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关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学知识集锦9篇

时间:2023-10-07 09:02:20

关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学知识

关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学知识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和谐校园

[作者简介]王海英(1979-),女,吉林集安人,长春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理论研究。(吉林长春130022)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057-02

人际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和谐校园建设又是一个基础领域,将直接影响着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而从此前发生的马加爵事件到某高校铊中毒事件,究其原因,无一例外地都是大学生人际关系不和谐而造成的悲剧。所有这一切说明了和谐校园建设的重点已指向大学生个体的人际和谐。人际和谐即和谐的人际关系。同志曾在省部级领导干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可以说,它具有以下内涵:团结、合作、互惠、平等、尊重、宽容、诚信等。具体说来,既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谐,也包括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谐,即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家庭关系等方面和谐关系。在学校这个特定的场所里,“同学关系”是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会时时面对的人生课题,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心。只有人际和谐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一、人际和谐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目标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就要求包括培养学生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我国大学生的年龄大部分在18~23岁之间,正处于心理学家所称的“心理断乳”阶段。这一阶段的大学生生理和心理渐趋成熟,其自我意识得到迅速发展,并越来越为自己所认识。于是,他们主动探究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现了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差异,意识到自身的独特特点,产生了新的自我期待。正是这种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真正成熟的心理状态,决定了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许多二重性状态,如大学生寻友迫切,社会阅历有限,好冲动;自我意识增强,但对周围事物评价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情感性与非功利性,理想性与现实性充满矛盾等。大学生的这一人际特点决定了人际和谐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坚实基石。

(二)人际和谐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坚实基石

1.人际和谐有助于优化人格。大学生建立各种人际关系的目的是为了自身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具有和谐人际关系的大学生,大都能保持良好的人格特点,如热情真诚、性格开朗、兴趣广泛、思维活跃、乐于助人等,会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和谐氛围,容易使人产生亲切感,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使他们成为人际交往的成功者。相反,如果一个人经常存在一些不健康的人格特点,如羞怯、自卑、嫉妒、清高、自傲、小气、苛刻、易冲动、爱面子、自我封闭等,容易使人际关系陷入困境。因此,改造不健康人格,优化良好人格是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的重要一步。

2.人际和谐有助于沟通信息。人际交往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人与人之间传递和交流信息。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量大,信息价值高,是前所未有的。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则告诉我们不愿意或不善与人交往的人,必将影响自己在现代社会中的竞争力。只有通过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才可以相互传递,交流信息和成果,丰富自己的经验,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启迪思想,从而更好地完善自身。

3.人际和谐有助于身心和谐。在生活中,人们需要情感上的互相交流。人际关系对大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能给大学生以心理的满足与愉悦,而且还会带给大学生以极大的安全感,消除他们的孤独、焦虑与不安情绪,以保持心理平衡。如果人际关系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一定的失落感、孤独感,使自己不能正常地投入学习、生活,往往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心理矛盾。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病态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可能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因此,大学生积极开展人际交往,有益于沟通思想,排解心头的顾虑和担心,融洽同学和师生间的感情,从而产生对同学、对老师、对学校的友好感、信任感和归属感。

4.人际和谐有助于认识自我。人要有自知之明,即正确地认识、评价自我。人对自己的认识总是以他人为参照对象的,常常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己,心理学家把这叫做自我发现,即从交往对象身上发现自己。大学生在和谐的人际交往过程中,首先,可以把交往对象作为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标尺,看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强项和弱点,扬长避短。其次,要学会在纵、横比较中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看清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既不自负清高,也不自卑自贱,做到自爱自省。

二、立足和谐校园建设,优化大学生人际和谐

如何在和谐校园建设的实践当中促进大学生人际和谐的发展,一方面靠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另一方面学校也应创造一定的环境,以利于大学生人际和谐的形成。

(一)全面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际和谐

1.掌握渊博的知识,培养高尚的情操。这需要依赖于大学生在平时拓展阅读面,只有在大量的阅读过程中才能建立自身的语言词库,开阔同学的视野,并引发他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见解,用清晰、文雅、幽默、风趣的语言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用得体的方式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效地处理人际关系。同时,掌握渊博的知识,既能增强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能增进人际交往。

2.不断增强自信心。自信心也是社交能力的重要素质之一。具有较强自信心的学生,意味着自己信任自己,自己尊重自己,在交往过程中能够表现自如,敢于大胆地自我推销,展示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掌握交往的主动权,使交往活动顺利进行,这无疑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相反,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容易形成嫉妒与自卑心理,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害怕失败而不愿意与人交往,把自己交往的范围限定在较小的圈子里,搞自我封闭,失去了许多学习和成就事业的机会。具有这种障碍心理的学生,更谈不上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大学生良好人际交往技巧培养关键在于:一是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有很强的定向暗示作用,好的第一印象对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国学者苏尼博士通过研究认为:在初次见面的短短几分钟里,人们就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决定了是否喜欢面前的这个人,是否愿意同他交朋友。因而,第一印象在人们的交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如果你给人留下热情、自信、诚恳、大方等好的印象,交往就有基础,交往关系就会顺利地发展下去。相反,如果你给人留下虚伪、冷漠、呆板的印象,别人就不愿意接近你。二是掌握谈话技巧。交谈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谈话的内容,更重要的还取决于谈话的方式和方法,包括语音、语速、语调等。谈话时,既要注意谦虚、坦诚,又要注意对方的反应,以便随时调整谈话的内容和方式,使交往的氛围和谐友善。三是学会倾听和沟通。沟通和倾听能增强交流、切磋思想、消除误会、增进信任。但倾听也有技巧,在倾听别人谈话的过程中,要注意精神高度集中,不要东张西望,心不在焉,不要揭露别人的隐私,不要贸然插话,手里不要忙着其他的事情。所以“听”也很重要。然而,在生活中往往有些同学在与别人交谈时,总是急于表述自己的观点,而不愿意倾听别人的谈话、想法,久而久之,就会失去人际吸引力。四是培养幽默感。幽默既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一种机智的应变能力。特别在面临尴尬的场面中,幽默可以使人从窘境中解脱出来,在微笑中忘掉愁苦。美国总统里根曾说过:“在生活中,幽默促进人体健康;在政治上,幽默有利于自己的形象和得分。”当然幽默远不止这两条好处。谁有幽默的才能,谁就有魅力,这种独特的魅力会打动很多人的心。幽默所表现的是人性善良的一面,一个富有智慧、风趣、乐观的人在社交场合总是最受欢迎的人。

(二)发挥校园和谐教育教学活动功能,优化大学生人际和谐

1.注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理论教育,加深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理性认知。这就要求学校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有关人际交往的相应课程,如“公共关系学”“人际关系学”“社交礼仪”等选修课,向学生讲授人际交往的意义、人际冲突的原因及应对策略等有关知识。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既可以普及交往理论基本知识,又能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将重视人际认知变成你的自觉行动。

2.在普及人际认知的基础上,还要做好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心理问题一直是困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问题。建立和健全学校的心理服务系统是非常必要的。学校应定期开展心理讲座或组织心理学专家答疑解惑等方式,帮助大学生找寻人际冲突的原因,学会掌握一些积极的心理调适方法,及时预防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指导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总之,要通过专门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让原来交往困难的学生能够进行正常交往,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3.根据学生人际和谐发展的需要,对不同专业授课计划须做及时调整。任课教师在备课、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的自身发展特点。如对于文科类专业的学生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关于科学教育方面的相关知识,教师以健康的情感去感染、教育和激励学生,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科学认知能力。对于理工科类专业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人文教育方面的知识,扩大人文精神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认知度,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和健康人格,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

4.积极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学校应组织学生开展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各种集体活动,如举办演讲比赛、辩论会、社会调查、环境保护、关爱孤残、帮贫支教等,增加大学生的交往频率,扩大交往范围,使他们在实践中获得丰富、更适合自己的交往方法。正如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说:“谁若认为自己是圣人,是埋没了的天才,谁若与集体脱离,谁的命运就会悲哀。集体什么时候都能提高你,并且使你两脚站得稳。”可见,集体是人生的舞台,也是最好的课堂。参加集体活动为学生展示自己能力和才华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团队精神教育,促进了人际和谐。

总之,和谐校园建设离不开大学生的参与,加强人际和谐教育,不仅可以优化大学生成长的环境、促进社会化进程,同时又对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身心健康的提高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段建国,孟根龙.构建大学和谐校园[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剑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张拓.人际和谐:和谐社会视野下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J].理论界,2007(6).

[4]周育林.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6).

关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学知识范文2

人际关系表明人与人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度、融洽性、协调性的程度。人际关系是在彼此的交往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需要遵循一定原则,如平等、信用、理解等。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的建立,主要对象是家人、同学、老师、朋友、社会,大学生的交际圈相对简单,但是却影响着大学生的各方面生活以及健康心理的养成。人文素养是指在吸收人文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学识和修养,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反映出一个人的气质、人格、观念等各方面的性格特征,体现了一个人的文明程度。总的来说,人文素养分为三个部分:即知识、精神、行为。而人文知识的涉及面也较宽泛,内容包括哲学、文学、史学、艺术等。大学阶段是汲取知识的关键时期,也是学习怎么样接人待物和接触社会的重要时期,是自身人文素质的养成的不可或缺的阶段,为今后的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2人际关系对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豪斯顿曾说过:"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生活幸福、心理健康、身体健康。"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大学生会因人际交往的原则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和处事风格,从而规范和支配自我行为,完成正确的自我定位,获取社会角色,从而在人文素养上得到提升。

(一)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

大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管交往的对象是老师、同学还是家人,都会涉及到自身的处事原则,如与老师交往要尊敬诚恳;与同学交往要友爱真诚;与家人交往要自然亲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包含着人际交往的原则,如诚信、友爱等,大学生在建立人际关系的过程中,也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树立集体意识,摒弃个人主义,将自我融入集体,在集体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促进自身素养的提高。

(二)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人文知识的汲取

沟通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沟通是汲取人文知识的有效途径。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大学生在集体生活的交流沟通中,必然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彼此学习,互相进步。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与网友建立虚拟关系,这也是人际交往的一部分,更是吸收和交流人文知识的有效途径。

(三)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

学会与人交往,是生活的必须,也是做人的基础。融洽人际关系也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形成阳光、积极的人生态度。人际交往的障碍,往往造成大学生偏激、孤僻、封闭的性格,人生态度灰暗消极,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大学生的心身健康,阻碍着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真正提升。

3从人际关系入手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途径

人际关系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密切相关,所以要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是基础和保障,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加大校园文化宣传力度

(二)充分利用新媒体,打造网络交际平台

紧跟时代步伐,满足学生需求,积极建立校园网,打造网络交际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交际机会,发挥网络的优势,使校园网成为一个传播知识、交流学习、互相倾诉的场所。特别是开始心理辅导栏目,及时为大学生提供心理辅导等帮助,进一步健全大学生的人品人格。

(三)开设人际交往课程,营造人文文化氛围

高校要开设人际交往相关课程,从专业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指导,提升大学生的人格修养,如礼仪课等,指导学生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应当怎样与人交往,怎样体现个人的素养,怎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样解决人际交往中的问题,用实用性的课程,给予大学生最直接的引导,营造浓厚的人文文化氛围。

关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学知识范文3

(一)观念上的误差,忽视人际技能提升调查中,尽管许多学生意识到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并没有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对人际技能进行有意识的提升。他们认为人际技能无需进行专门的学习与训练,它是一种能够自然而然掌握的东西。这种错误的观念从根本上抑制了个人人际技能的提高。人际技能有利于信息的获取、思想的交流、个人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良好的人际技能能造就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良好的人际技能是顺利进入社会的保障,也是社会对该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

(二)交流方式不科学,缺乏交流技巧科学的交流方式和合理的交谈技巧是人际技能的两项重要指标。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很多工商管理应用人才的交流方式都存在不科学性。调查结果显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越来越多地倾向于利用网络和手机来进行交流,而面对面的交流却越来越少。他们认为面对面的交流会让人产生害怕或羞怯的心理,给人不自然或者尴尬的感觉。但是网络和手机这样的交流方式很多时候都局限于文字的交流,对形成良好的交流技巧造成了极大的阻碍。除了方式的不科学,缺乏合理的交谈技巧也是一个突出问题。本次调查结果显示,39.6%的学生觉得自己不知道如何与人交流。很多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人交流时总是显得不知所措,不懂得灵活变通。

(三)以自我为中心,存在交流障碍当前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属于90后独生子女,因此他们也有着90后的鲜明个性——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从小在父辈的呵护中成长,有的甚至是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和包容,做事往往只考虑自己,总是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求为出发点。他们总是认为别人应该按自己的意愿来行事,喜欢把他们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缺乏与人合作的精神,不懂得换位思考,不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由于这种自我心理的存在,很大一部分工商管理学生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喜欢被动地等待别人来与自己交流,甚至在交流的过程中表现出对别人的不尊重。这些都构成了他们人际交往的重要障碍,非常不利于人际技能的提高和人际技能素养的养成。

(四)交流经验不足,缺乏锻炼平台人际交往技能同样需要在实践中去获得,并在实践中得到提高。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不仅在课程安排上没有给予学生足够多的人际交往指导,学生无法系统地学习人际交往的技能,而且也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互动式的人际交往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与人交往的重要性,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学生一旦没有正确的引导和合适的平台,他们的人际交往会成为零散的和不合理的活动,甚至有些学生会由于性格的原因放弃本可以交流的机会。总之,由于没有足够多的锻炼机会,导致学生交流经验的缺乏,使学生无法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以及养成良好的人际技能素养,所以在交往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当的行为而影响人际关系,或是语言表达能力欠佳、表达不妥或是词不达意而让人误解,给人际交往造成不好的影响。

二、工商管理应用人才人际技能素养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氛围家庭氛围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大学生的人际技能素养的高低。生活在相对富裕家庭的孩子,由于长辈们的溺爱,性格高傲,自认为高人一等,在人际交往中根本不屑于与其他人交流。而处于相对贫困家庭中的孩子,由于自身条件的影响,在人际交往时则会表现出自卑心理,独来独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和人际交往。因此,不同的家庭氛围造就不同的人际交往的性格与偏好。

(二)学校环境学校环境也是影响大学生人际技能素养养成的重要因素。学校能否为学生创造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交流平台、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交流的无障碍性与和谐度、学校对学生人际交往的控制力度等等,都会影响学生参与人际交往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一个良好的校园人际环境下,学生不仅乐意与人交流,获得交往的满足感,而且能够在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交流技巧,不断提高人际交往的技能。

(三)性格类型在正常情况下,人的性格类型包括外倾型、内倾型和介于两者中间的混合型。外倾型的学生开朗积极,喜欢各种社交活动,善于与人打交道,拥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内倾型的人害怕与人交流,不善言谈,不愿参加各种活动。混合型的学生,在熟悉的人面前开朗活泼,但在陌生人或与自己交流不多的人面前则表现得比较沉闷。不同性格类型的人的人际交往能力不同,性格的差异性也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呈现出缤纷的色彩。调查发现,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属于外向型性格,这也是专业的需要。

(四)沟通方式沟通方式在人际交往中也是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沟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种沟通方式都有优缺点,比如面对面的交流可以传达及时的信息,更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缺点是无法表达更加详细和完整的信息,以及容易让人产生畏惧感和不自然感;而网络交流方式虽然可以避免畏惧心理,但是容易拉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正是因为沟通方式的差异性与局限性,在不同的场合和时期,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要想与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需要我们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工商管理人才将来从事的是在不同场合与不同类型人打交道的工作,所以,只有能够灵活地选择沟通方式,才会获得他人的尊重,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三、工商管理应用人才人际交往素养的强化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际交往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趋向物质性和实用性。很多学生在与人交往时,都抱着功利性的目的,重利轻义,真实的情感和友谊不被重视。这种唯利是图、一切以自身利益为中心的价值观直接影响了其人际交往观,造成了一切以利益为纽带、缺乏真正温暖的人际关系的局面。所以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际交往观。人际交往中不仅是利益的交换,更是情感的交换,我们要教导学生尊重人性、关注他人、平等互助、真诚交友,享受人际交往中的快乐,让别人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也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

(二)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积极乐观的性格会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豁达的生活态度会产生无限的魅力,吸引别人与自己交友。积极乐观的性格和态度不是天生的,需要通过后天培养。学校要经常督促学生阅读一些相关书籍,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学生消除自卑感,增强信心,敞开心扉,开心地去与别人交流。要引导他们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和朋友,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在人际交往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人际技能。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消除其心理障碍,改善他们的羞怯和交流恐惧心理,提高他们的交友信心、乐观心态和开放程度。

(三)培育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人际交往技能是一种包含言语交流、非言语性表达、倾听、识别团体特征、情绪协调等多种技能的规则复杂、特征显著的社会技能。与人交往是一门很有艺术性的学问。学校可开设一些有关人际交往的课程,给学生系统地传授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有针对性地定期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的培训,开展一些素质拓展活动和知识讲座。另外,督促学生去学习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

(四)加强实践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掌握人际交往的各种技巧,并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增强在人际交往中的信心和勇气。学校可以多开展一些知识、技能竞赛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运用所学,促进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在活动中,对于人际交往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进行一些有效的指导。鼓励学生多参加校外的实践活动,接触社会,和不同社会地位、生活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人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优点,掌握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更适合自己的交往方法,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五)完善学校和家庭教育从小学到高中,学生接受的学校教育都是应试教育,这也造成了很多学生智商高、分数高,但情商和人际技能却较低。人际技能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即从幼儿园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评价一个学生不仅要看其成绩,更要看其综合素质。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促进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高校可以开展人际交往的系列活动,在期末的学生测评中加以适量的人际交往知识,把学生的综合人际交往能力作为期末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关于家庭教育的完善,首先要让父母选择科学的教育方式,不能一味地让子女读死书刷高分数,要注重子女的素质教育。父母还要加强和子女的沟通,要主动与孩子进行交流探讨,增进彼此的了解。只有通过相互沟通了解,才能形成相互之间的和谐关系,让子女享受到和谐人际关系的乐趣和必要性,促进其加强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结语

关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学知识范文4

【关键词】人际关系;交往;心理疏导;健康心理

心理素质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精神基础。而社会交往能力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在人类活动中起着动力和调节等作用。小学阶段是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阶段,对孩子的今后发展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的小学生交往的情况来看,令人担忧,很多孩子在人际交往上感到困难,认为缺少真心朋友。而同学之间引起的矛盾,又困扰着自己,有些甚至因此而导致心理失衡,产生悲观焦虑、孤独等消极情绪。这些已严重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疏导,努力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改善沟通状态、获得别人的认同、赢得更多友谊与合作,已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我们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具体工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疏导:

一、传授知识,提高认识

1.充分利用心理健康辅导课

学校已经正式开设了心理健康辅导课,这为向全体学生传授知识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心理辅导课教材中有好多关于人际交往方面的知识,里面比较系统、详细。教师可以有选择性的对学生进行辅导,让学生懂得明白人际交往中哪些是好的现象,哪些是不正确的行为。

2.举办专题心理讲座

针对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或可能将要面临的问题,举办心理专题讲座。专题心理讲座是指由心理专家或有经验的心理辅导老师就某一重点内容为学生讲解心理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明白道理。

3.利用晨谈、班队活动等时间渗透人际交往知识,提高认识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认识。例如:(1)开展“真情告白――说说我的烦恼事”活动(2)活动:折筷子、搬桌子。

4.找资料,装订成册,加强理论学习,讨论交流

通过心理辅导课、讲座、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认识总是有限的,学生也是被动的学习。因此,我们试着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来寻找知识,提高认识。

二、调适人际关系,解除学生交往中的烦恼与困惑

1.克服人际交往中的胆怯、害羞

(1)训练当众讲话

①在课堂上给予更多的发言机会

②鼓励参加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

2.找找自己的优点,提高自信

交往中胆怯的、害羞的学生都比较缺乏信心。自信心对孩子的交往很重要。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提高自信心的训练。我们通过心理辅导课《树立自信心》、《我能行》等来帮助学生。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氛围中,通过自己参与的种种活动,在实践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自信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懂得了树立自信能克服困难,增加勇气以及对今后的人际交往有很大的帮助。

3.消除误会、克服人际偏见

同学间有误会以及闹矛盾是人际交往中最大的障碍。目前,学生交往中,这样那样的矛盾很多。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如果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这些矛盾会越积越深,有的见了面不说话,有的甚至想办法算计别人。有些往往因一些矛盾而对人有看法,关于对方的言行全盘否定,也有的会产生多疑情绪,看看别人在小声讲话,在哈哈大笑以为是在嘲笑他等等。我们主要是通过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消除误会,缓解同学间的矛盾。(1)坦然置之,随着时间的推移来解除误会;(2)对误会方大度,适时减少双方的隔阂;(3)分析误会原因,对症下药去消除误会。

只要,我们用心观察,用心分析,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一些问题 都是可以迎刃而解的。

4.设立心理信箱、开放心理辅导室,进行个别辅导

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际交往中的困惑,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人际关系的心理个别辅导分两种:一种是学校开放心理辅导室进行个别辅导。心理辅导室配有专职的辅导老师。时间为星期一、三、五早上、中午、傍晚各1小时。心理辅导老师需做好来访者记录。另一种是开设健康心理信箱,每天中午12点、傍晚5时开一次箱。对来信者给予帮助,贯彻来信必回的原则。利用心理评语进行人际关系的心理辅导。对来信者咨询的问题进行归类存档。结合来信者所提到的一些问题,以化名的方式并配上辅导评语打印发放给学生,让有类似问题的学生也能得到帮助。

三、优化人际关系,提高交际能力

1.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互助的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良好的环境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助于正确行为习惯的养成。拥有一个宽松、和谐、平等、互助的氛围,对孩子正确的人际交往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1)以活动为主要形式,打造良好的班级、校园氛围。我们经常以小队活动为契机,引导大家开展丰富有趣的活动。学校开设了电脑兴趣组、排球、足球运动队,铜管乐队、三棋兴趣活动室、图书室等。队员在快乐的活动中感受集体的温暖,体味合作的乐趣。这样的集体活动消除了同学间的隔阂,使其对集体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一系列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敞开心扉交流畅谈的机会,形成和谐融洽的学生、师生平等的交流氛围。

(2)拥有一个和睦、平等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一言一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绝不能忽视,家庭这一块内容。①开学初、学期中期,开家长会,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取得家长的信任;②利用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培训,提高家长的素质。指导家长建立一个和睦、平等的家庭氛围。

2.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必须遵循社会交际活动的基本原则,如忠诚原则、信用原则、平等原则、互利原则、尊重原则、宽容原则、协调原则等,这样才能调节好自己交往的心理状态。此外,帮助学生掌握以下几点技巧:

(1)学会倾听。当别人在讲话时,应该仔细倾听眼睛看着对方,不时点头表示赞同或简短说说自己的看法。学会认真地耐心听人讲话,会赢得别人认可,会赢得更多的朋友。

(2)努力培养自己的一项特长。如画画、唱歌、器乐演奏、书法、演讲等。自己有一技之长,会拥有更多的朋友。

(3)学会赞扬。“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人际交往中,学生会看到某某同学画画好,某某同学书法棒,某某同学口才好等等。当看到同学有某一特长或取得好成绩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学会真诚的赞扬,说一句祝福的话。

(4)虚心好学。周围能有比自己出色的人是件高兴的事,通过他们你可以获得更多的东西。建议与一个有特长的同学相处一段时间向他学习一种比较喜欢的爱好。

(5)乐于助人。人是需要关怀和帮助的,尤其要十分珍惜在自己困境中得到的关怀和帮助,并把它看成是“雪中送炭”,视帮助者为真正的朋友、最好的朋友。

3.创造多种机会,在现实生活中提高交际应变能力

(1)学校义卖活动中表现自己提高交际能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推销员)推销自己的产品,与人讨价还价等等。

(2)在社会中锻炼,学会主动与人交流。在家长的陪同下,到商场去买衣服、学习用品等。在家试着热情招待客人。

参考文献:

关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学知识范文5

【关键词】医学心理学;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在新时期,随着当今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医学教育发展需求的综合型专业人才,成为现代医学教育和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在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中,他们不仅需要具有医学相关专业知识,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特别是与患者的良好沟通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在《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中如何提升人际交往知识技能值得探讨研究。

一、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提升人际交往知识技能的优势

(一)《医学心理学》的课程特点

《医学心理学》的课程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已经成为医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运用医学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心理学课程具有实践性的特点,依据医学心理学提出的心身统一、社会影响、认知评价、主动调节、情绪作用、个性特征等基本观点,在帮助医学生掌握医学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医学生应用心理知识改善自身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为他人提供心理卫生服务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在《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中结合医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做好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工作,操作性强,受益面广。

(二)《医学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研究范围广

《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相当广泛,它涉及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探索与丰富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预防与保健、咨询等更全面、更有效的方式、途径与机制,提高医疗水平,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因此,经过学习,医学生可以将学习到的各种方法应用到自我心理调节与实践中,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二、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医学生适应能力不强

医学生从学校毕业迈入社会,学习、工作、社会、生活的环境都发生巨大变化,他们从心理上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还需要一段时间来进行适应、调整。但是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快节奏步伐,要求医学生具有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部分学生在学校、家庭中养成的依赖性,致使他们产生适应不良的现象,尤其是在医患关系上,一些学生与病人交往沟通能力不足,处于被动地位,治疗效果不佳,遭到病人投诉。

(二)社会认知能力不完善

社会认知的过程,是依据认知者过去的经验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而进行的,必须依赖认知者的思维活动,包括某种程度上的信息加工、推理、分类与归纳。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医学生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评价时,往往根据自身的认知来认识他人的心理状态,即所谓的以己度人,对社会的认知往往会出现一些偏差,用自己的意志去想、去做事情时,在人际适应之中就会出现一些偏见,影响了他们对社会认知的准确性,阻滞他们与同事、病人的沟通。

(三)情绪情感负面影响

在人际交往中,情绪与情感起着十分的作用,他们是人际交往的手段,通过言语、表情动作的渠道互相传递交际的信息,达到互相了解、彼此共鸣的目的。积极的情绪情感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消极的情绪情感则会阻碍人与人之间的良好交往关系。在现实生活中,若医学生不能调节好自己的情绪情感,消极的情绪情感能导致人际交往障碍,如自卑、嫉妒、冷漠、愤怒、恐惧等,进一步加深负性情绪情感,便会产生恶性循环,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

(四)社会、教育体制造成能力培养的欠缺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学生大部分时间用于学习专业课程,忙于各种考试和职业技能培训,对于集体意识的培养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缺乏积极主动性。许多医学生学习成绩虽然很优秀,但与人交往相处能力不足,遇到挫折和压力时心理承受力十分脆弱,不能自我调节,同时在遇到学习或生活困难时无法得到来自朋友的支持,这样使得他们陷入自我保护、自我封闭的状态,对人际交往丧失信心,形成高分低能的现象。

三、在《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中融入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

(一)结合调查结果设计针对性授课方案

要在课程中融入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首先必须了解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状况和存在的心理问题,因此,在课程教学前可以先对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设计有针对性的授课方案,即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重点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着重讲授与这些问题相关的内容。

(二)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

1.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培养医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志作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它是个体行为的基础,个体的社会行为是社会认知过程中作出各种裁决的结果。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医学生社会认知的准确性引导,减少产生寂寞、压抑、焦虑、生理疾病等消极面体验,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

2.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培养医学生情绪情感调控能力。情绪情感是人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认识活动受情绪情感的影响,积极的情绪情感推动人们去克服困难、达到目的;消极的情绪情感阻碍人们的活动,消蚀人们的活力,甚至引起错误的行为。因此,善于调控情绪情感被认为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医学生认识情绪情感的本质、表现和对人的活动的影响,学会分析自己的情绪状况,学会调控的方法和技巧,并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3.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培养医学生的意志能力。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医学生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不可能事事如意、一帆风顺,总有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对他们进行耐挫折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意志的特征,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如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的表现,树立战胜挫折的信心和勇气;同时要学会承受压力,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培养自己的耐挫力。

4.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培养医学生的健康人格。人格是指一个整体的精神面貌,健康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因为,人格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心身健康和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明确人格是个体本质属性的体现,是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重要心理条件。它包含人的气质、性格、能力,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找到自己人格特征中的优点与不足之处,依据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在现实生活中培养良好的人格。

5.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医学生正是处于青年期,青年期是自我摸索、自我意识发展的时期,他们的各项生理功能日渐成熟,心理能力逐步发展,自我意识迅猛增长,成人感和独立感、自尊心与自信越来越强,期望个人的见解能得到社会与他人的尊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医学生不能很好的进行社会交往甚至形成社交障碍,为此而感到苦闷、自卑,以至于影响了身心健康。因此,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了解青年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正确的认识自己、树立奋斗目标;同时应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心理应激,了解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应激源,正确理解应激反应,采取正确有效应对策略,能自觉地、主动地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修正期望目标,学会寻求社会支持,改变认知和行为,保持心理平衡,拥有健康的生理、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6.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技巧。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是遵循平等原则,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平等相处。其次是遵循互助互利原则,打破自我为中心,善于求助,乐于帮助。第三是遵循宽容诚信原则,学会宽以待人,诚以待人。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沟通,良好的沟通为双方传递身心发展的信息和资源,建立和维持良好的相互联系。在教学中引导医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重视沟通,培养人际交往的技能。一是加强自身修养,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二是注重语言、非言语交往沟通,积极评价他人。三是学会倾听、体会他人的感受。四是正视人际冲突,学会宽容忍让,积极化解矛盾。五是善于表达自我,塑造良好的第一印象,克服刻板印象,及时调整自我表现。

参考文献

[1]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 李长瑾,谢晓丹,舒丹.《医学心理学》教学与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J].医学与社会,2010(2).

关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学知识范文6

关键词: 初中生人际交往 指导 思考与实践

一、引言

一个人只有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才能学会调节人际关系,才能个性健康地发展,才能促进道德的自我完善。人际交往对初中生也同样重要。初中生正处在认识世界、形成正确世界观的关键时期,人际交往对其而言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由于社会经济的进步,社会文明的变迁和其他方面的原因,如今的中学生在交往方面出现了不会交往、不敢交往,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等问题,这对于其现在及其以后步入社会都是不利的。因此,培养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成为中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

二、初中人际交往的现状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曾说:“成功源于30%的才能和70%的人际协调能力。”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的时期,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有其特殊重要的意义,但他们的交往存在着如下的问题。

1.不会分享与分担是当代初中生特殊的独生子女的成长背景中极易形成的负性品质,也是造成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受挫的重要原因。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够让他们在良性的人际氛围中,充分体验与享受交往对象带来的快乐,并乐意将自己的快乐与对象分享,体验帮助与被帮助的快乐,感受做事与做人的真正涵义,进而学会分担与体验交往对象的痛苦,并产生同感与共情,积极帮助交往对象解决问题。分享是现代社会初中生一个很重要的品质。但由于独生子女的成长背景使得他们更多的是在接受中成长,不懂或很少给予,体会不到给予的愉悦,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明显的唯我独尊,而使人际关系遭到破坏,心理健康也倍受影响。我就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我们班的班长,他成绩好,因此总是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一些,高人一等,平时傲气十足,对同学不屑一顾,与同学在一起,常常趾高气扬,喜欢指手划脚。但同学一旦有困难找他,特别是学习方面,就非常不愿意帮助他人,怕班级里的同学追过他,使得同学们对他敬而远之,没有人愿意和他交朋友。

2.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自我意识有了极大地提高,个人的独立性也已经大大地增强,每个人对人、对事、对人生、对生活都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

有些独生子女从小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不懂得谦让,遇到问题不愿退让,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识较强,没有集体精神和意识。有些学生个性强,情绪体验强烈而迅速,容易发脾气、冲动。有些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不够冷静,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客观地分析问题,不能主动地调整认识上的偏差,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与他人产生人际交往冲突,出现人际交往障碍。如我班的班长平时趾高气扬,动不动就发脾气、骂人,因此同学无法接受他。但假如冒昧地把他的班长的职位撤掉,后果将不可设想。

3.人际交往中还有一种情况,不敢与人交往。

我班有一个学生,性格孤僻,上学期因插班进来,不认识班上的同学,也不敢主动和人讲话,与人交往。陌生的周边环境,陌生的人际环境,使他更加沉默寡言、缺乏自信,不合群。一段时间后,他既没有自己的好朋友,又不被社交小团体所接纳,逐渐成了远离集体的“丑小鸭”。每次听到别人说到他的名字特别敏感,觉得又在拿他开玩笑。他一方面很渴望和同学交流,另一方面又不知如何跟同学交流。他这样躲在自己的世界里,虽然很安全,但很孤独,无法享受与人交往的乐趣,无法让别人了解自己。

三、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学生成长的意义

1.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中学生的信息交流。

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话指出闭门造车的弊端,一个人的信息量、知识面毕竟很有限,单枪匹马很难博闻广记。其实,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纵横交织,广泛交流,才能加深理解,拓宽知识。特别是当今时代,由于信息发达,知识进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但能交流信息,而且能交流思想。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特别是我们所在的学校,是完全寄宿制学校,同伴的信息是学生的信息来往的重要渠道。

2.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初中生的智力开发和技能的提高。

初中生无论是智力的开发,还是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人际交往。在与人交谈时,思维比平时活跃,灵感频频出现,不断闪现智慧的火花,这时某些消失了的记忆或从未考虑过的问题、见解竟然从脑海中涌现出来,连自己都感到吃惊。而且,有时候一些难题,无论怎样苦思冥想都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但经人一点拨,顿时豁然开朗,问题迎刃而解。由此可见,人际交流对人的智力开发的意义何等重要。人际交流与能力提高的关系也同样如此。

3.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初中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体验,生活在一个不团结的集体里,关系紧张,人情冷漠,互相嫉妒,学习效率就会低。反之,在一个班级或宿舍里人际关系健康、和谐,大家自然感到心情舒畅,遇到困难有人帮,生活在这样一个有向心力、凝聚力的群体里,学习效率自然会与日攀升。可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4.良好的人际交往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

好的人际交往能让中学生内心变得宽容、理解和信任,这是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从而促进集体成员的和睦相处。假如学生长期处于自我封闭中,自然不能正确认识周围的世界和周围的人,也不能清楚地认识自我。时间久了,学生会产生孤独、自卑、自傲等不良的心理,导致心理障碍,甚至可能引发心理疾病。因此,教会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交往能力,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人际交往指导策略

1.认识自我,学会分享。

由于家庭的因素和学生个性的原因,有的学生自我中心感比较严重,他们对外界、他人的认知多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在人际交往中受到这种自我中心的影响,认为其他人都应该围绕自己转,因此导致交往不良。就我班的班长而言,他对自我评价过高,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看不起同学,认为别人都要听他的,影响了他与同学的正常交往。像这样的列子我知道是由于个人心理结构中“我”的位置过于膨胀的具体表现。首先我帮助该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改变自私心理嫉妒的心理。只有驱除私心杂念拓宽自己的心胸,才能正确地看待别人,悦纳自己。正如我们常说的“心底无私天地宽”。只要了解自己的优势,并把握住它,才能有所成就。认识自我还能帮助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

我还设计了一些团体活动,其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参与团体活动的人体验到分享的心理感受,学会分享,从而达成人与人的心理相容,在互相帮助下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活动中有合作也有竞争。只有在良好的人际交往中才能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培养与人合作的能力。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尤其要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培养合作精神,树立“竞合”意识,是促进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的人际关系策略。

2.学会宽容,学会控制不良的情绪和尊重他人。

不良情绪也容易引起人际交往障碍。初中生正经历着从儿童期向成人期过渡期。过渡期的种种矛盾,幼稚性与成熟性、依赖性与独立性、冲动性与理智性,在他们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如对友谊既渴求又苛求,有时情绪难以驾驭,在学习活动中出现种种不适应。因此,在同伴交往中会产生种种障碍。

班主任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宽容,遇到问题不要仅仅从别人身上找问题根源,不要一直不能释怀,而是要学会“退一步海阔天空”。很多时候,宽容会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老师要适当调节学生间的矛盾,或者由老师牵头,由双方的好朋友进行调节,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尊重他人。对于内向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寻找自身的闪光点,让他们充满自信,相信自己,进而发展成为自己的优点。鼓励这样的学生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争取在交往过程中有更多的话题,正确地认识自己,悦纳他人。

五、结语

马克思曾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流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人需要交往,交往离不开人际关系。班主任应该为他们上好这一课,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观念,帮助成长中的学生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因素,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我们应引导学生在遇到人际冲突情境时运用克制、忍让、注意力迁移等方法进行自我调节,缓解自我情绪,避免不良情绪对人际交往的影响,为他们创设一个愉快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关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学知识范文7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人际关系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045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发生的校园恶性事件,如复旦大学投毒案,马加爵事件,其导火索都是人际关系的不和。大学生人际关系已经成为和谐校园的重要影响因素。个性鲜明的“90后”一代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学会人际交往是他们大学阶段的必修课。高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应当采取何种策略来帮助“90后”大学生改善人际关系?这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 “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

1.1 人际关系总体状况不容乐观

当前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总体情况不容乐观。一个对北京30所高校15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4.1%的学生觉得自己人际关系很差,39.1%的学生觉得自己的人际关系一般[1]。另有研究表明14%的大学生存在严重的人际关系困扰,46.2%的大学生存在轻度的人际关系困扰[2]。多数调查结果显示,接近半数的“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不足,人际关系状况堪忧。

1.2 人际交往能力存在年级、性别、城乡差异

1.2.1 年级差异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存在年级差异,人际交往能力随年级的增长而提高。大一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最差,二三年级学生居中,大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最强[3]。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随着年级的上升而提高[4]。

1.2.2 性别差异

在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女生相对于男生表现出许多优势。一方面女生在利他、自我价值、沟通方面的人际交往效能感高于男生,即人际交往中女生比男生更容易表现出利他行为,更容易体验到肯定自我的积极情感,遇到沟通障碍会更主动地采取疏通措施[4]。另一方面女生的异往能力高于男生,男生在异往中的困扰高于女生[3]。

1.2.3 城乡差异

农村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普遍低于城市的学生。研究表明,农村学生的社交焦虑和社交回避显著高于城市学生;相对于城市学生,农村学生在异往中存在较高困扰[5]。城市学生的人际交往效能感高于农村学生[4]。

1.3 自我中心现象普遍

自我中心是“90后”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的最典型的个性特征。自我中心者为人处世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不考虑别人的兴趣或利益,完全从自己的角度,从自己的经验去看问题。他们很少关心他人,固执己见,自尊心很强[6]。研究表明,自我中心是导致“90后”大学生人际冲突、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原因[7]。

1.4 人际交往趋于功利化

功利化趋势是“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又一个显著特征[8]。据调查,相当比例的大学生认为大学校园里的人际关系不如中学阶段的单纯,拥有纯真的友谊是“90后”大学生普遍的强烈的内在愿望和需要[9]。越来越多的“90后”大学生将实用主义价值观应用到人际交往中,在发展人际关系时尽量选择对自己有益处的交往对象,表现出“有用的人才交,无用的人不交,用处大的深交,用处小的浅交”的交往观念。

2 改善“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对策

2.1 在新生教育中普及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

由于大一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信心都还处于初级水平,高校应当在新生教育中就开始普及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中的人际交往。

首先,开展以大学生健康人际交往为主题的讲座。请心理学老师和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师以理论结合案例的方式,传授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知识,让新生们认识到人际交往在大学生活中的重要性,产生与身边的同学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主动性。

其次,以院系、班级为单位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个体人际适应、人际交往就有很好的干预效果。研究表明,通过6周的团体心理辅导,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和社交焦虑显著下降[9]。在模拟的社交情境下,大学生个体能够亲身体验和观摩大学生活中的各种社交难题,采用各种人际交往方式所带来的不同的结果,从而主动改变适应不良的人际交往习惯,学习健康的适应良好的人际交往方法。

最后,对少数人际交往困难的学生应当采取个别咨询和辅导的方式。一些内向、被动的大一新生不能从团体活动中得到有效的帮助,辅导员应当及时发现这些学生的问题,通过一对一的交流,让他们正视自己的问题,传授人际交往的技巧,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改变不良的交往模式,形成健康的人际交往态度。

2.2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异往能力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异往问题。研究表明,男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存在较高的异往困扰[3][5]。大学生的生理发展已经成熟,在心理上对异性感到好奇、神秘、喜爱,但在行为上却往往不能够做到举止大方、自然、得体。健康的异往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性别角色意识,促进人格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异往能力。

首先,应当营造和谐、健康、宽容的校园氛围,通过开展学科竞赛、专业技能比赛和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娱体育活动,为男女大学生搭建自然、和谐的交往平台,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校园氛围,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其次,对大学生进行异性社交礼仪的培养。在异往中社交礼仪的要求更为严格。例如同性之间随意开的玩笑在异性之间是不适用的。男性与女往时应给予对方更多地尊重和照顾。应广泛开展社交礼仪的讲座和课程,教授大学生在异往中的礼仪,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最后,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爱的导前教育。从异往的角度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恋爱中的问题: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如何区分友谊和爱情、如何理智地选择恋爱时机,理智地选择终身伴侣,健康文明的恋爱方式、应对恋爱受挫的调试方式等等。

2.3 培养共情的能力,去自我中心化

共情是心理治疗中的重要手段,要求咨询师站在来访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感受来访者的思维和情绪,并将自己对来访者的理解传达给对方,表现出关注、理解和尊重。如果将共情应用于普通的人际交往中,交往中的个体能够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感受对方的思维和情绪,恰当地表达出对对方的理解和尊重,将会有效地拉近个体间的心理距离,融洽人际关系[10]。

培养“90后”大学生的共情能力,能够有效地去除他们身上自我中心的毛病。培养共情能力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要学会察言观色。以自我为中心的大学生在和别人沟通的过程中往往自顾自地表达,却不注意对方的情绪反应,往往会引起对方的不快而自己却浑然不知。应当通过讲座、展板宣传的方式让大学生了解和学习在沟通过程中人的面部表情、语气语调、肢体动作的变化分别代表什么含义。督促他们在交往实践中自我训练。

其次,要学会倾听。倾听并不是单纯的听,而是全身心地聆听对方的谈话,尊重对方的观点而不妄加评论,耐心地听而不轻易打断,积极地反馈而不让对方唱独角戏。

最后,要学会换位思考。以自我为中心的大学生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自身的利益得失,因而在交往中总觉得别人对不起自己。应当引导他们学会替别人着想,想象如果自己是对方的话在当时当地的情形下会有怎样的思想和情绪,这样才能够以一颗宽容的心理解对方,实现有效的沟通。

2.4 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拒绝功利化

鉴于人际交往功利化现象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造成的危害,高校的德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和校园文化资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

首先,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大学生将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统一起来,既要追求社会价值,又要尊重和满足个人正当的利益和需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将物质需要和精神追求统一起来。创新教育方式方法,结合实际优化教育内容,让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成为大学生人生选择的“参照坐标”。

其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普及人际交往原则和人际吸引规律的知识。人际关系心理学认为人际交往的首要原则是真诚,交往的双方以诚相待,分享彼此的快乐与烦恼,对朋友一诺千金,言出必行。人际吸引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格,交往的双方深为对方所拥有的优秀的人格品质所吸引,即一个人愿意和另一个人建立友谊是因为其善良、宽容、热情、智慧、勇敢等内在品质而非其它外在因素。

最后,鼓励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志愿者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校园开展志愿者活动,让90后大学生通过向别人无偿提供自己的服务,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感和承担社会责任的自豪感,感受到助人的意义和快乐。通过利他行为的实践,大学生能够反思功利化价值观的负面作用,自觉摒弃它,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

2.5 发挥大学生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

以积极的角度挖掘“90后”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潜力。“90后”大学生亲身体验着大学校园里日常人际交往中的种种问题,他们是问题的制造者也是问题的解决者。他们本身就具有不拘泥于传统,喜欢创新的心理特点,因而可以创造性地妥善解决人际交往中的问题。教育者应当发现大学生自己成功解决人际交往问题的优秀案例,以他们为榜样在学生中内加以推广。

高校管理者可制定鼓励性政策。例如每年举办文明宿舍和文明班集体的评比活动,对相处融洽、人际关系和谐的宿舍和班级体给予表彰和奖励。积极宣传示范优秀寝室和班级体在人际相处中的良好经验。用展板展示代表他们友谊关系的照片和人际相处的小故事。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交流座谈活动,让优秀寝室和班级的代表分享他们处理舍友关系、同学关系的成功经验。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下,“90后”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还应当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改善“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对策研究不是一劳永逸的,研究者应当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提出更多有效的策略。

参考文献:

[1]景庆虹.大学生人际关系危机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0,(12):97-99.

[2]鲁小华,柏晓利,姜海.大学生人际问题现状及影响因素探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8):1220-1223.

[3]盛洁.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调查与思考[J].职教研究,2009,1(2):40-45.

[4]蔡玲丽,宋茜,赵春鱼.大学生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状况及其辅导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1,(5):73-78.

[5]闫春平.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8):753-755.

[6]彭贤.人际关系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89-90.

[7]包福存,李辉山.“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6):166-167.

[8]田守花.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问题与对策[J].滁州学院学报,2008,10(5):96-97.

[9]吴琦.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及教育对策[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28-232.

关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学知识范文8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126 — 02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关系,指通过各种交流方式以交换彼此思想信息的过程,是人们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内容。在人类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的社会关系的关键,个人不能孤立地存在于社会关系中,而是建立各种各样的连结关系,如血缘关系、战友关系、雇佣关系、医患关系等;大学生所处的人际关系有亲属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等。因此,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处于社会关系网中的人必然要面对人际交往这个问题。大学生处于人生的转型时期,面对求职就业等问题,越来越感觉到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大学生肩负社会历史使命,更要重视人际交往问题,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一)人际交往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研究表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能够预测心理健康水平,人际交往能力与心理健康水平成正比,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越强,越有利于其身心健康;从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社交需求对个体发展有重要影响,包括友谊、爱情及隶属关系等。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心理心态也有利于大学生人际交往,如:自信乐观、宽容大度、诚信友爱等高尚品质有利于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成功与快乐。

(二)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获得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首先,通过人际交往本身所获得的人力资源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得以体现,还可作为一种无形资产为长远发展提供支持。其次,人际交往作为一种获取信息的方式,无论是符号语言交流方式还是肢体语言交流方式,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信息互动与资源共享,使人际交往成为大学生获取间接性、经验性知识的有效途径和开拓思想的重要条件。

(三)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和社会建设的有效方式。首先,大学生通过人际交往与沟通,从对方的评价中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更客观地进行自我认知,有效地进行自我完善,促进个体成长成才。其次,人际交往不仅对自身发展有重要影响,对社会建设和发展也十分重要。良好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的安定有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增强群体凝聚力,集全社会合力共创和谐社会。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高等教育主要工作是大学生的理论教学,在培养21世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型人才时,更多地是以智商和学习成绩论优劣,而忽视了大学生情商培养与综合素质提高。少有专门的课程教育大学生学习如何与人交流与沟通、如何待人接物,根据各种社会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人际交能力位于中等偏下水平。大学生人际交往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一)个体差异问题

内在的,自卑、怯懦、猜疑、逆反、排他、做戏、贪财、冷漠等各种心理因素都会导致人际交往问题。有自卑心理的人,自认为出生贫寒、社会地位低下,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主动性,感到失落、压抑、苦闷,待人冷漠、自闭自弃、表达不得体,导致人际交往障碍;有怯懦心理的胆小怕事、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人存在的心理;有猜疑心理的人喜欢捕风捉影,用怀疑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物,对人没有信任感;有逆反心理的人喜欢标新立异,与人对立,有时会颠倒是非,常使人感到厌恶;有排他心理的人喜欢坐井观天,不愿接受新事物,思想固执,心胸狭窄;有做戏心理的人把交朋友当做演戏,喜欢吹牛,难以找到真正的朋友;贪财心理的人认为交朋友就是互相利用,只占便宜不愿吃亏;有冷漠心理的人对事情漠不关心,表情孤傲,往往使他们失去很多朋友,面临人际交往困扰。

外在的,大学生交往范围狭窄是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首先,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区域划分范围较小。由于学校管理、教学方法等诸多原因使大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少,所以人际关系较单一,主要接触人群为师生、同学;接触中心为寝室或者班级。其次,大部分大学生缺少学生会、社团等实践活动经验,接触的人情与事情少,人际交往能力得不到实践锻炼而越变越差。再次,部分大学生为发泄学习、工作、交往中的不满与压力,过分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结果使得他们的人际交往的时空范围缩小。男生沉迷于打游戏、,女生沉迷于网络购物、看电影,在虚幻的世界中他们显得更加自信。

(二)家庭环境问题

横向的方面,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现代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同龄伙伴之间的游戏与打闹,孩童时期的人际观念意识较少;除了学习交流外,其它交流甚少,进入大学自主管理后,在学习之余不知道怎么与同学相处。

纵向的方面,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溺爱、包办、使孩子变得任性、缺乏集体荣誉感、对他人漠不关心;父母的言传身教如不诚信、胆小怕事、过分批评指责等也会使孩子变得自卑、怯懦、不讲信用等。富裕家庭的大学生容易孤傲,贫困家庭的大学容易自卑。

(三)学校教育问题

高校注重科学教育与理论教学,学生的人文素质较低,不懂伦理道德、交往礼仪、公共关系等,理论知识不能与具体实践有机结合,人际交往相当于纸上谈兵。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缺乏,接触仅限于课堂,课后形同陌生人,大学辅导员事务繁多也难以顾及到学生的交往问题,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大多需要成年人的引导,在人际交往中才能少走弯路。

(四)社会环境问题

社会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存在误解,有的认为大学生是高材生,什么都会,殊不知校园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为人处事能力较差;各种社会宣传教育与监管也忽视了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及身心健康的关注,大学生沉迷网络,逃避现实,却往往陷入网络骗局;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大学生缺少沟通协调能力,处处碰壁,但很少有企业愿意录用并培养这样的大学生。

三、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对策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将我们与他人的交往过程看成我们在玩的各种游戏。”在人与人沟通与交往中需要遵循游戏规则,透析人的内心世界,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分析人际关系的外在行为表现和内在心理关系,掌握大学生人际关系发展规律,改善大学人际交往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明确要遵循的原则:第一、平等原则。同学之间人人平等,对待生活充满自信,不因家庭贫富论地位高低与亲疏远近。第二、相容原则。同学之间和睦相处、宽容以待、求同存异,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学会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合作与冲突。第三、互利原则。“兼相爱,交相利。”英国首相曾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可见在人际交往中,应该互相了解并尊重对方的价值取向,从社会交换理论角度看,人与人之间在分配上的公平并创造“双赢”的局面,更有利于维持和改善人际关。第四、信用原则。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通行证。第五、宽容原则。同学之间难免有摩擦,心胸宽广,更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建立和完善相关措施

1.大学生自身应该采取的措施

第一、在人际交往学会倾诉与倾听。善于发泄内心的苦闷以缓解心理压力,聆听他人的报怨与困扰,体会同学之间的关怀,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第二、举止文明大方。作为知识分子,应该言行得体,谈吐自信。第三、培养幽默感。幽默风趣、活泼开朗的性格,往往在人际交往中给人以良好印象。印象管理是社会交往的一个基本事实,所有人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着印象管理,希望迎得人际交往的成功。第四、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锻炼中,善交友,交益友,掌握建立人际关系的方法。明确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注意-接触-融合;重视人际关系的恶化过程:冷漠-疏远-终止。

2.家庭应该采取的措施

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跟家长接触较多,因此家庭在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中是基础性的,父母应当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待人接物行为;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父母应该多跟孩子联系,关注孩子的独立生活情况与人际交往人群。

3.高校应该采取的措施

(1)发挥高校辅导员的主导作用。首先,通过个性化培养,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次,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如开展《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人际交往的讲座、讨论沙龙、主题班会等,增进师生感情与同学友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发展。

(2)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在非医学类院校,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十分有必要。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大多是由心理问题产生的。通过几年来发生的大学校园伤害事件看,大多数品学兼优的高才生最易产生心理问题,也更应该得到学校的重视。

(3)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高校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多彩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4.社会应该采取的措施

社会宣传、公共舆论等易对大学生的交往心理造成影响,社会可提供更多的适合大学生交往的平台,如大型图书馆讨论区、英语角等,拓宽大学生交流视野;组织大学生集体旅游活动、参与企业活动等,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中心,给大学生解决心理、求职和交往等问题,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扫清障碍;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获取信息资源但不沉溺网络、聊天交友但不上当受骗。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是当前大学生面临的重要难题,要从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解决,但最重要的要从大学生自身找原因,克服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学习人际交往的方法。

〔参 考 文 献〕

〔1〕张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秦海燕.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社会,2010,(02).

〔2〕李军,张殳.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探讨〔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1).

〔3〕倪嘉波.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成因〔J〕.教育探索,2008,(02).

关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学知识范文9

关键词:英语教学 人际交往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教育工作者应逐步转变教学观念,充实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把课堂内容与学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

信息的接受与处理能力。信息接受能力是一种认知理解的过程,人与人的交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语言、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在交往对象交往的过程中,一些语言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包括对语言形式的理解,更需要对它的正确掌握。除此以外,一些非语言信息的理解也占据着内容,比如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同样需要一种细心的体察。不仅要感知交往对象的情绪,还要分辨其言语中的情感态度。因此,人际交往能力中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不仅要求学习者掌握好英语语言知识,还要了解这些语言知识在交际中的作用。

极富被理解的表达能力。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表达能力是根据人的性格特点等因素,在恰当地传递信息、表达信息的前提下,形成富有自身个性的表达风格。比如有的人热情奔放,喜欢张扬的表达方式,有的人则喜欢含蓄静默的表达方式。但无论是哪种表达方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应该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理解,也就是容易被人理解的表达方式。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他们在使用英语语言时,应考虑到语境是否合适,听者是否理解等等。因此学习者必须了解语言的正确含义,能运用好英语,让自己的表达不断地得到大幅度提升。

开放心理的自我调节能力。开放心理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态度,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面对交往中出现的冲突与问题,能更容易接纳和包容他人。开放式心理体现为乐于与人交往,乐于接纳不同类型的交往对象,不畏惧同时面对很多人的交往,善于处理尴尬局面,能够利用幽默等方法使交际变得更加自然。在生活中也容易与不同性格特点的人建立起友谊,能主动与他人建立联系,并保持社会关系。在英语交际的过程中,开放的心理还能从不同的侧面出发,全面正确的认识自己,培养良好的自信心。在英语教学的过程,教师对人际交往能力与英语交际能力的概念比较模糊。在生活交往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不能及时的互动沟通,严重阻碍了英语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从教师教学方面来说。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用模式化的句型导向学生,语言交际功能的实际探讨不足。有一项对中学英语教学风格的认识的研究表明,有接近90%的教师认为理想的教学交往风格应该是风趣幽默型、情感型、民主型,但在教学实际中,却有接近80%的教师属于权威型和严谨逻辑型教学交往风格。这种理念与现实的不符现象,严重束缚了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

从学生课堂方面来说。英语是一门特殊的学科,从学科角度出发,它强调的是技能的培养、强调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即表达,交谈的技巧性知识。但中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有限,对交际能力的研究多着眼于大学阶段的学习,中学阶段的交际能力局限于简单的对话模式,教师对中学阶段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远远不够。另外在英语课堂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是有限的,这样就让课堂交往的机会也变得均匀不一。在课堂交往的活动中,往往是哪些积极的学生参与度较高,教师也比较喜欢这一类型的学生。一些学生很少参与的学生就相对缺乏锻炼的机会。这不仅会恶化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还会拉大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交往能力的培养贯穿课堂难以实施。

教师英语教学能力的培养。中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想要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教师必须提高英语教学能力,具备过硬的技能,并建立好与学生和谐交往的关系。可以这么说,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成功与否,与教师个人的教学技能水平密切相关。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应变能力以及通过身体语言暗示等其他手段传递教师情感与期望的能力,等等。

开展人际交往的主题活动。开展主题教学活动,可以构建英语教学的和谐教学氛围。主题教学活动可以是系统的活动,也可以是课堂前的一些交流活动。在英语教学中适当的开展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活动,可以缓解课堂上的紧张气氛,营造一个宽

松的教学氛围,松弛过于紧张的神经,让学生感到学习的自由。另外,教师应以宽松和欣赏的态度关爱学生,当学生在英语言语实践中出现错误时,要不打断学生的言语过程,把握一个纠错的度,在课堂上给学生以成功的鼓励,培养师生间双方配合的默契等作用。

重视文化意识的养成。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介绍的是西方国家,特别是英语国家的社会风俗文化,如历史、地理、社会、饮食、体态语等背景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语言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英语实践的交流中,应注意有哪些礼节规范,有哪些禁忌等,这些都是交际中首先应考虑的问题。了解这些深层次的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英语沟通和交流。

总而言之,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有效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无论对学生个体的发展,还是对英语的学习都有独特的作用,它最终将是一种双赢的教学。

参考文献:

[1]贺寒冰,浅谈中学英语教学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