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本土学历提升方法集锦9篇

时间:2023-10-17 09:37:25

本土学历提升方法

本土学历提升方法范文1

中国已经经历了近20年的大规模基础建设期,土木工程学科如何抓住国家大建设的机遇,全面提升自己的办学水平,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而美国历史上也经历了多次基础建设高潮,也随之诞生了一批蜚声世界的土木工程高等教育办学典范。文章以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土木系为例,介绍了其主要学科方向在不同历史时期介入大型工程项目,积极创新,将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水平提升到世界领先地位的经验;分析了中国高校土木工程办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依托当前大规模基础建设的机遇全面提升办学水平的策略,以期为中国土木工程高等教育的发展献计献策。

关键词:

土木工程;基础建设;科技服务;学科发展

近20年来,中国的基础建设规模逐步扩大,一系列大型基础建设项目得以实施,特别是以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及大型公共建筑为代表的重点项目,特别是以“一带一路”高铁建设为代表,其中相当一部分建设难度或建设水平都处于世界前列,中国部分高等院校的土木工程学科负责了其中部分项目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研究,并通过承担这些使自身的研究能力和办学水平得到了一定发展,但也随之凸显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如:土木工程高等教育办学重科研、轻教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积极性和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无独有偶,美国现代历史上也经历了数次基础建设高潮期,一批美国高校的土木工程院系充分把握了历史机遇,无论在基础理论还是工程实践性研究,乃至专业教学水平上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一跃成为美国和世界土木工程高等教育的翘楚,而且将其优势保存至今。为了探究如何利用国家大规模基础建设机遇促进土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办学发展的经验,笔者通过在美国为期一年的考察,系统研究了长期位于USnews土木工程专业排名前列的著名大学的学科发展史,分析其借力于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以实现学科提升的过程;同时介绍美国高等院校土木工程系当今学科战略布局的特点,以及其为长期可持续发展所秉持的一些重要办学理念,以期为中国土木工程高等教育办学提供参考。

一、UIUC土木系在美国重大建设项目中的参与及学科发展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niversityofIllinoisatUrbana-Champaign,简称“UIUC”)土木工程及环境工程系(后简称“土木系”)自1867年建系以来,一直在美国工程教育界享有至高声誉[1],据USnews&Re-port美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排名显示,UIUC土木系2012年位列第二,2013-2014年排名第一,2015年排名第二[2]。在近150年办学历史上,培养了许多知名学者和工程师。如设计了Hancock和Brunswick大厦,并开创了新型结构形式“筒中筒”的著名工程师FazlurR.Khan[3];动力积分方法Newmark-β法的创始人NathanM.Newmark;中国著名水利工程专家黄万里等。目前共有教职工约100人,其中正式教师(Faculty)50余人,涵盖了环境工程和土木工程两个主要方向,并通过学科交叉探索基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风险分析”等前沿问题的学科建立模式。如今,上述学科分布虽然较为完备,但历史上,UI-UC土木系是在不同时期,借助于不同类型的大规模基础建设,着力提升了不同的学科分支而发展成为今天所看到的如此完备的专业体系。从19世纪初的大北方铁路,到50年代州际国防高速公路体系建设,再到60年代冷战战备建设高潮,UIUC抓住机遇分别提升了铁道工程、道路工程、结构工程、结构动力学等学科的办学水平和研究条件,并不断调整得以持续发展。

(一)铁道工程1870~1900年,美国铁路运营里程从85000公里,扩张到305775公里,铁路网全面形成[4-6]。恰逢UI-UC土木系建系伊始,就迎来了铁路建设的突飞猛进,所以最初设立的培养方向与此紧密相关。根据1870~1871年的学校董事会记录,该校主要进行铁道线路设计、地形地质勘测、桥梁建造等专业培养,工程实践部分着重强调了线路测量能力;又如IraOsbornBaker在1878~1915年任系主任期间,先后亲自讲工程制图、测量、铁道工程、隧道工程等课程。可见这一时期办学是以铁道为重点,所培养的毕业生也陆续在圣菲铁路和大北方铁路中担任技术骨干。作为合作的一部分,各铁路公司也为UIUC测量实验室的筹建从实习基地和设备两个方面提供了相应的帮助,成为UIUC土木系早期办学的重要基础。基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土木系深度参与铁道建设的成果,一些经典的轨道和车辆分析模型得以发展,并被UIUC土木系的教授们写入课本成为经典教材。即便在二战后的美国铁路发展低潮期,这些经典铁路技术理论也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发展。1983年起,美国铁路协会(AAR)将三个附属实验室中的一个设置在UIUC土木系,自此该系开始系统承接或协同研究AAR研究项目[1]。进入21世纪后,受全世界高速铁路建设高潮以及美国既有铁路设施老化且事故频发的影响,铁路建设技术重获重视。1998年起,在首席教授ChristopherBarkan带领下,重组并快速扩大了UIUC铁道技术的研究队伍,成立了铁道研究中心(RailTech)(图2),现已成为全美高校最大的铁道科学研究中心,是美国客运铁道公司(Amtrack),美国交通技术中心(TTCI)和美国铁路协会主要的科研合作机构[7]。

(二)军事及防灾减灾工程在二战以前,UIUC土木系对军事工程介入甚少,主要以民用建设工程教育为主。二战结束后,情况得以改变。二战接近尾声时,美军各兵种都选送了相当数量的技术军官到知名工科院校进修深造(包括完成因战争中断的本科课程或读研究生),UIUC因为过去卓著的工科办学成绩,成为战后美军官兵进修的首选。基于与军方良好的合作关系,土木系不仅从国防部得到了大量的项目和经费支持,且美国军方还罕见地将位于内华达州和太平洋上的核试验基地向UIUC土木系的项目开放,用于进行大比例结构模型的抗爆炸冲击试验。20世纪五十年代末,随着冷战局势和核战争危险的加剧,为了准确计算结构物在动力冲击下的反应,美国军方不再满足频域分析和功率谱形式的动力学概率分析,需要较为准确的时程响应表达,因此在军方项目资助下,NathanM.Newmark于1959年提出了Newmark-β法,可以较为精确地进行动力时程响应分析。该方法强有力地奠定了UIUC土木系在计算力学、结构控制工程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至今仍然是计算结构动力响应的主要方法之一。今天,以New-mark命名的UIUC土木系结构实验室(图3)是全球知名的大型结构试验研究中心[1]。1994年北岭地震后,美国军方和政府开始关注交通网络震后最大通行能力及修复成本,以保证震后交通顺畅。美国陆军工程兵团(USACE)和紧急状态委员会(FEMA)决定对以孟菲斯和圣路易斯为中心的美国中部公路铁路交通网进行抗震灾害评估。以UIUC土木系为依托的美国中部地震工程研究中心(MAE)承担了这一项目,进行了长达数年的调研,给出了震后灾害预测报告;同时,以保证震后路网的基本通行能力,促进交通尽快恢复为目标,提出了交通系统网络的最优加固方案。如今MAE已经成为包括NEES(NetworkforEarthquakeEngineeringSimulation)在内的美国多个重大研究项目的合作成员[2]。除了上述介绍,UIUC土木系还承担着相当一部分美国军方的长期研究项目,如在抗冲击和减震技术方面与陆军工程兵团,在重载铁路运输技术方面与海军的固定合作等[1]。

(三)交通工程UIUC的交通工程办学随着美国公路系统发展也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1],[7]。1.主干公路建设阶段1916~1939年,依据政府公路建设法案,联邦政府总投资约5亿美金,建设连接首都及各大重要城市的主干公路。基于对公路路面工程和桥梁工程技术发展的需要,1910年代在伊利诺伊交通署资助下,成立了“水泥及混凝土实验室”,后发展为著名的“Talbot材料工程实验室”,它是美国公路工程早期重要的研究基地。这一时期HaraldWestergaard教授提出了第一个混凝土路面的力学模型,奠定了美国混凝土路面设计的理论基础。由于UIUC土木系在公路工程上卓有成效和特色的工作,1941年,伊利诺伊交通署与UI-UC正式签订了在交通工程方面的合作协议,土木系开始长期、系统地与州政府合作办学。2.地区公路建设阶段1939~1956年,美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猛,地区性公路建设成为重点,一些著名城市的公路桥建造技术成为关注焦点,此时WilburMWilson教授在桥梁研究方面进展卓著,他系统分析了钢筋混凝土拱桥、连续刚构桥、圆柱及薄壁壳体构件的行为特征,其成果在加州旧金山-奥克兰海湾大桥、金门大桥等一系列重要的桥梁工程上应用。这一阶段土木系在交通土建工程上的成就,不仅体现在实际工程项目的科技服务中,而且还使得工程理论积累有了很大进步,例如HardyCross教授在这一时期发明的用于高次超静定体系分析的“弯矩分配法”,至今仍是结构力学的经典教学内容。3.州际国防公路体系建设阶段1956~1989年,出于冷战产生的国防需求,美国政府依据《联邦政府资助公路法案》,兴建了规模庞大的“州际国防公路体系”。虽然州际国防公路占美国公路总里程4%,但承担了美国运输量的70%,建设标准必然高于普通的地区性公路。基于这项庞大、高标准的工程所需要的科学研究支撑,UIUC土木系积极投身其中。从1950年代中期起,通过伊利诺伊交通署设立的长期资助项目“伊利诺伊公路及交通联合研究计划”(ICHTR)的资助,Newmark联合了力学系的Ri-chart教授,对公路桥面板力学性能进行了长达十年的系统研究,全面掌握了各类型板结构的特点,对美国公路协会(SHTO)的相关结构规范产生了深远影响。20世纪上半页,为了解决重载卡车运输的问题,在SHTO资助的渥太华道路测试项目中,UIUC土木系在全美最早展开了软路面试验研究,该研究有针对性地考虑了不同车载重量和轴距的卡车作用对路面的影响,极大地促进了弹性路面的研究(如图4)。在此基础上,Barenberg教授完善了路面的半力学半经验设计框架,所提出的微观力学演变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路面的长期工作状态。此外,他还与Thompson教授一起在石灰粘土路基稳定性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从1993年起,为致力于发展环保和可持续性强的新型道路,由伊利诺伊州交通署(IDOT)和联邦公路管理处(FHWA)投入1800万美金,在含室外实验场地在内的47英亩占地上,建立了全美最大的道路工程实验室(AdvancedTransportationandResearchEngi-neeringLaboratory,简称“ATREL”),该实验室自成立至2012年,已承担了130余项科研项目,年度科研经费在600万美金以上,协作研究单位多达16家,成为美国交通部最重要的科技合作对象之一[7]。

二、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实践性工程研究能力提高的同时,如何兼顾专业基础理论研究提升,保证教学水平的提高,是促进高水平工程教育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UIUC土木系在百余年的办学历史上高度重视土木工程的基础———力学,UIUC土木系长期保留了专门从事力学研究的固定岗位,并高度重视力学研究的传承,没有落入“土木办学工程技术化”的不利循环。1930年代HardyCross建立了“弯矩分配法”超静定结构力学经典求解方法。1960年代HardyCross的学生Newmark创立了第一个动力学时程分析解法“Newmarke-β法”。70年代AlfredoH-S.Ang奠定了现代结构可靠度计算理论的基础。80年代WKWen在非线性动力响应的等效线性化的研究过程中提出了今天得到广泛应用的Bouc-Wen模型。上述里程碑式的原创性力学成就奠定了UIUC土木系深厚的发展基础,大量的应用性研究成果依托其得以产生,也使得学校在USnews土木排名长期稳居全美前三。无独有偶,分析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土木系历史可以发现,有从40年代起Clough到Wilson,Kiureghian到Chopra这样的有限元和结构动力学研究承袭,而土木工程排名不及这两所学校的其他美国院校就无法溯源出如此悠久的工程力学研究历史。在科学研究取得巨大进展的同时,教授们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时写入教材,教学内容体现了当时土木工程科学发展的前沿水平,教学质量得到了根本性提高,毕业生广受欢迎。据UIUC土木系档案记载,到1970年代末,全美60%的知名土木设计公司结构首席工程师都毕业于UIUC土木系。至1945年,土木系自编教材已超过50种,几乎都成为经典,名扬中外。如Bauer撰写的《公路工程》、Pickel的《线路勘测》,Huntington的《建筑施工》、Shed的《钢结构设计》,等等,随着这些教材被美国乃至世界其它高校所采用,为UIUC土木系赢得了良好的声誉。“教研并重”也成为UIUC土木系的优良传统,UIUC土木系档案记载,从1950年代后期Newmark执掌土木系之后,原有的“教学型”和“科研型”两种教师类型逐渐融合成“教研合一”的教师队伍,这种转型引领了二战以后美国公立大学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模式[1]。

三、对中国高校工科办学的启示

(一)对专业院校学科发展的启示基于1952年的院校调整,中国有一批专业性非常突出的工科院校,往往全校都围绕某个固定行业进行学科建设,相比综合型大学,这些高校进行学科调整和大学科交叉的难度更大[5],[8],因此,在市场经济时代,要根据建设需求,适时调整与土木相关的“小专业”的发展,而不定格于某个固定的专业方向。要凭借敏锐的建设发展意识,抱着积极服务社会的态度,面向工程需求开展教学和研究。要通过多方合作,在不同时期借助不同的建设机遇发展不同的专业方向,逐步提高学科发展整体水平。同时,强化基本工程理论的积累与发展,拓展基本工程理论的应用面,在大专业背景下通过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多方参与国家的建设发展,寻求自身发展动力。

(二)对高校专业教学建设的启示UIUC土木系不断将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通过对经典课程教学的长期更新完善,补充最前沿的研究进展,间接地实现了“教研并重”的目的。这对于改善中国当前教研分离现象,在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系统整理提升科研成果有重要的启示。事实上,由完成项目的具体带头人负责专业课程教学建设,是国外大学普遍采用的方式,这不仅有利于将最新的科研成果纳入教材,还保持了一线教学教师的科研素质。中国高校学科带头人和专业课程建设负责人存在分离现象,其不足之处显而易见[5],[8-9]。综上所述,在UIUC土木系百年发展史中,敏锐地洞察国家建设需求,积极调整学科发展的重点,保持良好的社会服务意识,多方合作,拓宽学科发展路径;同时注重工程理论深化和积累,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上述举措使这一传统专业总在不同时期能够捕捉到发展机遇,获取充分的社会资源,促进学科发展和自我提升,提高办学影响力。其经验和办学理念对于中国当前的土木工程专业,乃至工科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HaltiwangerJD.CEEhistoryandHeritage[R].UrbanaIL:CEEdepartmentofUIUC.2008.

[2]USnews:BestGraduateSchools-CivilEngineering[DB/OL]grad-schools.usnews.rankingsandreviews.com/best-graduate-schools/top-engineering-schools/civil-engineering-rankings.2013-6-14.

[3]FazlurRKhan.InternationalsociationforBridgeandstructuralEnigineering[J].蒋大骅,王庆扬,等译.结构工程师,1987(2):70-75.

[4]朱寿清.美国19世纪铁路建设的特点及影响[J].昆明学院学报2010(2):75-79.

[5]陈艾华,吴伟大,陈勇.美国工科院校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J].现代管理教育2012(9):124-128.

[6]陈东丰.美国高速公路建设和发展的启示[J].吉林交通科技,2006(S0):57-60.

[7]MyrickL.IllinoisHighwayResearch[R].UrbanaIL:CEEdepartmentofUIUC.2011.

[8]林健.形成具备竞争优势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6):7-21,30.

本土学历提升方法范文2

关键词:历史教学;本土历史;人文素养

近年来,各学科都在进行课改,强调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我们历史教学责任也越来越艰巨,怎样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努力提高中学生学史兴趣,让学生有学史的兴趣、学史的能力,感受历史的魅力。因而乡土史教育主要有三个任务:一是让学生自己感受身边的历史,收集身边的历史知识,将书本上的历史与书本历史相结合,积极参与到历史教学中。二是向学生传授家乡的历史知识,讲述家乡的名人古迹,增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三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对家乡史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的自

豪感。

如何构建“立体历史”,将本土历史和历史课堂有机结合呢?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课前准备,让学生自己“寻找”身边的历史

小城天长有着悠久历史文化,有着众多的文化遗产,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来辅助教学。在课前准备阶段,让学生根据书本上相关的内容,和天长的历史中相关时段的内容相互对照,找一找自己身边的历史。如,在讲到分封制时可以让学生去了解、收集有关天长历史沿革材料;在讲儒家的孝文化时,可以让身处秦栏的同学去收集流传甚广的古代“二十四孝”中的朱寿昌的材料;在讲到中国古代科举制时,可以让学生收集有关清道光状元戴兰芬材料等。通^学生课前的准备,不仅对书本相关内容有了了解,而且也对上课的内容有了期待,自己收集的材料对于本课内容是否有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收集材料,提升了能力,感受到身边切切实实的历史。

二、课堂教学,让学生自己“参与”身边的历史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利用天长现有的历史为教学服务,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身边的历史是“活”的历史。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发挥学生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比如,在讲述抗日战争时,结合天长历史中关于皖东抗日根据地情况,罗炳辉将军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事迹以及抗大八分校的相关材料,让学生真实地感受抗战,如,在讲授明清小说历史时,结合清道光著名小说家宣鼎和他的《夜雨秋灯录》事迹等,同时让学生将自己收集的相关材料在课堂讲述,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了书本内容,也让学生了解了自己家乡的历史,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去“参与”到身边的历史中去。

三、课后思考,让学生自己“感悟”身边的历史

在课堂教学后,要留下思考给学生,让他们去“感悟”历史,体现历史学科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作用。比如,让学生收集天长历史名人的事迹,让他们感受这些人的可贵品质;让学生收集近代天长人们为获得民族独立和民利的事件,让他们感受先烈不屈不挠的精神;让学生收集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变化的历程,让他们感受到天长近四十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等。这样,一方面,对学生进行了社会发展史的教育、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明确乡土历史也是祖国历史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热爱自己的家乡就必先从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正确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进行乡土历史资源的调查、研究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受历史课上乡土历史教学的影响,学生在日常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不仅培养了能力,提升了素养,也激发了学生对自己家乡的自豪感。

乡土历史教学,依据教材内容和中学生认识水平、心理素质、生理特点,将学生带出课堂,并回归课堂,服务于课堂,给学生提供接触本土历史、历史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多接触课堂之外的东西,探寻家乡的“本土”历史发展,感受历史演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单一的历史课走向社会,去探究“本土”史发展,并联系课堂,将课堂知识与之进行有机结合,促进历史知识的延伸、拓展,帮助学生打开视野,扩大知识,培养能力,学以致用,构建一个大的立体的历史课堂,促进课内课外学习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参考文献:

本土学历提升方法范文3

乡土历史教学 课程资源 回顾 展望

从广义来看,中国的乡土史教育古已有之。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编写的《春秋》即有乡土教材的意蕴,而遍布于乡村的祠庙,以及在街头巷尾为当地忠义之士、孝子等树立的牌坊皆可视为进行乡土史教育的重要方式。严格说来,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学校乡土历史教育始于清末。20世纪初,随着清末教育改革的推行,乡土史成为小学历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20世纪,乡土史教学一直被明确列入中小学历史教学大纲之中。21世纪初,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乡土史教学却在新修订的历史教学大纲中悄然隐去。这一变化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他们纷纷撰文呼吁历史教学中不应忽略乡土史[1-2]。那么,在新的背景下,乡土史教学到底该何去何从呢?有鉴于此,本文尝试分析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乡土历史教学的变迁,并窥探其未来走向。

一、乡土史教学的内容选取与切入

60多年来,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编写出版了大量乡土史教材。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很少有教师把这些教材运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一般只是配合历史教学内容穿插讲授一些乡土史知识。因此,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乡土史教学内容的选取多由各学校的历史教师来完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启动,有关乡土史教学的规定悄悄从新的历史教学大纲里退出。但另一方面也应看到,乡土史已成为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部分提到,应多方面开发和利用校外历史课程资源,包括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另外,还指出,“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还应随时随地发现和利用本地区丰富的人力资源,如历史见证人、历史专家学者、阅历丰富的长者等,他们能够从不同层面和多种角度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3]以上建议不仅推荐了获取乡土课程资源的多种渠道,更启发历史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多种视角看问题,客观分析来自不同层面和多个角度的史料与见解。

长期以来,乡土史资源受到了中小学历史教师的广泛关注,运用乡土史进行教学也渐渐成为他们的自觉之举。对比前后乡土史料的内容选取可以看出,新课改之后,随着开发乡土课程资源意识的不断增强,教师们挖掘出的乡土资料也日益丰富。除了通过查阅地方志、访谈长者、参观博物馆等方式获取资料外,还有不少教师花功夫搜集了民间故事、摄影图片、诗歌、民谣、漫画、新闻报道、影像、网络资源等多种形式及载体的乡土资料。

开发多种载体的乡土史资源是基础,如何将其合理运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则是一门艺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们在导入新课、突破重难点、升华课堂小结等教学环节中灵活运用了大量乡土史资源,大大增强了历史教学的生动性与感染力。随着对乡土史教学资源的深度挖掘,一些教师率先进行了创新性的教学探索。他们选取与历史课程内容紧密结合的典型案例,从微观入手,把乡土史教学融合于历史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此,以两篇教学设计为例进行分析,即冯荣国、陈康衡两位老师所撰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教学设计――以张謇及大生企业为例》[4],以及方旭老师写的《利用乡土资源,进行课程开发――〈宋明理学〉教学设计》[5]。

地处江苏南通的冯荣国和陈康衡两位老师在设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的教学时,通过张謇的经历及其所创办的大生企业的兴衰过程,透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首先从学生所生活的城市――南通导入,引出这座城市的开拓者张謇及其所经营的事业。在过程设计中,作者引用了大量的文字、图片资料生动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大生企业的兴衰成败,让学生透过这段乡土历史窥探近代以来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之路。设计中丰富的史料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串联起来,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值得一提的是,设计者在史料中间还别出心裁地补充了不少细节,例如,选用“种棉卖钱,胜过种稻贩盐”的民间谚语说明南通的种棉传统;再如,通过对四幅《厂儆图》的解读来反映办厂初期所遇到的重重阻力。这些史料生动再现了大历史的曲折与复杂,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旭老师在设计《宋明理学》一课的教学时同样另辟蹊径。相对而言,宋明理学的内容理解起来难度较大,而方老师则积极发掘湖南本地乡土资源、以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王阳明都曾讲学过的岳麓书院为背景轴进行教学。本课精选了其中与课程内容直接相关的一些景点,将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岳麓书院的景点布局相结合,引领大家一起对其中的牌匾、楹联、碑刻进行深入解读,让学生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领悟宋明理学的深刻内涵。该教学设计,将学生置身于风景名胜所营造出的理学情境之中,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更在挖掘乡土资源,进行历史情境教学之路上做出了有益探索。两篇教学设计各有特色,却都非常妥帖地将当地乡土资源融合于历史教学课堂中,这也为如何将乡土史教学切入历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乡土史教学的形式与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乡土史教学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广泛开展。其教学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配合历史课程的教学进度穿插讲授;二是专门抽出一些时间,集中讲授;三是结合参观遗迹、遗物等进行现场讲授。其中,将乡土史知识穿插于历史课程的教学进度之中进行讲授是最常采用的方式。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小学历史教师一直在不断探索如何在课堂中嵌入乡土史的内容。一些学校还在研究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基础上,专门拟定出历史教学中插入乡土教材的计划或整理出历史教材内容与乡土教材的对照表,以便于历史教师参照教学。然而,课堂上,能够用来进行乡土史教学的时间毕竟有限。为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教师围绕相关内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结合乡土史教学内容而进行的课外活动主要包括调查、访问、参观、举办展览、举行座谈会、办历史板报等形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第二课堂概念的广泛使用,与乡土史课堂教学密切配合的课外活动渐渐演变为第二课堂的一部分。就活动方式而言,这一时期比之前更加丰富,如制作模型图、实地考察等活动渐渐增多。21世纪初,推行新课改之后,一直与乡土史课堂教学相伴生的课外活动,逐渐被整合进了现代教学理念下的各种探究学习活动中。

伴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乡土史教学的方法也在不断更新。随着多媒体教学在学校中的广泛普及,一些学校在编写乡土史教材的过程中,还专门制作了配套的教学课件。在课件中增添了有关当地城市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珍贵视频、音频、图像资料,另外,还设计出导航式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等人性化的应用模式。丰富的资源与多元的呈现方式十分有助于学生理解乡土史以及大历史的内容。

2001年,我国开始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同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6]此段话反映出新课改中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教师应引领学生在更加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主动探究精神。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与乡土史相关的主题探究也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乡土史教学中。目前,比较常见的设计类型主要有:主题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式学习等。虽然不同的教学设计背后的指导理念有所差异,但这些设计在具体做法上有着以下相似之处。其一,围绕明确的研究主题,让学生分组完成其中的某个子课题。学生们首先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参观历史遗迹、访谈长者等方法在本地获取多种形式的资料。然后在梳理、分析资料的基础上,以撰写调查报告、历史小论文、制作展牌或多媒体课件等形式来展示研究成果。其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会随时给予指导。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乡土史教学中,学生要主动分析和思考相关问题,亲自去查找、寻求各种资料,基于自己的论据发表相应的见解。教师的指导则主要是提供一些线索和建议,并不负责得出最终结论。在帮助学生完成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指导者,更是很好的聆听者。他们把讨论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积极发表见解的良好学习习惯。其三,探究活动结束后,鼓励学生得出丰富多元的开放性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习惯于将自己的研究结论与教材上的观点相对照,二者常会有所差异。教师在此时须鼓励学生敢于提出多样性、异质性的观点。

三、乡土史教学的考核与评价

新中国成立以来,乡土史教学有了很大发展,但与之相关的教学评价却长期处于缺位状态。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国家对乡土教育的重视,其教学评价也开始受到关注。在1987年的“全国乡土教材工作会议”上,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王明达在讲话中即指出:“乡土教材的教学内容应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方式要探索试验。一般应结合相关课程的考核进行,例如乡土地理的考核,可以结合地理课进行,在地理课的考核内容中包括乡土地理的内容。”[7]近些年来,对乡土史内容的考核越来越多地纳入到各地的中考题和高考题中。在这两大选拔性考试中,通过统一考试题对乡土知识进行考查,无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教师对于乡土史教育的重视,从而有助于提升乡土史教学的效果。

除采用统一考试的方法来考查学生对于乡土史知识的掌握之外,还有老师在实践探索中提出了更多评价方案。例如,程根宝老师专门分析了乡土史教学的评价机制,认为“乡土历史教学的评价工具可以是测验或考试,也可以是教师观察,还可以是教师根据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况设计出评价方案让学生自评”[8]。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评价方法的选择”部分指出,“评价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历史习作、历史调查、历史制作、纸笔测验、教师观察、学生的自评与互评等。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学生及时改进,促进学生的学习。”[9]这一建议,为历史教学过程中可采用的多元评价方法提供了指引,这些方法同样也适用于乡土史教学评价。对此,肖延安老师在组织学生进行主题探究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进行了很好的实践。他专门设计了旨在提高学生自我反思和自主发展能力的学习评价环节。其中,评价的指标包括三个方面,即学生参与乡土史教学活动的态度、学生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情况。在教师评价的同时,学生也分别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开展自评与互评。重点关注发展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把参与评价的过程作为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10]。以上对于评价指标的设计跟目前常用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虽然有一定相通之处,但该评价关注到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而且还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进行自评与互评,这些都可谓表现性评价的有益尝试。

近些年,教学评价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乡土史教学过程中来。教学评价方式日趋多元,在进行统一考试的同时,更加关注对学生的过程性、表现性评价。评价主体也渐趋多极,越来越多的学生与家长参与到评价中来。乡土史教育评价的不断革新,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学习能力的积极作用。

四、我国中小学乡土史教学的展望

乡土史是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史教学的内容选择、方法运用、评价方式等方面与历史课程教学的整体变革密切相联。同时,乡土史教学自身的革新也能够为历史教学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梳理60多年乡土史教学的变迁历程,可以看出一代代历史教师在乡土史资源的发掘、现代教学理念的引入、教学评价的更新等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乡土史教学由此前通过嵌入历史课堂进行穿插讲授,渐渐演变为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这一过程本身即反映出教师教学智慧的创造性生成。当今,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乡土史教学也将会有更为广阔的革新空间。

1.明确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

在教学目标方面,乡土史教学不仅应传授知识,更应着眼于从学生熟悉的乡土知识入手,帮助其掌握多渠道的搜集资料的方法,提升他们多角度分析问题和提出自己独立见解的能力。依据此目标,在开发乡土史资源的过程中,除关注历史方面的资料搜集之外,还应留意发掘文学、地理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宗教学等多个学科的资料,培养学生从多学科角度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乡土史资源在连接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历史课程内容之间发挥着很好的桥梁作用。在精选乡土资源的过程中应同时处理好历史与现实、全球与乡土两对矛盾。就历史与现实而言,不仅应关注何以通过乡土资源生动地折射大历史,还须关照现实,引导学生关心家乡发展,培养其热爱家乡的情感。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乡土史教学应妥善处理好全球与乡土的关系。乡土资源不但可以反映当地的各种情况,同时也是全球问题的缩影。因此,乡土史资源不仅可以运用于中国历史课程教学,同样能够灵活运用于世界历史课程教学。选用乡土资源来透视世界问题,既能引发学生热爱家乡的共鸣,又能引导大家对全球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升华历史教学的主题。

2.更新教学理念,变革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乡土史教学在运用现代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例如在探究性、研究性等学习理念指导下,放手让学生去调查、研究,进而得出开放性的结论,这些已被广泛运用的做法都是在新理念指导下变革教学方法的有益尝试。目前,随着慕课、泛在学习、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改革理念的逐步推行,学生将有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则应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网络课程资源来满足他们学习的需求,乡土史课程资源也应成为海量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如火如荼革新教学方法的大势中,值得一提的是,长期以来作为学生系统获取知识有效方法的讲授法,依然不可完全抛弃。在运用讲授法的过程中,教师须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以更好地展现历史的生动性,同时也应尽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言与讨论机会,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改进教学评价,关注学习过程

近些年来,乡土史教学评价日益走向多元。作为教师,一方面要指导学生掌握应对中考、高考试题中相关考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更应探索更加多元而有效的评价方法。为帮助学生适应统一考试,教师可通过系统梳理知识点、编写模拟题等方法带领学生复习、练习。然而,伴随着考试制度的不断变革,中考与高考成绩将不再是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过程性评价势必会受到更多重视。就乡土史教学而言,教师也需要在教学评价改革的背景中,不断探究更为有效的过程性评价方式。诸如可以从学生的课堂发言、调查报告、课程论文中观察学生是否真正动手查阅了第一手资料,是否真正在访谈亲历者的过程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能否运用史料来透析历史问题等等。只要学生态度认真、方法正确,得出的结论能够言之成理,即可获得相应认可。

总之,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角度来讲,乡土史颇似永不干枯的源头活水,随时可以为历史教学提供鲜活的史料细节。就此意义上来说,乡土史教学将一直会是历史课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历史教师应深入挖掘、不断更新乡土史课程资源,革新教学方法、改善评价方式,通过乡土情境的营造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姚锦祥.乡土史的教学规范问题[J].历史教学,2003(8).

[2]陈康衡.初中历史新课程不应忽视乡土历史[J].历史教学,2008(1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 冯荣国,陈康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教学设计――以张謇及大生企业为例[J].历史教学,2009(15).

[5] 方旭.利用乡土资源,进行课程开发――《宋明理学》教学设计[J].历史教学,2012(17).

[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国教育报[N],2001-7-27.

[7] 王明达.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推动乡土教材的建设――在全国乡土教材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课程・教材・教法,1987(11).

[8] 程根宝.构建乡土历史教学的评价机制[J].安徽教育,2004(8).

本土学历提升方法范文4

关键词 历史细节;历史结论;多元史观

一、“论从史出”要求正确的历史观作为指导

从学生学习历史的程序来说,首先接触的是“是什么”,然后是“为什么”,再之后是“是什么”与“为什么”之间的基本规律,也就是历史观,不同的历史观指导下会得出不同角度的历史结论,单一的观念也会导致片面的观点。所以,“论从史出” 不单是一种学习历史的方法,也是一种学史态度,这一基本原则要求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需要有正确的历史观作为指导。

从学生学习历史的目的来说,学生学习历史最终都是为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学会客观地看待世界事务。“论从史出”就要让学生从史实中得到正确的结论。多元史观让学生在看待历史事件时能站在不同的角度,更全面的采纳历史事实来支持观点,对构成事物的全貌提供多维的参数,使历史结论更加接近历史事实。

从不同史观的联系与区别来说,多元史观之间是相互补充的。唯物史观强调物质性,强调经济基础准定上层建筑,强调主要矛盾和阶级斗争;社会史观强调不仅要关注历史大事也要关注历史细节,才能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现代化史观强调“一元多线”史观,分析社会发展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全球史观强调世界是一个整体,主张从宏观、全球角度分析历史发展;此外还有文明史观、生态史观等等。每一种史观不是互相否定,而是关注不同的侧面,多元史观的采用使历史事件的不同侧面得到解释或支持,真正体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思维拓展的方式。

二、历史细节到历史结论需要历史观作为主线

《决定美国命运的内战》一课指出《宅地法》的颁布起到了“调动人民积极性,扭转战局”这一历史结论,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一结论必须提供有理有据的历史细节。怎样选取历史细节?一个法令与一个历史结局之间联系的纽带是人,也就是法令的受众:美国人民。再深而究之是人民的思想决定了人的行为。所以,这一个逻辑中包含了唯物史观及社会史观的基本理念,史观的认定为历史细节的选取提供了线索。从社会史观出发,立足于《宅地法》对美国人民的影响,设计以下问题:

(1)《宅地法》具体规定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2)《宅地法》规定的160英亩土地约等于647497平方米,我们学校是50692平方米,东莞市中心广场是33万平方米,你们算算这块土地相当于几个学校,几个广场?

(3)参考以下参数,估算一下10美元的登记费在当时的价值。你觉得当时什么样的人可以凑齐这笔钱?

(1)1863年,美国纺织女工周工资3美元,月工资12美元。

(2)1864年,每吨煤价格是11美元。

(3)1864年,1美元可以买217.5公斤牛奶。

(4)美国1820年,国会公布最低土地售价是每英亩1.25美元,如果10美元只可以买到8英亩,也就是现在可以花同样钱得到20倍的土地。③请问,由此看出,《宅地法》给人民以什么实惠?

(5)结论:由此请大家归纳《宅地法》为什么可以为扭转战局产生作用?

学生从《宅地法》的数字细节中得出历史结论,运用的是唯物史观和社会史观的结合,一方面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一方面社会底层的生存需要改变了历史事件的结局。

三、历史观指导着历史细节的深入探究

新的历史观对待历史细节,可以发掘出新的历史结论,从社会史观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的历史细节,从现代化史观角度来看,还有探究的角度。从现代化史观来看,课本指出南北战争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又一障碍,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更多有利条件,为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奠定了经济基础,这一历史结论需要更多的历史细节中得到支持。

《宅地法》一目的细节分析设置以下问题:

(1)为什么《宅地法》要规定连续耕种5年以上?这对资本主义发展会产生什么作用?(预设学生回答角度:西部从此人口会增多,经济会发展。西部人民反对南方奴隶制,有利于西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如果战争胜利,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更好。)

(2)《宅地法》中还规定:凡希望在5年内得到土地的人只要支付每英亩1.25美元的费用,也可以提前买到土地④。请问大家觉得这一条规定会使什么阶层占有土地?这对资本主义发展会产生什么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有产者占有大量的土地,可以进行大型的生产,大规模畜养牲畜,大规模生产粮食,大规模使用机械种植棉花等原料,为资本主义提供大量原料,更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3)在经营5年中,无钱购买机械设备,无法继续经营这些土地,最后不得不放弃土地的贫困农民会有什么前途?这对资本主义发展会产生什么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农民因资本小而失业、流浪、找其他工作,对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来说又提供了劳动力)从现代化史观来看,生产的现代化必须以工业化我表现,《宅地法》的规定在美国的资本主义成长过程中是起到了促进作用的。

四、多元历史观的运用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层次的提升

历史教学的过程既是向学生传输历史知识,也要向学生教授学习历史的方法,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不可能一开始就有成熟的历史观,但历史知识需要有逻辑关系的组织才能具有生命力和可运用。所以说历史观的运用不仅改变了历史学习的死记硬背模式,也改变了学生历史知识的结构体系,使单一的历史细节成为有逻辑关系的知识关系,甚至可以在此基础上形成主次、矛盾、表里、因果等等区分。在对历史细节与历史结论的关系上的区分必然要求学生在思维上形成区分的观念,对历史结论的判断时有目的性进行判断和选择,并为自己的判断提供认知上的支持,这种理性的思维是思维层次的提升。

当然,学生的历史观形成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如果能把多元的历史观普遍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打开学生的视野,对学生学习历史很有帮助。

参考文献:

[1]刘祚昌・美国内战史,第391页。

[2]刘祚昌・美国内战史,第389.390页。

[3]陈丽斯・多维度解析1862年美国《宅地法》,《考试周刊》2010年第14期

本土学历提升方法范文5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人才建设;战略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当今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会计师事务所是人合、智合的组织,要想取得好的发展,人才建设非常重要。财政部于2009年提出建设一支诚信执业、素质过硬的注册会计师队伍的人才战略。但是由于本土所起步较晚、基础较薄,在许多方面都与全球行业发展水平有一定差距,比如品牌的树立、市场规律的掌握、激励机制的健全等,再加上国际上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我国本土化步伐加速,因而本土所面临着强大的人才竞争。为加快本土所建设步伐,建立本土所人才建设战略刻不容缓。

一、在人才建设方面,本土所面临的现状及问题

当前,本土所的人才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服务对象和服务种类呈多元化发展趋势,这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事务所优化人才类型和提升人才层次。而一大批人才被吸引到本土所中,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品牌,如中瑞岳华、立信、天健等。但是,需要认识到本土所与“四大”在很多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据中注协的“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信息”显示情况,谈以下两个方面:

(一)执业人才能力薄弱

1.人才层次偏低,学历结构不合理

普华永道、德勤华永、毕马威华振和安永华明等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中注册会计师学历水平硕士及以上所占比例均保持在26%以上,而中瑞岳华、立信、信永中和和天健会计师事务所中从业的注册会计师88%以上是本科及以下,硕士及以上仅占10%左右,还不到国际事务所同一比例的二分之一。在这种情况下,为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服务能力,首先要形成自身的中高端人才研发业务体系进行领域的开拓,彰显优势。只有具备了高学历和工作经验,中高端人才团队才能形成。而当前的整体学历缺陷较大,不利于事务所的人才建设工作。

2.人才年龄偏高,缺乏后备力量

对比分析国内“四大”和本土百强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年龄分布,我们可以发现,在“四大”中,40岁以下的注册会计师所占比重平均高达96.6%,其中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中40岁以下的注册会计师更是达到了99.2%的比例,而相比之下,本土百强事务所平均比例仅为73.8%,两者相差近23个百分点。而超过60岁的注册会计师,本土百强事务所中共有132人,而“四大”中人数为零。在逐渐加快的知识更新频率,一些新的业务、技术和方法逐渐涌现的情况下,老成员与中青年成员之间在职业技能、管理理念和信息化的利用上的差异较大。那些服务水平比较高,国际化的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团队年轻化趋势更为明显。所以国内事务所新旧更替的速度需要加快。

(二)执业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动频繁

会计师事务所人才流动很频繁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事务所的工作需要承担重大责任,并且工作繁忙,不具备较高体力和智力的人很难承受;二是执业人员与事务所之间的价值偏向不同,一些会计从业人员仅仅是将事务所作为自己的一个跳板,工作一段时间后,便会跳槽,进入企事业单位。

二、本土所的人才建设战略

在当前形势下,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应把握趋势,制定一系列具体措施,实施人才建设战略,确保事务所长足发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事务所领导人应以身作则,起好示范带头作用

事务所合伙人及高级管理层应从自身做起,努力引领事务所的价值观,促使员工接受并融入事务所文化,坚决反对轻视法律、违反制度的行为,坚决杜绝朝令夕改、个人意志凌驾于制度之上的行为。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要坚持人人平等的原则,这是因为事务所合伙人及高级管理层自身执行制度的状况直接反映了事务所的文化建设情况,保证制度管理效能的发挥。

(二)借鉴“四大”的成功经验,建设本土会计师事务所

建设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特有文化时还可以借鉴“四大”的成功经验。以毕马威为例,它的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本”不仅仅是对待人才“以人为本”,还需要对待客户“视为上帝”,为客户提供尽善尽美的专业化服务。

(三)重视员工培训,加大资金投入

为加强事务所员工的学习,事务所应长期坚持开展员工培训工作,其中注册会计师的整个职业生涯都要不断进行培训教育。同时,培训内容的针对性要强,培训重点应因人而异。审计助理人员的培训应把重点放在专业知识水平与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上。另外,事务所可以为每一个新入职的员工分别安排指导老师,以便于他们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而经理层的培训内容还应该涵盖业务项目管理、职业质量控制和风险防范、现代审计技术研究以及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职业道德规范等内容。改变以往的培训形式,转变为以案例研究和转体讨论为主,激发员工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培训中来,展开互动讨论,互相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四)事务所内部的提升制度亟待建立

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提升制度要尽快建立,这可以保证员工的升迁问题有章可循、有规可查,提高办事效率。影响事务所员工晋升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工作年限以外,员工的工作效率、工作态度、业绩情况等都是决定员工是否晋升的条件。因此,为保证整个晋升过程公平、公正、公开,事务所要建立相关制度。只有合理的升迁制度建立了,人力资本才能较好地运作。

三、结语

当今我们处在知识经济时代,为保证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快速发展,需要实施人才建设战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事务所领导人应以身作则,起好示范带头作用;借鉴“四大”的成功经验,建设本土会计师事务所;重视员工培训,加大资金投入;事务所内部的提升制度亟待建立。只有这样,才能在与“四大”的竞争中,吸引到更多人才,取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翠婷.实施人才战略 做强国内会计师事务所[J].时代经贸(中旬刊),2007(S2).

本土学历提升方法范文6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探索 渗透德育

现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越来越注重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在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成为了教师的首要任务。历史作为初中的一门基本科目,其包含了独特的德育结构,只要历史教师对教学方式加以思考和创新,寓德育于教学,培养学生伟大的爱国精神,从而让他们拥有崇高的人生理想。

一、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提高学生德育水平

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是历史教学中永恒的两个话题,同时这两个话题也和德育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应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放在首位。中学生是未来祖国的接班人,他们的道德思想对以后国家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教师要通过历史事实让学生感悟到历史人物的思想观点、道德观念,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从古代的时候就开始兴起:诗人对祖国的歌颂和赞美,君王对帝国的热爱和责任,百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向往和维护。例如,北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清末出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学生通过了解一些历史事实,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进一步吸收,近代史当中有很多伟大的革命先烈值得我们去学习,他们面对侵略和压迫奋起反抗,视死如归英勇无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比如虎门销烟的林则徐、甲午战争中的邓世昌、当中的谭嗣同等等,这些人物都是被民族和国家所敬仰和称赞的,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对学生加以引导,学生会被这些人物的精神所感动,从而激发学生向他们学习。初中历史教材中也囊括着很多的民族精神,中国古代的大禹精神、屈原精神、商鞅精神;近代的抗震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中国现代的大庆精神、航天精神等,学生了解了这些民族精神后对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创设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不能仅仅依靠讲解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历史知识本就繁琐枯燥,如果教师仅凭借口述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从而降低课堂效率。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历史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对教学方法进行创设,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欲望。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来教学,让学生观看红、纪录片等辅助教师讲课,或者抽出课堂1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短剧表演、红歌比赛、历史竞赛等。学生通过参加活动或者观看视频能迅速的集中注意力,这样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升,同时增强了德育教育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戚继光抗倭的历史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相关的视频,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戚继光大无畏的精神,以及面对敌人时为保卫祖国献身的斗志,使得学生受到感染从而培养学生优秀的爱国品质。教师应一改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师应将那些抽象的历史知识和不易理解的精神变得具体化,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进行背诵,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可知,新颖的教学方法极大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不仅领会到历史的博大精深,而且还能从历史知识中汲取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让学生拥有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的良好品质,从而促进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

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德育教育效果

在历史中渗透德育教育除了依靠教材当中的知识外,教师还应收集一些其余的素材以丰富教学内容,使得德育教育效果有进一步的提升。首先,教师可以结合乡土历史对学生进行教学,由于乡土历史对学生来说比较熟悉,而且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易于接受,容易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其次,教师可以根据班级中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区的特点,在讲课的过程中让学生讲述自己所熟悉的乡土历史,让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有深刻的印象,教师要充分利用地方史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精神。最后,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乡土历史写进教案,对乡土历史的讲解做详细的时间规划,让学生明白“祖国是扩大的家乡,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提升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有些语文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作为历史教材来开展教学,历史教学注重公民道德规范的养成,教师应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是历史教材中并没有这样的教学内容,这时语文知识可以帮助历史教师解决这些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爱国守法、勤劳自强的德育精神,教师在讲课时就可以结合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为学生讲解陆油的经历,教导学生学习他高尚的爱国品质。还有明代爱国诗人于谦的《石灰吟》当中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让学生在不同的素材中去学习古人的精神,把学生培养成新时代的接班人。

本土学历提升方法范文7

立本楼 风骨不失沧桑之美

坐落在福建龙岩永定县湖坑镇新南村的立本楼,黄褐色的土楼骨架仍历历在目,风骨不失沧桑之美,以颓废之美搁在一派天然原野里面,也显得鹤立鸡群,大有傲骨铮铮的气概。

与立本楼一墙之隔的衍香楼因为保存完好,尚有近百人居住,是各地游客青睐的旅游景点。同为当地苏氏居住的两座土楼,立本楼、衍香楼的境遇迥然不同。

立本楼于1822年建造,后来在上世纪30年代毁于战乱。这里如今是一片断垣残壁,一股苍凉之感迎面扑来。从残留的外墙上看,立本楼是一个方形的土楼,土黄色的墙体历经80年的沧桑依然屹立。立本楼的内部虽杂草丛生,但还有一口古井,井中甘泉依旧,只是人事已非。多年来,村民尽量保护这仅剩的遗址。不过,有的人就是喜欢这种原始的味道。立本楼苍凉独特的景致每年都吸引不少摄影家前来摄影。

日新楼 管窥土楼“进化史”

说起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福建土楼,许多人都误以为是客家人的专利。其实不然。闽南人所建土楼,比客家土楼年代更早,数量更多,形式更丰富,且在门匾上多刻有明确的建筑时间。以位于漳州华安县庭安村的日新楼为例,其门匾上镌刻:“日新楼,万历癸卯岁,仲春,邹氏题”。

据日新楼的管理者邹跃木老先生说,日新楼中原住民邹氏,是宋代福建泰宁县状元邹应龙的后代,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迁到华安上坪,即开始着手修建日新楼,到1603年方完工,前后历时200多年。不过,真正展开大规模营建,应该是在明代万历年间。日新楼遗址中,尚立有一块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二月撰写的《庭安日新楼内大宗追来堂序》碑,其中提到“万历间,裔孙知郑、濮二州事,孟都始建宗祠,修为祀事焉”,正好解释了建楼所需庞大资金的来源。

无论如何,到明代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这座占地8.8亩、二街三排、每排约有23间平房的日新楼,便屹立在上坪这片土地上。邹老先生说,最多时,楼里住有50多户、400多口人。

400多年的时光,倏然远逝,唯剩这座充满建筑创意、亦寨亦楼的日新楼遗址,任人赞叹、议论或凭吊。说它亦寨亦楼,是因为一方面它雄踞上坪最高处的小山顶,作为基础的石墙高7米,墙厚1.6米,石墙上加筑夯土墙,寨内大多数房屋独立而建,正是传统堡寨的典型筑法;另一方面,日新楼里朝东一排(最外排)的房屋,又将木柱加诸土墙上,以土墙承重,则又像后来土楼的筑法。

在地处偏僻的华安上坪,能看到日新楼这种从土寨、土堡向土楼转换的典型建筑,堪称人生幸事。

升平楼 土楼中的古罗马斗兽场

升平楼位于漳州华安县宝山村,是闽南唯一全部由花岗岩砌成外墙的圆楼,外部设计像防御的城堡,内部如普通民居,中心庭院的条石铺地类似八卦图,是土楼中的古罗马斗兽场――“土楼碉堡”升平楼。

升平楼建成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迄今400多年。其主人姓郭,据其族谱的记载,是唐代郭子仪的后裔。楼房建在宝山之上,外墙全部用花岗岩条石砌筑,浑然天成,其外墙没有用灰料勾缝,只用方正的石条就能构成一个标准的圆楼,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升平楼设两门,正门朝东,侧门朝南。建筑分为内外两环,外环高三层,内环高一层,外环与内环之间是各个单元的小天井。各个朝向的单元进深都是一样的,比较规整,但单元的隔断仍十分灵活,各单元内部的空间也各具特色。楼内天井呈八卦形。

升平楼的外墙虽是石砌,但并不承重,整栋楼是木构架承重。在结构的暴露部分,有简单的装饰,木雕精致秀美,明代建筑风格极为强烈。外部设计像防御的城堡,而内部如普通民居,这种“蓄势于前,急转于后”的结构方式,创造出了“深美闳约”的艺术境界。

在二楼与三楼地板的高度,外墙有意凸出两卷15厘米左右厚的条石,装饰性地酷似“土砻”的两耳。传说明万历年间,当地柯林寨家族占势欺人,郭家利用风水选址建成土砻型的升平楼,成功“磨平”像谷仓的柯林寨,解了乡亲们的恶气。但由于忘记拆除这对耳朵,土砻也把自己磨得不得安宁,至今楼内已无人居住。

施德楼 土楼中的维纳斯

在漳州南靖云水谣景区,从和贵楼穿过一条田埂,有一座被太平军火焚的土楼,因为当地口音的缘故,关于楼名就有“时德楼”、“诗德楼”、“施德楼”等多个版本。

这座土楼建于清乾隆年间,呈方形,楼高4层15.5米,有4部楼梯,单层32开间共128间,天井两边各有一口水井。这是施德楼的前生,一场烈火后,它的今世已面目皆非,所有房间被烧成焦炭,大门的青石门框门楣烧断了,水井的石井沿也被烧毁一角。楼内的四堵墙经过烈火焚烧,像是高温窑里的砖越烧越坚强,凤凰涅地变成坚不可摧的红砖墙,在晚霞的照射下,越发显得红彤彤。

施德楼被毁后,失去家园的人们,有的外迁他乡,有的在附近择地建房,有的不愿离去,用木料在后墙搭建了5间3层楼,又在左墙修建了3间4层楼,现在这里还住着5户人家。从烧断井沿的井里打出清冽的水,人们继续过日子。

贵阳楼 “帝师”题词成谜

贵阳楼位于漳州平和县坂仔镇五星村,尽管整个土楼已呈颓势,但用花岗岩精雕构件堆砌而成的楼门,构件细部图案工艺却十分精致。而楼门上方匾额及楼门两侧门联均被水泥封填,除楼门上的“贵阳楼”三个大字依稀可辨外,楼联的字迹已无法辨认,而“漳浦蔡新拜题”的落款小字则向人们提醒着此楼非同一般的身份。

本土学历提升方法范文8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提升;学科素养;专业成长

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落实有效课堂教学、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专业素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教师发展为本,以提升教师学科素养,着力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来拓展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因此,教师要专业成长,必须加强教师学科素养提升行动的专业研究和引领。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求变革课堂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师队伍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目标,必然带来对教师学科素养的新要求。那么,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具备的哪些学科素养?提升学科素养有哪些途径呢?

历史与社会学科素养是指学生应用历史、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分析、推理和有效沟通的能力,以及在不同的情境中解决和解释问题的能力。历史与社会教师“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充分体现了“以育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关键所在。我认为,提升历史与社会学科素养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途径:

1、加强历史文化积淀

在新课程的条件下,教师不再只是知识传授者,教师的个人知识储备很是重要。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强调历史与社会新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关键就在于教师自身的素养、自身的文化积淀。《历史与社会》是一门人文性综合学科,又是一门开放的课程,它具有历史知识多样性的特点,它基于学科又超越学科,面向现实世界;始于课堂又不局限于课堂,融入社会生活。因此,用生活来打造精彩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历史与社会,在学习历史与社会中联系社会生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单靠教师个人的知识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引入课堂才能拥有“取之不尽”的资源。历史与社会的教学离不开生活,教师首先要了解外面的世界,走进外面的世界,用生活来打造课堂上的教学智慧,为有效课堂“锦上添花”。

因此,作为一名历史与社会老师,要应该博览群书,积累丰富的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不做“井底之蛙”,要做到“胸有成竹”,才能在教学中做到厚积薄发,深入浅出;同时,历史与社会教学包罗万象,涉及面极广,历史与社会老师除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需具备广博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教学中才能“运筹帷幄、游刃有余”。

2、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在新课程背景下,促进教师学科素养的提升,开展有效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切实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我认为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主要有以下两个途径:(1)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增加对教材以及课程标准解读的深度。(2)实践课改新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改变旧的历史教育观点,要把重点放在“积能”和育人上。历史教育不仅要客观地再现历史的本来面目,理清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法国著名教育家弗雷内说过:“提供知识并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获得探索方针,培养思维能力,具有创造性和批判精神,才是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技能素质。历史与社会教师要了解哲学、科学、历史、文学和艺术等方面知识,以提高教师学科专业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分析评价指导学生的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技能水平。因此,教师在“教中学、学中教”,不断提升自身的学科素养水平,从而造就教师大气、从容的教育气质。

3、增强教科研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要使教师不感觉无味,就需引导他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学作为一门艺术,需要教师积极探索教学规律,对教材、教法和学生的特点、差异等因素进行深入的钻研,掌握教育科研的新思路与新方法。同时,教师也要结合理论反思实践,结合实践研究理论,提升自我反思的能力,增强对教学工作的解读能力和变革能力,培养和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的教科研能力水平。

4、注重开发课程资源

新课程中出现了课程资源的概念,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历史与社会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精选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让学生能深切地体验到“现实即社会,历史就在我身边”,这样可以加深历史问题的分析理解,培养学生开放、创新思维的能力。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在实际社会中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即社会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而综合探究活动是培养学生社会探究能力的有效载体,所以必须高度重视。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的生活背景经验,强调学生的生活和发展需要,通过对学生生活、时政热点、社会焦点、乡土资源的有效挖掘发现教学问题,学会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提高学生认识社会生活、适应社会生活、参与和改造社会生活的能力。例如乡土史教学资源,它的开发和利用是历史与社会新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发挥以下几方面的作用:潜移默化——结合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穿插渗透——结合课堂教学,增进学生的课堂理解;专题讲座——通过专题讲座,增强学生的历史理解;综合运用——结合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乡土史是我们身边鲜活的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感。

总之,新课程处处体现着新课标、新理念、新创意、新内涵,对教师的学科学科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与社会教师的学科素养是丰富多彩的,素养需要深厚功底,素养需要博学多才,素养需要机智幽默,素养需要真知灼见。提升学科素养,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也是我们教师成长道路的重要旅程,而教师就是这个旅程上的行者,路在我们的脚下,更在远方,我们要不断地向前行。

参考文献:

[1] 张中原,徐林祥 《课程与教学论新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008。

本土学历提升方法范文9

关键词: 高中历史; 乡土文化; 结合路径;

历史是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肩负历史教育重任。纵观高中历史教材,在叙述重要人物活动和重大历史事件时会忽略整理地方历史,只有适当补充地方历史才能拉近历史学科与学生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乡土文化资源作为一种涵盖显着情感性与地域性的史料,丰富教学价值受到教师认可。将历史学科与乡土文化资源相结合能帮助学生基于整体角度理解教材历史事件发展轨迹,并产生良好的情感共鸣,最重要能实现高中历史学科提出的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目标,为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高中历史与乡土结合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常言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兴趣在学生学习发挥着不可小觑作用。目前多数高中生学习历史知识时依旧以死记硬背为主,缺乏自主探究欲望,因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对于历史学科而言,历史学科在于为学生呈现人物、已发生历史事件时间、社会发展情况等各种知识内容,使学生基于此理解现代社会与人类未来发展。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最为显着的特征即过去与现实存在时空错位,导致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陌生感与疏离感。以往历史学习多采取阅读历史文献、考古、研究史料等方式对其中存在的规律和真相进行探寻。现代高中生学习历史知识时主要学习历史研究者归纳整理的历史知识与结论,但这种知识多为间接性知识,造成学生出现死记硬背现状,影响历史学习效率。引入紧贴学生实际生活与熟悉的乡土文化资源能拉近学生与历史知识距离,从而更好的理解所学历史知识,充分体验和感悟历史学科特有的乐趣与魅力。

(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课程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明确指出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毫无疑问,学科核心素养需要围绕学生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借助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使学生高效理解和应用历史知识与技能,学会基于客观和辩证角度论证历史问题,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乡土文化资源是学生十分熟悉的存在,通过挖掘和应用乡土文化资源能使历史学科更具有温度,便于学生深层次感悟历史。教师在实践探究中通过指导学生收集、运用、整理乡土文化资源能提升学生历史解释能力,形成良好的史料实证素养。相关教育者指出,学生往往会直接表达内心对故乡、学校、家庭的喜爱之情,在此过程中会对社会关系产生深刻认识。培养学生家国意识需从家乡着手,逐渐延伸至祖国。与此同时,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并非单纯停留在历史教材呈现结论,需基于对历史问题探究、分析与解决等一系列过程,因而在历史学科引入乡土文化资源能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参与实践探究搭建桥梁。

(三)传承地方优秀文化

我国有着广阔地域和悠久的历史,不同地区有着不同文化特征。每个地区都有专属于自身的民俗文化与风土人情,多体现在乡土文化资源方面。教师通过为学生讲解乡土文化使学生了解家乡变迁与发展,体验古代人民运用汗水铸造的劳动成果,感悟家乡丰富的文化底蕴的同时对家乡产生深刻印象,并发自内心热爱家乡,激发潜在的自豪感与认同感。从地方发展角度分析,文化发展与年轻一代的传承有着紧密联系,学生学习历史除了要了解各个朝代更替与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更要了解家乡发展历程,因而在历史教学中引入乡土文化资源能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地方文化,提高历史综合素养。

二、乡土文化与高中历史教学结合路径

(一)弘扬革命文化树立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认识、研究历史知识不可缺少的基本理论,如果高中历史想要使学生达成其他素养,那么就需要保证唯物史观。一般高中涉及唯物史观涵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及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等。以安徽安庆为例,该地区在历史长流中涌现很多革命事件与人。历史教师需充分利用这一乡土文化,通过挖掘优秀革命人物典型事迹落实红色教育,有利于发扬和继承安庆革命文化,更能让学生树立正确家国观与历史观,学生在乡土文化中明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形成唯物史观做好铺垫。与此同时,唯物史观极力强调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主体,在创造革命文化中发挥着不可小觑作用。在五四运动期间,安徽安庆有3000多名学生勇敢走上街头游行示威,千名工人罢工,多个领域响应抵制日货斗争。在渡江战役期间,安庆人民有有近85000名民工积极参与渡江作战,为大军顺利渡江做好物力与人力等各方面准备。相关调查统计显示,安庆各个县区为渡江部队筹集5000多只木船,筹集3700多万斤粮食,抢修150多座桥梁,修建200多公里运输道路,组织5000多人水手与船工。从上述可看出,在物质匮乏年代有无私奉献的民众大力拥护党的革命事业,正因如此中华民族才能实现人民解放与民族独立。从安庆乡土文化可看出,革命成功与否与人民群众支持有着紧密联系,通过学习安庆革命文化有利于树立良好的群众史观。

(二)梳理遗址资源培养时空观念

所谓时空观念即在特定时间联系与空间联系观察事物与分析思维意识,基于历史学科的时空观念包括空间与时间观念,在一定时间与空间下发生所有历史事物,再从历史时间与空间范围对历史进行阐释,达到客观评述历史与全面理解历史教学目的。历史课程不单单讲述已发生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因为乡土文化来自学生实际生活,无疑是学生体验和感悟以往历史的重要方式。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无论讲述古代史与近代史需借助地方遗址资源创设情境,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历史氛围,形成良好的背景性经验。例如在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时,该章节涉及的新石器时代与现实生活相距一万多年,历史教材呈现的案例与学生现实生活有着较远距离,学生阅读教材描述无法融入当时情境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运用安庆地区薛家岗和黄鳝嘴等遗址作为新课导入资源,同时运用现代多媒体为学生呈现相关图片,缩短时空距离的同时深化对教材内容理解。再以“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为例,历史教师在讲解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知识时,可为学生介绍昭明寺、法云寺、后山寺、山古寺、太平寺等古建筑,上述寺院均建立于安庆地区。通过介绍古建筑寺庙能使学生运用已知乡土历史深层次理解和感悟历史教材呈现的知识点,强化时空观念。

(三)挖掘名人资源内化家国情怀

家与国紧密相连,家国情怀体现学生在认识与学习历史的思想态度与情感,彰显历史学科特有的育人功能。学生只有爱故乡,才会升华对祖国的情感,并在认识和认同乡土文化中形成对国家情感、态度、认知。毫无疑问,家乡名人资源是乡土文化中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不可缺少的素材。安庆地区在历史长流中涌现很多人才,明代时期的左光斗,清代时期的张英与张廷玉,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以及两弹元勋邓稼先等都生长都这片土地。历史教师通过挖掘名人资源能促使学生充分了解安庆名人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感悟名人展现出的爱国主义与无私精神,激发潜在的热爱家乡和祖国情感。例如教师可为学生布置书写邓稼先小传作业,借助多种渠道收集邓稼先生平事迹,如邓稼先毅然放弃国外丰富的待遇回到刚刚起步的新中国,将自身一生都奉献给两弹事业,最终目的只为祖国强大。学生在搜集各种资料时会被邓稼先无私与爱国精神所敬佩,强化责任担当意识与社会责任感,达到家国情怀培养目标。

(四)实地调查资源强化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即通过获取可信性较强的历史资料并基于此重现历史,作为高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之一,借助史料能使学生了解历史,并在搜集与辨析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而全面且正确认识历史。乡土文化资源受地理条件影响,有着显着的优越性,引导学生运用乡土文化考证历史能简化学生理解。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知识时,安庆地区有条街为“锡麟街”,是当地人民为纪念徐锡麟所设置,1984年安庆人民为徐锡麟殉难区域修建一座纪念台,台中央放置汉白玉雕刻的徐锡麟坐像,运用大理石在石壁上嵌刻徐锡麟事迹简述。历史教师在讲述辛亥革命时知识时可组织学生走访锡麟街,了解该条街道变迁史,再结合历史教材知识掌握辛亥革命背景,实现乡土文化与历史知识相融合的同时使学生深层次理解宏观历史意义。

结束语

总之,在高中历史学科结合乡土文化资源能较好地弥补教材存在不足,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呈现的历史事件发展轨迹,调动学生参与历史知识探究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在发现、解读、运用乡土文化资源时强化家国情怀素养与探究实践能力,提升历史综合素养,实现核心素养目标。高中历史教师应积极开发乡土文化资源,充分发挥乡土文化资源优势作用,切实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茗.借用乡土文化助力高中历史学习[J].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20(1):91-92.

[2] 蔡国锋.乡土文化资源与高中历史学科整合的实施探究[J].语文课内外,2019,000(009):321.

[3] 周静.高中历史乡土文化课程资源的审美开发浅析[J].东西南北:教育,2020(10):0346-0346.

[4] 王翠芳.中学历史教学与地方乡土文化融合的实践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