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工业经济稳步提升集锦9篇

时间:2023-10-13 09:46:18

工业经济稳步提升

工业经济稳步提升范文1

【关键词】经济 产业结构 资源环境 消费

2009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积极作用下,我国经济遏制了急剧下滑的势头,呈现企稳回升的良好态势,我国经济的稳定回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投资呈高速增长趋势的同时我国的消费也在稳步提高;工业生产不断加快,产业结构有了一定的调整;物价下降势头得到遏制,价格环比水平开始上涨表明扩内需一揽子政策已经消除了通货紧缩;我国宏观经济下滑势头得到遏制并形成企稳回升态势,全年gdp增长8.7%,保8%的目标已经实现。

作者认为,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有以下几个趋势:

第一,产业结构将逐步改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已越来越严重: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消费低迷;农业的劳动力就业数量庞大,40%—50%的劳动力数量只创造国民生产总值的10%,服务业创造的产值比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值还要低;产业结构不均衡,制造业发展比重过大;地区结构、城乡结构失衡。现在只有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我国经济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经济增长效率才会更高,经济才会又快又好地高速发展。

09年12月上旬我国召开的中央经济会议上,更是突出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祝宝良表示:“中央提出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的基础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未来的政策着力点将从总量增长转向效益和质量提高与结构改善上,支出结构也将更多投向完善消费刺激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和稳定外需等方面。”

2010年,我国第一次产业的比重将有较大幅度下降,第二次产业比重继续上升,第三次产业的比重有所增长。第一、二、三次产业比重的分配将逐渐趋于合理。

我国作为一个后起的发展中国家,需要在很短的时间走完工业化发达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业化过程,必然在各个发展阶段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重叠,阶段性特性不明显,因而要求制定的产业政策要更具有灵活性、准确性和层次性。

第二,经济发展更注重资源和环境

目前我国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的压力越来越大。尽管我国许多种类的自然资源储量巨大,但人均水平很低,许多指标远低于世界平均值。而且许多新探明的储量由于自然条件和技术水平所限而不能为我所用,自然资源的相对稀缺会对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制约。

生态环境的变化总体趋于稳定、有所改善,根据我国发改委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为——2009年度报告》,我国在1990年至2005年间,单位gdp能耗已经下降了47%。预计2010年底有望完成“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约束性指标。2010年间,工业的污染强度会有所下降,并产生加速缩减“三废”排放总量的效应,但仍将无法抵销工业快速增长造成的“三废”排放总量的增长。植树造林、荒山绿化、水土保持、沙化治理等随着技术进步和制度安排取得进展而出现良性发展,保持稳定乃至有所改善的生态系统越来越多,但总体生态环境的改善仍任重道远。尽管城市的环境污染的相对强度将缓慢下降,但现有的由农村发育起来的新建城镇的环境污染强度将逐渐提高,而且将出现污染源产业或企业向农村转移的趋势。从地域上看,中西部地区的污染增长率将会大大高于东部地区。

第三,技术进步,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初步现代化

经济增长应更多地依赖于科技进步,改变过去粗放经营、浪费资源的生产模式。

现在我国已建立起门类齐全、完整的工业体系,科技进步将成为推动其发展越来越重要的因素。随着“863”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金桥工程等高新技术发展与扩散以及不断地加强和完善,为提高中国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积极引进国外大量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大大缩短了中国各领域技术装备与世界水平的差距。与此同时,国内在消化利用引进技术设备的基础上,独立开发与研究能力将大大提高,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将形成一个具有自己民族特色、完整的先进技术体系。

技术进步应成为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依托。

技术进步需要投入,技术水平的提高总是离不开资本投入的增长,因此重视技术进步就必须增加投入。鉴于我国目前财力物力相对有限,在此问题上可采取“抓住重点,加快改革”的方针,即在有限的高新技术领域内采取重点突破的战略,对于大范围的产业技术进步,则应通过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依靠市场竞争来加快其步伐。另一方面,在引导技术进步,规范企业行为上,可采取“适度干预,赏罚结合”的政策,通过制定各种有时效性的产业政策,促使企业走集约化道路,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有效利用稀缺资源,并通过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对低水平的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企业和组织实行惩罚,迫使其重视技术进步

第四,扩内需,促进居民消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0年要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我国居民的消费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食品费用比重下降趋势会更明显,恩格尔系数可能下降到40%左右;随着城市居民的住房消费体制由供给、半供给型转变为市场型,城乡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的住房费用占支出比重将有较大幅度的上升,2010年可达到20%左右。医疗费用占支出比重也会随着现代体制的改革而有所上升;文化消费比重将会逐步上升,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和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用于培训、书刊、声像、戏剧、旅游、娱乐等文化教育方面的时间和费用必然越来越多,其消费比重自然会有所上升。

第五,投资仍将保持较大规模

就业压力和改善现状的迫切愿望,形成了高涨的投资热情;房地产、汽车工业发展带来的产业规模扩大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变化,为投资提供了广阔空间;巨大的国民总储蓄和国外投资,为投资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动力主要还是依靠投资拉动,政府投资增速比民间投资增速要快得多。实现经济明显复苏的关键还是要带动民间的投资,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我国民间投资2010年有望进一步回升。

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势头良好,但仍需注意几个问题

2010年,我国内需强劲恢复、货币信贷高增长,以及资源、能源价格体制进一步改革,都将形成重新推高物价的动能,但也存在一些抑制通胀的因素;当前,对房地产“泡沫化”的担忧与日俱增。房价上涨较快,投资、投机往往大于消费,虚拟资产的特征就会明显突出;全面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存在较大困难,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市场机制,加快提升技术进步贡献率。

参考文献

[1] 半月谈.2009年24期.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2010年政策六大指向.

[2] 祝宝良.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工业经济稳步提升范文2

一、深刻认识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重大意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对于应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今年将召开党的,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尤为重要。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工作实践的重要经验。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党中央适应把握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从实际出发,立足客观规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成功应对了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局面,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一方面,坚持以“稳”为主。创新完善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经济运行稳定在合理区间,实现了增长稳、物价稳、就业稳。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4.41万亿元,增长6.7%,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第一;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14万人,年末登记失业率4.02%,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2%,就业和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另一方面,在关键领域着力求“进”。着眼解决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了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动能接续转换。201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51.6%,“三产超二产、消费超投资”的势头更加明显,“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取得初步成效,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的重要方法和指导原则。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大势、自觉顺应大势,调适理念、调适政策、调适方法,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一方面,必须坚持“稳”这一主基调。历史表明,超越发展阶段、违背客观规律而急于求成、急躁冒进,往往事倍功半,欲速而不达。越是形势复杂、风险隐患增多,越是需要保持战略定力,转变操之过急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维护好经济平稳运行的大局,坚决守住金融安全、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底线。另一方面,必须瞄准“进”这个大方向。着眼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在保持大局稳的前提下,敢于担当、锐意进取,对困难挑战不畏惧、不回避,发扬钉钉子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努力开创新的发展局面,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应对复杂环境的必然选择。当前,国内外环境错综复杂,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进一步凸显。国际投资和贸易持续低迷,保护主义、内顾倾向抬头。美国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内外政策面临调整,美联储加息的力度和节奏将对全球汇市、股市、债市以及国际资本流向产生重大影响。欧洲难民事件、地缘政治冲突和英国脱欧等持续发酵。从国内看,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还不牢固、仍面临不少突出问题和矛盾。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新变化。有效需求增长乏力,民间投资和制造业投资低迷,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区域、行业、企业持续分化,部分企业盈利能力弱,部分地区下行压力和发展困难较大。经济金融风险隐患增加,股市、债市、汇市、楼市等风险也有交叉传导的可能。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强化底线思维,把“稳”放在突出重要位置,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有所进取,确保经济平稳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党的胜利召开创造良好环境。

二、牢牢把握“稳”这一稳中求进的主基调

稳中求进,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体现了自觉遵循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稳定是发展的基石,行稳是致远的前提。只有大局稳定,才能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良好外部条件,才能使各项改革任务顺利推进,实现更好的“进”,更有序的“进”,更持久的“进”。当前,要着力从四个方面下功夫,夯实经济社会大局稳定的根基。

稳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预算安排要适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保障民生兜底的需要,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努力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既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又防止货币供应过于宽松产生加杠杆效应和放大资产泡沫。同时,加强宏观调控政策协同,更好发挥财政、货币、投资、消费、产业、区域、价格、土地、环保等政策的组合效应,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稳运行。立足稳定宏观环境,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发挥有效投资补短板、调结构、增供给“一石三鸟”作用,充分提高政府投资效率,激发民间投资、社会资本活力,既保持当期投资的稳定增长,又增加长期有效供给,促进经济长远发展。发挥消费对供给的引导作用和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着力增加高质量、高水平的有效供给,以供给创新带动产业加快升级,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坚决避免急功近利的短视政策、扭曲产业和行业的正常运行机制。稳定和扩大外需,适应国际投资贸易格局新情况新变化,积极推动外贸转型升级,着力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完善鼓励出口政策,妥善应对各种贸易摩擦。

稳预期。宏观调控本质上是预期管理。社会预期稳、市场主体信心足,经济才能持续繁荣稳定。要引导各方对未来发展形成良好预期,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加强产权保护,维护法治环境,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稳定市场主体的信心。要着力增进社会对政策的理解与认同,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加强同市场主体的沟通,围绕热点问题,准确解读宏观经济政策,增强政策透明度,向社会释放积极信号,更好地引导舆论。

守底线。当前,经济结构深度调整,一些领域潜在风险暴露的概率上升,楼市、股市、债市、汇市等市场波动可能性加大,金融风险高发易发。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增强忧患意识,强化分析研判和风险预警,备好用好政策工具箱,疏堵结合,积极防范和稳妥处置汇市、债市、楼市、财政收支等各类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同时,要充分预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处置金融风险可能给保障改善民生带来的新挑战,深入细致做好社会托底工作,努力提高就业、养老、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针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加强帮扶,保障基本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在稳的前提下奋发有为、有所进取

“稳”和“进”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缺一不可。稳不是无所作为,更不是不敢作为,而是在稳的前提下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只有“进”,才能更有效地保持“稳”,更高水平地实现“稳”。必须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努力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取得实质性进展,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仅仅开了个头,要更多地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继续攻坚克难,着力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各项任务取得实质性进展。扎扎实实去产能。继续推动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将处置“僵尸企业”作为化解过剩产能的牛鼻子,统筹处理好去产能与稳定供应、优化结构、转型升级的关系。因城因地施策去库存。坚持分类调控、因城因地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继续加大棚改货币化安置力度,加快实施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稳妥有序去杠杆。在严控总杠杆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支持银行、实施机构和企业通过自主协商开展市场化债转股,坚决遏制非金融企业杠杆率上升势头。持续用力降成本。简政放权是降低制度易成本的重要举措,要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减少审批环节,进一步清理规范中介服务,在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上持续加大工作力度。精准有效补短板。瞄准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聚焦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既补硬短板也补软短板,既补发展短板也补制度短板,集中力量攻克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较好,但也面临新形势新情况:粮食高产量、高库存、高进口的“三高”特征明显,农业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受到影响。从长远看,我国有13亿多人口,粮食供求紧平衡的趋势不会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力不会减。要适应农业生产和消费升级的阶段性变化,抓住粮食供给相对宽裕的有利时机,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依托农业科技进步,深化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和农业补贴制度改革,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实现农业向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转变。

工业经济稳步提升范文3

2011年各级国资委围绕国资监管“两新目标”,认真落实“十二五”时期重点实施的“五项措施”,深化改革调整,强化国资监管,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加快推进改革调整,国有企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扎实推进,规范董事会建设步伐加快,企业重组力度不断加大,产业优化升级取得新进展,一些重点难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

二是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监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监管法规体系和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地方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逐步推进,国资监管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增强,指导监督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国资监管大格局初步形成。

三是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建设、企业领导班子和职工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深入推进。要全面深刻的认识当前以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经济形势的复杂性严峻性;要深入分析国内外形势变化对国资监管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带来的各种影响,做好应对更大困难和挑战的准备。

2012年,国有资产监管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十二五”时期“两新目标”,着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着力调整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着力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和制度,进一步提升国有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国有经济活力和竞争力,切实发挥国有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骨干作用,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胜利召开。按照这个总体要求,做好2012年的各项工作,要注重把握“一个基调”,抓好“两个提升”,发挥“三个作用”。把握“一个基调”,就是要牢牢把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抓好“两个提升”,就是抓好国资监管能力水平提升和国有企业发展质量提升。发挥“三个作用”,就是要更好地发挥国有企业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的骨干作用,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带头作用,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表率作用。

工业经济稳步提升范文4

一、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

总的来看,2012年全球经济下行风险仍然较大。世界有关组织与机构对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长率的预测都在2%至3%之间,相对于前几年明显下调,并认为全球经济正步入一个困难时期。

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延续,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发达经济体由于缺乏自主增长的动力,深受债务问题、财政紧缩的困扰,在刺激政策陆续退出后,复苏态势放缓,增长不确定性增加。美国经济略显改善之势,但房地产依然低迷,复苏前景不明。2011年,西班牙、荷兰、希腊、葡萄牙等受债务危机持续发酵影响出现负增长,意大利也在第四季度出现萎缩,预计短期内欧元区经济很难好转。日本受大地震、日元升值和产业外迁等综合影响,经济低迷局面仍将延续。受发达经济体持续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全球流动性过剩影响,2011年印度、俄罗斯、巴西通胀率分别达7.5%、6.1%、6.5%,新兴经济体通胀压力不断加大,被迫采取紧缩政策,经济增速放缓的势头明显。

国际需求持续低迷,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主要经济体增长放缓,消费低迷,进口下滑,预计今年国际贸易增速将进一步减速。1月份,我国出口额同比下降0.5%,是自2009年12月份以来出现的首次负增长。2月份,作为国际贸易晴雨表的波罗的海指数跌至651点,低于2008年663点的最低位。随着全球经济放缓,各国分歧和冲突日益显露,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为走出困境,发达国家除采用反倾销、反垄断等传统贸易保护手段外,还试图通过制定更加严格的减排规则、技术标准、劳工标准、社会责任等来强化产业控制主导权,提高发展中国家生产成本和市场进入门槛,削弱发展中国家出口竞争力,遏制新兴国家崛起。

国际产业格局深刻变革,重大科技创新孕育突破。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创新正在加速推进,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处于革命性突破的前夜。各国间围绕科技、产业、经济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部署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发展;新兴经济体也加强了新技术新产业战略部署,努力抓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机遇。需要指出的是,在这场竞争中,跨国公司利用全球化生产组织优势,控制全球供应链体系,牢牢掌控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对发展中国家试图走出“低端锁定”形成巨大压力。

国际资源能源争夺日趋激烈,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源能源市场逐步回暖,需求量和价格逐步上升。美、欧、日等发达国家重新加大对国际资源能源项目的投资并购,强化对世界战略性资源的控制权,同时印度、巴西、南非等新兴经济体能源资源需求快速上升,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之间,以及新兴经济体之间在资源能源领域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处于高位震荡格局之中。今年以来,国际油价受中东局势等多种因素影响快速上涨,2月24日国际油价突破120美元,创出9个月来的新高。随着美联储、欧洲央行持续实行宽松货币政策,以及中东北非局势影响,预计大宗商品高位震荡的情况将成为今年的常态。

二、我国经济发展实现稳中求进的基础与制约

经过30多年的持续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制造业大国,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为稳中求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条件没有根本改变。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自身条件和优势,如广阔的市场和后发优势、日趋改善的基础设施、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较为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生产要素成本低等。今后一个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将在质量、品牌、技术、服务、人力资源等方面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支撑经济继续运行在一个平稳较快的区间。

经济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力没有根本改变。扩大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也是未来形成我国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关键所在。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强大动力,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研究表明,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推动1000多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带动居民消费增长1.2个百分点,新增城镇基础设施投资1400亿元。“十二五”期间,城镇化进程将继续加快,消费结构持续升级,这将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内在动力与有力支撑。

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态势没有根本改变。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中资源利用效率、劳动者素质不断提升,产业结构、区域结构不协调不平衡有所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正在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以工业为例,2009—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15.7%和13.9%,处于平稳较快的区间。“十一五”期间,中部与西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分别上升2.1和3.7个百分点,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有所改善。可以确信,在“十二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区域结构、需求结构、投资结构将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仍将保持长期向好趋势。

但不容讳言,要实现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我们面临着较多的制约因素,特别是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

一是经济增长动力结构不协调。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内外需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过度依靠投资、出口拉动,消费贡献不足。2010年,投资率高达48.6%,最终消费率为47.4%,其中居民消费仅为33.8%,为历史低位,与世界大多数国家居民消费占比60%左右的平均水平的差距在不断拉大。在投资环节,浪费和低效现象突出,一些行业产能过剩;在消费环节,房地产、汽车消费拉动作用减弱,新的重大消费热点没有形成;在出口环节,加工贸易比重大、产品附加值低,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大。

二是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趋紧。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能源资源消耗量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经济发展代价过高。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的1/10,但消耗的煤炭、粗钢和水泥却占世界的一半左右,化学耗氧量、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排量位居世界前列。目前,我国原油、铁矿石、铝土矿、铜矿等重要能源资源的进口依存度超过50%。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能源资源不足和生态环境脆弱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对经济发展的掣肘将更加明显。

三是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近年来,支撑经济高增长的“人口红利”开始衰减,土地、燃料动力、原材料等要素价格持续上升,我国低成本竞争优势正在减弱。在全球产业分工竞争加剧、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仍然有待释放等因素影响下,我国主要依靠增加劳动力投入、加快资本形成和过度依靠物质资源消耗的发展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四是小型微型企业困难重重。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突出表现在融资难,获取生产要素成本高,行业进入遭遇“玻璃门”、“弹簧门”,企业负担重等,企业发展活力和动力不足。

三、坚持把工业转型升级作为实现稳中求进的重要举措

稳中求进,稳是基础,进是动力和方向。不稳无法进,不进难以稳。实现稳中求进,关键是要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提高经济自主增长能力,保持宏观经济基本稳定,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石,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战场,是贯彻落实稳中求进总要求的关键环节。当前,必须把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作为贯彻落实稳中求进要求的重要举措。

一是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深化对实体经济的认识,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增强发展实体经济的信心,吸引社会资本投向实体经济。要提高实体经济的投资回报率,使实体经济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社会财富积累的源泉。积极出台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继续推进结构性减税,减轻实体经济税费负担。采取切实措施,规范金融业发展,降低物流运输成本,提高实体企业的盈利水平。

二是优化升级工业结构。经济环境严峻的时候,往往也是调整经济结构的有利时机。要充分利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带来的倒逼效应,加快调整工业结构,把工业经济增长切实转到质量效益型的发展路径上来。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先进制造业与传统制造业并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并重,发展工业与带动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并重。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引导东部发达地区面向国际竞争发展高端制造业,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产业聚集发展。

三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作用,是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是工业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支撑。落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建立一批由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参与的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创新体系。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改造,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工业产品质量,加强自主品牌培育。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产业自主发展能力。

工业经济稳步提升范文5

工业增速持续回升。进入二季度以后,工业增速持续回升,成为支持经济增长趋稳的重要因素。初步分析,主要与库存调整周期的变化和过剩产能的调整相关。在持续调减库存之后,二季度以来,随着稳增长政策力度加大以及对市场预期的逐步好转,企业补充库存的活动开始增加。5、6月份PMI指数中的产成品、原材料库存指标都呈现提高态势。此外,今年以来对严重过剩的落后产能调整力度加大,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工业的产能利用状况,也是促进工业生产回升的原因。

投资增长趋稳。主要受房地产投资增速下降的影响,2014年以来投资增速持续降低,成为影响经济增速下行的主要因素。今年1-6月份,投资同比增长11.4%,增速与1-5月份持平。投资增长出现趋稳态势。分析其原因,一是房地产投资降幅减小,房地产投资对投资增长的负面影响持续减小。二是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提高。表明随着稳增长政策力度的加大,政府主导的投资有所加强。其中主要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6月份增速较1-5月份提高3.1个百分点,对基础设施投资产生了重要推动。

出口增长由负转正。6月份出口同比增长2.1%,结束了连续3个月的负增长状态。受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持续升值等因素的影响,今年以来出口增速继续下降,成为影响经济下行的因素之一。在稳出口政策进一步完善,政策效果初步显现的支持下,出口增长开始转稳,对经济增长的稳定作用开始形成。

消费增长持续稳定。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6%,增速较5月份提高0.5个百分点。13.6亿人口消费活动的稳定,对生活资料生产带来了稳定可靠的支持,已成为经济增长触底的最重要的需求保证。

工业经济稳步提升范文6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实践

1引言

企业发展新常态是我国适应国际发展的一个重要变化,新形势的出现使我国各个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如何在竞争中占据一席地位成为我国各个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尤其是经济危机的影响,企业想在国际中占领一席地位,就必须要对经济管理进行创新和实践,对阻碍企业发展的因素进行改善,从而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

2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与实践的重要作用

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不仅仅是管理技术的创新,还需要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创新,包括对企业的经营理念、发展方向等。通过对企业理念和发展方向的创新,可以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指明方向。企业要想生存就必须以利益作为目标,但是目前企业经营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具体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首先要对自身的创新问题进行解决,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提升,现代企业经济范围也在进一步扩大,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与成本和经济相关联的方面也很多,在涉及职工利益的经济方面就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对职工的积极性进行提升。目前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自身还存在着些许不足,如何加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的要求。企业发展中还存在着管理制度落后、研发能力不足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不利于我国企业的发展,使我国企业在面对风险时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应对。这不仅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还可能会对企业的生存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相关人员必须加强对企业创新的关注。

3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经济管理意识薄弱。目前我国还存在着多数企业对管理工作不重视的现象。这些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只重视企业的生产、销售等环节,而忽略了经济管理对企业经济收益的重要作用。同时企业的经营模式和用人制度还存在着一些缺陷,部分企业使用的经营模式还属于传统经营模式中的一种,不能满足当下社会对企业经营模式的要求,无法对企业进行有效监督,从而导致企业经营管理出现问题。另外,企业在对员工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无法对员工的积极性进行提升,还使用传统的方式对员工进行激励,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升,严重的可能会导致企业无法生存的现象出现。以上这些问题,都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负面作用,如果不能进行改变,只能导致企业消亡。3.2管理制度缺乏。目前我国企业的发展速度出现了显著的提升,但我国企业的质量提升速度远不如发展速度。这主要是因为企业在经济管理中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无法对企业日常工作进行管理,难以自发形成管理体系,促进企业的不断运转。企业管理制度的缺乏,对企业的生产力有着直接的影响,无法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同时,企业的管理制度落后导致企业出现了多种资源的浪费,对企业的成本节省没有任何帮助。因此,经济管理制度的完善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稳步发展的企业自身一定具有良好的经济管理制度。3.3员工综合素质较低,缺乏管理人才。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对员工的培养缺乏持久性,且部分企业不重视对员工的培养。对企业中的现有人才不能进行管理培训,使企业中的员工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要求,导致无法使企业生产出满足当前人们要求的产品,企业经济效益无法提升。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不能满足当前人们的要求,可能会出现产品过剩的现象,使企业损失一定的经济效益。企业对员工的积极性进行激励更加不重视,最终导致企业内优秀人才流失的现象,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负面作用。此外,企业员工只能对陈旧的知识进行掌握,无法对新型知识进行了解,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从而导致企业出现创新能力不足的现象,难以适应当今市场对现代企业的具体要求。3.4内部管理不足。企业在经济管理过程中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出现管理机制松散的现象。企业的各部门不能协调进行工作,往往会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且各部门之间缺乏交流,无法进行有效配合,从而使企业无法满足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企业自身的原动力出现了降低,最终可能会导致企业发展方向不明的现象,从而无法对市场进行把控。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造成大量资金的浪费,从而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收益。

4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与实践的具体措施

4.1提高经济管理意识。新形势下对我国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现代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对经济管理意识进行提升,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的管理制度。比如企业可以对国外先进管理制度中符合企业自身情况的制度进行借鉴。此外,还应对创新的管理制度进行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对不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制度进行完善,从而促进企业的稳步发展。4.2促进知识化信息化管理的落实。企业的经济管理过程中也应该对知识化和信息化技术进行应用,促进信息化管理的落实。通过对知识的不断开展和持续创新,使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对信息化管理技术进行落实,促进企业不断强大。比如企业可以利用高新技术对新型产品进行创新,从而促进新型产品对市场需求的满足。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使用信息化技术,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经济管理,还有利于企业员工工作量的降低,实现企业的自动化管理,保证企业的稳步发展。因此企业相关人员应加强对信息化和知识化技术的应用,促进信息化管理的落实。4.3完善经济管理制度。经济管理制度的完善是企业发展的基础环节,有利于企业的不断壮大。因此需要相关人员加强对经济管理制度的重视,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对经济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从而保证企业经济的稳步提升。对经济管理制度的完善还可以对企业的执行力进行提高,从而使经济管理制度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其自身的作用,保证企业工作效率的稳步提升。同时,企业还应对员工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促进员工创新能力的提升,满足企业对员工创新能力的要求。此外,通过制度的制定还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4.4健全内部管理体制。企业的内部管理松散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因此,必须对企业内部管理体系进行健全和完善。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对企业自身的生产、制作等环节加强关注,还应该对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工作进行控制。对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控制需要内部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但是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不仅要满足市场的发展要求,通过对企业的全面控制促进企业在市场中地位的提升;还应对企业的各个部门起到相应的监督和促进作用,保证企业各个部门能够协调发展,稳步提升。4.5加强人力资源的创新。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首先要对企业内的人才进行保障,企业人才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因此需要相关人员对企业内的人力资源加强关注,避免出现人才流失的现象。首先,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应注重对人才的关心和爱护,通过对以人为本等思想的落实,促进人才对企业的热爱。在对企业人才管理的过程中,应对企业员工加强关注,满足企业员工的具体要求。其次,企业应对人才进行招聘和培训。企业对现有员工的培训,可以促进现有员工综合素质的稳步提升。对人才的招聘工作,可以有效弥补企业内人才的缺失现象,促进企业在激烈市场中竞争力的提升。最后,企业应对合理的奖罚制度进行明确。

5结语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企业面对的压力越来越大,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和实践,可以对自身的经济工作效率进行提升,从而促进企业经济收益的稳步增长。因此,相关人员应加强对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和实践的关注,促进自身创新能力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邱靖涵.关于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J].中国商论,2019(4):144-145.

[2]潘一哲.关于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与实践研究[J].新型工业化,2019,9(2):118-122.

工业经济稳步提升范文7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实践

1引言

企业发展新常态是我国适应国际发展的一个重要变化,新形势的出现使我国各个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如何在竞争中占据一席地位成为我国各个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尤其是经济危机的影响,企业想在国际中占领一席地位,就必须要对经济管理进行创新和实践,对阻碍企业发展的因素进行改善,从而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

2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与实践的重要作用

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不仅仅是管理技术的创新,还需要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创新,包括对企业的经营理念、发展方向等。通过对企业理念和发展方向的创新,可以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指明方向。企业要想生存就必须以利益作为目标,但是目前企业经营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具体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首先要对自身的创新问题进行解决,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提升,现代企业经济范围也在进一步扩大,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与成本和经济相关联的方面也很多,在涉及职工利益的经济方面就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对职工的积极性进行提升。目前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自身还存在着些许不足,如何加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的要求。企业发展中还存在着管理制度落后、研发能力不足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不利于我国企业的发展,使我国企业在面对风险时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应对。这不仅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还可能会对企业的生存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相关人员必须加强对企业创新的关注。

3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经济管理意识薄弱。目前我国还存在着多数企业对管理工作不重视的现象。这些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只重视企业的生产、销售等环节,而忽略了经济管理对企业经济收益的重要作用。同时企业的经营模式和用人制度还存在着一些缺陷,部分企业使用的经营模式还属于传统经营模式中的一种,不能满足当下社会对企业经营模式的要求,无法对企业进行有效监督,从而导致企业经营管理出现问题。另外,企业在对员工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无法对员工的积极性进行提升,还使用传统的方式对员工进行激励,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升,严重的可能会导致企业无法生存的现象出现。以上这些问题,都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负面作用,如果不能进行改变,只能导致企业消亡。3.2管理制度缺乏。目前我国企业的发展速度出现了显著的提升,但我国企业的质量提升速度远不如发展速度。这主要是因为企业在经济管理中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无法对企业日常工作进行管理,难以自发形成管理体系,促进企业的不断运转。企业管理制度的缺乏,对企业的生产力有着直接的影响,无法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同时,企业的管理制度落后导致企业出现了多种资源的浪费,对企业的成本节省没有任何帮助。因此,经济管理制度的完善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稳步发展的企业自身一定具有良好的经济管理制度。3.3员工综合素质较低,缺乏管理人才。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对员工的培养缺乏持久性,且部分企业不重视对员工的培养。对企业中的现有人才不能进行管理培训,使企业中的员工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要求,导致无法使企业生产出满足当前人们要求的产品,企业经济效益无法提升。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不能满足当前人们的要求,可能会出现产品过剩的现象,使企业损失一定的经济效益。企业对员工的积极性进行激励更加不重视,最终导致企业内优秀人才流失的现象,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负面作用。此外,企业员工只能对陈旧的知识进行掌握,无法对新型知识进行了解,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从而导致企业出现创新能力不足的现象,难以适应当今市场对现代企业的具体要求。3.4内部管理不足。企业在经济管理过程中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出现管理机制松散的现象。企业的各部门不能协调进行工作,往往会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且各部门之间缺乏交流,无法进行有效配合,从而使企业无法满足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企业自身的原动力出现了降低,最终可能会导致企业发展方向不明的现象,从而无法对市场进行把控。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造成大量资金的浪费,从而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收益。

4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与实践的具体措施

4.1提高经济管理意识。新形势下对我国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现代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对经济管理意识进行提升,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的管理制度。比如企业可以对国外先进管理制度中符合企业自身情况的制度进行借鉴。此外,还应对创新的管理制度进行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对不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制度进行完善,从而促进企业的稳步发展。4.2促进知识化信息化管理的落实。企业的经济管理过程中也应该对知识化和信息化技术进行应用,促进信息化管理的落实。通过对知识的不断开展和持续创新,使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对信息化管理技术进行落实,促进企业不断强大。比如企业可以利用高新技术对新型产品进行创新,从而促进新型产品对市场需求的满足。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使用信息化技术,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经济管理,还有利于企业员工工作量的降低,实现企业的自动化管理,保证企业的稳步发展。因此企业相关人员应加强对信息化和知识化技术的应用,促进信息化管理的落实。4.3完善经济管理制度。经济管理制度的完善是企业发展的基础环节,有利于企业的不断壮大。因此需要相关人员加强对经济管理制度的重视,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对经济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从而保证企业经济的稳步提升。对经济管理制度的完善还可以对企业的执行力进行提高,从而使经济管理制度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其自身的作用,保证企业工作效率的稳步提升。同时,企业还应对员工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促进员工创新能力的提升,满足企业对员工创新能力的要求。此外,通过制度的制定还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4.4健全内部管理体制。企业的内部管理松散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因此,必须对企业内部管理体系进行健全和完善。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对企业自身的生产、制作等环节加强关注,还应该对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工作进行控制。对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控制需要内部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但是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不仅要满足市场的发展要求,通过对企业的全面控制促进企业在市场中地位的提升;还应对企业的各个部门起到相应的监督和促进作用,保证企业各个部门能够协调发展,稳步提升。4.5加强人力资源的创新。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首先要对企业内的人才进行保障,企业人才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因此需要相关人员对企业内的人力资源加强关注,避免出现人才流失的现象。首先,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应注重对人才的关心和爱护,通过对以人为本等思想的落实,促进人才对企业的热爱。在对企业人才管理的过程中,应对企业员工加强关注,满足企业员工的具体要求。其次,企业应对人才进行招聘和培训。企业对现有员工的培训,可以促进现有员工综合素质的稳步提升。对人才的招聘工作,可以有效弥补企业内人才的缺失现象,促进企业在激烈市场中竞争力的提升。最后,企业应对合理的奖罚制度进行明确。

工业经济稳步提升范文8

2002年,受消费结构升级和国家扩张性财政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国民经济呈现稳定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8%,增速比2001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长2.9%,对GDP的增长贡献为5.6%;第二产业增长9.9%,对GDP的增长贡献为63.3%;第三产业增长7.3%,对GDP的增长贡献为31.2%。与2001年相比,GDP增量中第二产业的比重和贡献率都明显提高,工业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力量。

从行业层面看,2001年至2002年年底,处于较好景气水平(景气指数大于110)以上的行业数量及所占比重呈递增的趋势,而处于较差景气水平(景气指数小于100)的行业数量及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到2002年年底,20个主要的工业行业中已有11个处于较好景气水平以上,情况比2001年大为改观,处于较差景气水平的行业数量则由2001年的11个下降到2个,如图所示:

  

2001年至2002年工业行业总体景气变化情况

  

根据2002年各行业平均景气状况,可将20个主要的工业行业划分为五大类:

  

表1

2002年重要行业平均景气状况分类

  

同2001年行业增长格局的基本特征相比,多数行业增长景气水平明显提高,行业增长景气的分化局面开始形成。如下表所示:

  

表2

2001年至2002年各主要行业景气指数变化情况

  

上表显示,2002年除石油天然气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及饮料工业外,其余行业的增长景气较2001年均不同程度上升,其中,汽车、煤炭、食品、机械、金属制品和建材工业的提升幅度尤为突出。上升行业的数量及上升幅度都达到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综合考虑行业增长景气的水平和增长景气的变化情况,可将主要的工业行业进一步划分为四类:

  

表3

2002年重要行业景气综合分类

  

第一类是景气状况良好(指数≥130)且处于上升阶段的行业,以汽车工业为主,该行业2002年景气均值达137.9,同2001年相比提高36个点以上,景气水平和景气增幅均为近年来各行业之最;

第二类是景气水平较好(130>指数≥110)且处于上升阶段的行业,有食品工业、煤炭工业、机械工业(不含汽车)和金属制品业。2002年,这4个行业的平均增长景气水平和上升幅度也达到近几年的最高水平,是2002年工业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

第三类是景气水平适中(110>指数≥100)且处于上升阶段的行业,包括建材、医药、钢铁、电力、电子、烟草、家电、造纸印刷、饮料、化学和纺织服装等行业,这类行业在工业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达60%以上,是保证我国工业乃至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的主要力量;

第四类是景气水平较差(指数<100),而且相对下降的行业,包括有色金属工业和石油天然气工业。值得关注的是,2002年下半年,石油及石油加工业基本走出谷底,在低位景气水平出现稳步回升的态势,有色金属工业在年底出现较明显的回升势头,景气水平有望继续高走。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2002年以来,除了电子、机械等传统的经济增长带动力量之外,增长景气快速提升的行业如汽车、煤炭、钢铁、电力、建材等工业行业,以及重新焕发增长活力的传统消费品制造业如食品加工业、医药、纺织服装等行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开始逐步加强,并有可能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支柱行业。行业增长格局的这些新的特点和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经济增长活力的提高。

二、分行业分析与预测

钢铁工业。2002年基本进入一个新的、具有较好持续性的增长阶段,行业增长景气指数除个别月份受市场预期调整影响出现短暂波折外,总体保持稳步上升的态势,年末景气达到近年来的最高水平,生产和消费总量均创历史新高,全年国内钢铁消费总量达到2.1亿吨,受此影响,钢铁价格在板材的带动下强劲复苏,有力地拉动了钢铁企业效益的普遍回升。据估算,2002年房地产业用钢新增量占全部钢铁新增量的60%以上,机械工业占新增钢产量的30%以上,是拉动钢铁行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应对美国201条款,我国政府出台较严厉的贸易保护措施也是一个重要原因。2003年,国内钢材需求将继续扩张,国际钢材市场消费形势也将出现一定程度好转。“中国产业增长景气预测分析系统”的研究成果显示,钢铁工业增长景气将延续2002年的运行态势,保持在良好状态,钢铁生产将持续增长,全年钢产量将达到2.1亿吨以上;国内钢材价格仍会保持较高的水平,企业效益继续增长,全年实现利润将超过2002年;另外,钢材进口将得到抑制,出口有望高于2002年。

石油天然气工业。2002年,石油天然气工业增长景气指数经历了下降——震荡——上升三个阶段,以近似于倾斜的“W”状由年初的谷底缓慢攀升,虽然仍停留在较低水平上,全行业增长景气缓慢复苏的态势已基本形成。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和国内企业的市场预期是影响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运行态势的主要因素。从年初的情况看,由于国际油价总体水平低于上年同期,市场消费未见明显起色,行业运行延续着上年的颓势,增长景气指数滑落至历史最低。5月份以后,国际油价出现波动,国内油价走势也有所波动,受此影响,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先升后降,表现出一定的反复性。9月以后,中东局势日益恶化和国际石油期货市场投机力量的推波助澜使国际油价震荡攀升,引起国内主管部门对油品价格的调整,国内石油企业也加大了对市场的操控力度,虽然实际需求没有出现显著改善,下游企业补充库存以规避高价风险使国内消费形势开始好转,增长景气稳定上升,全行业开始出现回暖现象。预计2003年,国际油价将先高后低,全年均价与2002年持平或高于2002年,国内需求将保持适度增长,全年成品油消费总量为12250~12500万吨,同比增长4%左右。全行业增长景气将保持2002年的回升势头,行业复苏之路还将继续。

电力行业。2002年保持了平稳发展的良好势头,行业景气指数全年运行于较高区间。电力生产、供应高速增长,总体供需基本平衡。全年发电量1640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5%,用电1620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3%,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用电590、11830、1980亿千瓦时,增长3.0%、11.2%、10.0%。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980亿千瓦时,增长7.7%;全国电力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40亿元,比上年增长17.4%。2002年电力行业良好的增长势头主要得益于三方面原因:第一,宏观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为电力行业提供了动力;第二,钢铁、煤炭、建材、机械制造等高能耗行业的快速增长带动了电力需求;第三,农业电网新建和城市电网改造及西部地区用电普及,大大改变了电网布局不合理、技术装备落后和网架结构薄弱的状况,迅速提高了农村通电率。中国产业增长预测分析系统的研究显示:2003年电力工业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增长景气将总体运行于良好景气区间(历史峰值水平)。预计全年全社会用电总量达到17820亿千瓦时,增长率约10%。另外,由于电力全国联网工程尚未全面完成,竞价渠道尚未建立和煤炭价格上涨致使火电成本上升,电价在2003年不会出现明显下调。

化学工业。2002年是我国化工行业复苏的一年,行业增长景气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指数均值明显高于2001年;生产和销售保持同步快速增长,全行业完成产值7596.2亿元,同比增长15.4%,实现销售收入7216亿元,同比增长15.7%,受此影响企业获利水平显著提高,全行业资产利润率达到2.5%,比上年提高0.98个百分点。2002年化工行业良性发展首先得益于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的需求拉动力量,如修建高速公路、加快推进城市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改革,对基础原材料工业的拉动作用十分直接,特别是塑料板、管、带制造业,橡胶零件制造业充分受益,景气指数稳步上扬。其次是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专用化学产品制造业、日用化学品制造业中(洗涤用品、化妆品药品)、日用塑料制造业的需求快速增加。再次是汽车、通讯、交通等行业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橡胶制造业(轮胎制造业)、工程塑料等行业的发展。最后,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的需求也有所增加。2003年,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仍将是保证化工行业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不过,如国际原油市场大幅波动,会对有机化工原料、化纤原料、塑料原料等多种化工原料价格产生重要影响。化工行业增长预测模型综合各方面影响因素后的预测成果显示,2003年化工行业总体增长态势仍将延续,但出现波动的可能性增大。

汽车工业。2002年是中国汽车工业进入加速增长阶段的第一年,行业增长景气指数上升幅度和持续性不仅以往不曾出现,在所有行业中也是绝无仅有。与此相应,汽车行业整体效益景气出现“井喷式”增长,汽车市场呈现空前的繁荣景象。据统计,2002年全国汽车累计生产325万辆,比2001年增长38.5%,其中,轿车109万辆,比上年增加55%,累计销量112万辆,比上年增长56%,是拉动汽车行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2002年汽车行业高速增长的基本动力,首先是居民收入的快速增加使市场需求急剧扩大,2002年中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沿海发达地区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居民消费热点转向住、行、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国内大城市私车拥有量大幅增长,私人购车成为汽车消费的主流。其次,市场准入制度放宽增加了汽车产品的有效供给,进而大大促进了需求的增长。由过去的目录制管理改为公告制管理,生产厂商数量增加,民营资本、外资相继进入轿车、客车和零部件行业,供给主体多元化促进了市场竞争,令产品供给日益丰富,价格水平不断降低,进而极大刺激了用户的购车欲望。再次,汽车服务体系发展迅速,消费环境有效改善,汽车产品销售各个环节程序更加规范,汽车消费信贷大幅度增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汽车消费的快速增长。最后,政府有关部门加紧修改和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行业发展、鼓励汽车消费、规范市场行为、推进税费改革的政策法规,极大地鼓舞了消费者的信心,汽车消费使用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在2002年汽车市场火爆的刺激下,各大汽车企业大幅度修订了增产计划,新车型的推出步伐比2002年将明显加快,势必形成更为白热化的竞争局面。随着进口关税进一步降低,进口汽车对市场的影响逐渐加大。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结合“中国产业增长景气预测分析系统”的最新预测结果,预计2003年汽车工业(含整车和零部件)销售收入增长速度将达到20%以上,汽车工业全行业景气水平将在2002年基础上再创新的景气高峰,达到160点左右的水平。预计2003年汽车产销总量可以达到400万辆以上,增长幅度在23%左右。分车型看,预计2003年国产轿车产销量将达到约160万辆,增长幅度40%以上。进口轿车数量10万辆左右。客车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幅度,预计全年产销量将达到120万辆,增长率约为13%。载货车中,重型货车仍将成为带动增长的主力军,预计全年产销量将达到约125万辆,增长幅度13%左右。

机械工业。2002年,机械工业全线飘红,主要经济指标均大幅提升,总产值达18489亿元,同比增长25.1%,居工业各行业之首,经济运行质量也明显提高。从发展态势看,机械工业增长景气指数自2002年初开始平稳上升,在经历7、8、9月的震荡调整之后,逐步在115点左右的历史最好水平的区间内稳定下来。2002年,机械工业经济运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国民经济内在增长力量的集中表现。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03年机械工业增长率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不过由于2002年基数太高,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可能要适当低些,按工业总产值计,将达15%左右的水平,按增加值计将达12%左右的水平。数控机床、发电设备、工程机械等行业将继续看好,并可能创造历史最高水平。

纺织服装业。2002年,纺织服装业呈现良好运行态势,行业增长景气指数整体水平好于去年并且处于自1998年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全行业生产稳定增长,服装业和棉纺织业是最主要的盈利行业。2003年,纺织经济的发展机遇大于挑战,纺织工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将进一步改善,纺织服装业将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增长景气指数将在较好景气区间内波动,纺织工业生产、出口持续增长,但增幅有可能回落,纺织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产品价格仍将处于低位,全行业经济效益大增幅提高的难度较大。

电子工业。2002年,消费类电子产品尤其是家用电子产品高速增长;国内电子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电子产品尤其是家用电子产品出口大幅度上升,我国电子工业增长景气逐步回暖,景气指数从年初的100点以下上扬至113点,达到近3年以来的最高点。全年产值同比增长22.3%,成为对2002年工业快速增长贡献最大的行业。然而,在行业增长景气复苏的同时,企业效益景气未见明显起色,延续了自2000年下半年开始的下滑势头,全年下滑近10个百分点,跌至近3年以来的最低点。全行业亏损116.2亿元,同比增加18%;完成税金总额247.6亿元,同比下降了8%。预测模型分析的结果显示:2003年,电子工业将继续保持快速的增长态势,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将继续在100点以上的高位区间运行。其中,消费类产品将进入高速增长期,投资类产品和元器件产品也将保持快速增长。另外,预计全球PC市场增长7.6%;2003年出口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出口产品结构将进一步提升;我国电信业总体规模将再上一个新台阶,预计,到2003年底,我国移动通信用户总规模将达到3亿户,年增长40%以上,固定电话用户也将超过2.5亿户,电话普及率将达到40%。

家电制造业。2002年,家电行业呈现出缓慢复苏的态势,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呈现前高后低的整体回升态势,其中,黑色家电景气水平要好于白色家电,是拉动行业景气主要力量。引领行业景气上升的主要因素是出口迅猛增长,出口景气与出口量表现出一致的前高后底。伴随增长景气的缓慢回升,家电业效益景气也开始走出亏损的地带,总体平稳回升,黑色家电表现出稳步上升的势头,白色家电效益回升的基础并不牢固。2003年,家电制造业仍将维续复苏势头,增长景气继续回升;多数产品的国内市场需求与2002年基本持平或有小幅增长,空调器如果天气形势好将会有10%左右的增长空间,微波炉的跌势将趋于停止,大致稳定在2002年的水平;同时,家电的价格将持续保持在低位;2002年中国家电企业中民营企业开始崭露头角,2003年将继续有上乘表现,业绩将会有大幅度的跃升。

建材工业。2002年,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和房地产业飞速发展的拉动下,建材行业整体运行状况好于往年,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改善,经济效益较快增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都有显著提升。全行业景气指数保持在景气区间运行,并先后出现两波较有力度的上升。维持行业良好运行的主要动力为水泥制造业,在年初的100点上方盘横了5个月后,6月份景气指数从100.8点上升到108点。与此同时,全行业效益状况明显改善,企业利润快速增长,全年盈亏相抵后可实现利润总额135亿元,比上年增长20%,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其中私营经济增长最快,比上年增长58%。2002年建材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为2003年继续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奠定了基础,预计2003年建材工业产销量和利润仍将保持稳定增长,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将进一步上升,但增长速度将会有所放缓,增长指数出现大幅上升的可能性比较小。在各个子行业中,水泥制造业由于受固定投资增长和关小上大的结构调整政策等有利因素持续发挥作用的影响,仍将保持良好的增长势态,但下半年增长速度可能会放缓;建筑用玻璃制品业将会延续自2002年9月出现的复苏趋势。

建筑业。2002年建筑业景气指数全年增势强劲,从年初的96点迅速攀升至120左右,增幅达25%,前半年景气指数上升的速度要略高于后半年,呈现前低后高的特征。预计2003年建筑业仍将保持较快增长,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将平稳上升,但是增长速度将会放缓,并低于2002年。建筑业总产值预计同比增长15%左右,近几年的热点包括住宅、大型能源建设和调度工程、城市基础设施将持续,建筑业的企业组织结构仍将进一步得到优化。但由于投资体制改革的滞后、企业经济效益较差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有所改变。

煤炭工业。2002年,煤炭市场保持供求基本平衡格局,产销同步增长,煤炭价格继续适度回升,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是1997年以来运行质量和效益最好的年份。全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在2002年上半年出现一定程度波动,进入下半年后则呈平稳上升的态势。企业实现利润显著增长。全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实现利润85.7亿元,同比增加42.3亿元,增长97.3%。2003年,煤炭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将保持平稳上升的态势,行业运行质量继续提升,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行业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继续增强。预计全国煤炭产量将在14.3~14.5亿吨,其中国内市场消费13.5~13.7亿吨,出口继续稳定在8500万吨左右。

烟草行业。2002年,烟草行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呈现总量供求平衡,税利总额较快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全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在2002年初基本延续了2001年下半年的大幅上升的走势,并在4月份到达了今年的高点120.3点,随后稳步下降,但仍处于较好的景气区间,全年整体水平明显好于去年。据统计,烟草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827亿元,同比增长18%,实现利润208亿元,上缴税金908亿元,同比增长23%。2003年,烟草行业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烟草行业的工商利税将在今年1400亿元的基数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烟叶种植面积和收购数量将与今年基本持平,但质量和结构会进一步优化。卷烟产量将在今年的3425万箱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卷烟销售量也会适度增长。在卷烟产品结构上,预计2003年一、五类卷烟将维持今年的水平,二、三类卷烟则将分别提高1~2个百分点,而四类卷烟将可能相应有所减少。此外,市场竞争将向中高档烟集中;烟草产业结构将有效调整,市场集中度提高。

有色金属行业。2002年,有色金属行业摆脱了上一年度的下滑势头,出现回暖迹象。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在经历了第一季度的小幅下挫之后,开始逐步升高,年终攀升至105点,创造了2000年3月以来的最高点,呈现出明显的前低后高特征。由于主要产品的价格低迷,2002年有色金属行业效益出现滑坡,但势头逐月趋缓,据统计,2002年实现利润65亿元,同比下降1.9%,降幅比上年减少30个百分点。各分行业中,重有色金属行业景气明显回暖;贵金属冶炼业发展很不稳定;稀有稀土金属是景气攀升幅度最大的行业。2003年,有色金属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将继续稳步上升,有色金属工业的生产经营环境将比2002年有所改善,有色金属产量将继续增长。预计,2003年10种常用有色金属总产量将达1000万吨,同比增长5%;主要产品价格将呈现上扬之势,涨幅达6~10%;中等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工业总产值将达到2650亿元,比2002年增长8%左右,完成工业增加值725亿元,比2002年增长6%左右;进出口贸易总额将达55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10%。

工业经济稳步提升范文9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刚闭幕。会议总结了2012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明确提出2013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如何理解会议精神?本文对此进行解读。

当前经济工作所面临的

国内外形势

2012年,面对日趋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中央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及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当前,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物价涨幅稳步回落,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稳固。在世界经济低速增长的总体态势下,我国经济发展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

随着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继续上升,我国经济发展已站在更高起点上。但就当前来看,我国经济发展仍面临一系列挑战和问题,最突出的有四个:

一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我国这些年经济虽发展很快,但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仍然突出。我们既有北上广等发达城市,也有数量众多的落后农村。既有相当现代化的东部区域,也有发展滞后的西部地区。我国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发展模式未根本改变,投资、消费比例不协调。同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积累的社会矛盾不断显现,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日益凸显。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发展导致土地、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逐步显现。

二是经济发展面临下行压力,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当前,虽然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由于外需不振,加之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导致居民消费增速乏力,经济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发展面临下行压力。由于有效需求不足,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显现,库存下降缓慢,价格低位运行,产能利用率处于较低水平。

三是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与创新不足并存。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成本上升和创新不足的困扰。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导致成本上升。总体看,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还未走出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模式。该发展模式,消耗大量能源、资源,导致大量能源、资源依赖进口,推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同时,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随着我国劳动力总体供给呈低速增长态势,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导致农业向工业转移的劳动力数量放缓,劳动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劳动力供求形势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无限供给逐渐转向当前的供求平衡,企业用工成本不断上升;此外,有节能减排的压力。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国家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导致企业在节能环保方面投入不断加大。再次,创新动力不足。由于科研评价体制不够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我国科研创新动力不足,很难大规模产生高质量的创新成果。

四是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的“倒逼”挑战。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各形式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潜在通胀和资产泡沫压力加大,世界经济已由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这种深度转型调整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这种外部条件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新挑战。我们不能再简单地把我国“走出去”的战略理解为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而是要深刻意识到这场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所形成的“倒逼”挑战。如果我们能增强应对能力,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挑战会变为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如应对不善,我国经济发展不仅很难再上新台阶,甚至可能停滞、倒退。

推进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推进今年经济工作,要把握三点:

一是要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这是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行动纲领。党的十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明确提出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和政策措施。做好今年经济工作,首先就要毫不动摇地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制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这是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十报告提出要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方式,这种新的发展方式就是要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这次会议提出今年经济工作中心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就是对十报告精神的贯彻和落实。当前,中国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人均国民收入已经跨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我们一方面面临高收入国家对我们的打压,另一方面面临低收入国家对我们的追赶,在经济发展中面临一系列挑战和问题的情况下,如果我们不痛下决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则我们有可能痛失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将很难在未来十年内应对国内外的挑战,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所以,今年和今后若干年经济工作都要坚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

三是继续坚持稳中求进,这是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这个总基调和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提法是相同的。稳中求进首先是要稳。这是基本要求。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稳,就是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工作。在稳的基础上还要进。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进,就是要沉着应对国内外挑战,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从而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推进今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根据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会议提出了六项任务:

一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党的十强调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求的是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速度,要求的是在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中实现增长。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会议提出要把握三个要点:

第一,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宏观调控的战略基点。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基本的立足点。扩大内需要扩大消费和拉动投资双管齐下。会议强调要处理好民间投资和公共投资的关系。一方面要增加并引导好民间投资,另一方面要在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又不会造成重复建设的基础设施领域加大公共投资力度。

第二,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虽然与去年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保持同样基调,但今年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重点有所变化。在财政政策方面,会议强调要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同时,各级政府要厉行节约,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把钱用在刀刃上。在货币政策方面,会议强调要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保持贷款适度增加,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要高度重视财政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第三,要继续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不动摇。

二是夯实农业基础,保障农产品供给。会议强调“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决不能因为连年丰收而对农业有丝毫忽视和放松。要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要加强绿色生产,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是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整体素质。今年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工作是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总的原则是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要加强对各个产能过剩行业发展趋势的预测,制定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化解方案。

四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会议提出今年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好。为提高城镇化质量,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五是加强民生保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会议提出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做好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要注意稳定和扩大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要善待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强化大企业社会责任。要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完善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提高统筹层次。要继续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加快棚户区改造。

六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要落实好已经出台的改革措施,同时从解决当前突出矛盾出发,及时推出改革新举措。在改革方式上,要将顶层设计和实践推动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要深入研究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另一方面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允许摸着石头过河。在对外开放方面,要促进国际收支趋向平衡,加强外商投资权益和知识产权保护,稳定利用外资规模,扩大对外投资,继续推进多双边经贸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