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商业模式方法论集锦9篇

时间:2023-10-12 16:11:26

商业模式方法论

商业模式方法论范文1

【关键词】商业模式;战略;价值创造;竞争优势

随着国内外对商业模式研究的深入,商业模式与竞争战略的关系问题日益突出(李东,2010)。二者关系的模糊,使管理者在经营管理中对使用战略还是使用商业模式感到困惑。有的管理者撇开战略,在没有任何战略意图的情况下单独使用商业模式,这给企业经营带来了很大危险(Mansfield and Fourie,2003)。所以厘清商业模式与战略的关系变得非常重要。对商业模式和战略的关系的深刻揭示也有助于对商业模式本质及其相关理论的理解。文章借助已有的理论或研究结论,在对商业模式形成过程进行案例说明的基础上,分析和揭示了商业模式与战略的具体关系。

一、文献回顾与总结

(一)商业模式的概念

Morris,Schindehutte and Allen(2003)通过对30个商业模式定义的归纳,认为,商业模式的定义可分为三个层面:经济(盈利)层面、运营层面、战略层面。经济层定义将商业模式描述为企业的经济模式或盈利模式,其本质内涵为企业获取利润的逻辑;运营层定义把商业模式描述为企业的运营结构,重点说明企业通过何种内部流程和基本构造设计来创造价值;战略层定义把商业模式描述为对不同企业战略方向的总体考察,涉及市场主张、组织行为、增长机会、竞争优势和可持续性等。模式应该揭示经营系统如何协调凝聚起来的本质,于是Morris, Schindehutteb and Allen提出了一个整合性的概念,商业模式是一种简洁的表述,旨在说明企业如何对企业战略、运营结构和经济逻辑等方面一系列具有内部关联性的变量进行定位和整合,以便在特定的市场上建立可持续竞争优势。

本文使用Morris等的整合性定义,不过为使该定义表述得更全面和确切,对运营结构的描述应从内部流程扩展到外部,包括与外部的交易和合作流程,并将运营结构改称为“运营逻辑”。从战略层面的定义和变量可以看出,战略层包含了运营逻辑甚至经济逻辑。为了避免内容的重复,本文用“战略方向”来表达战略层面的内容,并规定它仅包含战略原则(包括使命、战略目标、定位、竞争战略、核心竞争力等),这并不影响商业模式概念及构成要素的完整性。所以,商业模式包括三个层面的逻辑,即经济逻辑、运营逻辑、战略方向。

(二)战略的概念

希特等(2009)认为,战略就是设计用来开发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系列综合的、协调的约定和行动。

(三)商业模式与战略的关系

研究商业模式与战略关系的文献较少,且仅限于浅层次的探讨,尚未对两者的关系本质和结构进行深入揭示。

1.商业模式与战略是高度一致的。梁晓雅、陆雄文(2009)通过系统分析中国本土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及路径选择,指出商业模式是对战略的具体化,两者高度一致。

2.商业模式和战略是相近和互补的。Mansfield and Fourie (2003)认为商业模式与战略非常接近,但战略的很多内容是商业模式所缺少的,两者必须结合使用。商业模式描写价值创造的逻辑,而战略内容中也包含了对价值的创造的策略,比如波特的价值链模型就是对价值创造过程的描述,同时他们认为战略的资源基础观点也非常接近于商业模式的概念,资源基础观点认为企业通过内部资源和能力创造价值并获得竞争优势。Casadesus-Masanell and Ricart(2010)通过研究发现,在简单的竞争环境中,战略和商业模式是一一对应和难以区分的概念,环境变化时,变革战略是商业模式所不具备的。

二、商业模式与战略的关系研究

很多文献在研究商业模式与战略的关系时,将战略理论等同于战略内容,或将战略原则等同于全部战略内容,与商业模式相比较,于是得出了片面的或错位的结论。所以,有必要将战略理论和战略内容区分开,本文也将从理论和内容两个层次上对商业模式和战略的关系进行研究。

(一)案例说明与模型构建

本部分,首先通过案例说明商业模式的形成过程,由此提出商业模式与战略的关系,并构建关系模型。在商业模式概念出现之前,企业主要依据战略安排所有的价值活动。当商业模式概念出现后,研究人员开始对成功企业的价值活动方式进行研究,并归纳成某种所谓的商业模式。具体商业模式形成过程通过图1和案例来说明。

从图1可以看出,首先,企业按照战略理论制定出具体战略内容;然后,研究者通过对企业已实施的战略措施体系的分析和比较,归纳出三种商业模式(只针对前六家企业),即商业模式A、B、C。

图1商业模式形成过程

在商业模式概念尚未应用于企业管理,以及国美电器具有较大市场影响力之前,我们从未提及国美具有某种商业模式,而国美自身也从未依据商业模式构建自己的价值活动,它只是运用战略工具规划、安排自己的活动。可以审视一下国美的战略制定过程。第一步,制定战略目标,即国美在家电销售零售行业的领导地位以及为利益相关者带来的预期利益或收益。第二步,国美通过SWOT分析和战略定位,认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将增加消费者对电器的需求。八、九十年代,家电主要由百货大楼销售,购物缺乏便利性。国美电器于是发现了这个难得的机会,开始自建连锁商店,方便顾客购买,由此给顾客带来更高的价值,国美的战略定位是家用电器的便捷传递者和服务者。第三步,选择业务竞争战略。通过对家电产品特点的分析,发现家电产品的差异性很小,零售经营过程也很难实施可持久的差异化,而且自身的经营成本比百货大楼低,所以业务竞争战略必须采取低成本战略。第四步,对价值链进行分析,发现核心竞争力来源,并构建竞争优势。国美认识到零售行业最大的竞争优势就是终端(渠道)控制,于是,国美通过密布的连锁卖场建立起了强大的竞争优势,使其在价值链中处于主导地位。第五步,围绕业务战略和竞争优势构建具体的职能战略。采购和供应上,它采用信息化和整合的供应链,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合作,这些都降低了经营成本;销售上,采用低价策略、标准化的服务;财务上,将收入来源定位于场位费、销售返利、房产增值等,并高效利用对供应商的延迟付款带来的财务资源(案例来源:根据作者长期对零售业的考察并结合参考文献[7]整理而成)。以上战略措施经过实施,构成了国美电器价值活动方式。当国美发展成行业领导者时,人们开始关注国美的经营模式,研究的焦点集中于这些具有可视性的价值活动方式即职能战略措施体系,归纳出其所包含的经济逻辑、运营逻辑及其所体现的战略方向等,并把这些内容称为国美模式。实际上,我们往往简单地把以上战略措施称为国美模式。

因为只有(职能)战略措施直接表现为企业的价值活动方式,使命、战略目标、定位、竞争战略、核心竞争力等只是指导战略措施的构建,并不直接表现为价值活动方式,所以,本文将这些战略内容归为战略原则。因此,战略内容包括战略原则和战略措施体系两部分。

图2 商业模式与战略的关系模型

(二)商业模式与战略的联

1.商业模式与战略具有相同的本质。Elliot(2002),Magretta(2002)和Chesbrough(2010)等认为商业模式与战略是不同的,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商业模式是“价值创造”导向,战略是“建立竞争优势”导向。然而,从商业模式概念的递进过程可以看出,这两种导向应是相互依存和不分割的。Morris,Schindehutte and Allen(2003)认为,从经济层面到运营层面再到战略层面,定义的综合性是递进的。目前来看,国外对商业模式的定义大部分属于战略层面(原磊,2007)。

“价值创造”导向是基于经济层面和运营层面的定义而对商业模式的定位,其中经济层面描述的是对企业价值的创造(包括成本控制和收入来源),运营层面描述的是对顾客价值的创造。这两个层面的定义未强调所创造的价值必须具有独特性、不可模仿、不可替代,由于缺乏这三个特点的价值是不可持续的,这样的商业模式无法持久(Mansfield and Fourie ,2003),是不值得研究的。所以商业模式的概念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战略层面的商业模式定义,即商业模式是符合以上三个特点的价值创造逻辑,能为企业建立竞争优势。可见,战略层面的商业模式的本质,是对能够获得竞争优势的价值创造活动的描述(经济逻辑、运营逻辑、战略方向分别描述了价值活动开展方式及其所遵循的战略原则)。尽管Mansfield and Fourie后来又提出了整合性定义,但其与战略层定义实质是相同的,只是在内容描述上显得更饱满些。战略是通过对企业行为的谋划获取竞争优势(希特,2009),而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价值链的某些环节(波特,1985),这些环节能够创造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不可模仿的价值,可以看出,战略的本质是通过对符合以上三个特点的价值创造活动的规划,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由以上分析可知,商业模式和战略的本质是相同的,从价值活动实施前的角度定义,它们都是对能够获得竞争优势的价值创造活动的规划或设计;从实施后的角度,它们就成了对带来了竞争优势的价值创造活动的描述。

2.商业模式是对已实施的战略的描述,与战略在内容上高度一致。商业模式的内容可以通过其构成要素或三个逻辑层面来描述,构成要素和三个逻辑层面是完全一致的,它们可以归入不同的逻辑层面。

(1)商业模式是对已实施的战略的描述。我们将价值链上的价值活动方式作为中介(中间变量),来对商业模式和战略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价值活动方式包含了价值创造过程中所有的价值活动、结构及价值琏中的伙伴关系。首先,经济逻辑和运营逻辑是对战略措施体系的描述,它们是等价的。价值链各环节由企业的各种职能构成,职能战略是对价值链上所有价值活动的具体规划,实施后的(职能)战略措施体系直接表现为企业价值琏上的价值活动方式。根据商业模式的定义,运营逻辑和经济逻辑是对价值活动方式的描述,所以它们实际上就是对已实施的战略措施体系的描述。正如前面案例和图1所示,运营逻辑和经济逻辑是从已实施的战略措施体系(价值活动方式)中归纳而来,是战略措施体系本身所具有的。需要说明的是,经济逻辑描述了企业在价值琏环节上的盈利方式,而盈利实际上是对企业价值的体现或回报,所以经济逻辑可以看做是对企业价值的创造过程。经济逻辑和运营逻辑包含了企业价值和顾客价值创造方式,是对战略措施体系的全面描述,所以它们是等价的。其次,(商业模式中的)战略方向描述了战略原则。因为商业模式来自于对价值活动方式的描述和分析,商业模式中的战略方向必然从价值活动方式中得到。尽管价值链活动方式是对战略措施体系的直接体现,但企业战略、业务战略、核心竞争力又体现在战略措施体系上,所以可以通过可视的价值链活动来察觉这些战略原则。通过对价值活动的分析可能无法察觉所有战略原则,但这并不影响战略方向与战略原则的高度一致性。

(2)商业模式和战略在内容上高度一致。因为商业模式是对战略的描述,两者在内容上必然一致。下面结合案例进行说明。Morris,Schindehutte and Allen(2003)经过对19个文献中提到的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的汇总分析,认为能够获得竞争优势的商业模式,包含三个方面的八个要素:价值定位(产品或服务内容、目标顾客、基本市场竞争战略);价值创造和传递系统(资源和能力、价值创造过程、价值链中的定位);价值获取(收入来源、企业经济)。根据前面的案例,国美电器的采购、供应、销售、人力资源管理等职能战略措施,都属于价值活动方式,它们构成了“价值创造过程”。国美在“价值链中的定位”是通过控制终端而占据价值链中的主导地位;“产品和服务内容、目标顾客、基本市场竞争战略、资源和能力”等要素可在国美的战略定位、低成本战略、核心竞争力等战略内容中完全体现;“收入来源、企业经济”指国美在财务上的收入和运作方式。可以看出,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与战略内容一一对应且高度一致。

3.商业模式理论属于战略理论范畴。既然商业模式与战略在本质和内容上是一致的,商业模式理论必然属于战略理论范畴。明茨伯格等(2002)将战略理论归为十大学派。其中学习学派将战略视为一种模式,模式是对已实施的战略的描述。学习学派认为战略无法提前设计,只有根据变化的环境及不断的试错,即经历持续的学习过程,才能得到一个有效的模式。这些观点,将商业模式理论与学习学派联系了起来。由于竞争的强化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为了建立有效或更好的商业模式,不断的试错或学习也是不可避免的。然而,随着商业模式理论的发展,更多的战略理论,如核心竞争力,市场定位等被其吸纳了进来,这些都是为了设计具有竞争优势的商业模式的需要,在直观的经济逻辑、运营逻辑基础上增加的。这使得商业模式理论与设计和定位学派等更多的学派产生了联系,并逐渐显示出与这些学派的理论的趋同。总之,所有商业模式理论内容均可从战略理论中寻踪溯源。

(三)商业模式与战略的区别

1.商业模式理论与战略理论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由于新技术(如互联网)、新观念(如价值网络)的不断涌现,企业在制定战略措施体系时可以有更多选择,于是很多别具特色的(职能)战略措施体系出现了。这引起了人们对战略措施体系及其所呈现的商业模式的研究的兴趣,商业模式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或侧重点就是这些别具特色的战略措施体系。从图1可以看出,商业模式理论从战略制定的结果处开始研究,着重于对特定(属于某个企业的)战略措施体系的分析,归纳出其包含的各种内在逻辑特别是价值创造逻辑,不同的逻辑呈现出不同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所包含的逻辑关系对企业构建具体的战略措施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这是战略理论所欠缺的。战略理论从战略制定的源头开始研究,主要研究战略制定方法及形成过程,缺少对具体战略措施的研究。因为战略理论缺少对具体战略措施体系内在逻辑的研究,人们并没意识到运营逻辑和经济逻辑是战略措施体系本身所包含或应该包含的,所以往往认为商业模式和战略是两回事。

2.商业模式和战略在概念表述上不同。由于理论研究的侧重点不同,造成它们在概念表述上不同。商业模式从战略措施层面着手研究,所以在概念表述上,除了战略方向,还包含从战略措施体系中得到的经济、运营逻辑,这与战略的概念表述区别很大。特别是经济层面或运营层面的商业模式定义,不包含战略方向,让人觉得商业模式无任何战略意图。

3.商业模式理论拥有战略理论所不具备的特点。由于难以归类,商业模式常常通过案例来描述,比如国美模式、京东模式等,这赋予了商业模式理论的具体性和形象性特点。这些特点使商业模式理论对管理者更具指导性,更易于接受和产生兴趣。企业可以借鉴这些具体的模式来构建自己的战略措施。另外,由于商业模式的直观性,基于对商业模式的分析和创新可以更好地寻找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

4.战略理论的很多重要内容是商业模式理论所不具备的。比如波士顿矩阵、SWOT分析等分析工具,并未出现在商业模式理论中,另外很多战略学派的重要战略理论或观点也是商业模式理论所未涉足的。由于以上区别,战略制定过程中,应将商业模式理论与战略理论相结合。理论侧重点的不同,并不影响商业模式与战略在内容上的一致,只是内容的形成方法不同而已。

本文使用理论研究方法并结合案例对商业模式和战略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揭示,所形成的各种结论或观点对于战略理论和商业模式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尽管本文是以商业模式的最初形成过程为基础展开的论述,但所得结论在商业模式重塑或创新情况下也是适用的。这是因为,商业模式的重塑或创新可以视为新的战略措施体系的构建,这基本重复了商业模式的最初形成过程,唯一不同的是,新的战略措施体系的构建需要商业模式理论与战略理论相结合,但这并不影响本文中所得出的各种结论。

参考 文 献

[1]李东,王翔,张晓玲,周晨.基于规则的商业模式研究――功能、结构与构建方法[J].中国工业经济.2010(9):101~111

[2]G. M. Mansfield and L.C.H.Fourie.Strategy and business model-strange bedfellows?A case for convergence and its evolution into strategic architecture[J].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Business Management,2003,35(1):35~44

[3]Morris M,Schindehutte M and Allen J.The entrepreneur's business model: Toward a unified perspectiv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3.58(1):726~735

[4]迈克尔 A. 希特,R. 杜安・爱尔兰,罗伯特 E. 霍斯基森.战略管理――竞争与全球化.吕巍译[J].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5]梁晓雅,陆雄文.中国民营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基于权变资源观的理论框架与案例分析[J].市场营销导刊.2009(3):67~73

[6]Casadesus-Masanell R and Enric Ricart J.From strategy to business models and onto tactics[J].Long Range Planing,2010(43):195~215

[7]张新.国美电器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

[8]Elliot S.Electronic commerce:B2C strategies and models[M].Chichester, U.K: John Wiley,2002

[9]Magretta J.Why business models matter[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2(3): 3~8

[10]Chesbrough H.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opportunities and barriers[J].Long Range Planing,2010(43):354~363

[11]原磊.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研究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10):17~25

商业模式方法论范文2

关键词: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法课程;多模态教学多模态

在商务英语课堂教学中是一种新的模式,以渠道多样化、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方式积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升学习积极性、认知能力和应用能力。本文以多模态理论为指导,首先阐述多模态教学模式在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法课程中的应用意义,其次探究在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法课程中多模态教学的具体应用,以期教育工作者调整课堂教学模式,以生动真实的教学情境将抽象的商法法规具体化,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1多模态教学模式在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法课程中的应用意义

国际商法是调整国际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的调整对象是各国上市组织在跨国经营中所形成的国际商事关系。目前国际商法已经成为商务英语专业的一门重点课程,在训练学习者语言技能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法律知识及应用技巧,为从事对外贸易工作者在签订经济合同、解决商务争议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国际商法主要包括知识产权法、法、国际货物买卖法、商事组织法、合同法、产品责任法、票据法、国际货运保险法等国际商事法律知识。由于国际商法课程专业性强、涉及种类众多,学生对买卖合同、商事活动及相关商务法规接触较少,学习者往往容易对该课程产生畏惧感及抵触感。当前国际商法教学课程现状主要表现为教师以单向输出的教学方式向学生讲述基本的法律概念,通过黑板讲解语言知识而使教学处于被动而沉闷的状态,师生互动较少,教学内容注重课本概念及法律条款,轻视案例教学及实践应用,学生处于被动的知识灌输状态,枯燥乏味的基本法条及无从下手的法律应用方式往往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导致其在从事商务活动时应用能力薄弱。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对教材文本以外的“非语言要素”如图像、声音、视频等很少涉及。

1996年,新伦敦组合首次提出将多模态应用于语言教学的理念。主张通过多媒体网络平台,运用多种符号模态(如口语、书面语、图片、图表、身体语、音乐、视频等)来调动学生听觉和视觉等多种感官协同运作参与语言学习。多模态是声音、文字、图像、多媒体设备、教师和学生的有机结合体,每一种不同的模态都代表着不同的符号资源,对意义的构建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多模态理论包含人类通过感官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方式,教学资源不应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备课,网络环境为当今教学提供了新的信息呈现方式,不仅可以资源共享,教学手段也逐渐多样化,教师可以通过PPT、Flash等课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身处一个完整、真实的国际商务活动情境中,凭借学习者主动探索、亲身体验,协同运作参与国际商法课程的学习,完成对国际商事法律知识的建构过程。目前多模态模式已经逐渐被应用于教学领域,但将多模态应用于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法课程教学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鉴于此,本文在国内外有关多模态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法的课程多模态模式教学研究设计,以期以丰富的教学形式、鲜活的教学案例情境提升学生参与式学习的积极性,弥补传统灌输式教学法的不足,提升学习者在外事工作中的商务法规应用能力。

2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法课程中多模态教学的具体应用

以下从教学资源、教学模式及教学应用的维度,探究多模态教学模式在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法课程中的实施。建立立体式多模态的教材为了使学习者能够完全投入英语环境中,培养目的语言思维方式及使用习惯,提升语言技能,掌握专业的商务法律词汇,对有一定学科基础的学习者可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如RayAugust所著的InternationalBusinessLaw。然而使用原版的英文教材也具有一定的弊端,因为国际商法课程所涉及的分支众多,教学内容庞杂且缺少对中国法律的介绍,学习者容易无法参透教材。我国国内学者李浚帆、梁雁将我国的法律条文与英文原版书籍进行结合,著作了一本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并忠于英文原著的国际商法教材《新编国际商法英语教程》。此教材全面包含国际商法导论、产品责任法、合同法、法、知识产权法等内容,各章节的法律概念理论知识都附有相关的应用案例予以说明,帮助学习者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法律条款的应用情景。教材是教育工作的中心和关键,狭义范围的教材即指教科书,而广义上的教材包括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各种形式的材料,如音像教材、网络版教材等。

多模态模式下的国际商法课程倡导教师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使用图片、声音、视频等模态激发学习者感官,将丰富的背景知识、多样化的学习资料与教材内容相结合,提升学习者的兴趣,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进行情境化多模态的教学模式在国际商法课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建情境化多模态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典型场景,使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课堂认知学习内容相结合,减少学习者对抽象法律条款的抵触感,提升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情感,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成为课堂的主角,切身感受商务洽谈中国际商法的应用情境,体验法律知识应用的乐趣。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不同,多模态教学模式倡导情境多样化,如为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概念,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教育短片的形式向学生讲解。在讲解合同法、国际商事法等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课题研究范围,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如将学生分成买卖双方两组,模拟双方建立合资公司、洽谈产品销售的过程。学生可自行分配角色,担任不同贸易方的业务经理、法律顾问等角色,选择扮演外贸询盘、还盘、建立合资合作、签订贸易合同、跟单、发运等不同的外贸环节情境。要求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应用课堂所学的合同法、国际货物买卖法、法、票据法、国际货物运输法等,使抽象的法律条款灵活应用于不同的商务洽谈环节中,体验中国与国外法律条款、商务习惯的不同及国际通用商务法规的相关应用方式。情境化多模态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语言及商法专业素质,也需要具备实际的外贸从业背景。在学生的角色扮演活动中,对商务情境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对相关的法律应用进行具体的指导。情境化多模态的教学模式特点体现为形式多样、应用灵活。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习者的特点,灵活调整方式,综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动学习的能力。实施多模态的案例教学法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法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此特点为多模态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提供了空间。案例教学法包含两个方面:一为案例本身,二为对案例的讨论。一个成功的国际商法案例教学应结合教学目标,难度适宜,使学习者愿意参与案例的讨论,教师应为案例讨论提供全面的计划并能够处理相关的法律拓展问题。在案例分析讨论过程中,学习者需要充分理解相关法规的概念,对案例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国际商法教材以文字方式向学习者呈现案例介绍。传统的教学法中,教师通过黑板、粉笔,利用口头讲述向学习者讲述案例,学习者往往无法获得全面的信息,进而产生枯燥的抵触情绪。多模态案例教学利用投影仪、计算机等媒介,创造轻松的教学环境,利用丰富的电子资源如PPT、视频、图像等方式,生动灵活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案例情境,增强法律应用的直观性,提升学习者对国际商法的学科认识及法律体系应用的感知能力,使学生乐于思考。多模态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真实的商务谈判案例、商务报纸、网络咨询教学案例等,根据教学载体的特性、教学知识点、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适当的媒体,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多种感官。

多模态的案例教学法,不仅能够为课堂教学提供正能量,提高学习者的专业词汇运用能力,也为学生提供了法律知识分析应用的平台,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建立案例库建立国际商法案例库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方式进行有效衔接,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国际商法学科所涉及的法、合同法等不同维度,对应整合典型的国际商务法律应用案例,将不同模态的案例资源上传至网络平台,增加学习者获取实际商务法规案例的途径,丰富课外学习资源及学习形式,提升国际商务案例处理的经验,使学习者在实际的外事工作中更加灵活地应用商法条款。教师也可鼓励学生积极分享与国际商法学习有关的案例知识,以小组形式探讨案例分析,提升学习主动性。

3总结

基于多模态模式的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法课程教学,结合多媒体资源,通过声音、文字、图像、视频等多种符号模态将抽象庞杂的国际商法知识具体化,通过建立多模态教材、进行情境化多模态教学、实施多模态案例教学法、建立国际商法案例库的方式,可以改变传统教学封闭的状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习视野、营造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为学习者展现生动真实的商务法律应用情境,提升学习者对国际商法的理论分析能力及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冯大同.国际商法(新编本)[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1:1.

[2]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5):1-8.

[3]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2):3-12.

[4]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82-86.

商业模式方法论范文3

关键词:体验教学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模式

体验式教学是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提供信息、资料、工具和情境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中开展体验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目前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组织形式仍以集体教学为主,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教学程序基本是一成不变的“五段式”教学。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参与性不强,课堂气氛不活跃。这些教学特征说明了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属于传统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于系统知识的传授有其成功的地方,但对于现代学生实践能力、信息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培养已显得力不从心。

一、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现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问卷调查

为了了解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教学中应用教学模式的现状,笔者在湖南10所高职院校教师中进行了走访调研,并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收回320份,有效问卷284份。问卷主要涉及以下内容:(1)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对教学思想、理论的认知情况;(2)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对体验教学模式的认知情况;(3)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应用教学模式的情况;(4)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应用现代教学媒体和实训设施的情况。

2.调查结果

2.1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对教学思想、理论的认知情况

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是教学模式建立的依据,它是进行教学活动的理论支持。绝大多数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对教学模式的理论有一定的了解。通过调查,笔者发现,80.1%的教师了解素质教育思想,而对于体验式教学,20.1%的人完全不知,65.6%的教师只是了解一点,比较了解的只有14.3%。这些说明,当前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已经有了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但还需要学习多种思想理论,将他们综合应用到教学过程中。

2.2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对体验教学模式的认知情况

关于教学模式的概念,教师都听说过,而对于体验教学模式40.5%的教师听说过但不太了解,10.4%的教师十分了解。当问到是怎样理解这一教学模式时,理解成教学结构的教师有52%,理解成教学程序的有37.8%,另外还有理解成教学策略,教学手段,教学理论的,这说明教师虽然知道教学模式这一术语,但真正理解的并不多,更谈不上深入研究了。

2.3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应用教学模式的情况

笔者从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程序三个方面调查了有关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教学组织形式,97.1%的教师主要采用集体教学形式,关于教学方法,100%的教师都采用了讲授法,70%的教师采用了演示法,39%的教师采用了练习法,而采用讨论和实验法的教师则较少。而谈到教学的基本程序时,大部分教师的回答是“组织教学一一导入新课一一讲授新课一一巩固小结一一布置作业”的五段式教学。师生交流较少,只有17.1%的教师在课堂经常提问,极少数教师甚至在课堂上从不提问学生。这说明师生之间的交流仍需要加强,课堂气氛需要改善。

2.4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应用现代教学媒体和实训设施的情况

关于现代教学媒体使用情况,73.9%的教师认为其对教学效果影响非常大或者影响较大,97.3%的教师会使用Word、PowerPoint等,而对于其他较为专业的,如图形、图像、动画、多媒体网页制作等,很少有老师会使用。在使用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频率上有37.5%的教师经常使用,这说明工商管理专业教师虽然意识到了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并不多。而关于实训设施方面,80%的教师认为模拟实验室条件较差,规模太小,实训设施不足,严重影响了实训的效果。

3.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现行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

从以上的调查发现并结合其他学者在教学模式方面进行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3.1教学思想陈旧,强调“四个中心”

目前,我国大多数工商管理院校仍沿袭了传统的讲授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即教学过程强调“四个中心”:教学主体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活动以课堂讲解为中心,教师讲解以教材为中心,讲解教材以应付考试为中心。学生在学校被动地接受较抽象的、呆板的知识,从书本到书本,所学理论与工商管理产业客观实际发生较大的偏差。这种传统的工商管理教育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自觉性和灵活性,造成过分依赖课堂教学,被动学习,从而造成学习的惰性,最终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21世纪工商管理业对高素质、会求知、能创新的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

3.2教学过程呆板,教学主体注重“四点式”

工商管理业虽然是现代化的开放产业,但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现状却大都是教师在“讲工商管理”,教学主体注重“四点式”:讲台、黑板、课本加粉笔构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讲台上面讲,学生在课桌上记笔记,老师是讲课的主体,学生是课堂上的听众,学生没有真正的工商管理体验、训练和实践机会。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很快,多媒体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层出不穷,但工商管理教育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足,不注重与外界的系统协作,从而不能达到使学生扩大视野、增进知识,提高理论及能力的教学目的。

3.3实训条件不足,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狭隘和滞后性

目前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设施设备方面普遍存在缺陷。许多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多媒体教学设施缺乏,工商管理模拟实验室条件较差,有的模拟导游室、客房和餐饮在一个实验室内,学生操作起来拥挤不堪,达不到实训的基本目的。这些工商管理教学设施方面的不足,成为工商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设计的最大障碍。另因实训基地较少,在工商管理教学环节安排上仅仅安排了理论课时,未安排实践课时,仅安排毕业实习作为实践课,而技能课的技能训练所占的课时比例也很小,毕业实习的面也比较窄,大多是服务性的学习,管理性的实习很少,而且实多安排在最后一年,平时的实习和见习很少。学生没有见习基础,使得学生实践知识非常贫乏,这对灵活掌握所学知识是极为不利的。

三、将体验教学运用于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中的实施途径

3.1转变教学观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长期以来,工商管理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的情况。这样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过程既不适应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社会发展的需要,更不利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要培养与工商管理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就必须深化工商管理教育改革,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作为基本目标,从“填鸭式”的应试教育转变为“体验式”的素质教育,把“注重学生体验”的体验式教学作为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价值取向,从根本上关注学生学习的环境、策略、方式和途径。体验式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造、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体验式教学模式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符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质,即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激发学生的理论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3.2精心设计多元互动的教学方法,营造宽松、和谐的体验环境

体验式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创新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通过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学习情境,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线索和联系,把问题引向深入,并组织学生交流,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在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要求下,教师可以设计出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法、课堂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影片欣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模拟导游、知识竞赛法、角色扮演法等等。这些方法实际上都是对体验式教学模式的体现和应用。

3.3完善校内实训设施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实现以“练”促“学”教学设施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要改革传统工商管理教学模式必须加强和完善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设施,尤其是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设计,对工商管理教学设施设备的要求更高。然而,目前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设施设备方面普遍存在不足,这些不足成为工商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设计的最大障碍。因此,必须加强对工商管理教学设施的投入,不断扩建工商管理专业的模拟实训室。另外,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大力开展校企合作,让学生广泛地、直接地接触社会和工作岗位,这既是积极利用校外课堂的具体表现.又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巩固学生专业思想和专业意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

基金项目:2011年湖南省十二五教育规划一般课题《工学结合下的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批准号:XJK011CZJ072)

参考文献:

[1]万光玲.旅游实验室体验教学探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9(1)

[2]黄建伟.旅游高等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中外比较研究[J].旅游学刊,2009(2)

[3]赵萍.独立学院旅游专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思考[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8(4)

作者简介

商业模式方法论范文4

关键词:商业模式;杠杆效应;用户价值主张;耗散结构;实现机制

中图分类号:F713.5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02

90年代后,现代商业模式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现代商业模式交易结构复杂,交易主体众多,包含大量的利益相关者,每个利益相关者都存在大量状态,他们之间构成复杂的,非线性的关联。本文试图通过IBM公司商业模式的案例来分析商业模式丛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规律。本文使用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NK模型的方法,以及探索性纵向单案例研究的方法分析IBM公司的商业模式问题,该方法不仅能保证案例研究的深度,而且可以验证理论和构建理论[1] 。通过对经验事实的分析来验证相关理论,力求从真实可信的经验信息背后挖掘理论内涵。本案例研究为了保证案例研究的内部效度问题,利用三种不同的证据来源:财务报告、文献和档案相互印证,形成“证据三角形”。为了分析IBM公司现代商业模式的耗散结构特征,建立了IBM商业模式的熵变模型,进而利用普利高津散的耗散结构进化的动力学模型进一步分析,分析过程中主要采用基于年报数据的统计实证研究方法。本研究的基础数据是以IBM公布的1992--2014营业收入、营运支出、营运利润年报数据为依据;本节根据基于耗散结构的企业熵变模型,对IBM近23年(1993~2014)的财务年报数据进行定量分析。

一、IBM 商业模式的进化――复杂适应系统分析

根据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CAS)理论的观点,如果系统的整体功能可以通过分解子系统的功能来得到,则满足简单叠加原理,这种系统是简单系统;如果系统的整体功能不能分解为子系统的功能,它们之间通过非线性的复杂的相互作用产生关联,这种系统就是复杂系统。在企业现代商业模式中,利益相关者间产生了错综复杂的相互关联和丰富的组合方式,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交易结构,因此现代商业模式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具体众多复杂系统的典型特点。目前,商业模式的复杂性分析主要使用适应度景观( fitness landscape) 理论和N K 模型的方法。在NK模型中,评价商业模式优劣的主要指标是商业模式最优适应度值, NK 模型把不同大小的商业模式适应度值比喻为地理学中地形的高低,商业模式适应度值最高的点被称为山峰,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就是企业不断攀登山峰的过程,是不断寻找最优组合使适应度值达到最高值的过程。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商业模式复杂性的增加,最优适应度值也在逐渐增加,也就是说现代商业模式比传统商业模式具有更高的适应度值。

本文应用适应度景观( fitness landscape) 理论和N K 模型对IBM的商业模式进化进行分析。IBM公司的商业模式是由客户界面、内部构造和伙伴界面构成的组分层次[2] ,因此NK系统规模为3即N=3,K值描述的是主体之间的关系,每个主体的K取值有3种,即取0或1或2。取0说明了该主体发生变异但不会影响其它主体;取1表示该主体发生变异会影响另外两个主体中的一个,取2说明了该主体的变异会影响到其它的两个主体。因此公司的商业模式的复杂性程度划分为10种类型,按照复杂程度可划分为:000, 001, 002, 011, 111, 012, 022, 112, 122、222。

徐迪[3]等通过大量数据的计算机模拟对商业模式复杂性和商业模式的最优适应度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伴随着复杂程度的上升(000,001,002,011,111,012,022,112,122、222),商业模式的最优适应度均值也呈现上升的趋势。即当商业模式复杂性最小时,商业模式当前最优适应度的均值为最小。当商业模式复杂性最大时,当前最优适应度的均值达到最大,这恰恰证明了现代商业模式是优于传统商业模式的复杂系统,可以更好地实现复杂多变的用户价值主张。而且这个复杂巨系统显示出耗散结构的明显特点:属于具有很强自我调节能力的低熵有序结构。为了进一步分析IBM现代商业模式的耗散结构特征,下文建立IBM公司的熵变模型。

二、IBM公司的熵变模型――耗散结构分析

在统计物理学中,熵与系统有序度之间有直接的关系,物理熵值越大,有序程度越低,熵越小,有序程度越高。系统总熵的变化率等于内部熵变化率和外部熵变化率之和。即ΔEs=Es+Es',其中ΔEs是系统总熵的变化率,Es是内部熵变化率,Es'是外部熵变化率,当?Es >0时,系统朝无序的方向发展,走向衰落, ?Es

在本文中Es的管理学解释是:企业资金投入引起熵增,所以熵产生与成本成正比,而资金投入是为了获取利润,因此其与熵产生成反比。Es'的管理学解释是:企业与外界资金交流对系统内部进行降熵,企业的收入额阻止组织内部熵增,因此熵流与组织的输入部分成正比,与输出部分成反比,用计算式可以表示为:

其中C 为成本额,I 为利润额,P 为收入额,α、β分别为成本额和收入额的增长率.

为了进行IBM现代商业模式的耗散结构分析,本文以IBM公布的1992--2014营业收入、营运支出、营运利润年报数据为依据,建立IBM公司的熵变模型,计算系统总熵的变化率。然后根据系统总嫡变化率的计算结果可以绘出IBM的系统总嫡变化图。

商业模式作为复杂系统在正常经营的过程中内部不断产生正嫡,同时,又从外部环境中汲取负嫡,在正嫡和负嫡共同作用下实现系统的进化[4]。以上的IBM熵变模型显示,IBM近20年来一直处于低熵运行的阶段,只有1993年系统内部熵变化率和系统总熵变化率最高(Es=0.41,?Es=-1.64),以后逐年降低,这和IBM发展历程基本吻合。1990-1993年,IBM得了“大企业病”,从高峰开始下滑,盛极而衰。1993年3月,路易斯・郭士纳临危受命,他帮IBM稳住了下滑趋势,免于拆分/破产,对IBM进行了成功的变革,他确立的商业模式一直延续到今天。另外IBM的熵变模型可以用来对IBM的耗散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普利高津所代表的布鲁塞尔学派构建了耗散结构进化的动力学模型,作为耗散结构量化分析的方法对耗散结构产生的条件提供了可操作的数学模型,具有重要的意义[5]。Brusselator模型中,A代表系统内部的正熵增量,B代表系统外部的负熵流。当|B|-(1 +A2) 0时,系统是耗散结构状态。利用Brusselator模型对IBM进行分析,发现IBM商业模式从1993到2015年一直是耗散结构状态(| Es'|-(1 + Es2) >0),即便是在1990-1993年衰退最为严重的阶段,也具备一定的自组织能力和抗击外部风险的能力了。这恰好证明了IBM现代商业模式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吞并融合能力和自我新陈代谢能力。

三、结论

本文在商业模式复杂性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商业模式的进化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证明了现代商业模式是优于传统商业模式的复杂系统,可以更好地实现复杂多变的用户价值主张,而且IBM现代商业模式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吞并融合能力和自我新陈代谢能力。对中国的企业而言,本文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现代商业模式重要的特征就是企业跨界经营,跨界经营能使用户体验有一种立体感和纵深感。从协同论的观点来看,跨界经营成功的关键是看产品组合或服务组合是否实现了协同效应。现代商业模式中,用户价值主张的多样性决定了商业模式必然也是一个复杂的层级系统。现代商业模式具有复杂巨系统的众多特点,是一种高度稳定有序的耗散结构,系统内各子系统间形成了强大的协同作用力,具有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这种复杂系统能更好地实现现代商业模式系统中复杂多变的用户价值主张。

参考文献:

[1] Lee T W, Mitchell T R, Sablynski C J.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and Vocational Psychology, 1979-1999[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999, 55(2):161-187.

[2]翁君奕.商务模式创新:企业经营“魔方”的旋启[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3]徐迪,翁君奕.商务模式及其创新研究[J].商业时代, 2004(29):43-44.

商业模式方法论范文5

关键词:商务模式 创新

商务模式的概念性回顾

商务模式(Business Models)又译为商业模式、经营模式或业务模式,是企业界非常流行的术语,其最基本的含义是经营企业的方式或方法。

从源头上看,商务模式作为一个专用术语出现在管理领域的文献中大约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Konczal和Dottore在讨论数据和流程的建模时,首先使用了Business Models这个术语。此后,在信息管理领域,商务模式被应用在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中,用以描述支持企业日常事务的信息系统的结构,即描述信息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联系,对企业的流程、任务、数据和通讯进行建模。

20世纪80年代,商务模式的概念开始出现在反映IT行业动态的文献中,而直到互联网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并成为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之后,商务模式才作为企业界的时髦术语开始流行并逐步引起理论界的关注,但是此时的商务模式的内涵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即从信息管理领域扩展到了企业管理领域的更广阔的空间。

在商务模式的概念性研究方面,上述关于商务模式的特征和组成要素的定义是目前商务模式研究的一条主线,另一条主线是对现有的商务模式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商务模式进行分类研究。此外,由于互联网技术以及由此产生的电子商务是引发商务模式创新的直接原因,互联网商务模式或电子商务模式成为重要的议题。

商务模式创新研究现状

迄今为止对商务模式的研究大多处于概念和分析框架的提出和归纳并辅以案例分析的描述性研究阶段。甚至关于商务模式的特征及其相关要素也还没有公认的定义。研究者通常从自身感兴趣的领域和角度阐述商务模式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出发点来研究商务模式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对商务模式创新的讨论通常置于企业战略管理或互联网的电子商务之下。这是因为在许多研究者看来,商务模式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而互联网的出现为商务模式的创新和多样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也是人们关注商务模式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商务模式创新的概念可以追溯到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的概念。熊彼特意义上的广义的技术创新囊括了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供应来源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等几乎涉及了企业管理的所有方面的创新。其中市场创新、供应来源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可以纳入商务模式创新的范畴,因为它们有别于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这两种与产品的生产技术直接相关的狭义的技术创新。根据翁君奕等人的研究,在改变世界的全球50家著名公司中,主要依靠商务模式创新生存和发展的公司有31家,而靠技术创新立足的公司只有14家,另有5家公司创新的贡献不明。从这个意义上看,从熊彼特广义的技术创新概念中分离出商务模式创新的概念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这也是有必要把商务模式创新作为相对独立的研究课题的重要原因。

商务模式的作用

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开发中心的研究负责人Charles Oman博士在2000年初接受Economic Reform Today杂志采访时,从全球化的角度论述了新经济下商务模式的作用。他认为,理解目前正在发生的全球化的关键不在于贸易和资本流动政策的放宽或技术变化的速度,而在于推动经济竞争的商务模式的性质。Osterwalder在谈到商务模式的演变时认为,传统上价值是通过垂直一体化的产业价值链产生和提供的,而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依据交易费用经济学理论在组织际合作网络中进行重组。这样的组织结构更适应那种需求高质量、低成本、快速创新和快速响应的竞争环境。Slywotzky等认识到商务模式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把商务模式看成是一种将来我们都能用来制定商务战略和投资战略的重要工具。他们认为,企业竞争的核心是商务模式认知之争,对商务模式的投资能够协助企业的经营者在竞争中获胜。Amit和Zott认为在IT技术所造就的虚拟市场上,由于企业边界和产业边界变得模糊而容易跨越,包含企业、供应商、合作伙伴及客户等利益相关者在内的商务模式的作用在于:它可以作为一种战略分析单元而取代传统的战略分析单元――企业或产业。技术进步是商务模式创新的动因之一,许多文献把商务模式放到一般技术进步的背景下,考察企业商务模式的作用。Chesbrough和 Rosenbloom从商务模式是企业为了从技术中获取价值而建立的合理收益架构的认识出发,认为钱德勒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安索夫等的战略管理、波特的竞争战略等理论可以看作是商务模式概念的前身,因为这些理论关注的焦点都是如何把企业的经营与机会及威胁联系起来而获取技术提供的最大价值。他们通过案例研究说明,企业倾向于对适合其商务模式的技术进行投资,有时甚至达到过度投资的程度。而对于不适合其商务模式的技术,企业通常不会投资。这是因为技术不能凭空创造价值,企业现有的商务模式可能适合也可能不适合由于新技术所带来的潜在机会。由于商务模式决定了以多大的成本从何处取得收益,所以必须在一定的商务模式框架下对技术投资进行评价。为此,商务模式可以看成是技术开发和价值创造之间的协调机制。Viscio和Pasternack对全世界范围内的几百家企业的结构、职能和业绩进行的研究表明,起源于19世纪的传统商务模式对于大型的全球性企业已经过时。尽管没有对商务模式做出明确的定义,他们还是看到了现行的商务模式对一些企业的竞争力正起着阻碍作用。其主要原因在于商业环境的复杂性增加和对创新的不断激励,和以往相比企业必须更频繁地寻找价值增值的机会。为此有必要围绕企业的能力建立一种新的商务模式。这种商务模式必须能使企业灵活反应,不断创造机会,迅速抓住机会并获利;这种新商务模式应能建立一种新的领导模式以有效地管理知识和人力资源。Papazoglou等在研究一体化的价值链时讨论了商务模式的作用。他们认为传统的商务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全球化的市场要求,企业必须重新思考其商务模式,需要创造一种新的商务模式。这种商务模式能够提供一种给客户带来价值的新途径。过去20年来,商业活动不断地调适组织并改变着组织的某一部分,但这种变化的效果是有限的。现在已经到了改变组织和人们在一起工作的方式即商务模式的时候了。Hoque等在谈到商务模式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时认为,商务模式是企业决定谁是客户及如何为客户带来价值的基础,它识别成功的机会,预测和确定与战略相联的未来行动。技术专家应在价值主张、运作实施和赢利方式等3大公司战略原则的指导下识别构成商务模式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影响,同时考虑应用什么样的技术来建立商务模式。

由此可以看出,相关文献提出和使用商务模式概念的共同出发点是针对新经济条件下的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和竞争压力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寻求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新途径。商务模式的作用是在原有的或新环境条件下,发现新的市场机会、细分市场和瞄准组织结构及生产服务流程中存在的低效部位,吸收和整合企业可以使用的内外部资源,并通过各种创新加以挖掘和利用,从而为投资者和包括客户、合作伙伴在内的利益相关者创造更多的价值。

进一步研究的意义

首先,通过对商务模式创新的深入研究,既可以整合丛林似的众多管理理念和方法,又便于发现新的突破口和创新点。从这个意义上讲,构建商务模式创新的理论体系,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全球化竞争中企业管理变革的趋势,认识商务模式创新的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其次,不论是高新技术企业还是传统产业的企业,商务模式已超越企业战略,成为企业管理决策的基本内容,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过渡和转换到何种商务模式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有必要从管理实践的需要出发,系统地分析和总结各种商务模式产生的原因及其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和基本规律,探讨商务模式的设计和评价方法,为商务模式的创新和选择提供依据,帮助高新技术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科学地评估投资价值并制定战略。

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首先,有必要在经济学和管理学基本理论的指导下,综合现有商务模式的特征和要素的界定,提出区别于传统分析单元的商务模式特征和要素,从而建立商务模式的分析框架,为进一步进行商务模式创新研究奠定概念性的理论基础,使商务模式传统分析单元及其理论和方法所不能替代的相对独立的分析单元。

其次,以商务模式为分析单元对企业的经营行为进行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在商务模式分析框架下,研究商务模式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效果,为科学合理地选择商务模式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商务模式要素组合形式进行分析比较,从中发现并选择适合企业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商务模式,实现商务模式的创新,称为商务模式创新的静态选择问题。

再次,商务模式创新不仅是新创企业所面临静态选择问题,也是传统老企业必须面临的问题。商务模式创新可以是一个渐进演化过程,也可以是一个激进的变革过程。同时,无论是渐进式创新还是激进式创新都存在一个创新的转化成本问题。因此需要对商务模式创新的这两种形式进行比较,在动态的过程中比较其转换成本,为商务模式创新提供理论基础。这可以称为商务模式创新的动态转换问题。

最后,由于技术创新是企业进行商务模式创新的内在动因之一,所以需要研究商务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即从传统的所有形式的创新从属于技术创新的思维跳出来,把商务模式创新作为可以独立于技术创新的创新形式。研究商务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区别与联系,分析和验证不同类型商务模式创新与不同类型技术创新之间的可能关系、组合类型以及典型状态。在此基础上,研究商务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协同问题。商务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相互作用方式和机制、商务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协同的约束条件和共同演化路径等。

参考资料:

1.Slywotzky, A.J. 等, 张星等译,利润模式,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2.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商业模式方法论范文6

【关键词】近代民商立法模式论争

一、清末关于民商立法模式的初次争论

1901年1月,清政府在内外危机中颁布变法令,提出“参酌西方政要”,以达“天下富强”。1902年3月,清政府上谕,提出“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1903年4月,清政府再次“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兹者派载振、袁世凯、伍廷芳先订商律、作为则例”的上谕,[①]拉开了我国近代民商事立法的序幕。1904年《钦定大清商律》颁布,1911年《大清民律草案》亦告完成。在清末民商事立法过程中,不仅引进西方民商法律的内容,更着眼于中国实际。

1905年,在陈武、刘泽熙所著《商法》中详细记载了关于民商关系的讨论:既分析了民商法的联系,也强调了二者的区别,是目前所见的最早专门讨论民商立法模式的论述。其基本观点是赞同“民商分立”。在民商关系上,他们认为:“民法者,商法之基础也。然民法与商法非主从关系,亦非本则与例外关系。商事虽由普通民事而生,而商法对于民法可云特别法,不得谓为例外法”。[②]在“民商分立”的原因上,他们分析道:商法对于民法,实有独异之特质,商法有世界的倾向,其规定之大者,通世界各国渐趋于同,商法“应与民法分离,而各为一部”。

明确主张“民商合一”的是清政府翰林院侍讲学士朱福诜。他于1907年奏请慎重私法编纂,并推荐日本法学博士梅谦次郎为起草员,明确提到编纂“民商合一”法典的主张,称:“中国编纂法典之期后于各国,而所采主义学说不妨集各国之大成,为民商法之合编。”[③]甚至当时受聘起草商律的志田钾太郎也曾表示过对“民商分立”的反对。不过,志田钾太郎对于草拟《大清商律》解释道:“中国与外国立约,外国收回领事裁判权以中国有完全法典时为限”,“若有民法典而无商法典,则法典仍不完全,适足为外人之口实”,“故中国之不可无商法典,实政策上不得不然也。”[④]

但是,“民商合一”的法典编纂体例,遭到以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为首的要员反对。他们从在制定法律时应参酌西方成法的立场出发,认为“自法国于民法外特编商法法典,各国从而效之,均别商法于民法各自为编。诚以民法系关于私法之原则,一切人民均可适用;商法系关于商事之特例,惟商人始能适用。民法所不列者,如公司、保险、汇票、运送、海商等类,则特于商法中规定之。即民法所有而对于商人有须特别施行者,如商事保证契约利息等类,亦于商法中另行规定。凡所以保护商人之信用而补助商业之发达,皆非民法之所能从同,合编之说似未可行。”[⑤]在沈家本的观点中,虽承认民商立法间的某种互通,更强调了民商立法间的相异之处。此后,修订法律馆采取了在《商人通例》、《公司律》、《破产律》之外起草民律的做法。

清末采用“民商分立”主要基于三个原因:其一是在“先订商律”的思想指导下,贯彻“商战”思想,商律先行制定可谓水到渠成;其二是清民(商)事立法主要师从德日,分立模式具有继受性;其三,从时间上看,在民律起草之前,《钦定大清商律》、《破产律》即已颁行,如果在民法起草时再实行“合一”的编纂体例,势必会给立法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因此清末拟定的《大清商律草案》、《改定商律草案》遵从了“民商分立”的体例。显然,清末的“民商分立”体例是历史形成的,并非是对分立与合一两种模式进行权衡、比较后作出的理性选择。[⑥]就这样,关于“民商合一”或“民商分立”的第一次论争没有改变“分立”模式的胜利。

二、“民商合一”论在民初的流行

民初,民商事立法进一步发展,既体现着对西方国家民商事法律的移植,也呈现出对清末民商事立法的继承。1914年,《商人通例》、《公司条例》颁行,随后又起草了《商事条例》、《票据法》五草案、《破产法草案》、《海船律案》、《保险契约法草案》等商事法案。至1926年,民国《民律草案》各编先后完成,仍采纳“民商分立”模式。但在当时的立法实践中,一直伴随着是“民商合一”,还是“民商分立”的理论争论。

在持“民商分立”观点的人中,修订法律馆法律顾问爱斯嘉拉可谓是独树一帜。对于在中国采用“民商分立”还是采用“民商合一”,爱斯嘉拉有一个明显的转变过程。起初,他认为中国的民商立法应采取瑞士模式,即“应首先修订债权法”,并“将商法(《商人通例》、《公司条例》)附入债权法典之债权通义各条文之内。”[⑦]但后来,爱斯嘉拉受北京政府聘请起草商法典,改变了原来的立场,主张基于中国已存在独立的商事立法及其立法的紧迫性,应实行“民商分立”。他还认为:“修订法典良好之方法,固不在泥守外国之律文,实在应就世界各国立法例倾向之同异而探索其原因,国民习惯也、地理关系也、普通历史政治也。”[⑧]而“民商合一”论者也从各国历史出发,论证了“民商分立”并无必然性,认为:“决定商律适用之范围,必分别为商业或商行为与夫其他之营业或普通之法律行为,然试将此两者比较观察,何故前者独能适用商律,而后者则否?其理颇不可解,可见非有确然不易之根据”;从法制的沿革上看,“往古最进步之罗马法,并无自民律分离之商律法典,今日商业最发达之英美,并无可与民律明确区别之商律,折衷德法两法系之瑞西(士)债务法,亦综合民商二事而成者,由此可见近日法例,已有不认商律独立存在之倾向矣。”[⑨]在“民商合一”论者的眼里,“民商法相关联之处甚多”,是“民商合一”的重要理由。他们分析“民商分立”的不合理性如下:一是“商法设特别法典,害民事法之统一”;二是“使民法规定足以适应商之要求,则商法为特别法而存在者,归于无用”;三是“独于商人之阶级,与以特别法,害他之阶级而利商人阶级,非公平也”;四是“民法商法并存之时,审判官关于审判诉讼之方式、举证之方法”会产生适用上的困难,并“易生实体规定冲突”;五是“阻害法学之进步,盖商法独立存在,民法学者,不顾商法理论,商法学者对于民法,亦不加深究,致私法原理,不得保统一之步调,以图发展故也”等。[⑩]

值得关注的是,在民初有关民商立法模式的讨论中,展开了民商法律编纂技术的讨论。李炘指出:“商法不如民法之脉络一贯而成统一法典,实不外就商及有商业的趋向性质之各事项设特殊规定,而拉杂纂辑之耳,故商法之各编各章各具独立之状态,虽分离之而为种种单行法规也可,或设广大之民法典,容纳商法诸规定而为统一之私法全典,亦无不可。”[11]

在“民商合一”论坚定的支持者中,王去非的论述最具代表性。他在《商律法典存废之将来观》一文中详尽分析了商法典在编纂体例上存在的不合理性以及在立法技术上的不便。他认为:“商律为国内私法之一部,对于普通之民律法典,成为特别法,此为一般学者所公认,毫无疑贰者也。夫对于民律,别有商律之一大法典,其理由亟须说明。”[12]在商法各编的编纂体例方面,他认为“民商分立”的各种理由均不能成立,“民商分立”的编纂模式不具有合理性,商律各编都“不必存在”,并分析了理由:其一,商律总则编因缺乏一贯之原则,“缺乏法典组织之最大要件”;其二,各国对商行为大都制定特别法,因此“商律中之商行为编,并非必要”,“不如删除商行为一编,而使其各成为完全之单行法”;其三,“公司法规准用于营利的社团法人,故不如编制民律中,或制定为民律附属之单行法,较为妥当”;其四,票据法在有商律法典之国家,“使之成为单行法,亦复不少……夫网罗票据法于商律法典中,究其利益,不过图节省三四条文已耳,并无何等特殊理由,是则亦未始不可自商律分离,而成为单行法”;其五,“海商法规之大部分,凡与商行为绝无关系之船舶,咸得准用,与公司法同,故亦以独立制成单行法为适当。”[13]

“民商合一”论在民初形成一种学术思潮,“一时学者从而和之”,[14]但它并未改变当时“民商分立”的立法模式。究其原因,民商立法“利在速成、刻不容缓,因此决定整理积年关于近世新立法之资料,及变法以来习惯上之贡献、新式之判例,而厘定民法、商法二种法典。私法学界虽有民商二法合并之高论,迫于国家利害,未遑从容讨论矣。”[15]然而,“民商合一”论虽最终未被立法所采纳,但它在民初的流行,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它推动了“民商合一”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为后来“民商合一”立法模式的最终确立进行了学理上的准备。

三、民商立法模式论争在国民政府时期的终结

1928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制定民商事法律再次被提上日程。1929年1月,立法院第9次会议议决:“训政开始,各种法规,均待成立,权轻重而审缓急,应先行起草民法、商法、土地法、自治法、劳工法5种。”[16]民法委员会、商法起草委员会分别成立。1929年5月至1930年12月,编纂完成民法各编,初步完成了民法的法典化。民法的制定,深刻地影响着商法编纂的独立性,诚如学者所言:编纂民法“首应解决者,即民商两法是否合一之问题。”[17]

对于“民商合一”,这一时期的学者采取了支持的态度,伍渠源在《民商法宜统一论》一文中总结、分析我国古代民商立法概况后指出:“吾国以农立国,历代重农轻商;商民既未成为一特殊阶级,亦无特别团体,是以四民恒受治于一法。盖吾国习惯,民商历代统一,固无分编之必要也”,若能“民商合一”,“既可免立法主义之抵触,复可免条文之重复。凡属齐民,受治一法,执法者无适用纷歧之困难,治法者无研究不周之顾虑。”[18]施霖也在《民商法合一之理由》一文中对大陆法系商法体例进行分析后,力推“民商合一”模式,指出:“商法应规定之事项,原无一定范围,而订为独立之法典,不免自取烦扰,而无实益。”[19]

“民商合一”论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立法者对于民商立法模式的态度。立法院院长胡汉民、副院长林森对“民商合一”模式的确立无疑起了决定性作用。中央政治会议第180次会议核准了他们提议的编订民商统一法典的提案。1929年6月,中央政治会议第183次会议通过决议,决定编订民商统一法典。立法院遵照该项决议,审议通过《民商法划一提案审查报告书》。其时对“民商合一”的反对之声仍存,日本学者我妻荣就持有相反的意见,并对胡汉民、林森提案的理由逐一进行了反驳。国民政府时期在民商立法模式选择问题上,其论争具有以下特点:

1.通过民商关系的分析,深化了对商法特性的认识。在以往的民商立法模式论争中,无论是“民商合一”论者还是“民商分立”论者,多简单地罗列、陈述民商立法的历史及沿革,鲜从商法特性上加以分析。这一时期,“民商合一”论者不仅从历史出发,认为“我国商人本无特殊地位,强予划分,无有是处”,[20]而且从民商法的适用关系上分析“民商合一”的理由,称“查商法所规定者,仅为具有商业性质之契约,至法律上原则或一般之通则,仍须援用民法,而商法上最重要之买卖契约,且多在民法中规定。是所谓商法者,仅为补充民法之用而已,其于条例,固已难臻美备。”[21]而“民商分立”论者则认为:“各国商法之划分,与其谓非沿革之遗物,毋宁以商法之特性之沿革为后盾”,“换言之,向来商事法规,所以不与一般私法区别者,只以商业范围狭小简单,无为特殊处置之必要,若谓近代商业亦适用之,则断非所许。”[22]

2.更为深入地分析了民商立法模式变迁的发展趋势。“民商合一”论者认为,因社会进步与国际化趋势的加强,民商立法均应采取“进步主义”,不断修订与社会经济发展所不合者,与“民商合一”与否无关;且“民商合一,对于商事法规,应趋于大同与否,立法者尽可酌量规定,并不因合一而失立法之运用。”[23]但“民商分立”论者认为“民商法在其对象之社会状态与进展之程度上,自属不同,故要求修正之程度亦相异”,[24]而且,“各国民法,固各有其特色,商法因商事有世界性,有趋于国际化之势,此项倾向,更不得不以条约等为参考,故欲适应国际的进展,仍有以商法为特别法之必要。”[25]

3.探究了民商事立法的价值取向。“民商合一”论者认为,以阶层的不同适用不同的法律,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出于“人民平等”的考虑,应制定统一的民商法典,“若因职业之异,或行为之不同,即与普通民法之外,特订法典,不特职业之种类繁多,不能遍及,且于平等之原则不合”。[26]而“民商分立”论者反唇相讥道:所谓平等不能仅为“表面之观察”,“另订商法,决无害于法律上之平等。此项关系,只在适应商事之必要而为妥当之处置,并非与商人以特殊之地位。”[27]这种观点区分了形式上的平等与实质上的平等,将有关民商立法模式价值取向上的讨论引向深入。

4.深化了关于法典编纂技术上的认识。“民商合一”论者认为:“昔时各国之商法,以人为标准,即凡商人所为者,均入于商法”,然而,这种编纂体例要么已违背民商立法的平等价值,要么因商行为“在事实上有时颇不易分”、“商法应规定之事项,原无一定范围”,而导致商法典编订标准与体例上的困难和混乱,编纂分立的商法典“亦止自取烦扰”。“民商分立”论者则认为这种观点并非有力,“事物之界限不明,比比皆然,不利仅以此故而否认商法范围之存在。只有对此界限之确定努力为之耳。”[28]

5.对新型民商立法模式的执着探求。“民商合一”与“民商分立”各自所存在的优劣,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民商合一”论者与“民商分立”论者都通过各自的理论分析,试图寻找解决民商立法模式的新途径。“民商合一”论者主张,商法为民法之特别法,买卖等商事行为可适用民法,而民法上具有营利性质的社团法人亦可准用商法,民法与商法“牵合之处甚多”,“且民商划分,如一方为商人,一方非商人,适用上亦感困难。因民商法相关联之处甚多,而非一般人所能意料者”,[29]因此,“民商合一”十分必要。“民商分立”论者也不反对为适应商事发展之需要制定商事特别法,“则其规定于同一法典与否,毫无关系”,并且认为,在部分商事总则规范并入《民法典》之后,公司、保险、票据、海商等制定商事特别法,是一种新型的商事法典模式。[30]这样,“民商合一”论者与“民商分立”论者在探索新型商事立法模式方面,形成了相似的观点。

尽管“民商分立”、“民商合一”的争论尚未彻底消弭,但“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已被立法采纳,《民法债编》将在“性质上能与民法合一规定”的经理人、代办商、交互计算、行纪、仓库、运送营业、承揽运送等均一一编入,而“性质特异不能与民法合一规定者”,如公司、票据、海商、保险等则另订单行法。[31]至此,近代关于“民商分立”与“民商合一”的理论争论随着国民政府时期立法模式的确立而告一段落。

四、近代民商立法模式论争的历史价值及借鉴意义

民商立法模式的论争,促使近代中国人对民商法的性质及其编纂合理性认识不断深化。关于民商立法模式的论争为近代中国民商立法提供了不同理论背景,使立法者可以在不同模式中选择适合国情、适于应用的民商立法模式。近代三次关于民商立法模式的论争,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首先,“分合论”者关于民商法关系的论争,是建立在他们对民商法不同认知的基础上的,展现了他们不同的民商法理论。这种理论交锋,一方面促进了对民商法理论进行深入的探究,促进了民商法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使理论密切结合立法实际,使理论与实践契合,互相促进。其次,“分合论”者在历史沿革、立法趋势上交锋,表明了他们对世界立法潮流的不同认识、对立法方向的不同把握,体现出探寻法律制度内在发展规律的精神,他们探求“新学说之趋势”,将有关民商立法模式变迁的理论看作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再次,“分合论”者依据国情的不同论证各自观点的合理性,表明他们在受西方民商立法技术及其理论影响的同时,也密切地关注本国的实际,在民商立法模式上的本土化探索方面作出了有益的理论贡献。最后,“分合论”者通过探索民商立法模式,对民商立法的编纂体例及立法技术进行了研究,有助于寻找到符合民商法律自身属性及特点、能够妥善处理民商法律稳定性与变动性关系的新型民商立法模式。及至国民政府时期,与民法具有共性的商事规范被并入《民法典》,公司、票据、海商、保险等商事规范则以单行法形式依次制定,商事单行法一方面与《民法典》保持体例上的统一性,另一方面又充分、详尽地规定了各自调整的内容,并随时可加以修改、扩充,增添了商事法律制度的灵活性与进步性,较好地解决了民法稳定性与商法革命性之间的矛盾,使民商法编纂体例更具科学性、合理性。这种新型民商立法模式既有别于当时“民商分立”国家,也有别于“民商合一”国家,实为一大创造,它大大促进了民商事立法的蓬勃发展,也是对世界范围内民商立法模式的一个重要贡献。

商业模式方法论范文7

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早期,商务英语(Business English)被认为与通用英语(General English)的区别只在于商务英语其特殊的术语和词汇。到了20世纪80年代,基于加拿大凯勒(Keller)的语言数据库,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新的教学法更加强调传授语言功能,传授一些程式化的语言形式。然而从80年代后期,通过吸收以往的经验与教学特征,商务英语教学开始更加强调开发学习者的语言技能。2O世纪后半期到本世纪,商务英语被作为特殊用途英语语言(ESP)的一个分支逐步发展起来的。“特殊用途英语语言教学(ESP)”的特点是强凋教学必须符合学习者的需求与语言学习的实用性(Mundy,1978)和职业训练与语言训练的结合(Mc Callen,1989)。一些国家的大专院校逐渐将商务英语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

二、商务英语学科

目前国内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院校根据商务英语的学科交叉性,商务英语学科有两大流派:其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商务英语学院为代表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注重对经济管理类课程,以经济学科的理论为理论基础的授课模式,侧重于学习和研究特定商务环境之下的英语语言应用,该类院校认为商务学科是应用经济学的一种,商务英语属于经济学范畴。另一派别为以对外经贸大学为代表的院校,该传统院校始终坚持商务英语应属应用语言学范畴,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在习得英语语言学习的基础之上,构架商务类核心课程,从而学习商务知识文化等课程。

三、商务英语教学模式分析

商务英语教学模式是在普通英语教学理论和ESP教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学法的总和。目前国内的研究涵盖了全英教学法、情景设置法、任务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等。

1、全英教学法国家教委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若干意见》中指出:“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的培养模式。我国高等教育根据国家人才需求的变化,逐步开始了英语+专业和专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而全英教学模式在该人才培养模式下应运而生。国内不少高校率先采用该教育模式,实施商务课程的全英教学根本上来讲,是通过目标语浸泡教育模式,用英语为媒介讲授商务理论与知识,从而在获得商务能力的同时,获得英语语言技能等。然后该教学方法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目前国内教材建设方面,系统而完善的适合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国情,针对中国学生的全英教材尚待完善。教师队伍方面,较多教师用英语表达专业知识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若从全英教学要获得成功。

2、情景教学法该教学法对传统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首先课程模仿商务流程各个场景,让商务课程习得者身处其中。该教学法通过分析案例、亲身实践、熟练操作各个环节和深入记忆,使得以英语语言交际为媒介的商务流程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但是该教学法对评价机制有较高的要求,注重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与注重学习结果的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3、任务型教学法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该教学法,其教育理论基础是实用主义,根据该教学法,教育的中心应从教师和教科书转到学生,教学应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习,从而提出商务英语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从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在该教育模式中,学生完成各种情境中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从而培养其综合商务能力。但是,该教学模式也存在一定问题,Seedhouse(1999)通过对大量课堂教学片段的观察发现,学习者在该项任务中,更加关注任务完成本身,从而将语言形式看待成完成任务的工具,尽量减少语言的使用,使用的语言过于简单,即将语言的学习降低为次要地位,因而该类教学法对语言习得方面的作用并不明显。

4、交际教学法该教学法在当前外语教学中,是备受推崇的外语教学法流派,是在20世纪的70年代根据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和韩礼德(Halliday)的理论形成的。该教学方法与任务型教学方法不同的是,比较关注培养学习者语言能力。交际教学法采用原汁原味的,地道的语言材料,在日常的商务知识习得中,语言的学习通过句型和商务情景模式来完成,给学生更多的机会接触和学习语言。该教学法注重对日常交际活动的学习,那么学习者会较于依赖习惯性记忆性语言,对英语语言整体缺乏分析和理解能力,一旦超过常规交际场景,也许会无法应付。另一方面,国际商务交际基础是跨文化交际,忽略对学生进行人文学科方面的熏陶与培养,这实际上不利于学习者交际能力的提高。

四、商务英语教学模式发展建议

(一)研究国内商务学科建设规范

国内学科的两大流派,应统一认识,进一步融合,在大数据分析下,综合目前国情和国内人才需求,确立学科课程的设置规范,无论是隶属于经济学分支还是语言学分支,应更好的设立统一的核心课程规范和人才培养方案,教师能更好的根据课程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模式,培养全方位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二)提高大专院校教学硬件质量,综合改进运用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模式

首先开设多层次多样化的课堂,注重学生的实践性。针对大部分大专院校硬件和软件基础薄弱这一现象进行根本上的改革,认真处理国家拨款、学校拨款和学院自身款项的分配。合情合理的增加和完善商务类,尤其是商务实践类课程所必需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程序。在此基础之上,商务课程教师才能开发和完善实现多模态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三)综合培养提高大专院校教师水平,加强师资建设

目前商务英语教师主要是原有语言教师发展而来,而真正可以用英语熟练讲解经济类课程的老师较少,一方面缺乏商科理论知识。而另一方面,具备商科理论知识的教师又缺乏扎实的语言能力。所以根据目前状况,学校和社会应该给予相关的培训实践的机会,让教师教学更加言之有物,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

(四)立足本国,加强国内英文商务类教材建设

目前国内商务英语课程没有统一的全英教材。现有教材多为国外翻译版本或者针对英国的国情编写设计;并且教材质量参差不齐,难度不一,没有针对不同水平不同年级一个统一的教材难度规范,在此情况下在国内商务英语教师在教学模式的制定和教学的开展中受到一定的制约,因而广泛意义上的加强本土的商务英语教材设计和建设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以上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简要分析,主要目的在综合利弊基础之上,研究本国的商务英语教学实际,不断总结吸收各种已有教学法流派的优势成分,规避不利模式,逐步构建起符合本国的商务英语专业实际需要的教学模式。(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外语学院)

商业模式方法论范文8

论文以某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实验方法,分别设置了对照实验(专家实验)、小组讨论实验、组员实验和小组长实验四种实验方式,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进行分析研究,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不同实验方式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1)若以专家实验结果为标准,小组讨论实验的实验结果要优于组员实验和小组长实验;(2)学生有能力参与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且参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培养方案的制定有着积极的影响;(3)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增加相应的实践讨论课程,引导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尤其是综合素质较高和较低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4)在能力培养方面,学生诉求与专家期望存在一定的差异,恰当地让优秀学生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能够提高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培养方案;现场实验;工商管理;问卷调查;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85831(2016)05018609

一、研究背景及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转型,未来中国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尤其是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综合性工商管理型人才更是供不应求。因此,培养具有较高业务素质、良好职业道德、强烈创新与竞争意识及社会责任感,并具备扎实的管理、经济、法律等相关学科理论基础及现代化工商企业经营管理经验,能在工商企业以及其他组织从事经营管理以及相关其他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商管理类专门人才,将成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主要内容,显然这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内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及其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在内容方面主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即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调整或者设置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霍燕针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研究认为,地方高校要以就业为导向,设置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1];刘永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导向,构建了地方高校“一体四翼”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2];陈孝胜则充分考虑全球信息化和市场化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影响,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素质及人才培养途径等方面,研究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余晓钟在分析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和各行业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基础上,从行业适用性的角度出发,研究并建立体现行业高校特色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案[4];程沛针对中国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5]。第二,在方法层面主要采用问题分析法或对比分析法,即对现有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或者对比分析国内外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模式,并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现状给出相应建议。杨足膺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发现中国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存在诸多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6];马云阔对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现状,提出创新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关原则和方法[7];周萍首先对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社会发展现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8];马江伟通过对国内外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国内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中国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和措施[9]。

上述相关研究表明,目前绝大多数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单方向的,即地方高校在设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时,绝大多数是从社会需求或区域发展需求的角度进行分析设计,而综合考虑学生诉求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设计的研究还不多见。与此同时,在方法层面以问题分析法或对比分析法为主,而采用现场实验的方法对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进行研究者尚不多见。基于此,笔者拟采用现场实验方式,以重庆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问卷调查表和层次分析法,对学生参与培养方案制定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考虑到不同实验方式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本项目设置了专家实验(参照实验)、小组长实验、组员实验和小组讨论实验,并对比分析了不同实验方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期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二、实验研究方法及成果

实验研究起源于自然科学,然而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意识到实验方法对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开始努力将实验方法运用于不同学科,并产生了一些新兴学科,如实验经济学、实验心理学等。现场实验(field experimentation)作为一种实验研究方法,由于其具有较高的外部效度,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尤其是应用于管理学研究领域[10-11]。

在管理学方面,早期管理实验主要是面相企业实际问题,通过实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或发现管理原则和管理理论,如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梅奥的社会人假说等;目前管理实验主要是通过研究环境变化对异质性主体行为决策的影响,来研究外部环境对企业、组织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如温磊以Luthans建立的心理资本干预模型为基础,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试实验设计,研究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前后测结果有着显著差异,认为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有效提高员工心理资本[12];于同奎利用Z-tree软件开发立足于“社会贿赂行为”的贿赂博弈实验,实验发现提升执法监督强度,采用轮岗制度,可以有效降低行贿受贿的几率[13];魏翔等从家庭生活视角出发,采用现场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工人生活时间对工作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积极的生活方式能有效改进工作绩效[14]。

与此同时,现场实验在教育学领域中也有应用,其主要用于对教学模式有效性的评价。如陈成辉等采用对照实验的方法分别设置了实验班和控制班,研究了“听说写一体”写作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该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英语写作水平[15];曹佩升则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大学英语CBI主体教学模式的有效性[16];潘炳超评估了翻转课堂模式应用于高校教学的可能性[17]。

从以上相关研究可以看出,目前现场实验的实验范式和实验流程都较为成熟,为本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方法支撑。基于此,拟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现场实验的方法设计专家组和学生组对照实验,对学生能否参与培养方案制定以及参加培养方案制定方式进行有效性评价,为高校培养方案制定改革提供依据。

三、实验设计

(一)被试对象的选择

此次实验调查研究,以重庆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务处为依托,分别调查了重庆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在校本科生、部分优秀校友和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制定专家,共150人参与实验。其中,在校本科生128人,分别从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年级中选择32人;专家和校友人数共22人,参加过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的专家13人,优秀校友9人,均为企业中高管理层人员。

在被试对象选择方面,对于在校本科生,分别召集所有不同年级工商管理专业在校学生,告知学校将组织一次实践活动,每位参加的同学将会得到一个实践学分,并按照报名次序分别选取每个年级前32名学生。对于专家和校友的选取,则通过电子邮件告知学院将开展培养方案制定改革,但未告知做实验,选取主动愿意参加的专家和校友。同时,将专家校友组设置为对照组,在校本科生组设置为实验组,最后通过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结果来测试实验设计。

(二)实验现场环境

为了避免实验环境对实验结果带来影响,选择了学生、专家和校友均较为熟悉的日常教室作为实验地点。申请了内部装修基本相同的相邻两间教室,且未做任何变动,与平时正常上课相同。此外,由于实验是在9月份开展的,重庆天气较为炎热。为避免高温对被试者的决策产生影响,在实验开展前半小时将空调打开,温度设置为27℃。

(三)实验调查内容

实验的开展主要是通过问卷的形式进行。实验组问卷主要分为两部分:学生基础信息调查和培养方案调查部分。为了便于分析不同类型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组的问卷比对照组实验的问卷多出了基础信息调查的内容。而在培养方案调查部分,实验组和对照组问卷的内容完全相同。基础信息调查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对学生的性别、年龄、年级、综合排名等信息进行统计;培养方案调查部分,分别从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方面,对开设课程种类进行统计。实验组的具体问卷调查内容如表1所示。

(四)实验流程

本次实验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实验组实验和对照组实验,分别在两间教室同时进行,互不干扰。

实验组实验共分为三个小实验,主要实验流程如下:(1)实验前准备。人员到齐后,首先,请同学们自行组合成4人的小组,并推选出组长1名;然后,实验主持者对实验进行介绍和对实验注意事项进行讲解,并对同学的疑问做出解答。(2)小组长实验。首先请小组长们坐到教室最前排,与组员分离。为防止小组长们进行交流,请小组长们分散坐开;然后将问卷发放给各小组组长,填好问卷后举手示意由实验助手统一收取问卷;实验期间被试成员的问题均由受过培训的实验助理进行解答。(3)组员实验。同样为防止组员之间的相互交流,首先将所有组员分散坐开;然后向各组员发放问卷,填好后举手示意由实验助手进行收取,实验期间的问题由实验助手进行统一解答;此外,在组员实验期间,小组长之间也不能进行相应的讨论。(4)小组讨论实验。首先让小组长回到各自的队伍,然后将32个小组尽量分散开,防止小组讨论时相互之间产生影响;每个小组只发放一份问卷,小组讨论结果由小组长进行填写,小组讨论期间禁止小组之间的讨论;问卷填写完毕后举手示意,由实验助手统一收取,且期间出现的问题也由实验助手统一解答。

对照组实验有一个小实验,主要实验流程与实验组小组长实验相同。待各位专家和校友就位后,向其介绍实验和讲解实验注意事项,并对疑问做出解答;同样为防止交流,请各位专家和校友分散坐开,然后给每位被试者发放问卷,填写完毕后由实验助手统一收取,且期间的疑问也由实验助手统一解答。

实验组实验和对照组实验结束后,分别对专家组实验、小组长实验、组员实验和小组讨论实验的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同时对小组长、组员的基础信息进行分类统计。

四、实验评价模型构建

为有效评价实验数据,构建了基于AHP的实验数据评价模型。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目标层(最高层)、准则层(中间层)和方案层(最低层)。其中,目标层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准则层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需具备的主要能力,分别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协调组织能力、调研研究能力和策划写作能力[18-20];方案层为除数学、英语、政治等基础必修课以外的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然而对于不同的研究对象以及在不同实验方式下,其方案层的选择并不相同。具体如图1所示。

五、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一)实验结果分析

以组员实验为例,若按照频数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则组员们认为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依次为(括号内数值表示频数):协调组织能力(31)、实践能力(30)、策划写作能力(14)、调研研究能力(12)和创新能力(6),由公式(1)求得准则层的两两比较矩阵。对于以上能力的培养,在选修课选择方面,组员们主要选择了人力资源管理(155)、市场营销(142)、企业环境分析(107)、统计学(100)、组织行为学(95)、公共关系学(91)、管理学(87)、管理实验方法(81)和企业战略管理(78),则根据公式(2)可得方案层的两两比较矩阵。结合公式(1)和公式(2)的计算结果,采用Yaahp软件对不同选修课所占权重进行分析计算,同理可对不同实验的结果进行求解,则不同实验方式下最终实验结果分别如表2、表3、表4、表5和表6所示。

(二)实验结果讨论

从整体实验结果看,最终小组讨论实验结果与专家组实验结果在专业课设置选择上相一致,但在不同实验下同种课程所占的权重不同,其中小组讨论的结果主要侧重于选择人力资源管理,其权重约占0160 5;而专家组则主要侧重于选择管理学,其权重约占0154 1。若以专家组实验为参照,小组长实验结果和组员实验结果与专家实验结果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组员实验结果与专家实验结果的差别最大,小组长实验结果与专家实验结果相差较小,但相同课程在不同实验中所占权重的比例也不尽相同。按照公式(3)对不同实验得分进行计算,则组员实验、小组长实验和小组讨论实验的综合得分分别为0780 3、0919 1和1。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1。

结论1:在学生参与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小组讨论型的参与模式要优于小组长参与模式,小组长参与模式要优于组员参与模式。

在结论1的基础上,对小组长实验结果和组员实验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小组长的属性进行分析,发现被推选为小组长的同学绝大多数是班级综合成绩靠前或曾经担任过学生干部,其中约有78%的小组长的综合成绩排名在班级前50%,约有50%的小组长担任过学生干部;而组员实验中,只有约38%的同学综合成绩排名在班级前50%,约有9%的同学曾担任过学生干部。从小组长和组员的性别、年龄结构来看,两者无明显差异,小组长和组员的男女比分别为028和025;在年龄上1993年、1994年及以上出生的小组长分别约占小组长总数的968%和9032%,而组员则为1183%和8602%。由以上分析结果,可以得出结论2。

结论2: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实验结果有着显著的影响,综合素质越高其做出的决策质量越高,因此可选择优秀的学生代表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无需选择各种性质的学生。

从小组讨论实验、小组长实验和组员实验的结果看,小组讨论实验结果要优于小组长实验和组员实验结果,可以发现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小组长和组员之间能够相互影响、相互学习,最终促使决策质量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通过对比“小组长实验――小组讨论实验”结果和“组员实验――小组讨论实验”结果,可以发现在实际实验中小组长对组员决策的影响要大于组员对小组长决策的影响。而通过对比组员和小组长的班级综合成绩排名、是否是党员以及是否担任班委等指标,发现小组长的综合素质要明显高于组员。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3。

结论3:在制定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时,不仅要注重传统理论课程的设置,而且应增加相应实践讨论课程,来引导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尤其是综合素质较高和较低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

通过对比专家实验和小组讨论实验的实验结果可以发现,虽然两种实验下最终选择的课程相同,但是不同实验下相同课程所占的权重比例有着较大的差异。其中,专家实验结果表明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该以管理学为核心,而小组讨论实验则认为应以人力资源管理为核心。为了弄清造成差异的具体原因,分别对22位专家和32位小组长及部分组员进行了回访。专家们普遍认为,管理学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理论基础,是其他专业课程开设的重要前提;而同学们则认为,企业日常运营管理的主体是人,对人进行有效的管理是实现企业高效运行的基础,因此应注重对人的管理。由此可见,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专家们主要考虑通过专业课程的设置,构建相应的知识性理论框架。而绝大多数同学主要是想毕业后找到一份较好的工作,因此在能力需求方面主要侧重于实践层面。

结论4:在合适的方式下,学生有能力参与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且在能力培养需求方面学生需求和专家要求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因此在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需要综合考虑学生诉求的影响,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社会要求和学生要求的培养方案。

六、结论

在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与转型的背景下,高质量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对中国经济发展及地方高校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目前绝大多数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单向性的,未综合考虑学生诉求对培养方案进行设计。基于此,笔者以重庆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实验的方法设计了专家实验、组员实验、小组长实验和小组讨论实验,对学生参与培养方案制定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并比较分析了不同实验方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以专家实验结果为标准的情况下,小组讨论实验的结果要优于小组长实验和组员实验的实验结果,而小组长实验的结果要优于组员实验的结果。(2)在小组讨论实验方式下,学生有能力参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且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3)在设计专业培养方案时,可开设以学习或专业为主题的活动性实践课程,加强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4)在能力需求方面,学生诉求和专家期望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能够缓解学生诉求和专家期望之间的冲突,有助于提高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参考文献:

[1]霍燕. 基于就业导向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J]. 中国成人教育,2009(17):35-36.

[2]刘永,赵洪明,柳红星.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构建“一体四翼”应用型本科教育视角[J]. 科技创业月刊,2012(4):87-89.

[3]陈孝胜.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1(5):42-44.

[4]余晓钟,苑霞霞. 基于行业适应性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2011(7):29-31.

[5]程沛.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商管理教学改革分析[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5):65.

[6]杨足膺,佟金萍,朱陈松,张宏如. 基于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5,34(3):266-283.

[7]马云阔. 创新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7(3): 86-89.

[8]周萍. 从课程体系建设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J]. 中国高等教育,2008(1):52-53.

[9]马江伟. 中国大学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 品牌,2015(3):143.

[10]EDMONDSON A C, MCMANUS S E. Methodological fit in management field research[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7, 32(4): 1155-1178.

[11]FRANCIS D. Learning from participants in field based research[J]. 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 2004, 34(3):265-277.

[12]温磊. 企业员工心理资本干预的实验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9, 17(6):672-675.

[13]于同奎,王瀚,雷靖.贿赂博弈的实验经济学分析[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14,11(2):36-43.

[14]魏翔, 李伟. 生活时间对工作绩效影响的现场实验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15(9):69-83.

[15]陈成辉, 肖辉. “听说写一体”写作教学模式实验研究:模因论的视角[J]. 外语界, 2012(6):66-73.

[16]曹佩升. 大学英语CBI主题教学模式有效性的实验研究[J]. 外语电化教育, 2012(145):51-55.

[17]潘炳超. 翻转课堂模式应用于高校教学的实验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15(3):83-88.

[18]盛国军. 基于知行合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山东工商学院为例[J].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15(2):1-5.

商业模式方法论范文9

关键词:分享经济;免费经济学;商业模式;1P理论;边际非稀缺资源

一、 引言

克里斯・安德森(2009)在其《免费:商业的未来》中认为免费模式已经从一种促销手段发展成为全新的商业模式,代表着网络数据时代商业的未来。他将免费模式总结归纳为四类:“直接交叉补贴”“三方市场”“免费增值”“非金钱市场”。免费模式经济学解释的核心思想是成本转移,即免费的那部分成本是由直接生产者转移到第三方来负担。在安德森提出免费经济学理论之前,王建国(2007)创立了1P理论,该理论的本质是通过借助第三方付费使产品以低于平均成本的价格卖给目斯丝停赢利的关键在于整合网状经济的外部效果为第三方创造价值。王建国(2009)认为企业可以通过资源整合创造新价值,用新价值支付免费的那部分。如果实现免费的过程中创造了新价值,而且其参与者能够在此过程中分享到这份新创价值,这样的免费才是真正可以盈利的。因此,好的可持续的免费模式,其核心不是成本转移而是新价值、网络价值的创造。

Guptab(2008)定义免费顾客是有第三方付费者补贴因而支付很少或不支付费用的客户;而李永强等(2012)也认为免费顾客获得产品或服务时支付远低于成本或完全不支付费用。王建国(2009)则强调免费是指一个商品在任何程度上的免费,而不在于必须是用零价格或远低于成本价格获得商品或服务,只要能获得不支付成本的利益,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免费,就可以用低于对手或市场的平均价格取得竞争优势。

另外,在免费模式的研究文献中,李大凯(2010)运用经济学工具研究免费模式对厂商盈利能力的影响机制,通过增值服务提高市场需求和差异化消费菜单实现市场细分以扩大厂商利润空间,使得免费模式下的厂商相对于收费商业模式的厂商具有更强的盈利能力。李永强等(2012)基于顾客终身价值理论,在免费经济学视角下从声誉、注意力以及预期财务这三个维度探讨了免费顾客的网络价值。郑锐洪和杨蕾(2014)在讨论免费模式的经济学原理基础上,重点从顾客歉疚感原理、让渡价值、引导消费、市场份额等维度剖析免费体验模式的营销机理,以解释免费体验与顾客价值创造之间的关系。刘莉莉和朱欣民(2014)从破坏性创新理论的要点分析入手,探讨了网络服务免费对现有市场“又破又立”的破坏性创新作用以及具有创造顾客价值、创建顾客规模和创立商业模式三大创新功能。以上研究从免费商品、免费顾客以及盈利模式等角度解释免费模式现象,但没有真正说明免费如何盈利的实质以及如何设计免费模式。

王建国(2015)从营销学、经济学的角度升华了第三方买单的商业模式和模式营销“1P理论”,这一理论能够简单清晰地解释免费模式盈利的交易结构和普遍规律,为其构造全新的定价空间,阐述了免费模式的本质是创造网络价值,实现免费模式盈利的关键是企业对网络价值的整合,并总结出七大规律,其中边际非稀缺资源的概念,能够更直观地解释诸多免费现象,对免费商业模式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针对1P理论,有很多文献也专门讨论并借鉴应用于实际案例中,如张春阳(2012)在医药行业中开展免费医药知识培训、“健康药箱送万家”等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P理论还被运用到其他很多行业,如餐饮、金融、交通、娱乐、城市建设等等,说明大部分商业行为都可以尝试使用1P理论来构造免费商业模式。本文从分享经济的定义和典型免费模式出发,以其主要特征―闲置资源的交易为突破点,用1P理论揭示了这些案例中第三方买单的网状交易结构,画出了相应的思维导图,解释了为什么免费还能盈利的奥秘所在,并探讨了如何运用1P理论来设计更多更好的免费模式。

二、 第三方买单的1P理论

1. 1P理论的第三方买单交易结构导图。在全球日趋繁荣的网状经济浪潮中,企业、顾客和行业之间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线性买卖关系,而是形成了无所不在的价值网络。如何发现第三方关联顾客及合作伙伴,如何整合这些网络资源合作共赢,共同创造网络价值,是迭代商业模式交易结构和创新商业模式的关键。通过发现和引入第三方,让第三方买单,就能实现免费模式,其交易结构思维导图如图1所示。

2. 1P理论的定价空间和经济学解释。营销学有著名的4P理论,其中的4P包括:产品P(Product)、价格P(Price)、渠道(Place)和促销P(Promotion)。1P理论则将4Ps里的收益(1P)和成本(3P)分开,其中1P(Price)是单位产品收益,另外3P(Product、Place、Promotion)总和是单位产品花费,即平均成本AC,3P=AC。单位产品利润π=P-3P=P-AC,总利润Л=Q(P-AC)。这里,P-AC既是定价空间也是盈利空间,1P理论是通过引入第三方突破定价空间以扩大企业盈利空间的理论。

如图1所示,按照线性价值定价空间理论,产品价格P完全是由目标顾客C来支付:P=PC,单位产品成本AC则由企业E完全承担:AC=ACE,产品价格必须大于或等于平均成本P≥AC,即PC≥ACE方能盈利。当利润为零时,π=P-AC=0,即π=PC-ACE=0,PC=ACE。在1P定价空间里,通过引入第三方买单,产品可以同时卖给目标顾客C和第三方关联顾客B。此时,价格P应为目标顾客支付价格PC和第三方顾客B支付价格PB之和,即P=PC+PB,PC=P-PB

三、 免费模式典型案例及其1P理论分析

1. 分享经济中的免费模式。分享经济将社会中海量分散的闲置资源平台化、协同化地集聚、复用并与供需匹配,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分享经济中免费模式应用非常普遍,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分享标的物-闲置资源的免费和低价提供,我们用1P理论的交易结构思维导图就能够简明清晰地说明其模式免费的机理。

以WiFi万能钥匙企业为例,WiFi分享者(闲置资源免费提供方)允许周边用户(直接顾客)通过万能钥匙平台工具接入,免费分享其Wifi资源,可视为企业的第三方合作伙伴。万能钥匙企业由此服务获得大量用户数据,能够对用户场景进行判断和精准化的广告推送,从而通过广告方(第三方关联顾客)的支付价格盈利。用1P理论思维导图分析,闲置资源免费提供模式的交易结构如图2所示。

同样是闲置空间的共享平台,沙发客Couchsurfing和Airbnb模式就不一样。前者是世界各地的人将自己客厅的沙发免费共享出来,供外地游客免费住宿,属于闲置资源免费提供模式。而Airbnb则是让个人房东们将空闲的房间资源的短租信息在其网站上,房租通常比酒店便宜,所以也吸引了大量租客。房东(关联顾客)通过网站这个中间机构向租客(直接顾客)收费,这种模式里闲置资源是收费提供的,第三方仍是闲置资源提供方房东,其交易结构如图3所示。因为房东提供的租房价格比市场价格低,相当于给顾客免去了一部分费用,所以闲置资源虽是收费提供,但也算是免费模式。

免费并非完全零价格,从定价角度来看,免费模式是消费者的支付价格被免去一部分从而低于市场平均价格或成本价格的模式。分享经济中出现免费模式,是由其闲置资源分享特征所决定的。闲置资源本身的属性决定其可以免费或低价供给,从而使消费者可以免费使用或低价格支付,企业盈利来源于第三方合作方。所以,不管闲置资源是免费还是收费提供,都可以看作为一种免费模式。

2. 第三方补贴免费模式。当今盛行的各种移动出行公司,也是分享经济的典型应用。它们利用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从定车到支付各个环节都做到最大限度地优化司乘体验,节约沟通成本,降低空驶率,优化双方资源与时间,打造线上线下相融合的闭环,使闲置资源(司机和车辆)得以充分调动和利用。为了产品和服务的推广,它们在价格上也想方设法让司乘双方有更好的体验,比如“滴滴”打车软件采用补贴的方式实行激励定价,减免消费者一定的打车费用,同时还补贴司机收入,用这样的方式快速获客,培养用户习惯,增强用户粘性。如图4所示,这种免费模式的第三方买单者是滴滴公司的投资方。

通过多轮融资,找到投资方为消费者提供补贴以达到免费获客,低价留客的目的,这种免费模式在当下互联网公司的商业模式中流行甚广,但都只是阶段,等用户习惯培养好,用户规模形成,甚至行业垄断之后,这些公司对客户就不再有免费或补贴行为了。这种第三方补贴免M模式的本质是成本转移,是不可持续的。其主要作用是快速形成规模经济,当规模经济形成后,还是会回归前述的闲置资源收费提供模式。

四、 免费模式的1P理论设计探究

综上案例,免费模式的交易结构可由1P理论的思维导图来解释。对应1P理论里七大规律在分享经济免费模式里的应用,我们探寻总结出如何设计免费模式的一些方法:

1. 首先寻找闲置资源。在分享经济时代,闲置资源是免费模式的主要来源,其低价或免费的特征是免费模式得以实现的关键,通过分享创造网络价值,将其转化为产品免费的成本。

2. 寻找供需双方,即闲置资源能带来战略利益的对象,其中就有可能为免费买单的资源提供方或免费的受众。

3. 整合可以形成免费模式的关键资源,构建网络经济交易结构。企业要找到目标顾客和与其利益攸关的第三方关联顾客以及合作伙伴,努力让三者之间相互创造价值。

4. 搭建平台,设计边际非稀缺产品;分享经济平台一般是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的信息交易服务,其产品通常具有边际非稀缺性,这就决定了产品具有对目标顾客或关联顾客免费的可能性。

5. 构建外部效果,吸引第三方和扩展第三方买单的模式,建立更广泛的外部连接和模式裂变,形成更复杂更强大的网状交易模式,从而提高平台的竞争力,同时也使免费模式的可能性更大、效果更好。

6. 形成范围经济或规模经济,设计免费模式是为了能够快速形成范围经济或规模经济,一旦形成之后我们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发现新的模式,要尽量通过设计的模式创造新价值才能最终使得免费模式健康可持续。

7. 节省交易成本。在分享平台的商业模式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怎样设计交易细节以提高交易效率,减少中间交易的环节,从而节省交易成本,创造价值的同时使这部分价值成为免费的成本。

五、 结语

在当今社会,免费模式已经不知不觉成为一种普遍的商业模式和营销利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及消费习惯。作为企业方,应该顺应这种潮流趋势,研究和运用1P理论去实现免费模式,设计和创新自己的商业模式以便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1P理论也不只是为免费模式服务,它的本质是通过引入第三方构造非线性的网状营销模式,网状关系带来的是资源的共享和整合,能创造出巨大的网络价值,这是当今商业模式的核心,也是分享经济时代商业模式的精髓所在。

在分享经济时代,还有很多好的资源和技术等待去开发,更多更好的商业模式等待去设计和创新。1P理论描述了简单清晰的第三方买单的交易结构和方式,给出了网状经济商业模式的定义和分类,总结出其基本特征和规律,应用这些规律和方法再结合手上的资源就可以设计出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本文所研究的免费商业模式正是在1P理论基础上对分享经济的主要特征――闲置资源进行分析,运用1P三方交易思维导图总结出分享经济平全免费和不完全免费模式的交易结构,简单清晰地说明了平台如何实现免费且盈利的模式,同时运用1P理论中总结的规律探寻免费模式的设计方法,这也是对1P理论的应用和延展。1P理论总结的这些规律虽具有普遍性,但也非灵丹妙药,在实践中还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可否认1P理论对我们设计商业模式有很好的启示和工具性作用,同时,该理论也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和不断完善创新。

参考文献:

[1] 克里斯・安德森.免费:商业的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2] 李大凯,孙曰瑶.免费商业模式下厂商盈利机制的经济分析[J].中南财大学报,2010,(5):129-134.

[3] 李永强,等.免费经济学视角下免费顾客网络价值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12,(8):88-91.

[4] 郑锐洪,杨蕾.免费与价值创造:企业免费体验模式的营销机理分析[J].经济论坛,2014,523(2).

[5] 刘莉莉,朱欣民.免费:网络服务市场的破坏性创新[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6).

[6] 王建国.1P理论――第三方买单的商业模式和模式营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7] 王建国.1P理论――网状经济时代的全新商业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 王建国.1P理论――挑战当代经济和营销理论[J].新智点击,2007,(7).

[9] 张春阳.1P理论:免费中的商机[J].中国药店,2012,(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经济全球化和网状经济时代商业模式创新发展与应用研究”(项目号:10AGL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