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本土音乐文化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10-07 18:51:02

本土音乐文化论文

本土音乐文化论文范文1

论文摘 要:我国当下的音乐教育存在本土化音乐教育体制欠完善、音乐教育理论与观念整体滞后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确立中国音乐学派思想,充分认知中国本土音乐文化的独特价值和核心价值,构建和完善中国本土音乐教育体系。 

自从20 世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成就。音乐学院从过去的不到10 家发展到目前有各类音乐学院名称的学院三、四百家。音乐教育事业有了前所未有的起色和发展。像谭盾、郎朗、宋祖英等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国音乐艺术家的身影也逐渐增多。出国留学深造音乐,以及与各种国际音乐文化交流活动也都十分频繁。音乐基础教育也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音乐教育教学改革。青少年业余音乐文化生活的热情也在空前高涨。

然而,像我们中国这样具有悠久文明和历史的伟大国家,却没有自己的核心音乐教育理论,不能说不是遗憾的、或者说是悲剧性的。换句话说,中国没有自己原创的、独立的音乐教育理论是既制约了音乐教育的发展,又阻碍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本土音乐教育理论”,不仅是指中国民间音乐教育及其理论,而应是指具有中华民族主体性格和民族音乐智慧的音乐教育之理性主张与系统思想。

中国本土音乐教育理论即中国全部音乐教育智慧的系统集成。因此,决定当下与未来中国音乐教育能否有效快速生长的关键,是看能否探究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思想。探究中国性格的音乐教育理论,是目前与未来中国音乐教育学术的重要任务,是中国音乐教育持续生长的保障。那么,如何在多元化的背景下,挖掘和建设中国本土音乐教育理论呢?

一、要确立中国音乐教育学派的思想。

如果缺失探究构建中国音乐教育学派的意识和观念,必将影响人们主动探究中国音乐教育理论的行为。只有当有了构建中国音乐教育学派思想的引领,才有可能积极主动地研究和构建起中国音乐教育的系列学理。

中国音乐教育体系应该以“生活世界”为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中国各地域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生活形式和生活世界,而“体系音乐学”也要放到工业化和理性化时期的生活世界来评价,正如胡塞尔讲科学世界也要放到生活世界来评价是一个道理。今天,人类已经处于后工业社会生活以及生态文明的生活世界,我们需要重新评价工业文明时代音乐生活世界的有效性和有限性,以及重新建构后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时期的音乐生活世界。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中国音乐教育学派思想体系。

二、充分认知中国本土音乐文化的独特价值

如果想要真正构建中国音乐教育的理论,当然是千万不可忽视中国本土音乐文化的价值。音乐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标志,是一个国家形象的象征。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音乐总是会呈现出具有这个民族和国家特色的音乐文化印记和共同特征。中国音乐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文化产品。中国本土音乐文化是随着中国人民求生存求幸福历史演进发展的结果,展现出了中国人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说,中国本土音乐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传统的表征,也是中国本土音乐教育理论形成与实践的基础。所以,在谋求中国当下与未来音乐教育和新生长点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和发掘中华民族的音乐智慧和已有成果。这样才能避免构建中国音乐教育理论的无根行为出现。

三、全方位构建中国音乐教育理论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更加注重多元文化价值的时期,谋求中国音乐教育理论,还应该有广博的视野和心胸。也就是说,要在多元文化视野下,充分理解和尊重人类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形式和内涵,比较和吸纳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财富,为我所用地促进中国音乐教育理论的完善形成。我们强调探究建构中国本土音乐教育理论,不是排外的、狭隘的民族主义者,而是要在保护与发展本土音乐文化的前提下,在多元开放的文化视野下形成本土音乐文化特色、形成本土音乐教育理论,这样的理论才是兼容博大的,才是更具生命力与指导意义的。

四、构建和完善中国本土化音乐教育体系

探究构建中国本土化音乐教育理论的目的,是要完善构建中国本土化音乐教育系统。因此,在研究构建本土化音乐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还必须花大力气探索和构建中国本土化音乐教育体系和模式,这样才能真正促进中国音乐教育的有效生长。

把本土音乐文化引入实践教学环节,有利于发挥本土音乐文化的教化引导作用。本土音乐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状况、生产劳动经验、情感变化和审美价值,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文化活动具有很强烈的示范教育作用,引导着人们确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风俗习惯和正确的审美趣味。

本土音乐文化引入实践环节具有很强的现实利用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本土音乐文化的社会价值被重新认识,呈现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高校学生必须走出课堂,走进广阔的本土音乐文化的环境中去,让学生在本土的音乐文化中思想得到提高,审美得到健全,传统的道德观念得到巩固和强化。

总之,挖掘和建设中国本土化音乐教育理论,就是确立中国音乐教育学派思想,认知和突出音乐教育的本土音乐文化的特色,突出中国本土音乐教育的文化内涵,这是我国现在与未来音乐教育生长的系列关键要素点。发现和找准中国音乐教育在当下和未来的核心生长点,是促成完善建设具有中国学派的中国音乐教育体系,迎接未来音乐教育更大发展的必由之策。

参考文献:

1.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本土音乐文化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 全球化带来了世界文化的频繁交流和对话。作为全球化的对立面“本土化”以独特的生 

引言 

 

现今随着经济的频繁往来和信息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一系列全球问题的产生使人们越来越密不可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角度也变得全球化了。“全球化”作为目前最流行的术语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世界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文化的交流也成为各国际关系的重要方面。西方学者罗兰·罗伯森“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概念的提出正是作为一种文化上的对策和设想,认为“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都必须适应当地环境的方式”,全球文化是以多样性和差异性为标志。作为全球化的对立面“本土化”以独特的生命力与之抗衡,世界文化将是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和对话。音乐在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使之也深受全球化的洗礼。“全球本土化”也给予音乐教育以重要启示。要深入理解音乐教育的“全球本土化”须从对全球化的认识开始。 

 

一、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和对话 

全球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涉及到不同的学科和领域。邬志辉教授在《教育全球化——中国的视点与问题》中归纳了五种界定模式(传播学的界定模式、经济学的界定模式、文化学的界定模式、生态学的界定模式、政治学的界定模式),认为“全球化是一个多纬度的发展过程,各纬度在表现上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全球化是一个不平衡的发展过程,对不同国家来说,全球化的意义可能是不一样的:全球化是一个矛盾性的发展过程,单一与多样、特殊与普遍等矛盾和悖论都同时并存与全球化的结构当中。”音乐教育属于文化范畴,所以在这里重点看看文化学的界定模式:“就文化的全球化而言,它不是一个日趋同质化(homogenization)和一体化(unification)的过程。相反,它是一个全球化和逆全球化(deglobalization)、文化多样性与文化普遍性、全球化和地方化之间矛盾公生并在全球背景下凸显强化的过程。”可见全球化在文化领域更多的是一种全球与本土文化的交流和对话,没有差异就没有交流的必要,没有交流就不会与进步,因此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从观念上,全球化并不是一个同质化过程。至少对现在来说,那种认为非西方世界最终将因循一个单一发展模式的合流观念是过于简单化的。他没有考虑到各种全球化趋势中的复杂性因素。……因此,当今世界成为这样一个竞技场,全球化和它的对立物——本土化——各擅胜场,正在同时对个体和群体产生巨大的压力。”(杜维明《对话与创新》)著名文化理论家野健一郎也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各种文化之间的接触越频繁,文化越趋多样化”。世界文化的多样化发展同样也促进了各本土文化之间的交流,可以说没有全球文化只有本土文化,各本土文化构成了世界文化,未来世界文化朝着“全球本土化”发展。 

在音乐的“全球本土化”中,印度小提琴音乐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例子。小提琴是欧洲音乐的重要乐器之一,大约在两百年前传入南印度宫廷,现在南印度音乐会几乎离不开小提琴了。从音乐风格到演奏方式,印度小提琴音乐与西方小提琴音乐都有着极大的不同。相信也听过印度小提琴演奏的人肯定会为它们完全不同的音色留下深刻的印象。为适应印度音乐的要求,印度人把小提琴改为c、g、c、g定音,席地而坐演奏,把琴放在胸前和右脚之间。风格模仿印度的歌唱,演奏多滑音。他们采用自己的方式改进小提琴。使小提琴成为了印度人自己的乐器。现在印度小提琴音乐受到了世界各国的热烈欢迎。印度传统音乐做到了真正的“全球化”,在现代世界中保持了自身的整体性和独立性,成为音乐的“全球本土化”的典范。 

 

二、音乐教育的“全球本土化” 

在全球化进程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这一时代背景又向教育提出了挑战。我国音乐教育领域对全球化问题的反应慢一拍。缺少音乐教育基本理论的全球性思考。当看到音乐教育全球化这一概念时难免会误解为全球音乐教育的趋同,甚至是全球音乐教育的西化。这显然是对全球化这一概念的片面或不深刻的理解。由此引入音乐教育的全球本土化以更好的理解全球化语境下的音乐教育。音乐教育的全球本土化是指所有全球共同认可的音乐教育思想和制度都必须适应本土的音乐教育环境,以体现本土人民的主体性:所有有建树的音乐教育思想和制度总是有地域性的,总是产生于特殊、具体的音乐教育环境.总是由解决具体音乐教育问题的人创造的,而后才具有了一般性并被全球的“他者”广为借鉴、学习和再创。音乐教育的全球本土化包括以下特征: 

1、音乐教育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音乐教育的普遍性体现为各国、各民族和各种不同文明体系之间在音乐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上的某种趋同。如音乐的终身学习和把音乐视为文化,理解不同民族和国家的音乐等观念正被世界各国所接纳:对话式教学正取代灌输式教学已成为全球音乐教学认可的方法等等。音乐教育的特殊性体现在虽然各国音乐的终身学习等观念已被接纳,但各国的接受程度、范围各有不同:各国的教学方法也各有不同的运用。 

2、音乐教育的一体化和分裂化的统一。音乐教育的一体化体现在国际性音乐教育组织的建立,如1953年成立的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等。这些国际组织在全世界、在国家之间乃至在地区之间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大。如isme在半个世纪来纠正了全球普遍存在的欧洲文化中心论,正式提出了世界音乐(wordmusics)教育的概念。“多元文化教育”、“世界音乐”、“全球观点”等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焦点。就在全球音乐教育一体化的同时,各国、各民族、各地方的独立性不断加强,珍视民族优秀音乐文化传统以及保护和促进音乐文化多样性的努力,不仅是各民族国家,也是国际性音乐教育组织的一种追求。国际性音乐教育组织的成果正是各国、各民族乃至各地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3、音乐教育的国际化与地方化的统一。为了便于交流、沟通和比较,国际社会越来越采用为世界各国所共同接纳与共同遵守的标准与规范。但音乐教育的国际化并不是绝对的和单一的对应。如在一些术语概念上,由于语言文化和理解方式的不同则应慎重的理解和运用。

三、音乐教育全球本土化的几点建议 

1、重视世界音乐的教育 

全球化语境下人类利用先进的通讯技术、交通工具克服了自然地理因素的限制。各地区、民族和国际组织的相互联系乃至相互依赖增大,使全球范围内的自由交往更频繁:世界经济市场化使资源得到全球性配置,促使地区乃至国家经济的依赖增大,经济往来密切:全球化带来的全球问题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等也把世界人民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与人紧密联系密不可分,都是组成这个世界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文化的角度看,经济的密切往来必将促进文化的交流、依赖。作为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音乐文化也是人类相互理解的纽带。 

音乐教育“全球本土化”话语中的世界音乐指的是世界各国本土的音乐,是为了增强世界各国的相互理解为目的,这就要打破欧洲音乐中心论的旧有观念,理解并学习世界各国、各地、各民族的音乐,它们是组成世界音乐文化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音乐从属于文化,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的文化千差万别、种类繁多,每一种音乐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音乐教育全球本土化就是要求人们去理解、学习不同的音乐文化以促进世界的理解和交流。我国的音乐教育长期受西方音乐中心论的影响。分不清西方和世界,教育内容中世界音乐所占比重几乎为零。西方音乐只是沧海一粟,是世界音乐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成功也正是在于它的特殊性。世界音乐给了我们更广阔是视野,使我们可以从更多角度认识到自身的独特性,在保持自身独立性和整体性的情况下获得新的发展。 

2、重视本土音乐的教育 

正像前面指出的音乐是文化的一部分。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本土的音乐文化传统就是组成世界音乐文化的一部分。近年来“本土知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学术界也开始了广泛的研究。石中英在《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中将“本土知识”定义为:“由本土人民在自己的长期生活和发展过程中所自主生产、享用和传递的知识体系,与本土人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和人文环境)及其历史密不可分,是本土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是一度被忽略或压迫的本土人民实现独立自主和持续发展的智力基础和力量源泉。”并且他还详细论述了“本土知识”在内在发展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由于本土知识与本土生活方式密切结合,深深扎根本民族文化,包含着真正的生存智慧,对于解决本土问题是一种真正有效的知识,也是他者所不能给予的。 

音乐教育全球本土化要求我们重新认识本土音乐在世界音乐文化中的地位,增强他们对本土音乐的认同和归属感,彻底摆脱西方音乐中心论的控制,探寻适合本土音乐教育环境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等,并为世界音乐教育之林贡献力量,以达到“对话”的最高境界。外来文化要在本土得到发展必须适应当地环境和各种条件,也是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再创造的过,成功的本土化成果又可以作为“他者”推向世界。音乐教育必须有这样的视野才能使更多的人们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用于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并进一步把自己音乐文化发扬光大。 

3、让音乐教育回归生活 

当代哲学大师胡塞尔从现象学的角度指出了欧洲“科学世界”的危机,并提出走向“生活世界”的超验现象学,为我们理解“生活世界”与“音乐教育世界”的关系奠定了基础。生活世界是一切教育世界的根基与源泉.教育的有效性与意义最终要回到生活世界。而我们的音乐教育世界渐渐淡忘了这一源泉,处在一个所谓西方科学的音乐技术和理性符号覆盖的异化了的生活世界。学校音乐教育成了纯粹知识的灌输,远离了生活世界得以课堂、教材为、教师为中心的封闭式教育。音乐本身就源自于生活,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音乐教育全球本土化要求我们摆脱原有的教育模式.重建音乐教育的观念,在生活中交流、学习和理解音乐,最终走向生活。生活中存在多种多样的音乐。“佛罗里达州奥兰多的迪斯尼乐园中的世界民族村。围绕着中央大湖.依次有墨西哥、挪威、中国、德国、意大利、美国、日本、摩洛哥、法国、英国、加拿大、以色列等十二个村,其中不少都有音乐歌舞表演。……英国的世界巡回艺术团、印度古典音乐协会、皇家非洲协会、亚洲音乐巡回演出团和伦敦共同体学院艺术系常在那儿举行演出或举办综合艺术节,如1995年举办过印度、巴基斯坦、加勒比和西非等艺术节。……五花八门的街头广场音乐是西方城市一景,也融入了世界音乐。如旧金山鱼市码头前。秘鲁流浪艺人的排箫与吉它二重奏。”(汤亚汀《走向现实生活的世界音乐》)这些音乐都是来自本土源于生活。并让人们在生活中感受音乐、学习音乐、理解音乐,看到本土音乐的独特性,看到世界音乐的异彩纷程。 

 

结语 

本土音乐文化论文范文3

[关键词]重庆;音乐专业;教学改革;民族民间音乐

“本土音乐”泛指地域性音乐的母语、民俗、民风,音调的风格、色彩、调式、调性及其理论。地方性、区域性民族民间音乐,包括民族民间歌舞曲、劳动号子、山歌、地方戏曲等。[1]《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中提道:“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教育资源。”地方音乐是民族、历史、风土人情等的艺术化再现,是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浓郁的本土民族民间音乐素材是大学生艺术教育和文化熏陶的可贵资源。近年来,教育部对高校艺术课程标准进行了新的设置和调整,着重加强了对各地本土音乐的研究与实践,促使高校的艺术教育从理念到行为模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民族民间音乐题材已成为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的必修课程。

一重庆高校融合本土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意义

重庆地处中国西南部,富饶的土地孕育出灿烂的巴渝文化。几千年来生活在这里的人民传承和创编了许多风格各异情趣不同的歌曲和器乐曲。“秀山花灯”“乌江苗族民歌”“土家民歌”“綦江吹打”“永川民歌”等等,都是重庆民族民间音乐中的经典,是我国本土音乐在时代长河中留下的文化财富,其文化价值无可替代。在当今世界多元化文化跨界创新的大背景下,我国原有的本土音乐传承与发展推动形式早已发生了改变。一方面促进文化间交流,刺激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创新;而另一方面,由于当下对国际潮流音乐的推崇,忽略了对本土音乐自身特征的传承保持。高校作为本国音乐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需肩负起保护与传承民族民间音乐这一重任。将重庆本土民族民间音乐作为相关课程资料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是对主流音乐教育的重要补充与拓展[2]。这不仅可以丰富重庆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素材,完善整体教学架构与专业教学体系,更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加强二次创作,保持重庆本土音乐民族性与多样性,保证民族民间音乐不丢失、不守旧。传承创新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是融合的关键。高校拓展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内容为本土民族民间音乐的创新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而引导学生把本土民族民间音乐符号与多元音乐表现手法、技巧、风格相结合,推出更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才是提升本土民族民间音乐艺术表现力和社会影响力的关键。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如,“川江号子”“跑马溜溜的山上”“华阴老腔”等等,这些新创作的作品不论在本土民族民间音乐音调风格的保持上还是在运用艺术表现手法上都让人耳目一新,使人既感受到了传统音乐的音画风韵,更体会到现代音乐表现手法的时代气息。

二重庆高校音乐专业融合本土民族民间音乐的现状

虽然高校音乐专业都开设了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但由于涉及范围太大,内容太多,一般都是知识、结构、层次方面的介绍了解,属于一种点到为止的教学,对本土民族民间音乐的历史渊源、起因源点、旋律特点、方言俚语、风格特性无法做深入细致的讲解,更谈不上对本土民族民间音乐作品上的传承创新了。教学结构失衡。现阶段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普遍以西方音乐理论体系为主导,我国本土音乐的教学呈现“附加”模式。截至2017年,重庆设立了音乐专业的本科院校共9所,专业下设理论、声乐、钢琴、器乐、舞蹈等方向,其中仅部分师范专业学生设立了民族民间音乐相关课程,课程设置呈现不平衡状态。在不完全统计中,大部分院校设置该课程为2学期之内,且每周课时在3小时以内,无法与其他专业理论与技能课相比,课程量有限,学习效果不理想,对本土民族民间音乐几乎没有设立专门课程。教学内容与手段传统保守。当前,重庆高校音乐专业的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内容注重知识架构的宏观性,针对巴渝本土民族民间音乐的介绍与学习体量明显不足。在对重庆相关高校学生所进行的调查数据显示,70%以上的本地学生对巴渝文化与本土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兴趣很浓厚,但由于教学理念的偏差与教学内容的限制,导致本土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效果受到很大限制,学生的知识了解程度较低,且教师对本土民族民间音乐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有限,在教学过程中手段单一传统,课程设计缺乏新意,教学形式很难满足实际需求,缺少互动,使学生逐渐丧失兴趣,更谈不上对本土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创新。外部扶持力度不足。90%的受访学生认为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教育资源非常必要,并且对重庆高校参与保护和传承地方民族民间音乐非常支持。但由于实践平台不完善,地方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使社会资源与学校资源没有形成良好互通,不利于本土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总的说来,目前重庆高校音乐专业对本土民族民间音乐的吸纳融合创新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重庆高校应该以此为教改方向,增强本土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和强化教学手段,加强学校与地方的文化互动,使本土民族民间音乐真正得以创新发展。

三本土民族民间音乐融于高校教学改革的路径

1完善课程结构

高校要完善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改革,必须从课程结构内部进行完善。首先是落实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设置。针对本土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设置的普适性和独特性进行科学、合理的比例调整,特别是非师范生需增加相关课程设置。其次是对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程培养方案、培养体系、课程结构等问题进行研究,以此探索将重庆本土民族民间歌曲、器乐曲、舞蹈等引入高校艺术教育课堂,打造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特色。前期开设基础理论课(必修课),后期开设民族民间音乐创新课(选修课)。

2充实教学内容

重庆本土民族民间音乐形式丰富,趣味性、互动性强,要在系统性地收集整理归纳地方民族民间音乐各种元素和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吸取地方民族民间音乐的精华,对优秀的作品要做深入细致的历史脉络挖掘,在艺术理论上进行完善提升,阐述其悠远的民风文化和民俗气息。重视课程设计、教材编订与更新,要做到抓重放轻,取优弃劣,落实理论实践双纲并举的原则,加强本土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与其他理论课、器乐课的有效交流与融合。

3优化教学模式

当下高校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多为教师讲授、视频观看等简单形式,互动不足,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因此,教学改革必须加强教学模式的调整与创新。需要与相对应的课程进行相互协调相互支撑,教学须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变被动教学为主动教学,在引导学生整体学习发展的基础上强化个性化教学。要把本土民族民间音乐课堂教学与艺术创作、艺术实践相结合,激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到本土民族民间音乐的音乐创作中去,为此后的创新教学打下基础。

4建立实践平台

强化艺术实践,贯彻“请进来、走出去”的理念,将民族民间音乐艺人请进高校、请进课堂,带学生走出校门、走进民间,通过参观学习、文化走访、田野调查等形式组织课外音乐文化探究活动,鼓励学生深入当地少数民族生活环境了解当地的人文、音乐等[3]。通过切实的体验与了解,学生在演唱演奏民族民间作品时更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还可以通过节目创作、演出编排等实践内容实现学、演交替双轨同步,让学生学之以用。另一方面,与本地文化教育机构、群众文化馆加强联系与沟通,共享资源,并就本土民族民间音乐实践建立长期合作,在音乐文化传承、音乐二度创作上促进本土音乐文化的发展。

5构建扶持机制

相关体制的建设与完善。教育部门和文化单位要协作互动,设立专项扶持资金以支持高校本土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工作和构建完整的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基地,并支持教职人员相关能力素养的培训。此外,扶持实践平台建设,促进高校与文化教育机构的联系。最终实现对师资队伍、艺术装备、经费投入、制度创新等全方位的保障。通过对高校艺术教育课程进行科学设置和合理调配,充实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从而促进重庆市高校艺术教育充分吸收重庆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增强高校艺术教育音乐课程中的本土文化养分,使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散发出时代的气息,唤起青年大学生对传承和发扬传统音乐文化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刘金喜.本土音乐教育探索[J].艺术教育,2009(06):107-110.

本土音乐文化论文范文4

关键词:本土音乐;音乐;实践教学

一、本土音乐文化的现实意义

本土音乐是指在独特的自然、人文、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于人们的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音乐形式的总和,它反映了本地区人民精神面貌,体现了本地区人们的审美价值,并服务于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中国有着极为丰富的本土音乐文化,劳动人民在劳动和生活中创作的民歌、戏曲、曲艺、器乐等音乐,深刻体现了本民族的情感心理和价值取向。

本土音乐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在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产生并延续不断地发展至今。现存的本土音乐要么是“古老生活民俗的遗存”,要么是“有生活方式的传统依据,但曲调有即兴变化,歌词随情景而异的音乐”,要么是“某些地区或民族的乐种中相对完整地保存着古代其一种曲调或歌曲的原貌”的音乐形式,要么是“有古谱留存的失传乐曲”。我国现存的本土音乐在漫长的历史隧道中,绵延不绝、传承至今,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也有学者认为,特定的地理、自然环境是产生和形成不同文化传统的重要基础,地理、自然环境会对一定地域人民的生产、民俗、节令、文化等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而依附于生产、交往、民俗、节令等方面的音乐艺术,也必然带有区别于其它地域的地域特征,起到服务当地人民的生存方式和社会生活的目的,才能够得到人们的接受。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迅速发展,植根于传统农耕文化的本土音乐也因为外来音乐品种和新兴音乐媒介的不断冲击而面临生存危机,后继人才匮乏,演出市场萎缩。但同时,本土音乐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新兴演艺市场和新一代的观众对音乐文化有着多样化的现实需求,我们必须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需求,对本土音乐进行改革创新,创作出适应人们娱乐、审美需求的新作品和新形式,积极开拓演艺市场,建立市场化的演艺运行机制,促进本土音乐的产业化发展,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才投入到这一宏伟事业中。而从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构建中国人“精神家园”的角度来看,本土音乐在树立国人精神面貌、道德观念和审美价值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以其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性以及地域性,影响着人们的音乐文化生活和音乐价值取向。

二、本土音乐在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体系中的角色缺失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的高校音乐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音乐表演、音乐创作、音乐教育、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西方音乐教育体系在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体系中一直占据重要的地位,“欧洲中心论”仍禁锢着许多师生的思维,在此体系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对美声唱法、西方歌剧等西方音乐形式如数家珍,认为中国的音乐形式简单、内容单一、表现单调等等,对本土音乐文化知识的认知极度匮乏。可以说,对西方音乐的“技术崇拜”、“价值崇拜”并夹杂着“本土音乐落后”的教育观念,仍在继续影响中国高校音乐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这在无形中阻碍着师生本土音乐文化自觉意识的树立。

而随着人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入反思和价值重估,在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体系中,人们对“母语音乐文化”的体系重构日益重视,在传统音乐理论研究、音乐教育、音乐表演、音乐创作、教材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初步形成了一支具备专业技能的教师队伍,各高校在探索民族化、本土化的音乐教学体系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新经验和新成果。但是,本土音乐在高校的音乐实践教学体系中却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应用,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出现角色缺失的尴尬局面。在许多高校的音乐实践教学体系中,本土音乐在课程设置、师资配置、教学实践基地、教学实践目标、实践培养模式等方面都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和应用,在引进本土音乐家充实师资队伍方面赶不上形势的发展和师生的迫切需求,本土音乐很难在高校的音乐课堂中出现,最关键的原因在于我们还没有树立本土音乐的文化自觉意识,没有认识到本土音乐在构建特色音乐教学体系方面的核心作用。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本土音乐无法在艺术实践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审美和价值导向作用,很难影响到广大师生的思维意识和价值选择,不利于形成自己独有的音乐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

因此,在继续完善“母语音乐文化”教育体系的同时,我们要加大本土音乐在教学实践中的分量和比重,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本土音乐进入操作层面。于是,实现本土音乐文化教育的持久繁荣,成为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本土音乐在高校实践教学中的价值重估

在高校音乐实践教学体系中,本土音乐具有审美价值导向作用和传承民族精神的作用。本土音乐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它是民族文化、民族心理、民族审美以及民族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为了传播和弘扬本土音乐文化,避免生存环境恶化和衰落消失的情况出现,我们必须让学生接触鲜活的大众音乐生活,亲自参与本土音乐的表演,深入认识本土音乐文化的内在规律,细细体会本土音乐文化的情韵,深入理解认识本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导学生树立对本土音乐的保护与传承的责任感。

本土音乐文化引入实践教学环节,有利于发挥本土音乐文化的教化引导作用。本土音乐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状况、生产劳动经验、情感变化和审美价值,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文化活动具有很强烈的示范教育作用,引导着人们确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乡俗习惯和正确的审美趣味。因此,高校学生必须走出课堂、走进广阔的本土音乐文化的环境中去,让学生在本土的音乐文化中思想得到提高,审美得到健全,传统的道德观念得到巩固和强化。

本土音乐文化引入实践环节的具有很强的现实利用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本土音乐文化的社会价值被重新认识,呈现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和文化传播方式的转变,以本土音乐文化为主导的专业培训机构和现代演艺公司开始出现并发展迅猛,音乐文化传媒产业方兴未艾。在此形势下,高校责无旁贷地承担着促进本土音乐文化进入现代社会、服务社会文化生活的责任,要努力建立满足社会文化需求的新兴专业,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积极开展艺术管理、音乐市场运作、音乐传媒、舞台编导、音乐商业宣传、演艺中介、文化融资等方面的实践教学活动,拓宽高校学生学习、就业、创业的思想理念。为此,高校音乐院系要坚持“开放办学”的理念,积极引进社会各界优秀人才,科学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本土音乐实践教学体系,为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四、本土音乐在高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高校是各地的教育中心、科技中心和文化中心,拥有雄厚的教学和学术资源优势。目前,国内已有多家高校正在积极探索本土音乐人才的教学模式,例如,泉州师范学院于2003年开始招收音乐学(南音方向)本科专业学生,培养能弹能唱、懂教学会研究的多层面人才,为福建南音的传承与保护做出了贡献,其他如北京电影学院的相声喜剧表演班、上海戏剧学院的越剧本科专业、广西艺术学院的民族音乐表演专业、辽宁大学的二人转本科专业、上海师范大学的昆曲表演本科专业、平顶山学院的音乐表演(曲艺方向)本科专业等,均在本土音乐的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各种有益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为了在实践教学环节充分体现本土音乐,各高校首先要解决市场定位和人才定位的问题,围绕“培养什么人才”和“如何服务社会”两大主题进行实践教学建设,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积极促进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学科发展、师资队伍等的优化提高,尽快形成本土音乐实践教学的机制和措施。各高校必须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为突破口,加快专业课程建设,加大实用性课程建设,开设《中国传统音乐》、《戏曲音乐鉴赏》、《民间音乐鉴赏》、《音乐编导与艺术管理》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积极扩展学生的专业素质。同时,要加快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开展各级各类专业演出与比赛活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艺术实践舞台。此外,各高校必须坚持“以创新为动力、以特色求发展”的发展目标,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通过培养高质量的毕业生来赢得人们的信任,吸引更多的人们投身民间本土音乐。

其次,地方高校要加大师资建设力度,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人才。目前,我国一些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已经开设了从专科到博士的民间音乐教育体系,特别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开办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民族音乐学”、“戏剧戏曲学”、“曲艺学”等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层次教育。此类人才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是我国民间音乐产业化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力军。地方高校还可以采取聘任制的形式,特聘在相关领域有深厚艺术造诣的艺术名家前来授课,例如民间歌手、戏曲名家、说唱艺人、秧歌高手、鼓乐艺人等等。授课的具体形式必须要灵活多样,可以是长期固定的专业教学,也可以是短期集中教学,也可以采取讲座、学术报告等形式,这就需要我们在授课形式、课时报酬、课时量统计、食宿交通等方面制定特殊政策,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第三,本土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与我国当前迅速发展的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可以采取“校企联合”的方式,共享教学资源、音乐资源和产业资源,达到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在我国各地的广大城乡,常年活跃着大量的唢呐班、吹手班、乐社、乐户、剧团、歌舞团等中小型民间演艺团体,城镇地区则存在许多剧团、班社、艺术团、文化传媒公司等民间社团和文化公司,具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文化企业和公司也大量出现。一批以民间本土音乐为特色的文化企业不断产生、发展和壮大,高校可以采取在文化企业建立教学基地、实习基地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直接面对市场需求,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整不适应产业化发展的教学目标及手段。同时,高校可以为文化企业提供科研支持,为文化企业确定发展目标、明确市场定位、提高表演水平、优化管理制度和提高抗风险能力提供专业化建议。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认为,在高校的音乐实践教学环节中引入本土音乐是当前各高校音乐院系面临的迫切问题,是确立“特色办学”的关键因素,更承担着树立人们本土文化自觉意识的历史责任。为此,各校要加大对本土音乐引入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力度,坚持“开放办学”方针,着重解决好定位与发展两大主题,加强实用型课程建设,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努力引进各类人才,加大“校企联合”力度,建立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各具特色的本土音乐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2]李颖生.中国文化产业经典案例分析[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7.

[3](美)戴维·埃里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本土音乐文化论文范文5

关键词:本土音乐;中学音乐课堂;重要性;可行性;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125-02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我国中学音乐课程改革方兴未艾。多元化课程结构、本土音乐意识的觉醒及中学音乐教育中本土音乐资源匮乏现状,日益凸显出将本土音乐渗入当地中学音乐教育的迫切性。本文以衡东县第九中学为个案,浅谈衡东本土音乐渗入当地中学音乐课堂的实践研究,力求构建衡东本土化、特色化的音乐教育,充分发掘衡东本土音乐独特价值,铸就其传承发展的坚实平台。

一、衡东本土音乐概述

(一)衡东县概况。衡东县位于湖南东部偏南,1966年从衡山县析出新置,经度112.95,纬度27.08。县域面积为1926平方公里,总人口67万。衡东境内,资源丰富,文化多元,尤以音乐、饮食最为突出,素有 “山歌之乡”“皮影戏之乡”等盛誉。有着多彩的音乐文化与秀美的自然风光等,共同推动了衡山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衡东本土音乐。衡东本土音乐是一定人文历史的传承纽带,许多神话传说、英雄事迹都在表演或唱词里流传着,她是衡东地区人民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情感表达的共同方式,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衡东音乐是衡东人民对美的憧憬,引领着人们正确分辨真善美,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衡东地区音乐氛围浓厚,每年会举行赛歌会等文艺活动,在一些隆重场合或婚丧嫁娶、喜庆开业庆典等日子,都能欣赏到乡味十足的影子戏,清新悦耳、纯朴有趣的山歌……多彩的音乐文化逐渐成为特色衡东的标识,深受文化部门的重视,衡东影子戏、衡东山歌等相继被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了许多中外学者前来观赏、调研。

二、衡东本土音乐教育现状

(一)衡东县中学音乐教育概况。衡东县现有中小学208所,在校学生85801人。

在新课程标准下,相关教育部门、校领导以及音乐教师们积极响应,多次组织新课程培训和新课改教学活动。但是由于音乐课的“小三门”的冷落处境、传统音乐教育模式根深蒂固以及本土音乐意识匮乏等问题,成效不高。

(二)衡东县第九中学本土音乐教育现状。衡东县第九中学创于1958年,坐落在杨桥镇虎形山下,风景秀丽,属“市园林式单位”。现今,学校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1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050人,教职工71人。衡东县第九中学是衡东中等偏上的中学,该校较重视音乐教育,以它为例,相对能代表衡东县整体音乐教育水平。经调查统计,如表1与表2。

三、衡东本土音乐渗入当地中学音乐课堂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经上述调查可知,衡东本土音乐运用于音乐教育还有待加强,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仍受传统教育束缚,缺乏地方特色,甚至难以保证课时。但大部分学生都乐于学习本土音乐,强烈的学习意愿与自身认知程度以及现实课程形成了鲜明的矛盾。因此,衡东中学音乐教育加入本土音乐势在必行。

(一)衡东本土音乐渗入当地中学音乐课堂的必要性

1.衡东中学音乐教育的需要

衡东本土音乐渗入当地中学课堂在实践与理论方面具有双重意义,首先,在音乐课堂中添加本土音乐,可弥补传统音乐教育的不足,为中学音乐教育改革实践开辟新方向、新路子。再者,本土音乐进入中学音乐课堂可以深化本土音乐资源开发与利用,为学校课程及地方本土课程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2.衡东本土音乐的需要

以山歌为例,相对于衡东其他音乐形式,山歌是人们最为流行的音乐形式,特别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山歌贯穿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人们都可以在农田、山间、院落随口而出,而近年来,影视传媒的兴旺、流行文化的渗透,出现了节奏冗长、乡镇城市化、民间音乐生存空间受挤、传承链接断层等问题。因此,借助教育平台,宣扬传承本土音乐迫在眉睫。

(二)衡东本土音乐渗入当地中学音乐课堂的可行性

《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各占一定比率,在地方和学校的音乐课程中,结合当地人文特点,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渗入到音乐课程中,形成具有地区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以教材编写量计算,地方和学校编写的教材占20%。其次,如宋振韶《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著作,为衡东本土音乐渗入中学音乐课堂提供了理论支撑。衡东本土音乐丰富多彩,其大多忠孝仁义等内容,符合当代教学内容标准。加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拓宽了音乐教育教学模式,也为音乐课堂引入本土音乐提供了便捷。再者学生的学习意愿,教育工作者探索热情与提高专业技能的需要,以及民间艺人传承发扬本土音乐等需求,为衡东本土音乐渗入中学音乐课堂奠定了人力支持。

四、衡东本土音乐渗入当地中学音乐课堂的实践研究

在衡东本土音乐渗入中学音乐课堂的实践操作中,会面对多方面的困难,团结各方位力量,从理念、课程体系入手,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以衡东县第九中学为起点,迎接衡东中学音乐课堂新里程。

(一)深入了解衡东本土音乐,树立将其渗入中学音乐课堂的理念

依据调查可知,音乐教师与学生对本土音乐的认知程度有限,主动引进教学与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强,多数音乐教师教学仅限于国家规定的教材,学生也仍停留在被动式学习层面,因此学生与音乐教师并未彻底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对本土音乐渗入音乐课堂的理念有待形成。

树立将本土音乐渗入中学音乐课堂理念,首先要深入了解衡东本土音乐,乐于教与学。其次,全面分析衡东县音乐教育与本土音乐生存的现状,增强学习及传承本土音乐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再者,透彻领会新课改,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学观、学习观,建立在本土音乐教与学中全面贯彻新课改自主、创新等理念。

(二)挖掘整合衡东本土音乐素材,构建本土音乐课程资源体系

1.筛选、整合音乐资源

要将本土音乐渗入中学音乐教育,不能全盘引入,应本着符合课程目标、学习理论及教学理论原则,筛选优秀音乐资源,通过教育工作者及相关学者的加工整合,以最能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喜闻乐见的形式,渗入中学音乐课堂。

2.编写课程教材

编写衡东中学音乐教材是将衡东本土音乐渗入当地中学音乐教育的重要保证,衡东县第九中学音乐教育可树立以湘艺版音乐教材为标准,结合衡东人文地理、本土音乐特点,以弘扬衡东本土音乐为使命,在音乐教师、民间艺人、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编写衡东县第九中学特色音乐教材。

3.加强教师培训

就衡东县第九中学而言,音乐师资力量薄弱,本土音乐教育意识不强。因此,在衡东本土音乐渗入中学音乐课堂的过程中,应加强音乐教师培训,提高音乐教师本身的音乐素养、本土音乐的熟知程度及音乐创编能力。

4.丰富校园活动形式

衡东县第九中学文艺活动较少,校园文化缺乏生机。因此,学校应鼓励创建艺术团体,在课余时间、节日或特殊时间组织文艺活动,如影子戏编剧比赛、山歌对唱等,或适时聘请民间艺人来校演出,弘扬本土音乐,为学生创设一个视听环境良好、精彩活跃的文化氛围。

(三)各单位共同努力,推进衡东本土音乐渗入当地中学音乐课堂

衡东本土音乐渗入中学音乐课堂是一个重要且涉及面较大的课题,因此,为了更好的将本土音乐渗入中学音乐课堂,各方面人士须通力合作,以学校教育为平台,衡东县第九中学为试点,以衡东县政府、学校、研究部门为坚实后盾,提供相应的经费、实践平台、以及理论支持,联合衡东县电视台等各阶层力量,将之全面落实,并探索出将衡东本土音乐渗入第九中学音乐课堂最科学有效的实践模式,总结改进以便普及至其他学校。

综上,衡东本土音乐渗入当地中学音乐课堂是教育改革中的一场“持久战”,以衡东县第九中学为试点,充分发挥本土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最大效用,为构建新课程标准下本土化音乐教育、本土音乐文化精髓的弘扬寻求新的突破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9-30.

[2]闫芳.传承民族民间音乐应从基础音乐教育做起[J].韶关学院学报,2005(10).

[3]樊祖荫.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及其在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J].中国音乐,2004(06).

作者简介:

崔少博(1980-),河南省洛阳市,学历: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学。工作单位: 衡阳师范学院音乐系;

本土音乐文化论文范文6

关键词 全球化 本土化 全球本 土化音乐教育 本土知识 

    引言

    现今随着经济的频繁往来和信息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一系列全球问题的产生使人们越来越密不可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角度也变得全球化了。“全球化”作为目前最流行的术语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世界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文化的交流也成为各国际关系的重要方面。西方学者罗兰·罗伯森“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概念的提出正是作为一种文化上的对策和设想,认为“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都必须适应当地环境的方式”,全球文化是以多样性和差异性为标志。作为全球化的对立面“本土化”以独特的生命力与之抗衡,世界文化将是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和对话。音乐在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使之也深受全球化的洗礼。“全球本土化”也给予音乐教育以重要启示。要深入理解音乐教育的“全球本土化”须从对全球化的认识开始。

    一、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和对话

    全球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涉及到不同的学科和领域。邬志辉教授在《教育全球化——中国的视点与问题》中归纳了五种界定模式(传播学的界定模式、经济学的界定模式、文化学的界定模式、生态学的界定模式、政治学的界定模式),认为“全球化是一个多纬度的发展过程,各纬度在表现上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全球化是一个不平衡的发展过程,对不同国家来说,全球化的意义可能是不一样的:全球化是一个矛盾性的发展过程,单一与多样、特殊与普遍等矛盾和悖论都同时并存与全球化的结构当中。”音乐教育属于文化范畴,所以在这里重点看看文化学的界定模式:“就文化的全球化而言,它不是一个日趋同质化(homogenization)和一体化(unification)的过程。相反,它是一个全球化和逆全球化(deglobalization)、文化多样性与文化普遍性、全球化和地方化之间矛盾公生并在全球背景下凸显强化的过程。”可见全球化在文化领域更多的是一种全球与本土文化的交流和对话,没有差异就没有交流的必要,没有交流就不会与进步,因此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从观念上,全球化并不是一个同质化过程。至少对现在来说,那种认为非西方世界最终将因循一个单一发展模式的合流观念是过于简单化的。他没有考虑到各种全球化趋势中的复杂性因素。……因此,当今世界成为这样一个竞技场,全球化和它的对立物——本土化——各擅胜场,正在同时对个体和群体产生巨大的压力。”(杜维明《对话与创新》)着名文化理论家野健一郎也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各种文化之间的接触越频繁,文化越趋多样化”。世界文化的多样化发展同样也促进了各本土文化之间的交流,可以说没有全球文化只有本土文化,各本土文化构成了世界文化,未来世界文化朝着“全球本土化”发展。

    在音乐的“全球本土化”中,印度小提琴音乐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例子。小提琴是欧洲音乐的重要乐器之一,大约在两百年前传入南印度宫廷,现在南印度音乐会几乎离不开小提琴了。从音乐风格到演奏方式,印度小提琴音乐与西方小提琴音乐都有着极大的不同。相信也听过印度小提琴演奏的人肯定会为它们完全不同的音色留下深刻的印象。为适应印度音乐的要求,印度人把小提琴改为c、g、c、g定音,席地而坐演奏,把琴放在胸前和右脚之间。风格模仿印度的歌唱,演奏多滑音。他们采用自己的方式改进小提琴。使小提琴成为了印度人自己的乐器。现在印度小提琴音乐受到了世界各国的热烈欢迎。印度传统音乐做到了真正的“全球化”,在现代世界中保持了自身的整体性和独立性,成为音乐的“全球本土化”的典范。

本土音乐文化论文范文7

(一)本土音乐本土音乐是音乐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当地人同代代相传下来的传统音乐,并以非物质形态存在,与当地群众生活相关,有着鲜明的地方音乐文化特色。

(二)本土音乐教育作为本土音乐文化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特别注重主要是指将本地域的民间音乐文化引入当地音乐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之中,以使本土音乐不断流传并发展,以传承本土音乐文化,继承和弘扬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本土音乐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

(一)音乐教育多元化趋势的需求多元文化教育已成为当今国际教育的主流,音乐教育也不例外。在学习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文化内容的基础上,同时以本土音乐文化传承为基点,不断发展壮大本土音乐文化,以促进本土音乐文化的源远流长。

(二)音乐教育改革发展形势的需求“如何将本土音乐教育有机地融入至地方音乐教育中去,特别是中小学义务教育及地方高校中去”这是本土音乐教育研究的重要议题。因此作为本土音乐文化教育,我国音乐教育界诸多专家、学者们正在研究与关注,如何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学校音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到课堂教学及学生课外活动中去,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意识,对本土文化的认识,以及从小培养学生对家乡,对本土的文化情感,如何把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从小就受到当地音乐文化的熏陶,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索的课题。

三、本土音乐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问题分析

(一)学校方面1.学校对本土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地方高校没有开设音乐教育专业,即使有些地方院校开设了这个专业,但在专业建设中,对本土音乐资源库的建设投入不足,并且管理也不够完善,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学校对专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开展本土音乐文化的教育意识薄弱、没有很好地弘扬和挖掘本土的音乐资源,这些都是影响和制约本土音乐在地方高校的进一步发展的原因。2.本土音乐校本教材的偏少校本教材的开发及应用范围是衡量该所学校学校对本土音乐教育实施的重要课程标准。以清远地方院校清远职业技术学院音乐专业为例,本土音乐瑶族音乐、壮族音乐,目前校本教材目前只有《广东瑶族舞蹈与音乐艺术》,而且作为清远是全国最大的瑶族文化基地,瑶族音乐文化的教育确实没有很好的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来保障,瑶族音乐该项文化在其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实训设施比较欠缺,更谈不上对本土音乐在当地的传承发展和影响了。3.对教师继续教育培养力度的不足据调查,如下表1-1,以清远职业技术学院音乐专业为例,以下为音乐专业教师有关本土音乐的受教育经历表。由调查可见,清远职业技术学院音乐专业教师对本土的瑶族音乐、壮族音乐学习和锻炼机会不多,该项文化在本土高校的开展未能引起学校,教师参加过此方面的培训太少,当地文化宣传有关部门的重视也不够,尽管教师自学和接触过本土音乐文化,但对本土音乐文化节的掌握不够全面和系统,因此有待进一步努力和完善。

(二)教师方面本土音乐教育传承观念淡漠,科研能力不足,缺乏对本土音乐文化的创新。大多数高校音乐教师是在教学实践中,授课偏“西方音乐中心观念”,涉及过有关本土音乐方面的知识较少,其主要还是教师对本土音乐教育传承观念的淡漠,对本土音乐文化关注不多。并且,大多数教师通常教学实施时大多依据现有的教本材料,很少主动探究,虽然追求时尚,但缺乏创新,特别是在提炼音乐教育教学和科研成果这一方面,更加不足。

(三)学生方面调查得知,学生中平时爱听我国民间音乐的40%以下,不了解本土音乐文化的占73%,因为95%学生不是来自本地,对本土音乐了解少,好奇并有新鲜感的同学占19%,由于他们大多受现代“以西欧音乐教学论为中心”音乐教育模式的影响,大多数学生缺乏对学习本土音乐文化的意识和积极性,认为本土音乐不时尚、不起眼、不予以重视,有些连自己所生长环境的本土音乐也不愿意说或哼唱不出来。

四、清远职业技术学院音乐教育概况

(一)该校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的途径开展的该校成立了旅游艺术学院,并设有音乐表演专业、音乐教育专业,主干课程:演唱、演奏、基本乐理、声乐、视唱练耳、舞蹈、中外音乐史及作品欣赏、民族音乐概论、舞蹈表演、民间舞(包括蒙古族舞蹈、汉族舞蹈,维族舞蹈藏族舞蹈以及当地瑶壮歌舞等)、舞蹈赏析舞蹈剧目、基本乐理试唱练耳、声乐基础键盘基础、声乐实践课等。该校音乐教育实施的硬件设施有艺术楼1栋、在建罗马广场一个、代表演的大礼堂1个、主教楼多媒体教室、钢琴房舞蹈房及多媒体教室、数码钢琴教室等,音乐教育课程是通过多种形式教学,主教楼多媒体教室的课堂教学,在学术报告厅经常举办相关的音乐学术讲座及音乐论坛及文艺活动等。

(二)成立了清远民族歌舞团清远市民族歌舞团于1999年成立。清远市民族歌舞团组织演职员参与各类演出和比赛活动,锻炼队伍,培养人才,致力打造高水平的专业文艺团体,歌舞团立足本土瑶族、壮族文化,着力推动清远地区艺术事业的发展。上课教师选取本土传统民间舞蹈音乐知识进行传授,给学生提供一种本土民族音乐文化的思维。总之,目前清远职业技术学院音乐教育规模不大,招生人数约120人,专业特色不突出,音乐教育传承的途径和教育实施的内容比较传统,创新力不够。

五、本土音乐文化在清远职业技术

学院音乐教育中有效途径的创新为了直接有效地推动学校本土音乐文化教育发展的进程,首先从提升教师自身的本土音乐文化修养入手,加强音乐专业教师力量的培训,为了健全本土音乐资源库的建设,创新音乐教育传承的途径和教育实施的内容,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校学生中选拨本土音乐文化“推广使者”要将当地民间音乐文化进行推广和传播,扩大当地民间音乐文化的影响,并不断传承和发民逐步形成去,推广使者的物色或选拨至关重要,单凭个别教师或音乐厅爱好者的力量是远不够的,特别为了加强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在校学生巧妙地借助学生群体的力量去感染其他同学,并一代一代传承,影响力是很大的。

(二)成立“本土音乐文化艺术协会”“本土音乐文化艺术协会”是将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成立协会能将本土音乐文化深入广大热爱本土音乐文化的群体中去,特别是对相关音乐文化有兴趣和工作热情的,组成兴趣团队,定期到民间去采风,演唱某种本土民间音乐,形成一种强有力民间音乐的传承载体,在本区域作进一步的推广工作,甚至可以推广更广泛,协会团队成员并创建本土音乐文化学习氛围,壮大音乐文化节学习队伍,使本土音乐文化在不断传承和发展。

(三)借鉴市场商品营销的方式将其进行广泛的推广普及对本土音乐文化宣传推广,可以借鉴多种营销手段,利用电视媒体、网络的宣传本土民间音乐的知识,使该项音乐文化深入人心。比如:清远电视台有两档介绍有关清远人、清远事、清远文化的专题节目,分别是“今日访谈”和“清远故事”,在当地的融入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如:举办节庆活动,连南的一年一度的瑶族文化节,“耍歌堂”,还譬如搭个舞台,文化节唱戏,以旅游为载体,象千年瑶寨的旅游开发,民族博物馆的成立,民族旅游工艺的表演与制作,甚至创编一些有关本土音乐文化方面的节目或趣味知识问答等活动,在传统本土音乐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内容和形式也不断地创新。

本土音乐文化论文范文8

关键词:广西音乐教育 民族音乐文化 继承 发展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过“各种类型的民族民间音乐所表现的内容,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不仅是一种音乐现象,也反映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俗、语言、美学观点等状况。”柯达伊“民族音乐教育”的观点提出了民族音乐是具有独特魅力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民族音乐文化是国家文化发展中不可缺少且非常宝贵的资源。民族音乐具有自身的特色,许多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都是经过千锤百炼雕琢而成的,正如广西壮族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虽然并非尽善尽美,并非华丽婉转,但是音乐中却是凝聚了人民的才智,并且在传承的过程中得以不断地完善和修正,因而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而这些音乐文化如何通过本土音乐教育得到传承和发展便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

一、广西本土主要的音乐文化

广西壮族自治区居住着壮、瑶、苗等少数民族,这些民族与其他兄弟民族都有着源远流长的音乐文化传统,这些传统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06、2007年我国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其中广西便有28个项目列入其中。位于我国华南西部的广西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地区,那里有着浓郁的广西民族风情、民族节日习俗众多,其中歌咏习俗最为众多。有众所周知的壮族的“三月三”,有彩带飞舞的瑶族“盘王节”,有乐鼓喧天的仫佬族“走坡”和载歌载舞的京族“唱哈节”等大型节日活动。广西的民歌更是在全国都有着影响力的,广西的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内容包含了人们的辛勤劳作,与幸福的快乐生活,题材也十分有趣。在广西的很多地区有请客的“敬酒歌”、有结婚的“哭嫁歌”“上轿歌”、打渔时有“渔歌”、放牧时还会唱起“牧歌”、在牡丹花开的时候人们唱起了“花歌”、荔枝开出果实的时候还有“甜歌”等等。各种类型的民族民间音乐都表现了人们的生活的各个方面。

广西拥有着我国人口第二大民族壮族,同时壮族也是中国人口中最多的少数民族。在广西境内主要分布在南宁、百色、河池、柳州四个地区。广西的传统音乐文化形式主要有民歌、歌舞音乐、民间乐器等。广西传统音乐文化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广西的民歌是最主要的表达形式,舞蹈则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器乐更是多种多样。广西的音乐文化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各个地方无不洋溢着民族文化的智慧,音乐的流动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

(一)广西的本土民歌绚丽多彩

广西一直以来都是文化与艺术并存的地区,壮族则是被称作是“能歌善唱的民族”。壮族的民间音乐是主要是以反映生活劳作和对于生活美好向往的情感而作。但是民歌的大体传承手段是以口口相传为主要方式,因此许多的作品并没有能流传下来。

壮族的民歌不仅形式多样,体裁众多且韵律非常独特。主要有古歌、叙事长歌、生活歌、劳动歌等。壮族民歌就形式分,还有勒脚歌、排歌、散歌等。排歌为壮族诗歌的自由体,每诗只咏一事,有时长达300多行。长篇叙事诗比较著名的有:《布洛陀》《嘹歌》《马骨胡之歌》,生活歌则有《对歌》等。《对歌》的表现形式较为特别。它也是较为流行的一首歌曲,在广西本土甚至是全国都有着知名度,特别是在《刘三姐》的电影放映后,《对歌》逐渐由一首歌发展成了一种歌唱形式,只要是通过抒情的男女对唱,四句一组,相互问答的方式来叙述所要表达的内容。对歌的节奏比较自由,音调比较悠长。在壮族地区,最主要的传统音乐还有山歌调,歌词有赋、比、兴,曲调有欢、西、加、比、论五种。据粗略统计,各地不同调子加起来达1000种以上。这些山歌调虽然是固定的,但它能表现不同的思想感情。近几年一首《山歌好比春江水》唱响了各地,虽然并不是传统山歌的歌唱形式,但是其旋律与歌词相结合,却在听众中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二)广西的本土舞蹈历史悠久

广西是一个热情的地区,在壮族的歌舞中便能感受到人们浓浓的热情。人们把对生活充满希望的热情融入到了舞蹈当中,即使是舞蹈情节具有悲伤元素也不会抹去人们对于幸福的渴望。广西的舞蹈文化源远流长,最初起源于对狩猎的模仿,它与巫师的祭祀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最早记录是在花山壁画中壮族先民对于蛙神的颂歌。因其动作粗狂,两臂展开弯肘上举且两腿蹲成弓步而被称为蛙形舞蹈。

广西歌舞发展至今以鼓舞和踏歌最为出名。鼓舞有铜鼓舞、蜂鼓舞和扁担舞等;踏歌有春牛舞、采茶舞、捞虾舞等。其中以扁担舞、春牛舞和采茶舞流传最为广泛。扁担舞主要是表现插秧、收割、打谷等劳动过程,同时在舞蹈中依然保留用竹筒的敲击声作伴奏的古朴风韵。采茶舞是一种男女群舞,男队手执霸王鞭,女队手执花灯花灯或彩扇载歌载舞,内容主要描写农民的四季生活。春牛舞是壮族人民的风俗歌舞,以牛作为送寒迎春、劝人春耕和勤劳丰收的象征。音乐多以民歌为主,内容多为赞美耕牛、祈求丰收。在近年来广西舞蹈的不断发展下,广西的舞蹈发展的较为顺利,特别是在广西艺术学院的教学为基础培养之下,广西出现了很多好的舞蹈作品,有:《孔雀舞》《漓江三月》《抛绣球》《壮族大歌》等。《壮族大歌》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顽强拼搏的壮族人民,在绝望之中,仍坚强地追寻太阳,展现了坚韧的品格和对生活的热情。

(三)广西的本土器乐各具特色

广西地区的乐器种类繁多,且各具特色。广西许多乐器都是经历过历史磨痕的,发展了许多年,制作简单,携带简便,且易于演奏。主要分为吹奏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和打击乐器四类。吹奏乐器有葫芦董等,拉弦乐器有马古胡和土胡等,弹拨乐器有独弦琴等,打击乐器有铜鼓蜂鼓等。

马骨胡是壮族乐器,用马骨作琴筒,蛇皮作面,蚬木作琴杆,黄角作弦轴,金属线作弦。马骨胡音色高昂、清脆,穿透力强。是壮剧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独弦琴是京族乐器。以劈成两半的竹筒或3片木片做成方形长匣作为琴身,长约80厘米。演奏时用右手按着小圆木,左手以小竹片弹拨弦线,能奏出4个音和装饰音、颤音,音色幽婉动听。铜鼓是壮族同时也是南方一些其他少数民族常用的打击乐器。铜鼓由面、胸、腰、足、耳五部分组成;鼓身铜铸,成倒立的圆筒形,是击奏的体鸣乐器。铜鼓音色粗犷,音量较大;鼓的背面有调音铲痕,不同的鼓也有不同的音高。演奏时,左手执掌拍击球形一端的鼓面,声音清脆而响亮;右手拍击喇叭形一端的鼓面,声音深沉而浑厚。著作《广东新语》说:“粤之俗,凡遇嘉礼,必用鼓以节乐”。诗句中所描写的便是人们在节庆时节敲击铜鼓以伴舞、伴歌的习俗。

二、本土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的关系

音乐教育在现代的学校教育体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无论在教育的哪一个阶段,音乐的教育都是不能缺少的。我国在西周时期便形成了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礼乐教育是西周时期“六艺”教育的核心,乐便是音乐。春秋时期,教育家孔子更是对音乐教育大加赞赏,提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之民莫关于礼”,赞同音乐具有艺术性和教育意义。我国的礼乐教育用礼训练着人们的行为和规范,让人们能理性的在社会中生存,而用乐陶冶着人们的情操,让人们在感性的层面上深入地感受自己的内心。我国古代的音乐教育虽然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期,但是在“维新变法”之前,我国的音乐多半还是具有娱乐性和统治性,教育的地位并不明显。在清朝末年梁启超致力于音乐的改变,希望通过音乐的力量唤醒人们改革的决心,积极宣传学堂乐歌。随后,在沈心工、李叔同等人的努力下,学堂乐歌得到了发展。学堂乐歌对于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启蒙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国现代的音乐教育也正逐渐走向近代化的行程,起到了促进作用。

广西的本土音乐内容非常地宽泛,所涉及的内容亦是非常的多,在多年的社会发展中,有许多的宝贵音乐文化已然开始流失,在口口相传的民歌中,在风情浓郁的舞蹈里教会我们的应当是如何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保留,并向下传承。本土音乐的发展需要后人的不断传承,因此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对于本土音乐的学习便是一个重要内容。学习本土的音乐文化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自己生长的地区更增加一份了解,能够提升学生对于该地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广西的音乐教育正在快速发展,在各个阶段的音乐教育都得到了有序而长足的发展。从幼儿的启蒙学习,到中小学的基础音乐学习,再到高中的音乐欣赏学习,音乐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培养着学生们的审美情趣,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但是我区学校的大部分学习中,专门有针对性地针对本土的音乐文化学习的课堂内容还是占少数。我区对于加强本土的音乐文化的传承是近十年间才开始开展的,因此在学校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受到本土的音乐的熏陶便是极少的,有些学生对于本土的民族音乐了解不深。长此以往,本土民族音乐的根基便比较浅,在教学中树立起学习本土民族音乐文化的观念则需要教师的长久的努力培养,加强学生对于本土音乐文化的认同感,鼓励学生去了解本土音乐。所以本土的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本土音乐与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引导学生去寻找音乐。

三、对于本土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的融合

对于广西本土的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是近年来的重要教学内容,我区的本土音乐进行传承途径有许多,这篇论文重点从音乐教育这方面来思考和讨论。学校的音乐教育是推广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各种各样的音乐文化强烈的挤压着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空间。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我区本土音乐教育,要让学生们重新回归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才能让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针对目前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我们首先要从高等院校入手,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如广西艺术学院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创立了民族艺术研究所,它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又使壮族等广西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不少成果。

(一)在高校教育中开设少数民族音乐课程

1.研究型的课程观念融入到音乐教学中

研究型课程是一项开放性、自主性、研究性的课程结构。它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可以多开展一些实践性,开放性的课程,如实地采风,深入到壮族聚居的地方作实地考察和收集资料。并且经过接触和学习后能慢慢学会唱或表演一些壮族的民歌,以自己亲身去体验并从中得到学习。

2.把现代音乐教育方式融入到民族传统音乐教学中

广西本土音乐的发展有独特的传授模式,所以壮族的传统音乐的传承基本以“口传心教,口口相传”把其音乐文化一点一滴传承下去的。而中国现代的高等教育属于全新的学校教育,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普通学校教育都引进了新的教学模式。改革开放后,专业的音乐教育开始朝多层次、多规则、多形式、开放式的办学方向发展。其实“口传心教”是属于非常开放性和具有创造力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学习风格的差异性也有助于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并以此融入我区本土传统音乐文化的元素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兴趣。

3.加强本土师资的培养和教学资源的丰富

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中具有民族知识专业性的教师非常稀缺。近几年,广西高校所招收的教师基本以外省教师为主,而本土的教师则少之甚少;原因之一就是本地教师的教学水平达不到要求且自身的修养不够。为了填补这一方面的漏洞建议各高校能加强师资的培训,有条件院校的可以让教师去更高水平院校去进修学习,以填补自身的缺失,从而更好地为培养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资源方面,学校应具备较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方面的资源,如影音资料、图书资料等,方便学生查询和学习。

(二)将广西本土音乐文化融入到中小学音乐课堂中

1.让广西本土音乐文化融入中小学音乐欣赏课程中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壮族具有代表性的歌曲、歌舞和器乐作品融入到教学欣赏课程中。比如: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多谢了》等歌曲。教师可以采用开放、探索性等综合性的音乐欣赏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壮族音乐文化的魅力。

2.让广西本土音乐文化融入到课外活动中

可以在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统一安排情况下举办一些与广西本土的音乐文化有关的音乐活动,如:艺术节、歌咏比赛等。活动要求学生所表演的节目要和我区的音乐文化有关,可以选择演唱我区本土民歌和我去的表演歌舞等。通过这些课外活动使民族音乐文化走入他们的记忆中。让他们慢慢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所了解。

综上所述,广西本土音乐的发展和传承更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在校学生是最活跃的一群人。在高校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纳入教学计划中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传承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必须积极的探索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内容和方向,从而提高教育的效果并且把我们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发展下去。

四、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柏拉图也指出:“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求,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际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国与国之间的人才竞争,不再仅仅从技能上进行竞争,而是国民综合素质的竞争,艺术修养则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音乐是可以培养艺术修养的一门课程,能对人们的道德修养,思想内涵产生影响,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手段。广西壮族传统音乐文化是广西壮族劳动人民的艺术结晶,也是音乐界的瑰宝。我区本土的传统音乐文化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书面和乐谱上,各个地域的风格也有所不同,使得音乐文化多样性得以丰富。我们还要探索更多地解决途径才能让这灿烂的民族文化继续传承和发展下去,这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份追求与责任。

注释:

①陈玉丹:《音乐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年,第8页。

②陈玉丹:《音乐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年,第194页。

③谢嘉幸:《音乐教育与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年,第36页。

④孙济南:《中国音乐通史简编》,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2005年,第13页。

参考文献:

[1]陈玉丹.音乐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

[2]陈玉丹.让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之树长青[A].全国第四届中小学艺术教育科研论文报告会优秀论文集[C],2012年.

[3]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

本土音乐文化论文范文9

关键词:本土音乐 生态发展 音乐教育

当前,我国音乐文化传承仍然存在着双轨发展的现象:本土音乐文化传承以社会民间音乐社团为主体,在民族传统生活中,本土音乐与生活、生产、民俗和礼教等深深融为一体,以一种开放的、直觉的方式,对族人进行人文教育和人格教育,其音乐的传承行为、学习动机以及对音乐的那种整体直觉、有机生成把握,与我们现行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书面的、专业性的和非语境性的西方理性分析的音乐认知和体验模式截然不同。学校音乐教育受制于整体文化的发展,所形成的教育观将从思想观念上对教育体制、课程设置、教师、教学方法及教学资源等方而产生较大影响。我们要认识到将本土音乐文化传统作为音乐教育资源的重要性,并确立本土音乐文化传承作为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根基的地位,追求本土音乐文化与人类音乐文化的“回归”与“统一”。对于本土音乐文化如何走进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思考,不仅是音乐学与教育学研究的问题,更是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作为当今世界各地各民族普遍遇到的新的文化发展观,将形成新世纪教育文化特征中音乐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

一、音乐作为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是整个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范畴。本土音乐是民族或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受到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族源、语言、社会形态、民族交往、和民间习俗等多方而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与其所处的文化背景之间,是一种共生的关系。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人类自我发展的不同需求,音乐的意义与方式也在不断丰富和更新。将本土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来考察,对认识和研究本土音乐传承和发展本土音乐均有积极的作用。

二、中华民族自成一体的音乐文化传统,与基督教音乐传统、东正教音乐传统及其他世界音乐传统,共同在全球音乐文化生态系统中相生相长,不同而并立。世界若漠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存在,木身就将潜伏着音乐文化生态失衡的危机。中国人若自身漠视她的存在,更等于在亲手慢性消解自己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未来。因此,振兴本土音乐教育,是维护全球文化生态平衡的历史选择,不仅是着眼于本土、着眼于当前,更是面向全球、面向未来。这是在新世纪“文化变迁”的重大历史当口,为自己求生存、求发展所做出的既符合民族利益、又符合全球化文明进程规律的明智选择。

三、“文化生态学研究所依据的前提是对新媒体环境的适应过程很可能因社会群落而异,因此,应将研究集中于不同社会群落适应新媒体环境的过程的异同,对拥有不同文化的国家或地区的适应过程进行比较研究。”人类文明史告诉我们,没有一个“文明”能理想“统一”整个地球上不同的文化共同体。任何一个“文明”的到来,对于不同文化的国家或地区来说,它总是会根据自己文化的生存传统进行“选择”和“适应”。适值21世纪这样一个辐射强大的信息时代,传统社会对各类文明的接纳和适应有着自己的选择,且不同社会群体对信息文明的适应过程亦是不同。在人类环保意识逐渐从关注自然生态平衡,过渡转换到重视文化生态平衡的今天,如何防止文化生态失衡所可能带来的难以估量的损失,切实的对策就是坚定不移地、科学全而地发展、振兴本土文化。而发展的第一步是传承,传承离不开教育。

四、教育在音乐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中应该、也一定会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教育人类学从文化的角度揭示了学校最普遍的本质功能——文化传递的机构。现代学校教育承担着重要的文化传承的义务,音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必然要担当起传承本土音乐文化的责任。恢复和促进多元音乐文化传统的“活态传承”是保护音乐文化多样性的一大重要措施。而如何实现传统音乐文化的“活态传承”,其不可回避的问题,正是如何正视作为现代社会文化传承主要渠道的学校教育。本土音乐的特有价值,只有通过学校音乐教育才能得以体现,而本土音乐的文化价值定位和音乐教育主体定位,又必须通过音乐教育体制、体系的创新和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其次,从人类学的文化“整体性”来看,对某一种文化现象的研究必须还原到它所存在的整体文化背景中。本土音乐在自身文化内部如得不到系统的传递,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发展势必而临断裂的危机。

最后,学校音乐教育的普及性,为本土音乐文化在学校中传承的可行提供了空间和时间的保障,并为本土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以普通高校为例,在学校音乐教育的系统性和资源性方而,普通高校拥有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美学、社会学、史学、文化人类学、生态学、艺术表演等各类学科优秀、资深的师资条件以及丰富的文献、资料等,可以提供各方而相应充足的专业指导。而且长期形成的高等人才培育生产机制,包括教育内容的体系化、教育方法的集约化和教育手段的规范化等,都有相当的优势,是社会音乐文化传承所不能相比的。这些条件为木土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创造了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总之,本土音乐资源进入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不仅自身得到保护,还可借以发展,而且对于学校的音乐学科建设亦是一个有力的促进。同时,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设置木土音乐相关课程、确立自身特点、依托学校的综合性学科资源和乡土音乐特色,打造学校自身的独特品牌,使自己的专业教学有新的开拓和创新,是地方学校在木土音乐文化继承发展中得天独厚的优势所在。

参考文献:

[1]黄育馥.21纪兴起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文化生态学[J].国外社会科学,1999,(6):19-25

[2]周凯模.木土音乐教育与全球文化生态平衡[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1):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