事、北京开达经济学家咨询中心理事长,可谓“退而不休”。

最近,关于国企改革,他又有宏论,抨击“当前的国企性质已经发生变异”,并说,现在有人在维护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名义下捍卫国企,实际上是捍卫既得利益集团。而这个既得利益集团的出现,加重了我国改革的难度。

国企四大垄断特权

《望东方周刊》:你提出当前国有企业的性质已经发生变异,具体指什么?

何伟:首先,垄断企业的主体己发生变化。在政企分开之前,垄断企业的主体是政府;在政企分开后,垄断主体是企业,他们代替原来的工业部对本行业进行垄断。

其次,国企的资本构成发生变化。在政企分开前国企资本100%是国有;在政企分开后,许多国企已实行股份制,有的还有外国资本介入。

再次,目前的国企具有分配自和经营自。

《望东方周刊》:这些应当说都是符合市场化的一些做法,本身无可厚非。

何伟:关键是改革的前提就不对,前提是什么?垄断。本来我们是要改革这种垄断,搞政企分开就是要消除垄断,结果垄断企业继承了这个弊病,而且权力更大。原来上边还有个部管着,现在有了经营自、分配自,权力增大了。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这种企业可能根本生存不下去。

政企分开后的国有企业,已经不是100%的国有企业,有的已是股份制企业,甚至还有外国股份。原来国有企业的工资全国统一,差距很小,基本上是平均分配,厂长的工资不能超过职工平均工资的几倍,企业没有自主分配权,利润全部是国家的。

政企分开后,企业是自治法人,利润不再上缴国家,可以自主分配,由此出现了高工资、高福利。全国7个垄断行业共有职工2833万人,不到全国职工人数的8%,但工资和工资外收入占全国当年职工工资总额的55%。高职者年薪几百万,甚至数千万。这些领导者既以企业家的身份获得高收入,又以国家官员身份享受着政府行政级别待遇,旱涝保收,退休后还享受省部级待遇,已经成为既得利益者。

《望东方周刊》:也就是说你认为现在国企的垄断权力反而加强了,具体来说,哪些方面加强了?

何伟:这些国企虽然已不是原来的国企,但仍享受原来国企一些特权。

首先,它们有获得社会优势资源的垄断权,如石油、电信、电力、烟草、煤炭、航空、金融、保险等,总之都是国字头的。这些优势资源只能由国企垄断经营,民营企业不能进入,已进入者必须退出。

其次,国企享受着国家投资的优先权。据国家发改委透露,我国社会总投资2007年13万亿元,2008年可能超过17万亿,2009年预计超过20万亿;其中大部分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投资,绝大部分投向国企。这次应对金融危机,国家4万亿元的投资,据说民营企业所得不足5%。

再次,国企获得银行大量贷款。国企顶着“红帽子”,银行可以毫不犹疑向国企贷款。国企拿到银行贷款后大力扩张,比如目前出现的“地王”均为国企,国企在房地产领域已占据60%份额。

最后,国企具有股票上市的优先权。股票上市是企业圈钱的大好机会,而国企一般都有优先权,截至2002年,国企在股市上圈钱已超过7000亿元。以后又圈了多少钱不得而知,我只知道国有资产的核心部分几乎都已上市,其圈钱数字会大大超过2002年以前。

我们的GDP是土色的

《望东方周刊》:但是不可否认,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现在的国有企业毕竟效益好了。

何伟:国资委说,国企搞不好我要挨骂,搞好了我也要挨骂。为什么会挨骂呢?就是因为没有进行改革,维护了垄断特殊利益集团。现在靠垄断,银行贷款百分之八九十都给国有企业,股票上市国有企业也是优先,资金来源上得到这么多优惠,还要垄断价格,能不挨骂吗?

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挣钱谁能赚过谁?当年就是因为国有经济经营不好,改革效率低,才把民营经济引进来。现在你要靠垄断优势去保值增值,追求利润最大化,民营企业当然竞争不过你了。

而且你的效率和国外一比就很低了。有人说我们的GDP是土色的,不是金色的。人家GDP中的核心技术占50%~60%,我们占1%~2%。要站在高处要求自己,不能说我现在可以了,很大了。这个不行,在世界上站不住。

《望东方周刊》:做大做强国企的确是现在的一个明显趋势,这背后的根源是什么?

何伟:国企改革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要对国有经济有一个明确定位,也就是要国有经济干什么?十五届四中全会对这个问题作了明确回答,即:“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产业中的骨干企业。”这一决定将国有经济锁定在“三个行业两类骨干企业”之内。这是第一次提出明确定位,以前从来没有过。

这就引起了“国退民进”,或者说“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控制的行业和领域当中,国有经济应该进,以外的应当退,而总的趋势是“国退民进”。之后才导致了政企分开,取消了几个工业部,为民营经济发展开拓了空间。

中央的这个决定,从理论和实践上讲有重要意义。《共产党宣言》诞生以来一百多年,国有经济到底要干什么,对这个问题一直没有明确界定。应当说十五届四中全会是第一次在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明确定位。从实践上来讲,过去国有经济管的面多而宽,结果是管不了、管不好,效率很低,浪费了好多资源,人民不满意。所以国有经济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公共产品的这个定位非常重要。 ― ―但是这个定位前几年遭到了两个“旋风”的冲击。境外的郎咸平刮了一个“郎旋风”,境内的刘国光刮了一个“刘旋风”。两个旋风一刮,国有经济的定位很快被修改,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中的“自然垄断的行业”被改为“重要基础设施和重要矿产资源”,这就大大扩大了国有经

济占据的范围,压缩了民营经济的经营空间。

不能垄断地追求利润

《望东方周刊》:但是两个“旋风”肯定不是一种公开的理由吧,其背后深层的理由是什么?

何伟:现在将国有经济做强做大的理由,一是说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二是说国有经济是党执政的支柱;三是说,为了加强中国的综合竞争力,国企要保值增值,与世界上的大企业抗衡,因此就把许多小企业合并在一起做成大企业,进人世界五百强。把小舢板放在一起做成了航空母舰,从总量上来说可能很大,但是质量很差。就拿中石油来说,人均利润才一万美元,而美孚人均50万美元,从核心技术、经营管理效率、劳动生产力到经济效益,和国外行业相比差距很大。

《望东方周刊》:这三个理由看上去都很正当,你认为有什么问题?

何伟:这三个理由都难以成立。

就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基础、党执政的支柱这两点来说,实际上,现在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应当说是平分秋色的,民营经济贡献率可能比国有经济贡献率还要大。难道说民营经济就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民营经济就不是共产党执政的支柱?当年我们说,不改革,中国就是死路一条,那么谁救了中国呢?是国企还是民企?应当说是民企救了中国市场,国企当时是改革对象,真正救中国的是民营企业。

正因为我们是两个经济轮子一块转,所以十六大才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另外一个,国企要保值增值,这个提法对不对呢?在一定条件、范围、时间内这个提法是可以的,因为刚改革的时候有些国有资产流失了。但是如果把国企的任务定为保值增值,就把国企引向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国企的主要任务应当是提供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国有经济有的就是要赔钱的,比如北京的公共汽车就是赔钱的。提供公共产品为什么要国家经营呢?就因为它不能赚钱,民营经济不愿意经营,所以必须国家经营,这样才叫国有经济。

追求利润最大化,国企在任务上就偏了方向。国企就会继承原来垄断的优势,利用它的优越条件来扩大经营。国有企业为什么出现了那么多地王,就是因为这样,它可以用国企的优势,国家投资,政府投资,银行贷款,股票上市,以它特有的优势,获得垄断利润。

《望东方周刊》:应当说,现在的国有企业已经发生了变化,资本结构变了,有些是股份制的,在这种情况下国企难道不能追求利润最大化吗?

何伟:追求利润可以,但不要垄断地去追求。石油出口价格远远低于国内的销售价格,你这是垄断国内市场,低价出口,赚的是国内老百姓的钱。也正因为垄断,没有竞争,才会出现中石油人均利润一万美元、美孚人均50万美元的局面。

如果说垄断后利润交给国家也可以,但是利润又很少上缴,而自己形成高工资高福利高补贴,特别是那些高级管理者收入动辄几百万,形成一个特殊阶层。

死人抓住了活人

《望东方周刊》:出现这样的问题,你认为当如何从根子上解决?

何伟:表面上看这是某些部委的问题,背后实际上还是观念的问题。现在好多人认为,公有制占主体就是国企占主体,只有这样才是社会主义制度,这就是观念上的问题。

公有制占主体,但什么公有制?公有制的内容是什么?公有制是国企还是民营经济?如果定位是国有经济占主体,那国有经济就应当做强做大;如果说公有制占主体,那公有制包括的范围就很大了,国企、集体经济、股份制、各种基金,都是公有,该做强做大的就不光是国企了。

市场经济的命脉范文3

关键词 城市文脉;传承;规划设计

城市作为人类社会文明和智慧的结晶,在时间的不断积淀中形成自身的历史文化,在空间的不断延续中形成本土的城市特色,在自然积累和稳定演化中实现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然而,伴随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如何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保护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并将城市文脉传承下去,这是当代城市设计者面临的重要命题。因此,本文以“凤翔六营民俗文化产业园”为例,在对“泥塑”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对于城市文脉在规划设计中的渗透和表达给以一定的释义。

1 城市文脉解读

1,1基本内涵

“文脉”一词译自英文“context”,原是语言学中的术语,表明语言环境中的上下逻辑关系,它还可以表示事物发生的背景及条件,事物只有同具体的背景环境相联系,才能发生、发展。通俗的说,文脉就是为人类创造的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的时间与空间上的动态联系;它既具有横向时空的“共时性”,又具有纵向时空的“历时行”。引申到城市研究领域,可以得到“城市文脉”的基本内涵: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及特定条件下,人、自然环境、建成环境以及相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间一种动态的、内在的、本质联系的总和。

1,2项目解析

六营村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城东偏南3公里(如图1),因明太祖朱元璋派部将李文忠第六营在此“屯兵”而得名。该村是凤翔泥塑的主要生产地,从事泥塑生产的有80多户,300余人,产量50多万件/年。2002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民俗村”;2005年7月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根据《凤翔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中确立了“推进三产发展规模化,建设商贸旅游富县”的目标;因此,以“泥塑马”、“泥塑羊”、“泥塑猪”先后跃上生肖邮票和纪念邮票为契机,加大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宣传促销力度,努力把历史文化内涵物化为城市形象和文化产品,从而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升旅游产业的开发层次和经济效益。

2,规划设计原则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首先是在尊重现有城市文脉的基础上对城市文脉的构成要素进行有效、合理的取舍,进而能够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传承和设计的表达。

2,1现代性原则

在城市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城市文脉的构成要素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显现出对现代的适应性。因此,对城市文脉构成要素中与现代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积极要素给予大力传承。

2,2整体性原则

在保证城市文脉构成要素最基本的价值评判和可借鉴与运用的技术手段的基础上,“将历史地段的人文特征、空间特征与建筑特征在一个整体中审视,将对物质环境的个体要素置于整体文脉中评价”。

2,3持续发展原则

加大六营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避免盲目开发,防止人文景观资源的破坏;并建立完整的规划、运作、评价及开发程序,使文化产业园的旅游业发展走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4多元受益原则

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原则,鼓励、支持和引导各行各业、集体及个人投资开发六营村的文化旅游资源,从而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和多元化的受益主体,促进其旅游资源的多层次开发。

3,规划布局形态

3,1功能区划

六营民俗文化产业园的功能构成是其功能活动的物质载体,它取决于产业园特定发展阶段的发展基础和目标,以及产业园自身的辐射强度和市场运作需求。综合分析,确定六营民俗文化产业园有九大功能,即宣传、引导、旅游服务、管理、信息、交通、观赏游览和度假休憩以及泥塑产品生产、展示、销售、仓储和综合服务功能。因此,将产业园分以下七大功能片区(如图1)。

迎宾门户区——该功能区以展现六营民俗文化产业园的资源特色和文化内涵为主题,如广场、雕塑、小品、泥塑展览厅等设施。另外,迎宾门户区内设置景区图片、背景、注意事项等,给游人营造出一种温馨和休闲。

管理服务区——该功能区以实现游客集散、综合性旅游服务及景区管理等功能为目标,规划设计既突出现代风貌,又与产业园区的整体格调保持一致。

农家风情区——农家风情区以体现乡村田园生活为主题,其活动内容、建筑风格等以规模化、档次化、特色化和规范化管理为目标,带动六营村民参与旅游开发,促进园区内农家乐旅游市场发展。

泥塑产业区——以六营村三组现已形成的生产布局模式为依托,形成六营民俗文化产业园的泥塑产业区,包括泥塑产品加工作坊、包装作坊、销售洽谈用房、泥塑新产品研发坊以及泥塑加工体验坊等。

生态农业区——依托六营村的农业种植地,形成生态农田及果林等;集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教育、培训为一体,兼备生态性、趣味性和艺术性。

水上风光区——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依托其丰富水资源,开展有氧健身、水上休闲、会议旅游等项目。

未来发展区——是为吸引外部更多民俗生产要素,共同促进经济发展,与整个园区的战略目标、发展模式、主体结构、整体功能等方面相衔接,以期对整个产业园的社会经济产生可持续的积极影响。

3,2结构形态

在全面分析功能区划、资源特征的基础上,以“立足生态、适度建设、有效利用”为宗旨,突出产业园的资源性质与旅游价值这一主导因素,从而形成了“二轴三板七片”的布局结构(如图2、3)。

“二轴”——指组织产业园区内各个配套设施的景观轴线、交通轴线。

“三板”——根据产业园区内九大功能需求和七大片区,形成的三大板块,即六营新村板块、民俗产业板块和滨水休闲板块;

“七片”——指产业园区内的迎宾门户、管理服务、农家风情、泥塑产业、生态农业、水上风光、未来发展等七大功能片区。

市场经济的命脉范文4

北京新机场建设,一场关乎城市未来和区域走势,乃至国家战略的大型战役,即将在中国的心脏地带波澜壮阔般展开。它不但是一个追赶者,还是一个探路者,期间千头万绪、千难万险、千思万虑,亟需进行思路梳理、战略谋划,从而做到眉清目秀,纲举目张。

有鉴于此,本刊通过广泛的访谈综合了官、产、学、研各界的观点和建议,尤其是吸收了投资北京发展研究院的研究成果,梳理出北京新机场未来面对的十大战略问题,谓之“十大天问”,以供有关方面研讨。

一问:

当“城市的机场”变成“机场的城市”,当全球航空城已经普遍进入2.0时代,正在迈入3.0时代,并且日益成为引领全球城市化的先锋区域,北京的临空经济区却还停留在1.0时代,深陷在工业园区“车间”思维的泥潭中拔不出脚,北京新航城将如何追赶世界水平?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如何引领全球航空经济潮流?

二问:

全球化时代,当城市成为国家竞争的主体,浦东新区助力着上海,滨海新区成就了天津,两江新区正托起重庆,西咸新区将复兴西安……北京城市未来经济发展的最大战略增量在哪里?打造首都圈,引领环渤海的最有力战略抓手在哪里?承载世界城市梦想,深度融入全球化的最新战略引擎在哪里?未来,北京新航城将立足什么层面?扮演什么角色?实现什么目标?

三问:

当迪拜航空城托起了一个国家,成为欧亚大陆的中枢;当仁川航空城托起了韩国首都经济圈,成为东北亚的枢纽;当大虹桥航空城托起一片区域,成为长三角的CBD;当郑州航空城托起首个国家战略,成为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抓手。那么,北京新航城将如何整合全球资源,带动北京“连升三级”(产业升级-高端服务、城市升值-世界城市、文化升华-古今互动)?

四问:

北京将如何唱好“双城记”,处理好两大国际机场的关系,真是做到两大航空城产业互补、功能互联、机制互动?进而,联合周边区域形成东部和南部的两个“金三角”(通州-顺义-大望京;亦庄-大兴-新航城),成为北京城市的两大副都心,承担起产业疏解和人口疏导的重任,实现北京人口和产业的“孔雀东南飞”。

五问:

北京将如何处理好“三群羊”的关系?伴随区域交通一体化的进程,在北京新机场1-2小时的车程之内分布着有近十个超过50万人口的中小城市群;拥有11座机场组成的机场群;分布着由5大部级港口组成的渤海湾港口群。如何处理好这些城市群、机场群和港口群与新机场这个大型航空港之间在产业选择、城市功能和区域分工上的关系至关重要。

六问:

面对北京产业布局“北高南低、头重脚轻”的现状,新机场临空经济区的产业将如何选择?当北京原有重化工业的逐渐衰退,新兴的以汽车、航空制造、电子信息及生物制药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又与天津争锋相对,很难形成对区域的辐射和带动时,也就是说北京不可能像上海那样通过构筑第二产业集群的“增长极”而形成辐射力,那么北京借助新的临空区将如何另辟蹊径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七问:

北京临空经济区发展水平与全球的差距也是巨大的,而且这种差距正在日趋拉大,临空经济区的土地和政策红利正在日益耗尽,边际效益正在递减,新机场的临空经济区将如何避免陷入城市边缘化、产业低端化、资源散乱化和发展封闭化的“四化”危机?

八问:

北京新机场的建设将如何实现开发理念的创新?趟过30年高速发展的工业化激流,中国经济开始转大弯,进入“调结构、转方式、促民生”的战略机遇期,实现三大转变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其一,由黑变绿,以低碳生态,绿色环保为主题的新兴产业,已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发展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作为世界头号碳排放国,必须实现低碳发展。其二,由重变轻,大力发展头脑产业,占据产业的高端和拥有高端的产业,实现科技优先,创新引领的发展模式,变“世界工厂”为“世界办公室”和“世界实验室”。其三,由硬变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硬实力空前强大,但如何把经济硬实力变成文化软实力和外交巧实力,是今后中国发展方式的重点内容。新机场将以什么样的开发理念引领中国率先实现以创新发展,包容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和开放发展为内涵的科学发展?

九问:

北京新机场作为世界级的航空枢纽,该如何应对全球的三大挑战,代表世界城市打造全球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当今,全球正处于一个巨大变革的时代。“信息革命”、“低碳风暴”、“人才战争”正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三大主旋律,中国发展的挑战在于如何将科技创新的力量和节能环保的精神以及人才培育战略相结合,打造自己的全球核心竞争力,实现高新技术带动人类社会的真正变革。在全球经济大变革,中国经济转大弯的历史背景下,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的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发展策略将如何着眼全球战略,勇于承担国家使命,打造代表国家的全球竞争力,率先实现以“绿色增长”、“蓝色增长”和“橙色增长”为核心的包容性增长?

市场经济的命脉范文5

关键词 有机更新 可持续 商业街区 场所记忆 文脉传承

中图分类号:TU984.13 文献标识码:A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Commercial District Issues under

the Guide of "Organic Updates" Design Methods

YU Wenjie

(School of Humanities & Arts,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Dongfang College, Haining, Zhejiang 314408)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construction, "organic city" macro concept gradually penetrate to the practice of modern urban transformation, for different geographical regions, urban commercial district under different historical backgrounds for quality construction, culture and create become a mainstream trend,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original strategy also extensive, templated to intensive, characteristic changes. In this paper, "Organic update" design approach as a starting point, a clear transformation of the city's commercial district goals and strategies, combined with analysis of recent years, the domestic part of a typical project, trying to show the "organic updat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design method the overall pictur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mmercial district.

Key words organic updates; sustainable; commercial district; places of memory; cultural context

1 “有机城市”理念引发“有机更新”设计

1.1 “有机城市”涵义解读

1.1.1 城市的物化生命体征

美国社会哲学家芒福德曾说过“城市实质上就是人类的化身――城市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史,反映着人类社会、人类自身的同样发展过程。”城市虽然历经自然生成的各种变化,但其本身的“有机”特质使其如生命活体一般可与后期施加的外力变化产生复杂的交互作用,城市规划者如果不能认清城市机体内部赖以运行的规律,对已经生成的组织结构横加切割,对新的体块生硬植入,难免会出现组织排异现象,不仅不能使新结构正常运行,反而影响其他相关结构的正常工作。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有一个经典解释:城市是一个有生命的机体,需要新陈代谢。但是,这种代谢应当像细胞更新一样,是一种“有机”的更新,而不是生硬的替换。纵观过往研究,由经济因素带动的旧城商业街区改造,正在慢慢摒弃过去全盘重建的粗放模式,开始关注文脉传承与历史遗留,注重场所记忆的延续,改造策略也从原来的粗放型、模板化向集约型、特色化转变。

1.1.2 城市的精神生命体征

在伊塔洛・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一书中,作者描述了许多虚幻的概念城市,与现实中的“特大城市”不同,这些城市各有特质,作者通过语言文字传达出来的是剥离了物质构建之后的记忆、欲望或者言语的符号,而正是这些碎片符号构成了城市的精神,城市的精神渗透至城市的各个场所,广场、街道、歌剧院等,一座城市得以区别于其他城市。慢慢地,这些拥有了精神的城市场所,随着时间的沉积,渗透进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的记忆,并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人们的生活方式。

1.2 “有机更新”设计方法为城市商业街区改造解困之道

1.2.1 城市商业街区传统改造陷入短视误区

近年来,伴随众多破坏性改造项目,已经有许多承载着情感记忆,刻写着城市文脉的商业老街难逃变迁、破坏乃至消亡的命运,老商铺、小作坊不断被剔除,生硬的现代商业区充斥着外来品牌,变成情感贫瘠之地,截断了文脉的延续和传承。政府为求面子工程,急功近利,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便草草出台改造方案,真遗存被假古董替代,许多改造项目不仅破坏了原有细腻的城市肌理,还泯灭了延续多年的商业文化积淀。以北京隆福寺商业街改造为例,上世纪90年代进行了大规模改造,修建了大型商场 “隆福广场”,类似于那个年代的大型综合体。改造前的商业街区虽然略显杂乱,但是小经济生态环境良好,人气旺盛,改造后的“隆福广场”租金高昂,特色小店无力回迁,客流量下降,原本的活力气息不复,元气大伤。其次,由于对整体规划方案深入研究不足,为了满足商业用地需要,大量居民被迫外迁,本地客流骤减,观光游客消费不足以支撑如此大体量的商业系统。同时由于对改建后交通体系的考虑不充分,由大量商业建筑带来的繁重的交通负荷也成为这个区域的困境之一,停车位的短缺,交通流线和步行流线的无序规划,无疑都成为了改造后街区发展的隐患。基于以上陈述,我们可以看到,违背城市机体发展规律的硬性改造,不仅不能带动经济发展,美化城市风景,反而会变成城市自身排异的毒瘤。

1.2.2 “有机更新”理念颠覆传统模式

简・雅各布斯在其经典名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明确指出,如果不能认清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体这一事实,即便进行再大规模的重建也是没有丝毫意义的,其结果只会使改造对象丧失原有活力,变得死气沉沉。“有机”概念应用于城市,强调部分与整体的和谐,含“产生”、“成长”及“衰落”之意。城市“有机更新 ”理论体系相较传统方法更加开放亲和,设计上讲究扬弃适度、兼容并蓄,注重对区域文脉与历史的传承。在对改造对象的认识深度上讲求由表及里、深层次挖掘,贴近改造对象的本质,改造的关键表现为对改造对象物质体系的重建和精神体系的重塑的共同作用。从“城市更新”的历史来看,代表“有机更新”的“Urban Redevelopment”这个词的词义也与最初使用的“Urban Renewal”不同,含有保护传承历史文脉之意。

2 “有机更新”设计方法指导下的城市商业街区立体化建构

2.1 建构符合地域特色的商业街区

2.1.1 历史文脉回归,尊重“本土体验”

以青岛中山路商圈改造为例,充分重视体验空间的叙写,作为青岛最早的商业街,沿街充满欧式风情的历史建筑。在针对中山路商圈的改造中,由于其知名度加之位于火车站附近的地理优势,主要消费群体定位外地游客,所以在对这条由德国人建造的百年老街的改造中,这种保护性修复可以被理解为针对购物者心理的巧妙安排。“劈柴院”作为商圈营造亮点之一,汇聚本土特色商铺,经营规格以小型为主,经营内容涵盖海鲜烧烤、驴肉火烧、凉粉、甜沫等地方小吃。 “劈柴院”依然保留原址建筑,设计体现其原有院落美感,只对内部流线格局进行梳理调整,行人徒步进入,通过内部的特色雕塑、墙体上的墨线地图、民俗节目表演等设计元素充分调动游客与消费者的感官。

2.1.2 景观文脉传承,构建特色商区

基于“有机更新”设计方法的城市商业街区改建强调组织机体间的有机联系,在对商业空间与外部公共空间的改造中强调内外交融、有机共存的设计理念,在经济的发展和景观文脉的保护间寻求和谐共存之路。杭州城市近年来提出的打造“生活品质之城”,也是对杭州“人间天堂”美誉在新时期的延伸、充实和发展。以杭州南宋御街改造为例,改建后的商业街区依附原有道路修建特色景观水系,导入河水营造景观水池,最后通过暗管排出形成活水循环。水系的设计与休息座椅、水景雕塑、路边绿化融为一体,尺度怡人,营造了舒适的购物环境。还有河坊街“挖路成河”改造举措不仅改善了原有景观道路单调、乏味的劣势,更再现了800年前中河和东河环通的水系格局,传承了杭州城市景观文脉。杭州城市景观文脉传承另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当属湖滨商业街区的改造,适宜的步行街连接了东侧的商业区与西侧的风景区,提升了商圈的整体品质。商圈内的休闲、餐饮、购物、娱乐等一系列配套设施,也使得西湖南线成为杭州最具活力的旅游景区。

2.2 洗牌传统功能,提升综合品质

2.2.1 弱化商业气息,营造艺术空间

新型消费关系的确立要求在改造过程中不仅考虑多层次商业结构,还要针对既定消费群设计各种丰富的消费体验。通过综合调动消费者的各种感官,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营造新奇的时空体验,弱化浓重的商业气息,生成艺术的消费空间。伴随大众对“精神消费”层面的需求,作为媒体介质的商业街区应该加重商业空间中艺术场所或具有艺术气息的售卖场所的设计,从心理层面争取消费者积极的反馈,实现消费对象的“态度转变” ,让消费者主动投身到与产品的互动中。艺术性的重塑商业街区形象,增加社会认同,有助于商家宣传积极的品牌文化,从而达到信息传播与品牌形象塑造的现实目的。如杭州印象城中“气味博物馆”这一设计,虽然是售卖香水的商业空间,但却通过独特的创意和别致的设计,强化受众的嗅觉体验,通过对“气味”的展示刺激现实消费。

2.2.2 环境事件设计,变身交互舞台

打造商业环境为产品宣传舞台,通过对环境事件的设计,让消费者主动参与到商业宣传中,在使消费者获得愉悦的购物体验的同时达到“即兴消费”的目的。比如一些大型商业综合体通常会利用大厅等交通枢纽或小型广场举办一些趣味性活动。杭州银泰西湖店地理位置优越,年轻消费群体比重大。在针对年轻人群设计的一系列“环境事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将产品宣传和时下流行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相结合,通过镂空插画展板形式,吸引消费者参与互动、拍照留念。

2.2.3 完善区域交通,重建步行体系

结合现代健康生活方式,“有机更新”方法下的商业街区改造鼓励市民弃车从步,在消费过程中倡导“绿色”生活、“绿色”交通的设计理念,利用城市空间扩展的契机,结合商业街区功能布局,建立 “绿色”步行道及自行车道网络,让人们在购物的过程中,放慢步调、舒缓心情,欣赏景观、了解时尚、交流感情,享受消费乐趣的同时健康生活。

3 结语

基于“有机更新 ”设计方法指导下的城市商业街区改造强调过去、现在和未来可延续的时空关系,从“有机”入手,科学理解商业街区本质,尊重城市机体和谐共生的生态关系,避免随意切割打破整体的平衡,采用阶段性改造方法,依据生物体新陈代谢过程原理,有序替换组织各设计元素,改造后的商业街区顺应城市整体肌理并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新”、“旧”之间关系和谐自然,体现了对城市历史的理解与尊重。

参考文献

[1] 沈克宁.建筑现象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 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记念版).金衡山,译.译林出版社,2006.

市场经济的命脉范文6

关键词:文脉;城市;邓州市;改造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一、城市文脉和“历史街区”

(一)城市文脉。城市文脉是一个城市诞生和演进过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同阶段留存下的历史印记,文脉是城市特质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彼此区分的重要标志。文脉是一个城市的根,是城市的灵魂,有往日发展积累的宝贵经验,也有未来发展的前进方向。文脉不是僵死的标本,不是若干片被保护的历史街区,更不是那几栋历史建筑,它是活的,像生命一样也在吐故纳新。文脉的真正载体是生活,所有的历史遗迹不过是它的寄存之所,所以只要生活继续,文脉就能流传。但只有被充分理解、利用、改造、传承,文脉才能实现它的最大价值。

不论保也好,更新也罢,对城市的了解,对文脉的把握才是根本。城市文脉的保护不能局限在一城之中,它还需要大系统的支持,城市不能成为文脉孤岛。对于中国来说,建立村镇两级的文脉保护体制,将会有效支持城市文脉的继承和发扬。也就是说,城市文脉应该纳入城、镇、村三级文脉保护体系之中。根据城、镇、村的不同特点,承担文脉保护的不同任务。

对于大城市来说,经济发展的压力巨大,旧城保护难度很大,而且现在中国大城市旧城存留完整的几乎没有,因此应该将重点放在继承文脉、改造旧城、打造新城上。对于小城市和集镇来说,要完整保护传统街区,重点保证传统街区内生活方式的合理延续。对于村落来说,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它最大的价值,因此需要保护的不仅仅是村落自身,还有其周边环境。

完整的传统小城镇和村落不但可以为我们保存下传统生活方式,而且还为大城市继承发扬文脉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滋养。传统的不一定落后,乡土的不一定注定要淘汰,它们很可能带有让我们生活更加幸福、社会更加和谐的密码。破解它们、利用它们,创造中国人自己的城市形态和现代生活方式,才是保护文脉、发扬文脉的终极目标。

(二)历史街区。初次提出“历史街区”的概念,是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学会在雅典通过的《雅典宪章》:“对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街区,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1987年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华盛顿通过的《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又称《华盛顿宪章》提出“历史城区”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不论大小,包括城市、镇、历史中心区和居住区,也包括其自然和人造的环境。……它们不仅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而且体现了城镇传统文化的价值。同时,还列举了历史街区中应该保护的内容是:地段和街道的格局和空间形式;建筑物和绿化、旷地的空间关系;历史性建筑的内外面貌,包括体量、形式、建筑风格、材料、建筑装饰等地段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包括与自然和人工环境的关系;地段的历史功能和作用。

我国正式提出“历史街区”的概念,是在1986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部级历史文化名城时。“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看城市的历史,及其保存的文物古迹,还要看其现状格局和风貌是否保留着历史特色,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其基础是此前由建设部于1985年提出(设立)的“历史性传统街区”: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也予以保护,核定公布为地方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2002年10月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正式将历史街区列入不可移动文物范畴,具体规定为:“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并报国务院备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四条)。

可见,城市中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的历史街区所营造出的特有的场所感和认同感,是构成城市魅力与活力的重要部分。这些街区的形象特征和功能品质都与城市整体密不可分。由于这些历史街区通常位于城市中心,所以他们的振兴实际上也就是城市的振兴。在城市文脉延续中,历史街区有着重要的地位。

二、邓州市富胜寺回族聚居区外部空间改造

(一)区域背景

地块――位于河南省邓州市老城区的富胜寺片区。

性质――城市老城区中一个典型走向衰败的历史风貌旧街区。

历史地位――城市的记忆。

邓州:邓州地处豫鄂边陲,南扼荆襄,北达京郑,西倚秦岭,东邻新唐,素有“三省雄关”之称。――“前列荆山,后峙熊耳,宛叶障其左,郧谷拱其右,据江汉之上游,处秦楚之扼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这样的背景之下为邓州带来了悠久的历史文化。

福圣寺片区:处于东西贯穿外城的要道与南北进出内城的主干道的城市核心交汇之处,内含宋代名塔――福圣寺塔,周围散布众多公共建筑――形成开放型商业经济繁荣区。这里曾是名商富贾的聚居地,建筑多面街而建,前店铺面密集,后宅庭院幽深。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该传统地段受到了用地、交通和建设现状等因素的影响,发展滞后,原有的功能正在慢慢丧失,使曾经繁荣的街区如今面临尴尬处境。

(二)基地周边特性分析。基地位于南阳邓州市的老城区,片区的西临是邓州市火车站,东面是穰城路,中间由花园路和古城路将街区分开。以古城路为界,西侧名为民主街,东侧为建设街,周边学校、医院、商场、公园等基础设施齐全。由于位置特殊,这里就如城市的“瓶颈”一样,是要疏通“瓶颈”还是要保留历史地段,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三)现状分析。曾经的辉煌不再,一个古代兵家必争之地,一个地处中原土地肥沃,一个古代中国的交通要道,一个饱经沧桑与战乱的历史名城。而在历史的长流中它逐渐没落了,团结中路片区变为一个被历史遗忘的城市中的历史片区。它破败、它没落,但是它却是最能够直接说明邓州历史与变迁的证明。在面对它的何去何从时,我们沉思。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怎么延续并保留邓州的城市记忆,又更好地更新街区。在过程中,我们将得到什么?又失去什么? 街区有着传统的很多记忆碎片,如富胜寺塔、街巷、老树、传统民居院落、茶馆、传统工艺等。功能以居住为主,并混有商业、银行、休闲、清真寺、富胜寺塔、医疗等,功能比较齐全,但缺乏与现代城市的融合,比较单一。建筑形式大多为明清时期,也掺杂了多个时期的拼接,建筑结构已老化,大多已是危房。通过居委会的调查,片区的民族纠纷并不多,几乎可以忽视。

在这片没落的片区上却有着最丰富多彩的街区生活,问候、喝茶、聊天、下棋、小孩子奔跑玩耍等。这些生活场景散落在街巷的角落中,被街巷这条线串联起来,形成一幅美丽的街道生活图景。这个鲜明的对比,预示着街区的生机与矛盾。这个矛盾就是改造的切入点,街区的邻里空间。

(四)提出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对片区的改造提出问题和问题的研究方法。历史街区的问题主要是:建筑间距过小,达不到防火规范;建筑质量问题严重,违规搭建较多;公共设施和公共空间严重缺乏,卫生条件差;商业没落,道路拥挤。所有的问题导致片区活力下降,必须采取必要措施改造更新。

根据探索片区应属于居住为主的街区,并不是纯粹的商业街区,所以更加重要的是街区的生活图景的延续。传统街区的价值更多的在于它的文化意义,街区中生活的人是这些文化意义的直接传承者,而他们的生活则是文化意义的活的体现。

邻里空间是指散落在街巷中的零零散散的人们的生活场景。行走在街区中,或许感动你的不是古建和街巷的本身,而是在这个载体下发生的故事。保留真实的街区生活才是邻里空间的真正意义所在。而空间的关注点则在于人的行为模式,外部空间的重要性,场所的营造,领域感与归属感。

在历史街区的变迁中,这种随时间变化的邻里空间为建筑和建筑的使用者提供了多样的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从而成为城市丰富的日常生活的发生器。而这种空间的意义还在于他随时间的变化而转变,在这种转变中看出人们生活的变化。在改造中,以这种空间和空间中的人作为研究对象,延续原有的“街道芭蕾”,梳理片区的肌理,最后改造人居环境。

三、延续城市文脉的一些思考

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我们的城市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失去了许多永远无法复得的东西――历史文脉。一些有意义的传统生活场景被破坏,城市也因此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历史形成的街道、胡同、牌坊、宗教圣地等等城市形态作为完整表达建筑和城市意象的文脉,被成片、成街、成坊地拆除,威胁到城市形态的相容性和延续性。难道我们的城市发展到只有依靠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去寻找那曾经的记忆不可了吗?其实,“立新”不必“破旧”,尊重历史传统并不等于食古不化、拘泥于传统。相反,有意识地保留这些传统文脉,将使得这个城市更富有地方风味。

城市记忆的延续,这项工作不仅仅意味着要探究历史而且意味着在历史环境中注入新的生命。形式的模仿是以新的形式的自我消失来获得协调,但新形式的自我消失并不意味着对历史的尊重。历史遗留下来的旧建筑的价值在于它距当今时代的时间。形式的模仿只能含糊或抹杀时间,没有时间差也就无所谓价值的体现。环视一下我们周围的现状,不乏“地道式模仿”、“改良式模仿”以及“符号的演义”等众多作品,这些作品中,新的设计丧失了自身的形式特点,协调被看成创造的目的,而模仿几乎成为获取协调的必由之路。

市场经济的命脉范文7

关键词:国进民退 经济危机 渐进式改革 金融发展滞后

国进民退的形式

近期,关于是否出现国进民退现象的争论始终存在着。如果从国有资产的总量上来看,国有经济确实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所以很多学者认为当前的国进民退体现在国有经济份额,以及国有企业的数量在国家经济中的比例越来越大上,在数量上的发展挤占了中小企业和私营经济的发展空间。但是事实上国有经济和国企无论是从整体的绝对数量还是占有的相对份额比重都没有出现明显的增长,反而有呈现下降的趋势(见图1)。

如果只关注国有企业的数量和所占社会资产的比重,结论非但不是国进民退,反而是国退民进(见图2)。从近阶段国家对国企和国有经济的战略安排上来看,政府对国有经济和国企的定位是“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摘自全国人大第十五、十六次报告)。经过几轮的改制和战略调整,国有企业逐渐发展为资源密集,控制经济命脉,享受垄断市场地位,掌握优质资源的超大企业集团。2009至2011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平均规模差距悬殊,其中2011年500强企业中,国有企业就占了316席,排名前十名的都是国有企业,其所包含的行业集中在能源、金融、通信、基建等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而从平均资产总额和平均利润总额看,国有企业的发展更加迅猛。

国有企业在改革之初不仅承担了工业赶超发展的战略性任务,还承担了社会保障的功能,而其所承担的社会保障功能主要体现在吸纳就业方面。但是经过国家对国企战略性地调整,国有企业由数量上的优势转向资源密集型的控制力和垄断力优势,吸纳就业的人数越来越少,所承担的社会保障功能已经越来越弱。李成瑞(2006)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统计出:“1996年到2001年,国有、集体企业组成的公有制企业吸纳的就业人员,由1.5亿人减少到5020万人,仅剩三分之一,占二、三产业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由83.8%,减少到29.8%,下降54%。其中,国有企业就业人员由7916万人,减少到3102万人,占全部企业的比重由43.4%降至18.4%,下降25%;集体企业由7365万人减少到1918万人,占全部企业的比重由40.4%,降至11.4%,下降29%”。

国有企业一方面在数量和相对总量上不断减少,导致其所承担的社会保障的功能不断减弱;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对国民经济关键部门的控制力和垄断力却不断加强,对信贷等资源的挤占越来越明显,直接影响了私营和中小企业的发展。

国进民退的原因分析

(一)外部环境的冲击

1997年亚洲经历了严重的金融危机,2007年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全球经济陷入到停滞阶段,最近的欧债危机更是愈演愈烈。这几次危机不仅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冲击,更直接地影响了中国的经济政策思路。

首先,这两次危机揭示了资本主义和自由市场经济所存在的一些弊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描述,“在商品经济中每个人都以追求自己的利益为目的,通过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调节,使社会资源获得最优配置”,并以此提出自由的市场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基石。但是资本主义在运行中却经历了几次严重的危机,尤其最近几次的金融危机更是暴露了资本主义及其代表的自由市场经济的脆弱性,放任和缺乏政府监管的经济发展模式并不可行。此外,世界经济的中心逐渐向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倾斜,这给了政府更大地信心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并加强政府在规划经济和发展经济中的作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金融危机之后中央政府迅速推出了高达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而国有经济部门是最大的受益者。

其次,虽然中国致力于经济转型,调整经济结构,增大国内消费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但是出口仍然是我国经济的支柱,当前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仍然较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危机使国外经济陷入困境的同时导致其进口需求大幅减少,这直接对我国的外贸出口产生了冲击,同时影响我国的就业和社会稳定。所以政府也不得不出台各种政策刺激经济,而每一轮的经济刺激计划的资源大部分都会流入国有部门及其所代表的国有企业中,造成政府的这只“看得见的手”在经济中所扮演的作用越来越大。

(二)政治体制和改革模式

市场经济的命脉范文8

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⑴表现:

通过公有资产的优势来反映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资产的优势是量与质的统一,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公有资产有量的要求,且要水平高、素质高,同时要把住命脉。

量的优势:全国范围的国有资产,集体资产,混合资产(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行业,量可以有所差别)

质的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确保了我国经济以公有制经济形式存在)

⑵实现的形式多样化:

①有利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②股份制是主要的实现形式,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⑴要性:国有经济直接关系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经济性质)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

⑵表现:

①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有支配地位。

②国有经济必须提高整体竞争力和质量,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3.非公有制经济

⑴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⑵必要性:生产力水平决定;市场经济平等性要求。

⑶作用:①繁荣市场,满足人民生活各方面需求 ②增加就业

③优化经济结构④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加国家及地方财政收入

⑷政策:引导、支持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依法保护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

二.个人消费品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⑴直接原因:我国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结果

根本原因: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

⑵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市场经济要求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尊重价值规律 ,优化资源配置。

只有承认生产要素带来收益,才能激励人们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最终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必须完善各类生产要素市场,保证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合理调节,防止两极分化

三.市场经济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

条件(根本):能够开展充分的竞争,保持灵活的价格。

⑵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说明市场经济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①.平等性

含义:在市场上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由什么决定: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原则)

要求:

参与者的地位是平等的。平等性是竞争性的前提,在市场交换中,必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依法保护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

②.竞争性

含义: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存在广泛的竞争

必要性:竞争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必要条件,是商品交换得以进行的前提

作用 :

使供求关系得到调整,促进优化资源配置的实现。竞争激励经营者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优胜劣汰。(体现价值规律的作用)

负面影响:竞争会导致垄断,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盲目的竞争会导致资源的浪费(自发性、盲目性)。竞争的动力源于对利益的追求竞争性易产生不规范行为要求市场具有法制性

要求:公平竞争,正当竞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生产者和经营者都必须严格遵守公平竞争原则,开展公平竞争,正当竞争。

竞争形式多种多样:价格竞争、技术竞争、质量竞争、信誉竞争

③. 法制性 (市场经济的趋利性易产生不规范的行为)

含义:健全的完善的法律基础、经济活动要依法执行.

作用:法制性是公平竞争的保障。调节竞争中个体利益活动的矛盾,保护公平竞争,从而达到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的合法利益

要求: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也能够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④. 开放性

含义: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市场、与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

必要性:

开放是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客观要求。社会化的分工与协作要求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承认各种生产要素能够带来利益。

作用: 优势互补;激励企业改进技术,加强管理,提高生产率; 通过这两方面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要求:

反对封锁,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反对垄断,形成统一的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实行对外开放,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调剂余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市场经济的四个特征以竞争为核心。平等性是竞争性的前提,法制性是竞争性的保障,开放性是竞争性的要求。

四.宏观调控

⑴任务: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保持物价稳定、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⑵必要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市场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单纯的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经济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两极分化。因此,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需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加强宏观调控,不只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⑶手段: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经济手段:财政、货币、税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经济利益的调整(供需)

法律手段:立法、执法

行政手段:要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必要行政措施来规范。

道德手段:建立以产权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以诚信为重点的社会信用体系。

市场经济的命脉范文9

京津冀协同发展突破口

在新的改革形势下,空港城及临空经济区正在成为全社会深化改革的新焦点。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继续纵深推进,以外促内、以改革促发展已成共识。目前,上海依托浦东机场等口岸综保区建设国内首个自由贸易区,郑州依托新郑机场及临空经济区建设我国第一个部级的航空港综合实验区,宁夏依托银川机场开放航权,建设面向阿拉伯的“天空特区”。在市场成为资源配置决定性因素的新形势下,机场及临空经济区作为国际高端市场资源流动的重要平台,将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更多体制、机制创新将会在北京新机场及临空经济区先行先试。

目前,北京地区航空产业与临空经济发展存在明显桎梏,缺乏一个深化改革的突破点。一是航空运输市场需求旺盛,但服务不足,特别是高端服务功能缺失,高临空指向型产业总体竞争力弱。二是现行航空政策与国际普适性航空政策对接不足,航空服务效率低,“落地签”、“第五航权”、“天空开放”等国际航空自由化政策尚未实现。

北京新机场及临空经济区在建设发展中面临着港区一体化、区域协同、贸易便利化、航权开放等诸多问题,是首都深化改革的新焦点。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最高统领,突出航空要素在区域交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关键作用,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将成为首都及京津冀地区加快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对外开放的重要突破口。围绕北京新机场及临空经济区,健全京津冀航空服务体系和物流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以产业为载体,以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作为纽带,加快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成为京津冀一体化的先行示范和关键突破点,对于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助力“高精尖”

近年来,首都北京已整体步入中速增长阶段,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日益迫切,亟需以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视野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临空经济与航空产业作为“高精尖”经济的典型代表受到全市前所未有的重视。

在经济全球化和新一轮技术与产业革命的推动下,大型国际枢纽机场成为一个国家或区域融入全球高端产业分工的核心平台。

另一方面,北京新机场在未来产业发展、高端服务贸易中面临重要发展机遇。服务贸易掀起经济全球化的新浪潮,经济全球化要求以“贸易自由化”为原则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航空枢纽成为获取高端资源配置权的新渠道,临空产业带动经济发展愈发强劲和突出。国际航空运输产业发展迅猛,增速快于全球经济增长水平,且全球航空运输重心正在向东亚尤其是中国大陆地区加速转移,中国的航空经济时代正在来临。

北京新机场作为民航强国战略的重要平台,围绕其构建首都新的对外开放窗口、国际新型临空经济区,积极融入并主导全球高端产业分工,是北京市应对时展的战略举措。有助于深度结合首都资源优势与航空辐射优势,加快产业升级,聚焦高精尖产业,优化核心功能,成为首都城市功能升级的示范区,对于拉开北京城市发展格局有重要意义,也将为其他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升级探索路径。

弥补世界城市功能短板

世界城市是北京的最高理想与目标,尽管近期首都功能疏解成为现实选择,但战略上必须要目光长远。放眼全球,一个区域是靠拥有多少世界级的城市来确定它在世界政治经济版图中的地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构建以北京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成为新的国家战略。

国际交往中心是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定位之一,也是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关键一环。近些年,北京地区国际交通流量不足、效率不高、与世界的联通性差成为制约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最突出矛盾。其根源在于航空功能建设不足,国际化航空资源控制力缺乏。与纽约、伦敦、东京、仁川等地相比,北京无论是国际航空旅客数量、比例,还是航空中转率均处于明显落后水平,航空政策开放度低,严重影响航空功能的国际化拓展。

同时,津冀地区的机场则存在发展滞后,缺乏联动,运力闲置等问题。整个京津冀地区缺乏诸如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国以伦敦为中心的城市群等世界级城市群所拥有的多核多层次的强大航空体系支撑。

建设北京新机场,打造高效、优质的全球性立体化航空枢纽,并依此加快构建京津冀地区双枢纽(首都机场、北京新机场)、多层级、多点支撑的机场体系,是引领京津冀机场群差异化发展,优化航空运输结构,提升机场群竞争力,推动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支撑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和京津冀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路径。同时,以区域一体化为坚实支撑,充分发挥首都资源优势与航空辐射优势,导入国际高端要素,高起点规划建设国际一流标准的新港城,提升城市公共服务配套,打造品牌性国际交流活动,成为支撑首都国际交往功能的核心载体、中国连通世界的最重要节点和世界通往东北亚的最重要门户。

激活南中轴传统文化

文化中心是首都核心功能的重要组成。在中华文化构成中,北京中轴线具有十分重要和独特的地位。其发展轨迹,不仅最直观地呈现了北京文化的发展历程,而且凸现了北京古都文化的显著特点,进而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层智慧。就某种角度而言,中轴线不只是北京文化实体性的中心标志,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尺。因此可以说,中轴线凝聚了北京这座城市文化历史发展的精髓,它不仅仅是北京城市的脊梁,更是关于北京人文历史、道德教化、风俗民情乃至社会发展的一条命脉。

长期以来,广大京南地区虽然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缺乏整合,特别是作为核心文脉的南中轴沿线空间形态混乱、环境品质不佳,发展相对落后,是北京市南北城失衡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