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医药培训课程集锦9篇

时间:2023-10-11 16:23:40

医药培训课程

医药培训课程范文1

1 医学职业专科学校医药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医药营销专业是医学职业专科学校的一个新专业,起步较晚,且由于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经验可循,因而在应用型营销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

1.1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定位无特色,医学职业专科学校医药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多是借鉴其他高校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并结合教育政策所制定,故其培养目标往往脱离实际、专业定位无特色,不能适应市场和社会对医药营销人才的需求。

1.2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医学职业专科学校的营销专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既表现在师资数量上,又表现在师资实力方面。如我国多数医学职业专科学校开设的医药营销专业,需要既有营销理论、又有营销实践,既有营销知识和技能、还要了解医学和药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专业教师,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专职教师数量不足,且多数是非科班出身,缺乏实践经验,尤其是缺乏医学、药学知识和技能。

1.3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①专业特色不突出:对学生应掌握的医学、药学、管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的知识结构与掌握程度的界定不清楚,缺乏专业特色;②课时分配不合理:部分院校为突出医药特色大比例开设医学、药学课程而忽视营销专业课程,致使某些在营销工作中亟需的课程未能开出,如医药连锁经营管理课等[1];部分院校为强调专业广度,在医学、药学、管理学等专业基础课占用了较多课时的情况下,又开设了很多的营销专业课,增加了学生的负担[2];③缺少信息化课程:开设的课程未能结合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创建以各种新媒体为平台的网络营销模式,缺少信息化课程,致使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

1.4实践教学不足 ①重理论轻实践:虽然各院校的教学计划均规定了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课时,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数实践教学是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课堂教学来实现,缺乏真正的实践教学;②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不配套:目前,多数医学院校对医药营销专业的投入明显不足,表现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不配套,不能满足营销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直接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③校企合作不深入:目前,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因担心实习学生影响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及短期内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等原因而比较消极,致使校企合作不够深入,不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 医学职业专科学校医药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1明确培养目标,突出专业特色,在制定医药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必须结合学校自身的发展状况和优势,培养出具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2.2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①合理设置课程结构:以医药营销方向为例,首先,医学、药学、管理学等专业基础课与营销专业课在学年、学时的分配上要合理,既要能突出医药特色,又要能充分掌握营销理论和实践技能,还要逐步深化以便学生容易接受;其次,要科学设置各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②改革创新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要根据企业对医药营销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等要求来调整教学内容,及时反映市场发展的新特点、新理论、新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③专业课程设置综合化:要加强应用型医药营销专业课程设置的综合化,实行主辅修制、双专业制,淡化专业界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人才全面发展。

2.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①内部培养:学校可对现有教师送出去继续进修深造及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走进企业进行实践,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交流、在岗培训、到国内外高校进修学习等,以提高现有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可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相关企业兼职,如到医药企业培训学习,了解企业文化、企业制度,熟悉医药营销各环节中的要求,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升教师实践动手能力等;②外部引进:学校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积极引进高职称、高学历的专业课教师,充实到现有教师队伍中;还应积极聘用校外专家、学者和企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如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推销与谈判技巧”,可以聘请有丰富营销经验的企业人员给学生讲课,将其亲身经历的营销事件融入课堂教学,避免照本宣科脱离实际[3]。

2.4加强实践教学 ①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医药营销人才必须注重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中穿插相当课时量的实践教学。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PBL[4]、情景模拟、角色互换、经验交流等实践教学方法;在课堂外,可以举办与营销有关的校园活动,如营销策划大赛、创业大赛、沙盘模拟大赛等。此外,还要创新专业课程考核体系,采用闭卷、开卷、调查报告、方案设计等多种形式,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实践锻炼;②加强实习、实训中心建设:医药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有配套完备的实习、实训基地,以弥补课堂实践教学和校内实践教学的不足。首先,实习、实训中心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结合社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配备设施和内容,并及时更新实训项目和设备;其次,实习、实训中心在完成本校实习、实训教学任务后,可与企业合作,提高实习、实训中心的利用率,并能获得企业营销资料;③深化校企合作,加大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力度:学校要根据本校医药营销专业的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校企合作,寻找校企双方最佳的利益合作点,加大学生在校外顶岗实习的力度。首先,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定期到企业实习,再带着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回到学校学习专业知识;其次,在最后1年的实习中,安排专门的指导教师和企业营销人员一起指导学生实习,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更好地锻炼实践能力;最后,学校可以与企业签订合作培养协议,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营销实务培训、专业课程实习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合作。

参考文献:

[1]季骅,高民.高等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模式改善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1,1:101-102.

[2]孙刚.医药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社区医学杂志,2011,7:57-58.

医药培训课程范文2

关键词:医药物流专业;双证融通;一体化教学;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0-0160-03

“双证融通”是指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相互沟通与衔接,即将学历教育规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与职业岗位群对应的国家标准中的职业道德、基础知识和工作技能融为一体,并将其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这是一种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突出了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中心、以需求为目标”的办学目的,不仅使学生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生产实际中的要求相一致,而且还能够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熟悉职业岗位环境和工作要求,具备未来岗位的工作能力与资格;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且使毕业生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缩短了磨合期,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提高了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和就业质量。由于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对教学内容、课程安排、教学标准、教学目标及考核方式等各方面的要求和侧重点不同,所以应将高职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教学一体化,让学生既达到学历教育的标准又达到职业资格的要求。由此可见,“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必须将职业资格证书中的应知、应会融入到相关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实行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统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双交叉。那么,高职医药物流管理专业究竟如何来实施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呢?笔者以所在学校医药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探索为例,论述如下。

一、制定医药物流职业标准,这是实施“双证融通”一体化教学的依据

职业标准是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工种)的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它描述了胜任各种职业所需的能力,反映了企业和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保证职业教育密切结合生产和工作的需要,使受教育者和培训对象的职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相适应。“双证融通”就是要把职业标准中的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内容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去,这是开展“双证融通”一体化教学的基础。

由于我国至今尚无国家制定并颁布实施的医药物流职业标准,为此我们在上海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上海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上海医药行业协会的具体指导下,深入到医药制造企业、医药流通企业、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进行调研、座谈,协同上药集团、九州通医药、上海医药物流中心、上海医药分销控股有限公司、上海外高桥医药分销中心有限公司等企业制定了医药物流职业标准,这就为实施医药物流管理专业“双证融通”一体化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构建医药物流“双证融通”模块化课程体系,这是实施“双证融通”一体化教学的前提

对照医药物流职业标准,结合高职医药物流管理专业未来的就业岗位,在对每一个就业岗位应完成的工作任务及其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由22门课程组成的三大课程教学模块(如图1所示)。这22门课程都是按照项目或模块化的结构开发的,覆盖了医药物流职业标准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做到了课程教学内容与医药物流职业标准的有效衔接。

三、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这是实施“双证融通”一体化教学的条件

“双证融通”一体化教学就是要将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结合起来,使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践融为一体,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进而做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统一。由此可见,“双证融通”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业务素质,即兼具“教师”和“师傅”的双重身份,要能够做到在理论授课当中作为教师,在实践操作当中可以作为“师傅”,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双师型”教师。为了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我们采取了下述措施。

1.建立了与医药物流行业、企业合作培养培训专业课教师的模式,安排专业课教师到医药物流行业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和挂职锻炼。到目前为止,已安排了7名教师到医药物流企业、医药制造企业、医药流通企业和食品药品监管局顶岗实习和挂职锻炼。

2.利用寒、暑假,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教育部批准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培训。到目前为止,已安排了5名教师去培训和学习。

3.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到目前为止,已有4名教师取得了行业职业资格证书。

4.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学校设立了“双师型”教师津贴等激励机制,在职称晋升和提高工资待遇等方面,对“双师”素质的教师予以倾斜,以促使更多的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四、制定融入医药物流职业资格考核鉴定要求的课程标准,这是实施“双证融通”一体化教学的行动指南

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时间安排等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是编写教材、实施教学与教学评价的依据。课程标准要按照实践导向、行为导向、行动导向、过程导向的要求来制定,并且要将医药物流职业标准和职业岗位能力融入到课程标准中去,同时还要引入企业评价的要素。一份规范的课程标准应包含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描述及学时安排、实施要求(包括教学方法、考核与评价方法、教案编写、课程教学资源及使用、教材及参考资料)等。遵循上述要求,我们将22门主要课程的课程标准全部制定出来,并在教学过程中严格实施。

五、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材,这是实施“双证融通”一体化教学的载体

“双证融通”是以顺利实现学生就业为目的的,因此,“双证融通”一体化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作为课程教学载体的教材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只有按照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编写的、渗透了医药物流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内容的教材,才能做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统一,才能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针对性,也才能真正做到“双证融通”。目前,我们已经编写了4本符合上述要求的项目化教材,分别是《医药运输管理实务》、《医药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医药冷链物流管理实务》、《医药商品采购与库存控制》。

六、建设生产型、仿真型校内外实训基地,这是实施“双证融通”一体化教学的依托

如前所述,“双证融通”一体化教学,采取的是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结合、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统一的教学模式,这就需要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才能满足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目前,我校医药物流管理专业已建成了由医药运输仓储3D动画体验实训室、上海市市级公共实训基地――医药物流公共实训基地、医药物流数字化仿真实训基地组成的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仿照真实的职业环境,分别按照岗位模块、角色模块、操作流程进行建设,能够提供医药商品运输、仓储、配送、包装、流通加工等一揽子实训操作。与此同时,还建设了8家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这些校外实训基地,不仅为学生提供专业见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和部分就业岗位,还参与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去,一方面根据企业对医药物流人才的知识、素质、能力要求,帮助我们修改、制订教学计划,另一方面派经验丰富的物流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学生开设物流实务讲座,还承担了部分实践教学工作,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

七、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行动导向型教学方法,这是实施“双证融通”一体化教学的根本

“双证融通”是为了培养学生未来岗位的工作能力或资格,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能否具备未来岗位的工作能力或资格,固然教师的“教”非常重要,但这只是外因,更主要的是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学”,这是内因,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技能形成的全过程中去,才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地去学。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采用行动导向型的教学方法。为此,我们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复习―导入―新授―小结―作业”的模式,通过采用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虚拟演练法、引导文教学法、头脑风暴法、建构任务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而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项目或案例导入―教师讲解―学生提问―组织讨论―项目实施―成果展示―教师点评。真正做到了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融为一体,使课堂变为车间,教师变成教练,上课就像上班,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实现了有机统一。

八、搭建医药物流职业技能鉴定平台,开展医药物流职业技能鉴定,这是实施“双证融通”一体化教学的落脚点

由于到目前为止,我国只有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普通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没有专门的医药物流职业资格证书。为此,我们联合上海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在2014年4月份向上海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提交了关于《开展物流师(医药物流储运师)的职业技能鉴定项目》的申请报告和可行性论证方案,现已获得审批。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1.成立了医药物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2.编写了医药物流储运师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训教材。

3.设计、制作了由950道题目组成的医药储运师理论鉴定题库,以及由50个技能项目组成的医药储运师技能鉴定题库。

4.开发、设计了医药储运师职业技能鉴定软件平台。

我校医药物流专业的学生在通过了医药储运师理论知识和技能鉴定考核后,还要到指定的医药物流合作企业顶岗实习3~6个月,通过了合作企业的实习考核后,才能最终获得医药储运师职业资格证书。这样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取得进入医药物流企业的“通行证”――职业资格证书。

“双证融通”一体化教学的实施,使学生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获得了职业能力训练和职业资格的认定,为学生就业之后能很好地适应岗位提供了演练的机会,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工作岗位的“零距离”接合。

参考文献:

[1]李月芳,蒋庆斌.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35).

医药培训课程范文3

关键词:临床药学;课程体系;药学教育;临床药学服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162-03

随着近几年临床药学工作在我国医院的逐步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服务理念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认可。国内各大医院陆续开展了不同特色、不同水平的临床药学实践,推动我国医院药学逐步迈入以技术为主体的新时期。与此同时,临床药学服务型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培养合格的、符合临床药学发展需求的临床药学人才,已成为药学高等教育的迫切任务[1],也成为我国临床药学能够持续、迅速发展的前提保证。其中,建立完善的临床药学教育体系,设置合理的临床药学专业课程,是高等教育部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合格的医药兼容的复合型临床药学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问题。

一、我国临床药学高等教育和课程设置现状

面对临床药学人才的社会需求,我国药学高等教育改革也积极开展。2000年后,许多高校相继设置了临床药学专业或方向。2001年,北京大学药学院开设了六年制临床药学专业。2003年,山东大学药学院开设了七制临床药学专业[2]。2004年,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开始了临床药学专业的硕士与博士学位研究生教育。2006年,经教育部备案,中国药科大学开设了五年制临床药学试办专业。至2012年底为止,已有包括沈阳药科大学在内的24所院校被批准开设五年制临床药学试办专业[3]。通过从维普、CNKI及互联网搜索,初步统计,全国共有三十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临床药学专业或专业方向,学制分别为四年、五年、六年、七年不等。其中,由教育部备案的五年制临床药学专业正在成为我国临床药学教育学制的主流。

受传统教育思想和药学服务理念等因素影响,加上我国临床药学办学起步较晚,至今为止我国临床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尚无统一的规范,各高校主要根据自身的学制、办学理念、办学基础及师资力量等,制定适合自身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尽管如此,十年的积极探索和尝试,使国内各高校间在临床药学专业课程设置和安排方面形成了一些共识,如临床药物治疗学、临床药理学和临床药物动力学被认为是构成专业课程体系的三大主干课程;通过缩减药学课程内容,增加临床医学及基础医学课程的比重,加固学生的医学基础;实践课程是临床药学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之一,与药学或医学专业不同的是,临床药学的实践通常包括临床实践和科研实践两部分;在课程安排上,多数高校采取的是首先进行理论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进行实践课程,且强调了临床实践的重要性等。上述共识对促进临床药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规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然,在具体课程设置的实践上,一些问题依然存在。

(一)医学模块和药学模块的比重安排

目前各医药院校在此方面的安排不尽相同。有些院校的临床药学专业课程设制中,一味地强调医学类课程模块,而在化学类课程模块上进行大量的削减;有些院校的临床药学培养模式则尚未脱离化学模式的轨道,在药学专业的基础上简单地加入了一些临床医学的课程,缺乏基础医学课程。即使加入了一些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医学课程的安排也缺乏程序性、整体性,结果学生学习得很吃力,医学知识的积累很难达到要求,缺乏临床治疗的实践能力和临床循证思维能力[4,5]。

(二)学时少和课程多的矛盾

临床药学应该医药并重,这在临床药学高等教育领域已然达成共识。但在具体实践时,有时很难兼得。较短的学制,大量的医学与药学课程,致使压缩学时成为不可避免的策略。学生们虽然学习了大量的医学和药学课程,但每门课程都是蜻蜓点水,一概而过,学生无法系统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医学基础和药学特色均无法有效体现,构建的知识体系也不能真正适应临床药学实践的需求。

(三)临床实践训练的有效实施

由于我国临床药学的发展尚不成熟,现有临床药学专业师资力量非常薄弱,教学医院或临床基地的临床药学发展也参差不齐,致使临床药学实践训练缺乏有效的指导。目前多数高校主要由临床医生指导临床药学实践,这是基于现状不得而为之的办法,对丰富学生的临床实战经验很有帮助,但学生得不到真正的药学训练,也无益于临床药学循证思维的建立。尤其是四年制的临床药学专业或方向,基于更紧迫的学习时间,实践训练一般不超过6个月,实习地点也大多在医院的药学部门,很难真正受到临床实战的训练。

综上,我国临床药学高等教育及课程设置上存在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五年制临床药学专业亦是如此。作为主流学制,积极探讨五年制课程体系建设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真正为临床药学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利于他们未来的发展和工作需求,对规范我国临床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体系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二、我校五年制临床药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与实践

经国家教育部备案,我校于2008年开设五年制临床药学试办专业。基于我校雄厚的药学办学底蕴,通过与临床药学专家和临床药师的交流,在五年制临床药学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探索性实践。

(一)医学、药学课程模块的合理搭建

作为一个药学院校,我校具有坚实的药学办学基础和雄厚的师资队伍,因此如何跨出传统的“化学模式”的课程体系,是我校进行临床药学专业课程设置时最先遇到的一个问题。

首先,充分论证临床药学人才的素质需求,增加医学课程体系的比重。目前,医院药学正在从“提供药品、合理规范用药”的观念转向“药与人之间相互作用”,“以患者为中心”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全新理念;从间接为患者服务转向直接为患者服务。在这种服务理念引导下,临床药师必须走向临床,走向患者身边,成为“懂医”之人。可以说,懂医已经成为临床药师实践药学服务必备的基础素质[6]。为此,我们在原有的四年制临床药学方向的课程体系基础上,适当调整,进一步增加了医学模块的比重,如增加原有临床医学和生物学课程的学时;增加新的生物医学课程,如免疫学、病理学、临床医学检验学、循证医学等;增加社会心理科学课程,如临床沟通与交流技巧、医学心理学等。

其次,从临床药学本身的特点和工作性质出发,思考医学与药学的关系。临床药师是服务于临床患者的复合型人才,必备的医学知识是临床药学人才服务于临床的基础条件。但临床药师不是医师,学习医学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比医生更懂临床,而是为药物的合理应用奠定必备的基础。因此,临床药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应以“懂医精药”为目标,既要奠定扎实的医学知识基础,又要掌握系统的药学知识体系,决不能矫枉过正,只强调医学而失去了药学特色,失去了临床药师的立足点。为此,我们完整保留了四大化学和药学的专业课程,以保证药学体系的完整性,强化临床药学专业的药学特色。

最后,通过与临床药师积极沟通与交流,针对各门课程内容与临床药师未来工作和发展的相关性,逐一对每一门课程进行专业性的调整。如适当缩减在临床药学工作中应用较少的基础课程学时,精简课程内容,如高等数学、物理化学等;将与临床药学相关,但不必需的课程设置为选修课,如天然药物化学、药物毒理学、细胞生物学等;在专业课设置上,除上述主干课程外,增设生物药剂学、体内药物分析和临床药物评价等课程;根据我国现阶段临床药学的发展需求,增设了一些必要的专业相关的选修课,如药物流行病学、药物经济学、循证医学等。

总之,以临床药学人才的素质需求为导向,合理构建医学和药学课程模块,充分论证临床药学的专业特色,力求使课程体系不是简单拼凑,而是紧密围绕临床药学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为本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必备的知识储备和拓展空间。

(二)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

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学时少和课程多的矛盾,同样成为我校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我们通过反复分析专业课程之间的相关性和衔接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整合。首先,充分考虑我校的师资构成和教学特点,将同一教研室承担的、内容上密切相关的课程,如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解剖学和生理学、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等,整合为一门课程,这样既节省学时又使学生的知识衔接更加顺畅。其次,针对内容上彼此衔接、知识点上有部分重复的课程进行合理调整,减少相同知识的重复授课,从而整体缩减教学学时,如药理学、临床药理学和临床药物治疗学均为临床药学专业核心课程,三者在课程设置时彼此衔接,在内容上则有部分章节重复,药物分析、体内药物分析和临床药物动力学亦是如此。我们将这些课程的主讲教师召集在一起,共同探讨课程的合理设置和重复内容的协调安排,既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使课程的前后衔接符合教学规律,又避免授课内容上的过多重复,使专业理论教学体系更加紧凑、环环相扣。最后,根据临床药学专业的需求,对每门课程的内容进行专业特色调整。如在药事法规课程中加入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的内容,以适应学生未来从事药物临床试验管理的需求;在临床沟通与交流技巧课程中强化医生、护士与临床药师的沟通技巧等内容,以加强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总之,通过上述措施,在保证课程内容覆盖面足够的基础上,力争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学时中打下坚实的药学实践基础。

(三)实践训练环节的有效安排

我校临床药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训练包括临床药学实践技能训练和科研能力培养两个环节。临床药学实践技能训练又分为临床实习和医院药局实习两部分。前者在第八学期进行,为期十八周,学生在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的共同指导下,深入临床科室,参与临床查房、药例分析及讨论等具体工作,使学生真正受到临床实战的训练,参与到临床药学服务中去[7]。后者在第期进行,为期四周,学生进入医院药局,在参与医院药局的日常工作过程中,认识医院药局的功能、药师的工作性质和内容、临床药师的工作制度和流程等。对于临床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十八周的临床实习时间仍然不是充足的。为了弥补时间上的不足,我们更强调实践的效率和有效性。首先,与其他院校一般把临床实践放在最后一年不同的是,我校的临床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学生刚刚完成临床药学核心理论课程的学习,直接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更为紧密,同时也避免了大学最后阶段学生的个人未来规划与临床实践的冲突,使学生能安心实习,充分利用临床实践时间,最大程度地汲取知识。其次,积极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加强教学资源建设。通过研发网络模拟教学软件,推动情景教学、模拟训练、PBL等教学方法的实施,尽力改善目前临床药学理论授课脱离实践、学校教学与实践基地的训练衔接不当等问题,提早在理论授课过程中引入实践,使学生在进入实习阶段后能更快地适应实践训练的特点,更早地进入临床药师角色,从而提高实践的效率。

临床药学专业的学生还需要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有在临床药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高等教育要求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注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开拓型人才,其中具有良好的科研素质是提高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我校保留了临床药学专业学生的科研实习,并将此科研实习安排在临床药学实践教育基地中,要求完成与临床药学研究相关的毕业论文,以促进学生对临床药学领域研究进展的了解和理解。

综上所述,我校在临床药学专业的课程建设过程中,力求既保留原有的药学特色,又增加必要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内容;力求不是简单的课程的叠加,而是根据临床药师的实际需求进行合理的选择与融汇,以达到培养兼具扎实的医学基础和药学优势的高级应用型临床药学专业人才目标。当然,我们的思考和尝试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和完善,希望能在借鉴国内外临床药学专业建设的大量经验基础上,和国内各相关高校一起探讨,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规范的临床药学教育之路,为我国未来临床药学发展搭建出坚实的合格的人才培养基地。

参考文献:

[1]汤静,刘皋林.论临床药学人才培养中课程的优化整合[J].药学教育,2007,23(6):19-21.

[2]纪建波,张庆柱,王韦玮.七年制临床药学专业实验室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J].药学教育,2006,22(4):14-16.

[3]谢晓慧,邵宏,等.中国临床药学学院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展望[J].药品评价,2010,07(22):1-6.

[4]王玉琨,王萌,卢宝华,等.高等药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3):6-7.

[5]沈良斌,冒小瑕.关于临床药学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J].药学教育,2007,23(3):13-15.

[6]吴春福.关于药学服务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J].药学教育,2004,20(2):1-2.

医药培训课程范文4

关键词:医药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048-02

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增长迅速,年增长率近17%,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朝阳产业,其前景非常广阔。为了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医药营销人才,很多院校包括医药院校纷纷开设了医药营销专业,如湖南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由于医药营销专业起步较晚,专业教学存在着培养目标模糊、人才培养方案欠科学、授课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等问题,因而和传统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无法竞争。因此,培养什么样的医药营销人才、怎样培养成为医药营销专业重点研究的课题。通过研究已有的文献发现,前人主要探讨了医药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医药营销专业课程设置和医药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

一、医药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

研究发现,目前中国医药市场的营销人员主要由三种类型组成[1]:(1)经验型。这类营销人员主要凭借的是营销从业经验,他们没有受过医药学高等教育,也没有受过市场营销学知识的专业训练,因此其营销手段相对简单、效率比较低,在营销过程中基本上无法对营销模式进行创新,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2)医药型。这类营销人员主要毕业于医学或药学专业,医药学专业知识相对比较丰富,具备较强的学术推广能力,但由于学的是医学或药学专业,基本上缺乏对营销专业知识的了解,因此对医药市场进行调查、分析、预测及营销能力相对比较缺乏。(3)营销型。这类营销人员主要毕业于市场营销专业,具有扎实的营销专业知识,受过系统的营销专业训练,因此在实际的营销活动中表现的比较得心应手,但由于专业的限制,他们缺乏相应的医药学知识,对医药行业的特点和营销的重点把握得不太准确,对学术推广这样的营销模式比较难以胜任。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医药行业营销队伍的水平参差不齐,企业对销售人员的管理比较难,如何培养与维护医药企业品牌也有一定难度。因此,高等院校的医药营销专业如何培养医药营销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制定医药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总的指导思想,但由于医药营销专业起步晚、历史短,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还存在以下问题:(1)人才培养方向模糊,定位不准确,许多学校对医药营销专业培养的是管理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并不是很清楚。(2)医药营销专业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层次不清,如何界定医学、药学、管理学与营销学的关系很多学校并不明确,导致很多高校的医药营销专业体现不出专业特色。(3)医药营销专业所学理论与实际脱节。因此,重新确定医药营销专业培养目标是首要任务。初炜(2009)指出:“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为办学指导思想,以‘了解医学、熟悉药学基本知识,懂得管理理论与技术,掌握医药市场营销、医药企业管理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2]雷蕾、向铮、叶建(2009)认为医药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包括三类[3]:(1)医药营销实用技能人才。主要培养学生在医药营销实际中的各种营销技能。(2)医药营销管理人才。侧重于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能够在医药营销团队中担任战略决策者和管理者的角色。(3)医药营销服务人才。重在培养学生的服务态度和能力。

二、医药营销专业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实现医药营销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有的院校过分侧重于医药学知识的学习,医学、药学相关课程占用大量的学时。有些院校则效仿综合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强调对市场营销学知识的系统掌握与全面了解,开设大量的市场营销学相关课程,学生不但课程学习负担沉重,而且还凸显不出医药特色,因此医药营销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如何协调好市场营销学、医学、药学和管理学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孔祥金(2009)认为,科学合理的医药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结构体系,要充分体现“市场营销”的专业主体地位,突出专业属性,将“医学与药学”作为专业领域,突出本身的专业特色[4]。还有些学者提出可采用模块教学[5],将所有课程分为五大模块,包括公共基础课模块、医药课程模块、营销课程模块、经济管理课程模块、实训模块。公共基础课模块的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和能力;医药课程模块的学习主要培养学生对医药基础知识的了解;营销课程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营销思维和能力,加强对营销专业知识的把握;经济管理课程模块的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具备一般的经济管理能力;实训模块的教学主要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营销调研能力、策划能力、促销能力等[6]。通过五大模块的教学,使医药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相对完整科学,既突出了医药行业特色,又强调营销思维和素质的培养,侧重于培养医药企业需要的能力型营销人才,有利于增强学生实际的就业能力。

三、医药营销专业实践教学

医药营销专业在人才培养中需特别强调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不断提高学生的营销实践技能。陈惠芳(2009)指出,实践教学是培养高职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最主要手段,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要培养出适合医药企业需求的人才,医药市场营销的实践教学具有不可比拟的重要性[7]。通过研究发现,实践教学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1)根据各门课程所要求的能力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互动式课程教学模式,并开展相应的技能实训。(2)开展医药营销实验室教学[3]。建立医药营销专业实验室,逐步开发或购入专门的医药营销模拟教学系统软件,比如营销电子沙盘对抗软件、客户关系管理软件、电子商务软件等,通过一系列单元训练和综合训练,不断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3)采用分段式实习模式[8]进行实习。分段式实习模式是把毕业实习分成几个阶段,分别安排在大二、大三、大四的寒暑假或者课堂教学结束后的两个星期,根据本学期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综合考虑营销专业各阶段应具备的能力与素养来设定各阶段实习的目标、内容、时间、地点以及具体的方式、方法。分段式实习模式要特别注意与本学期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比如在某一门课程结束后可采用课程见习,时间可以是半天、一天也可以是一个星期、一个月不等。通过校园地摊、短期雇员以及与商家合作进行一些诸如调研、促销、广告、售后服务活动等实际的营销活动,要求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形成各种单项能力(如营销调研能力、市场推广能力、商品促销能力、营销策划能力)等。还可以在学完几门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情况下,利用学期末或即将到来的寒暑假安排2~4周的专业认知实践。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考察企业,使学生对企业的营销部门以及相应的营销岗位有一些初步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之后在大三、大四的寒暑假以及统一的毕业实习期间,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营销真实岗位的实习,通过从事实际的营销工作,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岗位知识和岗位职能,从中摸索出市场营销的技巧,不断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实现上岗就业零距离。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学生不但可以及时消化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知识,而且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亲身体验营销行为,从而提前接触社会、接触市场、接触营销。

四、总结与展望

回顾多年来众多学者对医药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笔者发现医药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的探讨大都针对一般院校的医药营销专业,尤以高职医药营销专业的探索与实践居多,而中医药院校作为专业性较强的院校,对于医药营销专业学生的培养近年来才开始逐渐展开,其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观念的改变、实践教学的开展等方面尚处于一个摸索及逐步完善的阶段,如何充分利用中医药院校现有教学资源的特色和优势来培养符合医药行业需要的高素质营销人才,是我们下阶段研究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姚金海.试论市场营销学与医药营销人才的培养[J].药学教育,1999,15(3):9.

[2]初炜,孔祥金,吴云红,刘英伟,李雪飞,李大伟,吴晓莉.高等职业教育中医药营销专业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8):120-121.

[3]雷蕾,向铮,叶建.浅谈医药营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商场现代化,2009,(4):123-125.

[4]孔祥金.医药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评价[J].医学教育探索,2009,8(12):1488-1490.

[5]郭晶.论现代营销人才的培育[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3,(1):44.

[6]吴春英,朱立华,杨岩涛.中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优化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3):144-146.

医药培训课程范文5

【关 键 词】中医院校 对外汉语教学 难点分析 对策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防治艾滋病、非典中取得的成效,中医药在西方社会越来越多的被认识与重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学习中医药。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中医药专业课程已成为普遍现象。中医院校如何通过特色汉语培训引导学生克服语言障碍,顺利进入中医专业学习,成为扩大中医药海外影响,培养中医药海外人才的重要研究课题。因此,在中医院校里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中医院校设置汉语教学课程的特殊性

留学生来中国学习中医往往必须首先学习汉语日常用语,掌握基本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国内出现的越来越多的以对外汉语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专门语言学校看来似乎可以满足这一需求。其实不然。这是由中医药专业本身的文化特性与专业特性所决定的,这些特性为中医院校设立中医特色的对外汉语培训课程提供了依据。

1.中医药本身的文化特性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性:一方面,掌握日常生活中必要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是客居中国,饮食、交通、购物、旅行都是必备要求;另一方面,中医药本身的文化特性决定了必须对求学的留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专门汉语培训,这种汉语培训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学生的日常生活需要,更主要的目的是培养进入中医专业学习的应用型人才。中医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人看来,医理、命理与地理都为同一道理。要学好中医,必须把握好中国的民族文化精髓,否则,弘扬中医只能是无源之水。中医是依附在中华大文化之上的,是以中华大文化为基源、为灵魂的生命科学,一部中医史就是一部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与科技发展史。对留学生的关于中国文化整体观念的灌输应该是一个长期而循序渐进的过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如果能够在留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就对其进行有意识的文化意识的灌输培养,在其今后的中医药专业的学习中必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附着与语言教学之上的文化教学应贯穿与中医专业留学生学习的整个进程中。而这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安排只有在中医院校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实现并完成。

2.中医药专业的留学生临床教学需要决定了中医专业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性:普通语言学校的汉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与语言交际能力,以学生能够流利的使用汉语进行听,说,读,写,译为培养目的;而日常交际用语与中医医学用语有较大的区别,在学生掌握汉语日常用语的基础上进行中医医学用语的专门训练,是中医药专业留学生临床教学实践的客观需要。

二、在中医院校开设汉语培训面临的困难

1.如何配备一支高质量的跨学科的教师队伍:教师配备的好坏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对外汉语教学首先必须配备一批编制稳定的、具有正规教学资格的对外汉语教师。由于汉语学科与中医学科的交叉特点带来了师资建设的一个矛盾,一方面,具有正规对外汉语教师资格的教师不一定了解中医药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中医药专家不懂汉语教学的专业知识与教学原则。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不仅要加强教师的跨学科培训,还要加强汉语教师与中医专业教师的合作与协商,只有这样才能编写具有针对性、特色性的中医药专业留学生的汉语教材。同时,教师在课程设置与课程教授中要循序渐进的体现专业知识的渗透。

2.如何明确教学目的并设置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对于中医药专业的学者来说,汉语与文化并非一到两年就能完全学好,汉语学习过程应贯穿专业学习的整个过程之中。在教学上,明确不同教学阶段的培训目标和培训方式,针对学生不同的汉语熟练程度设置不同的学制,可以设为基础班、速成班等班种,由学生自由选择。一般来说,由公共汉语向中医汉语学习的过渡,主要在第一学期完成,这一学期主要解决留学生的日常生活用语障碍,加强以交际为目的的语言训练;其次进入由公共汉语向中医汉语学习过渡阶段,在语言训练中有意识的加入与中医药有关的文化课程学习;最后完成由中医汉语向中医专业课程学习的过渡。

3.如何体现中医药院校汉语培训课程的特色:体现中医院校的特色是开展汉语培训的关键。也是中医院校汉语培训与普通汉语培训课程的区别所在,是中医院校开展汉语培训的前提。

二、特色建设可采取以下几个对策:

1.加大医学用语的训练。在教材编写中,加大医学用语的交际训练,多加入中国民间流传的医学惯用语、俗语、成语,教会学生使用“常用医学词汇中的英文手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结晶,语言和词汇能够更加鲜明的反映一种文化的特质。中国古代至今形成并流传了一大批涉及医学的熟语,在教材中适当的编写一些通俗易懂的医学熟语(惯用语、俗语、谚语),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某些中医文化现象,增加教材的趣味性,使学生对中医文化有更多感性的认识。

2.开设多样的中医文化课程。可以给学生开设气功、书法、文学鉴赏、烹饪等课程。气功是中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一种医疗保健、祛病、强身运动,以注重实践的方法,进行“精”、“气”、“神”的锻炼,以自我调节,实现生命优化“稳态”,激发潜能的一门科学;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书法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谐,通过参差错落、救差补缺、调轻配重、浓淡相间等艺术手段的运用,达到一种总体平衡;另外还可以加入一些中国饮食文化,因为它的最典型之处,在于体现饮食与滋补相结合,其中体现的是针对人体营养吸收的阴阳调和——及孔子的“中庸之道”。从医学保健理论上看,通常人体需要何类营养成分,便会产生相应的口味倾向。以外界成分补充体内之不足,以此达到阴阳调和、平衡人体机能之功效;在开设的中国文学鉴赏课中介绍部分中国古代的涉医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提高文学鉴赏与文学修养能力的同时,获得相关中医药知识。

“语言是以特定的民族形式来表达思想的交际工具。人类思维中概念的形成,推理的展开,都需要有语言形式的‘包裹’才能巩固和表述出来。然而我们今天所谈论、研究的语言又无一不是民族的语言。当民族在人类历史上作为一种在语言、居住地域、经济生活、心理状态上稳定的共同体出现时,语言就深深地打上了民族的烙印,成为民族和民族文化最典型的表征。语言作为交际工具,但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民族文化是一个整体。在学习一门语言时,必须先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好这门语言。因此,我们有必要认识一下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有专家指出,中医药国际化的突破口是积极对外传播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宣传比中药出口更为重要,中医药发展的国际化需要中医大夫来支持,而在中国培养国外优秀中医药人才首先必须扫除语言障碍,了解中国文化,这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基础,由此可见,中医药院校汉语培训项目任重道远。

总之,语言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它作为人类的专利,是思想的直接表现形式,它既是思维的工具,又是交际的首要手段。

参考文献:

[1]贾谦,杜艳艳,吴运高,杨巨平.中医药: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战略[J].中国药业,2002(2).

[2]何敏,曹瑛.儒家饮食观与中医[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0(4).

[3]陈贻庭.试论古代的涉医文学[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3).

[4]卜海艳.论医学专业留学生的汉语教学[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6).

[5]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医药培训课程范文6

关键词: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法;翻转课堂学习法;临床药师;培训方法

公众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随着社会服务体系的日渐完善与公众经济能力的提升而日趋提高。医院药学的发展理念伴随着公众需求的改变而改变,逐步由过往的药品供应向医院药学服务转变,以此迎合公众需求并谋求自身的发展。随着新医改方案稳步有序地推进,一系列保障药学服务工作有序开展的相关政策逐步出台,如《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促进合理用药的意见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1]、《关于加快药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等等政策的落实,促进了国内药学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和长足发展,而作为药学服务中充当排头兵的临床药师队伍伴随着医改工作的大力推进而逐步发展壮大了起来。2005年和2007年原卫生部科教司先后启动临床药师培训试点和临床药师制试点,201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批准了首批10家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至此,中国临床药师培训工作在政策扶持、中西药并举的形势下达到了空前繁荣。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2010年被批准为中国医院协会西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2016年被批准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迄今已面向全国招收并培养了70余名西药临床药师和100余名中药临床药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药师培训工作经过多年的尝试与探索,逐渐走出了一条带教老师“干教结合”、培训基地“考教分离”、培训学员“考核淘汰”的临床药师培养新模式,该模式有效地调动了临床药师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迫使带教老师为培养出高素质的临床药师学员尝试教学方法的改进与突破,进而达到教学相长的培训教学效果。通过多年带教工作的开展,培训教学方法的尝试,各个培训专业均形成了适合本专业特点的临床药师培训教学方法,心血管内科专业也根据自身专业疾病发病危重、患者年龄大、合并疾病多、合并用药多、用药时程长、专家共识多、更新迭代快等特点,形成了一套高效、犀利、实用的心血管内科专业临床药师培训教学模式。

1LBL-FCL交叉培训法的特点及作用

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法(Lecture-basedLearning,LBL)是沿用至今的授课方式,也是传统意义的授课方法,传统的教学学习方法是以教师为主体采用灌输式教学,此方法的弊端是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散性思维,故在现代教育中常常遭受抨击[3]。但不可否认这种教学法能给予学生系统、整体和全面的知识,对基础不同的学员均适用,且更有利于基础薄弱学员。LBL法在临床药师培训模式中有不可或缺的地位[4],对于学历层级稍低以及偏于基层选派进修的学员来说,此方法仍然是最直接有效,系统学习的培训方式。翻转课堂学习法(Flippedclassroomlearning,FCL)是相对于传统课堂而言的一种教学学习方法,以学生课前进行自主学习、观看视频等线上模式学习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讨论的协作方式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学习方法[5]。2013年皮尔逊(Pearson)明确了翻转课堂的4个支点:灵活的环境(FlexibleEnvironment,F),学习文化(LearningCulture,L),课程内容(IntentionalContent,I)和专业教师(Professionaleducator,P),即F-L-I-PTM[6]。翻转课堂可以理解为课堂上教师不再讲授新知识,教师的作用是组织课堂活动、维持课堂秩序、提供个别辅导。课堂是学生展示的舞台,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和表演者,通过一系列的交互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内化知识的目的[5]。LBL-FCL两种培训方法的有机结合交叉进行,既能保障在所有培训学员均能学习到应知应会固有知识的,又能在临床药学培训学员素质需求的情况中激发学员学习动力提高个人专业素养与职业需求,是一种目前较为契合社会需求的培训教学学习模式。从培训学员的角度来看,既满足了学员们渴求基础知识的强烈愿望,又能在学员培训过程中激发学员对于个人能力素养的提高,不但夯实了理论知识,又锻炼了学员将来成为一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优秀人才。从带教老师的角度来看,传统知识的教授是自身知识体系的重修与完善,为了能够圆满完成带教任务,考教分离模式下的学员与老师双重考核,又激励着带教老师探索新方法、新思路、新技术、新方向的创新意识,迎合了日益提高的社会需求。

2LBL-FCL交叉培训法在学员培养过程中的应用

2.1在理论知识体系构建方面的应用理论知识体

系的构建对于临床药师学员的培养十分关键,坚实的理论知识对于应对即将参与的科室轮转临床实践以及应对考核而需完成的培训作业是十分必要的。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在整个学员培养的全过程交叉开展LBL-FCL培训法。培训初期:采用灌输式的LBL教学法对培训学员开展理论知识体系的构架,建立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框架和认知,对整个培养过程以及将来的职业生涯进行框架式的建立。例如:院内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在学员入学后的1~2个月内采用集中授课的形式,对学员进行知识轰炸式的教授灌输,知识体系内容包含: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诊断学、药理学等相关理论基础知识,同时辅以教学药历的撰写、病例分析的撰写、病例讨论的撰写与开展、文献阅读报告的撰写与开展、不良反应填写与上报、处方点评、病例分析等临床药学培训知识。培训过程:采用LBL-FCL交叉培训法在整个临床药师培养过程进行理论知识体系的填充与巩固,凭借丰富坚实的理论知识体系内容,应对未来的职业生涯。例如:学员进入科室轮转学习后,为了保证学员知识体系的完善与知识储备的丰富,由老师演示指定及学员指定相应的学习内容,如:专业知识分析、文献阅读汇报、病例分析、病例讨论等内容,学员在整个过程中充当老师的角色,将知识传授给其他学员,整个过程中带教老师充当学习思路的引导者和教学学习讨论的主持者,学员们在培训过程中轮流开展理论知识交流并在整个过程中完成学员-老师-学员的身份转换,即翻转课堂学习。

2.2在科室轮转临床实践方面的应用科室轮转临

床实践对于临床药师学员的培养至关重要,坚实的理论知识若不能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运用自如,将会成为临床药师培养的缺憾。临床药师培养的目标是培养一大批具有临床合理用药能力、具有临床胜任力的专业的临床药师[7],充分发挥药师在处方审核、药学监护、精准用药中的作用,对于保障安全合理用药、维护患者用药权益、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支出,参与临床合理用药的全面管理,为患者架起一座安全用药桥梁[7]。美国卫生系统药师学会(AmericanSocietyofHospitalPharmacists,ASHP)药学实践模式在2011年峰会上声明:“药师应负责为医院和整个卫生系统患者提供安全、高效和负责任的用药相关服务”[8]。传统药学服务如药物咨询和患者用药教育、健康筛查和药物重整等工作对于患者治疗具有重要价值。而新的临床药学实践模式,药师直接参与患者临床治疗,提供直接的患者治疗服务,在药物选择、药物治疗方案调整以及监测患者药物治疗方面发挥自己的专业作用[8]。中国临床药师培训与美国的临床药师理念吻合,临床药师培训大纲中对于临床药师学员进入临床科室轮转实践根据专业特点不同有明确的规定,例如心血管内科专业临床药学实践培训≥160个工作日,通科临床实践时间≥80个工作日等,以此保障学员参与临床科室开展药学实践的时间。在整个学员科室轮转临床实践过程交叉开展LBL-FCL培训法既能有效引导学员迅速介入临床科室又能锻炼学员独立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建立临床药学思维。科室轮转初期:学员进入临床科室轮转学习后,药学带教老师根据教学大纲有计划地开展系列教学活动,如床旁问诊、病例汇报、病例分析、用药教育等,采用LBL教学法让学员学习相应内容的流程、构架、注意事项、关注点等。临床带教老师通过每日查房的临床带教,通过床旁诊疗的方式采用LBL教学法让学员学习问诊、疾病诊断、鉴别诊断、辅检结果解读、治疗方案拟定、治疗方案调整等临床实践具体知识。通过临床带教老师和药学带教老师的知识灌输,让学员构建临床思维模式、临床药学思维模式,逐步进入临床并树立心理定位。科室轮转后期:学员进入临床科室轮转学习一段时间后,药学带教老师采用FCL教学法让学员开展相应的临床实践锻炼,例如:药学带教老师指定1例冠心病的患者后,由其中一名学员作为带教老师,带领其他学员与带教老师进行床旁问诊、药学查房、用药教育等,科室药学查房教学环节结束后由带教老师引导,其他学员讨论并互为补充,探讨在整个教学环节中优秀的亮点、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案等并达成共识,教学相长。通过老师-老师、老师-学生、学生-老师、学生-学生的逐步演示过程,所有的学员均参与带教过程并开展带教工作,整个教学环节中,学员交叉成为学员-老师-学员的身份,既能督促学员努力学习临床知识、药学知识,掌握并运用相关知识成为有临床胜任力的专科临床药师,又能敦促带教老师多思考、多钻研、多学习,掌握相应的临床、药学等知识,熟练运用教学方法促使师生共同进步。

3讨论

3.1LBL-FCL交叉培训法在心血管内科专业临床药师学员培训中的优势

就专业特色而言,心血管内科专业在众多临床药师培训专业中因具有患者病情复杂、合并疾病多、病情危重、用药种类繁多、药物间相互作用多、指南共识等更新迭代快、专业知识难度大等特点,因此心血管内科专业临床药学专科培训学习较其他专业更难招生、更难学习、培训要求更高,学员压力更大、付出辛劳更多。为了应对培训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保障学员培训过程中能够多学知识,培训结束后能够成为一名具有胜任力的专科临床药师,在学习过程中临床药师学员通过与带教老师配合,开展具有本专业特色的临床药学培训学习过程。在培训学习初期采用LBL教学学习法,通过灌输式的教授方式为学员构架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框架。学员进入科室轮转临床实践过程后,临床带教老师与药学带教老师采用LBL教学学习法传授给学员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具体实践内容、实践方法、实践技巧,逐步构建临床药学思维;到了科室轮转临床实践的中后期辅以FCL教学学习法,通过老师-老师、老师-学生、学生-老师、学生-学生的逐步锻炼,引导学员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回应、主动反思,逐步成长为一名理论知识扎实、具有胜任力的合格临床药师;一位回归本单位能顺利切入工作、积极开展工作、逐步壮大团队建设的优秀人才。

3.2LBL-FCL交叉培训法在心血管内科专业临床药师带教工作应用的探索

临床药师培训工作已持续开展了十几年,各培训基地及各专业带教老师在工作中总结了许多带教方法与经验,如:LBL-CBL/PBL/RISE交叉教学法[3]、LBL-PBL-CBL教学法[9]、基于研究生导师制培养模式[10]、培养临床思维为导向的培养方法[11]等等,以提高临床药师培训教学工作的水平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通览这些文献可以发现,这些教学方法与培训理念在调动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同时,也对带教老师的带教工作起到了一定的督促作用,但是这些教学方法仍然侧重于教授和灌输,对于学员的能力培养和未来学员回归本单位后开展工作的胜任力没有得到相应的锻炼和提高。LBL-FCL交叉培训法在培训教学初期通过带教老师灌输的方式全面、系统地构建学员的理论知识体系框架,这需要带教老师对本专业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知,以保证灌输给学员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在培训教学中后期对带教老师的个人素养、个人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带教老师通过教学设计、教学引导、教学把控、教学反思等方法提高个人教学能力、专业水平,以此来应对日渐繁难的教学工作。

4小结

医药培训课程范文7

关键词:人才培养;成长规律;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C961;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5-0084-02

中医药高等教育具有一个极其鲜明的特征:以现代高等教育的形式,实现具有深厚东方文化属性的中医药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这种表面上看似矛盾的形式与内涵,造成了中医药高等教育自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争论和变革。随着50多年的发展壮大,中医药高等教育已经完成了它的规模发展,正在转向核心实力增强的重要发展阶段。

北京中医药大学以院校模式与传统模式相结合的新型中医人才培养实验班为切入点,以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为核心,经历了一个认识逐步深化、思想逐渐解放、视野不断拓宽、思路日趋清晰的过程,从国家教育部质量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出发,不断进行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

一、改革的思路与必要条件

1. 改革的思路

几千年来,中医药人才培养主要是以师承教育为主。历代名医大家的非凡成就说明了传统师承教育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不可否认,中医院校教育的诞生,使得在建国之初奄奄一息的中医药行业得以快速发展壮大。50多年来的发展,中医药教育建立了多形式、多层次、多专业的教育体系,实现了由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变。但是,院校教育存在着它本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培养的中医人才个性不够突出,对中医药的精髓“继承不够”故而使得“发扬不足”。如何解决这一使中医药高等教育裹足不前的难题呢?笔者的思路是构建一个“院校与传统模式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寻求一种更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又符合现代教育模式的新途径。

2. 改革的必要条件

中医临床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早临床、多临床来实现,但是中医文化素质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养或造就的,它需要一种环境一种氛围的熏陶。在现有情况下要达到我们的培养目标,必须寻求一个最佳的契合点。那就是通过自主招生招收那些具有中医药背景,并对中医药事业具有一定热情的青年,通过院校教育以及师承、家传的培养,打造更具中医特色的人才。家传为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搭建了一个极佳的平台。由此,笔者提出了以“中医文化素质”和“中医临床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院校――师承――家传”相结合的新型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于中医固有的特性,融合中医传统师承教育和家传教育的优点来探索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之路。

要实现以上的想法,需要政策和资源上的条件支持。北京中医药大学于2005年获得教育部批准,成为唯一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中医药院校;2007年组建了中医教改实验班,并获得教育部质量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立项项目;此外还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北京市教改项目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的支持。这些社会资源和政策的支持,为我校中医药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

二、改革的实践

1. 院校模式与传统模式的有机融合

具体方案是,以现行中医学专业(五年制)教学计划为基础,以加强中医人文素质和注重中医临床能力培养为宗旨,采取院校教育、师承教育相结合的形式,充分利用家庭中医教育资源,进行中医教育教学改革尝试。“院校――师承――家传”培养模式的特色体现为“3个结合”。

(1)传统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相结合。即在学生基本素质与知识结构方面提出新要求。在强调现代中医药人才专业素质水平的同时,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培养的不仅仅是一个中医职业人,更是一个中国传统医学、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者。通过强化传统文化的作用和影响,赋予学生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学习继承中医精髓的能力。

(2)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即对学生培养模式进行创新。采用两条主线贯穿培养过程:一方面充分发挥院校教育的优势,把代表中医集体智慧的共性的知识,通过现代教育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利用假期或业余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家庭中医背景优势和学校中医专家的优势,吸取师承教育的精髓,把现有民间及院校的名老中医的个人智慧,通过传统的跟师临诊、言传身教的方法传承。做到既有共性要求又最大限度地鼓励个性发展。

(3)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即对学生能力要求更加全面和严格。加大学生临床见习、实习的比例,通过学校统一安排的“校内导师”(主要指在医院临床实习阶段)和“校外导师”分别指导两个途径,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要求学生不但要精通理论更能够灵活运用。

为了保证达到预期的目的,我校在中医教改实验班的管理制度、组织协调等方面也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专门制订了《教育部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中医教改实验班管理手册》,对学生院校教育部分、师承教育部分的学习都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并给予相应的学分;建立了淘汰和奖励机制,比如受到学校各种处分等就转出教改实验班,在正式出版刊物上发表文章学校予以报销版面费等;组建了由资深中医教育专家组成的教改班“顾问导师组”,分别负责学生国学和中医经典方面的培养和具体指导;专门印制《学习笔记》和《病案记录》,记录学生学习中医经典或国学内容以及临床跟师学习典型性病案和个人体会等等。这些机制有力地保障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笔者针对实验班与普通五年制进行了学习成绩的统计分析,发现两者无显著差异,但在中医思维和临床能力方面实验班明显强于普通班。临床带教老师们也反应,实验班学生在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方面可以达到普通五年制高一年级学生的水平,对于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实验班同学在我校举办的基本功大赛中也有突出的表现。

2. 变知识灌注为思维训练的课程体系改革

随着项目的不断开展,笔者对中医人才成长的规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中医学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知识结构更强调构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把根基建立在西方文化基础上是不牢固的。而西医学科属于自然科学学科,以数理化为学科基础,二级分科明显、体系清楚,它的课程体系因而十分完备和清晰,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构成,对于经过10余年现代基础教育的高中生来说,接受起来十分自然和顺畅。中医相比于西医,是一门更加综合的学科,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具有明显的自然科学与人文文化双重内涵,其根源是中国的古代哲学、天文学、儒学、道学等。而现有的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这部分基础课程缺失,这与我国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建立的知识体系相比具有相当大的异质性。由此,笔者提出了对中医药院校课程体系的改革。

改革以课程整合为核心,从中医人才所需知识结构出发,借助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建构更加科学严谨、更符合中医人才成长需要的课程体系平台。新的课程体系以中医辨证思维培养为主线,将古代汉语、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导论、中外医学史四门基础课程纳入必修课程,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和中医思维的训练。把传统的中医基础、中诊、中药、方剂中的基础理论部分或总论部分融合形成中医基础学;以中医病、证为纲,融合中诊、中药、方剂的各论部分形成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加强中医经典学习,增加医学流派和中医理论发展过程的学习,形成比较完整的中医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明确专业课即是中医临床各课程,以中医内科学为主线,系统学习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与方法,同时从临床实际出发,学习其他临床课程,重点加强基本技能训练,设置中医基本技能训练与中医临床思维训练(Ⅰ、Ⅱ)课程。中医基本技能训练共200学时,将中医基础学、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中药学、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课程的课间见习等有效整合,分学期、分重点开展实训。培养学生的中医学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了解和熟悉中医临床诊察疾病的方法和辨证论治的程序,了解和熟悉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一般规律,积累一定的临床感性认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医临床奠定基础。中医临床思维训练Ⅰ通过对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名老中医经验的讲授及临床特色技能的训练,增强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提高中医临床水平。中医临床思维训练Ⅱ则是以问题为引导进行临床课程整合,通过病证结合,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整合能力,提高临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将课堂所学内容能与临床实践很好地结合,提高学生整体诊治疾病的能力。由此建立中医学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紧密衔接、连贯有序的新的课程体系。

3. 培养的前移和拔尖人才的打造

在多年的改革实践中,笔者愈发感觉到,如果能将中医药文化基础课程前移至高中阶段,不仅能提高我国中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还能培养一批具有中医潜质、将来能进一步学习中医的苗子。北京宏志中学是“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试点单位,利用政策的优势我校与之联合开办了中医“杏林班”。在高中课程中利用2年时间开设4门中医药文化基础课程。分别是中国古代哲学基础、国学导论、中国传统文化导论和中医药学知识概论。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奠定学习中医专业课程的传统文化基础,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况、增加感性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习中医的悟性。

与此同时,高水平拔尖人才的培养也逐渐进入笔者研究的视野。院校培养中医人才,究竟多长时间最合适,其中临床实习又应该占多大比例,这些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中医教育工作者。一直以来,中医长学制教育只有七年制1种形式,且只限于中医学1个专业,却既承担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的任务,又承担着培养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任务,这样的目标给硕士学位定位的七年制中医教育带来了过重的负担,反而达不到长学制教育所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

为此,笔者提出在缩减七年制招生规模的基础上,开办九年制岐黄国医实验班。该班采取本科5年与直接攻博4年相结合的模式:前5年按本科教学计划进行培养,在第4学年末进行分流考核。考核合格者采取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方式,按临床专业博士学位并结合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计划进行培养,达到培养要求者,毕业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和临床医学博士学位。为达到培养目标,学校为本班学生每人配备1名知名教授作为导师,全程实行名师+名医培养法,选择最优秀的教师授课,跟最有名的医师随诊学习。

三、改革的体会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优秀人才的培养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尤其是中医人才的培养,更具有厚积而薄发的特点。中医人才培养改革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一路走来,我们的改革创新贯穿了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从一期改革院校模式与传统模式的融合,到二期改革课程体系的重构和教材建设,再到三期改革把培养过程向纵深延伸,我们始终都坚持着一个根本原则毫不动摇――那就是人才培养必须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规律。在这一正确思想指导下,我们的改革创新进行得比较顺利,也取得了一点成绩。尽管道路并不平坦,甚至充满坎坷和挫折,但是笔者相信,随着全国中医高等院校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医药人才培养必将硕果纷呈,中医药高等教育必将续写辉煌。

参考文献:

[1]杨东方,王育林,马燕冬,等.浅谈中医教改实验班国学素质培养设计[J].中医教育,2009(28).

医药培训课程范文8

【关键词】傣医药;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2-191-2

傣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级政府部门和从事傣医药教学临床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傣医药的发掘整理、继承发扬和开发利用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要发展民族医药,人才是关键,可以通过加速人才培养、提高傣医药地位、加快傣医药科研实验基地建设、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步伐等系统措施,进一步发掘继承,创新发展,才能有效增强傣医传统疗法的医疗保健作用,扩大使用范围,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1]。

1地方中医药院校培养傣医药人才的必要性

原有的“跟师”式的傣医人才培养模式限制了知识传承的广度、知识发展的深度和传承的完整性,也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傣医药人才的需求,必须改革与完善民族医药的传承方式[2]。学院教育可以极大地拓展民族医药传承的广度和深度,借助高等中医药院校来发展少数民族传统医学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途径[3]。云南中医学院对傣医药学的研究具有一定基础,具备地域、文化优势,拟通过对历史悠久并具有较为完备理论体系的傣医药学的抢救、继承、总结、发展、提高、创新,建立和不断完善五年制本科傣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立足本省,面向东南亚,建设适应当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的,特色鲜明的傣医学专门人才培养基地。

2傣医药高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构建

高等医学人才培养具有职业导向的专业性,高等医学教育是要培养合格的医务人员,而该职业对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没有经过专门的医学专业训练的毕业生没有资格从事医生这个职业,这就决定了高等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牢牢把握人才培养对象今后的职业导向的要求,亦即它的专业实践性的要求[4]。

2.1结合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要体现社会需求,由于社会的发展,傣族人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随生活环境、饮食习惯、文化背景的改变,疾病谱也发生了相应变化,需要兼有傣医药、中医药之长,能为当地群众提供有效、价廉、简便、快捷医疗保健服务的临床实用型人才。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兼顾就业市场的需要,职业导向的专业性以及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拟定了傣医药高级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系统掌握傣医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傣医临床诊疗技术,专业技能突出,同时具备中西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及诊疗技术,从事傣医医疗、教学、科研及傣药开发工作的傣医药学紧缺专门人才。

2.2突出特色构建傣医学课程体系

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按照傣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西医学基础、人文科学基础、傣医临床、中西医临床、实践教学环节等六个模块构建课程改革,使课程体系内容既衔接紧密,又交叉渗透,符合医学人才成长和医学教育客观规律,体现学科课程及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联系。

坚持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基本思路,前期注重拓宽知识面,以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为主,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增加开设人文学科课程、其他选修课,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后期分化出傣医方向,在进行专业知识培养过程中,开设了《傣医药学史》、《傣医药基础理论》、《傣医诊断学》、《傣药学》、《傣医方剂学》、《傣医经典选读》和《傣医临床学》等7门傣医药特色课程,初步建立了傣医药课程体系。加强傣医专业教学,傣医专业课程内容既突出傣医药的特色,又充分反映傣医学和民族医药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丰富和提升了傣医学专业的内涵。

2.3面向临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2.3.1提倡“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在学生开始接触《傣医基础理论》、《傣医诊断学》《傣药学》和《傣医方剂学》等基础课时,就在学生中开展相应的“兴趣小组”活动,以某个专题为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3.2实行规范化的实习岗前培训。我院建立了临床技能综合模拟实验中心,其中包括临床各科诊疗技能训练,拟再增加傣医药技能训练,通过规范化的培训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2.3.3实施分阶段毕业实习。首先,在我院附属医院进行中西医毕业实习,要求掌握本专业的常见病和急重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处理,完成有关医疗文书的规范书写;科内组织教学查房,教学讲座,病案讨论等,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其次,在西双版纳州傣医院进行傣医药实践实习,较系统的掌握傣医药诊治技能,运用傣医药理论及技术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治。

2.3.4个性化培养突出因才施教。通过聘请傣医专家到学校兼职授课,建立健全兼职教师聘任授课制度,储备一支临床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兼职傣医药教师队伍。按照因才施教的原则,利用医院临床教学资源,定期跟师门诊或病房实习,熟练进行临床技能操作,掌握傣医四塔五蕴辨治、脏腑辨治、三盘辨治临床思维,发挥传统傣医“师带徒”的学习优势,使学生较快进入医师角色。

3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相关人文课程尚需加强。由于地域、文化背景、宗教等对傣医的形成及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医学类院校在民族学、民族语言学、民族历史学、民族文化等方面的教育缺乏优势[3],如果在条件许可时开设相关课程,将更有利于傣医药的挖掘、整理、继承与发展。

3.2临床技能考核考核内容与方式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仍有一定差距,需进一步完善。在考核内容尤其是傣医独特的治疗方法如睡药、熏蒸、按摩、洗药、刺药等以及考核要求的制定方面尚需进一步与傣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标准接轨,以利于学生顺利获得执业资格,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参考文献

[1] 郑进,杨梅,王寅,等.傣医理论研究的现状及思考[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30(4):22-25.

[2] 赵富伟,薛达元.中国民族医药传承危机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7(增刊):15-21.

医药培训课程范文9

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

终身教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成人高等教育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即在发展原有的学历教育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开拓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继续教育。从专业领域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提出,医师在执业活动中享有的权利之一是“参加专业培训,接受继续医学教育。”这一政策的出台为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2.中医药继续教育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1)广大农村尤其是偏远和经济落后地区,较高水平的医护人员紧缺,迫切需要对基层和农村现有的医务人员进行系统的医学继续教育和知识、技术、技能的更新。(2)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健康观念和保健意识增强,医学知识、保健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受到关注。此外,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使中医药保健和养生的市场供不应求,这都需要医学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医药的发展潜力巨大。(3)医学科学领域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决定了医学生知识结构滞后于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务工作者的知识体系需要不断更新,医学教育自身的特点为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空间。

二、中医药成人教育办学模式转型的对策

1.稳定招生规模,提升学历教育教学质量

(1)稳步推进教学改革

①改革教学模式,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应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把握当前中医药发展的趋势,开发符合医疗卫生人才市场需求、具有市场前景的新专业,打造品牌专业,扩大社会影响。在课程设置方面,应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推广医学科学的新成果、新进步,对课程内容不断更新,突出实用性,在专业理论教育中体现医务工作者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培养。②改革教学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坚持以学生为本,积极探索适合中医药成人教育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为启发式、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枯燥乏味的医学教育转变为生动、直观、形象的教学;转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重考试结果轻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思想为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教学新思想。针对成教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等手段建立网络课程,缓解成教学生的工学矛盾,为学生求学提供便利。③实行“课程主任”负责制。校外合作办学单位是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织,直接影响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应规范校外合作办学单位的建设和管理,实行“课程主任”负责制,即由副高职称以上的专家与当地聘请的兼职教师共同组成主干课程教学团队,课程主任不定期的前往各校外教学单位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指导外聘教师的教学,以规范教学环节和教学管理。

(2)狠抓教学过程管理

①强化校外合作办学单位教学质量。对合作办学单位从新生资格复查、学籍注册、师资选聘、教务安排、考务安排、抽考管理、成绩管理、实习管理直至毕业管理等各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全过程督促、指导、监控,严把教学计划实施关,保证教学质量。②严格日常管理工作。重视日常教学管理工作,采取周末上课、分阶段上课及集中授课等多种模式,最大限度地解决学生的工学矛盾;认真执行教学“三表”,科学整合教学资源,确保各教学班教学任务的顺利实施。同时。通过各类教学工作会、师生座谈会、管理人员下班听课、学生及管理人员评教等措施,及时了解教学情况,做好教学过程的检查、监控与督导。

(3)创新模式,实施项目负责制

目前,很多成人高等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大多采取在分管学生工作领导的领导下,以辅导员或者学生管理人员为中心的学生管理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往往出现管理不到位或管理滞后的情况。要改变这种状况,可以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前提下,在发动各个环节做好学生工作的过程中,引入项目负责制。项目负责制就是以项目的策划到实施的全过程为工作核心,以项目预期目标的实际完成情况为考核内容,根据考核结果对项目负责人及项目团队予以评价和奖惩的一种管理模式,由负责人作为工作任务实施的总负责人和执行人,自行组建项目团队,建立责、权、利对等的有效激励机制。在学生管理方面,实行“专职辅导员+班主任”的学生管理模式,即由专职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总负责人,教辅及行政管理人员担任兼职班主任,具体负责学生事务管理,每位班主任带1~2个班级,力求把学生管理工作做得更加深入细致、和谐高效。

2.挖掘市场资源,拓展非学历继续教育

(1)主动出击,扩大继续教育的外延

就一所高校而言,办学条件总是有限的,无法满足继续教育办学的高层次要求,只有打破传统的办学单位界限,在充分发挥和依托学校的综合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走形式多样的联合办学之路,才能实现继续医学教育的全方位发展。拓宽合作领域,主动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沟通与联系,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在了解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的基础上,把继续教育与更新员工知识、提高员工技能结合起来,开展企事业单位急需的专业课程培训,进一步提高员工们适应工作的能力。面向市场,了解市场,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拓展办学形式,调节培训项目,打造具有中医药院校特色的培训项目,如开展“保健按摩师”、“育婴师”、“公共营养师”等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服务于我省的卫生事业,大力推进部级、省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开展社区、基层、农村医药卫生人员的各项培训,如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培训、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师资培训等。

(2)增强服务意识,延伸服务社会职能

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要求医护人员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必须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然而近年来,福建省各地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紧,经费少,无法大规模派人员外出培训。针对该现状,可尝试新的中医药继续教育办学模式———“送教上门、送教下乡”,这样既可有效解决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工学矛盾,又能将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向纵深拓展。

(3)发挥优势,开展大众健康教育传播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到来,人民群众对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强,而中医药恰恰可以在医疗咨询、养生保健等方面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中医药院校可以顺其势,开发更具实用性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聘请高校资深的教授、专家为讲师,以举办“中医养生科普”、“药膳养生”讲座等形式传播健康知识,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提高中医药继续教育的社会效益。(本文来自于《中医药管理杂志》杂志。《中医药管理杂志》杂志简介详见。)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