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初中历史听课笔记集锦9篇

时间:2023-10-11 16:23:34

初中历史听课笔记

初中历史听课笔记范文1

【关键词】 新课程 历史笔记 过程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3(b)-0162-01

1 历史笔记的现状

大多数历史教师都比较注重学生课堂笔记习惯的培养,但着眼点却只关注教师讲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对学生历史学习中思考、感悟、交流、讨论的笔记关注不够;只关注课堂的笔记,不关注整个历史学习过程中的笔记,重视了“历史课堂笔记”,不重视“历史学习笔记”。从学生的角度看,很多学生仍然没有养成良好的笔记习惯,把笔记当作任务、课堂笔记利用效率不高的现象普遍存在,即使有较好笔记习惯的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仍是不少学生的尴尬境地。以下试结合我班学生的历史课笔记的几种类型作一简要分析:

1.1 标注教材型笔记

这类笔记做起来较容易,上课相对轻松,主要功能是帮助理清教材的知识结构。很多学生选择这种形式的听课笔记,有划划写写在书页旁边的,有用不同颜色涂出相应文字的。从“过程与方法”的角度看,这种笔记方式一定程度上能保证认真听讲的时间,又可以通过对教科书的批注学会看书,找出书中的关键词句和信息,对后续的复习也有一些作用。但整本书划划写写的,有时会重点不够突出。不能反映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方面明显不足。

1.2 知识结构型笔记

这类笔记基本上较好地囊括了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点,清晰而详备,也有助于学生把握历史知识的框架结构。(有些教师喜欢用各种示意图、表格来呈现历史知识结构,相应的表格式、图示式的笔记在本质上仍是属于知识结构型的。)在课后历史学习和复习的某些环节中,可以用看笔记代替看教科书,达到“把书读薄”的要求。从笔记的过程看,这类笔记所花的时间较多,如果是随堂记录的,听课时必须非常认真。调查发现,做这类笔记的学生学习比较认真,形成习惯后,多数学生也不会因做笔记而影响听课;部分学生笔记速度较慢,需要课后结合教材和其他同学的笔记加以补充。这类笔记无论从历史知识掌握的角度,还是从“过程与方法”的角度,都对学生历史学习有不小的帮助。但这种笔记仍是基于接受式学习的,往往对历史问题的质疑、探究明显欠缺,有待进一步改进。

1.3 问题重点型笔记

比较而言,这类笔记既有一定的知识结构,也记录了值得思考、探究的问题。不仅能反映听讲的情况,还能反映思考、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说明这类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听课很积极、思维很活跃,初步具备了探究学习的习惯。调查发现学生中这样的笔记比较少,多数学生认为这样的笔记知识点太少,参考答案记录不够,不利于阶段性复习。

综合考察以上四种类型的笔记,总体上还是基于听课的,体现的仍然是接受式学习为主的历史学习方式。从“过程与方法”的角度看,笔记作为经典历史学习方法的功能发挥不充分,基于看书的笔记、基于思考的笔记、基于讨论的笔记、基于探究的笔记等都付之阙如,这方面做得最好的问题重点型笔记,也是浅尝辄止,效果并不理想。

2 开发笔记在新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下的新功能

2.1 使笔记成为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的载体

从笔记的功能看,要让笔记不仅成为复习巩固工具,还要成为保证听讲、启发思考、记录过程的载体。从笔记的内容看,要改变只记知识点、提纲、知识结构的传统,增加笔记的内涵,特别是要记录阅读所得、听课所感、思考所悟,反映整个历史学习的过程。从笔记的形式上,可以设计符合自身特色的分栏目笔记形式,例如,可以通过知识结构、问题探讨、错题集锦等笔记栏目,记录历史学习过程的点点滴滴,使笔记成为自己复习巩固的好帮手,也成为历史思维发展的成长记录册。

2.2 使笔记真正成为辅助学习的一种方法

很多历史老师规定上课必须记好笔记,有时还要加以检查,很多学生因此把笔记作为一项历史学习的“任务”来完成。有不少历史成绩好的同学笔记比较“随意”,有的根本没有笔记本,把很多重要的内容、问题标在课本上,但他们上课时从容听讲,踊跃回答老师的提问,有些还在教科书的天头地角记了很多自己思考的问题,学习非常主动。这一现实告诉我们:笔记不在于形式问题,不要把笔记变成一项学习任务,教师和学生都不必对笔记本的具体形式有硬性要求,不能被形式主义的那一套束缚了手脚。历史学习的一项“看家本领”就是会记笔记,要从方法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会笔记:包括如何记录阅读和听讲中的关键信息,如何记录阅读和听讲中发现的问题,如何记录思考和讨论中思维的火花……,笔记一旦成为习惯,本身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终身受用学习方法。

初中历史听课笔记范文2

关键词:起始年级学生;历史教学;基本学习方式;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223-01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从现实状态来看,虽然大家都知道"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教育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作用,但受升学、就业等等现实因素的影响,历史教育一直以来又是不受重视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刚进入初中的起始年级学生面对历史这个全新的学科基本上不懂得怎样进行有效的学习,比如怎样预习、做课堂笔记、记忆方法等。现代历史教育课程改革别强调"还学生以课堂的主体地位",要把历史课堂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潜能如何得到相应的发挥上,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只有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让他们体验到与教师协调一致获取知识的乐趣,我们的历史课堂才有可能避免一人堂,才有可能焕发出生命活力。教师怎样培养学生形成自主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在课堂中的有效学习方式是就显得很重要。

这里我就如何对初中起始年级学生历史学科基本学习方式的培养谈谈自己的一点经验 。

1.课堂预习

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可塑性极强,"近朱者赤,近墨者墨";给我们创造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机,也使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因此,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首先就要从教会学生学会预习入手,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课堂预习,就是指师讲课前,学生要明白自己要学什么,想知道什么,然后带着问题去上课。这样一来,课堂学习就会充满活力,学习不再是别人的事,自己就会变成课堂的主人。预习是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第一步,是发展学生自主能力的重要途径。有效的预习,能明确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学习的质量。在课堂教学中,我运用"读书五步歌",提高学生预习的兴趣。 "读书五步歌"是语文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最常用的方法,其实在历史教学中一样通用。第一步:看,就是先看一遍新课的所有内容,包括注释、插图、课后扩展和练习等等。第二步:画,就是画出需要弄懂的地方,如本课时内容的重点、难点等。第三步:查,就是查字典,扫除生字词。因为历史学科中涉及很多古代常用而现代却很生僻的字词。第四步:读,同样是在一看、二画、三查之后去再读教材,找出知识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之间的关联。第五步:记,就是用笔记一记。一方面可以根据教材的辅栏中对学生学习过程提出的要求,记下重要的时间、人物、地名和历史事件;另一方面是记下预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这就是说,把课本中容易解决的问题先解决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集中起来,等到老师课堂上讲解时解决;这样,学生在听课时就会有针对性,全神贯注,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培养良好课堂预习习惯必须有坚定的信心和毅力。这需要老师的引导和严格要求,不能让懒惰思想占领学生大脑。老师要监督好,持之以恒,学生才会形成良好课堂预习习惯。

2.课堂笔记

初中起始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不能够达到完全独立学习的程度。虽然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自己有勾画重点,或是写出的重难知识点,但往往并不能完全正确,这些重要知识点和难点问题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引导和讲解。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就要学会做好课堂笔记。首先规范要求。预习是要求学生使用铅笔进行勾画和书写;在老师讲解教材时,准备黑色或蓝黑色钢笔做记录。对刚入学的初一学生,在讲到重要知识点时,刻意放慢语速加大音量或者明确学生做笔记。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就能够根据教师语言表述的节奏变化或者肢体语言的指示做好课堂笔记了。在期末复习期间,为了强调考点我又要求学生用红色的笔做课堂笔记。

要及时检查笔记。一般来说每一堂课中最后的学生巩固练习期间,我除了要观察学习练习情况,还要检查学生的笔记情况,特别是教材中没有的重点、难点、考点、易错点,要求学生一定要记,而且要准确详细。

3.巩固复习

因为历史科目的不受重视,除去按国家教委规定的每周两节的课时量而外,历史学科没有更多的学习时间给学生。因此学生对知识巩固复习在课堂中就要完成一部分,课后的复习巩固也要尽量做到有趣不枯燥。

在课堂教学任务完成后,及时把老师讲的和黑板上所写的知识像放电影一样在脑子里过一遍看看能想起多少,忘了多少。然后翻开笔记,查找漏缺,整理与充实笔记,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归类,使知识深化、简化、条理化,形成简单的历史脉络和框架,并按规律去加强记忆。另一种方法就是加强练习来巩固复习。学生不只是简单的做课后练习或者做练习册。我要求学生根据新课学习中掌握的知识点自己编题每人一题。利用学生自己出的题目,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练习。如即时两两交换练习,或者分组进行竞赛式的对练,再或者一个主题结束后,选出部分题目形成单元测验题,对学生进行测验。通过这样巩固练习加强练习,能明显的提高复习效果。当然对学生的命题要给与指导,比如选择题的题干和选项的设置,填空题考核的目标等等一些简单的命题要求。

初中历史听课笔记范文3

【关键词】历史课堂;以动“治”静

如何根治传统的历史课堂沉闷乏味、效率低下这一“顽疾”?其灵丹妙药只能是“以动‘治’静”!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动眼看,动情读,动脑思,动口议,动耳听,动笔写,动情演,动口答。

一、动眼看,以激发学习情意

历史图文资料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情景、历史现象,比纯文字表达更具有说服力,更能直观形象地从不同角度折射出历史的本质。教师如果能恰当地予以运用,将会极大地调动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积极性,极大地激发其学习情意。因此,教师应广泛搜集相关历史图片,从中选择那些直观性较强、震撼力可能更大、学生更感兴趣、特别是更能说明相关历史问题者,制作成幻灯片,供学生观赏。

例如,为了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我展示了《袁世凯在复辟期间到天坛拜祭》、《刀大杀人多》、《名为“共和”,实为猿(袁)家之天下》三张图片,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盎然,取得了极佳的效果。

二、动情读,以获取历史信息

历史课堂的“动情读”是学生按照要求从文本、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理解并记忆相关历史知识的根本途径。

“动情读”包括如下内容:浏览文本题目与子目录,以初步感知其大致内容;精读相关内容,探究相关历史问题。例如,为引导学生理解“双百”方针,教师提出了如下问题:读课本相关内容,思考并回答“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时间、适用范围及其内涵、时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精读课本,独立思考;熟读单元引言及每课要旨;熟读师生共同建构的知识结构。

三、动脑思,切实进行自主探究

历史学习并非天生枯燥无味、毫无规律可言。问题的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历史知识之间、历史事件之间的规律与联系,理清历史的来龙去脉;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用心感悟历史;引导学生切实重视理解、推导方法的运用。

例如,在学习《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一课时,我引导学生首先回顾梭伦改革的背景,接着启发学生思考矛盾的根源,学生指出是贵族的政治专横和经济压榨。我又提出了一个开放性问题:假如你是当时的执政官梭伦,面对此种局面,会怎样改革呢?问题一出,学生稍作思考,便争先恐后地阐述其改革思路及措施。我对这些思维火花均予以积极肯定。这为新课的学习提供了源头活水,学生不会对新课内容再感到突兀。“梭伦到底会采取怎样的改革措施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话锋一转,从而引导学生带着浓厚兴趣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再如,在探究历史事件的影响或评价时,可以引导学生紧密结合历史事件的背景、内容来推导结论。

四、动口议,完成“探究”之核心任务

“动口议”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的相互讨论,是一种多向信息交流、思维相互撞击的重要形式。特别是生生之间,因其思维特征相协调,语言特点相接近,相互议论有利于开阔思路、促进理解、活跃气氛、提高时间利用率、增强协作精神、高效完成“探究”之核心任务。

如何引导学生“动口议”呢?教师要做好下列工作:

(一)挖掘文本中隐藏的“探究点”,设置一环套一环的学习活动,对每一项活动要精心设计明确的导向性信息。亦即不但明确提出问题,而且明示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例如,我要求学生分组学习、合作探究“双百”方针在相关三个历史时期贯彻情况及影响,小组间比赛探究学习的质量,每个小组只回答一个历史时期的贯彻情况及影响,说得不全面的,其他小组可予以补充。

(二)对某些活动,还要设置合适的开放性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尝试探究、展示自我风采的机会。例如,我用课件展示:结合所学内容,总结贯彻“双百”方针的经验和教训,你从中能得出什么启示?假定你担任了某个部门的主要领导,会如何对待下属的不同意见?请畅谈自己的见解及打算。

五、动耳听、动笔写,保障探究学习质量

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倡导向别的同学学习,反对教师多讲。如不善于倾听别人的见解,特别是不善于倾听老师的点评,不能从中获取最大收益,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有鉴于此,教师要切实引导学生:倾听讨论过程中组内成员的发言并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其他小组代表的发言;倾听老师对讨论做出的总结评价或精讲点拨内容。

“动笔写”亦万分重要。然而,在课堂上总有部分学生不善于动笔写,只是在教师提示时才做笔记,且速度慢、效率低。有鉴于此,教师要切实引导学生养成主动记笔记的良好习惯,掌握记笔记的正确方法,诸如速记法等,课下再去整理详细笔记。教师也要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时间“消化”课件展示的结论并简要做笔记。

六、动情演,以亲近历史

历史已成为过去,然而曾经是充满灵性和情感的现实剧。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历史人物的处境与情感,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在此基础上,扮演好历史“剧中人”。

例如,在学习“”内容时,让学生高呼“五四”口号;再如,引导学生分别扮演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以这些人的口吻谈其思想主张;又如,让学生分别扮演农民、士兵、县官、贵族子弟、商人,畅谈自己在商鞅变法后的秦国的生活境遇。

这样一来,不但使学生亲近了历史,熟练掌握了相关知识,而且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七、动口答,确保全面互动

教师应一方面鼓励勇于表现自我的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另一方面应切实关注那些不善于表现自我的学生,要指名回答,如果他们回答得对,则积极表扬,激励其今后主动回答问题以张扬个性;如果回答得不对,更要小心呵护,助其发现疑难所在,增强其学习兴趣与信心。唯有如此,才能让全体学生都处在紧张、积极的学习气氛之中而不至于懈怠。

简言之,唯有以动“治”静,历史课堂才能春潮涌动,才能成为高效课堂,才能实现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本”的教育初衷。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听课笔记范文4

一、动眼看,以激发学习情意

历史图文资料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情景、历史现象,比纯文字表达更具有说服力,更能直观形象地从不同角度折射出历史的本质。教师如果能恰当地予以运用,将会极大地调动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积极性,极大地激发其学习情意。因此,教师应广泛搜集相关历史图片,从中选择那些直观性较强、震撼力可能更大、学生更感兴趣、特别是更能说明相关历史问题者,制作成幻灯片,供学生观赏。

例如,为了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我展示了《袁世凯在复辟期间到天坛拜祭》、《刀大杀人多》、《名为“共和”,实为猿(袁)家之天下》三张图片,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盎然,取得了极佳的效果。

二、动情读,以获取历史信息

历史课堂的“动情读”是学生按照要求从文本、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理解并记忆相关历史知识的根本途径。

“动情读”包括如下内容:浏览文本题目与子目录,以初步感知其大致内容;精读相关内容,探究相关历史问题。例如,为引导学生理解“双百”方针,教师提出了如下问题:读课本相关内容,思考并回答“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时间、适用范围及其内涵、时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精读课本,独立思考;熟读单元引言及每课要旨;熟读师生共同建构的知识结构。

三、动脑思,切实进行自主探究

历史学习并非天生枯燥无味、毫无规律可言。问题的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历史知识之间、历史事件之间的规律与联系,理清历史的来龙去脉;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用心感悟历史;引导学生切实重视理解、推导方法的运用。

例如,在学习《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一课时,我引导学生首先回顾梭伦改革的背景,接着启发学生思考矛盾的根源,学生指出是贵族的政治专横和经济压榨。我又提出了一个开放性问题:假如你是当时的执政官梭伦,面对此种局面,会怎样改革呢?

问题一出,学生稍作思考,便争先恐后地阐述其改革思路及措施。我对这些思维火花均予以积极肯定。这为新课的学习提供了源头活水,学生不会对新课内容再感到突兀。“梭伦到底会采取怎样的改革措施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话锋一转,从而引导学生带着浓厚兴趣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再如,在探究历史事件的影响或评价时,可以引导学生紧密结合历史事件的背景、内容来推导结论。

四、动口议,完成“探究”之核心任务

“动口议”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的相互讨论,是一种多向信息交流、思维相互撞击的重要形式。特别是生生之间,因其思维特征相协调,语言特点相接近,相互议论有利于开阔思路、促进理解、活跃气氛、提高时间利用率、增强协作精神、高效完成“探究”之核心任务。

如何引导学生“动口议”呢?教师要做好下列工作:

1.挖掘文本中隐藏的“探究点”,设置一环套一环的学习活动,对每一项活动要精心设计明确的导向性信息

亦即不但明确提出问题,而且明示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

例如,我要求学生分组学习、合作探究“双百”方针在相关三个历史时期贯彻情况及影响,小组间比赛探究学习的质量,每个小组只回答一个历史时期的贯彻情况及影响,说得不全面的,其他小组可予以补充。

2.对某些活动,还要设置合适的开放性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尝试探究、展示自我风采的机会

例如,我用课件展示:结合所学内容,总结贯彻“双百”方针的经验和教训,你从中能得出什么启示?假定你担任了某个部门的主要领导,会如何对待下属的不同意见?请畅谈自己的见解及打算。

五、动耳听、动笔写,保障探究学习质量

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倡导向别的同学学习,反对教师多讲。如不善于倾听别人的见解,特别是不善于倾听老师的点评,不能从中获取最大收益,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有鉴于此,教师要切实引导学生:倾听讨论过程中组内成员的发言并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其他小组代表的发言;倾听老师对讨论做出的总结评价或精讲点拨内容。

“动笔写”亦万分重要。然而,在课堂上总有部分学生不善于动笔写,只是在教师提示时才做笔记,且速度慢、效率低。有鉴于此,教师要切实引导学生养成主动记笔记的良好习惯,掌握记笔记的正确方法,诸如速记法等,课下再去整理详细笔记。教师也要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时间“消化”课件展示的结论并简要做笔记。

六、动情演,以亲近历史

历史已成为过去,然而曾经是充满灵性和情感的现实剧。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历史人物的处境与情感,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在此基础上,扮演好历史“剧中人”。

例如,在学习“”内容时,让学生高呼“五四”口号;再如,引导学生分别扮演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以这些人的口吻谈其思想主张;又如,让学生分别扮演农民、士兵、县官、贵族子弟、商人,畅谈自己在商鞅变法后的秦国的生活境遇。 这样一来,不但使学生亲近了历史,熟练掌握了相关知识,而且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七、动口答,确保全面互动

初中历史听课笔记范文5

概念地图也叫“思维地图”或者 “思维工具”。概念地图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学习制作一个好的概念地图,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实现。一是确定中心主题。确定你希望利用概念地图理解的问题焦点、知识或概念,并用这个焦点主题作导引,找出与中心主题相关的概念,并罗列出来。二是确定关键概念和概念等级。列出关键概念后进行排序,把最一般、最抽象和最具涵盖性的概念放在最高位置,从属的概念安排在下面。三是初步拟定概念地图的纵向分层和横向分支。可以把所有的概念写在活动的纸片上,然后把这些纸片按照概念的分层和分支在工作平台(如黑板、卡纸)上进行排列,初步拟定概念图的分布。四是建立概念之间的连接,并在连线上用连接词标明两者之间的关系。横向连接能有效地帮助了解某一知识范畴内的关系。当大量相关的概念连接起来并形成层次后,可以看到对应某一知识、命题、中心主题的意义架构。五是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修改和完善。包括为概念地图进行概念的增减或改变上下层关系等。修改和完善的过程能带来新的启示和有意义的学习。如关于 “两极世界的形成”的历史概念图。

二、概念地图的应用

1.组织构架,呈现知识要点

作为可视化的思维工具和分层级梳理概念的知识导源图,教师可利用概念地图在学生开始学习历史课文前组织前导构架,呈现知识要点,帮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按阶段进行学习。

2.探讨问题,捕捉讨论中的灵感

研究发现,当学生试图用图表来表示他们的思想时,最能激活学习的思维。画一幅概念地图好比经历一次头脑风暴。当一个人把自己的想法顺利地写下来时,其思路会变得更加清晰,头脑也会接受新想法。这些新的想法可能与已经写下来的想法有联系,而且会引发新的念头。在探究式历史课堂教学和学生小组讨论中可以将大家的意见和观点及时用概念地图表达出来,然后进行必要的整理,会能够得到一个非常好的思维成果。

3.听记结合,科学做好课堂笔记

听课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成绩的好坏与课堂听课效果成正比。课堂上要正确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以听讲为主,适当地记课堂笔记。采用概念地图为工具记录笔记,不仅能够帮助进行归纳总结,而且整堂课的思维重点、思维过程以及不同思路之间的联系也可以清晰地呈现在图中。这既能节省记录时间,又能保证听课效率,对于今后复习也有极大帮助。

4.复结,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历史复习记忆内容多、容量大、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对历史学科来说,记住就是硬道理,理解就是好手段。作为强有力的学习、记忆知识的助手,采用概念地图可以帮助学生摆脱记忆繁琐的束缚,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结构及内在联系,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系统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概念地图的制作、修改、反思、再设计完善的循环往复,学会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升元认知学习技能,最终学会学习。具体操作时可以呈现留有部分空格或包含部分错误的概念地图让学生填空和改错,更可以演示概念地图制作实例,并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独立画制概念地图。

参考文献

[1]朱学庆.概念图的知识及其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2(10).

[2]王天蓉.在学与教中应用概念地图举例[J].信息技术教育,2003(9).

初中历史听课笔记范文6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习;轻松

初中历史是学生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接触历史知识,虽然内容简单,但学习起来也需要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那么,如何让初中历史的学习更轻松呢?

一、找到窍门,灵活记忆

历史属于文科范畴,有大量的知识点需要学生进行记忆,这也是历史让很多学生望而生畏的原因。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是如此,出现问题并不可怕,我们要引导学生想方设法地去解决问题,记忆能力是一项基本能力,如何在短时间内强化记忆,在需要时能够快速地在脑海中反映出来更是一项本领,找到适合所学学科和自身特点的记忆方法,才能夯实基础,为后续学习奠基。为此,针对一些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点,教师可根据其不同特点,归纳总结出不同的记忆方法。例如,历史大事年表内容繁多,且极易混淆,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将大事年表上的顺序进行重新排序,将每一年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汇总到一起,无论是古今中外,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意识,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去理解历史。比如,1861年这一年,中国进行了洋务运动,俄国实行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掌握这一记忆方法后,学生脑海中的一个个小事件就不再是孤立存在的零星碎片,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形成了一个整体。除此之外,还有图表记忆法、歌曲记忆法、对比记忆法等,等待学生的灵活运用。

二、回归教材,体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

学生在学习初中历史时,常出现的问题是题没少做,成绩却不见提高。究其原因,学生忽略了教材内容而一味地拔高,只能是高屋建瓴。初中历史教材汇聚了编写者的智慧,将历史初步展现在学生面前,逻辑清晰,与学生的接受水平一致,是学生最好的参考资料。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将教材读懂读透,才能在此基础上学会举一反三。以《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这一课为例,“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等加粗黑体字为一级标题,是这一节课中几个大的方面,而下面具体的展开内容与之相对应,需要学生仔细阅读、加深理解并记忆,而绿色的小字部分基本不要求学生掌握,只是作为上述内容的拓展和延伸,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这节课是初一上册的第一课,教师将这些给学生讲清楚,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以此类推,学会使用课本。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做笔记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如果一堂历史课下来,学生的课本依然是空空如也,看不到批划的痕迹,自然也看不出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从初一开始,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勤于动笔。首先,要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初识历史,在讲授新课之前对课程有所了解,不理解的地方圈点出来,做好标记,上课时认真听老师是怎么讲的,做到有的放矢;其次,课堂上,善于运用红色、蓝色、黑色不同的笔做好标记,比如一个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过程与结果几个要素都需要自行总结出来,哪些地方是重点需要记忆的历史概念,哪些地方只作拓展研究,都要心中有数;最后,课后做好复习,温故而知新,将知识

内化。

四、善于利用课堂提问,勇于提出质疑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通常来讲,一节课往往是由教师所抛出来的一个接一个的问题组成的,将这些问题熟记于心,自然形成了本节的框架结构,有利于学生进行全面的把握。例如,在进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戚继光抗倭这一部分有如下几个问题:(1)戚继光为什么被称为民族英雄?(2)他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3)戚家军与我们学习过的哪支军队有相似之处?(4)戚继光与岳飞有何异同点?这四个问题从内部结构上说是呈递进关系的,只要学生认真听讲、仔细思考,都不难作答,会听课的学生不仅仅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更不满足于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要充分体会老师的思路,掌握主动权,并且针对与自己想法不一致的地方,勇敢地表达出来,提出疑问,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取得进步。提出质疑意味着学生进行了思考,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提出有意义的质疑就应该得到表扬,如果学生一味被动地接受老师所灌输的大量知识而不去思考、不去提问,终究还是没有形成独立的见解,不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

总而言之,初中历史可以说是会了不难,难了不会,只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帮助学生共渡难关,把学习历史当做是一件乐事,让学习在轻松快乐中进行。因此,作为历史老师,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体会到学习历史的乐趣,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再将学习历史当做是一项任务,让学生爱上历史,爱上历史课堂,在历史的长河里自由遨游!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听课笔记范文7

        一、听课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听课是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一种主要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般来说,一堂历史课所涉及的内容、概念是比较多的,而且往往是一次性出现。听历史课的方法,可分为“听”“思”“记”三个方面。所谓“听”,即在听课时要抱着认真的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尤要关注要点,把握重要之处。所谓“思”,即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一方面要对听到语音、语义等进行辨识,对所传达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所谓“记”,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在笔记本上做听课笔记。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堂笔记,一般是记录板书提纲、基本概念、重要观点等;高中阶段的笔记除了这些,还可对教师讲述的内容选择记录,尤其是一些补充性的内容。笔记的书写要整洁、快速,以便于整理、复习。

        二、阅读教材的方法

        这里说的教材,是指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包括历史教科书、历史资料、历史读物等。阅读历史材料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接收历史信息的主要途径。要想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是没有什么捷径可寻的,主要是靠阅读。一般地说,阅读包括认读和解读。认读是搞清阅读材料的代字含义,如认识字词的形、音、义,懂得词和短语的外延和内涵,认读句子和语段并明了其意思。在认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在含义,这就是解读。在解读时,不仅要了解和分析历史材料中代字表述的实际所指,而且要能够与具体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辨析、归纳。

        三、观察的方法

历史学习的内容,其信息承载的形式虽然很多是抽象的代字,但也有很多是以具象的形式出现的,如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历史照片、历史实物或模型、历史遗址、历史建筑等。对这些形象化的学习材料进行观察,可以获得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历史的情境和氛围。在对这些形象化材料进行观察时,既要把握其整体的面貌、情况等,又要关注有关的细节,尤其是细微的特点。观察时也要动脑筋思考,并与所学的代字材料联系起来。

        四、搜集材料的方法

历史学习常常要运用历史材料,并将适当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行历史的推论。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更多地涉及到对材料的搜集和使用。应该认识到,能够搜集材料,是学会学习的重要表现之一。

        五、运用证据的方法

搜集到的历史材料,并不能拿来直接作为证据使用,还需要对材料进行辨析,搞清材料的价值,这包括对材料的来源、材料的作者、材料的性质、材料的真伪等进行分析和研究。 

在把材料用作证据时,一是要注意选用典型的、重要的材料,以说明问题;二是要选用多则来源不同的相关材料来论证某一个问题,这就是遵循“孤证不立”的原则;三是全面认识和理解所选材料的含义,不能断章取义,主观臆断,随意阐释;四是要用证据支撑论点或结论。对历史证据的运用,可以有多种方式,包括编写、分类、探查、概述、转述、质疑、推断等。

       六、探究问题的方法

历史学习的重要意义在于对历史的认识,这就不仅要搞清楚历史事物“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要探讨“为什么”的问题。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对具体的历史问题进行探究。

        七、评价历史的方法

        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都要对具体的历史事物(如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进行评说。对历史问题的评价,实际上是对历史的解释。要全面、正确、客观、辩证地解释历史,必须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这就需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并逐步学会运用这些来进行历史的解说,从而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识。例如,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阶级与阶级斗争、个人与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发展的辩证法等,对于我们正确地评述历史具有指导意义。评价历史是要把历史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加以考察,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八、记忆的方法

        历史本身可以说就是一种人类的记忆。学习历史知识也是在记忆历史。对于学生来说,记忆历史知识往往是比较头疼的事,甚至是烦恼的事,因此学会和掌握一些历史记忆的方法和技巧是有必要的。从记忆的策略上讲,要遵循一些记忆的规则,如学习与记忆的结合、及时进行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集中记忆与分散记忆相结合、从系统化和结构化的层面上进行记忆等。具体的记忆方法有很多,如联想记忆法、形象记忆法、逻辑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归类记忆法、提纲记忆法、图表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歌诀记忆法、数字记忆法,等等。

        九、练习的方法

学习中的练习对于知识的巩固、技能的运用等是必要的,有意义的练习实际上是一种新情境下的继续学习。学会做作业,也是学习的一个方面。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重要的一是通过练习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二是学会对知识的实际运用;三是将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四是及时发现学习上的问题,查漏补缺。在练习的方法上,要学会审题,特别是明确题干的含义及要求;要熟悉各种题型的特点和规则,按照要求进行解题;要把握答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初中历史听课笔记范文8

【关键词】开卷考试,课堂效率

初三历史教学任务非常艰巨,它不仅要完成初三世界史的新授任务,而且还要完成初一、初二中国史的复习任务,初三历史教师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努力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我在教学实践中就努力提高课堂效率作了以下两点尝试。

1.采用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扬州市历史中考采用开卷形式,它减少了死记硬背,更注重知识的对比、分析、归纳、概括等高层次思维能力的考查,对学生的能力要求相对较高。历史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而问题教学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富有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在历史教学的实践中,我根据课本又高于课本,采用以下几种提问方式:

1.1 直接提问。即直截了当、浅显明白的提问。如“文艺复兴运动的时间、发源地、核心思想、代表人物及作品是什么?”“《拿破仑法典》颁布的时间、内容是什么?”等。此类提问方式是针对基础性、知识性问题展开的,其目的是为了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其答案都直接来自于课本,所以此类问题可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全体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1.2 层层剖析提问。即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层层发问的方式。如讲授“清朝加强对的管理”,我层层设问:“达赖和班禅的封号由来如何?驻藏大臣是何时设立的?它的设立有何意义?为什么说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直接提问最后一问,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而层层提问,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1.3 总结归纳提问。让学生将内容相关、相似知识纵横联系,分门别类归纳说明,达到编织经纬,掌握知识全貌的目的。这种提问多用于单元总结或专题训练,是建立知识结构的基础。如在复习完八上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了三个问题:中国近代化历程呈现出怎样的特点?为什么中国近代化进程如此艰难?回首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史,你有何感悟?通过提高,学生对中国近代化这一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入,并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1.4 对比区别提问。将相类似或相反的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在对比中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并能掌握开卷考试下主观分析题的解题技能。如我们在讲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后,可将这三次著名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进行比较,从革命的根本原因、革命的特点、革命中的重要文件、革命的性质、革命的结果、革命的作用等方面逐一进行对比分析提问。通过提问,学生对这三次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解会更加深入,能掌握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并能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1.5 讨论式提问。在开卷考试中,直问直答的试题在逐渐减少,尤其是材料解析题更易表现出开放性。如在2010年扬州市中考历史试卷中31题第4问: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32题第4问:依据上述材料,谈谈思想解放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这些开放性试题,学生失分较多,这说明学生开放性思维较弱。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运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经常向学生抛出一些讨论式提问,让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主动探究,还可以集思广益,拓展思维,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更加全面,更有深度。如我通过组织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评价展开课堂讨论,从中引导学生掌握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这一开放性试题。

2.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提高上课、复习和考试效率

在开卷考试形式下让学生做课堂笔记,可以有效克服学生注意力易分散的弱点,也为复习、考试提供蓝本和依据,因为课堂笔记是课堂教学浓缩的精华,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1 每课课堂笔记。第一步在每课的课题上面作一纲要式笔记,有助于学生把握住每一个考点的知识结构体系。第二步在每一课的教学内容部分做标划、批注式笔记,有助于学生了解、掌握每一个小知识点,打下扎实的历史基本功,而且此种笔记可以随听随记,简捷方便,对今后的复习、考试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2.2 每单元课堂笔记。第一轮复习以单元为单位,因此而形成单元课堂笔记。如以七下第三单元《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为例,这个单元主要讲述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交往以及科技、文化成就,涉及到8个考点。我将标题定为《明清时期》,将考点进行整合,并在每一考点后注明页码。具体如下:①政治:军机处(100页)八股取士(101页)②民族关系:清朝加强对的管理(110页)③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和平(郑和下西洋127页)战争(戚继光抗倭104页,郑成功105页,雅克萨反击战107页)清朝外交政策(闭关政策129)。通过课堂笔记,我帮助学生以单元为单位,建立了一个个“块状”形知识网络体系,有助于学生在考试过程中能快捷定位,并能根据笔记上标注的页码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考点,为准确答题奠定了基础。

2.3 专题归纳笔记。第二轮复习是专题复习。因为专题复习能围绕着一定的线索将分散在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点组合成一个个知识群,连缀成一条条知识链,进而编织成一张疏而不漏的知识网。如我在复习中国古代史边疆地区领土问题专题时,对涉及到的考点做如下笔记:①三国时期:吴国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大陆与台湾第一次官方友好往来。②元朝时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③明朝荷兰于1624~1662年,郑成功收复。④清朝在1895~1945年将台湾割给日本,抗日战争胜利收复。⑤1949年占据台湾,邓小平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方针。通过此专题笔记,学生不仅在复习中能从总体上把握,而且在考试中如涉及到此问题也能集中查阅,节省学生的翻书时间,提高了答题效率。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渠道,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历史教师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他们积极投入教学活动,才能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创造性学习能力,我们就能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了。

参考文献

[1]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措施和方法》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编.

初中历史听课笔记范文9

一、利用影视,导入新课

课堂刚开始时,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当时中国的整体经济、军事实力并不比日本差,洋务运动后期清政府建立了三支海军,尤其是李鸿章的北洋舰队装备也比较精良,而且北洋舰队将士如邓世昌等奋勇杀敌,为什么甲午中日战争中国还是以失败而告终呢?学生们有了疑问。紧接着教师播放了电影《甲午风云》中的几个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在海上奋勇抗敌,用自己的舰队去撞击日军的“吉野号”,最后壮烈殉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躲进威海卫军港;慈禧太后置民族危亡于不顾,筹备自己的六十大寿庆典和皇帝大婚;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修建“三海”和清漪园。当视频放完后,笔者没有立即让学生回答刚才的问题,而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来探寻历史的真相。

二、自主学习,初探文本

笔者对学生的自学要求为:(一)自学课文,整体把握学习目标,并试着理清本课子目录之间的关系。(二)写出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小组内合作解决。(三)记忆史实,同时构建本课的知识结构,组内完成,并告诉学生学习历史仅记忆基本史实还不够,还应在此基础上确定活动主题,创设以材料为依托的情境,去体验探究历史。

三、解读史料,合作探究

史料一 日本天皇为了让日本拥有铁甲舰队,不惜花费血本向英国等海强国购买。因为国库空虚,他毅然宣布:哪天资金没有到位,哪天自己就只吃一顿饭,并将自己收入的一半捐出来。视天皇为神明的日本国民大受鼓舞,纷纷省吃俭用捐钱买军舰。在当时日本的童谣中甚至传唱要击沉北洋海军的定远号和镇远号。

史料二 当致远号被击沉后,邓世昌平时所养的爱犬衔住主人的发辫,经邓世昌多次驱赶仍不愿离去。最后,邓世昌抱着爱犬一起沉没于黄海的万顷波涛之中。

出示了上述史料后,笔者没有给学生什么具体问题,而是要求学生漫谈看完这些史料后的感受。以下是学生的部分观点。

学生1:我从中看到慈禧太后作为统治者的昏庸无能。

学生2:战争前日本方面已经做好准备,相比之下中国差了许多,而且感觉日本国内很团结。

学生3:邓世昌是用自己的死来唤醒国人。

……

听课教师是这样评价笔者的这节课的:素质教育并不是指才艺教育,也不是说给学生减轻负担了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思想独立性,即不拘泥于书本,不屈从于权威,勇于提出自己的主张。这节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一思想。如在讲述邓世昌的英雄壮举时,教师出示相关材料后,并没有立即让学生概括邓世昌的精神品质,而是问学生想到了什么,学生顺着这个思路畅所欲言,竟然回答出“邓世昌是用自己的死来唤醒国人”这一观点。这一回答是有深度的,他提高了邓世昌的精神境界,也是教师之前没有预想到的,这就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性。

四、拓展提升,培育史感

当做完课堂检测后,笔者出示了清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的诗作:“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学生齐读本诗后,下课铃声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