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测绘专业毕业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6 15:42:07

测绘专业毕业论文

测绘专业毕业论文范文1

关键词:专业认证;测绘工程;课程体系;讨论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4-0121-03

基于《华盛顿协议》框架的工程教育认证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权威和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教育本科学位和工程教育人才质量互认的国际认证协议,其核心是通过一系列的“实质等效”措施,使各成员国对相同专业的工程教育质量和工程从业人员学位及能力相互认可,这对于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提升被认证专业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是十分有利的。在我国,施行注册测绘师制度和推行工程教育认证几乎是同步开始的,此举旨在构建中国工程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推进中国工程教育改革,通过推进高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建立与注册测绘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提升中国工程教育的国际认可度和竞争力。2013年6月19日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中国以全票通过成为《华盛顿协议》预备成员国。2016年6月2日,在吉隆坡大会上,中国又以全票通过,被确定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国。这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达到了国际“实质等效”要求,工程教育质量得到了国际认可,我国工程教育质量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了一大步,对推动国内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具有时代意义。

一、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认证现状及其意义

2012年3月14日,经教育部批准,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被纳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同年6月,作为试点单位,武汉大学测绘工程专业第一个通过了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认证。截止目前,我国已经进行了2012、2013和2014年三次完整的测绘工程专业认证,通过测绘工程专业认证的高校包括武汉大学、同济大学等11所高校,详情可在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官方网站查询。目前,我国鼓励相关高校和测绘人才培养单位自愿申请测绘专业认证,此项举措旨在促进中国高校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和做法进行测绘人才教育改革,对目前高校测绘教育进行规范和指导,最终为培养高质量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测绘人才提供了一种参考模式,同时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进行测绘教育还是建立高校测绘教育与注册测绘师制度相衔接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测绘教育,一般都强调专业教育的完整性,忽略了测绘教育的工程背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强调“工程背景”,以工程教育认证为手段,正好可以规范高校测绘教育,促使高校进行测绘教育改革,向着为国家培养注册测绘师的方向发展。

二、专业认证条件下的课程改革

从专业认证标准对课程的要求来看(相关标准详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官方网站),一个专业要通过认证,其课程设置不仅有类型、性质和数量的要求,还要注意协调不同类型和性质的课程比例,更重要的是整个课程体系要能支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并为学生毕业能力的达成起到支撑作用。这决定了专业认证核心是以学生学习产出为衡量尺度,一切教学过程都应当围绕学生能力培养展开。经过研究,我们针对测绘工程专业课程开展了以下教学改革措施。

1.树立以“以学生学习产出”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国际工程教育认证过程强调要以学生学习成果为核心,即遵循“以成果为基础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的教育理念。OBE强调五个方面:(1)学生学到什么成果;(2)为什么让学生学到这些成果;(3)如何帮助学生学到这些成果;(4)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学到这些成果;(5)如何保障学生学习到这些成果。从OBE强调的五个方面可以看出,工程教育认证核心不在于学校教了什么,而在于学生学到了什么,同时还强调为使学生能持续不断地学到预定成果,教育方还必须采取措施使办学条件持续改进,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评价和反馈。为此,国内高校应当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建立“以学生学习产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不断加大教学投入,拓展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平台,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紧跟时代前沿动态,适时开展教学改革,将人才培养目标分解到学生毕业要求中去,通过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先进的教学模式最大程度的促使学生各项毕业能力指标的达成,并记录教学过程和各利益方的反馈信息,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2.合理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工程教育认证统一标准要求各专业必须根据专业特点和学校自身定位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而且课程设置要能支撑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为此,必须通过充分调研并和企业界及其他用人单位建立联系,得到来自各界的反馈信息并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动态调整,这样才能最终制定出既符合社会及经济发展又有利于专业及学科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贵州大学经过调研和深入研究,确定了培养目标定位是“立足贵州,辐射全国,放眼世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地面、地下及三维空间数据采集和处理、精密工程测量与变形监测、空间大地测量、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及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理论和知识,并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和人文素养,能够从事国家基础测绘、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地质勘查与矿产资源开发、地理信息采集加工与应用、环境保护与防灾减灾等领域的测绘工作以及管理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2)具备胜任国家基础测绘工程岗位、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土木工程建设、水利工程、地质勘查与矿产资源开发、精密工程测量、地下工程测量、地理信息行业等领域的测绘工作能力;(3)具备领导和协调团队工作的能力;(4)具有一定的创新、科研以及处理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5)进行测绘生产时,能充分顾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使测绘生产与自然界协调有序进行。有了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定位,我校近年来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指导,以培养注册测绘师后备人才为目标,对我校测绘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体系进行了调整优化,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测绘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

3.兼顾就业,设置个性发展为特征的整体优化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工程教育认证规定,各专业所设置的课程体系必须能够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工程教育认证培养目标要求明确给出毕业生毕业五年内的职业发展和岗位职业能力的达成度目标,课程作为教学的最基本单元,应该为学生具体毕业能力达成提供基本支持。因此,要使学生达到预期毕业要求和达成培养目标,就必须首先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贵州大学作为贵州省唯一的测绘本科及硕士人才培养机构,其课程体系设置不仅考虑了工程教育的认证需求,同时还兼顾了学生就业的实际需求。具体来说,就是以学生能力产出为导向,并将学生需要达成的各种“能力”理解为是能够胜任不同部门和领域从事测绘相关岗位的工作,所以在满足工程教育认证对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要求前提下,又按照能力分类设置了不同的课程选修模块。比如,学生如果想到矿业领域就业,则除了在学科大类中选修必须的课程之外,可以到“矿业领域课程模块”中去选修包括采煤概论、工程地质学、工程力学、工程制图、土地复垦与环境保护、地球科学概论、爆破技术等与矿业领域就业紧密相关的课程,即可有效支撑学生在矿业领域就业能力的达成。又如对于那些打算进一步深造学习的同学,则可在“考研课程模块”中选择现代数据处理、高级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数值分析和现代空间大地测量等与研究生教育相接近的课程即可(具体设置详见文献)。这种做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充分的个性发展,通过适当引导,还可以起到就业分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4.改革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如果说良好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毕业能力的达成提供了支撑,那么课程课堂教学则是实现这种支撑的保证。为达成各项毕业要求,显然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是行不通的,因为在这种模式下,课堂完全由教师来掌控,学生学习过程是被动的,由于缺乏“参与”使得课下打瞌睡和玩手机的学生不在少数。要实现OBE模式,就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笔者有幸在贵州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支持下,对我校2014级测绘工程专业尝试了《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的“讨论式教学”试验。这种教学方法实施过程是:首先由教师进行一定学时的传统课堂授课,授课之后留有一定的学时,通过事先设定一些与授课内容有关的延伸课题作为“作业”,学生在准备一段时间(2―3天,最长一周)后在课堂进行分组发言和讨论。结果表明,这是一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良好教学方式。通过准备过程,学生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并试图解决,整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查阅文献和表达的能力,更培养了他们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和掌握学科前沿的欲望。一些学生在准备“作业”的过程中还将发现的问题申报了学校SRT项目,大大超出笔者当时的预料。笔者教学试验经历表明:只要设法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质,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并最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则我们的课堂就可以得到无限延伸和拓展,而学生也必将在这种“授人以渔”的教学过程中终身受益。

5.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考核体系。以《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为试点,进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探索,并逐步在其他课程中实施和推广。改革的核心是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力度。比如,在上述“讨论式”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和评价学生的讨论和发言,助教(研究生担任)则记录下这些情况,并按一定标准进行打分,最后将这部分成绩按比例计入该门课程的总成绩。除此之外,对于那些未在课堂发言的同学,则要求针对发言主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撰写提交文献阅读报告,对这部分同学,也按照一定的标准将报告成绩计入课程的总成绩。另外,鼓励学生申报与课程相关的SRT项目和自主探索开展测绘实验项目,对于这部分学生则给予适当的附加分数。总之,先进的课堂教学改革,必须有相应的课程考核方式加以支撑,否则必将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改革效果。

三、结语

近年来,我国注册测绘师制度已逐步走向正轨,但是国内高校测绘教育与测绘职业的要求尚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有效配合和建立与注册测绘师制度相衔接的高等测绘教育和行业质量管理体系,各高校做了积极探索。以国际工程教育为背景的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认证,为高校测绘教育改革提供了方向和可供借鉴的模式。近两年来,贵州大学测绘工程专业按照测绘专业认证标准并兼顾注册测绘师制度以及学生就业需求,对测绘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优化,整个课程体系同时兼顾了专业认证和毕业生的就业实际需求。在教学中,改革了课堂教学模式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核心在于将“以学生学习产出”为最终目标的教学理念渗透到每一门课程教学中去,为此采用了“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科研意识及创新能力,以“授人以渔”的方式引领课堂教学。以上是我们针对测绘工程专业所做的一些课程改革探索,希望借贵刊平台和广大同仁交流学习,共同促进高等测绘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焦明连.专业认证背景下测绘工程专业建设研究[J].测绘科学,2015,40(11):182-186.

[2]樊一阳,易静怡.《华盛顿协议》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4,(8):45-49.

[3]ABET.Accreditation Criteria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ogramme[EB/OL].[2014-05-27]

http:// Engineers Ireland/media/SiteMedia/ SiteMedia/services accreditat-ion/Accreditat-ion-Criteria-for-Engin-

eering-Education-Programmes-FINAL-amended-Mar-09.

pdf

[4]ABET.Criteria for accrediting engineering programs[EB/OL].(2012-10-27)[2014-05-27]

http:///uploadedFiles/Accreditation/Accreditation_Step_by_Step/Accreditation-Documents/Current/2013-

20a14/eccriteria-2013-2014.pdf.

[5]于胜文,刘智敏,韩晓东.从注册测绘师制度和专业认证谈测绘工程专业综合改革[J].测绘科学,2014,39(4):169-173.

[6]张俊,董敏,张鹏飞,等.专业认证背景下测绘工程课程体系调整策略[J].教育文化论坛,2015,(6):52-55.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Context of Professional Accreditation

ZHANG Jun1,LI Yi-xu2,ZHANG Peng-fei1

(1.Department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Mining College of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Guizhou 550025,China;2.Department of Resources & Environment of College of Agriculture,

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 550025,China)

测绘专业毕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三阶段五项目一主线;理实一体

工程测量是测绘工程中最活跃的一个分支,直接为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设、地理信息产业、数字城市建设等提供基础保障和服务。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么样培养人,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整个教改的重点。

高职规划指出:整体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与产业、行业的紧密结合,共同建设专业、课程、实训基地,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积极推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全面深化以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指向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顺应高职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我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结合自身的实际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三阶段五项目一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深入企业调研,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深入湖南省地质测绘院、湖南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湖南省基础建设工程总公司湖南省第二测绘院、湖南省物勘院、湖南省水文二队、湖南省地勘局各地质队、湖南省国土规划院、湖南金石勘查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单位,与工程测量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调研访谈,对毕业生职业岗位的变迁进行连续跟踪调查,确定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地矿、测绘、交通、水利、国土资源、城市规划等生产一线或管理部门,专业面向岗位主要有测量员、资料员、监理员、测量负责人,并对每个岗位的主要任务领域分析,并针对各领域内具体工作内容进行能力分析。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一定测绘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会运用现代测绘技术服务于地矿、测绘、交通、水利、国土资源、城市规划等工程建设一线的具有能从事数字图测绘、控制网测量、工程施工测量、工程监测、测绘数据入库等工作的能力,并具有较强的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德技工举、知行合一”的“精测量、会施工、懂管理” 的高素质技能型测绘工程专门人才。通过三年学习,毕业生除了获得毕业证外还要取得测量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

二、优化工学结合的“三阶段五项目一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湖南省地质与测绘职教集团测绘委员会为平台,以工程项目建设的三个阶段为引领,以测量五大项目为导向,以培养具有测绘数据采集和处理核心能力为主线,优化工学结合的“三阶段五项目一主线”人才培养模式。

(1)“三阶段”――即工程建设项目的项目勘测、项目施工、项目运营管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又是一个相互交叉融合的有机整体,每个阶段就是一个典型测量项目,三个阶段合起来就是一个大的工程建设项目。

(2)“五项目”――即测量工程的测图、控制、施工、监测、GIS五大典型项目。

(3)“一主线”――即测绘数据采集和处理这一核心能力。三阶段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是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逐步递进的过程。

在项目勘测阶段主要采集的是建筑物或构筑物的特征点或地貌特征点的点位坐标数据,对采集的坐标运用成图软件绘制地形图,这个过程是把具体实物在图上表示出来,是可见的,比较容易理解;在项目施工阶段测量工作主要从施工图纸上采集设计好的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坐标,在实地进行放样以指导施工,这个过程具有未知性,较难理解;在项目运用管理阶段主要对已有的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形变监测及信息的综合管理,对形变数据进行分析以监测其安全性,对各种测绘数据进行数据入库,便于后期的维护,同时进行数字化建设,这个过程就更抽象。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测绘数据采集和处理核心能力贯穿于这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以项目为导向来进行学训,根据项目实施流程来组织教学,单个子项目按照测绘行业、企业标准及生产规程实施,提交的成果要符合测绘产品质量要求,完成每个项目的分项学训后,再进行综合性项目生产实训,由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指导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指导,三个阶段完成后,学生就可以零距离上岗,实现与工作岗位无缝对接。

三、双向理实一体,教学与生产项目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是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途径

1.双向理实一体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灵魂。双向理实一体,首先是教师自身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我院部分教师是从校园走向校园,从学生走向教师,尽管均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有着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缺陷,普遍缺乏实践经验,这跟我们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不相符的。为此,我院制定了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的相关制度文件,有计划地选送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每两年我系专业教师100%轮流下企业锻炼,亲自参与企业的生产项目,时间不少于2个月。 学校把企业锻炼经历作为教师的年度考评及职称晋升的指标。

双向理实一体的另一方面是学生学的过程中的理实一体,学生是人才培养的主体。为了实现这个培养目标,我们以测量工程项目来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达到70%以上,确定专业实践教学四个基本环节:职业认知实习、专项技能训练、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采用跟踪过程,分项实践,仿真模拟,真实情境训练。制定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案采用过程考核和综合考核相结合,教师对实训跟踪指导,做好分项过程的检查和考核,一个测量任务完成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综合考核,学生的实习成绩中过程考核和综合考核各占50%。

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学生动手积极性,学校每年有计划地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和技能展示活动,对技能竞赛取得好成绩的学生给予表彰,激发学生技能训练的热情。

2.教学与生产项目相结合

坚持教学与生产项目相结合是实现理实一体的升华,是“工学结合”的体现。课堂教学、实训实践虽然均为仿真教学,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则需要来源于生产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了柔性的教学计划:其一,在第二学期学生完成数字测图的项目学习后,第三学期学校联系了数家合作企业安排了企业生产性实习,在学生生产实习过程中,企业有专门的负责人指导学生,学校还安排了专业老师进行现场指导和管理。根据每个项目的特点确定实习时间,进而调整教学计划。其二,毕业顶岗实习。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第三学年为毕业顶岗实习期,学生在校将进行为期3-4周的就业前培训和毕业论文指导,然后通过双向选择,进行顶岗实习,期间学院将定期派专业老师到实习企业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到来年6月份学生返校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办理就业签约手续。

3.学校与社会相结合

学校与社会相结合是“工学结合”之基础,“校企合作”之真谛。扩大社会和行业对专业办学的参与度,推进学校承担测绘工程项目的能力,为社会和行业提供优质服务,促进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零距离”对接,推进产学研结合,实现校企互利互惠。

(1)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通过市场调研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把单位用人需求和能力素质要求反馈给学校,根据企业需求进行岗位能力分析,共同对核心课程如《数字图测绘》、《工程测量》等课程改革和教材开发,使人才培养适应于企业人才的需求。企业单位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并设立“奖学金”、“奖教金”、“助学金”。

(2)文化共建。发挥学校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设备资源优势,开展横向合作,即可解决企业之急,同时使学生亲自体会测量工作的野外性、艰苦性和实践性特点,培养吃苦耐劳和团队精神,养成严谨客观的工作作风。每年邀请企业专家对学生进行专业讲座;与湖南省地质测绘院等职工进行篮球赛等文化交流活动1-2次;在学生毕业之际,邀请企业参加我系毕业生晚会;对国土资源厅进行测量技能培和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实现文化共建,人才共育。

(3)共同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每年五月份,企业专家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讲座,不少于8课时;由测绘委员会牵头,组织召开测绘企事业单位就业招聘会,为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

(4)教师为企业进行人员培训和技术服务,企业为学校提供锻炼机会。学校制定了相关文件,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校企合作企业为学校提供教师锻炼场所和方便条件,为学校选派兼职教师;学校专业教师在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项目同时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学校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化培训项目,为测绘、国土、土建、交通行业企业培训在职人员进行测量新技术的培养。

四、“课堂工地化、高峰补岗”教学模式是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力支撑

通过真实或仿真的生产性实训项目,将职业素养融入项目课程教学中,提升职业知识和方法技能,推行“课堂工地化”,即把课堂教学搬到情景教学工场实施,通过学生与企业员工要求一体化、工地与课堂一体化、技能培养与现场管理能力培养一体化、行为习惯与职业素养养成一体化、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一体化的“五个一体化”的转变。“高峰补岗”即在学生完成一定的项目课程之后,根据企业生产项目的用人缺口,及时调整教学进程表,由专业教师带队深入企业进行项目生产,为企业创造了经济价值,学生在学到更全面的技能同时得到了一定的报酬,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赢。实现教师和学生的“上课即上班”。

“课堂工地化”教学,师生扮演不同角色,根据施工现场岗位实际,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并随着工作开展,“员工”开展业务互动和工作职位的上升,使“员工”既熟悉本岗位的职责及工作流程,又了解与项目部其他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融入实际工程案例、结合实际测量规范、规程,让“员工”学会查阅资料、运用资料,并组织、设计、开展测量工作。

以《数字图测绘》项目为例,由“项目经理”(教师)根据项目内容,布置任务;“员工”(学生)分别扮演观测员、画图员、立尺员由组长统一协调指挥,在熟悉岗位工作之后,组长负责岗位轮换。

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我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通过工学结合的“三阶段五项目一主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应。通过严格的成绩考核,学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达到了专业培养目标,并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我院学生在各种技能竞赛中取得了好的成绩,我院2010级学生在2012年全国高职院校技能竞赛测绘测量项目中获计算器编程项目一等奖,二等水准项目二等奖、数字测图项目三等奖和团体二等奖的好成绩。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还在探索中,我们要勇于创新,拓宽运作思路,主动联系企业,探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双赢”模式。

参考文献:

[1] 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理论与开发研究[J].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http://.cn.

[2] 张伟贤.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案例分析[J]. 中国职业教育,2011,(32),8-10.

[3] 耿洁,工学集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13-15.

作者简介:

测绘专业毕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培养标准;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4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3?0054?04

针对当前工程人才培养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论文、轻设计等问题,2010年教育部推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是为了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的要求而提出的一项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1]。目前我国有61所高校被批准为卓越计划高校,其中部分高校开设了测绘工程专业(中南大学与黑龙江工程学院的测绘工程专业已被批准为“卓越计划”的试点专业)[2]。测绘工程专业是地学领域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之一,它涵盖了旧专业目录中的大地测量、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部分)和地图学等四个本科专业[3],这使得当前测绘工程专业培养要求具有更全面的专业基础知识。由于“3S”(GPS、RS、GIS)技术在测绘领域的应用和普及,使测绘工作从工具到理论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专业整合、测绘新技术的发展及测绘学科内涵的不断扩展,使得测绘工程专业教育与教学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卓越计划”正符合测绘工程专业教育与教学改革的方向。“卓越计划”实施的关键之一是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专业培养方案,它是从专业培养角度对卓越工程师培养提出的具体要求和措施,主要包括培养标准、课程体系及校企联合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方面的内容。本文针对信息化测绘系统下测绘工程专业的特点,分析制定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原则,具体研究培养标准、课程体系及校企联合培养方案三个方面的内容,为制定和实施“卓越计划”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制定原则

“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制定首先应对人才培养的层次定好位,然后根据专业特点,突出行业背景,注重创新能力、人文素养及生产管理能力的培养。

1. 人才培养层次的定位

行业和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具有多样性,从工程师的类型来说,有服务型、生产型、设计型和研发型[4]。笔者认为卓越测绘工程人才的培养至少应该分两个层次,即生产设计型和生产研发型。他们的区别只是侧重点不同,前一层次应强调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后一层则应多一些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高校具有多种类型,主要可分为研究型和教学型两大类。我国不同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层次有明显的不同,本次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包含这两大类型的高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也应根据学校的类型在培养层次上定好位。同时,在制定培养方案或具体措施时,还要考虑同一学校中学生的个体差异。

2. 测绘工程专业的特点

每个专业人才培养都应符合其专业的特点,制定培养方案时,必须根据专业特点设置课程体系并制定相应的教学方式。测绘工程专业的特点主要有:①实践性强。从工程设计、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到测绘产品制作,都需要很强的动手能力。主干课程都应安排较多的实验课程以及相对应的实践类课程,课程设置时,其占的总学时数应在30%以上。②专业涵盖面宽。从内容上来说,它涵盖了旧专业目录中的大地测量、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部分)和地图学等四个本科专业。因此,制定方案时要融合四个旧专业的主要内容,并以大地测量与测量工程的内容为重点。从专业服务来说,测绘工程技术可以应用于广泛的工作领域,如国土、矿业、城市规划、工程建设、国防等,这就需要开设相关专业领域的课程,如土木工程概论、地质学基础、城市规划原理等课程。③依赖工具。测绘科学是随着测绘工具发展而发展的,现代测绘基本上就是依托电子信息技术,包括体现测绘学科特色的“3S”技术。根据该特点,方案中应设置计算机技术与测绘专业结合紧密的课程,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

3. 行业背景不同

虽然许多高校都在向综合性大学发展,但大部分高校仍具有行业特色。各高校在测绘工程专业上一般也结合其行业特色进行人才培养,如:中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长安大学、河南理工等具有地矿特色,同济大学具有土木特色,西南交大具有铁路特色,河海大学具有水利特色等。课程设置时应考虑增加一些与行业特色相关的专业基础类课程,并在专业课程的课程内容中体现出行业特色。“卓越计划”将行业企业的参与作为实施该计划的前提,其中的校企联合培养阶段的培养方案可以更充分地体现行业特色。

4. 注重创新能力、人文素养及管理能力的培养

从培养学生的能力上讲,“卓越计划”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生产管理与企业经营能力及人文素养。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我校以教师科研项目和科研实验室向学生发为手段,联通教学和科研,采用案例、启迪、学科交叉、科研训练、自主设计实验等方式,打造学生创新能力锻造平台,并设置相应考核办法以及必须达到的学分要求。在工程专业的教育过程中除了专业的知识,还需要哲学、经济、法律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5],人文社科的知识素养往往决定了学生的创新视野和创新思维,培养方案中应加强人文素质方面的课程,我校结合“卓越计划”的培养特点,在全校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从培养人才层次来说,“卓越计划”培养的学生应该是今后本行业领域的领军人才,这就需要加强培养其领导管理能力,培养方案中除设置相应的管理类课程外,在课外研学中也应有所加强。

二、培养标准

培养标准是指学校层面制定的本校加入“卓越计划”的各个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标准。它是专业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参与高校制定的本校实施“卓越计划”的纲领性文件,一般在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的基础进行深化,强调实践创新能力、良好的人文素养及企业管理能力的培养。测绘工程专业总体应达到的标准是: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测绘工程理论知识、掌握测绘工程专业技能、具备空间信息综合处理能力、较强的测绘工程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知识更新与自我完善能力、良好的沟通与组织管理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测绘工程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学生可从事测绘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从事空间信息的采集、分析、整合、评价、决策等测绘工程领域的科技工作,也可承担企业管理、生产技术管理及企业市场经营等工作。能达到工程测量师技术能力要求时,可获得工程测量员的技术资格,并具有在毕业4年后能获得国家注册测绘师的能力。对应国家标准又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了解相应的法律法规,拥有对职业、社会、环境的责任感。

第二,掌握测绘工程专业所需的相应自然科学知识,具备扎实的测绘工程基础、专业理论基础和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①具备从事测绘工程学科所需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包括高等数学、概率统计、大学物理等。②掌握测绘工程技术所需的工程科学基础知识,包括工程力学、电工电子学、计算机技术、实用数据处理、数字图像处理、土建工程、工程地质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具有应用工程基础知识解决实际测绘工程问题的能力。③掌握测绘工程专业基础理论与技术知识。包括空间信息数据采集、处理、表达与利用的基础理论、方法与技术,各种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及运营监测各阶段的测绘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具体包括大地测量、工程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编制与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地籍与房产测绘的理论与技术。

第三,具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的工程创新意识,能从事测绘工程设计与施工工作。

第四,能参与测绘工程生产过程和工程项目管理与实施,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和经营能力。

第五,善于沟通,能适应环境,不断学习,初步具有竞争和合作的能力。

三、课程体系与能力矩阵设计

培养标准细化后,就要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与“标准实现矩阵”,把相应的知识能力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环节。本方案的课程体系可以分为六类:

①基础课程。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大学物理、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测绘学概论、大学计算机基础、工程制图等。

②专业主干课程。包括测量学基础、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控制测量学、摄影测量学、遥感原理与技术、工程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GPS测量与数据处理、测绘程序设计基础、地图学概论。

③“卓越计划”人文与管理特色课程。包括人际传播与沟通、文学与创意、经济法、领导学、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企业管理、公共关系学。

④校企联合培养专业课程。包括变形监测与数据处理、测绘工程监理、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

⑤行业特色课程。包括地下工程测量、地质学基础、土建工程概论。

⑥校企联合实践课程。包括测绘基本技能训练、测量学实习(含设计)、控制测量生产实习(含设计)、工程测量实习、企业综合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其中,实践类课程可以全部或部分安排在企业进行。校企联合培养的课程也可以部分在企业进行或者由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进行专题讲座。课程体系建立后,应对照培养标准中知识能力大纲所列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要素,与用于实现这些要素要求的每一门具体课程和教学环节一一对应起来,即建立起 “标准实现矩阵”(见表1)。在此基础上,拟定教学计划和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大纲的制定应对照知识能力大纲中各要素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

四、校企联合培养方案

实践是工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卓越计划”创立了高校与企业进行产学研结合的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目的是通过此方式解决工程人才培养中校企脱节的问题。依据“卓越计划”的要求,学生在4年的学习中,有一年时间是校企联合培养。我校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培养方案分时段先后进入优秀测绘企业完成36周的工程实践,有5门课程校企联合授课。通过具体工程实践,参预测绘项目策划、技术设计、实施、技术总结、成果检查验收,使学生掌握测绘工程项目生产与管理的一般流程和方法。企业阶段的培养计划主要包括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及指导与考核方式等。

1. 校企联合培养的课程内容

主要包括:①测绘基本技能训练3周。要求了解测绘基础知识,掌握测绘仪器的基本操作方法,掌握距离、角度、高差测量以及方位角、坐标、高程确定的基本原理与方法。②测量学实习5周。掌握图根控制测量、小地区大比例尺数字测图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了解测绘成果检查验收的基本要求。③控制测量实习4周。掌握平面及高程控制网布设、观测及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并对控制测量成果进行二级检查、一级验收。④工程测量实习3周。深入实践,广泛接触各种工程项目,掌握工程测量、变形监测的技术与方法。⑤部分专业课程学习5周。主要包括测绘工程监理1周,企业实务1周,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1周,变形监测与数据处理2周。⑥企业综合实习4周。到所在企业的总经办、总工办、生产部、综合部、法律部、财务部、市场部、质检部、后勤部、安全部等部门,学习测绘企业经营管理方法、测绘项目生产、技术管理过程。⑦毕业设计17周。在优秀测绘企业,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完成综合性较强的测绘项目的技术设计、生产、检查验收和总结工作,其成果作为毕业设计提交学校。具体内容和计划由学校和相应的大型测绘企业结合实际企业生产情况、岗位需求、学生特点综合制定。

2. 校企联合培养阶段学体要求

①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应根据各阶段实践的主要内容和校企联合培养计划,制定自身学习、工作计划。②掌握多种测绘仪器的操作及检校技能,掌握常规测量技术及现代测绘技术。③参加测绘项目的生产与管理,理论联系实际,验证巩固、深化所学理论知识,初步培养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努力提高测绘工程专业素养。④了解测绘企业及测绘项目管理和经营体制。⑤做好企业学习日志、学结和实践报告或论文。

3. 校企联合培养阶段的指导和成绩考核方式

校企联合培养阶段,学生的学习由在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联合指导,并实行导师制。中南大学在实施“卓越计划”时,要求全面实行双导师制,即校内校外各有一位导师。校企联合培养首先根据企业实际需要由校企联合制订阶段培养计划和预期培养目标,学生在校企联合培养期间要随时向企业指导教师汇报学习进展,在校指导教师也会定期前往企业对学生进行现场考核和指导,督促学生按进度完成学习任务。

在校企联合培养期间,学生除了需要获得上述课程的各科学习成绩以外,还需要获得企业综合学习成绩,该成绩由三部分组成:①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实践能力、综合素养等,该部分成绩占校企联合培养总成绩的40%。②学生撰写的毕业设计(论文),该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40%。③学生的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由校企联合组成),该部分成绩占企业学成绩的20%。

五、结语

为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年教育部与国家测绘局决定联合实施测绘领域的“卓越计划”,并成立了工作组和专家组。以推进测绘领域的卓越计划的实施,协调相关政策措施,制定专业标准和实施方案,论证高校专业培养方案等工作。在此背景下,我校制定了“卓越计划”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由于“卓越计划”刚开始实施,其标准体系和培养方案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并探索完善之。

参考文献:

[1] 张文生,宋克茹.“回归工程”教育理念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77-92.

[2] 田青.教育部国家测绘局联合实施测绘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N].中国测绘报,2011-04-08(1).

[3] 宁津生.测绘工程专业和测绘学[J].测绘工程,2000,9(2):70-74.

测绘专业毕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高职;校企合作;实践;体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27-02

一、校企合作是新时期职业教育的需要

校企合作的意义在于学校和企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和共同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需要越来越多的具有较强实践经验的高技能人才。所以,我国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鼓励学校与企业联合,以推动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通过校企合作,学校能够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能够让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计划制订、教材编写和课程建设,能够在企业开发校外实训基地,能够很方便地委派教师到企业去锻炼,可以共享生产单位的测绘仪器设备,可以在合作企业解决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通过校企合作,企业也可以从中取得一些实惠。如低成本地送培自己的职工,从而较大幅度地降低职工的培训成本,提高职工的职业素质;可以将学校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企业利润;合作院校的毕业生是企业最稳定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可以共享学校的先进实训仪器设备;可以在生产任务紧急时利用学生的人数优势和时间优势低成本地突击生产任务;一些企业甚至把学生变为潜在的用户。校企合作可以让企业不断地发展,从而提升企业的实力。

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历程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建立于1989年,最早使用过“矿山测量”的名称,学院是重庆市最早开办工程测量专业的院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从事国家基础测绘、为城市和工程建设、矿产资源勘察与开发、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环境保护与灾害预防等领域,从事测量工程、地理信息的设计与施工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近20年来,已培养了千余名毕业生,毕业生遍布东南沿海和西部地区,成为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自2002年被重庆市教委批准为教改试点专业以来,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依托行业,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培养高技能性专门人才”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大幅度地进行专业改造和课程整合,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强化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学院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下,实习、实训条件进一步完善,设备达到先进水平,取得了一定成效。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结合重庆及西部地区的特点,分析测绘工程项目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分析测绘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多年来一直努力与测绘生产企业保持密切联系,让师生走出去,把企业测绘技术人员请进来。学生在三年中做到了100%参与工程项目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充分训练,成为真正的高技能人才。

三、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和内容

我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校企合作的主要内容:

1.聘请企业高职称技术人员担任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近年来我们从长江水利委员会第八勘测院、国家测绘局重庆测绘院、重庆市勘测院、重庆136地质队勘测院、重庆南桐煤电公司等单位聘请了有较高职称、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测绘技术人员。让他们主要参与人才培养计划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课程体系的构建、核心课程的建设思路讨论。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每年都召开一次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着重讨论人才培养方案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在《地理信息技术》、《数字测图》等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也请企业的专家出谋划策,讨论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和实践环节安排等。企业专家在教学内容、实训方法、教材建设等多方面都提出了非常宝贵的建设性意见。

测绘专业毕业论文范文5

原国家教委于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原来的测绘类专业统一设置为测绘工程一个本科专业,它涵盖了旧专业目录中的大地测量、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和地图学等四个本科专业[1,2]。而且当时全国仅有30余所高校开设有测绘类专业,然而,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内许多工程单位的业务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国内,越来越多的国际市场被开拓。与此同时,国内外测绘市场对我国测绘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国开设测绘工程专业的高校也迅速应运而生,截至到2014年全国开设测绘工程专业的本科院校就已达100所左右[3]。由以上论述可知,测绘工程专业由原来的几个测绘类本科专业融合而成,它涵盖的内容广泛;而且它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那么,对于众多开设测绘工程专业的高校(尤其是新开测绘工程专业的高校)来说,如何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和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目前测绘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1]。为此,该文结合目前大多新办测绘工程专业高校的普遍情况谈谈几点看法。

1 测绘工程专业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

1.1 理论教学方面

1.1.1 课程体系结构不够优化

由于原国家教委将原来的四个测绘类专业融合为一个测绘工程专业,注定测绘工程专业是一个涵盖课程范围比较广泛的专业,而测绘工程本科专业的四年学制并没有改变,这确实给开设测绘工程专业的高校出了一个难题,尽管很多高校都是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和高素质”的原则来进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作者近年来通过调研和查阅文献发现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提高学生能力的课程设置不够,例如:有些高校只注重了专业课的设置,对一些与测绘工程专业比较相关的计算机或数学课程安排的过少,这必然导致学生毕业以后只懂得测绘专业方面的应用,对于毕业生以后更深远的发展起不到较好的效果;(2)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宽泛,尽管很多高校设置了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但对专业任选课程的设置不够合理,可供任意选修的专业课程不够宽泛,不能较好的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3)基础课与专业课安排顺序不合理,例如:有些高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还没有学习,就开始安排测量平差课程的学习,结果导致学生一点没有数学基础,自然,对于测量平差的授课效果可想而知了;(4)课程设置没有体现出特色,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如果一个专业没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上就缺乏核心竞争力,对于测绘工程专业来说,如果仅仅是会操作仪器,那么培养出来的本科生和专科生就没有多大的区别。

1.1.2 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未能与时俱进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在许多工程施工过程中,所用的测绘仪器不断的更新换代,测量方法也不断的在创新和完善,而许多高校在课堂上所讲述的理论课程对最新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新方法的测量原理涉及的并不多。比如:很多高校目前所讲述的《测量学》教学内容还是“老三仪”(经纬仪、水准仪、平板仪)加上地形图,最后加一点不同专业的应用,对许多新仪器和新方法介绍的较少或根本没有涉及。另外,有很多专业课都有重叠的内容,针对这种情况往往有两种情况发生:一种是重叠内容被多位老师都讲了一遍,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学生又没有学到什么新的内容;另一种是重叠内容所有老师都没有讲或者都是简单粗讲,尽管有多个老师都讲了同样的内容,学生也没有学好。因此,如何调整和安排不同课程间的重复内容也是教学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关于教学方法,尽管许多高校都在提如何才能更加有效的进行理论授课,也提出了一些诸如“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教学方法[4],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执行的不是很好。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这里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在课堂上基本上是人手一部手机,他们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手机上。尽管我们的教学方法是好的,如果不能有效的执行,必然也不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如何有效的执行这些“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方法仍然是我们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1.1.3 师资力量不强

造成很多高校测绘工程专业师资力量不强的原因主要有:(1)由于全国具有测绘科学与技术专业一级博士点的高校不是很多,而且社会对具有高端测绘背景人才的需求比较强烈,每年毕业的高端测绘人才供不应求;(2)许多高校一方面引进人才的标准不断提高,要求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才具有应聘资格;另一方面,引进人才的待遇在不断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许多高端测绘人才进入高校的积极性;(3)许多高校科研实验平台薄弱也是造成其对高端人才缺乏吸引力的原因之一;(4)尽管许多高校招到了一批博士研究生,但是由于各自的研究方向不同,在科研上仍然是各自忙于自己的科研领域,在教学认知上还没有达成一致,总是认为自己的研究方向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导致在教学方面没有形成很好的教学团队。

1.2 实践教学方面

1.2.1 实验仪器陈旧、短缺

与其他专业相比,测绘工程专业最大的特点是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比较强的理论基础,还要求学生有比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然而,许多新开测绘工程专业的高校存在测绘仪器陈旧、短缺现象。例如:河南某高校,每年招生三个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约90人,开设测量学课程的非测绘工程专业的班级有50多个,而全校仅有全站仪30台,GPS6台,电子水准仪和电子经纬仪也分别只有10台左右,其它几乎全部为光学仪器,这必然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实际工程应用能力与社会需求脱节。

1.2.2 实践教学重视度不够、方法缺乏创新

相对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同等重要,它是对所学理论课程的加强和巩固,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很多高校对实践教学环节不够重视,实践教学方法也缺乏创新性。对实践教学环节的不够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校内实践教学场地缺乏,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不完善;(2)实习经费短缺,之前在实习经费充足的情况下,带队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外面地形比较复杂的地区或实际施工场地参观学习,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什么是测绘,然而当经费不足时,老师也只能组织学生在学校附近地区进行课程实习了,相应的学生接触到复杂地形和实际施工场地的机会也就减少了许多,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就打了折扣。

实践教学方法缺乏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传统实践教学一般要求学生按照事先规定的实验程序,在既定的时间内和已配置好的仪器设备上,由教师讲解师范后,按照老师精心准备好的实验指导书上所列实验步骤开展实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机械地操作、完成实验步骤,缺乏独立思考,更没有创新;(2)在实习过程中对学生缺乏相应的奖罚机制或监督机制,结果导致分配给5~6人一组的实习任务,实际只有1/4的组成员去完成任务,其它组成员“坐享其成”实习成果,没有达到实习的目的。

2 关于教学改革几点建议

2.1 理论教学方面

2.1.1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课程体系结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和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对现行的、与时代要求不相符合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改革,并从课程目标、课程类型、课程结构等方面得到落实和体现。由于测绘工程专业涵盖的学科范围较广,再加上学时有限,在培养学生能力宽口径方面,不可能面面俱到,课程体系里应安排一些原各测绘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厚基础方面,学生除了学习专业基础课之外,课程体系里应安排一些与测绘工程专业相关的计算机或数学课程(如:高级程序语言、数据结构等),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给学生以后的发展或继续深造打下基础;强能力方面,可以考虑与行业背景和学科优势相结合来进行调整本校的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与学校行业背景相结合有利于办出专业特色,与学科优势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两者均能增强学生毕业以后的社会竞争力。关于高素质方面,笔者理解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是毕业生应具备较好的职业道德。因此,在进行课程体系结构调整和安排时,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选修课程,或者利用专业课老师在传授专业课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这方面的素质。另外,在设置课程体系结构时应注意与课程间的承上启下关系,避免有些基础课程还没有学习,就开始学习专业课的现象。

2.1.2 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教学内容的调整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在讲授基本测量原理的基础上,应果断摒弃那些陈旧的、与时代不相符合的测量方法和内容,多讲述一些比较先进的、与时展要求相呼应的内容,使学生毕业以后立刻可以学有所用。武汉大学是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代表,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他们将原来的《普通测量学》的内容,按照我国测绘工作的实际进行了提炼精化,在讲述基本测量原理的基础上,重点讲述数字测图和地图的数字化;另一方面是对于多门课程重复的内容,相关授课老师在制定授课计划时应多进行沟通交流,避免出现事倍功半现象的发生。

关于教学方法,目前提出的“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都是比较好的教学方法,本文仅针对学生课堂不集中注意力听课这一普遍现象谈几点建议,以完善“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学生课堂玩手机很大程度上是学生不能被授课内容所吸引,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老师应想办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一,课前授课老师应做好充分的备课,多准备一些实例与理论结合讲解,并尽量将授课内容生动化、直观化,使学生容易接受;第二,建立授课过程中对学生的监督机制,课堂上老师可以适当加一些测试环节,并将测试结果计入课程期末成绩,使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懈怠;第三,可以利用班级干部或学生会干部,发起一些课堂“关机”活动,从思想上影响学生,关于这点,有些学校班级已经开始行动,比如,在教室门口专门设置了一个放置手机的地方,上课前学生统一都关机把手机放置到该处,下课后再取走。

2.1.3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学校可以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力度;另一方面,可以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再教育。高层次人才一般都是来源于国内外重点大学,他们大都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研究方向,而且还能带来他们在重点大学学习时所学习到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他们的引进一方面能壮大现有的师资力量,更加有利于现有学科优势的发展;另一方面他们所带来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有利于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对现有教师进行再教育,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高校很少采用,效果也不是很好。另外,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很多教育教学经验比较缺乏,有能力不一定代表一定能够教好学生,因此,学校应注重对引进来的高层次人才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培养。具体可以让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一对一的帮带,也可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对青年教师实施督导,以鞭策青年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2.2 实践教学方面

2.2.1 应加大对实践教学的重视

加大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应至少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加大投入测绘实验室建设,完善实验器材,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实习的时候器材够用,还要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当前比较流行的、与时俱进的先进仪器;第二,加大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构建校内外一体化的教学实习基地,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充分接触到各种复杂的地形,并将其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得到全方位的练习,充分强化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第三,应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适当增加学生校外实践课程的实习经费,使学生得到更多机会到实际工程当中参观学习,增加学生对该专业的认知感和自信心。

2.2.2 进行实践教学方法的改进

针对目前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许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比较好的改革方法,值得推荐的是“四维渗透法”,它是以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在开始实验之前,先应用“虚拟现实仿真测绘教学”模块让学生来熟悉整个实验过程的操作流程,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项目教学法”,将需要实验的题目艺项目的形式组织。首先以小组工作方式,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计划,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其次到教学实习基地进行现场实践;最后形成以能力为主主导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5,6]。该方法先让学生熟悉需要实习的各个环节,最后进行实务操作,能够使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不再陌生和盲目,必然对实习效果能够大大提高;即使对于实验仪器严重缺乏的高校,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至少通过“虚拟现实仿真测绘教学”[7]能够让学生对整个实习的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另外,针对以上实践教学方法,作者提出还应增加执行情况监督环节,建立各个环节的考核机制,因为光有好的办法缺乏监督环节,多数情况下会使好的办法达不到预期效果。

测绘专业毕业论文范文6

摘 要:测绘是地质勘探过程中的重要步骤,是为工程建设提供数据信息的关键途径,测绘工程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在地质勘探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测绘测量技术的应用,提高地质勘探水平。文章对测绘测量技术在地质勘探过程中的应用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地质测绘;地质勘探;问题;应用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各种工程项目也越来越多。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地质条件的了解。例如有的地区地质比较松软,以软土地基居多,对工程施工安全和质量带来了影响。再比如在采矿过程中,首先要对地质环境进行了解,才能采取合适的采矿技术,提高采矿过程中的安全性。由此可见,测绘测量在地质勘探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加强对地质情况的了解,提高各种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各种工程项目越来越多,我国的测绘技术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在测绘工程中,准确性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為了提高测绘准确率,必须要强化测绘工程质量管理和控制,对测绘测量技术进行控制,提高测绘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减少测绘测量过程中的误差。 

1 地质测绘技术现状 

地质勘探是对地质、地层情况进行了解的重要过程。在地质测绘过程中,测绘人员必须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一方面是对地质学有一定的了解,另一方面要对测绘技术有研究。在地质勘探过程中,测绘过程应该要完成对地质勘探项目中的各种地面、地表、地层等地质情况的勘测,并且将测绘得到的数据反映出来,为工程项目提供相应的施工方案和信息。地质勘探项目的测绘的技术含量较高,而且测绘过程具有一定的难度。当前,我国经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工程项目质量受到外界地质因素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在一些地质条件不太好的地区。如一些软弱地层,对工程项目施工带来的阻碍较大。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地质测绘的重视,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损失。另外,地质勘探不仅是工程建设的基础,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强地质勘探,有助于地理国情普查。对我国的地理情况进行掌握,有助于对各种资源进行充分开发和利用,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 

2 测绘测量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常见的测绘测量技术有GPS技术、RTK技术、RS技术等。在地质勘探施工过程中,必须要积极加强对各种测绘测量技术的研究和分析,对测绘测量技术进行更新,从而不断提高测绘数据的准确性。 

2.1 GPS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随着测绘测量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测绘测量技术的缺点也暴露得越来越明显。例如传统测绘过程中受到仪器设备以及测绘技术水平的影响,一般都采用常规测绘。测绘效率较低,而且测绘的数据不准。有的地区地势环境险峻,不利于测绘人员亲自前往测量。随着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GPS技术在地质测绘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GPS技术主要进行定位和导航,可以通过定位设备对工程项目进行定位,对测绘工程的完成起到辅助作用。在地质勘探测绘过程中,主要通过GPS接收机以及相关的软件对地质勘探项目的位置信息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GPS测绘测量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测绘过程中的人工投入,实现自动化采集和分析。尤其是对于一些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的地区,人工测绘十分不便,必须要采用机械设备进行测绘,GPS技术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随着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GPS技术还与其他技术进行结合。比如GPS-RTK技术,是GPS技术与RTK技术结合产生的一种新技术,能够实现定位和实时传输,将测绘得到的数据及时传回信息控制中心,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 

2.2 RS测绘测量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RS测绘技术又称为遥感技术,其主要功能是实现远距离监测。原理是基于电磁波理论,使用传感设备,对各种地质信息数据进行传输,并且由相应的设备对数据信息进行接收,再进行整理分析,用于各类工程施工。遥感仪器能够探测到的范围比较广泛,与传统的测绘手段相比较而言,其时效性也更高,能够获得同一时段的遥感数据,这些数据能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揭示地面上的各种物体之间的关系。当数据收集完成之后,还可以借助相应的软件对遥感影像进行分析,并且对探测区域内的地形、地质等情况进行基于影像的地物识别。对遥感图像进行处理之后,可以准确地提供出地面上的物体信息,也可以提供准确的几何位置。根据测绘得到的数据,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设计人员可以根据地质数据信息对施工方案进行设计。施工人员再按照准确的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减少盲目施工带来的影响。同时,RS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完成对施工场地的动态检测,对施工状态进行把握。随着工程施工进程的不断推进,可能会出现各种新的地质问题,通过RS技术可以实现对施工场地的实时监控,及时得到最新的地质信息。 

2.3 GIS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地质勘探过程中加强对GIS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测绘水平,可以将地理环境的具体位置、空间信息等详细信息结合在一起,为工程施工的相关部门提供可视化信息,使得施工人员能够做到心中有图有信息,有助于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另外,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还可以加强对互动操作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该系统是GIS系统的集成化平台。相对于GIS系统而言,其功能性得到了相应的拓展,能够实现在多个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其他相关系统在异构环境下的互相通信、合作。对相关的任务进行完成,提高地质勘探水平。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测绘是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以为工程项目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当前,地质勘探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项目。为了提高地质勘探效果,必须要积极加强对地质测绘的重视。要结合地质勘探项目的实际情况,对各种测绘技术进行综合利用。根据不同测绘技术的特点,得到相应的数据。并且要借助计算机软件,及时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对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得到清晰、准确的地质勘探图表,为工程项目施工提供准确的信息数据。 

参考文献 

[1]石伟卿.GPS-RTK测绘技术在地质勘察测绘中的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28). 

[2]张义海.对地质勘探中测绘测量技术应用的全面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3(1). 

测绘专业毕业论文范文7

关键词:机械零部件测绘;学习领域;开发;设计;工作过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3-0093-02

在职业教育中,学习领域课程把学习理解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职业能力发展过程,它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整体化链接的综合性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通过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完成某职业的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处理一种典型的“问题情境”;学生通过学习若干系统化的学习领域,可以获得从事某一职业的能力。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在内容上摒弃了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紧紧围绕职业活动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强调工作任务和行为过程,是近年来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重要方向,它的重要特征也逐渐被大家所认识,同时也受到了我国职教界的重视。

《机械零部件测绘》学习领域开发的必要性

通过对机械行业及机械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岗位进行调研了解到,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主要从事零件加工、产品装配、产品设计等工作,这就要求他们有着扎实的识图、测量和绘图能力。

机械类专业有关识图、测量和绘图的课程有《机械制图》与《计算机辅助绘图》,它们是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基础课,在专业建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传统的《机械制图》课程对制图原理及表达方法强调较多,而对学生测量、绘图能力的训练较少,且教学内容很少与实际产品相结合,逻辑性、系统性较强却有失于真实性,从而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而在《计算机辅助绘图》课中,学生的能力培养局限于快速准确地抄画图样。

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某些方面已不能满足目前企业用人的需要。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突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打破传统的教材体系,有必要进一步优化原有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

《机械零部件测绘》学习领域的确定

我院从2007年5月起,开展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技师培养模式与课程开发研究》课题数控专业技师培养模式子课题的研究工作。通过分析机械专业毕业生所从事岗位的工作过程,并与企业实践专家多次研讨,得到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若干代表性工作任务。多个代表性工作任务都涉及识读工程图、计算机绘图、产品开发等相关内容。经研讨最终确定了机械零部件测绘等13个典型工作任务。

在此基础上,以机械行业岗位能力需要为依据,我们结合原有的《机械制图》与《计算机辅助绘图》课程内容,进行职业与专业活动分析、岗位分析、学科体系分析、教学对象分析,将典型工作任务“机械零部件测绘”转化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课程――《机械零部件测绘》学习领域。表1为学习领域工作要求摘要。

《机械零部件测绘》学习领域的设计

学习领域的设计 学习领域要对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教

学处理,实现学习情境具体化。《机械零部件测绘》学习领域根据数控专业技师在工作岗位上所应具备的识读复杂零件图、测绘机器零部件、设备的设计及制造能力,以及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课程的要求,结合其他学习领域的需要,同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了“简单零件的测绘”等8个学习情境。《机械零部件测绘》学习领域整体方案如表2所示。

学习情境的设计 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教学内容的具体化。在特定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的背景下,每个学习情境的教学设计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流程、考核与评价方式等内容。表3是“螺旋千斤顶的测绘”学习情境描述摘要。

教学模式 《机械零部件测绘》学习领域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把教学与工作过程结合在一起,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学生分组分工合作,通过获得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价来完成每个工作任务,在工作中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养工作能力和团队精神。这种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 根据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的要求,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充分考虑内容的实用性、典型性、可操作性以及可拓展性等因素,紧密结合专业能力的要求,在每个学习情境中合理分配知识点,在内容构成上满足后续学习领域以及工作岗位的需要。

评价方式 学习领域采用全新的全过程跟踪评价方式,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相结合。这种评价方式更加突出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总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学习领域,把专业知识按实际工作过程进行整合和创新,以适当的任务为载体,通过学生自主的行动和教师的组织、引导来实施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这种教育模式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设计能力、实践经验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学习领域还有许多有待完善之处,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情况调整,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和完善,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赵志群.对学习领域课程的认识[J].职教论坛,2008,(4).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马英,叶安英,马璇,高英敏.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机械制图教学探索[J].工程图学学报,2008,(4).

[4]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田淑波.《机电产品生产管理与营销》学习领域的开发与设计[J].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9).

[6]鲁海斌,吴剑平.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制图课程改革之实践[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7]刘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项目模块为载体的机械制图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8).

测绘专业毕业论文范文8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现代测绘的本质和内涵,接着介绍了在现代测绘的背景下测绘人才培养所出现的问题,最后具体从各个角度探讨了测绘专业人才培养的措施。

关键字:测绘工程现代测绘人才培养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必将充满各种竞争,无论是政治、军事的竞争,还是经济、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特别是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人才,是普通高等学校肩负的重要使命。目前各高校都在深入开展专业教学改革工作,探索具有现代观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对高等院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并为应用型测绘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意见。

一、现代测绘的内涵

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看,测绘学是一门关于地球空间信息的学科。传统的测绘受地面测量技术、时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产品主要是单一的地形图和在地形图基础上编绘的专用地图;它不能及时反映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特别是大范围或全球变化;其产品制作周期长,已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和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多种需要。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运行速度。测绘学是提供人类生存空间、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信息的学科,它的学科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界定测绘学的含义,已是世界各国测绘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上将测绘学(SurveyingandMapping)更改为一个新词,以准确反映学科实质,Geomatics一词由此应运而生。随后,有关Geomatics的提法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是地学界成为热门话题,由于对其含义理解不同,其中文译名将它译成。地球空间信息学。,已基本得到认同。不管人们对Geomatics的含义如何理解,根据ISO的标准定义和国际测绘联合会(IUSM)对。测绘学。的定义,两者的含义是基本类同的,只不过Geomatics所涉及的地球空间信息的范围更宽一些。Geomatics更准确地描述了测绘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地球空间信息的大量需求的特点,因而发展和提高了测绘学的研究和工作领域,符合现代测绘学发展的实际。现代测绘工程的核心技术是空间技术,包括GPS、卫星遥感和航测,测绘的范围从地面扩展到整个近地空间,加之通讯、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使地球空间信息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比传统的测绘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更新,由此,Geomatics适合于纳入数字地球的理论和技术框架。随着数字地球构想的实施,测绘学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新机遇,传统的或现代测绘学将以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新面目立于地球科学分支学科之林,以更强的活力向前发展。

二、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

当前测绘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及目标定位中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为:在课程内容整体设置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重视研究社会的需求,因人设庙、因人保庙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课程结构安排上表现出重技术课程、轻管理课程,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适应能力较差,尤其是到建筑施工、路桥施工一线的毕业生。没有很好地紧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与测绘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反应相对迟缓的矛盾仍然存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大量面向市场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技术应用型、复合型测绘人才没有得到充分的培育。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和目前专业框架、格局相对单一的矛盾。在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测绘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一项先行性、基础性工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技术性。面向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北京申办2008奥运成功、数字地球、数字中国、数字省区、数码城市的建立、中国成功加入WTO、注册测量师制度的逐步建立和测绘主体体制及运行机制的改革完善等都对测绘市场及测绘教育带来了空前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具体来说,现代社会对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上,正从过去的技术型向市场技术应用管理型转变。主要表现为:三个高技术的综合运用(GPS、GIS、RS),三大能力的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关能力、职业迁移的能力)、三大意识的形成(市场经济主体意识、工程质量管理意识、国际竞争合作意识)。因此重视和加强对测绘工程专业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提高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更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三、测绘专业人才培养措施

1.测绘学科研究的方向

测绘学科是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研究空间对象的定位、描述和表达,动态变化与监测,并将所获得的各种空间信息进行加工、存储与处理,使之综合应用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研究、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中所形成的一门学科。测绘科学既是地球学科的重要分支,又是一门工程应用学科,她服务于各种工程建设,包括地面、空中、地下、水下各种民用工程、矿山工程、海洋工程、军事工程、环境工程、生态工程等领域。

随着空间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测绘学科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革命,并将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产业。面向二十一世纪,测绘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是: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智能化;测量数据管理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一体化;测量数据传播与应用网络化、多样化、社会化、广泛化。GPS技术、GIS技术、RS技术及其集成是测绘学科的前沿领域,也是未来数字地球的基础。

2.注重课程设置

现代测绘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空间信息,而以空间信息理论为核心的测绘学科,与地学、生态、环境、城建土地管理等相关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现代测绘高新技术,往往是多种专业技术的综合系统,只有将各类知识融汇贯通,构成有机的知识网络,才能适应现代科技相互交叉、渗透、移植的特点。而传统的测绘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性过强,学科领域单一,知识结构面太窄,特别缺乏相邻的专业知识,这种知识结构显然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为了培养应用型测绘专业人才,我们认为课程设置应根据目前的国情、市场经济的要求,既要考虑测绘知识的系统性,又要兼顾学科的综合发展趋势具体应设置的主要课程如下:基础及公共课:包括数学、物理、政治、外语、大学语文、文献检索、计算机基础、计算机高级语言、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法律基础、体育等。测绘专业课:包括测量学、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大地测量学基础测量平差基础、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测量原理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等。相关专业课:包括城镇规划、自然地理学、采矿学工程与工业摄影测量、土建概论、数据通讯与模式识别。

3.注重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与精英化高等教育或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具有以下4个主要的特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实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以大工程为背景,在能力培养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更高的要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加强调与一线生产实际的结合,更加重视生产实习这个教学环节,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中在理论上给予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则更重视与工程实践地结合,或者用综合实践代替。应用型人才要注重工程意识(求真务实、严谨规范拼搏进取)和工程文化(求善求美、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地培养,建立科学的发展观,能够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活动是认识世界地活动,工程活动是改造世界地活动,在工程活动中能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尤为重要。要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增强其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愿望、提高其创新能力,以便他们更好地与各自的专业相结合而创造地学习,即在学习中进行创造,在创造中深入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为富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测绘工程专业同其它专业相比尤其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受实验学时的限制,很多实验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充分的时间亲自动手,因此,应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时间,让每个大学生都能经过多个这种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很有好处。第二,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我探究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第三,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实践环节应尽量与测绘单位的生产实际相接合。测绘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生产服务,因此,实践环节必须要面向实际的生产应用,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教育部门与生产单位共同努力去创建一个良好的互动机制。

总之,探索对于测绘人才的一种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测绘专业教育者应该从多个角度探索测绘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的测绘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新洲对21世纪测绘教育的初步思考[J]测绘通报,1999

[2]张晓川,等面向21世纪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交通高教研究,2000.

测绘专业毕业论文范文9

【关键词】就业;建筑工程技术;测量能力培养

2004年国家对职业教育提出了“以就业为指导,以行动为导向”的教育模式,要求各个院校组织实施,其中高职院校则是职业教育的主力军,他们在培养高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想就业好,首先必须要求学生具有相应的工作能力,能适应岗位的需要,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来说测量能力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高职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测量能力的培养。

1 高职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具备测量能力的重要性

测量能力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据调查该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有80%的人会选择在施工单位工作,施工单位需要的基本上都是施工员,也就是要求他们必须具备施工放线的能力,甚至现在一些施工单位在招聘时都明确要求学生会测量,把测量的能力作为决定是否录用的标准。另外还有15%左右的学生会在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工作,虽然这些单位对测量能力的要求没有施工单位高,但也同样要求学生能够熟悉相关的测量工作。所以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测量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决定他们的就业。

2 测量能力的现状

虽然测量能力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很重要,但现实情况却并不乐观。很多临近毕业的学生连基本的仪器都不会操作,更别提去用仪器解决问题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测量》课程通常情况是安排在第二学期,等到毕业时已经隔了将近两年的时间,时间太长,中间又没有进行适当的练习,所以很多学生就忘了测量仪器的操作、基本测量工作的一些测量方法,理论计算及数据的处理。

(2)《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模式太过陈旧。现今很多高职院校该门课程的教学还停留在理论上,还采用的是黑板板书的形式。有的学校甚至连仪器都没有配置,更不谈测量的实训了。对于这样一门操作型、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仅停留在理论上不仅学生无法提起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3)实训的内容和实际脱节。有些院校虽然有一些仪器,甚至还配备了一些比较先进的仪器,但实训的内容安排不当,注重测绘,许多学校的测量实训最后都是要求学生测绘建筑物的平面图,把重点都放在测定上,但现实是施工单位需要的人员做的大多是测设的工作,这就导致学和用脱节,学生到工作的时候觉得用不到学的东西,最终测量能力无法真正提高。

3 具体做法

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测量能力欠缺的现状,我院结合实际采取如下措施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提高他们的就业。

(1)为了真正了解施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我院设计了岗位能力情况调查表,该调查表主要以选择的题型出现,里面列出了参与调查的企业名称、企业的基本情况、企业的下一步的用人需求、企业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所开设的所有课程的看法。另外表里还列出了本专业所涉及到的一些专业技能,如测量能力、绘图能力、识图能力、算量能力、材料检测能力、施工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能力、计算机应用技能、施工组织的编写能力、企业管理及生产组织能力、测量放线能力等。了解用人企业认为本专业毕业生对这些专业技能应具备的程度。然后将这些表发放到100家的施工企业进行调研,最后得出统一的结论,所有的施工企业都看重的能力有测量能力、绘图能力、钢筋算量能力、识图能力,但都把测量能力作为第一选择,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将来的就业方向就是建筑施工企业。

(2)针对调查表反映的施工企业在多项专业技能方面更注重测量能力的情况,我院先从准毕业班中随机抽取了20人,对这20人进行专业的测量能力的培养。然后看其就业情况,最后追踪施工企业,看实际的效果。

(3)编写测量能力的培养方案并进行实施。该方案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即职业素质的培养、专业技能的培养、职业能力的培养。

职业素质的培养即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团队协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爱岗敬业、责任心强、严谨求是、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等。主要通过邀请施工企业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来进行讲解,同时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典型案例如发生过的一些安全事故来让学生加深理解。

专业技能的培养则主要通过一系列的实训来完成。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让他们对施工过程中可能用到的测量仪器有一个认识,然后具体讲解各种仪器的用途、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每种仪器设计几个小任务让学生进行实地的操作,如水准仪就安排测一个闭合的水准路线和高程的测设,对闭合水准路线,给一个起始点,让学生进行外业的观测,测完后再对测量所得数据进行内业计算,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还可以通过内业计算知道测量精度的高低。而高程的测设则是施工过程中常遇到的抄平、测设坡度等的基础,直接和施工测量相联系,让学生在心理上觉得学有所用。对于经纬仪则安排其进行水平角和竖直角的观测,而水平角的观测也会为导线测量奠定基础。全站仪主要安排任务为导线测量和坐标放样,其中导线测量将要求学生对角度测量和距离测量都非常熟悉,同时也需要掌握坐标计算及直线定向的相关内容,同样内业的计算也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测量精度的高低,对误差比较大的结果能分析原因。当然,为了让学生真正明白做这些的意义,学院也组织他们到工地现场进行学习。

职业能力的培养。本专业应该具有的职业能力包括计算机绘图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小地区控制测量能力及施工测量能力。该项能力的培养主要穿插在专业技能的培养中进行。

(4)追踪用人企业的反映。本院进行的第一批参加测量能力培养的20位学生与今年的3月份结束,经过追踪了解现都已落实工作,其中不乏进入了中南集团、通州建总、苏州三建等具有特一级、一级资质的大型的施工企业,通过对这些用人单位的调查,发现满意度达到100%,他们一致认为经过测量能力培养的学生比没有经过培养的学生在工作的时候更自信,上手也更快,同时他们也要求学校能对多一些的准毕业生进行测量能力的培养,以缩小学校与社会的距离。

综上所述,对高职类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想顺利找到工作,做好工作,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切实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测量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即就业,做到社会、学校、学生三赢。

【参考文献】

[1]温琳.浅谈以就业为指导的《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改革[J].科教纵横,2012,(10):301.

[2]曾秋.提高测量实验能力,培养测量应用型人才[J].大学教育,2012(2):95-96.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