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测绘专业论文

时间:2022-04-25 08:59:13

摘要:从学科性角度来看,测绘工程专业的专业性较为突出,因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同样较高。作为高等院校教师而言,必须在教学中注重向学生传授测绘实践技能,以便使学生具备足够的测绘专业从业能力。测绘工程专业,其专业性与应用性较强,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因此对于教师的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关键词: 测绘专业 测绘

测绘专业论文

测绘专业论文:GPS工程测绘专业技术论文

随着科学专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由美国国防部建成的GPS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开始投入使用。这种导航系统主要通过测距和定时进行空间交会定点,并以此将实时、连续和高精度的三维坐标、速度及时间信息提供给世界各地的用户。此导航系统的应用及推广,将会给人类生活带来更多便利与发展。

一、GPS系统组成及优点

GPS定位系统主要是由工作卫星的空间部分、地面监控部分及用户部分组成的。这三部分分别具有独立的功能和作用,同时各部分之间又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套完整的定位系统。

GPS地面接收机接受天上四颗以上的定位卫星的电磁信号,接收机可根据所接受到不同卫星之间信号的时间差,准确的计算出接收机该时距离各卫星的距离。由于GPS卫星在空中位置可知,因此可通过一定的计算公式将卫星位置和已测出的距离进行换算,确定接收机在地球上的位置,包括经纬度、海拔等地理信息。目前,GPS导航系统已开始应用于考古测绘、农业生产、城市交通及国际战争中。如在黑龙江的三江平原地区,因其是汉魏遗址,所以是考古重要地点,文物保护部门利用该定位专业技术,对遗址进行精确定位,并将遗址群绘制成为平面彩色图系,不仅使数据精确,更节省了人力物力;城市交通上以上海为首,历史性的跨入了“卫星时代”,交通部门可通过卫星定位对城市车辆进行定位,方便政府部门的管理,更便捷了百姓生活;国际战争上,利用卫星定位系统能够准确计算敌方阵营及重要部署,能顺利开展战争,给敌方造成致命突袭,有力把握住战争局势。

现采用的最新GPS卫星定位系统,能对发生的各种复杂变更情况较快适应,节省时间,避免人力损耗,能克服传统测量方法所存在的弊端,对动态监测过程能够真正实现数值化和信息化。在工程测量实际测绘过程中,GPS系统不只可以用于测量和导航,同时可用于测速及测时。GPS定位系统在测量过程中具有如下优点:

1.测站间的相互通视是传统测量学中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但在利用GPS定位系统过程中,避免了测站间的通视问题,能够使选点更加方便灵活,并使造标费用大大节省。

2.定位精度较高。GPS测量的优越性能随距离的增长而愈显突出。在一份对北京土地开发项目实施中,所要开发地区涉及10个边远郊县,而且多数位于山区地带,工作人员进入该地区后,易迷失方向,难以定位。通过GPS测绘专业技术的使用,可在50km以下的基线上,相对定位精度达到百万分之一上,在100km以上的基线上,定位精度达到千万分之一,轻松解决定位难问题。

3.定位迅速。利用该定位系统进行静态相对定位时,对20km以下的基线,快速相对定位通常只需20分钟;在动态相对定位时,完成初始化工作以后,可任意时刻对流动站进行定位,观测时间仅需几秒。

4.全天候工作。利用该专业技术进行观测定位的过程中,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也不会因天气状况影响观测效果。在平面控制测量的过程中通常以导线如结点、闭合导线的形式进行测量;在重要构造物测量时,通常布设成线形锁、三角网的形式。

二、工程测绘过程中GPS专业技术实施

1.工程测绘选点与标志的建立

在选点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要求:点位应选在交通便利的地带,同时保证该地带视场要开阔;在对电磁波有干扰的地带不宜选点,如高压线、电视台及大面积的水域地带都将干扰电磁波的接收,在选点时不容忽视。

2.工程测绘外业的观测

GPS的对外观测作业主要有天线的安置、实时观测及对观测结果的记录等。

2.1安置天线

安置天线过程中主要注意对中、定向、整平和对天线高的量测。在静态相对定位的过程中,要把天线架设在三脚架上,并在标志中心的上方进行对中,同时保持基座上的水准气泡在居中位置。调整天线定向过程中,要确保定向标准线正向北方,误差小于5度。测量天线高时,应从相位中心量起,直至观测点的标志中心,此段垂直距离即为天线的垂直高度。

2.2观测作业

在进行作业观测任务时,及时捕获卫星的信号,并实时跟踪处理,获得定位所需的信息和数据,在安置完天线以后,为确保电源和接收机的正常开通,要将接收机安置在离天线不远的安全区域内,在开启电源进行观测时,要保证系统已检查无误。

2.3数据处理与成果校核

为了保证对外观测的质量和预期定位精度的实现,对观测成果的校核成为一重要环节。在结束观测任务以后,要对获得的观测数据及时进行分析、校核,对出现的不合格的观测结果要及时采取补测措施,经确认数据无误后,方可对数据进行处理。

三、GPS工程测绘实施实例

1.GPS用于大桥的控制测量

作为对长江两岸鄂州市和黄冈市起连接作用的鄂黄长江公路大桥,在建造初期为使施工及设计便利,采用GPS专业技术对首选方案Ⅲ、Ⅳ桥位进行Ⅲ等平面控制测量。以双大地四边形布网作为设计方案。与江面垂直的长边约为1200m,平行的短边约为500m。双大地四边形与两个国家Ⅱ等以上大地点联测。

在平差处理以后,控制网的精度通常为:误差在最弱点位中为1.93cm,在最弱边长相对为1/113000,使Ⅲ等平面控制测量的精度要求得以了满足。

2.GPS测量用于导线控制测量

在河北境高邑至邢台段的京深高速公路地处华北平原,地势坦荡平整,最大相对高差在20m左右,平均海拔大约在50m,境内分布较多村庄。植被多为小麦及田间行树并密集分布着机耕道和公路。

在导线测量过程中,采用三台Wild 200 GPS接收机,采用点连接方式开始作业,三台接收机同时作业。完成作业后,使其向前滚动。

3.GPS测量用于密林、密灌地区路线控制测量

由海南中线新建公路海口至屯昌路段德测设中,从石山到永发镇有20km距离,覆盖较厚的植被,其中有剌密灌、荔枝、龙眼、杂草地较多,人迹罕见,并分布大量火山口。这种地区几乎没有可能使用红外仪导线进行测量。为提高高等级公路测设质量,采用GPS沿路线每隔2km作一对GPS点,这一对GPS点应保证足够的水平通视距离。

在这2km一对的GPS通视点的建设下,可在此基础上前后各支出不超过1km进行放线测设工作,以此不仅能够保证工作的测设质量,又能使作业的劳动强度大大减小,缩短了测设周期。

测绘专业论文: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课程设计论文

摘要:分析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的课程特点和教学要求,结合目前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教学改革设计思路和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的课程活动设计,并结合在教学上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和在课程考核上注重“多维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提出能反映多样化和多层面化的考核项目的综合考核办法。

关键词:工程测量;课程设计;教学改革;评价方案

《工程测量》课程是我院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面向土木工程、建筑学、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专业,本课程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工程测量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学会常规测量仪器的操作,了解测绘新仪器、新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同时熟悉地形图的应用,能够从事相关专业中的测量工作,具有使用各种测量仪器的的能力,更好地从事测量方面的工作,以便更加适应社会需求[1]。

1工程测量课程基本信息

1.1主要内容

《工程测量》课程主要内容: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测量误差、小地区控制测量、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及应用、建筑工程施工测量、道路工程测量、房屋建筑建筑物变形观测等[2]。该课程教学主体上分为两大模块: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主要教授学生测量基本理论与方法,实践教学主要是使学生正确熟练操作仪器并掌握相关的测量技能,具备解决工程施工能力。

1.2学时安排

我院的《工程测量》课程共48-64学时,3-4个学分,每学年有9个~11个班级授课,年修读学生300人以上。

1.3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工程测量》以建筑材料、建筑制图等课程为基础,同时又为建筑施工、砌体结构、地基与基础等后继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既是前面所学课程的延续,又是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只有掌握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并运用其它的专业和基础知识,才能熟练完成项目施工过程的技术指导和管理。

1.4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随着教学深入,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有:(1)学生没有吃透测量原理、不能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3];(2)在实践操作中有诸多不合规范的操作习惯;(3)部分学生心态浮躁不得更适当的学习方法、不能潜心研究学术问题。例如:不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学习;(4)面对棘手问题不能够发散思维立足于新的视角合作的解决;(5)课程考核不能全面客观的反应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掌握程度[4]。2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设计思路课程体系与内容的改革围绕相关专业培养目标,以人才培养质量及人才全面发展、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特点和行业发展的新要求,不断探索和深化教学改革,做到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内容改革有计划、有措施、有特色的落实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1)在理论教学上,教学内容吸取国内其他更高水平院校同行的先进经验;深入到社会项目上,与一线的技术员和专家共同探讨;优化和完善工程测量教学大纲,适当删减过时保守内容或者仅作简单讲述;(2)在实践教学上,积极加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5];通过测量技能大赛、产学研结合等多种方法,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积极增加投入购置新型教学仪器设备,努力改善教学条件以满足教学要求;加强与生产单位以及测绘仪器销售商的交流;(3)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形成了以授课课件、实践操作录像等方法相结合的立体感官教学方法[6][7];严格要求学生遵守测量规范和操作程序、培养良好的专业工作习惯,提高学生们的专业素质;通过参加专业比赛,锻炼并检测学生的测量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测量专业知识;(4)另外,关注提高学生的“测、绘、算”技术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全站仪,了解GPS测量技术[8],学习CASS成图技术,让学生尝试结合EXCEL编写简单的计算软件;(5)在考试改革上,采用综合性笔试和平时性考核项目的多维度考核办法,不断探索优化更加客观的考核方式,以全面的反映出学生参与该课程学习的程度以及获得该课程总体知识、能力、素质综合成果的体现程度。

3工程测量课程目标

(1)掌握各类普通测量包括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和小区域控制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测量方法;并会正确规范熟练的使用各种常规测量仪器包括水准仪、经纬仪和全站仪;(2)会结合现行规程规范和选取合适的仪器,设计一般性的测量方案,并进行有效率的测量和内业处理包括建筑工程施工测量项目、建筑物变形监测项目。

4工程测量课程活动设计

4.1各类普通测量以分组比赛类型教学

下面以四等水准测量为例作介绍。(1)目的:使学生正确熟练的操作水准仪;使学生深入的掌握水准测量原理、四等水准测量的规范操作工序和规范的水准内业处理,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提高实操水平;(2)活动安排:水准测量原理、四等水准观测方法、内业处理流程、学生练习水准仪、普通水准测量实验,计划4课时;分组完成四等水准外业、内业,提交成果资料,计划2课时;成绩和总结,评定成绩并总结问题、分析原因,计划2课时;(3)评价方案:仪器操作与观测方法占30%,观测记录和内业处理占30%,观测记录和内业处理,占30%;小组总结报告占30%;出勤占10%。

4.2建筑工程施测量以案例分析来完成教学

下面以民用建筑施工测量为例做介绍。(1)目的:了解施工测量任务、特点及测设的基本工作;掌握测设点的平面位置的方法和施工控制测量的方法;掌握民用建筑施工放样流程;(2)活动安排:课堂讲解施工测量任务、特点及测设的基本工作,计划2课时;课堂讲解测设点的平面位置的方法和施工控制测量的方法,计划2课时;观看民用建筑施工放样现场教学视频,课堂提问学生,总结分析施工放样流程,学生完成案例分析学结,计划4学时;(3)评价方案:课堂提问占40%;民用建筑施工测量案例分析学结占50%;出勤占10%。

4.3建筑物变形测量以完成项目类型教学

(1)项目目的:使学生了解建筑变形测量的意义与重要性;理解建筑物变形测量的施测内容与测量方法;熟悉建筑物变形测量项目的整个流程;(2)活动安排:收集该项目相关的资料,了解此建筑物的变形情况,配置测量仪器,制定观测计划,计划2课时;布设水准点、观测点,做垂直位移测量,计划2课时;布设控制点和工作基点,做水平位移测量,计划2课时;处理数据,整理项目成果,并给出项目结论及建议,计划2课时;(3)评价方案:外业测量占30%;观测记录和内业处理占30%;项目总结报告占30%;出勤占10%。

5工程测量课程学习评价方案

理论考试内容围绕教学大纲进行,在学期末组织学生考试。其他考核项目在授课期间进行。制定如下考核方案:(1)综合性笔试,占总评成绩比重50%,评分标准依据参考答案评分;(2)小组数据和总结报告,占总评成绩比重10%,评分标准是水准测量占25%、角度测量占25%、距离测量占25%及小区域控制测量占25%;(3)建筑工程施测测量案例分析总结,占总评成绩比重10%,评分标准是民用建筑施工测量案例分析总结占50%,工业建筑的施工测量案例分析总结占50%;(4)建筑物变形测量项目成果书面材料,占总评成绩比重10%,评分标准是成果精度统计及质量检验结果占30%,变形测量过程中出现的变形异常和作业中发生的特殊情况汇总占20%,变形分析的基本结论与建议占30%,附图附表占20%;(5)课程论文,占总评成绩比重5%,评分标准是把握测绘科学前沿动态占40%,内容充实可靠占50%,论文形式要素正确占10%;(6)出勤,占总评成绩比重10%,评分标准是旷课、迟到、早退酌情扣分。

6总结

结合工程测量课程特色和学习目标,在非测绘专业的工程测量教学实施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分别从不同知识板块设计教学活动,并在课程考核上注重“多维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才能更加客观全面的反映出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以及获得知识、能力、素质等综合成果的量度,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果,为社会培养出适应企业需求的技术型人才。

作者:许善文 唐小方 单位:广东白云学院

测绘专业论文:测绘专业合理培养优秀队伍探讨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现代测绘的内涵;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测绘专业人才培养措施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测绘学是一门关于地球空间信息的学科、如何界定测绘学的含义,已是世界各国测绘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在课程内容整体设置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没有很好地紧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与测绘学科专业结构、测绘学科研究的方向、注重课程设置、注重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很多实验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充分的时间亲自动手、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现代测绘的本质和内涵,接着介绍了在现代测绘的背景下测绘人才培养所出现的问题,最后具体从各个角度探讨了测绘专业人才培养的措施。

关键字:测绘工程现代测绘人才培养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必将充满各种竞争,无论是政治、军事的竞争,还是经济、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特别是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人才,是普通高等学校肩负的重要使命。目前各高校都在深入开展专业教学改革工作,探索具有现代观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对高等院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并为应用型测绘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意见。

一、现代测绘的内涵

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看,测绘学是一门关于地球空间信息的学科。传统的测绘受地面测量技术、时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产品主要是单一的地形图和在地形图基础上编绘的专用地图;它不能及时反映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特别是大范围或全球变化;其产品制作周期长,已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和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多种需要。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运行速度。测绘学是提供人类生存空间、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信息的学科,它的学科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界定测绘学的含义,已是世界各国测绘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上将测绘学(SurveyingandMapping)更改为一个新词,以准确反映学科实质,Geomatics一词由此应运而生。随后,有关Geomatics的提法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是地学界成为热门话题,由于对其含义理解不同,其中文译名将它译成。地球空间信息学。,已基本得到认同。不管人们对Geomatics的含义如何理解,根据ISO的标准定义和国际测绘联合会(IUSM)对。测绘学。的定义,两者的含义是基本类同的,只不过Geomatics所涉及的地球空间信息的范围更宽一些。Geomatics更准确地描述了测绘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地球空间信息的大量需求的特点,因而发展和提高了测绘学的研究和工作领域,符合现代测绘学发展的实际。现代测绘工程的核心技术是空间技术,包括GPS、卫星遥感和航测,测绘的范围从地面扩展到整个近地空间,加之通讯、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使地球空间信息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比传统的测绘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更新,由此,Geomatics适合于纳入数字地球的理论和技术框架。随着数字地球构想的实施,测绘学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新机遇,传统的或现代测绘学将以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新面目立于地球科学分支学科之林,以更强的活力向前发展。

二、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

当前测绘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及目标定位中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为:在课程内容整体设置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重视研究社会的需求,因人设庙、因人保庙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课程结构安排上表现出重技术课程、轻管理课程,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适应能力较差,尤其是到建筑施工、路桥施工一线的毕业生。没有很好地紧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与测绘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反应相对迟缓的矛盾仍然存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大量面向市场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技术应用型、复合型测绘人才没有得到充分的培育。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和目前专业框架、格局相对单一的矛盾。在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测绘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一项先行性、基础性工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技术性。面向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北京申办2008奥运成功、数字地球、数字中国、数字省区、数码城市的建立、中国成功加入WTO、注册测量师制度的逐步建立和测绘主体体制及运行机制的改革完善等都对测绘市场及测绘教育带来了空前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具体来说,现代社会对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上,正从过去的技术型向市场技术应用管理型转变。主要表现为:三个高技术的综合运用(GPS、GIS、RS),三大能力的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关能力、职业迁移的能力)、三大意识的形成(市场经济主体意识、工程质量管理意识、国际竞争合作意识)。因此重视和加强对测绘工程专业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提高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更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三、测绘专业人才培养措施

1.测绘学科研究的方向

测绘学科是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研究空间对象的定位、描述和表达,动态变化与监测,并将所获得的各种空间信息进行加工、存储与处理,使之综合应用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研究、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中所形成的一门学科。测绘科学既是地球学科的重要分支,又是一门工程应用学科,她服务于各种工程建设,包括地面、空中、地下、水下各种民用工程、矿山工程、海洋工程、军事工程、环境工程、生态工程等领域。

随着空间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测绘学科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革命,并将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产业。面向二十一世纪,测绘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是: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智能化;测量数据管理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一体化;测量数据传播与应用网络化、多样化、社会化、广泛化。GPS技术、GIS技术、RS技术及其集成是测绘学科的前沿领域,也是未来数字地球的基础。

2.注重课程设置

现代测绘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空间信息,而以空间信息理论为核心的测绘学科,与地学、生态、环境、城建土地管理等相关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现代测绘高新技术,往往是多种专业技术的综合系统,只有将各类知识融汇贯通,构成有机的知识网络,才能适应现代科技相互交叉、渗透、移植的特点。而传统的测绘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性过强,学科领域单一,知识结构面太窄,特别缺乏相邻的专业知识,这种知识结构显然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为了培养应用型测绘专业人才,我们认为课程设置应根据目前的国情、市场经济的要求,既要考虑测绘知识的系统性,又要兼顾学科的综合发展趋势具体应设置的主要课程如下:基础及公共课:包括数学、物理、政治、外语、大学语文、文献检索、计算机基础、计算机高级语言、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法律基础、体育等。测绘专业课:包括测量学、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大地测量学基础测量平差基础、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测量原理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等。相关专业课:包括城镇规划、自然地理学、采矿学工程与工业摄影测量、土建概论、数据通讯与模式识别。

3.注重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与精英化高等教育或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具有以下4个主要的特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实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以大工程为背景,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更高的要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加强调与一线生产实际的结合,更加重视生产实习这个教学环节,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中在理论上给予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则更重视与工程实践地结合,或者用综合实践代替。应用型人才要注重工程意识(求真务实、严谨规范拼搏进取)和工程文化(求善求美、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地培养,建立科学的发展观,能够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活动是认识世界地活动,工程活动是改造世界地活动,在工程活动中能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尤为重要。要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增强其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愿望、提高其创新能力,以便他们更好地与各自的专业相结合而创造地学习,即在学习中进行创造,在创造中深入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为富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测绘工程专业同其它专业相比尤其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受实验学时的限制,很多实验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充分的时间亲自动手,因此,应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时间,让每个大学生都能经过多个这种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很有好处。第二,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我探究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第三,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实践环节应尽量与测绘单位的生产实际相接合。测绘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生产服务,因此,实践环节必须要面向实际的生产应用,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教育部门与生产单位共同努力去创建一个良好的互动机制。

总之,探索对于测绘人才的一种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测绘专业教育者应该从多个角度探索测绘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的测绘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测绘专业论文: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问题论文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现代测绘的本质和内涵,接着介绍了在现代测绘的背景下测绘人才培养所出现的问题,最后具体从各个角度探讨了测绘专业人才培养的措施。

关键字:测绘工程现代测绘人才培养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必将充满各种竞争,无论是政治、军事的竞争,还是经济、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特别是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人才,是普通高等学校肩负的重要使命。目前各高校都在深入开展专业教学改革工作,探索具有现代观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对高等院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并为应用型测绘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意见。

一、现代测绘的内涵

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看,测绘学是一门关于地球空间信息的学科。传统的测绘受地面测量技术、时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产品主要是单一的地形图和在地形图基础上编绘的专用地图;它不能及时反映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特别是大范围或全球变化;其产品制作周期长,已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和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多种需要。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运行速度。测绘学是提供人类生存空间、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信息的学科,它的学科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界定测绘学的含义,已是世界各国测绘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上将测绘学(SurveyingandMapping)更改为一个新词,以准确反映学科实质,Geomatics一词由此应运而生。随后,有关Geomatics的提法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是地学界成为热门话题,由于对其含义理解不同,其中文译名将它译成。地球空间信息学。,已基本得到认同。不管人们对Geomatics的含义如何理解,根据ISO的标准定义和国际测绘联合会(IUSM)对。测绘学。的定义,两者的含义是基本类同的,只不过Geomatics所涉及的地球空间信息的范围更宽一些。Geomatics更准确地描述了测绘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地球空间信息的大量需求的特点,因而发展和提高了测绘学的研究和工作领域,符合现代测绘学发展的实际。现代测绘工程的核心技术是空间技术,包括GPS、卫星遥感和航测,测绘的范围从地面扩展到整个近地空间,加之通讯、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使地球空间信息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比传统的测绘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更新,由此,Geomatics适合于纳入数字地球的理论和技术框架。随着数字地球构想的实施,测绘学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新机遇,传统的或现代测绘学将以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新面目立于地球科学分支学科之林,以更强的活力向前发展。

二、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

当前测绘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及目标定位中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为:在课程内容整体设置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重视研究社会的需求,因人设庙、因人保庙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课程结构安排上表现出重技术课程、轻管理课程,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适应能力较差,尤其是到建筑施工、路桥施工一线的毕业生。没有很好地紧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与测绘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反应相对迟缓的矛盾仍然存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大量面向市场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技术应用型、复合型测绘人才没有得到充分的培育。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和目前专业框架、格局相对单一的矛盾。在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测绘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一项先行性、基础性工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技术性。面向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北京申办2008奥运成功、数字地球、数字中国、数字省区、数码城市的建立、中国成功加入WTO、注册测量师制度的逐步建立和测绘主体体制及运行机制的改革完善等都对测绘市场及测绘教育带来了空前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具体来说,现代社会对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上,正从过去的技术型向市场技术应用管理型转变。主要表现为:三个高技术的综合运用(GPS、GIS、RS),三大能力的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关能力、职业迁移的能力)、三大意识的形成(市场经济主体意识、工程质量管理意识、国际竞争合作意识)。因此重视和加强对测绘工程专业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提高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更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三、测绘专业人才培养措施在线

1.测绘学科研究的方向

测绘学科是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研究空间对象的定位、描述和表达,动态变化与监测,并将所获得的各种空间信息进行加工、存储与处理,使之综合应用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研究、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中所形成的一门学科。测绘科学既是地球学科的重要分支,又是一门工程应用学科,她服务于各种工程建设,包括地面、空中、地下、水下各种民用工程、矿山工程、海洋工程、军事工程、环境工程、生态工程等领域。

随着空间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测绘学科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革命,并将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产业。面向二十一世纪,测绘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是: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智能化;测量数据管理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一体化;测量数据传播与应用网络化、多样化、社会化、广泛化。GPS技术、GIS技术、RS技术及其集成是测绘学科的前沿领域,也是未来数字地球的基础。

2.注重课程设置

现代测绘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空间信息,而以空间信息理论为核心的测绘学科,与地学、生态、环境、城建土地管理等相关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现代测绘高新技术,往往是多种专业技术的综合系统,只有将各类知识融汇贯通,构成有机的知识网络,才能适应现代科技相互交叉、渗透、移植的特点。而传统的测绘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性过强,学科领域单一,知识结构面太窄,特别缺乏相邻的专业知识,这种知识结构显然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为了培养应用型测绘专业人才,我们认为课程设置应根据目前的国情、市场经济的要求,既要考虑测绘知识的系统性,又要兼顾学科的综合发展趋势具体应设置的主要课程如下:基础及公共课:包括数学、物理、政治、外语、大学语文、文献检索、计算机基础、计算机高级语言、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法律基础、体育等。测绘专业课:包括测量学、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大地测量学基础测量平差基础、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测量原理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等。相关专业课:包括城镇规划、自然地理学、采矿学工程与工业摄影测量、土建概论、数据通讯与模式识别。

3.注重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与精英化高等教育或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具有以下4个主要的特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实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以大工程为背景,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更高的要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加强调与一线生产实际的结合,更加重视生产实习这个教学环节,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中在理论上给予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则更重视与工程实践地结合,或者用综合实践代替。应用型人才要注重工程意识(求真务实、严谨规范拼搏进取)和工程文化(求善求美、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地培养,建立科学的发展观,能够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活动是认识世界地活动,工程活动是改造世界地活动,在工程活动中能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尤为重要。要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增强其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愿望、提高其创新能力,以便他们更好地与各自的专业相结合而创造地学习,即在学习中进行创造,在创造中深入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为富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测绘工程专业同其它专业相比尤其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受实验学时的限制,很多实验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充分的时间亲自动手,因此,应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时间,让每个大学生都能经过多个这种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很有好处。第二,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我探究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第三,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实践环节应尽量与测绘单位的生产实际相接合。测绘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生产服务,因此,实践环节必须要面向实际的生产应用,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教育部门与生产单位共同努力去创建一个良好的互动机制。

总之,探索对于测绘人才的一种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测绘专业教育者应该从多个角度探索测绘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的测绘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测绘专业论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民居测绘的重要性

【摘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主要培养室内外空间设计、室内外装饰设计、家具设计、园林景观环境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等方面的人才。它不仅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设计思维,而且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民居测绘改变了课堂单纯的理论讲授模式,更多的是通过实践性教学,从实地测绘的过程中来学习专业理论,掌握专业技能,认识传统文化,加深对空间以及艺术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将相关课程进行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学以致用,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思维的设计人才夯实基础。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民居测绘;传统民居

民居测绘是以我国的传统民居为切入点,通过对院落的空间结构、建筑装饰、室内陈设等方面的测量,并结合现场的采访和资料的查阅来绘制整理出科学、准确、详实的测绘报告。它既是全面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开放性德育课堂,价值和意义不容低估。近十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有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开始招收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的学生,民居测绘(古建民居测绘)课程也正逐渐成为各大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主要课程。笔者就该课程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学习的重要性尝试做以下探析。

一、测绘传统民居,学习传统文化

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生态、最朴实、最生活化、最人性化的建筑类型,是一个地区、一个时期的人文、习俗、艺术材料和科技的具体表现,更是千百年来人们与自然抗争和融合的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对传统民居细致全面的测绘,可以了解它的建造格局、营造特点、文脉特征以及文化背景,而且在民居建筑中往往包含许多其他种类的文物及艺术品,如壁画、砖雕、木雕、石刻等,它们都是民居中最为宝贵的素材,最真实、最可靠。在测绘中通过拍摄影像、勾画速写、文字记录等方式将它们记录下来,不仅可以使民居测绘的成果更加丰富详实,而且通过记录、比对、分析其中的空间构造和装饰元素,可以更直观、更深入地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从中读懂建造者和使用者的民俗民情、生活状态、观念形态、处世哲学和审美情趣,例如:位于宝鸡市扶风县城北街的温家大院,通过测绘和数据的整理可以看出,它属于传统的四合院式民居,院落里房间布局巧妙、空间开敞、尺度宜人,具有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特点,并且通过对格局、形制的分析还可以直观地了解到中国传统礼乐制度在民居布局上的集中体现。而且,在院落中无处不在的精美建筑装饰(石雕、砖雕、木雕)也体现着院落主人对吉祥如意、平安幸福的美好祝愿和中华民族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二、了解空间构造,懂得尺度规范

环境艺术设计是高技术与多学科综合性的艺术创作活动,它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和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尤其是对空间的理解与认识。对传统民居进行测绘,通过测量与制图就可以成为进入空间和认识空间的开始。譬如我们平时欣赏建筑画册与案例图片,无论多么优秀的摄影作品,也只能让人建立一种感性的认识,根本无法使我们清楚地读懂空间里的内容与变化。只有通过测绘与制图才能把我们真正带入到建筑与环境的空间中去,真正懂得什么是建筑,什么是空间,更直观地读懂建筑、环境、人的关系。任何与研究环境和空间的学习都应当从这里开始走入空间、认识空间、学习空间。环境艺术设计非常讲求“度”的概念,当然“度”在这里包含了多方面意思,例如:材料的软硬程度、光照的明亮程度、空间的围合程度等,其中对象的尺度是最为重要的。通过民居测绘不仅可以使学生熟练地运用测绘仪器并掌握测绘的方法,为今后的设计前期调研打好基础,而且可以在测绘的过程中直观地体会各个长度单位的真实距离,建立较强的尺度概念,为今后设计课题的开展培养良好的尺度规范。

三、培养团队意识,训练攻关能力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讲求它的团队意识与联合公关的能力。每一件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都是在一名或几名设计师的带领下由一个配合非常默契的团队来集体完成,例如:获得“2010世界最佳景观奖”的上海世博后滩公园景观设计作品就是由俞孔坚教授和他的“土人景观”设计团队集体完成的;获得“2015红点设计大奖”的当代展厅设计是由陈方晓和他的CDI设计团队完成的。所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应当在课程的学习阶段不断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协同公关的能力。民居测绘课程的实践环节,往往都不是各自为战、独自完成,一般都由若干名同学组成小组进行集体作业。每组的组员都为了同一座院落的测绘工作发挥各自的长处,大家相互团结、取长补短、齐心协力,对民居进行勘察、测绘与整理,并制作和完成科学、准确、详实的测绘报告。

四、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包含设计美学、建筑学、民俗学等诸多学科知识的专业。按照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编排,在进行民居测绘课程教学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外建筑史》《透视学》《工程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相关专业课程。但是,这些课程的学习基本都是相对孤立和枯燥的理论讲授或是技法训练,缺乏系统联合性学习。我们可以利用《民居测绘》这门课程,作为一个优秀的平台,让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将相关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起来,更深入地体验建筑和空间,在1:1的真实空间中游走,在实践中反复阅读建筑,把原先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建筑、空间、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并达到学以致用。

五、树立发展思维,培养创新人才

1987年9月中国发出的第一封电子邮件:“AcrosstheGreatWallwecanreacheverycornerinthe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而进入21世纪后,我们已经全面进入了互联网时代,由于网络时代信息的快速与便捷和许多大学生对网络数据的过度依赖,眼高手低、基础薄弱、动手能力差就成了当今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往往在资料的搜集中缺乏对资料的分析和对问题的推敲与思考,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拿来就用。例如,在近些年的设计作品大赛中,出现了许多雷同化的设计作品,它们缺乏特色与个性,过于追求浮夸的形式,内容比较空洞。民居测绘是大学生本科教育的综合性实践环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与实践,不仅能够进一步加强学生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加深学生对空间以及艺术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学生的竞争实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思维的设计人才。

结语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由于各种因素,大部分传统民居从城市到农村在短短20年内正逐渐消失,这无疑是一种遗憾,而对传统民居文化遗产的保护,以测绘实践进行图纸与数据的收集,无疑也是对保护传统民居做出的最具有意义的行动。

作者:降波

测绘专业论文:测绘工程专业技能培养与实践

摘要:从学科性角度来看,测绘工程专业的专业性较为突出,因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同样较高。作为高等院校教师而言,必须在教学中注重向学生传授测绘实践技能,以便使学生具备足够的测绘专业从业能力。为此,本文将对测绘工程专业技能培养展开思考,开展实践,以资借鉴。

关键词:测绘工程;理论知识;实践技能

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测绘工程专业主要致力于培养具备空间与地面测量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使其通过测绘专业知识的习得与专业技能的掌握,能够在日后从业过程中适应职业需要。因此,在测绘工程专业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测绘基础知识教学,使学生夯实理论知识;注重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突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注重对测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从而切实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1注重测绘基础知识教学,使学生夯实理论知识

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学习者对于理论知识的精准把握能够使其在实践操作中得心应手,尤其是对于测绘工程这方面而言,更是需要十分坚固的理论基础。有鉴于此,测绘专业教师应当通过系统性的理论知识讲解,使学生得以夯实理论基础知识。从专业课程设置情况来看,测绘工程专业都会开设《数字化测图》、《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等理论基础课程来加强对学生专业理论基础的培养,同时在具体教学中,高等院校需要选择国内最新的教材,并且安排具备一定从业经验,同时理论知识较为扎实的教师为学生进行授课,从而确保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测绘理论知识与测绘实践技能的双重获益。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理论知识相对来说比较枯燥,不容易使学生激发兴趣,为此测绘专业教师在组织理论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同时,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讨论参与热情进行调动。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敢讲,允许发展不同的见解和观点,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当给予耐心、细致的解答。

2注重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突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目前,部分院校的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不完善,影响到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为此,高等院校在进行测绘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时,应当充分地对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进行评估,以便通过科学的课程体系设置使学生的测绘专业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在进行课程安排过程中,高等院校应当以现阶段社会对测绘类人才的遴选标准作为课程安排的重要参考标准,以便通过培养目标的明确,实现对学生测绘专业技能的针对性培养,进而帮助学生掌握测绘行业的最新发展动向,具备最新测绘设备的实践操作能力。

3注重对测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作为测绘工程专业而言,其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同时根据现代人才培养标准的角度来看,当前社会在人力资源诉求方面也释放出了明显的重视技能型人才的信号。考虑到此种情况,高等院校测绘专业应当在扎实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为学生创设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且进行细致的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实施掌握专业的测绘实践技能,进而深化对理论知识的领悟,成为具备持续学习能力的现代专业技能型人才。具体而言,高等院校测绘专业在进行实践课程体系设置时应当注重从下述方面着手实施:①受实验学时的限制,很多实验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充分的时间亲自动手,因此,应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时间,让每个大学生都能经过多个这种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如此将确保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以提升;②高等院校测绘专业应当为积极通过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技能提升契机;③高等院校测绘专业应当注重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科学性问题,确保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测绘单位的生产实际相匹配,以便使学生在日后从业时能够快速上手。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之后,学生能够通过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来切实提升实践技能,掌握测绘的操作技能,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过渡。

4结语

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社会发展过程中更需要技能型人才,对人才的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导致人才培养模式上要不断调整才能够更好地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尤其是测绘工程专业,其专业性与应用性较强,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因此对于教师的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提供更多的人才培养思路,从而切实有效地完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作者:李丹燕 单位:邵阳学院

测绘专业论文:测绘专业地球科学概论教学模式

摘要:本文从课程国际化教学模式的探索出发,通过概述《地球科学概论》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其进行课程国际化的可行性。以武汉大学测绘学院为例,应用新版布鲁姆目标分类标准,简要探讨学院授课历史悠久的《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国际化的实施与改善。

关键词:《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国际化;新版布鲁姆目标分类理论;测绘工程

一、引言

为了顺应国家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诉求,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课程国际化是必然的趋势,其中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为国际化最基本的条件。近年来,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尝试开办多门双语或全英语课程,但由于教学内容专业性较强,使得课程国际化教学效果不大理想。课程国际化强调培养具有国际眼光和热爱祖国的“全球通”人才,课程具有开放性、共享性、通用性的特征。在学科课程选择上,应选择国际通用性强,能与国际接轨的课程[1]。《地球科学概论》课程以科学普及为核心的教学思想,着重培养地学思维而非传授技能[2],旨在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思考与相互交叉的意识,这是本学院开办该课程的主要目标。该课程具有课程国际化的基本特征,以双语或全英语进行教学能有助增加课程学习的趣味。本文以本学院为例,从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出发,以新版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为依托[3],探讨《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国际化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二、《地球科学概论》课程与国际化教学现况

《地球科学概论》为测绘工程的通识必修课,本课程从宇宙出发,介绍宇宙起源、行星与恒星的关系、地球的演化,以至地球各圈层的特性、变化及其相互作用。随着地球科学与测绘技术交叉融合内容日益增加,课程在不同的章节中加入测绘技术在地球科学的应用与发展部分,让测绘工程学生建立起对地球环境、资源及灾害等问题的基本的认识,为此课程增加了测绘专业特色。随着我国对国际化办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视,有必要开展国际化课程,拓展我国学生的国际视野,同时吸引国际留学生,促进多元化文化背景与国际化办学基础[4]。本学院从2004年起,先后开始《大地测量学》、《工程测量学》、《GPS原理与应用》等双语精品课程,并纳入本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方案,教学模式表现为英文教材与中文授课相结合[5],但仔细考察该双语教学模式,其优势仅体现为对教学资源充分的使用。继上述双语教学实践,2012年引进外籍教授R.Tenzer,以全英语教授《物理大地测量学》课程,课程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生中按自愿原则,形成约30人的小班听课规模,达到了课程观念、目标、内容、过程及评价国际化的要求。《地球科学概论》作为引导前瞻性课程,课程国际化具有开放性、共享性、通用性的基本特征。一般而言,国际化课程成功的因素包括:发动者的作用、教师参与、资源、专业发展支持、学习领域、语言学习及技术[6]。从本学院条件看,课程内容可选择性进行深度与广度的调整,可以以测绘技术在地学应用出发,广泛介绍并导出与地球科学相互交叉的部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思考。目前,不少教师有国外学习的经验和背景,长期活跃在地球科学和测绘技术研究领域的前沿,使得课程国际化实施的可行性大大提高。

三、课程国际化教学实施

实行课程国际化教学,必须采用国外通用的教学理论。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布鲁姆在1956年提出了认知目标分类法,其后称为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随着网络的发展,Iz和Fok首次应用该目标分类法,为大地测量学的题目分类,以网络考试形式,评估学生对课程认知的水平,发现此分类法与学生认知的水平有较大的相关性[7]。随着现今的需求,该分类体系于2001年做出修订,从一维分类扩展到二维框架[8]。新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恰好提供了理论基础,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为了使《地球科学概论》课程目标明确、内容恰当、顺序合理、层次分明、考核高效,我们将应用新版的分类法,为实现测绘课程国际化提供理论应用的参考。1.新版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新版的分类法将教育目标的分类从一维分类体系扩展成二维框架: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知识维度分为四类:事实知识、概念知识、程序知识和元认知知识。认知过程维度由低至高分为六类: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新。此分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目标、过程与结果系统性的评估,已应用在《测绘专业英语》课程[9]。下面以《地球科学导论》[10]教材为例,说明其分类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2.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始端和末端,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与整个教学过程息息相关,最后亦为教学结果评估提供依据。要确立教学目标,首先要区分《地球科学概论》所包含的知识类型:(1)事实知识:明确地球科学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如地球是圆的事实;(2)概念知识:认知各种概念,如什么是地球系统、径流和蒸发量;(3)程序知识:认识输入和输出的计算步骤,如推算地球年龄的计算;(4)元认知知识:以上述知识综合理解和评价相关事物,如建立思维导图记忆知识[11]。上述教材可以确立教学目标,分为如下四层:(1)对地球科学有基本的认识:可通过了解和记忆事实知识,把握整个课程结构,与事实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对应;(2)对概念知识的认知:可通过回答课后思考题理解并区分各种概念的类同与差异;(3)对某部分有深入的认知:可通过阅读书目文献与该部分知识相结合,以及与元认知知识对应,检测现有的理解水平;(4)对某部分有创新性的认知:能与相关学术前沿相衔接,可通过创新生成新的知识和认知。上述教学目标与此分类法认知过程维度相对应:(1)对应记忆:须记忆地球系统的基本知识;(2)对应理解和运用:须理解某一部分的知识并运用知识解答课后思考题;(3)对应分析和评价:须分析阅读书目中文献与该部分知识的相同和差异,并对其异同点进行评价;(4)对应创新:须对该部分知识融会贯通,并结合该部分相关学术前沿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具体实施教学活动中,须根据实际教学活动情况对教学目标加以调整,使之达到更好的效果。3.实施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途径,其实施须循序渐进。教师可在上课首5分钟播放地球科学课程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对后续的内容有大概的理解,随后通过教师讲解与活动便可达到记忆层次,透过教师互动提问和回答加深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课堂完结前,教师再次提出不同的思考问题,让学生有更宏观的理解,并在下次课再反复提问相关知识,达致元认知的体验。结合前沿学术文献或自选题目做1—2次口头报告,提出创新观点和看法,达致相互自主学习。目前互动率占课程四分之一,要达到课程国际化水平尚有一段距离。4.评估教学结果。教学结果评估是教学过程的直接反映,目的是检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下表是2015年的期末考试题型分类,分为简答题(8小题,32%)、论述题(4小题,36%)、分析题(2小题,32%)。通过上述的目标分类理论,对考试题型作出定量的评价(表1)。由上表统计,基础的记忆和理解层次占32%,运用和分析分别为18%和50%,分析部分比例较为臃肿,既没考核认知过程维度中的评价和创新部分,亦没涉及知识维度中的程序和元认知知识,体现了教学结果评估的缺陷,不利于评估学生评价和创新的能力,亦没顾及学生的操作(即程序)与联系和综合(即元认知)的能力。因此,采用此分类检测有助于教师更全面提高教学效率;未来可适度将比重放在评价和创新层次的知识上,在今后的考查中增加操作与联系和综合的内容。

四、结语

新布鲁姆目标分类法在国际化课程开展的技术上提供了较好的范例,将其应用于地球科学概论国际化教学实践中,有利于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高效地评估教学过程。以武汉大学测绘学院为例,此目标分类法结合学院政策的支持、良好师资的参与、充足经费的投入、以及全英语或双语的实施,能够有效推动课程国际化进程,而《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国际化的成功实行,也将为其他课程的国际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作者:霍学深 贺清 肖翼忻 单位:武汉大学测绘学院

测绘专业论文:测绘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分析

摘要: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验验证,达到理解掌握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实验教学的具体情况,详细分析了测绘工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难。针对这些问题,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改进实验教学方案、开放实验教学等解决办法,使实验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关键词:测绘工程;专业技能;实验教学

测绘工程专业是服务于工程建设领域的工科专业,加强实践性教学对学生培养质量,就业后尽快适应企业的需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性教学是验证理论教学的重要环节,做好实践性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注重课堂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性教学,学生容易出现死读书,读死书现象,实验、实习时无从下手,最终出现与工程实际脱节现象[1]。由于工程测量实验、实习环节中既有仪器设备的使用实验,也有建立测量各种基础数据的基本技术技能的实习。在仪器使用方面,由于课堂教学时教具比较缺乏,学生听起来乏味,缺乏空间想象力,更缺乏使用仪器的亲身体会,所以有时候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具有抽象性。比如安置经纬仪实验时,许多学生只知道对准影响整平,但具体使用起来就不知道整平到底对对准影响有多大?如何控制影响程度?通过具体的操作实践,对教材中文字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在使用仪器观测、记录数据方面,许多学生对原来的光学仪器读数部分讲述比较抽象、记录数据时的重测、补测概念不清,通过实验、实习,使学生在实际的观测、记录环境中对教材内容得以消化吸收。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宗旨,我们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提高工程测量实验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谈几点体会。

1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学时安排不合理

目前,太原理工大学各类测量课程的教学学时与实验学时搭配比例大多数分配不合理,致使专业教师首先保证教学课时,然后才考虑实验课时。这样教学课时挤掉了实验课时,有的教师把部分课堂实验取消,放到综合性实习中进行。出现了淡化平时实验、实习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理论内容。理论课学时与实验课学时分配情况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有许多专业课程课时分派比较少,势必导致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学时出现矛盾,有些课程甚至连教学内容都无法按教学计划完成[2]。比如“测量学”课程现在变为“大比例尺数字测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讲清测量仪器的使用、测量工作的基本方法,还要对数字测图部分的各个具体环节进行细致讲授。这么多内容如何进行学时分配?如何分配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学时?给任课教师出了难题。大量需要的实验环节被课堂教学占去。由于测绘工程的每个实验都是以小组协作实验方式进行,即使实验设备达到了实验分组要求,但由于实验课时限制,一个实验也很难满足每个学生完成每个操作环节。

1.2学生缺乏组织实施的实践经验

太原理工大学大多数学生报考测绘工程专业时,缺乏对专业的了解。有些学生不知道测绘工程究竟是干什么工作,完成哪些内容。因此,对工程建设中的具体情况和特点缺乏全面、详细的了解,有的学生甚至没有一点概念。教师在讲授理论时很难与学生作进一步的交流沟通,也就很难活跃课堂的气氛[3]。

1.3实验仪器设备不够齐全,数量不足

目前,大多数院校的测绘工程实验室,常规测量仪器比较多,专用测量仪器比较少。受学校经费投入的限制,为了满足常规实验、实习的正常开出,大量购买实验用普通仪器设备,一些实验内容较少的,生产单位很少接触的专用测量仪器设备由于使用率不高的影响,一般只购入少量设备,有些高校甚至就不购买这类仪器设备,导致仪器设备不齐全,数量不足,往往满足不了学生正常分组实验的要求[4-5]。

1.4教与学最终目的不清

教与学需要有机协调才能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以完成授课课时为目标,不考虑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时只考虑最终考试是否能够通过,不考虑本人是否真正掌握了这一门课程所涉及的技术内容[6]。最终出现教与学的脱节,学生死记书本,教师只考虑完成教学课时。结果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现象,不能适应当代生产的需要。毕业后,学生只会理论表达,不会亲自动手操作。

2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针对以上存在的几个典型问题,我们采取了一定的教学措施,归纳如下。

2.1实验前要使学生明确实验内容、目的和结果

在讲授课程时,除了让学生了解本课程应该传授的教学内容外,还要详细介绍所用教材的编写体系和侧重面。讲授某些章节时应明确涉及的实验内容,实验目的和最终实验结果。实验之前应要求学生重温相关的实验仪器使用方法、实验的具体作业方法和步骤。

2.2充分利用各种影像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一般对工程建设工地没有感性认识,对于专业性很强的理论教学,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对工程建设工地以及工程建设中进行的测绘工作有所了解,利用生动的影像资料,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解决了学生由于对现场认识不足而产生的学习兴趣不浓等问题[7]。教师在科研工作中,收集整理各种不同类型工程测量的方法和技巧,补充到理论教学中,充实完善教材的不足,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

2.3开放实验室,提高管理水平

掌握测绘技术就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验证,学生最终才能消化吸收。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测绘实验仪器,做不同环境下的实验内容,才能使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求学生就某一个实验内容,围绕不同的实验环境进行实验,掌握特定环境下出现问题的解决办法。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教学效果[8]。

2.4课堂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实验紧密结合

由于工程测量主要是服务于工程建设的一门课程,传授理论知识时必须围绕工程实际进行讲解。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尽量多到工程现场参观,并进行现场教学[9]。例如,在讲授建筑物变形监测时,组织学生到布设监测网的建筑工地进行参观学习,并请施工单位的测绘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讲授施工控制网布网方案、监测网布网方案、监测方法、监测方案实施经验等。通过现场教学,学生可亲眼看到网形构成,使用设备情况,了解实施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强化了课堂教学。

2.5将科研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

由于测绘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而现有教材编写的内容往往比较落后,新技术、新设备、新理论不能及时编写进教材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现身说法,使课堂教学效果生动有味。为学生提供了有益的技术经验,提高了学生今后的科研工作能力[10]。

2.6改革综合实习方式,强化教师指导

要一改全班集中在一起的实习模式,实行作业小组活动,让更多的专业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的实习(设计、论文)。由教师带领各自的实习小组,开展有生产任务性质的实习,这样不仅强化了教师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也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11]。对于毕业实习(设计、论文),无论是否结合具体生产任务,都应强调分散行动、多个教师分组指导,同时使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避免重复。

2.7积极开展校内外学生专业技能比武,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校内外的技能比武,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又一个好的办法。青年人争强好胜心比较强,利用这一特点,多组织学生开展技术比武选拔活动,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使课程教学与技能竞赛结合起来。通过技术比武、技能竞赛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测绘技能水平,激发学生学习测绘工程专业的积极性。通过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比赛,提高大学生的团队协作、动手能力,对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3结语

理工科院校大都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和科研能力、管理能力的高科技人才,学生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具有一定的基本技能,而实践教学是理工科院校中最主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只有通过大量的实验教学,才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也才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技能。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测绘工程专业的教学质量明显好转,学生就业率明显提升。通过技能大赛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巩固掌握实验内容提供了方便,解决了实验课时不足的弊病。

作者:余哲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矿业工程学院

测绘专业论文:测绘工程专业生综合技能竞赛的创新

一、竞赛对测绘专业教育教学的推动作用

1)以竞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技能竞赛不仅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较强的技术“较量”,更是一次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过程。参与技能竞赛的学生经过层层选拔、不断淘汰、强化训练,接受教师悉心辅导,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临场应变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形体礼仪规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核心能力找到了载体。

2)以竞赛搭建近距离交流的平台,推动全方位多层次沟通。通过测绘技能竞赛搭建的桥梁,使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会、高校与高校之间的沟通渠道更加通畅,学校教育教学也更加接近社会需求;专业教师与测绘行业企业专家之间的近距离交流,使指导教师的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加深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认识理解,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技能竞赛促进了教育教学过程与生产实际过程的协调一致,使学生及时掌握测绘行业的最新动态,实现了人才培养与测绘行业标准的对接。

3)以竞赛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打造了“双师型”教学团队。高校教师特别是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具有牢固的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更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参加测绘工程的背景。在测绘技能竞赛中,专业教师承担着选拔、培训、指导参赛选手的重要任务,故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能够规范正确地进行示教。各高校为在测绘技能竞赛中取得好成绩,有计划地委派教师到测绘行业企业进行专业实践,以了解测绘产品生产的组织方式、技术流程、质量保证、产业发展等基本情况,熟悉测绘行业企业的操作规范、工作职责、用人标准和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学习测绘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将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等,通过参加工程实践,测绘教师的职业素养不断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逐渐形成。

4)以竞赛引领测绘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了测绘学科建设水平。测绘技能竞赛吸收了测绘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反映了测绘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和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也赋予了专业教学新的内涵,为创新教育教学培养模式提供了切入点,严谨教学、规范操作的教学思想更加牢固。各高等学校将测绘综合技能竞赛与实验教学项目紧密结合,通过汲取测绘技能竞赛的规则和标准,对已有实验教学项目进行改造和提炼,使课程教学内容更加充实,实验效果更加显著。根据竞赛的需要,各高校还不断提升测绘实训基地的软硬件条件,规范操作规程,优化仪器设备配置的合理性,逐步建设成为测绘仪器设备先进,功能完善,集教学、实训、考核为一体的开放性实验基地,测绘学科的整体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二、测绘专业大学生综合技能竞赛的创新设计

目前,我国大学生测绘综合技能竞赛的主要目的是对测绘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探索,虽然为学生提供了进行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舞台,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着学生受益面较少、教师参与不足、竞赛主体单一和竞赛制度设计不够健全等诸多问题,影响竞赛的发展空间和综合效应,值得我们对竞赛机制进行思考与创新。

1)创新学生全员参与的长效机制。目前,省级以上的各类测绘技能竞赛都是以学校为单位分配参赛人(队)数,学校只能按要求筛选一小批精英学生进行重点培养,然后经过反复实训再参加比赛,竞赛实际成为少数优秀学生的表演舞台,大部分同学只能是旁观者。为了使竞赛让更多的大学生受益,学校应针对不同竞赛项目,设置相应的校(院)级竞赛,逐步扩大培养实践能力和工程人才的覆盖范围。通过组织校(院)级技能竞赛,打破参与技能竞赛人数的限制。同时,学校最好能将技能竞赛项目设置为选修课程,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参加技能竞赛的同时完成学分,避免因竞赛加重学生负担。学校从低级技能竞赛中选拔优秀学生组队参与更高级别的技能竞赛,这样做既能完成优秀团队的选拔工作,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扩大竞赛的影响力,并保证测绘学科技能竞赛的可持续发展。

2)创新教师积极参与的激励机制。教师参与大学生技能竞赛的积极性不高成为众多高校的一个普遍现象,也是制约测绘技能竞赛向更大规模、更高水平发展的重要瓶颈。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高校缺乏教师参与指导竞赛活动的政策导向和激励机制。学校应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有关政策,制定规章制度,将参与竞赛指导纳入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教师积极参与的激励机制,对参与指导竞赛的教师实施专项激励政策。同等条件下,在晋职晋级、岗位聘任、出国学习、评优评奖、项目申请等方面享有优先权,对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以及涌现的先进个人或团队设置专项奖励。激发教师积极参与、主动指导竞赛的内在动力,形成教师从“要我指导”转变为“我要指导”的良好局面,真正地调动起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竞赛的积极性。

3)创新主办主体多元参与的共赢机制。目前,全国性测绘综合技能竞赛的主办主体主要是行业主管部门、学会协会等,这些主办主体虽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是很容易导致行政主导,使赛事失去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一些具有科技创新需求和科技创新能力的行业企业有主办竞赛的愿望和诉求,但是由于缺乏行政资源,没有权威性等原因,很难成为竞赛的主体,扮演着“赞助”、“支持”或“协办”的角色,在参与竞赛的力度、深度与广度上有待进一步挖掘。学校应根据测绘行业企业的科技创新需求,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实习基地,定期举办各类竞赛,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裁判,请行业企业领导现场观摩,组织有关企业进行现场招聘等,使企业从“后台”走向“前台”,由“配角”成为“主角”。积极探索高校与行业企业、高校与社会部门之间的合作,形成行政主管部门主导,测绘学科理论性竞赛由高校主办、具有实践特色的创业设计大赛由行业企业主办、测绘科普性公益项目竞赛由学会主办等多元参与的合作共赢模式。

4)创新竞赛制度设计的动态机制。技能竞赛是一种评价制度,旨在通过竞赛评判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为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推进测绘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指向性意见。大赛就是指挥棒,大赛比什么、怎么比,对测绘教育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然而,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和不断发展的新要求,决定了测绘技能竞赛制度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目前,全国开设测绘工程专业的本科和职业院校达120多所并覆盖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测绘教育的发展也很不平衡,对大赛的竞赛制度提出了挑战。管理部门应总结和汲取各类大赛的成功经验,在竞赛层次上,形成“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全国全省有大赛”的梯级分工;在竞赛体系上,构建“基础型、技能型和创新型”竞赛体系;在竞赛内容上,将单项比赛与综合比赛有机结合,加大专门型人才的选拔和激励力度;在竞赛评价上应实行“多证书制”,如奖励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其他证书等,使技能竞赛的活力和时效性不断增强。通过技能大赛的制度创新设计和动态调整,引领测绘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就业、推动企业发展。

三、结束语

培养卓越工程人才,是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战略目标。测绘综合技能竞赛对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建议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地理信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牵头,制定并建立大学生综合技能竞赛全员参与、多元参与、积极参与和制度引领的长效机制,创新大学生综合技能竞赛模式,为卓越测绘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

作者:焦明连 单位:淮海工学院测绘工程学院

测绘专业论文:测绘工程专业双语教学浅析

1测绘工程双语教学关键性因素现状分析

测绘双语教学的关键之一就是学生和教师的英语水平。学生是开展双语教学的主体,学生的英语水平影响了双语教学的开展。在我国,中国传统的英语教学重视语法而忽视听说,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学的是哑巴英语,测绘专业的学生更是如此,测绘专业的学生来自农村较多,接受的英语教学会更差些,再加上我国的语言环境单一,因此学生具备的英语的口语和听力能力普遍稍弱些。双语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测绘专业教师本身具备雄厚的专业知识,外语水平成为开展双语教学的一个瓶颈,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一是动员从国外留学归来的博士或外语运用能力强的教师进行双语教学,二是积极开展教师的外语培训和进修,定期或不定期与国外院校进行学术交流或合作办学,这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英语和专业水平,也为双语教学引进原版教材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国对双语教师的培养主要采取“外语教师的专业化”、“专业教师的外语化”、“国内外教学基地的短期培训”以及“筑巢引凤”和“高校间师资共享”等方式。提高教师水平是前提保证,可以通过引进国外优秀人才来实现这一目标。同时,应根据国情对双语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持续的英语辅导,通过在职培训、出国进修等方式来加强专业教师的语言能力。可以招收正规的双语专业教师,但这需要一个持续、长期的发展过程。双语教师可以实施授课资格制度,定期对双语教师的授课能力进行审查和评定,鼓励总结好的方法和经验,并积极组织加强交流分享,建立激励机制,将双语教学作为一项业绩指标与待遇挂钩,调动教师双语教学的积极性。

2测绘工程双语教学建议

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双语教学处于探索阶段,根据我校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课双语教学的目标和特点,并结合近几年测绘类的高等大学开展的测绘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经验总结和自身的经历,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一些适合中国地质大学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双语教学的建议。

2.1双语课程设置及教材的选择

在大学基础英语的基础上,大三应该设置一些专业双语课程,这样保持了英语学习的连续性,对教师而言有利于双语的教学的开展,对学生而言,也有利于接收双语教学的专业课程内容。双语教学教材的选择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双语教学要合理选择双语教材,制定合适教学大纲,在海外,很多大学的课程并不指定某一参考书作为教材使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自己制作教学教案,学生则根据教师的要求或由上课教师推荐选择一本和几本合适的参考书籍。而我国,由于教学体制的特点,学生已习惯教师按某一教材进行教学,因此双语教学中,要根据我国国情,对中文和英文教材要进行深入分析,选择一本合适的英文原版教学参考书,或者提供学生合适的讲义,是课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如果原版教材过于难懂,可能会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某专题需要深入研究是可参考BradfordW.等编著的GPS教材,其实也就是说,首先应该要让学生容易理解GPS课的内容,特别是英文教材与汉语教材的配合度,因为学生首先比较容易接受中文的理论构架,因此在选择英语教材是要考虑这一点的。然后在学生掌握已有知识的情况下,可以提供一些与专业知识有关的外文参考书,特别是对这门课程尤为感兴趣想深入研究的学生,可以适当建议他们多阅读后面的两本参考书,他们的兴趣得到进一步的激发,进一步促进本科生对科研的兴趣。就目前的经济水平,学生不大可能购买国外的原版教材,因此本人认为较为实际的方式是教研室或教师可以购买几套GPS教材,在参考不同教材和网络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教师整理相应的教学资料,形成自己的风格,免费提供给学生,但是一定要灌输给学生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不能随意复印整本书籍。

2.2师生互动交流的加强

我国学生学英语而不用英语的现象极为普遍,英语课与专业课程的割裂造成学生学英语听不懂、说不出、精通英语不会专业、精通专业却外语不好等种种弊端。教师必须把握学生的英语现状,逐步的双语教学提高学生英语的应用能力,使专业知识和英语双向渗透,使学生全方位地应用英语。在课堂上注意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注意与学生多交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始双语教学后,要及时和学生沟通、收集反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模式,力求尽可能多使用英语的同时不影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达到较满意的学习效果。学生难以适应,这时,教师可放慢语速,辅之以表情与动作,久而久之,反复锻炼,学生就能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如果教师一味担心学生听不懂而改用母语教学,学生就会丧失了最好的语言环境,他就可能永远听不懂;在课堂上,要求老师尽量多提问,让他们得到充分的口语表达锻炼和用英语思考问题的能力。

这些班级,到大学三年级时英语四、六级通过率位居全校前列,还有多名同学通过了国家英语口语考试。与此同时,在大学二年级时,笔者把测绘基础词汇整理好发放到每位同学,要求牢固掌握这些单词。在此基础上,认真筛选了一些反映测绘领域最新科技成果的英语文章给学生作课外泛读材料,以提高阅读速度和学习兴趣。在双语教学前夕,安排了两周的强化训练课,重点训练学生英语听、说、写的技能,通过强化训练,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达到了借助工具书读懂原版教材,会作笔记,撰写短文,能写读书报告,能够就教学内容和教学中间出现的问题与教师进行交流,能够使用专业常用词汇和习惯表达方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初步具备使用英语进行争论、辩论的技巧和本领。

2.3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应用

多媒体教学是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手段,针对课程特点适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2011年9月,我国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高校应实现现代化教学技术,建立电子图书馆和校园网,提高教学水平,并规定多媒体授课课时比例应达到15%以上,更直观、更形象、更快捷地使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掌握课程的难点,而且更容易形成记忆。比如GPS系统的构成,分布,应用实例等有些是传统的教学无法将构架清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使用多媒体则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GPS,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合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同时注意课堂信息量的把握,要重点突出,避免出现学生看图片而没有掌握课堂实质内容的现象。

3结束语

测绘专业双语教学是我国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改革、与国际接轨、教育改革发展以及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只有不断摸索,认真研究和总结经验,才能使双语教学获得成功。目前,中国地质大学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课双语教学正处在探索阶段,还存在许多现实的问题需要去解决,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循序渐进、有步骤地开展,认真研究和总结经验,切实把专业课双语教学作为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工作去抓,才能使专业课双语教学获得成功。另外,应本着“先实验、后推广”的原则,在卓越工程师计划双语教学实验研究获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推广。

作者:李丽华 彭军还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

测绘专业论文:专业认证背景下测绘工程论文

一、基于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测绘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一)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引入CDIO工程教育模式,切实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CDIO是构思、设计、实现)及运作的英文缩写,CDIO的基本教育理念以产品从研发到运行的完整生命周期为载体,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工程学习中的各类实践环节。将CDIO教育理念引入实践教学是国内外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重大探索。测绘工程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工科专业,不仅注重测绘理论的学习,同样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在高素质的测绘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过程中,相关专业课程的课程实验和工程实践环节和体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测绘工程专业实践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引入CDIO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可从如下几个方面需重点考虑:(1)加强校企合作,挖掘校企合作平台的深度融合机制。目前,已有较多的煤矿企业、测绘企业及知名测绘厂商等与我院建立了形式多样的友好合作关系,下一步需根据测绘行业的特点来夯实双方的合作基础,其根本途径是,寻找校企合作的利益链、建立双方灵活多样和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提高教师和学生参与工程实训的深度、广度和作为企业“准员工”的角色度。校企合作平台长效机制的建立不仅可以缓解学校教学实习经费紧张的问题,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走进企业,深入直观地了解所学理论知识行业中具体应用的机会;(2)搭建校内多层次的综合型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以工程专业认证标准为依据,对现有实验示范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实训平台进行整合、优化,对实验教学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和统一规划并进行功能划分,为学生提供从低到高、从专业、创新到综合能力训练的适应项目化教学需要的多层次的完整平台。优化后的教学平台既保持原来优势,也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后续发展需要;(3)设立特色实验室。根据专业需求,结合专业特色,增加综合型、设计型及创新型实验的比例和深度,并进行全校范围内的实验资源共享。

(二)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职业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不同于学历文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密切关联于某一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全面反映了某一特定职业所必须遵循的行业标准和相关规范,以及特定行业劳动者从事这种行业所应具备的实际职业能力和素养。虽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兴起的较早,但是发展至今一直未能与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挂钩。高等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是从业证书申请发放和登记注册过程中一种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在国际上,专业认证制度体系较为完备的国家基本上都将专业认证制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直接关联。就测绘工程专业而言,尽管不同高校在基础和专业课程设置的数量和名称上略有不同,但基本上都采用的是“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这一课程设置模式,课程体系在学分、学时、比例上也大同小异,区分度不大。参考国际发达国家专业认证制度和体系的经验,我国在测绘工程专业人才上的培养体系方面,可以尝试针对测绘行业的某一执业资格(如“注册测绘工程师”)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来组织安排测绘专业课程体系,即大学一年级安排数学、力学类及专业基础课程来进行综合培养,大学二年级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以专项课题形式(如地形图测绘、数字摄影测量等)参与实验、实训,大学三、四年级进入专业模块课程培养。模块课程的设置要与职业资格所遵循的标准和规范有机结合,如此的模块课程设置不仅可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后续持续发展提供驱动力,而且也为将来职业认证与专业认证挂钩做好积极准备。此外,此种课程设置思路也可保证测绘学科的相关知识以结构层次化而不是零散化、杂乱无章的形式进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从而促进学生对测绘学科知识的整体认知。综上所述,根据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可以设置科学合理的测绘专业方向模块化课程替代原有的学科专业课程,并根据职业资格的能力要求有所侧重,分布合理的课时,搭建新的测绘工程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

(三)将科研能力培养引入相应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及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愈加明显,社会对工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要素、结构和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而也对高校培养人才的工程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空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测绘行业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也急需培养高水平的工程创新人才。但是,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对不同工程专业的兴趣选择对其工程能力能否养成及持续增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高等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学生的工程能力的培养更应关注其对不同工程专业的个性化选择,以确保学生能够在结合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构建自身的合理知识结构,促进自身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为此:(1)可在本科生日常教育教学中建立“科研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和兴趣选择参与科研导师的相关科学研究课题。通过直接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或在导师的指导下,在第二课堂中通过各级各类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学科竞赛、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实习、生产实训及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各环节为载体来完成自选或感兴趣的科研项目。学生通过直接参与所学专业相关的科研项目的工作,尽早接触测绘学科前沿,既增加了学生科研认知的深度和广度,又可在实战中促进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提高;(2)美国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研究制定的工程评估准则对工程专业学生的能力共提出了11条标准,总结起来基本上是强调所学专业的工程实践能力、多学科交叉综合的学习能力、职业素养与职业责任感。这些基本能力和素养的形成是基于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整个教育教学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特别是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结合现代信息化及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来更多地考虑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如GPS现代定位技术与信号处理领域的交叉融合,数字摄影测量与数字图像处理及计算机视觉学科的交叉融合,地理信息系统(GIS)与网络信息技术及软件工程领域知识的交叉融合等),通过上述不同领域知识的交叉融合,可为学生提供较为先进的测绘学科发展前沿信息,提高学生对测绘专业的学习兴趣,增强专业方向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也为学生工程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多学科交叉综合的较为宽泛知识背景,在此知识背景下,可使学生对测绘学科及其工程领域的现存问题有一个清醒全面的认识和把握,继而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思路和方法,以促进复杂测绘工程问题的有效解决和技术创新。

二、教学管理制度保障建设

任何教学改革均需要相对合理教学管理制度来加以保障,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层面:(1)教师层面。明确教师参与并指导工程训练、教改活动等各环节的职责,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推动教师思想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形成良好的“推动、约束、激励、淘汰”机制;(2)学生层面。在奖学金评定、推荐研究生加分、竞赛奖励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形成良好的学生积极参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激励、约束、考核机制;(3)配套文件制定或修订。项目化教学内容、培养计划、实训大纲、实验室开放及管理制度、配套教学文件等的制定或修订,使改革的成果以规范的、“立法”的形式“内化”为学科建设的规范化管理。上述措施确保改革成果相对“固化”,并最终“内化”为教师和学生参与工程实训的自觉意识。

作者:杨化超 张书毕 卞和方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

测绘专业论文: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培养分析

摘要:

培养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主要目的是打造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竞争能力强的测绘人才队伍。本文针对中南大学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学生、企业、学校管理和导师4个层面之间遇到的衔接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探索研究,为健全和完善工程类高层次测绘人才培养机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机制;硕士生

0引言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1]。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2-3]。2011年教育部和国家测绘局联合印发《关于成立测绘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组和专家组的通知》,正式启动测绘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有助于健全和完善测绘人才培养机制,将测绘院校和用人单位紧密联系在一起,把测绘学校教育与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共同打造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竞争能力强的测绘人才队伍[4-7]。中南大学于2011年加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贯彻落实该计划的具体实施,针对卓越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深度优化卓越测绘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增强和改革目前与企业联合培养卓越测绘工程师硕士研究生的模式是十分必要的。目前,中南大学卓越测绘工程师硕士研究生采用校企联合,按“1+1”分阶段联合培养。培养过程包括在校内培养、企业挂职培养两部分,硕士生在学校、企业挂职培养的时间(包括学位论文时间)累计分别为1年[8-9]。本文针对中南大学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学生、企业、学校管理和导师4个层面之间遇到的衔接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探索研究。

1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衔接问题

在中南大学进行卓越测绘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院和企业之间经常组织学生、企业、学校和导师之间的会谈,便于掌握培养环节及时发现培养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在多次会谈后,我们发现4个层面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衔接、管理和期望落差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1)从学生层面来说,学生对企业是有所期望的,他们期望可以得到较好的地位待遇和工资待遇,部分学生存在期望和要求与实际不符的情况,学生急于尽快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企业,但又对企业流程和业务不熟悉,导致工作积极性受挫。2)从企业层面来说,企业对学生期望较高,希望学生可以迅速帮忙解决问题,未能给学生一个熟悉企业流程和业务的过渡期,导致学生和企业之间各自出现期望偏差。3)从学校管理层面来说,学校存在着较大地管理困难。中南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专业众多,单就测绘工程专业来说,导师的研究方向众多,有些以理论研究为主,有些以工程创新为主,研究方向的不同,导致需要联合的企业数量众多。4)从导师层面来说,学校的研究方向一般较前沿且偏理论,但企业发展方向与生产实际联系较为紧密,导致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对学生的研究方向产生不一致的问题。

2优化培养过程,融合校企资源

积极解决培养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尽力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和导师之间的双赢,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为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服务。本文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现有的基础上对校企资源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对学生和企业之间的衔接问题和期望问题,进行双方面的沟通,要求企业设置过渡期,给予学生学习企业流程和业务学习期。企业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出适当的期望值。在学生去企业实习之前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使他们明白付出跟回报之间具有一定的延迟期,不要急功近利。2)对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方向不一致问题,建议校内导师多跟企业联系,使研究方向尽量与实际生产结合,组织校内导师和学生在研一期间参观企业,发现企业生产流程和业务中的问题,把理论和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优势,企业的市场定向优势,抓住用户实际需求和生产中遇到问题,改革已有的生产流程,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尽量引导社会发展需求。让校内导师成为企业领域内的专家和引导者,指导企业发展。3)对于学校管理方面来说,建议学科进一步凝练现有的研究方向,多去相关企业调研,结合自身情况发展特色专业,联系特色企业,形成特色的研究方向,与所联系企业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学校资源丰富,有利于做小规模的实验研究,在研究结果基础上,指导企业进行大规模的应用,有利于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为学校的发展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

3结束语

“测绘工程硕士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环节”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学校、学生、企业和导师的共同努力。本文结合中南大学测绘专业硕士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环节,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环节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和解决,为健全和完善我国高层次工程类测绘人才培养机制提供借鉴和参考。

作者:马慧云 邹峥嵘 张云生 陶超 单位: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

测绘专业论文: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策略

摘要:

以我国工程教育认证的通用标准和补充标准为切入点,分析了目前我国测绘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体系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学生能力产出为核心目标并将课程体系模块化为若干能力目标服务的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调整策略,为提高我国高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水平做出积极探索。

关键词:

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认证标准;课程体系;测绘工程

一、相关背景

1989年,由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6个国家的民间工程专业团体发起并签署了《华盛顿协议》,其宗旨是通过双边或多边认可工程教育资格及工程师执业资格,促进工程师跨国执业和国际交流。至今,该协议已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我国也于2013年6月19日以全票通过,成为华盛顿协议预备成员国。这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及其质量保障迈出了重大步伐,为我国工程类专业学生走向世界提供具有国际互认质量标准的通行证,推动教育界与企业界的紧密联系,提升我国工程教育水平和工程师职业能力水平,实现国家新型工业化战略目标,提升工程行业国际竞争力都具有重大意义[1]。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最早开始于1992年,经过多年准备,自2006年开始,在土建专业以外的工程领域开始试点工作,通过探索专业评估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了适应我国职业制度需要的专业认证体系,成立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监督与仲裁委员会。认证委员会按认证领域共分为14个分委员会,分委员会对各专业领域组织开展认证工作。目前,由教育部牵头,我国已对373个专业点开展了认证工作。2012年3月14日,经教育部批准,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被纳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同年6月,作为试点单位,武汉大学测绘工程专业第一个通过了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认证。截至2014年8月,同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南大学和西安科技大学等5所高校测绘工程专业也相继通过测绘与地理信息类国际工程专业教育认证,标志着我国测绘与地理信息类专业工程认证工作已拉开了序幕。

二、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某个工程专业通过国际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不仅意味着该专业学生从此具有了在各《华盛顿协议》成员国的宽泛的就业渠道,更意味着通过认证的办学单位工程教育质量得到了国际认可,其国际声誉也会得到相应提高。然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一套严格认证标准体系,其基础是系列能力标准体系。一个专业,只有其办学水平能达到所有能力考量标准才能通过最终认证。就《华盛顿协议》规定来看,各国认证标准虽略有不同[2-4],但基本上都是采用合格评估的方式,标准一般只是最低标准,且为保证工程教育质量,各国制定的标准都应当具有“实质等效性”。所谓“实质等效”是指包括认证组织、认证程序、认证标准等所涉及的核心要求应具有等效性和可考性。美国做为世界上最早倡导和实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国家之一,1936年就开始对包括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等大学进行了首次工程专业认证,至今已有近80年历史,其认证程序和标准体系已经相当成熟。以美国目前的认证标准EC2000为例,就包括三个层次[5]:第一层次适用于基本水平专业的一般标准,该层次是适合于全美高校各本科层次工程专业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第二层次适应于较高水平专业的一般标准,是在满足基本水平专业一般标准之上的更高层次要求,是适用于全美高校硕士层次各工程专业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第三层次是专业标准,适用于基本水平专业一般标准基础之上,依据各工程专业的特殊性而提出的具体要求。并且这些标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由EAC执行委员会在每年1月的年度会议上就其中的某些条款向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简称ABET)董事会提出修改建议,A-BET最高董事会在每年3月的董事会成员会议上表决通过修订草案,并在下一个认证年度开始执行修订过的认证标准。

三、我国对测绘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认证标准

我国工程专业认证工作开展较晚,直到2007年才初步建立工程教育认证的组织体系,正式出台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等系列文件,并且完成了在26所高校近80个专业领域的认证试点工作[6]。我国工程专业认证标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是通用标准,通用标准规定了所有工程专业的一般标准,不分专业和领域。第二部分是专业补充标准,补充标准是在通用标准的基础上,针对各工程专业领域规定的特殊标准,不管是通用标准还是补充标准,都是工程专业认证的最低标准,申请认证的专业只有同时满足通用标准和相应补充标准才能通过认证。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通用标准对课程设置的总体要求是:“课程设置要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满足预期的毕业生能力要求。课程体系设计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对各类课程所占比例的具体要求是: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占本专业课程设置总学分的15%,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和专业课程至少占30%,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应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本专业的应用能力培养,专业类课程应能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培养;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20%,此类课程应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设计指导和考核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至少占15%,以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能够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要素。测绘工程专业补充标准是在课程体系通用标准基础上,针对测绘工程专业给出了课程设置的具体要求,这些要求对应于通用标准,依次是: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须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地球科学概论;工程基础类课程须包括: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图形学、工程力学或土木工程概论、工程制图等;专业基础类课程须包括测绘学、地形测量、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大地测量学、地图制图学、摄影测量;专业类课程须按大地测量学与导航定位、工程与工业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学与地信信息工程、海洋测绘、矿山测量六个方向自主选择一个或多个办出特色,不规定具体课程;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应包括我国注册测绘师职业资格相关的职业道德、岗位职责、测绘法律法规与相关标准及规范等方面内容。

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调整策略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条件下对现有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合理、科学的调整,必须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正确把握和分析我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测绘专业课程设置的核心要求,二是分析我国测绘工程专业目前课程设置体系与这些核心要求之间的差距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核心要求及分析

如果将专业认证制度看成是一种对学生工程从业能力培养系统的话,那么专业认证的核心即是响应这种能力系统的高校课程设置和组织保障。笔者认为,学生的每一种能力培养目标必定对应着一门或几门课程的集合。基于工程专业教育的最终“产出”是学生将来以工程师身份服务于社会来考虑,课程体系要求有企业界或行业人员参与是十分合理的。然而,虽然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对毕业生提出了10种能力要求,并且在专业补充标准中也相应给出了具体标准,但是在能力描述上过多的参考了国际惯例,并未按照我国教育实情和学生薄弱环节提出明确要求,这导致了某些认证标准难以掌控。就课程设置而言,举例来说,在通用标准中,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规定的标准是:“应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能够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要素。”在测绘工程专业补充标准中对课程设置要求相应描述为:“应包括我国注册测绘师职业资格相关的职业道德、岗位职责、测绘法律法规与相关标准、规范等方面内容。”然而,我国目前还尚未建立起完备的工程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且高等工程教育和行业职业资格教育也远未融合为一体,导致我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制定在某些方面比较笼统,针对性不强。因此,笔者以为,从长远来看,我国目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体系必定会经历一个自我完善过程,各申请认证的专业还应参考国际上其它国家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认真研究提炼出共同的核心要求,按“实质等效性”对本专业进行建设和准备相关认证工作,以提高我国的工程认证水平和增强我国学生的国际竞争力。那么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要求到底是怎样的呢?认真研究我国及国外有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发现它们在提法上虽略有差异,但不难发现,其核心要求却是一致的。具体地说,就是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学到什么为评估重点,兼顾教学条件和师资。这就是说,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在专业认证过程中都是以工程教育的“产出质量”为导向的,而教学过程被淡化,学生能力评估是重点。

(二)目前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普遍存在的问题

高等工程教育认证对师生的双向要求强调了工程教育认证对工科专业的评估认证不同于以前的高校办学评估。而缺乏工程教育实践正是我国高校难以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主要问题之一,这个问题也表现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总结起来,由此导致的课程体系设置问题如下。

1.课程设置科目缺乏系统的服务目标

鉴于国际形式和科技发展对人才要求的提高,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提倡“宽口径,厚基础”,各高校培养目标一般也相应为培养具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一专多能”一般是通过设置大量课程来体现的,为保证总学时不超限,几乎所有传统课程学时都被一定程度压缩。结果由于执行上的缺陷,“宽口径”人才成了“四不像”人才现象屡见不鲜,着实可悲。笔者以为“宽口径”本身没错,根本原因是高校在课程设置时,仅仅开出了足量课程,但对所开设的课程服务目标不明确所导致课程简单“堆砌”成为了这一结果。

2.实践课程设置不当

当前,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我国高校的共同追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工程教育与企业脱节,缺乏行业引导和支持,培养模式单一,导致工程实践环节不足成为了高校普遍问题。有些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职称和学位压力下,更多潜心于科学研究,长期忽略工程实践,结果是很多教师由于缺乏工程经历无法在教学中深刻地向学生教授工程设计技能和其他的复杂因素。此种情况下,为避免开设教师驾驭能力之外的实践课程,学校只好勉强设置了一些与既定的培养目标联系不甚紧密甚至无关的实践课程来保证培养方案的完整性。

3.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严重不足

高等工程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目前,各高校都提倡“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这确实是培养师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具体落实形式,可以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设立各类各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和SRT项目等形式来实现。然而,这些形式的实践环节难以覆盖全部学生,受益面过窄,有时难以持续进行。在笔者看来,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其次要培养创新欲望。在所设置的课程里,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行业现状、规范和生产作业过程、劳动安全等知识,教师可提出一些生产中的难点问题供学生思考解决,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思维,使他们一旦走向就业岗位,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很快就能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真正为他们在工作中具有创新能力做最好的准备。

(三)专业认证背景下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调整策略

鉴于以上分析,要建立旨在通过测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体系,就必须在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体系对测绘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核心要求基础上,对目前我国高校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课程设置需要优先考虑的是培养学生能力,应尽可能提供数量充足的选修课程,从而保证学生对自己能力达成有宽泛选择余地,充分贯彻以人为本思想,给学生以最大的能力达成选择自由。具体做法是将目前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所有课程,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四类课程按性质进行分类并选择培养特色方向,根据培养特色方向对课程进行模块化,使得每一模块皆服务于学生受教育的某项具体“能力产出”,最后各项“能力产出”具体要求,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课程的增减,从而使目前大量课程的“堆砌”成为某一系统目标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以上调整工作中,重点是研究如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办学特色方向并设置相应课程模块,最终建立满足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作者:张俊 董敏 张鹏飞 张显云 单位:贵州大学矿业学院

测绘专业论文:测绘工程专业的计算机技术教学

摘要:随着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测绘工程专业技术也是日新月异,现今更是将计算机技术融入到测绘工程之中,如构建数字模型的计算机技术与测绘专业相结合,将测绘出来的数据通过计算机计算分析处理,绘制出相关图纸和将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从而使得测绘更加精确[1]。本文就对测绘工程专业的计算机技术教学进行相关探讨分析。

关键词:测绘工程;计算机技术;教学探讨

一、测绘工程专业开设计算机课程以及清楚教学模式的划分

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发展至今,逐渐在我国得到普及,以及成为我国大众最为常用的娱乐、工作工具之一。计算机行业也是近年来火爆专业之一,很多行业都会与计算机技术挂钩,尤其是最近几年提出的互联网+的出现,更是将计算机技术推到另一个高峰[2]。而对于测绘工程专业来说,其现今的测绘技术已经离不开计算机技术了,高等学校对于测绘工程专业的教学之中必须将计算机技术融汇到测绘工程专业之中,必须在测绘工程专业之中开设计算机相关的课程,让学生学习到专业的计算机知识,如:计算机制图、数据库技术、计算机图形学等等课程,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将测绘工程专业的知识融汇到计算机之中。测绘工程专业属于理工专业,而对于理科教学来说,其最为重要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教学,更多的是在于实践课程所带来的知识,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而对于计算机知识来说,如果纯粹的是学习书本知识那将没有办法掌握计算机技术,对于计算机学习来说,必须要重视上机的实践课程,充分利用上机的时间,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将测绘工程专业知识与计算机进行有机的结合,那样才能够发挥出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学习到真正的知识,对于其计算机技术的教学不仅仅要给出相当多的教学时间,还需要更多的是其老师和学生都能够认识到测绘工程专业对于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视程度。虽然各个高校开设了测绘工程专业的学校均设有计算机课程,但是其学校和专业老师对于其计算机技术的教学不予以重视,知识简单的做到蜻蜓点水式教学,重视度远远不够计算机技术在整个测绘工程专业中的地位,这样就是开设了计算机技术课程却没有达到正真的教学目的,这需要学校和其专业教师对其专业教学高度重视,严格按照教学大纲上面的教学任务教学,达到其教学目的。

二、加强教师队伍质量

对于教学来说,最为重要的两点就是教师硬件设备是否齐全以及教师队伍的质量的好次,一位教师可以影响学生的一辈子,好的教师可以为学生开发新的知识领域,加强学生的知识掌握度,反而言之,不仅仅影响所教课程的学生成绩,甚至影响整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为人处世的道德品质。所以不仅仅在测绘工程专业,其它所有专业的教师队伍必须保证优质优量,处处起到学生的楷模。而且我国现在高等学府较多,很多学校为了经济效益而开设一些自身没有达到要求的专业,其教师就是在别的学校或者社会上聘请,甚至有些学校将老师跨专业的调取任课,这样虽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其毕业学生根本就没有达到教育部所给你的教学大纲中的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有点耽误学生的前途。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对其进行制止或者责令改罚[3]。对于学校的教师队伍还需要定时的注入新的血液,招入一些年轻的教师,他们的思想比年纪大的教师活跃,对于新的事物更加容易接受,而且他们与学生有更多的话题和能够了解学生的想法,对于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年轻的教师更容易继续学习,而且教师队伍的年龄段不脱层这样会更加使得专业的教学持续循环,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生自我对于测绘专业的认识

现在很多高考生对于志愿的报考都是听取家人或者亲戚朋友的意见,自己对于其专业根本就是一无所知,对于以后所从事的工作也是不清楚。这样的学生在就读测绘工程专业就会有很多的坎坷,他们由于对其专业的认识度不够,不一定能够认识到计算机技术对于其专业的重要性,甚至会有学生觉得计算机技术不难,大家都懂,从而不想学、不愿意学,引发抵触行为,这对于整个测绘工程专业的学习都是负面影响,学校必须督促学生或者建议家长对其学生进行教育,给他们讲解测绘工程专业的就业、工作性质等等,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再其专业中的重要性[4]。如果学生能够提高其学习的自我能动性,对于其学习质量将会出现质的飞跃,而且学生会自主的学习对于其老师的教学压力也会稍微减小,因为学生会提前预习好所需要学习的内容以及将已经学习的内容进行温习,这样在课堂教学或者实践教学中,教师对于其教学内容的速度和质量都会有所提高,这样起到了双重好处的效果,所以学校在提高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模式的时候,更需要提前提高学生对于其专业的认知度和对于其学习的积极性,否定六十分及格的消极想法,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四、总结

测绘工程专业虽然没有法学、会计学、土木工程等等这些专业火爆,但是有所涉及测绘工程行业的人员都深知其测绘工程对于整个项目的重要性,而且其专业性人才匮乏,计算机技术又是其中最为关键性的知识。所以必须将测绘工程专业的教学中重视计算机技术。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测绘工程专业所学知识都是比较专业性和针对于以后工作需要的知识点,更不能够忽略每一节课堂的学习内容。提高测绘工程专业的计算机技术的重视程度是每一所高校必须重视的事情,有效的将计算机技术融合到测绘工程实际操作之中,让学生学习到真正有用、实用的知识是每个学校和教师应有的职责,切勿出现以教学而教学的忽悠现象出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切切实实的教好学生,促进我国的测绘工程专业的良好发展。

作者:吴学彬 单位:邵阳学院湖

测绘专业论文:测绘工程专业专题地图制图教学解析

[摘要]随着互联网+和GIS+的发展,对于专题地图制图的质量和速度的要求日益提高,测绘工程专业开设专题地图制图课程十分必要,并且在课程设置、教学手段、方法和考核方式上都要有专门的考虑。根据积累的教学经验,阐述测绘工程专业开展专题地图制图课程的意义以及一些教学心得,旨在与从事相关教学的同行进行交流,共同提高教学水平,并为今后的课程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专题地图制图;测绘工程;互联网+;GIS+

进入21世纪以来,测绘工程专业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注重对于信息技术的要求,以适应以3S技术为特点的测绘生产的需要,适应以GIS+为引导的智慧生活的需要。测绘和GIS技术构成了GIS+的基础支撑,专题地图是GIS+的主要图件形式。在互联网时代,用户可以浏览到政治、军事、经济及社会生活等各行各业的应用成果,而这些成果很多是以专题地图的形式呈现的。专题地图应用面广,表达手段灵活多样,表达内容丰富,感染力强,熟练掌握专题地图的成图方法,掌握专题要素表达方法与技巧,对于测绘工程专业学生适应社会需求,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就业面,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除专题地图制图课程本身外,安徽农业大学测绘工程专业开设的与之相关的课程还有:地理信息系统原理、GIS软件应用与实践、地图学等,这些课程联系密切,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有些院校的测绘工程专业没有专门开设专题地图制图课程,只是在地图学课程内,留有少量的学时介绍专题地图的制作,但是往往学时不多,对于专题地图强调不够,这样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建议适当增加授课时数,将相关理论、方法全面讲授。

一、专题地图制图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在上述相关课程中,需要安排好授课顺序并作好内容衔接。地图学是其他课程的理论基础。地图投影理论、地图符号、图形与色彩、注记等的设计思想构成了地图编制的理论依据。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思想及解决问题的基本理念,也处在基础地位,上述两门基础课程要提前开设。GIS软件应用是多门课程理论的具体实现。GIS软件编制者本人充分考虑了普通地图和专题制图的设计思想,又给用户预留了一定的设计空间,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体现地图之美。专题制图是普通地图学的延伸,是将普通地图学中没有展开详述的部分内容铺展开来,以更加灵活多样的形式表达与地理关联的信息。在数字化成图时代,专题地图制图离不开地理信息系统这个制图平台,专题制图同时又是GIS的具体应用。GIS软件应用课程和专题地图制可同时开设,找到二者的结合点,让学生既学会GIS制图的技能,又掌握专题地图的表现形式、制作方法,做到应用GIS软件编制专题地图的综合效果。把握这些原则,可以在授课时抓住重点,合理配置时间和精力,优化教学内容,整合好各科的关系,做好内容衔接。在当前学时普遍不足的情况下,这既能够达到各门课程的教学要求,避免无意义的重复,又能将各门课程有机地串联在一起,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具有特色的专题地图制图教学

(一)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对于高校教学来说,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获得广泛应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将大量的信息传递给学生,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这是原来单一的板书、口述式的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目前的专题地图教学,应该将软件的使用与地图制作、理论理解融合在一起,一部分内容可以以图片的形式逐个静态呈现,但是还有一些内容,如色彩的对比、调和等,抽象、晦涩、单纯的静态图片展示耗时、耗力,教学效果又不够好,类似这样的内容可以直接用软件演示完成。在条件不具备的时候,可以将演示过程进行屏幕录像,或者做成动画形式,嵌入多媒体课件中。这样直观形象生动的表达,时间短、效率高,其效果要好于一个个图片片段和成段文字的讲述。另外,还要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展开教学,将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在教学网站上,以视频、模拟实验等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课余可以学习、巩固相关内容,甚至可以人机交互地实现一些操作。上述这些手段的综合使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采用具有特色的教学方法

1.树立面向结果的教学理念,以结果倒推制图过程

这里所谓的结果,就是一门课程能够解决的实际问题,对于专题制图来说,就是最终的地图成果。在开展教学时,直接把已经完成的一个图件作为设定目标,要求学生采取各种手段实现这个目标,也就是要求学生带着任务去寻求解决方法。这样能促使学生综合利用书本上的知识,去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时要实现这个既定的目标,会涉及多门课程的知识,这也迫使学生要学会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去解决一个综合的应用问题,这样的效果要比一个个单独罗列的实验要好得多。例如要编制某地区综合性地图集、水源保护区范围、交通便利度等图件会涉及地理信息系统中缓冲区分析、邻近度分析等应用,这需要学生在理解相关原理的基础上,应用软件实现相关操作,接下来才是编图工作。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巩固了基础,还学会了应用,即“在应用中学习,在综合中提高”。

2.结合GIS+理念,充分重视专题地图的应用

GIS+是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感知技术、互联网技术与大数据结合的成果。互联网时代为学生提供了浏览各种各样专题地图的平台,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不管是足不出户的日常衣食住方面的需求,还是出门远行,都需要相应的专题图提供保障支持。旅游地图、天气图等已经变成了生活中的必需品。不管是电视媒体还是网络平台,每天的天气预报都为我们展示了专题地图的丰富功能。GIS+是智慧生活的体现,以电子地图形式呈现的专题地图是GIS+的主要图件形态。电子地图可以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要想快速、准确地呈现各种动态变化,制图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制图技能,还要做到快速准确、及时有效地相关信息。这些都对制图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近由居住在英国的澳大利亚记者约翰•皮尔格(JohnPilger)拍摄的纪录片《即将到来的对华战争》,以多幅专题地图的形式,向世人展示了美国对华的包围策略,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作者要表达的主题。这是一个用专题地图表现军事主题的实例,充分证明了好的(专题)图片(图件)效果要好于文字的讲述,也说明了互联网时代,专题地图无处不在。专题地图是展示各种成果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是一种可以同时向各个知识层次表达思想的表现形式。制作、应用好专题地图,可以极大地方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好的专题图令人赏心悦目,不好的图则无法准确表达作者意图和相应的数值指标,更不用说让用图者获得美的享受了。

三、密切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学习

(一)密切与生产、科研的联系

本科阶段的学生,一直在接受基础知识学习,对于专业课程学了什么,可以利用所学知识做什么感到迷茫。在当下的大学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很普遍。适当安排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生产项目,从基础的编图工作做起,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思想意识,将学生从理论学习的懵懂状态带入实实在在的生产实践,让学生了解可以做些什么工作,进而思考将来还可以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让学生具备初步的科研精神;动员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竞赛,如中地数码的全国高校GIS技能大赛、ESRI中国公司的GIS开发竞赛等,这些赛事搭建了很好的制图平台。全国高校GIS技能大赛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明确了图件类型,学生可以利用GIS软件制作各种专题地图。还有一些比赛则不拘一格,学生可以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且不拘泥于某一种软件平台,这样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各种不同软件的特点,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从而提高自身的应用和研发水平。

(二)做好与传统测绘内容的衔接

测绘工程专业大量的工作是从事外业生产,外业工作的图件成果主要是各种比例尺的普通地图。学生在接触了一些外业实验、实习后,往往会弱化对专题制图的认识,认为制作普通地图才是自己的本职工作。在这种环境下,更要注重将传统测绘外业工作与专题地图制图结合,比较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的区别与联系,在一些具体细节上进行详细分析。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浏览各种各样的专题地图,分析各自的编图特点和技巧,加深学生对专题地图的理解,让学生认识到专题地图应用面更广,感染力更强。好的专题图不再是一幅简单的地图,而是一件艺术品,可以让人心情愉悦,制作专题地图的过程就是一个艺术加工的过程。通过与核心课程及相关实践的结合,可以拓展本门课的内容,扩展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即“在比较中学习,在对比中提高”。

四、以考核能力为主的考核方式

专题地图制图是一门应用型课程,这门课程的考核也应该以应用为主。闭卷形式的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课程基本概念、重点、难点的掌握情况,分值占最终成绩的40%。在相关应用考核方式中,最基本的考核方式是在教师课堂演示过程结束后,不参考任何资料,凭印象记录实验过程和操作步骤,进一步编写实验、实结;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一步挖掘实验过程的某一环节,将自己探究的过程用文字记录下来,培养学生编写科研报告的能力;对于参加各类比赛的学生,要求把整个作品的原理、操作、结果等全部形成文字、图像,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展示出来;同时对于比赛过程中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摸索,尝试着写一些小的科研论文。实验实习报告、科研报告、科研论文形成了应用考核的三个层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同,提交成果的规格也不同,在各种类型内部,再根据完整性、科学性和创新性区分成绩档次。应用考核的分值占最终成绩的60%。这样的考核方式有效地避免了靠画重点、死记硬背等速成的考核成绩,客观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这种考核方式能促进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让学生靠积极进取获得好的分数,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学到了真正的技能,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五、结语

对于测绘工程专业来说,专题地图制图课程是必修内容,且它的重要性在日益提高。在有限的学时中,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具备更为全面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除了要有责任心外,还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智慧,而不是被各种条条框框束缚住。教师要主动求变,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灵活适应各种形势,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培养出合格的面向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教师这个工作是一项需要认真对待的工作,学生是需要真心面对并且用心与之交流的,而教学效果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归根结底,要想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除了要有认真的工作态度、有效的教学方法外,更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

作者:刘琳 单位:安徽农业大学理学院

测绘专业论文:浅析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测绘类专业教学模式研究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本科教育 测绘类专业 教学模式

论文摘要:分析高职教育改革中100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中涉及测绘类专业建设的成功经验,结合本科教育改革中“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点改革内容,比较两类高校中测绘类专业教学模式的特点、优势和劣势,总结两种教学模式的区别和联系,从而提出测绘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些建议。

我国的高等教育,本科教育以培养学术型、研究型和设计型学生为主要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发展,“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的成功验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本科院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重大改革项目的启动,反映出高校培养人才的类型和质量才是检验办学宗旨和质量的主要标志,也是国家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缩影。那么,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细化到各个学校、各个专业,其表现形式为:采用何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最后转化为推动科技发展的技术支撑力和动力。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不同教学模式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1]与教学模式相适应,必须具备实现教学目标的各项条件,而且必须要经过“实验”或“实践”环节,在获得“好评”基础上,才能定型且逐步推广,在推广过程中要根据出现的问题调整或修订,因此,教学模式是动态的,而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应用,教学条件的科技含量提高了,教学模式也将日趋现代化,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必然向重“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发展。[1]

以测绘类专业教学模式为例,我们分析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教学模式的不同,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拟推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为主要内容,研究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测绘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对促进测绘类专业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高职院校测绘类专业教学模式分析

高职院校测绘类专业主要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服务于工、矿类企业单位测绘生产项目的高级技工。围绕就业导向,高职院校在测绘类专业教学过程中充分与产业相结合,形成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在制定相应制度、措施时让企业深度参与,在教学指导、实习指导、教材指导、评价指导、人才需求指导、专业布局指导等多方面让行业组织进入,探索出了“引企入校”、“办校进厂”、“企业办校”、“校办企业”、“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多样化的校企合作实现方式。[2,3]加强校企合作内涵建设,鼓励学校和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技能教室,共同培养教师,共同开发教材,共建产品技术研发中心等。

总结三年的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成果,看到测绘类专业的教学模式总体上实行学校与企业两地培养、理论课堂与实践现场结合、教师与企业行业工程师或技术员轮流任导师、学生在仿真或真实的测绘项目中学习测量相关知识;另外打乱常规的学期学习制度,实施灵活的学分制等措施、制度,保证学生的学习就是“零距离的就业”的就业教育。现将其概括如下:

1.校内理论知识学习和阶段真实(或仿真)实训

学生在校内完成基础测量知识学习,相关国家标准、行业规范、地方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学习,完成相应测量项目的设计、施测方法的学习,练习使用不同种类测量仪器并达到要求的熟练程度后,以企业生产项目为依托,在仿真或真实环境中完成不同测量项目的各工序训练。

2.毕业顶岗实习

对于高危环境下的测量工作,设置校内仿真实训场完成实习,在学生熟练程度达到要求后,到签订的合作企业或拟就业单位的相应岗位上由现场人员负责培养,完成顶岗实习。同时学生融入企业,接受企业文化熏陶,提前完成学生到员工身份的适应和角色转换,这种直接面向就业、岗位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显然非常利于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也会非常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二、本科院校测绘类专业教学模式分析

测绘学科理论、仪器、软件的发展,要求测绘类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还必须有一定创新能力,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测绘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国家实施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就是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能够满足未来发展需要、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工程技术发展方向的工程师,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这样的培养要求,显然仅靠高校是培养不出来的,这是由卓越计划的特点:[4]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决定的。

本科院校测绘类专业教学模式一般采用一定课时的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堂实验教学,最后安排4周或2周左右的课程实习或设计。从一学期20周的教学任务、开设3-4门专业课的实际开课情况来看,每门课程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比例大多达不到1∶1,教学环节中有限的实践课堂时间势必会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高质量培养。

本科院校测绘类专业教学活动中的优势是注重培养学生系统的知识链,注重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更新,注重及时将新技术、新方法融入课堂,存在的不足是教学活动中只有学生、老师,较少有企业的参与。

近年来,由于基础测绘工作的需要,高校也承担着国家或城市测绘工作的一些任务,学校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使得部分老师和学生有机会参与一些横向或纵向的科研项目,但是涉及人员较少,另外实实在在的测绘项目并未走向课堂,案例教学也仅限于教师的口述或是电脑屏幕的显示,而不同任课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也制约了学生可以看到仿真型的作业场景,这是本科院校测绘类专业教学中易被忽略的地方。

三、两种教学模式的比较与结果分析

在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三年期满之后,全社会都看到了企业、学校联合办学的巨大优势和由此带来的双赢结局,也给高校教学模式改革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会,国家实施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在相关的政策、制度保障下,本科院校的办学也将走与企业结合、引入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面向企业、适应国际化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的办学道路,这与示范高职院校建设中的校企合作有异曲同工之处。同时,本科院校较高职院校来说,具备更为丰富的师资资源、科研条件,这些将会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企业的深度参与将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较快转化,对于学校和企业来说是互惠互利的事情。因此,本科院校测绘类专业必须抓住机遇,以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为契机,改变人才培养的模式,着重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的厚基础、实践能力强、有创新能力的测绘工程师后备人才。

就测绘类专业毕业生来讲,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的差距日渐缩小,随着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成功推进,这些获得资助的院校拥有了先进的硬件设备,而计算机、外语、电子图书等配套的教学资源的引进,特别是质量工程建设的成果,使得学生的学习领域已大幅扩展,他们的综合素质在不断提高。现在,国家推行“卓越工程师”计划,将把本科院校学生的能力定位拔高了一个级别,要以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人才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体到一个专业来讲,就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

高职院校测绘类专业教学模式中关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校企合作的经验,完全可以融入本科院校测绘类专业的教学中,而本科院校较好的人文教育资源、各种类型的技能大赛、设计大赛、提高表现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各种组织活动,高职院校可以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结束语

高职或本科院校测绘专业的毕业生,在工、矿类企事业单位中,从事着关乎生产安全的重要工作,用测量的精确数据为生产和安全提供保障。为缩短学生毕业和就业的过渡期,高校培养的学生必须适应行业、企业对人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要求,就必须最终落实到教学模式的变革,用实践验证一种教学模式的成功与否,因此不论是高职院校推行的“国家高职骨干院校建设计划”还是本科院校的“卓越工程师”计划,都需要在现有的较为优秀教学模式基础上继续探索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