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专业一体化管理集锦9篇

时间:2023-10-09 11:02:17

专业一体化管理

专业一体化管理范文1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而且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和旅游相关的企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对人才专业水平的要求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文主要对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实践

0引言

随着现代旅游业的繁荣发展,社会对旅游管理类人才越来越强调职业能力的要求,而旅游管理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使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从业能力,使其毕业后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这就需要高校旅游专业教学树立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实践型旅游人才的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构建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成为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致力于为旅游专业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亲身操作的机会,有效提高旅游专业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旅游专业实践型人才,为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1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1优化理论课程配置

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理论课程作为支撑,因此在进行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时候首先就要注重优化相关的理论课程配置,这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指导。由于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各方面的能力要求都比较高,即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包括导游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公关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因此,在进行理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要强化对学生这些方面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加强理论教学,帮助学生发现学习的困难点,并通过体验式教学、情境教学等方法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毕业后可以很快地适应旅游行业对人才的要求。

1.2校内实训

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是以实践教学为主要内容的,其中校内实训就是一个重要的途径。进行校内实训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强化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基本业务技能。其操作模式主要是在学校的模式操作室或校内实训基地内,组织学生进行基础的专业技能训练,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下体验旅游专业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模式。

1.3校外实践

校外实践作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高校领导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重视,通过组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参加校外实践,能够为学生与旅游企业之间的联系架起一座桥梁,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岗位需求的对接,从而使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成长为满足社会和企业实际岗位需求的实践型人才。校外实践作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必须贯穿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当中,比如在大一的时候就要组织学生到旅游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加深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了解和认知,大二、大三的时候组织学生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到企业进行教学实践;对于临毕业的学生可以到合作企业当中进行顶岗实习等,这些都是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1.4课外实践活动

高校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能够用于实践教学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实践教学。比如鼓励学生参加旅游相关的社会活动,通过社会实践体验旅游行业的实际工作环境;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旅游相关的竞赛活动,使学生在竞赛的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路径

2.1科学地制定旅游管理一体化实践教学目标

要构建科学化的旅游管理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就需要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提高对这门学科的认识,重新审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认识到一体化实践教学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制定科学的、针对性的教学目标。首先,学校要通过多种渠道、从多种角度了解市场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层次和具体能力要求,并据此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其次,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地设置专业课程,并根据不同课程的要求改进教学方法。然后,根据目标市场的需求进行相应的实践教学,可以采取校内实训、校企合作、等方式多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锻炼自己,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从而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需求。

2.2优化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要想切实提高一体化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和优化,创新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率。首先,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旅游管理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融入到教学实践当中,让学生能够在亲身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其次,丰富教学手段。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或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合理的选取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课堂参与程度,从而有效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2.3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教学

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实施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物质基础。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模拟仿真系统构建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提供必要的环境支持,提高学生对该专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高校进行旅游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加强校企合作,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实现旅游专业人才的联合培养。建立一套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为高校旅游专业教学提供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训的机会,学校则负责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旅游专业人才,最终实现校企双赢。

参考文献:

[1]崔鸿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7):34-35.

专业一体化管理范文2

关键词:传统教学;一体化教学;实践;卫生事业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C36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卫生事业管理人才,《中国卫生人力发展纲要(200l一2015)》中指出,要“改革教学方法,加强素质教育,着重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上下功夫”[1]。而现有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中仍然有许多不足之处,各种教学包括讲座、报告、课程等均是完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以及较少的学生之间的互动,忽略了学生自身在学习中的作用[2]。每个课程都由于各自不同的时间阶段安排导致不同课程间关联度较低,亦无法将医学和管理之间的内容相互连接并运用和转化这些知识使其应用到临床实践中[3]。为了提高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质量及临床管理能力,为更好的发展医疗事业,目前全球高等医药学校卫生事业管理课程教育领域发展出许多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创新教学方法,其中包括自我定向学习、案例教学法、一体化教学等[4],这些教学方法对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均有重要的作用。其中,一体化教学是运用技术连接各种资源、经验、应用技术,再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简而言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5]。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培养更具竞争优势的专业人才,发展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势在必行,教师将通过整合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内容,建立其内在的联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本文以疾病控制管理章节内容为例,进行一体化教学在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中的初步研究。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100人,随机分为两组,传统教学组和一体化教学组,每组50人。这100名学生均为同届学生,课程进度基本一致,在之前的课程中均接受了相同的教学内容 (其年龄、性别分布和入学成绩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教学示范内容为疾病控制管理章节。

1.2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组:接受传统的教学方法。他们通过卫生事业管理课程学习疾病控制管理章节,预防医学课程学习临床预防章节,而基础医学课程学习呼吸系统章节,不同课程各自按不同的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相互之间互不干涉。

一体化教学组:学生每周均按一体化教学计划和教师讨论制订的课程表进行上课。课程中以SARS为例,将3门不同课程有机结合。课程中讨论SARS的产生,对组织结构的影响,在人群中的传播、预防,针对SARS发病性质的预防措施和设定对应的公共卫生策略。

基础教学:教师将讲授所学内容的基本概念,其中包括:呼吸系统疾病、临床预防章节与疾病控制管理章节,通过这个课程为学生提供教学目标的总体框架,作为后续课程的理论依据,课堂教学内容中不涉及到具体临床实例。

案例互动课程:这个课程在基础教学完成后进行,其主要通过预备好的案例进行分组讨论。一体化教学组50名学生在课堂上被随机分10组,每组5人,各小组组员分别对案例进行讨论、发表意见,并最终得到一个小组观点。讨论结束后每组抽取一位同学代表该小组阐述对于案例的看法,每组进行陈述时间为5—6分钟。这种基于案例的课程将有助于帮助学生开发分析和解决问题、运用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同时也允许学生更加积极地思考和分析关键、复杂的问题,并同时增强了临床学习能力。

小组研讨会:教师将设定十个不同的教学内容相关的主题,每个小组抽签选择一个主题并在全班同学进行演讲展示。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每组将尝试准备研讨会。此后每组轮流抽取一人在全班同学(包括三个不同学科的教师)前展示他们的主题内容,每个演示将持续大约十分钟,随后就演讲主题进行学生与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 最终由教师总结和结束该主题。小组间研讨会极大的加强参加活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将提高他们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两组教学均维持4周,在教学内容完成后,我们将对两组学生分别进行卫生事业管理课程相关内容的测试、学生对教师的满意程度及教学满意度的问卷调查。

1.3教学计划的设定

在教研室内部开展教师学习会议,对教师进行一体化教学的教育及学习一体化教学的具体执行程序。而在不同教研室之间,基础医学教研室、预防医学教研室和卫生事业管理教研室共同制订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共同协商设计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在教职人员之间开展开放的、积极的讨论,确保教学内容同时具有深度和广度;在教学安排框架内,三个部门协商分配不同的教学课时。

1.4 统计和分析

所 有统计在SPSS17.0软件上完成 , 计 量 资 料 采 用 ± s 表 示 , 组 间 比 较 采 用 t 检 验 , P< 0 . 0 5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2 结果

2.1教学成绩

通过卫生事业管理专项内容测试发现传统教学组平均成绩为71.2±6.9,而一体化教学组成绩为85.3±7.7,一体化教学能显著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P

2.2学生对任课教师满意度评价

一体化教学组对教师的满意度为76%,而传统的教学组对教师的满意度为52%,学生对于一体化教师教学更为满意。

2.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结果分析发现:在两个教学模式中,学生对于“是否提高了学习效率” “是否提高了表达能力”态度基本一致,一体化教学或在改善这两方面效果不显著。“是否继续使用该教学方法”问题中一体化教学组满意度显著大于传统教学组,说明一体化教学方法深受学生喜爱。而其他问题“自我评价学习内容了解程度”“是否能提高学习积极性”“是否提高了临床实践能力”“是否提高自学能力”一体化教学均优于传统教学组。

注:A:自我评价学习内容了解程度;B:是否继续使用该教学方法;C:是否能提高学习积极性;D:是否提高了学习效率;E:是否提高了临床实践能力;F:是否提高了表达能力;G:是否提高自学能力;

3.讨论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是综合性、应用性和政策性很强的管理类专业,是医学与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专业门类,卫生管理专业课程一定要突出其建立在医学课程基础上的专业特色,本着培养“具备一定的医药卫生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卫生管理专门人才”的目标,既保证课程之间的系统性、关联性,又不违背“实用、适用、够用”的标准。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近年来,一体化教学在医药高等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中已广泛传播使用。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如下问题:①师资力量不足,一体化教学需要协调多个教研室之间的教学进度,无形中增加了教学中教师队伍的工作量。②教学任务安排困难,要达成各教学目标的一体化教学需要协调多个科目的教学顺序,过程繁琐,不易操作。③容易忽视新来的教职工,一体化教学中对教师水平要求较高,新来的教职工由于经验不足无法满足一体化教学要求而容易在工作中被忽视。针对以上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去总结完善,使一体化教学在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中取得更好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敬宇,吴冰.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12(4):814—816.

专业一体化管理范文3

企业方面,①认为学校教的知识未能结合实际,所以当学生到企业实习,基本上是“从头来”,这样可能出现“重复学习”,浪费了资源;②由于教学与企业实践的知识一体化关联度不够,企业对实习生亦未能做到持续、深入的关联培训;③认真负责的企业,由于不了解学校专业知识体系就增大培训项目,企业培训压力会很大;若是企业不负责任就只会将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也会影响学生对行业的认知,最终留不住人才,最终影响使行业发展水平。

学校方面:①由于不了解专业知识在学校与企业的关联性,未能了解专业知识在理论与实践、基础与扩展的关系,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强调的是静态,不利于学生对整个知识体系的理解以及其未来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②由于缺乏对专业知识体系的全面认识,在专业建设方面相应的硬软件投入准确度欠缺,如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等。更多时候不是资金的问题,而是观念的问题,是对专业知识体系的理解深度等方面。③由于教师对这种实用型知识体系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教师在研究方向、内容等方面可能不够明确,不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

一、“专业知识一体化”理念阐述

专业知识一体化是指学校教学、企业实践所运用的知识是一致的,是一个整体。但是为什么长期以来存在着两者的分离呢?有时候是由于表现的形式不同,表达方式不同而给人感觉是内容不同;另外由于两者划分及使用的场景差异使各自的系统内容范围并不能完全一致。

在学校强调教学知识的学科性和系统性,其呈现的方式、标准、描述特点以及考核均带有明显的传统教育特征。企业界专业知识带有明显的碎片化、场景化,强调实用,判断及考核带有经验及主观性。由于学校与企业在知识的传播过程呈现出各自鲜明的特点,造成了学生在学校完成专业学习,而在企业实践时不易将前者和后者紧密联系起来。另外由于两者构建知识的基础不同,学校强调的是“学了多少”,“掌握了什么”,而企业强调的是“会做什么”“能不能完成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两者构建知识体系内容并不会完全一致。笔者团队曾将一所职业学校的餐饮管理教材的知识要点列出,与酒店餐饮部各项主要服务任务所要求具备的知识点进行匹配,发现学校教材的知识只满足实际任务需求大约60%。学校教材知识量不少,部分知识是属扩展性知识,而必备的基础知识不足。

本文的基本观点,学校与企业如果能够以企业实际工作任务过程来构建知识体系,那么无论传授的方式如何以及表现的形式如何,它的基础都是相同的,这就是专业知识的一体化。

说到专业知识一体化,不单是在企业层面,在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也应该是一体化。从企业的组织结构来看,可以划分为基层的服务人员、基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企业要求的知识结构是有不同的,但从专业角度来看,它们是相互关联的。例如,一个酒店客房服务员必须了解客房清洁服务各要素,一个客房主管在了解这些要素的基础上还必须掌握查房及督导的知识,一个客房部经理亦要了解相关的客房清洁服务知识。从这一点分析“客房清洁”知识并没有分服务员用的、主管用的、经理用的。他们的差异只是认识的广度与深度方面。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从一名服务员成长为一名经理,其专业知识是连贯、深度、广度的延伸。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学生培养的目标有所不同。因此,他们学习知识的范围,深度与广度应有所差异,但就具体操作内容来说是没有差异的。

这样的假设基础可以构建一体化的专业知识体系。对于酒店管理类课程内容,将其划分为基础知识、服务工作类知识、基层管理类知识、部门管理类知识等。而不同类型的学校应有所侧重,如中职学校可侧重基础知识、服务类知识部分基层管理知识;高职可在基础知识、服务类知识的前提下,加大基层管理知识比重,以及部分部门管理知识;应用型本科方法如此类推。

基于这个前提,基础工作是构建整个专业知识体系,包括基础、服务以及管理等,具体传授及运用只是从中选择及组合而已。所谓的中高职打通、高职本科打通云云,以及如何打通,这可能这是绕不开一个基础因素。

二、构建教学与实践一体化的知识体系

如前所述,教学与实践的共同基础是基于工作任务过程的知识体系构建,但由于在知识的呈现、组合、教学与培训方法的差异等等,两者在具体实施过程仍呈现出各自的特点。

(一)在学校教学方面

1.学校教学有很强的学习阶段性、计划性,学生的任务就是完成学习具体的课程。一般而言按学校的学期来分,专业课程按学分与学期安排来划分,可能会有36学时(每周2学时),54学时(每周3学时),72学时(每周4学时)或者类似的安排。这样就要求将专业课程知识要点进行整合、划分,甚至要定每单元讲授的主题,这样才合适教学的基本要求。

2.在学校教学的场景大致分为三种,首先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其次运用实训设施设备进行教学、讲解、示范,学生进行演练,第三是部分学校利用校内经营及教学的实体进行校内实习,在教师或企业管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3.教材应突破传统的形式,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分别用图片、文字、视频等。涉及原理的可用静态方式,涉及服务流程动态的,可考虑用视频来展现,以便学生能直接地观察,更好地掌握所需知识。

4.考核方面,对学生的考核既有平时练习、作业,亦有正式考试,既有客观题,亦有主观题,既有思考,又有发挥。

以上所述是学校的基本特点,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都可能适用。

(二)在企业培训方面

如果学校的课程体系是基于工作任务过程所需知识构成的,企业通过观察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与相关任务的匹配关联,比较容易了解学生完成任务的潜在能力。根据具体任务与知识点的配对关系,大致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未掌握什么知识,企业可以有针对性对开展知识要点的培训,从而减少了培训的盲目性,提高了培训的效果。

企业的培训在形式上与学校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企业的培训通常是场景式的、碎片化的,很多时候是根据工作任务需要而发起的。考核也与学校有很大差别,它大多是现场的,如班前班后提问式、师傅带徒弟,考核的标准通常由主管(师傅)来确定,带有主观及随机的特点。这样企业亦易于操作。但是只要学校与企业的知识体系都基于工作任务,它们之间就是相通的,成体系的。

前面所述主要是指专业知识的教学与培训,并未涉及到一些基本理论和素质课程,因这些内容亦有其自身特点,在此不作探讨。

(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教学与实践一体化课程建设

移动互联网、云平台、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发展使教学与实践一体化课程建设从构想成为可能,这些工具提供了必要条件,首先移动平台可以让学习随时随地进行,不受限制,对企业场景教学有意义;其次呈现的方式多种多样,多媒体、智能手机使课程内容以各种形式出现,增加了学习效果;第三是考核的方式更便捷,包括各种客观的评估,如选择题、判断等可即时实现;第四是数据的互联互通,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记录与学生在企业实习培训的记录可以相关联,最后要生成个人学习的终生档案;第五是平台的出现可以让学校、企业在平台上进行交流,分享教学与培训的经验。各自上传课程知识共享,最终成为学习交流的综合平台,这种效果将是颠覆性的。

(四)阶段成果和经验分享

对于这些想法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是经过了十多年的探索、付出、挫折,似乎看清了努力的方向。

广州南沙大酒店在多年来坚持研究,努力将经验上升为理性,坚持将隐性工作任务显性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全体员工的努力,已经将一个传统五星级酒店的专业知识要点进行分析、积累,罗列出近八千多个专业学习要点。与此同时,将酒店的SOP进行细化,将每个岗位每项任务拆分成要点,形成了点对点的各部门、各岗位、按时间特征划分的工作任务要点六十多万项。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使经验变成理性,并使之成为行动指南。第三方团队经数年努力,基于移动互联网、云平台、大数据开发酒店工作任务管理系统与教学和实践课程平台两大项目。南沙大酒店应用这个工具使原来的设想变成现实,提高了员工的素质,提高了工作效率,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在这项工作还在不断深入发展,专业知识要点不断增加,工作任务细分不断挖掘。这个平台同时成为一个巨大的学习平台,为酒店业标准化管理,实用性研究做出了贡献。

具体来说南沙大酒店这几年做了以下几项相关的工作:

1.运用平台进行员工培训,特别是运用于多所学校在南沙大酒店顶岗实习的数百名学生的培训取得成效,并将此成果扩大到学校专业教学。

2.通过教学与培训平台,为多所院校,包括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提供与实践高度相关的部分课程内容,派出酒店管理人员到学校任课。

3.与学校共同开发教材,其中改造三本传统教材,出版一本国际化的酒店财务管理教材,填补中国教育在这个领域的空白。

4.接纳学校教师进修培训,现南沙大酒店已成为高职酒店管理骨干教师国培基地,已举办了三期培训班,效果显著。

5.与学校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项目,2016年先作试点,拟举办中职、高职类的酒店专业现代学徒制项目。

专业一体化管理范文4

【关键词】烹饪一体化教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有一支思想过硬和技术过硬的职业教师团队

1.思想过硬是对每一名人事职业教育老师最基本要求

在第30教师节来到北京大学和师生代表座谈,勉励全国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靠教师,没有教师,就没有教育,就没有人成长。在学生的成长中,教师是航标,是灯塔,是无私的引路人,所以,做好教师,是每一位老师都在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提出的“四有”教育就是对教师的时代要求,教师不是简单的“教书匠”,而是即教书又育人。是学生的精神降导师,肩负起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神圣使命。做为一名光荣的职业教育工作者,要有道德修养坚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人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要垂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不仅言教,更重身教。道德情操最终要体现到人事教师职业的忠诚和热爱上来,把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传承文明当成一生的追求和快乐,静下心教书,潜下心来育人,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和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德立身,以德施教,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2.技术过硬的教师素质

当今社会是经济激烈竞争的时代,也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再发达,人工劳动是不可替代的,图纸设计的再好,也要靠有技能的工人制造出来,大致航空母舰小到餐桌一盘菜,都凝集工人的智慧和汗水,而高技能人才的发现培养,是靠我们深厚的专业理论和娴熟的操作技能的优秀教师培养出来的,所以,职业技能担负责任更大,要求更高,不光有道德,还要有技能。人们经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不光有一桶水,还能将“一桶水”倒出来,让广大学生能喝到水,喝足水。在实际工作中不光专业理论知识深厚,还有较高的动手能力,在学生中通过演示和讲解,使学生心服口服。有个别老师在理论上职称很高,但动手能力不行,学生表面不说,但心里是看不起这样的教师,技术不过硬,动手能力不强,是制约个别教师发展的瓶颈,作为一名有志缶,有追求的教师,就必须以教育科研为基础,以教学创新为目标,坚持勇于实践和不断探究的精神,使自己真正在为一名“双师型”能文能武的教师,学生佩服的老师,作为技工学校的教师,要俱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和新技术,干到老,学到老。如烹饪专业每年全省举办烹饪职业技能竞赛,要想在交手如林的比赛中,获得好的成绩,就必须下功夫,去研究开发新菜品,学习新技能,顺应时代潮流,这样才能在竞赛中占有一席之地。打造一支技术过硬队伍,缺少不了年青教师,随烹饪做大作强,专业教师的缺口,不断加大,为了充实教师力量,我院新入职一批青年教师,而且担负着一线教学和管理工作,年青教师学历高,思想活跃,给学院带来新的生机活力和希望。

二、创新教学方法,灵活开展一体化教学方法

专业一体化管理范文5

【关键词】变电;运维一体化;应用

1.概述

在以往电网企业运营中,电网生产工作都是按照职责分工,逐步形成并完善了电网调度、运行、检修等业务分类,这种分工方式在电网业务专业化发展、保障电网安全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电网的发展进步,但多年的运营模式已经逐渐固化,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电网运营发展,不能适应电网发展和生产现代化要求,同时也造成了生产作业效率较低,已有的人力资源效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情况。尤其在变电生产作业中,变电运行和变电检修人员分属不同的部门(工区),专业、岗位、职责相互独立,在变电站进行设备检修时,所管理的对象是同一变电设备,且业务交互十分紧密,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运维一体化既在对一定范围的变电设备开展一定内容的维护、检修工作时,将传统的由不同部门、人员所承担的变电运行和变电检修的职责,经过合理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由同一部门或人员承担传统的变电运行和检修的双重职责,从而达到释放资源效能,提高运营效率的目的。

2.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应用的基本条件

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建设,不能盲目跟从,否则会造成生产体系混乱局面。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

(1)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必须要有完整的组织体系,成立相关机构,建立工作方案和推进计划,各级组织管理和职责分工明晰,运转正常有效。还要准备齐全得基础资料,收集人员、设备、车辆、办公场所、备品备件等基础数据作技术支撑。

(2)变电运维一体化建设应结合“五大”体系建设同步开展,基本工作内容包括:前期调研、基础信息收集、方案制定审核、方案批复与实施、试运行及正式运行、评估验收、总结等环节。前期调研工作应全面深入,要把变电运维一体化建设所涉及的单位、班组全部调研到位,做好思想渗透和教育培训工作。基础信息收集应全面准确,收集内容包括人员信息、设备资产信息、车辆信息、备品备件信息、办公场所信息、生产装备、工器具信息、检修能力等。

(3)开展变电运维一体化建设还应健全保障措施并开展相关技术培训。管理单位应根据“大检修”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并逐步完善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机制和考核机制,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预案。完成变电运维一体化建设的配套措施,落实规章制度保障、业务交接保障、信息系统保障、装备工具保障、宣贯培训保障等保障措施。

3.变电运维一体化建设思路、目标及基本原则

总体思路:以“五大”体系建设总体思路为指导、结合电网装备和生产管理实际,以管理创新为主线,以生产精益化为重点,通过精简规范组织架构,创新生产管理方式,优化调整业务流程,统筹配置生产资源,做强做精变电运维运检业务,构建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的变电运维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变电专业管理水平和发展能力。

建设目标:统筹变电专业人力、技术、装备资源,通过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全面深化状态检修,实现变电资源集约化、组织扁平化、业务专业化、管理精益化。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供电可靠性。

基本原则:在变电运维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有所创新。由于运维一体化对班组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传统的业务流程和职责界面会有很大的调整,应遵循以下原则:

(1)确保安全,稳妥推进

在实施运维一体化工作时要首先保证人身、电网、设备的安全,在实施方案中明确各级人员安全职责,避免出现责任不清、互相推诿的情况,避免变电站运行和维护工作出现空白期。

(2)制度先行,提供保障

应制定本单位运维一体化实施方案和相应管理制度、细则,明确工作部署和保障措施,明确分工界面,为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依据和保障。

(3)先易后难、分步实施

要把变电站设备的各种维护类检修工作进行细分,将C、D类检修项目详细列出,结合实际确定变电运维班的阶段性维护项目及时间节点,先易后难、分步实施,通过持续培训来提升运维人员的工作能力,逐步扩大维护项目范围,最终达到全面实现运维一体化的目标。

(4)做好培训,严格考核

运维一体化是不同于以往的、全新的工作模式,在新模式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过程中,班组人员只有掌握变电运行和维护性检修业务技能后,才能顺利开展相应的运维一体化工作。因而,人员培训工作尤为重要,各单位要制定详细的培训方案,按照培训方案进行系统的培训和考核,培训合格后方能开展相关工作。可根据不同岗位职责,重点掌握人员岗位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安全生产职责等内容,对转岗或专业交叉等人员要进行专业培训和考试,未经培训和考试合格,不得从相关岗位工作。变电运维一体化的绩效评估结果还应纳入生产管理绩效考核范围。

4.变电运维一体化组织与建设保障措施

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必须首先调整规范变电专业生产组织架构。操作模式有两种。一是可将原变电操作队直接向变电运维班过度,经过培训使其具备实施C、D类维护检修、分析评价等工作能力。二是对原变电操作队和检修班组进行整合,从而保证变电运维班具备变电运行维护,C、D类检修能力的综合班组,实现变电设备运维一体化。在机构上可在检修公司成立若干个变电运维班,每个运维班下设四个值,主要职责是负责各电压等级变电站设备运行状态巡检、运行操作,C、D类维护检修、分析评价等工作。

(1)组织保障

为统筹推进“变电运维一体化”体系建设工作,首先要成立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变电运维一体化体系建设的具体工作,明确责任人员,落实工作要求。

(2)工作机制保障

“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组要及时向“大检修”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汇报工作进展、向基层班组传达领导小组指令。建立周例会工作制度,及时沟通,及时掌握基层工作动态,随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3)规章制度保障

根据“变电运维一体化”生产管理模式要求,全面梳理、修订各类生产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业务流程和相关规章制度,确保工作责任落实和业务有序开展。坚持“不立不破”原则,在新的制度体系没有确立之前,仍然按原有的制度体系运行,确保电网安全和队伍稳定。

(4)信息系统保障

根据“大检修”体系建设中出现的组织架构调整、业务流程调整和人员调整情况,同步调整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和生产管理信息系统(PMS)中的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岗位设计、基础数据、人员权限,以适应“大检修”体系建设的需要。

(5)人力资源保障

加强管理人员规章制度、业务流程培训,强化班组人员新岗位、新设备、新业务培训,确保业务平稳过渡;制定适应“变电运维一体化”要求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一专多能”和“双师型”人才考试晋升机制,为有效实施“ 变电运维一体化”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6)装备保障

积极配备和应用满足变电运维一体化实施所需要的先进、适用、高效的检测仪器和作业装备,建立起满足设备运行状态巡检、异常诊断分析、应急抢修、供电保障所需要的现代化电网生产装备体系,提高设备运维检修工作效率。

5.变电运维一体化建设应遵循的实施步骤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五大”体系建设总体部署,变电运维建设工作终极目标计划在2014年底前全面完成,在具体工作开展中应依据“统一部署,分步实施,持续完善”的总体步骤。

(1)统一部署

根据“大检修”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和关于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意见,结合实际情况,首先组建变电运维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然后组织制定变电运维一体化建设的细化方案、管理办法和工作推进计划,进一步明确变电运维一体化和修试专业化的相关作业项目和责任分工,组织编制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各项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标准等。

(2)分步实施

①启动阶段:正式启动变电运维一体化体系建设,明确思路、目标和建设原则。

②组织实施阶段:编制变电运维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工作推进计划和管理办法,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和建设工作验收细则,期间应完成人员集中培训和变电运维一体化机构调整。在建设初期,可通过对现有变电运维业务进行梳理分析,将原本需运行专业和检修专业双方配合的简易、低效作业划归单方全程负责。把变电站维护性检修业务和现行变电运行巡视操作业务进行整合,实行变电运维巡视、操作、C、D类检修维护等工作的一体化运作,达到人员精简、作业高效、成本合理的目标。

③试运行阶段:变电运维一体化试运行期一般为3个月,主要任务是磨合、暴露问题并进行整改,试运行期间变电运维班开始执行规定的运维业务。试运行前,应完成相关生产准备工作,完成记录、档案等资料建立。

④实际演练阶段,结合“春、秋检”工作正式执行工作职责范围内的运维业务,开展各项C、D类检修作业。期间可对执行C、D类检修作业进行作业现场进行检查指导,随时研究解决出现的问题。宜每周进行一次总结,查缺补短,完善整改。

⑤验收评估阶段:结合“大检修”体系建设评估工作对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进行评估和自建验收,形成自检报告。

(3)持续完善

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经过实际运行后要接受上级验收,并完成整改获得批准后方可正式运行。每月及时对变电运维一体化建设情况进行总结,反复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使工作流程更加畅通,形成制度化,长期贯彻执行。

6.变电运维一体化建设的效果分析

实施变电设备运维一体化管理后,通过生产管理职责的适当调整,实施变电运行与变电检修业务的“双向渗透”,减少了检修与变电交叉、重叠工作,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效益。具体工作实现了四个方面的提升。一是提升了状态检修的标准化水平,使状态检修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形成了标准化业务流程。二是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益,变电运维人员查找缺陷后自行处理缺陷,倒闸操作完毕后进行简单维护,这样不但节省时间,更免去了中间传递出现的误解和遗漏。三是大幅度提升了变电运维人员的业务水平,运维人员将从简单的办理工作票向实际的检修作业转变,明确了各类设备的机构机理,为以后的巡视、验收提供宝贵的经验。四是提高了运维工作效率,C、D类检修项目转入运维一体化之后,检修试验专业可迅速向专业化检修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流程、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7.结束语

专业一体化管理范文6

所谓”一体两翼"即“一体”是指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主体,“两翼”分别是指外语水平和实践能力。民办教育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基地,全文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以下简称广外南商)为例,按照2016级广外南商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对国际化认识以及国际化课程体系的含义、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财务管理专业国际化课程体系进行探讨。

1 国际化人才的认识

《汉语大词典》中对人才的解释为∶在某一方面有才能或本事的人。很多人都有对国际化人才的理解,比如,国内著名的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董事长彭剑锋认为,国际化人才可以从个体跟组织两个层面来理解,联想集团柳传志认为,国际化人才就是能够创造国际化效益的人才等,大多数人对国际化人才理解为:能讲外语、熟悉国外环境等。

综合将国际化人才理解为: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次人才。

国际化人才应具备以下七种素质: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较强的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熟悉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熟悉掌握国际惯例;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

2 国际化课程体系的含义及特征

课程国际化是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被公认为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关键维度和实现培养具有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

2.1 国际化课程体系的含义

课程国际化是从知识全球化的角度出发,全面设计本国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从而使所培养的人才能解决不同文化群体之间交流合作和发展中所遇到的障碍、隔阂和差异,并通过分析比较、鉴别与筛选将他国文化、社会、科技和管理精髓融入本国文化中。

迄今为止,课程国际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开设一些国际课程,讲授国外科学文化成果,如设立国际税收、国际法、国际金融等课程;或在传统的课程中融入国际化内容,如增加国际背景、国际案例、外国文化等;第二阶段是开设用外语(主要是英语)讲授的课程。第三阶段是将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应用到课程的实施中,进一步加深课程的国际化程度。目前,除了世界一流大学以外,大部分国家高校的课程国际化程度处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

2.2 国际化课程体系的特征

课程国际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文化成果,与本国传统课程相融合,创建自己的国际化课程体系,并参与到世界高校课程体系之中;第二,把本国优秀科学文化成果向世界推广,让外国人认识和理解本国的优秀科学文化成果。

一个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应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和通用性的特征:开放性,即该课程体系向世界开放,能迅速反映现代科技、文化、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并不断调整、优化。共享性,即实现课程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共享,包括设立开放性课程、跨国选修课程、优秀教材的共享、先进教学方法手段的交流等。通用性,即通过国际上认可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和标准,使本国的课程、学分得到世界的认可。

3 创建我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国际化的构想

3.1 整体规划,形成合力,推动课程的国际化建设

我校应将课程国际化纳入学校的总体规划和人才培养目标中,研究实施课程国际化的政策机制,对国际化师资的引进、国际化教材的选用、国际化教学方法的推广、教学奖励等方面制定具体政策。组成校级团队在全校各院系实施和推广课程国际化,定期召开课程国际化研讨会、双语教学经验交流会和教学观摩等等,营造课程国际化的校园氛围。

3.2 不断优化国际化的课程体系

首先,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和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需要,设置跨人文与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等综合性通识教育类课程。例如增设历史分析和社会分析、文学艺术、外国文化、道德伦理、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课程。其次,??化公共英语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建议在保证大学英语总学时不变的前提下,增加英语强化训练课程,如英语听说(第1 学期)、商务英语听说(第2 学期)、商务英语读写(第3-4 学期)。同时开设跨文化交流与比较的课程,例如《东西方文化比较》、《外国历史》、《西方思想史》、《西方经济史》等,为双语教学与国际化意识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在专业课中增加双语教学的比重,适应国内、国外、国际三种环境变换的全球财务的视野,提高对外进行交流的外语能力。从第1 门专业课开始,循序渐进地进行双语教学:管理学和微观经济学(第1学期,部分双语),基础会计和宏观经济学(第2学期,部分双语),财务会计和金融学(第3学期、双语),国际金融和财务管理(第4学期、双语),管理会计(第5学期,双语),投资学和国际财务管理(第6学期,双语),国际税收(第7学期,双语)。

3.3 加强双语教学,推动教材和教辅的国际化

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教学是培养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的重要方式。建议对国际化程度高的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如金融学、管理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资本市场、国际财务管理等课程。

对专业性较强、难度较大的选修课程则可以选用翻译的国外教材或国内优秀教材,中文授课。在双语教学层次上,建议先从低层次的双语教学模式开始,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和专业知识的积累,逐步过渡到较高层次的双语教学模式。在条件成熟时,可在高年级开设的课程中选择几门(核心或选修课程)进行全外语型双语授课。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方式,使学生从心理、能力和英语思维上逐步适应双语教学模式。此外,在具体的双语教学实践中,建议分班教学,即根据学生英语水平高低将英语水平大致相当的学生分在一个班里,接受最适合的双语教学模式。

建议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加快教材和教辅资料的国际化建设。由于国外出版的教材质量良莠不齐,在引进国外教材时要特别注意甄别教材的质量。在使用原版教材教学时,教师要注意结合本土化的内容,切忌照本宣科、生搬硬套。

3.4 大力推广国际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教学方式

首先,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将导学式、互动式、案例式、研讨式教学法应用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课堂圆桌会议”、“课程论文”和“小组作业”等方式形成“学生自学体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钻研精神。其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例如建立网络教学平台,为师生提供一个教学互动、教学资源、管理和沟通传播方式的数字化教学环境,为学生开展探究式、自主式和全天候学习创造条件。

专业一体化管理范文7

课堂学习管理在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教师倘若可以对课堂教学以及班级进行良好的管理,那么他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就会少很多。只有做好课堂管理工作,教师才能高效的讲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当今的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存在一定区别,主要表现为高职教育要求教师对课堂进行高效的管理,实现教学全面一体化。在课堂管理过程中高职教师需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进一步加快对课堂管理制度的完善。

一、对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下课堂管理含义

(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含义

经研究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多弊端。教师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倾向于死记硬背,学生负担重。而新型的教育模式跟以往的教育模式恰好相反,它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被称为:教学做一体。有相关专家指出,这种教学模式非常适合当今高职学院的人才发展。

(二)课堂管理理念

什么是课堂管理?不同的人对这个概念有着不同的解释。以前,相关专家和教育学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研究发现:老师在课堂上发现了学生不规范的行为,往往采取强制打压的方式来解决,久而久之便会发现,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得不到实质性的有效进展。学生被打压之后反而会引起下一次的不规范行为,甚至产生更多的不规范行为。近年来,针对课堂管理,有专家提出了新的看法。他们认为:教师对课堂的管理在于,努力营造出适合学习的氛围,端正态度,积极进取,避免产生不规范的行为。

从某种角度来看,课堂管理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掌握学生的特点,协调各种人际关系,保持良好的课堂气氛,并进行知识传授。也就是说,一位老师要想教书育人,想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首先就要学会课堂管理。

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下课堂有效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了解学生的需要

要想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实现最佳的课堂管理,需要通过多方面共同协调和努力。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不是说仅靠单方面的控制就能实现的。其中第一点就是要关心了解学生。任何人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都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要遵循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规律,注重差异性和阶段性,做到因材施教,全面的了解学生,关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使每位学生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二)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教师和学生确定了新的关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沟通交流极端缺乏,教育者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并且神圣不可侵犯,受教育者不敢提问,上课就像一潭死水一样,毫无生机。新型教师的教学风格应该是民主型,既有相对权威性,又能跟学生打成一片,成为朋友。这种教学风格,可以保证课堂上知识的传授的效度和接受度,还能保证课后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轻松民主的氛围,营造出了和谐的环境,改变了以往灌输与被动接受的模式,实现了新的平衡。在这样的一个班集体里面,不但可以系统性的传授知识,还可以形成良好的班风。师生双方都有饱满的热情,教与学态度端正,目标明确。学生求知欲望强烈,思维活跃。学生与老师情感交流充分,参与力度大,双方都是积极互动的状态。如果,现代的每一位教师都能民主教学,既是老师,又是朋友,那么老师和学生都有喜悦和满足。

(三)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

课堂问题行为是每个老师都要面对的,只有处理得好,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如果处理的不好,不但影响教学质量,还会影响师生关系。因此,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的特点,把重点转移到对知识的学习上,吸引学生的眼球,不给学生机会去产生不规范的行为。选择适宜难度的知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选择合理方法来全方位的进行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学生取得成绩的时候,教师要合理的进行评价,及时表扬鼓励。当学生收获了满足感时,下次会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四)建立教学常规

每一位学生都应该遵守班规校规,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从入学第一天起,老师就要对这些内容进行讲解,并且作为规定,告诉每一位学生。比如,老师提问时,发言之前要先举手,同学之间要有秩序,不能你一句,我一句,故意制造课堂混乱。上课铃响后不能在走廊内打闹,及时回到座位,等待老师来上课。这些标准和规则是学校管理的一项基本工作,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要遵守。

(五)学校管理者对班级规模的控制

班级作为学校的一个基本单位,其规模大小也是有规定的,一般都要求20-30人组成,最大限度也不能超过50人。教师既要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与特点,又要系统的传授知识,课堂管理所遇到的阻力也变得更大。班级的大小也影响交往模式,班级越大,成员之间交往的次数越少,彼此之间没什么感情,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对课堂管理者的技能要求也就越高。班级越大,内部小团体与小团体之间相互影响,不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统一实现。

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下高职经管类专业课堂管理对策

(一)教育要以实践为主。

教学做一体化的意义在于培养综合型人才和发展型人才。有了这个明确的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针对性地对学生各项能力进行培养。全方面的了解学生,采用适合的课堂管理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新型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全面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有所进步,高效的掌握理论知识,成为多方面综合性人才。

(二)采用小组模式,人人参与其中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仅仅局限于教与被教的关系,也不是灌输与被动接受的关系,更不是管制者与被管制者的关系。新型的学生观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尊重学生的主导地位,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班级学生的座位改成了小组式,小组成员和成员坐在一起,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其中,方便沟通交流。老师也应该积极参与到小组讨论当中来,扮演学习者的身份。当学生遇到疑难时,可先引导学生,然后进行讲解,不但重视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注重实际操作,多方面的呼应从做中学,学中做。另外,老师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比如:提前布置好课后作业,分给每一个小组,并要求每一位小组成员都要参与到其中。学生可以多渠道开放式的搜索信息,学生之间提交学习成果,最后由一名学生总结所有小组成员的学习结果,以报告的形式交给老师。这样的一个过程是相当有意义的,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主人翁的意识,激发了创新思维和探索能力,使得每一位学生都积极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是教学做一体的重要前提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成长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缺乏自信、不敢表达、胆小害羞的,这是传统的教育观念造成的不良后果。而如今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育模式下成长的学生,他们是充满自信、勇于表达,积极乐观的。他们积极的跟老师沟通,大胆的说出内心的质疑,参与到各类讨论当中去。各小组的学生互帮互助,踊跃的发言,自主的翻阅图书资料,合理的运用各大搜索引擎,产生思维碰撞,最后把解决不了的疑惑反映给老师。老师在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前提下,合理的进行评价,表扬每一位学生积极思考的态度。之后再对所反映的问题进行科学解释,要善于启发学生,因材施教,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当老师讲解过后,学生课后继续进行思考交流,整理老师讲解的知识点,结合自身已有的知识体系,两者结合,再变为自己的知识,全面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会自我管理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现学生身上的特色,在课堂上全面分析,并进行全面教育,实现教学做一体的课程特色。这样特殊的模式就要求学生要把握好自己,形成良好的行为准则。从某种角度来说,学生的角色有参与者和管理者这两种,而老师则负责启发、引导、组织、监督和评价。结合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学生要系统的学习知识,运用多种途径来全面了解知识,自发的构建一个知识框架,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在学习管理自己并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会培养自身多方面的能力。比如,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的能力,信息搜索的能力等等。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发挥多种能力。所有的能力都会对学生形成帮助,特别是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因为学生在这一系列的探索过程中,对各类劳动工作都有一定的了解,形成了基本的职业观念。

(五)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建立起健康、有序的课堂纪律

课堂纪律具有约束性,标准性,自律性这三大特点。在高职课堂中,良好的课堂纪律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指导、约束和监督学生。在这个管理过程中,如果学生产生问题行为,学生就会受到老师的指导而产生内化,形成内部约束力,实现自律。教师促成的纪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自觉遵守,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六)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要提高课程运作的能力

专业一体化管理范文8

前言

虽然高等数学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各大高校所教授的高等数学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忽视了高等数学与物流管理专业的关联性,使得客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为什么学习高等数学存在着普遍的迷惑。同时,高等数学学科又具有着极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因而学科本身所带有的这种特性使得教师很难通俗易懂的传授给学生,这就促使学生对高等数学丧失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对高等数学这门学科会存有本能的抵触心理,这让高等数学学科的设立处于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首先高等数学与专业紧密相连,是十分重要的科目。其次如何将高等数学与物流管理专业有机的联合起来,使物流专业的传授将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本篇论文将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从高等数学的方面进行研究,对两者间存在的问题和如何解决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发现问题――数学与物流管理专业的脱节

之前看到过一个讽刺漫画,老师问学生:“如果一个门,宽1米,高2米,问我最长能拿多长的竹竿过去?”同学们埋头苦算勾股定理,然后异口同声的回答根号五米长。老师笑了,横着拿了根不止5米长的竹竿回到了教室。

虽然这只是一个漫画,但无疑也揭示了当下的学生对数学不能实用性的接受,只停留在理论或者说是应试的角度。其实,高等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学科,而且在素质教学的倡导下,高等数学可以带给学生一种不同往常的严密的思维能力,并可以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些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目前各大高校对高等数学的教授上仍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让学生不能清晰的感知到为什么学习高等数学,这些艰涩难懂的理论和公式对生活或者专业有什么样的意义。忽视专业特点,让高等数学没有发挥其在物流管理方面的优势,反而成为了抑制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教育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在各大院校普遍存在。如何应对这样的问题,消除学生对高等数学的抵触情绪,找到传授知识新的方法方向是各院校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原本应有的状态――应用型的人才

物流管理专业与高等数学的融合所产生的严谨,创新是社会所要求的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这要求在专业学习中不能单一的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必须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物流管理人才应有的的思维和状态,成为适合社会所缺少的复合型人才。这要求学生不能只精通理论,更需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需要可以应用所学知识的应用型人才。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需要真正的将高等数学与物流管理专业融合起来,将高等数学的实践性应用在专业中。那么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一体化这种教学和学习的形式,才是真正适合培养出社会所需的物流管理人才的方法。

三、解决问题――实现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研究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高等数学作为一个新的观察世界的方法论,它对一个时代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它的多面性意味着,它提供了每个人看待问题的方法。在当下这个对能力要求极强的社会下,我们要从实践的角度上看待高等数学,了解高等数学。从物流管理专业的角度上,就是要建构一个社会所需要的,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模式来探讨高等数学,体悟高等数学。建立一体化的模式需要以下几点:

1.让学生在明确物流管理专业的方向的同时,培养对高等数学的认知能力

尽可能多的将高等数学的学习放入专业的流程之中。物流活动中的关于采购,仓储,运送,储备等各个环节在实际运用中都需要数学的辅助。包括选择最优方案,在物流过程中的设施选址。尤其是在运送过程中的车辆线路的选择问题,只有采取数学模型才能最快速度的找出最佳的配送方案。将高等数学的线性代数,数理统计以及概率论配合物流管理方向的配送,指派和市场销售等流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配以大量的实例演示来加强学生心中对物流管理专业同高等数学的联系。

2.注重培养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的数学思维方式与素养

在近几年中,各大高校虽仍没有将教学实践一体化在专业中得以完全实现,但也看到了部分重视。现在高等数学的课程已从以往的基础课程转变为了素质课程。即更加注重能力和教育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高等数学的能力以及高等数学的知识解决在专业中碰到的具体问题。这就要求在专业的学习中学生更加自觉的带入已学习得高等数学的知识,也要求教师在传授过程中教师更多的传授思想和思维方式,以及对高等数学概念与方法论上的辨认分解分析。

3.注重学生实践的能力

知识,能力来源实践,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在当前各大院校日益意识到为提高教学质量,想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重视实践这个环节。因此物流专业的同学在高等数学的学习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取实践教学的方式,多采用物流专业的案例,以提高学生对调动已有知识,灵活多变的学习高等数学。这就要求教师务必认真的思考每次课程需要用到的案例和尽可能将高等数学的理论,公式在物流的过程中实体化的表现出来,这对教师的教学耐心和创新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专业一体化管理范文9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校企合作一体化;人才培养

加强校企合作,走校企一体化办学的路子,是高职院校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高技能人才、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实现学院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是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和竞争能力、推动产业技术进步的需要,也是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需要。为顺应国家大力发展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湖北省着力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宜昌市强力推进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和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抓住2008年被确认为湖北省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契机,高度重视产学结合,深入探索校企合作,旅游管理省级示范建设专业在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模式上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1.现状

宜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空间。《宜昌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未来五年,宜昌将新添2个5A级景区、将三峡机场改造升级为区域性国际空港……。到2015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超过3600万人次,年均增长20%以上;旅游总收入达到4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游客在宜平均停留时间达到2.5天。“十二五”末期,我市将着力争创2个部级旅游度假区、4个5A级景区、新增10个4A级景区;四星级饭店达到20家以上,五星级饭店10家;全市出境旅行社5-8家,“全国百强社”1-2家,5A级旅行社8-10家,4A级旅行社10-15家,有1-2家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旅行社落户宜昌;旅游行业提供直接就业10万人,带动间接就业50万人。

另外,宜昌市财政安排旅游专项资金在现有1000万元的基础上每年增幅不低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并在财政专项中单独列支城市营销经费。旅游业将成为宜昌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通过五年努力,把宜昌建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实现从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的跨越。到2020年,全市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实现新跨越,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通过近年来的艰苦创建,已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融入、资源共建、利益共享”的产学充分结合、校企深度融合的一体化办学之路,取得了丰硕的建设成果,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质量大幅提升,为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促进三峡旅游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模式

校企一体化办学,即在为社会教育和培训合格的劳动者这一目标下,开展高职学校与企业、行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的合作,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未来劳动者的素质,并增强企业部门与毕业生之间的双向选择的可能性,最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具体地讲,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它的基本内涵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产学结合,顶岗实践;实现的目标是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职教学生要寻找未来的出路,就必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经过探索与实践,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构建了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的四种模式:

2.1 “校中厂”模式

这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依托学校资源,借助企业资源,实施企业化管理,来实现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的模式。2010年,我校出场地,引进民营企业资本2000万元,新建了集教学、实训、经营于一体的“旅游校企一体化中心”大楼,建筑面积近13000平米。国家5A级景区三峡人家风景区、宜昌峡州酒店集团、湖北峡州国际旅行社等企业纷纷出资进驻其中,根据企业和学校的需求实际,与校方共建教学实训基地――“校中厂”。“校中厂”既是实训课堂,又是经营场所,使学生直接面对顾客,为顾客提供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岗位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同时,也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了有效载体。

2.2 “厂中校”模式

这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学”与“工”零距离,育人目标与用人目标直接对接。2004年以来,宜昌三峡环坝旅游发展集团以“订单培养”形式与我校合作开办7个“环坝旅游班”,累计培养学生340人,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

目前这种模式已比较成熟,既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训和就业平台,又为企业后备员工的储备和后备骨干技术人员的挑选提供了广泛的人选,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赢。

2.3 “战略合作,订单培养”模式

这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学校招生与学生就业同步,学生技术“接口”企业标准。学校按照企业的用人标准和要求组织招生和教学,为企业量身定做技能人才。2010年底,湖北省教育厅在全省高校推出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我校与宜昌三峡环坝旅游发展集团、宜昌金德瑞国际酒店共同申报的战略合作项目被批准列为湖北省首批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两家企业分别在我院下“订单”,通过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方式为两家企业各培养100名技能型人才。

2.4 “旺工淡学,工学交替”模式

这种校企合作模式是根据旅游市场淡旺季的特点,结合行业企业实际情况,1-2学期接受从业基本技能和素质教育;3学期校内生产性实训、专项训练、项目课程;4学期的旅游旺季到企业顶岗实习;5学期加强岗位拓展能力;6学期实习就业。

3.成效

3.1 建成了省级重点专业

我校旅游管理专业2006年被确认为湖北省高职高专第三批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通过校企合作,经过三年努力,于2009年通过验收,被省教育厅授予“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重点专业”。

3.2 建成了省级教学团队

通过校企合作推动省级示范建设,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团队于2010年建成省级教学团队。现团队成员1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8人,楚天技能名师2人。近年来,团队完成省级重点科研课题2个、市级科研课题4个、部级规划教材1部、省级规划教材3部、地方特色教材2部,公开100余篇。实现了校企双方人员互聘,学校专业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企业技能高手来学校传技授艺。教师服务社会、服务旅游产业、服务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

3.3 建成了省级实训基地

通过校企合作推动省级示范建设,拥有前厅、餐厅、客房、酒吧、导游等18个实训室的我校“旅游服务实训中心”于2010年接受省教育厅验收建成省级实训基地。新建的“旅游校企一体化中心”具有教学、实训、经营等多功能。(下转第119页)

(上接第117页)

3.4 建成了4门精品课程

通过校企合作推动省级示范建设,我校自主开发的地方特色课程《三峡旅游英语》于2009年建成省级精品课程、2010年建成教育部旅游类专业教指委精品课程;自主开发的地方特色课程《三峡民俗文化》于2010年建成省级精品课程;《旅游服务礼仪》、《导游业务》建成校级精品课程。

3.5 突出了旅游文化特色

旅游的内涵是文化。我校旅游管理学院提出走内涵发展之路,“融文化艺术于旅游之中”。搭建了一个旅游文化研究交流“平台”,即宜昌三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挂靠于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宜昌分院。研究所以三峡宜昌地方旅游文化研究为主要内容,并与内蒙古昭君文化研究会、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国际学院等开展了文化交流研讨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搭建了一个旅游文化艺术展示表演“舞台”,即宜昌三峡民俗艺术团,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专业表演团体。艺术团与宜昌盛世唐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深度合作,除了为宜昌旅游景区景点输送演艺人才外,还独创了大型原生态歌舞剧《茶之恋》、《三峡・我的家乡》,为著名歌唱家张也宜昌演唱会伴舞等,为弘扬地方文化作出了努力。

3.6 实现了学生充分就业

职业教育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最大的受益者是受教育者,也就是学生。我校旅游管理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办学,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受教育者的利益,实现了学生充分就业,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5%以上。

4.问题与思考

4.1 体制机制不顺

政府的主导性不强、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够、体制机制不顺仍是困扰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的最大难题。开展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应在政府主导下,着眼长远发展,切忌急功近利,建立由教育部门、劳动部门、行业组织、企业家代表、学校组成的校企合作办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工作,并通过法律加以保障,在全社会形成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的职业教育新体系。

4.2 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是大问题

如何科学构建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的课程结构,如何建立优化的课程体系,如何评估这一课程结构和体系在学生素质及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中的作用,仍是一项亟待深入探讨的重大问题。

4.3 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要提升

实施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教师素质是关键。如何研究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提高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也是一项重大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

[2]徐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再探[J].职业技术教育,2003(22):82-86.

[3]曹诗图.旅游哲学引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7.

[4]宋晓燕,宋继东.旅游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8):81-82.

[5]陈宏.《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模式探索与研究》研究报告[R].湖北省教育厅通报表彰文件(鄂教职研[2011]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