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急性焦虑病的治疗集锦9篇

时间:2023-10-17 09:37:25

急性焦虑病的治疗

急性焦虑病的治疗范文1

关键词:急诊科 认知行为 心理治疗 焦虑 抑郁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1-0037-03

急诊科是医院服务的一个重要窗口,患者多为病情急骤或危重,临床护理往往只注重抢救,而忽视心理护理。其实心理护理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急诊科护理工作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护理人员在做好患者抢救护理的同时,还要随时密切注意患者的心理变化。有学者认为[1],急诊病人的首要护理需求是得到及时治疗处置和保证医疗安全,但仍存在心理方面,健康教育方面的需求。急诊现行的功能制护理仅强调治疗护理措施的及时准确而忽略了病人心理、社会方面的需要,显然是不够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满足不了病人住院的需求,治疗与舒适[2]。

为更好地满足病人心理方面的需求,解除病人焦虑抑郁情绪,促进病人的身心康复,笔者对30例急诊科住院病人实施了认知行为心理治疗,并进行了对照研究,效果令人满意。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0月至2010年2月间在我院急诊科接受治疗的急诊患者60例,入组标准:①意识清晰,无智力障碍,能够阅读和理解问卷,配合调查;②无精神病史;③无听力障碍。④知情同意。按抛硬币分组法分为研究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其中,研究组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20~59岁,平均(41.3±7.4)岁。婚姻:已婚18例,未婚12例;职业:工人12例,农民8例,干部7例,学生3例。文化程度:小学4例,初中16例。高中或中专6例,大专及以上4例;疾病种类:煤气中毒5例,心梗10例,腹外伤6例,消化道穿孔5例,急性胆囊炎4例。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7例,年龄21~60岁,平均(42.6±7.2)岁。婚姻:已婚17例,未婚11例;职业:工人10例,农民7例,干部8例,学生3例。文化程度:小学3例,初中14例。高中或中专5例,大专及以上6例;疾病种类:煤气中毒4例,心梗9例,腹外伤7例,消化道穿孔5例,急性胆囊炎3例。两组患者在上各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1)疾病医学知识教育:根据病人所患的疾病进行口头宣教和指导,主要告知其病因、用药的名称、药物的作用、饮食和自我保健指导;(2)心理卫生知识教育:由专门负责心理卫生知识教育的护士负责实施,主要讲解情绪与健康的关系,负性情绪的调适方法;(3)科普知识教育:增送宣传册子、图片、看科普电视。

1.2.2 音乐治疗:病房安装背景音乐治疗系统,由经过音乐治疗培训的急诊科主管护师负责实施。其治疗模式是音乐治疗师选择音乐处方,在播放音乐的同时,穿插不同的心理诱导语。音乐治疗师由经过短期培训的参与本研究组工作的两名主管护师担任,负责选择音乐处方,实施音乐治疗。治疗方式是感受式音乐治疗,主要是聆听针对有缓解疼痛和解焦虑抑郁症状作用的轻松、活泼、愉快、欢乐、节奏感强、热情奔放的乐曲,包括轻音乐、民乐、世界名曲等,音乐中穿插诱导语。音乐治疗2次/周,30min/次。

1.3 评价工具

(1)抑郁自评量表( Self 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3] 用于衡量抑郁状态的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含有20个条目,分为1、2、3、4四级评分法,该量表能有效地反映抑郁状态的有关症状及其严重和变化。

(2)焦虑自评量表( Self Rating Anxiety Scale,SAS) [3] 含有20个条目,分为1、2、3、4四级评分法,用于评定焦虑病人的主观感受,该量表效度好,能较准确地反映有焦虑倾向的精神病患者的主观感受。

1.4 数据处理

所有资料均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间治疗前和治疗后SAS、SDS评分结果比较

见表1。表1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SAS、SDS评分无明显差异(均P>0.05),治疗后比较,研究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均P<0.01)。

表1 两组间治疗前和治疗后SAS、SDS评分结果比较 分( ±S)

治疗前 t 值 P 治疗后 t 值 P

研究组(n=32) 对照组(n=28) 研究组(n=32) 对照组(n=28)

SAS 50.39±7.02 50.24±7.11 0.08 >0.05 41.63±5.14 49.49±6.32 5.31 <0.01

SDS 51.31±9.36 51.36±9.21 0.02 >0.05 40.27±6.34 48.58±8.54 4.31 <0.01

2.2 两组内治疗前、后SAS和SDS评分结果比较

见表2。表2 结果显示,两组自身比较,研究组治疗前后比较,SAS、SDS分值改变明显(均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SAS、SDS分值改变不明显(均P>0.05)。

表2 两组内治疗前后SAS、SDS评分结果比较 分( ̄ ±s)

研究组(n=30) t 值 P 对照组(n=28) t 值 P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SAS 50.39±7.02 41.63±5.14 5.51 <0.01 50.24±7.11 49.49±6.32 0.42 >0.05

SDS 51.31±9.36 40.27±6.34 5.35 <0.01 51.36±9.21 48.58±8.54 1.17 >0.05

3 讨论

应激性生活事件(stressful life event)是指个体在生活中遭受到的急剧的、形成心理上强烈反响的重大事件,它极易形成负性的心理反应[4]。实践证明[5],不良的情绪可引起大脑皮层兴奋,促使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及儿茶酚胺分泌增加,以至于全身小动脉出现收缩,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而处于兴奋状态和良好的情绪时,神经抑制解除,有利于肢体功能恢复。

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是治疗病人抑郁和焦虑情绪的重要手段。认知行为理论认为[6],认知过程是情绪和行为的决定因素,情绪和行为的产生依赖于个体对环境情况的评价,能扰乱病人精神的东西,主要是病人对事件的认知、判断和评价,一个人在行为表现上的缺陷是由于其认知上的缺陷引起的,一旦认知上的缺陷得到改变和矫正,不良情绪和行为也会相应的好转。采取心理干预,不仅可以帮助病人分析病因,消除疑虑、提高信心,而且帮助病人增强心理应对能力,从而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恶劣心境[7]。有学者认为[8],心理治疗帮助患者学会控制情绪反应的模式,改变脑的功能,效果不亚于药物治疗。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活动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9]。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有关知识的教育,使病人在认知、情绪和态度等方面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和谐。

音乐疗法是指利用音乐的非语言的审美体验和演奏音乐的活动来达到心理调节目的的治疗技术。音乐疗法不依赖任何药物,而利用人与音乐的特殊关系来改善人的健康状态,因此是一种非常合理的“自然疗法”[10]。近年来,音乐疗法作为一种积极有效的康复治疗手段被广大的医护工作者所认可和广泛应用。音乐有稳定病人情绪的作用,优雅、动听的旋律,通过听觉产生美感,会使人产生安宁、愉悦的心情,减轻焦虑、缓解疼痛,从而保持一个较好的心理和生理状态[11],同时音乐可提高垂体脑啡呔的浓度,有抑制疼痛作用。因此音乐心理治疗在解除病人焦虑抑郁负性情绪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本文结果表1表明,两组在治疗前比较,SAS、SDS评分无明显差异(均P>0.05),说明两组在焦虑抑郁情绪程度上有一定的可比性,两组在治疗后比较,研究组SAS、SDS评分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果说明,研究组经过心理干预后,焦虑抑郁情绪得较对照组到了明显改善。

本文表2结果表明,两组自身前后比较,对照组SAS、SDS评分改变不明显(均P>0.05),而研究组SAS、SDS评分变化较明显(均P<0.01)。结果说明,研究组病人经过心理干预后焦虑抑郁情绪得到了缓解,而对照组病人因没有得到心理干预,仍保持较高的焦虑抑郁情绪状态。

综上所述,急诊科住院病人存有一定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对病人的身心康复带来不利影响。健康教育和音乐心理治疗以各自不同的治疗特点,共同作用于人的心理,影响人的情绪状态,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病人的焦虑抑郁情绪。因此,本文教案集结果表明,以健康教育和音乐心理治疗为形式的心理干预对缓解病人的负性情绪,促进病人的身心康复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曾丹,侯志容.整体护理在急诊科的运用探讨[J].现代护理,2002,8(12):979~980.

[2] 苏冬梅,胡晓英,杨琼,等.护理管理在创建舒适护理模式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4,19(15):36~37.

[3] 汪向东,王西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94~195;235~236.

[4] 董晓倩.高二学生应激生活事件和焦虑情绪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1):57~58.

[5] 王学勤,李晓霞.脑中风恢复期的家庭综合行为治疗[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6):692.

[6] 龙瑞芳,李连启.认知行为疗法在心理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山东精神医学,2001,14(4):261~263.

[7] 陈秀梅,张惠阳.抑郁症病人的心理干预[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1):77~78.

[8] 杨明明.脑卒中后抑郁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1,7(4):159~160.

[9] 刘纯艳主编.社区护理学[M].第一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4~65.

急性焦虑病的治疗范文2

方法 采用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不同治疗方式的154例急性阑尾炎患者进行焦虑、抑郁情绪状态进行测评。结果 急性阑尾炎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2 h均存在焦虑和抑郁情绪,与全国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腹腔镜组低于保守治疗组和开放手术组(P

【关键词】

急性阑尾炎;情绪;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健康问题在临床的诊疗过程中受到日益重视。本文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154例采用不同治疗方法的急性阑尾炎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焦虑,抑郁水平评估,并就相关因素分析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1月至2010年12月,入住我院急诊外科确诊的急性阑尾炎患者,共154例,其中保守治疗23例,开放手术87例,腹腔镜手术44例。3组一般资料见表1。3组在性别,平均年龄方面的均衡性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采用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 分别于治疗前24 h内和治疗后72 h,请受试者根据自己目前的实际感觉在相应的方格进行划“√”填写。填写前向受试者讲清楚自评量表的含义,强调反向计分题的意义。计算各量表的粗分,所得数据使用统计软件SPSS13.0处理。

2 结果

2.1 患者SAS、SDS评分与全国常模比较 表2显示治疗前和治疗后72 h患者的SAS、SDS评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性阑尾炎是最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其发病突然,病情发展较快,常可导致患者产生比较剧烈的生理和心理应激反应。焦虑是由紧张、忧虑、担心、恐惧等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情绪反应[1]。通过临床观察,急性阑尾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一般有以下主要因素引起:①生理因素:应激反应引起血内皮质醇激素水平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升高;以腹痛为主,可伴有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纳差,发热等躯体不适;②心理社会因素:患者对疾病及预后过分担心,突然接触的陌生环境,住院治疗对工作、学习、收入及家人生活等产生的影响。本调查结果显示,急性阑尾炎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72 h的SAS、SDS评分均高于全国常模(P

目前,急性阑尾炎的治疗方法有药物保守治疗,传统开腹阑尾切除术及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三种。各治疗组的焦虑评分显示,腹腔镜手术组治疗后72 h的焦虑分值低于治疗前(P

本调查显示收治住院保守治疗组的急性阑尾炎患者住院时间高于手术组(P

综上所述,急性阑尾炎患者的负性情绪恢复与治疗方式关系密切。由于腹腔镜手术可以减轻手术后第1天的疼痛,减少住院时间等优点,使患者的焦虑状态得以较早改善。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于成人急性阑尾炎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切除考虑首选。但在阑尾局部炎症包块或阑尾周围脓肿形成,阑尾与临近脏器广泛粘连,妊娠阑尾炎等情况下,腹腔镜手术受到限制,甚至部分腹腔镜手术因病情需要仍需中转传统开腹术式。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费用较传统开腹手术高。另外,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有增加术后腹腔内脓肿发生的风险[5]。因此,临床上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不能完全取代传统开腹手术。

参考文献

[1] 刘艳,刘锦平,林文娟.63例乳腺癌患者术前人格自我评价及情绪适应测评.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12):8-20.

[2] Croog SH, Baume RM, Nalbandian J. Presurgery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pain response, and activities impairment in female patients with repeated periododontal suegery.J Psychosom Res,1995,39(1):39-51.

急性焦虑病的治疗范文3

《科学生活》:陈医生,您好!焦虑是我们现代人不可避免的心理问题,可对于焦虑症我们依旧是无知的。您能和我们谈一谈什么是焦虑症吗?我们又如何确认自己患上了焦虑症?是否有类型之分?

陈珏医生:焦虑症,全称焦虑性神经症,是以焦虑情绪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症。患者常常有持续的或发作性的焦虑、恐惧、紧张、担忧、不安等心理症状和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等躯体症状(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以及震颤、运动性不安等运动

症状。

但不是有焦虑情绪就是焦虑症,我们要区分正常焦虑和病理性焦虑,平时我们的心理咨询工作接触的就诊者多数为病理性焦虑。而人们在考试、演讲等重大事情之前,常常会有紧张、心慌、失眠等焦虑性反应;这些焦虑反应与特定的情景、事情有关系,持续时间短,在特定的情景、事情结束后消失,程度上不至于影响生活、工作、学习,因此,这种焦虑属于正常焦虑。所以对病理性焦虑和正常焦虑的判断,一是要看它持续的时间,是否超过6个月;二是要看它的强度,是否影响生活、工作、学习,或是内心有痛苦感;三是要看情境性,也就是说脱离了特定情境,焦虑是否还存在,例如考试结束后,就不应该紧张、焦虑、不安、失眠,若持续有这些症状,那就有病理性焦虑症的可能了。

焦虑症在心理上有着紧张、焦虑、害怕、恐惧、惊恐、惊慌等症状;在生理上会引起全身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因为植物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焦虑产生的躯体症状与交感神经亢进有关,所以会产生躯体不适,如心慌、胸闷、出汗、口干、头晕、尿频、腹泻、便秘等。焦虑除了心理症状、生理症状外,还有运动症状,如坐立不安、手抖、震颤等。

我们国内将焦虑症分为慢性焦虑症——广泛性焦虑,又称浮游性焦虑,也就是没有明确对象、无原因的紧张、不安,持续时间6个月及以上,无法自我调节、自我恢复。另一个就是急性焦虑症——惊恐发作,又称惊恐障碍,患者突然焦虑发作,常感觉心慌、胸闷、透不过气,有濒死感、发疯感或失去控制感,通常持续时间不超过1小时。这种发作性的疾病一般第一次发作后,担心再次发作的时间超过一个月,或是一个月内发作三次,这就可以诊断为惊恐发作。

国外将焦虑症归为焦虑障碍的一种,焦虑障碍里除了有急性焦虑症、慢性焦虑症,还有恐惧症(恐惧症还可分为广场恐惧症、社交恐惧症、单纯恐惧症等等)、强迫症、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以及躯体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甲状腺疾病等)所致的焦虑障碍、物质所致的焦虑障碍等。

《科学生活》:如今,社会氛围稍显浮躁,焦虑也越来越多见。这是否意味着患有焦虑症的人群逐步扩大?这是否是一个全球趋势呢?

陈珏医生:从流行病学数字上来说,焦虑症的患病率的确是增高了。如1982年,我国十二个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焦虑障碍(包括急性焦虑症、慢性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的时点患病率为2.37‰,也就是100个人中有1~2人患有焦虑症(包括急性焦虑症和慢性焦虑症);而2001至2005年国内一项四个城市的调查研究显示焦虑障碍(包括急性焦虑症、慢性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时点患病率达到了5.6%,是1982年的23倍多。1984年美国焦虑症的患病率为1.5‰;21世纪初国外广泛性焦虑(慢性焦虑)的终身患病率为5.7%,惊恐发作(急性焦虑)为4.7%,即焦虑症的患病率达到了10.4%,较1984年明显增高。

焦虑症的发病是与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因此随着社会竞争越发激烈,心理压力增大了,有时甚至超过了个人的承受能力,人就容易患焦虑症,导致患焦虑症的人群较以往明显扩大。

《科学生活》:陈医生,有哪些人会成为焦虑症的多发人群?是不是高级知识分子、孕妇容易患病?

陈珏医生:刚刚我们说到焦虑症本身与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从心理因素上讲,焦虑症有一定的个性基础,也就是性格内向、胆小、羞怯、敏感、多疑、孤独、怯懦的人易患有焦虑症;从生理因素上讲,健康状况不是太好的人易患有焦虑症;还有就是对外界的心理社会应激应对能力比较差的人易患有焦虑症。

所以,高级知识分子也不一定容易患病。这主要取决于个性基础和环境压力的大小。而从家系研究、双生子研究得到的结果显示,焦虑症与遗传基因、外界环境都有一定的关系。一个人若是天生具备焦虑症的遗传素质,再加上从小养育的环境不当,会造成个体易感性,在以后的生活当中,遇到了挫折、过度的压力、不良的生活事件,就会诱发焦虑症。

另一方面,孕妇的生理发生了改变,其体内的激素水平发生了变化,而心理上又要面对抚育孩子的问题,担心、害怕自己不能胜任,就会产生心理压力。诱发孕妇产生焦虑的现实的问题比较多,加上个人特殊的生理状态,所以可能会容易焦虑,但不一定会变为焦虑症。若是孕妇焦虑一直得不到缓解,一直担心,如孕妇体检中发现了一些轻微异常导致孕妇终日惶恐不安、反复检查,一直得不到缓解,那就需要引起注意,请医生诊断是否患上了焦虑症。

《科学生活》:焦虑症作为心理疾病的一种,对病患的日常生活有哪些影响呢?或者说病患的生理会有哪些不良反应呢?

陈珏医生:一个人若是一直处于紧张、不安当中,甚至生理上还有各种各样不舒服的反应的话,那么他就会静不下心来,日常生活中将无法投入地去学习、工作。甚至也会影响他的思维、认识能力,本来可以按正常的方式去思考一件事,可是在紧张不安、过度担心的情况下,其思维方式就会发生改变,认知也会受到影响。还有就是焦虑症会影响人的应对方式,会导致人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手足无措,或是反应不足,或是过度反应。

《科学生活》:随着压力的变大,生活中有些焦虑是无法避免的,这种焦虑是否有害呢?这是否会导致患有焦虑症呢?焦虑症的发病原因有哪些呢?

陈珏医生:焦虑是否有害要看焦虑是否超过个人的承受能力。若一个人承受焦虑的能力较强,即使焦虑的强度大,只要没有超过其承受能力的话,那焦虑就是无害的;同样,若一个人承受焦虑的能力比较弱,一旦有焦虑就会无法承受,那该焦虑即使轻微也变得有害了。

其实,在一定范围内的焦虑反而是有益的。轻度的焦虑会调动人体的一些应激激素,如皮质醇,会使人比较警觉,处于亢奋的状态。如考试前稍有些紧张、焦虑的话,考试可能会发挥得更好一点。焦虑会让人更投入,因为担心考不好,所以行动上会积极准备,以避免失败的后果。相反,过度、过强、持续过久的焦虑就会对身体有害。

焦虑症的发病原因与生物-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引起焦虑症的生物学因素有生化、遗传等因素。生化方面,如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乳酸盐、神经肽等,这些物质的水平过高或过低容易引起焦虑。焦虑症的发病和遗传因素也有一定关系,证据之一,同卵双生子焦虑症的同病率(即双生子中一人患焦虑症,另一人也患焦虑症的几率)达到50%,而异卵双生子同病率只有2.5%,因为同卵双生子遗传物质的相似性比异卵双生子高,由此说明焦虑症发病与遗传有一定关联;证据之二,家族中如果一人患有焦虑症,两系三代的亲属中同样患焦虑症的人的比率要比普通人群高。通过这两个证据说明焦虑症发病与遗传有一定的关联,但并不能说它是一种遗传疾病。

心理因素主要指个性基础,之前已讲到,就不再重复了。除个性基础外,还与应对方式有关,应对的方式越健康,那么焦虑症越不容易找上门。

社会因素主要指的是环境因素,使人产生应激也就是令人感觉一定压力的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不良生活事件、容易让人产生不愉快情绪的负性社会事件,容易诱发具有易患焦虑症的个性基础和不良应对方式的个体,产生焦虑症。

《科学生活》:陈医生,请您教一下我们读者朋友,如何分清自己是焦虑情绪还是焦虑症。

陈珏医生:焦虑情绪的话,每个人多少都会有一些体验,比如焦虑、紧张、害怕、恐惧等等,这都是焦虑情绪。那具体是不是焦虑症,就要从诊断标准来看,看焦虑的心理、生理和运动症状强度上有没有影响社会功能、持续时间是否超过6个月以及是否可以排除其他精神障碍。上述都符合,才是焦虑症;只要有一条不符合,那就够不上焦虑症了。

《科学生活》:一旦出现焦虑状态,该如何是好,是否应该治疗?怎样防止焦虑情绪进一步发展?请陈医生给我们谈一谈应对如何减少焦虑情绪带来的烦躁、情绪不稳定、反复无常、失眠。

陈珏医生:一旦出现焦虑状态,具体要看焦虑状态是否影响工作、学习、生活。若是没有影响工作、学习、生活,或是自己可以调节的话,也未必一定需要纠正,因为焦虑本身是人的一种自发的保护机制,适度的焦虑对人尚有积极的意义。治疗是因为焦虑对社会功能产生了影响,社会功能的第一层次、最基本的是生活自理,接下来是工作、学习、生活以及家务劳动功能,第三个水平就是人际交往功能。有些人可能没有影响工作、学习、生活,可因为他紧张焦虑了,他回避与人交往,这就影响了他的人际关系。

面对焦虑情绪首先要坦然,不要觉得一有焦虑就是不正常,出了大问题。首先你要了解你的焦虑是否是有原因的,若是能找到原因,你就不会那么害怕与恐惧了。其次要根据原因积极预防,根据原因积极调整,不要逃避。这就好像一些失眠的人,躺在床上会不由自主地担心自己睡不着,结果越担心、紧张越睡不着觉。所以当一个人对自己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他就会针对这个原因进行干预,通过调节生活节奏、调节压力,就会慢慢好起来,要有信心。而且调节能力会随着你应对事物增多、经验增多而增强,就好像你这次挑了十斤的担子,逐步适应后,你慢慢就可以尝试挑十五斤、二十斤的担子了,人的能力就是如此锻炼出来的。另外,要了解焦虑也有好的方面,焦虑可以激发人的潜力,不要一有焦虑就觉得非常糟糕的。但如果感到自己不堪重负,就要及时暂停,调整一段时间以后再来面对问题。感到焦虑时也可以做一些适当的放松活动,如深呼吸、瑜伽、自我催眠、自由舞、散步等,用来缓解焦虑。

《科学生活》:出现了焦虑症如何治疗比较妥当呢?心理生理双管齐下有哪些好处呢?

陈珏医生:一旦出现了焦虑症首先考虑心理治疗,在心理治疗效果不显著的情况下,考虑心理治疗合并药物治疗。

心理生理双管齐下确实是对的,既然焦虑症的发病原因与生物-心理-社会因素有关,所以在治疗上也要考虑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生物学治疗方面,确实有些药物对于焦虑症非常有效,如具有抗焦虑作用的抗抑郁剂,因为其没有成瘾性、疗效好,所以比较受欢迎,但是起效慢,至少一两个礼拜以上。起效快的是以前的抗焦虑剂,如阿普唑仑、劳拉西泮、氯硝西泮,这些药物可以快速缓解焦虑,甚至半个小时即可发挥疗效,但是它们有成瘾性,服用2个月以上可能会有依赖性。所以我们一般短期用2~3周,同时合用具有抗焦虑作用的抗抑郁剂,等抗抑郁剂开始发挥功效,就将抗焦虑剂慢慢减少,注意不能一下停抗焦虑剂,否则会有焦虑反跳,需慢慢逐步地减少药量。

药物治疗同时还要进行心理治疗,有助于缓解焦虑症状、预防复发,对焦虑症有效的心理治疗有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分析、森田治疗等等,需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心理治疗师来做,每周1~2次,每次45分钟,至少在10~20次,甚至更久时间。

《科学生活》:焦虑症的预后情况是否乐观?治疗后怎样预防复发问题?家人如何为患者提供更好环境的条件?衣食住行上有哪些注意点?

陈珏医生:焦虑症的预后还是比较好的,因为有药物可用以治疗,效果也是比较好的。而从心理上来讲,就如刚刚所讲对焦虑症的发病原因还是比较清楚的,并有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分析、森田治疗等多种心理治疗手段,从我们住院病人的恢复情况来看,焦虑症的治疗效果是数一数二的。

预防焦虑症的复发,一是用药治疗时,需要一定的巩固和维持治疗时间,即使病情好转,也需要巩固维持治疗半年到一年时间。二是需要了解自己焦虑的原因,通过自己的领悟,调节自己的生活方式、应对方式。

有些焦虑症与家庭因素有关,这些焦虑症进行治疗时就需要合并家庭治疗;如果家庭问题得到处理,焦虑症有可能得到缓解,甚至还可以起到预防复发作用。

急性焦虑病的治疗范文4

关键词:老年;急腹症;早期病情观察要点;社区前期护理准备

急腹症是急性腹痛疾病的总称,具有发病急、病情重且变化快的特征,部分急腹症患者由于症状不典型而致主诉被掩盖,给救治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早期识别并提出有效救治措施可有效提高救治效果。本文总结了62例老年急腹症患者早期病情观察要点和社区前期护理准备要点,以为临床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4年5月~2015年3月收治的62例老年急腹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34例,女性28例;年龄61~87岁,平均(72.31±13.69)岁;急性阑尾炎21例,急性胃肠道穿孔16例,急性肠梗阻10例,急性胆囊炎15例;发病至本次就诊时间30 min~2 h,平均(1.02±0.53)min;合并冠心病6例,高血压3例,慢性支气管炎8例,糖尿病2例。所有患者均根据临床症状,并结合B超或CT等影像学检查确诊,排除心源性腹痛、肺源性腹痛及伴有多器官功能衰竭者。

1.2方法 对62例入选患者的护理方法进行分析,探讨早期观察要点和社区前期护理准备要点,包括。

1.2.1早期观察要点

1.2.1.1生命体征的观察 急腹症患者常无明显的发热征象,若出现明显的寒战高热且反复发作,通常为菌血症的特征,多见于腹部脏器穿孔合并腹膜炎或急性坏死性肠炎等;寒战高热伴有黄疸、低血压时,多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同时胆道感染、胆石症并感染时,体温也有明显升高;脉搏减慢、血压下降、脉压差缩小等症状多为腹膜炎或合并内出血。观察到明显的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告知主治医生。

1.2.1.2胃肠道症状的观察 恶心、呕吐是急腹症患者最为常见的消化道症状,通常较腹痛发生得更晚。恶心、呕吐严重者多为高位肠梗阻;胃、十二指肠急性穿孔及急性阑尾炎多为腹痛后呕吐;恶心、呕吐伴有便血时多考虑绞窄性肠梗阻或肠系膜动脉栓塞。

1.2.1.3腹痛性质、部位的观察 腹痛起势快,且在短时间内恶化,多见于坏死性胰腺炎、空腔脏器穿孔或急性梗阻;腹痛剧烈呈刀割样并在短时间内扩散至全腹,多为十二指肠急性穿孔;阵发性绞痛伴有肠鸣音减弱及肠蠕动波的出现,为肠梗阻的表现;转移性下腹部疼痛多为阑尾炎;持续性腹痛多提示腹腔内炎症或空腔脏器穿孔、实质性脏器破裂;阵发性腹痛多为空腔脏器梗阻或肠痉挛所致;持续性腹痛伴阵发性加重多为炎症与梗阻同时存在,如胆石症伴发感染等。

1.2.1.4的观察 腹痛伴卷曲卧位且惧怕改变者多提示胃十二指肠急性穿孔;腹痛伴膝胸卧位或辗转不安,存在间歇期多为胆道蛔虫症或泌尿道结石。

1.2.1.5心理状态的观察 急腹症患者通常起病迅速、病情进展快,因治疗的需要通常会在早期建立经脉通道和行吸氧、心电监护,且部分患者还需置入引流管,患者被迫行被动,加重了其的痛苦,患者易出现烦躁、恐惧等心理。故因密切注意患者神情及情绪,并尽最大限度规避可能引起不适的因素,如建立经脉通道时尽量选择大血管和不影响关节活动的部位穿刺等。

1.2.1.6禁食阶段的观察 急腹症患者大多需行胃肠减压治疗,常需禁食,在此期间应严密观察出、入量及引流物的性状、色泽等,并作好记录,发现异常时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1.2.1.7休克的观察 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意识状态,同时注意尿量、皮肤色泽及温度等,当患者出现神志淡漠、烦躁、面色苍白、脉搏细弱等,提示休克出现,应立即将患者置于仰卧位,并设专人护理,遵医嘱使用扩容、纠酸、血管活性药物等。

1.2.2社区前期护理准备要点

1.2.2.1心理准备 手术是目前治疗急腹症的主要方式,护理人员应耐心的与患者进行交谈,告知手术治疗的目的、优势,适当讲解治疗步骤,促进患者对治疗的认识;向患者讲解手术治疗效果较好的病例,树立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告知患者良好情绪对手术治疗的重要性,嘱其保持良好的情绪。

1.2.2.2合并性疾病的准备 老年患者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基础性疾病,应做好相应处理,如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者,积极补充血容量并纠正脱水;糖尿病患者积极控制血糖;水电解质紊乱者积极进行纠正等。

1.2.2.3营养状态的准备 老年患者胃肠道消化及吸收功能都有不同程度减退,营养物质吸收存在一定的障碍,急腹症发作后需禁食、禁水,营养状况多不理想。对出现贫血、低蛋白血症患者应适当输血或输入白蛋白,以预防切口或吻合口愈合不良的发生。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指标包括治愈率、住院时间、并发症及护理前、后的焦虑程度。焦虑程度采用Zung焦虑量表(SDS)[2]分别于入院时及手术后24h进行评价,得分越高代表焦虑程度越严重。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由SPSS13.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以P

2结果

62例患者手术经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后均全部治愈后出院,治愈率为100%;患者住院时间为12~25d,平均(18.13±3.29)d;治疗期间均无并发症发生。患者护理前焦虑得分52~65分,平均(58.39±8.51)分;护理后焦虑得分46~53分,平均(50.07±6.18)分,护理前、后焦虑存在明显差异(t=6.2289,P

3讨论

目前我国人口已步入老龄化阶段,老年疾病的发病率也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3]。急腹症主要以急性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发病急、病情进展快,老年急腹症患者机体功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且通常伴有或轻或重的原发性疾病,增加了治疗和护理的难度。同时老年急腹症患者症状通常不够典型,对病变具体部位的提示效果不够准确,易出现误诊的情况,不利于治疗方案的制定[4]。本研究总结了62例老年急腹症患者的早期观察要点和社区前期护理准备要点,其中早期观察要点包括生命体征、胃肠道症状、腹痛性质及部位、、心理状态、禁食和休克七个方面,而社区前期护理准备要点则主要包括心理准备、合并性疾病的准备、营养状态准备三个方面。患者治愈率达100%,且无并发症发生,同时护理后焦虑程度也出现明显下降。因此,积极做好老年急腹症患者早期观察和社区前期护理准备是提高治疗效果,减轻不良情绪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杨召金,阚奇伟.妇科急腹症误诊急性阑尾炎56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2013,24(24):3706-3708.

[2]杨海妮.急腹症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和疼痛的综合护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3,4(8):170-171.

急性焦虑病的治疗范文5

【关键词】心肌梗死;院前急救;心理护理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6-2450-0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病人往往发病急、病情重,需要紧急抢救。现将我院2005年12月~2008年5月收治的52例AMI病人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52例AMI病人,其中男38例,女14例,年龄46~80岁,其中46~55岁28例,占53.85%,56~80岁24例,占46.15%。工人19例,占36.54%;教师9例,占17.31%;干部13例,占25.00%;农民7例,占13.46%,其它职业4例,占7.69%。在内科保守治疗、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

1.2 院前急救:心肌梗死最典型的症状是不同程度的胸痛和不适、虚弱、发汗、晕眩、呕吐、心律失常,有时心肌梗死也会导致昏迷。胸痛是最常见的症状,病人一般将它描述为挤压、紧束的感觉。有时下颌、颈部、臂膀、背部和腹部也会随之疼痛,尤其左臂或颈部容易疼痛。心肌梗死造成的胸痛往往长于30分钟。起病急骤,突然发生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烈疼痛,持续时间长,且大汗淋漓,有时疼痛可放射到左肩和左上肢。亦可表现有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疼痛严重,用硝酸甘油不能使其缓解,需用吗啡或杜冷丁才能制止疼痛。心电图出现坏死性Q波或QS波及持续1天以上的演进性的损伤电流。血清酶和肌钙蛋白均增高。院前急救是救治AMI病人的关键。本组病人采取的措施是让其卧床,就地组织抢救,吸氧,止痛以杜冷丁50~100 mg或吗啡5~10 mg肌内注射,立即建立静脉输液通路,以备急需时给药。迅速使用应急药物,立即含化硝酸甘油片或嗅闻亚硝酸异戊醋,经上述处理即用救护车转送医院进行治疗。

1.3 焦虑情绪分析

1.3.1 焦虑情绪产生的原因:本组病人除2例昏迷外,余50例均有明显焦虑心理,占96.15%。造成焦虑的原因有:(1)强烈的不适感如剧烈的胸痛、晕眩、呕吐、心律失常以及濒死感使患者感觉可能不久于人世;(2)突然发病,没有心理准备,难以接受;(3)病人突然面对医护人员,看着他(她)们忙碌的身影,而且监护设备及抢救仪器发出不停的、连续的声响,因而感到紧张不安,产生恐惧焦虑情绪。

1.3.2 焦虑的危害性:AMI病人焦虑的情绪反应引起交感神经兴奋,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释放过多的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导致中脂质增高、血小板聚集、血黏度增高、血管收缩,加重心肌缺血缺氧。当大面积心肌缺血导致心律失常或致命性传导紊乱,可发生猝死。有人在做了焦虑与并发症关系的研究后发现在AMI急性期焦虑程度高的病人并发症的发生率比焦虑程度低的高4.9倍,主要的并发症为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等,焦虑已被列为引起住院AMI病人并发症的常见危险因素之一[1]。 1.4 心理护理

1.4.1 迅速而恰当的院前急救,给病人及其亲属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急诊护士必须要有端庄的仪表、和蔼的态度、热情而主动的服务、沉着敏捷的动作、慎密的思维、娴熟的技能、丰富的专业知识,并且还要有使医疗工作顺利、平和地进行的综合处理能力,要使AMI病人及其家属对护士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

1.4.2 注重语言的沟通:护士的语言对病人的心态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此,语言护理在护理工作中居重要地位。它是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工具。护士做基础护理、监测病情,治疗抢救病人,都离不开语言的应用。针对病人的病情及不同的精神状态,可运用恰当的语言护理;如体贴、安慰礼貌性语言,使病人感到亲切、温暖、乐意接受,解释、鼓励性语言,使病人感到生活的希望,增加对我们的信任感。在治疗中,语言护理更不可忽视。

1.4.3 塑造良好的护理形象:表情是护士使病人了解其技术、技能、知识、情感与作风的沟通纽带。善良、友好、温和的表情可使病人的心境达到最佳状态。触摸是一种普遍运用的非语言沟通,例如在救治过程中摸摸病人的额头,这一简单的动作、无声的体态语言,能让病人体会到护士的关心和体贴,使他们有温暖、亲切的感觉,产生安全感,从而缓解了焦虑的情绪。运用表情护理要紧密结合护理对象做到自然、亲切、真实,不可装腔作势、娇揉造作。

1.4.4 加强护理技能:技能是病人评价护士业务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精湛娴熟的护理技能可使病人对护士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反之,疏忽低劣的操作,则使病人感到畏惧,增加思想负担,影响治疗效果。认真选择好输液部位,严密消毒后方可静脉穿刺,力争做到“一针见血”以尽量减轻病人的痛苦、增强对操作者的信任感。

1.4.5 争取家属的配合:做好家属的安置、说服、宣教工作。家属激动的情绪表现往往严重影响病人情绪,使病人感到病情很严重,从而产生焦虑心理,护士应劝解家属,说明其情绪对病人产生的不利影响,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并充分利用时间做好抢救工作,当家属看到护士一直在关心病人,积极抢救,会逐渐克服焦躁心理。

1.4.6 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环境是保证病人康复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它的好坏可直接影响病人的心态。进行环境护理首先要为病人创造一个整洁、明亮、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使病人有一种“以院为家”的信念,从而顺利接受各种治疗。医护人员的谈笑声,可使病人产生反感和消极抵触心理。因此护士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语动作,保持病房安静幽雅的环境。其次,要为病人安排一些适当的活动,减轻其孤独寂寞之感。适当调整病房组织他们交谈、说笑,做一些有益于病人身心健康的活动。

2 结果

按其心理问题的缓解程度以五分法[2]评价,心理问题明显消除(5分)29例,占55.78;部分心理问题消除或明显缓解为有效(4分)9例,占17.31%;心理问题轻度缓解为轻度有效(3分)8例,占15.38%;心理问题无明显缓解为效果不明显(2分)5例,占9.61%;心理问题未解决,又出现新的问题为无效(l分)1例,占1.92%,总有效率88.46%。本组52例AMI病人由于实施院前急救及心理护理,病人能及时进入角色,积极配合治疗,未发生1例护患纠纷,出现严重并发症3例,其中2例死亡,其余康复出院。

3 讨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目前我国年发病率120/10万[3]。其中AMI是老年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4]。冠心病的心理护理是临床治疗的基本组成部分,对改善心血管功能;降低死亡率和减少再次发作的危险;改善病人的活动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在院前急救工作中,医护人员往往忙于抢救,表情严肃,忽视了病人的心理变化,使病人有焦虑恐慌之感。这些应激心理若得不到及时调整、疏导、控制,既加重病人痛苦,又影响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玉玲,秦力君,林 琳,等.AMI患者早期阶梯心理康复护理程度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35(6):373.

[2] 徐俊冕.临床实用心理护理[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41.

[3] 南登昆.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9.

急性焦虑病的治疗范文6

关键词:高血压;焦虑;黛力新

【中图分类号】R39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6-0249-02

心脑血管疾病成为中国人首位死因,高血压是第一危险因素,是重大的医疗负担之一。25%-54%的高血压病人伴有焦虑症状,而长期焦虑也是引发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1]。临床医生常将一些焦虑等心理疾病的症状误判为躯体疾病,给治疗带来一定困难。焦虑症状和躯体症状相互作用,互相促进,导致疾病进展,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患者康复和预后[2]。我们在本研究中比较了常规抗压治疗辅以抗焦虑药治疗和单独用常规降压疗法治疗伴有焦虑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08年7月~2010年7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78例,其中并发焦虑患者62例。78人中5人(其中并发焦虑2人)因下列情况被排除出实验:①明显智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精神病史、各类继发性高血压、急进性高血压及检查不合作者;②有冠心病及明显心、肝肾功能不全,药物滥用史。60例高血压并发焦虑患者被随即分为实验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给予常规降压治疗加以抗焦虑剂黛力新(美利曲辛),对照组和无焦虑组病人仅给予常规降压治疗。

1.2诊断:高血压的诊断标准采用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联盟(WHO/ISH)的成人分类标准:1级高血压(轻度):收缩压140~159mmHg、舒张压90~99mmHg;2级高血压(中度):收缩压160~179mmHg、舒张压100~109mmHg;3级高血压(重度):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10mmHg;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

焦虑诊断:①有发作性胸闷、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窒息感或濒死感等惊恐发作的表现;②存在无明确对象及固定内容的紧张或焦虑情绪低落,并发有自主神经不平衡,或出现运动型不安;③上述症状不能用本身的心脏疾病解释,安慰性治疗或镇静治疗有效,且排除了甲状腺疾病、颈锥病、脑血管病的急性期、恶性肿瘤、严重肝肾呼吸功能不全等情况[3]。

1.3治疗:对照组除常规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外,还给予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支持等单纯治疗,实验组给予以上常规治疗外,加口服抗焦虑药黛力新,开始每天2片,早晨及中午各一片,出现不良反应者停药并排除出实验。

1.4疗效评估:高血压治疗效果:患者3次不同日期血压的平均值为治疗前血压值,其中2次为人工测量,1次为24小时动态血压(ABPM)。焦虑治疗效果评估:焦虑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评估,由14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各级的标准为:0=无症状,1=轻;2=中等,3=重,4=极重。总分超过29分为严重焦虑;14-28分为明显焦虑;7-13为轻度焦虑;小于6分为没有焦虑症状。

所有病人入院的时候记录血压和汉密顿焦虑评分,观察8周后再重新测量。焦虑症状完全消除者为明显好转,症状减轻为好转,症状加重为进展,没有明显变化为治疗无效。

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17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

2结果

表1为患者的基本信息,病程,高血压分级和焦虑分级。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性别,年龄,高血压分级和焦虑分级没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的平均病程10.70±8.63年,长于实验组的7.58±7.37年(P=0.035)。

表2为治疗8周后患者平均血压下降值比较,实验组,对照组,无焦虑组之间收缩压下降无显著差异,而实验组的舒张压下降17.36±3.50mmHg,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5.45±2.59mmHg和无焦虑组的13.70±4.49mmHg,P=0.001。

表3为焦虑治疗效果比较,实验组19人明显好转,无人进展,1人无效,无一人有不良反应。效果优于对照组的3人明显好转,3人进展,13人治疗无效,P=0.001。

急性焦虑病的治疗范文7

如何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焦虑情绪;心理干预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常伴有复杂的负性情绪体验,而焦虑是出现最早而且最严重的心理反应之一[1]。大量研究证实,心肌梗死后焦虑情绪可使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亢进,还可使心率增快和血压升高,这些表现都可使梗死面积扩大,并发症增多,造成预后差[2]。因此,对AMI患者开展心理干预有着重要意义。现将笔者对42例患者的焦虑情绪产生原因及心理护理干预措施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1-7月在我院心内科CCU病房首次住院的AMI患者42例,男性31例,女性11例;年龄42~76岁。以上病例采用国际认证的Zung焦虑量表(SAS)测评,SAS总分均达50分以上,且无智力障碍,有认知能力,能进行语言沟通。

2 情绪焦虑产生原因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初期,患者因为经历压榨样的心前区疼痛,气促,出汗甚至强烈的濒死感,产生生死未卜的紧张和恐惧。紧急住院后又因为环境的改变,CCU的监护与治疗以及家庭经济,自我概念改变而焦虑不安,这一切可成为患者产生焦虑情绪的诱因,而对疾病知识的缺乏,疾病预后的不确定,更加重了焦虑的程度。

3 具体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1)首先,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护士运用有效的沟通技巧,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取得患者的信任。(2)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能力,进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主要包括AMI基础知识宣教和相关知识宣教,如疾病预防、饮食控制、血脂控制、康复与运动、起居与养生等,视患者的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及疾病状况,阶梯式进行,并向家属交代病情,争取得到理解与合作。(3)每日询问患者的饮食、休息、胸痛与胸闷情况,评估心理状况,耐心倾听患者主诉,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给患者以安慰、鼓励及疏导,随时发现患者焦虑、紧张等心理危机征象及时干预,在患者面前应表现镇静、自然和有信心,以消除患者的心理危机。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以针对性的心理护理。(4)每日参加医疗查房,协调医患关系,向患者讲解医疗措施的目的及意义、药物治疗的原理及作用,并鼓励患者参与决策。(5)暗示、放松疗法:恰当运用共情、积极的心理暗示疗法,指导患者用语言及视觉想象诱导心理放松,或用深呼吸配合全身整体放松训练,1日2次,15~20min/次。向患者讲解平静的心境、乐观自信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积极应对能力。(6)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让患者收听广播、轻音乐,阅读报刊、杂志,以减少严格的探视制度所产生的孤独感。(7)经过2周的心理护理干预,出院前再次协助患者完成SAS的测评,观察护理干预前后两者的差异。如何

经过给予上述具体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AMI患者的焦虑程度明显降低,患者的不适感明显减少,并发症发生率降低,达到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目的。同时,护士开展心理护理工作,克服了以往关于AMI护理中只重视躯体疾病而忽视患者心理状况的缺点,促进护士学习心理学知识,并增加了护患、医患沟通,医患、护患关系得到明显改善,患者、陪人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急性焦虑病的治疗范文8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急诊心绞痛患者疼痛与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2~10月我科收治留观时间>6 h的46例急诊心绞痛患者随机等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综合性心理护理干预,出科分别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修改版面部表情疼痛量表(FPS-R)评估患者的焦虑情绪与疼痛感觉。结果:出科时观察组HAMA和FPS-R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可以缓解急诊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焦虑情绪,减轻疾病所导致疼痛感觉。

关键词 心绞痛;心理护理;焦虑情绪;疼痛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1.086

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的综合征。其中劳累与情绪激动常常是诱发因素,因此,有效的心理干预对心绞痛治疗和预防复发都具有重要作用。而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护理人员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帮助患者在其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心身状态。国内众多研究均已证实,心理护理能够有效改善心绞痛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1-2],缓解痛疼 [3],影响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4-5]。本文以急诊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探讨心理护理对其负性情绪与疼痛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13年2~10月于我科留观>6 h的心绞痛患者46例,男23例,女23例。年龄在45~77岁,平均(62.50±12.60)岁。病程0.5~22年,平均(4.70±2.50)年。所有患者均符合心绞痛的临床诊断标准,经心电图等相关检查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及心肺功能衰竭者。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进行急诊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心理护理干预:(1)一般心理支持。通过沟通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患者的痛苦、恐惧和家属的担心、焦虑进行设身处地地理解,注意倾听与包容,给予患者及家属提供一个可以容纳的心理空间,让其感觉到真诚的理解与帮助。(2)强化患者的心理支持系统。与患者家属做好沟通,给予积极地心理支持,使家属的焦虑与恐慌情绪得到有效缓解,当家属安静下来的同时,等于给患者提供了一个来自亲人的心理支持,使患者的焦虑、恐惧和痛苦得到缓解。(3)放松训练。心绞痛是一种剧烈的疼痛,发作时患者会有濒死感及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此时使患者取半卧位,让患者尝试深、慢而有节律的呼吸,给予语言引导,从上至下逐步放松全身的肌肉,通过调整呼吸与肌肉放松将患者的意念与注意力进行转移,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和焦虑、紧张情绪。

1.3评价指标出科时比较两组患者焦虑、痛苦评分。(1)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总分超过29分,可能为严重焦虑;超过21分,肯定有明显焦虑;超过14分,肯定有焦虑:超过7分,可能有焦虑。如<7分,便没有焦虑症状。一般划分界,汉密顿焦虑量表14项版本分界值为14分。(2)修改版面部表情疼痛量表(FPS-R)。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10分。

1.4统计学处理应用PEM 3.1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或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

3讨论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不单纯是生物因素所致,而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不但要医其“身”,更要医其“心”。个体在经受疾病痛苦的时候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而这些情绪状态会导致体内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神经-内分泌的变化,进一步诱发或加重冠状动脉的痉挛,加重冠心病心绞痛的病情,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在心绞痛的治疗与护理过程中,加强心理护理的作用是必要的。

既往研究发现[5],心理护理干预能够减轻或缓解心绞痛患者的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缩短住院时间,改善疾病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本研究也有此发现,在常规护理与治疗的同时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轻心绞痛患者的焦虑情绪,观察组HAMA和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心绞痛能够引起患者强烈的疼痛不适感,疼痛既是生理现象,也是患者的一种主观体验,焦虑、紧张、抑郁及恐惧等情绪与疼痛密切相关,心理社会干预在缓解患者焦虑、紧张、恐惧的同时能有效减轻疼痛,无论常规治疗、护理还是心理护理,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程度均明显减轻[4]。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急诊心绞痛患者的焦虑情绪,减轻疾病所导致疼痛感觉,利于疾病治疗与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况玉艳.心绞痛患者焦虑的心理护理[J].医学信息,2013,26(1):250-251.

[2]柴碧云.心理护理干预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影响[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8):96-97.

[3]林岚.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心理护理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8):1332-1333.

[4]李进英,张岚,韩希文.心理护理对6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影响分析[J].中外医疗,2013,22:162,164.

[5]毛素琴,邵夏娃,周丹丽.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心理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2,11(6):575-576.

急性焦虑病的治疗范文9

关键词 心血管系统症状 广泛性焦虑惊恐发作 躯体形式障碍 癔症

广泛性焦虑

此类患者多以“心慌、胸闷、气短”为主诉就诊于心血管内科,临床表现为长期的心悸、心慌、出汗、胸闷、胸背和肩部肌肉酸痛、呼吸急促、口干、便秘、腹泻、尿频、皮肤潮红及苍白,及不易缓解的紧张和不安,做事时心烦意乱,没有耐心;与人交往时紧张急切;极易朝坏处想;休息时也坐卧不宁,严重时可出现肢体发抖、全身肉跳及肌肉紧张性疼痛等。过度焦虑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体内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等物质释放过多,进而引发一系列以心血管系统躯体症状为突出表现的临床症候群。在心内科反复就诊,常常被误诊为: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嗜铬细胞瘤、心肌炎、更年期综合征。检查发现:心率偏快(90~130次/分,部分伴发房早或心电图ST-T改变),血压正常或轻中度增高(以舒张压增高为主,并且波动大,治疗反应脆性大),实验室检查可排除器质性心血管疾病。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定,焦虑总分14~38分。

惊恐发作

患者经常急诊入院,心电图检查可见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00~160次/分,有时伴有ST-T改变,血压增高,因此经常入住心血管内科。发作时间一般为5~20分钟,很少持续1小时以上,急发急止,反复发作,发作间期正常。且可自述发作时有一种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仿佛窒息将至、疯狂将至、死亡将至。患者宛如濒临末日,惊恐万状,且伴有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如胸痛、心动过速;呼吸困难、严重时有窒息感;头痛、头昏、晕厥和感觉异常,也可有出汗、腹痛、全身发抖或全身瘫软等症状。发作过后仍心有余悸,焦虑的情绪体验不再突出,代之以虚弱无力。惊恐障碍患者直接就诊于精神心理科的并不多见,往往按冠心病、高血压、嗜铬细胞瘤住心内科,因得不到正确治疗而丧失工作能力。可以为某种心理障碍的特殊表现形式,例如焦虑性神经症,甚至合并二尖瓣脱垂,混淆临床诊断思维。

诊断:除了具备神经症的共同特征以外,还必须以惊恐发作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症状特点符合下述4项:无明显原因突然发生的强烈惊恐、伴濒死感或失控感;发作时有严重的植物神经症状;发作不可预测,发作时意识清晰,事后能回忆;每次发作短暂(一般不超过2小时),发作时明显影响日常生活。上述症状在1个月之内至少发作3次,或者首次发作后继发害怕再次发作的焦虑持续1个月。

治疗:惊恐发作的治疗药物仍以苯二氮类药物为首选,可加用情绪稳定剂如丙戊酸盐,及SSRI(盐酸帕罗西汀片20mg)进一步控制发作次数。

躯体形式障碍

此类病人常因某些症状反复就诊或住院,辗转于各大医院,不断要求给予医学检查,即使检查结果均为阴性也无法打消其自认为患有躯体疾病的想法。心血管内科常见的表现有“胸闷、胸痛、心慌、心脏跳动异常、胸骨后异物感或头部紧缩感”;也有患者称“感到心脏左右摆动或感到动脉、血管甚至脏器跳动、抽动、胸骨后堵塞感”。这部分患者具有敏感、多疑、固执的神经质个性特征,往往拒绝探讨心理病因的可能。对自身的健康状况关注程度与实际健康状况很不相符。

诊断:躯体形式障碍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特征,另外还要考虑典型个性特征。

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在于解除患者伴发的焦虑与抑郁情绪。可用苯二氮类(劳拉西泮片05mg每日2~3次)、三环类抗抑郁剂(盐酸氯米帕明片25mg每日1次)、SSRI(盐酸帕罗西汀片20mg早、盐酸舍曲林片50mg早)以及对症治疗;有些患者病程中可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及思维障碍,可加用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片1~2mg晚)。也可通过心理治疗让患者改变错误的观念,了解疾病性质,解除或减轻精神因素的影响。此类患者很难配合治疗为其显著特点。

癔 症

癔症是由于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于易感个体引起的一组病症。表现为不良刺激后出现胸闷、呼吸急促、手足抽搐,甚至哭笑、吵闹不安;也可伴有较为突出的焦虑和抑郁,且多数对心脏不适有夸大表现。部分癔病患者以与内科疾病特点不符的躯体症状为突出表现,较难明确诊断。癔病性精神障碍因有典型的过度通气综合征表现而易被临床医生识别,但若表现为癔病性躯体障碍,则易被误诊,就诊于心内科的癔病性躯体障碍患者多主诉:反复晕厥、黑朦、瞬间意识丧失、对称性肢体发凉、发麻。

癔症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分为三类:①癔症性精神障碍:又称分离障碍,包括意识障碍、情感爆发、癔症性痴呆、癔症性遗忘、癔症性精神病;②癔症性躯体障碍:运动障碍、感觉障碍;③癔症性特殊表现形式:包括癔症的集体发作。

诊断: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包含以下表现之一者:癔症性双重或多重人格;癔症性精神病;癔症性运动和感觉障碍;其他癔症形式;症状妨碍社会功能;有充分根据排除器质性病变和其他精神病。

治疗:暗示治疗是治疗癔症的经典方法。对于暗示治疗效果不佳者或癔症性躯体障碍患者,须给予药物治疗。可选择应用情绪稳定剂(丙戊酸盐02g每日2~3次)、SSRI(盐酸氟西汀片20mg早、盐酸帕罗西汀片20mg早)或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富马酸奎硫平片100~200mg每日1~2次;利培酮片1~2mg每日1~2次)。

另外,对于上述疾病,可以症状学诊断为主,例如:焦虑障碍、焦虑抑郁障碍、心因性反应。治疗时药物搭配与剂量应个体化,注意复诊,随时调整剂量及配伍。SSRI、SNRI、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应用时间一般在05~1年,部分病人需小剂量长期维持治疗。

参考文献

1 杨菊贤.心血管疾病伴有焦虑或抑郁时的诊断与治疗.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2002,29: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