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儿童早期音乐教育集锦9篇

时间:2023-10-10 10:43:25

儿童早期音乐教育

儿童早期音乐教育范文1

关键词:素质教育;学前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作用

音乐文化博大精深,深受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喜爱。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其不仅具有很好的审美欣赏作用,也被应用到学前教育中,旨在通过学习音乐陶冶学前儿童的情操,也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此音乐教育如今已经成为学前素质教育中的重点内容之一。虽然近年来素质教育已经得到广泛的普及实施,但由于我国学前儿童素质教育起步较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依然会暴露出些许问题和不足,此种情况也导致了我国学期儿童素质教育发展缓慢,因此相关机构和人员应加强此方面的研究和实施力度。

1学前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教学现状

如今素质教育虽然全面普及,但是在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中也有很大差异。城市幼儿园教学设施完善、对教师水平、素质等方面的要求较高,音乐教育的普及水平也处在比较均衡发展的水准。然而乡镇幼儿园却普遍存在教学设施缺失、教师素质良莠不齐以及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象。另外,如今社会需要的是全能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然而在学前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因素和客观原因影响,我国虽重视教育的成果却缺少对学生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若不及时调整陈旧的教学方式,并加大学园教学设施建设,则很难使音乐教育发挥出其真正的作用[1]。

2素质教育背景下学前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作用

2.1促进德育发展:音乐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使学生收获快乐,也能使学生通过音乐认识生活认识自然,并且音乐文化博大精深,学习音乐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也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相对于传统教育,如今教育改革的实施使得我国教育不再单调枯燥,因此在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中增加了很多其他的环节,如游戏、音乐表演和律动等,不同类型的音乐活动可以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在此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很多优秀的品质,如尊敬长辈、热爱大自然、互敬互爱等。

2.2促进身体素质发展:当代儿童相较于从前的儿童而言,虽然拥有了很多电子设备可以供其玩耍,但却使儿童缺少了很多户外体育活动的机会,这对于促进儿童身体健康、血液循环等方面也产生了很多负面的作用。而音乐需要儿童开口发生,通过声带的发生振动带动机体相关方面机能的协调发展。并且在此过程中则可以根据音乐的变化来调整儿童呼吸的频率。从心理方面来说,音乐可以带给人愉悦放松的精神享受,因此学习音乐也可以使儿童处于愉悦满足的状态,幼儿在听到节奏感强的音乐时更会随着音乐蹦蹦跳跳,跟着节奏有频率地进行呼吸和肢体动作,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幼儿的心率稳定和血液循环。另外,幼儿音乐教育中往往会以舞蹈、音乐游戏或体操等配合教学,在此种情况下也能够提升幼儿的身体协调性[2]。

2.3促进团结精神:自我国施行“少生优生”政策以来,我国人口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也导致了现代很多儿童均是独生子女,而独生子女往往会受到家长更多的溺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这对于儿童今后融入群体生活来说是很不利的。音乐教育中通常需要儿童进行合唱,在合唱的过程中能够很好的使儿童受到约束,渐渐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和习惯,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养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也可以通过音乐游戏的形式来实现,使儿童逐渐了解团体精神的意义,并能够更好地融入到集体生活当中。

2.4促进感知能力发展:音乐教育中不只包括听、唱、跳,也包括学习五线谱以及其他的乐理知识,通过学习五线谱可以使儿童锻炼认知能力以及记忆能力,也可以增强其逻辑性的发展,而通过唱、听等教学内容的学习,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听力、发声等方面能力的提升。众所周知,听觉、视觉等都是人类重要的感知能力,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2.5促进左右脑功能开发:左右脑对于人类学习、生活以及工作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支配以及辅助作用,不难发现在众多学生中往往会出现左右脑发展失衡的现象,此种现象的出现与传统教育形式也存在一定关系,传统教育中并不存在儿童前期教育,这也使得学生在正式进入教室学习时已经养成了一定的习惯,而在进行学前儿童教育的过程中,则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以及生活习惯,也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学生的左右脑发展尽量平衡,音乐教育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与人类左右脑之间有直接的关系,通过学习音乐并合理设置教学内容能够很好的改善左右脑发展不均衡的状态[3]。

3结语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等多方面都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负责早期音乐教育的教师应加强对此方面的重视,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使音乐教育能够充分渗透到早期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丰富幼儿的音乐领域的相关活动。大环境下,我国目前的教育改革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依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素质教育作为我国教育改革中的重点内容之一,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尚未得到全面的完善和实施,因此全面普及素质教育也已经成为了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作者:吴雅楠 单位:海口市教育幼儿园碧海分园

参考文献:

[1]黄海燕.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学前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作用研究[J].大众文艺,2011,08(02):254-255.

儿童早期音乐教育范文2

芬兰的Soili Perkio通过对家庭音乐生活的研究发现,当今世界的许多地方,传统儿歌和游戏存在着被遗忘的危险。如果我们询问曾祖父母那一代记得多少儿歌或游戏,他们可能会说出一长串曲目;祖父母那一代也会记得一些。但是,如果你问年轻的父母,答案可能是零,他们不知道任何节奏活动、歌曲或游戏,他们经历的是“电脑・电视・流行文化”的童年。显然,我们正在面临失去美好的传统儿歌和游戏的危险。而不同文化中历经几代人的儿歌或游戏,往往蕴含着智慧,可以促进儿童的语言、身体、意识、空间感、协调性、动作技能、平衡感的发展;积累关于日常生活与节庆传统的知识,锻炼记忆力;在对视觉、听觉或动觉的反馈和观察中,体会与人相处的快乐,学会唱歌和与他人玩耍等。她强调,儿童需要游戏,游戏使儿童与他人、周围环境和大自然产生亲密的联系。因此,必须研究怎样延续家庭中的唱歌和游戏传统,必须思考我们为什么需要一起唱歌和游戏。如果教师、父母和儿童能够分享古老的儿歌,那将会发生怎样奇妙的反应?怎样使这些儿歌引起媒体和出版商的兴趣,让他们乐意出版传统的音乐材料?

英国的Alison Street博士和Susan Young博士介绍了“音乐一对一计划”。这个项目致力于总结适合两岁以下儿童发展的教育实践。19世纪70年代以来,从对成人和婴儿互动的观察中得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声音表现水平的动态范围,包括声调轮廓、有趣的强弱变化和即兴行为等,被认为是语言掌握和交流技巧的促进因素。然而,我们在给年幼的孩子选择音乐时却常常没有考虑过关于音乐交流性的以上因素,相反,通常会倾向于选择适合集体的表演和有利于凝聚集体的音乐活动的曲目。“音乐一对一计划”力图将关于婴儿音乐性的最新理论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帮助父母及照料者采用更适宜的教育方法。计划首先要求收集信息,包括父母的每日音乐活动、对家庭音乐生活的态度、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在此基础上探讨怎样将音乐应用到两岁以下孩子的每日生活,要求教师必须与父母建立信任,形成彼此认同的伙伴关系;同时,教师必须找到适宜并受到双方认同的教育模式。这类与家庭相关的灵活工作为音乐教师的职业规定提出了挑战。

五、音乐亲子交流与人际交流

荷兰的Margre van Gestel强调通过亲子交流培养幼儿的歌唱能力。她认为,幼儿的生活中到处都是音乐。胎儿在出生前就可以听到声音(23-24周),当父母为未出生的胎儿唱歌时,胎儿可以与父母形成情感联系。幼儿歌唱能力的发展就起源于胎儿的听力和情感经验。但是,由于当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很多父母不再有时间给孩子唱歌,而是仅仅把孩子留在摇篮里听音乐。很遗憾,这种方式并不能很好地促进幼儿歌唱能力或亲子关系的发展。父母亲自给孩子唱传统的摇篮曲,是激励孩子歌唱的起点。

意大利的Anselmi认为,3岁儿童的音乐教育应以音乐理论学习为基础,建立教师与儿童之间的互动,引发儿童自发的创造而不仅仅是模仿。观察18-24个月孩子听音乐的反应可以发现,一个正确、连续的刺激可以立即得到孩子的反馈,包括动作、声音或操作物体。这些反馈很迅速,通常是孩子还没有来得及控制或选择怎样反应时发生的,因此是自然随意的反应。

这个年龄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建立,个性逐渐萌芽,已经具备了从教师的谈话中理解自己的反应是否正确的能力。但是,在学习音乐表达的过程中,如果儿童没有及时地反馈,预期的师生交流便很难进行,教师很难评估孩子的发展阶段,也难以采取促使儿童音乐能力和谐发展的最佳策略。因此,有必要对个性化和创造性策略进行研究,鼓励孩子在没有压抑感的情况下以自己的方式对音乐做出反馈。她介绍了在罗马公立托儿所大班的25个孩子中间开展的一项研究:两只蝴蝶(画在两张A4纸上)的游戏,一只粉色,一只黄色,蝴蝶说不同的语言,一个2/4拍,一个节拍,两个节奏都不易记忆,而且,它们常常忘记自己的语言,需要孩子们的帮助。大部分孩子能对不同的蝴蝶拍出相对应的准确节拍。这表明,虽然这里大多数的孩子来自不同的国家,说着各自不同的语言,但音乐是我们共同的语言――音乐能够打破交流的障碍。这就是与孩子一起从事音乐活动最重要的目的。

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Eliz-abeth Mackinlay研究了作为连接母婴间音乐纽带的亲子歌曲,探讨音乐如何成为亲子活动的一部分――女人哼唱儿歌和用音乐育儿的方式,音乐对她们的观念、情感和作为母亲的身份认同感的影响,以及通过音乐游戏和表演与孩子形成的互动类型和相互关系。作者通过自我人种志研究,采用表演和叙事法将作者身为两个儿子母亲的个人经验进行反省和研究。作者写道:祖母曾经哼唱的歌曲让她想起童年,当她自己成为母亲,也希望能像祖母那样唱歌给孩子听。“对大多数人来说,一个女人在我们小时候为我们提供持续的稳定感(同样也包括拒绝和否定),这些感受来自于女人的手、眼、身体、声音,是我们最初的感知和最早的社会经验。”本文总结出音乐为母子交流提供的多种方式及效果,如在家里唱歌可以控制行为、缓解压力、减轻疼痛、提高身体意识和协调性、开发想象力、表达只能通过歌曲理解的各类情感;和孩子们一起大笑、转圈、拍手、哼唱、大喊大叫、观察、模仿、摇摆……通过唱歌加深对孩子的了解。此文揭开母子音乐世界的一角,吸引着更多的母亲分享她的经验。

来自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Patricia st.John研究了婴儿与老人的音乐交流。社会文化理论重视关于社会环境、人及其相互影响的研究,以寻找和解释世界的意义,音乐以其内在的社会化功能而成为促进代际交流的理想方式。作者从社会文化理论的角度,以参与代际音乐活动的两个特殊人群为对象:7对婴儿及照料者(婴儿年龄为3~16个月)和8个退休的修女(年龄为70~94岁),力图探索他们之间的音乐互动怎样使老年人找到新的意义,同时丰富了彼此的音乐经验。音乐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角色是参与者和观察者。

研究者于2007年夏天在美国东北部一个私人音乐活动中心进行了6段各1小时的音乐活动,对活动进行录像并编码,特别记录了活动中的动作和非语言交流状况。参与者的日志及其与照料者、修女在活动前后的非正式谈话记录作为对录像的重要补充数据保存。此外,照料者和修女在活动结束时完成的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也是研究资料之一。研究表明:相处和分享是相互影响的基础,关系是代际交流的核心。如一位母亲惊讶

于自己愿意与修女交流,另一位母亲则对自己能积极参与陌生人的活动而暗道震惊。修女们惊讶于她们与孩子相处自如。通过集体音乐活动,如随着歌曲摇摆或一起玩“藏猫猫”等简单活动,每个人都能发现代际分享的快乐。这些婴儿与老人之间的交流启示我们:1邀请比命令更有效。老人经历着丧失独立性的失落,邀请能打开封闭的心灵之门。2选择提供控制感。两个亚文化人群都缺乏对生活的控制能力,需要给予他们选择的权力。3认知能力的显现需要时间和耐心。婴儿和老人都要找到以能力而不是无能参与的方式。4每个学习共同体的成员都能施展自己的能力。修女们在日志中表明对婴儿“没有期望”。但是,在记录观察内容时,她们对婴儿的能力感到惊讶和敬畏。5真诚与诚实赢得尊敬。如果你不真诚,婴儿是知道的;他们不喜欢虚假的表扬,成人也同样如此。

六、音乐教师教育

肯尼亚的Elizabeth J.A.An-dang’o从全科教师的角度介绍了该国的情况。全科教师相对于专业教师是指较少或没有接受过音乐教育专业训练的教师,他们教授所有的科目。在肯尼亚,大部分教师进行全科教学,仅私立学校有少量专业教师。研究者观察全科教师以判断他们怎样在现有的环境条件里实施音乐和体育课程,分析音乐教育的实践情况。

肯尼亚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实施正规幼儿教育,音乐是学前课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培训者、课程开发者和学前机构管理者共同致力于改进和支持音乐课程。最新的音乐和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提出了具体的活动组织秩序,由专家按照音乐的具体元素和幼儿学习音乐的方式设计活动。音乐元素包括节奏、旋律和力度等。

肯尼亚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有至少42种本土文化,每个文化群体有其独特的音乐遗产。与其他非洲国家不同,各本土文化、本土语言对政策的影响很少,因为高层规定了官方语言是英语,国家语言是斯瓦希里语,但本土语言对区分民族群体有很大作用。社会音乐环境的影响比音乐教育本身更体现实用性。通过访谈教师和观察发现,全科教师认为,音乐的主要目的是娱乐和社会化,是把孩子们组织在一起的手段,音乐是整个学校唯一一起学习的科目。但是,这也引起了孩子们是否接受了适宜年龄的音乐教育的忧虑。在文化影响方面,民族歌曲在音乐教学中越来越少,尽管音乐和体育课程指导里都有所强调,但教师对教本土音乐略有微词,认为学校里有来自不同文化的儿童,因此民族音乐教学不适宜进行,他们自己更喜欢英语和斯瓦希里语音乐。另一个原因是教师自身接触的民族音乐不多,他们做学生时就未曾在学校学过。但是在开展研究的10周里,有3位教师改变了他们对民族音乐的态度,愿意唱自己民族的歌曲;1位教师让班里的孩子演唱各自民族的摇篮曲,孩子们都热情参与了这个活动。这就有力地否定了肯尼亚流行的观念――城市孩子无法欣赏本土音乐。另一个重要观察是诗歌的作用。孩子们背诵许多短诗,这是学习音乐重要的先决条件,学习诗歌有利于节奏的掌握。尽管教师还不能自觉地把诗歌和音乐联系起来,但是这个发现使音乐教育可以尝试通过诗歌的方法来开始,即将音乐和诗歌的节奏联系起来。

研究表明:全科教师在创编歌曲以组织孩子活动方面很有创造性。创编歌曲大都简单短小,节奏主题与文化相关,大多数包含简单的切分音,最常用的拍子是二拍子,旋律主要采用大调。但是很可惜,教师在音体课上并不总是能够选择简单适宜的歌曲教给孩子。总之,全科教师在研究中逐渐认识到要把民族音乐当作音乐课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全科教师可以理解更深层次的音乐,愿意探索音乐的节奏、力度、音高,甚至简单的曲式结构。但他们需要学习音乐理论和表演实践,以便学会分析音乐的各要素;全科教师是隐性的音乐家,他们需要鼓励、挑战和必要的支持以便在学前阶段实施音乐教育,从而激发孩子潜在的音乐感,成为能够对音乐教育负有更多责任的人。鉴于全科教师所受到的音乐专业训练有限,一方面,应增加全科教师与专业音乐教师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应给予他们表达音乐观点的自由。

儿童早期音乐教育范文3

关 键 词:音乐教育 启蒙教育 才能发展

音乐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美感教育,它将旋律、节奏、和声、声调等音乐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将美好的情感付诸声音的表达中,以使人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当然,幼儿也同样能够感受到音乐的美,如在欣赏乐曲《赶花会》时,每当那优美欢快的旋律一出现,孩子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可爱的小鸭子,尽情欣赏各种美丽的花朵,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激起对生活的热爱;当幼儿唱着《好娃娃》这首歌时,他们懂得了尊敬长辈才是好孩子;歌曲《小小蚂蚁》告诉幼儿团结起来力量大;《拉拉勾》使幼儿体会到友爱的快乐……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因此,无论是从教育方式、教育手段还是从幼儿的接受心理来看,音乐教育在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方面都具有特殊的效果。

一、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协作的意识与技能

儿童发育成长的过程是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过程。开始,孩子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正如皮亚杰所说:“儿童早期的社会行为处于自我中心和真正的社会化之间的中间地位,只有当他们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脱出来,具备了与同伴进行有效的协作的能力,社会化便进入一个新阶段。”①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儿童的早期音乐教育可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心理学家指出,儿童社会化的发展终结表现在他们善于协调各种关系,并在一定社会秩序中达到相对自治,这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那些年幼的孩子在家庭里往往只处于服从的地位,或处于撒娇邀宠的“小皇帝”地位,要发展成跟父母长辈平等的关系是很难的。但在音乐活动中则不一样,孩子在这里可以享受到他们应有的平等。因为音乐它本身包含着许多规则,如节奏、音高等,只有严格遵循这些规则,音乐才能表现出优美的旋律,然后再通过这种规则意识对孩子们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儿童意识的发展中,往往是在这种相互作用的平等交往的环境中,孩子们才体会到要把活动进行下去就必须要遵守规则。这时,规则不再是成人一厢情愿地强加了。当然,这种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为幼儿今后在社会上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音乐教育有助于幼儿语言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语言导致行为的社会化”,②有了语言,人们的内心活动才能进行彼此的交流。音乐教育就是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的重要手段。我们知道,歌词配上动听的旋律,特别容易让幼儿所感动、接受。因此,让幼儿多听优美的歌曲,能够使他们积累许多精练、优美、富有感情色彩的语汇。

以上所讲的对幼儿音乐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并不是自然而然就会发生的,而只是一种可追求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能否转化为现实则在于教师的目标意识。每个幼儿教师都应该增强这种意识,根据不同的目标选择不同的音乐教育材料,然后在材料中寻找可以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的潜在因素,并辅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教育。所以,在我们现在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考虑的是为了幼儿的学而教,采用积极的方法,努力做到通过教而达到无需教的目的。③幼儿不必再通过单纯的重复去掌握知识,而是通过解决各种各样有趣的、有意义的课题来掌握知识,如引导幼儿自由选择各种不同音色的乐器,编出相应的节奏来表现“变化的天气”“我们去秋游”“我的一天”等等。幼儿将获得的有关音乐知识(音高、力度、节奏、音色、曲式)都在新情境中运用起来。当然,复习与重复的方法也就建立在经验思维理论的基础上了,如:探索发现法、听辨模唱、感受体验法、情感陶冶法、操作尝试法、综合运用等。与此同时,幼儿通过对物体的操作摆弄(乐器、道具),经过亲身亲历的感性认识,也就更容易理解知识了。科学的音乐教育非常强调教与学的创造性,这样才能使幼儿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如:创编歌词、创编乐曲、歌曲、舞蹈等,这些活动充分地表达幼儿所能表达的东西,他们会自然地、自主地去探索、创造。此外,笔者认为,教师还要尽可能少地在幼儿音乐操作前展示自己的范例或者指导性意见;相反,要尽力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情感,比如幼儿运用音块敲奏“自己的歌”“节奏火车”等游戏活动,幼儿在活动中大胆地去探索创造,在他们经历了无数次的敲奏活动后,乐感也就渐渐形成了。

科学的音乐教育常常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特别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在幼儿认真参与的活动中,幼儿的非智力因素,如学习态度、情绪、合作意识、自信心、成功感、坚持性……也随之发展。当然,注重过程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结果,更不能理解为只有忽视结果才能注重过程,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但如果能注重教育过程,真正发挥师生双向作用,那么必定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故,“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在具体的器乐演奏,并在其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儿童的“动作思维力”。 古往今来层出不穷的“音乐神童”绝大多从事“器乐演奏”“歌曲演唱”,就是佐证了这一真理。当然,在实际教学中除了演唱适宜的儿童歌曲之外,不应过多介入其他内容。

结语

综上所述,“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应该注重时期性、阶段性。笔者对“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研究,也为更多学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角度去透视音乐艺术的特性与本质,去了解音乐艺术的审美机制,去深入把握“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与“儿童生理发育节律——儿童心理发育节律”④的内在契合和反馈协同关系,去了解音乐教育在“文化成人”过程中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全面提升儿童的综合素养。

注释:

①②(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商务印书馆,1981年9月第1版.

儿童早期音乐教育范文4

关键词:早期音乐教育;现状;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J6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2-0076-01

早期教育(early education)由成人对婴幼儿实施的教育,是对0-6岁婴幼儿及其父母、婴幼儿与父母或养育者之间开展的、有助于身体、情感、智力、人格、精神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与健康成长的互动式活动。这是人生的启蒙教育,也是实现终身教育的开端,具有奠基的意义。早期教育自上个世纪后半叶开始,迅速的在全球开始发展。在早期教育中,最重要的手段和环节当属早期音乐教育。《乐记》:“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听音乐,就是训练耳朵;读乐谱,就是训练眼睛。从幼儿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就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经过了音乐教育的熏陶,当然会变得耳聪目明了。学前早期儿童需要音乐教育,己成为不争的事实。

一、当前早期音乐教育中的不足

(一)意识淡薄

今天,早期音乐教育可以辅助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这几乎被所有的教育学家和有关科学领域认同。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很多家长认为婴幼儿根本不懂什么是音乐,更何况是欣赏音乐。特别是针对0―3岁的婴幼儿的早期音乐教育基本是空白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的大量实验和观察证明,幼儿期是人一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幼儿时期教育,可以挖掘大脑的巨大潜力,给以后的智力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重技轻艺

在事实早期音乐教育时,大部分的家长还是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情,希望孩子能学得一门“手艺”,也总是以弹得好不好,唱的准不准作为标准要求孩子。其实早期音乐教育的目的不应该立足于培养未来的音乐家,应该是培养孩子的灵魂,高尚的情操,完美的人格,健康的生活。

(三)家庭早期音乐教育的缺失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家庭音乐教育对学前儿童启蒙教育的价值已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同。这里家长们普遍有一个认识误区,孩子学音乐理所当然是在幼儿园或青少年宫由专职音乐老师来承担。大多数家长都没有意识到非专业人士出身的家长完全有必要,而且也能够在家庭这个特殊的环境中来承担一部分音乐教育职能。对于小朋友而言,家庭是一生学习中最重要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人老师。

二、重视早期教育的必要性

“没有早期音乐教育,干什么我都一事无成”这是举世闻名的德裔美国科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的经典感言。人的成长和教育是分不开的,教育环境越优越,越能促进人的发展。

(一)智力开发必要性

0-7岁的是儿童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形成人所有一切的心理、生理过程的生长发育时期,具有深厚的潜力和强大的可塑性。如果这时能够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给予正确的音乐开导,就能加速儿童智力的发展,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

1、音乐可以提高孩子的记忆力

日本著名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请一些刚生过孩子的母亲给婴儿听古典音乐中的精品,循环反复不断放给婴儿听,不断给他们讲解。直到婴儿5个月的时候,又进一步实验,把一些他们从没听过的曲子夹在已经听熟的曲子中放给他们听,当听到那些从没听过的乐曲时,婴儿脸上带着惊讶和不安的神情,而听到那些熟悉的曲子时,他们则露出会心的微笑。

2、音乐可以提高孩子注意力

国外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在一组5岁的孩子中,每天听一首儿童经典古典音乐,如《闲聊波尔卡》、《小狗圆舞曲》等,一个月后,再经测试这些孩子的注意力的集中时间是未经训练的孩子的4倍。婴幼儿的注意力不仅短暂,而且很容易转移,所以选择极具亲和力的音乐能使孩子的注意力得到持续增长。

(二)心理生理的必要性

儿童早期音乐教育范文5

【关键词】埃德温・戈登;音乐能力倾向;幼儿;音乐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7)03-0007-05

埃德温・戈登(Edwin Gordon),美国著名音乐心理学家、音乐教育学家,其基于应用心理测量、分析与统计的实证研究所创立的戈登音乐学习理论与柯达伊、奥尔夫、达尔克罗兹和铃木等创立的音乐教学理论一样,对国际音乐教育都有重要影响。音乐能力倾向理论是戈登影响最为深远的学术成就,“大大超越了半个世纪以来其他所有人,代表了该研究领域迄今为止的最高水平”(Gerhardstein,2001)。

一、音乐能力倾向的含义及其研究历程

1.音乐能力倾向的含义

能力倾向(aptitude),是指人类在学习某种事物之前,对学习该事物所具有的潜在能力。〔1〕能力倾向通常分为两种:普通能力倾向(general aptitude)和特殊能力倾向(specific aptitude)。普通能力倾向指人类普遍具有的一般能力倾向,包括智力、言语能力、数理能力倾向等;特殊能力倾向指个体在某一特定领域表现出的特殊能力倾向,例如舞蹈能力、美术能力倾向。音乐能力倾向是一种特殊能力倾向,通常指个体学习音乐所具有的潜在能力,有预测个体在音乐领域的学习可能达到何种程度的作用,因此是个体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础。

2.音乐能力倾向的研究历程

早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德国的施通姆普夫(C. Stumpf)和匈牙利的雷维兹(G. Revesz)就开始通过简单却系统的小型音乐测试对儿童的音乐能力倾向进行探究。1919年,被称为美国“音乐心理学之父”的西肖尔(Seashore)研发出了第一个标准的音乐才能测试工具――《西肖尔音乐才能测量》(Seashore Measures of Musical Talent)。这个音乐才能测试工具旨在测定个人在音乐、语言、自然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中的听音能力,适用于任何语言、任何民族和任何文化。〔2〕它的出台标志着音乐能力倾向的研究正式成为一个科学化的研究领域。它先后在1939年和1961年作过两次修订,对于今天的音乐能力倾向研究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其后,《夸尔瓦瑟――戴克马音乐测验》(Kwalwasser-dykema Musical Test)《德雷克音乐能力倾向测验》(Drake Musical Aptitude Tests)及《温格音乐智能标准化测试》(Wing Standardized Tests of Musical Intelligence)等测试工具相继推出,掀起了学界对音乐能力倾向研究的热潮。

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音乐能力倾向研究处于停滞阶段。其主要原因是,音乐教育界对音乐能力倾向的理论产生了争议,尤其是以西肖尔为代表的音乐能力倾向先天论同以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默塞尔教授为代表的后天论相互对峙,致使人们对于音乐能力倾向的认识无法统一,从而客观上影响了该领域研究的发展。〔3〕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很多音乐能力倾向测验工具出现了信、效度问题,导致研究结果难以为信,进而导致音乐能力倾向理论无法对音乐教学产生有实际价值的指导作用。

在这种背景下,怀着挖掘和发展每个儿童的音乐潜力,让儿童在音乐的陶冶下成为“享受音乐之美、拥有音乐教养的文明社会人”的理想,戈登基于其多年从事音乐学习过程与个体差异关系研究的经验,重新编制了系列科学化、标准化的音乐能力倾向测验工具,从而把音乐能力倾向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峰。

二、戈登音乐能力倾向理论的群及要点

1.戈登音乐能力倾向理论的内涵

戈登认为,“音乐能力倾向是学习音乐的潜能”,〔4〕这种潜能是与生俱来的,是个体进行音乐学习的基础,是遗传与早期经验结合的产物。它受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的双重影响。戈登通过研究发现,音乐能力倾向水平在人群中呈正态分布,与智商分布情况极为相似。“音乐能力倾向高于或低于平均水平的人数均约为14%,另外,只有约2%的人音乐能力倾向非常高或非常低。”〔5〕戈登认为,与智商相同,个体的音乐能力倾向是可变和发展的,儿童早期的音乐环境质量是决定其音乐能力倾向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戈登非常注重早期儿童的音乐教育。

在定义音乐能力倾向时,戈登还特别强调其与音乐成就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音乐成就是习得的音乐”。〔6〕诸如器乐演奏和声乐演唱,这些更多依靠音乐技巧和相关训练获得的音乐成就是无法用来评定个体的音乐能力倾向的。音乐成就是个体在习得音乐知识与技能后的外在音乐能力表现,音乐能力倾向则是个体进行音乐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潜在能力。音乐能力倾向是音乐成就获得的前提与基础,因此,一般而言,高的音乐成就意味着高的音乐能力倾向,而高的音乐能力倾向不一定代表高的音乐成就,因为音乐成就的获得还依赖于系统的音乐技能知识学习与相关训练。对此,现代心理学的大量研究也已证明:能力倾向是个体学习的潜能,而成就是个体学习的成果,虽然高成就的人必定具有较高的能力倾向,但能力倾向高的人不一定表现出高成就。〔7〕

2.戈登音乐能力倾向理论的基础

1975年,戈登提出“听想”(audiation)一词。该词是戈登取“audition”和“ideate”两词的词义自造的合成词。其中“audition”是名词,表示听觉的行为或机能;“ideate”是动词,表示形成观念或进行思考。1999年,新版英文字典加入了关于“听想”一词的解释。但对于“听想”一词的含义,戈登曾进行过多次重释。2011年,戈登对“听想”所作的最新解释是“只有经过大脑听想的声音才是音乐,个体在脑中对耳朵听到的熟悉或陌生的声音进行同化和理解时,听想便发生了”。〔8〕实质上,“听想”就是用音乐的语言和思维来聆听、分析和学习音乐。

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戈登的“听想”不是“音乐想象”或“音乐联想”。“音乐想象预示着可能出现的生动的音乐图景,不需要对音乐本身的同化和理解,而听想却需要。”〔9〕也就是说,“听想”这一过程是在对音乐本身的同化和理解之上结合音乐展开的想象,它是个体对音乐的意义进行建构的过程,而不是一种忽视音乐本身,天马行空的幻想。

戈登认为,音乐听想是音乐能力倾向发展的基础。如同语言学习的听、说、读、写过程,个体只有在音乐思维的基础上对聆听到的音乐加以合理内化、平衡、重新建构,才能不断促进音乐能力倾向的发展。因此,戈登的音乐学习理论重视教学生学会对音乐进行听想。他曾说过,“假如你能够听想音乐,你就可以学会创作和即兴创作”。〔10〕

3.戈登音乐能力倾向理论的维度

长期以来,音乐心理学家对音乐能力倾向的理解一直存在着格式塔完形理论和原子理论两种对立观点。以欧洲学者为代表的“格式塔”论认为,音乐具有一元性,或者说具有整体性,因此音乐能力倾向应按各部分能力组成的整体来评定,且音乐能力倾向与个体智力水平高度相关。而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原子论者则走向了另一极端,认为音乐能力倾向是多向度、多维度的,它包含多种能力成分,但这些能力与个体智力水平无关。戈登的音乐能力倾向理论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类似。他认为,同“多元智能理论”一样,个体的音乐能力倾向也是多方面的,每个方面的发展程度是不同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水平与总的音乐能力倾向水平具有密切关系。也就是说,戈登所认为的音乐能力倾向具备完形论和原子论的双重特征,是多维度能力。他认为音乐能力倾向由音乐创造力、音乐记忆力、音乐智力、音乐表现、音感、节奏感、声感、音高、音色、音质、音准、平衡、调性、力度、速度、旋律、风格、和声、重声、辨别时间等至少二十个维度组成。戈登认为,其中的调性与节奏感是最为重要的两种音乐能力倾向。〔11〕关于音乐能力倾向的测量,戈登认为,应将其看作是由局部构成的整体。

4.戈登音乐能力倾向理论的发展

在戈登之前,许多学者,如皮亚杰、布鲁纳、蒙台梭利等都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学前期音乐能力倾向的发展对幼儿今后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以及最终达到的水平极为重要。〔12〕戈登的大量实证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戈登发现,儿童的音乐能力倾向是可变的、发展的,以9岁为分界点可分为发展期(0~9岁)和稳定期(9岁以后)。大约9岁之后,儿童的音乐能力倾向水平趋于稳定,很难再像9岁前那样呈持续增长的发展状态,虽然儿童音乐能力倾向测试的分数会逐年增高,但该分数在团体中所处的百分等级范围相对不变。〔13〕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儿童9岁之后进行的音乐学习是无效的,而是意味着儿童音乐能力倾向稳定后的水平会影响甚至制约其后天音乐成就的获得。也就是说,9岁以前是对儿童进行音乐教育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如果忽视对儿童的音乐教育会导致其音乐能力倾向的衰退,乃至消失殆尽。〔14〕由此可见,早期音乐教育对个体一生音乐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

5.戈登音乐能力倾向的测试

戈登主持编制了多套音乐能力倾向测试工具,根据其对音乐能力倾向发展的划分理论可分为发展期音乐能力倾向测试和稳定期音乐能力倾向测试。其中,发展期的测试工具有《初级音乐听想测试》(简称PMMA)、《中级音乐听想测试》(简称IMMA)以及《奥迪》(Audie),稳定期的测试工具有《音乐能力倾向测试》(简称MAP)和《高级音乐听想测试》(简称AMMA)。MAP是戈登最为著名的音乐能力倾向测试工具,自出版以来已在美国等世界上10个国家得到了广泛运用。

戈登强调,音乐能力倾向测试工具的使用主要是为了帮助家长和教师了解儿童目前的音乐能力倾向发展水平,检验家庭或集体音乐教育的有效性,并对音乐能力倾向发展水平滞后的儿童进行个性化的帮助和指导,而不是对儿童音乐能力进行评价与筛选。〔15〕

三、思考与启示

戈登的音乐能力倾向理论为早期音乐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戈登通过大量实证研究证实,9岁之前,儿童的音乐能力倾向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出生到6岁的这个阶段对个体的音乐能力倾向发展极为重要,这个阶段的音乐能力倾向发展会受环境与教养的交互作用影响。戈登的音乐能力倾向理论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正确看待幼儿的音乐成就,努力促进幼儿音乐能力倾向的发展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根据一个人的音乐成就水平来推测其音乐能力倾向,例如“她钢琴弹得那么好,因为她是一位音乐天才”“他唱歌走调,因为他音乐天赋不高”,这是一种普遍但又失之偏颇的认识。教育者与家长要明确认识音乐能力倾向与音乐成就的关系,不能以幼儿的音乐成就来判断其音乐能力倾向的发展水平,更不能指望通过大量的音乐知识学习与技巧的训练来发展幼儿的音乐能力倾向。音乐能力倾向是与生俱来的潜能,并且在9岁之前是不断发展的,以技能训练为依托的外在音乐成就无法真正反映幼儿实际的内在音乐感知与学习潜能。因此,以音乐成就来评估儿童音乐能力倾向发展水平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虽说高音乐成就的儿童具备高音乐能力倾向,但不能说低音乐成就儿童的音乐能力倾向就不高,教育者与家长要正确看待儿童的音乐成就。

戈登的音乐能力倾向理论告诉我们,早期音乐教育对保持及促进和音乐能力倾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早期非正式或正式的音乐学习经验对幼儿音乐能力倾向水平的维持至关重要,早期刺激性的音乐环境缺失会导致幼儿音乐能力倾向的衰退,甚至消失殆尽。〔16〕因此,教育者和家长要及早对幼儿进行音乐启蒙,避免错过音乐能力倾向发展的最佳时期,以努力促进其音乐能力倾向的发展。

2.注重学前期非正式的音乐教育与指导

非正式或正式的音乐教育及指导对维持儿童与生俱来的音乐能力倾向具有重要作用。戈登的非正式音乐教育是与正式音乐教育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专门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组织相对的概念。与正式音乐教育不同的是,在非正式音乐教育中,教师不注重对幼儿进行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教学。〔17〕戈登指出,非正式音乐指导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适宜于0~3岁幼儿的“非结构化的非正式指导”,即家长或教师对幼儿的音乐学习没有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也没有具体的计划;另一种是适宜于3~5岁幼儿的“结构化的非正式指导”,此时,家长或教师应为幼儿的音乐学习制定专门的计划,关注幼儿在音乐学习中的体验,但对于幼儿实际能达到何种音乐成就没有期望和要求。

戈登认为,幼儿早期的音乐教育应以非正式的音乐教育和指导为主,正式的音乐教育和指导则可从幼儿5岁以后开始。这一观点与我国于2012年颁布实施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的艺术领域的“感受与欣赏”和“表现与创造”的目标不谋而合。学前期作为幼儿音乐能力倾向发展的关键期,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是要帮助幼儿获得丰富的音乐感知和体验,使幼儿能专注于自己的兴趣、经验和音乐学习过程,并善于表达和想象,在此基础上产生即兴创作的可能。在学前期,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应注重对幼儿开展非正式的音乐教育指导,即为幼儿创设丰富的音乐环境,结合体态律动、戏剧表演和音乐游戏等引导幼儿多样化的音乐感知与体验,要更多关注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情绪状态和学习品质发展情况,而不是音乐成就。即使是在学前中后期开始引导幼儿开展正规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学习,教师也宜将较为抽象的音乐知识,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加以呈现,切忌盲目灌输,已免导致幼儿对音乐学习产生厌恶之情。

3.重视聆听的音乐教育价值,为幼儿创设高质量的浸润式音乐教育环境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与语言一样,是以听为基础的。个体在还未出生时,就可以听见外界的声音了,刚出生不久的婴儿虽无法理解听到的声音,但这并不影响他对外界声音的无意识吸收,这种无意识吸收可为其日后有意识的语言和音乐发展做好准备。有研究表明,幼儿在3岁前无意识吸收的语言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其日后语言表达与阅读能力的发展,早期丰富的语言环境对幼儿日后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重要影响。戈登认为,与语言学习一样,早期丰富的音乐环境对幼儿的音乐能力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婴幼儿只有及早接触音乐,才能无意识地积累音乐经验。婴儿虽然还无法理解听到的音乐,但这种无意识的经验积累是其日后有意识聆听的基础。人类的语言思维活动依赖语言,同样,人类的音乐思维活动依赖音乐语言,音乐语言的积累是音乐思维活动重要的基础与前提。戈登认为,只有大脑中有一定量的有关各种旋律、节拍节奏规律、不同调式风格等音乐语汇的积累,个体才能有可能对所听到的音乐进行理解、同化,从而为正确的传达与表现奠定基础。幼儿在音乐环境中聆听及无意识积累的音乐语汇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日后的音乐听想能力,并影响其音乐能力倾向的发展。因此,一个高质量的浸润式音乐环境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具有重要价值。

然而现实中,除部分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幼儿园,许多幼儿园班级中很难见到独立的音乐区角,有些班级甚至没有任何与音乐活动相关的材料。音乐区角是幼儿能够自主感受与欣赏、表达与创造的音乐学习空间,是高质量的浸润式音乐教育环境在幼儿园区角创设中的重要体现。高质量的音乐区角既要求空间位置选择适宜,又要求环境创设舒适且富有童趣;既要求投放的音乐活动材料具有安全性、丰富性、多样性和有效性,又要求能根据本班幼儿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不断变更材料,从而使幼儿在高质量的音乐区角活动中实现音乐能力倾向的发展。此外,幼儿园教师和家长还可将音乐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如,平时注重选择多种风格(如不同时期、文化、节拍、调式)的优秀音乐作品供幼儿欣赏,注意采用多种形式(如集体和个人聆听、亲子聆听、体态律动、音乐游戏与戏剧表演等)引导幼儿聆听音乐。

此外,高品质的音响设备也是高质量音乐教育环境创设的关键因素之一。高品质的音响设备不仅能够实现对音乐作品原声音质的还原、更好地表现音乐作品之美,还能够避免劣质音响效果乃至噪音对幼儿听力的损害。

4.树立“体验-愉悦”式的学前音乐教育观,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戈登曾这样描述自己的音乐教育观:“……音乐是人类独有的,没有音乐,生命将是黯淡的。音乐教育的目的是让所有孩子在聆听、体验或参与音乐的过程中慢慢学会理解音乐。最后,随着孩子的成长,他将学会欣赏并沉浸在他所喜爱的音乐中,享受音乐带给他的美妙,他的生命会更富深意。”〔18〕无独有偶,美国音乐教育哲学家雷默(B.Reimer)也曾说:“音乐教育的目的、价值应求诸作为艺术的音乐本身。”他还强调,“体验-愉悦”应是音乐教育的应有理念。音乐教育界很多学者也同样认为,“音乐教育如果过多地渲染非音乐的功能和效应,可能会导致音乐教育失去安身立命之本”。〔19〕

反观当下我国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成人以其狭隘的审美标准过度训练幼儿,影响了幼儿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威胁到了幼儿的身心健康……成人为了比赛、选拔或其他宣传目的,长时间占用幼儿的游戏、学习、休息时间进行排练。”〔20〕又如,教师和家长往往急功近利,无视幼儿的认知特点、兴趣与经验,给幼儿灌输抽象的音乐知识,强迫幼儿进行大量机械枯燥的音乐技能训练,这不仅让幼儿无法体验到音乐的魅力,还使其对音乐与音乐学习产生厌恶情绪,进而扼杀了幼儿音乐审美的幼芽,令人心痛。研究者认为,音乐教育作为艺术实践活动之一,应以愉悦身心为主要目的。对于学龄前幼儿来讲,音乐教育的核心应是让幼儿在参与音乐活动中获得愉悦与美的体验,萌发对音乐生活的热爱之情。因此,教育者应树立“体验-愉悦”式的学前音乐教育观,注重幼儿对音乐的感知、体验和欣赏,关注幼儿的情绪状态、投入程度及主动性,以音乐为载体为幼儿开启善与美的大门,让幼儿通过音乐教育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冰.埃德温・戈登对音乐教育研究的贡献与启示〔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4):1-2.

〔2〕傅显舟.西肖尔音乐才能测量:普通组美中结果比较〔J〕.中国音乐,1988,(9):40-42.

〔3〕埃德温・戈登.论儿童音乐才能的发展基础〔M〕.普凯元,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49.

〔4〕GORDON E.Untying gordian knots〔M〕.Chicago:Gia Publications,2011:10.

〔5〕〔6〕GORDON E.Three-year longitudinal predictive validity study of the musical aptitudes〔J〕.Musical Educators Journal,1967,(5):9-12.

〔7〕〔8〕章淑慧.心理学视野中音乐能力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5.

〔9〕〔17〕GORDON E. Learning sequences in music:A contemporary music learning theory〔M〕.Chicago:Gia Publication,2007:10,260.

〔10〕〔14〕〔16〕GORDON E. All about audiation and music aptitude〔J〕.Music Educators Journal,1999,(9):40-44.

〔11〕〔13〕〔15〕GORDON E. Manual for the PMMA and IMMA〔M〕.Chicago:Gia Publications,1986:3-16.

〔12〕GORDON E. Music aptitude and related tests〔M〕.Chicago:Gia Publications,1986:11.

〔18〕GORDON E. A music learning theory for newborn and young children〔M〕.Chicago:Gia Publications,1990:2-3.

儿童早期音乐教育范文6

关键词:蒙台梭利 早教 幼儿音乐培养

蒙台梭利是二十世纪著名的意大利女教育学家,她的教育方法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作为指导,主张由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育,让儿童自发地主动学习,自已建构完善的人格。在“蒙式”教育过程中,所体现出的“音乐现象”非常有利于后期对儿童音乐的培养。例如:蒙氏教育培养儿童具备秩序感、专注力、想象力,自信心、表现力等。由此可见,接受过“蒙式”教育的幼儿,更有助于后期音乐的学习,而通过音乐的学习会使他们所具备的优秀特点更加完善和提高。

一、“蒙氏”早教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与实践

每个幼儿伴随着听觉、视觉、味觉等感觉器官来认识这个世界,其中听觉器官发育得最早,而音乐与听觉器官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培养幼儿的音乐听觉是至关重要的。在“蒙式”幼儿园待一天的孩子们,在发生上厕所、上课、下课、吃饭、做游戏等等行为时,教师都会播放特定的音乐。时间长了,孩子们就会熟悉这些心里暗示信号,一听到某个音乐响起,就知道是该要做什么事情了。笔者走访“小蒙班”调查,看到所有小朋友随着音乐排着队有序地沿着地上画的线缓缓地行走,这种叫“走线运动”,这是他们每天早上来上幼儿园做的第一件事情。为什么要放音乐“走线”呢?如果此时突然把音乐暂停了,孩子们顿时就会慌张了,本来走得整齐有序,音乐一停,步调不一致了,有出线的、有推来推去的,甚至还有张牙舞爪的。

而在“蒙氏”教育诸多的教学理念中,最具特色的是它的教具,它不同于一般教具,更不同于玩具,笔者归纳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自动纠错性”,笔者在幼儿园接触了形形的教具:丰富的颜色、不同的形状、不一样的“玩法” ……不懂的人以为是普通的儿童玩具,其实是“蒙式教具”,通过观察了小朋友们“游戏”的全过程,就完全明白了。有一次,张瑾煊小朋友的拿了一种教具在摆弄,这个教具的名称叫“带插座圆柱体”,10个圆柱体高相等,直径不等,底座上有相应的孔。他把每个圆柱体从插孔中拿出来后,不分直径大小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摆放,然后再任意拿出一个圆柱体,它找相应的插孔,这个小朋友非常认真的在做自己的“工作”。一组带插座圆柱体是由10个圆柱体和一个有10个孔的底座组成的,每一个粗细不等的圆柱体在底座上都对应一个相应的插孔,根据底面积不等、周长不等,就能很快将圆柱体插回插孔。当然,他只是一个3岁多的孩子,根本不懂这些概念,他随便拿了一个圆柱体,依次的试过了每一个插孔,直到找到并插入合适的位置上,经过多次的反复,他把10个圆柱体都插入了与之相对应的插孔里。不管这个“玩具”怎么玩,最终都会完全正确,过程中不需要指导,只需要反复实践,就从中感悟到了事物的规律,同时也培养了“静下心”、“坐得住”的好习惯。整个“游戏”过程中,老师并没有参与指导,完全是孩子们自主的选择和游戏。可见周长、直径、高、立体等概念在无形中使他都有了感性的认知。“秩序”感的教育特质不只显现在教具物的本身,也旁及到的一切行动。所以,每次游戏孩子们都必须有秩序地取下教具,游戏后,有次序地归位以及要的尊重它、维护它的素养。在这样教养下的孩子,长大了就会尊重“长幼有序”和“先来后到”等社会伦理和社会秩序。所以,教具其中蕴含的教育意义对孩子们潜能、智力的开发与行为习惯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学习音乐也是如此,潜移默化式的教育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得到了快乐,获得了知识。

二、接受过蒙氏早教与一般学前儿童的乐感之对比

笔者平日里给一些小朋友辅导钢琴的时候发现,那些接受了系统的“蒙式教育”的孩子们与那些接受普通学前教育的孩子们相比,有三方面的明显区别。首先,他们在节奏感上明显优于他们的同龄人。简单的节奏模仿训练,幼儿们马上就能正确重复一遍。其次,他们的思维敏捷,身体反应很快。当我面对他们做一个动作时,这些小朋友能马上通过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一般大多数的孩子,经常会出现左右颠倒的情况。第三,他们的音乐记忆力和乐感很强。当老师教一个小曲子或是儿歌的时候,教一遍之后,连词带曲都已经“印入”他们的脑子里,从他们的表现上看出,他们已经历过“听懂”了音乐语言的那个过程。多数孩子为什么没有表现出这种能力呢,一是因为他们的思想受到拘束,二是他们缺少协调性。这都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培养出来的,而是通过每天的磨合而达到的一种质变结果。可见,接受过“蒙氏教育”的孩子,更有利于今后对音乐方面的培养。

三、蒙台梭利教育的孩子有利于对音乐的学习

蒙台梭利认为:“教师协助孩子获得自由,避免限制孩子自由性的活动受到压抑或干涉,孩子必须自由活动才能真正表现自己。”音乐活动是孩子自由表现、自由创造的最好方式,让儿童从小接受美好的音乐教育,在敏感期熏陶音乐,培养高情商的儿童。音乐教师是孩子们眼中的天使,教师的语言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音乐教师应懂得,如何运用优美、智慧的语言感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儿童的创造力。

因此,在蒙氏班里笔者经常看到,老师将音乐贯穿到孩子的一日生活当中,早晨起来幼儿园老师带领孩子随着优美的音乐做操,让孩子在活动身体的同时,充分感受音乐的美。开饭时间到了,孩子听到舒缓的轻音乐能安静的进餐,入厕、喝水、午睡起床等都是在音乐的提示下完成活动。

由于天天都听着丰富的音乐进行各种各样的行为,几年下来,接受过“蒙式”教育的孩子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乐感,而良好的乐感正是学习音乐的必备条件。乐感不是只凭逻辑就能来获得的,而是通过一定时期的感受与熏陶中获得的,有了灵敏和丰富的乐感,会使孩子们在心灵的感受上反响更大,相反,如果耳闻仙乐,却无动于衷,那对学习音乐来说就太可悲了。学习音乐的前提,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乐感,而且还要具备有专注力、有耐心、有表现的欲望等好习性,而这些“蒙式”教育的宗旨就是为了培养孩子们具备这些品质。

四、结语

“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独特魅力源于对儿童的充分研究、了解和遵守儿童的敏感期,激发儿童潜能,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发展孩子独立、自信、专注、创造等能力,正是因为这些特点,才更有利于后期音乐的学习。

而蒙台梭利早教针对这些问题做出了一个很好的成绩,希望今后的家长们都能接受这种教育理念,儿童们都能从中获益,使无数儿童将原本已被压抑了的对音乐的情感重新释放出来,从而激发了他们潜在的音乐灵性。

参考文献:

[1][意]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M].祝东平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

[2][意]蒙台梭利.有吸引力的心灵[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3][意]蒙台梭利.爱和自由[M].孙瑞雪译.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7.

儿童早期音乐教育范文7

一、音乐能力倾向的含义及其研究历程

1.音乐能力倾向的含义

能力倾向(aptitude),是指人类在学习某种事物之前,对学习该事物所具有的潜在能力。〔1〕能力倾向通常分为两种:普通能力倾向(general aptitude)和特殊能力倾向(specific aptitude)。普通能力倾向指人类普遍具有的一般能力倾向,包括智力、言语能力、数理能力倾向等;特殊能力倾向指个体在某一特定领域表现出的特殊能力倾向,例如舞蹈能力、美术能力倾向。音乐能力倾向是一种特殊能力倾向,通常指个体学习音乐所具有的潜在能力,有预测个体在音乐领域的学习可能达到何种程度的作用,因此是个体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础。

2.音乐能力倾向的研究历程

早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德国的施通姆普夫(C. Stumpf)和匈牙利的雷维兹(G. Revesz)就开始通过简单却系统的小型音乐测试对儿童的音乐能力倾向进行探究。1919年,被称为美国音乐心理学之父的西肖尔(Seashore)研发出了第一个标准的音乐才能测试工具《西肖尔音乐才能测量》(Seashore Measures of Musical Talent)。这个音乐才能测试工具旨在测定个人在音乐、语言、自然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中的听音能力,适用于任何语言、任何民族和任何文化。〔2〕它的出台标志着音乐能力倾向的研究正式成为一个科学化的研究领域。它先后在1939年和1961年作过两次修订,对于今天的音乐能力倾向研究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其后,《夸尔瓦瑟戴克马音乐测验》(Kwalwasser-dykema Musical Test)《德雷克音乐能力倾向测验》(Drake Musical Aptitude Tests)及《温格音乐智能标准化测试》(Wing Standardized Tests of Musical Intelligence)等测试工具相继推出,掀起了学界对音乐能力倾向研究的热潮。

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音乐能力倾向研究处于停滞阶段。其主要原因是,音乐教育界对音乐能力倾向的理论产生了争议,尤其是以西肖尔为代表的音乐能力倾向先天论同以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默塞尔教授为代表的后天论相互对峙,致使人们对于音乐能力倾向的认识无法统一,从而客观上影响了该领域研究的发展。〔3〕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很多音乐能力倾向测验工具出现了信、效度问题,导致研究结果难以为信,进而导致音乐能力倾向理论无法对音乐教学产生有实际价值的指导作用。

在这种背景下,怀着挖掘和发展每个儿童的音乐潜力,让儿童在音乐的陶冶下成为享受音乐之美、拥有音乐教养的文明社会人的理想,戈登基于其多年从事音乐学习过程与个体差异关系研究的经验,重新编制了系列科学化、标准化的音乐能力倾向测验工具,从而把音乐能力倾向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峰。

二、戈登音乐能力倾向理论的內涵及要点

1.戈登音乐能力倾向理论的内涵

戈登认为,音乐能力倾向是学习音乐的潜能,〔4〕这种潜能是与生俱来的,是个体进行音乐学习的基础,是遗传与早期经验结合的产物。它受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的双重影响。戈登通过研究发现,音乐能力倾向水平在人群中呈正态分布,与智商分布情况极为相似。音乐能力倾向高于或低于平均水平的人数均约为14%,另外,只有约2%的人音乐能力倾向非常高或非常低。〔5〕戈登认为,与智商相同,个体的音乐能力倾向是可变和发展的,儿童早期的音乐环境质量是决定其音乐能力倾向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戈登非常注重早期儿童的音乐教育。

在定义音乐能力倾向时,戈登还特别强调其与音乐成就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音乐成就是习得的音乐。〔6〕诸如器乐演奏和声乐演唱,这些更多依靠音乐技巧和相关训练获得的音乐成就是无法用来评定个体的音乐能力倾向的。音乐成就是个体在习得音乐知识与技能后的外在音乐能力表现,音乐能力倾向则是个体进行音乐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潜在能力。音乐能力倾向是音乐成就获得的前提与基础,因此,一般而言,高的音乐成就意味着高的音乐能力倾向,而高的音乐能力倾向不一定代表高的音乐成就,因为音乐成就的获得还依赖于系统的音乐技能知识学习与相关训练。对此,现代心理学的大量研究也已证明:能力倾向是个体学习的潜能,而成就是个体学习的成果,虽然高成就的人必定具有较高的能力倾向,但能力倾向高的人不一定表现出高成就。〔7〕

2.戈登音乐能力倾向理论的基础

1975年,戈登提出听想(audiation)一词。该词是戈登取audition和ideate两词的词义自造的合成词。其中audition是名词,表示听觉的行为或机能;ideate是动词,表示形成观念或进行思考。1999年,新版英文字典加入了关于听想一词的解释。但对于听想一词的含义,戈登曾进行过多次重释。2011年,戈登对听想所作的最新解释是只有经过大脑听想的声音才是音乐,个体在脑中对耳朵听到的熟悉或陌生的声音进行同化和理解时,听想便发生了。〔8〕实质上,听想就是用音乐的语言和思维来聆听、分析和学习音乐。

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戈登的听想不是音乐想象或音乐联想。音乐想象预示着可能出现的生动的音乐图景,不需要对音乐本身的同化和理解,而听想却需要。〔9〕也就是说,听想这一过程是在对音乐本身的同化和理解之上结合音乐展开的想象,它是个体对音乐的意义进行建构的过程,而不是一种忽视音乐本身,天马行空的幻想。

戈登认为,音乐听想是音乐能力倾向发展的基础。如同语言学习的听、说、读、写过程,个体只有在音乐思维的基础上对聆听到的音乐加以合理内化、平衡、重新建构,才能不断促进音乐能力倾向的发展。因此,戈登的音乐学习理论重视教学生学会对音乐进行听想。他曾说过,假如你能够听想音乐,你就可以学会创作和即兴创作。〔10〕

3.戈登音乐能力倾向理论的维度

长期以来,音乐心理学家对音乐能力倾向的理解一直存在着格式塔完形理论和原子理论两种对立观点。以欧洲学者为代表的格式塔论认为,音乐具有一元性,或者说具有整体性,因此音乐能力倾向应按各部分能力组成的整体来评定,且音乐能力倾向与个体智力水平高度相关。而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原子论者则走向了另一极端,认为音乐能力倾向是多向度、多维度的,它包含多种能力成分,但这些能力与个体智力水平无关。戈登的音乐能力倾向理论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类似。他认为,同多元智能理论一样,个体的音乐能力倾向也是多方面的,每个方面的发展程度是不同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水平与总的音乐能力倾向水平具有密切关系。也就是说,戈登所认为的音乐能力倾向具备完形论和原子论的双重特征,是多维度能力。他认为音乐能力倾向由音乐创造力、音乐记忆力、音乐智力、音乐表现、音感、节奏感、声感、音高、音色、音质、音准、平衡、调性、力度、速度、旋律、风格、和声、重声、辨别时间等至少二十个维度组成。戈登认为,其中的调性与节奏感是最为重要的两种音乐能力倾向。〔11〕关于音乐能力倾向的测量,戈登认为,应将其看作是由局部构成的整体。

4.戈登音乐能力倾向理论的发展

在戈登之前,许多学者,如皮亚杰、布鲁纳、蒙台梭利等都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学前期音乐能力倾向的发展对幼儿今后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以及最终达到的水平极为重要。〔12〕戈登的大量实证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戈登发现,儿童的音乐能力倾向是可变的、发展的,以9岁为分界点可分为发展期(0~9岁)和稳定期(9岁以后)。大约9岁之后,儿童的音乐能力倾向水平趋于稳定,很难再像9岁前那样呈持续增长的发展状态,虽然儿童音乐能力倾向测试的分数会逐年增高,但该分数在团体中所处的百分等级范围相对不变。〔13〕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儿童9岁之后进行的音乐学习是无效的,而是意味着儿童音乐能力倾向稳定后的水平会影响甚至制约其后天音乐成就的获得。也就是说,9岁以前是对儿童进行音乐教育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如果忽视对儿童的音乐教育会导致其音乐能力倾向的衰退,乃至消失殆尽。〔14〕由此可见,早期音乐教育对个体一生音乐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

5.戈登音乐能力倾向的测试

戈登主持编制了多套音乐能力倾向测试工具,根据其对音乐能力倾向发展的划分理论可分为发展期音乐能力倾向测试和稳定期音乐能力倾向测试。其中,发展期的测试工具有《初级音乐听想测试》(简称PMMA)、《中级音乐听想测试》(简称IMMA)以及《奥迪》(Audie),稳定期的测试工具有《音乐能力倾向测试》(简称MAP)和《高级音乐听想测试》(简称AMMA)。MAP是戈登最为著名的音乐能力倾向测试工具,自出版以来已在美国等世界上10个国家得到了广泛运用。

戈登强调,音乐能力倾向测试工具的使用主要是为了帮助家长和教师了解儿童目前的音乐能力倾向发展水平,检验家庭或集体音乐教育的有效性,并对音乐能力倾向发展水平滞后的儿童进行个性化的帮助和指导,而不是对儿童音乐能力进行评价与筛选。〔15〕

三、思考与启示

戈登的音乐能力倾向理论为早期音乐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戈登通过大量实证研究证实,9岁之前,儿童的音乐能力倾向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出生到6岁的这个阶段对个体的音乐能力倾向发展极为重要,这个阶段的音乐能力倾向发展会受环境与教养的交互作用影响。戈登的音乐能力倾向理论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正确看待幼儿的音乐成就,努力促进幼儿音乐能力倾向的发展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根据一个人的音乐成就水平来推测其音乐能力倾向,例如她钢琴弹得那么好,因为她是一位音乐天才他唱歌走调,因为他音乐天赋不高,这是一种普遍但又失之偏颇的认识。教育者与家长要明确认识音乐能力倾向与音乐成就的关系,不能以幼儿的音乐成就来判断其音乐能力倾向的发展水平,更不能指望通过大量的音乐知识学习与技巧的训练来发展幼儿的音乐能力倾向。音乐能力倾向是与生俱来的潜能,并且在9岁之前是不断发展的,以技能训练为依托的外在音乐成就无法真正反映幼儿实际的内在音乐感知与学习潜能。因此,以音乐成就来评估儿童音乐能力倾向发展水平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虽说高音乐成就的儿童具备高音乐能力倾向,但不能说低音乐成就儿童的音乐能力倾向就不高,教育者与家长要正确看待儿童的音乐成就。

戈登的音乐能力倾向理论告诉我们,早期音乐教育对保持及促进兒童音乐能力倾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早期非正式或正式的音乐学习经验对幼儿音乐能力倾向水平的维持至关重要,早期刺激性的音乐环境缺失会导致幼儿音乐能力倾向的衰退,甚至消失殆尽。〔16〕因此,教育者和家长要及早对幼儿进行音乐启蒙,避免错过音乐能力倾向发展的最佳时期,以努力促进其音乐能力倾向的发展。

2.注重学前期非正式的音乐教育与指导

非正式或正式的音乐教育及指导对维持儿童与生俱来的音乐能力倾向具有重要作用。戈登的非正式音乐教育是与正式音乐教育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专门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组织相对的概念。与正式音乐教育不同的是,在非正式音乐教育中,教师不注重对幼儿进行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教学。〔17〕戈登指出,非正式音乐指导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适宜于0~3岁幼儿的非结构化的非正式指导,即家长或教师对幼儿的音乐学习没有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也没有具体的计划;另一种是适宜于3~5岁幼儿的结构化的非正式指导,此时,家长或教师应为幼儿的音乐学习制定专门的计划,关注幼儿在音乐学习中的体验,但对于幼儿实际能达到何种音乐成就没有期望和要求。

戈登认为,幼儿早期的音乐教育应以非正式的音乐教育和指导为主,正式的音乐教育和指导则可从幼儿5岁以后开始。这一观点与我国于2012年颁布实施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的艺术领域的感受与欣赏和表现与创造的目标不谋而合。学前期作为幼儿音乐能力倾向发展的关键期,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是要帮助幼儿获得丰富的音乐感知和体验,使幼儿能专注于自己的兴趣、经验和音乐学习过程,并善于表达和想象,在此基础上产生即兴创作的可能。在学前期,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应注重对幼儿开展非正式的音乐教育指导,即为幼儿创设丰富的音乐环境,结合体态律动、戏剧表演和音乐游戏等引导幼儿多样化的音乐感知与体验,要更多关注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情绪状态和学习品质发展情况,而不是音乐成就。即使是在学前中后期开始引导幼儿开展正规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学习,教师也宜将较为抽象的音乐知识,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加以呈现,切忌盲目灌输,已免导致幼儿对音乐学习产生厌恶之情。

3.重视聆听的音乐教育价值,为幼儿创设高质量的浸润式音乐教育环境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与语言一样,是以听为基础的。个体在还未出生时,就可以听见外界的声音了,刚出生不久的婴儿虽无法理解听到的声音,但这并不影响他对外界声音的无意识吸收,这种无意识吸收可为其日后有意识的语言和音乐发展做好准备。有研究表明,幼儿在3岁前无意识吸收的语言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其日后语言表达与阅读能力的发展,早期丰富的语言环境对幼儿日后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重要影响。戈登认为,与语言学习一样,早期丰富的音乐环境对幼儿的音乐能力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婴幼儿只有及早接触音乐,才能无意识地积累音乐经验。婴儿虽然还无法理解听到的音乐,但这种无意识的经验积累是其日后有意识聆听的基础。人类的语言思维活动依赖语言,同样,人类的音乐思维活动依赖音乐语言,音乐语言的积累是音乐思维活动重要的基础与前提。戈登认为,只有大脑中有一定量的有关各种旋律、节拍节奏规律、不同调式风格等音乐语汇的积累,个体才能有可能对所听到的音乐进行理解、同化,从而为正确的传达与表现奠定基础。幼儿在音乐环境中聆听及无意识积累的音乐语汇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日后的音乐听想能力,并影响其音乐能力倾向的发展。因此,一个高质量的浸润式音乐环境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具有重要价值。

然而现实中,除部分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幼儿园,许多幼儿园班级中很难见到独立的音乐区角,有些班级甚至没有任何与音乐活动相关的材料。音乐区角是幼儿能够自主感受与欣赏、表达与创造的音乐学习空间,是高质量的浸润式音乐教育环境在幼儿园区角创设中的重要体现。高质量的音乐区角既要求空间位置选择适宜,又要求环境创设舒适且富有童趣;既要求投放的音乐活动材料具有安全性、丰富性、多样性和有效性,又要求能根据本班幼儿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不断变更材料,从而使幼儿在高质量的音乐区角活动中实现音乐能力倾向的发展。此外,幼儿园教师和家长还可将音乐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如,平时注重选择多种风格(如不同时期、文化、节拍、调式)的优秀音乐作品供幼儿欣赏,注意采用多种形式(如集体和个人聆听、亲子聆听、体态律动、音乐游戏与戏剧表演等)引导幼儿聆听音乐。

此外,高品质的音响设备也是高质量音乐教育环境创设的关键因素之一。高品质的音响设备不仅能够实现对音乐作品原声音质的还原、更好地表现音乐作品之美,还能够避免劣质音响效果乃至噪音对幼儿听力的损害。

4.树立体验-愉悦式的学前音乐教育观,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儿童早期音乐教育范文8

(一)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的背景。儿童音乐生活化的思想早在九十世纪就已被德国教育学家福禄贝尔提出,意大利瑞吉欧教育的教学方案以及华德福教育都强调了音乐教育生活化这一理念。由于这一教育理念的先进性和可行性,其后在世界各国得到了不断的普及和推广。进入21世纪,儿童音乐教育生活化的实践及研究也在我国掀起新的热潮。2006年全国幼儿园音乐教育研讨会上,在“回归本位的早期儿童音乐教育”论题下,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就已经明确表达了幼儿音乐教育应该生活化的观点。若在中国知网以“音乐教育生活化”为关键词检索,共有三万多条检索结果;以“幼儿园”及“音乐教育生活化”进行检索,则共有4509条结果,这足以表明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的理念已经深受各界人士的关注。

(二)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的涵义。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是指根据幼儿在幼儿园一天的不同生活内容,包括入园、吃饭、午睡、游戏和课间操等,加入与之紧密结合的歌曲或乐曲,尤其是少儿歌曲和童谣,让孩子们能够在音乐的审美愉悦中轻松快乐的开展各种活动,达成各项教学目标。

(三)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的意义。第一,音乐教育生活化对幼儿今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幼儿期孩子的大脑还未发育完全,在此期间将音乐教育生活化,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生活情趣还能增强幼儿的生活经验。第二,音乐教育生活化能够加强幼儿的生活技能。将音乐贯穿于孩子一天的幼儿园生活中,能够使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会各种生活技巧,完成各种教学任务。第三,音乐教育生活化的实施,巧妙的将相关的歌曲乐曲融入幼儿所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拉近了他们对音乐的距离感,更有利于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二、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的现状

虽然音乐教育生活化已经在很多幼儿园得到实施推广,但因种种条件的限制,在当前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以教师主导代替学童主导。幼儿音乐教育生活化,要求教师要从儿童的生活特点和心理特点出发,选择与设计符合这一特点的教学模式—学童主导模式。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不少教师教仍沿袭传统的教师主导模式和方法,先教孩子读歌词,再教孩子和旋律,没有和孩子交流沟通,让他们挑选自己喜爱的歌曲和教学方式,没能充分调动孩童的学习兴趣,最终不能实现教学设想。

(二)音乐内容与生活环节游离。孩子在幼儿园学习、生活的一整天时间包括很多环节,比如入园、课间、吃饭、午休等,在幼儿园中,教师在音乐教学中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往往与实际生活无关,很少使音乐能够融入这些日常的生活环节,没有能够充分利用音乐的价值,使得孩子一天的生活单调乏味。

(三)教学体制和评估机制尚未完善。我国对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缺乏完善的体制,幼儿园音乐课本的音乐题材也较少加入生活元素,导致教师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难以找到与生活环节相匹配的音乐作品而出现偏差。同时,对教师的音乐教育生活化也缺少评估体制。

三、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的策略

鉴于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的现状,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和成果,我们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索和改进:

(一)编选合适的音乐教材。在幼儿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选择合适的生活化的音乐素材,都能更快的将他们带进特定的情景中,达成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然而目前还没有这样配套的教材。这就要求老师要积极主动的去收集和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对象和教学主题的音乐作品,同时也要精心组织,通力合作,尽快的做好音乐教育生活化教材的编订工作。

(二)设置富于情景感的游戏。生活化的音乐,是模拟的情景化的;而游戏,是最能调动幼儿兴趣和热情的,巧妙地将二者结合起来,使生活化更为生动有趣。有些歌曲,例如丢手绢、找朋友等,本就是游戏化的。教师可以创设更多情景化的游戏,例如设想一个为爸爸妈妈送雨伞的游戏,同时播放模仿风声、雨声及雷声等的音乐或歌曲,就能使孩子们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三)分类播放功能性乐曲。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都有较规范的作息时间,在不同的时段内播放相关的音乐,既借助音乐建立了良好的秩序感,又很好的把音乐教育贯穿在每一天教学活动的始终。例如早晨入园时播放早上好、上学歌等,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快乐的上学气氛。午睡时可以播放固定的催眠曲、小夜曲等,以提高孩子的睡眠质量;午睡后洗漱时可以播放小毛巾等,使得孩子们能够轻松的完成洗漱过程。

四、结语

儿童早期音乐教育范文9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歌曲是他们不可或缺的一份精神食粮。在襁裕里听母哼唱儿歌是人生的音乐启蒙;在幼儿园里和小朋友做游戏拍手唱歌有着无限乐趣;在课堂上老师弹风琴领着唱歌犹如春风吹佛着一片片稚嫩的绿叶??儿童歌曲伴随着天真可爱的儿童度过他们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音乐是儿童智慧的源泉。在早期教育中音乐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欢快、柔和、优美的乐曲,能培养婴幼儿良好的感受性,丰富的想像力,进而美化其心境,陶冶其情操,是婴幼儿美育的捷径。

研究表明,音乐教育和儿童的智力开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形象思维能力。音乐是思维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在音乐中成长的孩子,能深切感受理解音乐所蕴含的优美、崇高的情感特征,会随着节拍和旋律的变化让思绪自由地“飞翔”,任想像力充分发展。

音乐教育有助于增强儿童的记忆力。儿童的特点是好动,注意力无法长久集中,加之对事物的理解肤浅,所以,他们的记忆往往是机械的,也容易忘记。但伴随着音乐学习,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音乐教育有助于启迪、开发儿童的创造力。音乐是智慧的源泉,是开发灵感的一把钥匙。良好的音乐审美教育,可以诱发儿童的创造力,并在美的感受中自觉培养起音乐素质和艺术才能,进而成长为创造型的人才。

在音乐审美教育中,对音乐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不适当的音乐,不仅陶冶不出美的情操,甚至会引起儿童浮躁、困惑,因此,我们应根据儿童不同的年龄阶段,选择适合的音乐,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大有好处。

《祝福歌》

演奏者:北京金娃艺术团

发行商:中国唱片上海公司

《祝福歌》收录了丰富益智的儿童歌谣,聆听音乐可以增强孩子的记忆力,对孩子的音乐启蒙更是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透过儿歌童谣的内容,可以教导孩子做人处事的道理,认识世界各种事物。

《幼儿园童谣》

童谣在幼儿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早已被人们认识到。它对于儿童知识面的扩大,能力的培养,情感的熏陶,美感的启迪,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本光碟选用了一些耳熟能详的童谣,节奏清新愉快,让孩子在音乐的熏陶下快乐成长,让孩子的每一天都充满着欢歌笑语!

《黎锦晖儿童歌曲精选》

作 者:黎锦晖 著,黎明康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