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语言教学教程实践与理论集锦9篇

时间:2023-10-09 16:14:30

语言教学教程实践与理论

语言教学教程实践与理论范文1

【关键词】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1-0040-01

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教学课程中的重要学科,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是重点教育的对象,而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往往注重理论的研究而忽视实践的训练。高职院校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小觑的,甚至是承上启下的。所以,对于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教育是值得深思和研究的,不能只偏重于理论教学,更应该在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对于实践教学教育进行思考,争取理论与实践并重,全面发展汉语言文学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模式,适应现代社会严格的用人单位的选才要求,也为今后汉语言文学的全面长远发展提供更好地发展前景。

一、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背景

(一)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缺点

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就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专业基础的理论知识过多,相较而言,实践教育课程却非常少,导致多数人偏重于理论教育而忽略了实践教育。

从而在面对社会用人单位时显得底气不足,被挑剔,甚至被淘汰。更何况,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在中国教育中的地位相当重要。故而,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思考力图革新,思考研究出新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在充分学习理论教育教学的基础上,开发实践教育教学的模式,达到理论与实践并重。

(二)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任

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承担着培育新型人才的重任,是中国教育最重要、最直接的部分。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和社会用人单位输送大量的人才,是中国教育之关键。因此,搞好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势在必行的,而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实践教育能力是必不可缺的。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各个用人单位的选才标准也越来越苛刻,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进步,努力发展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方面人才,才能不被淘汰。

二、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意义

(一)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职业都对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全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要求我们在各种教育学习中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应对大数用人单位的需求,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为适应社会需求做准备。

(二)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落伍

社会经济在快速发展,时代在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在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跟随时代的脚步,已经与当下的社会发展相脱节,不能适应当今的社会现状。单单依靠传统留下来的东西已经无法满足现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不但无法促进先进社会的发展,甚至可能会阻碍当下社会快速发展的现状。在这种情况下,急需我们对存在着的问题进行思考研究,力求创新,改变思想观念,转变模式,寻求与当今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模式。

三、如何提高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实践教学技能

(一)摒弃传统观念,突出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主体是实践教学的中-心,主导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做好工作。教师在传授传统知识技术的基础上,必须搞好实践教学的引导工作,淘汰落后陈旧的传统观念,加强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扩展和更新,充实丰富的专业知识,学习专业的技术和教学方法,教授于学生科学而实用的学习途径和方法。而学生作为主体,更应该积极配合教师的教育传授方法,用于接收新的专业知识,善于创新,为开创新的教育教学体系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建立适应时代需求的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活动包括教育见习、试讲、实习,教学课程根据教学计划和大纲需要所进行调查、训练。在课程的安排上,保证学生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称的比例达到1:1,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训练内容和时间。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读、说、写、用”四大板块的实践应用。同时应该强化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的管理,规范实践教育教学方法,使其科学化、合理化。

四、实践教学的发展前景与作用

(一)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教学的实现将会为当下社会中更多人员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为更多用人单位输送综合型人才。这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教育模式革新,也是人们对传统的对抗和对创新的研究与探讨,适应不断发展改变的经济社会。社会需要的不是传统老套,而是创新能力,能跟随社会时代的步伐,才不至于被淘汰。

(二)开创新的教育实践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教学的实行,将会形成比较完善的课程教育体系,为研究探索中小学生的语文教学,构筑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育教学提供好的一个平台。也为新模式的教育实践教学养成良好的风气,作为此类良好成果的实例。

总之,为顺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实践教学势在必行,对于各个方面的发展需求都是有利无害的。任何事情,只注重理论发展是不可取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最好、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只有理论与实践并重才能更好、更快、更平衡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郑英玲,关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法课教学的构想[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83、84。

[2]曹国辉,高职高专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鸡西大学学报,2008.8(6):23、24。

语言教学教程实践与理论范文2

【关键词】英语教育 课程与教学论 专业构建

一、我国英语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简介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领域的一个概念,属于教育学的二级学科。英语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是在一定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之上,依托英语研究英语学科的教学。

二、英语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研究范围

英语教学是本专业的研究中心,但其外延远远超越了英语教学之上。笔者认为:英语课程与教学专业是对英语教学各个要素的研究,包含教师、课程、语言本身、教学法、学生等诸多因素。从这个层面来讲,英语课程与教学专业是个上义词,下设不同的研究方向。

(一)教师发展

教师自身的发展是学科教学成功的前提,是对教学其他要素研究的心理准备。教师的发展主要指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包括道德、知识、教学实践、管理等方面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在教师自身,自主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

实际上,教师发展分为三部分:教师的专业知识发展,教师的心理发展以及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发展。对于英语课程与教学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发展研究也就是英语教师的学科知识的积累,作为英语教师要有坚实的英语基础知识,丰富的英语国家人文积累,还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以及审美能力。英语教学不仅仅是教语言,而且是感受语言,感受语言的形式美,感受语言背后的文化美,进而在掌握语言的基础上陶冶情操,培养文化审美能力,最终达到学会生活的课程目标。

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如果一个教师把自己定位在简单的“教书匠”,这样的教师生活是乏味的。苏霍姆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快乐,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二)英语语言本体研究

英语语言本体的研究属于哲学的基础层次,研究内容主要是语言的本质,语言系统,以及语言使用的规律。英语语言学的研究中个体与社会,偶然与必然的主线贯穿其中。简言之,就是个体的实体言语和社会的抽象语言的关系。将语言学的理论应用于英语教学也就是解决英语教学中学生的“中式英语”和“标准英语”之间的关系,找出现象的本质,从而提出解决方案。

三、英语课程与教学专业中的科研方法

英语课程与教学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只有实践中“量”的积累,“质”的理论才有可能产生。行动研究是近年来十分推崇的教育研究方法,它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两者平衡发展,其核心是行动。

(一)行动研究的定义

目前,在国内外讨论行动研究的专著、文章中,有关行动研究的定义并未统一,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David Nunan论述了“教学行动研究”的基本要点,即把“行动”和“研究”二者结合起来,这种结合就体现了这一研究思想的基本特征,即在实践中探讨新观点和新方法,从而提高和改进教学,提高对大纲、教学和学习过程的理解和认识,其结果是教学的改进和教学实践的更深入的发展。

王蔷在其著作《英语教师行动研究》中指出行动研究是一种倡导在教学中开展研究的方式,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探究方式,它的结果是改进实践。

(二)行动研究的步骤

王蔷把行动研究归纳为两种类型:开放型和定向型研究过程。开放型研究过程从教学的实际问题出发,通过调查研究确定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根据教师的教学知识与技能制定解决方案并实施,它的目的是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定向型研究的课题的确定来自于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或通过阅读理论书籍和教学方法的书籍,并把这些想法或方法实施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在实施的过程中观察和收集数据,分析和评估效果,最后撰写研究报告,讨论成功及不成功的原因以及进一步改进的措施。

四、结束语

英语课程与教学硕士专业与本科英语专业师范类方向是有很大区别的。英语专业师范类方向视语言教学为一门艺术,更注重教学中的手段、技巧,注重教学实践。而课程与教学专业更加注重科研,把语言教学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性。

英语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也是一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科学,它以真正的教学环境为研究对象,以改进教学实践为目标。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汪霞.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Steven McDonough. 2009.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Education[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3]Jack C. Richards & David Nunan.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王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2.

语言教学教程实践与理论范文3

一、明确课程定位

国务院于2014年5月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在此背景下,适应实际用人单位的需求,努力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应用型院校的教育取向。据此,汉语言专业教师通过教学要培养学生几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实践能力;二是职业能力;三是就业能力。培养学生这三个方面的能力,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研究探讨现代汉语教学改革与创新,就必须把着眼点放在这个目标上。汉语言专业在理工院校中大都属于新办专业,因此,理工科院校的汉语言专业应根据理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优势和人才培养特点,在自身专业特色的基础上,以“应用”理念为核心,创造性地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汉语言教学内容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一定要突出应用性,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汉语言专业基础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又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在各个相关领域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汉语言专业人才。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二、更新教学内容

现代汉语教学内容的更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整合课程内容,二是更新知识板块。首先,整合课程内容。教学内容的更新关键在于教材的处理。现代汉语有五部分各自独立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如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以及修辞又分别与汉语言专业的普通话、文字学、语言学概论、修辞学等课程内容交叉。因此,在教学中,要梳理整合与这些相关课程的知识内容,既要把握现代汉语课程的重点难点,为学习相关知识打好基础,又要对现代汉语知识内容做必要的删减,避免在学科知识上不必要的重复。其次,知识板块的更新。这是教学内容更新的另一个方面,注意新语料的吸收和使用。理论知识是死的,但语言材料是活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鲜活生动的语言材料,都可以用到教学中来,培养学生对各种语言事实的敏锐语感和浓厚兴趣。同时,教师也可以适当地把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吸收进来,延展现代汉语教学内容的宽度和深度,从而进一步完善了课程理论体系。另外,教材建设要不断充实、更新。在教材的选择上,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选择相应的教材。侧重选择部级规划教材和精品教材。多年来,各高校主要选用由著名学者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得到公认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汉语》为基本教材,同时,还应编写现代汉语辅助教材作为知识内容的补充和更新。

三、改革教学模式

改革现代汉语教学模式就是要使教育教学符合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符合社会需求的实际。现代汉语理论知识既具有严密的系统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中教师在系统地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的语言实践,其中教学方法和模式至关重要。因此,理论课程教学模式要设计,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更需要设计。为了进一步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强化学习者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实践创新以及终身学习等能力的培养。在现代汉语教学过程中,需要打破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思路,采用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和教师指导教与学结合的模式,有的学校采用“自学—提疑—讨论—讲授—总结”五步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既关注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关注了学生的差异性。这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意识与习惯,这种教学方法体系和教学模式值得探讨和学习借鉴。另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也是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应用互联网、多媒体等各种现代教学工具和手段,强化了学生在线学习方法与观念,是真正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有效教学方法。

四、重视语言应用

汉语言专业培养文秘及教育方向应用人才,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比较系统、扎实的汉语语言学等方面基础知识以及较高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能在文化、教育、宣传、出版等领域,主要是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学校等部门,从事与汉语言文字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要胜任就业岗位,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现代汉语理论知识和一定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汉语言专业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新兴专业,因此,更要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在现代汉语教学中,一方面,在课程上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坚持理论讲授与实践课程同步,边学习边应用,从而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理论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自己的实践应用能力。上课时,教师使用第一手语料,关注和提供社会上那些鲜活的语言事实,例如,网络新词语、外来词、字母词、歧义短语、方言语音、词汇对比、不规范字等,这些知识让学生查资料归纳整理,从而提高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认识,提高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语言文字实际运用能力和对社会语言现象的观察能力。另一方面,在现代汉语教学中,要将虚拟性的实践课程转变为实际的实践课程,现代汉语教学面向社会、面向时代、面向应用,这是现代汉语教学改革的总原则。针对现代汉语课程社会实践应用性强的特点,要求学生就当今语言应用实际进行语言 文字情况调查研究,例如汉语现状调研、推普调研、汉语应用情况调研、实习顶岗调研等等。只有实践锻炼,才能真正提高从事语言文字应用工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发〔2014〕19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6).

语言教学教程实践与理论范文4

课题经费来源: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2011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名称:独立学院语言学概论(日语)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DB2011120

摘要:独立学院日语专业《语言学概论(日语)》课程作为日语专业本科大三学生的必修课,实际的教学过程和效果显示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与实践尤为重要。在实践教学中如何实现此课程专业理论性与多媒体趣味性的结合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拟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课堂教学实际经验,提出几点微博建议,旨在对日语老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独立学院语言学概论(日语) 专业理论性 多媒体趣味性

当前世界各地学习日语的人数激增,日语的国际化以及对于日语的研究和探讨都处于一个新的时期。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势,我们应加强研究,开创日本学习的新领域。独立学院日语专业作为新设专业,在日语教学上更是处于摸索阶段。《语言学概论(日语)》这门课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大家逐渐意识到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语言学概论(日语)》作为日语专业本科大三学生的必修课,实际的教学过程和效果显示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与实践尤为重要。

在日本,有许多关于多媒体教育教学的研究。鲇沢孝子、加藤清方(1995)将映像资料多媒体教材化,展现了日语多媒体教育中新形式。此外,日本语教育学会教材委员会(1995)关于Hypermadia在日语教育中的可行性报告书中,展示了日语多媒体教材的设计事例和教材开发的范本。

在国内,尽管有曽毅平(2001)指出了《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的若干问题,刘桂敏(1996)进行了日本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与概述等等,但这些都停留在语言学本身的层面之上,并没有结合到日语的实际深入到日本语概论的层面。更加没有结合独立学院的教学,深入到教学层面。因此笔者认为总结出一套独立学院特色的日语专业《语言学概论(日语)》课程的教学方法,对提高独立学院整体教学水平是十分关键的,也可以提高将来独立学院乃至整个学校日语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参考英语教学模式,将多媒体辅助手段与日语学习相结合正成为日语教学界新的研究热点,而作为教师,应该通过多媒体这种“无墙的图书馆”看到最新资料,从而进行良好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语言学概论(日语)》这门课程着眼于探讨归纳以前学过的日语知识,通过学习和讨论,将学到的有关日语的感性知识提高为理性知识,对日语的概貌与特征有较为全面科学的认识,为今后对日语作进一步探讨打下基础。整个教学过程将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提倡精讲多练、因势利导、实际有效的教学方法,坚持师生互动式双向交流的课堂模式。同时,为了实现培养外语人才的方针和达到培养外语人才的目的,多媒体在外语实践教学活动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并且充分体现出了它的优越性。因此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课堂讲授,探索一种结合多媒体教材进行实践性教学的方法很重要。

另外,独立学院日语专业的大四学生中考研究生的人数越来越多,而众多学校必考科目《语言学概论(日语)》却是令考生头疼的科目,有很多考生都是临时抱佛脚,考试效果也并不理想。这一现实也让教师和学生进一步意识到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使走在教学第一线的我们深刻感受到改革现行的独立学院教学方法的紧迫性,更深刻地认识到《语言学概论(日语)》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实践的研究应该是提高独立学院日语人才特别是专业性研究性人才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现结合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实现此课程专业理论性与多媒体趣味性的结合。

① 课堂教学适应学生心理需要,适应新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等。

如何把《语言学概论(日语)》这门课程的专业理论性与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生动趣味性相结合,如何使课堂教学既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又满足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的要求,做到既能顾此又不失彼,这就需要合理安排课堂活动,有效地处理课堂问题,通过一定的方法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又要激发学生的热情,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自信;并通过信息的输出和反馈,使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

② 研究目前独立学院《语言学概论(日语)》课程的教学方法及其效果。

对目前独立学院《语言学概论(日语)》课程的教学方法及其效果的研究也会对实践教学起到引导作用,本校独立学院已有07、08、09级日语专业学生学习过此门课程,对他们就目前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及效果进行问卷调查,掌握好目前教学方法及其效果的第一手资料,从中吸收好的经验,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实现此课程专业理论性与多媒体趣味性的结合。另外对08级日语专业考研学生进行《语言学概论(日语)》考试大纲问卷调查和复习重点难点问卷调查,力图在日后的教学中贯彻以上问题。

③ 贯彻多媒体辅助实践教学体系。

在目前有效的教学方法基础上,开展多媒体辅助日语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日语学习兴趣来进行教学。针对摸底调查数据进行弱项强化训练,实践教学之后及时听取学生的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争取完成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这样一个完整的检验过程。

④ 检验多媒体辅助教学后的教学效果。

对教学改革后的日语专业学生的此课程的实践来检验新的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郑起永.多媒体与日本语教育[M].东京:凡人社,2003

[2]王武军.日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3]日本语教育事典[C].日本语教育学会编,P.619

[4]晓义.语言素质概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5]刘桂敏.语言与社会——日本社会语言学研究概述[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6(4)

语言教学教程实践与理论范文5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育政策;《课标》;教育实践;衔接性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高考英语将实行社会化考试,这一决策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热议。现阶段高中英语教育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等原因,外语教学受到不少质疑和批评,外语教育政策的评估与调整刻不容缓[1]。实际上,外语教育政策最终要落实到外语课程政策上,高中英语课程政策主要由《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教材政策及高考英语政策组成,其中《课标》是核心[2]202[6]。但长期以来,中国对外语教育政策与教学实践的衔接还关注不够。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衔接性研究是以问题驱动的,基于语言教育实践并以政策为指向的研究,中国当前以语言教育规划为核心的衔接性研究正当其时。外语教育政策属于公共政策的分支[3]28。公共政策过程包括议程设定、政策制定、实施、评估、调整、终结,其中实施过程是检验政策有效性的最关键环节[4]8,而外语教育政策的实施成效在于其对于外语教育的目标是否实现,这又依赖于政策的上传下达及政策目标与教育实践之间的衔接效果[3]125。鉴于此,文章主要以《课标》为政策对象,从教师对政策的认识与评价、教师的教育实践、学生对教学实践的反馈3个方面,对高中英语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衔接性及其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反思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一、高中英语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衔接性研究

(一)教师对高中英语教育政策的认识与评价

中国高中英语教育政策由中国教育部基础一司和二司制定[5]248。2003年,教育部颁布《课标》,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它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李娅玲指出中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主要表现为自上而下的“内输入”模式,缺少自下而上的意志上传[3]176-183。教师是《课标》客体的重要组成,是将政策转化为教学实践的关键群体[6],同时,教师也会作为政策制定的主体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对政策的认识与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教学实践,对此进行考察对政策的落实尤为关键。从既有文献来看,此方面的成果还比较少。罗桂秀通过问卷考察了40位教师对高中英语课程政策的态度与认识[6],研究发现:在《课标》方面,大多数教师认为《课标》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过高,最难实现的课程子目标是语言技能目标与文化意识目标,《课标》的制定未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60%的教师认为《课标》中最难操作的实施建议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在教材方面,多数教师认为教材存在缺陷,教材内容和课后练习并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在高考英语方面,多数教师认为选择题题型并不能有效考察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高考试题与教材的课后练习并未有效衔接,也没有很好地体现《课标》规定的课程目标。徐冠兴调查发现,天津市部分参与课改的高中英语教师对《课标》理念的贯彻存在偏差[7],对其规定的课程目标认识不足。张曦元也发现,教师对《课标》认识不足[8]。不过陈芳发现,教师理解和实施《课标》的能力自评在多个方面与所在学校学生的英语能力无显著关系[9]。这些研究显示,尽管《课标》政策引导着课程教学,但大多数高中英语教师对此教育政策的认识相对不足,评价褒贬不一,进而可能影响政策在教学中的实践。

(二)教师的教育实践

政策的实施是政策过程的最关键环节,事关政策成效的达成。英语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的衔接就体现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衔接好坏体现在教师是否按照政策规定的目标进行教学。在外语教育政策实施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是政策的主体,但教师才是真正把政策转化为教学实践的主体,没有教师的实践,政策就只是文本而已,如果忽视教师作为教育实践者的角色,忽略外语教育实践本身,无疑会为外语教育践行制造障碍[2]126。对教师的教育实践状况进行实证调查至关重要。从既有文献来看,涉及教育实践的研究较少,主要从教育实践(即政策实施)面临的困境及教师的教学实践两个角度进行研究。第一,教育实践(即政策实施)面临的困境。目前政策实施还面临诸多障碍,如政策脱离实际、经费投入不足、政策落实不到位、应试教育制度影响严重等[3]193-196。整体上,实施《课标》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对学生评价难、评价方式单一、老师负担过重[10];某些课程目标前后矛盾,要求过高,不易实施;对《课标》的理论基础的可靠性的疑问造成的困难;现存的高中英语测试体系对其实施带来的阻力;其他因素如师资缺乏、课程资源不足、教师接受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少等[11];《课标》未兼顾阶段性、地域性差别和城乡差异,缺乏相关部门的支持,应当贯彻多模态教学,解决教学的费时低效问题[12];教材使用期限问题;还有一些学校擅自更改课程时数,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13]。因此相关部门应针对以上问题制定相应方案,为教师的教学实践与《课标》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第二,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遵从《课标》规定的5个方面的目标,是检验外语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衔接好坏的依据。语言技能方面。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语言技能的训练厚此薄彼,对于学生听力、阅读技能的训练远超对口语、写作技能的训练[7]。申丽调查发现长沙3所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听说读写4项技能均存在一定问题,如阅读理解水平不高、阅读速度慢等,原因在于教师仍侧重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缺乏科学阅读与学习习惯的引导,学习动机不强[14]。张曦元发现,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教师过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阅读能力低下等[8]。邓兆红发现英语教师对跨文化交际知识的了解程度不高,未遵循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基本原则,未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高中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普遍较低[15]。语言知识方面。语法教学和词汇教学存在一定弊端,很多教师仍采用填鸭式教学,未能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探究等方式自己发现语法和词汇规则,因此学生并不能做到学以致用[7]。情感态度方面。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忽视了人文素养教学,学生也缺乏情感态度学习的积极性,情感态度目标与教学实践脱节[16]。学习策略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策略缺乏深入、系统地引导[7]。文化意识方面。学生和教师文化意识目标缺失,实施难度大。教师自身文化知识欠缺,对文化教学不重视且教法单一,学生对文化学习动力不足,教师应加强自身文化素养,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其文化意识及批判思维能力[6][17]。既有研究显示,《课标》规定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较低,教师教学实践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教育规划与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师课堂对《课标》政策的实践研究成果十分有限。

(三)学生对教师教育实践的反馈

作为外语教育政策的重要客体,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的评价与反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学实践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目标与需求。如果教师并未按照政策规定的目标进行教学,反而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说明学生的学习目标与教育政策的目标相背离[2]127,间接表明政策目标的不合理。而涉及该方面的研究也十分不足。罗桂秀调查发现,约50%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最主要的目的是掌握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约30%的学生是为了应付高考,而60%的教师秉持“一切以高考为中心”的思想;多数学生认为,未来学习和工作所需的英语能力与高中阶段学习和考核的知识很大程度上不相符[6],这说明语言教育规划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郎雪调查了高中英语课堂形成性评价的实施情况,发现多数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很少能设置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活动,很少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条件,平时不会记录学生的课堂发言等课堂活动情况,期末成绩仅由考试分数构成[18],可见,学生在形成性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充分实现,评价方式仍以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为主。孙勇发现,高中生对目前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兴趣不高,认为写作训练的有效性低,希望教师采用符合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学方式[19]。研究表明,学生对教师英语课堂教学实践的反馈状况不容乐观。学生作为政策的接受者,其态度对评估政策的有效性尤为重要,在学习需求、方式和手段多元化的当今时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亟待得到充分重视,这方面成果也需加强,以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二.主要不足与反思

既有研究对促进高中英语教学改革意义重大,也丰富了中国外语教育政策与规划研究,但成果仍比较有限,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一,从理论支撑来看,现有研究的理论基础较为单薄,理论建构不足。外语教育政策的研究是以语言政策和规划理论为基础的,由于语言政策和规划理论的不完整性,外语教育政策研究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3]27。因此,如何从理论高度构建中国外语教育政策的研究体系,还需更多的关注。第二,从研究内容来看,诸多研究对外语教育政策(如《课标》)的内容介绍和描述居多,但缺乏深入的探讨;而教师对高中英语教育政策的态度和评价、教师的教育实践状况、以及学生对教师教育实践的反馈是探究教育政策与实践衔接状况从而进一步检验政策有效性的关键因素,这三方面的整合研究却鲜有见及。政策制定者需要知道政策的有效性如何、传达者传达效度如何、接收者学习需求的达成度如何,每个环节都紧密相关,值得深入调查研究。第三,从研究方法来看,目前此领域实证研究成果较少。邹为诚指出,研究外语教育政策,应采取定性调查、补充式定量调查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手段[20]。外语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的衔接好坏与政策的有效性直接相关,建议各学者加强此领域的实证研究,从理论走向实践,既要有理论的分析,又要有实践的探讨,关注课堂教学,通过记录教师的教学实践以及测试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来反观政策的有效性。此外,由于外语教育政策属于公共政策的范畴,可借助公共政策的研究框架,为外语教育政策研究提供全新的思路。第四,探索新的研究视角。总体来看,中国的外语教育,缺乏战略层面的整体思考和规划[21]。长期以来,中国高中英语教育实践深受“费时低效”的困扰。从外语教育政策发展角度来看,“费时低效”是对外语教育政策最为核心的价值问题的判断,主要是对外语教育政策和制度的有效性提出质疑[22]208。而政策的有效性又与政策的制定、实施、评估各个环节密切相关,因此外语教育的“费时低效”不应仅仅归结于外语教师的教学问题,而应当审视中国整个外语教育政策制度。外语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的衔接不足并不能简单归于教学方法或课程设置问题,更关涉到语言政策问题,涉及政策制定、实施、评价和调整环节,更牵涉到国家发展战略、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大局。需关注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实施和评估环节,从公共政策分析视角探究外语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的衔接状况,在研究政策本体的同时,更要关注政策主体及客体,并探析影响其衔接性的各种因素,以期进一步提高中国高中英语教学的质量,促进政策制定和落实的科学化。

三、结语

文章聚焦国内近年外语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衔接性及其相关问题研究现状,从教师对政策的认识与评价、教师的教育实践、学生对教学实践的反馈三个方面对高中英语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的衔接性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并反思既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学界目前对外语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的衔接性研究关注还比较不足,需构建科学的研究体系,丰富研究内容,拓展研究视角与方法。

作者:杨荣华 董云云 单位:河海大学

[参考文献]

[1]赵蓉晖.中国外语规划与外语政策的基本问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1).

[2]鲁子问,等.外语政策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李娅玲.中国外语教育政策发展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陶学荣.公共政策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5]张治国.中美语言教育政策比较研究———以全球化时代为背景[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罗桂秀.语言教育规划视角下中国高中英语课程政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7]徐冠兴.关于天津市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调查与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9(2).

[8]张曦元.新课标在普通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9]陈芳.教育评估中的情境效应分析———以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评估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5(5).

[10]陈琳.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与课程改革实验中的有关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5-07-29.

[11]何旭良.实施《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困难面面观[J].琼州大学学报,2006(6).

[12]杨家勤,刘金菊,金仁慧.浅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与多模态教学[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4).

[13]孙书京.当代中国高中英语课程问题研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学时等问题的历史比较[D].聊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4]申丽.《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语言技能目标在长沙市区实现状况研究———基于课堂教学[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15]邓兆红.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视野下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6]林丽香.高中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现状调查与改进策略[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17]刘社奇.高中英语文化教学调查研究———一项基于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的调查[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8]郎雪.高中英语课堂形成性评价实施情况调查[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9]孙勇.高中英语写作教学问题及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0]邹为诚.《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评估研究的理论和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13(6).

[21]束定芳.关于中国外语教育规划与布局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3).

语言教学教程实践与理论范文6

[摘要]传统德育教学话语体系对于话语描述的忽视消解了教师的话语力量,使其陷于悖论性的话语困境。现代生命哲学重心在于促使德育话语在批判性、反思性和引导性方面转变,通过哲学属性话语范畴的描述性挖掘,不断完善德育教学话语逻辑架构意义生成与路径创新。

[

关键词 ]德育教学话语范畴路径创新

[作者简介]徐志刚(1980-),男,湖北黄冈人,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湖北武汉43006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1004-3985(2015)22-0062-02

话语指人们书写或表达所凭借的语言与言语,“缠绕着社会权力”的话语呈现出社会性。德育话语作为教育话语表达方式之一,是思想政治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自身价值而构建的语言形式体系。它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材、教学及理论体系,涵盖了德育相关的语言表达方式、言语书写逻辑等体系化存在形式。传统德育教学话语体系对于话语描述的忽视,消解了教师话语的力量,使其陷于悖论性的“话语困境”。现代生命哲学在实践、生活、语言等基本路向的转变,为德育话语批判反思和转换提供了哲学根基。由此观之,高校思政教师如何理解生命哲学体系,实现德育话语深入挖掘,推动德育教学模式完善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点。

一、高校德育话语体系建构的生命哲学基础

(一)生命哲学实践路向话语转换

生命哲学实践路向更迭内蕴着实践、唯物主义立场。马克思强调了交往实践的客观性、交往性、历史性等特点,构成了人类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基本内容,建构起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视域。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生命哲学派别则致力阐述“话语转型…‘思维革命”路向。他们认为,启蒙理性消解了个体空间,工具理性将人异化,交往范式和生活视域构筑行为理论以改善生活世界。后者的理论重构消解了社会矛盾,将主体失落、人的物化归结为话语环境的缺失,与此同时,也强化了交往的作用,深化了哲学的批判理论度。反观我国德育教学,其学科话语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研究之一,尽管在学科体系、范畴上有所开掘,思辨色彩愈浓、体系趋于学院化、范畴演绎能力得以强化,德育教学却日益陷入被动。由是观之,要把实践置于德育教学之中,就必须确保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将理论与实践对接起来,真正实现德育教学学科走向实践的现实论域。

(二)基于人本意蕴的生命化体验

生命哲学转向生活、研究视角内移成为趋势。诚如胡塞尔所说:“生活世界就是事先存在的世界,一切目标都将它作为前提。”显然,生命哲学重点已经抛离了科学世界,走向现实的生活世界,回归到最初的原始状态,去寻找新的意义。实际上,生活世界本就是多重、多元化的,是主体体验到的人化世界,是主体活动的背景。然而,现实生活的琐碎却在不经意间遮蔽了生活转向的本质属性,显示出知识实践对社会结构转换的忽视。我国的德育教学同样存在与生活世界脱离的现状,随着工具理性不断增强,“只注重灌输,而忽视尊重人”,德育教学话语体系以学科逻辑、学术话语建构学科话语,缺乏面对个体生存状况的关切,无法及时解释并说服受众。这显然有悖于德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也从一个侧面彰显出德育教学中生命化体验的独特价值。

(三)语言交往的生命价值路向

生命哲学的语言路向关照下,语言不再局限于工具性问题域。相反的,语言正逐渐突破哲学本体论基点,成为哲学自反性的起点和基础,哲学的语言实践论甚嚣尘上。诚如哈贝马斯在《合理性理论与语言学理论》中讨论以语言论为基础的交往合理性思想,维特根斯坦、胡塞尔等从各自的领域出发实现对这一问题域的强化。高校德育教学对语言表述要求极高,原因在于说理与语言效度密切相关,其旨归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大众化的符号转换。符号负载着信息,是信息传送的基石,德育教学通过语言符号回归学科要求,得以构建起自身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以此表述体系内核,符号在其中具有可通约性。换言之,要有效实现话语功能,必须依靠德育教学话语所指内容的科学限定,使所指内容向能指形式转换,在所指、能指间进行编码与译码。

二、生命哲学视域下高校德育话语体系的逻辑结构

诚如上述,生命哲学为德育教学的话语转换提供了理论支撑。由此,高校教师如何整合并打通德育话语的学科、教材、教学体系三者的关系,成为德育话语逻辑建构的重点。

(一)交往实践:德育话语体系核心范畴

为实现上文所述三个部分的有机统一,必须以交往实践作为话语创新的基础。从理论上讲,交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基础,它自身具有对象性实践无法企及的优势。传统实践观话语体系缺乏对主体、实践、社会交往三者之间的有效认知,将课堂教学话语拔高为话语的强制性灌输,成为道德说教的重要形式。生命哲学基础上的德育话语交往实践,旨在促成主体间性基础上的对话与交流。通过平等主体的路向,让学生真正成为言语、实践与交往主体。换言之,通过对话视界转换,转向微观叙事,还原到交往实践,极大丰富了话语的内在核心意义。

(二)生活化意蕴:德育话语体系的内涵表述

传统德育教学话语脱离生活世界,着重描述理念世界,进行价值灌输,教学话语脱离了生活情境,追求总体性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基于生命哲学的德育话语应当深入到“生活世界”中建构学科话语。换言之,德育话语逻辑、话语主题和话语素材都应当来自于现实生活。高校德育教学要以学生所关心的、思考着的生活问题来构建话语逻辑,努力寻找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的遇合点。一方面,要突破既往德育教学工具理性的主导话语逻辑,让学生最为熟知的生活逻辑落实到德育学科话语逻辑中,即现实与道德内蕴于生命哲学话语主题中,德育话语体系建构要经由德育话语实现生活话语到学术话语的转换。另一方面,德育受众的特质决定了德育话语不是要汲取生活世界的个别方面,而应深人生活去提炼德育教育资源,提升学科话语的内涵层次,得到学生最大效度的认同。

(三)话语逻辑:德育话语体系的主题主线

诚如上述,在以往的德育教学话语中,话语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充当语言对现实教育理念的反映功能,而过分强调对象实践在语言中的反映效果,势必影响德育教学实践活动本身的成果性因素。一旦过分强调对象的线性决定作用,而忽视语言在交往过程中与教育教学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内在矛盾的发展逻辑,也必然使之成为一个脱离了社会实践基础的自组织过程。另外,语言价值的意义还体现在以其为基础架构的话语体系没有停留在感性经验层面,而是从抽象性、深刻性上都采取了一定的举措,不断削弱了语言的科学理性。还有,在我国德育教学的特殊语境下,德育是德育教学的必然路径之一。重视语言的价值并逐渐从话语体系中抽离出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道德世界,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最大限度地消除掉道德与价值的多元差异性。因为规律不能从经验重复获得,而是要在交际中获得建构与反思,所以德育教学话语的科学性与准确性也是在话语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得以展示出来。因此,只有从根本上撇清政治话语体系的日常生活局限,从人内心深处出发去把握外在世界的局限性,才能真正实现语言交际的理性提升,同时在根基上完成德育教学诸项功能。

三、高校德育话语体系建构的实践路径

(一)进一步完善德育话语的意识形态吸引力

意识形态主要指一定社会结构中用以引导公众言行的思想体系。我国德育教学的意识形态功能强化了教师话语的政治性。倘若一味迁就结论性的话语表达,必然造成很大程度上的功能性缺失。因此,我国教学话语必须实现结论性语言转换学术语言。为此,既要厘清话语的脉络与意义,又要提供话语逻辑理路。诚如哈耶克所说:“只要我们使用错误理论建构的语言,就会不断犯错,并成为永恒。”哈耶克提醒我们,要重视共性话语蕴含的意识形态特征。那么,德育教学中是否考虑过我们习以为常的学术话语是不是西方主导意识的载体?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为了保持自身的话语权不至于丧失,必须真正把握标志性话语,并冷静分析西方主导话语的意义生成过程。在最大可能性的基础上,实现东方话语的意识形态不至于成为西方话语霸权的附庸。既不妄自菲薄停留在西方话语的架构中难以自拔,也不妄自尊大用东方话语——尤其是中国古代话语——言说并表述现代的德育教学现实。

(二)不断强化德育教学的意义生成

我国德育教材语言多是概念、原理理论体系,而教学语言是教材语言得以具体化、形象化的凭借。一方面,教师话语应当明确突破口,从而通过教学课题或教材原理、观点或问题、实例来实现上述转换。另一方面,教师话语应当完整有序。语言有完整体系,教师应按照认识规律加以系统转化。当然,教师活语逻辑性需要落实,教师话语关键性词汇的意义生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对我国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教育事业现状做出专业化系统分析了解到,教师语言的意义生成的规范化协调不仅可以促进德育教学领域的整体科学性和系统性,也可以加强德育教学内部的严谨性,更有利于其正常的发展与进步。不管是教师话语逻辑结构的完善还是对于意义生成的规范,都要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也要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重视和接纳。语言工作者、教育丁作者要在教师话语的逻辑结构和意义生成上心血和精力,对基本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基础内涵精神的提升实施合情合理的改革和调整,通过多元化的举措改善德育教学发展的社会基础与文化现实,从清晰流畅、生动形象、适时协调方面优化教师语言意义生成空间。

语言教学教程实践与理论范文7

关键词:小学语文实践教学 体系 抛锚式 范例式

一、小学语文实践教学体系概述

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视理论教学,而未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高作为培养目标。其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学习,不会学习的方法;二是教学模式设计内在逻辑性薄弱,难以递进式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三是学生掌握的语文技能难以满足学习与工作的基本要求。

针对上述语文教育的弊端,国家提出了将语文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改革思路和语言文字学习情景化、社会化、生活化的理念。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应源于对工作、生活与社会的实际经验,学生“学”的目的在于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沟通、表达。而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符合这些要求,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以贴近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的主题为内容,对语言文字知识进行综合应用的课程。小学语文实践教学体系则是指由实践教学目的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支撑条件体系构成的整体,在运行中各个子体系各自发挥作用又互相协调配合,以实现实践教学的总目标。

二、我国目前小学语文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未形成稳定成熟的实践教学体系,组织管理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小学语文实践教学主要采取松散的、随意性的形式,并未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大多数学校由教师根据自身认识和教学需要确定实践教学的目的、方式、主题和评价体系。学校对语文实践教学过程管理松散,不能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践教学的效果不佳。小学语文实践教学工作自身的无序性使其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以及其各环节之间缺乏应有的配合与融通,难以达到新课标整体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总目标。

(二)实践教学具体环节设置缺乏科学性

现有的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中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质量与效率。二是通过社会调查、访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表达思想的能力。三是组织课外活动,如成语擂台大赛、辩论赛。四是通过网络等方式收集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背景资料。五是通过绘画、摄影、手工等方式将课堂讲授内容再现,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或者在劳动实践后将亲身体会加以表达。但是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限制,部分语文实践教学存在走过场的现象。1.部分实践教学目的不够明确,有些教师将学生兴趣放在首位,忽略了锻炼学生“语言文字”能力这一根本点。还有些教师强调声、光、图像等多媒体方式的直观性,却忽略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2.部分实践教学过程监控不到位。3.部分活动的主题和方式脱离社会与生活,局限在封闭、静态的环境中,由教师传授知识,而不是由学生主动参与。4.活动结束时缺乏必要的总结、评价、展示与信息反馈环节。

(三)实践教学缺少必要的实现条件

实践教学要发挥效力受到各种条件因素的制约,如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时间、经费等等。目前,大多数学校缺少配套的实践教学基地,没有独立的实践教学经费,没有在教学计划中列出充分的实践教学时间。而且,部分教师对实践教学的掌控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此外,还缺少一套简单易行、效果显著且与课本配套的小学语文实践教学辅助教材。

三、构建小学语文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议

(一)构建成熟的实践教学体系

要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学校需要充分利用课堂、生活和社会三方力量与资源,开展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合理安排课后作业,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的衔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其次,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设计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课程,将听说读写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理解、表达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最后,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用竞争激励学生,用兴趣驱动学生,吸引学生主动学习。

(二)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循序渐进,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首先,针对2年级以上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应采取“抛锚式”“范例式”教学模式。所谓抛锚式教学模式是指,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进行,在情境中选择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中心内容,选出的问题就是锚,这一过程就是抛锚。然后,由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学生通过思考解决问题,通过讨论协作学习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所谓范例式教学模式是指,从范例分析入手感知原理与规律,并逐步进行归纳总结,再进行迁移整合。

其次,开设社会调查和见习课程。教师可在教学计划中为3年级学生安排见习课,组织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考察参观,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对见习单位的工作情况有一次实感体验。教师可为4年级学生安排社会调查课。社会调查的目的是使学生深入基层,认识社会,分析社会现象。社会调查结束后,学生应当提交调查分析结论和可行的建议或方案。通过社会调查与见习可以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与人沟通交际的能力和语言文字提炼与表达能力。

最后,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综合能力。例如,教师可组织1年级学生开展剪切板识字活动,增加学生的词汇量;组织2年级学生开展书法大赛活动;组织3年级学生开展读书比赛,有计划地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组织4年级学生开展辩论赛,培养学生理解、沟通、表达、合作与协调能力;组织5年级学生开展演讲比赛,锻炼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彩的辨别能力和表达效果的体会、把握能力;组织6年级学生分组轮流制作手抄周报等。

(三)采取配套措施,为实践教学目标实现提供有力支持

首先,强化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管理,制定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确立实践教学大纲,制作实践教学课程计划和总结;建立实践材料存档制度和质量监控机制;科学合理地计算实践教学工作量;加强安全监控力度,对参加实践教学的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杜绝安全事故。其次,为小学语文实践教学提供经费保障,并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增强教师对实践教学的综合驾驭能力。最后,签订见习协议,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图书室、阅览室和微机房,为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场所。

语言教学教程实践与理论范文8

现代教学理念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改变了英语教师的传统授课理念,在丰富英语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创新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其中就包括基于生态学理论在英语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当代英语教学变革与生态翻译理论研究》(张甜,水利水电出版社2019版)以英语教学和生态翻译研究为主要内容,全书共分六章,分别从英语教学理论基础到教学实践,系统性的阐述大学英语教学的历史发展与理论基础,全面审视当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根据现阶段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实践,通过生态翻译学理论在英语翻译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探寻当代英语教学变革之路。

英语教育教学的生态化实践是利用生态学理论将教师、学生、课堂、教学内容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生态系统,教学实践过程中,以学生为教学生态环境的主体,教师在遵守教学生态原则的基础上选择教学内容与设计教学模式,并营造更加开放、自由的英语教学生态环境,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当代英语教学变革与生态翻译理论》中第一章对当代英语教学改革背景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面对新时期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是“绝对生态理论”的一种体现,构建以学生为生态主体的现代英语教学生态环境能够实现英语课堂教学回归。例如,学习小组模式的应用,就是遵循生态学理论中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原则,使英语基础理论知识、应用技巧等相关内容在学生之间进行“流动”。作为一个微观生态系统,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生态环境的主要生态因子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当严格遵守生态学理论中的角色定位,构建民主、平等的英语教学生态环境。首先,教师应当不断提升个人教学能力,在丰富英语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创新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在生态学理论指导下进行英语教育教学实践;其次,学生应当主动参与英语课堂教学生态环境构建,并在英语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应用能力实践,促进个人英语能力的全面提升。《当代英语教学变革与生态翻译理论探究》中第三章所提到的英语社会文化教学新思想,其理论基础是将社会生态环境作为英语教学生态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社会化生态环境在内容方面更加丰富,这为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的生态实践提供了更多机会。

然而,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基于生态化理论的英语教育教学中主、客体角色定位是相对与教学目的而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虽并非生态主体,但却掌握教学生态环境建设与实践的重要任务。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生态在内容的选择上并不局限于基础词汇和语法等内容,其中还包括基于生态主体的文化意识培养。在生态学理论视角下,英语学习的目的在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提升后的生态环境适应性增强,其中具体表现在英语写作与交流过程中对异国文化的把握与使用,具备多元语言文化的敏感性,并逐渐形成跨语言文化交际能力,使英语作为不同语言生态环境沟通的“桥梁”。《当代英语教学变革与生态翻译理论研究》中第六章对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文学翻译就明确指出了这一点,不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语言生态有着显著差异,在英语教育教学的生态化实践过程中,以民族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语言生态实践同样重要。例如,“Hewasinthesev-enthheavenlastnight”多被直译为“他去往了天国”,但是,在英文语言生态中却被译为“他欣喜若狂”,所以,基于文化的英语教育教学生态化实践是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提升的又一重要内容。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里,英语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以基础词汇、语法的掌握为主要内容,同时,英语翻译、对话等也被作为考核评价的组成部分,但是,这一考核评价效果并不理想。

英语教育教学的生态化实践在考核评价方面更加客观,英语教师需要将考核评价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上,以考试分数为代表的传统考核评价所占比重约为20%,而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策略等带有个人主观能动性的相关内容则占到当前考核评价的80%,因该考核评价模式倾向于学生自我评价,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帮助学生对其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进行反思,激发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并逐渐形成生态理论背景下的个人实践创新能力。

语言教学教程实践与理论范文9

一、实验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信息网络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英语作为国际交往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已逐渐凸现其特有的价值。现行的英语教育正经历一场变革,英语素质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全面推进我国外语教学改革之际,针对目前我国外语教学“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问题,笔者对学生学习英语的现状展开调查(见表1、表2),旨在寻找学生学习英语的真正困境及根源,从而采取合理对策,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表1.10所学校校园英语环境调查表

表2.100名学生家庭英语环境抽样调查表

通过对100名中小学生英语学习的问卷调查得出:95%的学生认为英语学习的最大困境是没有学习和运用语言的环境,100%的学生希望学校成立英语礼仪队、英语向导、英语沙龙等,希望常到公共场所进行英语语言交际活动。

调查分析一 声音是英语的真正灵魂。回到我们的英语教育现实,学生语音语调大都未过关,词汇量也不足,原因何在?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是构成教学活动的四大要素,然而长期以来,我们总是只关注前三者的重要性,而忽视学习环境的因素。很多人把英语教学收效较低的原因归咎到教师教学方法的问题上。的确,教师的教学方法、好的教材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依据十几年的中小学英语教学及教研工作的经历,笔者以为,此结论是片面的。理由有三。第一,目前大多数英语教师的专业水平是较高的。英语教师一般毕业于师范专业,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懂得教育规律,有一定的教学水平。他们一般能唱能画,能熟练掌握现代教学媒体的操作技能,可以阅读外文书籍,了解外国文化,思路开阔,综合素质较高。第二,英语教材目前更新较快,且经教育部教材审定委员会严格把关,被确定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后方能使用。第三,每个人都有学会语言的天赋,因为人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那么,到底学生学习英语的困境何在?我们还是要从研究英语的“灵魂”──“声音”入手分析。我们的教学环境、家庭环境和社区生活环境中,是否为学生提供了无处不有、无时不闻的英语语言声音?是否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语言的主观和客观的环境?从以上有关校园主、客观英语环境的调查资料显示,中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困境在于缺乏学习和实践英语的语言环境。

调查分析二 外语学习要有浓厚的语言环境。语言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产生,当然还需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运用和发展。这是不可违背的语言学习规律。所以,离开了语言环境,语言学习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调查分析三 仅靠课堂教学难以实现教学目标。许多年来,“充分利用45分钟”“向每一分钟要质量”,以及“课堂解决一切问题,课下不占学生时间”的思想和做法是有偏差的。因为外语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一个着眼听说读写、突出交际能力的心智活动过程,这些任务的完成绝不是靠单纯的课堂教学就能解决的。所以,英语教师应根据语言学习的特点,从创设立体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方面采取对策。

调查分析结论 缺乏英语学习环境是目前学生学习英语的最大困境之一,也是我国外语教学“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一个根本原因。

根据以上调查分析我们认识到,抓住“语境”关键,采取得力对策,开展英语语境实践教学是英语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只有这样,才能根本转变英语教学“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被动局面。

二、实验理论依据

“英语语境实践教学”是指通过模拟真实的语言环境,创设英语学习的语言氛围,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潜能,倡导学生体验、参与、合作与交流,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它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突出了环境对人的心智活动的正迁移作用。其模式的形成是多种理论学说交互渗透的时代产物。

1.皮亚杰的合作学习论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英语学习是一个合作互动的学习过程。在谈到中学生的一般性发展时,皮亚杰认为,中学生所接受的社交活动的质量和数量将会极大地影响他本人成长发展的速度。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强调高质量的交往互动,如成人引导下的互动或自己跟优秀的同龄人的互动至关重要。

2.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克拉申认为,人们使用外语的能力主要来自习得。在自然环境习得的知识蕴藏于学习者的潜意识中,可以被学习者自然而然地运用于交际中。他的这一理论启示我们,语言要在尽量接近自然的语言环境中学,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3.布卢姆教育论。布卢姆指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设更多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所学的语言材料。”

4.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原理。载入大脑的信息量越大,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也就越及时、精确,实践是加大信息量的途径。系统论和控制论指导实验教师按照科学的方法、程序组织、实施实验。

三、实验目的

教师通过语境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彻底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目标上实现从“应试型”“统一型”向“素质型”“个性型”转变,使学生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方面得到整体提升。在教学手段上实现同质化、静态化向多样化、动态化转变,充分利用CAI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直观、生动、新颖的图像、动画、声音、文本等方式,刺激学生感官,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策略上实现从注入式、管制式、封闭式向启发式、民主式、开放式的转变。体现师生双边互动关系的平行性、民主性、磋商性和合作性。

学生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基本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

四、实验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语言环境、词、句、语言规则等语言要素的有机结合构成了语言整体,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语义和一定的语言功能;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语言不能脱离一定的语言环境,这就是语言的整体性。整体性也是人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基本心理特征之一。我们在语境实践教学中必须遵循语言本身的整体性原则和人的语言心理活动整体性原则,在设计语境时必须保证语言环境与语言材料和学生的语言心理活动和谐统一。

(二)实践性原则

人的语言能力与语言的实践活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语言交流活动既是开启大脑语言机制的钥匙,是人们学习语言的动力之源泉,又是人们学习语言的根本途径和方法。语言教学如果脱离了语言的实践活动,语言本身就必然被肢解,语言教学也不可能成功。我们在语境实践教学中只有遵循语言教学的实践性原则,将语言当作交流思想的工具,设置情境,在语言交流活动中组织教学,才能保持语言本身的整体性,也才能真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三)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是语言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语境实践教学必须强化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多层面、多形式地感知、体验和实践语言材料,了解不同民族的风情习俗,探知多姿多彩的自然世界,并在师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中,自然而然地学习语言知识,培养语言能力,同时感受社会文化的熏陶,培养高尚情操,形成鲜明个性。

(四)交互性原则

英语语境实践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拓展语言实践的空间,丰富语言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根据不同阶段的目标层次和要求,创设丰富的交际活动情境,使学生在交际互动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五)实效性原则

教师设计语境时,要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活化对话、课文等材料内容,进行开放性延伸,增强课堂交际活动的真实感和实用性,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英语作为交际工具的实用价值,获得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

五、实验因素分析

自变量:教学思想、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体系

因变量: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

相关变量:教师素质、教学条件、内外语言环境

实验班级由随机编班,平行安排教师工作量,随机安排教师任课班级,教材均采用JEFC教材及配套教辅材料。在实验过程中,以常态自然实验为主要方法,尽力优化实验因子,控制相关变量的影响,使因变量达到最佳值。

六、实验过程及措施

(一)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健全领导机制,构筑教研网络,打造语境实践教学的实验平台

我市“英语语境实践教学”课题实验从1998年起步到现在,主要遵循“系统设计──分步实验──整体优化──协调发展”的模式,本着“分项研究,专项突破,知行共振”的思路稳步开展实验。为保障实验顺利进行,由学校强化对实验流程的区位管理。按照市、县两级“英语语境实践教学”课题实验方案,成立实验领导小组、专家指导组和课题实验组,出台《学校课题组工作职责》《教师听课评课制度》,量化评估与考核、职务晋升挂钩,有效地保证了实验运作与纵深发展。依据实验方案,确立每个轮次的实验班和对比班,并确立分步实验的八个课题研究,以期专项突破,整体优化。

1998.7.~1999.7.(准备阶段):

A.活动课的开展模式及设计技巧

B.活动课对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

1999.9.~2000.7.(探索阶段):

C.教师在语境实践教学课堂的角色定位

D.英语语境实践教学与差生的转化

2000.9.~2001.7.(实践阶段):

E.如何建立英语语境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

F.英语语境实践教学对学生情感、语感的影响

2001.9.~2002.7.(发展阶段):

G.英语语境实践教学与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与发展

H.英语语境实践教学中任务实施的原则与策略

同时,加强集体备课管理,明确“三课(渗透课、实践课、活动课)”模式的操作程序和使用范围。界定语境实践教学的知识主题,寻找渗透点,实现教学内容相互渗透;界定语境实践教学的能力主题,利用切合点,实现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界定语境实践教学的情感主题,培植生长点,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鲜明个性。

(二)以课堂为主阵地,优化语境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倡导学生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思维、提高文化意识、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是语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

英语课堂教学是进行语境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应该突破“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通过活动途径,创设真实语境,突出实践特色,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语境的设置可以采用CAI展示的图像、动画、声音、文本方式做背景铺设,也可根据课前对主题的启发点拨,鼓励学生自主独立地大胆想象与创设。学生经过充分准备,期待着施展自己的表演才华,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努力营造表演氛围,将学生的表现欲望外化为参与教学活动的行为,并帮助学生准备一些简单的道具,如手机、电话、风筝等,使表演更加有趣、逼真。学生通过表演,内化了所学语言知识,发展了言语技能;通过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产生思维的撞击,从中广泛搜集与这一语境相关的语言点,从而不断地开拓自己的思维;同时又通过自身的分析,去处理和应用相关的语言信息,最终对所学语言点形成深刻的理性认识。每个学生在参与表演、展示自己学习过程的同时,也是在进行创造性的自学活动,这种互动式学习方式就像是一座立交桥,通过动态活动为学生的创造性注入活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当然,在互动式的语境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新旧知识的结合,预先做必要的铺设,并估计到学生可能使用的语言材料,以便在适当时机帮助学生顺利地进行交际活动。教师要精心组织,加强引导,善于捕捉个别学生的创见,随时就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将讨论引向深入,激发更多的学生去发现新的问题,形成新的创见。

(三)以英语教学活动为载体,延伸语境实践教学的空间和时间

我们在语境教学课题实践中,根据“室内与室外并重,课内与课外并举”的基本要求,尝试推行了多项教学活动,初步形成了英语语境实践教学由室内向室外延伸、课内向课外发展、单学科向多学科渗透的发展格局,确保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方面,使他们“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实验证明,开展英语语境实践教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课堂的方寸之地和有限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境教学的深入发展,学生参与语境教学实践的人数受到限制,语境教学内容的单一性也难免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我们将课题实验范围更多地定位于课内外衔接、多学科渗透语境实践教学综合教育模式的研究,组织了英语角、英语广播、英语沙龙、英语演讲、英语课本剧、故事会、英语手抄报、英语磁带作业、英语卡片的手工制作等多项活动。尤其是《学英语》报赏析栏目的开播,不但丰富了广播内容,也优化了学校英语橱窗的创办质量,使其成为一道靓丽的校园风景线。几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建立一个英语活动室” “办好一份英语手抄报” “抓好节日英语活动课” “设立校园英语广播站”“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高涨,教师参与课题实验的热情倍增。

(四)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实施“双结合”评价模式

1.建立个人英语学习档案制。

为了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学习,记录学生成长历程,我们为学生建立了“个人英语学习档案”。档案主要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作品,如制作的英语手工品、英语手抄报、表演剧本、学生作文、录音带或录像带等,将它们在英语活动室展示出来,运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多种方式,肯定与表扬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创作成果。

2.阶段性评价。

为了总结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调整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对英语语境实践教学活动进行阶段性综合评价是必要的。阶段性评价主要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小品表演、基本学习策略等,采取自评、小组评、教师评、家长评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几个方面的综合评价,以达到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目的。表格设置如下。

表3.阶段性评价表

3.终结性评价。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采取了听力、笔试和口试三种终结性评价方式,采用ABC三等级制记载。

七、实验效果

(一)整体优化了教学功能,提高了办学档次

“英语语境实践教学”课题实验,依据全新的教育理念,构建了“一二二三五”整体实验框架,即一个学年周期,开发两个课题研究,随机抽两个平行班参与实验,力争三年形成气候,五年创出特色;推出了“三三三三”实验策略模式,即坚持“三个界定”原则(界定知识主题、能力主题、情感主题),立足“三个点”(渗透点、切合点、生长点),确立“三课模式”(渗透课、实践课、活动课),达到“三个目标”(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行为目标);形成了“两结合”实验评价体系,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从而整体优化了教学功能,提高了办学档次。

(二)促进了学生个性协调发展,培养了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

实验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智能素质得到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发展。我们通过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策略等进行调查,发现100%的学生热爱英语学习活动,75%的学生通过参与实践,形成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调查结果见下表。

表4.“英语学习兴趣调查”统计表

表5.“英语学习策略调查”统计表

依据《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浅说》一书的统计原则,通过对学生英语学科的前测成绩和终测成绩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后,从P 值可以看出实验后实验班学生的英语成绩与对照班存在着显著差异。其结果见下表。

表6.前测(初一第一学期期中检测)

表7.终测(初中毕业会考)

(三)造就了一批思想和业务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三年的实验研究,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策略的创新,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在“英语语境实践教学”课题实验中,教师们以课题实验促课堂教学,勤思考,勤研究,勤总结,教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出现了一批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科研型”英语教学能手。在全国初中英语优质课竞赛中,我市英语教师刘艳获全国一等奖,邓迎新获省一等奖;先后有150余篇教学经验论文分获国家、省、市级奖励,并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60余篇有价值的教案入选各类优秀教案集;20多个优秀课本剧获省级编剧和表演一二等奖;辅导的学生有130多人获得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大赛一等奖。

(四)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引入教学,实施素质教育

英语语境实践教学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保障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其价值在于不仅提出了一种教学形态、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而且提出了一种有助于学生整体性发展的教学思想,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价值观。它打破了传统僵化的语言教学模式,使素质教育在英语教学中得到落实。

在整个实验操作过程中,我们体会到,教师灵活应变的指导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保证,学生在活动中的角色互动是促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关键,提高语境实践活动的质和量是保证学生学习成效的核心,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机制是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根本。我市初中英语语境实践教学实验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几年来朝着既定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在实验的各个层面上还缺乏广度和深度,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实验的理论依据,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优化和完善实验操作模式和评价体系。我们相信,在总结过去三年实验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一定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参考资料:

1.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2.章兼中: 《外语教育学》,浙江出版社1993年版。

3.马相明: 《现代外语教学方法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

4.潘小华、刘伏初:《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