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发展特色农业的措施集锦9篇

时间:2023-10-27 11:08:55

发展特色农业的措施

发展特色农业的措施范文1

关键词:高原特色农业;水资源;节水灌溉

中图分类号:S275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9.012

Featured Agricultural Water-saving Irrigation Technology in Yunnan Plateau

ZHAO Li-kun1, ZHANG Ying2, ZHOU Chui-fan3

(1. Pu'er University, Pu'er,Yunnan 665000,China; 2. Tobacco Company of Ning'er County, Ning'er,Yunnan 665000, China; 3.College of Forest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 Nanjing, Jiangsu 210037, China)

Abstract: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water-saving irrigation technology has a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use of water resources,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velop plateau specialty agriculture in Yunnan plateau.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irrigation on Yunnan plateau specialty agriculture system. And a set of Water-saving irrigation technology suited for plateau specialty agriculture was explored, in order to supply the technical reference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Yunnan plateau specialty agriculture system.

Key words: plateau specialty agriculture; water resources; water-saving irrigation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的加剧,人们开发利用水资源的程度越来越高,世界各国正面临着水资源日益短缺和水环境恶化的严重局面。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水资源供求状况的变化和水污染加剧,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问题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1-3]。云南是一个水资源总量相对丰富的省份,但由于时空分布不均,导致局部地区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繁。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稳步推进,水资短缺源问题在云南地区日趋突出,水资源的短缺正逐步制约着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所以寻求有效的节水灌溉技术,支持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持续发展是十分迫切和重要的。

1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节水灌溉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节水灌溉现状

云南省水资源总量丰富,水资源总量仅次于和四川,居全国第3位。境内径流面积在100 km2以上的河流889条,分属长江、珠江、红河、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6大水系。滇池、洱海等30个高原湖泊,总面积1 066 km2,总蓄水量300亿m3。虽然云南水资源总量丰富,但由于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等原因,地区性缺水十分严重。

1949年前,全省蓄水工程总库容仅2 625万m3,有6座小型水库,0.3 m3·s-1以上的引水灌溉渠道105条;抽水机62台,装机2 367 kW。全省有效灌溉面积24.27万hm2,水利化程度不到10%, 人均灌溉面积只有0.015 hm2,基础设施极其薄弱。新中国成立后,全省的水利建设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经历了1958—1960年、1976—1978 年和1988年以来的3次大规模水利建设高潮。至1997年底,全省水利水电基本建设累计投入资金265亿元,形成固定资产170亿元,建成大中小型水库4 973座,总库容78.28亿m3;引水渠道18万条, 其中0.3 m3·s-1以上的有3 171条;固定机电排灌站装机容量77.47万kW;机电井2 896眼;水闸754座。全省有效灌溉面积132.1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46%, 高产稳产田60.34万hm2, 面积在667 hm2以上的大中型灌区173处,有效灌面37.5万hm2[4-5]。

根据水利统计年鉴,2008年末云南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53.587 万hm2,其中节水灌溉面积为48.976万hm2。云南省水利工程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节水灌溉技术体系。节水灌溉技术体系的完善,将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也为云南现代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

1.2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节水灌溉发展存在的问题

1.2.1 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及水资源利用率低 云南省水资源地区分布也极不均匀,总的趋势是:南多北少,西多东少,深谷多,平坝少。水愈少的地区,年际变化愈大。由于年中、年际降水分配极为不均,云南省在某些年份和一年的某些月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特别是年内降水分布极为不均,干湿季分明,湿季( 5月—10月) 降雨量占全年的85%左右,干季( 11月—次年4月) 降雨量仅为全年降雨量的15%, 而干季正是小春作物生长、大春作物栽插的季节,农业用水约占全年灌溉用水量的70%~80%,干季常出现较长时间的连续无降雨现象,形成旱灾,造成较大的损失[6-7]。

全省约有60%的农田靠天降雨耕种。农业用水远超过工业和生活用水,约占总用水量的70%,而农业用水的90%用于灌溉,传统落后的漫灌、跑马水有效用水率仅为32%左右,灌溉用水量大大超过了作物的需水量,造成严重的水资源浪费。

1.2.2 节水灌溉技术水平低 从整体看,云南省的农业节水技术水平尚处于较低层次,大多地方还普遍存在漫灌等落后的灌溉方式,加之水利工程配套,完善率低,造成灌溉水利用率极低。以节水灌溉为例,全省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1/3,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灌溉等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喷灌和微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仅占有效灌溉面积的3.6%左右,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很大差距,节水灌溉设备品种和质量根本不能满足节水灌溉的发展需要[8]。

2 高原特色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体系

2.1 工程节水措施在高原特色农业中的应用

工程节水措施是通过兴建各种节水灌溉工程来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工程节水措施的直接目的和作用是减少在输水和配水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损失,以及在田间灌水过程中的深层渗漏损失,使更多的灌溉水达到田间地头,提高灌溉水利用率[9]。

2.1.1 渠道防渗措施在高原特色农业中的应用 渠道防渗措施是通过混凝土护面、浆砌块石衬砌、塑料薄膜防渗、混合材料防渗等工程技术措施来减少输水渗漏损失。与土渠相比,浆砌块石防渗可减少渗漏损失50%~60%;混凝土护面可减少渗漏损失60%~70%;塑料薄膜防渗可减少渗漏损失70%~80%。据统计,渠道采用防渗技术措施后,用其节省下来的水灌溉,每公倾地的投资约为建水库蓄水灌溉每公倾地投资的1/3。由于渠道防渗后,与土渠相比通过同等流量时,可以加大纵比降、缩小断面,因此不但可降低渠道土方工程投资,而且减少渠道占地的40%~50%。渠道防渗措施还可以有效防止输水渠道周围土壤的盐渍化问题[10-11]。由于受云南省地形条件的限制,渠道防渗措施在高标准节水灌溉示范项目中采用的都比较少。

2.1.2 喷灌技术在高原特色农业中的应用 喷灌技术措施是把由水泵加压或自然落差形成的有压水通过压力管道送到田间,再经喷头喷射到空中,形成细小水滴,均匀地洒落在农田,达到灌溉的目的。一般说来,其明显的优点是灌水均匀,少占耕地,节省人力,对地形的适应性强。喷灌几乎适用于除水稻外的所有大田作物,以及蔬菜、果树等。它对地形、土壤等条件适应性强。但在多风的情况下,会出现喷洒不均匀,蒸发损失增大的问题。与地面灌溉相比,大田作物喷灌一般可省水30%~50%,增产10%~30%。喷灌的最大优点是使农田灌溉从传统的人工作业变成半机械化、机械化,甚至自动化作业,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喷灌通过压力把水喷向天空,利用水的重力而均匀喷洒在田地里的工作原理,所以即便是地形起伏较大,也不会影响灌溉效果,因此在地形复杂的云南高原得到广泛应用[12]。

2.1.3 滴灌技术在高原特色农业中的应用 滴灌技术是将具有一定压力的水,过滤后经管网和出水管道或滴头以水滴的形式缓慢而均匀地滴入植物根部附近土壤的一种灌水方法。滴灌中的水不在空中运动,不打湿叶面,也没有有效湿润面积以外的土壤表面蒸发,故直接损耗于蒸发的水量最少,可以比喷灌节省水量35%~75%,其水的利用率可达95%。滴灌技术是一种低水头灌溉,它适合大面积长期种植的作物。虽然滴灌技术具有节水、省工、节能、灌溉均匀等优点,但由于杂质、矿物质沉淀的影响会使毛管滴头堵塞,滴灌的均匀度不易保证,这些都是目前大面积推广滴灌技术的障碍[13]。在云南目前一般用于茶叶,花卉等经济作物,大田作物尚未得到普及。

2.1.4 低压管道灌溉技术在高原特色农业中的应用 低压管道灌溉技术是利用机泵抽取河流、水库、坝塘的水,通过泵提供的较低压力经过底下硬塑料管道直接输送到田间沟、畦灌溉农田,再接末级输水软管来灌溉作物,以减少水在输送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损失。采用低压管道灌溉比一般渠道灌溉省水30%~40%,水的利用率可达90%,甚至高达95%。低压管道灌溉技术节水性能好,管理方便,不受地形影响,对于地形平坦和地块起伏变化大的田地灌溉均适用,由于云南省特殊的地形、地貌、气象特征等,低压管灌是云南省节水灌溉采用最为普遍的节水工程措施[9]。

2.2 农艺节水措施在高原特色农业中的应用

农艺节水技术措施是农业节水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通过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应用抗旱节水新品种、采用耕作保墒、覆盖保墒等农艺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水分生产率的技术[14-15]。

2.2.1 优化作物种植结构在高原特色农业中的应用 根据降雨时空分布特征、地下水资源、水利工程现状,合理调整作物布局,增加需水与降水耦合性好的作物和耐旱、水分利用率高的作物品种,以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调整作物熟制;使之与水分条件相适宜;调整播期,使作物生育期耗水与降水相耦合,提高作物对降水的有效利用,避免干旱的影响。如在黄淮豫东平原,春夏播作物需水和降水的耦合关系较好,生长期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60% 以上,尤以棉花最高,达82%;其次是春播花生、红薯和高粱等[16]。根据云南省的实际情况,今后云南特色农业的发展应加大烤烟、咖啡、橡胶、茶叶等用水率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

2.2.2 地膜覆盖技术在高原特色农业中的应用 地膜覆盖可以有效阻断土壤水分的垂直蒸发和乱流,使水分横向迁移,增大了水分蒸发的阻力,有效地抑制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覆膜的抑蒸保墒效应促进了土壤—作物—大气连续体系中水分的有效循环,增加了耕层土壤贮水量,加大作物利用深层水分,改善作物吸收水分的条件。地膜覆盖适用于多种作物,包括小麦、玉米、烟草等大田作物和蔬菜、瓜类、果树等园艺作物[17-18]。地膜覆盖不仅具有增温、保墒、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的作用,而且可以促进作物对矿质养分的吸收,促进种子萌发,促进作物早出苗、出壮苗,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在云南地膜覆盖技术主要应用在烤烟、玉米、甘蔗、蔬菜等作物种植上。

2.2.3 水肥耦合技术在高原特色农业中的应用 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生态学原理,在土壤肥力测定的基础上,建立肥、水、作物产量为核心的耦合技术,合理施肥,培肥地力,以肥调水,以水保肥,充分发挥水肥协同效应和激励机制,提高抗旱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19]。增施有机肥料,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使土壤容重变小,孔隙度变大,能使雨水和地表径流水渗入土层中。有团粒结构的土壤能把渗入土壤中的水变成毛管水保存起来,以减少蒸发。因此,增施有机肥既能提高土壤肥力,又可改善土壤结构,增大土壤涵蓄水分的能力,增强根系吸收水分的能力,达到以肥调水、提高水分生产率的效果。通过调节施肥水平也可以获得较大的作物水分利用效率,通过以肥调水,提高农业用水利用效率。各地区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寻求以肥调水的最佳方案 ,在实践中大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20]。

2.3 生物节水技术在高原特色农业中的应用

生物节水技术是农业节水技术中比较新的领域,生物节水途径包括生理调控、遗传改良和群体适应3个方面。水分利用效率(WUE)是一个可遗传性状,高WUE是植物适应干旱环境,同时利于形成高生产力的重要机制之一。作物的抗旱性同样是一个复杂性状,而且抗旱性与丰产性之间往往存在矛盾,虽然抗旱育种工作开展较早,但进展迟缓,目前已克隆出若干与抗旱性有关的基因,并获得了抗旱转基因植株。如矮秆品种的培育成功,不仅获得了高产,而且在蒸腾量无明显变化的情况下,显著提高了收获物的WUE。从长远观点看,通过遗传改良培育抗旱节水新品种、新类型,应作为生物节水的一个核心目标和最为重要的途径 [21]。

3 结 论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非常紧缺的国家,水资源总量约占全球总量的7%,人均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0%左右,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之一,中国要用世界上7%的水维持22%人口的生产和生活。全国517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城市缺水。云南省虽然水资源总量丰富,但由于其地形、资源、耕作技术、管理水平和经济条件差异较大,造成季节性、地区性缺水情况十分严重,因而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制定相应节水措施。其中,滇中地区缺水相对严重,今后发展中应加大工程节水技术的力度,特别是输水渠道防渗技术的投入力度,尽可能减少到达田间之前的损失量;滇西北干热河谷地区水资源十分短缺,在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中应以农艺节水措施为主,如地面覆盖技术、种植结构调整技术、深松耕技术及增施有机肥技术等。滇西南地区虽然水资源丰富,但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差异大,季节性缺水也十分严重。因此要加大工程蓄水、保水的力度,以促进区域农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傅湘,纪昌明.中国水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初探[J].国土开发与整治, 1998,8(2):32-35.

[2] 王春堂.我国水资源现状及缓解用水紧张现状的措施[J].排灌机械,2001,19(2):35-36.

[3] 苏晓丽.论合理利用水资源及节水对策[J].天津农业科学,2012(2):111-113.

[4] 顾世祥,傅骅,李靖.云南省农业灌溉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1(2):9-12.

[5] 张云峰,王树鹏,方迪,等.云南省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发展模式研究[J].水利发展研究,2011(2):58-65.

[6] 张学波,舒小林,詹建立.云南省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利用问题探讨[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18(2):53-57.

[7] 戚娜.云南水资源与发展节水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节水灌溉, 2008(9):44-49.

[8] 杨文,戚娜.云南省水资源利用与节水农业发展的探讨[J].水利建设与管理,2008(6):72-74.

[9] 国亮.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扩散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10] 李英能.我国节水灌溉的现状与发展[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1998,18(1):2-7.

[11] 高雪梅.中国农业节水灌溉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J].天津农业科学,2012(1):54-56.

[12] 张海文.现阶段国内节水灌溉技术及问题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08,36(1):16-17.

[13] 黄乾,彭世彰.北方地区节水灌溉现状简述[J].水资源保护,2005,21(2):12-15.

[14] 刘淑华.农艺节水的特点及综合运用技术[J].现代农业,2009(7):73-75.

[15] 黄继承,杨稚娟,何方,等.试论河南省旱地节水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J].河南农业科学,2006(1):5-8.

[16] 贾大林,孟兆江,王和洲. 农业高效用水及农艺节水技术[J]. 节水灌溉,1999(4):7-11.

[17] 刘戈,葛树春,慕兰. 河南省节水农业发展现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0,21(2):163-166.

[18] 方保停,邵运辉,岳俊芹,等.河南省小麦节水栽培研究现状与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9(10):23-25.

[19] 陈丽红,尹亚敏, 杨志雷.云南省宾川县农业高效用水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19(6):705-707.

发展特色农业的措施范文2

——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汇报

 

陈文浩  宿松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

(2019年5月  日)

 

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

根据政协宿松县委员会安排,下面我就宿松县贫困村特色产业扶贫工作作一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宿松县贫困村特色产业培育发展现状

宿松县是大别山革命老区部级贫困县,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34万人,贫困村70个,其中地处大别山余脉的山区5个乡45个村均为贫困村,占贫困村总数的64.3%。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产业扶贫作为十大工程之首,稳步推进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特别是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以来,认真贯彻学习新时期脱贫攻坚重要论述和视察安徽时重要讲话精神,按照贫困村出列四项指标之一“要有一项特色产业要求”,根据各个贫困村资源凛赋、产业发展现状,落实“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充分发挥基层群众的智慧,精准选择贫困村适用特色产业,加大政策支持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重点培植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截止2018年底,全县70个贫困村每个村均培育建成一个特色产业、村均建有特色产业基地,通过主体、基地带动贫困户脱贫,实现了村出列特色产业标准目标。

经过三年特色产业精准帮扶、精准扶贫,全县70个贫困村中特色产业分布为:油茶产业11个村,茶叶产业7个村,毛竹产业19个村,生猪养殖11个村,家禽养殖8个村,水产养殖4个村,优质水稻3个村,纯黑芝麻种植2个村,休闲农业5个村。(具体内容见附表)

贫困村特色产业扶贫成效:

村级集体经济增效。通过项目资金支持,贫困村或成立合作社建设特色产业扶贫基地,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平均每村特色产业增收2万元以上。

带动贫困户增收。在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中,贫困户通过入股分红、资产受益、到基地务工等多种方式得到增收。

一村一品发展壮大。在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中,一村一品特色村发展壮大,全县17个贫困村特色产业达到一村一品标准,界岭油茶、黄大白茶、同马稻虾共养均取得显著成效。

品牌建设促村出列。农产品品牌在特色产业脱贫中功不可没,贫困村一手抓脱贫出列一手抓产品品牌打造和主体培养,充分利用品牌效应促特色产业产品提质增效。龙河村宿松香芽茶叶、黄大村白茶产业、滑石村罗仙云雾富硒茶、龙成“龙成山”油茶、同马社区“桑落洲”稻虾米等既做响了品牌,又促进了增收,龙成油茶籽油参加了合肥农展和北京农展(扶贫专场),宿松香芽参加了在杭州举办的全国茶博会。

二、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主要做法

因地制宜精准选定特色产业。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既要发挥资源凛赋,又要看重产业基础、市场要求和带贫机制、成效,还要达到原省农业委、省林业厅制定贫困村特色产业标准,因此在特色产业选择上慎之又慎。县农业农村局委托安农大制定了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制定了宿松县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山区五个乡制定了产业扶贫规划,各贫困村根据规划引领、结合各村实际,通过召开群众会、组长会、支村两委会确定了特色产业,持而恒之加之培育。

政策项目支持强化投入保障。贫困村产业基础弱,现代农业知识不强,为了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在政策项目上对贫困村进行倾斜,每个村安排30万元特色产业项目资金,17个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每村安排10万元项目资金,还有部分村安排了产业提升项目和结对帮扶产业项目,通过组织项目实施,着力打造提升油茶、果蔬茶、优质畜禽、稻渔综合种养、电商、旅游六大扶贫产业,保障农业产业扶贫持续发力。

部门协同配合加强指导服务。贫困村在发展特色产业中,各级各部门利用各自行业优势给予大力支持,组建了4个产业扶贫技术专家组(种植业、畜牧业、水产、林业),在70个贫困村选聘140名产业发展指导员,宣传解读产业扶贫政策、协调落实产业帮扶措施、帮助科学选择特色产业、推动产品市场产销衔接。加强产业扶贫项目的指导监管,和业务部门从项目选择、项目立项给予指导,实施中给予技术服务和监管,在产品销售上出谋划策,在商标注册、主体对接、品牌创建上给予大力扶持,为特色产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示范引领激发贫困村内生动力。在趾凤乡南冲村召开了农业特色产业扶贫现场观摩活动,通过组织贫困村干部、带贫经营主体现场学习观摩产业扶贫典型,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基层干部群众不等不靠、群策群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得产业发展、项目实施、效益分配等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使特色产业发展有基地、有重点、有成效。

三、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持续增效难。农产品市场供求变化快,部分特色农产品效益下降,导致贫困村特色产业持续增效慢。贫困村特色产业选择和培育自2016年开始,当年个别产业随着特色产业选择片面强调达标,长远效益考虑不周。贫困村特色产业后续发展难,还需再培植第二个特色产业。如部分村水生植物、毛竹产业、畜禽养殖等。

带贫机制创新难。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得到了项目支持,但财政资金绩效考核带贫人数少、增收幅度不大,且长效机制难建立,贫困户参与度不高。

特色产业选择难。贫困村特色产业均已确定,且产业基地均已建成,但一些新兴的特色产业(如稻虾共养产业)需要进行规范发展,避免盲目发展。

四、贫困村特色产业持续发展措施

推进特色产业提升。贫困村要结合自身特色产业发展培育现状,对市场需求旺盛、效益好的产业加强后续发展提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巩固提升,确保面积、规模稳,产品有批量,效益有保证。县里对此已有资金项目安排,各村已组织实施。

突出产业加工,延长产业链。对已成规模的特色产业,要围绕加工做文章,提升产品质量,延长产业链,让广大贫困村享受特色产业加工效益。对特色产业坚持规范生产,绿色发展,以质增效。切实加强技术服务,产业扶贫各业务单位将强化特色产业培育发展的技术服务,帮助贫困村选择,培育合适的特色产业,做好特色产业技术培训等服务。支持贫困村申报注册商标,走品牌发展之路。帮助贫困村发展电商、休闲农业等农业新业态。

有效防范化解贫困村产业发展风险。针对贫困村产业扶贫特点研究制订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积极探索实施农业扶贫产业政策性保险,及时应对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中遇到的自然风险、疫病风险、市场风险,保障贫困村、贫困户扶贫产业发展稳定持续、产业收益稳定持续。 

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

发展特色农业的措施范文3

农产品离不开市场,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通过市场进行调节,才可以迅速健康的发展,国内外的市场供求状况决定了农民种植什么、饲养什么。但是我国农村信息化工程空白造成了农村信息闭塞,无法适应市场形势。在本地,“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等问题仍存在,并不研究市场形势,使得经常出现农产品供大于求的局面,“苹果大战”“蚕茧大战”等都是由于这种原因产生的,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虽然,在建国后,我国政府非常注重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培养,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民的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但在农村始终存在着上学难、考学难的问题,尤其是近些年“读书无用论”的盛行,使问题更加严重。农村教育出现危机很容易造成农民的下一代仍旧是农民的问题,农村的劳动力水平也很难得到提高。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的文化水平大大落后于城市水平,文盲与半文盲大多集中在农村,农民的素质和智力水平很难得到改善,无法适应现代化农业的需要。

一、农业经济发展现状的措施

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转型阶段,如何在转型期应对各种新的考验是我国各部门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

1.农业经济发展要发展特色经济

不能仅仅满足于农产品数量的提高,还应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向“高产、优质、高效、绿色”的方向发展。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优化产业结构,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发展畜牧业,扩大养殖标准,,扩大园艺、畜牧、水产等农产品出口,提高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规模。此外,文化休闲农业是现在非常热门的一个项目,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各级领导要抓住机遇,扶持文化休闲农业的发展,打破城乡的行政区域界限,加强近郊与远郊地区的合作,实现近郊与农村协调发展。最后,还可发展能源农业,实现能源、农业、生态的多赢。我国对能源农业并不重视,农产品及副产品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就被农民直接燃烧或丢弃。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措施来规划能源农业,支持技术开发研究与推广。发展特色经济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培育新产业、发展特色经济是发展农村现代化经济的有效措施。

2.农业经济发展要促进农民增收

我国政府以及各级部门要按照中央1号文件确定的“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基本思路,落实中央部门的有关部署,加大惠农政策实施力度。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实施:一方面,扩大力度支持农村机械化、专业化、规模化、优质化的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3.农业经济发展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是实现我国农民增收、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中西部乡镇企业并不像东部乡镇企业那么发达,还有待发展。中西部乡镇企业应借鉴东部发展的宝贵经验,增强企业活力,调整产业布局。

二、结语

发展特色农业的措施范文4

一、深刻认识做好新时期农业行业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做好农业行业扶贫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新时期扶贫开发事业各项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扶贫开发事业。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正式启动全国范围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2011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2011年11月底又召开了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部门行业扶贫工作的任务与要求,明确提出各行业部门要把改善贫困地区发展环境和条件作为本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在资金、项目等方面向贫困地区倾斜,切实完成本行业国家确定的扶贫任务。做好农业行业扶贫工作,指导和帮助贫困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加快发展,是落实中央关于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各项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新时期农业部门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二)做好农业行业扶贫工作是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农村居民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是,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扶贫对象规模大,相对贫困问题凸显,返贫现象时有发生,贫困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做好农业行业扶贫工作,不断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贫困地区农牧业加快发展,可以有效减少贫困人口,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三)做好农业行业扶贫工作是加快贫困地区农牧业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重要任务。农牧业是广大贫困地区的支柱产业,是惠及广大农牧民最直接的民生产业。由于自然、历史等多方面原因,贫困地区农牧业发展还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科技装备水平落后、农牧民素质低、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等方面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自身的力量,还需要全国农业系统的帮助和支持。做好农业行业扶贫工作,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产业,提高农牧民素质,是加快贫困地区农牧业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重要任务。

长期以来,农业部和全国农业系统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坚持把支持贫困地区(包括贫困农牧场)农牧业发展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农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先后指导和帮助贫困地区编制了多项重大发展和建设规划,倾斜性安排各类建设和专项资金,派出多批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支持参与贫困地区农牧业建设,逐步形成和完善了全方位行业扶贫的工作格局,为贫困地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和农牧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做好新时期农业行业扶贫工作,要求农业部系统和各级农业部门进一步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科学判断上来,把思路统一到中央的战略决策上来,把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部署安排上来。要准确把握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形势和新任务,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和职能,以定点扶贫和集中连片扶贫为重点,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进一步扎实开展行业扶贫工作,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更加注重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认认真真地为贫困地区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促进以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为主战场的广大贫困地区农牧业发展、农牧区繁荣和农牧民富裕,确保这些地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二、突出重点,进一步明确农业行业扶贫各项工作任务

新时期扎实做好农业行业扶贫工作,在总体思路上,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和环境条件,坚持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以提升特色农产品生产能力为重点,以增加农牧民收入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核心,帮助贫困地区不断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推动科技创新,开展农民培训,开拓农产品市场,扩大农民就业,逐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贫困地区现代农牧业发展道路。

按照上述思路,要着力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继续通过种养业良种工程、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畜牧业渔业标准化规模养殖等项目建设,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扶持贫困地区特色种养业发展,大力发展“三品一标”,打造一批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推进特色种养殖产品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同时,依托贫困地区独特的自然资源环境和民族文化,积极拓展农业多功能,发展特色经济和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内生动力。

(二)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鼓励研发推广适合贫困地区特点的农牧业机械,加快推进农牧业装备现代化。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模式,开展草原防火、雪灾、鼠虫害、有害生物防治以及饲草料基地等建设,加快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改善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使贫困地区农业基础设施有较为明显地改善。

(三)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围绕贫困地区特色农牧业发展,加大农业科技协作攻关和成果转化力度,加快推广农作物优质高产品种和高效栽培模式、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无公害生产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等适合贫困地区特点及需求的良种良法。加强动植物防疫体系建设等各类农牧业支撑保障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增强服务功能。发挥行业优势,积极帮助开展举办各种类型的管理、实用技术、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干部群众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积极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继续做好干部到贫困地区挂职锻炼和“博士服务团”成员选派工作。

(四)加快推进产业化经营。切实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完善扶持政策,强化指导服务,不断增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办社、支持加工冷链等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实力、发展活力和带动能力。支持粮油、林果、畜禽水产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优势特色农牧产品市场竞争力。

(五)进一步扩大市场开拓。加快实施“金农工程”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利用现代及传统传媒手段,为广大生产企业和农牧民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积极牵线搭桥,发挥发达地区人才、资金和技术优势,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贫困地区特色农牧产品生产和开发,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支持和鼓励贫困地区农牧企业参加各类博览会、展销会等,多种形式促进产销对接,不断提高产品市场知名度。

(六)不断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退牧还草等工程实施力度,大力加强草原建设与保护,采取禁牧、休牧、轮牧等措施,恢复天然草原植被和生态功能。深入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推进草原畜牧业发展,促进牧民增收。继续大力支持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推广应用节能灶、固体成型燃料等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带动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和秸秆综合利用。指导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地膜等,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创建环境优美的新农牧区。

三、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业行业扶贫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各级农业部门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把责任目标体现在规划引领上,把任务措施落实在项目建设上,把责任保障体现在加强领导上,采取有效措施,把农业行业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一)进一步加强领导。行业扶贫工作涉及方方面面,要把各方面力量调动好、组织好、协调好、整合好、发挥好。要按照中央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新要求,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指导,整体部署,分类推进。农业部定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作用,切实加强工作指导和统筹谋划。全国农业系统要把做好行业扶贫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发挥行业优势,以定点扶贫地区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为重点,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贫困农牧场的支持力度,务求实效。

(二)进一步落实责任。全国农业系统要按照职能,围绕做好行业扶贫工作,在挖潜、对接、结合上下功夫,进一步突出重点、强化责任,抓出亮点,把扶贫开发工作抓出气势,抓出成效,抓出影响力,尽快造福人民群众。工作中,既要重视“输血”式扶贫,更要重视“造血”式扶贫,特别要注意坚决杜绝“面子工程”、形式主义。

发展特色农业的措施范文5

关键词:SPS措施;湖南省农产品出口;国际市场

前言:自加入WTO以后,随着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更为广泛、更为深入地参与国际竞争,遭遇的贸易性壁垒也越来越多,对中国农产品的影响不言而喻。湖南省作为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之一,受到的影响比其他省份会更大、范围更广。近年来,湖南省农产品的贸易额虽然在逐渐增长,但是却不断地遭受各种贸易壁垒,导致许多产品出口遭受严格的限制,这严重影响到湖南省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利益,阻碍我省农产品出口的发展[1]。

对于农产品贸易影响的研究,国外理论和实证方面两方面都有。在这方面的研究有Oyejide(2000)[2]和Henson[3](1998)的研究,实证方面的研究方法比较多,有Disdier(2008)采用的存货方法来研究OECD国家的SPS措施覆盖率和范围,得出这些国家受SPS措施的影响最小。在国内对于SPS措施的研究主要有董银果(2009),张春雪,吴学君(2013)等,他们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对湖南省猪肉出口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分析了SPS措施对湖南省猪肉出口企业的影响,并从政府与企业两方面提出了应对SPS措施影响的对策。段辉娜(2010)则对SPS措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影响运用局部法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SPS措施对湖南省农产品影响的研究,SPS措施对湖南省农产品存在着较大的影响。湖南省应该从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三个方面入手,积极应对SPS措施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SPS措施对湖南省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一)限制了湖南省农产品的出口规模。由于当前许多国家都开始实施SPS措施,对湖南省农产品出口企业都带来了无法想象的压力。SPS措施的实行,不仅使湖南省出口农产品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市场减少,而且给湖南省农产品出口企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图2.1 湖南省农产品出口规模变动趋势图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湖南省统计年鉴及湖南省农产品统计公报整理而得。

由上图2.1湖南省农产品出口规模变动趋势图可以看出,湖南省农产品出口规模在SPS措施的影响下,以2004年为基期,可以看出在2004年-2007年湖南省农产品出口增长率一直呈现下降趋势,这是因为SPS协议才刚通过不久,正是各国盛行SPS措施的时期。日本扣留中国食品件数由2007年的1302次下降到2008年的326次,因此湖南省农产品出口规模在

2008年有所上升。但是好景不长,2009年的出口规模增长率下降到-0.47%。在2010年湖南省农产品出口规模又有所回缓,

2011年到2013年间基本呈较平稳的上升趋势。这是因为湖南省农产品出口企业在应对SPS措施技术方面渐渐成熟。这足以说明了SPS措施的实施所带来的影响使湖南省农产品出口规模发生变化,特别是在2009年使湖南省农产品出口规模下降了20.04%。

(二)促进了湖南省农产品出口企业的技术创新。SPS措施的实施过程需要经过复杂的程序,而农产品的出口关乎广大从事农业生产者的切身利益,农产品出口关系到众多农产品出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而湖南省生产的很多农产品还远远不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这样就会严重影响出口企业和农户们的利益。农户和出口企业要想谋求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加强区科技的投入,引进和创造出更为先进的生产技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实现出口的愿望。

(三)提高了湖南省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当农产品出口企业第一次遭受国外SPS措施时可能会不知道如何应对,但是为了寻求自身的发展,企业会主动地去了解国外的标准和法律法规,寻找应对措施。据统计中国食品遭遇日本扣留数在

2004年为522件,而到2012年只有233件,下降了将近一半。这充分说明了遭受的SPS措施越多,产生的贸易纠纷越复杂,企业获得的经验就会越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也会变得更强。

二、湖南省农产品出口遭遇SPS措施的原因

(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发达国家为了保持自身经济的发展,解决市场紧张的问题,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一方面,发达国家大力倡导发展自由贸易政策,在世贸组织的框架下,严格执行世贸的规则和法规,不断打开世界各国的贸易自由之门,为自己的优势产品出口打开市场;另一方面,发达国家针对发展中国家生产成本低、劳动密集型产业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对外来产品进行各种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并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为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他们国家设置重重障碍。

(二)生产和操作中的技术不成熟。近年来虽然湖南省的高新技术发展迅猛,据统计2012年湖南省农机使用中的大中型拖拉机只有9.731万台,根本不能与美国这些发达国家相比。由于湖南省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太弱,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很多企业为了追求低价竞争优势,往往不注重对技术水平的投入,根据调查,因为“没有技术服务,缺乏解决方案”而遭遇新贸易壁垒的企业有40.8%,认为“技术水平差距较大,无法达到对方的技术要求”的企业达31.7%。

(三)国内外标准差异较大。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有一整套比较完整和分工比较明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体系,他们实施“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如美国的APUIS负责的主要是与环境卫生有关的农药残留和其他环境污染物的残留量的检测和监管。不仅如此,他们还制定了一系列比较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为农产品检验检疫、质量认证、信息服务等复杂的工作提供了详细的规章制度。有如此分工明确的监管机构的还有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家。中国在农产品监管方面存在着很多不足,如监管体系不完善、监管技术手段差和监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不高等,而SPS措施的执行标准主要是由发达国家兴起。

三、湖南省农产品出口应对的策略

(一)加强政府方面的支持与投入。(1)制定出口优惠政策。湖南省政府部门应在财政部的指导文件之下,再制定一些对出口企业的优惠政策。如给予农产品出口企业税收优惠,制定对出口企业的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的优惠政策,提高出口产品的退税率,以增加这些企业的利润;提供通关便利,如为农产品出口企业建立专门的通关通道,简化通关手续,为他们节省时间和成本等。(2)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安全的法规体系。针对国外发达国家设置的严格检验检疫标准,湖南省政府方面应该加强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安全法律法规,提高湖南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标准,以尽量减少其遭受欧盟等发达国家的技术性壁垒。政府还应积极参与WTO有关国际环境条款和国际环境公约的谈判,加快成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和合作,使发展中国家能真正得到发达国家的支持和援助。

(二)行业协会的应对措施。(1)建立应对SPS措施的专门机构。湖南省农产品出口企业规模较小,资金实力不够雄厚,对于国内外的一些产品法律法规以及外贸方面的知识不是很熟悉,在遭遇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时常常不知道如何应对。面对这种情况,行业协会就要做好中介这个角色,把数量众多的农产品出口中小型企业组织起来,建立应对SPS措施的专门机构,对他们进行国内外法律法规的宣传,以及提供一些相关知识的咨询服务和应对SPS措施的指导方法,集中全体的力量以应对国外的SPS措施,从而给企业带来后续支援,提高企业出口的信心,增加企业成功的机会。 (2)鼓励兴办农机专门合作社。所谓农机合作社就是由多主体牵头,如农机大户、农机能人、种粮大户、工商资本大户等一些机构或组织的带头下建立的合作社。农机大户和分散经营的农机户按照农机服务产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发展要求组织起来,农民通过自愿出资金、出农机、出田土的方式参与进来。这样可以把各种技术、经验、资金和机械用具集中起来用于经营成百上千亩的土地。因此,组织农机合作社是行业协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行业协会要积极宣传农机合作社,引领一些大户组织和倡导农机合作社,鼓励农户踊跃加入农机合作社。通过合作,使湖南省的农产品不管在产量上还是质量都能得到大大的提高,从而增强湖南省农产品对外出口的竞争力。

(三)企业的应对策略。(1)提高农产品的质量。针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湖南省的企业和农业协会要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实施差异化战略。取得农产品在价格上的优势可以在是不重要或产品差异较小的生产领域中通过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来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在市场需求层次不同和产品差异较大的生产领域,要取得效用上的优势,通过创造独特或更具优势的效用来提升竞争力。湖南省的农产品在特色上占优势,如江永县的“香稻”、“湖南丝苗”、“湖南珍珠米”等在世界闻名。湖南省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集中生产这些特色产品,使它们成为具有湖南特色的农产品,通过种植这些独特、优质的的出口品种,为湖南省农产品出口打通一条道路。(2)积极开阔新兴出口市场。从文章中湖南省遭遇SPS措施的原因中可以看出,湖南省主要农产品出口市场重要集中在日本、韩国、美国和欧洲这些周边国家或地区,出口市场过于单一,很容易受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和习俗偏好的限制,这样就会使湖南省农产品在很多国家或地区的销售受到影响。因此,企业和行业协会要积极开阔新兴的海外市场,对湖南省的特色农产品进行宣传和推介工作,例如参加国际上大型的农产品展销会,有针对性地去一些国家进行考察,树立湖南省农产品的正面形象,吸引更多的国外消费者。

参考文献:

[1] 林玉洁.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与对策分析.2012

发展特色农业的措施范文6

以党的全会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省市抗旱保春耕有关会议精神,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坚持“南果蔬,北药牧,全县兴劳务”的特色产业开发思路不动摇,想方设法抗旱保苗,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产业布局,加大科技投入,优化品种结构和种植业结构,突出示范点建设,发挥示范效益拉动作用,加大“十大技术”推广力度,狠抓万元田、多千田建设,全面落实动植物疫病防控措施,确保全年农业丰收。

二、工作任务

今年全县春耕生产的计划面积是55.7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33.13万亩(其中玉米0.98万亩,豆类2.5万亩,马铃薯29.5万亩,其它0.15万亩),经济作物面积22.57万亩(其中中药材21.32万亩,蔬菜0.75万亩,油料0.3万亩,烟叶0.2万亩)。完成全县特色产业示范点95个,其中县级标准化示范点20个,乡级示范点75个。

三、工作重点

(一)以抗旱保苗为重点,切实抓好当前抗旱工作。近日,省市相继召开抗旱春耕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分析了目前抗旱生产的严峻形势,对当前抗旱和春耕生产工作全面进行了安排部署。据气象部门资料分析,进入年11月份以来,我县连续4个月气温偏高,降水偏少,致使冬小麦、冬油菜严重受旱,未播种的耕地严重失墒,对春耕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全县已播种农作物20.16万亩,其中冬小麦7.05万亩、中药材留床11.73万亩、越冬油料1.38万亩。据核实,全县受旱面积已达18.67万亩,其中冬小麦5.64万亩、中药材11.73万亩、油料1.3万亩。目前,我县冬小麦由南到北逐渐进入返青阶段,但由于持续干旱,苗情普遍差于去年,全县秋播冬小麦7.05万亩,一类苗1.41万亩,占20%;二类苗1.76万亩,占25%;三类苗3.88万亩,占55%。因此,全县各级组织、广大干部群众一定要充分认识当前旱情的严重性,切实抓好抗旱工作。一是要按照省市抗旱春耕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相关部门要组织人员,密切关注旱情发展趋势,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调查摸底,掌握旱情,为抗旱工作提供现实依据。二是全面落实和强化各项抗旱措施,做好抗大旱、抗长旱的各项准备,水利部门要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各类水利设施的维修维护,加快水毁工程修复和渠道清淤,充分利用小河、山泉、涝池、小渠道等现有水源和水利设施,对小麦、经济林果、春播蔬菜进行及时浇灌,尽量扩大春灌面积,改善土壤墒情,千方百计保墒保苗。三是抓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整合各种资源,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尽快组织开展投入少、周期短、见效快的机井、渠道、水窖、移动提灌、塘坝等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做好抢抓降雨、降雪机遇,蓄积雨雪,为抗旱春耕储备水源。四是组织专业抗旱队伍,深入旱情较为严重的乡镇,积极开展技术指导,全力搞好抗旱服务。指导群众采取渠道防渗、沟畦灌溉、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措施,抓好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五是鼓励群众采用科技措施,发展旱作农业,扩大低耗水、耐旱、高效的根茎类作物和特色农业的种植面积,大力推广抗旱避灾农业,加大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力度。六是想方设法,搞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气象局要制定人工影响天气的实施方案,筹措资金,引进设备,积极实施人工增雨工程,尽可能增加土壤墒情,为春耕生产创造有利条件。

(二)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促使特色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各乡镇要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按照“农业特色产业最大化,土地综合开发效益最大化”的工作思路,全面落实“十百千万亿”工程,坚持“南果蔬,北药牧”的产业开发思路不动摇,紧紧围绕市场供应和加工需求,稳药优薯扩果蔬,继续坚持压夏扩秋、压粮扩经、压缩低产作物,扩大高产作物,大力发展根茎类作物,压缩小麦、玉米等茎杆类作物,在中药材、马铃薯、蔬菜、畜牧养殖等支柱产业适宜区建设集中连片的千亩(头只)以上生产示范基地,不断发展和壮大基地规模,提升基地档次。年内全县新发展中药材24.5万亩,累计达到35万亩,(其中留床10.5万亩,新增24.5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25万亩,力争达到30万亩,发展蔬菜3万亩。各乡镇要按照全年工作任务,适当调整正茬和复种面积,确保全年任务完成,通过努力,全县粮经比例要控制在4:6左右。

(三)转变种植模式,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要依据我县良恭河、白龙江、岷江流域的光热水土优越条件,加快“万元田”、“多千田”建设步伐。按照“川坝地破千创万,多千田进沟上山”的要求,创新种植模式,抓好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大力推广适宜品种和科学的种植技术,开展粮、菜、药、果间作套种模式试验推广,逐步改变以种粮为主的传统种植模式和习惯,充分利用光热资源优势,在半山地区要变一年一种一收为一年二种二收或三种三收,在川坝地区要变一年二种二收为一年三种三收或四种四收,通过增加种植茬数,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商品率。计划以良恭河、白龙江流域为重点,发展万元田0.8万亩、多千田5万亩。在哈达铺、沙湾、理川、南阳等乡镇各发展1户食用菌生产大户,使食用菌袋料生产达到60万袋,满足各大市场需求。

(四)落实科技措施,提升产业开发水平。要全力搞好科技服务,做到科技人员到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培养一批科技示范户。对技术干部和科技特派员定任务、定目标、定责任,在春播关键时期要全部进村入户,帮助所在村制订发展规划,抓好农业科技示范点建设服务指导工作,帮助群众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做好农业特色产业开发项目的筛选、论证、申报、实施等工作。要继续抓好良种补贴项目、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和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提高种植的科技含量。有计划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抗旱保水剂应用、地膜覆盖、间作套种等旱作农业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提高种子“三率”,做到种子质量不过关不下种,不包衣不下种,不拌剂不下种。力争完成种子统供20万公斤,种子包衣15万公斤,推广优质专用品种15万亩。

(五)突出科技示范,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坚持因地制宜,市场引导,突出特色,扩大规模,创新模式,大办特色产业和区域性优势产业科技示范点,通过县、乡两级采取各种有效途径,示范引导农民突出发展中药材、草畜、马铃薯、经济林果和蔬菜等特色产业,全年计划建设县级特色产业示范点20个(其中:中药材6个、马铃薯2个、蔬菜1个,油料1个,畜牧养殖10个),乡级示范点75个(其中:中药材25个,马铃薯25个,草畜25个)。要积极发展“一村一品”、“数村一品”和“一乡一品”,建立一批专业化生产乡、村,努力提高特色产业专业化、集约化生产水平,实现特色优势产业在优势村80%全覆盖。同时,建立激励奖励机制,要进一步落实《县农业特色产业扶持奖励办法》优惠政策,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和广大群众创造性发展特色产业,通过资金扶持、模式转变、品种更新等一系列措施,培育一批种养业先进示范典型,发挥农业科技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六)强化服务,抓好农资供应工作。各乡镇和涉农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春播工作上,切实做好春耕生产的服务工作。扶贫、财政、农行等部门要千方百计筹措支农资金,支持群众开展春耕生产。供销、农技、种子部门要尽快调运地膜、化肥、农药、良种等保证春播物资的及时到位。农机部门要做好条播机、铺膜机等农机具的调运、维修、投放。水利部门要尽快组织技术员深入各乡镇对水利设施进行检修,让其尽快发挥作用。民政部门要对贫困户想方设法给予帮助,及时解决春播中存在的困难。气象部门要为抗旱和春耕生产及时准确地提供气象信息。同时,农牧、工商、质监等部门要抓好农资市场的清理整顿,加大打假力度,坚决杜绝假冒伪劣农资进入市场,防止坑农害农的事件发生。2月底到4月初农牧系统要按照“全省冬春季农资打假护农专项整治百日行动”的要求,会同工商、公安、质检、物价等部门,深入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清理整顿农资市场,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劣种子、农药、肥料、农膜、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农机具及配件等农业生产资料的坑农害农和违法违规行为,规范农资生产经营市场。

(七)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继续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切实抓好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培训和技术服务工作,搞好示范,抓好指导,将农业实用技术及时传授给广大农民,加快成果转化,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要加强对特色产业生产大户的技术指导,确保产量和质量双向提高,稳定发挥效益,带动和帮助周边群众发展特色种养业。不断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的管理,完善技术人员和科技特派员绩效考核办法,严格落实奖罚措施,对成绩突出的通报表扬,进行物质奖励,对不负责任、技术指导不力的通报批评,进行相应的处理。全年计划培训农民3.6万人次,培养科技明白人1万人。

(八)全力搞好小麦病虫害防治,确保农业稳产增收。根据植保部门的典型调查,我县南部小麦条锈病严重程度5%,普遍率4.2%、病田率4%。小麦条锈病有萌发势头。因此,抓好小麦病虫害防治刻不容缓,农牧局要按照调查结果,制定防治预案,力争做到早防早治,坚决遏制小麦病虫害蔓延。同时,定人员、定区域,加强对小麦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工作,及时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及时组织和指导群众开展小麦病虫害防治。组建专业防治队伍,适时组织开展统防统治、群防群控,对发病严重的地区,必要时启动应急预案,确保小麦条锈病不发生大面积的流行蔓延,确保粮食丰收。

(九)认真抓好动物疫病防控,确保畜牧安全。由于气温回升,各类动物疫病进入多发期。农牧部门要尽快调运防疫药械,3月中旬至5月初全面完成集中免疫,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力争口蹄疫免疫密度要达到100%;禽流感免疫密度重点区域要达到100%,散养户要达到95%以上,总体密度要达到98%以上;猪瘟、鸡新疫免疫密度要达到96%和85%以上;群体动物有效免疫抗体合格率要达到70%以上。同时继续加大对种畜禽场、规模养殖场(户)、候鸟集中区、交通沿线等重点地带的疫情监测,提高疫情监测的频率和密度,做到一旦发现疫情能够早预警、早预报、早防治。进一步加强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工作,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加强对饲养、屠宰、经营、加工、运输、储藏动物和动物产品的监督管理。对规模养殖场(户)和活畜禽交易市场建立定期消毒制度,做好消毒灭源工作。

(十)大力试验推广高效农业技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要突出草畜、药材、马铃薯三大产业开发和农村能源建设,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技术、马铃薯脱毒种薯应用技术和坑种垄作技术、牛羊品种改良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灌区农田节水技术、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及标准化养殖技术、日光温室配套技术、中药材无公害丰产栽培技术、动植物疫病防控技术、加大推广以沼气为主的农村清洁能源应用技术等“十大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全年要推广小麦、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地膜覆盖1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40万亩、灌区节水技术2万亩,推广日光温室配套技术104座、中药材无公害丰产栽培技术16.95万亩、马铃薯脱毒种薯应用技术和坑种垄作技术10万亩、畜禽良种引进16300头只、黄牛冻配2200头、畜禽养殖小区3个、养殖大户850户、动物疫病防控率达到100%、农作物病虫害预防控制9万亩次,加大推广以沼气为主的农村清洁能源应用技术,修建沼气池5055座。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明确任务,认清形势,把春耕生产和做好抗旱工作作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作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作为“一把手”工程,全面展开,通过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全力以赴抓好种植面积规划、种植任务和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确保抗旱工作和春耕生产扎实有效开展。

(二)明确工作责任。各乡镇要广泛动员群众,帮助群众抓住有利时机,全面开展抗旱保苗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旱灾损失。农牧、水利、气象等部门要密切监视墒情、苗情、旱情、灾情,做好旱情分析,及时提供旱情、墒情、水情信息,认真分析预测气候变化趋势,为抗旱春耕生产提供服务。农业、科技部门要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做好技术服务和指导工作。农牧、工商、质检、公安、物价部门要相互联动,对农资市场开展专项整顿,确保农资市场秩序良好,价格稳定,质量合格。

(三)加大资金投入。发改、财政、扶贫等部门要积极筹措科技下乡、畜禽防疫、病虫防治、技术培训等方面的经费,支持抗旱和春耕生产工作。同时,整合农口部门项目资金,开展优势产业开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御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发展特色农业的措施范文7

关键词 林业;新农村建设;作用;对策;甘孜州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央提出最终把全国农村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建设,赋予了甘孜州林业更加丰富的内涵,为甘孜州建设新农村提供了绝好机遇。林业作为甘孜州生态建设的主体,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产业,林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农牧民的增收、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牧区的和谐稳定,事关新农村建设的成败。近几年,随着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的实施,甘孜州林业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转变,迎来了发展速度最快、投资最多、变化最大的时期。林业重点工程稳步推进,不仅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而且带动了农民增收。实践证明,兴农富民,潜力在林。林业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在甘孜州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1大力实施林业工程,推进生态建设

1.1农民参与天保工程,拓展增收渠道

天保工程的实施给甘孜州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据统计,截止2006年,国家累计投入天保工程的资金已达15.37亿元,给全州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推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实施天保工程中,在完成工程任务的同时,全州围绕新农村建设多渠道鼓励农民参与天保工程建设,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创建绿色家园,形成了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协调配合的工程领导指挥和管理格局,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1.1.1强化依法治林,保护好天然林资源。甘孜州森林面积达548.87万公顷,坚持依法治林,加强森林和林地管理,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犯罪活动是保护森林资源的有效措施。在认真贯彻执行《森林法》、《天然林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在森林管护中,实行州与县、县与乡、乡与村组层层签订责任书,将下达的森林管护面积具体落实到农户,积极发动当地农民自觉参与森林管护工作,使森林得到有效保护。随着森林资源的增长,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程度明显减轻,水源涵养能力增强,各种自然灾害明显减少。

1.1.2因地制宜,重点治理。加强实施“四沿”绿化战略,即沿江河两旁、沿道路两旁、沿城镇周围、沿旅游环线的绿化,积极调动工程实施区的农牧民参与工程建设,在加快国土绿化的同时,拓宽了农户的增收渠道。实施天保工程区农牧民每年从林业中获得人均收入达432元,为农牧民脱贫致富拓宽了门路,使收入水平大大提高。

1.1.3促进产业结构大调整。天保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全州产业结构大调整,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为全州旅游业的发展拓宽了空间,为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提升了形象,提高了甘孜州的知名度,扩大了影响,推动了全州经济恢复增长,使全州经济发展步入了多产业并举的良性发展轨道。

1.2推进退耕还林工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自1999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甘孜州按照“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方针,结合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因地制宜,积极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建设。

1.2.1确定退耕还林重点地区。在保留基本口粮地的前提下,优先安排自然条件差、单产低、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实施退耕。

1.2.2积极探索生态治理模式。坚持统筹安排、生态优先、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合理布局,分类指导,积极试点,探索出了符合本州实际的“树上山、粮下川”、“以移促退”、“多树种混交造林”等多种生态治理模式,取得了较好治理效果。

1.2.3以移促退,改善人居环境。为改善我州贫困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坚持退耕还林和生态移民、扶贫开发相结合的措施,对生态位置重要、环境状况脆弱和基本不具备生存条件的特困户,有计划地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和移民扶贫搬迁工程,提供移民搬迁建房用材,保障移民搬迁建房,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1.2.4实施新农村庭院绿化及绿色长廊建设。全州完成绿化植树120万株和40km绿色长廊建设任务,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美化了家园。

据统计,退耕还林工程实施8a来,全州累计完成退耕还林5.35万公顷,配套荒山造林2.06万公顷,完成公益林建设8.66万公顷。中央、省、州投资我州退耕还林工程各类建设资金13.1亿元,共兑现给退耕农户补助粮食总量32.85万吨,兑现补助现金和粮改现资金共4.50亿元,发放价值5 430万元的苗木。全州60多万退耕农民受益,退耕户人均得到补助粮食545kg,得到补助现金和粮改现资金745.8元。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恢复了生态植被,治理了水土流失,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从根本上改善了农牧民的生产、生存条件,改善了人居环境,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区粮食总产量基本稳定,农民的人均收入较退耕前提高360多元,解决了部分农牧民口粮不足的问题,对农牧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积极发展特色林果业,助农增收

新农村建设实施以来,甘孜州林业部门狠抓特色林果发展,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促进林果业的大发展。

2.1保障组织领导

州、县成立特色经济林发展领导小组,各级林业部门主要领导亲自抓,发改、扶贫、水利、财政、林业、农业等部门协调配合,共同开展特色经济林发展工作。

2.2实行目标管理,全面考核工作绩效

为加强特色经济林发展管理,将发展林果任务纳入目标管理,并对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激发农户发展林果的热情。

2.3多渠道筹集资金,共谋发展

齐心协力,全面配合,项目资金通过州、县政府财政支持一部分,林业部门自筹一部分,项目区农民投工投劳一部分的办法进行筹措;同时积极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林业部门为农户提供苗木和技术服务,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2.4科学编制规划,确保农民受益

组织精干专业技术人员对林果栽植进行科学规划,同时将栽植任务落实到乡、村、组,落实到山头地块和农户。通过科学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创新管理体制,完善政策措施,编制了重点发展核桃、花椒栽植任务的“十一五”林业发展规划。林果发展实行点、线、面结合的方式,鼓励规模经营。“点”即可以在房前屋后,田坎地边零星发展;“线”就是沿河谷、沿道路、沿山脚发展连成线;“面”就是成片的集中栽植发展;通过点、线最终成面,形成规模。按照谁投资、谁栽植、谁受益的原则,落实林地所有权,放活林地使用权,允许依法合理流转,保证农户收益不减。

2.5培育优势种苗,保证种苗供给

通过筛选、认证优树选择、引进品种品质鉴定和适度引种国内外品种,优化品种结构,提高种植效益;种苗培育方面,注重走当地嫁接苗、优质实生苗一起上的路子,使农民用上优质壮苗。

2.6注重标准化生产,启动名牌战略

质量和品牌是特色林果业产品的生命,是效益的源泉。全州林果业发展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大力推广特色林果业标准化生产和经营,全力打造甘孜州特色林果业名牌产品。采取市场运作的方式,通过举行博览会、展销会和观光节等活动,招揽客商,有力地推动行业进步,提高了甘孜州特色林果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提高了特色林果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能力,为我州特色林果业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州九龙县已成功申报为“中国花椒之乡”。在引进推广林木良种基础上,全州已建立林业科技示范基地9处,打造地方特色名牌产品20多个。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据统计和测算,2006年,全州林果面积达到2.475万公顷,总产量4.227万吨,总产值达1.45亿元,新发展核桃3 933.3hm2,花椒1 933.3hm2。项目建成后,其销售收入已经成为我州部分县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项目区农民年收入分别增加548元和974元,加快了我州农村经济增长速度,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3抓好科技兴林,实施林业科技进村入户

强化科技兴林,用现代科技改造林业是提高甘孜州林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现代林业的关键措施。

3.1以帮扶联系为纽带,助推新农村建设

我州林业部门充分发挥行业优势,确定帮扶项目和帮扶措施,把“输血”与“造血”结合起来,抓好农民的林果栽植技术培训并提供苗木,从项目、政策、法律、信息等方面给予农民指导,以帮扶联系为纽带,使农民掌握农村林果栽培实用技术,帮助其脱贫致富。

3.2大力培养新型农牧民

农牧民是发展现代林业的主体和直接组织者、实施者,围绕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我州切实加强农牧民的职业技能培训,用培养新型农牧民发展林业,努力把农牧民培养成为有一定市场意识、有一定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经营者。

3.3加大科技创新能力

针对林业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切实加强林业实用先进技术的研究、引进和示范推广,重点抓好林木良种的引进和改良嫁接,不断提高林业科技含量和生产水平。

4以作风整顿为契机,推进林业产业发展

按照“勤政、务实、廉洁、高效”的要求,我州各级林业部门切实加强自身建设,用现展理念引领林业,以作风整顿建设为契机,不断推进林业产业建设发展。

4.1抓好行业的作风整顿建设

按照州委、州府的统一安排部署,切实开展领导干部作风整顿建设,着力解决干部作风飘浮、工作不实,学风不正、学风不浓、状态不佳、不思进取、宗旨意识淡薄、漠视群众利益、贪图享乐、铺张浪费的问题。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恪尽职守、开拓创新、亲民为民的优良作风,增强实干兴业、实干富民的意识和能力,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工作实、作风硬的林业队伍。

4.2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增加林农收入

新农村建设实施以来,甘孜州林业部门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与“生态立位、产业强位”的思路整合起来,以改革为动力,突破体制障碍,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十一五”期间,在稳步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培育区域优势和特色产业,大力实施林业惠民行动,拓展农牧民增收渠道。

4.3转变工作作风

针对行业宏观调控力弱、工作落实不到位、执行力不强等薄弱环节,州县林业部门以作风整顿建设为契机,着力转变工作作风,进一步发扬“实说、实在、实干”的林业人精神,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切实增强执行力,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和督促检查,以振奋的精神和良好的作风,扎实推进林业产业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

发展特色农业的措施范文8

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是制约农业经济协调发展最大的因素

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12万hm2,占水田面积的70%,旱涝保收面积仅7070hm2[1],占44.6%。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一是影响到粮食的安全生产,粮食增产难度加大;二是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开发和高新、高效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部分地区、部分农业生产项目仍是“靠天吃饭”的传统生产模式,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步伐。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水平较低

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小,农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开发,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没有得到突显,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

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低,农业生产整体科技含量不高

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管理较粗放,农民的农产品质量意识较淡薄。

龙头企业发展缓慢,农业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目前环江农业龙头企业只有3家,其中制糖业1家,巢丝企业2家,均为初级产品加工企业,产品深加工企业还是空白。

环江农业经济发展思路及对策措施

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口粮安全

着重加大两大力度:一是加大耕地保护力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二是加大优质商品粮基地发展力度,提高粮食生产效益。主要措施:一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重点抓好水稻、玉米两大作物良种及节本增效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粮食主产区超级稻推广面积要达70%以上,杂交玉米推广面积达95%以上,确保粮食单产年递增1.5%以上。二是加大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农田的保护,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培育大户,发展农民经济组织,促进规模经营。四是加大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五是因地制宜,建立无公害优质商品粮标准化生产基地,在北部高海拨地区,大力发展香粳香糯等具有本地优势和特色的优质商品粮,增加粮食产品的附加值,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因地制宜,优化结构,做大做强现有特色优势产业

主要措施:坚持“政府发动、技术推动、企业带动、市场拉动”的产业发展思路,扩大产业发展规模;以“三高”蚕业为突破口,以良种良法及产业化为途径,大力推广桑蚕新品种、小蚕共育、省力化养殖等技术,提高桑蚕生产的科技含量;强化桑蚕种等物资的生产和管理,规范生产物资供应;遵循市场规则,建立健全产品流通服务体系,保障产业健康发展;整合资源优势,发展深加工,提升产业竞争力,打造“广西茧丝质量第一县”品牌。糖蔗生产到2015年,全县糖蔗总面积发展到1.67万hm2,原料蔗总产量达95万t,产值比“十一五”末翻一番,达到3.85亿元以上。主要措施:大力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设原料蔗生产基地,扩大糖蔗生产规模;抓好品种的更新和新技术推广,不断提高糖蔗生产的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强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特别是原。水果生产到2015年,全县果树总面积达到1万hm2,水果总产量3万t,总产值5500万元,农民人均有果93kg,人均水果收入170元。主要措施:加强老果园的品种改良,提高果树单产和品质,到2015年,全县完成果树品种改良1000hm2;强化技术培训,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水果生产的技术含量;因地制宜,优化品种结构和布局;出台扶持倾斜政策,鼓励发展水果种植大户和旅游休闲农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植种苗繁育、果品加工和销售等龙头企业。

发挥资源优势,培植农业新产业

开发桑枝资源优势,发展桑枝食用菌产业环江是广西桑蚕大县。2010年全县桑园总面积达到8465hm2[1],每年两次砍伐约产出14万t以上的桑枝。据相关资料,桑枝中含粗蛋白5.84%、纤维素51.48%、木质素18.01%、半纤维23.02%、灰分1.57%[3],是生产食用菌特别是生产云耳(黑木耳)的上等原料,而且是可再生的安全、环保、生态原料。利用桑枝栽培云耳(黑木耳),每667m2桑园可增加产值3000~5000元,如能利用70%的桑枝来开发种植云耳(黑木耳),可满足667hm2规模以上的产业生产原料需求,资源的开发价值达4~5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桑蚕产业。所以,从桑枝资源量看,加上气候条件适宜云耳生长,环江完全具备开发桑枝云耳产业的条件和优势。同时出菌后的废菌棒(菌糠)可做有机肥用于农作物生产,从而实现“桑—菌—肥—田”生态循环农业。主要措施:一是做好产业发展调研和规划,根据原料、气候、水资源等各方面条件,科学制定发展目标和方案;二是各级政府要认清产业发展潜力和优势,高度重视产业开发,加大产业扶持力度;三是狠抓生产技术研发和推广,提高生产效益;四是培育产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带动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冬闲田,发展秋冬季农业环江的土地、气候、水资源、交通等条件优越,适宜发展各种秋冬种作物,要把抓好以秋冬菜、油菜、油葵、绿肥为主的秋冬季农业生产作为环江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攻方向,加大开发力度加快发展。主要措施:一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生产效益;二是加大政府扶持和引导力度,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三是强化技术培训和推广,提高秋冬种生产的科技含量;四是做好产品的销售流通工作,保障农民利益。开发生态旅游农业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拥有较好生态环境的农村和特色农业已成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载体,各种生态旅游农业、乡村旅游将农业和农村融入了现代旅游大潮中,人们渴求返璞归真、亲近乡土、回归自然。要顺应发展变化,尽早做好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的调整,充分开发利用环江独特的农业生态资源,将旅游和农业有机结合在一起,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带动高效特色农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强化科技推广,提升农业生产水平

发展特色农业的措施范文9

1县域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1.1布局不合理,技术水平低目前,县域特色农业产业结构雷同现象突出,生产与经营分散,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的格局尚未形成,各地比较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低,优良品种和良种良法配套生产技术推广慢,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环境认证、产品认证步伐缓慢,检验检测及相关管理工作还不能适应发展要求。特色农业生产水平仍然较低,尚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

1.2产品附加值低,产业化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一是特色农产品龙头企业数量少,缺少品牌影响力和标准制定的话语权,在市场份额、整体运行等方面亟需提高。二是企业、基地、农户之间的合作模式尚不完善,仍旧存在合同不规范、合作不牢固、风险难控制等诸多问题,合理有效的经营运行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三是特色农产品加工能力远不能适应生产发展,很多企业技术及装备水平还停留在农产品初加工水平,缺乏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新产品系列开发能力。

1.3地方财政困难,投入不足由于自身财力不足,县域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十分有限。县域特色农业支持力度和补贴资金额度与产业发展需求不相匹配。多种因素导致优势产业区域内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节水、抗旱措施仍存在问题,中低产田仍占一定比例,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抵御各种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尚需加强。

1.4耕地面积相对减少,土地产出率不高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提高农业产出、提高产品产值已成为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突破点。由于受科技水平和自然因素限制,县域土地产出率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增多,耕地的利用率降低,农产品的更新换代进程减慢,种植者老龄化使新品种的接受过程增长,以上种种问题制约着当地特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2县域特色农业发展主要措施和政策建议

2.1加快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特色基地建设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整个产业链有序运行的第一步。县域特色农业发展要立足区域农业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以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为重点,加快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布局与基地建设,积极引进新的品种、技术和管理,着力推进特色农产品优质化、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进程,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2.2培育扶持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和最适生态原则,着力调整产品结构,优化区域布局,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通过土地有序流转,形成一批规模经营的种植大户,促进优势特色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按照“配强做大”“扶强扶优”的原则,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有能力、有特色,能带动当地产业发展,有一定辐射面和带动力及具有较强市场开拓力的骨干龙头企业。

2.3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特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通过合理运用和依靠科学技术,可快速实现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附加效益、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对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第一,引进和推广优良新品种。第二,加强新技术、新应用的推广和使用范围,建立健全相对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第三,建立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对新技术、新品种的奖励和扶持力度。

2.4拓展产业链条,增加产值县域生产的特色农产品多以初级加工为主,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水平较低,缺乏市场竞争力,严重制约着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的提升。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逐步从传统高密度、低产值的产业模式中脱离出来,把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的生产、加工产业模式作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模式,把产品从粗加工逐步向特色加工、精细加工和高附加值加工转变。其次,要扶持发展一批具有品牌影响力、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发展一批拥有市场占有率、把握市场话语权及带动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形成生产、运输、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产业公司,提高特色产品的规模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相关期刊